"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吐蕃史:唐蕃“西域之爭”(上)

|吐蕃史/週三更新/噠噠的馬蹄(撰文)|

​大唐與吐蕃之間的“吐谷渾爭奪戰”,在吐蕃“有心算無心”的運作下,最終以吐蕃的勝利告終。唐朝則因為受到當時形勢的限制,只能嚥下這口惡氣,口頭上對吐蕃進行警告並且拒絕吐蕃的和親而已。

然而,正如箕子看到紂王用象牙筷用餐時所說的那句話一樣,“彼為象箸,必為玉杯,為杯,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第一次與大唐爭奪的勝利並沒有使吐蕃得到滿足,相反卻讓吐蕃君臣發現大唐似乎沒有像唐太宗在位那樣凜然不可侵犯了。這種發現刺激吐蕃再向前一步,在更重要的地區和大唐展開爭奪。這次,吐蕃瞄準的地區不是別的地方,就是西域地區。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吐蕃史:唐蕃“西域之爭”(上)

|吐蕃史/週三更新/噠噠的馬蹄(撰文)|

​大唐與吐蕃之間的“吐谷渾爭奪戰”,在吐蕃“有心算無心”的運作下,最終以吐蕃的勝利告終。唐朝則因為受到當時形勢的限制,只能嚥下這口惡氣,口頭上對吐蕃進行警告並且拒絕吐蕃的和親而已。

然而,正如箕子看到紂王用象牙筷用餐時所說的那句話一樣,“彼為象箸,必為玉杯,為杯,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第一次與大唐爭奪的勝利並沒有使吐蕃得到滿足,相反卻讓吐蕃君臣發現大唐似乎沒有像唐太宗在位那樣凜然不可侵犯了。這種發現刺激吐蕃再向前一步,在更重要的地區和大唐展開爭奪。這次,吐蕃瞄準的地區不是別的地方,就是西域地區。


吐蕃史:唐蕃“西域之爭”(上)

唐朝西域圖

唐朝對於西域地區是十分重視的,在經過太宗、高宗兩朝近三十多年的努力,成功消滅了之前統治西域的東西兩突厥帝國,從而在西域地區徹底確立起自己的統治。唐朝在西域地區統治的維繫,不僅是大唐國威的具體表現,也是絲綢之路繼續存在的重要保障。

反觀吐蕃,對於西域地區也是一副勢在必得的樣子。對於吐蕃來說,征服西域地區就代表著自己向西擴張的腳步不再受到喜馬拉雅山脈的阻擋。另一方面,對於西域地區的繁華與富庶,吐蕃不僅早有耳聞,更是親身經歷過。據《資治通鑑》記載,大唐貞觀二十一年的時候,唐朝曾出兵討伐龜茲,在出兵的過程中,不僅唐朝自身派出了軍隊,而且還徵召了附近番邦各國的軍隊,也就是所謂的“戊寅,詔使持節、昆丘道行軍大總管、左驍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副大總管、右驍衛大將軍契何力,安西都護郭孝恪等將兵擊之,仍命鐵勒十三州、突厥、吐藩、吐谷渾連兵進討。”可能在這個時候,吐蕃在心底裡已經對西域產生了想法了。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吐蕃史:唐蕃“西域之爭”(上)

|吐蕃史/週三更新/噠噠的馬蹄(撰文)|

​大唐與吐蕃之間的“吐谷渾爭奪戰”,在吐蕃“有心算無心”的運作下,最終以吐蕃的勝利告終。唐朝則因為受到當時形勢的限制,只能嚥下這口惡氣,口頭上對吐蕃進行警告並且拒絕吐蕃的和親而已。

然而,正如箕子看到紂王用象牙筷用餐時所說的那句話一樣,“彼為象箸,必為玉杯,為杯,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第一次與大唐爭奪的勝利並沒有使吐蕃得到滿足,相反卻讓吐蕃君臣發現大唐似乎沒有像唐太宗在位那樣凜然不可侵犯了。這種發現刺激吐蕃再向前一步,在更重要的地區和大唐展開爭奪。這次,吐蕃瞄準的地區不是別的地方,就是西域地區。


吐蕃史:唐蕃“西域之爭”(上)

唐朝西域圖

唐朝對於西域地區是十分重視的,在經過太宗、高宗兩朝近三十多年的努力,成功消滅了之前統治西域的東西兩突厥帝國,從而在西域地區徹底確立起自己的統治。唐朝在西域地區統治的維繫,不僅是大唐國威的具體表現,也是絲綢之路繼續存在的重要保障。

反觀吐蕃,對於西域地區也是一副勢在必得的樣子。對於吐蕃來說,征服西域地區就代表著自己向西擴張的腳步不再受到喜馬拉雅山脈的阻擋。另一方面,對於西域地區的繁華與富庶,吐蕃不僅早有耳聞,更是親身經歷過。據《資治通鑑》記載,大唐貞觀二十一年的時候,唐朝曾出兵討伐龜茲,在出兵的過程中,不僅唐朝自身派出了軍隊,而且還徵召了附近番邦各國的軍隊,也就是所謂的“戊寅,詔使持節、昆丘道行軍大總管、左驍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副大總管、右驍衛大將軍契何力,安西都護郭孝恪等將兵擊之,仍命鐵勒十三州、突厥、吐藩、吐谷渾連兵進討。”可能在這個時候,吐蕃在心底裡已經對西域產生了想法了。

吐蕃史:唐蕃“西域之爭”(上)

安西四鎮

但是吐蕃並沒有急於對西域動手,在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蕃徹底征服吐谷渾之後,並沒有馬上調轉馬頭進攻西域地區。反而停止了軍事行動,直到七年後的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才突然發難,大舉進攻西域地區。

那麼吐蕃為什麼會突然停止自己對外擴張的腳步,直到過了七年才再次出擊呢?在我看來,這個現象的出現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吐蕃需要時間來消化此次征服吐谷渾的成果,徹底收服吐谷渾部落,並且鞏固對原吐谷渾領地的統治。吐蕃在這方面的行為無疑是十分成功的,因為在之後唐與吐蕃真正兵戎相見的時候,吐谷渾地區不僅為其提供了大量的物資支持,而且還親自參加對唐朝的戰爭,可以說吐蕃在吐谷渾這裡獲得了人力物力兩方面的支持,免去了吐蕃的後顧之憂。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吐蕃史:唐蕃“西域之爭”(上)

|吐蕃史/週三更新/噠噠的馬蹄(撰文)|

​大唐與吐蕃之間的“吐谷渾爭奪戰”,在吐蕃“有心算無心”的運作下,最終以吐蕃的勝利告終。唐朝則因為受到當時形勢的限制,只能嚥下這口惡氣,口頭上對吐蕃進行警告並且拒絕吐蕃的和親而已。

然而,正如箕子看到紂王用象牙筷用餐時所說的那句話一樣,“彼為象箸,必為玉杯,為杯,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第一次與大唐爭奪的勝利並沒有使吐蕃得到滿足,相反卻讓吐蕃君臣發現大唐似乎沒有像唐太宗在位那樣凜然不可侵犯了。這種發現刺激吐蕃再向前一步,在更重要的地區和大唐展開爭奪。這次,吐蕃瞄準的地區不是別的地方,就是西域地區。


吐蕃史:唐蕃“西域之爭”(上)

唐朝西域圖

唐朝對於西域地區是十分重視的,在經過太宗、高宗兩朝近三十多年的努力,成功消滅了之前統治西域的東西兩突厥帝國,從而在西域地區徹底確立起自己的統治。唐朝在西域地區統治的維繫,不僅是大唐國威的具體表現,也是絲綢之路繼續存在的重要保障。

反觀吐蕃,對於西域地區也是一副勢在必得的樣子。對於吐蕃來說,征服西域地區就代表著自己向西擴張的腳步不再受到喜馬拉雅山脈的阻擋。另一方面,對於西域地區的繁華與富庶,吐蕃不僅早有耳聞,更是親身經歷過。據《資治通鑑》記載,大唐貞觀二十一年的時候,唐朝曾出兵討伐龜茲,在出兵的過程中,不僅唐朝自身派出了軍隊,而且還徵召了附近番邦各國的軍隊,也就是所謂的“戊寅,詔使持節、昆丘道行軍大總管、左驍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副大總管、右驍衛大將軍契何力,安西都護郭孝恪等將兵擊之,仍命鐵勒十三州、突厥、吐藩、吐谷渾連兵進討。”可能在這個時候,吐蕃在心底裡已經對西域產生了想法了。

吐蕃史:唐蕃“西域之爭”(上)

安西四鎮

但是吐蕃並沒有急於對西域動手,在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蕃徹底征服吐谷渾之後,並沒有馬上調轉馬頭進攻西域地區。反而停止了軍事行動,直到七年後的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才突然發難,大舉進攻西域地區。

那麼吐蕃為什麼會突然停止自己對外擴張的腳步,直到過了七年才再次出擊呢?在我看來,這個現象的出現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吐蕃需要時間來消化此次征服吐谷渾的成果,徹底收服吐谷渾部落,並且鞏固對原吐谷渾領地的統治。吐蕃在這方面的行為無疑是十分成功的,因為在之後唐與吐蕃真正兵戎相見的時候,吐谷渾地區不僅為其提供了大量的物資支持,而且還親自參加對唐朝的戰爭,可以說吐蕃在吐谷渾這裡獲得了人力物力兩方面的支持,免去了吐蕃的後顧之憂。

吐蕃史:唐蕃“西域之爭”(上)

第二個原因呢,則是要麻痺唐朝君臣,給他們一個錯誤的印象,就是吐蕃所有的軍事行動都只是為了征服吐谷渾,而隨著吐谷渾的被征服,也就代表著吐蕃對外擴張的結束。吐蕃在這一方面的行動也很成功,在吐蕃征服吐谷渾,原吐谷渾國王諾曷缽和弘化公主率領殘部逃到唐朝涼州地區的時候,唐朝君臣擔心的不是吐蕃會不會對西域下手,而是擔心吐蕃會不會對諾曷缽和弘化公主趕盡殺絕,並且唐朝還就吐蕃如果真的要對諾曷缽和弘化公主趕盡殺絕的話,那麼唐朝要採取什麼行動而展開了爭論,並沒有意識到吐蕃已經惦記上了唐朝的西域地區。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唐朝君臣的注意力又再次轉移到了對高麗的攻伐上去了,再次對吐蕃的行動放鬆了警惕,畢竟就像俗語說的那樣“只有千日做賊的,沒有千日防賊的”。

同時,在這七年中,吐蕃國內也發生了許多大事。第一件事就是吐蕃王朝的大相,芒鬆芒贊贊普的首席輔政大臣祿東贊於高宗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因病去世於吐谷渾境內的日布地區。此外,據《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大事紀年》記載,從高宗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谷渾被征服到高宗乾封二年(公元667年)祿東贊去世這將近五年的時間裡,祿東贊幾乎都在吐谷渾地區駐紮,從中便可看出吐蕃王朝對吐谷渾的重視。第二件事就是大相職位的更迭,祿東贊去世之後,大相一職由尚論查莫擔任,但是不久,大相之職就再次落到了噶爾家族手中,由噶爾家族的噶爾·贊尼雅敦布擔任。除此之外,祿東贊生前所掌控的軍權則由其子噶爾·欽陵繼續掌控,就這樣,吐蕃王朝的軍政大權再次落入嘎爾家族的手中。

這時吐蕃王朝這段時間內部事務上的一些變動,而在外部事務上吐蕃王朝也是不甘寂寞的。雖然吐蕃暫時停止了大規模的對外擴張,但是在西域地區搞些小動作,動搖一下唐朝在西域的統治,對於吐蕃來說,也是很樂意的做的。而吐蕃的這些行為早在高宗顯慶四年(公元659年)的時候便有所表現了。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吐蕃史:唐蕃“西域之爭”(上)

|吐蕃史/週三更新/噠噠的馬蹄(撰文)|

​大唐與吐蕃之間的“吐谷渾爭奪戰”,在吐蕃“有心算無心”的運作下,最終以吐蕃的勝利告終。唐朝則因為受到當時形勢的限制,只能嚥下這口惡氣,口頭上對吐蕃進行警告並且拒絕吐蕃的和親而已。

然而,正如箕子看到紂王用象牙筷用餐時所說的那句話一樣,“彼為象箸,必為玉杯,為杯,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第一次與大唐爭奪的勝利並沒有使吐蕃得到滿足,相反卻讓吐蕃君臣發現大唐似乎沒有像唐太宗在位那樣凜然不可侵犯了。這種發現刺激吐蕃再向前一步,在更重要的地區和大唐展開爭奪。這次,吐蕃瞄準的地區不是別的地方,就是西域地區。


吐蕃史:唐蕃“西域之爭”(上)

唐朝西域圖

唐朝對於西域地區是十分重視的,在經過太宗、高宗兩朝近三十多年的努力,成功消滅了之前統治西域的東西兩突厥帝國,從而在西域地區徹底確立起自己的統治。唐朝在西域地區統治的維繫,不僅是大唐國威的具體表現,也是絲綢之路繼續存在的重要保障。

反觀吐蕃,對於西域地區也是一副勢在必得的樣子。對於吐蕃來說,征服西域地區就代表著自己向西擴張的腳步不再受到喜馬拉雅山脈的阻擋。另一方面,對於西域地區的繁華與富庶,吐蕃不僅早有耳聞,更是親身經歷過。據《資治通鑑》記載,大唐貞觀二十一年的時候,唐朝曾出兵討伐龜茲,在出兵的過程中,不僅唐朝自身派出了軍隊,而且還徵召了附近番邦各國的軍隊,也就是所謂的“戊寅,詔使持節、昆丘道行軍大總管、左驍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副大總管、右驍衛大將軍契何力,安西都護郭孝恪等將兵擊之,仍命鐵勒十三州、突厥、吐藩、吐谷渾連兵進討。”可能在這個時候,吐蕃在心底裡已經對西域產生了想法了。

吐蕃史:唐蕃“西域之爭”(上)

安西四鎮

但是吐蕃並沒有急於對西域動手,在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蕃徹底征服吐谷渾之後,並沒有馬上調轉馬頭進攻西域地區。反而停止了軍事行動,直到七年後的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才突然發難,大舉進攻西域地區。

那麼吐蕃為什麼會突然停止自己對外擴張的腳步,直到過了七年才再次出擊呢?在我看來,這個現象的出現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吐蕃需要時間來消化此次征服吐谷渾的成果,徹底收服吐谷渾部落,並且鞏固對原吐谷渾領地的統治。吐蕃在這方面的行為無疑是十分成功的,因為在之後唐與吐蕃真正兵戎相見的時候,吐谷渾地區不僅為其提供了大量的物資支持,而且還親自參加對唐朝的戰爭,可以說吐蕃在吐谷渾這裡獲得了人力物力兩方面的支持,免去了吐蕃的後顧之憂。

吐蕃史:唐蕃“西域之爭”(上)

第二個原因呢,則是要麻痺唐朝君臣,給他們一個錯誤的印象,就是吐蕃所有的軍事行動都只是為了征服吐谷渾,而隨著吐谷渾的被征服,也就代表著吐蕃對外擴張的結束。吐蕃在這一方面的行動也很成功,在吐蕃征服吐谷渾,原吐谷渾國王諾曷缽和弘化公主率領殘部逃到唐朝涼州地區的時候,唐朝君臣擔心的不是吐蕃會不會對西域下手,而是擔心吐蕃會不會對諾曷缽和弘化公主趕盡殺絕,並且唐朝還就吐蕃如果真的要對諾曷缽和弘化公主趕盡殺絕的話,那麼唐朝要採取什麼行動而展開了爭論,並沒有意識到吐蕃已經惦記上了唐朝的西域地區。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唐朝君臣的注意力又再次轉移到了對高麗的攻伐上去了,再次對吐蕃的行動放鬆了警惕,畢竟就像俗語說的那樣“只有千日做賊的,沒有千日防賊的”。

同時,在這七年中,吐蕃國內也發生了許多大事。第一件事就是吐蕃王朝的大相,芒鬆芒贊贊普的首席輔政大臣祿東贊於高宗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因病去世於吐谷渾境內的日布地區。此外,據《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大事紀年》記載,從高宗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谷渾被征服到高宗乾封二年(公元667年)祿東贊去世這將近五年的時間裡,祿東贊幾乎都在吐谷渾地區駐紮,從中便可看出吐蕃王朝對吐谷渾的重視。第二件事就是大相職位的更迭,祿東贊去世之後,大相一職由尚論查莫擔任,但是不久,大相之職就再次落到了噶爾家族手中,由噶爾家族的噶爾·贊尼雅敦布擔任。除此之外,祿東贊生前所掌控的軍權則由其子噶爾·欽陵繼續掌控,就這樣,吐蕃王朝的軍政大權再次落入嘎爾家族的手中。

這時吐蕃王朝這段時間內部事務上的一些變動,而在外部事務上吐蕃王朝也是不甘寂寞的。雖然吐蕃暫時停止了大規模的對外擴張,但是在西域地區搞些小動作,動搖一下唐朝在西域的統治,對於吐蕃來說,也是很樂意的做的。而吐蕃的這些行為早在高宗顯慶四年(公元659年)的時候便有所表現了。

吐蕃史:唐蕃“西域之爭”(上)

據史書記載,高宗顯慶四年(公元659年)的十一月,鐵勒族阿思結闕俟斤都曼率領疏勒、朱俱波和謁般陀三個國家起兵造反,並且攻破了于闐國。這三個國家包括鐵勒族阿思結闕俟斤都曼不是原先都屬於西突厥的勢力範圍,就是和西突厥的首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從表面上看,他們的這次活動似乎是西突厥遺民的一次復國運動。但是漢族史籍中的另一段記載則給我們揭示了深層的原因,史載“西突厥興昔亡可汗之世,諸部離散,弓月(屬西突厥五咄陸部)及阿悉吉(即阿思結)皆叛。蘇定方之西討也,擒阿悉吉以歸。弓月南結吐蕃,北招咽面,共攻疏勒,降之。”這段記載便告訴了我們原來屬於西突厥勢力的許多部落在私底下已經和吐蕃建立了聯繫,而他們這次的叛亂背後似乎也有吐蕃的身影。

緊接著在龍朔二年(公元662年),為了征討仍在“犯上作亂”的弓月和疏勒,唐廷任命蘇海政為行軍總管率兵討伐,但是到達疏勒南邊的時候,又出問題了。史載:“弓月又引吐蕃之眾來拒官軍,海政以師老不敢戰,遂以軍資賂吐蕃,約和而還。”就這樣,在吐蕃的干涉下,唐朝的這次征伐不了了之。

隨後在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十二月,“壬寅,以安西都護高賢為行軍總管,將兵擊弓月以救于闐。”之後又在麟德二年(公元665年)閏三月,“疏勒弓月引吐蕃侵于闐,敕西州都督崔知辯、左武衛將軍曹繼叔將兵救之。”在這兩次的戰爭中,唐朝都取得了勝利,維護自己在西域地區的統治。

但事實上,唐朝在西域地區統治的根基已經受到了動搖。要知道,唐朝統治西域靠的不是漢族士兵而是當地蕃兵。就像上面所講到的,在西域地區已經由相當多的一部分番邦倒向了吐蕃,唐朝的統治根基在不斷受到吐蕃的侵蝕。並且在唐高宗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唐朝所立的的西突厥十姓部落可汗——阿史那步真死後,其手下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率領西突厥十姓部落餘部依附吐蕃,唐朝在西域的勢力受到再度削弱。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吐蕃史:唐蕃“西域之爭”(上)

|吐蕃史/週三更新/噠噠的馬蹄(撰文)|

​大唐與吐蕃之間的“吐谷渾爭奪戰”,在吐蕃“有心算無心”的運作下,最終以吐蕃的勝利告終。唐朝則因為受到當時形勢的限制,只能嚥下這口惡氣,口頭上對吐蕃進行警告並且拒絕吐蕃的和親而已。

然而,正如箕子看到紂王用象牙筷用餐時所說的那句話一樣,“彼為象箸,必為玉杯,為杯,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第一次與大唐爭奪的勝利並沒有使吐蕃得到滿足,相反卻讓吐蕃君臣發現大唐似乎沒有像唐太宗在位那樣凜然不可侵犯了。這種發現刺激吐蕃再向前一步,在更重要的地區和大唐展開爭奪。這次,吐蕃瞄準的地區不是別的地方,就是西域地區。


吐蕃史:唐蕃“西域之爭”(上)

唐朝西域圖

唐朝對於西域地區是十分重視的,在經過太宗、高宗兩朝近三十多年的努力,成功消滅了之前統治西域的東西兩突厥帝國,從而在西域地區徹底確立起自己的統治。唐朝在西域地區統治的維繫,不僅是大唐國威的具體表現,也是絲綢之路繼續存在的重要保障。

反觀吐蕃,對於西域地區也是一副勢在必得的樣子。對於吐蕃來說,征服西域地區就代表著自己向西擴張的腳步不再受到喜馬拉雅山脈的阻擋。另一方面,對於西域地區的繁華與富庶,吐蕃不僅早有耳聞,更是親身經歷過。據《資治通鑑》記載,大唐貞觀二十一年的時候,唐朝曾出兵討伐龜茲,在出兵的過程中,不僅唐朝自身派出了軍隊,而且還徵召了附近番邦各國的軍隊,也就是所謂的“戊寅,詔使持節、昆丘道行軍大總管、左驍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副大總管、右驍衛大將軍契何力,安西都護郭孝恪等將兵擊之,仍命鐵勒十三州、突厥、吐藩、吐谷渾連兵進討。”可能在這個時候,吐蕃在心底裡已經對西域產生了想法了。

吐蕃史:唐蕃“西域之爭”(上)

安西四鎮

但是吐蕃並沒有急於對西域動手,在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蕃徹底征服吐谷渾之後,並沒有馬上調轉馬頭進攻西域地區。反而停止了軍事行動,直到七年後的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才突然發難,大舉進攻西域地區。

那麼吐蕃為什麼會突然停止自己對外擴張的腳步,直到過了七年才再次出擊呢?在我看來,這個現象的出現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吐蕃需要時間來消化此次征服吐谷渾的成果,徹底收服吐谷渾部落,並且鞏固對原吐谷渾領地的統治。吐蕃在這方面的行為無疑是十分成功的,因為在之後唐與吐蕃真正兵戎相見的時候,吐谷渾地區不僅為其提供了大量的物資支持,而且還親自參加對唐朝的戰爭,可以說吐蕃在吐谷渾這裡獲得了人力物力兩方面的支持,免去了吐蕃的後顧之憂。

吐蕃史:唐蕃“西域之爭”(上)

第二個原因呢,則是要麻痺唐朝君臣,給他們一個錯誤的印象,就是吐蕃所有的軍事行動都只是為了征服吐谷渾,而隨著吐谷渾的被征服,也就代表著吐蕃對外擴張的結束。吐蕃在這一方面的行動也很成功,在吐蕃征服吐谷渾,原吐谷渾國王諾曷缽和弘化公主率領殘部逃到唐朝涼州地區的時候,唐朝君臣擔心的不是吐蕃會不會對西域下手,而是擔心吐蕃會不會對諾曷缽和弘化公主趕盡殺絕,並且唐朝還就吐蕃如果真的要對諾曷缽和弘化公主趕盡殺絕的話,那麼唐朝要採取什麼行動而展開了爭論,並沒有意識到吐蕃已經惦記上了唐朝的西域地區。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唐朝君臣的注意力又再次轉移到了對高麗的攻伐上去了,再次對吐蕃的行動放鬆了警惕,畢竟就像俗語說的那樣“只有千日做賊的,沒有千日防賊的”。

同時,在這七年中,吐蕃國內也發生了許多大事。第一件事就是吐蕃王朝的大相,芒鬆芒贊贊普的首席輔政大臣祿東贊於高宗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因病去世於吐谷渾境內的日布地區。此外,據《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大事紀年》記載,從高宗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谷渾被征服到高宗乾封二年(公元667年)祿東贊去世這將近五年的時間裡,祿東贊幾乎都在吐谷渾地區駐紮,從中便可看出吐蕃王朝對吐谷渾的重視。第二件事就是大相職位的更迭,祿東贊去世之後,大相一職由尚論查莫擔任,但是不久,大相之職就再次落到了噶爾家族手中,由噶爾家族的噶爾·贊尼雅敦布擔任。除此之外,祿東贊生前所掌控的軍權則由其子噶爾·欽陵繼續掌控,就這樣,吐蕃王朝的軍政大權再次落入嘎爾家族的手中。

這時吐蕃王朝這段時間內部事務上的一些變動,而在外部事務上吐蕃王朝也是不甘寂寞的。雖然吐蕃暫時停止了大規模的對外擴張,但是在西域地區搞些小動作,動搖一下唐朝在西域的統治,對於吐蕃來說,也是很樂意的做的。而吐蕃的這些行為早在高宗顯慶四年(公元659年)的時候便有所表現了。

吐蕃史:唐蕃“西域之爭”(上)

據史書記載,高宗顯慶四年(公元659年)的十一月,鐵勒族阿思結闕俟斤都曼率領疏勒、朱俱波和謁般陀三個國家起兵造反,並且攻破了于闐國。這三個國家包括鐵勒族阿思結闕俟斤都曼不是原先都屬於西突厥的勢力範圍,就是和西突厥的首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從表面上看,他們的這次活動似乎是西突厥遺民的一次復國運動。但是漢族史籍中的另一段記載則給我們揭示了深層的原因,史載“西突厥興昔亡可汗之世,諸部離散,弓月(屬西突厥五咄陸部)及阿悉吉(即阿思結)皆叛。蘇定方之西討也,擒阿悉吉以歸。弓月南結吐蕃,北招咽面,共攻疏勒,降之。”這段記載便告訴了我們原來屬於西突厥勢力的許多部落在私底下已經和吐蕃建立了聯繫,而他們這次的叛亂背後似乎也有吐蕃的身影。

緊接著在龍朔二年(公元662年),為了征討仍在“犯上作亂”的弓月和疏勒,唐廷任命蘇海政為行軍總管率兵討伐,但是到達疏勒南邊的時候,又出問題了。史載:“弓月又引吐蕃之眾來拒官軍,海政以師老不敢戰,遂以軍資賂吐蕃,約和而還。”就這樣,在吐蕃的干涉下,唐朝的這次征伐不了了之。

隨後在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十二月,“壬寅,以安西都護高賢為行軍總管,將兵擊弓月以救于闐。”之後又在麟德二年(公元665年)閏三月,“疏勒弓月引吐蕃侵于闐,敕西州都督崔知辯、左武衛將軍曹繼叔將兵救之。”在這兩次的戰爭中,唐朝都取得了勝利,維護自己在西域地區的統治。

但事實上,唐朝在西域地區統治的根基已經受到了動搖。要知道,唐朝統治西域靠的不是漢族士兵而是當地蕃兵。就像上面所講到的,在西域地區已經由相當多的一部分番邦倒向了吐蕃,唐朝的統治根基在不斷受到吐蕃的侵蝕。並且在唐高宗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唐朝所立的的西突厥十姓部落可汗——阿史那步真死後,其手下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率領西突厥十姓部落餘部依附吐蕃,唐朝在西域的勢力受到再度削弱。

吐蕃史:唐蕃“西域之爭”(上)

就這樣,吐蕃一方面攪渾西域地區的水,讓唐朝疲於應付,另一方面又不斷拉攏聯合西域反唐勢力,削弱唐朝在西域的統治根基。等這一切都做得差不多的時候,吐蕃徹底吹響了向唐朝進攻的號角。在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四月,先是攻陷西域十八州,又與于闐襲龜茲撥換城,陷之。對此,唐朝不得不在西域暫時實行收縮政策,“罷龜茲、于闐、焉耆、疏勒四鎮”。

至此,唐朝與吐蕃“西域之爭”的第一回合以吐蕃的勝利結束,但是西域地區的重要性使得唐朝與吐蕃“西域之爭”的第二回合在第一回合結束沒多久便再次上演了。

參考文獻:《資治通鑑》、《敦煌本歷史文書》、《冊府元龜》、《賢者喜宴》

吐蕃史

吐蕃史 | 我們的王從天上來的,還是連續七個

被砍死的贊普,吐蕃版“太康失國”,是神話還是陰謀?

君臣合作下的王子復仇記,吐蕃版的《哈姆雷特》

吐蕃史 | 返老還童、活埋,五贊王時代有多少傳奇故事?

吐蕃史 |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贊普淚滿襟

吐蕃史 | 撿漏吞併女兒國,松贊干布爸爸南征北戰的日子

吐蕃史 |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松贊干布13歲就成了沒爹的娃

吐蕃史 | 生於何時又死於何時的松贊干布

吐蕃史 | 番外篇:藏人史籍記載的的“文成公主入藏...

吐蕃史 | 番外篇:藏人史籍記載的的“文成公主入藏”故事(下)

吐蕃史 | 連滅兩大家族,建立中央集權

吐蕃史番外篇:和文成公主並列的異國公主,和她們的宮鬥故事

吐蕃史:松贊干布的“安內”:創文字、建立盟誓、遷都

吐蕃史:松贊干布的第二次整頓內政

吐蕃史:與大唐的一次聯合軍事行動

吐蕃史:松贊干布的“晚年”時光

吐蕃史:唐蕃“吐谷渾爭奪戰”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好文推薦☆

劉琨祖逖列傳:他們都曾年少,他們都已老去

李世民的陪葬墓裡,埋著一位短命的女人

這是一篇關於《美國工廠》的劇透,看不看隨你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吐蕃史:唐蕃“西域之爭”(上)

|吐蕃史/週三更新/噠噠的馬蹄(撰文)|

​大唐與吐蕃之間的“吐谷渾爭奪戰”,在吐蕃“有心算無心”的運作下,最終以吐蕃的勝利告終。唐朝則因為受到當時形勢的限制,只能嚥下這口惡氣,口頭上對吐蕃進行警告並且拒絕吐蕃的和親而已。

然而,正如箕子看到紂王用象牙筷用餐時所說的那句話一樣,“彼為象箸,必為玉杯,為杯,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第一次與大唐爭奪的勝利並沒有使吐蕃得到滿足,相反卻讓吐蕃君臣發現大唐似乎沒有像唐太宗在位那樣凜然不可侵犯了。這種發現刺激吐蕃再向前一步,在更重要的地區和大唐展開爭奪。這次,吐蕃瞄準的地區不是別的地方,就是西域地區。


吐蕃史:唐蕃“西域之爭”(上)

唐朝西域圖

唐朝對於西域地區是十分重視的,在經過太宗、高宗兩朝近三十多年的努力,成功消滅了之前統治西域的東西兩突厥帝國,從而在西域地區徹底確立起自己的統治。唐朝在西域地區統治的維繫,不僅是大唐國威的具體表現,也是絲綢之路繼續存在的重要保障。

反觀吐蕃,對於西域地區也是一副勢在必得的樣子。對於吐蕃來說,征服西域地區就代表著自己向西擴張的腳步不再受到喜馬拉雅山脈的阻擋。另一方面,對於西域地區的繁華與富庶,吐蕃不僅早有耳聞,更是親身經歷過。據《資治通鑑》記載,大唐貞觀二十一年的時候,唐朝曾出兵討伐龜茲,在出兵的過程中,不僅唐朝自身派出了軍隊,而且還徵召了附近番邦各國的軍隊,也就是所謂的“戊寅,詔使持節、昆丘道行軍大總管、左驍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副大總管、右驍衛大將軍契何力,安西都護郭孝恪等將兵擊之,仍命鐵勒十三州、突厥、吐藩、吐谷渾連兵進討。”可能在這個時候,吐蕃在心底裡已經對西域產生了想法了。

吐蕃史:唐蕃“西域之爭”(上)

安西四鎮

但是吐蕃並沒有急於對西域動手,在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蕃徹底征服吐谷渾之後,並沒有馬上調轉馬頭進攻西域地區。反而停止了軍事行動,直到七年後的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才突然發難,大舉進攻西域地區。

那麼吐蕃為什麼會突然停止自己對外擴張的腳步,直到過了七年才再次出擊呢?在我看來,這個現象的出現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吐蕃需要時間來消化此次征服吐谷渾的成果,徹底收服吐谷渾部落,並且鞏固對原吐谷渾領地的統治。吐蕃在這方面的行為無疑是十分成功的,因為在之後唐與吐蕃真正兵戎相見的時候,吐谷渾地區不僅為其提供了大量的物資支持,而且還親自參加對唐朝的戰爭,可以說吐蕃在吐谷渾這裡獲得了人力物力兩方面的支持,免去了吐蕃的後顧之憂。

吐蕃史:唐蕃“西域之爭”(上)

第二個原因呢,則是要麻痺唐朝君臣,給他們一個錯誤的印象,就是吐蕃所有的軍事行動都只是為了征服吐谷渾,而隨著吐谷渾的被征服,也就代表著吐蕃對外擴張的結束。吐蕃在這一方面的行動也很成功,在吐蕃征服吐谷渾,原吐谷渾國王諾曷缽和弘化公主率領殘部逃到唐朝涼州地區的時候,唐朝君臣擔心的不是吐蕃會不會對西域下手,而是擔心吐蕃會不會對諾曷缽和弘化公主趕盡殺絕,並且唐朝還就吐蕃如果真的要對諾曷缽和弘化公主趕盡殺絕的話,那麼唐朝要採取什麼行動而展開了爭論,並沒有意識到吐蕃已經惦記上了唐朝的西域地區。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唐朝君臣的注意力又再次轉移到了對高麗的攻伐上去了,再次對吐蕃的行動放鬆了警惕,畢竟就像俗語說的那樣“只有千日做賊的,沒有千日防賊的”。

同時,在這七年中,吐蕃國內也發生了許多大事。第一件事就是吐蕃王朝的大相,芒鬆芒贊贊普的首席輔政大臣祿東贊於高宗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因病去世於吐谷渾境內的日布地區。此外,據《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大事紀年》記載,從高宗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谷渾被征服到高宗乾封二年(公元667年)祿東贊去世這將近五年的時間裡,祿東贊幾乎都在吐谷渾地區駐紮,從中便可看出吐蕃王朝對吐谷渾的重視。第二件事就是大相職位的更迭,祿東贊去世之後,大相一職由尚論查莫擔任,但是不久,大相之職就再次落到了噶爾家族手中,由噶爾家族的噶爾·贊尼雅敦布擔任。除此之外,祿東贊生前所掌控的軍權則由其子噶爾·欽陵繼續掌控,就這樣,吐蕃王朝的軍政大權再次落入嘎爾家族的手中。

這時吐蕃王朝這段時間內部事務上的一些變動,而在外部事務上吐蕃王朝也是不甘寂寞的。雖然吐蕃暫時停止了大規模的對外擴張,但是在西域地區搞些小動作,動搖一下唐朝在西域的統治,對於吐蕃來說,也是很樂意的做的。而吐蕃的這些行為早在高宗顯慶四年(公元659年)的時候便有所表現了。

吐蕃史:唐蕃“西域之爭”(上)

據史書記載,高宗顯慶四年(公元659年)的十一月,鐵勒族阿思結闕俟斤都曼率領疏勒、朱俱波和謁般陀三個國家起兵造反,並且攻破了于闐國。這三個國家包括鐵勒族阿思結闕俟斤都曼不是原先都屬於西突厥的勢力範圍,就是和西突厥的首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從表面上看,他們的這次活動似乎是西突厥遺民的一次復國運動。但是漢族史籍中的另一段記載則給我們揭示了深層的原因,史載“西突厥興昔亡可汗之世,諸部離散,弓月(屬西突厥五咄陸部)及阿悉吉(即阿思結)皆叛。蘇定方之西討也,擒阿悉吉以歸。弓月南結吐蕃,北招咽面,共攻疏勒,降之。”這段記載便告訴了我們原來屬於西突厥勢力的許多部落在私底下已經和吐蕃建立了聯繫,而他們這次的叛亂背後似乎也有吐蕃的身影。

緊接著在龍朔二年(公元662年),為了征討仍在“犯上作亂”的弓月和疏勒,唐廷任命蘇海政為行軍總管率兵討伐,但是到達疏勒南邊的時候,又出問題了。史載:“弓月又引吐蕃之眾來拒官軍,海政以師老不敢戰,遂以軍資賂吐蕃,約和而還。”就這樣,在吐蕃的干涉下,唐朝的這次征伐不了了之。

隨後在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十二月,“壬寅,以安西都護高賢為行軍總管,將兵擊弓月以救于闐。”之後又在麟德二年(公元665年)閏三月,“疏勒弓月引吐蕃侵于闐,敕西州都督崔知辯、左武衛將軍曹繼叔將兵救之。”在這兩次的戰爭中,唐朝都取得了勝利,維護自己在西域地區的統治。

但事實上,唐朝在西域地區統治的根基已經受到了動搖。要知道,唐朝統治西域靠的不是漢族士兵而是當地蕃兵。就像上面所講到的,在西域地區已經由相當多的一部分番邦倒向了吐蕃,唐朝的統治根基在不斷受到吐蕃的侵蝕。並且在唐高宗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唐朝所立的的西突厥十姓部落可汗——阿史那步真死後,其手下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率領西突厥十姓部落餘部依附吐蕃,唐朝在西域的勢力受到再度削弱。

吐蕃史:唐蕃“西域之爭”(上)

就這樣,吐蕃一方面攪渾西域地區的水,讓唐朝疲於應付,另一方面又不斷拉攏聯合西域反唐勢力,削弱唐朝在西域的統治根基。等這一切都做得差不多的時候,吐蕃徹底吹響了向唐朝進攻的號角。在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四月,先是攻陷西域十八州,又與于闐襲龜茲撥換城,陷之。對此,唐朝不得不在西域暫時實行收縮政策,“罷龜茲、于闐、焉耆、疏勒四鎮”。

至此,唐朝與吐蕃“西域之爭”的第一回合以吐蕃的勝利結束,但是西域地區的重要性使得唐朝與吐蕃“西域之爭”的第二回合在第一回合結束沒多久便再次上演了。

參考文獻:《資治通鑑》、《敦煌本歷史文書》、《冊府元龜》、《賢者喜宴》

吐蕃史

吐蕃史 | 我們的王從天上來的,還是連續七個

被砍死的贊普,吐蕃版“太康失國”,是神話還是陰謀?

君臣合作下的王子復仇記,吐蕃版的《哈姆雷特》

吐蕃史 | 返老還童、活埋,五贊王時代有多少傳奇故事?

吐蕃史 |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贊普淚滿襟

吐蕃史 | 撿漏吞併女兒國,松贊干布爸爸南征北戰的日子

吐蕃史 |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松贊干布13歲就成了沒爹的娃

吐蕃史 | 生於何時又死於何時的松贊干布

吐蕃史 | 番外篇:藏人史籍記載的的“文成公主入藏...

吐蕃史 | 番外篇:藏人史籍記載的的“文成公主入藏”故事(下)

吐蕃史 | 連滅兩大家族,建立中央集權

吐蕃史番外篇:和文成公主並列的異國公主,和她們的宮鬥故事

吐蕃史:松贊干布的“安內”:創文字、建立盟誓、遷都

吐蕃史:松贊干布的第二次整頓內政

吐蕃史:與大唐的一次聯合軍事行動

吐蕃史:松贊干布的“晚年”時光

吐蕃史:唐蕃“吐谷渾爭奪戰”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好文推薦☆

劉琨祖逖列傳:他們都曾年少,他們都已老去

李世民的陪葬墓裡,埋著一位短命的女人

這是一篇關於《美國工廠》的劇透,看不看隨你

吐蕃史:唐蕃“西域之爭”(上)

知道點兒新故事了嗎?知道你就點個贊告訴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