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睢縣城北10公里有個恆山村,村上有個廟名字恆山寺院,此廟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富,這裡流傳著好多古老的傳說,他們都是都是口口相傳,沒有任何文獻資料證明,如;李世民廟裡避難,尉遲恭敬德廟前掛鞭等,特別是隋唐英雄李密死於這裡人人皆知,引起多久媒體關注。

"

睢縣城北10公里有個恆山村,村上有個廟名字恆山寺院,此廟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富,這裡流傳著好多古老的傳說,他們都是都是口口相傳,沒有任何文獻資料證明,如;李世民廟裡避難,尉遲恭敬德廟前掛鞭等,特別是隋唐英雄李密死於這裡人人皆知,引起多久媒體關注。

睢縣恆山村為什麼流傳隋唐英雄李密死於這裡的傳說?

近年來,睢縣恆山寺院村民修復的廟門

根據史書記載,李密、王伯當死後葬於黎陽(今河南浚縣)。但據明代《睢州志》及商丘文史資料記載,睢州襄邑(今河南睢縣)恆山也有李密、王伯當墓,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且在記者採訪的過程中,澗崗恆山村委會的很多上了年紀的群眾證實說,在新中國成立後三子墓冢尚在,後來“破四舊”時給平毀了。村民們又說,“三子廟王莊”村名的由來就和李密、王伯當有關。

帶著諸多疑惑和不解,筆者通過查閱大量典籍和採訪,李密、王伯當等瓦崗軍首領和商丘的交集關係也逐漸明晰起來,不但有襄邑恆山墓冢、三子廟,而且有民權伯黨集的由來、李密投靠濟陽王伯當的史實、程咬金和李密坐景陽的傳說故事……

"

睢縣城北10公里有個恆山村,村上有個廟名字恆山寺院,此廟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富,這裡流傳著好多古老的傳說,他們都是都是口口相傳,沒有任何文獻資料證明,如;李世民廟裡避難,尉遲恭敬德廟前掛鞭等,特別是隋唐英雄李密死於這裡人人皆知,引起多久媒體關注。

睢縣恆山村為什麼流傳隋唐英雄李密死於這裡的傳說?

近年來,睢縣恆山寺院村民修復的廟門

根據史書記載,李密、王伯當死後葬於黎陽(今河南浚縣)。但據明代《睢州志》及商丘文史資料記載,睢州襄邑(今河南睢縣)恆山也有李密、王伯當墓,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且在記者採訪的過程中,澗崗恆山村委會的很多上了年紀的群眾證實說,在新中國成立後三子墓冢尚在,後來“破四舊”時給平毀了。村民們又說,“三子廟王莊”村名的由來就和李密、王伯當有關。

帶著諸多疑惑和不解,筆者通過查閱大量典籍和採訪,李密、王伯當等瓦崗軍首領和商丘的交集關係也逐漸明晰起來,不但有襄邑恆山墓冢、三子廟,而且有民權伯黨集的由來、李密投靠濟陽王伯當的史實、程咬金和李密坐景陽的傳說故事……

睢縣恆山村為什麼流傳隋唐英雄李密死於這裡的傳說?

隋唐英雄李密劇照

1 李密其人與誤走恆山傳說

程咬金、秦瓊、王伯當、單雄信等一個個熟悉的名字,都和隋朝末年的瓦崗寨農民起義軍有關,由此誕生的《隋唐演義》也廣為流傳。瓦崗軍首領李密就和襄邑(今河南睢縣)有著密切的交集。

睢縣至今廣泛流傳著李密誤走恆山的傳說。據當地群眾講述,李密在被王世充擊敗後,加之其居功自傲、親近美色等,導致眾叛親離,只有王伯當一人跟隨李密。李密叛唐之後,在唐軍的追擊之下,逃往河南景陽(今睢縣金鎖嶺),因此睢縣有“李密坐景陽”的傳說。李密在此被唐兵戰敗以後,還想和唐兵決以死戰,和王伯當商量說:“我聽說此地不遠有一座恆山,我們不如撤往那裡,依據天險之勢,還可以贏回幾仗。”二人帶兵向西北走了十來裡地,來到恆山之前,看到的只是一個大土崗,根本不是心中想象的大石頭山。後邊唐兵越追越緊,殺聲連天。李密再也無處可逃,於是仰天長嘆:“天滅我於此地也!”二人無奈拼命衝殺,怎奈勢單力薄,李密中箭身亡,其最信任的愛將王伯當翻身下馬伏於李密身上也被亂箭射死。李密、王伯當身亡之後,忽然刮來一陣狂風,飛沙滿天,很快將兩人的屍體覆蓋,沙土堆積成了兩個墳丘。這就是:李密誤走恆山,旋風把墳來添。後人在兩人墳前各栽上一棵棗樹,這裡的棗非常甜和家裡的棗味道區別非常大。

採訪中,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傳說讓村民們深信不疑,附近黃莊村有一張姓人家把祖墳葬在此處,不久人才興旺,好事連連。

2 唐書記載的真相

據《隋書》、新舊《唐書》和《資治通鑑》的記載,歷史上的李密是這樣的:李密(582—619年),字玄邃,隋唐時期的群雄之一。隋末天下大亂,大業七年(611年),東郡韋城縣(今河南滑縣)人翟讓於瓦崗寨(今滑縣南)聚眾起事建立瓦崗軍。大業十二年(616年),李密通過王伯當的介紹投奔瓦崗軍,並設計襲破了興洛倉,開倉放糧,隨後又在滎陽大海寺擊殺隋朝名將張須陀(《隋書·列傳第三十五·李密傳》)。這使得瓦崗軍首領翟讓非常器重李密,凡事皆言聽計從。大業十三年(617年)初,李密獲准建立“蒲山公營”,屢敗隋軍,其威信越來越高。翟讓自覺才能不若李密,主動讓位李密,李稱魏公,年號永平,以滎陽洛口為都城。之後,據《舊唐書·卷五十三·李密傳》記載,李密數說隋煬帝的十大罪狀,其中有“磬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的話,即是成語“罄竹難書”的由來。李密上臺後率領瓦崗軍先後奪取了隋朝的幾個大糧倉,軍隊和地盤迅速擴大,勢力達到頂峰。後來李密藉故將翟讓殺害,瓦崗軍發生嚴重的內訌。洛陽之戰,李密因戰術失誤被王世充擊敗,主力軍喪失殆盡,將領四分五散,李密帶親隨王伯當、徐世勣等投唐,單雄信、裴仁基、秦瓊、程咬金等人投降王世充,瓦崗軍瓦解(《資治通鑑》卷一八四、一八六)。沒過多久,李密又叛唐自立,被唐將盛彥師(宋州虞城人)斬殺於河南熊耳山(《新唐書·卷九十七·列傳第九·李密傳》),年僅37歲。

3 三子墓冢與傳說背後真相

按照史料記載,李密死於河南西部的熊耳山,首葬於盧氏三官廟。至今,盧氏石大山的北段因葬忠於主子的王伯當而被稱作“將軍山”,南段因李密邢國公的稱號而被稱作“邢公山”。只是後來唐高祖念及李密是唐朝邢國公,又反隋有功,將其隆重遷葬到黎陽山(今河南浚縣境內)。1974年在浚縣城關鄉羅莊附近衛河清淤時出土李密墓,墓蓋書《唐上柱國邢國公李君之墓誌銘》。

既然史書及考古皆說明李密墓、王伯當墓不在睢縣,怎麼在當地還廣泛流傳其傳說故事,且明嘉靖《睢州志·陵墓》有兩人墓葬記載:“李密墓:在恆山之陽,唐李密葬於此。”“王伯當墓:密之臣,同葬於此。”民國二十二年《河南通志·睢縣採訪稿·古蹟門》記載:“城北恆山慈雲寺後有古墓三,主人相傳一為李密墓,墓上植樹結果如楝豆;一為王伯當墓,一為謝應登墓,據言三人兵敗死於此,時天風旋沙為成墓,後人神之,目為天葬。”《河南省睢縣地名志》亦載:“隋末瓦崗起義軍領袖李密和部將王伯當、謝映登兵敗至恆山死,山上有三人墓,建廟稱三子廟(亦稱恆山寺)。”

睢縣有李密傳說及志書記載其墓,並非空穴來風,而是與李密在加入瓦崗寨之前的經歷密切相關,這又與其部將王伯當關系頗深。王伯當乃濟陽郡考城縣人,其故里據考當在今民權縣伯黨集。王伯當為隋末農民起義軍首領之一,瓦崗寨的神射手,《隋唐演義》排名十七,曾一箭射死隋唐第九條好漢魏文通。王伯當初於家鄉起兵,屯兵於今民權伯黨、睢縣澗崗恆山一帶。伯黨集至澗崗集恆山一帶僅七八公里路程,且明清時期伯黨集屬睢州轄屬。李密在追隨楊玄感兵敗後,投奔王伯當。王伯當見李密才能卓著,便拜其為首領,佔據恆山一帶抗擊隋軍。後來,王伯當又推薦李密結識翟讓,並一同投奔瓦崗軍。王伯當對李密忠心耿耿,至死一直陪伴其左右。1995年版《民權縣誌·集鎮建設》:“伯黨:據傳隋末瓦崗軍首領之一王伯當從李密於此,故名。”《民權文史資料》載:“伯黨集:隋末王伯當曾屯兵於此,並留下子一嗣,在此繁衍生根。故原名伯當集,明代更名伯黨。”睢縣史志辦副編審羅傑性介紹,農民軍所佔據襄邑恆山,在隋朝時地勢險要,南邊不遠即是隋朝大運河通濟渠,有利於起義軍通過武力來攔截南來北往的船隻,供給軍需資用;而北邊不遠即是澗崗,有深溝也有高崗,易守難攻。這個地方很可能就是當年李密、王伯當佔山為王、安營下寨發跡的地方。

"

睢縣城北10公里有個恆山村,村上有個廟名字恆山寺院,此廟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富,這裡流傳著好多古老的傳說,他們都是都是口口相傳,沒有任何文獻資料證明,如;李世民廟裡避難,尉遲恭敬德廟前掛鞭等,特別是隋唐英雄李密死於這裡人人皆知,引起多久媒體關注。

睢縣恆山村為什麼流傳隋唐英雄李密死於這裡的傳說?

近年來,睢縣恆山寺院村民修復的廟門

根據史書記載,李密、王伯當死後葬於黎陽(今河南浚縣)。但據明代《睢州志》及商丘文史資料記載,睢州襄邑(今河南睢縣)恆山也有李密、王伯當墓,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且在記者採訪的過程中,澗崗恆山村委會的很多上了年紀的群眾證實說,在新中國成立後三子墓冢尚在,後來“破四舊”時給平毀了。村民們又說,“三子廟王莊”村名的由來就和李密、王伯當有關。

帶著諸多疑惑和不解,筆者通過查閱大量典籍和採訪,李密、王伯當等瓦崗軍首領和商丘的交集關係也逐漸明晰起來,不但有襄邑恆山墓冢、三子廟,而且有民權伯黨集的由來、李密投靠濟陽王伯當的史實、程咬金和李密坐景陽的傳說故事……

睢縣恆山村為什麼流傳隋唐英雄李密死於這裡的傳說?

隋唐英雄李密劇照

1 李密其人與誤走恆山傳說

程咬金、秦瓊、王伯當、單雄信等一個個熟悉的名字,都和隋朝末年的瓦崗寨農民起義軍有關,由此誕生的《隋唐演義》也廣為流傳。瓦崗軍首領李密就和襄邑(今河南睢縣)有著密切的交集。

睢縣至今廣泛流傳著李密誤走恆山的傳說。據當地群眾講述,李密在被王世充擊敗後,加之其居功自傲、親近美色等,導致眾叛親離,只有王伯當一人跟隨李密。李密叛唐之後,在唐軍的追擊之下,逃往河南景陽(今睢縣金鎖嶺),因此睢縣有“李密坐景陽”的傳說。李密在此被唐兵戰敗以後,還想和唐兵決以死戰,和王伯當商量說:“我聽說此地不遠有一座恆山,我們不如撤往那裡,依據天險之勢,還可以贏回幾仗。”二人帶兵向西北走了十來裡地,來到恆山之前,看到的只是一個大土崗,根本不是心中想象的大石頭山。後邊唐兵越追越緊,殺聲連天。李密再也無處可逃,於是仰天長嘆:“天滅我於此地也!”二人無奈拼命衝殺,怎奈勢單力薄,李密中箭身亡,其最信任的愛將王伯當翻身下馬伏於李密身上也被亂箭射死。李密、王伯當身亡之後,忽然刮來一陣狂風,飛沙滿天,很快將兩人的屍體覆蓋,沙土堆積成了兩個墳丘。這就是:李密誤走恆山,旋風把墳來添。後人在兩人墳前各栽上一棵棗樹,這裡的棗非常甜和家裡的棗味道區別非常大。

採訪中,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傳說讓村民們深信不疑,附近黃莊村有一張姓人家把祖墳葬在此處,不久人才興旺,好事連連。

2 唐書記載的真相

據《隋書》、新舊《唐書》和《資治通鑑》的記載,歷史上的李密是這樣的:李密(582—619年),字玄邃,隋唐時期的群雄之一。隋末天下大亂,大業七年(611年),東郡韋城縣(今河南滑縣)人翟讓於瓦崗寨(今滑縣南)聚眾起事建立瓦崗軍。大業十二年(616年),李密通過王伯當的介紹投奔瓦崗軍,並設計襲破了興洛倉,開倉放糧,隨後又在滎陽大海寺擊殺隋朝名將張須陀(《隋書·列傳第三十五·李密傳》)。這使得瓦崗軍首領翟讓非常器重李密,凡事皆言聽計從。大業十三年(617年)初,李密獲准建立“蒲山公營”,屢敗隋軍,其威信越來越高。翟讓自覺才能不若李密,主動讓位李密,李稱魏公,年號永平,以滎陽洛口為都城。之後,據《舊唐書·卷五十三·李密傳》記載,李密數說隋煬帝的十大罪狀,其中有“磬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的話,即是成語“罄竹難書”的由來。李密上臺後率領瓦崗軍先後奪取了隋朝的幾個大糧倉,軍隊和地盤迅速擴大,勢力達到頂峰。後來李密藉故將翟讓殺害,瓦崗軍發生嚴重的內訌。洛陽之戰,李密因戰術失誤被王世充擊敗,主力軍喪失殆盡,將領四分五散,李密帶親隨王伯當、徐世勣等投唐,單雄信、裴仁基、秦瓊、程咬金等人投降王世充,瓦崗軍瓦解(《資治通鑑》卷一八四、一八六)。沒過多久,李密又叛唐自立,被唐將盛彥師(宋州虞城人)斬殺於河南熊耳山(《新唐書·卷九十七·列傳第九·李密傳》),年僅37歲。

3 三子墓冢與傳說背後真相

按照史料記載,李密死於河南西部的熊耳山,首葬於盧氏三官廟。至今,盧氏石大山的北段因葬忠於主子的王伯當而被稱作“將軍山”,南段因李密邢國公的稱號而被稱作“邢公山”。只是後來唐高祖念及李密是唐朝邢國公,又反隋有功,將其隆重遷葬到黎陽山(今河南浚縣境內)。1974年在浚縣城關鄉羅莊附近衛河清淤時出土李密墓,墓蓋書《唐上柱國邢國公李君之墓誌銘》。

既然史書及考古皆說明李密墓、王伯當墓不在睢縣,怎麼在當地還廣泛流傳其傳說故事,且明嘉靖《睢州志·陵墓》有兩人墓葬記載:“李密墓:在恆山之陽,唐李密葬於此。”“王伯當墓:密之臣,同葬於此。”民國二十二年《河南通志·睢縣採訪稿·古蹟門》記載:“城北恆山慈雲寺後有古墓三,主人相傳一為李密墓,墓上植樹結果如楝豆;一為王伯當墓,一為謝應登墓,據言三人兵敗死於此,時天風旋沙為成墓,後人神之,目為天葬。”《河南省睢縣地名志》亦載:“隋末瓦崗起義軍領袖李密和部將王伯當、謝映登兵敗至恆山死,山上有三人墓,建廟稱三子廟(亦稱恆山寺)。”

睢縣有李密傳說及志書記載其墓,並非空穴來風,而是與李密在加入瓦崗寨之前的經歷密切相關,這又與其部將王伯當關系頗深。王伯當乃濟陽郡考城縣人,其故里據考當在今民權縣伯黨集。王伯當為隋末農民起義軍首領之一,瓦崗寨的神射手,《隋唐演義》排名十七,曾一箭射死隋唐第九條好漢魏文通。王伯當初於家鄉起兵,屯兵於今民權伯黨、睢縣澗崗恆山一帶。伯黨集至澗崗集恆山一帶僅七八公里路程,且明清時期伯黨集屬睢州轄屬。李密在追隨楊玄感兵敗後,投奔王伯當。王伯當見李密才能卓著,便拜其為首領,佔據恆山一帶抗擊隋軍。後來,王伯當又推薦李密結識翟讓,並一同投奔瓦崗軍。王伯當對李密忠心耿耿,至死一直陪伴其左右。1995年版《民權縣誌·集鎮建設》:“伯黨:據傳隋末瓦崗軍首領之一王伯當從李密於此,故名。”《民權文史資料》載:“伯黨集:隋末王伯當曾屯兵於此,並留下子一嗣,在此繁衍生根。故原名伯當集,明代更名伯黨。”睢縣史志辦副編審羅傑性介紹,農民軍所佔據襄邑恆山,在隋朝時地勢險要,南邊不遠即是隋朝大運河通濟渠,有利於起義軍通過武力來攔截南來北往的船隻,供給軍需資用;而北邊不遠即是澗崗,有深溝也有高崗,易守難攻。這個地方很可能就是當年李密、王伯當佔山為王、安營下寨發跡的地方。

睢縣恆山村為什麼流傳隋唐英雄李密死於這裡的傳說?

隋唐英雄李密資料照片

而關於睢縣誌書所載李密、王伯當墓冢,睢縣史志辦主任餘宏獻介紹說,此墓當是他們的“衣冠冢”。因李密、王伯當在佔據襄邑恆山時,曾開倉放糧,在濟陽、襄邑這一帶做了不少惠民的事情。他們去世後,老百姓非常懷念,就在他們當年安營下寨的地方,將他們生前穿戴過的衣帽衣冠及用過的兵器埋葬,修築了“衣冠冢”和三子廟宇來祭祀他們。這也是三子廟和李密誤走恆山傳說的由來。而關於三子廟祭祀的三子之一瓦崗軍神射將軍謝映登,早在李密用江山換美人時,已心灰意冷,歸隱山林,出家為道,最後在終南山(亦有說在山西雁北)羽化登仙。

77歲的三子廟王莊村民張和民說,新中國成立後,當地村民在田間耕作時,曾掘出髑髏、骨骸和護心鏡、兜鍪、刀槍等兵器。史料記載和出土文物表明,恆山及其附近曾經是古代屯兵之地和古戰場。

4 古村名人與聚落文化傳承

襄邑恆山三子廟歷經數朝香火不斷,多次翻修,先後改名慈雲寺、恆山寺。清光緒《睢州志·建置志·壇祀》載:“恆山寺:在州北恆山上。”該志又載,僧人曉天然於明代成化年間居恆山寺,博雅以詩名,前輩多與遊,有遺稿行世。目前,寺內存有乾隆四十八年“重修恆山慈雲寺碑”一通。恆山寺負責人張文昌告訴筆者,寺院原有大殿、中殿、前殿、東西廂房共計50多間,“破四舊”時都被扒毀,2011年在原址又重新修復。

恆山寺所在的澗崗鄉張大莊村委會,已更名為恆山村委會,下轄三子廟王莊、趙莊、黃莊、張大莊4個自然村,其中尤以明代所建三子廟王莊最為出名。《河南省睢縣地名志》載:“明永樂時,敕封文林郎王崇儒由五里廟遷此,名三子廟王莊。”《商丘地區地名薈萃》載:“三子廟王莊:村在恆山(土崗)腳下,王氏家族三門之後,隱居恆山寺,故名。”清光緒《睢州志·人物·隱逸》裡,記載著該村王氏一位名人王金鑑,字景逸。少補諸生,骨氣嶙峋。博涉史,工詩,隱居恆山,唯以詩酒自娛。晚年為五嶽之遊,一笠一劍,蹤跡幾遍天下。所遇名山大川,無不收入圖畫,紀以題詠,歸來輒盈囊篋。築斗室自娛,不問家事,自號散翁。壽逾八旬,齒固目明。有《散翁詩草》數卷存於家。

三子廟王莊文化源遠流長,當地有九天仙女造恆山、靳大成與胡阿妹的傳說故事(《睢州佳話》)。村後有恆山漢墓群,曾多次出現漢代繩紋磚砌成的磚室墓和空心磚墓,出土器物有陶壺、陶罐和玉璧、玉帶勾、漢剪等(1983年《睢縣地名概況資料彙編》)。村附近另有明代嘉靖人皇甫伯崗、都堂孫坤、萬曆太學生皇甫逸仙墓。孫坤,字順夫,嘉靖壬戌進士,授刑部主事,歷官肅州兵備副使,參四川政,按察陝西,轉四川右轄,擢太常,遂撫湖廣,清光緒《睢州志·人物誌·名臣》有傳。新疆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王國福系村人。

"

睢縣城北10公里有個恆山村,村上有個廟名字恆山寺院,此廟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富,這裡流傳著好多古老的傳說,他們都是都是口口相傳,沒有任何文獻資料證明,如;李世民廟裡避難,尉遲恭敬德廟前掛鞭等,特別是隋唐英雄李密死於這裡人人皆知,引起多久媒體關注。

睢縣恆山村為什麼流傳隋唐英雄李密死於這裡的傳說?

近年來,睢縣恆山寺院村民修復的廟門

根據史書記載,李密、王伯當死後葬於黎陽(今河南浚縣)。但據明代《睢州志》及商丘文史資料記載,睢州襄邑(今河南睢縣)恆山也有李密、王伯當墓,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且在記者採訪的過程中,澗崗恆山村委會的很多上了年紀的群眾證實說,在新中國成立後三子墓冢尚在,後來“破四舊”時給平毀了。村民們又說,“三子廟王莊”村名的由來就和李密、王伯當有關。

帶著諸多疑惑和不解,筆者通過查閱大量典籍和採訪,李密、王伯當等瓦崗軍首領和商丘的交集關係也逐漸明晰起來,不但有襄邑恆山墓冢、三子廟,而且有民權伯黨集的由來、李密投靠濟陽王伯當的史實、程咬金和李密坐景陽的傳說故事……

睢縣恆山村為什麼流傳隋唐英雄李密死於這裡的傳說?

隋唐英雄李密劇照

1 李密其人與誤走恆山傳說

程咬金、秦瓊、王伯當、單雄信等一個個熟悉的名字,都和隋朝末年的瓦崗寨農民起義軍有關,由此誕生的《隋唐演義》也廣為流傳。瓦崗軍首領李密就和襄邑(今河南睢縣)有著密切的交集。

睢縣至今廣泛流傳著李密誤走恆山的傳說。據當地群眾講述,李密在被王世充擊敗後,加之其居功自傲、親近美色等,導致眾叛親離,只有王伯當一人跟隨李密。李密叛唐之後,在唐軍的追擊之下,逃往河南景陽(今睢縣金鎖嶺),因此睢縣有“李密坐景陽”的傳說。李密在此被唐兵戰敗以後,還想和唐兵決以死戰,和王伯當商量說:“我聽說此地不遠有一座恆山,我們不如撤往那裡,依據天險之勢,還可以贏回幾仗。”二人帶兵向西北走了十來裡地,來到恆山之前,看到的只是一個大土崗,根本不是心中想象的大石頭山。後邊唐兵越追越緊,殺聲連天。李密再也無處可逃,於是仰天長嘆:“天滅我於此地也!”二人無奈拼命衝殺,怎奈勢單力薄,李密中箭身亡,其最信任的愛將王伯當翻身下馬伏於李密身上也被亂箭射死。李密、王伯當身亡之後,忽然刮來一陣狂風,飛沙滿天,很快將兩人的屍體覆蓋,沙土堆積成了兩個墳丘。這就是:李密誤走恆山,旋風把墳來添。後人在兩人墳前各栽上一棵棗樹,這裡的棗非常甜和家裡的棗味道區別非常大。

採訪中,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傳說讓村民們深信不疑,附近黃莊村有一張姓人家把祖墳葬在此處,不久人才興旺,好事連連。

2 唐書記載的真相

據《隋書》、新舊《唐書》和《資治通鑑》的記載,歷史上的李密是這樣的:李密(582—619年),字玄邃,隋唐時期的群雄之一。隋末天下大亂,大業七年(611年),東郡韋城縣(今河南滑縣)人翟讓於瓦崗寨(今滑縣南)聚眾起事建立瓦崗軍。大業十二年(616年),李密通過王伯當的介紹投奔瓦崗軍,並設計襲破了興洛倉,開倉放糧,隨後又在滎陽大海寺擊殺隋朝名將張須陀(《隋書·列傳第三十五·李密傳》)。這使得瓦崗軍首領翟讓非常器重李密,凡事皆言聽計從。大業十三年(617年)初,李密獲准建立“蒲山公營”,屢敗隋軍,其威信越來越高。翟讓自覺才能不若李密,主動讓位李密,李稱魏公,年號永平,以滎陽洛口為都城。之後,據《舊唐書·卷五十三·李密傳》記載,李密數說隋煬帝的十大罪狀,其中有“磬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的話,即是成語“罄竹難書”的由來。李密上臺後率領瓦崗軍先後奪取了隋朝的幾個大糧倉,軍隊和地盤迅速擴大,勢力達到頂峰。後來李密藉故將翟讓殺害,瓦崗軍發生嚴重的內訌。洛陽之戰,李密因戰術失誤被王世充擊敗,主力軍喪失殆盡,將領四分五散,李密帶親隨王伯當、徐世勣等投唐,單雄信、裴仁基、秦瓊、程咬金等人投降王世充,瓦崗軍瓦解(《資治通鑑》卷一八四、一八六)。沒過多久,李密又叛唐自立,被唐將盛彥師(宋州虞城人)斬殺於河南熊耳山(《新唐書·卷九十七·列傳第九·李密傳》),年僅37歲。

3 三子墓冢與傳說背後真相

按照史料記載,李密死於河南西部的熊耳山,首葬於盧氏三官廟。至今,盧氏石大山的北段因葬忠於主子的王伯當而被稱作“將軍山”,南段因李密邢國公的稱號而被稱作“邢公山”。只是後來唐高祖念及李密是唐朝邢國公,又反隋有功,將其隆重遷葬到黎陽山(今河南浚縣境內)。1974年在浚縣城關鄉羅莊附近衛河清淤時出土李密墓,墓蓋書《唐上柱國邢國公李君之墓誌銘》。

既然史書及考古皆說明李密墓、王伯當墓不在睢縣,怎麼在當地還廣泛流傳其傳說故事,且明嘉靖《睢州志·陵墓》有兩人墓葬記載:“李密墓:在恆山之陽,唐李密葬於此。”“王伯當墓:密之臣,同葬於此。”民國二十二年《河南通志·睢縣採訪稿·古蹟門》記載:“城北恆山慈雲寺後有古墓三,主人相傳一為李密墓,墓上植樹結果如楝豆;一為王伯當墓,一為謝應登墓,據言三人兵敗死於此,時天風旋沙為成墓,後人神之,目為天葬。”《河南省睢縣地名志》亦載:“隋末瓦崗起義軍領袖李密和部將王伯當、謝映登兵敗至恆山死,山上有三人墓,建廟稱三子廟(亦稱恆山寺)。”

睢縣有李密傳說及志書記載其墓,並非空穴來風,而是與李密在加入瓦崗寨之前的經歷密切相關,這又與其部將王伯當關系頗深。王伯當乃濟陽郡考城縣人,其故里據考當在今民權縣伯黨集。王伯當為隋末農民起義軍首領之一,瓦崗寨的神射手,《隋唐演義》排名十七,曾一箭射死隋唐第九條好漢魏文通。王伯當初於家鄉起兵,屯兵於今民權伯黨、睢縣澗崗恆山一帶。伯黨集至澗崗集恆山一帶僅七八公里路程,且明清時期伯黨集屬睢州轄屬。李密在追隨楊玄感兵敗後,投奔王伯當。王伯當見李密才能卓著,便拜其為首領,佔據恆山一帶抗擊隋軍。後來,王伯當又推薦李密結識翟讓,並一同投奔瓦崗軍。王伯當對李密忠心耿耿,至死一直陪伴其左右。1995年版《民權縣誌·集鎮建設》:“伯黨:據傳隋末瓦崗軍首領之一王伯當從李密於此,故名。”《民權文史資料》載:“伯黨集:隋末王伯當曾屯兵於此,並留下子一嗣,在此繁衍生根。故原名伯當集,明代更名伯黨。”睢縣史志辦副編審羅傑性介紹,農民軍所佔據襄邑恆山,在隋朝時地勢險要,南邊不遠即是隋朝大運河通濟渠,有利於起義軍通過武力來攔截南來北往的船隻,供給軍需資用;而北邊不遠即是澗崗,有深溝也有高崗,易守難攻。這個地方很可能就是當年李密、王伯當佔山為王、安營下寨發跡的地方。

睢縣恆山村為什麼流傳隋唐英雄李密死於這裡的傳說?

隋唐英雄李密資料照片

而關於睢縣誌書所載李密、王伯當墓冢,睢縣史志辦主任餘宏獻介紹說,此墓當是他們的“衣冠冢”。因李密、王伯當在佔據襄邑恆山時,曾開倉放糧,在濟陽、襄邑這一帶做了不少惠民的事情。他們去世後,老百姓非常懷念,就在他們當年安營下寨的地方,將他們生前穿戴過的衣帽衣冠及用過的兵器埋葬,修築了“衣冠冢”和三子廟宇來祭祀他們。這也是三子廟和李密誤走恆山傳說的由來。而關於三子廟祭祀的三子之一瓦崗軍神射將軍謝映登,早在李密用江山換美人時,已心灰意冷,歸隱山林,出家為道,最後在終南山(亦有說在山西雁北)羽化登仙。

77歲的三子廟王莊村民張和民說,新中國成立後,當地村民在田間耕作時,曾掘出髑髏、骨骸和護心鏡、兜鍪、刀槍等兵器。史料記載和出土文物表明,恆山及其附近曾經是古代屯兵之地和古戰場。

4 古村名人與聚落文化傳承

襄邑恆山三子廟歷經數朝香火不斷,多次翻修,先後改名慈雲寺、恆山寺。清光緒《睢州志·建置志·壇祀》載:“恆山寺:在州北恆山上。”該志又載,僧人曉天然於明代成化年間居恆山寺,博雅以詩名,前輩多與遊,有遺稿行世。目前,寺內存有乾隆四十八年“重修恆山慈雲寺碑”一通。恆山寺負責人張文昌告訴筆者,寺院原有大殿、中殿、前殿、東西廂房共計50多間,“破四舊”時都被扒毀,2011年在原址又重新修復。

恆山寺所在的澗崗鄉張大莊村委會,已更名為恆山村委會,下轄三子廟王莊、趙莊、黃莊、張大莊4個自然村,其中尤以明代所建三子廟王莊最為出名。《河南省睢縣地名志》載:“明永樂時,敕封文林郎王崇儒由五里廟遷此,名三子廟王莊。”《商丘地區地名薈萃》載:“三子廟王莊:村在恆山(土崗)腳下,王氏家族三門之後,隱居恆山寺,故名。”清光緒《睢州志·人物·隱逸》裡,記載著該村王氏一位名人王金鑑,字景逸。少補諸生,骨氣嶙峋。博涉史,工詩,隱居恆山,唯以詩酒自娛。晚年為五嶽之遊,一笠一劍,蹤跡幾遍天下。所遇名山大川,無不收入圖畫,紀以題詠,歸來輒盈囊篋。築斗室自娛,不問家事,自號散翁。壽逾八旬,齒固目明。有《散翁詩草》數卷存於家。

三子廟王莊文化源遠流長,當地有九天仙女造恆山、靳大成與胡阿妹的傳說故事(《睢州佳話》)。村後有恆山漢墓群,曾多次出現漢代繩紋磚砌成的磚室墓和空心磚墓,出土器物有陶壺、陶罐和玉璧、玉帶勾、漢剪等(1983年《睢縣地名概況資料彙編》)。村附近另有明代嘉靖人皇甫伯崗、都堂孫坤、萬曆太學生皇甫逸仙墓。孫坤,字順夫,嘉靖壬戌進士,授刑部主事,歷官肅州兵備副使,參四川政,按察陝西,轉四川右轄,擢太常,遂撫湖廣,清光緒《睢州志·人物誌·名臣》有傳。新疆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王國福系村人。

睢縣恆山村為什麼流傳隋唐英雄李密死於這裡的傳說?

恆山寺院修復後的照片

如今,恆山寺東臨澗崗溝,西瀕通惠渠,兩條溝河在恆山前交匯,山前有三子廟王莊村,後有恆山小學和恆山村委會駐地,民居和校舍隱映於綠樹之間,誰能相信在1400多年前,這裡曾是瓦崗軍金戈鐵馬、鼓角動地的營盤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