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為什麼要團圓?唐朝人怎麼過中秋?這些傳說和習俗不得不知'

"

記得很小的時候,生活在鄉下,每個晴朗的夜晚,都會跟著父母一起散散步,一抬頭總能看見明月懸空,不論我們走在哪裡,月亮都會跟到哪裡。我當然覺得很驚奇啦,媽媽就會教我“月亮走,我也走,我跟月亮是朋友”的兒歌。

大家或多或少都與我有相似的兒時記憶,都問過父母為什麼月亮會跟著人一起走吧?如今長大了,知道了月亮並不會跟著人走,我們在異鄉漂泊,每每不經意間的抬頭仰望,依然能看見或圓或缺的月亮依然掛在當空,與小時候並無二致,就好像故鄉的月亮伴隨著我們,走了千里萬里,經歷了人間寒暑。

無論我們走到哪裡,這一輪明月總在不經意間勾起我們對故鄉、對親人的思念。我想,這便是中國人賦予月亮思鄉含義的源頭。

中秋佳節,你回家了麼?

"

記得很小的時候,生活在鄉下,每個晴朗的夜晚,都會跟著父母一起散散步,一抬頭總能看見明月懸空,不論我們走在哪裡,月亮都會跟到哪裡。我當然覺得很驚奇啦,媽媽就會教我“月亮走,我也走,我跟月亮是朋友”的兒歌。

大家或多或少都與我有相似的兒時記憶,都問過父母為什麼月亮會跟著人一起走吧?如今長大了,知道了月亮並不會跟著人走,我們在異鄉漂泊,每每不經意間的抬頭仰望,依然能看見或圓或缺的月亮依然掛在當空,與小時候並無二致,就好像故鄉的月亮伴隨著我們,走了千里萬里,經歷了人間寒暑。

無論我們走到哪裡,這一輪明月總在不經意間勾起我們對故鄉、對親人的思念。我想,這便是中國人賦予月亮思鄉含義的源頭。

中秋佳節,你回家了麼?

中秋節為什麼要團圓?唐朝人怎麼過中秋?這些傳說和習俗不得不知

中秋月圓

農曆八月十五,正值秋季之中,故謂之中秋。

中秋是個重要的日子,對於古代中國農業社會而言,春秋兩季是至關重要的季節,春種秋收,往往關係到國家的安定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既然如此重要,自然少不了祭祀。

中秋便源於秋祭。

《禮記》雲:“天子春朝(cháo)日,秋夕月。朝(cháo)日以朝(zhāo),夕月以夕”。簡單翻譯過來就是天子要在春天祭祀太陽,在秋天要祭祀月亮。

最開始,秋祭其實是秋分日,但往往秋分與八月十五相隔不遠,十五又恰逢月圓,所以後來逐漸就從秋分日祭月演變成了八月十五祭月。

古代講究順天應人,對於國家來說,秋祭是最高級別的祭祀活動之一,對百姓來說,剛經歷了秋收的忙碌,也會趁著中秋閤家相聚,慶祝一下。

在沒有霓虹閃爍和高樓大廈的年代,每個中秋之夜,人們都會在院中對著月亮擺下供桌,桌上有當季的新鮮瓜果和精緻的點心,用於祭拜月神。之後還要準備一桌家宴,全家人圍著桌子,一邊賞月閒談一邊享受美食。

歲月靜好,闔家團圓。

"

記得很小的時候,生活在鄉下,每個晴朗的夜晚,都會跟著父母一起散散步,一抬頭總能看見明月懸空,不論我們走在哪裡,月亮都會跟到哪裡。我當然覺得很驚奇啦,媽媽就會教我“月亮走,我也走,我跟月亮是朋友”的兒歌。

大家或多或少都與我有相似的兒時記憶,都問過父母為什麼月亮會跟著人一起走吧?如今長大了,知道了月亮並不會跟著人走,我們在異鄉漂泊,每每不經意間的抬頭仰望,依然能看見或圓或缺的月亮依然掛在當空,與小時候並無二致,就好像故鄉的月亮伴隨著我們,走了千里萬里,經歷了人間寒暑。

無論我們走到哪裡,這一輪明月總在不經意間勾起我們對故鄉、對親人的思念。我想,這便是中國人賦予月亮思鄉含義的源頭。

中秋佳節,你回家了麼?

中秋節為什麼要團圓?唐朝人怎麼過中秋?這些傳說和習俗不得不知

中秋月圓

農曆八月十五,正值秋季之中,故謂之中秋。

中秋是個重要的日子,對於古代中國農業社會而言,春秋兩季是至關重要的季節,春種秋收,往往關係到國家的安定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既然如此重要,自然少不了祭祀。

中秋便源於秋祭。

《禮記》雲:“天子春朝(cháo)日,秋夕月。朝(cháo)日以朝(zhāo),夕月以夕”。簡單翻譯過來就是天子要在春天祭祀太陽,在秋天要祭祀月亮。

最開始,秋祭其實是秋分日,但往往秋分與八月十五相隔不遠,十五又恰逢月圓,所以後來逐漸就從秋分日祭月演變成了八月十五祭月。

古代講究順天應人,對於國家來說,秋祭是最高級別的祭祀活動之一,對百姓來說,剛經歷了秋收的忙碌,也會趁著中秋閤家相聚,慶祝一下。

在沒有霓虹閃爍和高樓大廈的年代,每個中秋之夜,人們都會在院中對著月亮擺下供桌,桌上有當季的新鮮瓜果和精緻的點心,用於祭拜月神。之後還要準備一桌家宴,全家人圍著桌子,一邊賞月閒談一邊享受美食。

歲月靜好,闔家團圓。

中秋節為什麼要團圓?唐朝人怎麼過中秋?這些傳說和習俗不得不知

唐宋中秋趣事

唐朝時,中秋賞月已經成為一種十分流行的習俗,在詩詞的巔峰時代,描寫中秋賞月的詩歌大量出現,《太平廣記》中便記載了一段異聞:傳說唐玄宗李隆基曾在中秋之夜夢遊月宮,聽見了月宮中的仙樂,醒來後就創作了《霓裳羽衣曲》。

唐玄宗本就是一個對音樂戲曲頗有造詣的君王,這首《霓裳羽衣曲》更是唐朝歌舞集大成之作,是音樂舞蹈史上的璀璨明珠,只可惜安史之亂後失傳,後來經過南唐後主李煜的努力,又將其大部分補齊,但金陵城破、南唐滅亡之時,李煜又下令將其燒燬,一直到南宋年間,詞人姜夔發現了商調霓裳曲的樂譜十八段,並將其收錄在《白石道人歌曲》中,命運多舛的《霓裳羽衣曲》才得以保存至今。

"

記得很小的時候,生活在鄉下,每個晴朗的夜晚,都會跟著父母一起散散步,一抬頭總能看見明月懸空,不論我們走在哪裡,月亮都會跟到哪裡。我當然覺得很驚奇啦,媽媽就會教我“月亮走,我也走,我跟月亮是朋友”的兒歌。

大家或多或少都與我有相似的兒時記憶,都問過父母為什麼月亮會跟著人一起走吧?如今長大了,知道了月亮並不會跟著人走,我們在異鄉漂泊,每每不經意間的抬頭仰望,依然能看見或圓或缺的月亮依然掛在當空,與小時候並無二致,就好像故鄉的月亮伴隨著我們,走了千里萬里,經歷了人間寒暑。

無論我們走到哪裡,這一輪明月總在不經意間勾起我們對故鄉、對親人的思念。我想,這便是中國人賦予月亮思鄉含義的源頭。

中秋佳節,你回家了麼?

中秋節為什麼要團圓?唐朝人怎麼過中秋?這些傳說和習俗不得不知

中秋月圓

農曆八月十五,正值秋季之中,故謂之中秋。

中秋是個重要的日子,對於古代中國農業社會而言,春秋兩季是至關重要的季節,春種秋收,往往關係到國家的安定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既然如此重要,自然少不了祭祀。

中秋便源於秋祭。

《禮記》雲:“天子春朝(cháo)日,秋夕月。朝(cháo)日以朝(zhāo),夕月以夕”。簡單翻譯過來就是天子要在春天祭祀太陽,在秋天要祭祀月亮。

最開始,秋祭其實是秋分日,但往往秋分與八月十五相隔不遠,十五又恰逢月圓,所以後來逐漸就從秋分日祭月演變成了八月十五祭月。

古代講究順天應人,對於國家來說,秋祭是最高級別的祭祀活動之一,對百姓來說,剛經歷了秋收的忙碌,也會趁著中秋閤家相聚,慶祝一下。

在沒有霓虹閃爍和高樓大廈的年代,每個中秋之夜,人們都會在院中對著月亮擺下供桌,桌上有當季的新鮮瓜果和精緻的點心,用於祭拜月神。之後還要準備一桌家宴,全家人圍著桌子,一邊賞月閒談一邊享受美食。

歲月靜好,闔家團圓。

中秋節為什麼要團圓?唐朝人怎麼過中秋?這些傳說和習俗不得不知

唐宋中秋趣事

唐朝時,中秋賞月已經成為一種十分流行的習俗,在詩詞的巔峰時代,描寫中秋賞月的詩歌大量出現,《太平廣記》中便記載了一段異聞:傳說唐玄宗李隆基曾在中秋之夜夢遊月宮,聽見了月宮中的仙樂,醒來後就創作了《霓裳羽衣曲》。

唐玄宗本就是一個對音樂戲曲頗有造詣的君王,這首《霓裳羽衣曲》更是唐朝歌舞集大成之作,是音樂舞蹈史上的璀璨明珠,只可惜安史之亂後失傳,後來經過南唐後主李煜的努力,又將其大部分補齊,但金陵城破、南唐滅亡之時,李煜又下令將其燒燬,一直到南宋年間,詞人姜夔發現了商調霓裳曲的樂譜十八段,並將其收錄在《白石道人歌曲》中,命運多舛的《霓裳羽衣曲》才得以保存至今。

中秋節為什麼要團圓?唐朝人怎麼過中秋?這些傳說和習俗不得不知

至宋朝,由於商業迅速發展,國家和百姓都有錢了,人們越來越會玩兒,賞月已經不是單純的坐著觀賞,而是被玩出了花兒。

《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時期的中秋夜,市面上的商鋪都會裝飾門面,最豪華的就是大酒樓,條件稍好的人都會爭相走進酒樓,在這裡喝酒、賞月、吟詩、填詞,還有大型音樂會,絲竹管絃聲不絕於耳,酒樓外的夜市也非常熱鬧,《夢樑錄》中是這樣描寫中秋夜市的:

“天街賣買,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婆於市,至燒不絕”

宋真宗是個虔誠的神仙信徒,不論佛道、不論天地、不論有名無名,只要是神都被他拜了個遍,有皇帝帶頭,民間自然會跟上核心領導的腳步,求神拜佛成了當時最時尚的事情。拜月神求賜福的活動就這樣形成了。

北宋末人金盈之撰《新編醉翁談錄》一書,詳細記錄了這個活動:每到中秋,所有人都會登樓拜月,實在沒有條件登樓的,也會在庭院中拜月,目的是為了祈福,男求功名、女求美貌,其瘋狂程度絲毫不亞於如今年輕人對時尚潮流的追捧。

通過這一記載,我們也能嗅到一絲變化,同樣是中秋拜月,宋朝之前主要目的是祭祀,從宋朝起則變成了祈福為主。

無論是闔家團圓,還是祭祀祈福,中秋月永遠和神靈分不開聯繫,那月亮中到底有哪些神仙和傳說呢?

"

記得很小的時候,生活在鄉下,每個晴朗的夜晚,都會跟著父母一起散散步,一抬頭總能看見明月懸空,不論我們走在哪裡,月亮都會跟到哪裡。我當然覺得很驚奇啦,媽媽就會教我“月亮走,我也走,我跟月亮是朋友”的兒歌。

大家或多或少都與我有相似的兒時記憶,都問過父母為什麼月亮會跟著人一起走吧?如今長大了,知道了月亮並不會跟著人走,我們在異鄉漂泊,每每不經意間的抬頭仰望,依然能看見或圓或缺的月亮依然掛在當空,與小時候並無二致,就好像故鄉的月亮伴隨著我們,走了千里萬里,經歷了人間寒暑。

無論我們走到哪裡,這一輪明月總在不經意間勾起我們對故鄉、對親人的思念。我想,這便是中國人賦予月亮思鄉含義的源頭。

中秋佳節,你回家了麼?

中秋節為什麼要團圓?唐朝人怎麼過中秋?這些傳說和習俗不得不知

中秋月圓

農曆八月十五,正值秋季之中,故謂之中秋。

中秋是個重要的日子,對於古代中國農業社會而言,春秋兩季是至關重要的季節,春種秋收,往往關係到國家的安定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既然如此重要,自然少不了祭祀。

中秋便源於秋祭。

《禮記》雲:“天子春朝(cháo)日,秋夕月。朝(cháo)日以朝(zhāo),夕月以夕”。簡單翻譯過來就是天子要在春天祭祀太陽,在秋天要祭祀月亮。

最開始,秋祭其實是秋分日,但往往秋分與八月十五相隔不遠,十五又恰逢月圓,所以後來逐漸就從秋分日祭月演變成了八月十五祭月。

古代講究順天應人,對於國家來說,秋祭是最高級別的祭祀活動之一,對百姓來說,剛經歷了秋收的忙碌,也會趁著中秋閤家相聚,慶祝一下。

在沒有霓虹閃爍和高樓大廈的年代,每個中秋之夜,人們都會在院中對著月亮擺下供桌,桌上有當季的新鮮瓜果和精緻的點心,用於祭拜月神。之後還要準備一桌家宴,全家人圍著桌子,一邊賞月閒談一邊享受美食。

歲月靜好,闔家團圓。

中秋節為什麼要團圓?唐朝人怎麼過中秋?這些傳說和習俗不得不知

唐宋中秋趣事

唐朝時,中秋賞月已經成為一種十分流行的習俗,在詩詞的巔峰時代,描寫中秋賞月的詩歌大量出現,《太平廣記》中便記載了一段異聞:傳說唐玄宗李隆基曾在中秋之夜夢遊月宮,聽見了月宮中的仙樂,醒來後就創作了《霓裳羽衣曲》。

唐玄宗本就是一個對音樂戲曲頗有造詣的君王,這首《霓裳羽衣曲》更是唐朝歌舞集大成之作,是音樂舞蹈史上的璀璨明珠,只可惜安史之亂後失傳,後來經過南唐後主李煜的努力,又將其大部分補齊,但金陵城破、南唐滅亡之時,李煜又下令將其燒燬,一直到南宋年間,詞人姜夔發現了商調霓裳曲的樂譜十八段,並將其收錄在《白石道人歌曲》中,命運多舛的《霓裳羽衣曲》才得以保存至今。

中秋節為什麼要團圓?唐朝人怎麼過中秋?這些傳說和習俗不得不知

至宋朝,由於商業迅速發展,國家和百姓都有錢了,人們越來越會玩兒,賞月已經不是單純的坐著觀賞,而是被玩出了花兒。

《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時期的中秋夜,市面上的商鋪都會裝飾門面,最豪華的就是大酒樓,條件稍好的人都會爭相走進酒樓,在這裡喝酒、賞月、吟詩、填詞,還有大型音樂會,絲竹管絃聲不絕於耳,酒樓外的夜市也非常熱鬧,《夢樑錄》中是這樣描寫中秋夜市的:

“天街賣買,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婆於市,至燒不絕”

宋真宗是個虔誠的神仙信徒,不論佛道、不論天地、不論有名無名,只要是神都被他拜了個遍,有皇帝帶頭,民間自然會跟上核心領導的腳步,求神拜佛成了當時最時尚的事情。拜月神求賜福的活動就這樣形成了。

北宋末人金盈之撰《新編醉翁談錄》一書,詳細記錄了這個活動:每到中秋,所有人都會登樓拜月,實在沒有條件登樓的,也會在庭院中拜月,目的是為了祈福,男求功名、女求美貌,其瘋狂程度絲毫不亞於如今年輕人對時尚潮流的追捧。

通過這一記載,我們也能嗅到一絲變化,同樣是中秋拜月,宋朝之前主要目的是祭祀,從宋朝起則變成了祈福為主。

無論是闔家團圓,還是祭祀祈福,中秋月永遠和神靈分不開聯繫,那月亮中到底有哪些神仙和傳說呢?

中秋節為什麼要團圓?唐朝人怎麼過中秋?這些傳說和習俗不得不知

月中傳說

用現代科學眼光來看,月亮就是一顆普通的星球,大概率沒有生命存在,但在中國古人眼裡可不是這樣,千年以來,人們望著同一輪明月,編織出了許多美好的故事。

嫦娥奔月

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登上月亮的人是誰?美國人說是宇航員阿姆斯特朗,中國人說是嫦娥——用家喻戶曉來形容嫦娥奔月這個神話,不但不誇張,還尚覺不足。

嫦娥奔月在許多古籍中都有記載,西漢劉安的《淮南子》、東漢張衡的《靈憲》都可以窺見嫦娥的身影,至今發現最早的版本是秦簡《歸藏·歸妹》一卦的卦辭:

昔者恆我(姮娥)竊毋死之藥於西王母,服之以月……恆我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蠩(蟾蜍)

嫦娥偷吃靈藥以成仙,是奔月故事流傳最廣的版本,唐朝李商隱便有“嫦娥應悔偷靈藥”的詩句。但問題是……美若天仙的嫦娥姐姐,怎麼變成了蟾蜍?

"

記得很小的時候,生活在鄉下,每個晴朗的夜晚,都會跟著父母一起散散步,一抬頭總能看見明月懸空,不論我們走在哪裡,月亮都會跟到哪裡。我當然覺得很驚奇啦,媽媽就會教我“月亮走,我也走,我跟月亮是朋友”的兒歌。

大家或多或少都與我有相似的兒時記憶,都問過父母為什麼月亮會跟著人一起走吧?如今長大了,知道了月亮並不會跟著人走,我們在異鄉漂泊,每每不經意間的抬頭仰望,依然能看見或圓或缺的月亮依然掛在當空,與小時候並無二致,就好像故鄉的月亮伴隨著我們,走了千里萬里,經歷了人間寒暑。

無論我們走到哪裡,這一輪明月總在不經意間勾起我們對故鄉、對親人的思念。我想,這便是中國人賦予月亮思鄉含義的源頭。

中秋佳節,你回家了麼?

中秋節為什麼要團圓?唐朝人怎麼過中秋?這些傳說和習俗不得不知

中秋月圓

農曆八月十五,正值秋季之中,故謂之中秋。

中秋是個重要的日子,對於古代中國農業社會而言,春秋兩季是至關重要的季節,春種秋收,往往關係到國家的安定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既然如此重要,自然少不了祭祀。

中秋便源於秋祭。

《禮記》雲:“天子春朝(cháo)日,秋夕月。朝(cháo)日以朝(zhāo),夕月以夕”。簡單翻譯過來就是天子要在春天祭祀太陽,在秋天要祭祀月亮。

最開始,秋祭其實是秋分日,但往往秋分與八月十五相隔不遠,十五又恰逢月圓,所以後來逐漸就從秋分日祭月演變成了八月十五祭月。

古代講究順天應人,對於國家來說,秋祭是最高級別的祭祀活動之一,對百姓來說,剛經歷了秋收的忙碌,也會趁著中秋閤家相聚,慶祝一下。

在沒有霓虹閃爍和高樓大廈的年代,每個中秋之夜,人們都會在院中對著月亮擺下供桌,桌上有當季的新鮮瓜果和精緻的點心,用於祭拜月神。之後還要準備一桌家宴,全家人圍著桌子,一邊賞月閒談一邊享受美食。

歲月靜好,闔家團圓。

中秋節為什麼要團圓?唐朝人怎麼過中秋?這些傳說和習俗不得不知

唐宋中秋趣事

唐朝時,中秋賞月已經成為一種十分流行的習俗,在詩詞的巔峰時代,描寫中秋賞月的詩歌大量出現,《太平廣記》中便記載了一段異聞:傳說唐玄宗李隆基曾在中秋之夜夢遊月宮,聽見了月宮中的仙樂,醒來後就創作了《霓裳羽衣曲》。

唐玄宗本就是一個對音樂戲曲頗有造詣的君王,這首《霓裳羽衣曲》更是唐朝歌舞集大成之作,是音樂舞蹈史上的璀璨明珠,只可惜安史之亂後失傳,後來經過南唐後主李煜的努力,又將其大部分補齊,但金陵城破、南唐滅亡之時,李煜又下令將其燒燬,一直到南宋年間,詞人姜夔發現了商調霓裳曲的樂譜十八段,並將其收錄在《白石道人歌曲》中,命運多舛的《霓裳羽衣曲》才得以保存至今。

中秋節為什麼要團圓?唐朝人怎麼過中秋?這些傳說和習俗不得不知

至宋朝,由於商業迅速發展,國家和百姓都有錢了,人們越來越會玩兒,賞月已經不是單純的坐著觀賞,而是被玩出了花兒。

《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時期的中秋夜,市面上的商鋪都會裝飾門面,最豪華的就是大酒樓,條件稍好的人都會爭相走進酒樓,在這裡喝酒、賞月、吟詩、填詞,還有大型音樂會,絲竹管絃聲不絕於耳,酒樓外的夜市也非常熱鬧,《夢樑錄》中是這樣描寫中秋夜市的:

“天街賣買,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婆於市,至燒不絕”

宋真宗是個虔誠的神仙信徒,不論佛道、不論天地、不論有名無名,只要是神都被他拜了個遍,有皇帝帶頭,民間自然會跟上核心領導的腳步,求神拜佛成了當時最時尚的事情。拜月神求賜福的活動就這樣形成了。

北宋末人金盈之撰《新編醉翁談錄》一書,詳細記錄了這個活動:每到中秋,所有人都會登樓拜月,實在沒有條件登樓的,也會在庭院中拜月,目的是為了祈福,男求功名、女求美貌,其瘋狂程度絲毫不亞於如今年輕人對時尚潮流的追捧。

通過這一記載,我們也能嗅到一絲變化,同樣是中秋拜月,宋朝之前主要目的是祭祀,從宋朝起則變成了祈福為主。

無論是闔家團圓,還是祭祀祈福,中秋月永遠和神靈分不開聯繫,那月亮中到底有哪些神仙和傳說呢?

中秋節為什麼要團圓?唐朝人怎麼過中秋?這些傳說和習俗不得不知

月中傳說

用現代科學眼光來看,月亮就是一顆普通的星球,大概率沒有生命存在,但在中國古人眼裡可不是這樣,千年以來,人們望著同一輪明月,編織出了許多美好的故事。

嫦娥奔月

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登上月亮的人是誰?美國人說是宇航員阿姆斯特朗,中國人說是嫦娥——用家喻戶曉來形容嫦娥奔月這個神話,不但不誇張,還尚覺不足。

嫦娥奔月在許多古籍中都有記載,西漢劉安的《淮南子》、東漢張衡的《靈憲》都可以窺見嫦娥的身影,至今發現最早的版本是秦簡《歸藏·歸妹》一卦的卦辭:

昔者恆我(姮娥)竊毋死之藥於西王母,服之以月……恆我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蠩(蟾蜍)

嫦娥偷吃靈藥以成仙,是奔月故事流傳最廣的版本,唐朝李商隱便有“嫦娥應悔偷靈藥”的詩句。但問題是……美若天仙的嫦娥姐姐,怎麼變成了蟾蜍?

中秋節為什麼要團圓?唐朝人怎麼過中秋?這些傳說和習俗不得不知

蟾蜍蝕月

在許多古代壁畫中,蟾蜍都和月亮同時出現,實際上在最初的傳說中,蟾蜍確實與月亮有著密切的聯繫,月中宮殿稱廣寒宮,又稱蟾宮,還有蟾宮折桂的傳說。

中國古人萬事萬物講陰陽,在陰陽觀念中,月亮屬陰,而蟾蜍多子,在遠古時期是人類生殖崇拜的圖騰,象徵女性,也屬陰,再對應到五行中,月屬水,蟾蜍是兩棲動物,整個生命過程中都離不開水。

蟾蜍冬眠時猶如死去一般,直到第二年開春,天氣轉暖,才“活”過來,古人覺得蟾蜍具有死而復生的超能力,月亮呢則有圓缺的變換,跟死而復生有著同樣的神祕感。

這些種種認知,都是古代把蟾蜍與月亮聯繫起來的關鍵,最神奇的是,最初的月蝕也被認為是蟾蜍在咬噬月亮,後來流行天狗吃月,那都是蟾蜍吃剩下的。這可不是我胡說,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有記載:

詹諸,月中蝦蟆,食月。

無獨有偶,更早一點的西漢,司馬遷著《史記·龜策列傳》中也有類似記載:

月為刑而相佐,見食於蝦蟆。

這樣看來,嫦娥仙子和蟾蜍都出現在月亮中,古人把二者相結合也不無道理,但畢竟還是太過牽強了吧,物種都被改變了,和嫦娥有著相同遭遇的還有“顧菟”。

"

記得很小的時候,生活在鄉下,每個晴朗的夜晚,都會跟著父母一起散散步,一抬頭總能看見明月懸空,不論我們走在哪裡,月亮都會跟到哪裡。我當然覺得很驚奇啦,媽媽就會教我“月亮走,我也走,我跟月亮是朋友”的兒歌。

大家或多或少都與我有相似的兒時記憶,都問過父母為什麼月亮會跟著人一起走吧?如今長大了,知道了月亮並不會跟著人走,我們在異鄉漂泊,每每不經意間的抬頭仰望,依然能看見或圓或缺的月亮依然掛在當空,與小時候並無二致,就好像故鄉的月亮伴隨著我們,走了千里萬里,經歷了人間寒暑。

無論我們走到哪裡,這一輪明月總在不經意間勾起我們對故鄉、對親人的思念。我想,這便是中國人賦予月亮思鄉含義的源頭。

中秋佳節,你回家了麼?

中秋節為什麼要團圓?唐朝人怎麼過中秋?這些傳說和習俗不得不知

中秋月圓

農曆八月十五,正值秋季之中,故謂之中秋。

中秋是個重要的日子,對於古代中國農業社會而言,春秋兩季是至關重要的季節,春種秋收,往往關係到國家的安定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既然如此重要,自然少不了祭祀。

中秋便源於秋祭。

《禮記》雲:“天子春朝(cháo)日,秋夕月。朝(cháo)日以朝(zhāo),夕月以夕”。簡單翻譯過來就是天子要在春天祭祀太陽,在秋天要祭祀月亮。

最開始,秋祭其實是秋分日,但往往秋分與八月十五相隔不遠,十五又恰逢月圓,所以後來逐漸就從秋分日祭月演變成了八月十五祭月。

古代講究順天應人,對於國家來說,秋祭是最高級別的祭祀活動之一,對百姓來說,剛經歷了秋收的忙碌,也會趁著中秋閤家相聚,慶祝一下。

在沒有霓虹閃爍和高樓大廈的年代,每個中秋之夜,人們都會在院中對著月亮擺下供桌,桌上有當季的新鮮瓜果和精緻的點心,用於祭拜月神。之後還要準備一桌家宴,全家人圍著桌子,一邊賞月閒談一邊享受美食。

歲月靜好,闔家團圓。

中秋節為什麼要團圓?唐朝人怎麼過中秋?這些傳說和習俗不得不知

唐宋中秋趣事

唐朝時,中秋賞月已經成為一種十分流行的習俗,在詩詞的巔峰時代,描寫中秋賞月的詩歌大量出現,《太平廣記》中便記載了一段異聞:傳說唐玄宗李隆基曾在中秋之夜夢遊月宮,聽見了月宮中的仙樂,醒來後就創作了《霓裳羽衣曲》。

唐玄宗本就是一個對音樂戲曲頗有造詣的君王,這首《霓裳羽衣曲》更是唐朝歌舞集大成之作,是音樂舞蹈史上的璀璨明珠,只可惜安史之亂後失傳,後來經過南唐後主李煜的努力,又將其大部分補齊,但金陵城破、南唐滅亡之時,李煜又下令將其燒燬,一直到南宋年間,詞人姜夔發現了商調霓裳曲的樂譜十八段,並將其收錄在《白石道人歌曲》中,命運多舛的《霓裳羽衣曲》才得以保存至今。

中秋節為什麼要團圓?唐朝人怎麼過中秋?這些傳說和習俗不得不知

至宋朝,由於商業迅速發展,國家和百姓都有錢了,人們越來越會玩兒,賞月已經不是單純的坐著觀賞,而是被玩出了花兒。

《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時期的中秋夜,市面上的商鋪都會裝飾門面,最豪華的就是大酒樓,條件稍好的人都會爭相走進酒樓,在這裡喝酒、賞月、吟詩、填詞,還有大型音樂會,絲竹管絃聲不絕於耳,酒樓外的夜市也非常熱鬧,《夢樑錄》中是這樣描寫中秋夜市的:

“天街賣買,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婆於市,至燒不絕”

宋真宗是個虔誠的神仙信徒,不論佛道、不論天地、不論有名無名,只要是神都被他拜了個遍,有皇帝帶頭,民間自然會跟上核心領導的腳步,求神拜佛成了當時最時尚的事情。拜月神求賜福的活動就這樣形成了。

北宋末人金盈之撰《新編醉翁談錄》一書,詳細記錄了這個活動:每到中秋,所有人都會登樓拜月,實在沒有條件登樓的,也會在庭院中拜月,目的是為了祈福,男求功名、女求美貌,其瘋狂程度絲毫不亞於如今年輕人對時尚潮流的追捧。

通過這一記載,我們也能嗅到一絲變化,同樣是中秋拜月,宋朝之前主要目的是祭祀,從宋朝起則變成了祈福為主。

無論是闔家團圓,還是祭祀祈福,中秋月永遠和神靈分不開聯繫,那月亮中到底有哪些神仙和傳說呢?

中秋節為什麼要團圓?唐朝人怎麼過中秋?這些傳說和習俗不得不知

月中傳說

用現代科學眼光來看,月亮就是一顆普通的星球,大概率沒有生命存在,但在中國古人眼裡可不是這樣,千年以來,人們望著同一輪明月,編織出了許多美好的故事。

嫦娥奔月

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登上月亮的人是誰?美國人說是宇航員阿姆斯特朗,中國人說是嫦娥——用家喻戶曉來形容嫦娥奔月這個神話,不但不誇張,還尚覺不足。

嫦娥奔月在許多古籍中都有記載,西漢劉安的《淮南子》、東漢張衡的《靈憲》都可以窺見嫦娥的身影,至今發現最早的版本是秦簡《歸藏·歸妹》一卦的卦辭:

昔者恆我(姮娥)竊毋死之藥於西王母,服之以月……恆我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蠩(蟾蜍)

嫦娥偷吃靈藥以成仙,是奔月故事流傳最廣的版本,唐朝李商隱便有“嫦娥應悔偷靈藥”的詩句。但問題是……美若天仙的嫦娥姐姐,怎麼變成了蟾蜍?

中秋節為什麼要團圓?唐朝人怎麼過中秋?這些傳說和習俗不得不知

蟾蜍蝕月

在許多古代壁畫中,蟾蜍都和月亮同時出現,實際上在最初的傳說中,蟾蜍確實與月亮有著密切的聯繫,月中宮殿稱廣寒宮,又稱蟾宮,還有蟾宮折桂的傳說。

中國古人萬事萬物講陰陽,在陰陽觀念中,月亮屬陰,而蟾蜍多子,在遠古時期是人類生殖崇拜的圖騰,象徵女性,也屬陰,再對應到五行中,月屬水,蟾蜍是兩棲動物,整個生命過程中都離不開水。

蟾蜍冬眠時猶如死去一般,直到第二年開春,天氣轉暖,才“活”過來,古人覺得蟾蜍具有死而復生的超能力,月亮呢則有圓缺的變換,跟死而復生有著同樣的神祕感。

這些種種認知,都是古代把蟾蜍與月亮聯繫起來的關鍵,最神奇的是,最初的月蝕也被認為是蟾蜍在咬噬月亮,後來流行天狗吃月,那都是蟾蜍吃剩下的。這可不是我胡說,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有記載:

詹諸,月中蝦蟆,食月。

無獨有偶,更早一點的西漢,司馬遷著《史記·龜策列傳》中也有類似記載:

月為刑而相佐,見食於蝦蟆。

這樣看來,嫦娥仙子和蟾蜍都出現在月亮中,古人把二者相結合也不無道理,但畢竟還是太過牽強了吧,物種都被改變了,和嫦娥有著相同遭遇的還有“顧菟”。

中秋節為什麼要團圓?唐朝人怎麼過中秋?這些傳說和習俗不得不知

玉兔搗藥

傳說月亮上有隻勤勞的小兔兔,沒日沒夜地搗制長生不老藥,《西遊記》中還有玉兔思凡下界,變成公主要嫁給唐僧的橋段,結果被孫悟空打回原形。

這玉兔到底從何而來呢?

屈原的著名長詩《楚辭·天問》,從開天闢地問到人間興亡,其中就有不少傳說神話的早期面貌,他在《天問》中對月亮就發出了靈魂一問:

“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tù)在腹?”

簡單來說,就是月中有“顧菟”。

這顧菟到底是什麼啊,說來就複雜了,東漢王逸為《楚辭》做注的時候,把顧菟解釋成兔子,這個解釋也成了最為人知的版本,從此月宮中就多了一隻兔兔;但聞一多先生提出過不同的見解,他曾列舉出十多條證據證明顧菟就是蟾蜍;還有一些學者根據楚地方言認為,顧菟實際上是虎。

你看這顧菟是不是和嫦娥姐姐一樣可憐,都被改變了物種,還變了好幾次。至於顧菟到底是什麼,沒有明確定義,但既然玉兔搗藥的傳說流傳這麼多年,深受中國人喜愛,那不妨就把它當做兔兔吧,多可愛!

"

記得很小的時候,生活在鄉下,每個晴朗的夜晚,都會跟著父母一起散散步,一抬頭總能看見明月懸空,不論我們走在哪裡,月亮都會跟到哪裡。我當然覺得很驚奇啦,媽媽就會教我“月亮走,我也走,我跟月亮是朋友”的兒歌。

大家或多或少都與我有相似的兒時記憶,都問過父母為什麼月亮會跟著人一起走吧?如今長大了,知道了月亮並不會跟著人走,我們在異鄉漂泊,每每不經意間的抬頭仰望,依然能看見或圓或缺的月亮依然掛在當空,與小時候並無二致,就好像故鄉的月亮伴隨著我們,走了千里萬里,經歷了人間寒暑。

無論我們走到哪裡,這一輪明月總在不經意間勾起我們對故鄉、對親人的思念。我想,這便是中國人賦予月亮思鄉含義的源頭。

中秋佳節,你回家了麼?

中秋節為什麼要團圓?唐朝人怎麼過中秋?這些傳說和習俗不得不知

中秋月圓

農曆八月十五,正值秋季之中,故謂之中秋。

中秋是個重要的日子,對於古代中國農業社會而言,春秋兩季是至關重要的季節,春種秋收,往往關係到國家的安定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既然如此重要,自然少不了祭祀。

中秋便源於秋祭。

《禮記》雲:“天子春朝(cháo)日,秋夕月。朝(cháo)日以朝(zhāo),夕月以夕”。簡單翻譯過來就是天子要在春天祭祀太陽,在秋天要祭祀月亮。

最開始,秋祭其實是秋分日,但往往秋分與八月十五相隔不遠,十五又恰逢月圓,所以後來逐漸就從秋分日祭月演變成了八月十五祭月。

古代講究順天應人,對於國家來說,秋祭是最高級別的祭祀活動之一,對百姓來說,剛經歷了秋收的忙碌,也會趁著中秋閤家相聚,慶祝一下。

在沒有霓虹閃爍和高樓大廈的年代,每個中秋之夜,人們都會在院中對著月亮擺下供桌,桌上有當季的新鮮瓜果和精緻的點心,用於祭拜月神。之後還要準備一桌家宴,全家人圍著桌子,一邊賞月閒談一邊享受美食。

歲月靜好,闔家團圓。

中秋節為什麼要團圓?唐朝人怎麼過中秋?這些傳說和習俗不得不知

唐宋中秋趣事

唐朝時,中秋賞月已經成為一種十分流行的習俗,在詩詞的巔峰時代,描寫中秋賞月的詩歌大量出現,《太平廣記》中便記載了一段異聞:傳說唐玄宗李隆基曾在中秋之夜夢遊月宮,聽見了月宮中的仙樂,醒來後就創作了《霓裳羽衣曲》。

唐玄宗本就是一個對音樂戲曲頗有造詣的君王,這首《霓裳羽衣曲》更是唐朝歌舞集大成之作,是音樂舞蹈史上的璀璨明珠,只可惜安史之亂後失傳,後來經過南唐後主李煜的努力,又將其大部分補齊,但金陵城破、南唐滅亡之時,李煜又下令將其燒燬,一直到南宋年間,詞人姜夔發現了商調霓裳曲的樂譜十八段,並將其收錄在《白石道人歌曲》中,命運多舛的《霓裳羽衣曲》才得以保存至今。

中秋節為什麼要團圓?唐朝人怎麼過中秋?這些傳說和習俗不得不知

至宋朝,由於商業迅速發展,國家和百姓都有錢了,人們越來越會玩兒,賞月已經不是單純的坐著觀賞,而是被玩出了花兒。

《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時期的中秋夜,市面上的商鋪都會裝飾門面,最豪華的就是大酒樓,條件稍好的人都會爭相走進酒樓,在這裡喝酒、賞月、吟詩、填詞,還有大型音樂會,絲竹管絃聲不絕於耳,酒樓外的夜市也非常熱鬧,《夢樑錄》中是這樣描寫中秋夜市的:

“天街賣買,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婆於市,至燒不絕”

宋真宗是個虔誠的神仙信徒,不論佛道、不論天地、不論有名無名,只要是神都被他拜了個遍,有皇帝帶頭,民間自然會跟上核心領導的腳步,求神拜佛成了當時最時尚的事情。拜月神求賜福的活動就這樣形成了。

北宋末人金盈之撰《新編醉翁談錄》一書,詳細記錄了這個活動:每到中秋,所有人都會登樓拜月,實在沒有條件登樓的,也會在庭院中拜月,目的是為了祈福,男求功名、女求美貌,其瘋狂程度絲毫不亞於如今年輕人對時尚潮流的追捧。

通過這一記載,我們也能嗅到一絲變化,同樣是中秋拜月,宋朝之前主要目的是祭祀,從宋朝起則變成了祈福為主。

無論是闔家團圓,還是祭祀祈福,中秋月永遠和神靈分不開聯繫,那月亮中到底有哪些神仙和傳說呢?

中秋節為什麼要團圓?唐朝人怎麼過中秋?這些傳說和習俗不得不知

月中傳說

用現代科學眼光來看,月亮就是一顆普通的星球,大概率沒有生命存在,但在中國古人眼裡可不是這樣,千年以來,人們望著同一輪明月,編織出了許多美好的故事。

嫦娥奔月

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登上月亮的人是誰?美國人說是宇航員阿姆斯特朗,中國人說是嫦娥——用家喻戶曉來形容嫦娥奔月這個神話,不但不誇張,還尚覺不足。

嫦娥奔月在許多古籍中都有記載,西漢劉安的《淮南子》、東漢張衡的《靈憲》都可以窺見嫦娥的身影,至今發現最早的版本是秦簡《歸藏·歸妹》一卦的卦辭:

昔者恆我(姮娥)竊毋死之藥於西王母,服之以月……恆我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蠩(蟾蜍)

嫦娥偷吃靈藥以成仙,是奔月故事流傳最廣的版本,唐朝李商隱便有“嫦娥應悔偷靈藥”的詩句。但問題是……美若天仙的嫦娥姐姐,怎麼變成了蟾蜍?

中秋節為什麼要團圓?唐朝人怎麼過中秋?這些傳說和習俗不得不知

蟾蜍蝕月

在許多古代壁畫中,蟾蜍都和月亮同時出現,實際上在最初的傳說中,蟾蜍確實與月亮有著密切的聯繫,月中宮殿稱廣寒宮,又稱蟾宮,還有蟾宮折桂的傳說。

中國古人萬事萬物講陰陽,在陰陽觀念中,月亮屬陰,而蟾蜍多子,在遠古時期是人類生殖崇拜的圖騰,象徵女性,也屬陰,再對應到五行中,月屬水,蟾蜍是兩棲動物,整個生命過程中都離不開水。

蟾蜍冬眠時猶如死去一般,直到第二年開春,天氣轉暖,才“活”過來,古人覺得蟾蜍具有死而復生的超能力,月亮呢則有圓缺的變換,跟死而復生有著同樣的神祕感。

這些種種認知,都是古代把蟾蜍與月亮聯繫起來的關鍵,最神奇的是,最初的月蝕也被認為是蟾蜍在咬噬月亮,後來流行天狗吃月,那都是蟾蜍吃剩下的。這可不是我胡說,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有記載:

詹諸,月中蝦蟆,食月。

無獨有偶,更早一點的西漢,司馬遷著《史記·龜策列傳》中也有類似記載:

月為刑而相佐,見食於蝦蟆。

這樣看來,嫦娥仙子和蟾蜍都出現在月亮中,古人把二者相結合也不無道理,但畢竟還是太過牽強了吧,物種都被改變了,和嫦娥有著相同遭遇的還有“顧菟”。

中秋節為什麼要團圓?唐朝人怎麼過中秋?這些傳說和習俗不得不知

玉兔搗藥

傳說月亮上有隻勤勞的小兔兔,沒日沒夜地搗制長生不老藥,《西遊記》中還有玉兔思凡下界,變成公主要嫁給唐僧的橋段,結果被孫悟空打回原形。

這玉兔到底從何而來呢?

屈原的著名長詩《楚辭·天問》,從開天闢地問到人間興亡,其中就有不少傳說神話的早期面貌,他在《天問》中對月亮就發出了靈魂一問:

“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tù)在腹?”

簡單來說,就是月中有“顧菟”。

這顧菟到底是什麼啊,說來就複雜了,東漢王逸為《楚辭》做注的時候,把顧菟解釋成兔子,這個解釋也成了最為人知的版本,從此月宮中就多了一隻兔兔;但聞一多先生提出過不同的見解,他曾列舉出十多條證據證明顧菟就是蟾蜍;還有一些學者根據楚地方言認為,顧菟實際上是虎。

你看這顧菟是不是和嫦娥姐姐一樣可憐,都被改變了物種,還變了好幾次。至於顧菟到底是什麼,沒有明確定義,但既然玉兔搗藥的傳說流傳這麼多年,深受中國人喜愛,那不妨就把它當做兔兔吧,多可愛!

中秋節為什麼要團圓?唐朝人怎麼過中秋?這些傳說和習俗不得不知

吳剛伐桂

嫦娥成仙奔月,仙人肯定擁有長生不老之身,蟾蜍又有死而復生的超能力,這在追求長生不老的古代人眼中,簡直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事情,可為什麼月宮中的嫦娥和蟾蜍能長生,地大物博的華夏大地上的子民卻不能呢?古人認為,這是因為月宮中有一顆永生之樹——桂樹。

於是,第二個登月的人類又出現了,美國人說是宇航員巴茲·奧爾德林,中國人說不不不,是吳剛。

傳說,吳剛在修仙的時候因為犯了錯誤,被天帝罰到月宮中去砍伐桂樹,但這桂樹擁有強大的自身癒合能力,任由吳剛怎麼砍,桂樹都隨砍隨合,於是吳剛就在月宮中砍了這麼幾千年,十分悲慘。

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便記載了吳剛的故事:

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

我們在同情吳剛的同時,也不免感到慶幸,如果他真把桂樹砍倒了,恐怕就不會有吳剛釀桂花酒的傳說,那人間也會少一分把酒對月的雅趣了。

"

記得很小的時候,生活在鄉下,每個晴朗的夜晚,都會跟著父母一起散散步,一抬頭總能看見明月懸空,不論我們走在哪裡,月亮都會跟到哪裡。我當然覺得很驚奇啦,媽媽就會教我“月亮走,我也走,我跟月亮是朋友”的兒歌。

大家或多或少都與我有相似的兒時記憶,都問過父母為什麼月亮會跟著人一起走吧?如今長大了,知道了月亮並不會跟著人走,我們在異鄉漂泊,每每不經意間的抬頭仰望,依然能看見或圓或缺的月亮依然掛在當空,與小時候並無二致,就好像故鄉的月亮伴隨著我們,走了千里萬里,經歷了人間寒暑。

無論我們走到哪裡,這一輪明月總在不經意間勾起我們對故鄉、對親人的思念。我想,這便是中國人賦予月亮思鄉含義的源頭。

中秋佳節,你回家了麼?

中秋節為什麼要團圓?唐朝人怎麼過中秋?這些傳說和習俗不得不知

中秋月圓

農曆八月十五,正值秋季之中,故謂之中秋。

中秋是個重要的日子,對於古代中國農業社會而言,春秋兩季是至關重要的季節,春種秋收,往往關係到國家的安定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既然如此重要,自然少不了祭祀。

中秋便源於秋祭。

《禮記》雲:“天子春朝(cháo)日,秋夕月。朝(cháo)日以朝(zhāo),夕月以夕”。簡單翻譯過來就是天子要在春天祭祀太陽,在秋天要祭祀月亮。

最開始,秋祭其實是秋分日,但往往秋分與八月十五相隔不遠,十五又恰逢月圓,所以後來逐漸就從秋分日祭月演變成了八月十五祭月。

古代講究順天應人,對於國家來說,秋祭是最高級別的祭祀活動之一,對百姓來說,剛經歷了秋收的忙碌,也會趁著中秋閤家相聚,慶祝一下。

在沒有霓虹閃爍和高樓大廈的年代,每個中秋之夜,人們都會在院中對著月亮擺下供桌,桌上有當季的新鮮瓜果和精緻的點心,用於祭拜月神。之後還要準備一桌家宴,全家人圍著桌子,一邊賞月閒談一邊享受美食。

歲月靜好,闔家團圓。

中秋節為什麼要團圓?唐朝人怎麼過中秋?這些傳說和習俗不得不知

唐宋中秋趣事

唐朝時,中秋賞月已經成為一種十分流行的習俗,在詩詞的巔峰時代,描寫中秋賞月的詩歌大量出現,《太平廣記》中便記載了一段異聞:傳說唐玄宗李隆基曾在中秋之夜夢遊月宮,聽見了月宮中的仙樂,醒來後就創作了《霓裳羽衣曲》。

唐玄宗本就是一個對音樂戲曲頗有造詣的君王,這首《霓裳羽衣曲》更是唐朝歌舞集大成之作,是音樂舞蹈史上的璀璨明珠,只可惜安史之亂後失傳,後來經過南唐後主李煜的努力,又將其大部分補齊,但金陵城破、南唐滅亡之時,李煜又下令將其燒燬,一直到南宋年間,詞人姜夔發現了商調霓裳曲的樂譜十八段,並將其收錄在《白石道人歌曲》中,命運多舛的《霓裳羽衣曲》才得以保存至今。

中秋節為什麼要團圓?唐朝人怎麼過中秋?這些傳說和習俗不得不知

至宋朝,由於商業迅速發展,國家和百姓都有錢了,人們越來越會玩兒,賞月已經不是單純的坐著觀賞,而是被玩出了花兒。

《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時期的中秋夜,市面上的商鋪都會裝飾門面,最豪華的就是大酒樓,條件稍好的人都會爭相走進酒樓,在這裡喝酒、賞月、吟詩、填詞,還有大型音樂會,絲竹管絃聲不絕於耳,酒樓外的夜市也非常熱鬧,《夢樑錄》中是這樣描寫中秋夜市的:

“天街賣買,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婆於市,至燒不絕”

宋真宗是個虔誠的神仙信徒,不論佛道、不論天地、不論有名無名,只要是神都被他拜了個遍,有皇帝帶頭,民間自然會跟上核心領導的腳步,求神拜佛成了當時最時尚的事情。拜月神求賜福的活動就這樣形成了。

北宋末人金盈之撰《新編醉翁談錄》一書,詳細記錄了這個活動:每到中秋,所有人都會登樓拜月,實在沒有條件登樓的,也會在庭院中拜月,目的是為了祈福,男求功名、女求美貌,其瘋狂程度絲毫不亞於如今年輕人對時尚潮流的追捧。

通過這一記載,我們也能嗅到一絲變化,同樣是中秋拜月,宋朝之前主要目的是祭祀,從宋朝起則變成了祈福為主。

無論是闔家團圓,還是祭祀祈福,中秋月永遠和神靈分不開聯繫,那月亮中到底有哪些神仙和傳說呢?

中秋節為什麼要團圓?唐朝人怎麼過中秋?這些傳說和習俗不得不知

月中傳說

用現代科學眼光來看,月亮就是一顆普通的星球,大概率沒有生命存在,但在中國古人眼裡可不是這樣,千年以來,人們望著同一輪明月,編織出了許多美好的故事。

嫦娥奔月

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登上月亮的人是誰?美國人說是宇航員阿姆斯特朗,中國人說是嫦娥——用家喻戶曉來形容嫦娥奔月這個神話,不但不誇張,還尚覺不足。

嫦娥奔月在許多古籍中都有記載,西漢劉安的《淮南子》、東漢張衡的《靈憲》都可以窺見嫦娥的身影,至今發現最早的版本是秦簡《歸藏·歸妹》一卦的卦辭:

昔者恆我(姮娥)竊毋死之藥於西王母,服之以月……恆我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蠩(蟾蜍)

嫦娥偷吃靈藥以成仙,是奔月故事流傳最廣的版本,唐朝李商隱便有“嫦娥應悔偷靈藥”的詩句。但問題是……美若天仙的嫦娥姐姐,怎麼變成了蟾蜍?

中秋節為什麼要團圓?唐朝人怎麼過中秋?這些傳說和習俗不得不知

蟾蜍蝕月

在許多古代壁畫中,蟾蜍都和月亮同時出現,實際上在最初的傳說中,蟾蜍確實與月亮有著密切的聯繫,月中宮殿稱廣寒宮,又稱蟾宮,還有蟾宮折桂的傳說。

中國古人萬事萬物講陰陽,在陰陽觀念中,月亮屬陰,而蟾蜍多子,在遠古時期是人類生殖崇拜的圖騰,象徵女性,也屬陰,再對應到五行中,月屬水,蟾蜍是兩棲動物,整個生命過程中都離不開水。

蟾蜍冬眠時猶如死去一般,直到第二年開春,天氣轉暖,才“活”過來,古人覺得蟾蜍具有死而復生的超能力,月亮呢則有圓缺的變換,跟死而復生有著同樣的神祕感。

這些種種認知,都是古代把蟾蜍與月亮聯繫起來的關鍵,最神奇的是,最初的月蝕也被認為是蟾蜍在咬噬月亮,後來流行天狗吃月,那都是蟾蜍吃剩下的。這可不是我胡說,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有記載:

詹諸,月中蝦蟆,食月。

無獨有偶,更早一點的西漢,司馬遷著《史記·龜策列傳》中也有類似記載:

月為刑而相佐,見食於蝦蟆。

這樣看來,嫦娥仙子和蟾蜍都出現在月亮中,古人把二者相結合也不無道理,但畢竟還是太過牽強了吧,物種都被改變了,和嫦娥有著相同遭遇的還有“顧菟”。

中秋節為什麼要團圓?唐朝人怎麼過中秋?這些傳說和習俗不得不知

玉兔搗藥

傳說月亮上有隻勤勞的小兔兔,沒日沒夜地搗制長生不老藥,《西遊記》中還有玉兔思凡下界,變成公主要嫁給唐僧的橋段,結果被孫悟空打回原形。

這玉兔到底從何而來呢?

屈原的著名長詩《楚辭·天問》,從開天闢地問到人間興亡,其中就有不少傳說神話的早期面貌,他在《天問》中對月亮就發出了靈魂一問:

“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tù)在腹?”

簡單來說,就是月中有“顧菟”。

這顧菟到底是什麼啊,說來就複雜了,東漢王逸為《楚辭》做注的時候,把顧菟解釋成兔子,這個解釋也成了最為人知的版本,從此月宮中就多了一隻兔兔;但聞一多先生提出過不同的見解,他曾列舉出十多條證據證明顧菟就是蟾蜍;還有一些學者根據楚地方言認為,顧菟實際上是虎。

你看這顧菟是不是和嫦娥姐姐一樣可憐,都被改變了物種,還變了好幾次。至於顧菟到底是什麼,沒有明確定義,但既然玉兔搗藥的傳說流傳這麼多年,深受中國人喜愛,那不妨就把它當做兔兔吧,多可愛!

中秋節為什麼要團圓?唐朝人怎麼過中秋?這些傳說和習俗不得不知

吳剛伐桂

嫦娥成仙奔月,仙人肯定擁有長生不老之身,蟾蜍又有死而復生的超能力,這在追求長生不老的古代人眼中,簡直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事情,可為什麼月宮中的嫦娥和蟾蜍能長生,地大物博的華夏大地上的子民卻不能呢?古人認為,這是因為月宮中有一顆永生之樹——桂樹。

於是,第二個登月的人類又出現了,美國人說是宇航員巴茲·奧爾德林,中國人說不不不,是吳剛。

傳說,吳剛在修仙的時候因為犯了錯誤,被天帝罰到月宮中去砍伐桂樹,但這桂樹擁有強大的自身癒合能力,任由吳剛怎麼砍,桂樹都隨砍隨合,於是吳剛就在月宮中砍了這麼幾千年,十分悲慘。

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便記載了吳剛的故事:

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

我們在同情吳剛的同時,也不免感到慶幸,如果他真把桂樹砍倒了,恐怕就不會有吳剛釀桂花酒的傳說,那人間也會少一分把酒對月的雅趣了。

中秋節為什麼要團圓?唐朝人怎麼過中秋?這些傳說和習俗不得不知

故鄉月明

說了這麼多跟月亮相關的傳說故事,我們再回到中秋,回到團圓,回到鄉愁。

中秋之月,最先是祭祀的對象,並沒有團圓的含義,只是到這一天,人們自發地會合家相聚,久而久之便有了團圓的意義,月亮之所以會引發人的鄉愁,正是因為它陰晴圓缺的特性,象徵著人世間的悲歡離合。

實際上,中國的傳統節日,都有團圓的含義,只是在中秋這天尤為濃厚,自古至今,有多人為了生活忙碌奔波,漂泊在外,每到這團圓佳節,觸景生情,更添鄉愁,連李白這等天仙,都和月亮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大多數人詩詞開蒙都是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之死,更有“撈月而亡”的美麗傳說。

在中秋這天,最為感性的詩人要數蘇軾,他這一生中,幾乎每逢中秋,都會給弟弟蘇轍寫詩填詞以寄思念,一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道破了人生的無奈,你可知道這時候,他已經和弟弟分別七年,未曾相聚。

對於流落異鄉,身不由己的人而言,相聚談何容易,獨自賞月飲酒,吟出一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不過聊以自慰罷了。

小結

今天中秋節,如果你和家人在一起,請一定好好珍惜這團聚的時光,如果你在異鄉,請一定別忘記向親人報一聲平安、道一句思念。如果天氣晴朗,更別忘記在夜晚賞賞月,我們因種種緣由離開家鄉,客居異地,但不論身在何處,始終有月亮相伴,中秋之夜,與故鄉親人共同望著這輪明月,彷彿把自己的思念也傳遞給了遠方的他——

月是故鄉明!

"

記得很小的時候,生活在鄉下,每個晴朗的夜晚,都會跟著父母一起散散步,一抬頭總能看見明月懸空,不論我們走在哪裡,月亮都會跟到哪裡。我當然覺得很驚奇啦,媽媽就會教我“月亮走,我也走,我跟月亮是朋友”的兒歌。

大家或多或少都與我有相似的兒時記憶,都問過父母為什麼月亮會跟著人一起走吧?如今長大了,知道了月亮並不會跟著人走,我們在異鄉漂泊,每每不經意間的抬頭仰望,依然能看見或圓或缺的月亮依然掛在當空,與小時候並無二致,就好像故鄉的月亮伴隨著我們,走了千里萬里,經歷了人間寒暑。

無論我們走到哪裡,這一輪明月總在不經意間勾起我們對故鄉、對親人的思念。我想,這便是中國人賦予月亮思鄉含義的源頭。

中秋佳節,你回家了麼?

中秋節為什麼要團圓?唐朝人怎麼過中秋?這些傳說和習俗不得不知

中秋月圓

農曆八月十五,正值秋季之中,故謂之中秋。

中秋是個重要的日子,對於古代中國農業社會而言,春秋兩季是至關重要的季節,春種秋收,往往關係到國家的安定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既然如此重要,自然少不了祭祀。

中秋便源於秋祭。

《禮記》雲:“天子春朝(cháo)日,秋夕月。朝(cháo)日以朝(zhāo),夕月以夕”。簡單翻譯過來就是天子要在春天祭祀太陽,在秋天要祭祀月亮。

最開始,秋祭其實是秋分日,但往往秋分與八月十五相隔不遠,十五又恰逢月圓,所以後來逐漸就從秋分日祭月演變成了八月十五祭月。

古代講究順天應人,對於國家來說,秋祭是最高級別的祭祀活動之一,對百姓來說,剛經歷了秋收的忙碌,也會趁著中秋閤家相聚,慶祝一下。

在沒有霓虹閃爍和高樓大廈的年代,每個中秋之夜,人們都會在院中對著月亮擺下供桌,桌上有當季的新鮮瓜果和精緻的點心,用於祭拜月神。之後還要準備一桌家宴,全家人圍著桌子,一邊賞月閒談一邊享受美食。

歲月靜好,闔家團圓。

中秋節為什麼要團圓?唐朝人怎麼過中秋?這些傳說和習俗不得不知

唐宋中秋趣事

唐朝時,中秋賞月已經成為一種十分流行的習俗,在詩詞的巔峰時代,描寫中秋賞月的詩歌大量出現,《太平廣記》中便記載了一段異聞:傳說唐玄宗李隆基曾在中秋之夜夢遊月宮,聽見了月宮中的仙樂,醒來後就創作了《霓裳羽衣曲》。

唐玄宗本就是一個對音樂戲曲頗有造詣的君王,這首《霓裳羽衣曲》更是唐朝歌舞集大成之作,是音樂舞蹈史上的璀璨明珠,只可惜安史之亂後失傳,後來經過南唐後主李煜的努力,又將其大部分補齊,但金陵城破、南唐滅亡之時,李煜又下令將其燒燬,一直到南宋年間,詞人姜夔發現了商調霓裳曲的樂譜十八段,並將其收錄在《白石道人歌曲》中,命運多舛的《霓裳羽衣曲》才得以保存至今。

中秋節為什麼要團圓?唐朝人怎麼過中秋?這些傳說和習俗不得不知

至宋朝,由於商業迅速發展,國家和百姓都有錢了,人們越來越會玩兒,賞月已經不是單純的坐著觀賞,而是被玩出了花兒。

《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時期的中秋夜,市面上的商鋪都會裝飾門面,最豪華的就是大酒樓,條件稍好的人都會爭相走進酒樓,在這裡喝酒、賞月、吟詩、填詞,還有大型音樂會,絲竹管絃聲不絕於耳,酒樓外的夜市也非常熱鬧,《夢樑錄》中是這樣描寫中秋夜市的:

“天街賣買,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婆於市,至燒不絕”

宋真宗是個虔誠的神仙信徒,不論佛道、不論天地、不論有名無名,只要是神都被他拜了個遍,有皇帝帶頭,民間自然會跟上核心領導的腳步,求神拜佛成了當時最時尚的事情。拜月神求賜福的活動就這樣形成了。

北宋末人金盈之撰《新編醉翁談錄》一書,詳細記錄了這個活動:每到中秋,所有人都會登樓拜月,實在沒有條件登樓的,也會在庭院中拜月,目的是為了祈福,男求功名、女求美貌,其瘋狂程度絲毫不亞於如今年輕人對時尚潮流的追捧。

通過這一記載,我們也能嗅到一絲變化,同樣是中秋拜月,宋朝之前主要目的是祭祀,從宋朝起則變成了祈福為主。

無論是闔家團圓,還是祭祀祈福,中秋月永遠和神靈分不開聯繫,那月亮中到底有哪些神仙和傳說呢?

中秋節為什麼要團圓?唐朝人怎麼過中秋?這些傳說和習俗不得不知

月中傳說

用現代科學眼光來看,月亮就是一顆普通的星球,大概率沒有生命存在,但在中國古人眼裡可不是這樣,千年以來,人們望著同一輪明月,編織出了許多美好的故事。

嫦娥奔月

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登上月亮的人是誰?美國人說是宇航員阿姆斯特朗,中國人說是嫦娥——用家喻戶曉來形容嫦娥奔月這個神話,不但不誇張,還尚覺不足。

嫦娥奔月在許多古籍中都有記載,西漢劉安的《淮南子》、東漢張衡的《靈憲》都可以窺見嫦娥的身影,至今發現最早的版本是秦簡《歸藏·歸妹》一卦的卦辭:

昔者恆我(姮娥)竊毋死之藥於西王母,服之以月……恆我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蠩(蟾蜍)

嫦娥偷吃靈藥以成仙,是奔月故事流傳最廣的版本,唐朝李商隱便有“嫦娥應悔偷靈藥”的詩句。但問題是……美若天仙的嫦娥姐姐,怎麼變成了蟾蜍?

中秋節為什麼要團圓?唐朝人怎麼過中秋?這些傳說和習俗不得不知

蟾蜍蝕月

在許多古代壁畫中,蟾蜍都和月亮同時出現,實際上在最初的傳說中,蟾蜍確實與月亮有著密切的聯繫,月中宮殿稱廣寒宮,又稱蟾宮,還有蟾宮折桂的傳說。

中國古人萬事萬物講陰陽,在陰陽觀念中,月亮屬陰,而蟾蜍多子,在遠古時期是人類生殖崇拜的圖騰,象徵女性,也屬陰,再對應到五行中,月屬水,蟾蜍是兩棲動物,整個生命過程中都離不開水。

蟾蜍冬眠時猶如死去一般,直到第二年開春,天氣轉暖,才“活”過來,古人覺得蟾蜍具有死而復生的超能力,月亮呢則有圓缺的變換,跟死而復生有著同樣的神祕感。

這些種種認知,都是古代把蟾蜍與月亮聯繫起來的關鍵,最神奇的是,最初的月蝕也被認為是蟾蜍在咬噬月亮,後來流行天狗吃月,那都是蟾蜍吃剩下的。這可不是我胡說,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有記載:

詹諸,月中蝦蟆,食月。

無獨有偶,更早一點的西漢,司馬遷著《史記·龜策列傳》中也有類似記載:

月為刑而相佐,見食於蝦蟆。

這樣看來,嫦娥仙子和蟾蜍都出現在月亮中,古人把二者相結合也不無道理,但畢竟還是太過牽強了吧,物種都被改變了,和嫦娥有著相同遭遇的還有“顧菟”。

中秋節為什麼要團圓?唐朝人怎麼過中秋?這些傳說和習俗不得不知

玉兔搗藥

傳說月亮上有隻勤勞的小兔兔,沒日沒夜地搗制長生不老藥,《西遊記》中還有玉兔思凡下界,變成公主要嫁給唐僧的橋段,結果被孫悟空打回原形。

這玉兔到底從何而來呢?

屈原的著名長詩《楚辭·天問》,從開天闢地問到人間興亡,其中就有不少傳說神話的早期面貌,他在《天問》中對月亮就發出了靈魂一問:

“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tù)在腹?”

簡單來說,就是月中有“顧菟”。

這顧菟到底是什麼啊,說來就複雜了,東漢王逸為《楚辭》做注的時候,把顧菟解釋成兔子,這個解釋也成了最為人知的版本,從此月宮中就多了一隻兔兔;但聞一多先生提出過不同的見解,他曾列舉出十多條證據證明顧菟就是蟾蜍;還有一些學者根據楚地方言認為,顧菟實際上是虎。

你看這顧菟是不是和嫦娥姐姐一樣可憐,都被改變了物種,還變了好幾次。至於顧菟到底是什麼,沒有明確定義,但既然玉兔搗藥的傳說流傳這麼多年,深受中國人喜愛,那不妨就把它當做兔兔吧,多可愛!

中秋節為什麼要團圓?唐朝人怎麼過中秋?這些傳說和習俗不得不知

吳剛伐桂

嫦娥成仙奔月,仙人肯定擁有長生不老之身,蟾蜍又有死而復生的超能力,這在追求長生不老的古代人眼中,簡直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事情,可為什麼月宮中的嫦娥和蟾蜍能長生,地大物博的華夏大地上的子民卻不能呢?古人認為,這是因為月宮中有一顆永生之樹——桂樹。

於是,第二個登月的人類又出現了,美國人說是宇航員巴茲·奧爾德林,中國人說不不不,是吳剛。

傳說,吳剛在修仙的時候因為犯了錯誤,被天帝罰到月宮中去砍伐桂樹,但這桂樹擁有強大的自身癒合能力,任由吳剛怎麼砍,桂樹都隨砍隨合,於是吳剛就在月宮中砍了這麼幾千年,十分悲慘。

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便記載了吳剛的故事:

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

我們在同情吳剛的同時,也不免感到慶幸,如果他真把桂樹砍倒了,恐怕就不會有吳剛釀桂花酒的傳說,那人間也會少一分把酒對月的雅趣了。

中秋節為什麼要團圓?唐朝人怎麼過中秋?這些傳說和習俗不得不知

故鄉月明

說了這麼多跟月亮相關的傳說故事,我們再回到中秋,回到團圓,回到鄉愁。

中秋之月,最先是祭祀的對象,並沒有團圓的含義,只是到這一天,人們自發地會合家相聚,久而久之便有了團圓的意義,月亮之所以會引發人的鄉愁,正是因為它陰晴圓缺的特性,象徵著人世間的悲歡離合。

實際上,中國的傳統節日,都有團圓的含義,只是在中秋這天尤為濃厚,自古至今,有多人為了生活忙碌奔波,漂泊在外,每到這團圓佳節,觸景生情,更添鄉愁,連李白這等天仙,都和月亮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大多數人詩詞開蒙都是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之死,更有“撈月而亡”的美麗傳說。

在中秋這天,最為感性的詩人要數蘇軾,他這一生中,幾乎每逢中秋,都會給弟弟蘇轍寫詩填詞以寄思念,一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道破了人生的無奈,你可知道這時候,他已經和弟弟分別七年,未曾相聚。

對於流落異鄉,身不由己的人而言,相聚談何容易,獨自賞月飲酒,吟出一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不過聊以自慰罷了。

小結

今天中秋節,如果你和家人在一起,請一定好好珍惜這團聚的時光,如果你在異鄉,請一定別忘記向親人報一聲平安、道一句思念。如果天氣晴朗,更別忘記在夜晚賞賞月,我們因種種緣由離開家鄉,客居異地,但不論身在何處,始終有月亮相伴,中秋之夜,與故鄉親人共同望著這輪明月,彷彿把自己的思念也傳遞給了遠方的他——

月是故鄉明!

中秋節為什麼要團圓?唐朝人怎麼過中秋?這些傳說和習俗不得不知



"

記得很小的時候,生活在鄉下,每個晴朗的夜晚,都會跟著父母一起散散步,一抬頭總能看見明月懸空,不論我們走在哪裡,月亮都會跟到哪裡。我當然覺得很驚奇啦,媽媽就會教我“月亮走,我也走,我跟月亮是朋友”的兒歌。

大家或多或少都與我有相似的兒時記憶,都問過父母為什麼月亮會跟著人一起走吧?如今長大了,知道了月亮並不會跟著人走,我們在異鄉漂泊,每每不經意間的抬頭仰望,依然能看見或圓或缺的月亮依然掛在當空,與小時候並無二致,就好像故鄉的月亮伴隨著我們,走了千里萬里,經歷了人間寒暑。

無論我們走到哪裡,這一輪明月總在不經意間勾起我們對故鄉、對親人的思念。我想,這便是中國人賦予月亮思鄉含義的源頭。

中秋佳節,你回家了麼?

中秋節為什麼要團圓?唐朝人怎麼過中秋?這些傳說和習俗不得不知

中秋月圓

農曆八月十五,正值秋季之中,故謂之中秋。

中秋是個重要的日子,對於古代中國農業社會而言,春秋兩季是至關重要的季節,春種秋收,往往關係到國家的安定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既然如此重要,自然少不了祭祀。

中秋便源於秋祭。

《禮記》雲:“天子春朝(cháo)日,秋夕月。朝(cháo)日以朝(zhāo),夕月以夕”。簡單翻譯過來就是天子要在春天祭祀太陽,在秋天要祭祀月亮。

最開始,秋祭其實是秋分日,但往往秋分與八月十五相隔不遠,十五又恰逢月圓,所以後來逐漸就從秋分日祭月演變成了八月十五祭月。

古代講究順天應人,對於國家來說,秋祭是最高級別的祭祀活動之一,對百姓來說,剛經歷了秋收的忙碌,也會趁著中秋閤家相聚,慶祝一下。

在沒有霓虹閃爍和高樓大廈的年代,每個中秋之夜,人們都會在院中對著月亮擺下供桌,桌上有當季的新鮮瓜果和精緻的點心,用於祭拜月神。之後還要準備一桌家宴,全家人圍著桌子,一邊賞月閒談一邊享受美食。

歲月靜好,闔家團圓。

中秋節為什麼要團圓?唐朝人怎麼過中秋?這些傳說和習俗不得不知

唐宋中秋趣事

唐朝時,中秋賞月已經成為一種十分流行的習俗,在詩詞的巔峰時代,描寫中秋賞月的詩歌大量出現,《太平廣記》中便記載了一段異聞:傳說唐玄宗李隆基曾在中秋之夜夢遊月宮,聽見了月宮中的仙樂,醒來後就創作了《霓裳羽衣曲》。

唐玄宗本就是一個對音樂戲曲頗有造詣的君王,這首《霓裳羽衣曲》更是唐朝歌舞集大成之作,是音樂舞蹈史上的璀璨明珠,只可惜安史之亂後失傳,後來經過南唐後主李煜的努力,又將其大部分補齊,但金陵城破、南唐滅亡之時,李煜又下令將其燒燬,一直到南宋年間,詞人姜夔發現了商調霓裳曲的樂譜十八段,並將其收錄在《白石道人歌曲》中,命運多舛的《霓裳羽衣曲》才得以保存至今。

中秋節為什麼要團圓?唐朝人怎麼過中秋?這些傳說和習俗不得不知

至宋朝,由於商業迅速發展,國家和百姓都有錢了,人們越來越會玩兒,賞月已經不是單純的坐著觀賞,而是被玩出了花兒。

《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時期的中秋夜,市面上的商鋪都會裝飾門面,最豪華的就是大酒樓,條件稍好的人都會爭相走進酒樓,在這裡喝酒、賞月、吟詩、填詞,還有大型音樂會,絲竹管絃聲不絕於耳,酒樓外的夜市也非常熱鬧,《夢樑錄》中是這樣描寫中秋夜市的:

“天街賣買,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婆於市,至燒不絕”

宋真宗是個虔誠的神仙信徒,不論佛道、不論天地、不論有名無名,只要是神都被他拜了個遍,有皇帝帶頭,民間自然會跟上核心領導的腳步,求神拜佛成了當時最時尚的事情。拜月神求賜福的活動就這樣形成了。

北宋末人金盈之撰《新編醉翁談錄》一書,詳細記錄了這個活動:每到中秋,所有人都會登樓拜月,實在沒有條件登樓的,也會在庭院中拜月,目的是為了祈福,男求功名、女求美貌,其瘋狂程度絲毫不亞於如今年輕人對時尚潮流的追捧。

通過這一記載,我們也能嗅到一絲變化,同樣是中秋拜月,宋朝之前主要目的是祭祀,從宋朝起則變成了祈福為主。

無論是闔家團圓,還是祭祀祈福,中秋月永遠和神靈分不開聯繫,那月亮中到底有哪些神仙和傳說呢?

中秋節為什麼要團圓?唐朝人怎麼過中秋?這些傳說和習俗不得不知

月中傳說

用現代科學眼光來看,月亮就是一顆普通的星球,大概率沒有生命存在,但在中國古人眼裡可不是這樣,千年以來,人們望著同一輪明月,編織出了許多美好的故事。

嫦娥奔月

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登上月亮的人是誰?美國人說是宇航員阿姆斯特朗,中國人說是嫦娥——用家喻戶曉來形容嫦娥奔月這個神話,不但不誇張,還尚覺不足。

嫦娥奔月在許多古籍中都有記載,西漢劉安的《淮南子》、東漢張衡的《靈憲》都可以窺見嫦娥的身影,至今發現最早的版本是秦簡《歸藏·歸妹》一卦的卦辭:

昔者恆我(姮娥)竊毋死之藥於西王母,服之以月……恆我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蠩(蟾蜍)

嫦娥偷吃靈藥以成仙,是奔月故事流傳最廣的版本,唐朝李商隱便有“嫦娥應悔偷靈藥”的詩句。但問題是……美若天仙的嫦娥姐姐,怎麼變成了蟾蜍?

中秋節為什麼要團圓?唐朝人怎麼過中秋?這些傳說和習俗不得不知

蟾蜍蝕月

在許多古代壁畫中,蟾蜍都和月亮同時出現,實際上在最初的傳說中,蟾蜍確實與月亮有著密切的聯繫,月中宮殿稱廣寒宮,又稱蟾宮,還有蟾宮折桂的傳說。

中國古人萬事萬物講陰陽,在陰陽觀念中,月亮屬陰,而蟾蜍多子,在遠古時期是人類生殖崇拜的圖騰,象徵女性,也屬陰,再對應到五行中,月屬水,蟾蜍是兩棲動物,整個生命過程中都離不開水。

蟾蜍冬眠時猶如死去一般,直到第二年開春,天氣轉暖,才“活”過來,古人覺得蟾蜍具有死而復生的超能力,月亮呢則有圓缺的變換,跟死而復生有著同樣的神祕感。

這些種種認知,都是古代把蟾蜍與月亮聯繫起來的關鍵,最神奇的是,最初的月蝕也被認為是蟾蜍在咬噬月亮,後來流行天狗吃月,那都是蟾蜍吃剩下的。這可不是我胡說,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有記載:

詹諸,月中蝦蟆,食月。

無獨有偶,更早一點的西漢,司馬遷著《史記·龜策列傳》中也有類似記載:

月為刑而相佐,見食於蝦蟆。

這樣看來,嫦娥仙子和蟾蜍都出現在月亮中,古人把二者相結合也不無道理,但畢竟還是太過牽強了吧,物種都被改變了,和嫦娥有著相同遭遇的還有“顧菟”。

中秋節為什麼要團圓?唐朝人怎麼過中秋?這些傳說和習俗不得不知

玉兔搗藥

傳說月亮上有隻勤勞的小兔兔,沒日沒夜地搗制長生不老藥,《西遊記》中還有玉兔思凡下界,變成公主要嫁給唐僧的橋段,結果被孫悟空打回原形。

這玉兔到底從何而來呢?

屈原的著名長詩《楚辭·天問》,從開天闢地問到人間興亡,其中就有不少傳說神話的早期面貌,他在《天問》中對月亮就發出了靈魂一問:

“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tù)在腹?”

簡單來說,就是月中有“顧菟”。

這顧菟到底是什麼啊,說來就複雜了,東漢王逸為《楚辭》做注的時候,把顧菟解釋成兔子,這個解釋也成了最為人知的版本,從此月宮中就多了一隻兔兔;但聞一多先生提出過不同的見解,他曾列舉出十多條證據證明顧菟就是蟾蜍;還有一些學者根據楚地方言認為,顧菟實際上是虎。

你看這顧菟是不是和嫦娥姐姐一樣可憐,都被改變了物種,還變了好幾次。至於顧菟到底是什麼,沒有明確定義,但既然玉兔搗藥的傳說流傳這麼多年,深受中國人喜愛,那不妨就把它當做兔兔吧,多可愛!

中秋節為什麼要團圓?唐朝人怎麼過中秋?這些傳說和習俗不得不知

吳剛伐桂

嫦娥成仙奔月,仙人肯定擁有長生不老之身,蟾蜍又有死而復生的超能力,這在追求長生不老的古代人眼中,簡直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事情,可為什麼月宮中的嫦娥和蟾蜍能長生,地大物博的華夏大地上的子民卻不能呢?古人認為,這是因為月宮中有一顆永生之樹——桂樹。

於是,第二個登月的人類又出現了,美國人說是宇航員巴茲·奧爾德林,中國人說不不不,是吳剛。

傳說,吳剛在修仙的時候因為犯了錯誤,被天帝罰到月宮中去砍伐桂樹,但這桂樹擁有強大的自身癒合能力,任由吳剛怎麼砍,桂樹都隨砍隨合,於是吳剛就在月宮中砍了這麼幾千年,十分悲慘。

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便記載了吳剛的故事:

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

我們在同情吳剛的同時,也不免感到慶幸,如果他真把桂樹砍倒了,恐怕就不會有吳剛釀桂花酒的傳說,那人間也會少一分把酒對月的雅趣了。

中秋節為什麼要團圓?唐朝人怎麼過中秋?這些傳說和習俗不得不知

故鄉月明

說了這麼多跟月亮相關的傳說故事,我們再回到中秋,回到團圓,回到鄉愁。

中秋之月,最先是祭祀的對象,並沒有團圓的含義,只是到這一天,人們自發地會合家相聚,久而久之便有了團圓的意義,月亮之所以會引發人的鄉愁,正是因為它陰晴圓缺的特性,象徵著人世間的悲歡離合。

實際上,中國的傳統節日,都有團圓的含義,只是在中秋這天尤為濃厚,自古至今,有多人為了生活忙碌奔波,漂泊在外,每到這團圓佳節,觸景生情,更添鄉愁,連李白這等天仙,都和月亮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大多數人詩詞開蒙都是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之死,更有“撈月而亡”的美麗傳說。

在中秋這天,最為感性的詩人要數蘇軾,他這一生中,幾乎每逢中秋,都會給弟弟蘇轍寫詩填詞以寄思念,一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道破了人生的無奈,你可知道這時候,他已經和弟弟分別七年,未曾相聚。

對於流落異鄉,身不由己的人而言,相聚談何容易,獨自賞月飲酒,吟出一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不過聊以自慰罷了。

小結

今天中秋節,如果你和家人在一起,請一定好好珍惜這團聚的時光,如果你在異鄉,請一定別忘記向親人報一聲平安、道一句思念。如果天氣晴朗,更別忘記在夜晚賞賞月,我們因種種緣由離開家鄉,客居異地,但不論身在何處,始終有月亮相伴,中秋之夜,與故鄉親人共同望著這輪明月,彷彿把自己的思念也傳遞給了遠方的他——

月是故鄉明!

中秋節為什麼要團圓?唐朝人怎麼過中秋?這些傳說和習俗不得不知



中秋節為什麼要團圓?唐朝人怎麼過中秋?這些傳說和習俗不得不知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