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水滸傳》裡的飲食文化,看看北宋人民當時都吃些啥?

汴京龍亭的上元節之夜

細說《水滸傳》裡的飲食文化,看看北宋人民當時都吃些啥?

《清明上河圖》裡酒肆林立

細說《水滸傳》裡的飲食文化,看看北宋人民當時都吃些啥?

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

北宋時期,經濟繁榮,科技進步,社會發展,民眾的富裕程度遠高於“開元盛世”。據記載, 公元1000年的時候,都城汴京人口高達百萬,是十一世紀最大、最繁華的城市。當時宋朝的GDP幾乎佔到了全球各國的22.7%,由此也將飲食文化催生到了一個空前鼎盛的高度。

為了適應人們日益增長的生活、交際需要,汴京的飲食業異常繁榮。《東京夢華錄》 作者孟元老讚歎:“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寰區之異味,悉在庖廚。”

流傳至今的傳世名作——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則更讓人們清楚地看到當時的飲食業竟是如此發達興旺。圖中的都城汴京,飯店酒肆遍佈大街小巷,有掛著正店招牌的三層大酒樓,有街岸兩旁描有大傘形遮篷的食攤。熙熙攘攘的人群圍站食攤,從業人員忙碌著殷勤地接待顧客,桌面上杯盤狼藉,生動逼真,心馳神往。

而在施耐庵所著膾炙人口的、堪稱“百科全書式”展現北宋生活場景的《水滸傳》中,人們更能身臨其境地領略上至達官貴人、下到市井小民的多彩飲食文化生活。

1

宋代的飯店酒樓,規模氣派,裝修考究,玉杯銀盞,珍饈美味,不遜今天,令人陡生“穿越之感”。

譬如在《水滸傳》 第三十九回,(原鄆城押司)宋江到江州“潯陽樓”小酌抒懷一幕,就足以叫人眼界大開。

這座號稱“世間無比酒,天下有名樓”的江州(今九江)第一樓,依山傍水,風景宜人,雕樑畫棟,直插雲霄。不僅金字牌匾由宋代大書法家蘇東坡親筆題寫,而且就連潯陽樓的餐具、酒具竟然也是成套精美昂貴的“硃紅盤碟“(漆器)。

酒保上樓來問道:“官人還是要待客,只是自消遣?”宋江道:“要待兩位客人,未見來,你且先取一樽好酒,果品、肉食只顧賣來,魚便不要。”酒保聽了,便下樓去。少時,一托盤把上樓來,一尊藍橋風月美酒,擺下菜蔬,時新果品、按酒,列幾般肥羊、嫩雞、釀鵝、精肉,盡使硃紅盤碟。宋江看了,心中暗喜,自誇道:“這般整齊餚饌,濟楚器皿,端的是好個江州!

從色彩來看,漆器的主要色調就是是紅、黑二色,色正而豔麗,真正的硃紅色彩的器皿非漆器莫屬。儘管美觀又輕便的漆器在宋代也是餐具、酒具和茶具中的大類,但由於造價不菲和如此金貴,一般主要用在上流社會的宴請席面之上,潯陽樓能大量使用昂貴的精美漆器,可見其實力不凡,彰顯出北宋餐飲業的豪華奢侈。

宋代的人均GDP達到了450美元,大夥錢包鼓鼓,審美情趣提升,加之手工製造業發達,金銀器也開始大量應用在餐飲行業之中。

《東京夢華錄》所稱,東京汴梁大型酒樓多達72家,規模宏偉,每店均可容千人以上宴飲。設備精良,各正店(酒樓)設施豪華,均以全銀器待客。

造型精美,工藝複雜,富麗堂皇的金銀餐具、酒具和茶具,要運用多種工藝技術才能製作成功。金銀皆為貴重金屬,本身就具有相當高的價值。而以金銀製作成套的餐具、酒具,既是社會經濟發展實力的體現,亦是身份/地位/檔次的直觀象徵。

《水滸傳》 第七十二回中,宋徽宗的紅顏知己李師師曾用“小金盃”為宋江勸酒,還用“大銀賞鍾”給李逵、戴宗賞酒。

在《水滸傳》 第三十回中,打虎英雄武松誤入張都監精心巧設的圈套,被人蓄意栽贓陷害,自己床下箱子裡“上面都是些衣服,下面卻是些銀酒器皿”。這足以說明,北宋時期在官員名流的上層社會中,金銀餐具早已廣泛普遍使用,可說信手拈來,屢見不鮮。

《水滸傳》第四回中,被魯達“見義勇為”救出的買唱歌女金翠蓮在做了趙員外的小妾以後,熱情款待恩人魯達時,命“丫環將銀酒壺燙上酒來”;《水滸傳》第二回中,九紋龍史進中秋宴請少華山眾頭領時,居然是“金盃頻勸酒”……

這都顯示了宋代莊園地主大戶的富足生活,地主家不僅有餘糧,而且酒具(餐具)非金即銀,著實羨煞吃瓜群眾。

如此奢靡之風,超越了階層,耳濡目染甚至連打家劫舍的強盜那裡,也不乏金銀酒具、餐具的華麗身影。

《水滸傳》第五回裡,桃花山的寨主李忠、周通為魯智深餞行,“將金銀酒器,設放在桌上”後,去打劫從山下客商去了。哪曾猜想,被他們留在山上的魯智深,單收制服了小嘍羅,“只拿了桌上金銀酒器,都踏匾了,拴在包裡”,從山上滾下開溜了。

細說《水滸傳》裡的飲食文化,看看北宋人民當時都吃些啥?

宋徽宗畫像

細說《水滸傳》裡的飲食文化,看看北宋人民當時都吃些啥?

宋代銀質酒壺

細說《水滸傳》裡的飲食文化,看看北宋人民當時都吃些啥?

宋代金碗

2

“炊餅”、饅頭、包子等麵食,雞、鴨、魚、肉、牛、羊、野兔等肉食也已登堂入室,走進平常百姓生活。

在北宋,麵餅作為一種主食,已是百姓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吃食。宋代的餅並不像如今特指經過燒烤加工而成的一種圓形食品。

凡是用麵粉做成的食品,都可稱謂“餅”。烤制而成的叫燒餅,與我們今天的無二,在籠中蒸成的饅頭叫蒸餅。宋仁宗名趙禎,為了避皇帝名諱,人們又將蒸餅讀成炊餅,類似接近於今天的饅頭。

《水滸傳》中的武大郎在走街串巷叫賣時所喊的“炊餅”,指的就是饅頭。

宋人常吃的麵食中還有帶餡的饅頭,也就是今天俗稱的“包子”。

在水滸傳第二十七回中,武松在大樹十字坡偶遇殺人越貨、賣“人肉包子”的孫二孃,武松取一個拍開看了,叫道:“酒家,這饅頭是人肉的?是狗肉的?”那婦人嘻嘻笑道:“客官休要取笑。清平世界,蕩蕩乾坤,那裡有人肉的饅頭……”

香噴噴的白米飯,也是宋代餐座上的平常之物。《水滸傳》 第九回中,就有大米的現身出場。

柴進便喚莊客,叫將酒來。不移時,只見數個莊客托出一盤肉,一盤餅,溫一壺酒;又一個盤子,托出一斗白米,米上放著十貫錢,都一發將出來。柴進見了道:“村夫不知高下,教頭到此,如何恁地輕意?”

有宋一代,雞、鴨、鵝等家禽,還有牛羊肉、兔肉、野味之類,也在當時的肉類食譜中佔有一定比例。

01力大如牛、營養豐富的牛肉,在《水滸傳》中似乎成了江湖英雄人物提神壯力、人人喜愛的“經典標配”。

在《水滸傳》第十回中,失意的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被委屈發配看守大軍草料場,為了抵禦嚴冬酷寒,林沖不僅要了“一盤熟牛肉”,而且走時“懷內揣了(兩塊)牛肉” 。

《水滸傳》第二十三回,武松景陽岡打虎一章節中,武松之所以能將害人無數的景陽岡大蟲(老虎)活活打死,與他在“三碗不過崗”酒店裡先後吃下4斤熟牛肉,增添的非凡氣力、英雄氣魄是分不開的。

細說《水滸傳》裡的飲食文化,看看北宋人民當時都吃些啥?

武松景陽岡打虎

細說《水滸傳》裡的飲食文化,看看北宋人民當時都吃些啥?

武大郎炊餅

02肥美的羊肉,乃是宋時人民大快朵頤的餐桌愛物。

《水滸傳》 第二回中,九紋龍史進中秋宴請少華山上朱武、陳達、楊春三個頭領,大夥“割羊勸酒”,推杯換盞,吃的不亦樂乎!

而在《水滸傳》 第九回中,小旋風柴進“殺羊相待”林沖,以表示對武藝超群豹子頭的尊敬和仰慕之情。

03作為當時市民餐桌的主要肉食——豬肉,在北宋已是家喻戶曉,花樣繁多。

在《水滸傳》第三回,眼花繚亂、頗為精彩的“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節中,魯提轄為了發難欺壓良善的惡霸“鎮關西”鄭屠。先是“要十斤精肉,切做臊子,不要見半點肥的在上頭。”

接著“再要十斤,都是肥的,不要見些精的在上面,也要切做臊子。”

最後“再要十斤寸金軟骨,也要細細地剁做臊子,不要見些肉在上面。”

這些人為刁難雖然搞得鎮關西煩不勝煩、最終翻臉,但是還是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宋代對豬肉的做法和吃法已是花樣繁多,不一而足。

04美味的雞鴨鵝也曾令時人垂涎、嘖嘖不已。

《水滸傳》 第三十回中,武松誤入張都監圈套後被“刺配恩州”,情深義重的金眼彪施恩“煮得兩隻熟鵝”前來灑淚送行。

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在《水滸傳》第《水滸傳》第三十二回中,又飢又餓且冷得發抖的武二郎,不惜圍繞一對香氣四溢的“熟雞”,引發了一場“爭鬥衝突”。

只見店主人又去廚下,把盤子托出一對熟雞、一大盤精肉來,放在那漢面前,便擺了菜蔬,用杓子舀酒去燙。武行者看了自己面前,只是一碟兒熟菜,不由的不氣。正是眼飽肚中飢,武行者酒又發作,恨不得一拳打碎了那桌子,大叫道:“主人家,你來!你這廝好欺負客人!

05江南沿海一帶三餐不離魚肉河鮮、富貴人家的餐桌也時有味美的“海鮮美味”亮相。

在《水滸傳》 第十五回裡,智多星吳用與阮小二見面,稱一大財主“辦筵席,用著十數尾重十四五斤的金色鯉魚。”

《水滸傳》 第三十八回中,宋江與神行太保戴宗在江州琵琶亭中結拜兄弟,一高興酒喝得大了,便想吃“魚辣湯”醒酒。

而在《水滸傳》 第三十八回裡,落魄的林教頭投奔家大業大的大官人柴進,小旋風便以“海味”熱情相待。

柴進當下坐了主席,林沖坐了客席,兩個公人在林沖肩下。敘說些閒話,江湖上的勾當,不覺紅日西沉。安排得酒食果品海味,擺在桌上。

06在靠近山林的地區,野兔、野雞等美味也讓人大快朵頤,回味無窮。

《水滸傳》第二回中,檢舉揭發九紋龍史進與少華山強人私通的李吉,就是以抓野兔等野味為生的獵戶。

原來摽兔李吉正在那山坡下張兔兒,認得是史家莊上王四,趕入林子裡來扶他,那裡扶得動。

07在王公貴族的餐桌上還不時有熊掌、駝蹄、銀魚等珍饈美味獻身助興。

《水滸傳》 第二回裡,駙馬王都尉大宴小舅子端王(後來的宋徽宗),真可謂是大獻殷勤、竭盡所能,許多珍饈美味,羅列其間,令人大開眼界。

但見:

香焚寶鼎,花插金瓶。仙音院競奏新聲,教坊司頻逞妙藝。水晶壺內,盡都是紫府瓊漿;琥珀杯中,滿泛著瑤池玉液。玳瑁盤堆仙桃異果,玻璃碗供熊掌駝蹄鱗鱗膾切銀絲,細細茶烹玉蕊。

細說《水滸傳》裡的飲食文化,看看北宋人民當時都吃些啥?

官員夜宴

細說《水滸傳》裡的飲食文化,看看北宋人民當時都吃些啥?

三碗不過崗

3

甚至作為今天共享經濟的“外賣”雛形、以及“外包”等先進餐飲模式在北宋也已出現。

在《水滸傳》第二十六回中,武松祭奠大哥亡靈,在桌上擺滿了酒菜,用得就是當時酒店的外賣。

武松道:“禮不可缺。”喚土兵先去靈床子前,明晃晃地點起兩枝蠟燭,焚起一爐香,列下一陌紙錢;把祭物去靈前擺了,堆盤滿宴,鋪下酒食果品之類。叫一個土兵,後面燙酒……

不僅百姓如此新潮,北宋過元宵佳節,與民同樂的皇帝妃子也趕時髦“點外賣”,不少運氣頗佳的外賣商販一夜之間就會發筆小財。

一首宋詞寫道:“奏舜樂,進堯杯,傳宣車馬上天街。君王喜與民同樂,八面三呼震地來。”形容的便是宋朝皇帝在宣德門與民共度元宵佳節的場景。

史書記載,每年的正月十五(或十六)之夜,宋朝皇帝都要“乘小輦,幸宣德門”,觀賞花燈;隨後,“駕登宣德樓”,宣德樓下早已搭好一個大露臺,諸色藝人在露臺上表演相撲、蹴鞠、百戲等節目,皇帝坐在樓上欣賞表演,“宮嬪嬉笑之聲,下聞於外”;“萬姓皆在露臺下觀看”,先到宣德門下的市民,“猶得瞻見天表”,得以近距離一睹龍顏,引以為豪。

這時候,叫賣“市食盤架”的小販守候在門外,等著賞燈的嬪妃宣喚,皇室中人叫買小吃零食,出手非常大方:“妃嬪內人而下,亦爭買之,皆數倍得直,金珠磊落”。有些幸運的小販,一夜之間就發了財,“有一夕而至富者”。

宋代城市繁華,居民應酬甚多,為了減省主家的勞動,在汴京城還出現了專門幫辦禮席的服務機構——“四司六局” 。他們的熱情周到之上門服務,極大地便利了京城居民生活。

“四司”:為帳設司,專掌仰塵、繳壁、卓幃、搭席、簾幕、罘罳、屏風、繡額、書畫、簇子之類;廚司,專掌打料、批切、烹炮、下食、調和節次;茶酒司,專掌賓客茶湯、暖篩酒、請坐諮席、開盞歇坐、揭席迎送、應幹節次等。民庶家卻都用茶酒司掌管筵席,斟酒、上食、喝坐席、迎送親姻,以及吉筵慶壽,邀賓筵會,喪葬齋筵,修設僧道齋供,傳語取復,上書請客,送聘禮合,成姻禮儀,先次迎請等事;檯盤司,專掌托盤、打送、齋擎、勸酒、出食、接盞等事。

“六局”:是果子局,專掌裝簇飣盤看果、時新水果、南北京果、海臘肥脯等勸酒食品;蜜煎局,專掌糖蜜花果之類;菜蔬局,專掌甌飣、菜蔬、糟藏之屬;油燭局,專掌燈火照耀、立臺剪燭、壁燈燭籠、裝香簇炭之類;香藥局,專掌藥碟、香球、火箱、香餅、聽候索喚、諸般奇香、及醒酒湯藥之類;排辦局,掌椅桌、交椅、掛畫、插花、掃灑、拭抹之事(《都城紀勝》、《夢樑錄·四司六局筵會假賃》)。

史載,當時的市民,每有紅白喜事、大宴賓朋,只要出錢,你啥事兒都不用操心費力,這些分工嫻熟、效率高超的“四司六局”,保準把你吩咐的一應繁雜事務辦得妥妥的。

看來,能穿越到一千年前,做一回《水滸傳》裡的大宋汴京市民,還真是一件既能大飽口福、又能樂在其中的美哉幸事呢?

細說《水滸傳》裡的飲食文化,看看北宋人民當時都吃些啥?

北宋上元節夜景復原圖

細說《水滸傳》裡的飲食文化,看看北宋人民當時都吃些啥?

宋代精美酒具

細說《水滸傳》裡的飲食文化,看看北宋人民當時都吃些啥?

開封清明上河園夜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