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山水畫 陸儼少 宣紙 董源 宋朝 王翬 名揚藝術娛樂圈 2019-09-09
"


"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山水畫中的雲水畫法

凡畫經營位置,通幅之中,必須要有輕重虛實,切忌平,平則無勢,也就不能抓住人。在山水畫中,大致以樹石為實,雲水為虛。大自然巧妙地為畫家安排了雲和水,使畫家很方便地取得虛實輕重的效果。當然畫虛不是一定要畫雲和水,沒有云和水,同樣也可以達到虛的目的。不過總的來說,虛處畫雲和水,最為自由方便,因為不論高處低處,山頂山腰,甚至山腳,都有云的蹤跡,畫上雲決不會有悖畫理。在平地上,也隨處可以有水,如江湖汀漵潢潦溪澗,到處可見,讓畫家隨意安排。更不論大海浩瀚渺無涯際了。所以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山水畫中的雲水畫法

凡畫經營位置,通幅之中,必須要有輕重虛實,切忌平,平則無勢,也就不能抓住人。在山水畫中,大致以樹石為實,雲水為虛。大自然巧妙地為畫家安排了雲和水,使畫家很方便地取得虛實輕重的效果。當然畫虛不是一定要畫雲和水,沒有云和水,同樣也可以達到虛的目的。不過總的來說,虛處畫雲和水,最為自由方便,因為不論高處低處,山頂山腰,甚至山腳,都有云的蹤跡,畫上雲決不會有悖畫理。在平地上,也隨處可以有水,如江湖汀漵潢潦溪澗,到處可見,讓畫家隨意安排。更不論大海浩瀚渺無涯際了。所以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古人創造出不少雲和水的畫法,可資借鑑,從中得到啟發尤其兩宋畫跡,應用得更多,方法也較備。在文字記載中,蘇東坡有一篇論蒲永異畫水的文章,他說蒲永異畫水,有窿隆凹凸,波濤曲折,迥瀾濆激之狀,是一種活水,不是死水。再五代孫位善畫水,可惜這些僅存文字記載,已沒有畫跡流傳於世,已不能知道他們怎樣畫法。

"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山水畫中的雲水畫法

凡畫經營位置,通幅之中,必須要有輕重虛實,切忌平,平則無勢,也就不能抓住人。在山水畫中,大致以樹石為實,雲水為虛。大自然巧妙地為畫家安排了雲和水,使畫家很方便地取得虛實輕重的效果。當然畫虛不是一定要畫雲和水,沒有云和水,同樣也可以達到虛的目的。不過總的來說,虛處畫雲和水,最為自由方便,因為不論高處低處,山頂山腰,甚至山腳,都有云的蹤跡,畫上雲決不會有悖畫理。在平地上,也隨處可以有水,如江湖汀漵潢潦溪澗,到處可見,讓畫家隨意安排。更不論大海浩瀚渺無涯際了。所以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古人創造出不少雲和水的畫法,可資借鑑,從中得到啟發尤其兩宋畫跡,應用得更多,方法也較備。在文字記載中,蘇東坡有一篇論蒲永異畫水的文章,他說蒲永異畫水,有窿隆凹凸,波濤曲折,迥瀾濆激之狀,是一種活水,不是死水。再五代孫位善畫水,可惜這些僅存文字記載,已沒有畫跡流傳於世,已不能知道他們怎樣畫法。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現在流傳下來的,有一部傳馬遠《水圖》冊頁,其他如董源《溪岸圖》以及傳劉道士山水巨幅,下面水處,都用線條畫滿水紋,故宮藏有宋畫《水圖》長卷,滿幅是水,少留餘地。南唐畫院學生趙斡《江行初雪圖》蘆葦江岸之間,畫滿網巾水。稍後李唐《江山小景》,畫出大江波濤,一直畫到對岸遠水無波處。當然還有其他畫跡,不能一一盡舉。但這些畫水方法,總覺變化不多,沒有充分表現出水的流勢。及至元明以後,用這種線條來畫水的,可稱絕無僅有。

"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山水畫中的雲水畫法

凡畫經營位置,通幅之中,必須要有輕重虛實,切忌平,平則無勢,也就不能抓住人。在山水畫中,大致以樹石為實,雲水為虛。大自然巧妙地為畫家安排了雲和水,使畫家很方便地取得虛實輕重的效果。當然畫虛不是一定要畫雲和水,沒有云和水,同樣也可以達到虛的目的。不過總的來說,虛處畫雲和水,最為自由方便,因為不論高處低處,山頂山腰,甚至山腳,都有云的蹤跡,畫上雲決不會有悖畫理。在平地上,也隨處可以有水,如江湖汀漵潢潦溪澗,到處可見,讓畫家隨意安排。更不論大海浩瀚渺無涯際了。所以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古人創造出不少雲和水的畫法,可資借鑑,從中得到啟發尤其兩宋畫跡,應用得更多,方法也較備。在文字記載中,蘇東坡有一篇論蒲永異畫水的文章,他說蒲永異畫水,有窿隆凹凸,波濤曲折,迥瀾濆激之狀,是一種活水,不是死水。再五代孫位善畫水,可惜這些僅存文字記載,已沒有畫跡流傳於世,已不能知道他們怎樣畫法。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現在流傳下來的,有一部傳馬遠《水圖》冊頁,其他如董源《溪岸圖》以及傳劉道士山水巨幅,下面水處,都用線條畫滿水紋,故宮藏有宋畫《水圖》長卷,滿幅是水,少留餘地。南唐畫院學生趙斡《江行初雪圖》蘆葦江岸之間,畫滿網巾水。稍後李唐《江山小景》,畫出大江波濤,一直畫到對岸遠水無波處。當然還有其他畫跡,不能一一盡舉。但這些畫水方法,總覺變化不多,沒有充分表現出水的流勢。及至元明以後,用這種線條來畫水的,可稱絕無僅有。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在水的地位,只是空出白紙,至多畫出帆影點點。雖如王石谷、袁江、袁耀輩,也間有用線條畫水,但總覺未盡其妙。至於畫雲,古畫有所謂大鉤雲、小鉤雲法,多用在青綠山水畫中。米元暉雨景山水中,也間用鉤雲法。他們都作芝頭狀,也是呆板少變化。兩宋以後,畫雲少用線條,多用烘染之法,運用墨水嗡淡,留出雲的位置,無生動之勢。這種雲是“停雲”,水是“止水”。我認為要有動勢,必須用線,但是古法不夠用,必須創立新法,以補古法之不足。在這雲水方面,我粗淺摸索出一些程式,現寫在下面。

"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山水畫中的雲水畫法

凡畫經營位置,通幅之中,必須要有輕重虛實,切忌平,平則無勢,也就不能抓住人。在山水畫中,大致以樹石為實,雲水為虛。大自然巧妙地為畫家安排了雲和水,使畫家很方便地取得虛實輕重的效果。當然畫虛不是一定要畫雲和水,沒有云和水,同樣也可以達到虛的目的。不過總的來說,虛處畫雲和水,最為自由方便,因為不論高處低處,山頂山腰,甚至山腳,都有云的蹤跡,畫上雲決不會有悖畫理。在平地上,也隨處可以有水,如江湖汀漵潢潦溪澗,到處可見,讓畫家隨意安排。更不論大海浩瀚渺無涯際了。所以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古人創造出不少雲和水的畫法,可資借鑑,從中得到啟發尤其兩宋畫跡,應用得更多,方法也較備。在文字記載中,蘇東坡有一篇論蒲永異畫水的文章,他說蒲永異畫水,有窿隆凹凸,波濤曲折,迥瀾濆激之狀,是一種活水,不是死水。再五代孫位善畫水,可惜這些僅存文字記載,已沒有畫跡流傳於世,已不能知道他們怎樣畫法。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現在流傳下來的,有一部傳馬遠《水圖》冊頁,其他如董源《溪岸圖》以及傳劉道士山水巨幅,下面水處,都用線條畫滿水紋,故宮藏有宋畫《水圖》長卷,滿幅是水,少留餘地。南唐畫院學生趙斡《江行初雪圖》蘆葦江岸之間,畫滿網巾水。稍後李唐《江山小景》,畫出大江波濤,一直畫到對岸遠水無波處。當然還有其他畫跡,不能一一盡舉。但這些畫水方法,總覺變化不多,沒有充分表現出水的流勢。及至元明以後,用這種線條來畫水的,可稱絕無僅有。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在水的地位,只是空出白紙,至多畫出帆影點點。雖如王石谷、袁江、袁耀輩,也間有用線條畫水,但總覺未盡其妙。至於畫雲,古畫有所謂大鉤雲、小鉤雲法,多用在青綠山水畫中。米元暉雨景山水中,也間用鉤雲法。他們都作芝頭狀,也是呆板少變化。兩宋以後,畫雲少用線條,多用烘染之法,運用墨水嗡淡,留出雲的位置,無生動之勢。這種雲是“停雲”,水是“止水”。我認為要有動勢,必須用線,但是古法不夠用,必須創立新法,以補古法之不足。在這雲水方面,我粗淺摸索出一些程式,現寫在下面。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雲是水蒸氣凝聚而成,在山下為霧為靄,在高處即是雲。雲有停著不動的,所謂停雲。有的蒸騰而上,其勢之來,如千軍萬馬,排山越嶺,瞬息變幻,流動詭異,即所謂崩雲,是一種動態的雲。停雲可以用水墨烘染渲淡之法來畫,至於動的雲,不是用線鉤出,不能表現它的動勢。而同樣鉤雲,如古法中芝頭狀的大小鉤之法,大致只能表現停雲,而不足得其飛動之勢。我參酌古意,創立新法,用線條鉤出,而打破芝頭框框,把雲畫成陰陽兩面,下面是陰,是雲的根,上面是陽,是雲的瓦一條闊帶,前面是頭,後面是尾。雲頭氮氰噴薄,鬱勃輪困,有類古之所謂炮車雲。這種雲有邊框,水氣團結不散,其來也象錢塘江潮水,撞擊崖壁,包孕樹石,疾趨而上,吞沒山嶽。

"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山水畫中的雲水畫法

凡畫經營位置,通幅之中,必須要有輕重虛實,切忌平,平則無勢,也就不能抓住人。在山水畫中,大致以樹石為實,雲水為虛。大自然巧妙地為畫家安排了雲和水,使畫家很方便地取得虛實輕重的效果。當然畫虛不是一定要畫雲和水,沒有云和水,同樣也可以達到虛的目的。不過總的來說,虛處畫雲和水,最為自由方便,因為不論高處低處,山頂山腰,甚至山腳,都有云的蹤跡,畫上雲決不會有悖畫理。在平地上,也隨處可以有水,如江湖汀漵潢潦溪澗,到處可見,讓畫家隨意安排。更不論大海浩瀚渺無涯際了。所以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古人創造出不少雲和水的畫法,可資借鑑,從中得到啟發尤其兩宋畫跡,應用得更多,方法也較備。在文字記載中,蘇東坡有一篇論蒲永異畫水的文章,他說蒲永異畫水,有窿隆凹凸,波濤曲折,迥瀾濆激之狀,是一種活水,不是死水。再五代孫位善畫水,可惜這些僅存文字記載,已沒有畫跡流傳於世,已不能知道他們怎樣畫法。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現在流傳下來的,有一部傳馬遠《水圖》冊頁,其他如董源《溪岸圖》以及傳劉道士山水巨幅,下面水處,都用線條畫滿水紋,故宮藏有宋畫《水圖》長卷,滿幅是水,少留餘地。南唐畫院學生趙斡《江行初雪圖》蘆葦江岸之間,畫滿網巾水。稍後李唐《江山小景》,畫出大江波濤,一直畫到對岸遠水無波處。當然還有其他畫跡,不能一一盡舉。但這些畫水方法,總覺變化不多,沒有充分表現出水的流勢。及至元明以後,用這種線條來畫水的,可稱絕無僅有。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在水的地位,只是空出白紙,至多畫出帆影點點。雖如王石谷、袁江、袁耀輩,也間有用線條畫水,但總覺未盡其妙。至於畫雲,古畫有所謂大鉤雲、小鉤雲法,多用在青綠山水畫中。米元暉雨景山水中,也間用鉤雲法。他們都作芝頭狀,也是呆板少變化。兩宋以後,畫雲少用線條,多用烘染之法,運用墨水嗡淡,留出雲的位置,無生動之勢。這種雲是“停雲”,水是“止水”。我認為要有動勢,必須用線,但是古法不夠用,必須創立新法,以補古法之不足。在這雲水方面,我粗淺摸索出一些程式,現寫在下面。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雲是水蒸氣凝聚而成,在山下為霧為靄,在高處即是雲。雲有停著不動的,所謂停雲。有的蒸騰而上,其勢之來,如千軍萬馬,排山越嶺,瞬息變幻,流動詭異,即所謂崩雲,是一種動態的雲。停雲可以用水墨烘染渲淡之法來畫,至於動的雲,不是用線鉤出,不能表現它的動勢。而同樣鉤雲,如古法中芝頭狀的大小鉤之法,大致只能表現停雲,而不足得其飛動之勢。我參酌古意,創立新法,用線條鉤出,而打破芝頭框框,把雲畫成陰陽兩面,下面是陰,是雲的根,上面是陽,是雲的瓦一條闊帶,前面是頭,後面是尾。雲頭氮氰噴薄,鬱勃輪困,有類古之所謂炮車雲。這種雲有邊框,水氣團結不散,其來也象錢塘江潮水,撞擊崖壁,包孕樹石,疾趨而上,吞沒山嶽。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這種所謂崩雲,可以畫在山之腰部,間隔實處以取其虛。也可畫在山頭之外,當山頭結頂平穩無奇,其勢不足,畫上一塊雲,戴上一頂帽子,那未完全改觀,這是用烘染法所不能做到的。鉤雲線條組織要有疏密聚散,縈迥屈曲,首貴流動。切忌下筆板結,造型生硬。塊與塊之間,宜有顧盼,互相統一,彼此要有交融之感。雲與樹石風格相同組成一個整體,可以把樹石畫得重實,線條粗壯,而把雲畫得輕靈疏朗,兩相對照,取其不平。雲和樹石的線條可以粗細不同,而風格務求統一。因之如果樹石古拙凝重,那末鉤雲也須用生拙之筆,運用虛勁,筆筆提起,略帶方形,靜中求動。所以不能孤立起來只是畫雲,要看到雲外其所依附之物,互相洽調。在一片鉤雲之中,可以畫上墨塊,黑白輕重相間,襯出雲朵,在墨塊之中,參以留白之法,留出白痕,和鉤線相呼應,形成一個整體,做到既調和又有變化。

"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山水畫中的雲水畫法

凡畫經營位置,通幅之中,必須要有輕重虛實,切忌平,平則無勢,也就不能抓住人。在山水畫中,大致以樹石為實,雲水為虛。大自然巧妙地為畫家安排了雲和水,使畫家很方便地取得虛實輕重的效果。當然畫虛不是一定要畫雲和水,沒有云和水,同樣也可以達到虛的目的。不過總的來說,虛處畫雲和水,最為自由方便,因為不論高處低處,山頂山腰,甚至山腳,都有云的蹤跡,畫上雲決不會有悖畫理。在平地上,也隨處可以有水,如江湖汀漵潢潦溪澗,到處可見,讓畫家隨意安排。更不論大海浩瀚渺無涯際了。所以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古人創造出不少雲和水的畫法,可資借鑑,從中得到啟發尤其兩宋畫跡,應用得更多,方法也較備。在文字記載中,蘇東坡有一篇論蒲永異畫水的文章,他說蒲永異畫水,有窿隆凹凸,波濤曲折,迥瀾濆激之狀,是一種活水,不是死水。再五代孫位善畫水,可惜這些僅存文字記載,已沒有畫跡流傳於世,已不能知道他們怎樣畫法。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現在流傳下來的,有一部傳馬遠《水圖》冊頁,其他如董源《溪岸圖》以及傳劉道士山水巨幅,下面水處,都用線條畫滿水紋,故宮藏有宋畫《水圖》長卷,滿幅是水,少留餘地。南唐畫院學生趙斡《江行初雪圖》蘆葦江岸之間,畫滿網巾水。稍後李唐《江山小景》,畫出大江波濤,一直畫到對岸遠水無波處。當然還有其他畫跡,不能一一盡舉。但這些畫水方法,總覺變化不多,沒有充分表現出水的流勢。及至元明以後,用這種線條來畫水的,可稱絕無僅有。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在水的地位,只是空出白紙,至多畫出帆影點點。雖如王石谷、袁江、袁耀輩,也間有用線條畫水,但總覺未盡其妙。至於畫雲,古畫有所謂大鉤雲、小鉤雲法,多用在青綠山水畫中。米元暉雨景山水中,也間用鉤雲法。他們都作芝頭狀,也是呆板少變化。兩宋以後,畫雲少用線條,多用烘染之法,運用墨水嗡淡,留出雲的位置,無生動之勢。這種雲是“停雲”,水是“止水”。我認為要有動勢,必須用線,但是古法不夠用,必須創立新法,以補古法之不足。在這雲水方面,我粗淺摸索出一些程式,現寫在下面。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雲是水蒸氣凝聚而成,在山下為霧為靄,在高處即是雲。雲有停著不動的,所謂停雲。有的蒸騰而上,其勢之來,如千軍萬馬,排山越嶺,瞬息變幻,流動詭異,即所謂崩雲,是一種動態的雲。停雲可以用水墨烘染渲淡之法來畫,至於動的雲,不是用線鉤出,不能表現它的動勢。而同樣鉤雲,如古法中芝頭狀的大小鉤之法,大致只能表現停雲,而不足得其飛動之勢。我參酌古意,創立新法,用線條鉤出,而打破芝頭框框,把雲畫成陰陽兩面,下面是陰,是雲的根,上面是陽,是雲的瓦一條闊帶,前面是頭,後面是尾。雲頭氮氰噴薄,鬱勃輪困,有類古之所謂炮車雲。這種雲有邊框,水氣團結不散,其來也象錢塘江潮水,撞擊崖壁,包孕樹石,疾趨而上,吞沒山嶽。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這種所謂崩雲,可以畫在山之腰部,間隔實處以取其虛。也可畫在山頭之外,當山頭結頂平穩無奇,其勢不足,畫上一塊雲,戴上一頂帽子,那未完全改觀,這是用烘染法所不能做到的。鉤雲線條組織要有疏密聚散,縈迥屈曲,首貴流動。切忌下筆板結,造型生硬。塊與塊之間,宜有顧盼,互相統一,彼此要有交融之感。雲與樹石風格相同組成一個整體,可以把樹石畫得重實,線條粗壯,而把雲畫得輕靈疏朗,兩相對照,取其不平。雲和樹石的線條可以粗細不同,而風格務求統一。因之如果樹石古拙凝重,那末鉤雲也須用生拙之筆,運用虛勁,筆筆提起,略帶方形,靜中求動。所以不能孤立起來只是畫雲,要看到雲外其所依附之物,互相洽調。在一片鉤雲之中,可以畫上墨塊,黑白輕重相間,襯出雲朵,在墨塊之中,參以留白之法,留出白痕,和鉤線相呼應,形成一個整體,做到既調和又有變化。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畫一片大面積雲層,內中須分大塊小塊,互相穿插,如聚如散,如連如斷,於矛盾中求統一,在無規律中求有規律。第一要注意疏密輕重,分割成幾個組,每組各有它的陰陽背面。在陰背處線條要密,逆筆順筆互用,蜷曲虯結,多用中鋒。上面陽處,利用拖筆,直線虛靈,一筆已足。即如疏密之外,墨色也可分出濃淡,在背陰處,墨色可較濃,陽面較淡,以分背光與受光之不同。也有陰面陽面用同樣的墨色,在函子之後,罩上幾筆略濃線條,似復不復,似離不離,可以增加雲的厚度。總之要求活法,掌握其規律,切勿看死。

"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山水畫中的雲水畫法

凡畫經營位置,通幅之中,必須要有輕重虛實,切忌平,平則無勢,也就不能抓住人。在山水畫中,大致以樹石為實,雲水為虛。大自然巧妙地為畫家安排了雲和水,使畫家很方便地取得虛實輕重的效果。當然畫虛不是一定要畫雲和水,沒有云和水,同樣也可以達到虛的目的。不過總的來說,虛處畫雲和水,最為自由方便,因為不論高處低處,山頂山腰,甚至山腳,都有云的蹤跡,畫上雲決不會有悖畫理。在平地上,也隨處可以有水,如江湖汀漵潢潦溪澗,到處可見,讓畫家隨意安排。更不論大海浩瀚渺無涯際了。所以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古人創造出不少雲和水的畫法,可資借鑑,從中得到啟發尤其兩宋畫跡,應用得更多,方法也較備。在文字記載中,蘇東坡有一篇論蒲永異畫水的文章,他說蒲永異畫水,有窿隆凹凸,波濤曲折,迥瀾濆激之狀,是一種活水,不是死水。再五代孫位善畫水,可惜這些僅存文字記載,已沒有畫跡流傳於世,已不能知道他們怎樣畫法。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現在流傳下來的,有一部傳馬遠《水圖》冊頁,其他如董源《溪岸圖》以及傳劉道士山水巨幅,下面水處,都用線條畫滿水紋,故宮藏有宋畫《水圖》長卷,滿幅是水,少留餘地。南唐畫院學生趙斡《江行初雪圖》蘆葦江岸之間,畫滿網巾水。稍後李唐《江山小景》,畫出大江波濤,一直畫到對岸遠水無波處。當然還有其他畫跡,不能一一盡舉。但這些畫水方法,總覺變化不多,沒有充分表現出水的流勢。及至元明以後,用這種線條來畫水的,可稱絕無僅有。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在水的地位,只是空出白紙,至多畫出帆影點點。雖如王石谷、袁江、袁耀輩,也間有用線條畫水,但總覺未盡其妙。至於畫雲,古畫有所謂大鉤雲、小鉤雲法,多用在青綠山水畫中。米元暉雨景山水中,也間用鉤雲法。他們都作芝頭狀,也是呆板少變化。兩宋以後,畫雲少用線條,多用烘染之法,運用墨水嗡淡,留出雲的位置,無生動之勢。這種雲是“停雲”,水是“止水”。我認為要有動勢,必須用線,但是古法不夠用,必須創立新法,以補古法之不足。在這雲水方面,我粗淺摸索出一些程式,現寫在下面。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雲是水蒸氣凝聚而成,在山下為霧為靄,在高處即是雲。雲有停著不動的,所謂停雲。有的蒸騰而上,其勢之來,如千軍萬馬,排山越嶺,瞬息變幻,流動詭異,即所謂崩雲,是一種動態的雲。停雲可以用水墨烘染渲淡之法來畫,至於動的雲,不是用線鉤出,不能表現它的動勢。而同樣鉤雲,如古法中芝頭狀的大小鉤之法,大致只能表現停雲,而不足得其飛動之勢。我參酌古意,創立新法,用線條鉤出,而打破芝頭框框,把雲畫成陰陽兩面,下面是陰,是雲的根,上面是陽,是雲的瓦一條闊帶,前面是頭,後面是尾。雲頭氮氰噴薄,鬱勃輪困,有類古之所謂炮車雲。這種雲有邊框,水氣團結不散,其來也象錢塘江潮水,撞擊崖壁,包孕樹石,疾趨而上,吞沒山嶽。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這種所謂崩雲,可以畫在山之腰部,間隔實處以取其虛。也可畫在山頭之外,當山頭結頂平穩無奇,其勢不足,畫上一塊雲,戴上一頂帽子,那未完全改觀,這是用烘染法所不能做到的。鉤雲線條組織要有疏密聚散,縈迥屈曲,首貴流動。切忌下筆板結,造型生硬。塊與塊之間,宜有顧盼,互相統一,彼此要有交融之感。雲與樹石風格相同組成一個整體,可以把樹石畫得重實,線條粗壯,而把雲畫得輕靈疏朗,兩相對照,取其不平。雲和樹石的線條可以粗細不同,而風格務求統一。因之如果樹石古拙凝重,那末鉤雲也須用生拙之筆,運用虛勁,筆筆提起,略帶方形,靜中求動。所以不能孤立起來只是畫雲,要看到雲外其所依附之物,互相洽調。在一片鉤雲之中,可以畫上墨塊,黑白輕重相間,襯出雲朵,在墨塊之中,參以留白之法,留出白痕,和鉤線相呼應,形成一個整體,做到既調和又有變化。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畫一片大面積雲層,內中須分大塊小塊,互相穿插,如聚如散,如連如斷,於矛盾中求統一,在無規律中求有規律。第一要注意疏密輕重,分割成幾個組,每組各有它的陰陽背面。在陰背處線條要密,逆筆順筆互用,蜷曲虯結,多用中鋒。上面陽處,利用拖筆,直線虛靈,一筆已足。即如疏密之外,墨色也可分出濃淡,在背陰處,墨色可較濃,陽面較淡,以分背光與受光之不同。也有陰面陽面用同樣的墨色,在函子之後,罩上幾筆略濃線條,似復不復,似離不離,可以增加雲的厚度。總之要求活法,掌握其規律,切勿看死。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至於畫靜止的停雲,也可用鉤線畫法。不必盡用芝頭狀,可以多取裝飾味,而從中加以變化因為雲是沒有絕對靜止的,涵虛渾茫,油然興起,白衣蒼狗,不動而動,不過動得稍慢而已。《六法論》中所謂氣韻生動,而云氣的生動,在山水畫中佔有重要的地仇古有吹雲法,把白粉加水,積聚在不吸水的絹舅沈上,用口吹氣,讓白粉自然暈開,以成雲狀。目今多用滲水生宣紙,所以此法早已少用。在宣紙之上,畫雲也可不用線條鉤出,我常用墨塊來襯托白雲。其法用蘸飽水墨之筆,鋪開筆毛,重壓筆根,順勢點下,積成大塊。每從崖壁叢樹處開始點出,向左筆桿稍偏右,逆勢點出,向右筆桿同樣稍偏右,順勢點出,及至末抄,筆頭水已乾竭,則搖曳生姿,意有不盡。邊緣筆頭宜毛,如是點出二條或三條,形成一組,留有空白地位,蘸飽水墨,再點出一條或二條,其空處即是雲。不用線條,同樣可以表現流動的雲氣。或用此法,多加屈曲,蜿蜒迥繞,留出白痕,這是可以表現積雲或流動的碎雲。其他打溼宣紙,逐次渲染,泯沒筆痕,但見淺然一片,最宜表現靜止的雲。各種雲的畫法,在一定的題材之下,必須結合樹石畫法,以求其統一。

"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山水畫中的雲水畫法

凡畫經營位置,通幅之中,必須要有輕重虛實,切忌平,平則無勢,也就不能抓住人。在山水畫中,大致以樹石為實,雲水為虛。大自然巧妙地為畫家安排了雲和水,使畫家很方便地取得虛實輕重的效果。當然畫虛不是一定要畫雲和水,沒有云和水,同樣也可以達到虛的目的。不過總的來說,虛處畫雲和水,最為自由方便,因為不論高處低處,山頂山腰,甚至山腳,都有云的蹤跡,畫上雲決不會有悖畫理。在平地上,也隨處可以有水,如江湖汀漵潢潦溪澗,到處可見,讓畫家隨意安排。更不論大海浩瀚渺無涯際了。所以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古人創造出不少雲和水的畫法,可資借鑑,從中得到啟發尤其兩宋畫跡,應用得更多,方法也較備。在文字記載中,蘇東坡有一篇論蒲永異畫水的文章,他說蒲永異畫水,有窿隆凹凸,波濤曲折,迥瀾濆激之狀,是一種活水,不是死水。再五代孫位善畫水,可惜這些僅存文字記載,已沒有畫跡流傳於世,已不能知道他們怎樣畫法。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現在流傳下來的,有一部傳馬遠《水圖》冊頁,其他如董源《溪岸圖》以及傳劉道士山水巨幅,下面水處,都用線條畫滿水紋,故宮藏有宋畫《水圖》長卷,滿幅是水,少留餘地。南唐畫院學生趙斡《江行初雪圖》蘆葦江岸之間,畫滿網巾水。稍後李唐《江山小景》,畫出大江波濤,一直畫到對岸遠水無波處。當然還有其他畫跡,不能一一盡舉。但這些畫水方法,總覺變化不多,沒有充分表現出水的流勢。及至元明以後,用這種線條來畫水的,可稱絕無僅有。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在水的地位,只是空出白紙,至多畫出帆影點點。雖如王石谷、袁江、袁耀輩,也間有用線條畫水,但總覺未盡其妙。至於畫雲,古畫有所謂大鉤雲、小鉤雲法,多用在青綠山水畫中。米元暉雨景山水中,也間用鉤雲法。他們都作芝頭狀,也是呆板少變化。兩宋以後,畫雲少用線條,多用烘染之法,運用墨水嗡淡,留出雲的位置,無生動之勢。這種雲是“停雲”,水是“止水”。我認為要有動勢,必須用線,但是古法不夠用,必須創立新法,以補古法之不足。在這雲水方面,我粗淺摸索出一些程式,現寫在下面。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雲是水蒸氣凝聚而成,在山下為霧為靄,在高處即是雲。雲有停著不動的,所謂停雲。有的蒸騰而上,其勢之來,如千軍萬馬,排山越嶺,瞬息變幻,流動詭異,即所謂崩雲,是一種動態的雲。停雲可以用水墨烘染渲淡之法來畫,至於動的雲,不是用線鉤出,不能表現它的動勢。而同樣鉤雲,如古法中芝頭狀的大小鉤之法,大致只能表現停雲,而不足得其飛動之勢。我參酌古意,創立新法,用線條鉤出,而打破芝頭框框,把雲畫成陰陽兩面,下面是陰,是雲的根,上面是陽,是雲的瓦一條闊帶,前面是頭,後面是尾。雲頭氮氰噴薄,鬱勃輪困,有類古之所謂炮車雲。這種雲有邊框,水氣團結不散,其來也象錢塘江潮水,撞擊崖壁,包孕樹石,疾趨而上,吞沒山嶽。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這種所謂崩雲,可以畫在山之腰部,間隔實處以取其虛。也可畫在山頭之外,當山頭結頂平穩無奇,其勢不足,畫上一塊雲,戴上一頂帽子,那未完全改觀,這是用烘染法所不能做到的。鉤雲線條組織要有疏密聚散,縈迥屈曲,首貴流動。切忌下筆板結,造型生硬。塊與塊之間,宜有顧盼,互相統一,彼此要有交融之感。雲與樹石風格相同組成一個整體,可以把樹石畫得重實,線條粗壯,而把雲畫得輕靈疏朗,兩相對照,取其不平。雲和樹石的線條可以粗細不同,而風格務求統一。因之如果樹石古拙凝重,那末鉤雲也須用生拙之筆,運用虛勁,筆筆提起,略帶方形,靜中求動。所以不能孤立起來只是畫雲,要看到雲外其所依附之物,互相洽調。在一片鉤雲之中,可以畫上墨塊,黑白輕重相間,襯出雲朵,在墨塊之中,參以留白之法,留出白痕,和鉤線相呼應,形成一個整體,做到既調和又有變化。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畫一片大面積雲層,內中須分大塊小塊,互相穿插,如聚如散,如連如斷,於矛盾中求統一,在無規律中求有規律。第一要注意疏密輕重,分割成幾個組,每組各有它的陰陽背面。在陰背處線條要密,逆筆順筆互用,蜷曲虯結,多用中鋒。上面陽處,利用拖筆,直線虛靈,一筆已足。即如疏密之外,墨色也可分出濃淡,在背陰處,墨色可較濃,陽面較淡,以分背光與受光之不同。也有陰面陽面用同樣的墨色,在函子之後,罩上幾筆略濃線條,似復不復,似離不離,可以增加雲的厚度。總之要求活法,掌握其規律,切勿看死。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至於畫靜止的停雲,也可用鉤線畫法。不必盡用芝頭狀,可以多取裝飾味,而從中加以變化因為雲是沒有絕對靜止的,涵虛渾茫,油然興起,白衣蒼狗,不動而動,不過動得稍慢而已。《六法論》中所謂氣韻生動,而云氣的生動,在山水畫中佔有重要的地仇古有吹雲法,把白粉加水,積聚在不吸水的絹舅沈上,用口吹氣,讓白粉自然暈開,以成雲狀。目今多用滲水生宣紙,所以此法早已少用。在宣紙之上,畫雲也可不用線條鉤出,我常用墨塊來襯托白雲。其法用蘸飽水墨之筆,鋪開筆毛,重壓筆根,順勢點下,積成大塊。每從崖壁叢樹處開始點出,向左筆桿稍偏右,逆勢點出,向右筆桿同樣稍偏右,順勢點出,及至末抄,筆頭水已乾竭,則搖曳生姿,意有不盡。邊緣筆頭宜毛,如是點出二條或三條,形成一組,留有空白地位,蘸飽水墨,再點出一條或二條,其空處即是雲。不用線條,同樣可以表現流動的雲氣。或用此法,多加屈曲,蜿蜒迥繞,留出白痕,這是可以表現積雲或流動的碎雲。其他打溼宣紙,逐次渲染,泯沒筆痕,但見淺然一片,最宜表現靜止的雲。各種雲的畫法,在一定的題材之下,必須結合樹石畫法,以求其統一。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水有江水、湖水、海水,以及溪澗之水,畫法各各不同。湖水平波,用網巾水法,剛良大一些,用“人”字組合而成,來表現它的淪漣淋漫之狀。海水洶湧澎湃,軒然大波,取其雄祖這兩種水雖然在動,但都在原地踏步,因之在一幅畫面上,即使佔的地位不小,在畫法上只須分出遠近,用不到表現出它的曲折聚散。如江水一瀉千里,中間經歷礁灘磯岸的阻擋,水流因勢依違,起到不同的形態。

一九四六年春,我乘木筏經過長江三峽,歷時一月有餘,經過不知多少險灘,多少礁石。因其灘險礁橫,位置不同,水勢也各各兩樣,無有相同者。有時雖無礁石險灘,驚波平下,東流湍急,中間也有“派”。即水流波紋有聚有散,有離有合,往回曲折,左右揖讓,間以漩渦憤射,造成不平流動之勢。我在木筏上天天看山看水,風雨不斷。因為木筏走得慢,它沒有動力,順流而下,可以看得仔紙我去重慶的時候,是乘輪船溯江逆流而上,看不出什麼。及至回來坐的木筏,看盡雲走浪激之勢,深知坐十次輪船,不及坐一次木筏,收穫為大。然經歷險水,性命俄頃,如有所得,可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值得一生回憶的。

"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山水畫中的雲水畫法

凡畫經營位置,通幅之中,必須要有輕重虛實,切忌平,平則無勢,也就不能抓住人。在山水畫中,大致以樹石為實,雲水為虛。大自然巧妙地為畫家安排了雲和水,使畫家很方便地取得虛實輕重的效果。當然畫虛不是一定要畫雲和水,沒有云和水,同樣也可以達到虛的目的。不過總的來說,虛處畫雲和水,最為自由方便,因為不論高處低處,山頂山腰,甚至山腳,都有云的蹤跡,畫上雲決不會有悖畫理。在平地上,也隨處可以有水,如江湖汀漵潢潦溪澗,到處可見,讓畫家隨意安排。更不論大海浩瀚渺無涯際了。所以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古人創造出不少雲和水的畫法,可資借鑑,從中得到啟發尤其兩宋畫跡,應用得更多,方法也較備。在文字記載中,蘇東坡有一篇論蒲永異畫水的文章,他說蒲永異畫水,有窿隆凹凸,波濤曲折,迥瀾濆激之狀,是一種活水,不是死水。再五代孫位善畫水,可惜這些僅存文字記載,已沒有畫跡流傳於世,已不能知道他們怎樣畫法。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現在流傳下來的,有一部傳馬遠《水圖》冊頁,其他如董源《溪岸圖》以及傳劉道士山水巨幅,下面水處,都用線條畫滿水紋,故宮藏有宋畫《水圖》長卷,滿幅是水,少留餘地。南唐畫院學生趙斡《江行初雪圖》蘆葦江岸之間,畫滿網巾水。稍後李唐《江山小景》,畫出大江波濤,一直畫到對岸遠水無波處。當然還有其他畫跡,不能一一盡舉。但這些畫水方法,總覺變化不多,沒有充分表現出水的流勢。及至元明以後,用這種線條來畫水的,可稱絕無僅有。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在水的地位,只是空出白紙,至多畫出帆影點點。雖如王石谷、袁江、袁耀輩,也間有用線條畫水,但總覺未盡其妙。至於畫雲,古畫有所謂大鉤雲、小鉤雲法,多用在青綠山水畫中。米元暉雨景山水中,也間用鉤雲法。他們都作芝頭狀,也是呆板少變化。兩宋以後,畫雲少用線條,多用烘染之法,運用墨水嗡淡,留出雲的位置,無生動之勢。這種雲是“停雲”,水是“止水”。我認為要有動勢,必須用線,但是古法不夠用,必須創立新法,以補古法之不足。在這雲水方面,我粗淺摸索出一些程式,現寫在下面。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雲是水蒸氣凝聚而成,在山下為霧為靄,在高處即是雲。雲有停著不動的,所謂停雲。有的蒸騰而上,其勢之來,如千軍萬馬,排山越嶺,瞬息變幻,流動詭異,即所謂崩雲,是一種動態的雲。停雲可以用水墨烘染渲淡之法來畫,至於動的雲,不是用線鉤出,不能表現它的動勢。而同樣鉤雲,如古法中芝頭狀的大小鉤之法,大致只能表現停雲,而不足得其飛動之勢。我參酌古意,創立新法,用線條鉤出,而打破芝頭框框,把雲畫成陰陽兩面,下面是陰,是雲的根,上面是陽,是雲的瓦一條闊帶,前面是頭,後面是尾。雲頭氮氰噴薄,鬱勃輪困,有類古之所謂炮車雲。這種雲有邊框,水氣團結不散,其來也象錢塘江潮水,撞擊崖壁,包孕樹石,疾趨而上,吞沒山嶽。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這種所謂崩雲,可以畫在山之腰部,間隔實處以取其虛。也可畫在山頭之外,當山頭結頂平穩無奇,其勢不足,畫上一塊雲,戴上一頂帽子,那未完全改觀,這是用烘染法所不能做到的。鉤雲線條組織要有疏密聚散,縈迥屈曲,首貴流動。切忌下筆板結,造型生硬。塊與塊之間,宜有顧盼,互相統一,彼此要有交融之感。雲與樹石風格相同組成一個整體,可以把樹石畫得重實,線條粗壯,而把雲畫得輕靈疏朗,兩相對照,取其不平。雲和樹石的線條可以粗細不同,而風格務求統一。因之如果樹石古拙凝重,那末鉤雲也須用生拙之筆,運用虛勁,筆筆提起,略帶方形,靜中求動。所以不能孤立起來只是畫雲,要看到雲外其所依附之物,互相洽調。在一片鉤雲之中,可以畫上墨塊,黑白輕重相間,襯出雲朵,在墨塊之中,參以留白之法,留出白痕,和鉤線相呼應,形成一個整體,做到既調和又有變化。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畫一片大面積雲層,內中須分大塊小塊,互相穿插,如聚如散,如連如斷,於矛盾中求統一,在無規律中求有規律。第一要注意疏密輕重,分割成幾個組,每組各有它的陰陽背面。在陰背處線條要密,逆筆順筆互用,蜷曲虯結,多用中鋒。上面陽處,利用拖筆,直線虛靈,一筆已足。即如疏密之外,墨色也可分出濃淡,在背陰處,墨色可較濃,陽面較淡,以分背光與受光之不同。也有陰面陽面用同樣的墨色,在函子之後,罩上幾筆略濃線條,似復不復,似離不離,可以增加雲的厚度。總之要求活法,掌握其規律,切勿看死。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至於畫靜止的停雲,也可用鉤線畫法。不必盡用芝頭狀,可以多取裝飾味,而從中加以變化因為雲是沒有絕對靜止的,涵虛渾茫,油然興起,白衣蒼狗,不動而動,不過動得稍慢而已。《六法論》中所謂氣韻生動,而云氣的生動,在山水畫中佔有重要的地仇古有吹雲法,把白粉加水,積聚在不吸水的絹舅沈上,用口吹氣,讓白粉自然暈開,以成雲狀。目今多用滲水生宣紙,所以此法早已少用。在宣紙之上,畫雲也可不用線條鉤出,我常用墨塊來襯托白雲。其法用蘸飽水墨之筆,鋪開筆毛,重壓筆根,順勢點下,積成大塊。每從崖壁叢樹處開始點出,向左筆桿稍偏右,逆勢點出,向右筆桿同樣稍偏右,順勢點出,及至末抄,筆頭水已乾竭,則搖曳生姿,意有不盡。邊緣筆頭宜毛,如是點出二條或三條,形成一組,留有空白地位,蘸飽水墨,再點出一條或二條,其空處即是雲。不用線條,同樣可以表現流動的雲氣。或用此法,多加屈曲,蜿蜒迥繞,留出白痕,這是可以表現積雲或流動的碎雲。其他打溼宣紙,逐次渲染,泯沒筆痕,但見淺然一片,最宜表現靜止的雲。各種雲的畫法,在一定的題材之下,必須結合樹石畫法,以求其統一。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水有江水、湖水、海水,以及溪澗之水,畫法各各不同。湖水平波,用網巾水法,剛良大一些,用“人”字組合而成,來表現它的淪漣淋漫之狀。海水洶湧澎湃,軒然大波,取其雄祖這兩種水雖然在動,但都在原地踏步,因之在一幅畫面上,即使佔的地位不小,在畫法上只須分出遠近,用不到表現出它的曲折聚散。如江水一瀉千里,中間經歷礁灘磯岸的阻擋,水流因勢依違,起到不同的形態。

一九四六年春,我乘木筏經過長江三峽,歷時一月有餘,經過不知多少險灘,多少礁石。因其灘險礁橫,位置不同,水勢也各各兩樣,無有相同者。有時雖無礁石險灘,驚波平下,東流湍急,中間也有“派”。即水流波紋有聚有散,有離有合,往回曲折,左右揖讓,間以漩渦憤射,造成不平流動之勢。我在木筏上天天看山看水,風雨不斷。因為木筏走得慢,它沒有動力,順流而下,可以看得仔紙我去重慶的時候,是乘輪船溯江逆流而上,看不出什麼。及至回來坐的木筏,看盡雲走浪激之勢,深知坐十次輪船,不及坐一次木筏,收穫為大。然經歷險水,性命俄頃,如有所得,可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值得一生回憶的。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抗日戰爭時期,我寓居重慶江南岸,下臨大江,朝夕觀察江水,得有生活,經過摸索,創造出一種程式,為古法所未有。這種表現“派”的水紋,雖然用同樣程式,但內中要有聚散,互為組合。一派才沒,一派又起,迴旋撞擊,向一個方向流去,而中間要有變化。我經過住在江岸,以及在木筏一個多月的觀察體驗,得到豐富的生流所以回來之後,常畫三峽圖,前後不止數十百幅。因為水是因礁灘而成形,所以畫水之前,必須先畫山崖雲樹,下及坡腳磯岸。峰巒層疊,壁立千初,古木老藤.點綴其間。而其上用線 圖八條鉤出之雲,以得其動勢,以與線條鉤出之水互相洽調,雲飛浪走,相得益彰。

"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山水畫中的雲水畫法

凡畫經營位置,通幅之中,必須要有輕重虛實,切忌平,平則無勢,也就不能抓住人。在山水畫中,大致以樹石為實,雲水為虛。大自然巧妙地為畫家安排了雲和水,使畫家很方便地取得虛實輕重的效果。當然畫虛不是一定要畫雲和水,沒有云和水,同樣也可以達到虛的目的。不過總的來說,虛處畫雲和水,最為自由方便,因為不論高處低處,山頂山腰,甚至山腳,都有云的蹤跡,畫上雲決不會有悖畫理。在平地上,也隨處可以有水,如江湖汀漵潢潦溪澗,到處可見,讓畫家隨意安排。更不論大海浩瀚渺無涯際了。所以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古人創造出不少雲和水的畫法,可資借鑑,從中得到啟發尤其兩宋畫跡,應用得更多,方法也較備。在文字記載中,蘇東坡有一篇論蒲永異畫水的文章,他說蒲永異畫水,有窿隆凹凸,波濤曲折,迥瀾濆激之狀,是一種活水,不是死水。再五代孫位善畫水,可惜這些僅存文字記載,已沒有畫跡流傳於世,已不能知道他們怎樣畫法。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現在流傳下來的,有一部傳馬遠《水圖》冊頁,其他如董源《溪岸圖》以及傳劉道士山水巨幅,下面水處,都用線條畫滿水紋,故宮藏有宋畫《水圖》長卷,滿幅是水,少留餘地。南唐畫院學生趙斡《江行初雪圖》蘆葦江岸之間,畫滿網巾水。稍後李唐《江山小景》,畫出大江波濤,一直畫到對岸遠水無波處。當然還有其他畫跡,不能一一盡舉。但這些畫水方法,總覺變化不多,沒有充分表現出水的流勢。及至元明以後,用這種線條來畫水的,可稱絕無僅有。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在水的地位,只是空出白紙,至多畫出帆影點點。雖如王石谷、袁江、袁耀輩,也間有用線條畫水,但總覺未盡其妙。至於畫雲,古畫有所謂大鉤雲、小鉤雲法,多用在青綠山水畫中。米元暉雨景山水中,也間用鉤雲法。他們都作芝頭狀,也是呆板少變化。兩宋以後,畫雲少用線條,多用烘染之法,運用墨水嗡淡,留出雲的位置,無生動之勢。這種雲是“停雲”,水是“止水”。我認為要有動勢,必須用線,但是古法不夠用,必須創立新法,以補古法之不足。在這雲水方面,我粗淺摸索出一些程式,現寫在下面。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雲是水蒸氣凝聚而成,在山下為霧為靄,在高處即是雲。雲有停著不動的,所謂停雲。有的蒸騰而上,其勢之來,如千軍萬馬,排山越嶺,瞬息變幻,流動詭異,即所謂崩雲,是一種動態的雲。停雲可以用水墨烘染渲淡之法來畫,至於動的雲,不是用線鉤出,不能表現它的動勢。而同樣鉤雲,如古法中芝頭狀的大小鉤之法,大致只能表現停雲,而不足得其飛動之勢。我參酌古意,創立新法,用線條鉤出,而打破芝頭框框,把雲畫成陰陽兩面,下面是陰,是雲的根,上面是陽,是雲的瓦一條闊帶,前面是頭,後面是尾。雲頭氮氰噴薄,鬱勃輪困,有類古之所謂炮車雲。這種雲有邊框,水氣團結不散,其來也象錢塘江潮水,撞擊崖壁,包孕樹石,疾趨而上,吞沒山嶽。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這種所謂崩雲,可以畫在山之腰部,間隔實處以取其虛。也可畫在山頭之外,當山頭結頂平穩無奇,其勢不足,畫上一塊雲,戴上一頂帽子,那未完全改觀,這是用烘染法所不能做到的。鉤雲線條組織要有疏密聚散,縈迥屈曲,首貴流動。切忌下筆板結,造型生硬。塊與塊之間,宜有顧盼,互相統一,彼此要有交融之感。雲與樹石風格相同組成一個整體,可以把樹石畫得重實,線條粗壯,而把雲畫得輕靈疏朗,兩相對照,取其不平。雲和樹石的線條可以粗細不同,而風格務求統一。因之如果樹石古拙凝重,那末鉤雲也須用生拙之筆,運用虛勁,筆筆提起,略帶方形,靜中求動。所以不能孤立起來只是畫雲,要看到雲外其所依附之物,互相洽調。在一片鉤雲之中,可以畫上墨塊,黑白輕重相間,襯出雲朵,在墨塊之中,參以留白之法,留出白痕,和鉤線相呼應,形成一個整體,做到既調和又有變化。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畫一片大面積雲層,內中須分大塊小塊,互相穿插,如聚如散,如連如斷,於矛盾中求統一,在無規律中求有規律。第一要注意疏密輕重,分割成幾個組,每組各有它的陰陽背面。在陰背處線條要密,逆筆順筆互用,蜷曲虯結,多用中鋒。上面陽處,利用拖筆,直線虛靈,一筆已足。即如疏密之外,墨色也可分出濃淡,在背陰處,墨色可較濃,陽面較淡,以分背光與受光之不同。也有陰面陽面用同樣的墨色,在函子之後,罩上幾筆略濃線條,似復不復,似離不離,可以增加雲的厚度。總之要求活法,掌握其規律,切勿看死。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至於畫靜止的停雲,也可用鉤線畫法。不必盡用芝頭狀,可以多取裝飾味,而從中加以變化因為雲是沒有絕對靜止的,涵虛渾茫,油然興起,白衣蒼狗,不動而動,不過動得稍慢而已。《六法論》中所謂氣韻生動,而云氣的生動,在山水畫中佔有重要的地仇古有吹雲法,把白粉加水,積聚在不吸水的絹舅沈上,用口吹氣,讓白粉自然暈開,以成雲狀。目今多用滲水生宣紙,所以此法早已少用。在宣紙之上,畫雲也可不用線條鉤出,我常用墨塊來襯托白雲。其法用蘸飽水墨之筆,鋪開筆毛,重壓筆根,順勢點下,積成大塊。每從崖壁叢樹處開始點出,向左筆桿稍偏右,逆勢點出,向右筆桿同樣稍偏右,順勢點出,及至末抄,筆頭水已乾竭,則搖曳生姿,意有不盡。邊緣筆頭宜毛,如是點出二條或三條,形成一組,留有空白地位,蘸飽水墨,再點出一條或二條,其空處即是雲。不用線條,同樣可以表現流動的雲氣。或用此法,多加屈曲,蜿蜒迥繞,留出白痕,這是可以表現積雲或流動的碎雲。其他打溼宣紙,逐次渲染,泯沒筆痕,但見淺然一片,最宜表現靜止的雲。各種雲的畫法,在一定的題材之下,必須結合樹石畫法,以求其統一。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水有江水、湖水、海水,以及溪澗之水,畫法各各不同。湖水平波,用網巾水法,剛良大一些,用“人”字組合而成,來表現它的淪漣淋漫之狀。海水洶湧澎湃,軒然大波,取其雄祖這兩種水雖然在動,但都在原地踏步,因之在一幅畫面上,即使佔的地位不小,在畫法上只須分出遠近,用不到表現出它的曲折聚散。如江水一瀉千里,中間經歷礁灘磯岸的阻擋,水流因勢依違,起到不同的形態。

一九四六年春,我乘木筏經過長江三峽,歷時一月有餘,經過不知多少險灘,多少礁石。因其灘險礁橫,位置不同,水勢也各各兩樣,無有相同者。有時雖無礁石險灘,驚波平下,東流湍急,中間也有“派”。即水流波紋有聚有散,有離有合,往回曲折,左右揖讓,間以漩渦憤射,造成不平流動之勢。我在木筏上天天看山看水,風雨不斷。因為木筏走得慢,它沒有動力,順流而下,可以看得仔紙我去重慶的時候,是乘輪船溯江逆流而上,看不出什麼。及至回來坐的木筏,看盡雲走浪激之勢,深知坐十次輪船,不及坐一次木筏,收穫為大。然經歷險水,性命俄頃,如有所得,可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值得一生回憶的。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抗日戰爭時期,我寓居重慶江南岸,下臨大江,朝夕觀察江水,得有生活,經過摸索,創造出一種程式,為古法所未有。這種表現“派”的水紋,雖然用同樣程式,但內中要有聚散,互為組合。一派才沒,一派又起,迴旋撞擊,向一個方向流去,而中間要有變化。我經過住在江岸,以及在木筏一個多月的觀察體驗,得到豐富的生流所以回來之後,常畫三峽圖,前後不止數十百幅。因為水是因礁灘而成形,所以畫水之前,必須先畫山崖雲樹,下及坡腳磯岸。峰巒層疊,壁立千初,古木老藤.點綴其間。而其上用線 圖八條鉤出之雲,以得其動勢,以與線條鉤出之水互相洽調,雲飛浪走,相得益彰。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目今葛洲壩截流工程完成,水位高出幾十公尺,峽內水位一經提高,往時險灘消失了。但不是從此沒有礁石險灘,將會有新的礁石,組成新的險灘。在西陵峽州段,可能水流減緩,不過自重慶以下,還有很大流量,決不會象湖水那樣,停止不動。所以畫江水,還須有不同的畫汰何況天下江河眾多,所謂“不廢江河萬古流”者,老法子還要用,當然要創立新法,以表現新的峽內風光。

"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山水畫中的雲水畫法

凡畫經營位置,通幅之中,必須要有輕重虛實,切忌平,平則無勢,也就不能抓住人。在山水畫中,大致以樹石為實,雲水為虛。大自然巧妙地為畫家安排了雲和水,使畫家很方便地取得虛實輕重的效果。當然畫虛不是一定要畫雲和水,沒有云和水,同樣也可以達到虛的目的。不過總的來說,虛處畫雲和水,最為自由方便,因為不論高處低處,山頂山腰,甚至山腳,都有云的蹤跡,畫上雲決不會有悖畫理。在平地上,也隨處可以有水,如江湖汀漵潢潦溪澗,到處可見,讓畫家隨意安排。更不論大海浩瀚渺無涯際了。所以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古人創造出不少雲和水的畫法,可資借鑑,從中得到啟發尤其兩宋畫跡,應用得更多,方法也較備。在文字記載中,蘇東坡有一篇論蒲永異畫水的文章,他說蒲永異畫水,有窿隆凹凸,波濤曲折,迥瀾濆激之狀,是一種活水,不是死水。再五代孫位善畫水,可惜這些僅存文字記載,已沒有畫跡流傳於世,已不能知道他們怎樣畫法。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現在流傳下來的,有一部傳馬遠《水圖》冊頁,其他如董源《溪岸圖》以及傳劉道士山水巨幅,下面水處,都用線條畫滿水紋,故宮藏有宋畫《水圖》長卷,滿幅是水,少留餘地。南唐畫院學生趙斡《江行初雪圖》蘆葦江岸之間,畫滿網巾水。稍後李唐《江山小景》,畫出大江波濤,一直畫到對岸遠水無波處。當然還有其他畫跡,不能一一盡舉。但這些畫水方法,總覺變化不多,沒有充分表現出水的流勢。及至元明以後,用這種線條來畫水的,可稱絕無僅有。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在水的地位,只是空出白紙,至多畫出帆影點點。雖如王石谷、袁江、袁耀輩,也間有用線條畫水,但總覺未盡其妙。至於畫雲,古畫有所謂大鉤雲、小鉤雲法,多用在青綠山水畫中。米元暉雨景山水中,也間用鉤雲法。他們都作芝頭狀,也是呆板少變化。兩宋以後,畫雲少用線條,多用烘染之法,運用墨水嗡淡,留出雲的位置,無生動之勢。這種雲是“停雲”,水是“止水”。我認為要有動勢,必須用線,但是古法不夠用,必須創立新法,以補古法之不足。在這雲水方面,我粗淺摸索出一些程式,現寫在下面。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雲是水蒸氣凝聚而成,在山下為霧為靄,在高處即是雲。雲有停著不動的,所謂停雲。有的蒸騰而上,其勢之來,如千軍萬馬,排山越嶺,瞬息變幻,流動詭異,即所謂崩雲,是一種動態的雲。停雲可以用水墨烘染渲淡之法來畫,至於動的雲,不是用線鉤出,不能表現它的動勢。而同樣鉤雲,如古法中芝頭狀的大小鉤之法,大致只能表現停雲,而不足得其飛動之勢。我參酌古意,創立新法,用線條鉤出,而打破芝頭框框,把雲畫成陰陽兩面,下面是陰,是雲的根,上面是陽,是雲的瓦一條闊帶,前面是頭,後面是尾。雲頭氮氰噴薄,鬱勃輪困,有類古之所謂炮車雲。這種雲有邊框,水氣團結不散,其來也象錢塘江潮水,撞擊崖壁,包孕樹石,疾趨而上,吞沒山嶽。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這種所謂崩雲,可以畫在山之腰部,間隔實處以取其虛。也可畫在山頭之外,當山頭結頂平穩無奇,其勢不足,畫上一塊雲,戴上一頂帽子,那未完全改觀,這是用烘染法所不能做到的。鉤雲線條組織要有疏密聚散,縈迥屈曲,首貴流動。切忌下筆板結,造型生硬。塊與塊之間,宜有顧盼,互相統一,彼此要有交融之感。雲與樹石風格相同組成一個整體,可以把樹石畫得重實,線條粗壯,而把雲畫得輕靈疏朗,兩相對照,取其不平。雲和樹石的線條可以粗細不同,而風格務求統一。因之如果樹石古拙凝重,那末鉤雲也須用生拙之筆,運用虛勁,筆筆提起,略帶方形,靜中求動。所以不能孤立起來只是畫雲,要看到雲外其所依附之物,互相洽調。在一片鉤雲之中,可以畫上墨塊,黑白輕重相間,襯出雲朵,在墨塊之中,參以留白之法,留出白痕,和鉤線相呼應,形成一個整體,做到既調和又有變化。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畫一片大面積雲層,內中須分大塊小塊,互相穿插,如聚如散,如連如斷,於矛盾中求統一,在無規律中求有規律。第一要注意疏密輕重,分割成幾個組,每組各有它的陰陽背面。在陰背處線條要密,逆筆順筆互用,蜷曲虯結,多用中鋒。上面陽處,利用拖筆,直線虛靈,一筆已足。即如疏密之外,墨色也可分出濃淡,在背陰處,墨色可較濃,陽面較淡,以分背光與受光之不同。也有陰面陽面用同樣的墨色,在函子之後,罩上幾筆略濃線條,似復不復,似離不離,可以增加雲的厚度。總之要求活法,掌握其規律,切勿看死。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至於畫靜止的停雲,也可用鉤線畫法。不必盡用芝頭狀,可以多取裝飾味,而從中加以變化因為雲是沒有絕對靜止的,涵虛渾茫,油然興起,白衣蒼狗,不動而動,不過動得稍慢而已。《六法論》中所謂氣韻生動,而云氣的生動,在山水畫中佔有重要的地仇古有吹雲法,把白粉加水,積聚在不吸水的絹舅沈上,用口吹氣,讓白粉自然暈開,以成雲狀。目今多用滲水生宣紙,所以此法早已少用。在宣紙之上,畫雲也可不用線條鉤出,我常用墨塊來襯托白雲。其法用蘸飽水墨之筆,鋪開筆毛,重壓筆根,順勢點下,積成大塊。每從崖壁叢樹處開始點出,向左筆桿稍偏右,逆勢點出,向右筆桿同樣稍偏右,順勢點出,及至末抄,筆頭水已乾竭,則搖曳生姿,意有不盡。邊緣筆頭宜毛,如是點出二條或三條,形成一組,留有空白地位,蘸飽水墨,再點出一條或二條,其空處即是雲。不用線條,同樣可以表現流動的雲氣。或用此法,多加屈曲,蜿蜒迥繞,留出白痕,這是可以表現積雲或流動的碎雲。其他打溼宣紙,逐次渲染,泯沒筆痕,但見淺然一片,最宜表現靜止的雲。各種雲的畫法,在一定的題材之下,必須結合樹石畫法,以求其統一。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水有江水、湖水、海水,以及溪澗之水,畫法各各不同。湖水平波,用網巾水法,剛良大一些,用“人”字組合而成,來表現它的淪漣淋漫之狀。海水洶湧澎湃,軒然大波,取其雄祖這兩種水雖然在動,但都在原地踏步,因之在一幅畫面上,即使佔的地位不小,在畫法上只須分出遠近,用不到表現出它的曲折聚散。如江水一瀉千里,中間經歷礁灘磯岸的阻擋,水流因勢依違,起到不同的形態。

一九四六年春,我乘木筏經過長江三峽,歷時一月有餘,經過不知多少險灘,多少礁石。因其灘險礁橫,位置不同,水勢也各各兩樣,無有相同者。有時雖無礁石險灘,驚波平下,東流湍急,中間也有“派”。即水流波紋有聚有散,有離有合,往回曲折,左右揖讓,間以漩渦憤射,造成不平流動之勢。我在木筏上天天看山看水,風雨不斷。因為木筏走得慢,它沒有動力,順流而下,可以看得仔紙我去重慶的時候,是乘輪船溯江逆流而上,看不出什麼。及至回來坐的木筏,看盡雲走浪激之勢,深知坐十次輪船,不及坐一次木筏,收穫為大。然經歷險水,性命俄頃,如有所得,可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值得一生回憶的。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抗日戰爭時期,我寓居重慶江南岸,下臨大江,朝夕觀察江水,得有生活,經過摸索,創造出一種程式,為古法所未有。這種表現“派”的水紋,雖然用同樣程式,但內中要有聚散,互為組合。一派才沒,一派又起,迴旋撞擊,向一個方向流去,而中間要有變化。我經過住在江岸,以及在木筏一個多月的觀察體驗,得到豐富的生流所以回來之後,常畫三峽圖,前後不止數十百幅。因為水是因礁灘而成形,所以畫水之前,必須先畫山崖雲樹,下及坡腳磯岸。峰巒層疊,壁立千初,古木老藤.點綴其間。而其上用線 圖八條鉤出之雲,以得其動勢,以與線條鉤出之水互相洽調,雲飛浪走,相得益彰。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目今葛洲壩截流工程完成,水位高出幾十公尺,峽內水位一經提高,往時險灘消失了。但不是從此沒有礁石險灘,將會有新的礁石,組成新的險灘。在西陵峽州段,可能水流減緩,不過自重慶以下,還有很大流量,決不會象湖水那樣,停止不動。所以畫江水,還須有不同的畫汰何況天下江河眾多,所謂“不廢江河萬古流”者,老法子還要用,當然要創立新法,以表現新的峽內風光。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雲行水面,雲水相間,要分出是雲是水。其畫法雲是立體看,所以弧形要帶圓,線條組織疏簡。水是從平面看,所以它的弧形要帶扁,線條組織要細息這樣雖然雲水相接,用同樣線條,而徑渭分明,刁敏混淆。而且結合鉤出之雲,襯出以線條鉤出之水,不論山上山下,兩相映帶,不致鑿鈉,可以取得一致。

"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山水畫中的雲水畫法

凡畫經營位置,通幅之中,必須要有輕重虛實,切忌平,平則無勢,也就不能抓住人。在山水畫中,大致以樹石為實,雲水為虛。大自然巧妙地為畫家安排了雲和水,使畫家很方便地取得虛實輕重的效果。當然畫虛不是一定要畫雲和水,沒有云和水,同樣也可以達到虛的目的。不過總的來說,虛處畫雲和水,最為自由方便,因為不論高處低處,山頂山腰,甚至山腳,都有云的蹤跡,畫上雲決不會有悖畫理。在平地上,也隨處可以有水,如江湖汀漵潢潦溪澗,到處可見,讓畫家隨意安排。更不論大海浩瀚渺無涯際了。所以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古人創造出不少雲和水的畫法,可資借鑑,從中得到啟發尤其兩宋畫跡,應用得更多,方法也較備。在文字記載中,蘇東坡有一篇論蒲永異畫水的文章,他說蒲永異畫水,有窿隆凹凸,波濤曲折,迥瀾濆激之狀,是一種活水,不是死水。再五代孫位善畫水,可惜這些僅存文字記載,已沒有畫跡流傳於世,已不能知道他們怎樣畫法。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現在流傳下來的,有一部傳馬遠《水圖》冊頁,其他如董源《溪岸圖》以及傳劉道士山水巨幅,下面水處,都用線條畫滿水紋,故宮藏有宋畫《水圖》長卷,滿幅是水,少留餘地。南唐畫院學生趙斡《江行初雪圖》蘆葦江岸之間,畫滿網巾水。稍後李唐《江山小景》,畫出大江波濤,一直畫到對岸遠水無波處。當然還有其他畫跡,不能一一盡舉。但這些畫水方法,總覺變化不多,沒有充分表現出水的流勢。及至元明以後,用這種線條來畫水的,可稱絕無僅有。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在水的地位,只是空出白紙,至多畫出帆影點點。雖如王石谷、袁江、袁耀輩,也間有用線條畫水,但總覺未盡其妙。至於畫雲,古畫有所謂大鉤雲、小鉤雲法,多用在青綠山水畫中。米元暉雨景山水中,也間用鉤雲法。他們都作芝頭狀,也是呆板少變化。兩宋以後,畫雲少用線條,多用烘染之法,運用墨水嗡淡,留出雲的位置,無生動之勢。這種雲是“停雲”,水是“止水”。我認為要有動勢,必須用線,但是古法不夠用,必須創立新法,以補古法之不足。在這雲水方面,我粗淺摸索出一些程式,現寫在下面。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雲是水蒸氣凝聚而成,在山下為霧為靄,在高處即是雲。雲有停著不動的,所謂停雲。有的蒸騰而上,其勢之來,如千軍萬馬,排山越嶺,瞬息變幻,流動詭異,即所謂崩雲,是一種動態的雲。停雲可以用水墨烘染渲淡之法來畫,至於動的雲,不是用線鉤出,不能表現它的動勢。而同樣鉤雲,如古法中芝頭狀的大小鉤之法,大致只能表現停雲,而不足得其飛動之勢。我參酌古意,創立新法,用線條鉤出,而打破芝頭框框,把雲畫成陰陽兩面,下面是陰,是雲的根,上面是陽,是雲的瓦一條闊帶,前面是頭,後面是尾。雲頭氮氰噴薄,鬱勃輪困,有類古之所謂炮車雲。這種雲有邊框,水氣團結不散,其來也象錢塘江潮水,撞擊崖壁,包孕樹石,疾趨而上,吞沒山嶽。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這種所謂崩雲,可以畫在山之腰部,間隔實處以取其虛。也可畫在山頭之外,當山頭結頂平穩無奇,其勢不足,畫上一塊雲,戴上一頂帽子,那未完全改觀,這是用烘染法所不能做到的。鉤雲線條組織要有疏密聚散,縈迥屈曲,首貴流動。切忌下筆板結,造型生硬。塊與塊之間,宜有顧盼,互相統一,彼此要有交融之感。雲與樹石風格相同組成一個整體,可以把樹石畫得重實,線條粗壯,而把雲畫得輕靈疏朗,兩相對照,取其不平。雲和樹石的線條可以粗細不同,而風格務求統一。因之如果樹石古拙凝重,那末鉤雲也須用生拙之筆,運用虛勁,筆筆提起,略帶方形,靜中求動。所以不能孤立起來只是畫雲,要看到雲外其所依附之物,互相洽調。在一片鉤雲之中,可以畫上墨塊,黑白輕重相間,襯出雲朵,在墨塊之中,參以留白之法,留出白痕,和鉤線相呼應,形成一個整體,做到既調和又有變化。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畫一片大面積雲層,內中須分大塊小塊,互相穿插,如聚如散,如連如斷,於矛盾中求統一,在無規律中求有規律。第一要注意疏密輕重,分割成幾個組,每組各有它的陰陽背面。在陰背處線條要密,逆筆順筆互用,蜷曲虯結,多用中鋒。上面陽處,利用拖筆,直線虛靈,一筆已足。即如疏密之外,墨色也可分出濃淡,在背陰處,墨色可較濃,陽面較淡,以分背光與受光之不同。也有陰面陽面用同樣的墨色,在函子之後,罩上幾筆略濃線條,似復不復,似離不離,可以增加雲的厚度。總之要求活法,掌握其規律,切勿看死。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至於畫靜止的停雲,也可用鉤線畫法。不必盡用芝頭狀,可以多取裝飾味,而從中加以變化因為雲是沒有絕對靜止的,涵虛渾茫,油然興起,白衣蒼狗,不動而動,不過動得稍慢而已。《六法論》中所謂氣韻生動,而云氣的生動,在山水畫中佔有重要的地仇古有吹雲法,把白粉加水,積聚在不吸水的絹舅沈上,用口吹氣,讓白粉自然暈開,以成雲狀。目今多用滲水生宣紙,所以此法早已少用。在宣紙之上,畫雲也可不用線條鉤出,我常用墨塊來襯托白雲。其法用蘸飽水墨之筆,鋪開筆毛,重壓筆根,順勢點下,積成大塊。每從崖壁叢樹處開始點出,向左筆桿稍偏右,逆勢點出,向右筆桿同樣稍偏右,順勢點出,及至末抄,筆頭水已乾竭,則搖曳生姿,意有不盡。邊緣筆頭宜毛,如是點出二條或三條,形成一組,留有空白地位,蘸飽水墨,再點出一條或二條,其空處即是雲。不用線條,同樣可以表現流動的雲氣。或用此法,多加屈曲,蜿蜒迥繞,留出白痕,這是可以表現積雲或流動的碎雲。其他打溼宣紙,逐次渲染,泯沒筆痕,但見淺然一片,最宜表現靜止的雲。各種雲的畫法,在一定的題材之下,必須結合樹石畫法,以求其統一。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水有江水、湖水、海水,以及溪澗之水,畫法各各不同。湖水平波,用網巾水法,剛良大一些,用“人”字組合而成,來表現它的淪漣淋漫之狀。海水洶湧澎湃,軒然大波,取其雄祖這兩種水雖然在動,但都在原地踏步,因之在一幅畫面上,即使佔的地位不小,在畫法上只須分出遠近,用不到表現出它的曲折聚散。如江水一瀉千里,中間經歷礁灘磯岸的阻擋,水流因勢依違,起到不同的形態。

一九四六年春,我乘木筏經過長江三峽,歷時一月有餘,經過不知多少險灘,多少礁石。因其灘險礁橫,位置不同,水勢也各各兩樣,無有相同者。有時雖無礁石險灘,驚波平下,東流湍急,中間也有“派”。即水流波紋有聚有散,有離有合,往回曲折,左右揖讓,間以漩渦憤射,造成不平流動之勢。我在木筏上天天看山看水,風雨不斷。因為木筏走得慢,它沒有動力,順流而下,可以看得仔紙我去重慶的時候,是乘輪船溯江逆流而上,看不出什麼。及至回來坐的木筏,看盡雲走浪激之勢,深知坐十次輪船,不及坐一次木筏,收穫為大。然經歷險水,性命俄頃,如有所得,可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值得一生回憶的。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抗日戰爭時期,我寓居重慶江南岸,下臨大江,朝夕觀察江水,得有生活,經過摸索,創造出一種程式,為古法所未有。這種表現“派”的水紋,雖然用同樣程式,但內中要有聚散,互為組合。一派才沒,一派又起,迴旋撞擊,向一個方向流去,而中間要有變化。我經過住在江岸,以及在木筏一個多月的觀察體驗,得到豐富的生流所以回來之後,常畫三峽圖,前後不止數十百幅。因為水是因礁灘而成形,所以畫水之前,必須先畫山崖雲樹,下及坡腳磯岸。峰巒層疊,壁立千初,古木老藤.點綴其間。而其上用線 圖八條鉤出之雲,以得其動勢,以與線條鉤出之水互相洽調,雲飛浪走,相得益彰。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目今葛洲壩截流工程完成,水位高出幾十公尺,峽內水位一經提高,往時險灘消失了。但不是從此沒有礁石險灘,將會有新的礁石,組成新的險灘。在西陵峽州段,可能水流減緩,不過自重慶以下,還有很大流量,決不會象湖水那樣,停止不動。所以畫江水,還須有不同的畫汰何況天下江河眾多,所謂“不廢江河萬古流”者,老法子還要用,當然要創立新法,以表現新的峽內風光。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雲行水面,雲水相間,要分出是雲是水。其畫法雲是立體看,所以弧形要帶圓,線條組織疏簡。水是從平面看,所以它的弧形要帶扁,線條組織要細息這樣雖然雲水相接,用同樣線條,而徑渭分明,刁敏混淆。而且結合鉤出之雲,襯出以線條鉤出之水,不論山上山下,兩相映帶,不致鑿鈉,可以取得一致。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我的雲水設色法,雲可順其線條,用淺豬鉤出,裡面不著色,留出空白,即已足夠。水可用極淡偏纂趁汁綠水全部打溼,不等幹,用較深的偏青汁綠水於線條密處,亦即水的陰面處輕輕點染,等其幹後,再用較深之偏青汁綠,就其每組之邊緣,依水紋重複鉤出。至於漩渦漱流,激浪撞擊之處,先用較深墨醒出,再用較濃之偏青汁綠水染出窿隆凹凸之狀。這種偏青之汁綠,是冬季水落,大江水清的表現色。至於夏秋洪水,泥沙俱下,水流渾濁,可在汁綠中滲以赫黃。至於黃河之水,全部用豬黃染,不必滲青色。

"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山水畫中的雲水畫法

凡畫經營位置,通幅之中,必須要有輕重虛實,切忌平,平則無勢,也就不能抓住人。在山水畫中,大致以樹石為實,雲水為虛。大自然巧妙地為畫家安排了雲和水,使畫家很方便地取得虛實輕重的效果。當然畫虛不是一定要畫雲和水,沒有云和水,同樣也可以達到虛的目的。不過總的來說,虛處畫雲和水,最為自由方便,因為不論高處低處,山頂山腰,甚至山腳,都有云的蹤跡,畫上雲決不會有悖畫理。在平地上,也隨處可以有水,如江湖汀漵潢潦溪澗,到處可見,讓畫家隨意安排。更不論大海浩瀚渺無涯際了。所以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古人創造出不少雲和水的畫法,可資借鑑,從中得到啟發尤其兩宋畫跡,應用得更多,方法也較備。在文字記載中,蘇東坡有一篇論蒲永異畫水的文章,他說蒲永異畫水,有窿隆凹凸,波濤曲折,迥瀾濆激之狀,是一種活水,不是死水。再五代孫位善畫水,可惜這些僅存文字記載,已沒有畫跡流傳於世,已不能知道他們怎樣畫法。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現在流傳下來的,有一部傳馬遠《水圖》冊頁,其他如董源《溪岸圖》以及傳劉道士山水巨幅,下面水處,都用線條畫滿水紋,故宮藏有宋畫《水圖》長卷,滿幅是水,少留餘地。南唐畫院學生趙斡《江行初雪圖》蘆葦江岸之間,畫滿網巾水。稍後李唐《江山小景》,畫出大江波濤,一直畫到對岸遠水無波處。當然還有其他畫跡,不能一一盡舉。但這些畫水方法,總覺變化不多,沒有充分表現出水的流勢。及至元明以後,用這種線條來畫水的,可稱絕無僅有。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在水的地位,只是空出白紙,至多畫出帆影點點。雖如王石谷、袁江、袁耀輩,也間有用線條畫水,但總覺未盡其妙。至於畫雲,古畫有所謂大鉤雲、小鉤雲法,多用在青綠山水畫中。米元暉雨景山水中,也間用鉤雲法。他們都作芝頭狀,也是呆板少變化。兩宋以後,畫雲少用線條,多用烘染之法,運用墨水嗡淡,留出雲的位置,無生動之勢。這種雲是“停雲”,水是“止水”。我認為要有動勢,必須用線,但是古法不夠用,必須創立新法,以補古法之不足。在這雲水方面,我粗淺摸索出一些程式,現寫在下面。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雲是水蒸氣凝聚而成,在山下為霧為靄,在高處即是雲。雲有停著不動的,所謂停雲。有的蒸騰而上,其勢之來,如千軍萬馬,排山越嶺,瞬息變幻,流動詭異,即所謂崩雲,是一種動態的雲。停雲可以用水墨烘染渲淡之法來畫,至於動的雲,不是用線鉤出,不能表現它的動勢。而同樣鉤雲,如古法中芝頭狀的大小鉤之法,大致只能表現停雲,而不足得其飛動之勢。我參酌古意,創立新法,用線條鉤出,而打破芝頭框框,把雲畫成陰陽兩面,下面是陰,是雲的根,上面是陽,是雲的瓦一條闊帶,前面是頭,後面是尾。雲頭氮氰噴薄,鬱勃輪困,有類古之所謂炮車雲。這種雲有邊框,水氣團結不散,其來也象錢塘江潮水,撞擊崖壁,包孕樹石,疾趨而上,吞沒山嶽。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這種所謂崩雲,可以畫在山之腰部,間隔實處以取其虛。也可畫在山頭之外,當山頭結頂平穩無奇,其勢不足,畫上一塊雲,戴上一頂帽子,那未完全改觀,這是用烘染法所不能做到的。鉤雲線條組織要有疏密聚散,縈迥屈曲,首貴流動。切忌下筆板結,造型生硬。塊與塊之間,宜有顧盼,互相統一,彼此要有交融之感。雲與樹石風格相同組成一個整體,可以把樹石畫得重實,線條粗壯,而把雲畫得輕靈疏朗,兩相對照,取其不平。雲和樹石的線條可以粗細不同,而風格務求統一。因之如果樹石古拙凝重,那末鉤雲也須用生拙之筆,運用虛勁,筆筆提起,略帶方形,靜中求動。所以不能孤立起來只是畫雲,要看到雲外其所依附之物,互相洽調。在一片鉤雲之中,可以畫上墨塊,黑白輕重相間,襯出雲朵,在墨塊之中,參以留白之法,留出白痕,和鉤線相呼應,形成一個整體,做到既調和又有變化。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畫一片大面積雲層,內中須分大塊小塊,互相穿插,如聚如散,如連如斷,於矛盾中求統一,在無規律中求有規律。第一要注意疏密輕重,分割成幾個組,每組各有它的陰陽背面。在陰背處線條要密,逆筆順筆互用,蜷曲虯結,多用中鋒。上面陽處,利用拖筆,直線虛靈,一筆已足。即如疏密之外,墨色也可分出濃淡,在背陰處,墨色可較濃,陽面較淡,以分背光與受光之不同。也有陰面陽面用同樣的墨色,在函子之後,罩上幾筆略濃線條,似復不復,似離不離,可以增加雲的厚度。總之要求活法,掌握其規律,切勿看死。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至於畫靜止的停雲,也可用鉤線畫法。不必盡用芝頭狀,可以多取裝飾味,而從中加以變化因為雲是沒有絕對靜止的,涵虛渾茫,油然興起,白衣蒼狗,不動而動,不過動得稍慢而已。《六法論》中所謂氣韻生動,而云氣的生動,在山水畫中佔有重要的地仇古有吹雲法,把白粉加水,積聚在不吸水的絹舅沈上,用口吹氣,讓白粉自然暈開,以成雲狀。目今多用滲水生宣紙,所以此法早已少用。在宣紙之上,畫雲也可不用線條鉤出,我常用墨塊來襯托白雲。其法用蘸飽水墨之筆,鋪開筆毛,重壓筆根,順勢點下,積成大塊。每從崖壁叢樹處開始點出,向左筆桿稍偏右,逆勢點出,向右筆桿同樣稍偏右,順勢點出,及至末抄,筆頭水已乾竭,則搖曳生姿,意有不盡。邊緣筆頭宜毛,如是點出二條或三條,形成一組,留有空白地位,蘸飽水墨,再點出一條或二條,其空處即是雲。不用線條,同樣可以表現流動的雲氣。或用此法,多加屈曲,蜿蜒迥繞,留出白痕,這是可以表現積雲或流動的碎雲。其他打溼宣紙,逐次渲染,泯沒筆痕,但見淺然一片,最宜表現靜止的雲。各種雲的畫法,在一定的題材之下,必須結合樹石畫法,以求其統一。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水有江水、湖水、海水,以及溪澗之水,畫法各各不同。湖水平波,用網巾水法,剛良大一些,用“人”字組合而成,來表現它的淪漣淋漫之狀。海水洶湧澎湃,軒然大波,取其雄祖這兩種水雖然在動,但都在原地踏步,因之在一幅畫面上,即使佔的地位不小,在畫法上只須分出遠近,用不到表現出它的曲折聚散。如江水一瀉千里,中間經歷礁灘磯岸的阻擋,水流因勢依違,起到不同的形態。

一九四六年春,我乘木筏經過長江三峽,歷時一月有餘,經過不知多少險灘,多少礁石。因其灘險礁橫,位置不同,水勢也各各兩樣,無有相同者。有時雖無礁石險灘,驚波平下,東流湍急,中間也有“派”。即水流波紋有聚有散,有離有合,往回曲折,左右揖讓,間以漩渦憤射,造成不平流動之勢。我在木筏上天天看山看水,風雨不斷。因為木筏走得慢,它沒有動力,順流而下,可以看得仔紙我去重慶的時候,是乘輪船溯江逆流而上,看不出什麼。及至回來坐的木筏,看盡雲走浪激之勢,深知坐十次輪船,不及坐一次木筏,收穫為大。然經歷險水,性命俄頃,如有所得,可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值得一生回憶的。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抗日戰爭時期,我寓居重慶江南岸,下臨大江,朝夕觀察江水,得有生活,經過摸索,創造出一種程式,為古法所未有。這種表現“派”的水紋,雖然用同樣程式,但內中要有聚散,互為組合。一派才沒,一派又起,迴旋撞擊,向一個方向流去,而中間要有變化。我經過住在江岸,以及在木筏一個多月的觀察體驗,得到豐富的生流所以回來之後,常畫三峽圖,前後不止數十百幅。因為水是因礁灘而成形,所以畫水之前,必須先畫山崖雲樹,下及坡腳磯岸。峰巒層疊,壁立千初,古木老藤.點綴其間。而其上用線 圖八條鉤出之雲,以得其動勢,以與線條鉤出之水互相洽調,雲飛浪走,相得益彰。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目今葛洲壩截流工程完成,水位高出幾十公尺,峽內水位一經提高,往時險灘消失了。但不是從此沒有礁石險灘,將會有新的礁石,組成新的險灘。在西陵峽州段,可能水流減緩,不過自重慶以下,還有很大流量,決不會象湖水那樣,停止不動。所以畫江水,還須有不同的畫汰何況天下江河眾多,所謂“不廢江河萬古流”者,老法子還要用,當然要創立新法,以表現新的峽內風光。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雲行水面,雲水相間,要分出是雲是水。其畫法雲是立體看,所以弧形要帶圓,線條組織疏簡。水是從平面看,所以它的弧形要帶扁,線條組織要細息這樣雖然雲水相接,用同樣線條,而徑渭分明,刁敏混淆。而且結合鉤出之雲,襯出以線條鉤出之水,不論山上山下,兩相映帶,不致鑿鈉,可以取得一致。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我的雲水設色法,雲可順其線條,用淺豬鉤出,裡面不著色,留出空白,即已足夠。水可用極淡偏纂趁汁綠水全部打溼,不等幹,用較深的偏青汁綠水於線條密處,亦即水的陰面處輕輕點染,等其幹後,再用較深之偏青汁綠,就其每組之邊緣,依水紋重複鉤出。至於漩渦漱流,激浪撞擊之處,先用較深墨醒出,再用較濃之偏青汁綠水染出窿隆凹凸之狀。這種偏青之汁綠,是冬季水落,大江水清的表現色。至於夏秋洪水,泥沙俱下,水流渾濁,可在汁綠中滲以赫黃。至於黃河之水,全部用豬黃染,不必滲青色。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不論鉤雲或鉤水,都需要畫長線條,所以如果長線條畫不好,雖然有所設想,也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但是長線條畫得好,一定要有平時的不斷訓練。其法要用中鋒,圓渾流動,切忌扁側枯薄。所謂中鋒,不是一定要把筆桿垂直豎起,才能取得中鋒的妙用。畫水的長線條,畫網巾水,順筆畫下,內中少變化,只須上下兩條線,其弧形兩相對準,其畫法,正襟危坐,執筆宜高,微微撥動中指,作有規則的屈曲,順次畫下。因風行水面,抹去規則網巾水紋,可以相隔一、二段空白,取其變億畫江水筆桿宜略偏右,或由左到右,取其順流,或由右到左,取其逆流,因灘石結構不同,水勢亦異。灘石旁側,驚濤拍岸,流沫成輪,要分出陰陽面,以寫出其汝激之狀。至於驚流成派,合沓向東,要求線條之疏密聚散,以寫出其流派起沒離合之狀。畫雲線條多用逆筆,即向左方向逆出,或向右方生髮,可用順筆不論順筆逆筆,筆桿都宜向右敬斜,中指控制筆鋒,聽其指揮,線條要圓渾流動,肉中見骨,一線到底,首尾粗細相似,要甩得開,留得伍不能妄生圭角,以及板結痴肥,如春蝴秋蛇,僵直無味。

"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山水畫中的雲水畫法

凡畫經營位置,通幅之中,必須要有輕重虛實,切忌平,平則無勢,也就不能抓住人。在山水畫中,大致以樹石為實,雲水為虛。大自然巧妙地為畫家安排了雲和水,使畫家很方便地取得虛實輕重的效果。當然畫虛不是一定要畫雲和水,沒有云和水,同樣也可以達到虛的目的。不過總的來說,虛處畫雲和水,最為自由方便,因為不論高處低處,山頂山腰,甚至山腳,都有云的蹤跡,畫上雲決不會有悖畫理。在平地上,也隨處可以有水,如江湖汀漵潢潦溪澗,到處可見,讓畫家隨意安排。更不論大海浩瀚渺無涯際了。所以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古人創造出不少雲和水的畫法,可資借鑑,從中得到啟發尤其兩宋畫跡,應用得更多,方法也較備。在文字記載中,蘇東坡有一篇論蒲永異畫水的文章,他說蒲永異畫水,有窿隆凹凸,波濤曲折,迥瀾濆激之狀,是一種活水,不是死水。再五代孫位善畫水,可惜這些僅存文字記載,已沒有畫跡流傳於世,已不能知道他們怎樣畫法。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現在流傳下來的,有一部傳馬遠《水圖》冊頁,其他如董源《溪岸圖》以及傳劉道士山水巨幅,下面水處,都用線條畫滿水紋,故宮藏有宋畫《水圖》長卷,滿幅是水,少留餘地。南唐畫院學生趙斡《江行初雪圖》蘆葦江岸之間,畫滿網巾水。稍後李唐《江山小景》,畫出大江波濤,一直畫到對岸遠水無波處。當然還有其他畫跡,不能一一盡舉。但這些畫水方法,總覺變化不多,沒有充分表現出水的流勢。及至元明以後,用這種線條來畫水的,可稱絕無僅有。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在水的地位,只是空出白紙,至多畫出帆影點點。雖如王石谷、袁江、袁耀輩,也間有用線條畫水,但總覺未盡其妙。至於畫雲,古畫有所謂大鉤雲、小鉤雲法,多用在青綠山水畫中。米元暉雨景山水中,也間用鉤雲法。他們都作芝頭狀,也是呆板少變化。兩宋以後,畫雲少用線條,多用烘染之法,運用墨水嗡淡,留出雲的位置,無生動之勢。這種雲是“停雲”,水是“止水”。我認為要有動勢,必須用線,但是古法不夠用,必須創立新法,以補古法之不足。在這雲水方面,我粗淺摸索出一些程式,現寫在下面。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雲是水蒸氣凝聚而成,在山下為霧為靄,在高處即是雲。雲有停著不動的,所謂停雲。有的蒸騰而上,其勢之來,如千軍萬馬,排山越嶺,瞬息變幻,流動詭異,即所謂崩雲,是一種動態的雲。停雲可以用水墨烘染渲淡之法來畫,至於動的雲,不是用線鉤出,不能表現它的動勢。而同樣鉤雲,如古法中芝頭狀的大小鉤之法,大致只能表現停雲,而不足得其飛動之勢。我參酌古意,創立新法,用線條鉤出,而打破芝頭框框,把雲畫成陰陽兩面,下面是陰,是雲的根,上面是陽,是雲的瓦一條闊帶,前面是頭,後面是尾。雲頭氮氰噴薄,鬱勃輪困,有類古之所謂炮車雲。這種雲有邊框,水氣團結不散,其來也象錢塘江潮水,撞擊崖壁,包孕樹石,疾趨而上,吞沒山嶽。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這種所謂崩雲,可以畫在山之腰部,間隔實處以取其虛。也可畫在山頭之外,當山頭結頂平穩無奇,其勢不足,畫上一塊雲,戴上一頂帽子,那未完全改觀,這是用烘染法所不能做到的。鉤雲線條組織要有疏密聚散,縈迥屈曲,首貴流動。切忌下筆板結,造型生硬。塊與塊之間,宜有顧盼,互相統一,彼此要有交融之感。雲與樹石風格相同組成一個整體,可以把樹石畫得重實,線條粗壯,而把雲畫得輕靈疏朗,兩相對照,取其不平。雲和樹石的線條可以粗細不同,而風格務求統一。因之如果樹石古拙凝重,那末鉤雲也須用生拙之筆,運用虛勁,筆筆提起,略帶方形,靜中求動。所以不能孤立起來只是畫雲,要看到雲外其所依附之物,互相洽調。在一片鉤雲之中,可以畫上墨塊,黑白輕重相間,襯出雲朵,在墨塊之中,參以留白之法,留出白痕,和鉤線相呼應,形成一個整體,做到既調和又有變化。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畫一片大面積雲層,內中須分大塊小塊,互相穿插,如聚如散,如連如斷,於矛盾中求統一,在無規律中求有規律。第一要注意疏密輕重,分割成幾個組,每組各有它的陰陽背面。在陰背處線條要密,逆筆順筆互用,蜷曲虯結,多用中鋒。上面陽處,利用拖筆,直線虛靈,一筆已足。即如疏密之外,墨色也可分出濃淡,在背陰處,墨色可較濃,陽面較淡,以分背光與受光之不同。也有陰面陽面用同樣的墨色,在函子之後,罩上幾筆略濃線條,似復不復,似離不離,可以增加雲的厚度。總之要求活法,掌握其規律,切勿看死。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至於畫靜止的停雲,也可用鉤線畫法。不必盡用芝頭狀,可以多取裝飾味,而從中加以變化因為雲是沒有絕對靜止的,涵虛渾茫,油然興起,白衣蒼狗,不動而動,不過動得稍慢而已。《六法論》中所謂氣韻生動,而云氣的生動,在山水畫中佔有重要的地仇古有吹雲法,把白粉加水,積聚在不吸水的絹舅沈上,用口吹氣,讓白粉自然暈開,以成雲狀。目今多用滲水生宣紙,所以此法早已少用。在宣紙之上,畫雲也可不用線條鉤出,我常用墨塊來襯托白雲。其法用蘸飽水墨之筆,鋪開筆毛,重壓筆根,順勢點下,積成大塊。每從崖壁叢樹處開始點出,向左筆桿稍偏右,逆勢點出,向右筆桿同樣稍偏右,順勢點出,及至末抄,筆頭水已乾竭,則搖曳生姿,意有不盡。邊緣筆頭宜毛,如是點出二條或三條,形成一組,留有空白地位,蘸飽水墨,再點出一條或二條,其空處即是雲。不用線條,同樣可以表現流動的雲氣。或用此法,多加屈曲,蜿蜒迥繞,留出白痕,這是可以表現積雲或流動的碎雲。其他打溼宣紙,逐次渲染,泯沒筆痕,但見淺然一片,最宜表現靜止的雲。各種雲的畫法,在一定的題材之下,必須結合樹石畫法,以求其統一。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水有江水、湖水、海水,以及溪澗之水,畫法各各不同。湖水平波,用網巾水法,剛良大一些,用“人”字組合而成,來表現它的淪漣淋漫之狀。海水洶湧澎湃,軒然大波,取其雄祖這兩種水雖然在動,但都在原地踏步,因之在一幅畫面上,即使佔的地位不小,在畫法上只須分出遠近,用不到表現出它的曲折聚散。如江水一瀉千里,中間經歷礁灘磯岸的阻擋,水流因勢依違,起到不同的形態。

一九四六年春,我乘木筏經過長江三峽,歷時一月有餘,經過不知多少險灘,多少礁石。因其灘險礁橫,位置不同,水勢也各各兩樣,無有相同者。有時雖無礁石險灘,驚波平下,東流湍急,中間也有“派”。即水流波紋有聚有散,有離有合,往回曲折,左右揖讓,間以漩渦憤射,造成不平流動之勢。我在木筏上天天看山看水,風雨不斷。因為木筏走得慢,它沒有動力,順流而下,可以看得仔紙我去重慶的時候,是乘輪船溯江逆流而上,看不出什麼。及至回來坐的木筏,看盡雲走浪激之勢,深知坐十次輪船,不及坐一次木筏,收穫為大。然經歷險水,性命俄頃,如有所得,可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值得一生回憶的。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抗日戰爭時期,我寓居重慶江南岸,下臨大江,朝夕觀察江水,得有生活,經過摸索,創造出一種程式,為古法所未有。這種表現“派”的水紋,雖然用同樣程式,但內中要有聚散,互為組合。一派才沒,一派又起,迴旋撞擊,向一個方向流去,而中間要有變化。我經過住在江岸,以及在木筏一個多月的觀察體驗,得到豐富的生流所以回來之後,常畫三峽圖,前後不止數十百幅。因為水是因礁灘而成形,所以畫水之前,必須先畫山崖雲樹,下及坡腳磯岸。峰巒層疊,壁立千初,古木老藤.點綴其間。而其上用線 圖八條鉤出之雲,以得其動勢,以與線條鉤出之水互相洽調,雲飛浪走,相得益彰。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目今葛洲壩截流工程完成,水位高出幾十公尺,峽內水位一經提高,往時險灘消失了。但不是從此沒有礁石險灘,將會有新的礁石,組成新的險灘。在西陵峽州段,可能水流減緩,不過自重慶以下,還有很大流量,決不會象湖水那樣,停止不動。所以畫江水,還須有不同的畫汰何況天下江河眾多,所謂“不廢江河萬古流”者,老法子還要用,當然要創立新法,以表現新的峽內風光。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雲行水面,雲水相間,要分出是雲是水。其畫法雲是立體看,所以弧形要帶圓,線條組織疏簡。水是從平面看,所以它的弧形要帶扁,線條組織要細息這樣雖然雲水相接,用同樣線條,而徑渭分明,刁敏混淆。而且結合鉤出之雲,襯出以線條鉤出之水,不論山上山下,兩相映帶,不致鑿鈉,可以取得一致。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我的雲水設色法,雲可順其線條,用淺豬鉤出,裡面不著色,留出空白,即已足夠。水可用極淡偏纂趁汁綠水全部打溼,不等幹,用較深的偏青汁綠水於線條密處,亦即水的陰面處輕輕點染,等其幹後,再用較深之偏青汁綠,就其每組之邊緣,依水紋重複鉤出。至於漩渦漱流,激浪撞擊之處,先用較深墨醒出,再用較濃之偏青汁綠水染出窿隆凹凸之狀。這種偏青之汁綠,是冬季水落,大江水清的表現色。至於夏秋洪水,泥沙俱下,水流渾濁,可在汁綠中滲以赫黃。至於黃河之水,全部用豬黃染,不必滲青色。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不論鉤雲或鉤水,都需要畫長線條,所以如果長線條畫不好,雖然有所設想,也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但是長線條畫得好,一定要有平時的不斷訓練。其法要用中鋒,圓渾流動,切忌扁側枯薄。所謂中鋒,不是一定要把筆桿垂直豎起,才能取得中鋒的妙用。畫水的長線條,畫網巾水,順筆畫下,內中少變化,只須上下兩條線,其弧形兩相對準,其畫法,正襟危坐,執筆宜高,微微撥動中指,作有規則的屈曲,順次畫下。因風行水面,抹去規則網巾水紋,可以相隔一、二段空白,取其變億畫江水筆桿宜略偏右,或由左到右,取其順流,或由右到左,取其逆流,因灘石結構不同,水勢亦異。灘石旁側,驚濤拍岸,流沫成輪,要分出陰陽面,以寫出其汝激之狀。至於驚流成派,合沓向東,要求線條之疏密聚散,以寫出其流派起沒離合之狀。畫雲線條多用逆筆,即向左方向逆出,或向右方生髮,可用順筆不論順筆逆筆,筆桿都宜向右敬斜,中指控制筆鋒,聽其指揮,線條要圓渾流動,肉中見骨,一線到底,首尾粗細相似,要甩得開,留得伍不能妄生圭角,以及板結痴肥,如春蝴秋蛇,僵直無味。

陸儼少:山水畫中少不了雲和水

不論畫雲畫水,運筆時用腹部呼吸,氣沉丹田,筆雖流動,而要凝重入紙,內含份量。線條的組織,首貴變化。要於無規律中求規律,不論一組雲或一組水,都要有變化,看似無法,而實有法在。互揖互讓,起倒俯仰,充滿節奏感,要掌握一個勢字。筆筆都為這一勢字服務,來增加這一勢字,而不是減弱它。這種雲和水的畫法,是較刻劃具象,所以山石樹屋,也宜刻劃具象,才能互相配合,而不致相乖,以達到渾然一體,血肉相連。只是雖說刻劃具象,下筆也宜圓渾變化,也須略帶生拙,以避免匠氣。則又關乎作者之筆性筆性好壞,有先天和後天兩個因素。先天來自察賦,先天不足,有賴後天補救。補救之道,主要在於立人品,加之讀書寫字。讀書以變化氣質,寫字以改正點劃,以達到用筆的靈變。這樣可以避免匠氣。但此非一朝一夕之事,其間沒有捷徑可走。以上所談畫雲水方法不過據我一己探索所得。不一定全部正確,而且也不是隻有這個方法。方法是千變萬化,路路可通,我僅僅是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寫出來供讀者指正,如果於此得到一些啟發的話,也算是一些小小貢獻。

免責聲明:名揚藝術娛樂圈平臺發佈的任何文本、圖片、圖形、音頻和視頻資料產權或版權均歸屬各自的創造者或業主。如果您擁有版權的信息資料顯示在了本平臺中,且你並不喜歡這樣,請與我們聯繫刪除,謝謝您的理解!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