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這麼過中秋,比現代人有意思多了'

"

今天是中國傳統佳節中秋節,團團圓圓的日子,古人在中秋節留下了不少千古佳句。

言歸正傳,大家有沒有好奇古代人是怎麼過中秋節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科普一下,古代人是怎麼過中秋節的,其實非常有意思。


"

今天是中國傳統佳節中秋節,團團圓圓的日子,古人在中秋節留下了不少千古佳句。

言歸正傳,大家有沒有好奇古代人是怎麼過中秋節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科普一下,古代人是怎麼過中秋節的,其實非常有意思。


古代人這麼過中秋,比現代人有意思多了

唐代:拜月

拜月,追求美好寄情祈福只能由女性來祭拜,而且要露天舉行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古人看來,中秋節與七月十五的中元節、正月十五的上元節一樣,都是女性節日。古人認為萬物有靈,月亮上也有一位神仙——代表女性的太陰之神,與代表男性的“太陽神”相對應。“嫦娥奔月”的神話誕生後,作為月神的月亮更被擬人化,嫦娥成了月亮女神的化身。嫦娥是女性的福音,能賜予女性美貌、愛情與家庭幸福,自然要祭拜她。

"

今天是中國傳統佳節中秋節,團團圓圓的日子,古人在中秋節留下了不少千古佳句。

言歸正傳,大家有沒有好奇古代人是怎麼過中秋節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科普一下,古代人是怎麼過中秋節的,其實非常有意思。


古代人這麼過中秋,比現代人有意思多了

唐代:拜月

拜月,追求美好寄情祈福只能由女性來祭拜,而且要露天舉行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古人看來,中秋節與七月十五的中元節、正月十五的上元節一樣,都是女性節日。古人認為萬物有靈,月亮上也有一位神仙——代表女性的太陰之神,與代表男性的“太陽神”相對應。“嫦娥奔月”的神話誕生後,作為月神的月亮更被擬人化,嫦娥成了月亮女神的化身。嫦娥是女性的福音,能賜予女性美貌、愛情與家庭幸福,自然要祭拜她。

古代人這麼過中秋,比現代人有意思多了

北宋:團圓

“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

到了宋代,人們的活動演變成“玩月”。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當時的皇家還會舉辦“中秋晚會”。民間也不會早早休息,連小孩都不肯睡,

宋代對中秋節的最大貢獻,是給中秋節賦予了“團圓”的內涵。後來中秋節被視為“團圓節”,源頭應該在北宋。北宋文學家蘇東坡在《水調歌頭》裡,把北宋人對中秋節的理解闡釋得淋漓盡致。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

今天是中國傳統佳節中秋節,團團圓圓的日子,古人在中秋節留下了不少千古佳句。

言歸正傳,大家有沒有好奇古代人是怎麼過中秋節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科普一下,古代人是怎麼過中秋節的,其實非常有意思。


古代人這麼過中秋,比現代人有意思多了

唐代:拜月

拜月,追求美好寄情祈福只能由女性來祭拜,而且要露天舉行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古人看來,中秋節與七月十五的中元節、正月十五的上元節一樣,都是女性節日。古人認為萬物有靈,月亮上也有一位神仙——代表女性的太陰之神,與代表男性的“太陽神”相對應。“嫦娥奔月”的神話誕生後,作為月神的月亮更被擬人化,嫦娥成了月亮女神的化身。嫦娥是女性的福音,能賜予女性美貌、愛情與家庭幸福,自然要祭拜她。

古代人這麼過中秋,比現代人有意思多了

北宋:團圓

“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

到了宋代,人們的活動演變成“玩月”。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當時的皇家還會舉辦“中秋晚會”。民間也不會早早休息,連小孩都不肯睡,

宋代對中秋節的最大貢獻,是給中秋節賦予了“團圓”的內涵。後來中秋節被視為“團圓節”,源頭應該在北宋。北宋文學家蘇東坡在《水調歌頭》裡,把北宋人對中秋節的理解闡釋得淋漓盡致。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古代人這麼過中秋,比現代人有意思多了

南宋:月餅誕生

明清:送月餅,送團圓,影響至今

到了明代,“吃月餅”已為中秋節固定風俗。中秋節所食之餅除了“月餅”叫法外,還有“團圓餅”。清代,中秋“送月餅”更為流行,並影響到現代人的節日消費行為。

古代人中秋習俗

吃月餅

古代人制作月餅不僅講究味道,而且在餅面上設計了各種各樣與月宮傳說有關的圖案。滿月形的月餅也跟十五的圓月一樣象徵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贈送親友。

中秋節傍晚,當月亮升起後,人們在中庭擺開小桌或茶几,兒童們把賞月食品盛以小盤,陳列起來玩賞。


"

今天是中國傳統佳節中秋節,團團圓圓的日子,古人在中秋節留下了不少千古佳句。

言歸正傳,大家有沒有好奇古代人是怎麼過中秋節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科普一下,古代人是怎麼過中秋節的,其實非常有意思。


古代人這麼過中秋,比現代人有意思多了

唐代:拜月

拜月,追求美好寄情祈福只能由女性來祭拜,而且要露天舉行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古人看來,中秋節與七月十五的中元節、正月十五的上元節一樣,都是女性節日。古人認為萬物有靈,月亮上也有一位神仙——代表女性的太陰之神,與代表男性的“太陽神”相對應。“嫦娥奔月”的神話誕生後,作為月神的月亮更被擬人化,嫦娥成了月亮女神的化身。嫦娥是女性的福音,能賜予女性美貌、愛情與家庭幸福,自然要祭拜她。

古代人這麼過中秋,比現代人有意思多了

北宋:團圓

“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

到了宋代,人們的活動演變成“玩月”。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當時的皇家還會舉辦“中秋晚會”。民間也不會早早休息,連小孩都不肯睡,

宋代對中秋節的最大貢獻,是給中秋節賦予了“團圓”的內涵。後來中秋節被視為“團圓節”,源頭應該在北宋。北宋文學家蘇東坡在《水調歌頭》裡,把北宋人對中秋節的理解闡釋得淋漓盡致。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古代人這麼過中秋,比現代人有意思多了

南宋:月餅誕生

明清:送月餅,送團圓,影響至今

到了明代,“吃月餅”已為中秋節固定風俗。中秋節所食之餅除了“月餅”叫法外,還有“團圓餅”。清代,中秋“送月餅”更為流行,並影響到現代人的節日消費行為。

古代人中秋習俗

吃月餅

古代人制作月餅不僅講究味道,而且在餅面上設計了各種各樣與月宮傳說有關的圖案。滿月形的月餅也跟十五的圓月一樣象徵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贈送親友。

中秋節傍晚,當月亮升起後,人們在中庭擺開小桌或茶几,兒童們把賞月食品盛以小盤,陳列起來玩賞。


古代人這麼過中秋,比現代人有意思多了

燃燈

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杆,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古時中秋燃燈之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

今天是中國傳統佳節中秋節,團團圓圓的日子,古人在中秋節留下了不少千古佳句。

言歸正傳,大家有沒有好奇古代人是怎麼過中秋節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科普一下,古代人是怎麼過中秋節的,其實非常有意思。


古代人這麼過中秋,比現代人有意思多了

唐代:拜月

拜月,追求美好寄情祈福只能由女性來祭拜,而且要露天舉行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古人看來,中秋節與七月十五的中元節、正月十五的上元節一樣,都是女性節日。古人認為萬物有靈,月亮上也有一位神仙——代表女性的太陰之神,與代表男性的“太陽神”相對應。“嫦娥奔月”的神話誕生後,作為月神的月亮更被擬人化,嫦娥成了月亮女神的化身。嫦娥是女性的福音,能賜予女性美貌、愛情與家庭幸福,自然要祭拜她。

古代人這麼過中秋,比現代人有意思多了

北宋:團圓

“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

到了宋代,人們的活動演變成“玩月”。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當時的皇家還會舉辦“中秋晚會”。民間也不會早早休息,連小孩都不肯睡,

宋代對中秋節的最大貢獻,是給中秋節賦予了“團圓”的內涵。後來中秋節被視為“團圓節”,源頭應該在北宋。北宋文學家蘇東坡在《水調歌頭》裡,把北宋人對中秋節的理解闡釋得淋漓盡致。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古代人這麼過中秋,比現代人有意思多了

南宋:月餅誕生

明清:送月餅,送團圓,影響至今

到了明代,“吃月餅”已為中秋節固定風俗。中秋節所食之餅除了“月餅”叫法外,還有“團圓餅”。清代,中秋“送月餅”更為流行,並影響到現代人的節日消費行為。

古代人中秋習俗

吃月餅

古代人制作月餅不僅講究味道,而且在餅面上設計了各種各樣與月宮傳說有關的圖案。滿月形的月餅也跟十五的圓月一樣象徵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贈送親友。

中秋節傍晚,當月亮升起後,人們在中庭擺開小桌或茶几,兒童們把賞月食品盛以小盤,陳列起來玩賞。


古代人這麼過中秋,比現代人有意思多了

燃燈

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杆,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古時中秋燃燈之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古代人這麼過中秋,比現代人有意思多了

觀潮

秋觀潮的習俗由來已久,"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


"

今天是中國傳統佳節中秋節,團團圓圓的日子,古人在中秋節留下了不少千古佳句。

言歸正傳,大家有沒有好奇古代人是怎麼過中秋節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科普一下,古代人是怎麼過中秋節的,其實非常有意思。


古代人這麼過中秋,比現代人有意思多了

唐代:拜月

拜月,追求美好寄情祈福只能由女性來祭拜,而且要露天舉行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古人看來,中秋節與七月十五的中元節、正月十五的上元節一樣,都是女性節日。古人認為萬物有靈,月亮上也有一位神仙——代表女性的太陰之神,與代表男性的“太陽神”相對應。“嫦娥奔月”的神話誕生後,作為月神的月亮更被擬人化,嫦娥成了月亮女神的化身。嫦娥是女性的福音,能賜予女性美貌、愛情與家庭幸福,自然要祭拜她。

古代人這麼過中秋,比現代人有意思多了

北宋:團圓

“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

到了宋代,人們的活動演變成“玩月”。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當時的皇家還會舉辦“中秋晚會”。民間也不會早早休息,連小孩都不肯睡,

宋代對中秋節的最大貢獻,是給中秋節賦予了“團圓”的內涵。後來中秋節被視為“團圓節”,源頭應該在北宋。北宋文學家蘇東坡在《水調歌頭》裡,把北宋人對中秋節的理解闡釋得淋漓盡致。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古代人這麼過中秋,比現代人有意思多了

南宋:月餅誕生

明清:送月餅,送團圓,影響至今

到了明代,“吃月餅”已為中秋節固定風俗。中秋節所食之餅除了“月餅”叫法外,還有“團圓餅”。清代,中秋“送月餅”更為流行,並影響到現代人的節日消費行為。

古代人中秋習俗

吃月餅

古代人制作月餅不僅講究味道,而且在餅面上設計了各種各樣與月宮傳說有關的圖案。滿月形的月餅也跟十五的圓月一樣象徵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贈送親友。

中秋節傍晚,當月亮升起後,人們在中庭擺開小桌或茶几,兒童們把賞月食品盛以小盤,陳列起來玩賞。


古代人這麼過中秋,比現代人有意思多了

燃燈

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杆,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古時中秋燃燈之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古代人這麼過中秋,比現代人有意思多了

觀潮

秋觀潮的習俗由來已久,"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


古代人這麼過中秋,比現代人有意思多了

玩兔兒爺

在幾十年前的北京街頭,大約六十多歲以上老北京都還能記得。一過七月十五,兔兒爺攤子就擺出來了。前門五牌樓、後門鼓樓前、西單、東四等處,到處都是兔兒爺攤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擺的極為熱鬧。


"

今天是中國傳統佳節中秋節,團團圓圓的日子,古人在中秋節留下了不少千古佳句。

言歸正傳,大家有沒有好奇古代人是怎麼過中秋節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科普一下,古代人是怎麼過中秋節的,其實非常有意思。


古代人這麼過中秋,比現代人有意思多了

唐代:拜月

拜月,追求美好寄情祈福只能由女性來祭拜,而且要露天舉行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古人看來,中秋節與七月十五的中元節、正月十五的上元節一樣,都是女性節日。古人認為萬物有靈,月亮上也有一位神仙——代表女性的太陰之神,與代表男性的“太陽神”相對應。“嫦娥奔月”的神話誕生後,作為月神的月亮更被擬人化,嫦娥成了月亮女神的化身。嫦娥是女性的福音,能賜予女性美貌、愛情與家庭幸福,自然要祭拜她。

古代人這麼過中秋,比現代人有意思多了

北宋:團圓

“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

到了宋代,人們的活動演變成“玩月”。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當時的皇家還會舉辦“中秋晚會”。民間也不會早早休息,連小孩都不肯睡,

宋代對中秋節的最大貢獻,是給中秋節賦予了“團圓”的內涵。後來中秋節被視為“團圓節”,源頭應該在北宋。北宋文學家蘇東坡在《水調歌頭》裡,把北宋人對中秋節的理解闡釋得淋漓盡致。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古代人這麼過中秋,比現代人有意思多了

南宋:月餅誕生

明清:送月餅,送團圓,影響至今

到了明代,“吃月餅”已為中秋節固定風俗。中秋節所食之餅除了“月餅”叫法外,還有“團圓餅”。清代,中秋“送月餅”更為流行,並影響到現代人的節日消費行為。

古代人中秋習俗

吃月餅

古代人制作月餅不僅講究味道,而且在餅面上設計了各種各樣與月宮傳說有關的圖案。滿月形的月餅也跟十五的圓月一樣象徵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贈送親友。

中秋節傍晚,當月亮升起後,人們在中庭擺開小桌或茶几,兒童們把賞月食品盛以小盤,陳列起來玩賞。


古代人這麼過中秋,比現代人有意思多了

燃燈

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杆,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古時中秋燃燈之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古代人這麼過中秋,比現代人有意思多了

觀潮

秋觀潮的習俗由來已久,"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


古代人這麼過中秋,比現代人有意思多了

玩兔兒爺

在幾十年前的北京街頭,大約六十多歲以上老北京都還能記得。一過七月十五,兔兒爺攤子就擺出來了。前門五牌樓、後門鼓樓前、西單、東四等處,到處都是兔兒爺攤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擺的極為熱鬧。


古代人這麼過中秋,比現代人有意思多了

熬夜

民間相傳,中秋夜越晚睡越長壽。所以有人以此祈求長壽,但更多年輕人藉此機會玩個通宵。


"

今天是中國傳統佳節中秋節,團團圓圓的日子,古人在中秋節留下了不少千古佳句。

言歸正傳,大家有沒有好奇古代人是怎麼過中秋節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科普一下,古代人是怎麼過中秋節的,其實非常有意思。


古代人這麼過中秋,比現代人有意思多了

唐代:拜月

拜月,追求美好寄情祈福只能由女性來祭拜,而且要露天舉行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古人看來,中秋節與七月十五的中元節、正月十五的上元節一樣,都是女性節日。古人認為萬物有靈,月亮上也有一位神仙——代表女性的太陰之神,與代表男性的“太陽神”相對應。“嫦娥奔月”的神話誕生後,作為月神的月亮更被擬人化,嫦娥成了月亮女神的化身。嫦娥是女性的福音,能賜予女性美貌、愛情與家庭幸福,自然要祭拜她。

古代人這麼過中秋,比現代人有意思多了

北宋:團圓

“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

到了宋代,人們的活動演變成“玩月”。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當時的皇家還會舉辦“中秋晚會”。民間也不會早早休息,連小孩都不肯睡,

宋代對中秋節的最大貢獻,是給中秋節賦予了“團圓”的內涵。後來中秋節被視為“團圓節”,源頭應該在北宋。北宋文學家蘇東坡在《水調歌頭》裡,把北宋人對中秋節的理解闡釋得淋漓盡致。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古代人這麼過中秋,比現代人有意思多了

南宋:月餅誕生

明清:送月餅,送團圓,影響至今

到了明代,“吃月餅”已為中秋節固定風俗。中秋節所食之餅除了“月餅”叫法外,還有“團圓餅”。清代,中秋“送月餅”更為流行,並影響到現代人的節日消費行為。

古代人中秋習俗

吃月餅

古代人制作月餅不僅講究味道,而且在餅面上設計了各種各樣與月宮傳說有關的圖案。滿月形的月餅也跟十五的圓月一樣象徵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贈送親友。

中秋節傍晚,當月亮升起後,人們在中庭擺開小桌或茶几,兒童們把賞月食品盛以小盤,陳列起來玩賞。


古代人這麼過中秋,比現代人有意思多了

燃燈

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杆,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古時中秋燃燈之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古代人這麼過中秋,比現代人有意思多了

觀潮

秋觀潮的習俗由來已久,"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


古代人這麼過中秋,比現代人有意思多了

玩兔兒爺

在幾十年前的北京街頭,大約六十多歲以上老北京都還能記得。一過七月十五,兔兒爺攤子就擺出來了。前門五牌樓、後門鼓樓前、西單、東四等處,到處都是兔兒爺攤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擺的極為熱鬧。


古代人這麼過中秋,比現代人有意思多了

熬夜

民間相傳,中秋夜越晚睡越長壽。所以有人以此祈求長壽,但更多年輕人藉此機會玩個通宵。


古代人這麼過中秋,比現代人有意思多了

偷蔥偷菜

未婚少女要偷蔥偷菜,而已婚的少婦就要到別人家的菜園子裡偷南瓜。這又是為什麼呢?原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求子”是一個永恆的主題,可以說是無處不在。中秋求子的習俗主要表現為“照月得子”和“偷瓜得子”。臺灣有句俗語“偷著蔥,嫁好郎;偷著菜,嫁好婿”指的就是這一習俗。

"

今天是中國傳統佳節中秋節,團團圓圓的日子,古人在中秋節留下了不少千古佳句。

言歸正傳,大家有沒有好奇古代人是怎麼過中秋節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科普一下,古代人是怎麼過中秋節的,其實非常有意思。


古代人這麼過中秋,比現代人有意思多了

唐代:拜月

拜月,追求美好寄情祈福只能由女性來祭拜,而且要露天舉行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古人看來,中秋節與七月十五的中元節、正月十五的上元節一樣,都是女性節日。古人認為萬物有靈,月亮上也有一位神仙——代表女性的太陰之神,與代表男性的“太陽神”相對應。“嫦娥奔月”的神話誕生後,作為月神的月亮更被擬人化,嫦娥成了月亮女神的化身。嫦娥是女性的福音,能賜予女性美貌、愛情與家庭幸福,自然要祭拜她。

古代人這麼過中秋,比現代人有意思多了

北宋:團圓

“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

到了宋代,人們的活動演變成“玩月”。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當時的皇家還會舉辦“中秋晚會”。民間也不會早早休息,連小孩都不肯睡,

宋代對中秋節的最大貢獻,是給中秋節賦予了“團圓”的內涵。後來中秋節被視為“團圓節”,源頭應該在北宋。北宋文學家蘇東坡在《水調歌頭》裡,把北宋人對中秋節的理解闡釋得淋漓盡致。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古代人這麼過中秋,比現代人有意思多了

南宋:月餅誕生

明清:送月餅,送團圓,影響至今

到了明代,“吃月餅”已為中秋節固定風俗。中秋節所食之餅除了“月餅”叫法外,還有“團圓餅”。清代,中秋“送月餅”更為流行,並影響到現代人的節日消費行為。

古代人中秋習俗

吃月餅

古代人制作月餅不僅講究味道,而且在餅面上設計了各種各樣與月宮傳說有關的圖案。滿月形的月餅也跟十五的圓月一樣象徵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贈送親友。

中秋節傍晚,當月亮升起後,人們在中庭擺開小桌或茶几,兒童們把賞月食品盛以小盤,陳列起來玩賞。


古代人這麼過中秋,比現代人有意思多了

燃燈

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杆,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古時中秋燃燈之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古代人這麼過中秋,比現代人有意思多了

觀潮

秋觀潮的習俗由來已久,"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


古代人這麼過中秋,比現代人有意思多了

玩兔兒爺

在幾十年前的北京街頭,大約六十多歲以上老北京都還能記得。一過七月十五,兔兒爺攤子就擺出來了。前門五牌樓、後門鼓樓前、西單、東四等處,到處都是兔兒爺攤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擺的極為熱鬧。


古代人這麼過中秋,比現代人有意思多了

熬夜

民間相傳,中秋夜越晚睡越長壽。所以有人以此祈求長壽,但更多年輕人藉此機會玩個通宵。


古代人這麼過中秋,比現代人有意思多了

偷蔥偷菜

未婚少女要偷蔥偷菜,而已婚的少婦就要到別人家的菜園子裡偷南瓜。這又是為什麼呢?原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求子”是一個永恆的主題,可以說是無處不在。中秋求子的習俗主要表現為“照月得子”和“偷瓜得子”。臺灣有句俗語“偷著蔥,嫁好郎;偷著菜,嫁好婿”指的就是這一習俗。

古代人這麼過中秋,比現代人有意思多了

飲桂花酒

在古代,中秋之夜還有喝桂花酒的習俗。每逢中秋之夜,人們仰望著明月,聞著陣陣桂香,遙想吳剛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閤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節日的享受。桂花不僅可供觀賞,而且還有食用價值。我國飲桂花釀酒的年代,已是相當久遠了。


"

今天是中國傳統佳節中秋節,團團圓圓的日子,古人在中秋節留下了不少千古佳句。

言歸正傳,大家有沒有好奇古代人是怎麼過中秋節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科普一下,古代人是怎麼過中秋節的,其實非常有意思。


古代人這麼過中秋,比現代人有意思多了

唐代:拜月

拜月,追求美好寄情祈福只能由女性來祭拜,而且要露天舉行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古人看來,中秋節與七月十五的中元節、正月十五的上元節一樣,都是女性節日。古人認為萬物有靈,月亮上也有一位神仙——代表女性的太陰之神,與代表男性的“太陽神”相對應。“嫦娥奔月”的神話誕生後,作為月神的月亮更被擬人化,嫦娥成了月亮女神的化身。嫦娥是女性的福音,能賜予女性美貌、愛情與家庭幸福,自然要祭拜她。

古代人這麼過中秋,比現代人有意思多了

北宋:團圓

“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

到了宋代,人們的活動演變成“玩月”。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當時的皇家還會舉辦“中秋晚會”。民間也不會早早休息,連小孩都不肯睡,

宋代對中秋節的最大貢獻,是給中秋節賦予了“團圓”的內涵。後來中秋節被視為“團圓節”,源頭應該在北宋。北宋文學家蘇東坡在《水調歌頭》裡,把北宋人對中秋節的理解闡釋得淋漓盡致。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古代人這麼過中秋,比現代人有意思多了

南宋:月餅誕生

明清:送月餅,送團圓,影響至今

到了明代,“吃月餅”已為中秋節固定風俗。中秋節所食之餅除了“月餅”叫法外,還有“團圓餅”。清代,中秋“送月餅”更為流行,並影響到現代人的節日消費行為。

古代人中秋習俗

吃月餅

古代人制作月餅不僅講究味道,而且在餅面上設計了各種各樣與月宮傳說有關的圖案。滿月形的月餅也跟十五的圓月一樣象徵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贈送親友。

中秋節傍晚,當月亮升起後,人們在中庭擺開小桌或茶几,兒童們把賞月食品盛以小盤,陳列起來玩賞。


古代人這麼過中秋,比現代人有意思多了

燃燈

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杆,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古時中秋燃燈之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古代人這麼過中秋,比現代人有意思多了

觀潮

秋觀潮的習俗由來已久,"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


古代人這麼過中秋,比現代人有意思多了

玩兔兒爺

在幾十年前的北京街頭,大約六十多歲以上老北京都還能記得。一過七月十五,兔兒爺攤子就擺出來了。前門五牌樓、後門鼓樓前、西單、東四等處,到處都是兔兒爺攤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擺的極為熱鬧。


古代人這麼過中秋,比現代人有意思多了

熬夜

民間相傳,中秋夜越晚睡越長壽。所以有人以此祈求長壽,但更多年輕人藉此機會玩個通宵。


古代人這麼過中秋,比現代人有意思多了

偷蔥偷菜

未婚少女要偷蔥偷菜,而已婚的少婦就要到別人家的菜園子裡偷南瓜。這又是為什麼呢?原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求子”是一個永恆的主題,可以說是無處不在。中秋求子的習俗主要表現為“照月得子”和“偷瓜得子”。臺灣有句俗語“偷著蔥,嫁好郎;偷著菜,嫁好婿”指的就是這一習俗。

古代人這麼過中秋,比現代人有意思多了

飲桂花酒

在古代,中秋之夜還有喝桂花酒的習俗。每逢中秋之夜,人們仰望著明月,聞著陣陣桂香,遙想吳剛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閤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節日的享受。桂花不僅可供觀賞,而且還有食用價值。我國飲桂花釀酒的年代,已是相當久遠了。


古代人這麼過中秋,比現代人有意思多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