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統節日都要跟吃聯繫在一起。食物聯繫了人,人通過食物得以表達感情。過年吃餃子,元宵吃湯圓,端午節吃粽子,連清明節都要吃青團,那麼問題來了,七夕吃什麼?為啥七夕沒有國民性的節日食物呢?其實也有,只不過,被七夕變成中國情人節隨之而來的商業炒作衝擊得聊勝於無了。

"

中國傳統節日都要跟吃聯繫在一起。食物聯繫了人,人通過食物得以表達感情。過年吃餃子,元宵吃湯圓,端午節吃粽子,連清明節都要吃青團,那麼問題來了,七夕吃什麼?為啥七夕沒有國民性的節日食物呢?其實也有,只不過,被七夕變成中國情人節隨之而來的商業炒作衝擊得聊勝於無了。

為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沒有吃吃吃吃吃?

初白、小米|文


"

中國傳統節日都要跟吃聯繫在一起。食物聯繫了人,人通過食物得以表達感情。過年吃餃子,元宵吃湯圓,端午節吃粽子,連清明節都要吃青團,那麼問題來了,七夕吃什麼?為啥七夕沒有國民性的節日食物呢?其實也有,只不過,被七夕變成中國情人節隨之而來的商業炒作衝擊得聊勝於無了。

為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沒有吃吃吃吃吃?

初白、小米|文


為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沒有吃吃吃吃吃?


傳統節日總是和吃吃吃聯繫在一起,七夕呢?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中國人到底有多能吃?

有一個熱門回答貼了兩張圖,並附上一句話:“看彌勒佛的變化就知道了”。

在印度時,他是這樣的,飄逸優雅,清新俊秀;

"

中國傳統節日都要跟吃聯繫在一起。食物聯繫了人,人通過食物得以表達感情。過年吃餃子,元宵吃湯圓,端午節吃粽子,連清明節都要吃青團,那麼問題來了,七夕吃什麼?為啥七夕沒有國民性的節日食物呢?其實也有,只不過,被七夕變成中國情人節隨之而來的商業炒作衝擊得聊勝於無了。

為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沒有吃吃吃吃吃?

初白、小米|文


為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沒有吃吃吃吃吃?


傳統節日總是和吃吃吃聯繫在一起,七夕呢?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中國人到底有多能吃?

有一個熱門回答貼了兩張圖,並附上一句話:“看彌勒佛的變化就知道了”。

在印度時,他是這樣的,飄逸優雅,清新俊秀;

為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沒有吃吃吃吃吃?

· 彌勒佛瘦版


直到後來,他來到了中國……

"

中國傳統節日都要跟吃聯繫在一起。食物聯繫了人,人通過食物得以表達感情。過年吃餃子,元宵吃湯圓,端午節吃粽子,連清明節都要吃青團,那麼問題來了,七夕吃什麼?為啥七夕沒有國民性的節日食物呢?其實也有,只不過,被七夕變成中國情人節隨之而來的商業炒作衝擊得聊勝於無了。

為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沒有吃吃吃吃吃?

初白、小米|文


為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沒有吃吃吃吃吃?


傳統節日總是和吃吃吃聯繫在一起,七夕呢?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中國人到底有多能吃?

有一個熱門回答貼了兩張圖,並附上一句話:“看彌勒佛的變化就知道了”。

在印度時,他是這樣的,飄逸優雅,清新俊秀;

為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沒有吃吃吃吃吃?

· 彌勒佛瘦版


直到後來,他來到了中國……

為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沒有吃吃吃吃吃?

· 胖版彌勒佛


雖然是段子,但這的確從某個層面反映了中國人的好(hào)吃精神。兩人路上見了面,開口第一句準是“吃了嗎”。

不光如此,國人什麼事都能跟吃掛上鉤。

工作可以叫飯碗,開除可以叫炒魷魚,嫉妒叫吃醋,佔便宜叫吃豆腐,被起訴叫吃官司,拿人好處叫吃回扣,沒遇著人叫吃閉門羹,受不了叫吃不消,人緣好叫吃得開,兩面派叫吃裡扒外,輕而易舉叫小菜一碟。

就連罵人都是讓別人——吃翔……

所以,在國人看來,吃,就是一種文化,而且覆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秉承這種精神,中國所有的傳統節日都和吃有關,元宵吃湯圓,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冬至還是吃餃子……放之四海而皆準。

"

中國傳統節日都要跟吃聯繫在一起。食物聯繫了人,人通過食物得以表達感情。過年吃餃子,元宵吃湯圓,端午節吃粽子,連清明節都要吃青團,那麼問題來了,七夕吃什麼?為啥七夕沒有國民性的節日食物呢?其實也有,只不過,被七夕變成中國情人節隨之而來的商業炒作衝擊得聊勝於無了。

為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沒有吃吃吃吃吃?

初白、小米|文


為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沒有吃吃吃吃吃?


傳統節日總是和吃吃吃聯繫在一起,七夕呢?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中國人到底有多能吃?

有一個熱門回答貼了兩張圖,並附上一句話:“看彌勒佛的變化就知道了”。

在印度時,他是這樣的,飄逸優雅,清新俊秀;

為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沒有吃吃吃吃吃?

· 彌勒佛瘦版


直到後來,他來到了中國……

為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沒有吃吃吃吃吃?

· 胖版彌勒佛


雖然是段子,但這的確從某個層面反映了中國人的好(hào)吃精神。兩人路上見了面,開口第一句準是“吃了嗎”。

不光如此,國人什麼事都能跟吃掛上鉤。

工作可以叫飯碗,開除可以叫炒魷魚,嫉妒叫吃醋,佔便宜叫吃豆腐,被起訴叫吃官司,拿人好處叫吃回扣,沒遇著人叫吃閉門羹,受不了叫吃不消,人緣好叫吃得開,兩面派叫吃裡扒外,輕而易舉叫小菜一碟。

就連罵人都是讓別人——吃翔……

所以,在國人看來,吃,就是一種文化,而且覆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秉承這種精神,中國所有的傳統節日都和吃有關,元宵吃湯圓,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冬至還是吃餃子……放之四海而皆準。

為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沒有吃吃吃吃吃?

當然,全國各地風俗不一,就拿河南來說,安陽新鄉地區六月送羊,豫中地區六月六吃焦饃給螞蟻過生日。風俗還有很多,就不一一說了。

傳統節日吃的食物是有講究的,湯圓、餃子、粽子、月餅,大多是圓滾滾的,象徵著團圓。在外的遊子又要想盡一切辦法過往家趕。

祭祖、拜神,香燭燒完一家子聚在一起,吃象徵團圓的食物,以此表現人們對圓滿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

那麼問題來了,七夕,既然是牛先生一家團聚的日子,為什麼不搞點什麼東西慶祝一下吃吃吃吃吃吃吃吃呢?

"

中國傳統節日都要跟吃聯繫在一起。食物聯繫了人,人通過食物得以表達感情。過年吃餃子,元宵吃湯圓,端午節吃粽子,連清明節都要吃青團,那麼問題來了,七夕吃什麼?為啥七夕沒有國民性的節日食物呢?其實也有,只不過,被七夕變成中國情人節隨之而來的商業炒作衝擊得聊勝於無了。

為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沒有吃吃吃吃吃?

初白、小米|文


為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沒有吃吃吃吃吃?


傳統節日總是和吃吃吃聯繫在一起,七夕呢?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中國人到底有多能吃?

有一個熱門回答貼了兩張圖,並附上一句話:“看彌勒佛的變化就知道了”。

在印度時,他是這樣的,飄逸優雅,清新俊秀;

為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沒有吃吃吃吃吃?

· 彌勒佛瘦版


直到後來,他來到了中國……

為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沒有吃吃吃吃吃?

· 胖版彌勒佛


雖然是段子,但這的確從某個層面反映了中國人的好(hào)吃精神。兩人路上見了面,開口第一句準是“吃了嗎”。

不光如此,國人什麼事都能跟吃掛上鉤。

工作可以叫飯碗,開除可以叫炒魷魚,嫉妒叫吃醋,佔便宜叫吃豆腐,被起訴叫吃官司,拿人好處叫吃回扣,沒遇著人叫吃閉門羹,受不了叫吃不消,人緣好叫吃得開,兩面派叫吃裡扒外,輕而易舉叫小菜一碟。

就連罵人都是讓別人——吃翔……

所以,在國人看來,吃,就是一種文化,而且覆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秉承這種精神,中國所有的傳統節日都和吃有關,元宵吃湯圓,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冬至還是吃餃子……放之四海而皆準。

為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沒有吃吃吃吃吃?

當然,全國各地風俗不一,就拿河南來說,安陽新鄉地區六月送羊,豫中地區六月六吃焦饃給螞蟻過生日。風俗還有很多,就不一一說了。

傳統節日吃的食物是有講究的,湯圓、餃子、粽子、月餅,大多是圓滾滾的,象徵著團圓。在外的遊子又要想盡一切辦法過往家趕。

祭祖、拜神,香燭燒完一家子聚在一起,吃象徵團圓的食物,以此表現人們對圓滿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

那麼問題來了,七夕,既然是牛先生一家團聚的日子,為什麼不搞點什麼東西慶祝一下吃吃吃吃吃吃吃吃呢?

為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沒有吃吃吃吃吃?


七夕的起源是一頭牛和一個織布女

一點也不像極了愛情

很多人認為七夕是中國情人節,因為傳說中牛郎織女這一天相會,在夜晚的鵲橋上一解相思之苦。

但七夕和牛先生一家最早並不是一回事。

你造嗎,牛郎和織女比七夕節早得多。丈母孃王母娘娘之類的情節也出現在牛郎和織女後。

最早,牛郎織女是兩顆星星,牽牛星和織女星。古代人觀測星象,發現這倆星星隔著一個銀河,開始浮想聯翩。

"

中國傳統節日都要跟吃聯繫在一起。食物聯繫了人,人通過食物得以表達感情。過年吃餃子,元宵吃湯圓,端午節吃粽子,連清明節都要吃青團,那麼問題來了,七夕吃什麼?為啥七夕沒有國民性的節日食物呢?其實也有,只不過,被七夕變成中國情人節隨之而來的商業炒作衝擊得聊勝於無了。

為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沒有吃吃吃吃吃?

初白、小米|文


為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沒有吃吃吃吃吃?


傳統節日總是和吃吃吃聯繫在一起,七夕呢?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中國人到底有多能吃?

有一個熱門回答貼了兩張圖,並附上一句話:“看彌勒佛的變化就知道了”。

在印度時,他是這樣的,飄逸優雅,清新俊秀;

為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沒有吃吃吃吃吃?

· 彌勒佛瘦版


直到後來,他來到了中國……

為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沒有吃吃吃吃吃?

· 胖版彌勒佛


雖然是段子,但這的確從某個層面反映了中國人的好(hào)吃精神。兩人路上見了面,開口第一句準是“吃了嗎”。

不光如此,國人什麼事都能跟吃掛上鉤。

工作可以叫飯碗,開除可以叫炒魷魚,嫉妒叫吃醋,佔便宜叫吃豆腐,被起訴叫吃官司,拿人好處叫吃回扣,沒遇著人叫吃閉門羹,受不了叫吃不消,人緣好叫吃得開,兩面派叫吃裡扒外,輕而易舉叫小菜一碟。

就連罵人都是讓別人——吃翔……

所以,在國人看來,吃,就是一種文化,而且覆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秉承這種精神,中國所有的傳統節日都和吃有關,元宵吃湯圓,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冬至還是吃餃子……放之四海而皆準。

為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沒有吃吃吃吃吃?

當然,全國各地風俗不一,就拿河南來說,安陽新鄉地區六月送羊,豫中地區六月六吃焦饃給螞蟻過生日。風俗還有很多,就不一一說了。

傳統節日吃的食物是有講究的,湯圓、餃子、粽子、月餅,大多是圓滾滾的,象徵著團圓。在外的遊子又要想盡一切辦法過往家趕。

祭祖、拜神,香燭燒完一家子聚在一起,吃象徵團圓的食物,以此表現人們對圓滿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

那麼問題來了,七夕,既然是牛先生一家團聚的日子,為什麼不搞點什麼東西慶祝一下吃吃吃吃吃吃吃吃呢?

為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沒有吃吃吃吃吃?


七夕的起源是一頭牛和一個織布女

一點也不像極了愛情

很多人認為七夕是中國情人節,因為傳說中牛郎織女這一天相會,在夜晚的鵲橋上一解相思之苦。

但七夕和牛先生一家最早並不是一回事。

你造嗎,牛郎和織女比七夕節早得多。丈母孃王母娘娘之類的情節也出現在牛郎和織女後。

最早,牛郎織女是兩顆星星,牽牛星和織女星。古代人觀測星象,發現這倆星星隔著一個銀河,開始浮想聯翩。

為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沒有吃吃吃吃吃?

· 牛郎織女星碰撞


從先秦到漢代、三國時期,牛郎織女的故事一直是隔河相望不能團聚的悲劇,正如東漢《古詩十九首》所呈現的那樣,因為古人覺得牽牛織女這倆星星一直隔著銀河,永遠也不能見面,不是悲劇是啥?

到了漢代,七夕節出現了。一開始大家的習俗就是在七月七日晒晒衣服和書,吃吃麵條。誰都沒把它往男女那點事兒上扯。

到了宋朝,北宋開封人最會吃喝玩樂,加上七夕節的重點是在晚上,宋朝有夜市,人們就開始了前所未有的大狂歡。

"

中國傳統節日都要跟吃聯繫在一起。食物聯繫了人,人通過食物得以表達感情。過年吃餃子,元宵吃湯圓,端午節吃粽子,連清明節都要吃青團,那麼問題來了,七夕吃什麼?為啥七夕沒有國民性的節日食物呢?其實也有,只不過,被七夕變成中國情人節隨之而來的商業炒作衝擊得聊勝於無了。

為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沒有吃吃吃吃吃?

初白、小米|文


為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沒有吃吃吃吃吃?


傳統節日總是和吃吃吃聯繫在一起,七夕呢?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中國人到底有多能吃?

有一個熱門回答貼了兩張圖,並附上一句話:“看彌勒佛的變化就知道了”。

在印度時,他是這樣的,飄逸優雅,清新俊秀;

為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沒有吃吃吃吃吃?

· 彌勒佛瘦版


直到後來,他來到了中國……

為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沒有吃吃吃吃吃?

· 胖版彌勒佛


雖然是段子,但這的確從某個層面反映了中國人的好(hào)吃精神。兩人路上見了面,開口第一句準是“吃了嗎”。

不光如此,國人什麼事都能跟吃掛上鉤。

工作可以叫飯碗,開除可以叫炒魷魚,嫉妒叫吃醋,佔便宜叫吃豆腐,被起訴叫吃官司,拿人好處叫吃回扣,沒遇著人叫吃閉門羹,受不了叫吃不消,人緣好叫吃得開,兩面派叫吃裡扒外,輕而易舉叫小菜一碟。

就連罵人都是讓別人——吃翔……

所以,在國人看來,吃,就是一種文化,而且覆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秉承這種精神,中國所有的傳統節日都和吃有關,元宵吃湯圓,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冬至還是吃餃子……放之四海而皆準。

為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沒有吃吃吃吃吃?

當然,全國各地風俗不一,就拿河南來說,安陽新鄉地區六月送羊,豫中地區六月六吃焦饃給螞蟻過生日。風俗還有很多,就不一一說了。

傳統節日吃的食物是有講究的,湯圓、餃子、粽子、月餅,大多是圓滾滾的,象徵著團圓。在外的遊子又要想盡一切辦法過往家趕。

祭祖、拜神,香燭燒完一家子聚在一起,吃象徵團圓的食物,以此表現人們對圓滿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

那麼問題來了,七夕,既然是牛先生一家團聚的日子,為什麼不搞點什麼東西慶祝一下吃吃吃吃吃吃吃吃呢?

為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沒有吃吃吃吃吃?


七夕的起源是一頭牛和一個織布女

一點也不像極了愛情

很多人認為七夕是中國情人節,因為傳說中牛郎織女這一天相會,在夜晚的鵲橋上一解相思之苦。

但七夕和牛先生一家最早並不是一回事。

你造嗎,牛郎和織女比七夕節早得多。丈母孃王母娘娘之類的情節也出現在牛郎和織女後。

最早,牛郎織女是兩顆星星,牽牛星和織女星。古代人觀測星象,發現這倆星星隔著一個銀河,開始浮想聯翩。

為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沒有吃吃吃吃吃?

· 牛郎織女星碰撞


從先秦到漢代、三國時期,牛郎織女的故事一直是隔河相望不能團聚的悲劇,正如東漢《古詩十九首》所呈現的那樣,因為古人覺得牽牛織女這倆星星一直隔著銀河,永遠也不能見面,不是悲劇是啥?

到了漢代,七夕節出現了。一開始大家的習俗就是在七月七日晒晒衣服和書,吃吃麵條。誰都沒把它往男女那點事兒上扯。

到了宋朝,北宋開封人最會吃喝玩樂,加上七夕節的重點是在晚上,宋朝有夜市,人們就開始了前所未有的大狂歡。

為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沒有吃吃吃吃吃?

· 北宋夜市復原


先是七夕節前幾天,大家就開始準備,有專門賣乞巧節東西的乞巧市場,持續七天,有點像現在的廟會。

小孩子們都打扮起來,穿上新衣服,因為北宋開始有花市,可以買花當做裝飾,所以大家都買了鮮花,這時候荷花盛開,有人摘了荷花骨朵,巧妙做成並蒂的樣子,有人買了,拿在手裡,邊走邊玩。

初六初七兩晚,富貴人家都在庭院裡張燈結綵,做了“乞巧樓”,排列出磨喝樂、花瓜、美酒、筆硯、針線,男孩寫詩,女孩做女紅,焚香行禮,叫做“乞巧”……

但其實乞巧的習慣已經被北宋商家的炒作所淹沒,司馬光老人家就曾感嘆:無巧可祈汝,世人空自狂。

而到了元朝和明清,七夕節漸漸衰微,沒有那麼多形式了。

《延禧攻略》中有個情節是宮女們在乞巧節這天水面放針乞巧,也只剩這種形式了。

至於和情人節掛鉤,那就是90年代的事情了。


七夕變成情人節,未嘗不可啊

從最早的漢代開始,大家就是吃吃湯餅——麵條而已,還有糜,就是粥。

到了唐朝,大家開始吃斫餅,是一種蒸熟後分割的餅,朝廷會發給公務員,也是節日限定的哦。喝明星酒,吃同心鱠,鱠就是當時非常非常有名的菜,其實就是當今的生魚片。

吃煎餅,人型糖面果——也是為了祈子。

這些習俗在現在得以保存,巧果是七夕重要的傳統食物之一。

"

中國傳統節日都要跟吃聯繫在一起。食物聯繫了人,人通過食物得以表達感情。過年吃餃子,元宵吃湯圓,端午節吃粽子,連清明節都要吃青團,那麼問題來了,七夕吃什麼?為啥七夕沒有國民性的節日食物呢?其實也有,只不過,被七夕變成中國情人節隨之而來的商業炒作衝擊得聊勝於無了。

為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沒有吃吃吃吃吃?

初白、小米|文


為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沒有吃吃吃吃吃?


傳統節日總是和吃吃吃聯繫在一起,七夕呢?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中國人到底有多能吃?

有一個熱門回答貼了兩張圖,並附上一句話:“看彌勒佛的變化就知道了”。

在印度時,他是這樣的,飄逸優雅,清新俊秀;

為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沒有吃吃吃吃吃?

· 彌勒佛瘦版


直到後來,他來到了中國……

為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沒有吃吃吃吃吃?

· 胖版彌勒佛


雖然是段子,但這的確從某個層面反映了中國人的好(hào)吃精神。兩人路上見了面,開口第一句準是“吃了嗎”。

不光如此,國人什麼事都能跟吃掛上鉤。

工作可以叫飯碗,開除可以叫炒魷魚,嫉妒叫吃醋,佔便宜叫吃豆腐,被起訴叫吃官司,拿人好處叫吃回扣,沒遇著人叫吃閉門羹,受不了叫吃不消,人緣好叫吃得開,兩面派叫吃裡扒外,輕而易舉叫小菜一碟。

就連罵人都是讓別人——吃翔……

所以,在國人看來,吃,就是一種文化,而且覆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秉承這種精神,中國所有的傳統節日都和吃有關,元宵吃湯圓,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冬至還是吃餃子……放之四海而皆準。

為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沒有吃吃吃吃吃?

當然,全國各地風俗不一,就拿河南來說,安陽新鄉地區六月送羊,豫中地區六月六吃焦饃給螞蟻過生日。風俗還有很多,就不一一說了。

傳統節日吃的食物是有講究的,湯圓、餃子、粽子、月餅,大多是圓滾滾的,象徵著團圓。在外的遊子又要想盡一切辦法過往家趕。

祭祖、拜神,香燭燒完一家子聚在一起,吃象徵團圓的食物,以此表現人們對圓滿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

那麼問題來了,七夕,既然是牛先生一家團聚的日子,為什麼不搞點什麼東西慶祝一下吃吃吃吃吃吃吃吃呢?

為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沒有吃吃吃吃吃?


七夕的起源是一頭牛和一個織布女

一點也不像極了愛情

很多人認為七夕是中國情人節,因為傳說中牛郎織女這一天相會,在夜晚的鵲橋上一解相思之苦。

但七夕和牛先生一家最早並不是一回事。

你造嗎,牛郎和織女比七夕節早得多。丈母孃王母娘娘之類的情節也出現在牛郎和織女後。

最早,牛郎織女是兩顆星星,牽牛星和織女星。古代人觀測星象,發現這倆星星隔著一個銀河,開始浮想聯翩。

為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沒有吃吃吃吃吃?

· 牛郎織女星碰撞


從先秦到漢代、三國時期,牛郎織女的故事一直是隔河相望不能團聚的悲劇,正如東漢《古詩十九首》所呈現的那樣,因為古人覺得牽牛織女這倆星星一直隔著銀河,永遠也不能見面,不是悲劇是啥?

到了漢代,七夕節出現了。一開始大家的習俗就是在七月七日晒晒衣服和書,吃吃麵條。誰都沒把它往男女那點事兒上扯。

到了宋朝,北宋開封人最會吃喝玩樂,加上七夕節的重點是在晚上,宋朝有夜市,人們就開始了前所未有的大狂歡。

為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沒有吃吃吃吃吃?

· 北宋夜市復原


先是七夕節前幾天,大家就開始準備,有專門賣乞巧節東西的乞巧市場,持續七天,有點像現在的廟會。

小孩子們都打扮起來,穿上新衣服,因為北宋開始有花市,可以買花當做裝飾,所以大家都買了鮮花,這時候荷花盛開,有人摘了荷花骨朵,巧妙做成並蒂的樣子,有人買了,拿在手裡,邊走邊玩。

初六初七兩晚,富貴人家都在庭院裡張燈結綵,做了“乞巧樓”,排列出磨喝樂、花瓜、美酒、筆硯、針線,男孩寫詩,女孩做女紅,焚香行禮,叫做“乞巧”……

但其實乞巧的習慣已經被北宋商家的炒作所淹沒,司馬光老人家就曾感嘆:無巧可祈汝,世人空自狂。

而到了元朝和明清,七夕節漸漸衰微,沒有那麼多形式了。

《延禧攻略》中有個情節是宮女們在乞巧節這天水面放針乞巧,也只剩這種形式了。

至於和情人節掛鉤,那就是90年代的事情了。


七夕變成情人節,未嘗不可啊

從最早的漢代開始,大家就是吃吃湯餅——麵條而已,還有糜,就是粥。

到了唐朝,大家開始吃斫餅,是一種蒸熟後分割的餅,朝廷會發給公務員,也是節日限定的哦。喝明星酒,吃同心鱠,鱠就是當時非常非常有名的菜,其實就是當今的生魚片。

吃煎餅,人型糖面果——也是為了祈子。

這些習俗在現在得以保存,巧果是七夕重要的傳統食物之一。

為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沒有吃吃吃吃吃?

· 乞巧果


花糕和花點也就是巧果(乞巧果子),這是流傳最廣的七夕食物,有白麵和米麵的,有爐烤和油炸的,有圓餅和梭形(織女的織布梭)的,花樣有飛禽走獸和奇花異草的,各地風俗不一。

山東膠東一帶,姑娘們製作牡丹、蓮、梅、蘭、菊等帶花樣的餅饃食品,稱作巧餅。福建邵武地區,七夕節也做麵餅,亦稱為巧餅。

在不少民間的糕點鋪,師傅做一些織女形象的酥餅,俗稱為巧人、巧酥,賣的時候叫“送巧人”。

浙江玉環現在賣的巧酥,用油酥麵包上豆沙餡、五仁餡、蛋黃餡、水果餡、香腸餡等,用烤箱烤熟。


福建廈門地區,除了用鮮花和瓜果祭拜之外,還做油飯和“七孃媽亭”來祭織女,因為當地人認為她是嬰兒的保護神。

祭禮完畢,把“七孃媽亭”焚化,吃油飯可得織女神保佑。閩南還有習俗要在七夕這一天吃石榴,煮蛋、肉和紅糖糯米飯,來驅蟲防瘟疫。

浙江金華一帶,家家戶戶在七夕這一天殺雞,希望沒有公雞報曉,牛郎和織女就永遠不分離。

湖北鄂州武漢一帶,吃各種土產小吃,特別是菱角,稱為咬巧,還會吃花生和棗子。

重點來了,北方有一些地方在七夕這要吃餃子。作為北方節日扛把子食物,真是無處不在的。

山東鄄城、曹縣一帶吃巧巧飯、包餃子,七個要好的姑娘湊在一起包餃子,包進去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吃到銅錢的生財、吃到針的手巧(吃到針,真的不怕扎嗎?又不是容嬤嬤......)、吃到棗的很快婚嫁。

河南新鄉一帶的姑娘也會包餃子、烙餅、擺麵條湯和新鮮瓜果,數目都是七,來祈求織女送巧。

發現了沒,這些習俗都太過小眾,沒有什麼國民性,不像端午節,元宵節的習俗一樣那麼明確。

"

中國傳統節日都要跟吃聯繫在一起。食物聯繫了人,人通過食物得以表達感情。過年吃餃子,元宵吃湯圓,端午節吃粽子,連清明節都要吃青團,那麼問題來了,七夕吃什麼?為啥七夕沒有國民性的節日食物呢?其實也有,只不過,被七夕變成中國情人節隨之而來的商業炒作衝擊得聊勝於無了。

為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沒有吃吃吃吃吃?

初白、小米|文


為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沒有吃吃吃吃吃?


傳統節日總是和吃吃吃聯繫在一起,七夕呢?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中國人到底有多能吃?

有一個熱門回答貼了兩張圖,並附上一句話:“看彌勒佛的變化就知道了”。

在印度時,他是這樣的,飄逸優雅,清新俊秀;

為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沒有吃吃吃吃吃?

· 彌勒佛瘦版


直到後來,他來到了中國……

為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沒有吃吃吃吃吃?

· 胖版彌勒佛


雖然是段子,但這的確從某個層面反映了中國人的好(hào)吃精神。兩人路上見了面,開口第一句準是“吃了嗎”。

不光如此,國人什麼事都能跟吃掛上鉤。

工作可以叫飯碗,開除可以叫炒魷魚,嫉妒叫吃醋,佔便宜叫吃豆腐,被起訴叫吃官司,拿人好處叫吃回扣,沒遇著人叫吃閉門羹,受不了叫吃不消,人緣好叫吃得開,兩面派叫吃裡扒外,輕而易舉叫小菜一碟。

就連罵人都是讓別人——吃翔……

所以,在國人看來,吃,就是一種文化,而且覆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秉承這種精神,中國所有的傳統節日都和吃有關,元宵吃湯圓,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冬至還是吃餃子……放之四海而皆準。

為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沒有吃吃吃吃吃?

當然,全國各地風俗不一,就拿河南來說,安陽新鄉地區六月送羊,豫中地區六月六吃焦饃給螞蟻過生日。風俗還有很多,就不一一說了。

傳統節日吃的食物是有講究的,湯圓、餃子、粽子、月餅,大多是圓滾滾的,象徵著團圓。在外的遊子又要想盡一切辦法過往家趕。

祭祖、拜神,香燭燒完一家子聚在一起,吃象徵團圓的食物,以此表現人們對圓滿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

那麼問題來了,七夕,既然是牛先生一家團聚的日子,為什麼不搞點什麼東西慶祝一下吃吃吃吃吃吃吃吃呢?

為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沒有吃吃吃吃吃?


七夕的起源是一頭牛和一個織布女

一點也不像極了愛情

很多人認為七夕是中國情人節,因為傳說中牛郎織女這一天相會,在夜晚的鵲橋上一解相思之苦。

但七夕和牛先生一家最早並不是一回事。

你造嗎,牛郎和織女比七夕節早得多。丈母孃王母娘娘之類的情節也出現在牛郎和織女後。

最早,牛郎織女是兩顆星星,牽牛星和織女星。古代人觀測星象,發現這倆星星隔著一個銀河,開始浮想聯翩。

為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沒有吃吃吃吃吃?

· 牛郎織女星碰撞


從先秦到漢代、三國時期,牛郎織女的故事一直是隔河相望不能團聚的悲劇,正如東漢《古詩十九首》所呈現的那樣,因為古人覺得牽牛織女這倆星星一直隔著銀河,永遠也不能見面,不是悲劇是啥?

到了漢代,七夕節出現了。一開始大家的習俗就是在七月七日晒晒衣服和書,吃吃麵條。誰都沒把它往男女那點事兒上扯。

到了宋朝,北宋開封人最會吃喝玩樂,加上七夕節的重點是在晚上,宋朝有夜市,人們就開始了前所未有的大狂歡。

為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沒有吃吃吃吃吃?

· 北宋夜市復原


先是七夕節前幾天,大家就開始準備,有專門賣乞巧節東西的乞巧市場,持續七天,有點像現在的廟會。

小孩子們都打扮起來,穿上新衣服,因為北宋開始有花市,可以買花當做裝飾,所以大家都買了鮮花,這時候荷花盛開,有人摘了荷花骨朵,巧妙做成並蒂的樣子,有人買了,拿在手裡,邊走邊玩。

初六初七兩晚,富貴人家都在庭院裡張燈結綵,做了“乞巧樓”,排列出磨喝樂、花瓜、美酒、筆硯、針線,男孩寫詩,女孩做女紅,焚香行禮,叫做“乞巧”……

但其實乞巧的習慣已經被北宋商家的炒作所淹沒,司馬光老人家就曾感嘆:無巧可祈汝,世人空自狂。

而到了元朝和明清,七夕節漸漸衰微,沒有那麼多形式了。

《延禧攻略》中有個情節是宮女們在乞巧節這天水面放針乞巧,也只剩這種形式了。

至於和情人節掛鉤,那就是90年代的事情了。


七夕變成情人節,未嘗不可啊

從最早的漢代開始,大家就是吃吃湯餅——麵條而已,還有糜,就是粥。

到了唐朝,大家開始吃斫餅,是一種蒸熟後分割的餅,朝廷會發給公務員,也是節日限定的哦。喝明星酒,吃同心鱠,鱠就是當時非常非常有名的菜,其實就是當今的生魚片。

吃煎餅,人型糖面果——也是為了祈子。

這些習俗在現在得以保存,巧果是七夕重要的傳統食物之一。

為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沒有吃吃吃吃吃?

· 乞巧果


花糕和花點也就是巧果(乞巧果子),這是流傳最廣的七夕食物,有白麵和米麵的,有爐烤和油炸的,有圓餅和梭形(織女的織布梭)的,花樣有飛禽走獸和奇花異草的,各地風俗不一。

山東膠東一帶,姑娘們製作牡丹、蓮、梅、蘭、菊等帶花樣的餅饃食品,稱作巧餅。福建邵武地區,七夕節也做麵餅,亦稱為巧餅。

在不少民間的糕點鋪,師傅做一些織女形象的酥餅,俗稱為巧人、巧酥,賣的時候叫“送巧人”。

浙江玉環現在賣的巧酥,用油酥麵包上豆沙餡、五仁餡、蛋黃餡、水果餡、香腸餡等,用烤箱烤熟。


福建廈門地區,除了用鮮花和瓜果祭拜之外,還做油飯和“七孃媽亭”來祭織女,因為當地人認為她是嬰兒的保護神。

祭禮完畢,把“七孃媽亭”焚化,吃油飯可得織女神保佑。閩南還有習俗要在七夕這一天吃石榴,煮蛋、肉和紅糖糯米飯,來驅蟲防瘟疫。

浙江金華一帶,家家戶戶在七夕這一天殺雞,希望沒有公雞報曉,牛郎和織女就永遠不分離。

湖北鄂州武漢一帶,吃各種土產小吃,特別是菱角,稱為咬巧,還會吃花生和棗子。

重點來了,北方有一些地方在七夕這要吃餃子。作為北方節日扛把子食物,真是無處不在的。

山東鄄城、曹縣一帶吃巧巧飯、包餃子,七個要好的姑娘湊在一起包餃子,包進去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吃到銅錢的生財、吃到針的手巧(吃到針,真的不怕扎嗎?又不是容嬤嬤......)、吃到棗的很快婚嫁。

河南新鄉一帶的姑娘也會包餃子、烙餅、擺麵條湯和新鮮瓜果,數目都是七,來祈求織女送巧。

發現了沒,這些習俗都太過小眾,沒有什麼國民性,不像端午節,元宵節的習俗一樣那麼明確。

為啥中國傳統節日七夕沒有吃吃吃吃吃?

· 博主李子柒做巧食


七夕的傳統食物不被大家所重視和熟知也是有原因的。

本來,七夕的形成就不是源於愛情,甚至也不是團圓。這在中國人的印象中,是很難形成特定的節日食物的。

進入現代之後,愛情的開放造成了大家開始賦予七夕情人節的定義,從某種方面來說,也是因為商業的推動。

正如宋朝的七夕節,已然不是乞巧節,而是國民性的大狂歡,現在的七夕也是這樣。

再加上現在節日多半是人們放鬆的藉口,所有節日一律變成情人節來過。

七夕早就變成了現代意義上情人節,而在情人節的時候,無論是吃吃吃,還是買買買,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嘿嘿嘿呀。

其實現在很多人反對把七夕當成中國情人節,認為乞巧的本意喪失了,人心不古,傳統文化得不到傳承。

但是吧,首先你要想到一點,古代那種封建包辦婚姻,嚴苛的禮教制度,是絕對不可能存在情人節這種東西的,最有可能是情人節的,就是七夕這個跟愛情沾點邊的節日了。

雙十一都是個節日了,啥時候七夕放放假,也說不定就真的成了中國情人節。

(圖片部分來源於網絡)

號外號外

我們終終終終終於又要招聘了!

如果你

渴望深入發掘和傳播河南文化

如果你

對於文字創作有著獨到的觸感和堅持

如果你

能夠360度無死角玩轉微博抖音公眾號

或者你

只是單純地渴望有一個平臺來施展自己

無處安放的才華

那麼 我們誠摯地歡迎你加入豫記

招聘崗位:

內容主筆、新媒體運營、內容實習生、新媒體運營實習生

簡歷投遞郵箱:

[email protected]

(郵件標題:應聘+崗位+姓名)

溫馨提示:隨件附寄個人作品效果更佳




歡 迎 投 稿

郵箱 [email protected]

豫記系頭條號簽約作者

商務合作請加微信:salome1203​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