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圖解:烹飪食物背後的科學

我們在廚房烘培時,可以觀察到一些相當有趣的化學現象。只要微妙地改變四種基本材料──麵粉、油脂、糖和蛋──料理時的化學特性,就能變出蓬鬆的蛋糕、有嚼勁的餅乾或千層派。

知識圖解:烹飪食物背後的科學


膨鬆劑會產生氣泡,加熱時氣泡中的空氣會膨脹,讓蛋糕、麵包和舒芙蕾變得蓬鬆。這些氣泡可以藉由兩種物質產生,一是化學膨鬆劑(如發粉),二是蘇打粉。此兩種物質與水作用會形成二氧化碳氣體。這種反應速度很快,因此膨鬆劑的用量必須小心調整。放太多的話,氣泡會變得太大而脹破;太少的話,蛋糕混合材料的密度又會讓氣泡完全無法形成。

知識圖解:烹飪食物背後的科學

麵包酵母(又​​稱啤酒酵母菌)常用於製造慢發、增添風味的糕餅。酵母是一種真菌類的單細胞生物。首先,酵母菌會利用氧氣進行有氧呼吸,製造出二氧化碳氣泡。當氧氣耗盡,酵母菌便像釀啤酒的過程般,開始發酵並製造出酒精,不過在麵糰裡形成的酒精都會在烤箱中蒸發。

製造氣泡很簡單,但要讓氣泡保持完整,就得在化學上多花心思了。做麵包最常用的材料是麵粉,麵粉內含澱粉顆粒,顆粒周遭則包圍著兩種重要的蛋白質:麥榖蛋白和榖膠蛋白。麥榖蛋白與水混合、揉捏後,會與榖膠蛋白交叉並連結成網絡,製造出有彈性的新蛋白質──「麩質」。麩質是一種「超級蛋白質」(或稱蛋白質複合物),特性很像橡皮筋,會形成有彈性的橋接物,能將澱粉分子相連。想做出蓬鬆的麵包,關鍵就在於製造出很多小型的彈性氣泡;麵糰揉得越久、伸展得越多,麩質網絡就會越強韌。在麵粉中加蛋時,蛋扮演的角色類似麩質,也會提供蛋白質連結,幫助氣泡形成,並且讓蛋糕成形。

知識圖解:烹飪食物背後的科學

酥餅類糕點與麵包不同,需要酥脆的口感,所以麵包師傅會試著減少麩質的量,因為麩質會導致膠黏性。作法是先將奶油揉進麵粉裡,讓澱粉分子包覆一層油脂,避免麥榖蛋白和榖膠蛋白接觸到水分而產生作用。

烘焙食品的質地也可用糖改變。將糖與奶油一起攪拌,糖晶體銳利的邊緣就會讓小氣泡有機會形成,混合物於是呈現淡奶黃色。這些氣泡膨脹的作用就跟用膨鬆劑產生的氣泡一樣,可以使蛋糕口感鬆軟。融化的油脂則常用於製作質感較細緻的餅乾,因為油脂可減少氣泡在糖晶體旁形成的機會。

糖也會吸收空氣中的溼氣,大大影響糕餅的含水量。黑糖比白糖更容易吸水;細糖又比粗糖容易吸水。在食譜中嘗試不同種類的糖,成品的含水量與質地也會因此改變。

知識圖解:烹飪食物背後的科學

然而化學反應不只影響烘焙,也會決定肉類的味道。肉類約有70%的成份是水,其他組成大多為蛋白質和脂肪。不同部位的肉含有不同程度的膠原──一種表皮、肌腱和結締組織中的纖維蛋白。膠原含量越高,肉質就越韌。

較昂貴的部位以及幼年動物的肉含有的膠原比較少,短時間內可煮熟。肌肉的肌凝蛋白在低溫(如50℃)時會變性(分解),開始交叉連結,並支撐肉類的結構,此時,蛋白質之間的水分子會開始減少,但肉仍柔軟多汁。到了60℃,肌肉裡的紅色素肌紅蛋白會變性,形成半血色質,讓熟紅肉顯現灰褐色。

知識圖解:烹飪食物背後的科學

若繼續加熱,膠原會皺縮,逼出水分,把原本多汁柔軟的肉變得乾澀嚼口。若持續升溫,例如至70℃,肉會變得更韌,且膠原會溶解成動物膠。肉的纖維雖然比較易碎,動物膠卻可充當潤滑劑,讓慢燉的肉質變軟,製造出「入口即化」的口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