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報“興趣班”才更科學?高明家長巧用5字效應,打造優秀孩子'

"

週末,我送小女兒去興趣班學畫畫,在培訓機構的大堂,我看到一個穿著舞蹈服的小女孩很眼熟,便問女孩的媽媽:“你女兒叫小若吧,她不是學畫畫嗎?怎麼現在又去學跳舞了?”

那位媽媽有點恨鐵不成鋼地說道:“她突然說不喜歡畫畫了,吵著要學跳舞,我也拿她沒有辦法。”。小若癟著嘴說道:“媽媽,你整天拿我的畫和姐姐做比較。我再也不想畫畫了,反正我也比不過姐姐。”

原來,小若有個讀初中的姐姐,姐姐畫得一手好畫,還常在畫畫比賽中獲獎。小若每次畫了新作品拿給媽媽看時,媽媽卻只會挑毛病,拿她和姐姐的畫相提並論,說多了,就變成這樣了。這位媽媽表示很無奈:“我拿姐姐和她相比,只不過想讓她更加努力。”

"

週末,我送小女兒去興趣班學畫畫,在培訓機構的大堂,我看到一個穿著舞蹈服的小女孩很眼熟,便問女孩的媽媽:“你女兒叫小若吧,她不是學畫畫嗎?怎麼現在又去學跳舞了?”

那位媽媽有點恨鐵不成鋼地說道:“她突然說不喜歡畫畫了,吵著要學跳舞,我也拿她沒有辦法。”。小若癟著嘴說道:“媽媽,你整天拿我的畫和姐姐做比較。我再也不想畫畫了,反正我也比不過姐姐。”

原來,小若有個讀初中的姐姐,姐姐畫得一手好畫,還常在畫畫比賽中獲獎。小若每次畫了新作品拿給媽媽看時,媽媽卻只會挑毛病,拿她和姐姐的畫相提並論,說多了,就變成這樣了。這位媽媽表示很無奈:“我拿姐姐和她相比,只不過想讓她更加努力。”

怎樣報“興趣班”才更科學?高明家長巧用5字效應,打造優秀孩子

這位媽媽的想法其實可以理解。家長們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希望孩子越來越好,不過“關心則亂”,給孩子設置過高的目標,反而適得其反。

心理學上一個有名的效應,叫“籃球架效應”。如果籃球架的高度相當於兩層樓的高度,那誰也投不進去;如果籃球架的高度和一個人一樣高,百發百中,那就沒意思了。太低沒有挑戰性,太高沒有能投中。正是這個“跳一跳,夠得著”的合適高度,使得籃球成為一個世界性的體育項目。

家長在培養孩子的興趣時,必須設置合理的目標,目標不能過高,要讓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也不能過低,要讓孩子跳一跳,發揮自身的潛力,才能夠得著。並且目標隨著孩子的能力不斷的調整,孩子才能不斷地進步。

忽略了“籃球架效應”,對孩子成長造成了干擾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目標的設置若忽略了“籃球架效應”,將會對孩子造成不良的成長干預。

1、目標過高,孩子喪失學習動機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桑代克在大量動物和人類學習實驗的基礎上,總結了學習的三條規律,其中排在第一位的,便是準備律,也就是學習動機桑代克指出,只有在具備了學習需要和學習動機的情況下,才能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學習動機指引發與維持學生的學習行為,並使之指向一定學業目標的一種動力傾向。它包含學習需要和學習期待兩個成分,根據不同標準可以劃分為不同類別,不同心理學家從不同角度對學習動機進行了闡釋。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為七種,分別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認識與理解的需要、審美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較低級的需要至少必須部分滿足之後才能出現對較高級需要的追求。

"

週末,我送小女兒去興趣班學畫畫,在培訓機構的大堂,我看到一個穿著舞蹈服的小女孩很眼熟,便問女孩的媽媽:“你女兒叫小若吧,她不是學畫畫嗎?怎麼現在又去學跳舞了?”

那位媽媽有點恨鐵不成鋼地說道:“她突然說不喜歡畫畫了,吵著要學跳舞,我也拿她沒有辦法。”。小若癟著嘴說道:“媽媽,你整天拿我的畫和姐姐做比較。我再也不想畫畫了,反正我也比不過姐姐。”

原來,小若有個讀初中的姐姐,姐姐畫得一手好畫,還常在畫畫比賽中獲獎。小若每次畫了新作品拿給媽媽看時,媽媽卻只會挑毛病,拿她和姐姐的畫相提並論,說多了,就變成這樣了。這位媽媽表示很無奈:“我拿姐姐和她相比,只不過想讓她更加努力。”

怎樣報“興趣班”才更科學?高明家長巧用5字效應,打造優秀孩子

這位媽媽的想法其實可以理解。家長們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希望孩子越來越好,不過“關心則亂”,給孩子設置過高的目標,反而適得其反。

心理學上一個有名的效應,叫“籃球架效應”。如果籃球架的高度相當於兩層樓的高度,那誰也投不進去;如果籃球架的高度和一個人一樣高,百發百中,那就沒意思了。太低沒有挑戰性,太高沒有能投中。正是這個“跳一跳,夠得著”的合適高度,使得籃球成為一個世界性的體育項目。

家長在培養孩子的興趣時,必須設置合理的目標,目標不能過高,要讓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也不能過低,要讓孩子跳一跳,發揮自身的潛力,才能夠得著。並且目標隨著孩子的能力不斷的調整,孩子才能不斷地進步。

忽略了“籃球架效應”,對孩子成長造成了干擾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目標的設置若忽略了“籃球架效應”,將會對孩子造成不良的成長干預。

1、目標過高,孩子喪失學習動機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桑代克在大量動物和人類學習實驗的基礎上,總結了學習的三條規律,其中排在第一位的,便是準備律,也就是學習動機桑代克指出,只有在具備了學習需要和學習動機的情況下,才能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學習動機指引發與維持學生的學習行為,並使之指向一定學業目標的一種動力傾向。它包含學習需要和學習期待兩個成分,根據不同標準可以劃分為不同類別,不同心理學家從不同角度對學習動機進行了闡釋。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為七種,分別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認識與理解的需要、審美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較低級的需要至少必須部分滿足之後才能出現對較高級需要的追求。

怎樣報“興趣班”才更科學?高明家長巧用5字效應,打造優秀孩子

目標的制定應切合孩子現階段的實際情況,讓孩子不斷獲得滿足感。只有孩子被接納、關注、鼓勵以及被他人認同的需求得到滿足,他才會向更高的“自我實現”層級發展,激發更大的學習動機。如果目標過高,孩子無法從中得到滿足感,最終失去學習興趣、學習動機。

就像文首的小若一樣,媽媽把她的畫作和姐姐的畫作做比較,對小若的能力一再否定,自然使她失去了學習的動機,乾脆不學畫畫,改學舞蹈了。如果小若的媽媽只是拿小若的最近作品和之前的作品做比較,並肯定了孩子的進步,孩子得到滿足感,自然有繼續學下去的源動力。

"

週末,我送小女兒去興趣班學畫畫,在培訓機構的大堂,我看到一個穿著舞蹈服的小女孩很眼熟,便問女孩的媽媽:“你女兒叫小若吧,她不是學畫畫嗎?怎麼現在又去學跳舞了?”

那位媽媽有點恨鐵不成鋼地說道:“她突然說不喜歡畫畫了,吵著要學跳舞,我也拿她沒有辦法。”。小若癟著嘴說道:“媽媽,你整天拿我的畫和姐姐做比較。我再也不想畫畫了,反正我也比不過姐姐。”

原來,小若有個讀初中的姐姐,姐姐畫得一手好畫,還常在畫畫比賽中獲獎。小若每次畫了新作品拿給媽媽看時,媽媽卻只會挑毛病,拿她和姐姐的畫相提並論,說多了,就變成這樣了。這位媽媽表示很無奈:“我拿姐姐和她相比,只不過想讓她更加努力。”

怎樣報“興趣班”才更科學?高明家長巧用5字效應,打造優秀孩子

這位媽媽的想法其實可以理解。家長們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希望孩子越來越好,不過“關心則亂”,給孩子設置過高的目標,反而適得其反。

心理學上一個有名的效應,叫“籃球架效應”。如果籃球架的高度相當於兩層樓的高度,那誰也投不進去;如果籃球架的高度和一個人一樣高,百發百中,那就沒意思了。太低沒有挑戰性,太高沒有能投中。正是這個“跳一跳,夠得著”的合適高度,使得籃球成為一個世界性的體育項目。

家長在培養孩子的興趣時,必須設置合理的目標,目標不能過高,要讓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也不能過低,要讓孩子跳一跳,發揮自身的潛力,才能夠得著。並且目標隨著孩子的能力不斷的調整,孩子才能不斷地進步。

忽略了“籃球架效應”,對孩子成長造成了干擾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目標的設置若忽略了“籃球架效應”,將會對孩子造成不良的成長干預。

1、目標過高,孩子喪失學習動機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桑代克在大量動物和人類學習實驗的基礎上,總結了學習的三條規律,其中排在第一位的,便是準備律,也就是學習動機桑代克指出,只有在具備了學習需要和學習動機的情況下,才能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學習動機指引發與維持學生的學習行為,並使之指向一定學業目標的一種動力傾向。它包含學習需要和學習期待兩個成分,根據不同標準可以劃分為不同類別,不同心理學家從不同角度對學習動機進行了闡釋。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為七種,分別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認識與理解的需要、審美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較低級的需要至少必須部分滿足之後才能出現對較高級需要的追求。

怎樣報“興趣班”才更科學?高明家長巧用5字效應,打造優秀孩子

目標的制定應切合孩子現階段的實際情況,讓孩子不斷獲得滿足感。只有孩子被接納、關注、鼓勵以及被他人認同的需求得到滿足,他才會向更高的“自我實現”層級發展,激發更大的學習動機。如果目標過高,孩子無法從中得到滿足感,最終失去學習興趣、學習動機。

就像文首的小若一樣,媽媽把她的畫作和姐姐的畫作做比較,對小若的能力一再否定,自然使她失去了學習的動機,乾脆不學畫畫,改學舞蹈了。如果小若的媽媽只是拿小若的最近作品和之前的作品做比較,並肯定了孩子的進步,孩子得到滿足感,自然有繼續學下去的源動力。

怎樣報“興趣班”才更科學?高明家長巧用5字效應,打造優秀孩子

2、目標過高,孩子喪失學習信心

桑代克認為,學習的實質,就是形成一定聯結的過程。他總結的學習的三條規律中,最後一條是效果律,即在情境與反應間建立可以改變的聯結,伴隨著滿意的態度時,聯結的力量就會增強,伴隨著煩惱的態度時,聯結的力量就會削弱。

桑代克的動物實驗中,貓通過不斷地試錯,從迷箱中逃跑出來,結果迎接它的是一盤魚。也正是這盤魚,才使貓想方設法逃出來。可見,當反應的結果是令人愉快的,學習才會發生。

孩子這個時期的自我認知系統尚未成熟,家長就是他們心目中第一個權威的評價者,他們最渴望得到的就是來自父母的肯定,然而有時摧毀他們自信心的,也正是他們最信賴的父母。

有一位家長,把5歲的女兒送去學習書法,以此培養孩子對書法的興趣。有一天,孩子興沖沖地把書法作品拿給媽媽看,這位家長看到後火冒三丈:“你寫的都是些什麼亂七八糟的?我可是花了不少錢給你學書法,你能不能長點心?”孩子當場就把作品給撕了,表示再也不寫了。

孩子明明已經盡力了,在父母看來,卻沒有達到十全十美,忍不住嚴加苛責。反而使孩子對自己失去信心。他們沒有意識到,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3、目標過多,分散孩子的專注力

現在的父母都普遍焦慮,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有位媽媽為孩子報了5項興趣班,有鋼琴、舞蹈、毛筆、國畫、唱歌,簡直是見縫插針,把時間安排得滿滿的。

這位家長說:“我也不知道孩子喜歡什麼,身邊同事、朋友的孩子都報名了各種班,所以乾脆都報了,總能找到真正的興趣,再不濟,也能讓孩子增加氣質。”

法國心理學家齊加尼克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將一批學生分成兩組,讓他們同時完成20項工作。其中一組順利完成工作,另一組未能完成工作。沒有完成工作的孩子,緊張狀態持續存在,且有加劇傾向,這種現象被稱為“齊加尼克效應”。

在現實中,第一組的情況很難發生,因為只有當被試者一次性把所有任務都完成時,他們才能完全放鬆下來。如果孩子的目標過多,則孩子的專注力就極易分散。

比如,孩子在學鋼琴的時候,想著一會兒還有一節毛筆課,上毛筆課的時候,腦中想的卻是下午的舞蹈課,孩子就無法專注於正在學習的項目,影響學習效果。

孩子在各種興趣班切換,疲於應付,時間一長,自然會滋生逆反心理。

"

週末,我送小女兒去興趣班學畫畫,在培訓機構的大堂,我看到一個穿著舞蹈服的小女孩很眼熟,便問女孩的媽媽:“你女兒叫小若吧,她不是學畫畫嗎?怎麼現在又去學跳舞了?”

那位媽媽有點恨鐵不成鋼地說道:“她突然說不喜歡畫畫了,吵著要學跳舞,我也拿她沒有辦法。”。小若癟著嘴說道:“媽媽,你整天拿我的畫和姐姐做比較。我再也不想畫畫了,反正我也比不過姐姐。”

原來,小若有個讀初中的姐姐,姐姐畫得一手好畫,還常在畫畫比賽中獲獎。小若每次畫了新作品拿給媽媽看時,媽媽卻只會挑毛病,拿她和姐姐的畫相提並論,說多了,就變成這樣了。這位媽媽表示很無奈:“我拿姐姐和她相比,只不過想讓她更加努力。”

怎樣報“興趣班”才更科學?高明家長巧用5字效應,打造優秀孩子

這位媽媽的想法其實可以理解。家長們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希望孩子越來越好,不過“關心則亂”,給孩子設置過高的目標,反而適得其反。

心理學上一個有名的效應,叫“籃球架效應”。如果籃球架的高度相當於兩層樓的高度,那誰也投不進去;如果籃球架的高度和一個人一樣高,百發百中,那就沒意思了。太低沒有挑戰性,太高沒有能投中。正是這個“跳一跳,夠得著”的合適高度,使得籃球成為一個世界性的體育項目。

家長在培養孩子的興趣時,必須設置合理的目標,目標不能過高,要讓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也不能過低,要讓孩子跳一跳,發揮自身的潛力,才能夠得著。並且目標隨著孩子的能力不斷的調整,孩子才能不斷地進步。

忽略了“籃球架效應”,對孩子成長造成了干擾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目標的設置若忽略了“籃球架效應”,將會對孩子造成不良的成長干預。

1、目標過高,孩子喪失學習動機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桑代克在大量動物和人類學習實驗的基礎上,總結了學習的三條規律,其中排在第一位的,便是準備律,也就是學習動機桑代克指出,只有在具備了學習需要和學習動機的情況下,才能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學習動機指引發與維持學生的學習行為,並使之指向一定學業目標的一種動力傾向。它包含學習需要和學習期待兩個成分,根據不同標準可以劃分為不同類別,不同心理學家從不同角度對學習動機進行了闡釋。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為七種,分別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認識與理解的需要、審美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較低級的需要至少必須部分滿足之後才能出現對較高級需要的追求。

怎樣報“興趣班”才更科學?高明家長巧用5字效應,打造優秀孩子

目標的制定應切合孩子現階段的實際情況,讓孩子不斷獲得滿足感。只有孩子被接納、關注、鼓勵以及被他人認同的需求得到滿足,他才會向更高的“自我實現”層級發展,激發更大的學習動機。如果目標過高,孩子無法從中得到滿足感,最終失去學習興趣、學習動機。

就像文首的小若一樣,媽媽把她的畫作和姐姐的畫作做比較,對小若的能力一再否定,自然使她失去了學習的動機,乾脆不學畫畫,改學舞蹈了。如果小若的媽媽只是拿小若的最近作品和之前的作品做比較,並肯定了孩子的進步,孩子得到滿足感,自然有繼續學下去的源動力。

怎樣報“興趣班”才更科學?高明家長巧用5字效應,打造優秀孩子

2、目標過高,孩子喪失學習信心

桑代克認為,學習的實質,就是形成一定聯結的過程。他總結的學習的三條規律中,最後一條是效果律,即在情境與反應間建立可以改變的聯結,伴隨著滿意的態度時,聯結的力量就會增強,伴隨著煩惱的態度時,聯結的力量就會削弱。

桑代克的動物實驗中,貓通過不斷地試錯,從迷箱中逃跑出來,結果迎接它的是一盤魚。也正是這盤魚,才使貓想方設法逃出來。可見,當反應的結果是令人愉快的,學習才會發生。

孩子這個時期的自我認知系統尚未成熟,家長就是他們心目中第一個權威的評價者,他們最渴望得到的就是來自父母的肯定,然而有時摧毀他們自信心的,也正是他們最信賴的父母。

有一位家長,把5歲的女兒送去學習書法,以此培養孩子對書法的興趣。有一天,孩子興沖沖地把書法作品拿給媽媽看,這位家長看到後火冒三丈:“你寫的都是些什麼亂七八糟的?我可是花了不少錢給你學書法,你能不能長點心?”孩子當場就把作品給撕了,表示再也不寫了。

孩子明明已經盡力了,在父母看來,卻沒有達到十全十美,忍不住嚴加苛責。反而使孩子對自己失去信心。他們沒有意識到,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3、目標過多,分散孩子的專注力

現在的父母都普遍焦慮,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有位媽媽為孩子報了5項興趣班,有鋼琴、舞蹈、毛筆、國畫、唱歌,簡直是見縫插針,把時間安排得滿滿的。

這位家長說:“我也不知道孩子喜歡什麼,身邊同事、朋友的孩子都報名了各種班,所以乾脆都報了,總能找到真正的興趣,再不濟,也能讓孩子增加氣質。”

法國心理學家齊加尼克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將一批學生分成兩組,讓他們同時完成20項工作。其中一組順利完成工作,另一組未能完成工作。沒有完成工作的孩子,緊張狀態持續存在,且有加劇傾向,這種現象被稱為“齊加尼克效應”。

在現實中,第一組的情況很難發生,因為只有當被試者一次性把所有任務都完成時,他們才能完全放鬆下來。如果孩子的目標過多,則孩子的專注力就極易分散。

比如,孩子在學鋼琴的時候,想著一會兒還有一節毛筆課,上毛筆課的時候,腦中想的卻是下午的舞蹈課,孩子就無法專注於正在學習的項目,影響學習效果。

孩子在各種興趣班切換,疲於應付,時間一長,自然會滋生逆反心理。

怎樣報“興趣班”才更科學?高明家長巧用5字效應,打造優秀孩子

巧用“籃球架效應”,使孩子持之以恆

只要家長因材施教,對孩子的要求適度,循序漸進並及時加以鼓勵,有利於孩子健康的成長。

1、第一步,找到孩子真正的興趣

蘇聯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贊科夫說過:”對所學知識內容的興趣可能成為學習動機“。也有人說:"興趣是毅力的門檻"。所以,希望孩子能持之以恆,找到孩子的興趣是關鍵。

有位家長說:”我家孩子對音樂特別敏感,在廣場上一聽到音樂就會隨著節奏跳了起來,而且動作很靈巧,可是她最近又愛上了打鼓,去哪都帶著自己的小鼓。我真的不知道這是孩子的興趣還是愛好。“

首先,興趣不等於愛好,家長不能把兩者混為一談。愛好比較感性,而興趣是人們對某一事物更高層次的需求。家長這時就要區分,哪些是孩子的興趣,哪些是愛好。

著名兒童教育家孫瑞雪對興趣是這樣定義的:興趣是兒童在這個世界上邁出成長第一步的重要標誌,所有母親都可以發現,孩子出生後就對自己有興趣的東西高度專注。

  • 對繪畫的興趣

有一天,同事對我說,她女兒小時候喜歡在牆上亂塗亂畫,把牆上畫得五顏六色的,一氣之下,她把那些顏色筆都扔了。我說,你可能錯過了她的繪畫敏感期了。

通常,3-5歲的孩子進入繪畫敏感期。在此階段,往往會通過塗鴉和畫畫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如果你發現孩子某個階段對對色彩特別敏感,經常會吵鬧著要買水彩筆等畫具。並且家裡的牆上、沙發上、地上甚至衣服上,都有孩子畫畫的印記,這個時候是培養孩子繪事興趣的最好時期。

  • 對摺紙的興趣

有些孩子看見紙的樂西就會嘗試著折出很多東西,如果遇到摺紙書或有老師指導,他們會學得很認真,並且很快就能學會,摺疊得一絲不苟,邊角整整齊齊。

我有一個堂弟,從小對摺紙無師自通,他媽媽給他買了一本摺紙書,有些很複雜的折法,他居然看一遍就學會了。

  • 對製作的興趣

我家大寶在七八個月的時候,很喜歡從地上撿細小的東西,比如頭髮、大人不慎掉在地上的牙籤,從上幼兒園開始,她的動手能力就很強,喜歡製作和粘貼,甚至一張普通的紙巾、不織布,在她的手裡,都能變成芭比娃娃身上的衣裙。

以上這些只是拋磚引玉,家長平時要對孩子多觀察,並有意加以培養,找到孩子真正的興趣。

"

週末,我送小女兒去興趣班學畫畫,在培訓機構的大堂,我看到一個穿著舞蹈服的小女孩很眼熟,便問女孩的媽媽:“你女兒叫小若吧,她不是學畫畫嗎?怎麼現在又去學跳舞了?”

那位媽媽有點恨鐵不成鋼地說道:“她突然說不喜歡畫畫了,吵著要學跳舞,我也拿她沒有辦法。”。小若癟著嘴說道:“媽媽,你整天拿我的畫和姐姐做比較。我再也不想畫畫了,反正我也比不過姐姐。”

原來,小若有個讀初中的姐姐,姐姐畫得一手好畫,還常在畫畫比賽中獲獎。小若每次畫了新作品拿給媽媽看時,媽媽卻只會挑毛病,拿她和姐姐的畫相提並論,說多了,就變成這樣了。這位媽媽表示很無奈:“我拿姐姐和她相比,只不過想讓她更加努力。”

怎樣報“興趣班”才更科學?高明家長巧用5字效應,打造優秀孩子

這位媽媽的想法其實可以理解。家長們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希望孩子越來越好,不過“關心則亂”,給孩子設置過高的目標,反而適得其反。

心理學上一個有名的效應,叫“籃球架效應”。如果籃球架的高度相當於兩層樓的高度,那誰也投不進去;如果籃球架的高度和一個人一樣高,百發百中,那就沒意思了。太低沒有挑戰性,太高沒有能投中。正是這個“跳一跳,夠得著”的合適高度,使得籃球成為一個世界性的體育項目。

家長在培養孩子的興趣時,必須設置合理的目標,目標不能過高,要讓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也不能過低,要讓孩子跳一跳,發揮自身的潛力,才能夠得著。並且目標隨著孩子的能力不斷的調整,孩子才能不斷地進步。

忽略了“籃球架效應”,對孩子成長造成了干擾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目標的設置若忽略了“籃球架效應”,將會對孩子造成不良的成長干預。

1、目標過高,孩子喪失學習動機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桑代克在大量動物和人類學習實驗的基礎上,總結了學習的三條規律,其中排在第一位的,便是準備律,也就是學習動機桑代克指出,只有在具備了學習需要和學習動機的情況下,才能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學習動機指引發與維持學生的學習行為,並使之指向一定學業目標的一種動力傾向。它包含學習需要和學習期待兩個成分,根據不同標準可以劃分為不同類別,不同心理學家從不同角度對學習動機進行了闡釋。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為七種,分別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認識與理解的需要、審美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較低級的需要至少必須部分滿足之後才能出現對較高級需要的追求。

怎樣報“興趣班”才更科學?高明家長巧用5字效應,打造優秀孩子

目標的制定應切合孩子現階段的實際情況,讓孩子不斷獲得滿足感。只有孩子被接納、關注、鼓勵以及被他人認同的需求得到滿足,他才會向更高的“自我實現”層級發展,激發更大的學習動機。如果目標過高,孩子無法從中得到滿足感,最終失去學習興趣、學習動機。

就像文首的小若一樣,媽媽把她的畫作和姐姐的畫作做比較,對小若的能力一再否定,自然使她失去了學習的動機,乾脆不學畫畫,改學舞蹈了。如果小若的媽媽只是拿小若的最近作品和之前的作品做比較,並肯定了孩子的進步,孩子得到滿足感,自然有繼續學下去的源動力。

怎樣報“興趣班”才更科學?高明家長巧用5字效應,打造優秀孩子

2、目標過高,孩子喪失學習信心

桑代克認為,學習的實質,就是形成一定聯結的過程。他總結的學習的三條規律中,最後一條是效果律,即在情境與反應間建立可以改變的聯結,伴隨著滿意的態度時,聯結的力量就會增強,伴隨著煩惱的態度時,聯結的力量就會削弱。

桑代克的動物實驗中,貓通過不斷地試錯,從迷箱中逃跑出來,結果迎接它的是一盤魚。也正是這盤魚,才使貓想方設法逃出來。可見,當反應的結果是令人愉快的,學習才會發生。

孩子這個時期的自我認知系統尚未成熟,家長就是他們心目中第一個權威的評價者,他們最渴望得到的就是來自父母的肯定,然而有時摧毀他們自信心的,也正是他們最信賴的父母。

有一位家長,把5歲的女兒送去學習書法,以此培養孩子對書法的興趣。有一天,孩子興沖沖地把書法作品拿給媽媽看,這位家長看到後火冒三丈:“你寫的都是些什麼亂七八糟的?我可是花了不少錢給你學書法,你能不能長點心?”孩子當場就把作品給撕了,表示再也不寫了。

孩子明明已經盡力了,在父母看來,卻沒有達到十全十美,忍不住嚴加苛責。反而使孩子對自己失去信心。他們沒有意識到,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3、目標過多,分散孩子的專注力

現在的父母都普遍焦慮,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有位媽媽為孩子報了5項興趣班,有鋼琴、舞蹈、毛筆、國畫、唱歌,簡直是見縫插針,把時間安排得滿滿的。

這位家長說:“我也不知道孩子喜歡什麼,身邊同事、朋友的孩子都報名了各種班,所以乾脆都報了,總能找到真正的興趣,再不濟,也能讓孩子增加氣質。”

法國心理學家齊加尼克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將一批學生分成兩組,讓他們同時完成20項工作。其中一組順利完成工作,另一組未能完成工作。沒有完成工作的孩子,緊張狀態持續存在,且有加劇傾向,這種現象被稱為“齊加尼克效應”。

在現實中,第一組的情況很難發生,因為只有當被試者一次性把所有任務都完成時,他們才能完全放鬆下來。如果孩子的目標過多,則孩子的專注力就極易分散。

比如,孩子在學鋼琴的時候,想著一會兒還有一節毛筆課,上毛筆課的時候,腦中想的卻是下午的舞蹈課,孩子就無法專注於正在學習的項目,影響學習效果。

孩子在各種興趣班切換,疲於應付,時間一長,自然會滋生逆反心理。

怎樣報“興趣班”才更科學?高明家長巧用5字效應,打造優秀孩子

巧用“籃球架效應”,使孩子持之以恆

只要家長因材施教,對孩子的要求適度,循序漸進並及時加以鼓勵,有利於孩子健康的成長。

1、第一步,找到孩子真正的興趣

蘇聯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贊科夫說過:”對所學知識內容的興趣可能成為學習動機“。也有人說:"興趣是毅力的門檻"。所以,希望孩子能持之以恆,找到孩子的興趣是關鍵。

有位家長說:”我家孩子對音樂特別敏感,在廣場上一聽到音樂就會隨著節奏跳了起來,而且動作很靈巧,可是她最近又愛上了打鼓,去哪都帶著自己的小鼓。我真的不知道這是孩子的興趣還是愛好。“

首先,興趣不等於愛好,家長不能把兩者混為一談。愛好比較感性,而興趣是人們對某一事物更高層次的需求。家長這時就要區分,哪些是孩子的興趣,哪些是愛好。

著名兒童教育家孫瑞雪對興趣是這樣定義的:興趣是兒童在這個世界上邁出成長第一步的重要標誌,所有母親都可以發現,孩子出生後就對自己有興趣的東西高度專注。

  • 對繪畫的興趣

有一天,同事對我說,她女兒小時候喜歡在牆上亂塗亂畫,把牆上畫得五顏六色的,一氣之下,她把那些顏色筆都扔了。我說,你可能錯過了她的繪畫敏感期了。

通常,3-5歲的孩子進入繪畫敏感期。在此階段,往往會通過塗鴉和畫畫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如果你發現孩子某個階段對對色彩特別敏感,經常會吵鬧著要買水彩筆等畫具。並且家裡的牆上、沙發上、地上甚至衣服上,都有孩子畫畫的印記,這個時候是培養孩子繪事興趣的最好時期。

  • 對摺紙的興趣

有些孩子看見紙的樂西就會嘗試著折出很多東西,如果遇到摺紙書或有老師指導,他們會學得很認真,並且很快就能學會,摺疊得一絲不苟,邊角整整齊齊。

我有一個堂弟,從小對摺紙無師自通,他媽媽給他買了一本摺紙書,有些很複雜的折法,他居然看一遍就學會了。

  • 對製作的興趣

我家大寶在七八個月的時候,很喜歡從地上撿細小的東西,比如頭髮、大人不慎掉在地上的牙籤,從上幼兒園開始,她的動手能力就很強,喜歡製作和粘貼,甚至一張普通的紙巾、不織布,在她的手裡,都能變成芭比娃娃身上的衣裙。

以上這些只是拋磚引玉,家長平時要對孩子多觀察,並有意加以培養,找到孩子真正的興趣。

怎樣報“興趣班”才更科學?高明家長巧用5字效應,打造優秀孩子

2、第二步,循循善誘,漸入佳境

中國著名學者蘇東坡將自己讀書和研究問題方法歸納為“八面受敵”,他主張將學習對象分為多個方面,各個擊破。即把學習目標為為不同的水平和層次,然後對學習內容進行分層加工,這樣既有利於集中學習者的精力,又能提高學習的效果

比如,在閱讀的時候,每次只把精力集中在一個專題,只到把問題弄透為止,再進行下一個。

我們在培養孩子的興趣時,也可以將目標拆解為不同的水平和層次,有目的,有計劃地採用一定的手段,誘發孩子產生對某種興趣的好奇心。

一位媽媽發現女兒的身體先天很柔軟,但也知道舞蹈需要恆心和不怕吃苦,才能堅持下去,所以她有意帶女兒去看一些舞蹈劇,知道女兒喜歡在網上刷視頻,她總是調出一些孩子跳舞的視頻,讓孩子觀看。週末,孩子的奶奶要去跳廣場舞,也讓孩子跟著奶奶去。

同齡的許多孩子都去報了舞蹈隊,只有這位媽媽無動於衷,終於有一天這位孩子坐不住了,要求自己也要去學舞蹈。這位媽媽就說,舞蹈很苦的,天天練劈叉、下腰,你能堅持得住嗎?

孩子堅定地說,我能堅持下去。媽媽說,光說是不行的,要不,我們觀察一段時間,你在家裡堅持一個月,天天學橫叉、豎叉、還有下腰、倒立,如果你能堅持下去,我就給你報名。

孩子果然接受了挑戰,並且不言苦不言累,這位媽媽見自己的目的已經達到,就幫她報了中國舞。孩子去到興趣班表現優異,成為最刻苦的那個。

3、第三步,繼續激發,引爆夢想

有一位媽媽,她發現孩子對音樂很敏感,就算搭積木的過程中,他也喜歡反覆敲擊積木,並嘴裡唸唸有詞,臉上表情很豐富。有一次在商場時本來牽著媽媽的手,後來聽到一段喜歡的音樂,居然站在原地,聽得十分入迷。

自從知道孩子對音樂抱著強烈的好奇心,這位媽媽便開始給孩子創造音樂環境。她在孩子休息時,放一些舒緩的音樂。進餐的時候放一些節奏明快的音樂,讓他邊吃邊聽。

這位孩子的音樂造詣也越來越高,最後他主動提出要學鋼琴和小提琴。因為是發自內心的喜歡,進步比同齡的孩子更快。後來他去市裡參加鋼琴比賽,孩子學習鋼琴的勁頭就更足了。

看到孩子對鋼琴有這麼濃厚的興趣,這位媽媽找了在國際上頗有盛名的鋼琴家的表演視頻,有空就給孩子播放,孩子耳濡目染,越來越不滿足現狀,萌生了要當鋼琴家的夢想。

興趣變成夢想,使孩子有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孩子的每個階段的選擇都是自願的,但都離不開家長的刻意引導。最終孩子不但堅持了學習,還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

週末,我送小女兒去興趣班學畫畫,在培訓機構的大堂,我看到一個穿著舞蹈服的小女孩很眼熟,便問女孩的媽媽:“你女兒叫小若吧,她不是學畫畫嗎?怎麼現在又去學跳舞了?”

那位媽媽有點恨鐵不成鋼地說道:“她突然說不喜歡畫畫了,吵著要學跳舞,我也拿她沒有辦法。”。小若癟著嘴說道:“媽媽,你整天拿我的畫和姐姐做比較。我再也不想畫畫了,反正我也比不過姐姐。”

原來,小若有個讀初中的姐姐,姐姐畫得一手好畫,還常在畫畫比賽中獲獎。小若每次畫了新作品拿給媽媽看時,媽媽卻只會挑毛病,拿她和姐姐的畫相提並論,說多了,就變成這樣了。這位媽媽表示很無奈:“我拿姐姐和她相比,只不過想讓她更加努力。”

怎樣報“興趣班”才更科學?高明家長巧用5字效應,打造優秀孩子

這位媽媽的想法其實可以理解。家長們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希望孩子越來越好,不過“關心則亂”,給孩子設置過高的目標,反而適得其反。

心理學上一個有名的效應,叫“籃球架效應”。如果籃球架的高度相當於兩層樓的高度,那誰也投不進去;如果籃球架的高度和一個人一樣高,百發百中,那就沒意思了。太低沒有挑戰性,太高沒有能投中。正是這個“跳一跳,夠得著”的合適高度,使得籃球成為一個世界性的體育項目。

家長在培養孩子的興趣時,必須設置合理的目標,目標不能過高,要讓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也不能過低,要讓孩子跳一跳,發揮自身的潛力,才能夠得著。並且目標隨著孩子的能力不斷的調整,孩子才能不斷地進步。

忽略了“籃球架效應”,對孩子成長造成了干擾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目標的設置若忽略了“籃球架效應”,將會對孩子造成不良的成長干預。

1、目標過高,孩子喪失學習動機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桑代克在大量動物和人類學習實驗的基礎上,總結了學習的三條規律,其中排在第一位的,便是準備律,也就是學習動機桑代克指出,只有在具備了學習需要和學習動機的情況下,才能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學習動機指引發與維持學生的學習行為,並使之指向一定學業目標的一種動力傾向。它包含學習需要和學習期待兩個成分,根據不同標準可以劃分為不同類別,不同心理學家從不同角度對學習動機進行了闡釋。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為七種,分別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認識與理解的需要、審美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較低級的需要至少必須部分滿足之後才能出現對較高級需要的追求。

怎樣報“興趣班”才更科學?高明家長巧用5字效應,打造優秀孩子

目標的制定應切合孩子現階段的實際情況,讓孩子不斷獲得滿足感。只有孩子被接納、關注、鼓勵以及被他人認同的需求得到滿足,他才會向更高的“自我實現”層級發展,激發更大的學習動機。如果目標過高,孩子無法從中得到滿足感,最終失去學習興趣、學習動機。

就像文首的小若一樣,媽媽把她的畫作和姐姐的畫作做比較,對小若的能力一再否定,自然使她失去了學習的動機,乾脆不學畫畫,改學舞蹈了。如果小若的媽媽只是拿小若的最近作品和之前的作品做比較,並肯定了孩子的進步,孩子得到滿足感,自然有繼續學下去的源動力。

怎樣報“興趣班”才更科學?高明家長巧用5字效應,打造優秀孩子

2、目標過高,孩子喪失學習信心

桑代克認為,學習的實質,就是形成一定聯結的過程。他總結的學習的三條規律中,最後一條是效果律,即在情境與反應間建立可以改變的聯結,伴隨著滿意的態度時,聯結的力量就會增強,伴隨著煩惱的態度時,聯結的力量就會削弱。

桑代克的動物實驗中,貓通過不斷地試錯,從迷箱中逃跑出來,結果迎接它的是一盤魚。也正是這盤魚,才使貓想方設法逃出來。可見,當反應的結果是令人愉快的,學習才會發生。

孩子這個時期的自我認知系統尚未成熟,家長就是他們心目中第一個權威的評價者,他們最渴望得到的就是來自父母的肯定,然而有時摧毀他們自信心的,也正是他們最信賴的父母。

有一位家長,把5歲的女兒送去學習書法,以此培養孩子對書法的興趣。有一天,孩子興沖沖地把書法作品拿給媽媽看,這位家長看到後火冒三丈:“你寫的都是些什麼亂七八糟的?我可是花了不少錢給你學書法,你能不能長點心?”孩子當場就把作品給撕了,表示再也不寫了。

孩子明明已經盡力了,在父母看來,卻沒有達到十全十美,忍不住嚴加苛責。反而使孩子對自己失去信心。他們沒有意識到,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3、目標過多,分散孩子的專注力

現在的父母都普遍焦慮,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有位媽媽為孩子報了5項興趣班,有鋼琴、舞蹈、毛筆、國畫、唱歌,簡直是見縫插針,把時間安排得滿滿的。

這位家長說:“我也不知道孩子喜歡什麼,身邊同事、朋友的孩子都報名了各種班,所以乾脆都報了,總能找到真正的興趣,再不濟,也能讓孩子增加氣質。”

法國心理學家齊加尼克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將一批學生分成兩組,讓他們同時完成20項工作。其中一組順利完成工作,另一組未能完成工作。沒有完成工作的孩子,緊張狀態持續存在,且有加劇傾向,這種現象被稱為“齊加尼克效應”。

在現實中,第一組的情況很難發生,因為只有當被試者一次性把所有任務都完成時,他們才能完全放鬆下來。如果孩子的目標過多,則孩子的專注力就極易分散。

比如,孩子在學鋼琴的時候,想著一會兒還有一節毛筆課,上毛筆課的時候,腦中想的卻是下午的舞蹈課,孩子就無法專注於正在學習的項目,影響學習效果。

孩子在各種興趣班切換,疲於應付,時間一長,自然會滋生逆反心理。

怎樣報“興趣班”才更科學?高明家長巧用5字效應,打造優秀孩子

巧用“籃球架效應”,使孩子持之以恆

只要家長因材施教,對孩子的要求適度,循序漸進並及時加以鼓勵,有利於孩子健康的成長。

1、第一步,找到孩子真正的興趣

蘇聯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贊科夫說過:”對所學知識內容的興趣可能成為學習動機“。也有人說:"興趣是毅力的門檻"。所以,希望孩子能持之以恆,找到孩子的興趣是關鍵。

有位家長說:”我家孩子對音樂特別敏感,在廣場上一聽到音樂就會隨著節奏跳了起來,而且動作很靈巧,可是她最近又愛上了打鼓,去哪都帶著自己的小鼓。我真的不知道這是孩子的興趣還是愛好。“

首先,興趣不等於愛好,家長不能把兩者混為一談。愛好比較感性,而興趣是人們對某一事物更高層次的需求。家長這時就要區分,哪些是孩子的興趣,哪些是愛好。

著名兒童教育家孫瑞雪對興趣是這樣定義的:興趣是兒童在這個世界上邁出成長第一步的重要標誌,所有母親都可以發現,孩子出生後就對自己有興趣的東西高度專注。

  • 對繪畫的興趣

有一天,同事對我說,她女兒小時候喜歡在牆上亂塗亂畫,把牆上畫得五顏六色的,一氣之下,她把那些顏色筆都扔了。我說,你可能錯過了她的繪畫敏感期了。

通常,3-5歲的孩子進入繪畫敏感期。在此階段,往往會通過塗鴉和畫畫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如果你發現孩子某個階段對對色彩特別敏感,經常會吵鬧著要買水彩筆等畫具。並且家裡的牆上、沙發上、地上甚至衣服上,都有孩子畫畫的印記,這個時候是培養孩子繪事興趣的最好時期。

  • 對摺紙的興趣

有些孩子看見紙的樂西就會嘗試著折出很多東西,如果遇到摺紙書或有老師指導,他們會學得很認真,並且很快就能學會,摺疊得一絲不苟,邊角整整齊齊。

我有一個堂弟,從小對摺紙無師自通,他媽媽給他買了一本摺紙書,有些很複雜的折法,他居然看一遍就學會了。

  • 對製作的興趣

我家大寶在七八個月的時候,很喜歡從地上撿細小的東西,比如頭髮、大人不慎掉在地上的牙籤,從上幼兒園開始,她的動手能力就很強,喜歡製作和粘貼,甚至一張普通的紙巾、不織布,在她的手裡,都能變成芭比娃娃身上的衣裙。

以上這些只是拋磚引玉,家長平時要對孩子多觀察,並有意加以培養,找到孩子真正的興趣。

怎樣報“興趣班”才更科學?高明家長巧用5字效應,打造優秀孩子

2、第二步,循循善誘,漸入佳境

中國著名學者蘇東坡將自己讀書和研究問題方法歸納為“八面受敵”,他主張將學習對象分為多個方面,各個擊破。即把學習目標為為不同的水平和層次,然後對學習內容進行分層加工,這樣既有利於集中學習者的精力,又能提高學習的效果

比如,在閱讀的時候,每次只把精力集中在一個專題,只到把問題弄透為止,再進行下一個。

我們在培養孩子的興趣時,也可以將目標拆解為不同的水平和層次,有目的,有計劃地採用一定的手段,誘發孩子產生對某種興趣的好奇心。

一位媽媽發現女兒的身體先天很柔軟,但也知道舞蹈需要恆心和不怕吃苦,才能堅持下去,所以她有意帶女兒去看一些舞蹈劇,知道女兒喜歡在網上刷視頻,她總是調出一些孩子跳舞的視頻,讓孩子觀看。週末,孩子的奶奶要去跳廣場舞,也讓孩子跟著奶奶去。

同齡的許多孩子都去報了舞蹈隊,只有這位媽媽無動於衷,終於有一天這位孩子坐不住了,要求自己也要去學舞蹈。這位媽媽就說,舞蹈很苦的,天天練劈叉、下腰,你能堅持得住嗎?

孩子堅定地說,我能堅持下去。媽媽說,光說是不行的,要不,我們觀察一段時間,你在家裡堅持一個月,天天學橫叉、豎叉、還有下腰、倒立,如果你能堅持下去,我就給你報名。

孩子果然接受了挑戰,並且不言苦不言累,這位媽媽見自己的目的已經達到,就幫她報了中國舞。孩子去到興趣班表現優異,成為最刻苦的那個。

3、第三步,繼續激發,引爆夢想

有一位媽媽,她發現孩子對音樂很敏感,就算搭積木的過程中,他也喜歡反覆敲擊積木,並嘴裡唸唸有詞,臉上表情很豐富。有一次在商場時本來牽著媽媽的手,後來聽到一段喜歡的音樂,居然站在原地,聽得十分入迷。

自從知道孩子對音樂抱著強烈的好奇心,這位媽媽便開始給孩子創造音樂環境。她在孩子休息時,放一些舒緩的音樂。進餐的時候放一些節奏明快的音樂,讓他邊吃邊聽。

這位孩子的音樂造詣也越來越高,最後他主動提出要學鋼琴和小提琴。因為是發自內心的喜歡,進步比同齡的孩子更快。後來他去市裡參加鋼琴比賽,孩子學習鋼琴的勁頭就更足了。

看到孩子對鋼琴有這麼濃厚的興趣,這位媽媽找了在國際上頗有盛名的鋼琴家的表演視頻,有空就給孩子播放,孩子耳濡目染,越來越不滿足現狀,萌生了要當鋼琴家的夢想。

興趣變成夢想,使孩子有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孩子的每個階段的選擇都是自願的,但都離不開家長的刻意引導。最終孩子不但堅持了學習,還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怎樣報“興趣班”才更科學?高明家長巧用5字效應,打造優秀孩子

4、興趣不能貪多,堅持一樣就行

孔子在《論語》中說:“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要貪多、貪快,不能急功近利。一味地追求速度,最終一定是“不達”,與最初的目標背道而馳。做了無用功,百害而無一利。

  • 不能貪多

俗話說,“貪多嚼不爛”。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更不要說孩子了。一位孩子考上清華美院的家長說,興趣不能貪多,讓孩子找到最感興趣,最有成就感的一項,一直保持下去就可以了。否則孩子和家長都太累。

  • 不能貪快

孩子興趣的培養,需要一個長期漫長的過程,家長要給孩子一定的時間和耐心,不能因為短期內看不到成績,就放棄了。只要家長抱著平常心,言語間就不會對孩子過多的苛責,孩子也能心態平和地應對每次的學習。

我從小就培養大寶的畫畫能力,大寶的畫畫水平在班上是數一數二的,下課後她在畫畫的時候,常引得一幫同學圍觀。每次她最期盼的課程就是美術課。而班上每次出黑板報,老師都指定她參加,有一次還被班主任委派去別班幫忙畫黑板報。

大寶原來是比較內向的孩子,如今自信心強了許多。她的自信就來源於美術方面所取得的成績。從這個角度來講,興趣真不能貪多,只要堅持下來就可以了。

"

週末,我送小女兒去興趣班學畫畫,在培訓機構的大堂,我看到一個穿著舞蹈服的小女孩很眼熟,便問女孩的媽媽:“你女兒叫小若吧,她不是學畫畫嗎?怎麼現在又去學跳舞了?”

那位媽媽有點恨鐵不成鋼地說道:“她突然說不喜歡畫畫了,吵著要學跳舞,我也拿她沒有辦法。”。小若癟著嘴說道:“媽媽,你整天拿我的畫和姐姐做比較。我再也不想畫畫了,反正我也比不過姐姐。”

原來,小若有個讀初中的姐姐,姐姐畫得一手好畫,還常在畫畫比賽中獲獎。小若每次畫了新作品拿給媽媽看時,媽媽卻只會挑毛病,拿她和姐姐的畫相提並論,說多了,就變成這樣了。這位媽媽表示很無奈:“我拿姐姐和她相比,只不過想讓她更加努力。”

怎樣報“興趣班”才更科學?高明家長巧用5字效應,打造優秀孩子

這位媽媽的想法其實可以理解。家長們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希望孩子越來越好,不過“關心則亂”,給孩子設置過高的目標,反而適得其反。

心理學上一個有名的效應,叫“籃球架效應”。如果籃球架的高度相當於兩層樓的高度,那誰也投不進去;如果籃球架的高度和一個人一樣高,百發百中,那就沒意思了。太低沒有挑戰性,太高沒有能投中。正是這個“跳一跳,夠得著”的合適高度,使得籃球成為一個世界性的體育項目。

家長在培養孩子的興趣時,必須設置合理的目標,目標不能過高,要讓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也不能過低,要讓孩子跳一跳,發揮自身的潛力,才能夠得著。並且目標隨著孩子的能力不斷的調整,孩子才能不斷地進步。

忽略了“籃球架效應”,對孩子成長造成了干擾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目標的設置若忽略了“籃球架效應”,將會對孩子造成不良的成長干預。

1、目標過高,孩子喪失學習動機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桑代克在大量動物和人類學習實驗的基礎上,總結了學習的三條規律,其中排在第一位的,便是準備律,也就是學習動機桑代克指出,只有在具備了學習需要和學習動機的情況下,才能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學習動機指引發與維持學生的學習行為,並使之指向一定學業目標的一種動力傾向。它包含學習需要和學習期待兩個成分,根據不同標準可以劃分為不同類別,不同心理學家從不同角度對學習動機進行了闡釋。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為七種,分別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認識與理解的需要、審美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較低級的需要至少必須部分滿足之後才能出現對較高級需要的追求。

怎樣報“興趣班”才更科學?高明家長巧用5字效應,打造優秀孩子

目標的制定應切合孩子現階段的實際情況,讓孩子不斷獲得滿足感。只有孩子被接納、關注、鼓勵以及被他人認同的需求得到滿足,他才會向更高的“自我實現”層級發展,激發更大的學習動機。如果目標過高,孩子無法從中得到滿足感,最終失去學習興趣、學習動機。

就像文首的小若一樣,媽媽把她的畫作和姐姐的畫作做比較,對小若的能力一再否定,自然使她失去了學習的動機,乾脆不學畫畫,改學舞蹈了。如果小若的媽媽只是拿小若的最近作品和之前的作品做比較,並肯定了孩子的進步,孩子得到滿足感,自然有繼續學下去的源動力。

怎樣報“興趣班”才更科學?高明家長巧用5字效應,打造優秀孩子

2、目標過高,孩子喪失學習信心

桑代克認為,學習的實質,就是形成一定聯結的過程。他總結的學習的三條規律中,最後一條是效果律,即在情境與反應間建立可以改變的聯結,伴隨著滿意的態度時,聯結的力量就會增強,伴隨著煩惱的態度時,聯結的力量就會削弱。

桑代克的動物實驗中,貓通過不斷地試錯,從迷箱中逃跑出來,結果迎接它的是一盤魚。也正是這盤魚,才使貓想方設法逃出來。可見,當反應的結果是令人愉快的,學習才會發生。

孩子這個時期的自我認知系統尚未成熟,家長就是他們心目中第一個權威的評價者,他們最渴望得到的就是來自父母的肯定,然而有時摧毀他們自信心的,也正是他們最信賴的父母。

有一位家長,把5歲的女兒送去學習書法,以此培養孩子對書法的興趣。有一天,孩子興沖沖地把書法作品拿給媽媽看,這位家長看到後火冒三丈:“你寫的都是些什麼亂七八糟的?我可是花了不少錢給你學書法,你能不能長點心?”孩子當場就把作品給撕了,表示再也不寫了。

孩子明明已經盡力了,在父母看來,卻沒有達到十全十美,忍不住嚴加苛責。反而使孩子對自己失去信心。他們沒有意識到,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3、目標過多,分散孩子的專注力

現在的父母都普遍焦慮,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有位媽媽為孩子報了5項興趣班,有鋼琴、舞蹈、毛筆、國畫、唱歌,簡直是見縫插針,把時間安排得滿滿的。

這位家長說:“我也不知道孩子喜歡什麼,身邊同事、朋友的孩子都報名了各種班,所以乾脆都報了,總能找到真正的興趣,再不濟,也能讓孩子增加氣質。”

法國心理學家齊加尼克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將一批學生分成兩組,讓他們同時完成20項工作。其中一組順利完成工作,另一組未能完成工作。沒有完成工作的孩子,緊張狀態持續存在,且有加劇傾向,這種現象被稱為“齊加尼克效應”。

在現實中,第一組的情況很難發生,因為只有當被試者一次性把所有任務都完成時,他們才能完全放鬆下來。如果孩子的目標過多,則孩子的專注力就極易分散。

比如,孩子在學鋼琴的時候,想著一會兒還有一節毛筆課,上毛筆課的時候,腦中想的卻是下午的舞蹈課,孩子就無法專注於正在學習的項目,影響學習效果。

孩子在各種興趣班切換,疲於應付,時間一長,自然會滋生逆反心理。

怎樣報“興趣班”才更科學?高明家長巧用5字效應,打造優秀孩子

巧用“籃球架效應”,使孩子持之以恆

只要家長因材施教,對孩子的要求適度,循序漸進並及時加以鼓勵,有利於孩子健康的成長。

1、第一步,找到孩子真正的興趣

蘇聯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贊科夫說過:”對所學知識內容的興趣可能成為學習動機“。也有人說:"興趣是毅力的門檻"。所以,希望孩子能持之以恆,找到孩子的興趣是關鍵。

有位家長說:”我家孩子對音樂特別敏感,在廣場上一聽到音樂就會隨著節奏跳了起來,而且動作很靈巧,可是她最近又愛上了打鼓,去哪都帶著自己的小鼓。我真的不知道這是孩子的興趣還是愛好。“

首先,興趣不等於愛好,家長不能把兩者混為一談。愛好比較感性,而興趣是人們對某一事物更高層次的需求。家長這時就要區分,哪些是孩子的興趣,哪些是愛好。

著名兒童教育家孫瑞雪對興趣是這樣定義的:興趣是兒童在這個世界上邁出成長第一步的重要標誌,所有母親都可以發現,孩子出生後就對自己有興趣的東西高度專注。

  • 對繪畫的興趣

有一天,同事對我說,她女兒小時候喜歡在牆上亂塗亂畫,把牆上畫得五顏六色的,一氣之下,她把那些顏色筆都扔了。我說,你可能錯過了她的繪畫敏感期了。

通常,3-5歲的孩子進入繪畫敏感期。在此階段,往往會通過塗鴉和畫畫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如果你發現孩子某個階段對對色彩特別敏感,經常會吵鬧著要買水彩筆等畫具。並且家裡的牆上、沙發上、地上甚至衣服上,都有孩子畫畫的印記,這個時候是培養孩子繪事興趣的最好時期。

  • 對摺紙的興趣

有些孩子看見紙的樂西就會嘗試著折出很多東西,如果遇到摺紙書或有老師指導,他們會學得很認真,並且很快就能學會,摺疊得一絲不苟,邊角整整齊齊。

我有一個堂弟,從小對摺紙無師自通,他媽媽給他買了一本摺紙書,有些很複雜的折法,他居然看一遍就學會了。

  • 對製作的興趣

我家大寶在七八個月的時候,很喜歡從地上撿細小的東西,比如頭髮、大人不慎掉在地上的牙籤,從上幼兒園開始,她的動手能力就很強,喜歡製作和粘貼,甚至一張普通的紙巾、不織布,在她的手裡,都能變成芭比娃娃身上的衣裙。

以上這些只是拋磚引玉,家長平時要對孩子多觀察,並有意加以培養,找到孩子真正的興趣。

怎樣報“興趣班”才更科學?高明家長巧用5字效應,打造優秀孩子

2、第二步,循循善誘,漸入佳境

中國著名學者蘇東坡將自己讀書和研究問題方法歸納為“八面受敵”,他主張將學習對象分為多個方面,各個擊破。即把學習目標為為不同的水平和層次,然後對學習內容進行分層加工,這樣既有利於集中學習者的精力,又能提高學習的效果

比如,在閱讀的時候,每次只把精力集中在一個專題,只到把問題弄透為止,再進行下一個。

我們在培養孩子的興趣時,也可以將目標拆解為不同的水平和層次,有目的,有計劃地採用一定的手段,誘發孩子產生對某種興趣的好奇心。

一位媽媽發現女兒的身體先天很柔軟,但也知道舞蹈需要恆心和不怕吃苦,才能堅持下去,所以她有意帶女兒去看一些舞蹈劇,知道女兒喜歡在網上刷視頻,她總是調出一些孩子跳舞的視頻,讓孩子觀看。週末,孩子的奶奶要去跳廣場舞,也讓孩子跟著奶奶去。

同齡的許多孩子都去報了舞蹈隊,只有這位媽媽無動於衷,終於有一天這位孩子坐不住了,要求自己也要去學舞蹈。這位媽媽就說,舞蹈很苦的,天天練劈叉、下腰,你能堅持得住嗎?

孩子堅定地說,我能堅持下去。媽媽說,光說是不行的,要不,我們觀察一段時間,你在家裡堅持一個月,天天學橫叉、豎叉、還有下腰、倒立,如果你能堅持下去,我就給你報名。

孩子果然接受了挑戰,並且不言苦不言累,這位媽媽見自己的目的已經達到,就幫她報了中國舞。孩子去到興趣班表現優異,成為最刻苦的那個。

3、第三步,繼續激發,引爆夢想

有一位媽媽,她發現孩子對音樂很敏感,就算搭積木的過程中,他也喜歡反覆敲擊積木,並嘴裡唸唸有詞,臉上表情很豐富。有一次在商場時本來牽著媽媽的手,後來聽到一段喜歡的音樂,居然站在原地,聽得十分入迷。

自從知道孩子對音樂抱著強烈的好奇心,這位媽媽便開始給孩子創造音樂環境。她在孩子休息時,放一些舒緩的音樂。進餐的時候放一些節奏明快的音樂,讓他邊吃邊聽。

這位孩子的音樂造詣也越來越高,最後他主動提出要學鋼琴和小提琴。因為是發自內心的喜歡,進步比同齡的孩子更快。後來他去市裡參加鋼琴比賽,孩子學習鋼琴的勁頭就更足了。

看到孩子對鋼琴有這麼濃厚的興趣,這位媽媽找了在國際上頗有盛名的鋼琴家的表演視頻,有空就給孩子播放,孩子耳濡目染,越來越不滿足現狀,萌生了要當鋼琴家的夢想。

興趣變成夢想,使孩子有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孩子的每個階段的選擇都是自願的,但都離不開家長的刻意引導。最終孩子不但堅持了學習,還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怎樣報“興趣班”才更科學?高明家長巧用5字效應,打造優秀孩子

4、興趣不能貪多,堅持一樣就行

孔子在《論語》中說:“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要貪多、貪快,不能急功近利。一味地追求速度,最終一定是“不達”,與最初的目標背道而馳。做了無用功,百害而無一利。

  • 不能貪多

俗話說,“貪多嚼不爛”。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更不要說孩子了。一位孩子考上清華美院的家長說,興趣不能貪多,讓孩子找到最感興趣,最有成就感的一項,一直保持下去就可以了。否則孩子和家長都太累。

  • 不能貪快

孩子興趣的培養,需要一個長期漫長的過程,家長要給孩子一定的時間和耐心,不能因為短期內看不到成績,就放棄了。只要家長抱著平常心,言語間就不會對孩子過多的苛責,孩子也能心態平和地應對每次的學習。

我從小就培養大寶的畫畫能力,大寶的畫畫水平在班上是數一數二的,下課後她在畫畫的時候,常引得一幫同學圍觀。每次她最期盼的課程就是美術課。而班上每次出黑板報,老師都指定她參加,有一次還被班主任委派去別班幫忙畫黑板報。

大寶原來是比較內向的孩子,如今自信心強了許多。她的自信就來源於美術方面所取得的成績。從這個角度來講,興趣真不能貪多,只要堅持下來就可以了。

怎樣報“興趣班”才更科學?高明家長巧用5字效應,打造優秀孩子

人生不是一場比賽,而是一場旅行,不要為了比較,讓孩子承受焦慮和不痛快。教育中充滿了無數選擇,高明的父母從不盲目跟風,而是有自己的觀察和思考。以愛為前提,跟著孩子的節奏走。走著走著,花就開了。

如果您覺得有用,麻煩點個贊再走唄!我是人魚海棠,關注我,一起做成長型父母。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