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堂木一響,哩個啷個啷。我來貧一段,請君聽真詳。

列位,吃了嗎您哪?適逢五月,這個月份裡有兩個節氣:立夏和小滿,今兒正值小滿。

“小滿” 乃是穀物飽滿但卻還沒有完全成熟之意。不滿而疑,過滿則失,小滿,豈不是人生最好的一種狀態?呵呵!

甭管遇著什麼節氣令候,吃乃是第一位的。無論在南方還是北方,一道傳統的家鄉美食甚或酒肆,往往就在平民為生命的繼續而進行的奔波與追求中,得以最大化的彰顯。

說起老北京的飲食,最具代表性的其實並不是一道傳統小吃兒,而是興起於淸代末期的那些酒樓飯莊了,特別是舊京一見傾心再見唏噓的“八大樓”。

初見驚豔再見終生的“八大樓”

當時滿清律令中雖然有一條“八旗貴胄不得經商”的規定,但是對於不安於現狀的八旗子弟們,也多是一紙空文。他們往往選中繁華鬧市中的一塊風水之地,暗裡進行投資,明裡僱傭一些漢人進行經營。哇哦!

這種滿漢合夥操弄的飯莊酒樓應時而興、高堂滿座、市利贏盈,一時之間將京城的餐飲業推向了一個高峰。

解祕“八大樓”之東興樓

一般飯館可以提供應時小賣

由於漢胡雜糅,雖然北方人佔據多數,但是居於北京的南方人也有著相當的比例。同在京都屋簷下的人們,風俗不一,口味各異,決定了京城大小飯館風味的多樣性。歐耶!

舊京城裡,除了川、魯、粵、揚、閩、浙、徽、湘“八大菜系”雅望素著之外,還有山西、河南等地方風味的館肆也是浮華日累,甚至於回族、蒙族、朝鮮族等不同少數民族風味的餐館同樣是久受尊名。嘻嘻!

雖然說,各種風味的飯館這麼齊備,但有一個不爭的事實,佔絕對優勢的卻是山東飯館。啊哈!

1926年新京報紙上就曾有過這麼一段評論:“京中各種商業,由山東人經營者,十之六七,故菜館亦不能逃此例。民國以前,大都均系山東館,間有京中土著經營之菜館,雖有京菜,亦多山東風味。”

解祕“八大樓”之東興樓

酒肆雖不大但隨時可向顧客供應多種菜餚

中國十大菜系中,只有一家北方菜名列其中,那就是魯菜。魯菜之所以能夠在京城結緣繼統,一方面保不齊是給足了孔聖人的面子(孔子本就是一個美食家);而另一方面得益於“北漂”而來的山東人那一份勤懇和聰明。嘿嘿!

所以不妨說,現在的北京餚饌,多是在魯菜的基礎上,歷經歲月的變遷和不斷的改良,最終演變成了獨特的京菜京味兒。

說到這兒不得不提民國初年興起於京城的“八大樓”。

“八大樓”就是八個巨牛的餐館,依次是東興樓、泰豐樓、致美樓、鴻興樓、正陽樓、新豐樓、安福樓和春華樓。除東興樓(在東安門)、安福樓(在王府井)之外,其餘的六家都在繁華的前門大柵欄一帶。哦哦!

這“八大樓”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山東菜,而且主廚都來自山東福山與榮城,就連跑堂的夥計都是來自山東牟平一帶的人。嘿嘿!

解祕“八大樓”之東興樓

魯菜鹹重之味適合北京人的口腹之慾

關於“八大樓”,還有另一個說法,最初包括東興樓、泰豐樓、新豐樓、正陽樓、悅賓樓、慶雲樓、萬德樓、會元樓等八家館子,直到作為後起之秀的致美樓後來居上。估摸著,當時的致美樓主打四吃活龜、雲片熊掌、三絲魚翅、壽比南山等菜品,曾經廣邀美食家們前來品鑑,因而才拿到了躋身“八大樓”的入場券。呵呵!

今兒跟您要聊的是“八大樓”中的首席——東興樓。

魯酒飄香東興樓

位於東安門大街的東興樓是一家膠東菜館(位以東為尊,好傢伙,就衝這四個‘東’也真是了得),以餐具考究、室內裝潢別緻著稱。據說東興樓是清宮裡一何姓的梳頭太監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開的。

好嘛,自打東興樓一“落生”就透著尊貴:5000多平米的佔地,分為南北兩號,路北的1000多平米全是出廓的大房,路南則是1500多平米的特大禮堂;前邊是11間明窗靜牖的樓房和東西配房,後邊乃是7間前出廓後出廈的四合大房。這份宏偉寬敞以及卓然不群,足以考驗著食客的嗅覺和想象力。

解祕“八大樓”之東興樓

堂下火旺是生意紅火的再現

由於場面大,所以東興樓設有兩個廚房。最初拿手的有幾樣宮廷菜,包括砂鍋熊掌、燕窩魚翅、砂鍋翅。而日常的招牌菜也有那麼幾樣:芙蓉雞片、醤爆雞丁、燴烏魚蛋、炸鴨胗子等,還有個蔥燒海蔘倍兒地道。

由於東興樓雅潔華貴,飯菜精美,開業初的那幾年裡一度成了官僚衙署的私下廚堂,而在民國之後,又成為了北洋政府的軍閥和政客們請客用膳的勝地華宅。

一襲煙花噴京華

北京人喜好吃,而且善於吃,鐘鳴鼎食、輕車暖裘,自是詩酒年華的排場。而作為娛目歡心之物的飯舍,要想在激烈的商戰中立於不敗之地,務必要做到廚堂兩旺,這就要求不僅要有好的廚師,還要有好的跑堂,特別是要有好的堂頭。要做到這一點的前提,則是必須得有一個好的掌櫃。

最初掌管東興樓業務的掌櫃叫安樹塘,此人崛起於蓬蒿,卻交相出謁,知人善用,讓東興樓的生意越做越紅火。

解祕“八大樓”之東興樓

東興樓一般都備有供堂會用的戲臺

然而小滿之後便是過滿,導致盛極而衰,自1932年安樹塘亡故,他的兒子安耀東接任掌櫃。而這個安耀東一反乃父沉穩的作法,獨斷專行,任人唯親,在紛繁的俗務中自亂方寸,不到兩年的光景,一些老管理人員和老廚師便先後離開了東興樓。

殊不知,正是這些離開的舊人,為生計迫,於1935年共同集資在八面槽(清時從燈市口西街到東安門大街的一段)開辦了萃華樓飯莊。

萃華樓成立之後,東興樓裡許多有技藝的師傅紛紛前去投奔,因此,作為東興樓的一個複製品,萃華樓搖身一變成了不是東興樓的東興樓。而此時的東興樓已然失了魂魄,“廟還是那個廟,可神不是那個神了。”

隨著萃華樓的逐漸興旺,盛極一時的東興樓樽殘燭冷,不得不在1944年關張停業。

自古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餘而德不足,以至於顛覆者多矣!

解祕“八大樓”之東興樓

新開業的東興樓仍襲古風舊韻

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在政府的扶持下,東興樓作為傳統的老字號,又舊業重提,在挖掘原有傳統的菜餚風味之外,還有所創新和發展(可惜的是,由於傳統菜品工藝的流失,“八大樓”中現今重新開業的就只有東興樓和泰豐樓了)。

祕不示人的偷手

在老北京的莊館中,能夠流傳至今的那些傳統北京小吃兒,都有自己祕不示人的“一招鮮”,卻是讓人回味無窮,流連忘返。

無論是高翔遠引的“八大樓”,還是張揚飛肆的“東興樓”,總有一個大大的疑問隱藏在其中,為什麼當時“北漂”過來的山東人在老北京能夠蟬吟雀噪呢?

其實這裡面有一層窗戶紙不捅不透,就是說,聰慧的山東人一直隱藏著一個在當時祕而不宣的祕笈,乃是一個小“偷手”(技巧),那便是廚下一種私密的調料(若干年前一個老山東廚子酒後透漏)。

解祕“八大樓”之東興樓

幹炸小丸子為魯菜中的一道名品(但原本的味道缺失了好多)

山東離海近,所以膠東沿海的山東人每每將海腸子焙乾至透,研成細細的粉,每在菜中添加適量,用以提鮮,頗近似於今日使用的味精。

雖然這只是一個小的創意,但在當時卻成就了多少館子春風一度,甚或外界人都不知道這其中的門道。

民國後,南方來京謀事的人士劇增,當這些人有了一定的經濟能力之時,便開始思念家鄉的特色美食,於是魯菜獨霸一方的局面開始漸落下風。

但無論怎樣,關於魯菜的“偷手”真個是“這祕密寫在我心裡,永遠變成回憶。”

似乎,只有那些逝去的繁華,才是永久縈繞於心的念想兒。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