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安徽禮讚」安徽交通之公路篇:風雨築路七十載 江淮處處變通途'

"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衣食住行,人類生存之必需。因之,發展交通成為人類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事業之一。


"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衣食住行,人類生存之必需。因之,發展交通成為人類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事業之一。


「70年安徽禮讚」安徽交通之公路篇:風雨築路七十載 江淮處處變通途

馬鞍山長江大橋

"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衣食住行,人類生存之必需。因之,發展交通成為人類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事業之一。


「70年安徽禮讚」安徽交通之公路篇:風雨築路七十載 江淮處處變通途

馬鞍山長江大橋

「70年安徽禮讚」安徽交通之公路篇:風雨築路七十載 江淮處處變通途

蕪湖長江二橋

生活昭示我們,公路、鐵路、水路、航空等四大類交通網絡,雖各具特色各有所長,但從實而言,縱橫交錯、干支結合的公路更能起到交通動脈的作用:其運輸靈活機動、服務千家萬戶,與社會發展進步、人們生產生活關係更為密切;鐵路、港口、機場的物資集散、旅客接送等,都需要公路來實現“送貨上門”“送客到家”。“要想富,先修路”的說法,便生動印證這一事理。

長江、淮河橫貫省境,江河縱橫其間,山區溝壑相間,崎嶇不平,發展公路交通對安徽尤為重要。七十年來,全省公路在少、差、低、劣的基礎上,克服重重困難,得到了巨大發展;在工農業生產、經濟發展、抗災搶險、發展旅遊事業等方面,均顯示出特殊的作用。“公路通,百業興”也漸成人們共識。

恢復與初建:全國的第一條砂礓路誕生

說到七十年前的公路建設,不得不提到“三大戰役”。

解放初期,恢復、維護公路交通工作十分繁重,在財經、物資、技術極為匱乏的年代,公路部門依靠人民群眾和地方集中有限的財力、物力和技術力量,將搶修皖北支前公路、治淮公路和皖南急要公路作為最緊迫的首要任務,這便是解放初期公路修建的“三大戰役”。

在進行“三大戰役”的同時,公路部門重點修復以合肥為中心的放射線公路、興建潛山至嶽西等山區公路,實現了全省縣縣通公路的戰略目標。

1954年的特大洪水給全省公路造成的損失是前所未有的,皖北地區很多路段被水淹沒,最深處達5米,中斷交通有的長達半年;淮河蚌埠段水位高達22.18米,堤外“一片汪洋”;蚌阜路懷遠部分路段水深1米以上,馬店橋被水淹沒深達1.9米,中斷交通一個多月,建設晴雨都可通車的公路成為百姓迫切所需。

1955年,蚌阜路阜陽至曹店長108公里的砂礓路面出現在淮北大地,阜陽地區第一次有了晴雨通車的公路,這是安徽乃至全國的第一條砂礓路,也是淮北平原地區公路建設史上的里程碑。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有砂礓的地方,都推廣鋪築砂礓路面,當時宿縣地區濉溪縣144公里晴雨通車公路中,就有107公里鋪築了砂礓路面。

1956年10月全國公路養護會議後,由交通部組織21個省市參觀團,來安徽觀摩,對首創砂礓路面的成功和公路綠化等成果,以及在養路費年收入不足300萬元的困難條件下,取得了投資小、收效大的成就,給予較高評價。隨後,江蘇、山東等省產有砂礓的地方,都陸續鋪築了砂礓路面。

這一時期,是安徽公路建設發展的最好時期之一。按照因地制宜、經濟實用的原則,全省公路部門還在不同地區採取不同形式分別新建、改建和整修加固多種橋樑。到1957年底,全省公路通車歷程達到8328公里,比1949年勉強維持通車的2088公里增長了2.99倍。其中,晴雨通車裡程為4543公里,比1949年的322公里相比,增長13.1倍。

改善與發展:“小三線”公路修建工程走上歷史舞臺

進入60年代,安徽“小三線”公路修建工程走上歷史舞臺,成為當時壓倒一切的政治任務。路橋的建成,不僅保證了皖境14個“小三線”工廠建設期間材料運輸、人員設備搬遷的需要,大大改善了皖南、皖西公路交通建設狀態,讓山區土特產得以及時運出,發展了山區經濟,改善了人民生活。

修建梅(山)長(嶺關)路是“小三線”公路建設計劃之一。在1967至1976年的8年間,金寨縣發動民工1333餘萬工日,新、改建公路10條(段)267.6公里,新建橋樑112座3703.2延米。

當時,負責橋樑設計的老工程師樓辰,用一架破舊的手搖計算機,經過近3個月日日夜夜的艱苦運算,終於完成1座鋼筋混凝土雙曲拱大橋的設計;負責梅山至南溪公路測設任務的張澤綿、周昌柏、陶大鵬在接到調回省的通知後,仍堅持完成了測設任務。

據不完全統計,八年間,金寨縣組織民工累計完成路基土石方768.8萬立方米,新建駁岸等防護工程149處計6351.9立方米,鋪築泥結碎石路面240餘公里,同時還協助修建了大量橋涵。可以說,金寨縣的每一條路、每一座橋都是群眾的血和汗鑄就的。

五河淮河公路特大橋的建成,結束了安徽境內淮河上沒有公路橋樑的歷史,使淮河南北兩岸公路交通面貌大為改觀。1977年11月29日上午,五河淮河公路特大橋舉行通車典禮,大橋兩側幾百面紅旗迎風招展,2萬餘名幹群興高采烈,鑼鼓聲、鞭炮聲、歡笑聲響成一片,60輛汽車組成的車隊安全駛過橋面。人們贊曰:“長虹跨落淮河上,裝點江上又一橋,車船聯運通南北,中華兒女志氣高。”

改造與提高:大膽提出建設高速公路的設想

迎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安徽省第一部公路管理法規《安徽省公路管理條例》頒佈實施。從此,我省山區道路建設全面鋪開,幹線公路建設改造穩步推進,長期以來的“乘車難、貨運難”得到逐步緩解。

20世紀80年代,我國經濟社會已全面步入改革開放的春天。安徽省委、省政府根據安徽當時的財力和物力,大力發展交通事業,大膽提出了建設高速公路的設想。


"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衣食住行,人類生存之必需。因之,發展交通成為人類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事業之一。


「70年安徽禮讚」安徽交通之公路篇:風雨築路七十載 江淮處處變通途

馬鞍山長江大橋

「70年安徽禮讚」安徽交通之公路篇:風雨築路七十載 江淮處處變通途

蕪湖長江二橋

生活昭示我們,公路、鐵路、水路、航空等四大類交通網絡,雖各具特色各有所長,但從實而言,縱橫交錯、干支結合的公路更能起到交通動脈的作用:其運輸靈活機動、服務千家萬戶,與社會發展進步、人們生產生活關係更為密切;鐵路、港口、機場的物資集散、旅客接送等,都需要公路來實現“送貨上門”“送客到家”。“要想富,先修路”的說法,便生動印證這一事理。

長江、淮河橫貫省境,江河縱橫其間,山區溝壑相間,崎嶇不平,發展公路交通對安徽尤為重要。七十年來,全省公路在少、差、低、劣的基礎上,克服重重困難,得到了巨大發展;在工農業生產、經濟發展、抗災搶險、發展旅遊事業等方面,均顯示出特殊的作用。“公路通,百業興”也漸成人們共識。

恢復與初建:全國的第一條砂礓路誕生

說到七十年前的公路建設,不得不提到“三大戰役”。

解放初期,恢復、維護公路交通工作十分繁重,在財經、物資、技術極為匱乏的年代,公路部門依靠人民群眾和地方集中有限的財力、物力和技術力量,將搶修皖北支前公路、治淮公路和皖南急要公路作為最緊迫的首要任務,這便是解放初期公路修建的“三大戰役”。

在進行“三大戰役”的同時,公路部門重點修復以合肥為中心的放射線公路、興建潛山至嶽西等山區公路,實現了全省縣縣通公路的戰略目標。

1954年的特大洪水給全省公路造成的損失是前所未有的,皖北地區很多路段被水淹沒,最深處達5米,中斷交通有的長達半年;淮河蚌埠段水位高達22.18米,堤外“一片汪洋”;蚌阜路懷遠部分路段水深1米以上,馬店橋被水淹沒深達1.9米,中斷交通一個多月,建設晴雨都可通車的公路成為百姓迫切所需。

1955年,蚌阜路阜陽至曹店長108公里的砂礓路面出現在淮北大地,阜陽地區第一次有了晴雨通車的公路,這是安徽乃至全國的第一條砂礓路,也是淮北平原地區公路建設史上的里程碑。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有砂礓的地方,都推廣鋪築砂礓路面,當時宿縣地區濉溪縣144公里晴雨通車公路中,就有107公里鋪築了砂礓路面。

1956年10月全國公路養護會議後,由交通部組織21個省市參觀團,來安徽觀摩,對首創砂礓路面的成功和公路綠化等成果,以及在養路費年收入不足300萬元的困難條件下,取得了投資小、收效大的成就,給予較高評價。隨後,江蘇、山東等省產有砂礓的地方,都陸續鋪築了砂礓路面。

這一時期,是安徽公路建設發展的最好時期之一。按照因地制宜、經濟實用的原則,全省公路部門還在不同地區採取不同形式分別新建、改建和整修加固多種橋樑。到1957年底,全省公路通車歷程達到8328公里,比1949年勉強維持通車的2088公里增長了2.99倍。其中,晴雨通車裡程為4543公里,比1949年的322公里相比,增長13.1倍。

改善與發展:“小三線”公路修建工程走上歷史舞臺

進入60年代,安徽“小三線”公路修建工程走上歷史舞臺,成為當時壓倒一切的政治任務。路橋的建成,不僅保證了皖境14個“小三線”工廠建設期間材料運輸、人員設備搬遷的需要,大大改善了皖南、皖西公路交通建設狀態,讓山區土特產得以及時運出,發展了山區經濟,改善了人民生活。

修建梅(山)長(嶺關)路是“小三線”公路建設計劃之一。在1967至1976年的8年間,金寨縣發動民工1333餘萬工日,新、改建公路10條(段)267.6公里,新建橋樑112座3703.2延米。

當時,負責橋樑設計的老工程師樓辰,用一架破舊的手搖計算機,經過近3個月日日夜夜的艱苦運算,終於完成1座鋼筋混凝土雙曲拱大橋的設計;負責梅山至南溪公路測設任務的張澤綿、周昌柏、陶大鵬在接到調回省的通知後,仍堅持完成了測設任務。

據不完全統計,八年間,金寨縣組織民工累計完成路基土石方768.8萬立方米,新建駁岸等防護工程149處計6351.9立方米,鋪築泥結碎石路面240餘公里,同時還協助修建了大量橋涵。可以說,金寨縣的每一條路、每一座橋都是群眾的血和汗鑄就的。

五河淮河公路特大橋的建成,結束了安徽境內淮河上沒有公路橋樑的歷史,使淮河南北兩岸公路交通面貌大為改觀。1977年11月29日上午,五河淮河公路特大橋舉行通車典禮,大橋兩側幾百面紅旗迎風招展,2萬餘名幹群興高采烈,鑼鼓聲、鞭炮聲、歡笑聲響成一片,60輛汽車組成的車隊安全駛過橋面。人們贊曰:“長虹跨落淮河上,裝點江上又一橋,車船聯運通南北,中華兒女志氣高。”

改造與提高:大膽提出建設高速公路的設想

迎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安徽省第一部公路管理法規《安徽省公路管理條例》頒佈實施。從此,我省山區道路建設全面鋪開,幹線公路建設改造穩步推進,長期以來的“乘車難、貨運難”得到逐步緩解。

20世紀80年代,我國經濟社會已全面步入改革開放的春天。安徽省委、省政府根據安徽當時的財力和物力,大力發展交通事業,大膽提出了建設高速公路的設想。


「70年安徽禮讚」安徽交通之公路篇:風雨築路七十載 江淮處處變通途

上世紀八十年代,工程技術人員在柘烏路95k進行彎沉值測試

歷時4年多,安徽克服資金短缺、技術落後、經驗匱乏、設備不足等諸多困難,於1991年建成了全省第一條全封閉、全立交、雙向四車道水泥混凝土高速公路(當時按照一級汽車專用線建設)——合寧高速。合寧高速的建成通車,不僅圓了安徽人民“早修高速,快致富”的夙願,也讓該路成為了安徽改革開放的“形象大使”。

同年6月,安徽遭遇百年未遇的洪災,省會合肥市對外陸路交通基本中斷,幸運的是,合寧高速已建成通車。很快,這條高速路便擔起“諾亞方舟”的重任,大批抗洪救災搶險物資經合寧高速公路到達災民手中。


"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衣食住行,人類生存之必需。因之,發展交通成為人類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事業之一。


「70年安徽禮讚」安徽交通之公路篇:風雨築路七十載 江淮處處變通途

馬鞍山長江大橋

「70年安徽禮讚」安徽交通之公路篇:風雨築路七十載 江淮處處變通途

蕪湖長江二橋

生活昭示我們,公路、鐵路、水路、航空等四大類交通網絡,雖各具特色各有所長,但從實而言,縱橫交錯、干支結合的公路更能起到交通動脈的作用:其運輸靈活機動、服務千家萬戶,與社會發展進步、人們生產生活關係更為密切;鐵路、港口、機場的物資集散、旅客接送等,都需要公路來實現“送貨上門”“送客到家”。“要想富,先修路”的說法,便生動印證這一事理。

長江、淮河橫貫省境,江河縱橫其間,山區溝壑相間,崎嶇不平,發展公路交通對安徽尤為重要。七十年來,全省公路在少、差、低、劣的基礎上,克服重重困難,得到了巨大發展;在工農業生產、經濟發展、抗災搶險、發展旅遊事業等方面,均顯示出特殊的作用。“公路通,百業興”也漸成人們共識。

恢復與初建:全國的第一條砂礓路誕生

說到七十年前的公路建設,不得不提到“三大戰役”。

解放初期,恢復、維護公路交通工作十分繁重,在財經、物資、技術極為匱乏的年代,公路部門依靠人民群眾和地方集中有限的財力、物力和技術力量,將搶修皖北支前公路、治淮公路和皖南急要公路作為最緊迫的首要任務,這便是解放初期公路修建的“三大戰役”。

在進行“三大戰役”的同時,公路部門重點修復以合肥為中心的放射線公路、興建潛山至嶽西等山區公路,實現了全省縣縣通公路的戰略目標。

1954年的特大洪水給全省公路造成的損失是前所未有的,皖北地區很多路段被水淹沒,最深處達5米,中斷交通有的長達半年;淮河蚌埠段水位高達22.18米,堤外“一片汪洋”;蚌阜路懷遠部分路段水深1米以上,馬店橋被水淹沒深達1.9米,中斷交通一個多月,建設晴雨都可通車的公路成為百姓迫切所需。

1955年,蚌阜路阜陽至曹店長108公里的砂礓路面出現在淮北大地,阜陽地區第一次有了晴雨通車的公路,這是安徽乃至全國的第一條砂礓路,也是淮北平原地區公路建設史上的里程碑。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有砂礓的地方,都推廣鋪築砂礓路面,當時宿縣地區濉溪縣144公里晴雨通車公路中,就有107公里鋪築了砂礓路面。

1956年10月全國公路養護會議後,由交通部組織21個省市參觀團,來安徽觀摩,對首創砂礓路面的成功和公路綠化等成果,以及在養路費年收入不足300萬元的困難條件下,取得了投資小、收效大的成就,給予較高評價。隨後,江蘇、山東等省產有砂礓的地方,都陸續鋪築了砂礓路面。

這一時期,是安徽公路建設發展的最好時期之一。按照因地制宜、經濟實用的原則,全省公路部門還在不同地區採取不同形式分別新建、改建和整修加固多種橋樑。到1957年底,全省公路通車歷程達到8328公里,比1949年勉強維持通車的2088公里增長了2.99倍。其中,晴雨通車裡程為4543公里,比1949年的322公里相比,增長13.1倍。

改善與發展:“小三線”公路修建工程走上歷史舞臺

進入60年代,安徽“小三線”公路修建工程走上歷史舞臺,成為當時壓倒一切的政治任務。路橋的建成,不僅保證了皖境14個“小三線”工廠建設期間材料運輸、人員設備搬遷的需要,大大改善了皖南、皖西公路交通建設狀態,讓山區土特產得以及時運出,發展了山區經濟,改善了人民生活。

修建梅(山)長(嶺關)路是“小三線”公路建設計劃之一。在1967至1976年的8年間,金寨縣發動民工1333餘萬工日,新、改建公路10條(段)267.6公里,新建橋樑112座3703.2延米。

當時,負責橋樑設計的老工程師樓辰,用一架破舊的手搖計算機,經過近3個月日日夜夜的艱苦運算,終於完成1座鋼筋混凝土雙曲拱大橋的設計;負責梅山至南溪公路測設任務的張澤綿、周昌柏、陶大鵬在接到調回省的通知後,仍堅持完成了測設任務。

據不完全統計,八年間,金寨縣組織民工累計完成路基土石方768.8萬立方米,新建駁岸等防護工程149處計6351.9立方米,鋪築泥結碎石路面240餘公里,同時還協助修建了大量橋涵。可以說,金寨縣的每一條路、每一座橋都是群眾的血和汗鑄就的。

五河淮河公路特大橋的建成,結束了安徽境內淮河上沒有公路橋樑的歷史,使淮河南北兩岸公路交通面貌大為改觀。1977年11月29日上午,五河淮河公路特大橋舉行通車典禮,大橋兩側幾百面紅旗迎風招展,2萬餘名幹群興高采烈,鑼鼓聲、鞭炮聲、歡笑聲響成一片,60輛汽車組成的車隊安全駛過橋面。人們贊曰:“長虹跨落淮河上,裝點江上又一橋,車船聯運通南北,中華兒女志氣高。”

改造與提高:大膽提出建設高速公路的設想

迎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安徽省第一部公路管理法規《安徽省公路管理條例》頒佈實施。從此,我省山區道路建設全面鋪開,幹線公路建設改造穩步推進,長期以來的“乘車難、貨運難”得到逐步緩解。

20世紀80年代,我國經濟社會已全面步入改革開放的春天。安徽省委、省政府根據安徽當時的財力和物力,大力發展交通事業,大膽提出了建設高速公路的設想。


「70年安徽禮讚」安徽交通之公路篇:風雨築路七十載 江淮處處變通途

上世紀八十年代,工程技術人員在柘烏路95k進行彎沉值測試

歷時4年多,安徽克服資金短缺、技術落後、經驗匱乏、設備不足等諸多困難,於1991年建成了全省第一條全封閉、全立交、雙向四車道水泥混凝土高速公路(當時按照一級汽車專用線建設)——合寧高速。合寧高速的建成通車,不僅圓了安徽人民“早修高速,快致富”的夙願,也讓該路成為了安徽改革開放的“形象大使”。

同年6月,安徽遭遇百年未遇的洪災,省會合肥市對外陸路交通基本中斷,幸運的是,合寧高速已建成通車。很快,這條高速路便擔起“諾亞方舟”的重任,大批抗洪救災搶險物資經合寧高速公路到達災民手中。


「70年安徽禮讚」安徽交通之公路篇:風雨築路七十載 江淮處處變通途

合寧高速

經歷了1991年特大洪水的考驗,合寧高速用一條“救命路”的鮮活事實告訴人們修建高速公路的現實意義。從此,修建高速公路便成為各地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企盼。

從白天撐著小雨棚,夜晚點著小馬燈收費,到自主研製併成功利用磁卡進行聯網收費……1992年至1995年,我省高速公路建設步入穩步發展階段,陸續開工建成了合巢蕪高速、合寧高速大(蜀山)龍(塘)段和高界高速,自主開發了高速公路監控、通信、供配電等管理系統,實現了高速公路管理系統的國產化。

很快,廣袤的江淮大地掀起了一場又一場高速公路“大建設”的場景,合安高速、連霍公路安徽段、廣祠、南沿江高速、合淮阜、安景、界阜蚌、銅黃、蕪宣等高速相繼建成通車,捷報頻傳,一條條建成的高速拉近了安徽與外省的距離。

幾乎同時,安徽農村公路建設也進入全面加快階段,初步形成以省會合肥為中心,以高速、一級、二級公路為主骨架的公路網;到2000年末,縣鄉公路通車裡程達到33720公里,公路總里程名列全國第15位;行政村通公路達85.6%以上,基本實現鄉鄉鎮鎮通公路;公路養護向以市場為導向的養管分離邁進,養護水平顯著提升。

新改建農村公路7.3萬公里、農村公路里程達13.6萬公里、建成通村公路橋樑900座、改造危橋753座……一系列數據見證著安徽農村路的變遷。截止2012年,全省公路總里程14.94萬公里,路網密度107.16公里/百平方公里,幹線公路通車裡程12412公里;同時,《安徽省農村公路條例》等地方性法規也相繼出臺。

回顧與展望:“五縱九橫”路網體系正在持續構建中

在高速公路建設取得喜人進展的同時,位於高速公路上的大型橋樑和長大隧道建設也取得突破性進展,安徽高速橋樑和隧道建設技術水平已經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2016年12月30日,八百里皖江上游第一座公路大橋——望東長江公路大橋建成通車。這座跨江大橋是國家高速公路網G35濟南至廣州高速公路在安徽最後一段控制性工程,它的建成通車標誌著全長2000多公里的濟廣高速在安徽省境內全貫通。


"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衣食住行,人類生存之必需。因之,發展交通成為人類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事業之一。


「70年安徽禮讚」安徽交通之公路篇:風雨築路七十載 江淮處處變通途

馬鞍山長江大橋

「70年安徽禮讚」安徽交通之公路篇:風雨築路七十載 江淮處處變通途

蕪湖長江二橋

生活昭示我們,公路、鐵路、水路、航空等四大類交通網絡,雖各具特色各有所長,但從實而言,縱橫交錯、干支結合的公路更能起到交通動脈的作用:其運輸靈活機動、服務千家萬戶,與社會發展進步、人們生產生活關係更為密切;鐵路、港口、機場的物資集散、旅客接送等,都需要公路來實現“送貨上門”“送客到家”。“要想富,先修路”的說法,便生動印證這一事理。

長江、淮河橫貫省境,江河縱橫其間,山區溝壑相間,崎嶇不平,發展公路交通對安徽尤為重要。七十年來,全省公路在少、差、低、劣的基礎上,克服重重困難,得到了巨大發展;在工農業生產、經濟發展、抗災搶險、發展旅遊事業等方面,均顯示出特殊的作用。“公路通,百業興”也漸成人們共識。

恢復與初建:全國的第一條砂礓路誕生

說到七十年前的公路建設,不得不提到“三大戰役”。

解放初期,恢復、維護公路交通工作十分繁重,在財經、物資、技術極為匱乏的年代,公路部門依靠人民群眾和地方集中有限的財力、物力和技術力量,將搶修皖北支前公路、治淮公路和皖南急要公路作為最緊迫的首要任務,這便是解放初期公路修建的“三大戰役”。

在進行“三大戰役”的同時,公路部門重點修復以合肥為中心的放射線公路、興建潛山至嶽西等山區公路,實現了全省縣縣通公路的戰略目標。

1954年的特大洪水給全省公路造成的損失是前所未有的,皖北地區很多路段被水淹沒,最深處達5米,中斷交通有的長達半年;淮河蚌埠段水位高達22.18米,堤外“一片汪洋”;蚌阜路懷遠部分路段水深1米以上,馬店橋被水淹沒深達1.9米,中斷交通一個多月,建設晴雨都可通車的公路成為百姓迫切所需。

1955年,蚌阜路阜陽至曹店長108公里的砂礓路面出現在淮北大地,阜陽地區第一次有了晴雨通車的公路,這是安徽乃至全國的第一條砂礓路,也是淮北平原地區公路建設史上的里程碑。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有砂礓的地方,都推廣鋪築砂礓路面,當時宿縣地區濉溪縣144公里晴雨通車公路中,就有107公里鋪築了砂礓路面。

1956年10月全國公路養護會議後,由交通部組織21個省市參觀團,來安徽觀摩,對首創砂礓路面的成功和公路綠化等成果,以及在養路費年收入不足300萬元的困難條件下,取得了投資小、收效大的成就,給予較高評價。隨後,江蘇、山東等省產有砂礓的地方,都陸續鋪築了砂礓路面。

這一時期,是安徽公路建設發展的最好時期之一。按照因地制宜、經濟實用的原則,全省公路部門還在不同地區採取不同形式分別新建、改建和整修加固多種橋樑。到1957年底,全省公路通車歷程達到8328公里,比1949年勉強維持通車的2088公里增長了2.99倍。其中,晴雨通車裡程為4543公里,比1949年的322公里相比,增長13.1倍。

改善與發展:“小三線”公路修建工程走上歷史舞臺

進入60年代,安徽“小三線”公路修建工程走上歷史舞臺,成為當時壓倒一切的政治任務。路橋的建成,不僅保證了皖境14個“小三線”工廠建設期間材料運輸、人員設備搬遷的需要,大大改善了皖南、皖西公路交通建設狀態,讓山區土特產得以及時運出,發展了山區經濟,改善了人民生活。

修建梅(山)長(嶺關)路是“小三線”公路建設計劃之一。在1967至1976年的8年間,金寨縣發動民工1333餘萬工日,新、改建公路10條(段)267.6公里,新建橋樑112座3703.2延米。

當時,負責橋樑設計的老工程師樓辰,用一架破舊的手搖計算機,經過近3個月日日夜夜的艱苦運算,終於完成1座鋼筋混凝土雙曲拱大橋的設計;負責梅山至南溪公路測設任務的張澤綿、周昌柏、陶大鵬在接到調回省的通知後,仍堅持完成了測設任務。

據不完全統計,八年間,金寨縣組織民工累計完成路基土石方768.8萬立方米,新建駁岸等防護工程149處計6351.9立方米,鋪築泥結碎石路面240餘公里,同時還協助修建了大量橋涵。可以說,金寨縣的每一條路、每一座橋都是群眾的血和汗鑄就的。

五河淮河公路特大橋的建成,結束了安徽境內淮河上沒有公路橋樑的歷史,使淮河南北兩岸公路交通面貌大為改觀。1977年11月29日上午,五河淮河公路特大橋舉行通車典禮,大橋兩側幾百面紅旗迎風招展,2萬餘名幹群興高采烈,鑼鼓聲、鞭炮聲、歡笑聲響成一片,60輛汽車組成的車隊安全駛過橋面。人們贊曰:“長虹跨落淮河上,裝點江上又一橋,車船聯運通南北,中華兒女志氣高。”

改造與提高:大膽提出建設高速公路的設想

迎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安徽省第一部公路管理法規《安徽省公路管理條例》頒佈實施。從此,我省山區道路建設全面鋪開,幹線公路建設改造穩步推進,長期以來的“乘車難、貨運難”得到逐步緩解。

20世紀80年代,我國經濟社會已全面步入改革開放的春天。安徽省委、省政府根據安徽當時的財力和物力,大力發展交通事業,大膽提出了建設高速公路的設想。


「70年安徽禮讚」安徽交通之公路篇:風雨築路七十載 江淮處處變通途

上世紀八十年代,工程技術人員在柘烏路95k進行彎沉值測試

歷時4年多,安徽克服資金短缺、技術落後、經驗匱乏、設備不足等諸多困難,於1991年建成了全省第一條全封閉、全立交、雙向四車道水泥混凝土高速公路(當時按照一級汽車專用線建設)——合寧高速。合寧高速的建成通車,不僅圓了安徽人民“早修高速,快致富”的夙願,也讓該路成為了安徽改革開放的“形象大使”。

同年6月,安徽遭遇百年未遇的洪災,省會合肥市對外陸路交通基本中斷,幸運的是,合寧高速已建成通車。很快,這條高速路便擔起“諾亞方舟”的重任,大批抗洪救災搶險物資經合寧高速公路到達災民手中。


「70年安徽禮讚」安徽交通之公路篇:風雨築路七十載 江淮處處變通途

合寧高速

經歷了1991年特大洪水的考驗,合寧高速用一條“救命路”的鮮活事實告訴人們修建高速公路的現實意義。從此,修建高速公路便成為各地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企盼。

從白天撐著小雨棚,夜晚點著小馬燈收費,到自主研製併成功利用磁卡進行聯網收費……1992年至1995年,我省高速公路建設步入穩步發展階段,陸續開工建成了合巢蕪高速、合寧高速大(蜀山)龍(塘)段和高界高速,自主開發了高速公路監控、通信、供配電等管理系統,實現了高速公路管理系統的國產化。

很快,廣袤的江淮大地掀起了一場又一場高速公路“大建設”的場景,合安高速、連霍公路安徽段、廣祠、南沿江高速、合淮阜、安景、界阜蚌、銅黃、蕪宣等高速相繼建成通車,捷報頻傳,一條條建成的高速拉近了安徽與外省的距離。

幾乎同時,安徽農村公路建設也進入全面加快階段,初步形成以省會合肥為中心,以高速、一級、二級公路為主骨架的公路網;到2000年末,縣鄉公路通車裡程達到33720公里,公路總里程名列全國第15位;行政村通公路達85.6%以上,基本實現鄉鄉鎮鎮通公路;公路養護向以市場為導向的養管分離邁進,養護水平顯著提升。

新改建農村公路7.3萬公里、農村公路里程達13.6萬公里、建成通村公路橋樑900座、改造危橋753座……一系列數據見證著安徽農村路的變遷。截止2012年,全省公路總里程14.94萬公里,路網密度107.16公里/百平方公里,幹線公路通車裡程12412公里;同時,《安徽省農村公路條例》等地方性法規也相繼出臺。

回顧與展望:“五縱九橫”路網體系正在持續構建中

在高速公路建設取得喜人進展的同時,位於高速公路上的大型橋樑和長大隧道建設也取得突破性進展,安徽高速橋樑和隧道建設技術水平已經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2016年12月30日,八百里皖江上游第一座公路大橋——望東長江公路大橋建成通車。這座跨江大橋是國家高速公路網G35濟南至廣州高速公路在安徽最後一段控制性工程,它的建成通車標誌著全長2000多公里的濟廣高速在安徽省境內全貫通。


「70年安徽禮讚」安徽交通之公路篇:風雨築路七十載 江淮處處變通途

望東長江大橋

進入2018年,安徽省公路建設也“喜報連連”:新增一級公路通車裡程390公里、新開工斷頭路14條、提前完成三年農村公路7.2萬公里的建設總任務、肥西縣、涇縣被命名為第二批“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路況水平連續4年穩居全國第一方陣……


"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衣食住行,人類生存之必需。因之,發展交通成為人類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事業之一。


「70年安徽禮讚」安徽交通之公路篇:風雨築路七十載 江淮處處變通途

馬鞍山長江大橋

「70年安徽禮讚」安徽交通之公路篇:風雨築路七十載 江淮處處變通途

蕪湖長江二橋

生活昭示我們,公路、鐵路、水路、航空等四大類交通網絡,雖各具特色各有所長,但從實而言,縱橫交錯、干支結合的公路更能起到交通動脈的作用:其運輸靈活機動、服務千家萬戶,與社會發展進步、人們生產生活關係更為密切;鐵路、港口、機場的物資集散、旅客接送等,都需要公路來實現“送貨上門”“送客到家”。“要想富,先修路”的說法,便生動印證這一事理。

長江、淮河橫貫省境,江河縱橫其間,山區溝壑相間,崎嶇不平,發展公路交通對安徽尤為重要。七十年來,全省公路在少、差、低、劣的基礎上,克服重重困難,得到了巨大發展;在工農業生產、經濟發展、抗災搶險、發展旅遊事業等方面,均顯示出特殊的作用。“公路通,百業興”也漸成人們共識。

恢復與初建:全國的第一條砂礓路誕生

說到七十年前的公路建設,不得不提到“三大戰役”。

解放初期,恢復、維護公路交通工作十分繁重,在財經、物資、技術極為匱乏的年代,公路部門依靠人民群眾和地方集中有限的財力、物力和技術力量,將搶修皖北支前公路、治淮公路和皖南急要公路作為最緊迫的首要任務,這便是解放初期公路修建的“三大戰役”。

在進行“三大戰役”的同時,公路部門重點修復以合肥為中心的放射線公路、興建潛山至嶽西等山區公路,實現了全省縣縣通公路的戰略目標。

1954年的特大洪水給全省公路造成的損失是前所未有的,皖北地區很多路段被水淹沒,最深處達5米,中斷交通有的長達半年;淮河蚌埠段水位高達22.18米,堤外“一片汪洋”;蚌阜路懷遠部分路段水深1米以上,馬店橋被水淹沒深達1.9米,中斷交通一個多月,建設晴雨都可通車的公路成為百姓迫切所需。

1955年,蚌阜路阜陽至曹店長108公里的砂礓路面出現在淮北大地,阜陽地區第一次有了晴雨通車的公路,這是安徽乃至全國的第一條砂礓路,也是淮北平原地區公路建設史上的里程碑。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有砂礓的地方,都推廣鋪築砂礓路面,當時宿縣地區濉溪縣144公里晴雨通車公路中,就有107公里鋪築了砂礓路面。

1956年10月全國公路養護會議後,由交通部組織21個省市參觀團,來安徽觀摩,對首創砂礓路面的成功和公路綠化等成果,以及在養路費年收入不足300萬元的困難條件下,取得了投資小、收效大的成就,給予較高評價。隨後,江蘇、山東等省產有砂礓的地方,都陸續鋪築了砂礓路面。

這一時期,是安徽公路建設發展的最好時期之一。按照因地制宜、經濟實用的原則,全省公路部門還在不同地區採取不同形式分別新建、改建和整修加固多種橋樑。到1957年底,全省公路通車歷程達到8328公里,比1949年勉強維持通車的2088公里增長了2.99倍。其中,晴雨通車裡程為4543公里,比1949年的322公里相比,增長13.1倍。

改善與發展:“小三線”公路修建工程走上歷史舞臺

進入60年代,安徽“小三線”公路修建工程走上歷史舞臺,成為當時壓倒一切的政治任務。路橋的建成,不僅保證了皖境14個“小三線”工廠建設期間材料運輸、人員設備搬遷的需要,大大改善了皖南、皖西公路交通建設狀態,讓山區土特產得以及時運出,發展了山區經濟,改善了人民生活。

修建梅(山)長(嶺關)路是“小三線”公路建設計劃之一。在1967至1976年的8年間,金寨縣發動民工1333餘萬工日,新、改建公路10條(段)267.6公里,新建橋樑112座3703.2延米。

當時,負責橋樑設計的老工程師樓辰,用一架破舊的手搖計算機,經過近3個月日日夜夜的艱苦運算,終於完成1座鋼筋混凝土雙曲拱大橋的設計;負責梅山至南溪公路測設任務的張澤綿、周昌柏、陶大鵬在接到調回省的通知後,仍堅持完成了測設任務。

據不完全統計,八年間,金寨縣組織民工累計完成路基土石方768.8萬立方米,新建駁岸等防護工程149處計6351.9立方米,鋪築泥結碎石路面240餘公里,同時還協助修建了大量橋涵。可以說,金寨縣的每一條路、每一座橋都是群眾的血和汗鑄就的。

五河淮河公路特大橋的建成,結束了安徽境內淮河上沒有公路橋樑的歷史,使淮河南北兩岸公路交通面貌大為改觀。1977年11月29日上午,五河淮河公路特大橋舉行通車典禮,大橋兩側幾百面紅旗迎風招展,2萬餘名幹群興高采烈,鑼鼓聲、鞭炮聲、歡笑聲響成一片,60輛汽車組成的車隊安全駛過橋面。人們贊曰:“長虹跨落淮河上,裝點江上又一橋,車船聯運通南北,中華兒女志氣高。”

改造與提高:大膽提出建設高速公路的設想

迎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安徽省第一部公路管理法規《安徽省公路管理條例》頒佈實施。從此,我省山區道路建設全面鋪開,幹線公路建設改造穩步推進,長期以來的“乘車難、貨運難”得到逐步緩解。

20世紀80年代,我國經濟社會已全面步入改革開放的春天。安徽省委、省政府根據安徽當時的財力和物力,大力發展交通事業,大膽提出了建設高速公路的設想。


「70年安徽禮讚」安徽交通之公路篇:風雨築路七十載 江淮處處變通途

上世紀八十年代,工程技術人員在柘烏路95k進行彎沉值測試

歷時4年多,安徽克服資金短缺、技術落後、經驗匱乏、設備不足等諸多困難,於1991年建成了全省第一條全封閉、全立交、雙向四車道水泥混凝土高速公路(當時按照一級汽車專用線建設)——合寧高速。合寧高速的建成通車,不僅圓了安徽人民“早修高速,快致富”的夙願,也讓該路成為了安徽改革開放的“形象大使”。

同年6月,安徽遭遇百年未遇的洪災,省會合肥市對外陸路交通基本中斷,幸運的是,合寧高速已建成通車。很快,這條高速路便擔起“諾亞方舟”的重任,大批抗洪救災搶險物資經合寧高速公路到達災民手中。


「70年安徽禮讚」安徽交通之公路篇:風雨築路七十載 江淮處處變通途

合寧高速

經歷了1991年特大洪水的考驗,合寧高速用一條“救命路”的鮮活事實告訴人們修建高速公路的現實意義。從此,修建高速公路便成為各地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企盼。

從白天撐著小雨棚,夜晚點著小馬燈收費,到自主研製併成功利用磁卡進行聯網收費……1992年至1995年,我省高速公路建設步入穩步發展階段,陸續開工建成了合巢蕪高速、合寧高速大(蜀山)龍(塘)段和高界高速,自主開發了高速公路監控、通信、供配電等管理系統,實現了高速公路管理系統的國產化。

很快,廣袤的江淮大地掀起了一場又一場高速公路“大建設”的場景,合安高速、連霍公路安徽段、廣祠、南沿江高速、合淮阜、安景、界阜蚌、銅黃、蕪宣等高速相繼建成通車,捷報頻傳,一條條建成的高速拉近了安徽與外省的距離。

幾乎同時,安徽農村公路建設也進入全面加快階段,初步形成以省會合肥為中心,以高速、一級、二級公路為主骨架的公路網;到2000年末,縣鄉公路通車裡程達到33720公里,公路總里程名列全國第15位;行政村通公路達85.6%以上,基本實現鄉鄉鎮鎮通公路;公路養護向以市場為導向的養管分離邁進,養護水平顯著提升。

新改建農村公路7.3萬公里、農村公路里程達13.6萬公里、建成通村公路橋樑900座、改造危橋753座……一系列數據見證著安徽農村路的變遷。截止2012年,全省公路總里程14.94萬公里,路網密度107.16公里/百平方公里,幹線公路通車裡程12412公里;同時,《安徽省農村公路條例》等地方性法規也相繼出臺。

回顧與展望:“五縱九橫”路網體系正在持續構建中

在高速公路建設取得喜人進展的同時,位於高速公路上的大型橋樑和長大隧道建設也取得突破性進展,安徽高速橋樑和隧道建設技術水平已經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2016年12月30日,八百里皖江上游第一座公路大橋——望東長江公路大橋建成通車。這座跨江大橋是國家高速公路網G35濟南至廣州高速公路在安徽最後一段控制性工程,它的建成通車標誌著全長2000多公里的濟廣高速在安徽省境內全貫通。


「70年安徽禮讚」安徽交通之公路篇:風雨築路七十載 江淮處處變通途

望東長江大橋

進入2018年,安徽省公路建設也“喜報連連”:新增一級公路通車裡程390公里、新開工斷頭路14條、提前完成三年農村公路7.2萬公里的建設總任務、肥西縣、涇縣被命名為第二批“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路況水平連續4年穩居全國第一方陣……


「70年安徽禮讚」安徽交通之公路篇:風雨築路七十載 江淮處處變通途

俯瞰四好農村路(韓琦富)

建設“四好”農村路的同時,“生態環保”也成為安徽公路的“新名片”。2018年以來,安徽公路加強大氣汙染防治頂層設計,協助制定公路水運工程施工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指導意見,組織、參加品質工程、大氣汙染防治等各類督查30人次,普通公路大氣汙染防治形勢總體呈現不斷好轉趨勢。

干支相連,縱橫交織,高速公路、國省幹線與水路、鐵路、航空銜接有序,我省已實現“南北6小時過境、東西3小時過境”。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銅黃高速、六武高速大別山隧道群、南沿江高速蕪湖至安慶段、六潛高速等先後榮獲詹天佑獎;馬鞍山大橋、太平湖大橋榮膺魯班獎;安景高速、泗許高速榮獲公路交通優質工程一等獎。

建成“四好農村路”2萬多公里、建制村通達通暢率100%……修的是路,改變的是農村面貌。從半封閉狀態到四通八達,從崎嶇不平、磕磕絆絆到大路朝天、處處暢通,一條條環繞在綠水青山間農村公路正成為脫貧攻堅的新通道。

凡是過去,皆為序章。按照規劃,到2022年,全省農村公路列養率將達到100%,優、良、中等路總比例達到90%,農村公路年均大中修比例達到7%,實現小修保養常態化;到2030年,安徽省高速公路規劃總里程將達到7484公里,形成以“五縱九橫”高速公路網(5條縱線、9條橫線和32條聯絡線組成)為主的“佈局合理、覆蓋廣泛、功能完善、暢通高效”的高速公路網絡,實現省際互通、市市直通、縣縣聯通。(記者 史睿雯)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