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美食中,有款獨一無二的美味佳餚,因其創制者面部長有幾顆麻子,而被食客親暱地稱呼為“陳麻婆”,她的招牌絕活亦順理成章地被叫為“麻婆豆腐”。無獨有偶,成都另有一個美食,同樣因其創制者臉上有顆帶長毛的黑痣,川人叫著“痣鬍子”,於是他的招牌小吃亦被稱為“痣鬍子龍眼包子”。沒想到,這一女一男臉面上那無足輕重的生理特徵,卻無意間成就了兩個名冠天下、享譽四方的百年美食品牌。

1980年代初,成都青龍街三醫院附近,有家只有一間鋪面的包子專賣店,堂口雖小名氣卻很大,生意好得嚇人。店內僅幾張餐桌,常是客滿為患,站立候等;店外更是早、中、晚都要排成一字長蛇。要想吃這家的包子,真還得費些功夫、耐點心才行。

一天,店門口掛出一塊小黑板,上面用粉筆歪歪扭扭地寫了一則啟事:“本人現已回店整頓口味和品質,堅決薄利多銷,請君品嚐。”落款是:“痣鬍子本人啟”。門口排隊的、路過的男男女女一看這啟事,立馬議論紛紛,讚揚褒獎之聲不絕於耳。有老食客說道,“我就信得過痣鬍子,他到那個店去做,我就跟到那個店去吃!”“痣鬍子的龍眼包子,皮薄餡多,鮮香味美,和別家的包子一比較,就明白了!”“痣鬍子在成都算得上包子狀元啦!”

痣鬍子龍眼包子

八十年美味 幾代人心念

痣鬍子的包子情緣

其實,痣鬍子姓廖名永通,老家在成都華陽縣中興場,祖輩都以殺豬為生。廖家人口眾多十分貧窮,常是吃了上頓愁下頓。1935年,一場火災又把廖家燒燬一空。廖永通的父母無可奈何,只好帶著一家老小,到成都投靠永通的二姐。當時只有13歲的廖永通經二姐託一位老鄉介紹,進了春熙路“漢口樂露春”麵館做一名不開工錢只管吃飯和分點小費的學徒。廖永通年幼懂事,知道家裡就指望他了,於是踏實做事、勤奮學藝,逐漸掌握了一些麵點技術,從此便與包子結下不解之緣。誰知不到兩年麵館倒閉,廖永通也隨之失了業,只好靠東一家西一家餐館打點零工和師兄們的偶爾賙濟艱難度日。

1938年春的一天,正當他飢腸轆轆在街頭躊躇的時候,騾馬市廚子抄手店的大師兄,約他到青羊宮花會打夥開個麵食攤,大師兄做抄手他做包子,本錢由大師兄先墊支,廖永通自然是求之不得。廖永通在春熙路那家麵館學得了製作蟹黃湯包的手藝,於是他和大師兄通力合作,精心製作,一個抄手,一個蟹黃湯包,很快在花會上名聲崛起,食客紛至沓來爭相品吃。很多人一進青羊宮,就打聽和尋找那個下巴上長有一顆大黑痣的,做湯包的小夥子,認定要吃他們的抄手和湯包。

花會上興隆的生意以及食客對湯包的認可,讓廖永通開始充滿了希望。花卉結束後,廖永通立馬用賺來的錢置備了一副挑擔,一頭是麵糰、餡料、調料的紅漆木櫃;一頭是鍋、籠、爐灶。就此,不管是數九寒天,還是三伏盛夏,人們都能在成都半邊橋看見一個清瘦修長、下巴上有顆黑痣的小青年,繫著潔淨清爽的圍腰,從早到晚在攤子前不聲不響地忙碌著,一邊嫻熟地揉麵捏包子,一邊笑嘻嘻地接待顧客。他現做、現蒸、現賣的蟹黃湯包,那深動場景和鮮香美味總讓人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來,買幾個包子下肚或帶回家。這樣,廖永通的湯包就隨著美味香風傳播開來

痣鬍子龍眼包子

美食美味是一種情懷

痣鬍子與龍眼小包

然而,當時之成都各種小吃名食滿城皆是,僅有名的包子就是好多家。廖永通幹這一行心裡自然十分明白,要立住腳、做出名氣、生意長盛不衰,就得獨出心裁追新求異。他仔細研究了各種有名包子的特點,認真瞭解和揣摩了大眾的口感喜好,決心在包子的色香味形上別出心裁,特異出彩。他在蟹黃湯包的基礎上反覆研製,精心調味,用上等精白麵加白糖、化豬油制面胚,揉制的麵皮如綢緞般細軟;用豬腿肉除盡筋絡,剁成碎末,加德陽醬油、漢源花椒、姜蔥細末、茨菇、香菇等多種調味料,用雞汁攪拌成鮮香撲鼻的肉餡;更為出奇的是,他以一兩面做成十個拇指頭大的小包子,每個包子還鼓出一坨粉嘟嘟、油亮亮的餡肉,放進竹子小蒸籠大火蒸熟後,連籠一塊上桌,揭開籠蓋,一籠籠拇指大的包子蒸熟之後,隨著升騰的蒸汽香飄四方。蒸籠一打開,一個個包子小巧玲瓏,可愛誘人,尖尖上冒出一砣粉色的肉餡,活像一個鼓鼓的、水靈靈的龍眼睛,煞是愛人!花角把錢就可以買到龍眼包子,一口咬下去,熱騰騰的,美味的肉餡,脣齒留香。尤其是挨著肉餡的那層皮,完全被油漬浸透,不由得人狼吞虎嚥,一口一個,吃得兩腮脹鼓鼓的。

痣鬍子龍眼包子

現做現賣供不應求

如此,只要廖永通挑著擔子一出現,街面上立馬就就鬧熱了,就要吸引大批過往行人的眼球,人們嘖嘖歡呼,驚喜不已。特別是那些中小學生,都目不轉睛地盯著那雙靈活的手,一個個精緻的龍眼小包旋即而出。圍著攤子大人小孩你呼他叫:“小包子好乖啊,好香啊!”,流連徘徊垂涎欲滴而不忍離去。更有些家境較好的孩子,回家書包一甩,吵著父母要吃小包子,硬拉著大人來賣,一口一個吃得歡天喜地。大人亦順便品嚐一兩個,這一吃不打緊,從此就難以收口。小籠包子隨即獲得“龍眼包子”的美名。大凡嘗過龍眼包子的,無不稱讚它小巧精美,皮薄餡多、鬆軟柔嫩,餡汁浸透了皮,散發出濃濃的鮮香,一碗骨頭湯,湯很濃很香,清亮橙黃,越吃越覺滋味香美。廖永通的龍眼包子一下就如潮水般傳遍成都四門。

此後,半邊橋的龍眼包子就成為成都人談吃道飲的時髦話題,更成了有錢人家接客待友,饋贈親朋的特色美食。尤其是那些公館裡的太太小姐們,不斷打發下人前來十幾籠的購買。廖永通的攤子一下就應酬不暇了,街邊上每天他還沒有出現就候排起長隊。此情此景,他乾脆忍痛花高價從一個地痞手中租得半間鋪面,老父老母和一個弟弟當幫手,龍眼包子店不久就在半邊橋街閃亮登場。

痣鬍子龍眼包子

好吃看得見

痣鬍子的美味情懷

開張那天,師兄弟及老食客都來祝賀,有師兄問到:“廖師兄,你鋪子咋個還沒有招牌喃?”有食客說道:“還要啥子招牌嘛,廖師傅下巴上那顆長毛毛黑痣不就是招牌噻,食客都認那顆痣的。”廖永通一想,對!乾脆就叫“痣鬍子龍眼包子”。如此,在成都小吃的風味銘牌中,一個奇特的美味品牌便大大方方地招搖過市起來。

1947年,眼見店面實在太小,造成經營和食客諸多不便,廖永通便把店遷到了青龍街。不僅店堂擴大了,經營上以增添了叉燒包子、金鉤包子、素菜包子和雞湯抄手、圓盅仔雞、翡翠燒麥和各式川味菜點,豐富多彩的精美麵食使食客更加川流不息。廖永通也是個秉性耿直的人,始終以誠懇踏實,謙遜和氣的態度對待每位顧客。他堅持保質保量薄利多銷,因此而贏得食客大眾的信賴與喜愛,生意持續興盛不衰。

痣鬍子龍眼包子

痣鬍子龍眼包子

1950年代後,經公私合營已歸屬成都市飲食公司的痣鬍子龍眼包子店擴大了經營規模,店堂內外裝修一新。顧客一進店,隨著熱氣騰騰的一籠籠肉香面軟汁多餡大的小包子上桌,便送上一碗鮮香濃郁,油珠歡跳的免費棒骨豆芽湯。品包子,喝豆芽湯,風味別樣,口感格外舒爽,吃得一個個食客喜笑顏開,滿意而去。尤其是在冬天吃起,那熱燙鮮香一下就溫暖了身心,熱熱的、蠻有幸福感的!

其間,成都市飲食公司將廖師傅作為技術顧問,安排他教學培訓學員,使其精湛的麵點技術得以傳承。十年動亂中,廖師傅被打入冷宮,發配到一家小食店當火夫,痣鬍子龍眼包子店也被迫歇業。1979年初,在廣大民眾的呼籲下,痣鬍子龍眼包子方又重新恢復。此時,年邁耳聾的廖永通激動得老淚湧流,他抖擻精神,決心重整旗鼓,把他的一手絕技毫無保留地奉獻給對痣鬍子龍眼包子不離不棄的大眾百姓。

痣鬍子龍眼包子很快就恢復了昔日熱鬧繁榮的動人場景。且先後獲得“少城名小吃”和“成都名小吃”殊榮。廖師傅則依然坐鎮北大街的三分店,與普通職工一樣堅持上班。老人身材修長,腰板硬朗,面孔清癯,皮膚白皙,慈眉善目,下巴上那顆黑痣,痣上那根長長的鬍鬚依然引人注目,手中一邊忙著揉麵捏龍眼包子,一邊笑容滿面地接待著顧客,他本身就是店鋪的一個金字招牌!看著早晚人流湧動,寬敞的店堂座無虛席,廖師傅臉上露出孩童般快樂的笑容。他常告誡徒弟們的一句話就是:“做生意決不能摳買主,得罪了買主就等於得罪了我的先人”。

現在,成都文殊坊有家痣鬍子龍眼包子,那包子雖做得大了些,不像是龍眼形態,一格六隻而不是原先的十隻包子,但也皮薄餡飽,鮮香味美;鹽道街和太升北路有家胡成記口蘑龍眼小包倒還很有特色,包子個頭小巧,皮軟糯、餡鮮美,鬆軟香濃,鮮美爽口,也算是成都眼下包子中的“豪包”了。

痣鬍子龍眼包子

小巧玲瓏 味美可口

《四川省志•川菜志》編委會副主編 川菜文化人 川菜撰稿人

《百年川菜傳奇》《路邊的川菜史》《辣麻誘惑三百年》作者

圖文原創·江湖饕客 向東 2019.04.01 成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