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餅:山東人家鄉的味道

煎餅 山東 玉米 萊蕪 高粱 黃瓜 雞蛋 高校寫作聯盟 2019-06-20

煎餅是山東人日常的吃食,也是我爸媽那輩人小時候的主食。好這口的老山東人每日都不能缺了它。從北京坐高鐵返鄉時,遇見乘客從行李裡掏出煎餅,我就能知道他是山東人,若能仔細看看煎餅的特點,大致能猜出是山東哪個地區的

煎餅是山東人的鄉味,因著地區特產和風俗不同,塑造了一鄉一味。

煎餅:山東人家鄉的味道

山東煎餅,麵糊調配和攤制的手法不同,外觀和口感就會有細微的變化。能做成糊的糧食很多,玉米、小麥、高粱、地瓜乾等皆可,還可以加入紅棗、栗子、黃豆等調味。這樣一來,磨出的糊帶有糧食原始的清香,色澤也因原料不同而有些差異。磨好糊後,便可在燒熱的鏊子上攤煎餅了。

我的家鄉萊蕪常見的煎餅作坊,通常用直徑大約一米、架起來與人的腰部等高的鏊子,燒天然氣加熱,用手推著外圈把手旋轉。用油褡子擦拭鏊子,舀一勺糊倒在鏊子上,轉動鏊子,再用竹筢子推著糊均勻攤在鏊子上。待煎餅烙熟,用小平鏟剷起煎餅一角,將煎餅從鏊子上揭下來,放在高粱稈做的圓形蓋簾上。擦、舀、轉、推、鏟、揭一系列動作,還有火候的大小,要配合得恰到好處,否則煎餅就糊在鏊子上了。攤好之後,將煎餅又疊又裁做成長方形,便是成品。萊蕪的煎餅薄如紙,黃如金,新做的韌,晾乾了脆,濡溼了糯。《舌尖上的中國》介紹的山東煎餅是按照臨沂的傳統做法制作的。製作工序和萊蕪煎餅大體相似,只不過糊要更為濃稠厚實,乃至成團。用手團弄麵糊均勻攤在鏊子上,用竹劈刮平,烙熟後剷起。這樣製作的煎餅,剛出鍋時又脆又香,放涼後回軟變韌,比起萊蕪煎餅而言,外觀要更厚一點,口感也要更硬一些。

煎餅:山東人家鄉的味道

煎餅的做法不盡相同,吃法也多種多樣。幹吃煎餅,吃的是糧食樸素的醇香。煎餅卷大蔥是經典吃法,章丘大蔥甜脆微辣,豆瓣醬鹹鮮開胃,配上煎餅的香韌,百吃不厭。卷油煎五花肉片,配黃瓜條、蔥絲,五花肉油香四溢,黃瓜條清脆爽口,煎餅中和油脂膩感,兩三卷下肚,便有令人滿足的飽腹感。煎餅泡羊肉湯,湯汁濃郁,煎餅軟糯易消化。把煎餅撕碎,撒少許水,攥成小疙瘩,與油、姜、香蔥、青菜末下鍋炒出香味,又能變成一道飯菜合一的美味。

煎餅:山東人家鄉的味道

煎餅攤主要靠辣條

萊蕪本地產玉米,便宜量大,各家常把玉米粉碎了做成玉米碴子備用,用水泡軟後磨成糊。玉米煎餅是媽媽的童年不可缺少的部分。媽媽小時候放學回家,晚飯後常和兄弟姐妹們在自家石磨上推玉米糊,一圈圈地轉啊轉,邊轉便聊天,也是生活的小小樂趣。玉米糊磨好後,姥姥用玉米稈燒熱鏊子,準備攤煎餅。舊時的鏊子有三個短腿,緊貼地面的火堆。姥姥坐在蒲團上,經常從早上三四點攤到五六點,然後再去學校教書。煎餅水分少,易儲存,數月不壞,曾是媽媽求學時代的乾糧,每週總要背一布包袱的煎餅和一小瓶疙瘩鹹菜絲去上學。這樣的味道伴隨媽媽成長,難以割捨,每次離家外出,媽媽都要帶一袋煎餅,以便能常常嚼上幾口鄉味。

受長輩影響,每逢回京,我也常常捲上幾卷煎餅佐菜。北京掛著山東大煎餅招牌的店鋪也不算少,只是都少了些家鄉的味道。每回吃著混合了雞蛋香氣的麵皮和層層疊疊的薄脆的煎餅,我總是思念所謂的“正宗”萊蕪大煎餅那入口回甘的糧食清香。


作者:張 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