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灘區遷建工程打破“魔咒”:不用再搬家了

黃河 利津 高粱 小麥 畜牧業 蔬菜 水果 海報新聞客戶端 2019-06-03

5月30日下午,80歲的高新志坐著馬紮在陰涼地裡看著來來回回的施工車輛,村前是靜靜流淌的母親河——黃河。略帶溼潤的河風偶爾吹起塵土會讓高新志眼睛微眯,但這絲毫不影響他的好心情。村裡最後一條出村主幹道即將完工,已加固完成的5.3米高的房臺四周長出青翠小草,環繞一圈的各種果樹鬱鬱蔥蔥。

利津縣北宋鎮高家村是典型的黃河灘區村,村裡距離黃河岸邊最近的一戶只有200米。滔滔黃河在滋養一方水土同時,也給灘區村民帶來了諸多煩惱。

“自打記事到現在,我搬了5次家。這回終於不再搬家了。”高新志回憶,小時候每年雨季黃河水都會漫到村裡來,地裡邊、房臺上、甚至家裡面都是水。有一年村裡漫了3次水,麥苗剛露頭地裡就淤了,村民只能將麥苗用鐵耙子扒出來,等到水退了再種,一畝地小麥有時連100斤的產量都沒有。吃不飽的村民只能攜妻帶子四處乞討。“我倆兒子一個叫蒲臺,一個叫桓臺,當時去這兩個地方要飯的時候出生的,所以取了這倆名兒。”高新志說。

高粱不怕水淹,麥子收完就種高粱。可是黃河一上水,收高粱穗又成了“技術活兒”。“地裡都是水,我們就把家裡做飯的八印大鍋取下當船,蹚著水把高粱穗放到鍋裡推著走。”說起當年的艱辛,高新志連連嘆息。

然而,最讓高新志揪心的還是被大水驅離家園。從1949年春天被迫第一次搬家,到1990年第五次搬家,“三年攢錢、三年墊臺、三年建房、三年還賬”的魔咒一直困擾著他。

隨著時間的推移,上次搬家時村裡建起的5米多的高臺已經開始損壞。這一次,搬還是不搬?高新志心裡直打鼓。

“灘區遷建”給高新志吃了定心丸。2017年,我省黃河灘區居民遷建規劃出臺,涉及7市17縣60萬灘區群眾,總投資260億元。高家村舊村臺改造就在其中。工程從2018年5月開始,在對舊村臺採用四稜磚加固的同時,村內大小巷道以及聯村路也全部實現硬化,房屋外牆統一粉刷並噴繪了精美牆畫。這一次,魔咒破解,高新志再也不用搬家了。

安居更要樂業。2017年,高家村從外省引進的養生天下中草藥種植基地項目流轉村民近1000畝土地,僅此一項每位村民每年可實現分紅1440元。今年,村集體又投資30多萬元從鄰村流轉194畝土地,根據地形建設了龍蝦養殖池塘,苗木基地,蔬菜、水果、中草藥示範區。“村裡還通上了自來水,安裝上了天然氣,公路修到家門口。僅我們村,政府就投資1552萬元進行改造。”高家村黨支部書記高佔明說,目前,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對該區域內黃河灘區8個村進行了村莊規劃,整個片區將按照田園綜合體和精品民宿、特色小鎮的標準打造,建設集生態防護、特色種植、休閒旅遊為一體的黃河生態經濟帶。

為讓灘區村走上致富道路,利津縣設立1000萬元產業基金,發展沿黃家庭農場、培育特色種植等,投資9.71億元,改造提升灘區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此外,還精選19個村莊發展鄉村旅遊,打造健康小鎮、黃河人家、文學創作基地,讓灘區成為“留得住鄉味,記得住鄉愁”的網紅打卡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