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步 客家人的落腳點——賀州行之臨賀故城

臨賀故城位於賀街鎮,離江家圍屋不遠,也就一二十公里的路程,很快就到了。臨賀故城就在賀街鎮上,賀江從西北往東南流,斜著把賀街鎮分為新舊兩城,東面為新街,西面為故城,新舊城區隔河相望,一座大橋把東西城區連接了起來。我們從東北面的新街過橋後往左邊的岔路口上了一個斜坡後就看到了立在糧庫大門旁的臨賀故城的導覽圖,於是我們把車停好後就按導覽圖的指示開始了尋幽探古。

賀街鎮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從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為臨賀縣治,直到1952年2月賀縣縣治由賀街遷往八步止,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賀街鎮一直是臨賀縣、臨賀郡、臨慶國、賀州、賀縣治所,別稱有賀縣城、賀縣街、賀城等。期間三國吳時置臨賀郡、唐武德年間設賀州、明洪武十年至1951年為賀縣縣治,1952年為賀街鎮。由於有悠久的歷史文化,賀街成為廣西有名的歷史文化古城,其古城建築,先為土築城牆,宋景炎三年(1278年),郡守陳士宰重修,通甃以磚,城牆高2丈,厚8尺,圍570.4丈,垛1074個,設4門,民國年間已毀,今尚有城基可尋。至今,在臨賀故城內仍保存廟宇、古民居、石板街道、水井、排汙通道等設施。這在導覽圖上都有標註。

八步 客家人的落腳點——賀州行之臨賀故城

臨賀故城導覽圖

從導覽圖上看故城不大,街道也不多,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縣衙、財政局、厘金局(相當於現在的稅局)、捕廳、監獄等政府的管理職能基本俱全。古城的街道很狹窄,我們在沿賀江西岸而建的下關街上都不敢並排走,以防對面來人不好讓路,我想如果古時官員騎著馬或者是坐轎是如何通過這窄窄的街道的?我知道古時的街道大都狹窄,即使是貴如靖江王府所在地的桂林城其街道也是窄得可憐,何況這小小的臨賀城,但作為州城的街道也實在有些窄了。

故城裡的宗族祠堂特別多,我數了數這座恐怕只能容納三兩千人的小城裡居然就有劉、羅、李、陳、謝等十四座祠堂,這些祠堂大都建得高大巍峨、富麗堂皇。除了祠堂多外廟也多,不過一千多米長的下關街居然就有五座廟,五花八門的廟,都不知道供的是哪路神仙。看來古時也是非常注重宣傳教育的,我估計這些廟就和現在的紀念堂、紀念館差不多吧。古人建廟的目的一是尋找精神安慰,祈求神仙保佑,如供奉什麼水神、財神之類的;還有就是褒獎弘揚忠烈精神什麼的,如關羽一類的人。所謂神仙,恐怕就是當時的烈士罷。不過關公連自己的腦袋都保不住,談何當神仙去保佑他人?這不過是自欺欺人的笑話罷了。

八步 客家人的落腳點——賀州行之臨賀故城

不知道是供的哪路神仙

臨賀故城雖小又偏僻,但在歷史上具有不可忽視的地位,曾經是一座抵禦戰亂的堅城,北宋年間它就是平定儂智高叛亂的軍事基地,蘇轍曾在《郭綸》詩中描寫過臨賀古城:

行經賀州城,寂寞無人蹤。攀堞莽不見,入據為築墉。一旦賊兵下,百計燒且攻。三日不能陷,救至遂得通。

蘇轍詩中寫的郭綸本是河西弓箭手,曾跟隨狄青在臨賀故城平定儂智高叛亂,雖屢立戰功,但宋朝重文輕武不賞,以致在黎州(今四川漢源)都監官滿後貧不能歸,只好權嘉州(今四川樂山市)監稅,為此蘇轍作詩以表同情。這首詩中描寫臨賀古城的詩句現已刻成石碑立在古城牆旁供遊人觀賞。不過讓人貽笑大方的是這塊石碑下方介紹詩人和郭綸生平的文字中出現了不該有的別字,把“根據”的“根”寫成了“跟”,這樣明顯的錯誤不知有關部門現在發現更正否?

八步 客家人的落腳點——賀州行之臨賀故城

刻有別字的蘇轍詠賀州詩碑

臨賀故城也是一座風景優美的古城,北宋文化名人呂本中隨父避居賀州時多有描寫,其在建州(今福建建甌市)的好友劉子翬在答和詩《凝雲堂詩次文賀州韻》中是這樣想象賀州美景的:

君家遙借我家山,我亦時來一笑看。縹緲雲扶千疊秀,空濛翠滴兩州寒。已將老目供秋晚,未覺豪心怯酒闌。文伯詩無飄泊嘆,盡將幽抱付遐觀。

看來古時的臨賀城不但城堅還美,以致呂本中從繁華的京城漂泊於此也不覺得日子難過,倒像是在美景中旅遊一般。

和大多數的古城一樣,臨賀故城導覽圖上的一些古蹟正在消失,如厘金所和縣財政局就只留下了一個遺址,即使是堅硬的城牆也只在縣玉路的最南端有幸留存了一小段,東城門外的碼頭也已經衰敗不堪而廢棄。雖然故城已衰敗不堪,但也有很多遊客慕名而來,就在我們去文峰塔的路上,有一輛大客車滿載著遊客專程來遊覽故城。

八步 客家人的落腳點——賀州行之臨賀故城

古城牆和文峰塔

為了發展當地的旅遊,賀街鎮有些街道正在重新修整,通往古城牆和文峰塔的縣玉路已經修好,東門路正在開挖修整。也許不久的將來故城會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人們眼裡,但只要不再是一個統率一方的行政中心,它的地位就會無足輕重,那麼它的沒落就是註定了的。故城留存的意義就在於讓人去回味和探究一下歷史而已,當然一個民族的歷史是需要留下記憶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