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爸爸在教育上反其道行之,一家出三大流芳百世的文豪'

"

文文的寶寶剛滿兩週歲,本該高興,但最近她高興不起來,因為她的孩子不讓他幹嘛他偏幹嘛,小小年紀總跟她對著幹。

文文對他說:“不要亂扔玩具。”結果孩子聽後馬上“嘩啦”一聲把滿盒子的玩具扔了一地。“不要把那積木放進嘴裡!”孩子聽後又馬上把積木塞進嘴裡。文文所有的“不要”最後都成了提醒孩子“要”。

這是因為這樣的情況,她感到不知所措。小小年紀就開始叛逆了嗎,問我該怎麼辦?

其實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禁果效應”。

"

文文的寶寶剛滿兩週歲,本該高興,但最近她高興不起來,因為她的孩子不讓他幹嘛他偏幹嘛,小小年紀總跟她對著幹。

文文對他說:“不要亂扔玩具。”結果孩子聽後馬上“嘩啦”一聲把滿盒子的玩具扔了一地。“不要把那積木放進嘴裡!”孩子聽後又馬上把積木塞進嘴裡。文文所有的“不要”最後都成了提醒孩子“要”。

這是因為這樣的情況,她感到不知所措。小小年紀就開始叛逆了嗎,問我該怎麼辦?

其實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禁果效應”。

這個爸爸在教育上反其道行之,一家出三大流芳百世的文豪

禁果效應

首先,什麼是“禁果效應”呢?

在《聖經》中有一對夫妻,是人類的始祖,名叫亞當和夏娃。他們由上帝所造,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對夫妻,在伊甸園中過著快樂的生活。有一天,神對他們說,園中樹上的果子你們都可以吃,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們不可吃,吃的日子必定死。

亞當的妻子夏娃在園中經常路過那顆樹,每次看到其上的果子,總是咽咽口水想吃,覺得特別喜歡。園中的蛇看到了,就起了邪惡的念頭,欺騙夏娃說,神豈是真說這善惡樹上的果子不可吃嗎?你吃的日子不一定死?

夏娃聽信了蛇的謊言,摘了善惡樹上的果子回家,並讓亞當也一同吃了這果子。最終,他們倆因為違背上帝的話被逐出了伊甸園。

所以,禁果效應也叫做“亞當與夏娃效應”。現在引申的意思是,越是禁止的東西,人們越要得到手。越希望掩蓋某個信息不讓別人知道,卻越勾起別人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反而促使別人試圖利用一切渠道來獲取被掩蓋的信息 。

這種由於單方面的禁止和掩飾而造成的逆反現象,即心理學上的“禁果效應” 。

前兩天,一名初中生女孩週末躲在家裡看小說,作業一個字都沒有寫。她媽媽發現後,沒收了她的手機,並禁止她再看小說。結果她跑到頂樓,站在頂樓的邊沿上想要輕生。

"

文文的寶寶剛滿兩週歲,本該高興,但最近她高興不起來,因為她的孩子不讓他幹嘛他偏幹嘛,小小年紀總跟她對著幹。

文文對他說:“不要亂扔玩具。”結果孩子聽後馬上“嘩啦”一聲把滿盒子的玩具扔了一地。“不要把那積木放進嘴裡!”孩子聽後又馬上把積木塞進嘴裡。文文所有的“不要”最後都成了提醒孩子“要”。

這是因為這樣的情況,她感到不知所措。小小年紀就開始叛逆了嗎,問我該怎麼辦?

其實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禁果效應”。

這個爸爸在教育上反其道行之,一家出三大流芳百世的文豪

禁果效應

首先,什麼是“禁果效應”呢?

在《聖經》中有一對夫妻,是人類的始祖,名叫亞當和夏娃。他們由上帝所造,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對夫妻,在伊甸園中過著快樂的生活。有一天,神對他們說,園中樹上的果子你們都可以吃,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們不可吃,吃的日子必定死。

亞當的妻子夏娃在園中經常路過那顆樹,每次看到其上的果子,總是咽咽口水想吃,覺得特別喜歡。園中的蛇看到了,就起了邪惡的念頭,欺騙夏娃說,神豈是真說這善惡樹上的果子不可吃嗎?你吃的日子不一定死?

夏娃聽信了蛇的謊言,摘了善惡樹上的果子回家,並讓亞當也一同吃了這果子。最終,他們倆因為違背上帝的話被逐出了伊甸園。

所以,禁果效應也叫做“亞當與夏娃效應”。現在引申的意思是,越是禁止的東西,人們越要得到手。越希望掩蓋某個信息不讓別人知道,卻越勾起別人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反而促使別人試圖利用一切渠道來獲取被掩蓋的信息 。

這種由於單方面的禁止和掩飾而造成的逆反現象,即心理學上的“禁果效應” 。

前兩天,一名初中生女孩週末躲在家裡看小說,作業一個字都沒有寫。她媽媽發現後,沒收了她的手機,並禁止她再看小說。結果她跑到頂樓,站在頂樓的邊沿上想要輕生。

這個爸爸在教育上反其道行之,一家出三大流芳百世的文豪

禁果效應的價值

“禁果”不但起不到禁止的作用,甚至還讓孩子有想要輕生的想法。從上帝對人的禁止,到母親對孩子的禁止,似乎都不管用。這樣看來,“禁果效應”難道是毫無價值可言了嗎?

但事實上,“禁果效應”並非一無是處。如果我們能掌握“禁止之後的好奇心愈加強烈”這個特性,適當地使用“禁果效應”來禁止孩子的學習,能讓孩子對學習的好奇心變得更強,從而提高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宋代著名的文學家蘇軾和蘇澈兩兄弟有一個很會運用“禁果效應”的父親蘇洵。

蘇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豪,在教育方面也很有一套。蘇洵老爹少年時不喜歡讀書,像李白和杜甫一樣壯遊了很多地方,25歲的時候才開始發奮讀書。

蘇洵看到兩兒子和自己小時候一樣頑皮,心裡不免有些擔憂,恐怕像自己一樣一事無成。他給兒子蘇軾起名“軾”,意思是希望蘇軾像車前的扶手,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他對兩個兒子都寄予了厚望,但如今兩孩子不喜讀書。於是,他想了個辦法。

每當兩孩子在邊上玩耍的時候,他就故意躲在一旁讀書。等到兩孩子玩得無趣時,便要找老爹玩。

他一看到孩子來了就把書收起來,露出一副“此書很珍貴,不能讓你們看”的模樣。這兩孩子看了,覺得奇怪,怎麼每次我們來父親就把書收起來不讓我們看。所以,哥倆私下暗忖,老爹一定是把好東西藏起來了,所以每次趁老爹外出,他們就把書偷出來讀。

漸漸地,他們在書中找到了樂趣,把讀書當成了習慣,而老爹的目的也就達成了。最終,這一家三個男丁都成了大文學家,被稱為“北宋三蘇”,流芳百世。

"

文文的寶寶剛滿兩週歲,本該高興,但最近她高興不起來,因為她的孩子不讓他幹嘛他偏幹嘛,小小年紀總跟她對著幹。

文文對他說:“不要亂扔玩具。”結果孩子聽後馬上“嘩啦”一聲把滿盒子的玩具扔了一地。“不要把那積木放進嘴裡!”孩子聽後又馬上把積木塞進嘴裡。文文所有的“不要”最後都成了提醒孩子“要”。

這是因為這樣的情況,她感到不知所措。小小年紀就開始叛逆了嗎,問我該怎麼辦?

其實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禁果效應”。

這個爸爸在教育上反其道行之,一家出三大流芳百世的文豪

禁果效應

首先,什麼是“禁果效應”呢?

在《聖經》中有一對夫妻,是人類的始祖,名叫亞當和夏娃。他們由上帝所造,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對夫妻,在伊甸園中過著快樂的生活。有一天,神對他們說,園中樹上的果子你們都可以吃,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們不可吃,吃的日子必定死。

亞當的妻子夏娃在園中經常路過那顆樹,每次看到其上的果子,總是咽咽口水想吃,覺得特別喜歡。園中的蛇看到了,就起了邪惡的念頭,欺騙夏娃說,神豈是真說這善惡樹上的果子不可吃嗎?你吃的日子不一定死?

夏娃聽信了蛇的謊言,摘了善惡樹上的果子回家,並讓亞當也一同吃了這果子。最終,他們倆因為違背上帝的話被逐出了伊甸園。

所以,禁果效應也叫做“亞當與夏娃效應”。現在引申的意思是,越是禁止的東西,人們越要得到手。越希望掩蓋某個信息不讓別人知道,卻越勾起別人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反而促使別人試圖利用一切渠道來獲取被掩蓋的信息 。

這種由於單方面的禁止和掩飾而造成的逆反現象,即心理學上的“禁果效應” 。

前兩天,一名初中生女孩週末躲在家裡看小說,作業一個字都沒有寫。她媽媽發現後,沒收了她的手機,並禁止她再看小說。結果她跑到頂樓,站在頂樓的邊沿上想要輕生。

這個爸爸在教育上反其道行之,一家出三大流芳百世的文豪

禁果效應的價值

“禁果”不但起不到禁止的作用,甚至還讓孩子有想要輕生的想法。從上帝對人的禁止,到母親對孩子的禁止,似乎都不管用。這樣看來,“禁果效應”難道是毫無價值可言了嗎?

但事實上,“禁果效應”並非一無是處。如果我們能掌握“禁止之後的好奇心愈加強烈”這個特性,適當地使用“禁果效應”來禁止孩子的學習,能讓孩子對學習的好奇心變得更強,從而提高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宋代著名的文學家蘇軾和蘇澈兩兄弟有一個很會運用“禁果效應”的父親蘇洵。

蘇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豪,在教育方面也很有一套。蘇洵老爹少年時不喜歡讀書,像李白和杜甫一樣壯遊了很多地方,25歲的時候才開始發奮讀書。

蘇洵看到兩兒子和自己小時候一樣頑皮,心裡不免有些擔憂,恐怕像自己一樣一事無成。他給兒子蘇軾起名“軾”,意思是希望蘇軾像車前的扶手,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他對兩個兒子都寄予了厚望,但如今兩孩子不喜讀書。於是,他想了個辦法。

每當兩孩子在邊上玩耍的時候,他就故意躲在一旁讀書。等到兩孩子玩得無趣時,便要找老爹玩。

他一看到孩子來了就把書收起來,露出一副“此書很珍貴,不能讓你們看”的模樣。這兩孩子看了,覺得奇怪,怎麼每次我們來父親就把書收起來不讓我們看。所以,哥倆私下暗忖,老爹一定是把好東西藏起來了,所以每次趁老爹外出,他們就把書偷出來讀。

漸漸地,他們在書中找到了樂趣,把讀書當成了習慣,而老爹的目的也就達成了。最終,這一家三個男丁都成了大文學家,被稱為“北宋三蘇”,流芳百世。

這個爸爸在教育上反其道行之,一家出三大流芳百世的文豪

這是古人蘇洵的故事,生活中也有不少應用“禁果效應”有效提高孩子學習積極性的例子。

丁丁是三年級的一名男生,學習了一年吉他,可是近期學習積極性好像不是很高,每次在家裡練習吉他看上去都有氣無力的。

丁丁媽媽見狀,就想怎樣才能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呢,一番苦思冥想以後,她決定用“禁果效應”這一招。

有一天,丁丁又像往常一樣練習吉他了,在開始之前,媽媽把他喊住了。媽媽沒有直奔主題,也沒有批評他,只是說,佔用丁丁一點時間,媽媽想跟你聊聊。

丁丁和媽媽聊了幾分鐘,兩人聊得很開心。這時,媽媽突然向丁丁提出要向丁丁借吉他,她也要學。儘管自己興趣不是很高,但借給媽媽好像有點捨不得。想了想後,丁丁還是同意了媽媽的要求。

可讓丁丁沒想到的是,媽媽竟然鳩佔鵲巢,把吉他佔為己有,除了把吉他從他房間搬走以外,還禁止丁丁隨意觸碰吉他,而她自己卻每天彈得歡。這讓丁丁有點氣憤。

一段時間後,丁丁終於忍不住了,要求媽媽把吉他還給他。媽媽一看,“禁果效應”開始起作用了,便故意刺激他說:“反正你也學不會,碰它幹嘛!”

丁丁一聽,非常生氣,暗暗下決心一定要彈好吉他,不讓媽媽小瞧他。從此以後,每當放學回家,丁丁就直奔媽媽房間,趁媽媽還沒有下班回家,趕緊練習,生怕彈吉他的水平被媽媽追上。

幾個月後,丁丁彈吉他的水平突飛猛進,媽媽再次聽到兒子彈吉他時,他已經能自如地彈奏很多首歌曲了。媽媽欣慰地笑了,她知道“禁果效應”有了應有的成效,就將吉他歸還給了丁丁。

而丁丁也逐漸在彈吉他上找到了樂趣,養成了自主練習吉他的習慣。

"

文文的寶寶剛滿兩週歲,本該高興,但最近她高興不起來,因為她的孩子不讓他幹嘛他偏幹嘛,小小年紀總跟她對著幹。

文文對他說:“不要亂扔玩具。”結果孩子聽後馬上“嘩啦”一聲把滿盒子的玩具扔了一地。“不要把那積木放進嘴裡!”孩子聽後又馬上把積木塞進嘴裡。文文所有的“不要”最後都成了提醒孩子“要”。

這是因為這樣的情況,她感到不知所措。小小年紀就開始叛逆了嗎,問我該怎麼辦?

其實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禁果效應”。

這個爸爸在教育上反其道行之,一家出三大流芳百世的文豪

禁果效應

首先,什麼是“禁果效應”呢?

在《聖經》中有一對夫妻,是人類的始祖,名叫亞當和夏娃。他們由上帝所造,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對夫妻,在伊甸園中過著快樂的生活。有一天,神對他們說,園中樹上的果子你們都可以吃,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們不可吃,吃的日子必定死。

亞當的妻子夏娃在園中經常路過那顆樹,每次看到其上的果子,總是咽咽口水想吃,覺得特別喜歡。園中的蛇看到了,就起了邪惡的念頭,欺騙夏娃說,神豈是真說這善惡樹上的果子不可吃嗎?你吃的日子不一定死?

夏娃聽信了蛇的謊言,摘了善惡樹上的果子回家,並讓亞當也一同吃了這果子。最終,他們倆因為違背上帝的話被逐出了伊甸園。

所以,禁果效應也叫做“亞當與夏娃效應”。現在引申的意思是,越是禁止的東西,人們越要得到手。越希望掩蓋某個信息不讓別人知道,卻越勾起別人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反而促使別人試圖利用一切渠道來獲取被掩蓋的信息 。

這種由於單方面的禁止和掩飾而造成的逆反現象,即心理學上的“禁果效應” 。

前兩天,一名初中生女孩週末躲在家裡看小說,作業一個字都沒有寫。她媽媽發現後,沒收了她的手機,並禁止她再看小說。結果她跑到頂樓,站在頂樓的邊沿上想要輕生。

這個爸爸在教育上反其道行之,一家出三大流芳百世的文豪

禁果效應的價值

“禁果”不但起不到禁止的作用,甚至還讓孩子有想要輕生的想法。從上帝對人的禁止,到母親對孩子的禁止,似乎都不管用。這樣看來,“禁果效應”難道是毫無價值可言了嗎?

但事實上,“禁果效應”並非一無是處。如果我們能掌握“禁止之後的好奇心愈加強烈”這個特性,適當地使用“禁果效應”來禁止孩子的學習,能讓孩子對學習的好奇心變得更強,從而提高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宋代著名的文學家蘇軾和蘇澈兩兄弟有一個很會運用“禁果效應”的父親蘇洵。

蘇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豪,在教育方面也很有一套。蘇洵老爹少年時不喜歡讀書,像李白和杜甫一樣壯遊了很多地方,25歲的時候才開始發奮讀書。

蘇洵看到兩兒子和自己小時候一樣頑皮,心裡不免有些擔憂,恐怕像自己一樣一事無成。他給兒子蘇軾起名“軾”,意思是希望蘇軾像車前的扶手,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他對兩個兒子都寄予了厚望,但如今兩孩子不喜讀書。於是,他想了個辦法。

每當兩孩子在邊上玩耍的時候,他就故意躲在一旁讀書。等到兩孩子玩得無趣時,便要找老爹玩。

他一看到孩子來了就把書收起來,露出一副“此書很珍貴,不能讓你們看”的模樣。這兩孩子看了,覺得奇怪,怎麼每次我們來父親就把書收起來不讓我們看。所以,哥倆私下暗忖,老爹一定是把好東西藏起來了,所以每次趁老爹外出,他們就把書偷出來讀。

漸漸地,他們在書中找到了樂趣,把讀書當成了習慣,而老爹的目的也就達成了。最終,這一家三個男丁都成了大文學家,被稱為“北宋三蘇”,流芳百世。

這個爸爸在教育上反其道行之,一家出三大流芳百世的文豪

這是古人蘇洵的故事,生活中也有不少應用“禁果效應”有效提高孩子學習積極性的例子。

丁丁是三年級的一名男生,學習了一年吉他,可是近期學習積極性好像不是很高,每次在家裡練習吉他看上去都有氣無力的。

丁丁媽媽見狀,就想怎樣才能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呢,一番苦思冥想以後,她決定用“禁果效應”這一招。

有一天,丁丁又像往常一樣練習吉他了,在開始之前,媽媽把他喊住了。媽媽沒有直奔主題,也沒有批評他,只是說,佔用丁丁一點時間,媽媽想跟你聊聊。

丁丁和媽媽聊了幾分鐘,兩人聊得很開心。這時,媽媽突然向丁丁提出要向丁丁借吉他,她也要學。儘管自己興趣不是很高,但借給媽媽好像有點捨不得。想了想後,丁丁還是同意了媽媽的要求。

可讓丁丁沒想到的是,媽媽竟然鳩佔鵲巢,把吉他佔為己有,除了把吉他從他房間搬走以外,還禁止丁丁隨意觸碰吉他,而她自己卻每天彈得歡。這讓丁丁有點氣憤。

一段時間後,丁丁終於忍不住了,要求媽媽把吉他還給他。媽媽一看,“禁果效應”開始起作用了,便故意刺激他說:“反正你也學不會,碰它幹嘛!”

丁丁一聽,非常生氣,暗暗下決心一定要彈好吉他,不讓媽媽小瞧他。從此以後,每當放學回家,丁丁就直奔媽媽房間,趁媽媽還沒有下班回家,趕緊練習,生怕彈吉他的水平被媽媽追上。

幾個月後,丁丁彈吉他的水平突飛猛進,媽媽再次聽到兒子彈吉他時,他已經能自如地彈奏很多首歌曲了。媽媽欣慰地笑了,她知道“禁果效應”有了應有的成效,就將吉他歸還給了丁丁。

而丁丁也逐漸在彈吉他上找到了樂趣,養成了自主練習吉他的習慣。

這個爸爸在教育上反其道行之,一家出三大流芳百世的文豪

禁果效應的應用

我們已經知道了適當地使用“禁果效應”能有效提高孩子學習的積極性,那麼具體如何運用在生活中呢?

1、確立目標

蘇洵是希望孩子們能喜歡唸書,丁丁媽媽是希望丁丁能喜歡彈吉他。那麼,我們是希望孩子達成什麼樣的目標,需要確定下來。

2、反向而行

適當地禁止孩子接近你希望孩子達成的目標。蘇洵希望孩子們喜歡唸書,卻不讓孩子看書;丁丁媽媽希望孩子能喜歡彈吉他,卻拿走他的吉他。我們希望孩子達成什麼,就暫時禁止孩子接近什麼。

3、適當誘惑

不光是禁止,還需要適當誘惑。蘇洵在不讓孩子們看書的同時,作出饒有興趣讀書的樣子,讓孩子們以為是好書,激起他們對書的好奇;丁丁媽媽拿走吉他的同時,自己卻在隔壁彈奏得起勁,刺激丁丁學習吉他的慾望。這些做法都是對孩子們的誘惑,讓孩子們對目標愈發感到好奇。

4、靜觀結果

時常關注孩子的變化,看看是不是需要加大刺激。丁丁的媽媽看到丁丁的變化還不夠明顯時,便故意刺激丁丁,“反正你也學不會,碰它幹嘛”,使丁丁下定決心要把吉他學好。不管是蘇洵還是丁丁媽媽在適當使用“禁果效應”的方法以後,都安靜地等候孩子們的變化,觀察是不是和我們預期的目標相符,根據結果的變化作出相應的調整。

最後,只需像蘇洵和丁丁媽媽靜待花開就可以了。

"

文文的寶寶剛滿兩週歲,本該高興,但最近她高興不起來,因為她的孩子不讓他幹嘛他偏幹嘛,小小年紀總跟她對著幹。

文文對他說:“不要亂扔玩具。”結果孩子聽後馬上“嘩啦”一聲把滿盒子的玩具扔了一地。“不要把那積木放進嘴裡!”孩子聽後又馬上把積木塞進嘴裡。文文所有的“不要”最後都成了提醒孩子“要”。

這是因為這樣的情況,她感到不知所措。小小年紀就開始叛逆了嗎,問我該怎麼辦?

其實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禁果效應”。

這個爸爸在教育上反其道行之,一家出三大流芳百世的文豪

禁果效應

首先,什麼是“禁果效應”呢?

在《聖經》中有一對夫妻,是人類的始祖,名叫亞當和夏娃。他們由上帝所造,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對夫妻,在伊甸園中過著快樂的生活。有一天,神對他們說,園中樹上的果子你們都可以吃,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們不可吃,吃的日子必定死。

亞當的妻子夏娃在園中經常路過那顆樹,每次看到其上的果子,總是咽咽口水想吃,覺得特別喜歡。園中的蛇看到了,就起了邪惡的念頭,欺騙夏娃說,神豈是真說這善惡樹上的果子不可吃嗎?你吃的日子不一定死?

夏娃聽信了蛇的謊言,摘了善惡樹上的果子回家,並讓亞當也一同吃了這果子。最終,他們倆因為違背上帝的話被逐出了伊甸園。

所以,禁果效應也叫做“亞當與夏娃效應”。現在引申的意思是,越是禁止的東西,人們越要得到手。越希望掩蓋某個信息不讓別人知道,卻越勾起別人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反而促使別人試圖利用一切渠道來獲取被掩蓋的信息 。

這種由於單方面的禁止和掩飾而造成的逆反現象,即心理學上的“禁果效應” 。

前兩天,一名初中生女孩週末躲在家裡看小說,作業一個字都沒有寫。她媽媽發現後,沒收了她的手機,並禁止她再看小說。結果她跑到頂樓,站在頂樓的邊沿上想要輕生。

這個爸爸在教育上反其道行之,一家出三大流芳百世的文豪

禁果效應的價值

“禁果”不但起不到禁止的作用,甚至還讓孩子有想要輕生的想法。從上帝對人的禁止,到母親對孩子的禁止,似乎都不管用。這樣看來,“禁果效應”難道是毫無價值可言了嗎?

但事實上,“禁果效應”並非一無是處。如果我們能掌握“禁止之後的好奇心愈加強烈”這個特性,適當地使用“禁果效應”來禁止孩子的學習,能讓孩子對學習的好奇心變得更強,從而提高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宋代著名的文學家蘇軾和蘇澈兩兄弟有一個很會運用“禁果效應”的父親蘇洵。

蘇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豪,在教育方面也很有一套。蘇洵老爹少年時不喜歡讀書,像李白和杜甫一樣壯遊了很多地方,25歲的時候才開始發奮讀書。

蘇洵看到兩兒子和自己小時候一樣頑皮,心裡不免有些擔憂,恐怕像自己一樣一事無成。他給兒子蘇軾起名“軾”,意思是希望蘇軾像車前的扶手,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他對兩個兒子都寄予了厚望,但如今兩孩子不喜讀書。於是,他想了個辦法。

每當兩孩子在邊上玩耍的時候,他就故意躲在一旁讀書。等到兩孩子玩得無趣時,便要找老爹玩。

他一看到孩子來了就把書收起來,露出一副“此書很珍貴,不能讓你們看”的模樣。這兩孩子看了,覺得奇怪,怎麼每次我們來父親就把書收起來不讓我們看。所以,哥倆私下暗忖,老爹一定是把好東西藏起來了,所以每次趁老爹外出,他們就把書偷出來讀。

漸漸地,他們在書中找到了樂趣,把讀書當成了習慣,而老爹的目的也就達成了。最終,這一家三個男丁都成了大文學家,被稱為“北宋三蘇”,流芳百世。

這個爸爸在教育上反其道行之,一家出三大流芳百世的文豪

這是古人蘇洵的故事,生活中也有不少應用“禁果效應”有效提高孩子學習積極性的例子。

丁丁是三年級的一名男生,學習了一年吉他,可是近期學習積極性好像不是很高,每次在家裡練習吉他看上去都有氣無力的。

丁丁媽媽見狀,就想怎樣才能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呢,一番苦思冥想以後,她決定用“禁果效應”這一招。

有一天,丁丁又像往常一樣練習吉他了,在開始之前,媽媽把他喊住了。媽媽沒有直奔主題,也沒有批評他,只是說,佔用丁丁一點時間,媽媽想跟你聊聊。

丁丁和媽媽聊了幾分鐘,兩人聊得很開心。這時,媽媽突然向丁丁提出要向丁丁借吉他,她也要學。儘管自己興趣不是很高,但借給媽媽好像有點捨不得。想了想後,丁丁還是同意了媽媽的要求。

可讓丁丁沒想到的是,媽媽竟然鳩佔鵲巢,把吉他佔為己有,除了把吉他從他房間搬走以外,還禁止丁丁隨意觸碰吉他,而她自己卻每天彈得歡。這讓丁丁有點氣憤。

一段時間後,丁丁終於忍不住了,要求媽媽把吉他還給他。媽媽一看,“禁果效應”開始起作用了,便故意刺激他說:“反正你也學不會,碰它幹嘛!”

丁丁一聽,非常生氣,暗暗下決心一定要彈好吉他,不讓媽媽小瞧他。從此以後,每當放學回家,丁丁就直奔媽媽房間,趁媽媽還沒有下班回家,趕緊練習,生怕彈吉他的水平被媽媽追上。

幾個月後,丁丁彈吉他的水平突飛猛進,媽媽再次聽到兒子彈吉他時,他已經能自如地彈奏很多首歌曲了。媽媽欣慰地笑了,她知道“禁果效應”有了應有的成效,就將吉他歸還給了丁丁。

而丁丁也逐漸在彈吉他上找到了樂趣,養成了自主練習吉他的習慣。

這個爸爸在教育上反其道行之,一家出三大流芳百世的文豪

禁果效應的應用

我們已經知道了適當地使用“禁果效應”能有效提高孩子學習的積極性,那麼具體如何運用在生活中呢?

1、確立目標

蘇洵是希望孩子們能喜歡唸書,丁丁媽媽是希望丁丁能喜歡彈吉他。那麼,我們是希望孩子達成什麼樣的目標,需要確定下來。

2、反向而行

適當地禁止孩子接近你希望孩子達成的目標。蘇洵希望孩子們喜歡唸書,卻不讓孩子看書;丁丁媽媽希望孩子能喜歡彈吉他,卻拿走他的吉他。我們希望孩子達成什麼,就暫時禁止孩子接近什麼。

3、適當誘惑

不光是禁止,還需要適當誘惑。蘇洵在不讓孩子們看書的同時,作出饒有興趣讀書的樣子,讓孩子們以為是好書,激起他們對書的好奇;丁丁媽媽拿走吉他的同時,自己卻在隔壁彈奏得起勁,刺激丁丁學習吉他的慾望。這些做法都是對孩子們的誘惑,讓孩子們對目標愈發感到好奇。

4、靜觀結果

時常關注孩子的變化,看看是不是需要加大刺激。丁丁的媽媽看到丁丁的變化還不夠明顯時,便故意刺激丁丁,“反正你也學不會,碰它幹嘛”,使丁丁下定決心要把吉他學好。不管是蘇洵還是丁丁媽媽在適當使用“禁果效應”的方法以後,都安靜地等候孩子們的變化,觀察是不是和我們預期的目標相符,根據結果的變化作出相應的調整。

最後,只需像蘇洵和丁丁媽媽靜待花開就可以了。

這個爸爸在教育上反其道行之,一家出三大流芳百世的文豪

禁果效應的原則

但在使用這個方法的同時,要記住一個原則:真情實感

有的父母跟我交流的時候說,我有時候在孩子面前像戲精一樣,這樣的做法就不值得提倡。我們在孩子面前不是演戲,好像需要提前寫好劇情,而是當孩子出現一定的問題時,我們選擇使用相應的應對方法,來改善孩子的狀況,就像醫生開藥方一樣對症下藥,絕不是在孩子面前帶著虛偽的面具,而是真情的流露。

以上就是“禁果效應”。

好了,回到文章開始的文文,之前每到飯點她叫寶寶吃飯時總是說:“寶寶,快來吃飯飯!”但寶寶無動於衷,仍然玩著手中的玩具,像沒聽見一般。

自從得知了“禁果效應”以後,她改口說:“今天的飯這麼好吃,我們快點吃,都別讓寶寶吃!”寶寶聽到以後,立馬放下手中的玩具屁顛屁顛地跑過來吃飯了。

"

文文的寶寶剛滿兩週歲,本該高興,但最近她高興不起來,因為她的孩子不讓他幹嘛他偏幹嘛,小小年紀總跟她對著幹。

文文對他說:“不要亂扔玩具。”結果孩子聽後馬上“嘩啦”一聲把滿盒子的玩具扔了一地。“不要把那積木放進嘴裡!”孩子聽後又馬上把積木塞進嘴裡。文文所有的“不要”最後都成了提醒孩子“要”。

這是因為這樣的情況,她感到不知所措。小小年紀就開始叛逆了嗎,問我該怎麼辦?

其實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禁果效應”。

這個爸爸在教育上反其道行之,一家出三大流芳百世的文豪

禁果效應

首先,什麼是“禁果效應”呢?

在《聖經》中有一對夫妻,是人類的始祖,名叫亞當和夏娃。他們由上帝所造,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對夫妻,在伊甸園中過著快樂的生活。有一天,神對他們說,園中樹上的果子你們都可以吃,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們不可吃,吃的日子必定死。

亞當的妻子夏娃在園中經常路過那顆樹,每次看到其上的果子,總是咽咽口水想吃,覺得特別喜歡。園中的蛇看到了,就起了邪惡的念頭,欺騙夏娃說,神豈是真說這善惡樹上的果子不可吃嗎?你吃的日子不一定死?

夏娃聽信了蛇的謊言,摘了善惡樹上的果子回家,並讓亞當也一同吃了這果子。最終,他們倆因為違背上帝的話被逐出了伊甸園。

所以,禁果效應也叫做“亞當與夏娃效應”。現在引申的意思是,越是禁止的東西,人們越要得到手。越希望掩蓋某個信息不讓別人知道,卻越勾起別人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反而促使別人試圖利用一切渠道來獲取被掩蓋的信息 。

這種由於單方面的禁止和掩飾而造成的逆反現象,即心理學上的“禁果效應” 。

前兩天,一名初中生女孩週末躲在家裡看小說,作業一個字都沒有寫。她媽媽發現後,沒收了她的手機,並禁止她再看小說。結果她跑到頂樓,站在頂樓的邊沿上想要輕生。

這個爸爸在教育上反其道行之,一家出三大流芳百世的文豪

禁果效應的價值

“禁果”不但起不到禁止的作用,甚至還讓孩子有想要輕生的想法。從上帝對人的禁止,到母親對孩子的禁止,似乎都不管用。這樣看來,“禁果效應”難道是毫無價值可言了嗎?

但事實上,“禁果效應”並非一無是處。如果我們能掌握“禁止之後的好奇心愈加強烈”這個特性,適當地使用“禁果效應”來禁止孩子的學習,能讓孩子對學習的好奇心變得更強,從而提高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宋代著名的文學家蘇軾和蘇澈兩兄弟有一個很會運用“禁果效應”的父親蘇洵。

蘇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豪,在教育方面也很有一套。蘇洵老爹少年時不喜歡讀書,像李白和杜甫一樣壯遊了很多地方,25歲的時候才開始發奮讀書。

蘇洵看到兩兒子和自己小時候一樣頑皮,心裡不免有些擔憂,恐怕像自己一樣一事無成。他給兒子蘇軾起名“軾”,意思是希望蘇軾像車前的扶手,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他對兩個兒子都寄予了厚望,但如今兩孩子不喜讀書。於是,他想了個辦法。

每當兩孩子在邊上玩耍的時候,他就故意躲在一旁讀書。等到兩孩子玩得無趣時,便要找老爹玩。

他一看到孩子來了就把書收起來,露出一副“此書很珍貴,不能讓你們看”的模樣。這兩孩子看了,覺得奇怪,怎麼每次我們來父親就把書收起來不讓我們看。所以,哥倆私下暗忖,老爹一定是把好東西藏起來了,所以每次趁老爹外出,他們就把書偷出來讀。

漸漸地,他們在書中找到了樂趣,把讀書當成了習慣,而老爹的目的也就達成了。最終,這一家三個男丁都成了大文學家,被稱為“北宋三蘇”,流芳百世。

這個爸爸在教育上反其道行之,一家出三大流芳百世的文豪

這是古人蘇洵的故事,生活中也有不少應用“禁果效應”有效提高孩子學習積極性的例子。

丁丁是三年級的一名男生,學習了一年吉他,可是近期學習積極性好像不是很高,每次在家裡練習吉他看上去都有氣無力的。

丁丁媽媽見狀,就想怎樣才能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呢,一番苦思冥想以後,她決定用“禁果效應”這一招。

有一天,丁丁又像往常一樣練習吉他了,在開始之前,媽媽把他喊住了。媽媽沒有直奔主題,也沒有批評他,只是說,佔用丁丁一點時間,媽媽想跟你聊聊。

丁丁和媽媽聊了幾分鐘,兩人聊得很開心。這時,媽媽突然向丁丁提出要向丁丁借吉他,她也要學。儘管自己興趣不是很高,但借給媽媽好像有點捨不得。想了想後,丁丁還是同意了媽媽的要求。

可讓丁丁沒想到的是,媽媽竟然鳩佔鵲巢,把吉他佔為己有,除了把吉他從他房間搬走以外,還禁止丁丁隨意觸碰吉他,而她自己卻每天彈得歡。這讓丁丁有點氣憤。

一段時間後,丁丁終於忍不住了,要求媽媽把吉他還給他。媽媽一看,“禁果效應”開始起作用了,便故意刺激他說:“反正你也學不會,碰它幹嘛!”

丁丁一聽,非常生氣,暗暗下決心一定要彈好吉他,不讓媽媽小瞧他。從此以後,每當放學回家,丁丁就直奔媽媽房間,趁媽媽還沒有下班回家,趕緊練習,生怕彈吉他的水平被媽媽追上。

幾個月後,丁丁彈吉他的水平突飛猛進,媽媽再次聽到兒子彈吉他時,他已經能自如地彈奏很多首歌曲了。媽媽欣慰地笑了,她知道“禁果效應”有了應有的成效,就將吉他歸還給了丁丁。

而丁丁也逐漸在彈吉他上找到了樂趣,養成了自主練習吉他的習慣。

這個爸爸在教育上反其道行之,一家出三大流芳百世的文豪

禁果效應的應用

我們已經知道了適當地使用“禁果效應”能有效提高孩子學習的積極性,那麼具體如何運用在生活中呢?

1、確立目標

蘇洵是希望孩子們能喜歡唸書,丁丁媽媽是希望丁丁能喜歡彈吉他。那麼,我們是希望孩子達成什麼樣的目標,需要確定下來。

2、反向而行

適當地禁止孩子接近你希望孩子達成的目標。蘇洵希望孩子們喜歡唸書,卻不讓孩子看書;丁丁媽媽希望孩子能喜歡彈吉他,卻拿走他的吉他。我們希望孩子達成什麼,就暫時禁止孩子接近什麼。

3、適當誘惑

不光是禁止,還需要適當誘惑。蘇洵在不讓孩子們看書的同時,作出饒有興趣讀書的樣子,讓孩子們以為是好書,激起他們對書的好奇;丁丁媽媽拿走吉他的同時,自己卻在隔壁彈奏得起勁,刺激丁丁學習吉他的慾望。這些做法都是對孩子們的誘惑,讓孩子們對目標愈發感到好奇。

4、靜觀結果

時常關注孩子的變化,看看是不是需要加大刺激。丁丁的媽媽看到丁丁的變化還不夠明顯時,便故意刺激丁丁,“反正你也學不會,碰它幹嘛”,使丁丁下定決心要把吉他學好。不管是蘇洵還是丁丁媽媽在適當使用“禁果效應”的方法以後,都安靜地等候孩子們的變化,觀察是不是和我們預期的目標相符,根據結果的變化作出相應的調整。

最後,只需像蘇洵和丁丁媽媽靜待花開就可以了。

這個爸爸在教育上反其道行之,一家出三大流芳百世的文豪

禁果效應的原則

但在使用這個方法的同時,要記住一個原則:真情實感

有的父母跟我交流的時候說,我有時候在孩子面前像戲精一樣,這樣的做法就不值得提倡。我們在孩子面前不是演戲,好像需要提前寫好劇情,而是當孩子出現一定的問題時,我們選擇使用相應的應對方法,來改善孩子的狀況,就像醫生開藥方一樣對症下藥,絕不是在孩子面前帶著虛偽的面具,而是真情的流露。

以上就是“禁果效應”。

好了,回到文章開始的文文,之前每到飯點她叫寶寶吃飯時總是說:“寶寶,快來吃飯飯!”但寶寶無動於衷,仍然玩著手中的玩具,像沒聽見一般。

自從得知了“禁果效應”以後,她改口說:“今天的飯這麼好吃,我們快點吃,都別讓寶寶吃!”寶寶聽到以後,立馬放下手中的玩具屁顛屁顛地跑過來吃飯了。

這個爸爸在教育上反其道行之,一家出三大流芳百世的文豪


歡迎關注“暖遇親子關係社區”

專注於研究25歲前家庭教育、親子關係對人一生的影響。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