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閩南琳琅滿目的小海鮮,簡直是海鮮愛好者的天堂。圖/soogif


-風物君語-

為啥廣東人愛吃福建人

還不是因為福建人好吃會吃

海鮮、小吃、茶配、大月餅……


"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閩南琳琅滿目的小海鮮,簡直是海鮮愛好者的天堂。圖/soogif


-風物君語-

為啥廣東人愛吃福建人

還不是因為福建人好吃會吃

海鮮、小吃、茶配、大月餅……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閩南的海之味


在閩南,最不能錯過的是海鮮。

"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閩南琳琅滿目的小海鮮,簡直是海鮮愛好者的天堂。圖/soogif


-風物君語-

為啥廣東人愛吃福建人

還不是因為福建人好吃會吃

海鮮、小吃、茶配、大月餅……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閩南的海之味


在閩南,最不能錯過的是海鮮。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和螃蟹最好的相處方式,是蒸呢是蒸呢還是蒸呢~ 攝影/李曉峰

閩南海域海岸線曲折,河流淡水與海水交匯處生物資源豐富,滋養了數不清的蝦貝魚鮮,簡直是一座舌尖版的“海洋博物館”。 它們甫一上岸,便到餐桌,成了質樸卻又牽動人味蕾的種種鮮味。


在海產頗豐的閩南,吃海鮮的花樣,和海鮮的種類一樣多。一樣食材,在閩南人手中,能做出幾種截然不同的美味,土筍凍就是其中之一。

"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閩南琳琅滿目的小海鮮,簡直是海鮮愛好者的天堂。圖/soogif


-風物君語-

為啥廣東人愛吃福建人

還不是因為福建人好吃會吃

海鮮、小吃、茶配、大月餅……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閩南的海之味


在閩南,最不能錯過的是海鮮。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和螃蟹最好的相處方式,是蒸呢是蒸呢還是蒸呢~ 攝影/李曉峰

閩南海域海岸線曲折,河流淡水與海水交匯處生物資源豐富,滋養了數不清的蝦貝魚鮮,簡直是一座舌尖版的“海洋博物館”。 它們甫一上岸,便到餐桌,成了質樸卻又牽動人味蕾的種種鮮味。


在海產頗豐的閩南,吃海鮮的花樣,和海鮮的種類一樣多。一樣食材,在閩南人手中,能做出幾種截然不同的美味,土筍凍就是其中之一。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土筍凍。 插畫/林天意

土筍凍以泉州安海的為佳。“土筍”,也就是沙蟲,名字聽著清新悅耳,但真實面目卻有些嚇人。《閩小記》裡便有載:“味甚鮮異……生於海濱,形似蚯蚓。”


沙蟲長於灘塗,要做凍,靠的是它被熬出的膠原蛋白。洗淨泥沙,旺火燒後,沙蟲的膠質便融化在水中,冷凝後便可成就這道涼食美味。芥辣醬,是土筍凍的靈魂伴侶。清新的辣味,裹在果凍般彈嫩的土筍凍上,入口便癱在齒頰之間。古早的店家往往還會端上一盤蘿蔔酸,清爽解膩,直引得人,忍不住再夾上一筷土筍凍。

"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閩南琳琅滿目的小海鮮,簡直是海鮮愛好者的天堂。圖/soogif


-風物君語-

為啥廣東人愛吃福建人

還不是因為福建人好吃會吃

海鮮、小吃、茶配、大月餅……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閩南的海之味


在閩南,最不能錯過的是海鮮。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和螃蟹最好的相處方式,是蒸呢是蒸呢還是蒸呢~ 攝影/李曉峰

閩南海域海岸線曲折,河流淡水與海水交匯處生物資源豐富,滋養了數不清的蝦貝魚鮮,簡直是一座舌尖版的“海洋博物館”。 它們甫一上岸,便到餐桌,成了質樸卻又牽動人味蕾的種種鮮味。


在海產頗豐的閩南,吃海鮮的花樣,和海鮮的種類一樣多。一樣食材,在閩南人手中,能做出幾種截然不同的美味,土筍凍就是其中之一。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土筍凍。 插畫/林天意

土筍凍以泉州安海的為佳。“土筍”,也就是沙蟲,名字聽著清新悅耳,但真實面目卻有些嚇人。《閩小記》裡便有載:“味甚鮮異……生於海濱,形似蚯蚓。”


沙蟲長於灘塗,要做凍,靠的是它被熬出的膠原蛋白。洗淨泥沙,旺火燒後,沙蟲的膠質便融化在水中,冷凝後便可成就這道涼食美味。芥辣醬,是土筍凍的靈魂伴侶。清新的辣味,裹在果凍般彈嫩的土筍凍上,入口便癱在齒頰之間。古早的店家往往還會端上一盤蘿蔔酸,清爽解膩,直引得人,忍不住再夾上一筷土筍凍。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Q彈的土筍凍,一副可可愛愛的樣子。 圖/soogif


海蠣煎,應該算是初代的網紅美食。早年間的臺劇《轉角遇到愛》中,出鏡率極高的蚵仔煎,引出了不少人的口水。


海蠣煎是蚵仔煎在閩南的稱呼。簡單一個海蠣煎,在閩南不同區域也各有不同的做法。有的煎出來是整的,有的煎出來是碎塊的,有的要加大量青蒜葉,但總歸有個共識是,小小的野生海蠣,也叫做珠蠣的,味道要遠好過肥大的。鮮嫩的海蠣,混以微甜的地瓜澱粉煎制,再搭配點甜辣醬,最是滑嫩無比。

"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閩南琳琅滿目的小海鮮,簡直是海鮮愛好者的天堂。圖/soogif


-風物君語-

為啥廣東人愛吃福建人

還不是因為福建人好吃會吃

海鮮、小吃、茶配、大月餅……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閩南的海之味


在閩南,最不能錯過的是海鮮。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和螃蟹最好的相處方式,是蒸呢是蒸呢還是蒸呢~ 攝影/李曉峰

閩南海域海岸線曲折,河流淡水與海水交匯處生物資源豐富,滋養了數不清的蝦貝魚鮮,簡直是一座舌尖版的“海洋博物館”。 它們甫一上岸,便到餐桌,成了質樸卻又牽動人味蕾的種種鮮味。


在海產頗豐的閩南,吃海鮮的花樣,和海鮮的種類一樣多。一樣食材,在閩南人手中,能做出幾種截然不同的美味,土筍凍就是其中之一。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土筍凍。 插畫/林天意

土筍凍以泉州安海的為佳。“土筍”,也就是沙蟲,名字聽著清新悅耳,但真實面目卻有些嚇人。《閩小記》裡便有載:“味甚鮮異……生於海濱,形似蚯蚓。”


沙蟲長於灘塗,要做凍,靠的是它被熬出的膠原蛋白。洗淨泥沙,旺火燒後,沙蟲的膠質便融化在水中,冷凝後便可成就這道涼食美味。芥辣醬,是土筍凍的靈魂伴侶。清新的辣味,裹在果凍般彈嫩的土筍凍上,入口便癱在齒頰之間。古早的店家往往還會端上一盤蘿蔔酸,清爽解膩,直引得人,忍不住再夾上一筷土筍凍。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Q彈的土筍凍,一副可可愛愛的樣子。 圖/soogif


海蠣煎,應該算是初代的網紅美食。早年間的臺劇《轉角遇到愛》中,出鏡率極高的蚵仔煎,引出了不少人的口水。


海蠣煎是蚵仔煎在閩南的稱呼。簡單一個海蠣煎,在閩南不同區域也各有不同的做法。有的煎出來是整的,有的煎出來是碎塊的,有的要加大量青蒜葉,但總歸有個共識是,小小的野生海蠣,也叫做珠蠣的,味道要遠好過肥大的。鮮嫩的海蠣,混以微甜的地瓜澱粉煎制,再搭配點甜辣醬,最是滑嫩無比。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海蠣煎。 插畫/林天意


煎蟹雖然“高端”(膏蟹價貴),但閩南人到了時節,總要吃它一吃來補身體。青色膏蟹現殺,對半斬塊,鍋底薄油,鋪一點薑片,將切口朝下開煎。紅膏渾厚、結實、雄壯,富含蛋白質,吃一隻便飽腹感十足。相比江南地區大閘蟹柔軟半流質感的膏白,閩南的膏蟹,更為雄厚。前者是陷在溫柔鄉,後者簡直是要提槍上戰場

"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閩南琳琅滿目的小海鮮,簡直是海鮮愛好者的天堂。圖/soogif


-風物君語-

為啥廣東人愛吃福建人

還不是因為福建人好吃會吃

海鮮、小吃、茶配、大月餅……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閩南的海之味


在閩南,最不能錯過的是海鮮。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和螃蟹最好的相處方式,是蒸呢是蒸呢還是蒸呢~ 攝影/李曉峰

閩南海域海岸線曲折,河流淡水與海水交匯處生物資源豐富,滋養了數不清的蝦貝魚鮮,簡直是一座舌尖版的“海洋博物館”。 它們甫一上岸,便到餐桌,成了質樸卻又牽動人味蕾的種種鮮味。


在海產頗豐的閩南,吃海鮮的花樣,和海鮮的種類一樣多。一樣食材,在閩南人手中,能做出幾種截然不同的美味,土筍凍就是其中之一。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土筍凍。 插畫/林天意

土筍凍以泉州安海的為佳。“土筍”,也就是沙蟲,名字聽著清新悅耳,但真實面目卻有些嚇人。《閩小記》裡便有載:“味甚鮮異……生於海濱,形似蚯蚓。”


沙蟲長於灘塗,要做凍,靠的是它被熬出的膠原蛋白。洗淨泥沙,旺火燒後,沙蟲的膠質便融化在水中,冷凝後便可成就這道涼食美味。芥辣醬,是土筍凍的靈魂伴侶。清新的辣味,裹在果凍般彈嫩的土筍凍上,入口便癱在齒頰之間。古早的店家往往還會端上一盤蘿蔔酸,清爽解膩,直引得人,忍不住再夾上一筷土筍凍。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Q彈的土筍凍,一副可可愛愛的樣子。 圖/soogif


海蠣煎,應該算是初代的網紅美食。早年間的臺劇《轉角遇到愛》中,出鏡率極高的蚵仔煎,引出了不少人的口水。


海蠣煎是蚵仔煎在閩南的稱呼。簡單一個海蠣煎,在閩南不同區域也各有不同的做法。有的煎出來是整的,有的煎出來是碎塊的,有的要加大量青蒜葉,但總歸有個共識是,小小的野生海蠣,也叫做珠蠣的,味道要遠好過肥大的。鮮嫩的海蠣,混以微甜的地瓜澱粉煎制,再搭配點甜辣醬,最是滑嫩無比。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海蠣煎。 插畫/林天意


煎蟹雖然“高端”(膏蟹價貴),但閩南人到了時節,總要吃它一吃來補身體。青色膏蟹現殺,對半斬塊,鍋底薄油,鋪一點薑片,將切口朝下開煎。紅膏渾厚、結實、雄壯,富含蛋白質,吃一隻便飽腹感十足。相比江南地區大閘蟹柔軟半流質感的膏白,閩南的膏蟹,更為雄厚。前者是陷在溫柔鄉,後者簡直是要提槍上戰場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秋風爽,蟹膏肥。還有什麼味道比蟹膏更適合代言初秋的滋味? 攝影/張小月


作為一種愛則極愛、恨則極恨的食物,血蚶一般產自漳州雲霄。漳州位於閩南最南邊,海口有成片的紅樹林,水質清澈,盛產好蚶。


蚶這種貝殼類,雖深居淤泥,卻通體潔白,洗淨後只需用沸水一衝,便可投入醬油、辣椒、蒜頭碎的醃料裡浸泡。掰開一隻,鮮紅色的“血液”沿著手指頭直往下淌,入口卻是一整個大海的粗獷、豪放、腥鮮氾濫。

有趣的是,血蚶是老廈門人過年必吃的彩頭海物,吃完的貝殼要扔到床底下,一直到年初三都不可以打掃,皆因貝殼寓意錢財。或許是海邊人對於海洋味道的瘋狂熱愛,以至於血蚶如此重口的東西,也要請上大雅之堂並且給之以名正言順。


"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閩南琳琅滿目的小海鮮,簡直是海鮮愛好者的天堂。圖/soogif


-風物君語-

為啥廣東人愛吃福建人

還不是因為福建人好吃會吃

海鮮、小吃、茶配、大月餅……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閩南的海之味


在閩南,最不能錯過的是海鮮。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和螃蟹最好的相處方式,是蒸呢是蒸呢還是蒸呢~ 攝影/李曉峰

閩南海域海岸線曲折,河流淡水與海水交匯處生物資源豐富,滋養了數不清的蝦貝魚鮮,簡直是一座舌尖版的“海洋博物館”。 它們甫一上岸,便到餐桌,成了質樸卻又牽動人味蕾的種種鮮味。


在海產頗豐的閩南,吃海鮮的花樣,和海鮮的種類一樣多。一樣食材,在閩南人手中,能做出幾種截然不同的美味,土筍凍就是其中之一。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土筍凍。 插畫/林天意

土筍凍以泉州安海的為佳。“土筍”,也就是沙蟲,名字聽著清新悅耳,但真實面目卻有些嚇人。《閩小記》裡便有載:“味甚鮮異……生於海濱,形似蚯蚓。”


沙蟲長於灘塗,要做凍,靠的是它被熬出的膠原蛋白。洗淨泥沙,旺火燒後,沙蟲的膠質便融化在水中,冷凝後便可成就這道涼食美味。芥辣醬,是土筍凍的靈魂伴侶。清新的辣味,裹在果凍般彈嫩的土筍凍上,入口便癱在齒頰之間。古早的店家往往還會端上一盤蘿蔔酸,清爽解膩,直引得人,忍不住再夾上一筷土筍凍。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Q彈的土筍凍,一副可可愛愛的樣子。 圖/soogif


海蠣煎,應該算是初代的網紅美食。早年間的臺劇《轉角遇到愛》中,出鏡率極高的蚵仔煎,引出了不少人的口水。


海蠣煎是蚵仔煎在閩南的稱呼。簡單一個海蠣煎,在閩南不同區域也各有不同的做法。有的煎出來是整的,有的煎出來是碎塊的,有的要加大量青蒜葉,但總歸有個共識是,小小的野生海蠣,也叫做珠蠣的,味道要遠好過肥大的。鮮嫩的海蠣,混以微甜的地瓜澱粉煎制,再搭配點甜辣醬,最是滑嫩無比。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海蠣煎。 插畫/林天意


煎蟹雖然“高端”(膏蟹價貴),但閩南人到了時節,總要吃它一吃來補身體。青色膏蟹現殺,對半斬塊,鍋底薄油,鋪一點薑片,將切口朝下開煎。紅膏渾厚、結實、雄壯,富含蛋白質,吃一隻便飽腹感十足。相比江南地區大閘蟹柔軟半流質感的膏白,閩南的膏蟹,更為雄厚。前者是陷在溫柔鄉,後者簡直是要提槍上戰場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秋風爽,蟹膏肥。還有什麼味道比蟹膏更適合代言初秋的滋味? 攝影/張小月


作為一種愛則極愛、恨則極恨的食物,血蚶一般產自漳州雲霄。漳州位於閩南最南邊,海口有成片的紅樹林,水質清澈,盛產好蚶。


蚶這種貝殼類,雖深居淤泥,卻通體潔白,洗淨後只需用沸水一衝,便可投入醬油、辣椒、蒜頭碎的醃料裡浸泡。掰開一隻,鮮紅色的“血液”沿著手指頭直往下淌,入口卻是一整個大海的粗獷、豪放、腥鮮氾濫。

有趣的是,血蚶是老廈門人過年必吃的彩頭海物,吃完的貝殼要扔到床底下,一直到年初三都不可以打掃,皆因貝殼寓意錢財。或許是海邊人對於海洋味道的瘋狂熱愛,以至於血蚶如此重口的東西,也要請上大雅之堂並且給之以名正言順。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這幾樣小吃,藏著最地道的閩南風味


閩南地處福建東南一隅,依山背海。當地人的口味也被山與海一同影響塑造著,種種滋味在地方小吃裡尤為明顯。這些依循本地風土的街頭吃食,或鮮,或甜,或豐厚,拼湊出閩南人被山海塑造的飲食文化與生活習慣。

"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閩南琳琅滿目的小海鮮,簡直是海鮮愛好者的天堂。圖/soogif


-風物君語-

為啥廣東人愛吃福建人

還不是因為福建人好吃會吃

海鮮、小吃、茶配、大月餅……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閩南的海之味


在閩南,最不能錯過的是海鮮。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和螃蟹最好的相處方式,是蒸呢是蒸呢還是蒸呢~ 攝影/李曉峰

閩南海域海岸線曲折,河流淡水與海水交匯處生物資源豐富,滋養了數不清的蝦貝魚鮮,簡直是一座舌尖版的“海洋博物館”。 它們甫一上岸,便到餐桌,成了質樸卻又牽動人味蕾的種種鮮味。


在海產頗豐的閩南,吃海鮮的花樣,和海鮮的種類一樣多。一樣食材,在閩南人手中,能做出幾種截然不同的美味,土筍凍就是其中之一。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土筍凍。 插畫/林天意

土筍凍以泉州安海的為佳。“土筍”,也就是沙蟲,名字聽著清新悅耳,但真實面目卻有些嚇人。《閩小記》裡便有載:“味甚鮮異……生於海濱,形似蚯蚓。”


沙蟲長於灘塗,要做凍,靠的是它被熬出的膠原蛋白。洗淨泥沙,旺火燒後,沙蟲的膠質便融化在水中,冷凝後便可成就這道涼食美味。芥辣醬,是土筍凍的靈魂伴侶。清新的辣味,裹在果凍般彈嫩的土筍凍上,入口便癱在齒頰之間。古早的店家往往還會端上一盤蘿蔔酸,清爽解膩,直引得人,忍不住再夾上一筷土筍凍。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Q彈的土筍凍,一副可可愛愛的樣子。 圖/soogif


海蠣煎,應該算是初代的網紅美食。早年間的臺劇《轉角遇到愛》中,出鏡率極高的蚵仔煎,引出了不少人的口水。


海蠣煎是蚵仔煎在閩南的稱呼。簡單一個海蠣煎,在閩南不同區域也各有不同的做法。有的煎出來是整的,有的煎出來是碎塊的,有的要加大量青蒜葉,但總歸有個共識是,小小的野生海蠣,也叫做珠蠣的,味道要遠好過肥大的。鮮嫩的海蠣,混以微甜的地瓜澱粉煎制,再搭配點甜辣醬,最是滑嫩無比。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海蠣煎。 插畫/林天意


煎蟹雖然“高端”(膏蟹價貴),但閩南人到了時節,總要吃它一吃來補身體。青色膏蟹現殺,對半斬塊,鍋底薄油,鋪一點薑片,將切口朝下開煎。紅膏渾厚、結實、雄壯,富含蛋白質,吃一隻便飽腹感十足。相比江南地區大閘蟹柔軟半流質感的膏白,閩南的膏蟹,更為雄厚。前者是陷在溫柔鄉,後者簡直是要提槍上戰場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秋風爽,蟹膏肥。還有什麼味道比蟹膏更適合代言初秋的滋味? 攝影/張小月


作為一種愛則極愛、恨則極恨的食物,血蚶一般產自漳州雲霄。漳州位於閩南最南邊,海口有成片的紅樹林,水質清澈,盛產好蚶。


蚶這種貝殼類,雖深居淤泥,卻通體潔白,洗淨後只需用沸水一衝,便可投入醬油、辣椒、蒜頭碎的醃料裡浸泡。掰開一隻,鮮紅色的“血液”沿著手指頭直往下淌,入口卻是一整個大海的粗獷、豪放、腥鮮氾濫。

有趣的是,血蚶是老廈門人過年必吃的彩頭海物,吃完的貝殼要扔到床底下,一直到年初三都不可以打掃,皆因貝殼寓意錢財。或許是海邊人對於海洋味道的瘋狂熱愛,以至於血蚶如此重口的東西,也要請上大雅之堂並且給之以名正言順。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這幾樣小吃,藏著最地道的閩南風味


閩南地處福建東南一隅,依山背海。當地人的口味也被山與海一同影響塑造著,種種滋味在地方小吃裡尤為明顯。這些依循本地風土的街頭吃食,或鮮,或甜,或豐厚,拼湊出閩南人被山海塑造的飲食文化與生活習慣。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五香。 插畫/林天意


“老闆,一碗滷麵,兩條五香。” 在閩南的食肆,常聽人如此點餐。閩南的五香,並非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調味品,而是漳州石碼的特產。每逢年節婚宴,家家戶戶備起滷麵,配一碟五香條招待來客,是本地古早的傳統。

雖叫做五香,但它其實是一種銅錢粗、半筷長的炸豬肉卷。選用豬腿精肉,馬蹄或洋蔥切丁,加入五香粉、蛋液、扁魚末等,與適量地瓜粉、麵粉拌成內餡兒,再用豬體中的網紗油為皮(豆制腐皮次之),下鍋炸制,切成小段,配上番茄汁,趁熱吃,能咬到裡頭的馬蹄顆粒。一條下肚,噴香爽脆,令人“吮指”回味。

"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閩南琳琅滿目的小海鮮,簡直是海鮮愛好者的天堂。圖/soogif


-風物君語-

為啥廣東人愛吃福建人

還不是因為福建人好吃會吃

海鮮、小吃、茶配、大月餅……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閩南的海之味


在閩南,最不能錯過的是海鮮。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和螃蟹最好的相處方式,是蒸呢是蒸呢還是蒸呢~ 攝影/李曉峰

閩南海域海岸線曲折,河流淡水與海水交匯處生物資源豐富,滋養了數不清的蝦貝魚鮮,簡直是一座舌尖版的“海洋博物館”。 它們甫一上岸,便到餐桌,成了質樸卻又牽動人味蕾的種種鮮味。


在海產頗豐的閩南,吃海鮮的花樣,和海鮮的種類一樣多。一樣食材,在閩南人手中,能做出幾種截然不同的美味,土筍凍就是其中之一。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土筍凍。 插畫/林天意

土筍凍以泉州安海的為佳。“土筍”,也就是沙蟲,名字聽著清新悅耳,但真實面目卻有些嚇人。《閩小記》裡便有載:“味甚鮮異……生於海濱,形似蚯蚓。”


沙蟲長於灘塗,要做凍,靠的是它被熬出的膠原蛋白。洗淨泥沙,旺火燒後,沙蟲的膠質便融化在水中,冷凝後便可成就這道涼食美味。芥辣醬,是土筍凍的靈魂伴侶。清新的辣味,裹在果凍般彈嫩的土筍凍上,入口便癱在齒頰之間。古早的店家往往還會端上一盤蘿蔔酸,清爽解膩,直引得人,忍不住再夾上一筷土筍凍。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Q彈的土筍凍,一副可可愛愛的樣子。 圖/soogif


海蠣煎,應該算是初代的網紅美食。早年間的臺劇《轉角遇到愛》中,出鏡率極高的蚵仔煎,引出了不少人的口水。


海蠣煎是蚵仔煎在閩南的稱呼。簡單一個海蠣煎,在閩南不同區域也各有不同的做法。有的煎出來是整的,有的煎出來是碎塊的,有的要加大量青蒜葉,但總歸有個共識是,小小的野生海蠣,也叫做珠蠣的,味道要遠好過肥大的。鮮嫩的海蠣,混以微甜的地瓜澱粉煎制,再搭配點甜辣醬,最是滑嫩無比。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海蠣煎。 插畫/林天意


煎蟹雖然“高端”(膏蟹價貴),但閩南人到了時節,總要吃它一吃來補身體。青色膏蟹現殺,對半斬塊,鍋底薄油,鋪一點薑片,將切口朝下開煎。紅膏渾厚、結實、雄壯,富含蛋白質,吃一隻便飽腹感十足。相比江南地區大閘蟹柔軟半流質感的膏白,閩南的膏蟹,更為雄厚。前者是陷在溫柔鄉,後者簡直是要提槍上戰場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秋風爽,蟹膏肥。還有什麼味道比蟹膏更適合代言初秋的滋味? 攝影/張小月


作為一種愛則極愛、恨則極恨的食物,血蚶一般產自漳州雲霄。漳州位於閩南最南邊,海口有成片的紅樹林,水質清澈,盛產好蚶。


蚶這種貝殼類,雖深居淤泥,卻通體潔白,洗淨後只需用沸水一衝,便可投入醬油、辣椒、蒜頭碎的醃料裡浸泡。掰開一隻,鮮紅色的“血液”沿著手指頭直往下淌,入口卻是一整個大海的粗獷、豪放、腥鮮氾濫。

有趣的是,血蚶是老廈門人過年必吃的彩頭海物,吃完的貝殼要扔到床底下,一直到年初三都不可以打掃,皆因貝殼寓意錢財。或許是海邊人對於海洋味道的瘋狂熱愛,以至於血蚶如此重口的東西,也要請上大雅之堂並且給之以名正言順。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這幾樣小吃,藏著最地道的閩南風味


閩南地處福建東南一隅,依山背海。當地人的口味也被山與海一同影響塑造著,種種滋味在地方小吃裡尤為明顯。這些依循本地風土的街頭吃食,或鮮,或甜,或豐厚,拼湊出閩南人被山海塑造的飲食文化與生活習慣。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五香。 插畫/林天意


“老闆,一碗滷麵,兩條五香。” 在閩南的食肆,常聽人如此點餐。閩南的五香,並非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調味品,而是漳州石碼的特產。每逢年節婚宴,家家戶戶備起滷麵,配一碟五香條招待來客,是本地古早的傳統。

雖叫做五香,但它其實是一種銅錢粗、半筷長的炸豬肉卷。選用豬腿精肉,馬蹄或洋蔥切丁,加入五香粉、蛋液、扁魚末等,與適量地瓜粉、麵粉拌成內餡兒,再用豬體中的網紗油為皮(豆制腐皮次之),下鍋炸制,切成小段,配上番茄汁,趁熱吃,能咬到裡頭的馬蹄顆粒。一條下肚,噴香爽脆,令人“吮指”回味。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面線糊。 插畫/林天意


深夜的閩南街頭,總有許多路邊攤冒出頭來,鍋爐升起騰騰熱氣,一碗麵線糊足以撫慰夜歸人的心胃。面線糊是一道宜宵夜,又宜晨食的民間小吃,以細面線、豬血等打底,起鍋時撇一勺胡椒粉,鮮辛提味。

說是糊,其實更似湯羹。昏黃燈光下,熬得如湯羹般爛糊的面線湯在大鍋裡盪漾,稠而不面。鴨肉、芹菜珠、蔥頭油等一一落入鍋內,閩南滋味就出來了。

"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閩南琳琅滿目的小海鮮,簡直是海鮮愛好者的天堂。圖/soogif


-風物君語-

為啥廣東人愛吃福建人

還不是因為福建人好吃會吃

海鮮、小吃、茶配、大月餅……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閩南的海之味


在閩南,最不能錯過的是海鮮。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和螃蟹最好的相處方式,是蒸呢是蒸呢還是蒸呢~ 攝影/李曉峰

閩南海域海岸線曲折,河流淡水與海水交匯處生物資源豐富,滋養了數不清的蝦貝魚鮮,簡直是一座舌尖版的“海洋博物館”。 它們甫一上岸,便到餐桌,成了質樸卻又牽動人味蕾的種種鮮味。


在海產頗豐的閩南,吃海鮮的花樣,和海鮮的種類一樣多。一樣食材,在閩南人手中,能做出幾種截然不同的美味,土筍凍就是其中之一。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土筍凍。 插畫/林天意

土筍凍以泉州安海的為佳。“土筍”,也就是沙蟲,名字聽著清新悅耳,但真實面目卻有些嚇人。《閩小記》裡便有載:“味甚鮮異……生於海濱,形似蚯蚓。”


沙蟲長於灘塗,要做凍,靠的是它被熬出的膠原蛋白。洗淨泥沙,旺火燒後,沙蟲的膠質便融化在水中,冷凝後便可成就這道涼食美味。芥辣醬,是土筍凍的靈魂伴侶。清新的辣味,裹在果凍般彈嫩的土筍凍上,入口便癱在齒頰之間。古早的店家往往還會端上一盤蘿蔔酸,清爽解膩,直引得人,忍不住再夾上一筷土筍凍。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Q彈的土筍凍,一副可可愛愛的樣子。 圖/soogif


海蠣煎,應該算是初代的網紅美食。早年間的臺劇《轉角遇到愛》中,出鏡率極高的蚵仔煎,引出了不少人的口水。


海蠣煎是蚵仔煎在閩南的稱呼。簡單一個海蠣煎,在閩南不同區域也各有不同的做法。有的煎出來是整的,有的煎出來是碎塊的,有的要加大量青蒜葉,但總歸有個共識是,小小的野生海蠣,也叫做珠蠣的,味道要遠好過肥大的。鮮嫩的海蠣,混以微甜的地瓜澱粉煎制,再搭配點甜辣醬,最是滑嫩無比。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海蠣煎。 插畫/林天意


煎蟹雖然“高端”(膏蟹價貴),但閩南人到了時節,總要吃它一吃來補身體。青色膏蟹現殺,對半斬塊,鍋底薄油,鋪一點薑片,將切口朝下開煎。紅膏渾厚、結實、雄壯,富含蛋白質,吃一隻便飽腹感十足。相比江南地區大閘蟹柔軟半流質感的膏白,閩南的膏蟹,更為雄厚。前者是陷在溫柔鄉,後者簡直是要提槍上戰場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秋風爽,蟹膏肥。還有什麼味道比蟹膏更適合代言初秋的滋味? 攝影/張小月


作為一種愛則極愛、恨則極恨的食物,血蚶一般產自漳州雲霄。漳州位於閩南最南邊,海口有成片的紅樹林,水質清澈,盛產好蚶。


蚶這種貝殼類,雖深居淤泥,卻通體潔白,洗淨後只需用沸水一衝,便可投入醬油、辣椒、蒜頭碎的醃料裡浸泡。掰開一隻,鮮紅色的“血液”沿著手指頭直往下淌,入口卻是一整個大海的粗獷、豪放、腥鮮氾濫。

有趣的是,血蚶是老廈門人過年必吃的彩頭海物,吃完的貝殼要扔到床底下,一直到年初三都不可以打掃,皆因貝殼寓意錢財。或許是海邊人對於海洋味道的瘋狂熱愛,以至於血蚶如此重口的東西,也要請上大雅之堂並且給之以名正言順。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這幾樣小吃,藏著最地道的閩南風味


閩南地處福建東南一隅,依山背海。當地人的口味也被山與海一同影響塑造著,種種滋味在地方小吃裡尤為明顯。這些依循本地風土的街頭吃食,或鮮,或甜,或豐厚,拼湊出閩南人被山海塑造的飲食文化與生活習慣。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五香。 插畫/林天意


“老闆,一碗滷麵,兩條五香。” 在閩南的食肆,常聽人如此點餐。閩南的五香,並非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調味品,而是漳州石碼的特產。每逢年節婚宴,家家戶戶備起滷麵,配一碟五香條招待來客,是本地古早的傳統。

雖叫做五香,但它其實是一種銅錢粗、半筷長的炸豬肉卷。選用豬腿精肉,馬蹄或洋蔥切丁,加入五香粉、蛋液、扁魚末等,與適量地瓜粉、麵粉拌成內餡兒,再用豬體中的網紗油為皮(豆制腐皮次之),下鍋炸制,切成小段,配上番茄汁,趁熱吃,能咬到裡頭的馬蹄顆粒。一條下肚,噴香爽脆,令人“吮指”回味。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面線糊。 插畫/林天意


深夜的閩南街頭,總有許多路邊攤冒出頭來,鍋爐升起騰騰熱氣,一碗麵線糊足以撫慰夜歸人的心胃。面線糊是一道宜宵夜,又宜晨食的民間小吃,以細面線、豬血等打底,起鍋時撇一勺胡椒粉,鮮辛提味。

說是糊,其實更似湯羹。昏黃燈光下,熬得如湯羹般爛糊的面線湯在大鍋裡盪漾,稠而不面。鴨肉、芹菜珠、蔥頭油等一一落入鍋內,閩南滋味就出來了。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對於閩南人而言,鄉愁很簡單,可能就是家鄉巷子口的一碗麵線糊。 圖/soogif


配料豐儉由人,胃口小的食客可討要一碗清湯,食慾佳的,便湊在鍋前,左挑右選,海鮮、醋肉、雞雜、豬雜或是滷味,一同燙在面線湯裡,竟有些說不出的溫柔。吃的時候,別忘了來一根油條,酥脆油條吸滿濃厚湯汁,五臟廟得到極大滿足。

從不缺故事與人情的沙茶麵,在滿足人類口欲方面,和麵線糊有著相同的魔力。


行於廈門,街頭巷尾總能與各式沙茶麵店不期而遇。沙茶底湯黃中帶紅,略微辛辣,滋味醇厚,讓人垂涎不已。不過,“重口”的沙茶在閩南盛行,確實神奇,畢竟閩南人嗜清淡,求物之鮮。

"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閩南琳琅滿目的小海鮮,簡直是海鮮愛好者的天堂。圖/soogif


-風物君語-

為啥廣東人愛吃福建人

還不是因為福建人好吃會吃

海鮮、小吃、茶配、大月餅……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閩南的海之味


在閩南,最不能錯過的是海鮮。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和螃蟹最好的相處方式,是蒸呢是蒸呢還是蒸呢~ 攝影/李曉峰

閩南海域海岸線曲折,河流淡水與海水交匯處生物資源豐富,滋養了數不清的蝦貝魚鮮,簡直是一座舌尖版的“海洋博物館”。 它們甫一上岸,便到餐桌,成了質樸卻又牽動人味蕾的種種鮮味。


在海產頗豐的閩南,吃海鮮的花樣,和海鮮的種類一樣多。一樣食材,在閩南人手中,能做出幾種截然不同的美味,土筍凍就是其中之一。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土筍凍。 插畫/林天意

土筍凍以泉州安海的為佳。“土筍”,也就是沙蟲,名字聽著清新悅耳,但真實面目卻有些嚇人。《閩小記》裡便有載:“味甚鮮異……生於海濱,形似蚯蚓。”


沙蟲長於灘塗,要做凍,靠的是它被熬出的膠原蛋白。洗淨泥沙,旺火燒後,沙蟲的膠質便融化在水中,冷凝後便可成就這道涼食美味。芥辣醬,是土筍凍的靈魂伴侶。清新的辣味,裹在果凍般彈嫩的土筍凍上,入口便癱在齒頰之間。古早的店家往往還會端上一盤蘿蔔酸,清爽解膩,直引得人,忍不住再夾上一筷土筍凍。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Q彈的土筍凍,一副可可愛愛的樣子。 圖/soogif


海蠣煎,應該算是初代的網紅美食。早年間的臺劇《轉角遇到愛》中,出鏡率極高的蚵仔煎,引出了不少人的口水。


海蠣煎是蚵仔煎在閩南的稱呼。簡單一個海蠣煎,在閩南不同區域也各有不同的做法。有的煎出來是整的,有的煎出來是碎塊的,有的要加大量青蒜葉,但總歸有個共識是,小小的野生海蠣,也叫做珠蠣的,味道要遠好過肥大的。鮮嫩的海蠣,混以微甜的地瓜澱粉煎制,再搭配點甜辣醬,最是滑嫩無比。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海蠣煎。 插畫/林天意


煎蟹雖然“高端”(膏蟹價貴),但閩南人到了時節,總要吃它一吃來補身體。青色膏蟹現殺,對半斬塊,鍋底薄油,鋪一點薑片,將切口朝下開煎。紅膏渾厚、結實、雄壯,富含蛋白質,吃一隻便飽腹感十足。相比江南地區大閘蟹柔軟半流質感的膏白,閩南的膏蟹,更為雄厚。前者是陷在溫柔鄉,後者簡直是要提槍上戰場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秋風爽,蟹膏肥。還有什麼味道比蟹膏更適合代言初秋的滋味? 攝影/張小月


作為一種愛則極愛、恨則極恨的食物,血蚶一般產自漳州雲霄。漳州位於閩南最南邊,海口有成片的紅樹林,水質清澈,盛產好蚶。


蚶這種貝殼類,雖深居淤泥,卻通體潔白,洗淨後只需用沸水一衝,便可投入醬油、辣椒、蒜頭碎的醃料裡浸泡。掰開一隻,鮮紅色的“血液”沿著手指頭直往下淌,入口卻是一整個大海的粗獷、豪放、腥鮮氾濫。

有趣的是,血蚶是老廈門人過年必吃的彩頭海物,吃完的貝殼要扔到床底下,一直到年初三都不可以打掃,皆因貝殼寓意錢財。或許是海邊人對於海洋味道的瘋狂熱愛,以至於血蚶如此重口的東西,也要請上大雅之堂並且給之以名正言順。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這幾樣小吃,藏著最地道的閩南風味


閩南地處福建東南一隅,依山背海。當地人的口味也被山與海一同影響塑造著,種種滋味在地方小吃裡尤為明顯。這些依循本地風土的街頭吃食,或鮮,或甜,或豐厚,拼湊出閩南人被山海塑造的飲食文化與生活習慣。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五香。 插畫/林天意


“老闆,一碗滷麵,兩條五香。” 在閩南的食肆,常聽人如此點餐。閩南的五香,並非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調味品,而是漳州石碼的特產。每逢年節婚宴,家家戶戶備起滷麵,配一碟五香條招待來客,是本地古早的傳統。

雖叫做五香,但它其實是一種銅錢粗、半筷長的炸豬肉卷。選用豬腿精肉,馬蹄或洋蔥切丁,加入五香粉、蛋液、扁魚末等,與適量地瓜粉、麵粉拌成內餡兒,再用豬體中的網紗油為皮(豆制腐皮次之),下鍋炸制,切成小段,配上番茄汁,趁熱吃,能咬到裡頭的馬蹄顆粒。一條下肚,噴香爽脆,令人“吮指”回味。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面線糊。 插畫/林天意


深夜的閩南街頭,總有許多路邊攤冒出頭來,鍋爐升起騰騰熱氣,一碗麵線糊足以撫慰夜歸人的心胃。面線糊是一道宜宵夜,又宜晨食的民間小吃,以細面線、豬血等打底,起鍋時撇一勺胡椒粉,鮮辛提味。

說是糊,其實更似湯羹。昏黃燈光下,熬得如湯羹般爛糊的面線湯在大鍋裡盪漾,稠而不面。鴨肉、芹菜珠、蔥頭油等一一落入鍋內,閩南滋味就出來了。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對於閩南人而言,鄉愁很簡單,可能就是家鄉巷子口的一碗麵線糊。 圖/soogif


配料豐儉由人,胃口小的食客可討要一碗清湯,食慾佳的,便湊在鍋前,左挑右選,海鮮、醋肉、雞雜、豬雜或是滷味,一同燙在面線湯裡,竟有些說不出的溫柔。吃的時候,別忘了來一根油條,酥脆油條吸滿濃厚湯汁,五臟廟得到極大滿足。

從不缺故事與人情的沙茶麵,在滿足人類口欲方面,和麵線糊有著相同的魔力。


行於廈門,街頭巷尾總能與各式沙茶麵店不期而遇。沙茶底湯黃中帶紅,略微辛辣,滋味醇厚,讓人垂涎不已。不過,“重口”的沙茶在閩南盛行,確實神奇,畢竟閩南人嗜清淡,求物之鮮。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沙茶麵。 插畫/方堃


沙茶非茶。原是東南亞的小吃——烤肉串“sate”,經華僑引入廈門、潮汕等地後,其所用的辛辣調料深得人心,最終倒是喧賓奪主,所謂的“sate”變成了一種混合型醬類調味品的專指。而閩南語化後的“sate”,成為“沙茶”。


當鹼味偏重的南方面條遇上這外來調料時,瞬間變得風情萬種。面細膩柔嫩,而沙茶熬製的湯底入口順滑,高湯、海鮮、花生,貫予它醇、鮮、酥香與辛辣,卻一點也不衝突,而面的鹼味早已尋不得一絲。

"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閩南琳琅滿目的小海鮮,簡直是海鮮愛好者的天堂。圖/soogif


-風物君語-

為啥廣東人愛吃福建人

還不是因為福建人好吃會吃

海鮮、小吃、茶配、大月餅……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閩南的海之味


在閩南,最不能錯過的是海鮮。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和螃蟹最好的相處方式,是蒸呢是蒸呢還是蒸呢~ 攝影/李曉峰

閩南海域海岸線曲折,河流淡水與海水交匯處生物資源豐富,滋養了數不清的蝦貝魚鮮,簡直是一座舌尖版的“海洋博物館”。 它們甫一上岸,便到餐桌,成了質樸卻又牽動人味蕾的種種鮮味。


在海產頗豐的閩南,吃海鮮的花樣,和海鮮的種類一樣多。一樣食材,在閩南人手中,能做出幾種截然不同的美味,土筍凍就是其中之一。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土筍凍。 插畫/林天意

土筍凍以泉州安海的為佳。“土筍”,也就是沙蟲,名字聽著清新悅耳,但真實面目卻有些嚇人。《閩小記》裡便有載:“味甚鮮異……生於海濱,形似蚯蚓。”


沙蟲長於灘塗,要做凍,靠的是它被熬出的膠原蛋白。洗淨泥沙,旺火燒後,沙蟲的膠質便融化在水中,冷凝後便可成就這道涼食美味。芥辣醬,是土筍凍的靈魂伴侶。清新的辣味,裹在果凍般彈嫩的土筍凍上,入口便癱在齒頰之間。古早的店家往往還會端上一盤蘿蔔酸,清爽解膩,直引得人,忍不住再夾上一筷土筍凍。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Q彈的土筍凍,一副可可愛愛的樣子。 圖/soogif


海蠣煎,應該算是初代的網紅美食。早年間的臺劇《轉角遇到愛》中,出鏡率極高的蚵仔煎,引出了不少人的口水。


海蠣煎是蚵仔煎在閩南的稱呼。簡單一個海蠣煎,在閩南不同區域也各有不同的做法。有的煎出來是整的,有的煎出來是碎塊的,有的要加大量青蒜葉,但總歸有個共識是,小小的野生海蠣,也叫做珠蠣的,味道要遠好過肥大的。鮮嫩的海蠣,混以微甜的地瓜澱粉煎制,再搭配點甜辣醬,最是滑嫩無比。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海蠣煎。 插畫/林天意


煎蟹雖然“高端”(膏蟹價貴),但閩南人到了時節,總要吃它一吃來補身體。青色膏蟹現殺,對半斬塊,鍋底薄油,鋪一點薑片,將切口朝下開煎。紅膏渾厚、結實、雄壯,富含蛋白質,吃一隻便飽腹感十足。相比江南地區大閘蟹柔軟半流質感的膏白,閩南的膏蟹,更為雄厚。前者是陷在溫柔鄉,後者簡直是要提槍上戰場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秋風爽,蟹膏肥。還有什麼味道比蟹膏更適合代言初秋的滋味? 攝影/張小月


作為一種愛則極愛、恨則極恨的食物,血蚶一般產自漳州雲霄。漳州位於閩南最南邊,海口有成片的紅樹林,水質清澈,盛產好蚶。


蚶這種貝殼類,雖深居淤泥,卻通體潔白,洗淨後只需用沸水一衝,便可投入醬油、辣椒、蒜頭碎的醃料裡浸泡。掰開一隻,鮮紅色的“血液”沿著手指頭直往下淌,入口卻是一整個大海的粗獷、豪放、腥鮮氾濫。

有趣的是,血蚶是老廈門人過年必吃的彩頭海物,吃完的貝殼要扔到床底下,一直到年初三都不可以打掃,皆因貝殼寓意錢財。或許是海邊人對於海洋味道的瘋狂熱愛,以至於血蚶如此重口的東西,也要請上大雅之堂並且給之以名正言順。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這幾樣小吃,藏著最地道的閩南風味


閩南地處福建東南一隅,依山背海。當地人的口味也被山與海一同影響塑造著,種種滋味在地方小吃裡尤為明顯。這些依循本地風土的街頭吃食,或鮮,或甜,或豐厚,拼湊出閩南人被山海塑造的飲食文化與生活習慣。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五香。 插畫/林天意


“老闆,一碗滷麵,兩條五香。” 在閩南的食肆,常聽人如此點餐。閩南的五香,並非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調味品,而是漳州石碼的特產。每逢年節婚宴,家家戶戶備起滷麵,配一碟五香條招待來客,是本地古早的傳統。

雖叫做五香,但它其實是一種銅錢粗、半筷長的炸豬肉卷。選用豬腿精肉,馬蹄或洋蔥切丁,加入五香粉、蛋液、扁魚末等,與適量地瓜粉、麵粉拌成內餡兒,再用豬體中的網紗油為皮(豆制腐皮次之),下鍋炸制,切成小段,配上番茄汁,趁熱吃,能咬到裡頭的馬蹄顆粒。一條下肚,噴香爽脆,令人“吮指”回味。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面線糊。 插畫/林天意


深夜的閩南街頭,總有許多路邊攤冒出頭來,鍋爐升起騰騰熱氣,一碗麵線糊足以撫慰夜歸人的心胃。面線糊是一道宜宵夜,又宜晨食的民間小吃,以細面線、豬血等打底,起鍋時撇一勺胡椒粉,鮮辛提味。

說是糊,其實更似湯羹。昏黃燈光下,熬得如湯羹般爛糊的面線湯在大鍋裡盪漾,稠而不面。鴨肉、芹菜珠、蔥頭油等一一落入鍋內,閩南滋味就出來了。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對於閩南人而言,鄉愁很簡單,可能就是家鄉巷子口的一碗麵線糊。 圖/soogif


配料豐儉由人,胃口小的食客可討要一碗清湯,食慾佳的,便湊在鍋前,左挑右選,海鮮、醋肉、雞雜、豬雜或是滷味,一同燙在面線湯裡,竟有些說不出的溫柔。吃的時候,別忘了來一根油條,酥脆油條吸滿濃厚湯汁,五臟廟得到極大滿足。

從不缺故事與人情的沙茶麵,在滿足人類口欲方面,和麵線糊有著相同的魔力。


行於廈門,街頭巷尾總能與各式沙茶麵店不期而遇。沙茶底湯黃中帶紅,略微辛辣,滋味醇厚,讓人垂涎不已。不過,“重口”的沙茶在閩南盛行,確實神奇,畢竟閩南人嗜清淡,求物之鮮。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沙茶麵。 插畫/方堃


沙茶非茶。原是東南亞的小吃——烤肉串“sate”,經華僑引入廈門、潮汕等地後,其所用的辛辣調料深得人心,最終倒是喧賓奪主,所謂的“sate”變成了一種混合型醬類調味品的專指。而閩南語化後的“sate”,成為“沙茶”。


當鹼味偏重的南方面條遇上這外來調料時,瞬間變得風情萬種。面細膩柔嫩,而沙茶熬製的湯底入口順滑,高湯、海鮮、花生,貫予它醇、鮮、酥香與辛辣,卻一點也不衝突,而面的鹼味早已尋不得一絲。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在閩南不同的地市,沙茶麵的吃法各不相同。一碗沙茶麵,可以讓廈門人和漳州人分分鐘絕交。 圖/網絡


即便今日已有了沙茶工業化的生產,廈門的一些老字號沙茶麵店依舊堅持自己熬製沙茶,於是,入口的沙茶麵湯各有千秋——辣口的,是多添置了辣椒和咖喱;偏甜的,是多了些冰糖與煉乳;更香的,是芝麻與花生仁在助力……


"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閩南琳琅滿目的小海鮮,簡直是海鮮愛好者的天堂。圖/soogif


-風物君語-

為啥廣東人愛吃福建人

還不是因為福建人好吃會吃

海鮮、小吃、茶配、大月餅……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閩南的海之味


在閩南,最不能錯過的是海鮮。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和螃蟹最好的相處方式,是蒸呢是蒸呢還是蒸呢~ 攝影/李曉峰

閩南海域海岸線曲折,河流淡水與海水交匯處生物資源豐富,滋養了數不清的蝦貝魚鮮,簡直是一座舌尖版的“海洋博物館”。 它們甫一上岸,便到餐桌,成了質樸卻又牽動人味蕾的種種鮮味。


在海產頗豐的閩南,吃海鮮的花樣,和海鮮的種類一樣多。一樣食材,在閩南人手中,能做出幾種截然不同的美味,土筍凍就是其中之一。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土筍凍。 插畫/林天意

土筍凍以泉州安海的為佳。“土筍”,也就是沙蟲,名字聽著清新悅耳,但真實面目卻有些嚇人。《閩小記》裡便有載:“味甚鮮異……生於海濱,形似蚯蚓。”


沙蟲長於灘塗,要做凍,靠的是它被熬出的膠原蛋白。洗淨泥沙,旺火燒後,沙蟲的膠質便融化在水中,冷凝後便可成就這道涼食美味。芥辣醬,是土筍凍的靈魂伴侶。清新的辣味,裹在果凍般彈嫩的土筍凍上,入口便癱在齒頰之間。古早的店家往往還會端上一盤蘿蔔酸,清爽解膩,直引得人,忍不住再夾上一筷土筍凍。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Q彈的土筍凍,一副可可愛愛的樣子。 圖/soogif


海蠣煎,應該算是初代的網紅美食。早年間的臺劇《轉角遇到愛》中,出鏡率極高的蚵仔煎,引出了不少人的口水。


海蠣煎是蚵仔煎在閩南的稱呼。簡單一個海蠣煎,在閩南不同區域也各有不同的做法。有的煎出來是整的,有的煎出來是碎塊的,有的要加大量青蒜葉,但總歸有個共識是,小小的野生海蠣,也叫做珠蠣的,味道要遠好過肥大的。鮮嫩的海蠣,混以微甜的地瓜澱粉煎制,再搭配點甜辣醬,最是滑嫩無比。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海蠣煎。 插畫/林天意


煎蟹雖然“高端”(膏蟹價貴),但閩南人到了時節,總要吃它一吃來補身體。青色膏蟹現殺,對半斬塊,鍋底薄油,鋪一點薑片,將切口朝下開煎。紅膏渾厚、結實、雄壯,富含蛋白質,吃一隻便飽腹感十足。相比江南地區大閘蟹柔軟半流質感的膏白,閩南的膏蟹,更為雄厚。前者是陷在溫柔鄉,後者簡直是要提槍上戰場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秋風爽,蟹膏肥。還有什麼味道比蟹膏更適合代言初秋的滋味? 攝影/張小月


作為一種愛則極愛、恨則極恨的食物,血蚶一般產自漳州雲霄。漳州位於閩南最南邊,海口有成片的紅樹林,水質清澈,盛產好蚶。


蚶這種貝殼類,雖深居淤泥,卻通體潔白,洗淨後只需用沸水一衝,便可投入醬油、辣椒、蒜頭碎的醃料裡浸泡。掰開一隻,鮮紅色的“血液”沿著手指頭直往下淌,入口卻是一整個大海的粗獷、豪放、腥鮮氾濫。

有趣的是,血蚶是老廈門人過年必吃的彩頭海物,吃完的貝殼要扔到床底下,一直到年初三都不可以打掃,皆因貝殼寓意錢財。或許是海邊人對於海洋味道的瘋狂熱愛,以至於血蚶如此重口的東西,也要請上大雅之堂並且給之以名正言順。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這幾樣小吃,藏著最地道的閩南風味


閩南地處福建東南一隅,依山背海。當地人的口味也被山與海一同影響塑造著,種種滋味在地方小吃裡尤為明顯。這些依循本地風土的街頭吃食,或鮮,或甜,或豐厚,拼湊出閩南人被山海塑造的飲食文化與生活習慣。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五香。 插畫/林天意


“老闆,一碗滷麵,兩條五香。” 在閩南的食肆,常聽人如此點餐。閩南的五香,並非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調味品,而是漳州石碼的特產。每逢年節婚宴,家家戶戶備起滷麵,配一碟五香條招待來客,是本地古早的傳統。

雖叫做五香,但它其實是一種銅錢粗、半筷長的炸豬肉卷。選用豬腿精肉,馬蹄或洋蔥切丁,加入五香粉、蛋液、扁魚末等,與適量地瓜粉、麵粉拌成內餡兒,再用豬體中的網紗油為皮(豆制腐皮次之),下鍋炸制,切成小段,配上番茄汁,趁熱吃,能咬到裡頭的馬蹄顆粒。一條下肚,噴香爽脆,令人“吮指”回味。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面線糊。 插畫/林天意


深夜的閩南街頭,總有許多路邊攤冒出頭來,鍋爐升起騰騰熱氣,一碗麵線糊足以撫慰夜歸人的心胃。面線糊是一道宜宵夜,又宜晨食的民間小吃,以細面線、豬血等打底,起鍋時撇一勺胡椒粉,鮮辛提味。

說是糊,其實更似湯羹。昏黃燈光下,熬得如湯羹般爛糊的面線湯在大鍋裡盪漾,稠而不面。鴨肉、芹菜珠、蔥頭油等一一落入鍋內,閩南滋味就出來了。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對於閩南人而言,鄉愁很簡單,可能就是家鄉巷子口的一碗麵線糊。 圖/soogif


配料豐儉由人,胃口小的食客可討要一碗清湯,食慾佳的,便湊在鍋前,左挑右選,海鮮、醋肉、雞雜、豬雜或是滷味,一同燙在面線湯裡,竟有些說不出的溫柔。吃的時候,別忘了來一根油條,酥脆油條吸滿濃厚湯汁,五臟廟得到極大滿足。

從不缺故事與人情的沙茶麵,在滿足人類口欲方面,和麵線糊有著相同的魔力。


行於廈門,街頭巷尾總能與各式沙茶麵店不期而遇。沙茶底湯黃中帶紅,略微辛辣,滋味醇厚,讓人垂涎不已。不過,“重口”的沙茶在閩南盛行,確實神奇,畢竟閩南人嗜清淡,求物之鮮。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沙茶麵。 插畫/方堃


沙茶非茶。原是東南亞的小吃——烤肉串“sate”,經華僑引入廈門、潮汕等地後,其所用的辛辣調料深得人心,最終倒是喧賓奪主,所謂的“sate”變成了一種混合型醬類調味品的專指。而閩南語化後的“sate”,成為“沙茶”。


當鹼味偏重的南方面條遇上這外來調料時,瞬間變得風情萬種。面細膩柔嫩,而沙茶熬製的湯底入口順滑,高湯、海鮮、花生,貫予它醇、鮮、酥香與辛辣,卻一點也不衝突,而面的鹼味早已尋不得一絲。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在閩南不同的地市,沙茶麵的吃法各不相同。一碗沙茶麵,可以讓廈門人和漳州人分分鐘絕交。 圖/網絡


即便今日已有了沙茶工業化的生產,廈門的一些老字號沙茶麵店依舊堅持自己熬製沙茶,於是,入口的沙茶麵湯各有千秋——辣口的,是多添置了辣椒和咖喱;偏甜的,是多了些冰糖與煉乳;更香的,是芝麻與花生仁在助力……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一方桌、一壺茶、一碟茶配


閩南人的日常,最缺不了一杯茶。閩南語裡,將茶葉稱為“茶米”,足以見得,茶有多貼近閩南人的日常。

"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閩南琳琅滿目的小海鮮,簡直是海鮮愛好者的天堂。圖/soogif


-風物君語-

為啥廣東人愛吃福建人

還不是因為福建人好吃會吃

海鮮、小吃、茶配、大月餅……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閩南的海之味


在閩南,最不能錯過的是海鮮。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和螃蟹最好的相處方式,是蒸呢是蒸呢還是蒸呢~ 攝影/李曉峰

閩南海域海岸線曲折,河流淡水與海水交匯處生物資源豐富,滋養了數不清的蝦貝魚鮮,簡直是一座舌尖版的“海洋博物館”。 它們甫一上岸,便到餐桌,成了質樸卻又牽動人味蕾的種種鮮味。


在海產頗豐的閩南,吃海鮮的花樣,和海鮮的種類一樣多。一樣食材,在閩南人手中,能做出幾種截然不同的美味,土筍凍就是其中之一。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土筍凍。 插畫/林天意

土筍凍以泉州安海的為佳。“土筍”,也就是沙蟲,名字聽著清新悅耳,但真實面目卻有些嚇人。《閩小記》裡便有載:“味甚鮮異……生於海濱,形似蚯蚓。”


沙蟲長於灘塗,要做凍,靠的是它被熬出的膠原蛋白。洗淨泥沙,旺火燒後,沙蟲的膠質便融化在水中,冷凝後便可成就這道涼食美味。芥辣醬,是土筍凍的靈魂伴侶。清新的辣味,裹在果凍般彈嫩的土筍凍上,入口便癱在齒頰之間。古早的店家往往還會端上一盤蘿蔔酸,清爽解膩,直引得人,忍不住再夾上一筷土筍凍。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Q彈的土筍凍,一副可可愛愛的樣子。 圖/soogif


海蠣煎,應該算是初代的網紅美食。早年間的臺劇《轉角遇到愛》中,出鏡率極高的蚵仔煎,引出了不少人的口水。


海蠣煎是蚵仔煎在閩南的稱呼。簡單一個海蠣煎,在閩南不同區域也各有不同的做法。有的煎出來是整的,有的煎出來是碎塊的,有的要加大量青蒜葉,但總歸有個共識是,小小的野生海蠣,也叫做珠蠣的,味道要遠好過肥大的。鮮嫩的海蠣,混以微甜的地瓜澱粉煎制,再搭配點甜辣醬,最是滑嫩無比。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海蠣煎。 插畫/林天意


煎蟹雖然“高端”(膏蟹價貴),但閩南人到了時節,總要吃它一吃來補身體。青色膏蟹現殺,對半斬塊,鍋底薄油,鋪一點薑片,將切口朝下開煎。紅膏渾厚、結實、雄壯,富含蛋白質,吃一隻便飽腹感十足。相比江南地區大閘蟹柔軟半流質感的膏白,閩南的膏蟹,更為雄厚。前者是陷在溫柔鄉,後者簡直是要提槍上戰場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秋風爽,蟹膏肥。還有什麼味道比蟹膏更適合代言初秋的滋味? 攝影/張小月


作為一種愛則極愛、恨則極恨的食物,血蚶一般產自漳州雲霄。漳州位於閩南最南邊,海口有成片的紅樹林,水質清澈,盛產好蚶。


蚶這種貝殼類,雖深居淤泥,卻通體潔白,洗淨後只需用沸水一衝,便可投入醬油、辣椒、蒜頭碎的醃料裡浸泡。掰開一隻,鮮紅色的“血液”沿著手指頭直往下淌,入口卻是一整個大海的粗獷、豪放、腥鮮氾濫。

有趣的是,血蚶是老廈門人過年必吃的彩頭海物,吃完的貝殼要扔到床底下,一直到年初三都不可以打掃,皆因貝殼寓意錢財。或許是海邊人對於海洋味道的瘋狂熱愛,以至於血蚶如此重口的東西,也要請上大雅之堂並且給之以名正言順。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這幾樣小吃,藏著最地道的閩南風味


閩南地處福建東南一隅,依山背海。當地人的口味也被山與海一同影響塑造著,種種滋味在地方小吃裡尤為明顯。這些依循本地風土的街頭吃食,或鮮,或甜,或豐厚,拼湊出閩南人被山海塑造的飲食文化與生活習慣。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五香。 插畫/林天意


“老闆,一碗滷麵,兩條五香。” 在閩南的食肆,常聽人如此點餐。閩南的五香,並非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調味品,而是漳州石碼的特產。每逢年節婚宴,家家戶戶備起滷麵,配一碟五香條招待來客,是本地古早的傳統。

雖叫做五香,但它其實是一種銅錢粗、半筷長的炸豬肉卷。選用豬腿精肉,馬蹄或洋蔥切丁,加入五香粉、蛋液、扁魚末等,與適量地瓜粉、麵粉拌成內餡兒,再用豬體中的網紗油為皮(豆制腐皮次之),下鍋炸制,切成小段,配上番茄汁,趁熱吃,能咬到裡頭的馬蹄顆粒。一條下肚,噴香爽脆,令人“吮指”回味。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面線糊。 插畫/林天意


深夜的閩南街頭,總有許多路邊攤冒出頭來,鍋爐升起騰騰熱氣,一碗麵線糊足以撫慰夜歸人的心胃。面線糊是一道宜宵夜,又宜晨食的民間小吃,以細面線、豬血等打底,起鍋時撇一勺胡椒粉,鮮辛提味。

說是糊,其實更似湯羹。昏黃燈光下,熬得如湯羹般爛糊的面線湯在大鍋裡盪漾,稠而不面。鴨肉、芹菜珠、蔥頭油等一一落入鍋內,閩南滋味就出來了。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對於閩南人而言,鄉愁很簡單,可能就是家鄉巷子口的一碗麵線糊。 圖/soogif


配料豐儉由人,胃口小的食客可討要一碗清湯,食慾佳的,便湊在鍋前,左挑右選,海鮮、醋肉、雞雜、豬雜或是滷味,一同燙在面線湯裡,竟有些說不出的溫柔。吃的時候,別忘了來一根油條,酥脆油條吸滿濃厚湯汁,五臟廟得到極大滿足。

從不缺故事與人情的沙茶麵,在滿足人類口欲方面,和麵線糊有著相同的魔力。


行於廈門,街頭巷尾總能與各式沙茶麵店不期而遇。沙茶底湯黃中帶紅,略微辛辣,滋味醇厚,讓人垂涎不已。不過,“重口”的沙茶在閩南盛行,確實神奇,畢竟閩南人嗜清淡,求物之鮮。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沙茶麵。 插畫/方堃


沙茶非茶。原是東南亞的小吃——烤肉串“sate”,經華僑引入廈門、潮汕等地後,其所用的辛辣調料深得人心,最終倒是喧賓奪主,所謂的“sate”變成了一種混合型醬類調味品的專指。而閩南語化後的“sate”,成為“沙茶”。


當鹼味偏重的南方面條遇上這外來調料時,瞬間變得風情萬種。面細膩柔嫩,而沙茶熬製的湯底入口順滑,高湯、海鮮、花生,貫予它醇、鮮、酥香與辛辣,卻一點也不衝突,而面的鹼味早已尋不得一絲。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在閩南不同的地市,沙茶麵的吃法各不相同。一碗沙茶麵,可以讓廈門人和漳州人分分鐘絕交。 圖/網絡


即便今日已有了沙茶工業化的生產,廈門的一些老字號沙茶麵店依舊堅持自己熬製沙茶,於是,入口的沙茶麵湯各有千秋——辣口的,是多添置了辣椒和咖喱;偏甜的,是多了些冰糖與煉乳;更香的,是芝麻與花生仁在助力……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一方桌、一壺茶、一碟茶配


閩南人的日常,最缺不了一杯茶。閩南語裡,將茶葉稱為“茶米”,足以見得,茶有多貼近閩南人的日常。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某個午後,幾位大爺聚在泉州古厝茶館,泡茶話仙。 攝影/方托馬斯


說起喝茶,閩南人也許最不能缺的是糕點。茶是主角,點心是配角,所以在閩南有了一個特別的詞——“茶配”。這個詞之巧妙,在於一目瞭然。


閩南各地出品的小點心,是茶配的最佳伴侶。剔透糯滑的桔紅糕、薄脆香甜的蛋花酥、鹹中帶甜的魚皮花生、清香酥脆的蒜蓉枝等,這些小點單吃甜膩,配起茶來卻很妙,烏龍茶的濃釅和茶配的甜香,是早起午後令閩南人最放不下的塵世滋味。

除了小點心,不少常見糕點,也是閩南人解茶醉的首選。


春天,食春捲取意“咬”一口春。在閩南,“春捲”是一年到尾都可見到的尋常吃食,尤以三月三、五月五等節日為重。巷子裡頭,賣餅皮的鋪子門口常排著隊,在阿嬤們的對話中,只零星識得“薄餅”(bo bia)二字,上下脣輕碰兩下,尾音一拖,閩南味就出來了。

"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閩南琳琅滿目的小海鮮,簡直是海鮮愛好者的天堂。圖/soogif


-風物君語-

為啥廣東人愛吃福建人

還不是因為福建人好吃會吃

海鮮、小吃、茶配、大月餅……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閩南的海之味


在閩南,最不能錯過的是海鮮。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和螃蟹最好的相處方式,是蒸呢是蒸呢還是蒸呢~ 攝影/李曉峰

閩南海域海岸線曲折,河流淡水與海水交匯處生物資源豐富,滋養了數不清的蝦貝魚鮮,簡直是一座舌尖版的“海洋博物館”。 它們甫一上岸,便到餐桌,成了質樸卻又牽動人味蕾的種種鮮味。


在海產頗豐的閩南,吃海鮮的花樣,和海鮮的種類一樣多。一樣食材,在閩南人手中,能做出幾種截然不同的美味,土筍凍就是其中之一。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土筍凍。 插畫/林天意

土筍凍以泉州安海的為佳。“土筍”,也就是沙蟲,名字聽著清新悅耳,但真實面目卻有些嚇人。《閩小記》裡便有載:“味甚鮮異……生於海濱,形似蚯蚓。”


沙蟲長於灘塗,要做凍,靠的是它被熬出的膠原蛋白。洗淨泥沙,旺火燒後,沙蟲的膠質便融化在水中,冷凝後便可成就這道涼食美味。芥辣醬,是土筍凍的靈魂伴侶。清新的辣味,裹在果凍般彈嫩的土筍凍上,入口便癱在齒頰之間。古早的店家往往還會端上一盤蘿蔔酸,清爽解膩,直引得人,忍不住再夾上一筷土筍凍。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Q彈的土筍凍,一副可可愛愛的樣子。 圖/soogif


海蠣煎,應該算是初代的網紅美食。早年間的臺劇《轉角遇到愛》中,出鏡率極高的蚵仔煎,引出了不少人的口水。


海蠣煎是蚵仔煎在閩南的稱呼。簡單一個海蠣煎,在閩南不同區域也各有不同的做法。有的煎出來是整的,有的煎出來是碎塊的,有的要加大量青蒜葉,但總歸有個共識是,小小的野生海蠣,也叫做珠蠣的,味道要遠好過肥大的。鮮嫩的海蠣,混以微甜的地瓜澱粉煎制,再搭配點甜辣醬,最是滑嫩無比。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海蠣煎。 插畫/林天意


煎蟹雖然“高端”(膏蟹價貴),但閩南人到了時節,總要吃它一吃來補身體。青色膏蟹現殺,對半斬塊,鍋底薄油,鋪一點薑片,將切口朝下開煎。紅膏渾厚、結實、雄壯,富含蛋白質,吃一隻便飽腹感十足。相比江南地區大閘蟹柔軟半流質感的膏白,閩南的膏蟹,更為雄厚。前者是陷在溫柔鄉,後者簡直是要提槍上戰場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秋風爽,蟹膏肥。還有什麼味道比蟹膏更適合代言初秋的滋味? 攝影/張小月


作為一種愛則極愛、恨則極恨的食物,血蚶一般產自漳州雲霄。漳州位於閩南最南邊,海口有成片的紅樹林,水質清澈,盛產好蚶。


蚶這種貝殼類,雖深居淤泥,卻通體潔白,洗淨後只需用沸水一衝,便可投入醬油、辣椒、蒜頭碎的醃料裡浸泡。掰開一隻,鮮紅色的“血液”沿著手指頭直往下淌,入口卻是一整個大海的粗獷、豪放、腥鮮氾濫。

有趣的是,血蚶是老廈門人過年必吃的彩頭海物,吃完的貝殼要扔到床底下,一直到年初三都不可以打掃,皆因貝殼寓意錢財。或許是海邊人對於海洋味道的瘋狂熱愛,以至於血蚶如此重口的東西,也要請上大雅之堂並且給之以名正言順。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這幾樣小吃,藏著最地道的閩南風味


閩南地處福建東南一隅,依山背海。當地人的口味也被山與海一同影響塑造著,種種滋味在地方小吃裡尤為明顯。這些依循本地風土的街頭吃食,或鮮,或甜,或豐厚,拼湊出閩南人被山海塑造的飲食文化與生活習慣。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五香。 插畫/林天意


“老闆,一碗滷麵,兩條五香。” 在閩南的食肆,常聽人如此點餐。閩南的五香,並非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調味品,而是漳州石碼的特產。每逢年節婚宴,家家戶戶備起滷麵,配一碟五香條招待來客,是本地古早的傳統。

雖叫做五香,但它其實是一種銅錢粗、半筷長的炸豬肉卷。選用豬腿精肉,馬蹄或洋蔥切丁,加入五香粉、蛋液、扁魚末等,與適量地瓜粉、麵粉拌成內餡兒,再用豬體中的網紗油為皮(豆制腐皮次之),下鍋炸制,切成小段,配上番茄汁,趁熱吃,能咬到裡頭的馬蹄顆粒。一條下肚,噴香爽脆,令人“吮指”回味。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面線糊。 插畫/林天意


深夜的閩南街頭,總有許多路邊攤冒出頭來,鍋爐升起騰騰熱氣,一碗麵線糊足以撫慰夜歸人的心胃。面線糊是一道宜宵夜,又宜晨食的民間小吃,以細面線、豬血等打底,起鍋時撇一勺胡椒粉,鮮辛提味。

說是糊,其實更似湯羹。昏黃燈光下,熬得如湯羹般爛糊的面線湯在大鍋裡盪漾,稠而不面。鴨肉、芹菜珠、蔥頭油等一一落入鍋內,閩南滋味就出來了。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對於閩南人而言,鄉愁很簡單,可能就是家鄉巷子口的一碗麵線糊。 圖/soogif


配料豐儉由人,胃口小的食客可討要一碗清湯,食慾佳的,便湊在鍋前,左挑右選,海鮮、醋肉、雞雜、豬雜或是滷味,一同燙在面線湯裡,竟有些說不出的溫柔。吃的時候,別忘了來一根油條,酥脆油條吸滿濃厚湯汁,五臟廟得到極大滿足。

從不缺故事與人情的沙茶麵,在滿足人類口欲方面,和麵線糊有著相同的魔力。


行於廈門,街頭巷尾總能與各式沙茶麵店不期而遇。沙茶底湯黃中帶紅,略微辛辣,滋味醇厚,讓人垂涎不已。不過,“重口”的沙茶在閩南盛行,確實神奇,畢竟閩南人嗜清淡,求物之鮮。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沙茶麵。 插畫/方堃


沙茶非茶。原是東南亞的小吃——烤肉串“sate”,經華僑引入廈門、潮汕等地後,其所用的辛辣調料深得人心,最終倒是喧賓奪主,所謂的“sate”變成了一種混合型醬類調味品的專指。而閩南語化後的“sate”,成為“沙茶”。


當鹼味偏重的南方面條遇上這外來調料時,瞬間變得風情萬種。面細膩柔嫩,而沙茶熬製的湯底入口順滑,高湯、海鮮、花生,貫予它醇、鮮、酥香與辛辣,卻一點也不衝突,而面的鹼味早已尋不得一絲。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在閩南不同的地市,沙茶麵的吃法各不相同。一碗沙茶麵,可以讓廈門人和漳州人分分鐘絕交。 圖/網絡


即便今日已有了沙茶工業化的生產,廈門的一些老字號沙茶麵店依舊堅持自己熬製沙茶,於是,入口的沙茶麵湯各有千秋——辣口的,是多添置了辣椒和咖喱;偏甜的,是多了些冰糖與煉乳;更香的,是芝麻與花生仁在助力……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一方桌、一壺茶、一碟茶配


閩南人的日常,最缺不了一杯茶。閩南語裡,將茶葉稱為“茶米”,足以見得,茶有多貼近閩南人的日常。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某個午後,幾位大爺聚在泉州古厝茶館,泡茶話仙。 攝影/方托馬斯


說起喝茶,閩南人也許最不能缺的是糕點。茶是主角,點心是配角,所以在閩南有了一個特別的詞——“茶配”。這個詞之巧妙,在於一目瞭然。


閩南各地出品的小點心,是茶配的最佳伴侶。剔透糯滑的桔紅糕、薄脆香甜的蛋花酥、鹹中帶甜的魚皮花生、清香酥脆的蒜蓉枝等,這些小點單吃甜膩,配起茶來卻很妙,烏龍茶的濃釅和茶配的甜香,是早起午後令閩南人最放不下的塵世滋味。

除了小點心,不少常見糕點,也是閩南人解茶醉的首選。


春天,食春捲取意“咬”一口春。在閩南,“春捲”是一年到尾都可見到的尋常吃食,尤以三月三、五月五等節日為重。巷子裡頭,賣餅皮的鋪子門口常排著隊,在阿嬤們的對話中,只零星識得“薄餅”(bo bia)二字,上下脣輕碰兩下,尾音一拖,閩南味就出來了。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薄餅。 插畫/林天意


餅皮不一般,老師傅手盤高筋麵糰,在熱乎的鏊子上滾一番,沾在上頭的薄薄一層被高溫烘為皮兒,細薄得猶如捻著一張宣紙。


薄餅餡料豐富至極,將高麗菜、冬筍、胡蘿蔔、青豆、豆乾一一削蔸、去皮、剝殼,雪白的鬃頭肉脂肪多,也適合卷薄餅,再摻進蠔仔,選料足見精細。用青蒜苗、芹菜爆香,紅綠一燴,旺火熬爛成薄餅菜,鮮味盡出。

"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閩南琳琅滿目的小海鮮,簡直是海鮮愛好者的天堂。圖/soogif


-風物君語-

為啥廣東人愛吃福建人

還不是因為福建人好吃會吃

海鮮、小吃、茶配、大月餅……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閩南的海之味


在閩南,最不能錯過的是海鮮。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和螃蟹最好的相處方式,是蒸呢是蒸呢還是蒸呢~ 攝影/李曉峰

閩南海域海岸線曲折,河流淡水與海水交匯處生物資源豐富,滋養了數不清的蝦貝魚鮮,簡直是一座舌尖版的“海洋博物館”。 它們甫一上岸,便到餐桌,成了質樸卻又牽動人味蕾的種種鮮味。


在海產頗豐的閩南,吃海鮮的花樣,和海鮮的種類一樣多。一樣食材,在閩南人手中,能做出幾種截然不同的美味,土筍凍就是其中之一。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土筍凍。 插畫/林天意

土筍凍以泉州安海的為佳。“土筍”,也就是沙蟲,名字聽著清新悅耳,但真實面目卻有些嚇人。《閩小記》裡便有載:“味甚鮮異……生於海濱,形似蚯蚓。”


沙蟲長於灘塗,要做凍,靠的是它被熬出的膠原蛋白。洗淨泥沙,旺火燒後,沙蟲的膠質便融化在水中,冷凝後便可成就這道涼食美味。芥辣醬,是土筍凍的靈魂伴侶。清新的辣味,裹在果凍般彈嫩的土筍凍上,入口便癱在齒頰之間。古早的店家往往還會端上一盤蘿蔔酸,清爽解膩,直引得人,忍不住再夾上一筷土筍凍。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Q彈的土筍凍,一副可可愛愛的樣子。 圖/soogif


海蠣煎,應該算是初代的網紅美食。早年間的臺劇《轉角遇到愛》中,出鏡率極高的蚵仔煎,引出了不少人的口水。


海蠣煎是蚵仔煎在閩南的稱呼。簡單一個海蠣煎,在閩南不同區域也各有不同的做法。有的煎出來是整的,有的煎出來是碎塊的,有的要加大量青蒜葉,但總歸有個共識是,小小的野生海蠣,也叫做珠蠣的,味道要遠好過肥大的。鮮嫩的海蠣,混以微甜的地瓜澱粉煎制,再搭配點甜辣醬,最是滑嫩無比。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海蠣煎。 插畫/林天意


煎蟹雖然“高端”(膏蟹價貴),但閩南人到了時節,總要吃它一吃來補身體。青色膏蟹現殺,對半斬塊,鍋底薄油,鋪一點薑片,將切口朝下開煎。紅膏渾厚、結實、雄壯,富含蛋白質,吃一隻便飽腹感十足。相比江南地區大閘蟹柔軟半流質感的膏白,閩南的膏蟹,更為雄厚。前者是陷在溫柔鄉,後者簡直是要提槍上戰場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秋風爽,蟹膏肥。還有什麼味道比蟹膏更適合代言初秋的滋味? 攝影/張小月


作為一種愛則極愛、恨則極恨的食物,血蚶一般產自漳州雲霄。漳州位於閩南最南邊,海口有成片的紅樹林,水質清澈,盛產好蚶。


蚶這種貝殼類,雖深居淤泥,卻通體潔白,洗淨後只需用沸水一衝,便可投入醬油、辣椒、蒜頭碎的醃料裡浸泡。掰開一隻,鮮紅色的“血液”沿著手指頭直往下淌,入口卻是一整個大海的粗獷、豪放、腥鮮氾濫。

有趣的是,血蚶是老廈門人過年必吃的彩頭海物,吃完的貝殼要扔到床底下,一直到年初三都不可以打掃,皆因貝殼寓意錢財。或許是海邊人對於海洋味道的瘋狂熱愛,以至於血蚶如此重口的東西,也要請上大雅之堂並且給之以名正言順。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這幾樣小吃,藏著最地道的閩南風味


閩南地處福建東南一隅,依山背海。當地人的口味也被山與海一同影響塑造著,種種滋味在地方小吃裡尤為明顯。這些依循本地風土的街頭吃食,或鮮,或甜,或豐厚,拼湊出閩南人被山海塑造的飲食文化與生活習慣。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五香。 插畫/林天意


“老闆,一碗滷麵,兩條五香。” 在閩南的食肆,常聽人如此點餐。閩南的五香,並非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調味品,而是漳州石碼的特產。每逢年節婚宴,家家戶戶備起滷麵,配一碟五香條招待來客,是本地古早的傳統。

雖叫做五香,但它其實是一種銅錢粗、半筷長的炸豬肉卷。選用豬腿精肉,馬蹄或洋蔥切丁,加入五香粉、蛋液、扁魚末等,與適量地瓜粉、麵粉拌成內餡兒,再用豬體中的網紗油為皮(豆制腐皮次之),下鍋炸制,切成小段,配上番茄汁,趁熱吃,能咬到裡頭的馬蹄顆粒。一條下肚,噴香爽脆,令人“吮指”回味。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面線糊。 插畫/林天意


深夜的閩南街頭,總有許多路邊攤冒出頭來,鍋爐升起騰騰熱氣,一碗麵線糊足以撫慰夜歸人的心胃。面線糊是一道宜宵夜,又宜晨食的民間小吃,以細面線、豬血等打底,起鍋時撇一勺胡椒粉,鮮辛提味。

說是糊,其實更似湯羹。昏黃燈光下,熬得如湯羹般爛糊的面線湯在大鍋裡盪漾,稠而不面。鴨肉、芹菜珠、蔥頭油等一一落入鍋內,閩南滋味就出來了。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對於閩南人而言,鄉愁很簡單,可能就是家鄉巷子口的一碗麵線糊。 圖/soogif


配料豐儉由人,胃口小的食客可討要一碗清湯,食慾佳的,便湊在鍋前,左挑右選,海鮮、醋肉、雞雜、豬雜或是滷味,一同燙在面線湯裡,竟有些說不出的溫柔。吃的時候,別忘了來一根油條,酥脆油條吸滿濃厚湯汁,五臟廟得到極大滿足。

從不缺故事與人情的沙茶麵,在滿足人類口欲方面,和麵線糊有著相同的魔力。


行於廈門,街頭巷尾總能與各式沙茶麵店不期而遇。沙茶底湯黃中帶紅,略微辛辣,滋味醇厚,讓人垂涎不已。不過,“重口”的沙茶在閩南盛行,確實神奇,畢竟閩南人嗜清淡,求物之鮮。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沙茶麵。 插畫/方堃


沙茶非茶。原是東南亞的小吃——烤肉串“sate”,經華僑引入廈門、潮汕等地後,其所用的辛辣調料深得人心,最終倒是喧賓奪主,所謂的“sate”變成了一種混合型醬類調味品的專指。而閩南語化後的“sate”,成為“沙茶”。


當鹼味偏重的南方面條遇上這外來調料時,瞬間變得風情萬種。面細膩柔嫩,而沙茶熬製的湯底入口順滑,高湯、海鮮、花生,貫予它醇、鮮、酥香與辛辣,卻一點也不衝突,而面的鹼味早已尋不得一絲。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在閩南不同的地市,沙茶麵的吃法各不相同。一碗沙茶麵,可以讓廈門人和漳州人分分鐘絕交。 圖/網絡


即便今日已有了沙茶工業化的生產,廈門的一些老字號沙茶麵店依舊堅持自己熬製沙茶,於是,入口的沙茶麵湯各有千秋——辣口的,是多添置了辣椒和咖喱;偏甜的,是多了些冰糖與煉乳;更香的,是芝麻與花生仁在助力……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一方桌、一壺茶、一碟茶配


閩南人的日常,最缺不了一杯茶。閩南語裡,將茶葉稱為“茶米”,足以見得,茶有多貼近閩南人的日常。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某個午後,幾位大爺聚在泉州古厝茶館,泡茶話仙。 攝影/方托馬斯


說起喝茶,閩南人也許最不能缺的是糕點。茶是主角,點心是配角,所以在閩南有了一個特別的詞——“茶配”。這個詞之巧妙,在於一目瞭然。


閩南各地出品的小點心,是茶配的最佳伴侶。剔透糯滑的桔紅糕、薄脆香甜的蛋花酥、鹹中帶甜的魚皮花生、清香酥脆的蒜蓉枝等,這些小點單吃甜膩,配起茶來卻很妙,烏龍茶的濃釅和茶配的甜香,是早起午後令閩南人最放不下的塵世滋味。

除了小點心,不少常見糕點,也是閩南人解茶醉的首選。


春天,食春捲取意“咬”一口春。在閩南,“春捲”是一年到尾都可見到的尋常吃食,尤以三月三、五月五等節日為重。巷子裡頭,賣餅皮的鋪子門口常排著隊,在阿嬤們的對話中,只零星識得“薄餅”(bo bia)二字,上下脣輕碰兩下,尾音一拖,閩南味就出來了。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薄餅。 插畫/林天意


餅皮不一般,老師傅手盤高筋麵糰,在熱乎的鏊子上滾一番,沾在上頭的薄薄一層被高溫烘為皮兒,細薄得猶如捻著一張宣紙。


薄餅餡料豐富至極,將高麗菜、冬筍、胡蘿蔔、青豆、豆乾一一削蔸、去皮、剝殼,雪白的鬃頭肉脂肪多,也適合卷薄餅,再摻進蠔仔,選料足見精細。用青蒜苗、芹菜爆香,紅綠一燴,旺火熬爛成薄餅菜,鮮味盡出。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在油鍋裡歷劫的薄餅。 圖/soogif


最妙的當屬海味十足的作料滸苔,自海邊採洗乾淨後曝晒,碾碎且微火焙燥,味道鮮脆,使薄餅吃起來別有一番風味。


同薄餅一樣,月餅在閩南也掙脫了節日的束縛,成為閩南人茶桌、飯桌上的熟客。或許是出於對月亮的敬仰,閩南的月餅以月亮為模板,尺寸堪比滿月。一家人圍坐,分享一塊月餅,頗有些中秋團圓的意味。

"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閩南琳琅滿目的小海鮮,簡直是海鮮愛好者的天堂。圖/soogif


-風物君語-

為啥廣東人愛吃福建人

還不是因為福建人好吃會吃

海鮮、小吃、茶配、大月餅……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閩南的海之味


在閩南,最不能錯過的是海鮮。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和螃蟹最好的相處方式,是蒸呢是蒸呢還是蒸呢~ 攝影/李曉峰

閩南海域海岸線曲折,河流淡水與海水交匯處生物資源豐富,滋養了數不清的蝦貝魚鮮,簡直是一座舌尖版的“海洋博物館”。 它們甫一上岸,便到餐桌,成了質樸卻又牽動人味蕾的種種鮮味。


在海產頗豐的閩南,吃海鮮的花樣,和海鮮的種類一樣多。一樣食材,在閩南人手中,能做出幾種截然不同的美味,土筍凍就是其中之一。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土筍凍。 插畫/林天意

土筍凍以泉州安海的為佳。“土筍”,也就是沙蟲,名字聽著清新悅耳,但真實面目卻有些嚇人。《閩小記》裡便有載:“味甚鮮異……生於海濱,形似蚯蚓。”


沙蟲長於灘塗,要做凍,靠的是它被熬出的膠原蛋白。洗淨泥沙,旺火燒後,沙蟲的膠質便融化在水中,冷凝後便可成就這道涼食美味。芥辣醬,是土筍凍的靈魂伴侶。清新的辣味,裹在果凍般彈嫩的土筍凍上,入口便癱在齒頰之間。古早的店家往往還會端上一盤蘿蔔酸,清爽解膩,直引得人,忍不住再夾上一筷土筍凍。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Q彈的土筍凍,一副可可愛愛的樣子。 圖/soogif


海蠣煎,應該算是初代的網紅美食。早年間的臺劇《轉角遇到愛》中,出鏡率極高的蚵仔煎,引出了不少人的口水。


海蠣煎是蚵仔煎在閩南的稱呼。簡單一個海蠣煎,在閩南不同區域也各有不同的做法。有的煎出來是整的,有的煎出來是碎塊的,有的要加大量青蒜葉,但總歸有個共識是,小小的野生海蠣,也叫做珠蠣的,味道要遠好過肥大的。鮮嫩的海蠣,混以微甜的地瓜澱粉煎制,再搭配點甜辣醬,最是滑嫩無比。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海蠣煎。 插畫/林天意


煎蟹雖然“高端”(膏蟹價貴),但閩南人到了時節,總要吃它一吃來補身體。青色膏蟹現殺,對半斬塊,鍋底薄油,鋪一點薑片,將切口朝下開煎。紅膏渾厚、結實、雄壯,富含蛋白質,吃一隻便飽腹感十足。相比江南地區大閘蟹柔軟半流質感的膏白,閩南的膏蟹,更為雄厚。前者是陷在溫柔鄉,後者簡直是要提槍上戰場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秋風爽,蟹膏肥。還有什麼味道比蟹膏更適合代言初秋的滋味? 攝影/張小月


作為一種愛則極愛、恨則極恨的食物,血蚶一般產自漳州雲霄。漳州位於閩南最南邊,海口有成片的紅樹林,水質清澈,盛產好蚶。


蚶這種貝殼類,雖深居淤泥,卻通體潔白,洗淨後只需用沸水一衝,便可投入醬油、辣椒、蒜頭碎的醃料裡浸泡。掰開一隻,鮮紅色的“血液”沿著手指頭直往下淌,入口卻是一整個大海的粗獷、豪放、腥鮮氾濫。

有趣的是,血蚶是老廈門人過年必吃的彩頭海物,吃完的貝殼要扔到床底下,一直到年初三都不可以打掃,皆因貝殼寓意錢財。或許是海邊人對於海洋味道的瘋狂熱愛,以至於血蚶如此重口的東西,也要請上大雅之堂並且給之以名正言順。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這幾樣小吃,藏著最地道的閩南風味


閩南地處福建東南一隅,依山背海。當地人的口味也被山與海一同影響塑造著,種種滋味在地方小吃裡尤為明顯。這些依循本地風土的街頭吃食,或鮮,或甜,或豐厚,拼湊出閩南人被山海塑造的飲食文化與生活習慣。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五香。 插畫/林天意


“老闆,一碗滷麵,兩條五香。” 在閩南的食肆,常聽人如此點餐。閩南的五香,並非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調味品,而是漳州石碼的特產。每逢年節婚宴,家家戶戶備起滷麵,配一碟五香條招待來客,是本地古早的傳統。

雖叫做五香,但它其實是一種銅錢粗、半筷長的炸豬肉卷。選用豬腿精肉,馬蹄或洋蔥切丁,加入五香粉、蛋液、扁魚末等,與適量地瓜粉、麵粉拌成內餡兒,再用豬體中的網紗油為皮(豆制腐皮次之),下鍋炸制,切成小段,配上番茄汁,趁熱吃,能咬到裡頭的馬蹄顆粒。一條下肚,噴香爽脆,令人“吮指”回味。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面線糊。 插畫/林天意


深夜的閩南街頭,總有許多路邊攤冒出頭來,鍋爐升起騰騰熱氣,一碗麵線糊足以撫慰夜歸人的心胃。面線糊是一道宜宵夜,又宜晨食的民間小吃,以細面線、豬血等打底,起鍋時撇一勺胡椒粉,鮮辛提味。

說是糊,其實更似湯羹。昏黃燈光下,熬得如湯羹般爛糊的面線湯在大鍋裡盪漾,稠而不面。鴨肉、芹菜珠、蔥頭油等一一落入鍋內,閩南滋味就出來了。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對於閩南人而言,鄉愁很簡單,可能就是家鄉巷子口的一碗麵線糊。 圖/soogif


配料豐儉由人,胃口小的食客可討要一碗清湯,食慾佳的,便湊在鍋前,左挑右選,海鮮、醋肉、雞雜、豬雜或是滷味,一同燙在面線湯裡,竟有些說不出的溫柔。吃的時候,別忘了來一根油條,酥脆油條吸滿濃厚湯汁,五臟廟得到極大滿足。

從不缺故事與人情的沙茶麵,在滿足人類口欲方面,和麵線糊有著相同的魔力。


行於廈門,街頭巷尾總能與各式沙茶麵店不期而遇。沙茶底湯黃中帶紅,略微辛辣,滋味醇厚,讓人垂涎不已。不過,“重口”的沙茶在閩南盛行,確實神奇,畢竟閩南人嗜清淡,求物之鮮。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沙茶麵。 插畫/方堃


沙茶非茶。原是東南亞的小吃——烤肉串“sate”,經華僑引入廈門、潮汕等地後,其所用的辛辣調料深得人心,最終倒是喧賓奪主,所謂的“sate”變成了一種混合型醬類調味品的專指。而閩南語化後的“sate”,成為“沙茶”。


當鹼味偏重的南方面條遇上這外來調料時,瞬間變得風情萬種。面細膩柔嫩,而沙茶熬製的湯底入口順滑,高湯、海鮮、花生,貫予它醇、鮮、酥香與辛辣,卻一點也不衝突,而面的鹼味早已尋不得一絲。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在閩南不同的地市,沙茶麵的吃法各不相同。一碗沙茶麵,可以讓廈門人和漳州人分分鐘絕交。 圖/網絡


即便今日已有了沙茶工業化的生產,廈門的一些老字號沙茶麵店依舊堅持自己熬製沙茶,於是,入口的沙茶麵湯各有千秋——辣口的,是多添置了辣椒和咖喱;偏甜的,是多了些冰糖與煉乳;更香的,是芝麻與花生仁在助力……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一方桌、一壺茶、一碟茶配


閩南人的日常,最缺不了一杯茶。閩南語裡,將茶葉稱為“茶米”,足以見得,茶有多貼近閩南人的日常。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某個午後,幾位大爺聚在泉州古厝茶館,泡茶話仙。 攝影/方托馬斯


說起喝茶,閩南人也許最不能缺的是糕點。茶是主角,點心是配角,所以在閩南有了一個特別的詞——“茶配”。這個詞之巧妙,在於一目瞭然。


閩南各地出品的小點心,是茶配的最佳伴侶。剔透糯滑的桔紅糕、薄脆香甜的蛋花酥、鹹中帶甜的魚皮花生、清香酥脆的蒜蓉枝等,這些小點單吃甜膩,配起茶來卻很妙,烏龍茶的濃釅和茶配的甜香,是早起午後令閩南人最放不下的塵世滋味。

除了小點心,不少常見糕點,也是閩南人解茶醉的首選。


春天,食春捲取意“咬”一口春。在閩南,“春捲”是一年到尾都可見到的尋常吃食,尤以三月三、五月五等節日為重。巷子裡頭,賣餅皮的鋪子門口常排著隊,在阿嬤們的對話中,只零星識得“薄餅”(bo bia)二字,上下脣輕碰兩下,尾音一拖,閩南味就出來了。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薄餅。 插畫/林天意


餅皮不一般,老師傅手盤高筋麵糰,在熱乎的鏊子上滾一番,沾在上頭的薄薄一層被高溫烘為皮兒,細薄得猶如捻著一張宣紙。


薄餅餡料豐富至極,將高麗菜、冬筍、胡蘿蔔、青豆、豆乾一一削蔸、去皮、剝殼,雪白的鬃頭肉脂肪多,也適合卷薄餅,再摻進蠔仔,選料足見精細。用青蒜苗、芹菜爆香,紅綠一燴,旺火熬爛成薄餅菜,鮮味盡出。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在油鍋裡歷劫的薄餅。 圖/soogif


最妙的當屬海味十足的作料滸苔,自海邊採洗乾淨後曝晒,碾碎且微火焙燥,味道鮮脆,使薄餅吃起來別有一番風味。


同薄餅一樣,月餅在閩南也掙脫了節日的束縛,成為閩南人茶桌、飯桌上的熟客。或許是出於對月亮的敬仰,閩南的月餅以月亮為模板,尺寸堪比滿月。一家人圍坐,分享一塊月餅,頗有些中秋團圓的意味。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在某種意義上而言,一家人分享同一種食物,就是團圓。 圖/褚新月


對於物產豐富的閩南人而言,月餅的內餡用料,無需拘泥。中國國家地理·地道風物&味BACK聯名款月餅「中秋小團圓」,內含彈糯的麻薯、酥脆的肉鬆,芋泥、海苔、鴨蛋黃,各種食材相互呼應,甚至在不經意間創造了一種混搭流行。


不同於市面上有著硬挺外殼的月餅,中秋小團圓的月餅外殼軟綿鬆糯,輕輕一劃,餡料的香氣直往外竄。豐富的餡料被層層壓在餅內,不同顏色的餡料,將大月餅裝飾的無比精緻。若掰下一塊,厚實的麻薯,在分離處還會上演藕斷絲連的戲碼。

"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閩南琳琅滿目的小海鮮,簡直是海鮮愛好者的天堂。圖/soogif


-風物君語-

為啥廣東人愛吃福建人

還不是因為福建人好吃會吃

海鮮、小吃、茶配、大月餅……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閩南的海之味


在閩南,最不能錯過的是海鮮。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和螃蟹最好的相處方式,是蒸呢是蒸呢還是蒸呢~ 攝影/李曉峰

閩南海域海岸線曲折,河流淡水與海水交匯處生物資源豐富,滋養了數不清的蝦貝魚鮮,簡直是一座舌尖版的“海洋博物館”。 它們甫一上岸,便到餐桌,成了質樸卻又牽動人味蕾的種種鮮味。


在海產頗豐的閩南,吃海鮮的花樣,和海鮮的種類一樣多。一樣食材,在閩南人手中,能做出幾種截然不同的美味,土筍凍就是其中之一。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土筍凍。 插畫/林天意

土筍凍以泉州安海的為佳。“土筍”,也就是沙蟲,名字聽著清新悅耳,但真實面目卻有些嚇人。《閩小記》裡便有載:“味甚鮮異……生於海濱,形似蚯蚓。”


沙蟲長於灘塗,要做凍,靠的是它被熬出的膠原蛋白。洗淨泥沙,旺火燒後,沙蟲的膠質便融化在水中,冷凝後便可成就這道涼食美味。芥辣醬,是土筍凍的靈魂伴侶。清新的辣味,裹在果凍般彈嫩的土筍凍上,入口便癱在齒頰之間。古早的店家往往還會端上一盤蘿蔔酸,清爽解膩,直引得人,忍不住再夾上一筷土筍凍。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Q彈的土筍凍,一副可可愛愛的樣子。 圖/soogif


海蠣煎,應該算是初代的網紅美食。早年間的臺劇《轉角遇到愛》中,出鏡率極高的蚵仔煎,引出了不少人的口水。


海蠣煎是蚵仔煎在閩南的稱呼。簡單一個海蠣煎,在閩南不同區域也各有不同的做法。有的煎出來是整的,有的煎出來是碎塊的,有的要加大量青蒜葉,但總歸有個共識是,小小的野生海蠣,也叫做珠蠣的,味道要遠好過肥大的。鮮嫩的海蠣,混以微甜的地瓜澱粉煎制,再搭配點甜辣醬,最是滑嫩無比。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海蠣煎。 插畫/林天意


煎蟹雖然“高端”(膏蟹價貴),但閩南人到了時節,總要吃它一吃來補身體。青色膏蟹現殺,對半斬塊,鍋底薄油,鋪一點薑片,將切口朝下開煎。紅膏渾厚、結實、雄壯,富含蛋白質,吃一隻便飽腹感十足。相比江南地區大閘蟹柔軟半流質感的膏白,閩南的膏蟹,更為雄厚。前者是陷在溫柔鄉,後者簡直是要提槍上戰場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秋風爽,蟹膏肥。還有什麼味道比蟹膏更適合代言初秋的滋味? 攝影/張小月


作為一種愛則極愛、恨則極恨的食物,血蚶一般產自漳州雲霄。漳州位於閩南最南邊,海口有成片的紅樹林,水質清澈,盛產好蚶。


蚶這種貝殼類,雖深居淤泥,卻通體潔白,洗淨後只需用沸水一衝,便可投入醬油、辣椒、蒜頭碎的醃料裡浸泡。掰開一隻,鮮紅色的“血液”沿著手指頭直往下淌,入口卻是一整個大海的粗獷、豪放、腥鮮氾濫。

有趣的是,血蚶是老廈門人過年必吃的彩頭海物,吃完的貝殼要扔到床底下,一直到年初三都不可以打掃,皆因貝殼寓意錢財。或許是海邊人對於海洋味道的瘋狂熱愛,以至於血蚶如此重口的東西,也要請上大雅之堂並且給之以名正言順。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這幾樣小吃,藏著最地道的閩南風味


閩南地處福建東南一隅,依山背海。當地人的口味也被山與海一同影響塑造著,種種滋味在地方小吃裡尤為明顯。這些依循本地風土的街頭吃食,或鮮,或甜,或豐厚,拼湊出閩南人被山海塑造的飲食文化與生活習慣。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五香。 插畫/林天意


“老闆,一碗滷麵,兩條五香。” 在閩南的食肆,常聽人如此點餐。閩南的五香,並非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調味品,而是漳州石碼的特產。每逢年節婚宴,家家戶戶備起滷麵,配一碟五香條招待來客,是本地古早的傳統。

雖叫做五香,但它其實是一種銅錢粗、半筷長的炸豬肉卷。選用豬腿精肉,馬蹄或洋蔥切丁,加入五香粉、蛋液、扁魚末等,與適量地瓜粉、麵粉拌成內餡兒,再用豬體中的網紗油為皮(豆制腐皮次之),下鍋炸制,切成小段,配上番茄汁,趁熱吃,能咬到裡頭的馬蹄顆粒。一條下肚,噴香爽脆,令人“吮指”回味。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面線糊。 插畫/林天意


深夜的閩南街頭,總有許多路邊攤冒出頭來,鍋爐升起騰騰熱氣,一碗麵線糊足以撫慰夜歸人的心胃。面線糊是一道宜宵夜,又宜晨食的民間小吃,以細面線、豬血等打底,起鍋時撇一勺胡椒粉,鮮辛提味。

說是糊,其實更似湯羹。昏黃燈光下,熬得如湯羹般爛糊的面線湯在大鍋裡盪漾,稠而不面。鴨肉、芹菜珠、蔥頭油等一一落入鍋內,閩南滋味就出來了。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對於閩南人而言,鄉愁很簡單,可能就是家鄉巷子口的一碗麵線糊。 圖/soogif


配料豐儉由人,胃口小的食客可討要一碗清湯,食慾佳的,便湊在鍋前,左挑右選,海鮮、醋肉、雞雜、豬雜或是滷味,一同燙在面線湯裡,竟有些說不出的溫柔。吃的時候,別忘了來一根油條,酥脆油條吸滿濃厚湯汁,五臟廟得到極大滿足。

從不缺故事與人情的沙茶麵,在滿足人類口欲方面,和麵線糊有著相同的魔力。


行於廈門,街頭巷尾總能與各式沙茶麵店不期而遇。沙茶底湯黃中帶紅,略微辛辣,滋味醇厚,讓人垂涎不已。不過,“重口”的沙茶在閩南盛行,確實神奇,畢竟閩南人嗜清淡,求物之鮮。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沙茶麵。 插畫/方堃


沙茶非茶。原是東南亞的小吃——烤肉串“sate”,經華僑引入廈門、潮汕等地後,其所用的辛辣調料深得人心,最終倒是喧賓奪主,所謂的“sate”變成了一種混合型醬類調味品的專指。而閩南語化後的“sate”,成為“沙茶”。


當鹼味偏重的南方面條遇上這外來調料時,瞬間變得風情萬種。面細膩柔嫩,而沙茶熬製的湯底入口順滑,高湯、海鮮、花生,貫予它醇、鮮、酥香與辛辣,卻一點也不衝突,而面的鹼味早已尋不得一絲。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在閩南不同的地市,沙茶麵的吃法各不相同。一碗沙茶麵,可以讓廈門人和漳州人分分鐘絕交。 圖/網絡


即便今日已有了沙茶工業化的生產,廈門的一些老字號沙茶麵店依舊堅持自己熬製沙茶,於是,入口的沙茶麵湯各有千秋——辣口的,是多添置了辣椒和咖喱;偏甜的,是多了些冰糖與煉乳;更香的,是芝麻與花生仁在助力……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一方桌、一壺茶、一碟茶配


閩南人的日常,最缺不了一杯茶。閩南語裡,將茶葉稱為“茶米”,足以見得,茶有多貼近閩南人的日常。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某個午後,幾位大爺聚在泉州古厝茶館,泡茶話仙。 攝影/方托馬斯


說起喝茶,閩南人也許最不能缺的是糕點。茶是主角,點心是配角,所以在閩南有了一個特別的詞——“茶配”。這個詞之巧妙,在於一目瞭然。


閩南各地出品的小點心,是茶配的最佳伴侶。剔透糯滑的桔紅糕、薄脆香甜的蛋花酥、鹹中帶甜的魚皮花生、清香酥脆的蒜蓉枝等,這些小點單吃甜膩,配起茶來卻很妙,烏龍茶的濃釅和茶配的甜香,是早起午後令閩南人最放不下的塵世滋味。

除了小點心,不少常見糕點,也是閩南人解茶醉的首選。


春天,食春捲取意“咬”一口春。在閩南,“春捲”是一年到尾都可見到的尋常吃食,尤以三月三、五月五等節日為重。巷子裡頭,賣餅皮的鋪子門口常排著隊,在阿嬤們的對話中,只零星識得“薄餅”(bo bia)二字,上下脣輕碰兩下,尾音一拖,閩南味就出來了。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薄餅。 插畫/林天意


餅皮不一般,老師傅手盤高筋麵糰,在熱乎的鏊子上滾一番,沾在上頭的薄薄一層被高溫烘為皮兒,細薄得猶如捻著一張宣紙。


薄餅餡料豐富至極,將高麗菜、冬筍、胡蘿蔔、青豆、豆乾一一削蔸、去皮、剝殼,雪白的鬃頭肉脂肪多,也適合卷薄餅,再摻進蠔仔,選料足見精細。用青蒜苗、芹菜爆香,紅綠一燴,旺火熬爛成薄餅菜,鮮味盡出。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在油鍋裡歷劫的薄餅。 圖/soogif


最妙的當屬海味十足的作料滸苔,自海邊採洗乾淨後曝晒,碾碎且微火焙燥,味道鮮脆,使薄餅吃起來別有一番風味。


同薄餅一樣,月餅在閩南也掙脫了節日的束縛,成為閩南人茶桌、飯桌上的熟客。或許是出於對月亮的敬仰,閩南的月餅以月亮為模板,尺寸堪比滿月。一家人圍坐,分享一塊月餅,頗有些中秋團圓的意味。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在某種意義上而言,一家人分享同一種食物,就是團圓。 圖/褚新月


對於物產豐富的閩南人而言,月餅的內餡用料,無需拘泥。中國國家地理·地道風物&味BACK聯名款月餅「中秋小團圓」,內含彈糯的麻薯、酥脆的肉鬆,芋泥、海苔、鴨蛋黃,各種食材相互呼應,甚至在不經意間創造了一種混搭流行。


不同於市面上有著硬挺外殼的月餅,中秋小團圓的月餅外殼軟綿鬆糯,輕輕一劃,餡料的香氣直往外竄。豐富的餡料被層層壓在餅內,不同顏色的餡料,將大月餅裝飾的無比精緻。若掰下一塊,厚實的麻薯,在分離處還會上演藕斷絲連的戲碼。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閩南大月餅,中秋小團圓。 攝影/吳學文


送入口中,肉鬆味首先佔了上風,鴨蛋黃的沙綿亦不甘落後,香濃的滋味充滿齒頰。隨後芋泥的細滑加上麻薯的甘甜,與之呼應,將月餅的口味,調和得極為豐富。與舌尖共舞之後,盡情散發出層次感分明的香味


說到這裡,大家肯定對閩南大月餅產生了好奇。中國國家地理·地道風物&味BACK聯名款月餅禮盒「中秋小團圓」,能滿足你對閩南大月餅的所有想象。

"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閩南琳琅滿目的小海鮮,簡直是海鮮愛好者的天堂。圖/soogif


-風物君語-

為啥廣東人愛吃福建人

還不是因為福建人好吃會吃

海鮮、小吃、茶配、大月餅……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閩南的海之味


在閩南,最不能錯過的是海鮮。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和螃蟹最好的相處方式,是蒸呢是蒸呢還是蒸呢~ 攝影/李曉峰

閩南海域海岸線曲折,河流淡水與海水交匯處生物資源豐富,滋養了數不清的蝦貝魚鮮,簡直是一座舌尖版的“海洋博物館”。 它們甫一上岸,便到餐桌,成了質樸卻又牽動人味蕾的種種鮮味。


在海產頗豐的閩南,吃海鮮的花樣,和海鮮的種類一樣多。一樣食材,在閩南人手中,能做出幾種截然不同的美味,土筍凍就是其中之一。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土筍凍。 插畫/林天意

土筍凍以泉州安海的為佳。“土筍”,也就是沙蟲,名字聽著清新悅耳,但真實面目卻有些嚇人。《閩小記》裡便有載:“味甚鮮異……生於海濱,形似蚯蚓。”


沙蟲長於灘塗,要做凍,靠的是它被熬出的膠原蛋白。洗淨泥沙,旺火燒後,沙蟲的膠質便融化在水中,冷凝後便可成就這道涼食美味。芥辣醬,是土筍凍的靈魂伴侶。清新的辣味,裹在果凍般彈嫩的土筍凍上,入口便癱在齒頰之間。古早的店家往往還會端上一盤蘿蔔酸,清爽解膩,直引得人,忍不住再夾上一筷土筍凍。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Q彈的土筍凍,一副可可愛愛的樣子。 圖/soogif


海蠣煎,應該算是初代的網紅美食。早年間的臺劇《轉角遇到愛》中,出鏡率極高的蚵仔煎,引出了不少人的口水。


海蠣煎是蚵仔煎在閩南的稱呼。簡單一個海蠣煎,在閩南不同區域也各有不同的做法。有的煎出來是整的,有的煎出來是碎塊的,有的要加大量青蒜葉,但總歸有個共識是,小小的野生海蠣,也叫做珠蠣的,味道要遠好過肥大的。鮮嫩的海蠣,混以微甜的地瓜澱粉煎制,再搭配點甜辣醬,最是滑嫩無比。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海蠣煎。 插畫/林天意


煎蟹雖然“高端”(膏蟹價貴),但閩南人到了時節,總要吃它一吃來補身體。青色膏蟹現殺,對半斬塊,鍋底薄油,鋪一點薑片,將切口朝下開煎。紅膏渾厚、結實、雄壯,富含蛋白質,吃一隻便飽腹感十足。相比江南地區大閘蟹柔軟半流質感的膏白,閩南的膏蟹,更為雄厚。前者是陷在溫柔鄉,後者簡直是要提槍上戰場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秋風爽,蟹膏肥。還有什麼味道比蟹膏更適合代言初秋的滋味? 攝影/張小月


作為一種愛則極愛、恨則極恨的食物,血蚶一般產自漳州雲霄。漳州位於閩南最南邊,海口有成片的紅樹林,水質清澈,盛產好蚶。


蚶這種貝殼類,雖深居淤泥,卻通體潔白,洗淨後只需用沸水一衝,便可投入醬油、辣椒、蒜頭碎的醃料裡浸泡。掰開一隻,鮮紅色的“血液”沿著手指頭直往下淌,入口卻是一整個大海的粗獷、豪放、腥鮮氾濫。

有趣的是,血蚶是老廈門人過年必吃的彩頭海物,吃完的貝殼要扔到床底下,一直到年初三都不可以打掃,皆因貝殼寓意錢財。或許是海邊人對於海洋味道的瘋狂熱愛,以至於血蚶如此重口的東西,也要請上大雅之堂並且給之以名正言順。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這幾樣小吃,藏著最地道的閩南風味


閩南地處福建東南一隅,依山背海。當地人的口味也被山與海一同影響塑造著,種種滋味在地方小吃裡尤為明顯。這些依循本地風土的街頭吃食,或鮮,或甜,或豐厚,拼湊出閩南人被山海塑造的飲食文化與生活習慣。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五香。 插畫/林天意


“老闆,一碗滷麵,兩條五香。” 在閩南的食肆,常聽人如此點餐。閩南的五香,並非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調味品,而是漳州石碼的特產。每逢年節婚宴,家家戶戶備起滷麵,配一碟五香條招待來客,是本地古早的傳統。

雖叫做五香,但它其實是一種銅錢粗、半筷長的炸豬肉卷。選用豬腿精肉,馬蹄或洋蔥切丁,加入五香粉、蛋液、扁魚末等,與適量地瓜粉、麵粉拌成內餡兒,再用豬體中的網紗油為皮(豆制腐皮次之),下鍋炸制,切成小段,配上番茄汁,趁熱吃,能咬到裡頭的馬蹄顆粒。一條下肚,噴香爽脆,令人“吮指”回味。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面線糊。 插畫/林天意


深夜的閩南街頭,總有許多路邊攤冒出頭來,鍋爐升起騰騰熱氣,一碗麵線糊足以撫慰夜歸人的心胃。面線糊是一道宜宵夜,又宜晨食的民間小吃,以細面線、豬血等打底,起鍋時撇一勺胡椒粉,鮮辛提味。

說是糊,其實更似湯羹。昏黃燈光下,熬得如湯羹般爛糊的面線湯在大鍋裡盪漾,稠而不面。鴨肉、芹菜珠、蔥頭油等一一落入鍋內,閩南滋味就出來了。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對於閩南人而言,鄉愁很簡單,可能就是家鄉巷子口的一碗麵線糊。 圖/soogif


配料豐儉由人,胃口小的食客可討要一碗清湯,食慾佳的,便湊在鍋前,左挑右選,海鮮、醋肉、雞雜、豬雜或是滷味,一同燙在面線湯裡,竟有些說不出的溫柔。吃的時候,別忘了來一根油條,酥脆油條吸滿濃厚湯汁,五臟廟得到極大滿足。

從不缺故事與人情的沙茶麵,在滿足人類口欲方面,和麵線糊有著相同的魔力。


行於廈門,街頭巷尾總能與各式沙茶麵店不期而遇。沙茶底湯黃中帶紅,略微辛辣,滋味醇厚,讓人垂涎不已。不過,“重口”的沙茶在閩南盛行,確實神奇,畢竟閩南人嗜清淡,求物之鮮。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沙茶麵。 插畫/方堃


沙茶非茶。原是東南亞的小吃——烤肉串“sate”,經華僑引入廈門、潮汕等地後,其所用的辛辣調料深得人心,最終倒是喧賓奪主,所謂的“sate”變成了一種混合型醬類調味品的專指。而閩南語化後的“sate”,成為“沙茶”。


當鹼味偏重的南方面條遇上這外來調料時,瞬間變得風情萬種。面細膩柔嫩,而沙茶熬製的湯底入口順滑,高湯、海鮮、花生,貫予它醇、鮮、酥香與辛辣,卻一點也不衝突,而面的鹼味早已尋不得一絲。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在閩南不同的地市,沙茶麵的吃法各不相同。一碗沙茶麵,可以讓廈門人和漳州人分分鐘絕交。 圖/網絡


即便今日已有了沙茶工業化的生產,廈門的一些老字號沙茶麵店依舊堅持自己熬製沙茶,於是,入口的沙茶麵湯各有千秋——辣口的,是多添置了辣椒和咖喱;偏甜的,是多了些冰糖與煉乳;更香的,是芝麻與花生仁在助力……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一方桌、一壺茶、一碟茶配


閩南人的日常,最缺不了一杯茶。閩南語裡,將茶葉稱為“茶米”,足以見得,茶有多貼近閩南人的日常。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某個午後,幾位大爺聚在泉州古厝茶館,泡茶話仙。 攝影/方托馬斯


說起喝茶,閩南人也許最不能缺的是糕點。茶是主角,點心是配角,所以在閩南有了一個特別的詞——“茶配”。這個詞之巧妙,在於一目瞭然。


閩南各地出品的小點心,是茶配的最佳伴侶。剔透糯滑的桔紅糕、薄脆香甜的蛋花酥、鹹中帶甜的魚皮花生、清香酥脆的蒜蓉枝等,這些小點單吃甜膩,配起茶來卻很妙,烏龍茶的濃釅和茶配的甜香,是早起午後令閩南人最放不下的塵世滋味。

除了小點心,不少常見糕點,也是閩南人解茶醉的首選。


春天,食春捲取意“咬”一口春。在閩南,“春捲”是一年到尾都可見到的尋常吃食,尤以三月三、五月五等節日為重。巷子裡頭,賣餅皮的鋪子門口常排著隊,在阿嬤們的對話中,只零星識得“薄餅”(bo bia)二字,上下脣輕碰兩下,尾音一拖,閩南味就出來了。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薄餅。 插畫/林天意


餅皮不一般,老師傅手盤高筋麵糰,在熱乎的鏊子上滾一番,沾在上頭的薄薄一層被高溫烘為皮兒,細薄得猶如捻著一張宣紙。


薄餅餡料豐富至極,將高麗菜、冬筍、胡蘿蔔、青豆、豆乾一一削蔸、去皮、剝殼,雪白的鬃頭肉脂肪多,也適合卷薄餅,再摻進蠔仔,選料足見精細。用青蒜苗、芹菜爆香,紅綠一燴,旺火熬爛成薄餅菜,鮮味盡出。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在油鍋裡歷劫的薄餅。 圖/soogif


最妙的當屬海味十足的作料滸苔,自海邊採洗乾淨後曝晒,碾碎且微火焙燥,味道鮮脆,使薄餅吃起來別有一番風味。


同薄餅一樣,月餅在閩南也掙脫了節日的束縛,成為閩南人茶桌、飯桌上的熟客。或許是出於對月亮的敬仰,閩南的月餅以月亮為模板,尺寸堪比滿月。一家人圍坐,分享一塊月餅,頗有些中秋團圓的意味。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在某種意義上而言,一家人分享同一種食物,就是團圓。 圖/褚新月


對於物產豐富的閩南人而言,月餅的內餡用料,無需拘泥。中國國家地理·地道風物&味BACK聯名款月餅「中秋小團圓」,內含彈糯的麻薯、酥脆的肉鬆,芋泥、海苔、鴨蛋黃,各種食材相互呼應,甚至在不經意間創造了一種混搭流行。


不同於市面上有著硬挺外殼的月餅,中秋小團圓的月餅外殼軟綿鬆糯,輕輕一劃,餡料的香氣直往外竄。豐富的餡料被層層壓在餅內,不同顏色的餡料,將大月餅裝飾的無比精緻。若掰下一塊,厚實的麻薯,在分離處還會上演藕斷絲連的戲碼。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閩南大月餅,中秋小團圓。 攝影/吳學文


送入口中,肉鬆味首先佔了上風,鴨蛋黃的沙綿亦不甘落後,香濃的滋味充滿齒頰。隨後芋泥的細滑加上麻薯的甘甜,與之呼應,將月餅的口味,調和得極為豐富。與舌尖共舞之後,盡情散發出層次感分明的香味


說到這裡,大家肯定對閩南大月餅產生了好奇。中國國家地理·地道風物&味BACK聯名款月餅禮盒「中秋小團圓」,能滿足你對閩南大月餅的所有想象。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中國國家地理·地道風物&味BACK聯名款月餅禮盒「中秋小團圓」。 攝影/吳學文

以閩南中秋博餅中「狀元餅」為原型的大月餅

​直徑15cm,重達 500g

芋泥包著麻薯包著肉鬆包著蛋黃

pop-up立體包裝,炫酷呈現中秋盛景

讓全家愛上月餅這個物種

中秋將至

今日起限時3天,拼團優惠!!!

識別下圖中二維碼

2人起拼,8折把大餅抱回家


"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閩南琳琅滿目的小海鮮,簡直是海鮮愛好者的天堂。圖/soogif


-風物君語-

為啥廣東人愛吃福建人

還不是因為福建人好吃會吃

海鮮、小吃、茶配、大月餅……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閩南的海之味


在閩南,最不能錯過的是海鮮。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和螃蟹最好的相處方式,是蒸呢是蒸呢還是蒸呢~ 攝影/李曉峰

閩南海域海岸線曲折,河流淡水與海水交匯處生物資源豐富,滋養了數不清的蝦貝魚鮮,簡直是一座舌尖版的“海洋博物館”。 它們甫一上岸,便到餐桌,成了質樸卻又牽動人味蕾的種種鮮味。


在海產頗豐的閩南,吃海鮮的花樣,和海鮮的種類一樣多。一樣食材,在閩南人手中,能做出幾種截然不同的美味,土筍凍就是其中之一。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土筍凍。 插畫/林天意

土筍凍以泉州安海的為佳。“土筍”,也就是沙蟲,名字聽著清新悅耳,但真實面目卻有些嚇人。《閩小記》裡便有載:“味甚鮮異……生於海濱,形似蚯蚓。”


沙蟲長於灘塗,要做凍,靠的是它被熬出的膠原蛋白。洗淨泥沙,旺火燒後,沙蟲的膠質便融化在水中,冷凝後便可成就這道涼食美味。芥辣醬,是土筍凍的靈魂伴侶。清新的辣味,裹在果凍般彈嫩的土筍凍上,入口便癱在齒頰之間。古早的店家往往還會端上一盤蘿蔔酸,清爽解膩,直引得人,忍不住再夾上一筷土筍凍。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Q彈的土筍凍,一副可可愛愛的樣子。 圖/soogif


海蠣煎,應該算是初代的網紅美食。早年間的臺劇《轉角遇到愛》中,出鏡率極高的蚵仔煎,引出了不少人的口水。


海蠣煎是蚵仔煎在閩南的稱呼。簡單一個海蠣煎,在閩南不同區域也各有不同的做法。有的煎出來是整的,有的煎出來是碎塊的,有的要加大量青蒜葉,但總歸有個共識是,小小的野生海蠣,也叫做珠蠣的,味道要遠好過肥大的。鮮嫩的海蠣,混以微甜的地瓜澱粉煎制,再搭配點甜辣醬,最是滑嫩無比。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海蠣煎。 插畫/林天意


煎蟹雖然“高端”(膏蟹價貴),但閩南人到了時節,總要吃它一吃來補身體。青色膏蟹現殺,對半斬塊,鍋底薄油,鋪一點薑片,將切口朝下開煎。紅膏渾厚、結實、雄壯,富含蛋白質,吃一隻便飽腹感十足。相比江南地區大閘蟹柔軟半流質感的膏白,閩南的膏蟹,更為雄厚。前者是陷在溫柔鄉,後者簡直是要提槍上戰場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秋風爽,蟹膏肥。還有什麼味道比蟹膏更適合代言初秋的滋味? 攝影/張小月


作為一種愛則極愛、恨則極恨的食物,血蚶一般產自漳州雲霄。漳州位於閩南最南邊,海口有成片的紅樹林,水質清澈,盛產好蚶。


蚶這種貝殼類,雖深居淤泥,卻通體潔白,洗淨後只需用沸水一衝,便可投入醬油、辣椒、蒜頭碎的醃料裡浸泡。掰開一隻,鮮紅色的“血液”沿著手指頭直往下淌,入口卻是一整個大海的粗獷、豪放、腥鮮氾濫。

有趣的是,血蚶是老廈門人過年必吃的彩頭海物,吃完的貝殼要扔到床底下,一直到年初三都不可以打掃,皆因貝殼寓意錢財。或許是海邊人對於海洋味道的瘋狂熱愛,以至於血蚶如此重口的東西,也要請上大雅之堂並且給之以名正言順。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這幾樣小吃,藏著最地道的閩南風味


閩南地處福建東南一隅,依山背海。當地人的口味也被山與海一同影響塑造著,種種滋味在地方小吃裡尤為明顯。這些依循本地風土的街頭吃食,或鮮,或甜,或豐厚,拼湊出閩南人被山海塑造的飲食文化與生活習慣。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五香。 插畫/林天意


“老闆,一碗滷麵,兩條五香。” 在閩南的食肆,常聽人如此點餐。閩南的五香,並非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調味品,而是漳州石碼的特產。每逢年節婚宴,家家戶戶備起滷麵,配一碟五香條招待來客,是本地古早的傳統。

雖叫做五香,但它其實是一種銅錢粗、半筷長的炸豬肉卷。選用豬腿精肉,馬蹄或洋蔥切丁,加入五香粉、蛋液、扁魚末等,與適量地瓜粉、麵粉拌成內餡兒,再用豬體中的網紗油為皮(豆制腐皮次之),下鍋炸制,切成小段,配上番茄汁,趁熱吃,能咬到裡頭的馬蹄顆粒。一條下肚,噴香爽脆,令人“吮指”回味。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面線糊。 插畫/林天意


深夜的閩南街頭,總有許多路邊攤冒出頭來,鍋爐升起騰騰熱氣,一碗麵線糊足以撫慰夜歸人的心胃。面線糊是一道宜宵夜,又宜晨食的民間小吃,以細面線、豬血等打底,起鍋時撇一勺胡椒粉,鮮辛提味。

說是糊,其實更似湯羹。昏黃燈光下,熬得如湯羹般爛糊的面線湯在大鍋裡盪漾,稠而不面。鴨肉、芹菜珠、蔥頭油等一一落入鍋內,閩南滋味就出來了。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對於閩南人而言,鄉愁很簡單,可能就是家鄉巷子口的一碗麵線糊。 圖/soogif


配料豐儉由人,胃口小的食客可討要一碗清湯,食慾佳的,便湊在鍋前,左挑右選,海鮮、醋肉、雞雜、豬雜或是滷味,一同燙在面線湯裡,竟有些說不出的溫柔。吃的時候,別忘了來一根油條,酥脆油條吸滿濃厚湯汁,五臟廟得到極大滿足。

從不缺故事與人情的沙茶麵,在滿足人類口欲方面,和麵線糊有著相同的魔力。


行於廈門,街頭巷尾總能與各式沙茶麵店不期而遇。沙茶底湯黃中帶紅,略微辛辣,滋味醇厚,讓人垂涎不已。不過,“重口”的沙茶在閩南盛行,確實神奇,畢竟閩南人嗜清淡,求物之鮮。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沙茶麵。 插畫/方堃


沙茶非茶。原是東南亞的小吃——烤肉串“sate”,經華僑引入廈門、潮汕等地後,其所用的辛辣調料深得人心,最終倒是喧賓奪主,所謂的“sate”變成了一種混合型醬類調味品的專指。而閩南語化後的“sate”,成為“沙茶”。


當鹼味偏重的南方面條遇上這外來調料時,瞬間變得風情萬種。面細膩柔嫩,而沙茶熬製的湯底入口順滑,高湯、海鮮、花生,貫予它醇、鮮、酥香與辛辣,卻一點也不衝突,而面的鹼味早已尋不得一絲。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在閩南不同的地市,沙茶麵的吃法各不相同。一碗沙茶麵,可以讓廈門人和漳州人分分鐘絕交。 圖/網絡


即便今日已有了沙茶工業化的生產,廈門的一些老字號沙茶麵店依舊堅持自己熬製沙茶,於是,入口的沙茶麵湯各有千秋——辣口的,是多添置了辣椒和咖喱;偏甜的,是多了些冰糖與煉乳;更香的,是芝麻與花生仁在助力……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一方桌、一壺茶、一碟茶配


閩南人的日常,最缺不了一杯茶。閩南語裡,將茶葉稱為“茶米”,足以見得,茶有多貼近閩南人的日常。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某個午後,幾位大爺聚在泉州古厝茶館,泡茶話仙。 攝影/方托馬斯


說起喝茶,閩南人也許最不能缺的是糕點。茶是主角,點心是配角,所以在閩南有了一個特別的詞——“茶配”。這個詞之巧妙,在於一目瞭然。


閩南各地出品的小點心,是茶配的最佳伴侶。剔透糯滑的桔紅糕、薄脆香甜的蛋花酥、鹹中帶甜的魚皮花生、清香酥脆的蒜蓉枝等,這些小點單吃甜膩,配起茶來卻很妙,烏龍茶的濃釅和茶配的甜香,是早起午後令閩南人最放不下的塵世滋味。

除了小點心,不少常見糕點,也是閩南人解茶醉的首選。


春天,食春捲取意“咬”一口春。在閩南,“春捲”是一年到尾都可見到的尋常吃食,尤以三月三、五月五等節日為重。巷子裡頭,賣餅皮的鋪子門口常排著隊,在阿嬤們的對話中,只零星識得“薄餅”(bo bia)二字,上下脣輕碰兩下,尾音一拖,閩南味就出來了。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薄餅。 插畫/林天意


餅皮不一般,老師傅手盤高筋麵糰,在熱乎的鏊子上滾一番,沾在上頭的薄薄一層被高溫烘為皮兒,細薄得猶如捻著一張宣紙。


薄餅餡料豐富至極,將高麗菜、冬筍、胡蘿蔔、青豆、豆乾一一削蔸、去皮、剝殼,雪白的鬃頭肉脂肪多,也適合卷薄餅,再摻進蠔仔,選料足見精細。用青蒜苗、芹菜爆香,紅綠一燴,旺火熬爛成薄餅菜,鮮味盡出。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在油鍋裡歷劫的薄餅。 圖/soogif


最妙的當屬海味十足的作料滸苔,自海邊採洗乾淨後曝晒,碾碎且微火焙燥,味道鮮脆,使薄餅吃起來別有一番風味。


同薄餅一樣,月餅在閩南也掙脫了節日的束縛,成為閩南人茶桌、飯桌上的熟客。或許是出於對月亮的敬仰,閩南的月餅以月亮為模板,尺寸堪比滿月。一家人圍坐,分享一塊月餅,頗有些中秋團圓的意味。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在某種意義上而言,一家人分享同一種食物,就是團圓。 圖/褚新月


對於物產豐富的閩南人而言,月餅的內餡用料,無需拘泥。中國國家地理·地道風物&味BACK聯名款月餅「中秋小團圓」,內含彈糯的麻薯、酥脆的肉鬆,芋泥、海苔、鴨蛋黃,各種食材相互呼應,甚至在不經意間創造了一種混搭流行。


不同於市面上有著硬挺外殼的月餅,中秋小團圓的月餅外殼軟綿鬆糯,輕輕一劃,餡料的香氣直往外竄。豐富的餡料被層層壓在餅內,不同顏色的餡料,將大月餅裝飾的無比精緻。若掰下一塊,厚實的麻薯,在分離處還會上演藕斷絲連的戲碼。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閩南大月餅,中秋小團圓。 攝影/吳學文


送入口中,肉鬆味首先佔了上風,鴨蛋黃的沙綿亦不甘落後,香濃的滋味充滿齒頰。隨後芋泥的細滑加上麻薯的甘甜,與之呼應,將月餅的口味,調和得極為豐富。與舌尖共舞之後,盡情散發出層次感分明的香味


說到這裡,大家肯定對閩南大月餅產生了好奇。中國國家地理·地道風物&味BACK聯名款月餅禮盒「中秋小團圓」,能滿足你對閩南大月餅的所有想象。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中國國家地理·地道風物&味BACK聯名款月餅禮盒「中秋小團圓」。 攝影/吳學文

以閩南中秋博餅中「狀元餅」為原型的大月餅

​直徑15cm,重達 500g

芋泥包著麻薯包著肉鬆包著蛋黃

pop-up立體包裝,炫酷呈現中秋盛景

讓全家愛上月餅這個物種

中秋將至

今日起限時3天,拼團優惠!!!

識別下圖中二維碼

2人起拼,8折把大餅抱回家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END -

文丨李惑、龍玲

編輯|鶯時

本文及圖片取自《地道風物·閩南》

原文有增減,改動

"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閩南琳琅滿目的小海鮮,簡直是海鮮愛好者的天堂。圖/soogif


-風物君語-

為啥廣東人愛吃福建人

還不是因為福建人好吃會吃

海鮮、小吃、茶配、大月餅……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閩南的海之味


在閩南,最不能錯過的是海鮮。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和螃蟹最好的相處方式,是蒸呢是蒸呢還是蒸呢~ 攝影/李曉峰

閩南海域海岸線曲折,河流淡水與海水交匯處生物資源豐富,滋養了數不清的蝦貝魚鮮,簡直是一座舌尖版的“海洋博物館”。 它們甫一上岸,便到餐桌,成了質樸卻又牽動人味蕾的種種鮮味。


在海產頗豐的閩南,吃海鮮的花樣,和海鮮的種類一樣多。一樣食材,在閩南人手中,能做出幾種截然不同的美味,土筍凍就是其中之一。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土筍凍。 插畫/林天意

土筍凍以泉州安海的為佳。“土筍”,也就是沙蟲,名字聽著清新悅耳,但真實面目卻有些嚇人。《閩小記》裡便有載:“味甚鮮異……生於海濱,形似蚯蚓。”


沙蟲長於灘塗,要做凍,靠的是它被熬出的膠原蛋白。洗淨泥沙,旺火燒後,沙蟲的膠質便融化在水中,冷凝後便可成就這道涼食美味。芥辣醬,是土筍凍的靈魂伴侶。清新的辣味,裹在果凍般彈嫩的土筍凍上,入口便癱在齒頰之間。古早的店家往往還會端上一盤蘿蔔酸,清爽解膩,直引得人,忍不住再夾上一筷土筍凍。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Q彈的土筍凍,一副可可愛愛的樣子。 圖/soogif


海蠣煎,應該算是初代的網紅美食。早年間的臺劇《轉角遇到愛》中,出鏡率極高的蚵仔煎,引出了不少人的口水。


海蠣煎是蚵仔煎在閩南的稱呼。簡單一個海蠣煎,在閩南不同區域也各有不同的做法。有的煎出來是整的,有的煎出來是碎塊的,有的要加大量青蒜葉,但總歸有個共識是,小小的野生海蠣,也叫做珠蠣的,味道要遠好過肥大的。鮮嫩的海蠣,混以微甜的地瓜澱粉煎制,再搭配點甜辣醬,最是滑嫩無比。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海蠣煎。 插畫/林天意


煎蟹雖然“高端”(膏蟹價貴),但閩南人到了時節,總要吃它一吃來補身體。青色膏蟹現殺,對半斬塊,鍋底薄油,鋪一點薑片,將切口朝下開煎。紅膏渾厚、結實、雄壯,富含蛋白質,吃一隻便飽腹感十足。相比江南地區大閘蟹柔軟半流質感的膏白,閩南的膏蟹,更為雄厚。前者是陷在溫柔鄉,後者簡直是要提槍上戰場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秋風爽,蟹膏肥。還有什麼味道比蟹膏更適合代言初秋的滋味? 攝影/張小月


作為一種愛則極愛、恨則極恨的食物,血蚶一般產自漳州雲霄。漳州位於閩南最南邊,海口有成片的紅樹林,水質清澈,盛產好蚶。


蚶這種貝殼類,雖深居淤泥,卻通體潔白,洗淨後只需用沸水一衝,便可投入醬油、辣椒、蒜頭碎的醃料裡浸泡。掰開一隻,鮮紅色的“血液”沿著手指頭直往下淌,入口卻是一整個大海的粗獷、豪放、腥鮮氾濫。

有趣的是,血蚶是老廈門人過年必吃的彩頭海物,吃完的貝殼要扔到床底下,一直到年初三都不可以打掃,皆因貝殼寓意錢財。或許是海邊人對於海洋味道的瘋狂熱愛,以至於血蚶如此重口的東西,也要請上大雅之堂並且給之以名正言順。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這幾樣小吃,藏著最地道的閩南風味


閩南地處福建東南一隅,依山背海。當地人的口味也被山與海一同影響塑造著,種種滋味在地方小吃裡尤為明顯。這些依循本地風土的街頭吃食,或鮮,或甜,或豐厚,拼湊出閩南人被山海塑造的飲食文化與生活習慣。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五香。 插畫/林天意


“老闆,一碗滷麵,兩條五香。” 在閩南的食肆,常聽人如此點餐。閩南的五香,並非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調味品,而是漳州石碼的特產。每逢年節婚宴,家家戶戶備起滷麵,配一碟五香條招待來客,是本地古早的傳統。

雖叫做五香,但它其實是一種銅錢粗、半筷長的炸豬肉卷。選用豬腿精肉,馬蹄或洋蔥切丁,加入五香粉、蛋液、扁魚末等,與適量地瓜粉、麵粉拌成內餡兒,再用豬體中的網紗油為皮(豆制腐皮次之),下鍋炸制,切成小段,配上番茄汁,趁熱吃,能咬到裡頭的馬蹄顆粒。一條下肚,噴香爽脆,令人“吮指”回味。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面線糊。 插畫/林天意


深夜的閩南街頭,總有許多路邊攤冒出頭來,鍋爐升起騰騰熱氣,一碗麵線糊足以撫慰夜歸人的心胃。面線糊是一道宜宵夜,又宜晨食的民間小吃,以細面線、豬血等打底,起鍋時撇一勺胡椒粉,鮮辛提味。

說是糊,其實更似湯羹。昏黃燈光下,熬得如湯羹般爛糊的面線湯在大鍋裡盪漾,稠而不面。鴨肉、芹菜珠、蔥頭油等一一落入鍋內,閩南滋味就出來了。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對於閩南人而言,鄉愁很簡單,可能就是家鄉巷子口的一碗麵線糊。 圖/soogif


配料豐儉由人,胃口小的食客可討要一碗清湯,食慾佳的,便湊在鍋前,左挑右選,海鮮、醋肉、雞雜、豬雜或是滷味,一同燙在面線湯裡,竟有些說不出的溫柔。吃的時候,別忘了來一根油條,酥脆油條吸滿濃厚湯汁,五臟廟得到極大滿足。

從不缺故事與人情的沙茶麵,在滿足人類口欲方面,和麵線糊有著相同的魔力。


行於廈門,街頭巷尾總能與各式沙茶麵店不期而遇。沙茶底湯黃中帶紅,略微辛辣,滋味醇厚,讓人垂涎不已。不過,“重口”的沙茶在閩南盛行,確實神奇,畢竟閩南人嗜清淡,求物之鮮。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沙茶麵。 插畫/方堃


沙茶非茶。原是東南亞的小吃——烤肉串“sate”,經華僑引入廈門、潮汕等地後,其所用的辛辣調料深得人心,最終倒是喧賓奪主,所謂的“sate”變成了一種混合型醬類調味品的專指。而閩南語化後的“sate”,成為“沙茶”。


當鹼味偏重的南方面條遇上這外來調料時,瞬間變得風情萬種。面細膩柔嫩,而沙茶熬製的湯底入口順滑,高湯、海鮮、花生,貫予它醇、鮮、酥香與辛辣,卻一點也不衝突,而面的鹼味早已尋不得一絲。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在閩南不同的地市,沙茶麵的吃法各不相同。一碗沙茶麵,可以讓廈門人和漳州人分分鐘絕交。 圖/網絡


即便今日已有了沙茶工業化的生產,廈門的一些老字號沙茶麵店依舊堅持自己熬製沙茶,於是,入口的沙茶麵湯各有千秋——辣口的,是多添置了辣椒和咖喱;偏甜的,是多了些冰糖與煉乳;更香的,是芝麻與花生仁在助力……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一方桌、一壺茶、一碟茶配


閩南人的日常,最缺不了一杯茶。閩南語裡,將茶葉稱為“茶米”,足以見得,茶有多貼近閩南人的日常。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某個午後,幾位大爺聚在泉州古厝茶館,泡茶話仙。 攝影/方托馬斯


說起喝茶,閩南人也許最不能缺的是糕點。茶是主角,點心是配角,所以在閩南有了一個特別的詞——“茶配”。這個詞之巧妙,在於一目瞭然。


閩南各地出品的小點心,是茶配的最佳伴侶。剔透糯滑的桔紅糕、薄脆香甜的蛋花酥、鹹中帶甜的魚皮花生、清香酥脆的蒜蓉枝等,這些小點單吃甜膩,配起茶來卻很妙,烏龍茶的濃釅和茶配的甜香,是早起午後令閩南人最放不下的塵世滋味。

除了小點心,不少常見糕點,也是閩南人解茶醉的首選。


春天,食春捲取意“咬”一口春。在閩南,“春捲”是一年到尾都可見到的尋常吃食,尤以三月三、五月五等節日為重。巷子裡頭,賣餅皮的鋪子門口常排著隊,在阿嬤們的對話中,只零星識得“薄餅”(bo bia)二字,上下脣輕碰兩下,尾音一拖,閩南味就出來了。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薄餅。 插畫/林天意


餅皮不一般,老師傅手盤高筋麵糰,在熱乎的鏊子上滾一番,沾在上頭的薄薄一層被高溫烘為皮兒,細薄得猶如捻著一張宣紙。


薄餅餡料豐富至極,將高麗菜、冬筍、胡蘿蔔、青豆、豆乾一一削蔸、去皮、剝殼,雪白的鬃頭肉脂肪多,也適合卷薄餅,再摻進蠔仔,選料足見精細。用青蒜苗、芹菜爆香,紅綠一燴,旺火熬爛成薄餅菜,鮮味盡出。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在油鍋裡歷劫的薄餅。 圖/soogif


最妙的當屬海味十足的作料滸苔,自海邊採洗乾淨後曝晒,碾碎且微火焙燥,味道鮮脆,使薄餅吃起來別有一番風味。


同薄餅一樣,月餅在閩南也掙脫了節日的束縛,成為閩南人茶桌、飯桌上的熟客。或許是出於對月亮的敬仰,閩南的月餅以月亮為模板,尺寸堪比滿月。一家人圍坐,分享一塊月餅,頗有些中秋團圓的意味。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在某種意義上而言,一家人分享同一種食物,就是團圓。 圖/褚新月


對於物產豐富的閩南人而言,月餅的內餡用料,無需拘泥。中國國家地理·地道風物&味BACK聯名款月餅「中秋小團圓」,內含彈糯的麻薯、酥脆的肉鬆,芋泥、海苔、鴨蛋黃,各種食材相互呼應,甚至在不經意間創造了一種混搭流行。


不同於市面上有著硬挺外殼的月餅,中秋小團圓的月餅外殼軟綿鬆糯,輕輕一劃,餡料的香氣直往外竄。豐富的餡料被層層壓在餅內,不同顏色的餡料,將大月餅裝飾的無比精緻。若掰下一塊,厚實的麻薯,在分離處還會上演藕斷絲連的戲碼。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閩南大月餅,中秋小團圓。 攝影/吳學文


送入口中,肉鬆味首先佔了上風,鴨蛋黃的沙綿亦不甘落後,香濃的滋味充滿齒頰。隨後芋泥的細滑加上麻薯的甘甜,與之呼應,將月餅的口味,調和得極為豐富。與舌尖共舞之後,盡情散發出層次感分明的香味


說到這裡,大家肯定對閩南大月餅產生了好奇。中國國家地理·地道風物&味BACK聯名款月餅禮盒「中秋小團圓」,能滿足你對閩南大月餅的所有想象。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中國國家地理·地道風物&味BACK聯名款月餅禮盒「中秋小團圓」。 攝影/吳學文

以閩南中秋博餅中「狀元餅」為原型的大月餅

​直徑15cm,重達 500g

芋泥包著麻薯包著肉鬆包著蛋黃

pop-up立體包裝,炫酷呈現中秋盛景

讓全家愛上月餅這個物種

中秋將至

今日起限時3天,拼團優惠!!!

識別下圖中二維碼

2人起拼,8折把大餅抱回家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 END -

文丨李惑、龍玲

編輯|鶯時

本文及圖片取自《地道風物·閩南》

原文有增減,改動

小海鮮、小吃、糕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的祕密找到啦


本書即將上市,敬請期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