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託“一帶一路” 讓陝茶走出巴山漢水

漢中仙毫 大巴山脈 綠茶 西安商網 2017-05-25
依託“一帶一路” 讓陝茶走出巴山漢水

省農業廳領導在漢濱區茶園調研。

依託“一帶一路” 讓陝茶走出巴山漢水

省農業廳領導在瀋陽推介陝茶。

依託“一帶一路” 讓陝茶走出巴山漢水

紫陽縣向陽鎮瓦房茶園對歌。

依託“一帶一路” 讓陝茶走出巴山漢水

寧強千山玉皇觀茶園。

依託“一帶一路” 讓陝茶走出巴山漢水

陝西綠嬌子茶業公司的清潔化生產線。

依託“一帶一路” 讓陝茶走出巴山漢水

重走絲綢之路的陝西涇盛裕茯茶駝隊。

5月18日至21日,首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在杭州市國際博覽中心舉辦,省農業廳組織了咸陽、漢中、安康、商洛市的23家知名茶葉企業參展。產品涵蓋了綠茶、茯茶、紅茶及相關衍生產品等多個品類,集中展示了陝茶發展的成就。會上,“漢中仙毫”獲得“中國優秀茶葉區域公用品牌”,為今後陝茶“走出去”打下良好基礎。

事實上,以“香高、味濃、耐泡、無汙染”聞名的陝茶,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專家及消費者認可。自2012年我省理順茶葉管理體制之後,省農業廳將茶產業列為農業五大支柱產業之一,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立足資源稟賦,擴大生產基地規模,狠抓標準化生產,提升質量水平,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打造知名品牌,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陝茶的知名度、影響力及市場佔有率不斷提升。

政策扶持篇

政策引領。茶產業是陝西區域特色產業、是農業五大主導產業之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茶產業發展,把茶產業作為繼陝西蘋果之後又一特色優勢產業來抓,從資金及政策方面進行扶持。省政府出臺了《關於加快全省茶產業發展的意見》,省農業廳制定了《陝西省茶產業發展規劃(2013—2020)》和《陝西茶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等政策性文件引領茶產業發展。今年省農業廳又提出了“轉型升級引領行動”,著力供給側結構改革,優化產業結構,補齊產業短板,提升產業競爭力。

資金扶持。2013年省財政設立茶產業發展專項,至今累計投入3.5億元專項扶持資金髮展茶產業。漢中、安康、商洛和咸陽等涉茶市縣也累計投入近3億元支持茶產業發展。通過不斷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促進茶產業快速發展。

產業發展篇

產業規模不斷壯大。2016年全省茶園面積231.7萬畝,茶葉產量10.1萬噸,茶葉產值137億元,比2013年的162萬畝、5萬噸、56.6億元分別增漲43%、102%和142%。通過推廣“一園三季多茶”模式,改變以往只生產綠茶和少量紅茶的生產現狀,充分利用茶葉資源,優化產品結構,基本形成了以綠茶為主,紅茶、黑茶等多茶類發展的格局。

經營主體快速發展。全省現有茶葉加工企業1472個,工商註冊茶企743個,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1個、省級龍頭企業27個、市級龍頭企業72個。通過QS市場準入認證企業370多個,通過國際質量、環境管理體系認證企業93個。陝西蒼山秦茶集團有限公司、陝西省紫陽富硒茶業有限公司等4家企業躋身全國茶葉百強企業。

品牌建設成效顯著。目前全省茶葉註冊商標296個。擁有國家馳名商標4個,陝西省著名商標49個,中國馳名商標4個,茶葉地理標誌18個,區域公共品牌21個。2016年“漢中仙毫”和“紫陽富硒茶”在“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榜單上分列第20位和第25位,成為全國知名的區域公共品牌。“涇陽茯磚茶”、“漢中仙毫”和“紫陽富硒茶”等成為國內知名的區域公共品牌。“涇陽磚茶製作工藝”入列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轉型升級篇

強化科技支撐。我省主推以陝茶1號為代表的六大主導品種,開展古茶樹資源調查利用,加大本地適生品種選育,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茶葉品種。在全省推廣茶樹無性系良種繁育,無性系良種茶園建設,茶園病蟲害綠色防控和茶葉清潔化生產四大核心技術。重視開展技術培訓工作。重點開展了無性系茶苗培育、春夏茶園管理、紅綠茶加工技術和黑毛茶加工技術等內容的指導和培訓,提高了茶產業從業人員的基本技能。通過修剪、改土、改植換種等措施對低產茶園進行改造,2016年完成低產茶園改造任務6萬畝,在茶樹育苗、栽種、管理、採摘、加工、包裝、貯運等一系列環節推行標準化生產,創建國家級茶葉標準園15個,認定省級標準化示範園160個。

積極開拓市場。為鼓勵企業走出去,擴大陝茶影響力,2016年省農業廳制定了《陝西省茶企走出去獎勵實施辦法(試行)》,設立自營出口獎、品牌創建獎和名優茶品獎,拿出560萬元對16家獲獎企業和單位進行了表彰獎勵。按照“先市場,後生產”的理念,組織陝茶企業抱團闖市場。幾年來,陝茶宣傳足跡遍佈北京、濟南、蘭州、福州、烏魯木齊、貴州、上海、香港以及俄羅斯、荷蘭等地,陝茶知名度大幅提升。2014年9月,“涇陽茯磚茶—絲綢之路文化之旅”活動拉開重走絲綢之路序幕,歷時1年多時間,從涇陽縣至哈薩克斯坦江布爾州的陝西村,沿途宣傳涇陽茯磚茶,極大地提升了陝茶影響力。

提高綜合產值。我省充分利用夏秋茶資源,加快茶葉深加工產品開發。在陝南開展黑毛茶加工技術培訓,引導茯茶企業採購陝南原料,支持咸陽茯茶產業園區建設,促進多形式營銷模式,促進具有地域優勢的茯茶產業繁榮興盛。依託南水北調優質水源的涵養地的優質水源,結合陝西優質的茶葉資源,應用高新技術生產質量好、附加值高的茶多酚、茶飲料等深加工產品。推進三產融合發展,培養茶藝師、評茶員等技能型人才,將茶產業和旅遊業相結合,為遊客提供休閒養生的良好環境,不斷拓展茶產業鏈和增值渠道。

成就亮點篇

出口形勢良好。2016年我省茶葉出口46批次,共計324噸,同比增加568%,金額1061萬美元,同比增加599%,出口增長勢頭強勁。2016年,我省共7家茶企出口茶葉,其中綠茶佔比63%,紅茶佔比36%。近年來,在政策鼓勵茶企擴大出口的大好形勢下,我省茶葉出口量價顯著提升,西鄉縣、平利縣已成為陝茶出口主力軍。我省茶葉出口主要涉及香港、澳門等地區及美國、馬來西亞、印度、越南、澳大利亞、韓國等國家。

增收效果明顯。在陝南茶鄉,茶農們靠茶葉提升了生活品質。2016年,漢中市茶農僅種茶一項,人均收入9398元,戶均收入3.8萬餘元。目前全省有茶葉專業合作社288個,種茶家庭農場4968個,引領全省茶農超過100萬人,茶產業從業人員超過200萬人,茶產業已成為農村勞動力就業的一條重要途徑。

“漢中仙毫”的品牌成長之路

陝西是茶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自古就是茶馬互市的重要集散地。陝南地區的自然地理優勢和生長環境,使陝西茶葉具有“香高、味濃、耐泡、無汙染”的特點。

“酒香也怕巷子深”。為了讓陝西茶葉品牌更具市場影響力,省農業廳從2012年起,通過一系列的政策引導,逐步整合區域內眾多茶葉品牌。著力推廣“陝西茶葉”大品牌,做大做強“安康富硒茶”、“漢中仙毫”和“咸陽茯茶”等區域公用品牌。同時,將區域公用品牌與企業品牌宣傳相結合,加大龍頭企業扶持力度,發揮大企業大品牌的引領作用。

以我省產茶大市漢中為例,該市的茶葉品牌整合過程分為兩步實現。第一步,將原來20多個茶葉品牌初步整合到“午子仙毫、定軍茗眉、寧強雀舌”三大品牌,分縣劃片使用。第二步,及時向國家質檢總局申報“漢中仙毫”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將全市名茶統一命名為“漢中仙毫”,並作為全市茶葉的公共品牌和“金字招牌”,全力打響。

茶葉品牌整合是我省茶產業發展的重大舉措,各級政府高度重視。2013年省財政設立茶產業發展專項,當年即投入5000萬元,從2014年起每年投入1億元專項扶持資金髮展茶產業。漢中市政府每年安排700-1000萬元專款,扶持發展茶產業,漢中市各產茶縣每年安排的專項資金也在200-2000萬元。

“漢中仙毫”品牌屬於公共品牌,2013年由漢中市茶業協會申報,被國家工商總局成功註冊為地理標誌集體商標。在具體實施中,漢中既向全市廣大茶葉企業開放,使他們公平地享受公共品牌帶來的好處,又規定了嚴格的進入門檻,把那些不符合條件的企業拒之門外。並在生產、產品、包裝等環節都制定了嚴格的標準。

通過市場整治和宣傳,漢中市茶葉產銷市場得到規範化運作,基本達到了“四統一”,即:統一品牌,統一標準,統一工藝,統一包裝。為了維護茶葉市場和產品質量,漢中市每年還組織市縣農業局、工商局、技術質量監督局等相關職能部門,不定期對茶葉經營市場進行專項檢查,共同維護品牌聲譽。

經過整合後,漢中市多次組團參加各種博覽會,組織企業抱團入駐北京馬連道茶城,積極鼓勵茶企在省內外開設茶葉專賣店,積極拓展全國茶葉市場,舉全市之力做靚這一區域公共品牌。漢中市以西北市場為重點,北京、天津、濟南、上海、廣州、深圳、瀋陽等大中城市為輻射點,採取開設直銷窗口和代銷店的形式全力拓展銷售市場,目前在市外開店368家。“漢中仙毫”品牌知名度不斷提高。

經過多年發展,“漢中仙毫”已成為漢中乃至陝西最具地方特色的“金名片”。2011年“漢中仙毫”榮獲“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最具發展力品牌”和“消費者最喜愛的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2012年,“漢中仙毫”獲得陝西省名牌產品稱號。2013年4月,在第31屆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漢中仙毫”獲得綠茶類唯一金獎。2015年,“漢中仙毫”被評為陝西省著名商標。2016年,“漢中仙毫”品牌價值達18.99億元,躋身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前二十強。曾被當作國禮茶送給中亞八個國家元首。在2016年的第13屆中國(北京)國際茶業博覽會上,全國綠茶類金獎總數35枚,“漢中仙毫”就榮獲了29枚金獎。

如今,陝西茶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正在加快,今後陝西將打造出更多在全國有影響力的知名品牌,用品牌的力量來振興陝茶。 來源:陝西日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