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
"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吃飯,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人,也有隻圖飽腹的人。

喝茶,同樣有人大碗喝茶,有人杯中品茗。

鄭板橋老先生,粗茶淡飯一生,卻留下了不少佳話。

“掃來竹葉烹茶葉,劈碎鬆根煮菜根。”、“白菜青鹽糙米飯,瓦壺天水菊花茶。”

他的詩畫,即使是粗茶淡飯,也能開出清雅舒朗的花。

有些人的“粗茶淡飯”,卻不是那麼回事:

“喝茶太麻煩了,隨便喝喝解渴。”

“精準到水溫?拜託,那喝一杯茶要多久?”

"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吃飯,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人,也有隻圖飽腹的人。

喝茶,同樣有人大碗喝茶,有人杯中品茗。

鄭板橋老先生,粗茶淡飯一生,卻留下了不少佳話。

“掃來竹葉烹茶葉,劈碎鬆根煮菜根。”、“白菜青鹽糙米飯,瓦壺天水菊花茶。”

他的詩畫,即使是粗茶淡飯,也能開出清雅舒朗的花。

有些人的“粗茶淡飯”,卻不是那麼回事:

“喝茶太麻煩了,隨便喝喝解渴。”

“精準到水溫?拜託,那喝一杯茶要多久?”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喝一杯茶要多久?

用玻璃杯的人有經驗,只需要放涼仰頭,5秒飲盡。

這樣的茶,頗有種大碗茶的豪邁,卻只解一時之渴。

用蓋碗的人,頗有爭執,有人嫌沸水泡茶太過費時,浪費時間。

但用蓋碗泡茶的茶友,無疑是對好茶有追求的。

那麼,泡茶的一些講究,真能費得了多少時間?

秋風涼,不如一起泡一杯秋壽眉,數數茶中散落的時間。

"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吃飯,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人,也有隻圖飽腹的人。

喝茶,同樣有人大碗喝茶,有人杯中品茗。

鄭板橋老先生,粗茶淡飯一生,卻留下了不少佳話。

“掃來竹葉烹茶葉,劈碎鬆根煮菜根。”、“白菜青鹽糙米飯,瓦壺天水菊花茶。”

他的詩畫,即使是粗茶淡飯,也能開出清雅舒朗的花。

有些人的“粗茶淡飯”,卻不是那麼回事:

“喝茶太麻煩了,隨便喝喝解渴。”

“精準到水溫?拜託,那喝一杯茶要多久?”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喝一杯茶要多久?

用玻璃杯的人有經驗,只需要放涼仰頭,5秒飲盡。

這樣的茶,頗有種大碗茶的豪邁,卻只解一時之渴。

用蓋碗的人,頗有爭執,有人嫌沸水泡茶太過費時,浪費時間。

但用蓋碗泡茶的茶友,無疑是對好茶有追求的。

那麼,泡茶的一些講究,真能費得了多少時間?

秋風涼,不如一起泡一杯秋壽眉,數數茶中散落的時間。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2》

煮沸水,三分鐘

泡茶之前,洗淨杯盞,先沸壺中清水。

一柄隨手泡,煮沸壺中清水,不過兩三分鐘。

三五分鐘的等待,有沒有意義?

當然是有的!

沸水,對品質優秀的白茶表現幫助極大。

一份好茶,品質優秀,意味著它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內質。

茶葉看似單薄,卻藏著數不勝數的芳香醇類物質,以及構築茶湯滋味的水浸出物。

如何將這些物質盡數引入茶湯,是定奪於水溫的一項大事。

冷水泡茶,內物質動都懶得動。

故而,冷泡茶往往需要浸泡過夜,才能析出一點茶味。

"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吃飯,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人,也有隻圖飽腹的人。

喝茶,同樣有人大碗喝茶,有人杯中品茗。

鄭板橋老先生,粗茶淡飯一生,卻留下了不少佳話。

“掃來竹葉烹茶葉,劈碎鬆根煮菜根。”、“白菜青鹽糙米飯,瓦壺天水菊花茶。”

他的詩畫,即使是粗茶淡飯,也能開出清雅舒朗的花。

有些人的“粗茶淡飯”,卻不是那麼回事:

“喝茶太麻煩了,隨便喝喝解渴。”

“精準到水溫?拜託,那喝一杯茶要多久?”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喝一杯茶要多久?

用玻璃杯的人有經驗,只需要放涼仰頭,5秒飲盡。

這樣的茶,頗有種大碗茶的豪邁,卻只解一時之渴。

用蓋碗的人,頗有爭執,有人嫌沸水泡茶太過費時,浪費時間。

但用蓋碗泡茶的茶友,無疑是對好茶有追求的。

那麼,泡茶的一些講究,真能費得了多少時間?

秋風涼,不如一起泡一杯秋壽眉,數數茶中散落的時間。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2》

煮沸水,三分鐘

泡茶之前,洗淨杯盞,先沸壺中清水。

一柄隨手泡,煮沸壺中清水,不過兩三分鐘。

三五分鐘的等待,有沒有意義?

當然是有的!

沸水,對品質優秀的白茶表現幫助極大。

一份好茶,品質優秀,意味著它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內質。

茶葉看似單薄,卻藏著數不勝數的芳香醇類物質,以及構築茶湯滋味的水浸出物。

如何將這些物質盡數引入茶湯,是定奪於水溫的一項大事。

冷水泡茶,內物質動都懶得動。

故而,冷泡茶往往需要浸泡過夜,才能析出一點茶味。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溫水泡茶,內物質終於給了點臉色,稍稍浸泡出一些內質。

可茶葉高沸點的芳香醇類物質不為所動,茶香因此殘缺。

更甚的是,短短時間內,溫水浸泡出的水浸出物含量同樣較低,滋味寡淡。

此時的茶友,便開始坐杯。

但,溫水泡茶一旦坐杯,茶湯的滋味轉瞬苦澀——

水浸出物中的茶多酚和咖啡鹼遠比其他物質更容易析出。

因此,這兩種苦澀的物質能更快地融入茶湯,掩蓋其他水浸出物的滋味。

溫涼一杯茶,只有苦澀,不聞芬芳。

只有沸水,遇上白茶,才能令人擊節讚歎。

內物質在沸水的沖泡下,乖巧有序地融入茶湯,在快出水的手法下停止釋放。

茶香氤氳,高中低沸點的芳香醇類物質盡數而出,構成一杯層次多變的白茶。

不過是三分鐘的等待,茶湯的表現,卻天差地別。

嘗過沸水、溫水、冷水泡茶的差別,沸水,絕對是白茶的座上賓。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吃飯,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人,也有隻圖飽腹的人。

喝茶,同樣有人大碗喝茶,有人杯中品茗。

鄭板橋老先生,粗茶淡飯一生,卻留下了不少佳話。

“掃來竹葉烹茶葉,劈碎鬆根煮菜根。”、“白菜青鹽糙米飯,瓦壺天水菊花茶。”

他的詩畫,即使是粗茶淡飯,也能開出清雅舒朗的花。

有些人的“粗茶淡飯”,卻不是那麼回事:

“喝茶太麻煩了,隨便喝喝解渴。”

“精準到水溫?拜託,那喝一杯茶要多久?”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喝一杯茶要多久?

用玻璃杯的人有經驗,只需要放涼仰頭,5秒飲盡。

這樣的茶,頗有種大碗茶的豪邁,卻只解一時之渴。

用蓋碗的人,頗有爭執,有人嫌沸水泡茶太過費時,浪費時間。

但用蓋碗泡茶的茶友,無疑是對好茶有追求的。

那麼,泡茶的一些講究,真能費得了多少時間?

秋風涼,不如一起泡一杯秋壽眉,數數茶中散落的時間。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2》

煮沸水,三分鐘

泡茶之前,洗淨杯盞,先沸壺中清水。

一柄隨手泡,煮沸壺中清水,不過兩三分鐘。

三五分鐘的等待,有沒有意義?

當然是有的!

沸水,對品質優秀的白茶表現幫助極大。

一份好茶,品質優秀,意味著它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內質。

茶葉看似單薄,卻藏著數不勝數的芳香醇類物質,以及構築茶湯滋味的水浸出物。

如何將這些物質盡數引入茶湯,是定奪於水溫的一項大事。

冷水泡茶,內物質動都懶得動。

故而,冷泡茶往往需要浸泡過夜,才能析出一點茶味。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溫水泡茶,內物質終於給了點臉色,稍稍浸泡出一些內質。

可茶葉高沸點的芳香醇類物質不為所動,茶香因此殘缺。

更甚的是,短短時間內,溫水浸泡出的水浸出物含量同樣較低,滋味寡淡。

此時的茶友,便開始坐杯。

但,溫水泡茶一旦坐杯,茶湯的滋味轉瞬苦澀——

水浸出物中的茶多酚和咖啡鹼遠比其他物質更容易析出。

因此,這兩種苦澀的物質能更快地融入茶湯,掩蓋其他水浸出物的滋味。

溫涼一杯茶,只有苦澀,不聞芬芳。

只有沸水,遇上白茶,才能令人擊節讚歎。

內物質在沸水的沖泡下,乖巧有序地融入茶湯,在快出水的手法下停止釋放。

茶香氤氳,高中低沸點的芳香醇類物質盡數而出,構成一杯層次多變的白茶。

不過是三分鐘的等待,茶湯的表現,卻天差地別。

嘗過沸水、溫水、冷水泡茶的差別,沸水,絕對是白茶的座上賓。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3》

正確投茶,半分鐘

在等待水開的三分鐘中,有一道小工序可以悄然進行。

杯中稱茶,110ml的蓋碗,該取5g幹茶。

半分鐘便能完成的小工序,卻確確實實地影響著茶湯的滋味。

它作為一道小而又小的步驟,曾被無數人忽略。

然而,它亦是造成一杯杯滋味欠缺,或是稠苦難言茶湯的罪魁禍首。

許多茶友泡茶,在旁的工序精益求精,卻在取茶的時候信手一掏,茶湯苦上添苦。

蓋碗泡茶,忽略投茶絕不可取。

"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吃飯,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人,也有隻圖飽腹的人。

喝茶,同樣有人大碗喝茶,有人杯中品茗。

鄭板橋老先生,粗茶淡飯一生,卻留下了不少佳話。

“掃來竹葉烹茶葉,劈碎鬆根煮菜根。”、“白菜青鹽糙米飯,瓦壺天水菊花茶。”

他的詩畫,即使是粗茶淡飯,也能開出清雅舒朗的花。

有些人的“粗茶淡飯”,卻不是那麼回事:

“喝茶太麻煩了,隨便喝喝解渴。”

“精準到水溫?拜託,那喝一杯茶要多久?”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喝一杯茶要多久?

用玻璃杯的人有經驗,只需要放涼仰頭,5秒飲盡。

這樣的茶,頗有種大碗茶的豪邁,卻只解一時之渴。

用蓋碗的人,頗有爭執,有人嫌沸水泡茶太過費時,浪費時間。

但用蓋碗泡茶的茶友,無疑是對好茶有追求的。

那麼,泡茶的一些講究,真能費得了多少時間?

秋風涼,不如一起泡一杯秋壽眉,數數茶中散落的時間。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2》

煮沸水,三分鐘

泡茶之前,洗淨杯盞,先沸壺中清水。

一柄隨手泡,煮沸壺中清水,不過兩三分鐘。

三五分鐘的等待,有沒有意義?

當然是有的!

沸水,對品質優秀的白茶表現幫助極大。

一份好茶,品質優秀,意味著它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內質。

茶葉看似單薄,卻藏著數不勝數的芳香醇類物質,以及構築茶湯滋味的水浸出物。

如何將這些物質盡數引入茶湯,是定奪於水溫的一項大事。

冷水泡茶,內物質動都懶得動。

故而,冷泡茶往往需要浸泡過夜,才能析出一點茶味。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溫水泡茶,內物質終於給了點臉色,稍稍浸泡出一些內質。

可茶葉高沸點的芳香醇類物質不為所動,茶香因此殘缺。

更甚的是,短短時間內,溫水浸泡出的水浸出物含量同樣較低,滋味寡淡。

此時的茶友,便開始坐杯。

但,溫水泡茶一旦坐杯,茶湯的滋味轉瞬苦澀——

水浸出物中的茶多酚和咖啡鹼遠比其他物質更容易析出。

因此,這兩種苦澀的物質能更快地融入茶湯,掩蓋其他水浸出物的滋味。

溫涼一杯茶,只有苦澀,不聞芬芳。

只有沸水,遇上白茶,才能令人擊節讚歎。

內物質在沸水的沖泡下,乖巧有序地融入茶湯,在快出水的手法下停止釋放。

茶香氤氳,高中低沸點的芳香醇類物質盡數而出,構成一杯層次多變的白茶。

不過是三分鐘的等待,茶湯的表現,卻天差地別。

嘗過沸水、溫水、冷水泡茶的差別,沸水,絕對是白茶的座上賓。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3》

正確投茶,半分鐘

在等待水開的三分鐘中,有一道小工序可以悄然進行。

杯中稱茶,110ml的蓋碗,該取5g幹茶。

半分鐘便能完成的小工序,卻確確實實地影響著茶湯的滋味。

它作為一道小而又小的步驟,曾被無數人忽略。

然而,它亦是造成一杯杯滋味欠缺,或是稠苦難言茶湯的罪魁禍首。

許多茶友泡茶,在旁的工序精益求精,卻在取茶的時候信手一掏,茶湯苦上添苦。

蓋碗泡茶,忽略投茶絕不可取。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白茶,尤其是品質優秀的白茶,內物質極其豐富。

產地優秀的茶青,構築了茶葉的豐厚內質。

製茶工藝精湛,保留了茶葉的完整形態,也保留了大部分的內質。

因此,杯中的白茶幹茶,好比一座無人知曉的寶礦。

對待寶礦,最忌貪心。

一旦投茶過多,茶葉滿滿一杯。

此時沸水注入,再快的手法,也難以阻擋茶葉內物質的浸出。

原本在正確的投茶量下,稍不注意,茶湯都很容易苦澀。

投茶過多,注入的清水卻不變量,傾倒出的茶湯只有一條結果——濃釅苦茶。

杯中的濃茶,所有物質含量都遠遠超出平常。

尤其是茶多酚和咖啡鹼,這兩個“苦澀”勢力霸佔了杯中的每一個角落。

喝這樣的濃茶,味蕾受苦不說,腸胃也會生出不適感受。

長期飲用茶多酚和咖啡鹼超量的濃茶,甚至有痛風的風險。

好茶香清甘活不易,偏向濃釅苦澀卻很簡單。

茶友作為掌握茶局的領導,注重投茶量,才能泡出一杯好茶。

"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吃飯,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人,也有隻圖飽腹的人。

喝茶,同樣有人大碗喝茶,有人杯中品茗。

鄭板橋老先生,粗茶淡飯一生,卻留下了不少佳話。

“掃來竹葉烹茶葉,劈碎鬆根煮菜根。”、“白菜青鹽糙米飯,瓦壺天水菊花茶。”

他的詩畫,即使是粗茶淡飯,也能開出清雅舒朗的花。

有些人的“粗茶淡飯”,卻不是那麼回事:

“喝茶太麻煩了,隨便喝喝解渴。”

“精準到水溫?拜託,那喝一杯茶要多久?”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喝一杯茶要多久?

用玻璃杯的人有經驗,只需要放涼仰頭,5秒飲盡。

這樣的茶,頗有種大碗茶的豪邁,卻只解一時之渴。

用蓋碗的人,頗有爭執,有人嫌沸水泡茶太過費時,浪費時間。

但用蓋碗泡茶的茶友,無疑是對好茶有追求的。

那麼,泡茶的一些講究,真能費得了多少時間?

秋風涼,不如一起泡一杯秋壽眉,數數茶中散落的時間。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2》

煮沸水,三分鐘

泡茶之前,洗淨杯盞,先沸壺中清水。

一柄隨手泡,煮沸壺中清水,不過兩三分鐘。

三五分鐘的等待,有沒有意義?

當然是有的!

沸水,對品質優秀的白茶表現幫助極大。

一份好茶,品質優秀,意味著它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內質。

茶葉看似單薄,卻藏著數不勝數的芳香醇類物質,以及構築茶湯滋味的水浸出物。

如何將這些物質盡數引入茶湯,是定奪於水溫的一項大事。

冷水泡茶,內物質動都懶得動。

故而,冷泡茶往往需要浸泡過夜,才能析出一點茶味。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溫水泡茶,內物質終於給了點臉色,稍稍浸泡出一些內質。

可茶葉高沸點的芳香醇類物質不為所動,茶香因此殘缺。

更甚的是,短短時間內,溫水浸泡出的水浸出物含量同樣較低,滋味寡淡。

此時的茶友,便開始坐杯。

但,溫水泡茶一旦坐杯,茶湯的滋味轉瞬苦澀——

水浸出物中的茶多酚和咖啡鹼遠比其他物質更容易析出。

因此,這兩種苦澀的物質能更快地融入茶湯,掩蓋其他水浸出物的滋味。

溫涼一杯茶,只有苦澀,不聞芬芳。

只有沸水,遇上白茶,才能令人擊節讚歎。

內物質在沸水的沖泡下,乖巧有序地融入茶湯,在快出水的手法下停止釋放。

茶香氤氳,高中低沸點的芳香醇類物質盡數而出,構成一杯層次多變的白茶。

不過是三分鐘的等待,茶湯的表現,卻天差地別。

嘗過沸水、溫水、冷水泡茶的差別,沸水,絕對是白茶的座上賓。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3》

正確投茶,半分鐘

在等待水開的三分鐘中,有一道小工序可以悄然進行。

杯中稱茶,110ml的蓋碗,該取5g幹茶。

半分鐘便能完成的小工序,卻確確實實地影響著茶湯的滋味。

它作為一道小而又小的步驟,曾被無數人忽略。

然而,它亦是造成一杯杯滋味欠缺,或是稠苦難言茶湯的罪魁禍首。

許多茶友泡茶,在旁的工序精益求精,卻在取茶的時候信手一掏,茶湯苦上添苦。

蓋碗泡茶,忽略投茶絕不可取。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白茶,尤其是品質優秀的白茶,內物質極其豐富。

產地優秀的茶青,構築了茶葉的豐厚內質。

製茶工藝精湛,保留了茶葉的完整形態,也保留了大部分的內質。

因此,杯中的白茶幹茶,好比一座無人知曉的寶礦。

對待寶礦,最忌貪心。

一旦投茶過多,茶葉滿滿一杯。

此時沸水注入,再快的手法,也難以阻擋茶葉內物質的浸出。

原本在正確的投茶量下,稍不注意,茶湯都很容易苦澀。

投茶過多,注入的清水卻不變量,傾倒出的茶湯只有一條結果——濃釅苦茶。

杯中的濃茶,所有物質含量都遠遠超出平常。

尤其是茶多酚和咖啡鹼,這兩個“苦澀”勢力霸佔了杯中的每一個角落。

喝這樣的濃茶,味蕾受苦不說,腸胃也會生出不適感受。

長期飲用茶多酚和咖啡鹼超量的濃茶,甚至有痛風的風險。

好茶香清甘活不易,偏向濃釅苦澀卻很簡單。

茶友作為掌握茶局的領導,注重投茶量,才能泡出一杯好茶。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4》

快出水,八秒以內

幹茶已備,清水已開。

此時泡茶,到了關鍵的階段。

沸水注入,起杯快出,清澈的茶湯落入公道杯,散落一室茶香。

泡白茶的過程中,出水的步驟既是關鍵,又極為短暫——八秒以內。

如此迅疾的速度,同樣與白茶的內質分不開。

白茶內質,極為傲嬌。

非沸水不得全線浸出,非快出水不能攔截內物質過度析出。

品茶,一重風味,二重功效。

然而做不到快出水,這杯白茶,風味和功效都有殘缺。

"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吃飯,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人,也有隻圖飽腹的人。

喝茶,同樣有人大碗喝茶,有人杯中品茗。

鄭板橋老先生,粗茶淡飯一生,卻留下了不少佳話。

“掃來竹葉烹茶葉,劈碎鬆根煮菜根。”、“白菜青鹽糙米飯,瓦壺天水菊花茶。”

他的詩畫,即使是粗茶淡飯,也能開出清雅舒朗的花。

有些人的“粗茶淡飯”,卻不是那麼回事:

“喝茶太麻煩了,隨便喝喝解渴。”

“精準到水溫?拜託,那喝一杯茶要多久?”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喝一杯茶要多久?

用玻璃杯的人有經驗,只需要放涼仰頭,5秒飲盡。

這樣的茶,頗有種大碗茶的豪邁,卻只解一時之渴。

用蓋碗的人,頗有爭執,有人嫌沸水泡茶太過費時,浪費時間。

但用蓋碗泡茶的茶友,無疑是對好茶有追求的。

那麼,泡茶的一些講究,真能費得了多少時間?

秋風涼,不如一起泡一杯秋壽眉,數數茶中散落的時間。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2》

煮沸水,三分鐘

泡茶之前,洗淨杯盞,先沸壺中清水。

一柄隨手泡,煮沸壺中清水,不過兩三分鐘。

三五分鐘的等待,有沒有意義?

當然是有的!

沸水,對品質優秀的白茶表現幫助極大。

一份好茶,品質優秀,意味著它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內質。

茶葉看似單薄,卻藏著數不勝數的芳香醇類物質,以及構築茶湯滋味的水浸出物。

如何將這些物質盡數引入茶湯,是定奪於水溫的一項大事。

冷水泡茶,內物質動都懶得動。

故而,冷泡茶往往需要浸泡過夜,才能析出一點茶味。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溫水泡茶,內物質終於給了點臉色,稍稍浸泡出一些內質。

可茶葉高沸點的芳香醇類物質不為所動,茶香因此殘缺。

更甚的是,短短時間內,溫水浸泡出的水浸出物含量同樣較低,滋味寡淡。

此時的茶友,便開始坐杯。

但,溫水泡茶一旦坐杯,茶湯的滋味轉瞬苦澀——

水浸出物中的茶多酚和咖啡鹼遠比其他物質更容易析出。

因此,這兩種苦澀的物質能更快地融入茶湯,掩蓋其他水浸出物的滋味。

溫涼一杯茶,只有苦澀,不聞芬芳。

只有沸水,遇上白茶,才能令人擊節讚歎。

內物質在沸水的沖泡下,乖巧有序地融入茶湯,在快出水的手法下停止釋放。

茶香氤氳,高中低沸點的芳香醇類物質盡數而出,構成一杯層次多變的白茶。

不過是三分鐘的等待,茶湯的表現,卻天差地別。

嘗過沸水、溫水、冷水泡茶的差別,沸水,絕對是白茶的座上賓。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3》

正確投茶,半分鐘

在等待水開的三分鐘中,有一道小工序可以悄然進行。

杯中稱茶,110ml的蓋碗,該取5g幹茶。

半分鐘便能完成的小工序,卻確確實實地影響著茶湯的滋味。

它作為一道小而又小的步驟,曾被無數人忽略。

然而,它亦是造成一杯杯滋味欠缺,或是稠苦難言茶湯的罪魁禍首。

許多茶友泡茶,在旁的工序精益求精,卻在取茶的時候信手一掏,茶湯苦上添苦。

蓋碗泡茶,忽略投茶絕不可取。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白茶,尤其是品質優秀的白茶,內物質極其豐富。

產地優秀的茶青,構築了茶葉的豐厚內質。

製茶工藝精湛,保留了茶葉的完整形態,也保留了大部分的內質。

因此,杯中的白茶幹茶,好比一座無人知曉的寶礦。

對待寶礦,最忌貪心。

一旦投茶過多,茶葉滿滿一杯。

此時沸水注入,再快的手法,也難以阻擋茶葉內物質的浸出。

原本在正確的投茶量下,稍不注意,茶湯都很容易苦澀。

投茶過多,注入的清水卻不變量,傾倒出的茶湯只有一條結果——濃釅苦茶。

杯中的濃茶,所有物質含量都遠遠超出平常。

尤其是茶多酚和咖啡鹼,這兩個“苦澀”勢力霸佔了杯中的每一個角落。

喝這樣的濃茶,味蕾受苦不說,腸胃也會生出不適感受。

長期飲用茶多酚和咖啡鹼超量的濃茶,甚至有痛風的風險。

好茶香清甘活不易,偏向濃釅苦澀卻很簡單。

茶友作為掌握茶局的領導,注重投茶量,才能泡出一杯好茶。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4》

快出水,八秒以內

幹茶已備,清水已開。

此時泡茶,到了關鍵的階段。

沸水注入,起杯快出,清澈的茶湯落入公道杯,散落一室茶香。

泡白茶的過程中,出水的步驟既是關鍵,又極為短暫——八秒以內。

如此迅疾的速度,同樣與白茶的內質分不開。

白茶內質,極為傲嬌。

非沸水不得全線浸出,非快出水不能攔截內物質過度析出。

品茶,一重風味,二重功效。

然而做不到快出水,這杯白茶,風味和功效都有殘缺。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對於白茶,出水時間一旦超過15秒,便已經算是悶泡。

浙大王岳飛教授提出,茶葉悶泡時,前1.5分鐘,會釋放出大量的咖啡鹼。

苦澀的茶多酚和咖啡鹼,是造就一杯茶湯的重要組成,然而,事事都是過猶不及。

白茶,滋味清雅而鮮爽,當豐厚的茶氨酸主導茶湯,才有白茶的清雅滋味。

但,咖啡鹼和茶多酚的析出速度遠遠超過茶氨酸。

悶泡白茶,當茶氨酸姍姍來遲,含量不足時,咖啡鹼和茶多酚卻搶佔茶湯高地。

悶泡的時間更長,咖啡鹼和茶多酚苦澀已經完全掩蓋了茶氨酸的清甜滋味。

如此,悶泡而出的白茶,只有苦澀。

品味這樣的白茶,根本算不上“品”,彷彿喝中藥一般,身心都難以愉悅。

更何況,咖啡鹼和茶多酚,在一定的含量內能幫助茶友提神,神清氣爽。

然而,超出該有的含量,尿酸高的茶友便有風險。

因此,為一杯好白茶,無論是求滋味還是求功效,都必須快出水。

從注入沸水到出湯,過程不得超過八秒,迅如疾風,才能留下白茶的香清甘活。

熟練出水的速度,蓋碗快出水,自在如意,行雲流水。

"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吃飯,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人,也有隻圖飽腹的人。

喝茶,同樣有人大碗喝茶,有人杯中品茗。

鄭板橋老先生,粗茶淡飯一生,卻留下了不少佳話。

“掃來竹葉烹茶葉,劈碎鬆根煮菜根。”、“白菜青鹽糙米飯,瓦壺天水菊花茶。”

他的詩畫,即使是粗茶淡飯,也能開出清雅舒朗的花。

有些人的“粗茶淡飯”,卻不是那麼回事:

“喝茶太麻煩了,隨便喝喝解渴。”

“精準到水溫?拜託,那喝一杯茶要多久?”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喝一杯茶要多久?

用玻璃杯的人有經驗,只需要放涼仰頭,5秒飲盡。

這樣的茶,頗有種大碗茶的豪邁,卻只解一時之渴。

用蓋碗的人,頗有爭執,有人嫌沸水泡茶太過費時,浪費時間。

但用蓋碗泡茶的茶友,無疑是對好茶有追求的。

那麼,泡茶的一些講究,真能費得了多少時間?

秋風涼,不如一起泡一杯秋壽眉,數數茶中散落的時間。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2》

煮沸水,三分鐘

泡茶之前,洗淨杯盞,先沸壺中清水。

一柄隨手泡,煮沸壺中清水,不過兩三分鐘。

三五分鐘的等待,有沒有意義?

當然是有的!

沸水,對品質優秀的白茶表現幫助極大。

一份好茶,品質優秀,意味著它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內質。

茶葉看似單薄,卻藏著數不勝數的芳香醇類物質,以及構築茶湯滋味的水浸出物。

如何將這些物質盡數引入茶湯,是定奪於水溫的一項大事。

冷水泡茶,內物質動都懶得動。

故而,冷泡茶往往需要浸泡過夜,才能析出一點茶味。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溫水泡茶,內物質終於給了點臉色,稍稍浸泡出一些內質。

可茶葉高沸點的芳香醇類物質不為所動,茶香因此殘缺。

更甚的是,短短時間內,溫水浸泡出的水浸出物含量同樣較低,滋味寡淡。

此時的茶友,便開始坐杯。

但,溫水泡茶一旦坐杯,茶湯的滋味轉瞬苦澀——

水浸出物中的茶多酚和咖啡鹼遠比其他物質更容易析出。

因此,這兩種苦澀的物質能更快地融入茶湯,掩蓋其他水浸出物的滋味。

溫涼一杯茶,只有苦澀,不聞芬芳。

只有沸水,遇上白茶,才能令人擊節讚歎。

內物質在沸水的沖泡下,乖巧有序地融入茶湯,在快出水的手法下停止釋放。

茶香氤氳,高中低沸點的芳香醇類物質盡數而出,構成一杯層次多變的白茶。

不過是三分鐘的等待,茶湯的表現,卻天差地別。

嘗過沸水、溫水、冷水泡茶的差別,沸水,絕對是白茶的座上賓。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3》

正確投茶,半分鐘

在等待水開的三分鐘中,有一道小工序可以悄然進行。

杯中稱茶,110ml的蓋碗,該取5g幹茶。

半分鐘便能完成的小工序,卻確確實實地影響著茶湯的滋味。

它作為一道小而又小的步驟,曾被無數人忽略。

然而,它亦是造成一杯杯滋味欠缺,或是稠苦難言茶湯的罪魁禍首。

許多茶友泡茶,在旁的工序精益求精,卻在取茶的時候信手一掏,茶湯苦上添苦。

蓋碗泡茶,忽略投茶絕不可取。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白茶,尤其是品質優秀的白茶,內物質極其豐富。

產地優秀的茶青,構築了茶葉的豐厚內質。

製茶工藝精湛,保留了茶葉的完整形態,也保留了大部分的內質。

因此,杯中的白茶幹茶,好比一座無人知曉的寶礦。

對待寶礦,最忌貪心。

一旦投茶過多,茶葉滿滿一杯。

此時沸水注入,再快的手法,也難以阻擋茶葉內物質的浸出。

原本在正確的投茶量下,稍不注意,茶湯都很容易苦澀。

投茶過多,注入的清水卻不變量,傾倒出的茶湯只有一條結果——濃釅苦茶。

杯中的濃茶,所有物質含量都遠遠超出平常。

尤其是茶多酚和咖啡鹼,這兩個“苦澀”勢力霸佔了杯中的每一個角落。

喝這樣的濃茶,味蕾受苦不說,腸胃也會生出不適感受。

長期飲用茶多酚和咖啡鹼超量的濃茶,甚至有痛風的風險。

好茶香清甘活不易,偏向濃釅苦澀卻很簡單。

茶友作為掌握茶局的領導,注重投茶量,才能泡出一杯好茶。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4》

快出水,八秒以內

幹茶已備,清水已開。

此時泡茶,到了關鍵的階段。

沸水注入,起杯快出,清澈的茶湯落入公道杯,散落一室茶香。

泡白茶的過程中,出水的步驟既是關鍵,又極為短暫——八秒以內。

如此迅疾的速度,同樣與白茶的內質分不開。

白茶內質,極為傲嬌。

非沸水不得全線浸出,非快出水不能攔截內物質過度析出。

品茶,一重風味,二重功效。

然而做不到快出水,這杯白茶,風味和功效都有殘缺。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對於白茶,出水時間一旦超過15秒,便已經算是悶泡。

浙大王岳飛教授提出,茶葉悶泡時,前1.5分鐘,會釋放出大量的咖啡鹼。

苦澀的茶多酚和咖啡鹼,是造就一杯茶湯的重要組成,然而,事事都是過猶不及。

白茶,滋味清雅而鮮爽,當豐厚的茶氨酸主導茶湯,才有白茶的清雅滋味。

但,咖啡鹼和茶多酚的析出速度遠遠超過茶氨酸。

悶泡白茶,當茶氨酸姍姍來遲,含量不足時,咖啡鹼和茶多酚卻搶佔茶湯高地。

悶泡的時間更長,咖啡鹼和茶多酚苦澀已經完全掩蓋了茶氨酸的清甜滋味。

如此,悶泡而出的白茶,只有苦澀。

品味這樣的白茶,根本算不上“品”,彷彿喝中藥一般,身心都難以愉悅。

更何況,咖啡鹼和茶多酚,在一定的含量內能幫助茶友提神,神清氣爽。

然而,超出該有的含量,尿酸高的茶友便有風險。

因此,為一杯好白茶,無論是求滋味還是求功效,都必須快出水。

從注入沸水到出湯,過程不得超過八秒,迅如疾風,才能留下白茶的香清甘活。

熟練出水的速度,蓋碗快出水,自在如意,行雲流水。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5》

晾涼茶湯,半分鐘到一分鐘

怕燙的茶友,常常以“沸水泡茶燙”作為藉口,藉此逃避沸水。

但說來,難免有些好笑。

晾涼一杯50ml的清茶,需要多久?

尤其沸水泡茶,注入杯中的茶湯,早已不是令人懼怕的100度高溫。

茶席上的茶具,各人有各人的喜好佈置。

然而蓋碗、公道杯、品茗杯的存在,卻必不可少。

這三種茶具,為晾涼一杯茶湯,盡了犬馬功勞。

"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吃飯,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人,也有隻圖飽腹的人。

喝茶,同樣有人大碗喝茶,有人杯中品茗。

鄭板橋老先生,粗茶淡飯一生,卻留下了不少佳話。

“掃來竹葉烹茶葉,劈碎鬆根煮菜根。”、“白菜青鹽糙米飯,瓦壺天水菊花茶。”

他的詩畫,即使是粗茶淡飯,也能開出清雅舒朗的花。

有些人的“粗茶淡飯”,卻不是那麼回事:

“喝茶太麻煩了,隨便喝喝解渴。”

“精準到水溫?拜託,那喝一杯茶要多久?”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喝一杯茶要多久?

用玻璃杯的人有經驗,只需要放涼仰頭,5秒飲盡。

這樣的茶,頗有種大碗茶的豪邁,卻只解一時之渴。

用蓋碗的人,頗有爭執,有人嫌沸水泡茶太過費時,浪費時間。

但用蓋碗泡茶的茶友,無疑是對好茶有追求的。

那麼,泡茶的一些講究,真能費得了多少時間?

秋風涼,不如一起泡一杯秋壽眉,數數茶中散落的時間。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2》

煮沸水,三分鐘

泡茶之前,洗淨杯盞,先沸壺中清水。

一柄隨手泡,煮沸壺中清水,不過兩三分鐘。

三五分鐘的等待,有沒有意義?

當然是有的!

沸水,對品質優秀的白茶表現幫助極大。

一份好茶,品質優秀,意味著它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內質。

茶葉看似單薄,卻藏著數不勝數的芳香醇類物質,以及構築茶湯滋味的水浸出物。

如何將這些物質盡數引入茶湯,是定奪於水溫的一項大事。

冷水泡茶,內物質動都懶得動。

故而,冷泡茶往往需要浸泡過夜,才能析出一點茶味。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溫水泡茶,內物質終於給了點臉色,稍稍浸泡出一些內質。

可茶葉高沸點的芳香醇類物質不為所動,茶香因此殘缺。

更甚的是,短短時間內,溫水浸泡出的水浸出物含量同樣較低,滋味寡淡。

此時的茶友,便開始坐杯。

但,溫水泡茶一旦坐杯,茶湯的滋味轉瞬苦澀——

水浸出物中的茶多酚和咖啡鹼遠比其他物質更容易析出。

因此,這兩種苦澀的物質能更快地融入茶湯,掩蓋其他水浸出物的滋味。

溫涼一杯茶,只有苦澀,不聞芬芳。

只有沸水,遇上白茶,才能令人擊節讚歎。

內物質在沸水的沖泡下,乖巧有序地融入茶湯,在快出水的手法下停止釋放。

茶香氤氳,高中低沸點的芳香醇類物質盡數而出,構成一杯層次多變的白茶。

不過是三分鐘的等待,茶湯的表現,卻天差地別。

嘗過沸水、溫水、冷水泡茶的差別,沸水,絕對是白茶的座上賓。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3》

正確投茶,半分鐘

在等待水開的三分鐘中,有一道小工序可以悄然進行。

杯中稱茶,110ml的蓋碗,該取5g幹茶。

半分鐘便能完成的小工序,卻確確實實地影響著茶湯的滋味。

它作為一道小而又小的步驟,曾被無數人忽略。

然而,它亦是造成一杯杯滋味欠缺,或是稠苦難言茶湯的罪魁禍首。

許多茶友泡茶,在旁的工序精益求精,卻在取茶的時候信手一掏,茶湯苦上添苦。

蓋碗泡茶,忽略投茶絕不可取。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白茶,尤其是品質優秀的白茶,內物質極其豐富。

產地優秀的茶青,構築了茶葉的豐厚內質。

製茶工藝精湛,保留了茶葉的完整形態,也保留了大部分的內質。

因此,杯中的白茶幹茶,好比一座無人知曉的寶礦。

對待寶礦,最忌貪心。

一旦投茶過多,茶葉滿滿一杯。

此時沸水注入,再快的手法,也難以阻擋茶葉內物質的浸出。

原本在正確的投茶量下,稍不注意,茶湯都很容易苦澀。

投茶過多,注入的清水卻不變量,傾倒出的茶湯只有一條結果——濃釅苦茶。

杯中的濃茶,所有物質含量都遠遠超出平常。

尤其是茶多酚和咖啡鹼,這兩個“苦澀”勢力霸佔了杯中的每一個角落。

喝這樣的濃茶,味蕾受苦不說,腸胃也會生出不適感受。

長期飲用茶多酚和咖啡鹼超量的濃茶,甚至有痛風的風險。

好茶香清甘活不易,偏向濃釅苦澀卻很簡單。

茶友作為掌握茶局的領導,注重投茶量,才能泡出一杯好茶。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4》

快出水,八秒以內

幹茶已備,清水已開。

此時泡茶,到了關鍵的階段。

沸水注入,起杯快出,清澈的茶湯落入公道杯,散落一室茶香。

泡白茶的過程中,出水的步驟既是關鍵,又極為短暫——八秒以內。

如此迅疾的速度,同樣與白茶的內質分不開。

白茶內質,極為傲嬌。

非沸水不得全線浸出,非快出水不能攔截內物質過度析出。

品茶,一重風味,二重功效。

然而做不到快出水,這杯白茶,風味和功效都有殘缺。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對於白茶,出水時間一旦超過15秒,便已經算是悶泡。

浙大王岳飛教授提出,茶葉悶泡時,前1.5分鐘,會釋放出大量的咖啡鹼。

苦澀的茶多酚和咖啡鹼,是造就一杯茶湯的重要組成,然而,事事都是過猶不及。

白茶,滋味清雅而鮮爽,當豐厚的茶氨酸主導茶湯,才有白茶的清雅滋味。

但,咖啡鹼和茶多酚的析出速度遠遠超過茶氨酸。

悶泡白茶,當茶氨酸姍姍來遲,含量不足時,咖啡鹼和茶多酚卻搶佔茶湯高地。

悶泡的時間更長,咖啡鹼和茶多酚苦澀已經完全掩蓋了茶氨酸的清甜滋味。

如此,悶泡而出的白茶,只有苦澀。

品味這樣的白茶,根本算不上“品”,彷彿喝中藥一般,身心都難以愉悅。

更何況,咖啡鹼和茶多酚,在一定的含量內能幫助茶友提神,神清氣爽。

然而,超出該有的含量,尿酸高的茶友便有風險。

因此,為一杯好白茶,無論是求滋味還是求功效,都必須快出水。

從注入沸水到出湯,過程不得超過八秒,迅如疾風,才能留下白茶的香清甘活。

熟練出水的速度,蓋碗快出水,自在如意,行雲流水。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5》

晾涼茶湯,半分鐘到一分鐘

怕燙的茶友,常常以“沸水泡茶燙”作為藉口,藉此逃避沸水。

但說來,難免有些好笑。

晾涼一杯50ml的清茶,需要多久?

尤其沸水泡茶,注入杯中的茶湯,早已不是令人懼怕的100度高溫。

茶席上的茶具,各人有各人的喜好佈置。

然而蓋碗、公道杯、品茗杯的存在,卻必不可少。

這三種茶具,為晾涼一杯茶湯,盡了犬馬功勞。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其一,蓋碗。

泡白茶的蓋碗,應選用碗壁薄而碗沿寬的器型。

而碗壁薄,為蓋碗泡茶帶去了一個特點——散熱快。

不信,茶友可以拿溫度計做個試驗。

沸水注入蓋碗,到八秒出湯,蓋碗內的茶湯已降下5度左右。

其二,公道杯。

落入公道杯的茶湯,正在進行著第二次降溫。

尤其是玻璃杯壁較厚的公道杯,熱傳導的速度更快。

高溫向低溫傳導的物理活動,公道杯中的茶湯徐徐再降十幾度。

"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吃飯,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人,也有隻圖飽腹的人。

喝茶,同樣有人大碗喝茶,有人杯中品茗。

鄭板橋老先生,粗茶淡飯一生,卻留下了不少佳話。

“掃來竹葉烹茶葉,劈碎鬆根煮菜根。”、“白菜青鹽糙米飯,瓦壺天水菊花茶。”

他的詩畫,即使是粗茶淡飯,也能開出清雅舒朗的花。

有些人的“粗茶淡飯”,卻不是那麼回事:

“喝茶太麻煩了,隨便喝喝解渴。”

“精準到水溫?拜託,那喝一杯茶要多久?”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喝一杯茶要多久?

用玻璃杯的人有經驗,只需要放涼仰頭,5秒飲盡。

這樣的茶,頗有種大碗茶的豪邁,卻只解一時之渴。

用蓋碗的人,頗有爭執,有人嫌沸水泡茶太過費時,浪費時間。

但用蓋碗泡茶的茶友,無疑是對好茶有追求的。

那麼,泡茶的一些講究,真能費得了多少時間?

秋風涼,不如一起泡一杯秋壽眉,數數茶中散落的時間。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2》

煮沸水,三分鐘

泡茶之前,洗淨杯盞,先沸壺中清水。

一柄隨手泡,煮沸壺中清水,不過兩三分鐘。

三五分鐘的等待,有沒有意義?

當然是有的!

沸水,對品質優秀的白茶表現幫助極大。

一份好茶,品質優秀,意味著它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內質。

茶葉看似單薄,卻藏著數不勝數的芳香醇類物質,以及構築茶湯滋味的水浸出物。

如何將這些物質盡數引入茶湯,是定奪於水溫的一項大事。

冷水泡茶,內物質動都懶得動。

故而,冷泡茶往往需要浸泡過夜,才能析出一點茶味。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溫水泡茶,內物質終於給了點臉色,稍稍浸泡出一些內質。

可茶葉高沸點的芳香醇類物質不為所動,茶香因此殘缺。

更甚的是,短短時間內,溫水浸泡出的水浸出物含量同樣較低,滋味寡淡。

此時的茶友,便開始坐杯。

但,溫水泡茶一旦坐杯,茶湯的滋味轉瞬苦澀——

水浸出物中的茶多酚和咖啡鹼遠比其他物質更容易析出。

因此,這兩種苦澀的物質能更快地融入茶湯,掩蓋其他水浸出物的滋味。

溫涼一杯茶,只有苦澀,不聞芬芳。

只有沸水,遇上白茶,才能令人擊節讚歎。

內物質在沸水的沖泡下,乖巧有序地融入茶湯,在快出水的手法下停止釋放。

茶香氤氳,高中低沸點的芳香醇類物質盡數而出,構成一杯層次多變的白茶。

不過是三分鐘的等待,茶湯的表現,卻天差地別。

嘗過沸水、溫水、冷水泡茶的差別,沸水,絕對是白茶的座上賓。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3》

正確投茶,半分鐘

在等待水開的三分鐘中,有一道小工序可以悄然進行。

杯中稱茶,110ml的蓋碗,該取5g幹茶。

半分鐘便能完成的小工序,卻確確實實地影響著茶湯的滋味。

它作為一道小而又小的步驟,曾被無數人忽略。

然而,它亦是造成一杯杯滋味欠缺,或是稠苦難言茶湯的罪魁禍首。

許多茶友泡茶,在旁的工序精益求精,卻在取茶的時候信手一掏,茶湯苦上添苦。

蓋碗泡茶,忽略投茶絕不可取。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白茶,尤其是品質優秀的白茶,內物質極其豐富。

產地優秀的茶青,構築了茶葉的豐厚內質。

製茶工藝精湛,保留了茶葉的完整形態,也保留了大部分的內質。

因此,杯中的白茶幹茶,好比一座無人知曉的寶礦。

對待寶礦,最忌貪心。

一旦投茶過多,茶葉滿滿一杯。

此時沸水注入,再快的手法,也難以阻擋茶葉內物質的浸出。

原本在正確的投茶量下,稍不注意,茶湯都很容易苦澀。

投茶過多,注入的清水卻不變量,傾倒出的茶湯只有一條結果——濃釅苦茶。

杯中的濃茶,所有物質含量都遠遠超出平常。

尤其是茶多酚和咖啡鹼,這兩個“苦澀”勢力霸佔了杯中的每一個角落。

喝這樣的濃茶,味蕾受苦不說,腸胃也會生出不適感受。

長期飲用茶多酚和咖啡鹼超量的濃茶,甚至有痛風的風險。

好茶香清甘活不易,偏向濃釅苦澀卻很簡單。

茶友作為掌握茶局的領導,注重投茶量,才能泡出一杯好茶。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4》

快出水,八秒以內

幹茶已備,清水已開。

此時泡茶,到了關鍵的階段。

沸水注入,起杯快出,清澈的茶湯落入公道杯,散落一室茶香。

泡白茶的過程中,出水的步驟既是關鍵,又極為短暫——八秒以內。

如此迅疾的速度,同樣與白茶的內質分不開。

白茶內質,極為傲嬌。

非沸水不得全線浸出,非快出水不能攔截內物質過度析出。

品茶,一重風味,二重功效。

然而做不到快出水,這杯白茶,風味和功效都有殘缺。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對於白茶,出水時間一旦超過15秒,便已經算是悶泡。

浙大王岳飛教授提出,茶葉悶泡時,前1.5分鐘,會釋放出大量的咖啡鹼。

苦澀的茶多酚和咖啡鹼,是造就一杯茶湯的重要組成,然而,事事都是過猶不及。

白茶,滋味清雅而鮮爽,當豐厚的茶氨酸主導茶湯,才有白茶的清雅滋味。

但,咖啡鹼和茶多酚的析出速度遠遠超過茶氨酸。

悶泡白茶,當茶氨酸姍姍來遲,含量不足時,咖啡鹼和茶多酚卻搶佔茶湯高地。

悶泡的時間更長,咖啡鹼和茶多酚苦澀已經完全掩蓋了茶氨酸的清甜滋味。

如此,悶泡而出的白茶,只有苦澀。

品味這樣的白茶,根本算不上“品”,彷彿喝中藥一般,身心都難以愉悅。

更何況,咖啡鹼和茶多酚,在一定的含量內能幫助茶友提神,神清氣爽。

然而,超出該有的含量,尿酸高的茶友便有風險。

因此,為一杯好白茶,無論是求滋味還是求功效,都必須快出水。

從注入沸水到出湯,過程不得超過八秒,迅如疾風,才能留下白茶的香清甘活。

熟練出水的速度,蓋碗快出水,自在如意,行雲流水。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5》

晾涼茶湯,半分鐘到一分鐘

怕燙的茶友,常常以“沸水泡茶燙”作為藉口,藉此逃避沸水。

但說來,難免有些好笑。

晾涼一杯50ml的清茶,需要多久?

尤其沸水泡茶,注入杯中的茶湯,早已不是令人懼怕的100度高溫。

茶席上的茶具,各人有各人的喜好佈置。

然而蓋碗、公道杯、品茗杯的存在,卻必不可少。

這三種茶具,為晾涼一杯茶湯,盡了犬馬功勞。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其一,蓋碗。

泡白茶的蓋碗,應選用碗壁薄而碗沿寬的器型。

而碗壁薄,為蓋碗泡茶帶去了一個特點——散熱快。

不信,茶友可以拿溫度計做個試驗。

沸水注入蓋碗,到八秒出湯,蓋碗內的茶湯已降下5度左右。

其二,公道杯。

落入公道杯的茶湯,正在進行著第二次降溫。

尤其是玻璃杯壁較厚的公道杯,熱傳導的速度更快。

高溫向低溫傳導的物理活動,公道杯中的茶湯徐徐再降十幾度。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其三,品茗杯。

公道杯再度分湯,茶湯落入品茗杯,溫度更降。

生猛不怕燙如潮汕茶友,此時已經能端起茶杯啜飲。

而貓舌如李麻花,便可以作為廣大茶友的代表。

稍稍等上一分鐘,杯中茶湯的溫度,足以入口。

增增減減,一杯好茶,不過五六分鐘,便得以呈現。

繁瑣工序,喝茶浪費太多時間?

只怕守著溫水坐杯的沖泡方式,耗時更長。

"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吃飯,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人,也有隻圖飽腹的人。

喝茶,同樣有人大碗喝茶,有人杯中品茗。

鄭板橋老先生,粗茶淡飯一生,卻留下了不少佳話。

“掃來竹葉烹茶葉,劈碎鬆根煮菜根。”、“白菜青鹽糙米飯,瓦壺天水菊花茶。”

他的詩畫,即使是粗茶淡飯,也能開出清雅舒朗的花。

有些人的“粗茶淡飯”,卻不是那麼回事:

“喝茶太麻煩了,隨便喝喝解渴。”

“精準到水溫?拜託,那喝一杯茶要多久?”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喝一杯茶要多久?

用玻璃杯的人有經驗,只需要放涼仰頭,5秒飲盡。

這樣的茶,頗有種大碗茶的豪邁,卻只解一時之渴。

用蓋碗的人,頗有爭執,有人嫌沸水泡茶太過費時,浪費時間。

但用蓋碗泡茶的茶友,無疑是對好茶有追求的。

那麼,泡茶的一些講究,真能費得了多少時間?

秋風涼,不如一起泡一杯秋壽眉,數數茶中散落的時間。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2》

煮沸水,三分鐘

泡茶之前,洗淨杯盞,先沸壺中清水。

一柄隨手泡,煮沸壺中清水,不過兩三分鐘。

三五分鐘的等待,有沒有意義?

當然是有的!

沸水,對品質優秀的白茶表現幫助極大。

一份好茶,品質優秀,意味著它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內質。

茶葉看似單薄,卻藏著數不勝數的芳香醇類物質,以及構築茶湯滋味的水浸出物。

如何將這些物質盡數引入茶湯,是定奪於水溫的一項大事。

冷水泡茶,內物質動都懶得動。

故而,冷泡茶往往需要浸泡過夜,才能析出一點茶味。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溫水泡茶,內物質終於給了點臉色,稍稍浸泡出一些內質。

可茶葉高沸點的芳香醇類物質不為所動,茶香因此殘缺。

更甚的是,短短時間內,溫水浸泡出的水浸出物含量同樣較低,滋味寡淡。

此時的茶友,便開始坐杯。

但,溫水泡茶一旦坐杯,茶湯的滋味轉瞬苦澀——

水浸出物中的茶多酚和咖啡鹼遠比其他物質更容易析出。

因此,這兩種苦澀的物質能更快地融入茶湯,掩蓋其他水浸出物的滋味。

溫涼一杯茶,只有苦澀,不聞芬芳。

只有沸水,遇上白茶,才能令人擊節讚歎。

內物質在沸水的沖泡下,乖巧有序地融入茶湯,在快出水的手法下停止釋放。

茶香氤氳,高中低沸點的芳香醇類物質盡數而出,構成一杯層次多變的白茶。

不過是三分鐘的等待,茶湯的表現,卻天差地別。

嘗過沸水、溫水、冷水泡茶的差別,沸水,絕對是白茶的座上賓。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3》

正確投茶,半分鐘

在等待水開的三分鐘中,有一道小工序可以悄然進行。

杯中稱茶,110ml的蓋碗,該取5g幹茶。

半分鐘便能完成的小工序,卻確確實實地影響著茶湯的滋味。

它作為一道小而又小的步驟,曾被無數人忽略。

然而,它亦是造成一杯杯滋味欠缺,或是稠苦難言茶湯的罪魁禍首。

許多茶友泡茶,在旁的工序精益求精,卻在取茶的時候信手一掏,茶湯苦上添苦。

蓋碗泡茶,忽略投茶絕不可取。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白茶,尤其是品質優秀的白茶,內物質極其豐富。

產地優秀的茶青,構築了茶葉的豐厚內質。

製茶工藝精湛,保留了茶葉的完整形態,也保留了大部分的內質。

因此,杯中的白茶幹茶,好比一座無人知曉的寶礦。

對待寶礦,最忌貪心。

一旦投茶過多,茶葉滿滿一杯。

此時沸水注入,再快的手法,也難以阻擋茶葉內物質的浸出。

原本在正確的投茶量下,稍不注意,茶湯都很容易苦澀。

投茶過多,注入的清水卻不變量,傾倒出的茶湯只有一條結果——濃釅苦茶。

杯中的濃茶,所有物質含量都遠遠超出平常。

尤其是茶多酚和咖啡鹼,這兩個“苦澀”勢力霸佔了杯中的每一個角落。

喝這樣的濃茶,味蕾受苦不說,腸胃也會生出不適感受。

長期飲用茶多酚和咖啡鹼超量的濃茶,甚至有痛風的風險。

好茶香清甘活不易,偏向濃釅苦澀卻很簡單。

茶友作為掌握茶局的領導,注重投茶量,才能泡出一杯好茶。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4》

快出水,八秒以內

幹茶已備,清水已開。

此時泡茶,到了關鍵的階段。

沸水注入,起杯快出,清澈的茶湯落入公道杯,散落一室茶香。

泡白茶的過程中,出水的步驟既是關鍵,又極為短暫——八秒以內。

如此迅疾的速度,同樣與白茶的內質分不開。

白茶內質,極為傲嬌。

非沸水不得全線浸出,非快出水不能攔截內物質過度析出。

品茶,一重風味,二重功效。

然而做不到快出水,這杯白茶,風味和功效都有殘缺。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對於白茶,出水時間一旦超過15秒,便已經算是悶泡。

浙大王岳飛教授提出,茶葉悶泡時,前1.5分鐘,會釋放出大量的咖啡鹼。

苦澀的茶多酚和咖啡鹼,是造就一杯茶湯的重要組成,然而,事事都是過猶不及。

白茶,滋味清雅而鮮爽,當豐厚的茶氨酸主導茶湯,才有白茶的清雅滋味。

但,咖啡鹼和茶多酚的析出速度遠遠超過茶氨酸。

悶泡白茶,當茶氨酸姍姍來遲,含量不足時,咖啡鹼和茶多酚卻搶佔茶湯高地。

悶泡的時間更長,咖啡鹼和茶多酚苦澀已經完全掩蓋了茶氨酸的清甜滋味。

如此,悶泡而出的白茶,只有苦澀。

品味這樣的白茶,根本算不上“品”,彷彿喝中藥一般,身心都難以愉悅。

更何況,咖啡鹼和茶多酚,在一定的含量內能幫助茶友提神,神清氣爽。

然而,超出該有的含量,尿酸高的茶友便有風險。

因此,為一杯好白茶,無論是求滋味還是求功效,都必須快出水。

從注入沸水到出湯,過程不得超過八秒,迅如疾風,才能留下白茶的香清甘活。

熟練出水的速度,蓋碗快出水,自在如意,行雲流水。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5》

晾涼茶湯,半分鐘到一分鐘

怕燙的茶友,常常以“沸水泡茶燙”作為藉口,藉此逃避沸水。

但說來,難免有些好笑。

晾涼一杯50ml的清茶,需要多久?

尤其沸水泡茶,注入杯中的茶湯,早已不是令人懼怕的100度高溫。

茶席上的茶具,各人有各人的喜好佈置。

然而蓋碗、公道杯、品茗杯的存在,卻必不可少。

這三種茶具,為晾涼一杯茶湯,盡了犬馬功勞。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其一,蓋碗。

泡白茶的蓋碗,應選用碗壁薄而碗沿寬的器型。

而碗壁薄,為蓋碗泡茶帶去了一個特點——散熱快。

不信,茶友可以拿溫度計做個試驗。

沸水注入蓋碗,到八秒出湯,蓋碗內的茶湯已降下5度左右。

其二,公道杯。

落入公道杯的茶湯,正在進行著第二次降溫。

尤其是玻璃杯壁較厚的公道杯,熱傳導的速度更快。

高溫向低溫傳導的物理活動,公道杯中的茶湯徐徐再降十幾度。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其三,品茗杯。

公道杯再度分湯,茶湯落入品茗杯,溫度更降。

生猛不怕燙如潮汕茶友,此時已經能端起茶杯啜飲。

而貓舌如李麻花,便可以作為廣大茶友的代表。

稍稍等上一分鐘,杯中茶湯的溫度,足以入口。

增增減減,一杯好茶,不過五六分鐘,便得以呈現。

繁瑣工序,喝茶浪費太多時間?

只怕守著溫水坐杯的沖泡方式,耗時更長。

煮水、正確投茶、快出水、晾涼茶湯,數一數,喝一杯茶究竟要多久

《6》

用各種藉口逃離泡茶的工序,泡出一杯“差不多”的茶。

這杯“差不多”的茶呈現的時間,或許因為坐杯,比正確泡茶的時間更久。

但觀察杯中,茶香不足,茶湯稠苦,抑或寡淡無味。

浪費時間,是泡茶的藉口麼?

或許劣茶,才是逃離泡茶工序的由頭。

怕浪費時間,怕麻煩,好茶愈來愈遠。

隨意沖泡,辜負的卻是手中的好茶。

茶雖沒有臻境,卻不能少了一顆追求完美的心。

想象解裝初,完美未可論。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瞭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或者直接手機端點擊下方的“瞭解更多”!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lanxiaoping198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