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里坤土席:一場席面,要吃三天

新疆晨報訊(文/圖 記者 曲媛媛 通訊員 邢江濤)第一天吃包子,第二天吃臊子面,第三天吃巴里坤各種特色菜……一場席面,要吃三天才能吃完。想吃到這樣席面,你得來巴里坤親自體驗。

6月8日, 2019年“愛新疆·遊家鄉”環東天山千里旅遊黃金線專家、記者一行走進巴里坤,在巴里坤婚慶文化園感受了一把巴里坤土席。由於遊客的行程安排比較緊湊,如今一桌巴里坤土席會“濃縮”三天的菜餚。

巴里坤土席:一場席面,要吃三天

在這桌席面上,最先端上來的是一盤包子,分菜包子和糖包子。這也就是傳統巴里坤土席中第一天的待客飯。用包子來當“待客第一道”和當地的地域特點有關。巴裡坤縣地域較廣,各鄉鎮之間距離較遠。在曾經交通不便利的年代裡,走親訪友需要較長的時間,有時候客人因路途耽擱了,來到主人家時,主人家驚喜之餘也感到待客倉促,未能來得及做待客準備。為不失禮節,主人家便出籠一鍋熱乎乎的包子,這種有餡有面的主食能夠第一時間滿足客人的飽腹需求。隨後,這個傳統就延續至今。

臊子面是“待客第二道”。臊子面長而不斷,寓意深,主人家想把客人“長長久久地留下來”。巴里坤土席上的臊子面需要和蘿蔔絲、野菜涼拌的小菜一起下飯,切好的蒜瓣也是必不可少的。 當地人管這種吃臊子面的方式叫“黃金搭檔”。

巴里坤土席:一場席面,要吃三天

接下來,就是數十道菜餚上桌了,這也是巴里坤土席的重頭戲。在傳統巴里坤土席中,它們是第三天的菜品。

巴里坤土席究竟有多少道菜餚?記者在現場一連詢問了多位本地人,都沒有找到答案。據說,巴里坤土席已從最初的數道菜發展為了現在數十道,所以,來吃巴里坤土席的遊客只需要根據自己的喜好隨意點菜即可。

巴里坤土席的裝盤既“土”又“小”。“土”是說宴席上的裝盤擺設都很普通,沒有什麼裝飾,而且用不鏽鋼盤盛放,從視覺上看不及高端餐飲場所的奢華。“小”是說宴席上的餐盤大多都很小,因為巴里坤土席上品種繁多,就餐的客人每樣吃一兩口,就足以吃飽,如果裝盤較大,客人就沒有“肚子”留給後續的菜品了。

巴裡坤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王月說:“別看巴里坤土席的裝盤又‘土’又‘小’,可是很有內涵。比如其中一道羊肉燒條子,是用羊肋骨兩邊的肉做食材烹飪而成得,口感肥而不膩。它還有一個別稱,叫‘羊肉面子’,意思是說‘客人吃了羊肉面子,主人更加有面子’。此外,巴里坤艾面也是巴里坤土席上的一道特色菜。這道菜是用艾草碾壓提煉成艾草汁,再和麵團和在一起,然後拉成長長的綠色艾面。艾面要配上用雞蛋、西紅柿等食材做成的滷子,再將大蒜拍成蒜泥,澆在面上,清香的艾面有了蒜的辛辣,還有滷子的清香,十分美味。”

在巴里坤土席上,可以看到葷菜居多,素菜偏少,這個和當地的飲食文化有一定關係。巴里坤牛羊肉味道鮮美,受到當地廚師的偏愛,所出品的葷菜食譜也就更多。相比之下,能把素菜做出“上乘味道”,就成了對當地廚師最嚴格的考量。

巴里坤土席:一場席面,要吃三天

據瞭解,巴里坤婚慶文化園可同時容納數百人,所以遊客不用擔心吃不到巴里坤土席。在當地,很多村民也都會做巴里坤土席上的菜品。遊客們在農家小院裡也可以找到巴里坤味道。

在巴里坤,僅麵食一項就可以製作百種風味,故巴里坤又有“百面傳奇”的美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