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24小時的粥店只做外賣,一碗粥月銷3萬單,兩年開出300家店!

白粥 皮蛋 糕點 餓了麼 美團網 一個創業show 2018-11-26

作為人類新四大發明之一的外賣,是無數懶癌患者的福音,可以說,外賣養活了一代人。根據“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的通性,各外賣品牌自然而然紛紛崛起。不過崛起的不少,但倒閉的也更多。

這家店就是為數不多做得好的外賣品牌,兩年開300多家店,從年賺一百多萬到營業額做到6個億,巔峰時期月銷量達30000多單,至少10家店面月銷量超20000單,更厲害的是,它只賣粥!

它就是曼玲粥店。


這家24小時的粥店只做外賣,一碗粥月銷3萬單,兩年開出300家店!



因愛而生,專注做粥


多年前,鄧公斷以包工的身份從江西老家到上海打工,高強度的體力活,讓他覺得只有吃飯才是一天中最高興的時候。但隨著物價的上漲,他發現幾乎很難找到實惠又能吃飽的地方。

於是,鄧公斷用幾年的積蓄,在工地附近租了個店面,請了兩個廚師,開了自己第一家家常菜館。

因分量足、價格公道,不少工友都前來吃飯,鄧公斷的店一開就是6年,但也因為不賺錢,再加上家常菜太依賴大師傅的廚藝,所以6年來也只有這麼一家店。

後來外賣平臺興起,恰逢此時,自家餐館的廚師離職了,鄧公斷便想著轉做外賣,至於做什麼,他早就有了想法。

原來鄧公斷的女朋友愛喝粥,平時只要女朋友過來吃飯,鄧公斷必定會熬上一小鍋粥,所以,他想到了做粥店。

於是,因愛而生,專做粥外賣的曼玲粥店成立了。


這家24小時的粥店只做外賣,一碗粥月銷3萬單,兩年開出300家店!



在產品上花功夫,解決行業痛點


曼玲粥店是全國粥類的銷售冠軍,有幾家店銷量還超過了同樣做粥的嘉和一品,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自然是從它的產品來講,因為粥類外賣和麵條一樣,不宜久置,不然容易坨,這就要求從米、水比例到做法都必須要有一個標準。

鄧公斷就自己在家做實驗,不斷地推翻一些固有的粥做法,以適應外賣的需求,終於,他找到了一個很好的方法,將自家的粥分為兩套標準,一套水少、粘稠度高,適合周邊訂單,一套水多、粘稠度低,適合稍遠一點的訂單。

在做法上,鄧公斷也不斷地做改進,比如熱銷的皮蛋瘦肉粥,皮蛋要先用純淨水稀釋,減少皮蛋粘性;小米粥要用小黃米和大黃米一起熬,且不用純淨水,用南瓜水熬。

此外,鄧公斷還對其包裝進行了改革,一份粥送到消費者手中,大紅色的袋子裡面,大紅色的紙盒,盒蓋上有個出氣孔,這個出氣孔就保證了粥到達消費者手中時依然不坨。

總之,在鄧公斷眼裡,即便是一碗普普通通的白粥都應該認真對待,如此一來,才能做出讓消費者滿意的產品。


這家24小時的粥店只做外賣,一碗粥月銷3萬單,兩年開出300家店!



大分量,讓粥成為24小時可銷售的產品

大部分的粥店,分量一般都很少,要麼餐具小,要麼就是看起來一大碗米湯,米粒都可數清,這也是很多人不願意中午喝粥的原因。

但曼玲粥店卻打破了粥的銷售時間壁壘,讓粥成為了一日三餐甚至宵夜的選擇。

一般的粥在400-500克左右,曼玲粥一份就有750克,多了近一半的分量,價格卻差不多,再加上包子、餃子等小食、配菜,吃飽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不少人只有在生病時候才會想起來喝粥,因為“口味清淡”,但事實上,粥的就餐場景是很多的,而且很多點外賣的人大多是不知道吃什麼才點外賣,鄧公斷覺得,只要引導好消費者,他們同樣會選擇喝粥。

沒有難做的生意,只有不動腦筋的老闆,為了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口味,鄧公斷不斷的嘗試做出新的產品來,且還會根據季節、當地食材成本、商圈顧客特點每1~2週上新。


這家24小時的粥店只做外賣,一碗粥月銷3萬單,兩年開出300家店!



15秒出一鍋,一人掌四鍋


出餐時間是外賣一大難題,用餐高峰期時,訂單過多,不少店家就容易出錯,或者是來不及出餐,導致配送延遲。

但曼玲粥店卻能在規定時間內,甚至是提前就送到消費者手中,這是因為每天早上5點,店內員工就會將一天所需的食材準備好,提前將配料、小食、點心等準備好。

另外,鄧公斷採用的是將不同種類的粥分為白粥和配料分開熬製,等消費者下單時,根據訂單添加上不同的配料。

所以在曼玲粥店的店內會有一口熬製白粥的大鍋,除此之外還有4口小鍋,分別用來熬製甜粥和鹹粥,一個人掌控, 單份單熬,從大鍋舀出白粥放到小鍋與配料回鍋,算下來,一份粥不過15秒即可。

為了保證粥的口感,在配料多少上,鄧公斷嚴格按照標準來,給廚師配備上不同的勺子,這樣就方便了廚師工作,也消除了店鋪對廚師的依賴性。


這家24小時的粥店只做外賣,一碗粥月銷3萬單,兩年開出300家店!



大額滿減,刺激消費


做外賣,滿減是必要的促銷手段,曼玲粥店也不例外。

不論是餓了麼平臺還是美團外賣,曼玲粥店的力度都很大,“滿25減17”、“滿49減20”以及“滿79減25”,這三擋分別對應的是一人食、兩人食、多人用餐,不少消費者都是被“滿25減17”吸引而來的。

在消費者看來,如此便宜的店鋪定然不賺錢,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因為粥的成本低,毛利要比其他品類高很多,即便扣除成本和平臺費用,其淨利潤也能達到50%左右。

而曼玲粥店的復購率高達60%,不少店還達到了70%,單月30000的訂單就是最好的證明。


這家24小時的粥店只做外賣,一碗粥月銷3萬單,兩年開出300家店!



送不鏽鋼餐具,增加消費者粘度


不少點過外賣的人應該都有遇到多店家贈送的小卡片、小禮物等,有時候一句溫馨的話,就能讓顧客成為死忠粉,曼玲粥店送的則是不鏽鋼餐具。

通常一次性餐具顧客都是用完就丟,鄧公斷就將這一次性的餐具換成了不鏽鋼勺子,顧客看到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留下來。

而這留下來的餐具就是在變相地給曼寧粥店做宣傳,提醒著消費者,下次點單曼寧粥店就是一個選擇。

為了這次活動,鄧公斷一共做了20萬套的不鏽鋼餐具,成本雖高,卻提升了品牌形象,給消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家24小時的粥店只做外賣,一碗粥月銷3萬單,兩年開出300家店!



很多人說外賣市場競爭激烈,平臺紅利期也已經過去,做外賣就等於死,但鄧公斷卻認為產品為主、運營為輔,只要打出差異化就一定能存活下來。

套用格力董事長董明珠的一句話便是,“任何時代都有倒閉的企業,倒閉的企業多數在於不懂得優化自身的成本結構,提高自身競爭力,競爭對手的成本比你低很多,你不死誰死……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