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第二十一天,吃苦過苦夏

中醫 養生 睡眠 中藥 優勢傳播 優勢傳播 2017-08-06

入伏第二十一天,吃苦過苦夏

入伏第二十一天,

炎熱稍作休整後,會再一次反撲,苦夏不會如此短暫。

讀過西遊記的人都知道,整個小說都是圍繞吃唐僧肉而寫,為什麼要吃唐僧肉呢?

長生不老唄。

沒有唐僧肉吃,那就只有養生。

入伏第二十一天,吃苦過苦夏

“暑景方徂,時惟六月。大火飄光,炎氣酷烈”(見三國·魏·繁欽《暑賦》) ,在沒有空調、冷氣機等設備的古代,炎夏日子是難熬的,所以有“苦夏”之說;但話又說回來,古代的人口遠比現代少得多,生態環境遠比現在好得多,那時也沒有“暖室氣體”排放和所謂“熱島效應”。所以我們讀古代詠夏的詩歌,明顯可以感受到有絲絲涼風襲來。

入伏第二十一天,吃苦過苦夏

“何處堪避暑?林間背日樓;何處好追涼?池上隨風舟”,這是白居易的納涼詩,滿篇洋溢悠閒恬淡,雖逢酷暑難當,但登上“林間背日樓”或者光顧“池上隨風舟”,就可優哉遊哉,盡享太平了。楊萬里的《夏夜追涼》更是寫出怡然自樂的夏日情景:“夜熱依然年熱同,開窗小立月明中。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沒有風卻仍有“微涼”,足見當時的氣溫遠未達到今天的水平。

入伏第二十一天,吃苦過苦夏

杜甫是河南鞏縣人,他筆下的故鄉夏日是“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腸。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見《夏夜嘆》),“開軒”而可“納微涼”,說明窗外有習習涼風,可見古代的大氣質量遠勝於現代。劉禹錫喜歡在親水之處納涼,他寫下這樣的詩句:“千竿竹翠數蓮紅,水田虛涼玉簟空。琥珀盞紅疑漏雨,水晶簾瑩更通風。”真是妙趣橫生,令人神往,看不出有多少“苦夏”之味道,詩中意境值得細細品讀。另一位唐朝詩人陸希聲某日來到棵大樹下納涼,隨口吟道:“六月清涼綠樹蔭,小亭高臥滌煩襟。羲皇向上何人到,永日時時弄素琴。”怡然之情盡在筆下,可見樹蔭與涼亭,是古人納涼的首選,但如今,即使走進樹蔭和涼亭也難有陰涼可言了。

入伏第二十一天,吃苦過苦夏

由於現代人的過夏天受制於環境,最後真的只能是苦夏度日。

什麼是苦夏

入伏第二十一天,吃苦過苦夏

驕陽似火,熱浪襲人。炎炎夏日,讓人心煩氣躁,吃不下又睡不好。煩躁、乏力、頭暈、胸悶,中醫講這是“暑傷氣”,民間則說是“苦夏”。苦夏,就是指進入夏季後由於氣溫升高,導致食量減少、身體疲倦、精神不振、體重減輕的現象。

苦夏可以分為三類,

一是溼熱重型。主要表現為身熱、口乾欲飲、口中黏膩、大便黏滯不爽、舌苔黃。可採取清熱祛暑化溼的方法,主要用藥有:荷葉、藿香、薏苡仁、滑石、茯苓、半夏等;

二是氣虛型。這類人通常容易疲倦、四肢無力、氣短、不思飲食。用黨蔘、黃芪、白朮、甘草能和胃化溼、益氣健脾;

三是氣陰兩虛型。這類人除了有氣虛表現外,還會出現陰虛內熱症狀,如手腳心發熱、潮熱、盜汗、清瘦、口乾、舌質紅。

苦夏的調理方法

心理:安神戒躁

入伏第二十一天,吃苦過苦夏

盛夏,人們心理上也會“中暑”,其主要症狀是心情煩躁、易動肝火、好發脾氣、思維紊亂、行為異常、對事物缺少興趣。不少人常因微不足道的小事與他人鬧意見。

據統計,在正常人群中,約有16%的人在夏季會發生“情緒中暑”,尤其是氣溫超過35攝氏度、日照時間超過12小時、溼度高於80%時,“情緒中暑”的比例會急劇上升。所以,防止苦夏,心理調節也非常重要。俗話說“心靜自然涼”,在炎熱的天氣裡一定要學會“靜心、安神、戒躁、息怒”。遇到不順心的事,要學會情緒轉移,進行“冷處理”。多看點令人開心的書,既可以給生活帶來歡樂,又能消除苦悶。使緊張的神經在幽默的情境中鬆弛,起到自我寬慰的作用,快樂地度過炎夏。

睡眠:補充午覺

入伏第二十一天,吃苦過苦夏

夏季晝長夜短,又因燥熱,多少會影響人們正常的睡眠。但還是應該儘量保持人體的生物鐘節律,養成定時起睡的習慣。夏季最佳就寢時間是22:00—23:00,最佳起床時間是5:30—6:30,生物鐘不“錯點”,肌體各種生理節律均可安然運行。夜間睡眠時間減少可用午睡補充。午睡只需小憩片刻,就有助於下午工作效率的提高。另外研究者還發現,適宜的午睡可使體內激素分泌平衡,減少心肌梗死等疾病的發生。需要注意的是,不宜坐著或伏案而睡,更不宜在涼風處睡、在過堂風處或空調旁睡,避免著涼感冒。天熱皮膚毛孔舒張,邪氣容易通過毛孔長驅直入,容易感冒著涼。保證睡眠的質量,對解除“苦夏”症狀是十分重要的。

“苦夏”還得“吃苦”來治

中醫認為,夏令暑盛溼重,既傷腎氣又困脾胃。而苦味食物可通過其補氣固腎、健脾燥溼的作用,達到平衡機體功能的目的。

現代科學研究也證明,苦味食品多含有生物鹼、氨基酸、苦味素、維生素及礦物質等人體十分需要的物質,且具有抗菌消炎、解熱去暑、提神除煩、健胃等功用。

特別是進入夏季,當發生味覺減退、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消化功能障礙時,由於人舌面的味蕾對苦味非常敏感 ,吃點苦味食物可以刺激脾胃的消化能力,增進食慾,使之恢復正常。

入伏第二十一天,吃苦過苦夏

籠統地說“苦味養生”或“苦味清熱”是不準確的。中藥裡的苦味藥分為苦寒和苦溫兩類,苦寒藥可以清熱,苦溫藥則用來溫陽燥溼,顯然對需要清熱的人不適用。

即使是苦寒藥,也不能濫用來清火,因為夏季氣溫較高,人體的氣是向外膨脹的,相對來說內部比較虛弱,如果過度給予苦寒藥,會對體內的陽氣傷害比較大。

像食物中的苦瓜、苦菊,藥物中的黃芩、黃連、黃柏等,都需要點到為止,不要大量服用。處於經期的女性則不宜多吃苦味食物。因為苦味食物多數為寒性或涼性,經期過度食用,可使經脈凝澀、血行受阻,進而導致經行不暢,痛經、閉經等婦科疾病。

入伏第二十一天,吃苦過苦夏

苦味食物不只是苦瓜,苦味食物“家族”頗為龐大,以蔬菜和野菜居多,如萵苣葉、萵筍、生菜、芹菜、茴香、香菜、苦瓜、蘿蔔葉、苜蓿、苔菜等;在乾鮮果品中,有杏、荸薺、柚子、杏仁、黑棗、薄荷葉等;此外更有食藥兼用的五味子、蓮子芯等,五味子適用於冬春季,蓮子芯則非常適合於夏季食用。人稱夏季“三大瓜”的絲瓜、葫蘆和瓠子,也是典型的苦味菜。此三種瓜,性味苦甘,清涼微寒,但瓜肉鮮嫩,做湯或炒肉均可,具有清熱化痰,和胃利腸的作用。

入伏第二十一天,吃苦過苦夏

另外啤酒、苦丁茶、西洋參都屬於苦味食物,夏季可以適當飲食。

在俞跗通中養堂,俞跗通健康管理師告訴我們,過苦夏,還可以泡腳和對足部進行按摩緩解苦夏症狀,避免吃藥造成身體負擔。

不要以洗澡代替熱水泡腳。每晚臨睡前用熱水泡腳是一年到頭必備的功課。只有把雙腳泡熱了,才有可能睡個好覺。睡覺時頭要涼,腳怕涼,蓋被蓋毯子首先捂住雙腳。在俞跗通,泡腳都是用益母草,紅花,老薑,丹蔘,當歸,艾葉,粗鹽等原料,有單選有綜合。這是做針對性泡腳。

太白穴,按摩太白穴,止瀉補肺

入伏第二十一天,吃苦過苦夏

取定穴位時,可採用仰臥或正坐,平放足底的姿勢,太白穴位於足內側緣,當第一跖骨小頭後下方凹陷處。此穴是人體健脾要穴,能治各種原因引起的脾虛如先天脾虛、肝旺脾虛、心脾二虛、脾肺氣虛、病後脾虛等,並有雙向調節作用,如揉此穴腹瀉可止,便祕可通。另外,點揉太白穴還可調控血糖指數,高者可降,低者可升。太白穴就是通過脾來補肺的這麼一個穴,健脾的功能相當於山藥薏米粥。不過,按摩時要注意力道,以穴位處微微感到脹痛為度,不必用太大力氣,每天堅持按揉3~5分鐘,不用吃任何藥也能補脾。

足三裡

入伏第二十一天,吃苦過苦夏

足三裡穴,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淺層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深層有脛前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足三裡穴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它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溼、扶正祛邪之功能。

用拇指指面著力於足三裡穴位之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壓,按而揉之。其餘四指握拳或張開,起支撐作用,以協同用力。

經常按揉這兩個穴位,再加上上面的介紹,安然過苦夏不是問題。

其實在馮驥才的《苦夏》一文中就有按摩過苦夏的情形,藝術來自生活一點都不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