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是來治病的?還是用來養生的?----轉載自趙偉民'

中醫 養生 中藥 藥品 手術兩百年 理療師蔣小剛 2019-08-17
"

中醫對很多人來說似乎是一種養生的手段,但事實上,中醫是用來治病的,而且強調立竿見影。你做不到這一步,只是說明你水平比較差罷了。當然,中醫也能夠用來養生,但這絕不是中醫的主要目的。

為什麼現代人普遍把中醫當成了一種養生手段的呢?當然是現代人水平普遍較差,大家覺得療效比較慢罷了。另外的一個原因,就是中醫治病有風險,真正高水平的中醫基本上都是把腦袋拴在褲腰帶上,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因為中醫講究的是大毒治大病,小毒治小病,無毒不治病,面對大病往往需要大毒藥,而這風險是比較大的,一旦你診斷出了問題,可能對病人造成難以挽回的危害。為了避免風險,絕大多數中醫都是用不痛不癢的中藥,這樣雖然也能夠治病,但療效慢了。正是這樣的原因,歷代的中醫都樂於搞養生,而不願意治病。

中醫治病和西醫不一樣,西醫治病用的是外力,如手術、藥物,用它們清除病變細胞就是西醫的全部。而中醫治病靠的是整體的力量,各種治療方法都是用來恢復整體管理的,因為按照整體決定局部的大自然規律,我們只要恢復了整體的管理,病變細胞就會在整體力量的控制下改邪歸正。

如何才能夠恢復整體的管理呢?那就是調平衡。中醫學告訴我們,人一出生各組織間都是不平衡的,它集中體現在血液對各組織的不對稱供應之上,血液供應多了,對應的組織細胞就會功能亢進,血液供應少了,對應的組織細胞就會功能低下。外在世界是在不斷變化中存在的,當它加劇了人的體質偏性,使它偏上加偏,人就會感到不適,甚至出現細胞病變。

中醫是如何治病的呢?那就進行診斷,看各組織是功能亢進還是功能低下,以及它們功能亢進或功能低下程度的多少。是功能亢進,中醫就用方法來抑制它,這在中醫上叫祛邪法;是功能低下,中醫就用方法來扶持它,這在中醫上叫扶正法。身體平衡了,百病皆消。

中醫養生和中醫治病是不一樣的,治病講究的是用中藥之偏正好平衡身體之偏,此時,對於偏性大的組織,就需要用偏性大的中藥,而這些中藥往往是有大毒的,用的時候要慎之又慎。而養生則完全不一樣了,它用偏性小的食物或藥食兩用的藥物,雖然偏性較小,但通過量的累積來平衡身體之偏,同樣可以治病。

作為一個有良心的醫生,當然治病要急則治其標,先緩解身體不適症狀,這樣一來,就用要偏性大的中藥迅速平衡身體之偏,只要大的不平衡緩解了,不適症狀就會迎刃而解。不過,既然是偏性大的藥物,副作用都是比較大的。因為它雖然緩解了身體大的不平衡,但在局部又產生了大量小的不平衡,此時,就需要中醫調養,找出眾多不平衡中的主要矛盾,用偏性相對較小的中藥來平衡它。這往往就是中醫的一診、二診、三診。

當然,中醫療效差,效果慢,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國的中醫缺乏保障,治好了無功,治壞了則罪過大了。中醫們在這種情況下,明哲保身,當然要多用不痛不癢的中藥,雖然有療效,但療效慢了,這就使很多人覺得中醫是用來保養的,而不是用來治病的。

"

中醫對很多人來說似乎是一種養生的手段,但事實上,中醫是用來治病的,而且強調立竿見影。你做不到這一步,只是說明你水平比較差罷了。當然,中醫也能夠用來養生,但這絕不是中醫的主要目的。

為什麼現代人普遍把中醫當成了一種養生手段的呢?當然是現代人水平普遍較差,大家覺得療效比較慢罷了。另外的一個原因,就是中醫治病有風險,真正高水平的中醫基本上都是把腦袋拴在褲腰帶上,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因為中醫講究的是大毒治大病,小毒治小病,無毒不治病,面對大病往往需要大毒藥,而這風險是比較大的,一旦你診斷出了問題,可能對病人造成難以挽回的危害。為了避免風險,絕大多數中醫都是用不痛不癢的中藥,這樣雖然也能夠治病,但療效慢了。正是這樣的原因,歷代的中醫都樂於搞養生,而不願意治病。

中醫治病和西醫不一樣,西醫治病用的是外力,如手術、藥物,用它們清除病變細胞就是西醫的全部。而中醫治病靠的是整體的力量,各種治療方法都是用來恢復整體管理的,因為按照整體決定局部的大自然規律,我們只要恢復了整體的管理,病變細胞就會在整體力量的控制下改邪歸正。

如何才能夠恢復整體的管理呢?那就是調平衡。中醫學告訴我們,人一出生各組織間都是不平衡的,它集中體現在血液對各組織的不對稱供應之上,血液供應多了,對應的組織細胞就會功能亢進,血液供應少了,對應的組織細胞就會功能低下。外在世界是在不斷變化中存在的,當它加劇了人的體質偏性,使它偏上加偏,人就會感到不適,甚至出現細胞病變。

中醫是如何治病的呢?那就進行診斷,看各組織是功能亢進還是功能低下,以及它們功能亢進或功能低下程度的多少。是功能亢進,中醫就用方法來抑制它,這在中醫上叫祛邪法;是功能低下,中醫就用方法來扶持它,這在中醫上叫扶正法。身體平衡了,百病皆消。

中醫養生和中醫治病是不一樣的,治病講究的是用中藥之偏正好平衡身體之偏,此時,對於偏性大的組織,就需要用偏性大的中藥,而這些中藥往往是有大毒的,用的時候要慎之又慎。而養生則完全不一樣了,它用偏性小的食物或藥食兩用的藥物,雖然偏性較小,但通過量的累積來平衡身體之偏,同樣可以治病。

作為一個有良心的醫生,當然治病要急則治其標,先緩解身體不適症狀,這樣一來,就用要偏性大的中藥迅速平衡身體之偏,只要大的不平衡緩解了,不適症狀就會迎刃而解。不過,既然是偏性大的藥物,副作用都是比較大的。因為它雖然緩解了身體大的不平衡,但在局部又產生了大量小的不平衡,此時,就需要中醫調養,找出眾多不平衡中的主要矛盾,用偏性相對較小的中藥來平衡它。這往往就是中醫的一診、二診、三診。

當然,中醫療效差,效果慢,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國的中醫缺乏保障,治好了無功,治壞了則罪過大了。中醫們在這種情況下,明哲保身,當然要多用不痛不癢的中藥,雖然有療效,但療效慢了,這就使很多人覺得中醫是用來保養的,而不是用來治病的。

中醫是來治病的?還是用來養生的?----轉載自趙偉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