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王朝大多數興旺時間在300年左右?

自秦朝建立大一統的封建帝國以來,秦王嬴政自稱始皇帝,並且規定他的繼承人為秦二世,往後三世、四世......乃至萬世,希望自己子子孫孫無窮匱矣,秦帝國萬世不朽,永遠能夠統治下去。但是可嘆的是秦二世而亡,才統治了十幾年,這個往日無比強盛的帝國就走向了毀滅。自此以後,中國的歷代封建王朝,國祚很少有能超過300年的。漢朝雖然統治了405年,但中間也經歷了王莽之亂的分水嶺。其餘像國力強大唐朝,國祚289年,經濟繁榮的宋朝320年,明朝276年,清朝267年。雖然歷朝歷代建國初期的統治者都曾想方設法用盡心血力圖使自己一手建立起來的“家天下”萬世不朽,但是無一例外都逃脫不掉兩三百年一次的改朝換代的命運。這是問什麼呢?

原因很多,也很複雜。筆者認為,改朝換代是必然因素導致的偶然結果。什麼意思呢?可以這樣來理解: 比如說300年經歷一次改朝換代,那麼300年這個數字,可以看成是偶然的。但是唐、宋、明、清這麼多朝代,更迭的時間都是300年,也就是說300年這個數字成了一個週期,一個改朝換代的週期。這樣一來,“300年”這個偶然數字的產生,就肯定有它產生的必然原因了。筆者認為,有兩大必然原因主導著“300年”這一週期——“土地兼併”和“氣候變化”。

1、怎樣理解中央集權

為什麼中國王朝大多數興旺時間在300年左右?

今天先來說第一個,也就是“土地兼併”。

自秦朝大一統以來,“封建制度”伴隨著中國的王朝興衰兩千餘年。這是一段漫長的時光,漫長到足矣用“恐怖”兩個字來形容。封建制度下的帝國,或者說君主,兩千多年來都在不斷重複循環地做著一件事——中央集權。

“中央集權”這四個字我們到底該怎麼理解呢?其實我們可以用著名的歷史學家黃仁宇教授的一句話來解釋這四個字,那就是:“中央政府能夠直接向每個農民徵稅的國家。”

這樣的國家最為鮮明的代表,就是中國的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秦始皇用他至高無上的權力,編制了一套精心設計出來的精確到以“每個人”為單位的統治網絡。他以超大的工作量和超精細的工作流程,以郡縣為基礎,設立四通八達“鐵路”一般的交通樞紐,把每家每戶,每一個秦國公民都歸入進帝國的層級編制,記錄檔案。這樣一來,帝國的每一個生產單位(包括農民、手工業者、商人),他們的生產量,他們應該繳納的稅,都完完全全在帝國的掌控之下。地方很少出現私吞土地的豪強,很少出現土地糧食產量的虛報、很少稅務的作假、也很少出現各種生產量的隱瞞。總而言之就是,帝國的權力能夠以高度集中的方式滲透到帝國統治的各個角落,帝國能夠享有整個國家的所有資源。

這樣的“中央集權”統治有好處嗎?當然有。首先,這樣一套制度不但會保證國家的稅收穩定而且源源不斷,而且如果統治者只要不是也別殘暴,就足以保證最底層的納稅者,比如最辛苦的農民,不會有過於繁重的負擔。因為帝國的稅收百分比是一定的,除了向帝國納稅以外再無任何地方的苛捐雜稅(明朝國家對農民的稅收很低,農民總體稅收很重的主要原因是地方官巧立名目的各種額外稅),肯定會保障農民的基礎生活,只要不出現大規模天災農民們基本上可以獲得溫飽。僅此兩點,就足以說明如果“中央集權”能夠達到這種理想化的話,那麼王朝千世萬世絕對有可能實現。

但是,已經很接近這種“中央集權”的秦朝,為什麼只統治了十幾年就滅亡了呢?原因很簡單,這種高度的集權,讓秦朝統治者的慾望膨脹到沒有止境,統治者殘暴異常,國家強加在老百姓身上的賦稅已經足夠把他們壓垮了。當老百姓連最基礎的溫飽問題都不能解決時,他們能做的只有造反。

於是,後世的封建統治者充分地理解了這一點,他們往往不會向老百姓索取太過繁重的賦稅,而是採取一種溫和的統治態度,即所謂的“仁政”。幾百年以後,這種以仁政為核心統治理念的社會體制不斷得到推廣,帝國運轉的方式越來越趨於成熟。

為什麼中國王朝大多數興旺時間在300年左右?

2、怎樣理解土地兼併

後世的大部分皇帝既沒有秦始皇的精明手段,又沒有他的統治精力,這樣的話,隨著封建制度的不斷髮展,在皇帝不可能做到事無鉅細而且臣子們又不斷中飽私囊的情況下,那麼原先的“中央政府能夠直接向每個農民徵稅”這樣一個本來應該存在的現實,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了。這就是土地兼併的開始。

怎樣給土地兼併下一個定義呢?國家的土地是一定的,一定時期內國家的人口(生產力)也是一定的。國家通過丈量土地核實用於耕田的土地數量,通過人口普查戶籍定製核實納稅人數。這樣一來,國家每年從土地上收取的賦稅也應該是一定的。當土地兼併開始的時候,這一套本來該是鐵一般剛硬的制度很快就會發生質的變化。首先表現出來的就是土地產權逐漸向少數人手中轉移,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地主階級。地主們通過暴力侵佔自耕農的農田,使這些原本自給自足的並且依法納稅的自耕農失去土地,為了生存不得不依附這些地主,變成佃農。成為佃農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佃農所耕種生產的每一粒糧食全歸地主所有,而地主只會給他們僅夠維持生存的口糧,維持他們生存的目的也是使他們能夠繼續替地主打工種田。這樣一來,我們的封建政府再也無法從這些原本勤勞耕作按時納稅的自耕農身上獲取一毛錢的稅了。他們由為封建帝國服務的公民變成地方豪強地主階級的私人僕役。每當一個自耕農成了佃農,就意味著中央政府對這個地方的實際稅收減少一分。稅收每減少一分,就意味著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降低了一分。所以,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名存實亡,“小農經濟”變相成了類似於西方種植園主那樣的“莊園經濟”。這就是土地兼併。

如果我們再理想化的假設一下,這些地主如果能按照國家的標準進行納稅,也就是說國家有足夠的條件控制他們,牢牢掌握國家的資源,讓那些佃農生產的資源合理地流向中央政府,那麼也是可以的。但是,現實和理想有著不可逆轉的巨大差別。地方中那些侵佔民田的豪強地主,他們有充足的利益和理由,與官紳勾結,矇騙中央政府,虛瞞他們擁有的民田數量,謊報民間戶籍,等於說把一部分國家的資源據為己有。他們自身的勢力得到了擴張,那麼就意味著中央的權力在不斷得到削弱。土地兼併的越嚴重,中央的控制權就越弱小。當這種兼併達到了一定的程度的時候,中央的權力徹底離心,中央政府的生存已經達到了要完全來依賴這些地主豪強的支持。那麼這個時候,已經離亡國不遠了。

為什麼中國王朝大多數興旺時間在300年左右?

3、300年,成為土地兼併週期的最大承載量

土地兼併導致國家用來徵稅的農田越來越少,徵稅的農田少了意味著國家的稅收減少。國家的稅收減少意味著財政費用入不敷出,供養不起軍隊,導致軍隊戰鬥力削弱。這樣一來,一旦爆發戰事,國家就會越來越顯得力不從心,國家不能鎮壓叛亂,那麼這種動亂就會越來越大,大到政府的力量已經不足以去提供解決的方案了。而那些擁有國家大部分土地,拿著大部分稅收的地主豪強呢?他們只能算是投機者。他們擁有社會上的大部分資源,有能力也有義務去替國家分憂。但是他們往往會採取觀望的態度。有利可圖時,他們也許會幫助這個國家一把。如果他們覺得投資給國家可能不會有太好的受益時,那他們就完完全全成了守財奴,坐視這個國家的存亡了。而對於那些失去土地的反叛者來說,他們期待著一場毀滅性的大動亂,期待著亂世過後的重新洗牌。

到此為止,我們已經不難看出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每一朝每一代從建立伊始到滅亡之秋,都在重複著一個相同的過程,那就是—:土地重新分配——土地兼併——土地兼併發展到極限——天下大亂重新洗牌——建立新朝再一次土地重新分配——的這樣一個過程。整個王朝史,就是中央政府和地方豪強地主的爭奪土地人口的鬥爭史。這樣的歷史一代又一代不斷重演,剛好形成了300年的這樣一個週期。受中國的土地數量和人口數量的影響(當然也有生產技術的影響),300年,即是土地兼併從開始到發展致極限的最大承受時間。


昨天我們探討了中國的封建王朝大多數都逃不掉兩三百年一次改朝換代的命運的一個必然原因——土地兼併,並且總結出了——土地重新分配——土地兼併——土地兼併發展到極限——天下大亂重新洗牌——建立新朝再一次土地重新分配——的這樣一個以300年為極限的朝代更替週期。今天我們繼續再來探討另一個必然因素——氣候變化。

為什麼中國王朝大多數興旺時間在300年左右?

1、什麼是小冰河時期

在進入主題之前,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有必要先解釋一下。昨天有網友留言,問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土地兼併從開始到極限的週期是300年,而不能是500年、800年或者其他更長的時間?怎麼證明這個週期是300年?筆者認為,300年這個週期不需要證明,因為它是一個事實,唐、宋、明、清都是差不多300年而亡(由於清朝滅亡具有極其特別的性質可以不予討論),我們需要做的是,在這個事實的基礎上找出為什麼週期是300年的原因,用科學的方法和理論來解釋為什麼不是500年或者800年的更長時間。能解釋這個問題的就是下面筆者要和大家探討的必然因素之氣候變化因素。

現在網上關於明朝的滅亡有一個十分新穎而且鮮明的觀點,那就是“明朝末年趕上了小冰河期”(關於這一歷史現象筆者會在下文有重點討論)。什麼是“小冰河期”呢?簡單來說就是在某一段時間內地球氣溫大幅度下降,從而導致農作物大幅減產,社會劇烈動盪,人口大幅銳減(歷史上的小冰河期這些現象無一例外地發生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查閱相關資料)的一個過程。但是“小冰河期”就像季節輪迴一樣,不是發生以後就會持續到底的,而是具有周期性的。

據歐洲的近些年氣象專家的研究,歐洲小冰河期始於13世紀,在17世紀達到巔峰,並最終在大約200年前減緩了活動趨勢。在它的巔峰時期,北歐一帶饑荒肆虐。有人認為挪威和瑞典有一半的人口在饑荒中喪生。與此同時,全球各地冰雪蔓延,埃塞俄比亞的部分地區白雪皚皚,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傳統農業國家的中國的農作物大幅減產,常年平靜的蘇必利爾湖湖面開始結冰。

中國近代氣象學家竺可楨教授撰寫的中國氣象史的資料中,明確記載了中國歷史上幾次最大規模的社會動亂時期確實和中國歷史上四次小冰河期有密切關係——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是第一次小冰河期,東漢末年、三國、西晉是第二次小冰河期,唐末、五代、北宋初是第三次小冰河期,明未清初是第四次小冰河期。當時氣溫劇降,造成北方乾旱,糧食大幅減產。中國的很多歷史學家根據竺可楨教授的這一研究成果明確指出,由於氣候寒冷導致的糧食作物大幅減產,造成了長達幾十年的社會劇烈動盪和災荒與戰亂,長期的饑荒導致戰亂無限制地擴大,戰亂又使得屍橫遍野,屍體得不到處理,從而衍生出大規模的疾病瘟疫,總總因素交織著,使得人口數量大幅銳減,人民的怨恨無處發洩於是全體把矛頭指向政府,從而改朝換代,秩序重組,重新洗牌。

為什麼中國王朝大多數興旺時間在300年左右?

2、氣候變冷導致的全國性災荒,才是撼動王朝政權的核心力量

有的歷史學家甚至還認為,明朝末年從美洲引進過來的抗旱高產作物土豆、玉米和紅薯,大大挽救了由於糧食減產而處於饑荒邊緣的中國農民的性命。要是沒有這些外來糧食作物傳入中國的話,明朝會因為大饑荒而導致的滅亡的時間將會提前十幾年,甚至在崇禎元年(1628年)明朝就該滅亡了。明末中國土地上的人口有一億二千萬,到清朝入關建立新朝之後只剩下五千多萬,而此時中國的小冰河期還遠遠沒有過去。這期間之所以能過渡到“康乾盛世”,正是依賴著玉米、土豆這些外來的農作物。而康乾盛世之所以能形成的原因,正是小冰河期在康熙朝中葉結束,中國大地開始回暖,原本中國傳統的糧食作物開始大幅增產。

據《漢南續郡志》記載:從崇禎元年開始僅陝西地區由氣候變化引起的災荒十年間不曾中斷。如果在加上其他地區足以讓任何神魔都恐怖的人間地獄,這對於生產力及其低下的且自古就是以農立國的王朝簡直是連根撥起,其破壞程度甚至高於當代核戰爭。

在小冰河期氾濫的那個年代,崇禎說的一點也沒有錯。“事事皆亡國之象”這句話,充分說明了那個時候的災荒和動亂非人力所能挽回的特點。明朝的小冰河期是在1580年開始的,在這之後氣溫驟然下降,整個降溫過程十分明顯,而且氣溫最低的階段就是明朝末期的那段日子——1600年至1644年。這段時間,氣溫驟然下降到了千年以來的最低點,萬年以來的次低點,在百萬年也是最低的6、7個極度寒冷的時期之一。可以說是自從人類步入文明時期以來,最寒冷的時期。那個時候,夏天大旱與大澇相繼出現,冬天奇寒無比,不光黃河以北,連上海、蘇浙、福建、廣東等地都狂降暴雪,這些奇異無常的現象在明末清初的史料《閱世編》、《庸閒齋筆記》、《明史·五行志》、《清史稿·災異志》中都提到了。先不說崇禎有沒有治國之才,單說這種種的不可抗拒的毀滅性自然因素,是他和他的帝國所能拯救過來的嗎?

為什麼中國王朝大多數興旺時間在300年左右?

3、中國氣候的冷暖更替300年一次,正好與王朝壽命吻合

我們再來看一看一些關於數據的分析情況。由於中國歷史的時間跨度太過漫長,太早的年代受技術的影響很難有明確的氣溫變化的詳實記錄。有專家統計過自公元850年(唐宣宗時期)到公元1900年清朝滅亡前夕這一千多年間的氣溫變化情況:冷期長539年,暖期長511年。如果按照冷暖時期交替循環的原則來細分的話,大致可以分為8個溫暖期,8個寒冷期,即16個氣候期。在這8個寒冷期當中一共爆發了7次國家性的大動亂和大劇變,除了元朝是在溫暖期(1368年,此時距離上一次小冰河期過去了8年)滅亡的之外,其餘幾朝無一例外是在寒冷期滅亡的。如果把這段時間內大大小小那些沒有引起政權更迭的農民暴亂都算上的話,可以統計出有86%的暴亂髮生在寒冷期的低谷。冷暖期變化和國家動亂頻率變化的高度吻合已經不能單單用巧合來解釋了。

大家可能會說,宋朝並不是亡於農民暴亂啊,宋朝是被外敵入侵所滅的啊。不錯,北宋和南宋分別亡於金人和蒙元的遊牧民族。但是稍加考察便不難發現,中國歷史上的遊牧民族對中原王朝的戰爭活動最為頻繁的幾個時間段,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在中國北方小冰河時期達到最高峰的時間結點左右。漢朝中葉的匈奴如此,五胡亂華如此,金人南下更是如此。這些遊牧民族所謂的對中原人民的屢屢南下侵犯,其實總結一下無非就是不斷擄掠、搶奪。搶奪中原的糧食資源,物產資源以維持生存。相比中原的農耕民族,那些遊牧民族更加是靠天吃飯。中原就算災荒,糧食也必定有囤積。但是遊牧民族牧馬放羊,一旦遇到小冰河時期,極度嚴寒下草原寸草不生,牛羊大量死亡,他們就會馬上面臨食物的斷層。這樣一來,他們除了南下劫掠,還能怎麼樣?所以每一週期氣候開始轉冷的時候,也就是北方遊牧民族和中原政權爆發戰爭的時候。

說道這裡,大家應該不難看出來為什麼中國的封建王朝大體上都是兩三百年一次改朝換代了。因為每過兩三百年,中國都要經歷一次小冰河時期,也就是極度嚴寒的時期。在這段時期內,由於土地兼併嚴重,大量農民失去土地流落為佃農,他們家無餘糧,給地主階級打工吃了上頓沒下頓。一旦遇到因為寒冷而帶來的大饑荒,他們沒有一點應對災荒的能力。這些人在土地上耕種了一輩子,遇到荒年無人救濟,腐敗的王朝無法顧及他們的生死,他們就只能坐等死亡。由於這個時候王朝已經經歷了兩三百年的發展,人口增長達到了一定數目和土地資源由於兼併短缺的這樣一個矛盾在災荒的年代達到了最大化,那麼農民們的反抗戰爭無論怎樣也不可避免了。隨後,政權更迭,改朝換代,一切資源都開始重新分配,一切秩序都開始重新整合,一切混亂都開始重新洗牌。

“土地兼併”和“氣候變化”這兩個導致300年一次王朝更迭的因素,可謂相互牽連,互為因果。如果沒有土地兼併,王朝政府有足夠的糧食儲備,那麼就算遇到了小冰河時期,政府有足夠的賑災能力以幫助農民渡過這段災荒的歲月,改朝換代的時間恐怕也未可知。如果沒有小冰河時期,那麼就算有土地兼併,那麼也不會產生大面積災荒,農民也不至於吃不上飯,交不起稅,帝國能在這樣一個病態的平衡下支撐多久也還是個未知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