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的地位古代為什麼不高?孔子是怎樣被推為“聖人”的?'

"

當代的尊孔,按照儒林中人的說法,醞釀於上世紀80年代末,逐步發展了30年盛於今。幾年前,隨著讀經熱和于丹的講述,《論語》再度火爆。但是,《論語》全書通篇比較雜亂,並非一部結構嚴謹,邏輯清晰的著作。那麼,這本古書為何是如此面目?

在《生死秦始皇》一書中,本書作者、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辛德勇普及了一些關於古書的基本知識:古書的篇名和書名一般都是“無中生有”,其次序是先有篇題,後有書名。地下出土的戰國竹書顯示,駢體一本寫在簡冊背面。因為內文無篇題卷次,為了防止脫佚造成錯亂,到漢代,為了強調各篇次序作者在全書篇末記明各篇次序。按照辛德勇的分析,古書最元初的狀態是單篇別行,之後惠及這些單篇短文而成書。因此,書名是次生的。

那麼,《論語》的書名從何而來?“論”真的同“倫”嗎?書名的意思究竟是什麼?對此,楊伯峻先生在《論語譯註》中說,《論語》的“論”,意思是論纂;《論語》的“語”,是“語言”的意思。“論語”的意思是吧“接聞於夫子之語”“論纂”起來。而“論語”的名字是當時的編纂者為之命名,而非後來別人命名。對此,辛德勇引用了餘嘉錫先生的分析,“論語”的意思是從其文本屬性而來,不過是“編次之語”。也就是說,楊伯峻與此前的餘嘉錫先生觀點相同。

"

當代的尊孔,按照儒林中人的說法,醞釀於上世紀80年代末,逐步發展了30年盛於今。幾年前,隨著讀經熱和于丹的講述,《論語》再度火爆。但是,《論語》全書通篇比較雜亂,並非一部結構嚴謹,邏輯清晰的著作。那麼,這本古書為何是如此面目?

在《生死秦始皇》一書中,本書作者、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辛德勇普及了一些關於古書的基本知識:古書的篇名和書名一般都是“無中生有”,其次序是先有篇題,後有書名。地下出土的戰國竹書顯示,駢體一本寫在簡冊背面。因為內文無篇題卷次,為了防止脫佚造成錯亂,到漢代,為了強調各篇次序作者在全書篇末記明各篇次序。按照辛德勇的分析,古書最元初的狀態是單篇別行,之後惠及這些單篇短文而成書。因此,書名是次生的。

那麼,《論語》的書名從何而來?“論”真的同“倫”嗎?書名的意思究竟是什麼?對此,楊伯峻先生在《論語譯註》中說,《論語》的“論”,意思是論纂;《論語》的“語”,是“語言”的意思。“論語”的意思是吧“接聞於夫子之語”“論纂”起來。而“論語”的名字是當時的編纂者為之命名,而非後來別人命名。對此,辛德勇引用了餘嘉錫先生的分析,“論語”的意思是從其文本屬性而來,不過是“編次之語”。也就是說,楊伯峻與此前的餘嘉錫先生觀點相同。

《論語》的地位古代為什麼不高?孔子是怎樣被推為“聖人”的?

孔子雕像

按照楊伯峻的研究,《論語》是很多短片的集合,篇章排列隨意,前後章無遞進和邏輯關聯。孔子的言論,其弟子當時各有記載,後來才彙集成書。有的還出自孔子的再傳弟子。自唐代柳宗元之後,很多學者都疑為曾參學生編定。《論語》的書寫始於春秋末期,成書於戰國初期。

《論語》一書的古代地位,並沒有漢代至今這麼高。北大教授李零在《去聖乃得真孔子》一書中說,孔子時代的六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經》《周易》《樂經》《春秋》。漢代以後儒家成為意識形態,孔學被聖化,漢代的五經是——即《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在漢代,漢武帝獨尊儒術,使得《論語》的地位提高,與《孟子》《孝經》《爾雅》一起成為四大傳記。漢代傳記是將儒家之書作為讀經的入門書和參考資料,並非真正的經。唐代有九經,但不包括四大傳記。宋代有四書五經,《論語》是五經之外的四書之一。清代十三經,將《論語》列入,這與此前的理解不同。

清華大學教授秦暉在《儒家的命運》一文中說,《論語》在儒家體系中是不是有那麼高的地位。在宋明理學興起前,人們基本上提到的就是六經,當前傳統的儒學當然認為孔子講的話也很好,從司馬遷的《儒林列傳》中說到孔子的貢獻,根本沒有提到《論語》。他說孔子的這些整理,其“辭微而指博”,也就是說孔子本人並不做什麼論述,他是通過對西周典籍的整理,在字裡行間體現他的價值追求。

"

當代的尊孔,按照儒林中人的說法,醞釀於上世紀80年代末,逐步發展了30年盛於今。幾年前,隨著讀經熱和于丹的講述,《論語》再度火爆。但是,《論語》全書通篇比較雜亂,並非一部結構嚴謹,邏輯清晰的著作。那麼,這本古書為何是如此面目?

在《生死秦始皇》一書中,本書作者、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辛德勇普及了一些關於古書的基本知識:古書的篇名和書名一般都是“無中生有”,其次序是先有篇題,後有書名。地下出土的戰國竹書顯示,駢體一本寫在簡冊背面。因為內文無篇題卷次,為了防止脫佚造成錯亂,到漢代,為了強調各篇次序作者在全書篇末記明各篇次序。按照辛德勇的分析,古書最元初的狀態是單篇別行,之後惠及這些單篇短文而成書。因此,書名是次生的。

那麼,《論語》的書名從何而來?“論”真的同“倫”嗎?書名的意思究竟是什麼?對此,楊伯峻先生在《論語譯註》中說,《論語》的“論”,意思是論纂;《論語》的“語”,是“語言”的意思。“論語”的意思是吧“接聞於夫子之語”“論纂”起來。而“論語”的名字是當時的編纂者為之命名,而非後來別人命名。對此,辛德勇引用了餘嘉錫先生的分析,“論語”的意思是從其文本屬性而來,不過是“編次之語”。也就是說,楊伯峻與此前的餘嘉錫先生觀點相同。

《論語》的地位古代為什麼不高?孔子是怎樣被推為“聖人”的?

孔子雕像

按照楊伯峻的研究,《論語》是很多短片的集合,篇章排列隨意,前後章無遞進和邏輯關聯。孔子的言論,其弟子當時各有記載,後來才彙集成書。有的還出自孔子的再傳弟子。自唐代柳宗元之後,很多學者都疑為曾參學生編定。《論語》的書寫始於春秋末期,成書於戰國初期。

《論語》一書的古代地位,並沒有漢代至今這麼高。北大教授李零在《去聖乃得真孔子》一書中說,孔子時代的六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經》《周易》《樂經》《春秋》。漢代以後儒家成為意識形態,孔學被聖化,漢代的五經是——即《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在漢代,漢武帝獨尊儒術,使得《論語》的地位提高,與《孟子》《孝經》《爾雅》一起成為四大傳記。漢代傳記是將儒家之書作為讀經的入門書和參考資料,並非真正的經。唐代有九經,但不包括四大傳記。宋代有四書五經,《論語》是五經之外的四書之一。清代十三經,將《論語》列入,這與此前的理解不同。

清華大學教授秦暉在《儒家的命運》一文中說,《論語》在儒家體系中是不是有那麼高的地位。在宋明理學興起前,人們基本上提到的就是六經,當前傳統的儒學當然認為孔子講的話也很好,從司馬遷的《儒林列傳》中說到孔子的貢獻,根本沒有提到《論語》。他說孔子的這些整理,其“辭微而指博”,也就是說孔子本人並不做什麼論述,他是通過對西周典籍的整理,在字裡行間體現他的價值追求。

《論語》的地位古代為什麼不高?孔子是怎樣被推為“聖人”的?

秦暉認為,先秦儒家不愛頌聖

不難看出,《論語》在中國古代典籍中的地位,自漢代以後開始逐步提高。與之相對應的是,孔子生前否認自己是聖人,但是,他的弟子和後世學人不斷尊孔,把他抬到了廟堂,高高供起。對此,李零在《喪家狗:我讀〈論語〉》一書中說,孔子活著的時候曾明言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7.20)。但子貢稱,孔子是“天縱之將聖”,但被孔子否認(《子罕》9.6)。孔子死後,子貢和宰予、有若開始尊孔子為聖人(《孟子·公孫丑上》),然後,孟子也繼續了這一過程,稱孔子為“集大成者”“聖之時者”(《孟子·萬章下》)孔子明明說,聖人都是死人,活著根本見不著(《論語·述而7.23》),孟子偏偏要說,孔子是活聖人。此外,荀子也尊孔子為聖人。李零認為,在戰國和秦代,孔子是一個名氣大的普通人,眾多學者和批評家中國的一員。從漢代開始,孔子闊了起來,歷代皇帝都給他加封諡號。

秦暉認為,先秦時代的儒家一般來說沒有把孔子當做聖人,他們心中的聖人是“周公”。在先秦儒學體系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到他們的理想是三代,而所謂三代主要是西周。孔子和先秦時代的儒家不斷講,周如何偉大,孔子有一次講現在不好,其中就提到說他好久沒有夢到周公了。孔子和先秦時代的其他儒家不斷地講,所謂的三代,“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周鑑於三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三代”為盛世,為聖治;周公為極盛,為至聖。此後則求“小康”而不可得,而如今則是“禮崩樂壞”。後世人認為,這是體現了儒家的批判精神。秦暉強調,先秦儒家是不怎麼歌功頌德的,到了以後才學會了歌功頌德。先秦時代的儒家精神可以說是非常不滿於現狀,褒獎它的人認為是一種社會批判精神,貶低它的人認為儒家是歷史倒退。

"

當代的尊孔,按照儒林中人的說法,醞釀於上世紀80年代末,逐步發展了30年盛於今。幾年前,隨著讀經熱和于丹的講述,《論語》再度火爆。但是,《論語》全書通篇比較雜亂,並非一部結構嚴謹,邏輯清晰的著作。那麼,這本古書為何是如此面目?

在《生死秦始皇》一書中,本書作者、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辛德勇普及了一些關於古書的基本知識:古書的篇名和書名一般都是“無中生有”,其次序是先有篇題,後有書名。地下出土的戰國竹書顯示,駢體一本寫在簡冊背面。因為內文無篇題卷次,為了防止脫佚造成錯亂,到漢代,為了強調各篇次序作者在全書篇末記明各篇次序。按照辛德勇的分析,古書最元初的狀態是單篇別行,之後惠及這些單篇短文而成書。因此,書名是次生的。

那麼,《論語》的書名從何而來?“論”真的同“倫”嗎?書名的意思究竟是什麼?對此,楊伯峻先生在《論語譯註》中說,《論語》的“論”,意思是論纂;《論語》的“語”,是“語言”的意思。“論語”的意思是吧“接聞於夫子之語”“論纂”起來。而“論語”的名字是當時的編纂者為之命名,而非後來別人命名。對此,辛德勇引用了餘嘉錫先生的分析,“論語”的意思是從其文本屬性而來,不過是“編次之語”。也就是說,楊伯峻與此前的餘嘉錫先生觀點相同。

《論語》的地位古代為什麼不高?孔子是怎樣被推為“聖人”的?

孔子雕像

按照楊伯峻的研究,《論語》是很多短片的集合,篇章排列隨意,前後章無遞進和邏輯關聯。孔子的言論,其弟子當時各有記載,後來才彙集成書。有的還出自孔子的再傳弟子。自唐代柳宗元之後,很多學者都疑為曾參學生編定。《論語》的書寫始於春秋末期,成書於戰國初期。

《論語》一書的古代地位,並沒有漢代至今這麼高。北大教授李零在《去聖乃得真孔子》一書中說,孔子時代的六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經》《周易》《樂經》《春秋》。漢代以後儒家成為意識形態,孔學被聖化,漢代的五經是——即《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在漢代,漢武帝獨尊儒術,使得《論語》的地位提高,與《孟子》《孝經》《爾雅》一起成為四大傳記。漢代傳記是將儒家之書作為讀經的入門書和參考資料,並非真正的經。唐代有九經,但不包括四大傳記。宋代有四書五經,《論語》是五經之外的四書之一。清代十三經,將《論語》列入,這與此前的理解不同。

清華大學教授秦暉在《儒家的命運》一文中說,《論語》在儒家體系中是不是有那麼高的地位。在宋明理學興起前,人們基本上提到的就是六經,當前傳統的儒學當然認為孔子講的話也很好,從司馬遷的《儒林列傳》中說到孔子的貢獻,根本沒有提到《論語》。他說孔子的這些整理,其“辭微而指博”,也就是說孔子本人並不做什麼論述,他是通過對西周典籍的整理,在字裡行間體現他的價值追求。

《論語》的地位古代為什麼不高?孔子是怎樣被推為“聖人”的?

秦暉認為,先秦儒家不愛頌聖

不難看出,《論語》在中國古代典籍中的地位,自漢代以後開始逐步提高。與之相對應的是,孔子生前否認自己是聖人,但是,他的弟子和後世學人不斷尊孔,把他抬到了廟堂,高高供起。對此,李零在《喪家狗:我讀〈論語〉》一書中說,孔子活著的時候曾明言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7.20)。但子貢稱,孔子是“天縱之將聖”,但被孔子否認(《子罕》9.6)。孔子死後,子貢和宰予、有若開始尊孔子為聖人(《孟子·公孫丑上》),然後,孟子也繼續了這一過程,稱孔子為“集大成者”“聖之時者”(《孟子·萬章下》)孔子明明說,聖人都是死人,活著根本見不著(《論語·述而7.23》),孟子偏偏要說,孔子是活聖人。此外,荀子也尊孔子為聖人。李零認為,在戰國和秦代,孔子是一個名氣大的普通人,眾多學者和批評家中國的一員。從漢代開始,孔子闊了起來,歷代皇帝都給他加封諡號。

秦暉認為,先秦時代的儒家一般來說沒有把孔子當做聖人,他們心中的聖人是“周公”。在先秦儒學體系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到他們的理想是三代,而所謂三代主要是西周。孔子和先秦時代的儒家不斷講,周如何偉大,孔子有一次講現在不好,其中就提到說他好久沒有夢到周公了。孔子和先秦時代的其他儒家不斷地講,所謂的三代,“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周鑑於三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三代”為盛世,為聖治;周公為極盛,為至聖。此後則求“小康”而不可得,而如今則是“禮崩樂壞”。後世人認為,這是體現了儒家的批判精神。秦暉強調,先秦儒家是不怎麼歌功頌德的,到了以後才學會了歌功頌德。先秦時代的儒家精神可以說是非常不滿於現狀,褒獎它的人認為是一種社會批判精神,貶低它的人認為儒家是歷史倒退。

《論語》的地位古代為什麼不高?孔子是怎樣被推為“聖人”的?

《喪家狗》一書在學術界掀起軒然大波,但沒有人在學術上駁倒李零

綜上所述,古儒經典就是“六經”,這些著作不是孔子的原著,而是孔子整理的西周典籍。《論語》地位的上升,與孔子被吹捧為聖人,地位越抬越高有直接的對應關係。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只是眾多有名氣的學者和批評家之一。在孔子去世後,孔子的弟子子貢、宰予、有若等人開始尊崇孔子為聖人,其後的孟子、荀子等人繼續了這一過程。進入漢代之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得孔子的地位大幅抬升,後代的皇帝也競相加入這一行列,孔子的諡號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長,而《論語》也隨之水漲船高。

漢武帝獨尊儒術,歷代皇帝奉儒家為意識形態。並非要復興學術,而是讓天下英雄盡入彀中,並統一思想,馴服民眾,以維護王朝統治。在尊孔和《論語》地位上升之間,是一種相互之間的正向激勵:歷代皇帝抬升孔子,使得《論語》地位提高,而《論語》重要性的提高、乃至成為科舉的必考內容,又更加鞏固了孔子的地位。此番光景,與先秦時代自然不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