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闊佬吃飯有多擺譜?一般人吃不出這個水平,看完規矩就飽了

在《中國食辣史》這本書中,曹雨教授提到了“官府菜”這個名詞。在中國當下的飲食譜系中,官府菜與京菜、魯菜的風格較為貼近。前者對應的品牌,是北京的譚家菜;後者對應的品牌,則是發軔于山東的孔府菜。

官府菜的造價頗為昂貴,但與此同時,它的特色卻並不濃郁。在官府菜構成的宴席中,每一道大菜都顯得精緻美好,讓人一看便食指大動,而且做菜的風格中規中矩。與此同時,菜的味道,也多半是平和中庸,通常很難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對於官府菜來說,沒有特色,就是它最顯著的特色。主動吃官府菜的那些人,吃的是排場,是面子,是有閒階級的身份認同感。而菜餚本身的味道與品質,反而退居其次了。

比起形態各異的江湖菜,官府菜顯得更為整齊劃一,宛如秩序井然的順民。連各種菜餚的數量,都有著固定的數字。吃貨鼻祖袁枚,便在他的《隨園食單》裡這樣記錄:“今官場之菜,名號有十六碟、八簋、四點心之稱。”連冷熱菜式的數量,都要四平八穩,其“規矩”可見一斑。

如今官府菜的儀式感,已經被剝離了很多。而古代官府菜的見證者,不僅要遵守繁瑣的用餐禮儀。連它的選材、烹飪方式,都有著頗為嚴格的規矩。

下面,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在官府菜的演變歷史中,衍生出了哪些破規矩?

(一)事逼祖宗孔子

孔子是儒家公認的第一聖人,這個頭銜實至名歸。只要孔子的名號存在一天,孟子就只能當個亞聖。而且說句扎心的話,比起孔聖人,這個亞聖簡直就是個“戰五渣”。

孟子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只會說一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打了半天比喻,卻給不出來任何實際的操作方法。所以說在孔子的面前,孟子的姿勢水平有待提高,他還是要好好學習一個。

孔子則恰恰相反。他不僅會講大道理,還能給出實際操作的方式。聖人畢竟是聖人,他生怕你掌握不了他的知識,所以不惜掰開揉碎,把操作的方式一步一步細化,然後將詳細的操作流程送到你面前。都細緻到了這個份上,誰還好意思不遵守規矩?

古代闊佬吃飯有多擺譜?一般人吃不出這個水平,看完規矩就飽了

禮記中對於吃飯的記載,就是孔子對於官府菜禮儀的早期定義。孔子在《論語》中曾經這樣說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潔,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惡臭不食;失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這僅僅是孔子對宴會禮儀的一部分描述,但操作的方式,已經非常具體了。

前幾條不難理解,放到我們今天,這幾條也同樣適用。吃飯當然要講究衛生,如果肉變質了,或者夾生了,當然不能貿然食用。而最後兩條,則代表了有閒階級的講究方式。在現代人看來,有些規矩就是武理取鬧——如果把熟肉切歪了,難道就真的不能吃了?但在孔子看來,這種行為太過失禮。對於一個士大夫來說,則更是有失身份。

當然,孔子對於吃飯的態度,也並非總是如此。他曾經用這樣的話稱讚弟子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這句話同樣很好理解,顏回住在陋巷,吃粗糲的飯食,只能喝到涼水,別人認為這是活受罪,顏回卻並不在意,這真是賢者的表現啊!

那麼問題來了:同樣是評價吃飯,孔子的態度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反差

由此可見,無論是觀點還是方法論,孔子都做到了極致。在他看來,宴席本身與“禮”,有著天然的關係。身為有身份、有學識的人,則必須要遵守“禮”的規定。而日常的飲食,則應當簡樸為上。對生活慾望低的人,自然能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學習和工作上面去。

在宴飲文化之外,將“禮”剝離開來分析,孔子無疑是千古第一人了。

(二)官府菜的食材選擇

官府菜的食材選擇,通常也是中規中矩。在此基礎上,成品要擁有貴氣十足的樣子,這才符合官員們對自身的身份認同感,也符合大眾對有閒階級的預期。

如果想要體現貴重感,就只能往兩個方面去努力:要麼食材本身非常貴重;要麼賤物貴做,把不值錢的東西做得貴重一些,看起來才足夠酷炫

貴重的材料易於理解。在缺乏養殖技術的年代,鮑魚、魚翅、海蔘這類的食材價格高昂,無疑是公認的貴重食材。通常來說,鮮活的海貨會在中途變質,所以無法抵達京城,所以人們把它們晒成乾貨。雖然如此,這些食材的價值仍然不菲。

對烹飪官府菜的廚師來說,加工乾貨是一種考驗,這造就了無數加工乾貨的高手。無論用水發海蔘,還是用油發海蔘,他們都能做到得心應手。當然,這兩種風格做出來的海蔘菜餚,其味道也是各不相同的。

古代闊佬吃飯有多擺譜?一般人吃不出這個水平,看完規矩就飽了

泡發海蔘

從古至今,魚翅都是一味昂貴的食材。但諷刺的是,魚翅本身並沒有什麼味道。如果想把它變成美味,就要用用火腿,母雞之類的食材煲湯,從而促使魚翅入味。與此同時,也有些人選擇了另一個分支,他們選擇把魚翅做得華麗誘人,但味道卻並不出色。此時的魚翅,已經變成了一道“看菜”。

古代闊佬吃飯有多擺譜?一般人吃不出這個水平,看完規矩就飽了

魚翅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曾經提到過看菜,它最大的特點在於:不求好吃,只求好看。而價格昂貴、味道平庸的魚翅,用來當看菜無疑非常合適。

除了貴重的食材之外,“賤物貴做”也是官府菜慣常的套路。《紅樓夢》裡有一道菜叫做“茄鯗”,借王熙鳳之口,曹雪芹把這道菜的做法告訴了我們:“把才下來的茄子把皮簽了,只要淨肉,切成碎釘子,用雞油炸了,再用雞脯子肉並香菌,新筍,蘑菇,五香腐乾,各色乾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雞湯煨乾,將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裡封嚴,要吃時拿出來,用炒的雞瓜一拌就是。

做一隻茄子,倒要配上好幾只雞。無論是書裡的劉姥姥,還是書外的我們,無一例外地目瞪口呆了。然而,這道無比精緻的茄鯗,不過是紅樓大宴中的一道小菜而已。而後面的大菜價值幾何,更是不言而喻。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歸納出官府菜的第二大特點,那就是刻意貴重有的是食材貴重,有的是烹飪手段貴重,兩者之間,必佔一條。

(三)狗肉上不了大席

人人都知道“狗肉上不了大席”,但上不了大席的食材,通常不限於狗肉一種。那些價格相對低廉,而且地方色彩太過濃郁的東西,通常都不會被官府菜所接納。

譬如像蠶蛹、蝗蟲這種非主流的食物,就不可能在官府菜中出現。

古代闊佬吃飯有多擺譜?一般人吃不出這個水平,看完規矩就飽了

官員大吃蠶蛹,這畫面太美不敢看

而今天極為火爆的牛蛙與麻辣小龍蝦,如果放到官府菜上,那多半也是不受歡迎的東西。

古代闊佬吃飯有多擺譜?一般人吃不出這個水平,看完規矩就飽了

小龍蝦就很難上位

原因很簡單,這些食材的方方面面,都不符合人們對官府菜的預期

那麼問題來了:人們對官府菜的預期,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

首先,官府菜必須軟爛可口。能在古代身居高位的人,大都是科舉場上的飽學之士。少年得志的人是極少數,多數人在頭戴烏紗時,已經是垂垂老矣。而古人的牙齒,遠遠不如我們現代人的牙齒。因此,口感軟爛的食物,往往更受官員們的歡迎。

除了軟爛的口感之外,賣相也非常重要。我們前面曾經提到,在先聖孔子的眼裡,連被切歪的肉都無法下嚥。如果把菜做得醜陋異常,那又怎麼可能讓別人認可呢?所以追求品牌的官府菜,都將佳餚做得油亮紅潤。無論譚家菜還是孔府菜,無疑都符合這樣的特點。

華麗的食材,華貴的外觀,外加無上的儀式感,便是官府菜的標配。

(四)脫俗的華貴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人們的思想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雖然仍有人願意追捧官府菜,以追求這種虛幻的身份認同感。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在追求著個性的解放。他們不僅追求著新的事物,也在渴求著更為刺激的味道,以彰顯自己的卓爾不凡。

在特立獨行的渴望下,非主流的食材開始大受歡迎,各種極具地方特色的餐館,也在各地急速擴張。比之先前,其影響力早已今非昔比。

這種百花齊放的菜式,通常被稱為“江湖菜”。在江湖菜的衝擊下,官府菜開始被人視為封建的殘餘,最終漸漸式微。它們的美食符號開始漸漸萎縮,反而成為了一種偏重儀式感的事物。恐怕在不久的將來,這些東西都會被送進博物館裡。成為供後人瞻仰的歷史。

唯有打破枷鎖,丟棄束縛,才是發展的第一要務。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江湖菜也會踏入這個窠臼,從而進入一個新的歷史輪迴

歷史從未欺瞞,歷史又在重演

(完)

參考書籍:

《論語》,【春秋】孔子

《隨園食單》,【清】袁枚

《紅樓夢》,【清】曹雪芹

《中國食辣史》,【中】曹雨,當代書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