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袁枚,伴老饕,逛菜場

目的地:姑蘇古城菜市場

時間

清晨

主要人物

馬可(熱愛中國美食的德國人)

老饕華永根(江蘇省烹飪協會榮譽會長)

袁枚(隱身於《隨園食單》)

“攜”袁枚,伴老饕,逛菜場


採買目錄

蒜苗 野生太湖蝦 鯽魚 豆腐 散養活雞

“攜”袁枚,伴老饕,逛菜場


“攜”袁枚,伴老饕,逛菜場


“攜”袁枚,伴老饕,逛菜場


“攜”袁枚,伴老饕,逛菜場



“攜”袁枚,伴老饕,逛菜場


食材的採買,風雅之士多不屑為之,華永根卻駕輕就熟。食材挑得好不好,對菜餚的品質至關重要。


“攜”袁枚,伴老饕,逛菜場


袁枚曰

大抵一席佳餚,司廚之功居其六,大班之功居其四。

食材不好,縱然神廚再世也無可奈何。四分採買,六分烹調方得十分美味。至於享用者的角色,在隨園老人的筆下,似乎微不足道。與袁枚有別,同時代的法國美食家布里亞-薩瓦蘭則格外看重享用者對美味的主導作用。在《味覺生理學》一書中,布里亞-薩瓦蘭以巴黎教授的口吻,就“超越感官的餐饗體驗”娓娓道來,用循循善誘的筆觸,從科學與哲學的角度,向世人開啟了通向美食學的大門。在布里亞-薩瓦蘭看來,美味的成全,享用者才是核心要素:“美食鑑享是對人類判斷力的考察,感受決定選擇。悅我口味者,我所嗜慾也。”布里亞-薩瓦蘭認為,懂食知味並非常人所能,天分使然是美食家和善廚者的共性。飲饌之美,美在鑑享的高妙,至於採買的精巧和烹飪的純熟,似乎不足為道。於此之間,中西之別顯而易見:法國美食學鼻祖熱衷於宣揚學說,中國“饞宗”大師則樂於傳授經驗。袁大才子倡導“知味須躬親”,集 40 年美食實踐之精華,著就了垂範後世的《隨園食單》。無獨有偶,晚明奇才張岱也絕非空頭理論家,在《陶庵夢憶》中,他老人家對自制乳酪和自創蘭雪茶津津樂道,足見其興致所在。

相對於歐洲同行的“傳經佈道”,張岱與袁枚的經驗之作更接地氣。一部《隨園食單》,就是一部造福後人的食譜集錦、一部流芳百世的烹飪寶典。說到食譜,不免想到蘊含其中的中西之別。西式食譜以計量精準為特色,容易如法炮製;中式食譜則慣用“適量”“少許”“若干”等表述,很難復舊如初。

依照歐洲人的食譜,烹飪猶如進行自然科學實驗,重在墨守成規;依照中國人的食譜,烹飪更像進行個人藝術創作,憑的是感覺,靠的是經驗。沒有精準量化,就沒有精準複製,一問世便成“孤本”,多少美味就這樣曇花一現,風華難再。歲月模糊了味道,袁枚時代的菜餚到底如何,後人已不得而知。在中國人看來,好吃乃人之本性,基於務實基因,袁枚並未就高大上的美食學著書立說,而是以一部傳世食譜饋饗千秋萬代。

傳世之作著於垂暮之年,這是中法兩位美食大師的共同之處。《隨園食單》於 1792 年成書時,袁枚已年近八旬;《味覺生理學》於 1826 年付梓未久,布里亞-薩瓦蘭便與世長辭。由此可見,越是閱歷豐富,越能吃透人以食為本的道理。

“攜”袁枚,伴老饕,逛菜場


步入菜場,把傘一合,華會長熟門熟路地開始導覽。自 21 世紀初以來,名副其實的馬路菜場逐漸銷聲匿跡,如此正規的室內菜場比比皆是。蘇州街頭,零星出沒的流動小販仍偶爾可見,或幾片塑料布,或一輛三輪車,鋪擺起來就可以開張賣菜,時刻準備著跟城管執法人員上演“貓捉老鼠”的大戲。

這家菜場的衛生狀況還不錯,華會長是明星級老主顧,所到之處都有笑臉相迎。進出菜場者,阿爺阿叔偏少,阿媽阿嬸居多,有的為自家選購,有的為東家採買。路過生肉攤點,攤主們紛紛以“放心肉”招攬生意。“放心肉”上蓋有官方印鑑,說明“檢驗合格”,不至於來路不明。

不久之前,中國還停留在農耕社會,豬還是活殺現賣,至於什麼樣的豬好吃,就連文人墨客也頗有幾分心得,“嘴長毛短淺含膘”——宋代蜀寺僧也有詩為例。


“攜”袁枚,伴老饕,逛菜場


袁枚曰

豬宜皮薄,不可腥臊。

古人的相豬經驗現如今早無用武之地,菜場內外哪還有嗷嗷待宰的活豬可供“望聞問切”?時至 21 世紀,中國也杜絕了活豬現殺現賣的舊習。“要想買得好,識人很重要”,華會長向我傳授擇購之道,“要善於察言觀色——貨主可信則貨可信,識貨不如識人,一張值得信賴的面孔抵得過成百上千的印鑑。”

一圈逛下來,頭一張值得信賴的面孔非老周莫屬。老周頭髮花白,扎一束馬尾,儼然一副藝術家模樣,以賣菜為生已二十年有餘。老周賣菜不種菜,直接從農家進貨,儘管如此抑或正因如此,頗得華會長信賴。老周這一攤子菜格外水靈,放上兩天也不會有失鮮嫩。如果是歐洲超市的常客,就不難發現,按歐盟標準陳列出售的蔬菜往往“吃起來”跟“看上去”是兩碼事。來老周這裡大可放心,保準“吃起來”跟“看上去”一樣好。“沒誰像老周把蒜苗打理得這麼清爽,二十年如一日,這質量就從沒含糊過!”華會長邊說邊揚起嫩黃泛白的一綹蒜苗,“老周對菜那可是真愛啊!”“謝謝、謝謝!”老周憨憨地笑著,被大名鼎鼎的貴客一誇,心裡美滋滋的。華會長再次強調:“老周信得過,老周的菜自然信得過!”

“攜”袁枚,伴老饕,逛菜場


“馬可!”聽得呼喚,我循聲一看,華會長站在水產攤頭,笑呵呵地捧起一掬活蹦亂跳的長鬚公,獻寶似地給我瞧:“來來來,見識一下真正的好蝦!”淡水蝦大多體形較小而肉質鮮嫩,外觀上跟北海蝦有幾分相似。“怎麼個好法?”我願聞其詳。“這可是正宗的野生太湖蝦!”華會長所言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也許是“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早已深入人心的緣故吧,蘇州人對母親湖懷有難以動搖的信賴。好水出好蝦,淡水蝦喜歡水質潔淨的生存環境。太湖浩渺依然,比4個博登湖(Bodensee,位於瑞士、奧地利和德國三國交界處)還要大,可水美蝦肥之地到如今卻所剩無幾。“野生的太湖蝦越來越少,身價自然不菲。野生蝦不同於養殖蝦,你要留意區別。但凡野生蝦能生存的湖域,水質還是OK的。”華會長一邊講解一邊展示:淺灰透亮的色澤,細黑均勻的紋路,野生太湖蝦看著就分外鮮活靈動。

“攜”袁枚,伴老饕,逛菜場


長鬚公在丹青世界可不是名不見經傳的生面孔。齊白石,20世紀中國畫藝術大師,以其匠心妙筆,讓一隻只墨蝦躍然紙上。齊白石畫蝦不畫水,通幅不見一波一紋,卻把蝦在水中的鮮活靈動表現得出神入化。能入大師法眼的寫實對象自然非比尋常,瞧那些渾濁暗沉的養殖蝦,充其量只適合在諷刺漫畫雜誌上露露相。

正當觀蝦之際,忽聽從鄰攤傳來“砰砰砰”幾聲悶響,我舉目一看,見識了麻利得堪比快鏡頭的處決場面。砧板之上,半米長的一尾魚無助地任人宰割。隨著“刀斧手”三連擊,活蹦亂跳的大塊頭轉瞬間一命嗚呼。嗚呼哀哉後便遭一通收拾:刮鱗、去鰓、開膛、清肚、斬首。整個過程不無血腥,華會長卻早已見慣不怪:“現剁魚頭配淮南豆腐,燉湯絕對香!”在美食家的腦海中,活生生立刻轉化香噴噴。從物理學角度來講,倒也不違背能量守恆定律。片刻工夫,龐然大魚已被四分五解,頭是頭,塊是塊,紛紛落入阿媽阿嬸的購物袋中。連殺帶賣不過幾分鐘,那麻利勁兒簡直跟計件工有的一拼。

“攜”袁枚,伴老饕,逛菜場


周遭一片七嘴八舌。在我身旁,有兩位老太太正你一言我一語地聊著閒天。這個說魚又貴了,那個說菜價也漲了,滿口吳儂軟語,我勉強能零零碎碎地聽懂個大概。小到柴米油鹽,大到人生方向,菜場裡的話題還真是廣泛。“你要是能上大學就好了!”華會長對賣魚女說。賣魚女笑笑沒接話。很顯然,比起寒窗苦讀來,她還是更樂意跟魚打交道。她把自家寶貝展示給華會長,含笑迴應道:“我呀,對書沒感覺,對魚很在行!您瞧,我這裡全都是上等貨色!”順其指點,我仔仔細細地打量起來。一方澄淨的冰塊上,幾尾長不盈尺的小傢伙井然斜臥,背色銀灰,腹色雪白。


“攜”袁枚,伴老饕,逛菜場


袁枚曰

鯽魚以扁身白肚為佳。

一行人兜兜轉轉,看罷魚蝦看豆腐。漢語中,豆腐讀作“doufu”,以濁輔音及雙元音開頭;日語中,豆腐讀作“tofu”,以清輔音及單元音開頭。於我而言,“doufu”聽著圓潤些,比起略嫌生硬的“tofu”來,感覺上與其細膩滑嫩的質感更契合。

豆腐製品種類繁多。在蘇州,豆腐皮特別受歡迎。華會長掂著巴掌大小的一方豆腐皮,喚我近前端詳:“聞聞看,怎麼樣?”我深深一嗅,頓覺豆香盈鼻:“不錯!配湯配菜都不錯!”華會長點頭贊同:“對極了!豆腐宜葷宜素,是眾多食材的好搭檔!你知道‘揚州乾絲’吧?”我有些吃不準:“聽著耳熟,是那道江南名菜嗎?”

“攜”袁枚,伴老饕,逛菜場


“揚州好,茶社客堪邀。加料千絲堆細縷,熟銅菸袋臥長苗,燒酒水晶餚。”華會長娓娓道來,“這首詞為清代惺庵居士所作,生動地描繪了揚州人吃早茶的情景。風味之美、閒適之樂,令人神往吧?”惺庵居士以寥寥數語,展現出一幅江南民俗畫卷:愜意的茶社、自在的食客,這個抽兩口老煙、那個喝幾盅小酒,餚肉嫩且酥潤、乾絲淡而清香……那般悠悠然的滋味,真是好享受。

採買任務尚未完成,我們隨華會長在菜場中邊逛邊聊。華會長對豆腐讚不絕口。豆腐跟奶酪算是“遠親”,在製作工藝上,頗有異曲同工之妙,論到品種繁多,也是難分伯仲。豆腐攤位跟奶酪專櫃一樣琳琅滿目。且不說本地當紅豆腐皮,光是最為常見的豆腐塊就有老嫩黃白之分。對於素食主義者和純素食主義者來說,豆腐是理想的非動物性蛋白質來源。常吃豆腐好處多,生態意識濃厚者尤其對豆腐情有獨鍾。“豆腐富含蛋白質和多種氨基酸,有助於緩解動脈鈣化,對預防動脈硬化症和糖尿病非常有益!”大姐自賣自誇,誇起豆腐來頭頭是道。

華會長連連點頭:“歐洲的奶酪舉世聞名,中國的豆腐也應在海內外發揚光大。隨著低脂健康飲食越來越受重視,豆腐必定大行其道。”想必是提到歐洲奶酪的緣故,華會長不禁微微地皺了皺鼻頭。牛奶熱銷中國的時間並不長,奶酪更是近幾年才逐漸登上超市貨架。這種發酵奶製品與中國傳統美食不搭調,不對華會長的胃口。歐洲與中亞地區養牛業歷史悠久,奶酪歷來就是餐桌上的常客。中國古代以農耕經濟為主,牛是耕種的好幫手,並非供人食用。牛的養殖需要佔用大片的草場和一定的空間,東方古國地少人稠,先天條件不足,養牛產奶古已有之,奶酪文化卻沒能在華夏大地上生根發芽。作為善吃的民族,中國人因地制宜,發明了堪與奶酪媲美的豆腐。豆腐是植物源性食品,奶酪是動物源性食品,種大豆可比養奶牛省地多了。

“攜”袁枚,伴老饕,逛菜場


絕望悲啼、拼命撲稜、垂死掙扎……在菜場一角,某雉科動物好一番負隅頑抗,終告徒勞。面對如此動靜,華會長一不慌二不忙,駕輕就熟地把束爪就擒的活雞倒提起來,任由它無助地搖頭擺翅。“瞧,這才叫好雞!毛羽緊,力道足,一看就是散養的,燉出來肯定滿鍋香!你看它雞冠紅紅的,肉質絕對差不了!”華會長的語氣中略帶興奮,“前不久我在這裡買過一隻鵝,那傢伙渾身是勁,跟個小孩子似的。”

“攜”袁枚,伴老饕,逛菜場


活禽零售價格從每斤 11 元到 48 元不等。攤主專挑最貴的我們選。“手無縛雞之力嘍!”華會長自嘆不復當年之勇。如今也無須親力親為,宰好洗淨後,攤主會送貨上門。“瞧這鴨子!”華會長一把抓起那扁嘴的傢伙,“撲騰得多起勁兒!叫得多響亮!煲湯再好不過了,改天一定買來嚐嚐!”我翻了翻隨身攜帶的《隨園食單》,關於好鴨的標準,袁枚可沒說有“嗓門大”這一條。


“攜”袁枚,伴老饕,逛菜場


袁枚曰

谷喂之鴨,其膘肥而白色。

從歇斯底里的嘎嘎亂叫中逃離出來,我如釋重負。菜場門口人氣爆棚,大排長龍的景象令人瞠目不已。究竟是何方神聖,竟然如此搶手?難怪呢,原來是全蘇州最好吃的燒餅!外行看熱鬧,內行吃門道。“不惜排隊幾小時,只為買到心頭好。這家燒餅入口酥香,甜鹹都不錯!”華會長對此頗有心得。

賣燒餅的小夥子招呼我近前來,不由分說就塞給我一個燙手的燒餅。受此特殊待遇並未引起眾怒。耐心等候的大隊人馬好奇地觀望著“老外”的反應。

“味道怎麼樣?”

“香極了!”我實話實說。香是真香,燙也是真燙。一口咬去,香得我嘖嘖咂舌,燙得我嘶嘶吸氣。我欲罷不能,甘為美味受虐。燙就燙點吧!這麼多吃客眼巴巴地排長隊,有人甚至肯出價來換到前面去。為了後到先得,花錢買時間也是值當的。咱能享受外賓優先的禮遇,小燙一下也無妨。看著我那齜牙咧嘴的吃相,華會長不禁樂出聲來:“不經其累,不知其味。燒餅就要趁熱,吃剛出爐的燒餅最香!”

節選自《天堂之旅:六道風味品中國》

“攜”袁枚,伴老饕,逛菜場


“攜”袁枚,伴老饕,逛菜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