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吃的潮汕人,會把這種有毒性的魚晒成幹,留著慢慢享用'

"

在潮汕有一種魚叫做“乖魚”,很多都認為是河豚。

"

在潮汕有一種魚叫做“乖魚”,很多都認為是河豚。

懂得吃的潮汕人,會把這種有毒性的魚晒成幹,留著慢慢享用

清光緒《潮陽縣誌》對此是這樣記載的:“河豚,土人謂之乖魚,象其形也。

味甘腴,人爭嗜,然間有毒,能殺人。

但是有些卻認為潮汕人的“乖魚”並不是普遍認為的河豚。

"

在潮汕有一種魚叫做“乖魚”,很多都認為是河豚。

懂得吃的潮汕人,會把這種有毒性的魚晒成幹,留著慢慢享用

清光緒《潮陽縣誌》對此是這樣記載的:“河豚,土人謂之乖魚,象其形也。

味甘腴,人爭嗜,然間有毒,能殺人。

但是有些卻認為潮汕人的“乖魚”並不是普遍認為的河豚。

懂得吃的潮汕人,會把這種有毒性的魚晒成幹,留著慢慢享用

潮汕人吃河豚,與長江流域的河豚文化是有些不同的。

原來河豚屬於那種洄游性的魚類,河豚的毒素也不像毒蛇那樣與生俱來,而是在每年春天進行生殖洄游時為了保護後代才通過攝食產生的。

潮汕人因為祖祖輩輩生活在海邊,對河豚有更深切的瞭解,他們主要是在夏秋河豚無毒或少毒的季節吃食,到了“打春”多毒的季節就不吃了。

"

在潮汕有一種魚叫做“乖魚”,很多都認為是河豚。

懂得吃的潮汕人,會把這種有毒性的魚晒成幹,留著慢慢享用

清光緒《潮陽縣誌》對此是這樣記載的:“河豚,土人謂之乖魚,象其形也。

味甘腴,人爭嗜,然間有毒,能殺人。

但是有些卻認為潮汕人的“乖魚”並不是普遍認為的河豚。

懂得吃的潮汕人,會把這種有毒性的魚晒成幹,留著慢慢享用

潮汕人吃河豚,與長江流域的河豚文化是有些不同的。

原來河豚屬於那種洄游性的魚類,河豚的毒素也不像毒蛇那樣與生俱來,而是在每年春天進行生殖洄游時為了保護後代才通過攝食產生的。

潮汕人因為祖祖輩輩生活在海邊,對河豚有更深切的瞭解,他們主要是在夏秋河豚無毒或少毒的季節吃食,到了“打春”多毒的季節就不吃了。

懂得吃的潮汕人,會把這種有毒性的魚晒成幹,留著慢慢享用

相反地長江流域的人平時沒見著河豚,到了春天,看見成群的河豚游到河裡來,以為是天賜的恩物,還說什麼“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北宋梅堯臣詩),殊不知這時河豚溯河產卵,毒性最大,最吃不得。

這種差異當然會產生不同的河豚文化:潮汕人吃河豚是認為這個時候的河豚無毒,煮時連肝、眼等部位都沒有去掉,還當成是普通魚類來食,很講究火候;長江口的人吃河豚多數是抱著“拼死”的壯烈心態,將死生大權交給廚師,煮時要燒很久,以為能夠去毒,還要讓廚師試吃。

"

在潮汕有一種魚叫做“乖魚”,很多都認為是河豚。

懂得吃的潮汕人,會把這種有毒性的魚晒成幹,留著慢慢享用

清光緒《潮陽縣誌》對此是這樣記載的:“河豚,土人謂之乖魚,象其形也。

味甘腴,人爭嗜,然間有毒,能殺人。

但是有些卻認為潮汕人的“乖魚”並不是普遍認為的河豚。

懂得吃的潮汕人,會把這種有毒性的魚晒成幹,留著慢慢享用

潮汕人吃河豚,與長江流域的河豚文化是有些不同的。

原來河豚屬於那種洄游性的魚類,河豚的毒素也不像毒蛇那樣與生俱來,而是在每年春天進行生殖洄游時為了保護後代才通過攝食產生的。

潮汕人因為祖祖輩輩生活在海邊,對河豚有更深切的瞭解,他們主要是在夏秋河豚無毒或少毒的季節吃食,到了“打春”多毒的季節就不吃了。

懂得吃的潮汕人,會把這種有毒性的魚晒成幹,留著慢慢享用

相反地長江流域的人平時沒見著河豚,到了春天,看見成群的河豚游到河裡來,以為是天賜的恩物,還說什麼“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北宋梅堯臣詩),殊不知這時河豚溯河產卵,毒性最大,最吃不得。

這種差異當然會產生不同的河豚文化:潮汕人吃河豚是認為這個時候的河豚無毒,煮時連肝、眼等部位都沒有去掉,還當成是普通魚類來食,很講究火候;長江口的人吃河豚多數是抱著“拼死”的壯烈心態,將死生大權交給廚師,煮時要燒很久,以為能夠去毒,還要讓廚師試吃。

懂得吃的潮汕人,會把這種有毒性的魚晒成幹,留著慢慢享用

聰明的潮汕人,會趁著夏秋河豚無毒或少毒的季節,把它晒成河豚幹。

敬告:因為品種太多,而且其卵巢、肝臟、腎臟、血液、眼、鰓和皮膚等都含毒性,一般要請專業廚師烹飪。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