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樣本的“藝術深圳”你在現場看到了什麼?'

藝術 深圳 陳丹青 雕塑 上海 寫生 廣州 香港 南方都市報 2019-09-19
"

藝文·謝湘南(南都記者)

這個剛過去的週末,深圳藝術空氣熾熱。2019藝術深圳的開幕帶動了全城的藝術展事,除了藝術深圳,還有“2019立梵藝術博覽會”、“深圳、新加坡、馬來西亞、歐美非藝術家國際聯展”等同期舉行的藝術展,這些展覽規模都不小,使深圳在9月,有了一個高漲的藝術氛圍。

藝術深圳今年已是第五年,在深圳眾多政策利好的背景下,今年深圳的藝術市場也被國內外的藝術機構與藝術家所看好。

我對今年54家參展畫廊做了一個簡略統計,發現其中24家來自北京,7家來自上海,深圳本地的有6家,廣州4家,日本兩家,香港兩家,其他9家分別來自南京、成都、澳門、重慶、西安、福州、廈門、臺中9個城市。這個數據可以看出國內當代藝術活躍城市的部分樣貌,也可以看出藝術深圳的國際化程度,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在參展作品方面,據主辦方的統計數據是2000餘件,這2000餘件作品據我在現場目測,以架上繪畫為主,其次則為雕塑、裝置、影像類作品。繪畫作品中,以表現形式分,抽象類的佔到了約1/3,這似乎是一個好現象,能否說明抽象藝術被接受的程度在擴大?沒有肯定答案,但可以看出這個時代藝術生產的一個走勢。

影像與紙本水墨類作品,現場目測數量相當,都不是主流,但有自己的存在感,也為個性化收藏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空間。雕塑與裝置類作品,以裝飾性為主,探索性的作品少,具有公共藝術特性的作品也是屈指可數,如果從城市的藝術事件上考量,公共藝術作品的展示方面有待進一步強化。

說到這個時代的藝術生產,其實2000餘件作品已足夠作為一個樣本進行分析,什麼年齡層次的藝術家,在創作什麼樣的作品?這些作品展現了一個什麼樣的藝術世界?這些作品與我們身處的現實世界又形成了怎樣的映照關係?通過這些作品,公眾、消費者、藏家各自又觸摸到什麼?這些都可進行探討,形成話語,從而也擴大藝術深圳的邊際與效應。

舉例來說,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在這次藝術深圳上展出了一幅藝術家陳丹青2017年創作的《面紗》,陳丹青為什麼在這兩年專注於畫時裝模特,這是個有意思的現象。今年5月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在香港空間推出過陳丹青的個展“裝扮與寫生”,但其實也沒有引發足夠的討論,一個話題級的知名藝術家的個展,難道不應該是這個時代藝術生產很重要的個案,藝術深圳其實可以把這一話題發酵、打開,予以充分探討。

作為樣本的藝術深圳,當然可以從各個層面進行分析。比如對於逛展、看個熱鬧、準備接受藝術洗刷的公眾,它是感官的,它是一些圖式與色彩的撞擊、拼貼、混雜與疊加,它是冷感與熱感的交集,置身現場,感覺這方面,本屆藝術深圳做到了“小而美”。會展中心6號館,不大,但要一幅幅作品細心去打量,一個下午也是需要的,但即便逛一下午,也不會感覺累或喘不過氣來,整個展場的空間與展陳還是很流暢與疏朗。

對於專業些的藝術愛好者或者藏家,藝術深圳是一個發現作者、發現價格的買場,這是毋庸置疑的一點,藝博會的終極目的就是成交,然而作為主辦方,需要充分營造氣氛,給成交一個理由。那麼吸引專業人士進入現場,從而發現作者、發現價格成為其主要的職能與意義承載。藝術深圳這方面做得如何,也值得每一位參與者去深入分析。

總之,根據這5年來的觀感,個人判斷藝術深圳是一直處在上升趨勢中的,它做得越來越精準、也越來越有帶動作用。在深圳要成為“示範區”的背景下,作為藝術現場的深圳同樣大有空間,可以放開手腳,彰顯出更大的集聚效能與吸引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