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蔓菁菜真的來自外國?才不是!一口氣搞懂蔓菁的前世今生

蔓菁被很多人認為起源於外國,覺得在古代中國原本沒有這種東西。持外國傳入的觀點者主要認為,我國關於蔓菁的記載非常晚,如果尋找詩詞的話,蔓菁入詩最早出現在唐朝,比如白居易押寒韻的七言絕句《玩迎春花贈楊郎中》中這樣寫:

金英翠萼帶春寒,黃色花中有幾般。憑君與向遊人道,莫作蔓菁花眼看。

唐朝以前的詩詞歌賦中,我們是找不到關於蔓菁出現的,正規的史料記載則要到漢朝時,而在一些記載中,更加使人堅信蔓菁是外國傳入的,比如《本草綱目》中有過這樣的記錄:

出自西番吐谷渾地。

這個出自西番吐谷渾地讓大家覺得這必定是國外傳入的,最大的可能性是漢朝時,由絲綢之路傳入當時的古代中國。

"
蔓菁菜真的來自外國?才不是!一口氣搞懂蔓菁的前世今生

蔓菁被很多人認為起源於外國,覺得在古代中國原本沒有這種東西。持外國傳入的觀點者主要認為,我國關於蔓菁的記載非常晚,如果尋找詩詞的話,蔓菁入詩最早出現在唐朝,比如白居易押寒韻的七言絕句《玩迎春花贈楊郎中》中這樣寫:

金英翠萼帶春寒,黃色花中有幾般。憑君與向遊人道,莫作蔓菁花眼看。

唐朝以前的詩詞歌賦中,我們是找不到關於蔓菁出現的,正規的史料記載則要到漢朝時,而在一些記載中,更加使人堅信蔓菁是外國傳入的,比如《本草綱目》中有過這樣的記錄:

出自西番吐谷渾地。

這個出自西番吐谷渾地讓大家覺得這必定是國外傳入的,最大的可能性是漢朝時,由絲綢之路傳入當時的古代中國。

蔓菁菜真的來自外國?才不是!一口氣搞懂蔓菁的前世今生

那麼,真的是這樣嗎?其實,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寫這樣一句,卻漏了別的記載,而這些別的記載,足以證明在我國漢朝以前就有蔓菁,那從漢朝時候傳入就變得經不起推敲。

我國古代時究竟有沒有蔓菁呢?究竟是外國傳入還是我國本來就有?蔓菁在古代時的種植情況是什麼樣的呢?

"
蔓菁菜真的來自外國?才不是!一口氣搞懂蔓菁的前世今生

蔓菁被很多人認為起源於外國,覺得在古代中國原本沒有這種東西。持外國傳入的觀點者主要認為,我國關於蔓菁的記載非常晚,如果尋找詩詞的話,蔓菁入詩最早出現在唐朝,比如白居易押寒韻的七言絕句《玩迎春花贈楊郎中》中這樣寫:

金英翠萼帶春寒,黃色花中有幾般。憑君與向遊人道,莫作蔓菁花眼看。

唐朝以前的詩詞歌賦中,我們是找不到關於蔓菁出現的,正規的史料記載則要到漢朝時,而在一些記載中,更加使人堅信蔓菁是外國傳入的,比如《本草綱目》中有過這樣的記錄:

出自西番吐谷渾地。

這個出自西番吐谷渾地讓大家覺得這必定是國外傳入的,最大的可能性是漢朝時,由絲綢之路傳入當時的古代中國。

蔓菁菜真的來自外國?才不是!一口氣搞懂蔓菁的前世今生

那麼,真的是這樣嗎?其實,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寫這樣一句,卻漏了別的記載,而這些別的記載,足以證明在我國漢朝以前就有蔓菁,那從漢朝時候傳入就變得經不起推敲。

我國古代時究竟有沒有蔓菁呢?究竟是外國傳入還是我國本來就有?蔓菁在古代時的種植情況是什麼樣的呢?

蔓菁菜真的來自外國?才不是!一口氣搞懂蔓菁的前世今生

一、漢朝以前,有葑在野

其實,我國遠古時期就有蔓菁,只不過在那個時候不叫蔓菁這個名字,在《詩經》、《尚書》中都有記載,而且《詩經》中大量出現。當然了,咱們會論證一下這些古籍裡記載的究竟是不是蔓菁,畢竟字不一樣,不能張嘴說是就是。

《詩經·國風·邶風·穀風》中有這樣的記載:

採葑採菲,無以下體?德音莫違,及爾同死。

啥意思呢?就是採摘蘿蔔和蔓青,難道要葉不要根?往日良言休拋棄,到死與你不離分。

《詩經·國風·唐風·采苓》中這樣寫:

採葑採葑,首陽之東。

意思就是:攀山越嶺採蕪菁,轉到首陽山之東。

在別的篇章中也是有這樣的記載的,咱們不能一一舉例。那麼,憑什麼說這裡的這個葑就是蔓菁呢?有什麼根據和證明嗎?當然是有的,清朝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這樣說:

葑:須從也,《坊記注》雲,葑,蔓菁也。陳宋之間謂之葑。

所以,《詩經》裡出現的葑就是蔓菁。在《尚書·夏書·禹貢》裡,說各地進獻東西時這樣寫:

包匭菁茅,厥篚玄纁璣組。

這句話翻譯過來的話,是包裹好了的楊梅、蔓菁、茅,裝在筐子裡的彩色絲綢和一串串的珍珠。

"
蔓菁菜真的來自外國?才不是!一口氣搞懂蔓菁的前世今生

蔓菁被很多人認為起源於外國,覺得在古代中國原本沒有這種東西。持外國傳入的觀點者主要認為,我國關於蔓菁的記載非常晚,如果尋找詩詞的話,蔓菁入詩最早出現在唐朝,比如白居易押寒韻的七言絕句《玩迎春花贈楊郎中》中這樣寫:

金英翠萼帶春寒,黃色花中有幾般。憑君與向遊人道,莫作蔓菁花眼看。

唐朝以前的詩詞歌賦中,我們是找不到關於蔓菁出現的,正規的史料記載則要到漢朝時,而在一些記載中,更加使人堅信蔓菁是外國傳入的,比如《本草綱目》中有過這樣的記錄:

出自西番吐谷渾地。

這個出自西番吐谷渾地讓大家覺得這必定是國外傳入的,最大的可能性是漢朝時,由絲綢之路傳入當時的古代中國。

蔓菁菜真的來自外國?才不是!一口氣搞懂蔓菁的前世今生

那麼,真的是這樣嗎?其實,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寫這樣一句,卻漏了別的記載,而這些別的記載,足以證明在我國漢朝以前就有蔓菁,那從漢朝時候傳入就變得經不起推敲。

我國古代時究竟有沒有蔓菁呢?究竟是外國傳入還是我國本來就有?蔓菁在古代時的種植情況是什麼樣的呢?

蔓菁菜真的來自外國?才不是!一口氣搞懂蔓菁的前世今生

一、漢朝以前,有葑在野

其實,我國遠古時期就有蔓菁,只不過在那個時候不叫蔓菁這個名字,在《詩經》、《尚書》中都有記載,而且《詩經》中大量出現。當然了,咱們會論證一下這些古籍裡記載的究竟是不是蔓菁,畢竟字不一樣,不能張嘴說是就是。

《詩經·國風·邶風·穀風》中有這樣的記載:

採葑採菲,無以下體?德音莫違,及爾同死。

啥意思呢?就是採摘蘿蔔和蔓青,難道要葉不要根?往日良言休拋棄,到死與你不離分。

《詩經·國風·唐風·采苓》中這樣寫:

採葑採葑,首陽之東。

意思就是:攀山越嶺採蕪菁,轉到首陽山之東。

在別的篇章中也是有這樣的記載的,咱們不能一一舉例。那麼,憑什麼說這裡的這個葑就是蔓菁呢?有什麼根據和證明嗎?當然是有的,清朝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這樣說:

葑:須從也,《坊記注》雲,葑,蔓菁也。陳宋之間謂之葑。

所以,《詩經》裡出現的葑就是蔓菁。在《尚書·夏書·禹貢》裡,說各地進獻東西時這樣寫:

包匭菁茅,厥篚玄纁璣組。

這句話翻譯過來的話,是包裹好了的楊梅、蔓菁、茅,裝在筐子裡的彩色絲綢和一串串的珍珠。

蔓菁菜真的來自外國?才不是!一口氣搞懂蔓菁的前世今生

而在漢朝前面的秦朝,秦始皇的相國呂不韋主持編撰的《呂氏春秋》中有這樣的記載:

菜之美者,具區之菁。

蔓菁並不是漢朝之時經絲綢之路傳入古代中國的,而且我們在漢朝或者漢朝以後的各種古籍文獻中都找不到蔓菁是漢朝時候傳入的記載,這沒有任何的根據和佐證。而我們卻能在各種古籍中找到古代中國原本就有蔓菁的記載。所以,我國也是蔓菁起源地之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記載。那麼,蔓菁在漢朝的種植是怎麼樣的呢?

"
蔓菁菜真的來自外國?才不是!一口氣搞懂蔓菁的前世今生

蔓菁被很多人認為起源於外國,覺得在古代中國原本沒有這種東西。持外國傳入的觀點者主要認為,我國關於蔓菁的記載非常晚,如果尋找詩詞的話,蔓菁入詩最早出現在唐朝,比如白居易押寒韻的七言絕句《玩迎春花贈楊郎中》中這樣寫:

金英翠萼帶春寒,黃色花中有幾般。憑君與向遊人道,莫作蔓菁花眼看。

唐朝以前的詩詞歌賦中,我們是找不到關於蔓菁出現的,正規的史料記載則要到漢朝時,而在一些記載中,更加使人堅信蔓菁是外國傳入的,比如《本草綱目》中有過這樣的記錄:

出自西番吐谷渾地。

這個出自西番吐谷渾地讓大家覺得這必定是國外傳入的,最大的可能性是漢朝時,由絲綢之路傳入當時的古代中國。

蔓菁菜真的來自外國?才不是!一口氣搞懂蔓菁的前世今生

那麼,真的是這樣嗎?其實,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寫這樣一句,卻漏了別的記載,而這些別的記載,足以證明在我國漢朝以前就有蔓菁,那從漢朝時候傳入就變得經不起推敲。

我國古代時究竟有沒有蔓菁呢?究竟是外國傳入還是我國本來就有?蔓菁在古代時的種植情況是什麼樣的呢?

蔓菁菜真的來自外國?才不是!一口氣搞懂蔓菁的前世今生

一、漢朝以前,有葑在野

其實,我國遠古時期就有蔓菁,只不過在那個時候不叫蔓菁這個名字,在《詩經》、《尚書》中都有記載,而且《詩經》中大量出現。當然了,咱們會論證一下這些古籍裡記載的究竟是不是蔓菁,畢竟字不一樣,不能張嘴說是就是。

《詩經·國風·邶風·穀風》中有這樣的記載:

採葑採菲,無以下體?德音莫違,及爾同死。

啥意思呢?就是採摘蘿蔔和蔓青,難道要葉不要根?往日良言休拋棄,到死與你不離分。

《詩經·國風·唐風·采苓》中這樣寫:

採葑採葑,首陽之東。

意思就是:攀山越嶺採蕪菁,轉到首陽山之東。

在別的篇章中也是有這樣的記載的,咱們不能一一舉例。那麼,憑什麼說這裡的這個葑就是蔓菁呢?有什麼根據和證明嗎?當然是有的,清朝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這樣說:

葑:須從也,《坊記注》雲,葑,蔓菁也。陳宋之間謂之葑。

所以,《詩經》裡出現的葑就是蔓菁。在《尚書·夏書·禹貢》裡,說各地進獻東西時這樣寫:

包匭菁茅,厥篚玄纁璣組。

這句話翻譯過來的話,是包裹好了的楊梅、蔓菁、茅,裝在筐子裡的彩色絲綢和一串串的珍珠。

蔓菁菜真的來自外國?才不是!一口氣搞懂蔓菁的前世今生

而在漢朝前面的秦朝,秦始皇的相國呂不韋主持編撰的《呂氏春秋》中有這樣的記載:

菜之美者,具區之菁。

蔓菁並不是漢朝之時經絲綢之路傳入古代中國的,而且我們在漢朝或者漢朝以後的各種古籍文獻中都找不到蔓菁是漢朝時候傳入的記載,這沒有任何的根據和佐證。而我們卻能在各種古籍中找到古代中國原本就有蔓菁的記載。所以,我國也是蔓菁起源地之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記載。那麼,蔓菁在漢朝的種植是怎麼樣的呢?

蔓菁菜真的來自外國?才不是!一口氣搞懂蔓菁的前世今生

二、魏晉到唐,成為主流

魏晉南北朝時期,關於蔓菁的記載非常多,這時期大多記載成“蕪菁”,是蔓菁的另一個名字。而且都是記載在嚴肅歷史文獻中,在晉代嵇含記載古代中國廣東、廣西及越南的植物書籍《南方草木狀》中有這樣的記載:

蕪菁,嶺嶠以南俱無之,偶有士人因官攜種就彼種之,出地則變為芥,亦橘種江北為枳之義也。

這裡記載的非常有意思,這個“嶺嶠”泛指五嶺,這裡說五嶺以南沒有蔓菁,偶爾有人帶著種子種下,出來就變成了芥菜。

南北朝樑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

仲冬採擷蕪菁、葵等雜菜,乾之,併為鹹菹。有得其和者,並作金釵色。

南朝劉宋歷史學家范曄編撰,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後漢書·桓帝紀》中這樣寫:

永興二年詔司隸校尉部刺史曰:蝗災為害,水變仍至,五穀不登,人無宿儲,其令所傷郡國種蕪菁,以助人食。

而且在這個時期,蔓菁種植已經入了農書,北魏末年,賈思勰《齊民要術·卷第三·蔓菁第十八》中寫:

種不求多,唯須良地,故墟新糞壞牆垣乃佳。若無故墟糞者,以灰為糞,令厚一寸;灰多則燥不生也。耕地欲熟,七月初種之,一畝用子三升,從處暑至八月白露節皆得。早者作菹,晚者作幹,漫散而勞,種不用溼,溼則地堅葉焦,既生不鋤。

我們可以看出來,到了這個時候,蔓菁種植已經非常成熟,這也從側面說明,蔓菁是一種非常普遍和廣泛的菜,當時人們餐桌上的一種常見菜。

"
蔓菁菜真的來自外國?才不是!一口氣搞懂蔓菁的前世今生

蔓菁被很多人認為起源於外國,覺得在古代中國原本沒有這種東西。持外國傳入的觀點者主要認為,我國關於蔓菁的記載非常晚,如果尋找詩詞的話,蔓菁入詩最早出現在唐朝,比如白居易押寒韻的七言絕句《玩迎春花贈楊郎中》中這樣寫:

金英翠萼帶春寒,黃色花中有幾般。憑君與向遊人道,莫作蔓菁花眼看。

唐朝以前的詩詞歌賦中,我們是找不到關於蔓菁出現的,正規的史料記載則要到漢朝時,而在一些記載中,更加使人堅信蔓菁是外國傳入的,比如《本草綱目》中有過這樣的記錄:

出自西番吐谷渾地。

這個出自西番吐谷渾地讓大家覺得這必定是國外傳入的,最大的可能性是漢朝時,由絲綢之路傳入當時的古代中國。

蔓菁菜真的來自外國?才不是!一口氣搞懂蔓菁的前世今生

那麼,真的是這樣嗎?其實,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寫這樣一句,卻漏了別的記載,而這些別的記載,足以證明在我國漢朝以前就有蔓菁,那從漢朝時候傳入就變得經不起推敲。

我國古代時究竟有沒有蔓菁呢?究竟是外國傳入還是我國本來就有?蔓菁在古代時的種植情況是什麼樣的呢?

蔓菁菜真的來自外國?才不是!一口氣搞懂蔓菁的前世今生

一、漢朝以前,有葑在野

其實,我國遠古時期就有蔓菁,只不過在那個時候不叫蔓菁這個名字,在《詩經》、《尚書》中都有記載,而且《詩經》中大量出現。當然了,咱們會論證一下這些古籍裡記載的究竟是不是蔓菁,畢竟字不一樣,不能張嘴說是就是。

《詩經·國風·邶風·穀風》中有這樣的記載:

採葑採菲,無以下體?德音莫違,及爾同死。

啥意思呢?就是採摘蘿蔔和蔓青,難道要葉不要根?往日良言休拋棄,到死與你不離分。

《詩經·國風·唐風·采苓》中這樣寫:

採葑採葑,首陽之東。

意思就是:攀山越嶺採蕪菁,轉到首陽山之東。

在別的篇章中也是有這樣的記載的,咱們不能一一舉例。那麼,憑什麼說這裡的這個葑就是蔓菁呢?有什麼根據和證明嗎?當然是有的,清朝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這樣說:

葑:須從也,《坊記注》雲,葑,蔓菁也。陳宋之間謂之葑。

所以,《詩經》裡出現的葑就是蔓菁。在《尚書·夏書·禹貢》裡,說各地進獻東西時這樣寫:

包匭菁茅,厥篚玄纁璣組。

這句話翻譯過來的話,是包裹好了的楊梅、蔓菁、茅,裝在筐子裡的彩色絲綢和一串串的珍珠。

蔓菁菜真的來自外國?才不是!一口氣搞懂蔓菁的前世今生

而在漢朝前面的秦朝,秦始皇的相國呂不韋主持編撰的《呂氏春秋》中有這樣的記載:

菜之美者,具區之菁。

蔓菁並不是漢朝之時經絲綢之路傳入古代中國的,而且我們在漢朝或者漢朝以後的各種古籍文獻中都找不到蔓菁是漢朝時候傳入的記載,這沒有任何的根據和佐證。而我們卻能在各種古籍中找到古代中國原本就有蔓菁的記載。所以,我國也是蔓菁起源地之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記載。那麼,蔓菁在漢朝的種植是怎麼樣的呢?

蔓菁菜真的來自外國?才不是!一口氣搞懂蔓菁的前世今生

二、魏晉到唐,成為主流

魏晉南北朝時期,關於蔓菁的記載非常多,這時期大多記載成“蕪菁”,是蔓菁的另一個名字。而且都是記載在嚴肅歷史文獻中,在晉代嵇含記載古代中國廣東、廣西及越南的植物書籍《南方草木狀》中有這樣的記載:

蕪菁,嶺嶠以南俱無之,偶有士人因官攜種就彼種之,出地則變為芥,亦橘種江北為枳之義也。

這裡記載的非常有意思,這個“嶺嶠”泛指五嶺,這裡說五嶺以南沒有蔓菁,偶爾有人帶著種子種下,出來就變成了芥菜。

南北朝樑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

仲冬採擷蕪菁、葵等雜菜,乾之,併為鹹菹。有得其和者,並作金釵色。

南朝劉宋歷史學家范曄編撰,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後漢書·桓帝紀》中這樣寫:

永興二年詔司隸校尉部刺史曰:蝗災為害,水變仍至,五穀不登,人無宿儲,其令所傷郡國種蕪菁,以助人食。

而且在這個時期,蔓菁種植已經入了農書,北魏末年,賈思勰《齊民要術·卷第三·蔓菁第十八》中寫:

種不求多,唯須良地,故墟新糞壞牆垣乃佳。若無故墟糞者,以灰為糞,令厚一寸;灰多則燥不生也。耕地欲熟,七月初種之,一畝用子三升,從處暑至八月白露節皆得。早者作菹,晚者作幹,漫散而勞,種不用溼,溼則地堅葉焦,既生不鋤。

我們可以看出來,到了這個時候,蔓菁種植已經非常成熟,這也從側面說明,蔓菁是一種非常普遍和廣泛的菜,當時人們餐桌上的一種常見菜。

蔓菁菜真的來自外國?才不是!一口氣搞懂蔓菁的前世今生

到了唐朝時,李延壽《北史·孟信傳》中這樣寫:

信為趙平太守,政尚寬和,權豪無犯……素木盤盛蕪菁菹,惟此而已。

唐朝記載蔓菁的地方非常多,比如在段成式的筆記體小說《酉陽雜俎》中也有,但我們不能一一舉例,用正史記載就足夠了。魏晉南北朝到唐朝時,蔓菁的種植非常成熟和廣泛,是人們餐桌上的一種普通蔬菜,這也是蔓菁最輝煌的時候,再向後,蔓菁就要走向沒落。

"
蔓菁菜真的來自外國?才不是!一口氣搞懂蔓菁的前世今生

蔓菁被很多人認為起源於外國,覺得在古代中國原本沒有這種東西。持外國傳入的觀點者主要認為,我國關於蔓菁的記載非常晚,如果尋找詩詞的話,蔓菁入詩最早出現在唐朝,比如白居易押寒韻的七言絕句《玩迎春花贈楊郎中》中這樣寫:

金英翠萼帶春寒,黃色花中有幾般。憑君與向遊人道,莫作蔓菁花眼看。

唐朝以前的詩詞歌賦中,我們是找不到關於蔓菁出現的,正規的史料記載則要到漢朝時,而在一些記載中,更加使人堅信蔓菁是外國傳入的,比如《本草綱目》中有過這樣的記錄:

出自西番吐谷渾地。

這個出自西番吐谷渾地讓大家覺得這必定是國外傳入的,最大的可能性是漢朝時,由絲綢之路傳入當時的古代中國。

蔓菁菜真的來自外國?才不是!一口氣搞懂蔓菁的前世今生

那麼,真的是這樣嗎?其實,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寫這樣一句,卻漏了別的記載,而這些別的記載,足以證明在我國漢朝以前就有蔓菁,那從漢朝時候傳入就變得經不起推敲。

我國古代時究竟有沒有蔓菁呢?究竟是外國傳入還是我國本來就有?蔓菁在古代時的種植情況是什麼樣的呢?

蔓菁菜真的來自外國?才不是!一口氣搞懂蔓菁的前世今生

一、漢朝以前,有葑在野

其實,我國遠古時期就有蔓菁,只不過在那個時候不叫蔓菁這個名字,在《詩經》、《尚書》中都有記載,而且《詩經》中大量出現。當然了,咱們會論證一下這些古籍裡記載的究竟是不是蔓菁,畢竟字不一樣,不能張嘴說是就是。

《詩經·國風·邶風·穀風》中有這樣的記載:

採葑採菲,無以下體?德音莫違,及爾同死。

啥意思呢?就是採摘蘿蔔和蔓青,難道要葉不要根?往日良言休拋棄,到死與你不離分。

《詩經·國風·唐風·采苓》中這樣寫:

採葑採葑,首陽之東。

意思就是:攀山越嶺採蕪菁,轉到首陽山之東。

在別的篇章中也是有這樣的記載的,咱們不能一一舉例。那麼,憑什麼說這裡的這個葑就是蔓菁呢?有什麼根據和證明嗎?當然是有的,清朝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這樣說:

葑:須從也,《坊記注》雲,葑,蔓菁也。陳宋之間謂之葑。

所以,《詩經》裡出現的葑就是蔓菁。在《尚書·夏書·禹貢》裡,說各地進獻東西時這樣寫:

包匭菁茅,厥篚玄纁璣組。

這句話翻譯過來的話,是包裹好了的楊梅、蔓菁、茅,裝在筐子裡的彩色絲綢和一串串的珍珠。

蔓菁菜真的來自外國?才不是!一口氣搞懂蔓菁的前世今生

而在漢朝前面的秦朝,秦始皇的相國呂不韋主持編撰的《呂氏春秋》中有這樣的記載:

菜之美者,具區之菁。

蔓菁並不是漢朝之時經絲綢之路傳入古代中國的,而且我們在漢朝或者漢朝以後的各種古籍文獻中都找不到蔓菁是漢朝時候傳入的記載,這沒有任何的根據和佐證。而我們卻能在各種古籍中找到古代中國原本就有蔓菁的記載。所以,我國也是蔓菁起源地之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記載。那麼,蔓菁在漢朝的種植是怎麼樣的呢?

蔓菁菜真的來自外國?才不是!一口氣搞懂蔓菁的前世今生

二、魏晉到唐,成為主流

魏晉南北朝時期,關於蔓菁的記載非常多,這時期大多記載成“蕪菁”,是蔓菁的另一個名字。而且都是記載在嚴肅歷史文獻中,在晉代嵇含記載古代中國廣東、廣西及越南的植物書籍《南方草木狀》中有這樣的記載:

蕪菁,嶺嶠以南俱無之,偶有士人因官攜種就彼種之,出地則變為芥,亦橘種江北為枳之義也。

這裡記載的非常有意思,這個“嶺嶠”泛指五嶺,這裡說五嶺以南沒有蔓菁,偶爾有人帶著種子種下,出來就變成了芥菜。

南北朝樑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

仲冬採擷蕪菁、葵等雜菜,乾之,併為鹹菹。有得其和者,並作金釵色。

南朝劉宋歷史學家范曄編撰,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後漢書·桓帝紀》中這樣寫:

永興二年詔司隸校尉部刺史曰:蝗災為害,水變仍至,五穀不登,人無宿儲,其令所傷郡國種蕪菁,以助人食。

而且在這個時期,蔓菁種植已經入了農書,北魏末年,賈思勰《齊民要術·卷第三·蔓菁第十八》中寫:

種不求多,唯須良地,故墟新糞壞牆垣乃佳。若無故墟糞者,以灰為糞,令厚一寸;灰多則燥不生也。耕地欲熟,七月初種之,一畝用子三升,從處暑至八月白露節皆得。早者作菹,晚者作幹,漫散而勞,種不用溼,溼則地堅葉焦,既生不鋤。

我們可以看出來,到了這個時候,蔓菁種植已經非常成熟,這也從側面說明,蔓菁是一種非常普遍和廣泛的菜,當時人們餐桌上的一種常見菜。

蔓菁菜真的來自外國?才不是!一口氣搞懂蔓菁的前世今生

到了唐朝時,李延壽《北史·孟信傳》中這樣寫:

信為趙平太守,政尚寬和,權豪無犯……素木盤盛蕪菁菹,惟此而已。

唐朝記載蔓菁的地方非常多,比如在段成式的筆記體小說《酉陽雜俎》中也有,但我們不能一一舉例,用正史記載就足夠了。魏晉南北朝到唐朝時,蔓菁的種植非常成熟和廣泛,是人們餐桌上的一種普通蔬菜,這也是蔓菁最輝煌的時候,再向後,蔓菁就要走向沒落。

蔓菁菜真的來自外國?才不是!一口氣搞懂蔓菁的前世今生

三、宋朝以後,漸歸平凡

宋朝時,蘇頌《圖經本草》中對蔓菁有過一次總結:

蔓菁,一名馬王菜,苗猺獠狫地方產,菜味澀,多刺,即諸葛菜也,相傳為馬殷所遺,故名。一名雞毛菜,夏月則枯,蔬圃復,謂之雞毛菜。苗名葑,孫愐雲,葑,蔓菁苗也。

我們可以看出來,在這裡,蘇頌舉例說孫愐說葑是蔓菁苗。這又一次印證了《詩經》裡那些記載是蔓菁,這裡說的孫愐是唐朝音韻學家。其實到了宋朝時,蔓菁的食用價值已經遭到的極大競爭,這時候的蘿蔔開始成為主流,而蔓菁則慢慢被人們疏遠,而這種現象到了明朝時更加的厲害。

"
蔓菁菜真的來自外國?才不是!一口氣搞懂蔓菁的前世今生

蔓菁被很多人認為起源於外國,覺得在古代中國原本沒有這種東西。持外國傳入的觀點者主要認為,我國關於蔓菁的記載非常晚,如果尋找詩詞的話,蔓菁入詩最早出現在唐朝,比如白居易押寒韻的七言絕句《玩迎春花贈楊郎中》中這樣寫:

金英翠萼帶春寒,黃色花中有幾般。憑君與向遊人道,莫作蔓菁花眼看。

唐朝以前的詩詞歌賦中,我們是找不到關於蔓菁出現的,正規的史料記載則要到漢朝時,而在一些記載中,更加使人堅信蔓菁是外國傳入的,比如《本草綱目》中有過這樣的記錄:

出自西番吐谷渾地。

這個出自西番吐谷渾地讓大家覺得這必定是國外傳入的,最大的可能性是漢朝時,由絲綢之路傳入當時的古代中國。

蔓菁菜真的來自外國?才不是!一口氣搞懂蔓菁的前世今生

那麼,真的是這樣嗎?其實,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寫這樣一句,卻漏了別的記載,而這些別的記載,足以證明在我國漢朝以前就有蔓菁,那從漢朝時候傳入就變得經不起推敲。

我國古代時究竟有沒有蔓菁呢?究竟是外國傳入還是我國本來就有?蔓菁在古代時的種植情況是什麼樣的呢?

蔓菁菜真的來自外國?才不是!一口氣搞懂蔓菁的前世今生

一、漢朝以前,有葑在野

其實,我國遠古時期就有蔓菁,只不過在那個時候不叫蔓菁這個名字,在《詩經》、《尚書》中都有記載,而且《詩經》中大量出現。當然了,咱們會論證一下這些古籍裡記載的究竟是不是蔓菁,畢竟字不一樣,不能張嘴說是就是。

《詩經·國風·邶風·穀風》中有這樣的記載:

採葑採菲,無以下體?德音莫違,及爾同死。

啥意思呢?就是採摘蘿蔔和蔓青,難道要葉不要根?往日良言休拋棄,到死與你不離分。

《詩經·國風·唐風·采苓》中這樣寫:

採葑採葑,首陽之東。

意思就是:攀山越嶺採蕪菁,轉到首陽山之東。

在別的篇章中也是有這樣的記載的,咱們不能一一舉例。那麼,憑什麼說這裡的這個葑就是蔓菁呢?有什麼根據和證明嗎?當然是有的,清朝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這樣說:

葑:須從也,《坊記注》雲,葑,蔓菁也。陳宋之間謂之葑。

所以,《詩經》裡出現的葑就是蔓菁。在《尚書·夏書·禹貢》裡,說各地進獻東西時這樣寫:

包匭菁茅,厥篚玄纁璣組。

這句話翻譯過來的話,是包裹好了的楊梅、蔓菁、茅,裝在筐子裡的彩色絲綢和一串串的珍珠。

蔓菁菜真的來自外國?才不是!一口氣搞懂蔓菁的前世今生

而在漢朝前面的秦朝,秦始皇的相國呂不韋主持編撰的《呂氏春秋》中有這樣的記載:

菜之美者,具區之菁。

蔓菁並不是漢朝之時經絲綢之路傳入古代中國的,而且我們在漢朝或者漢朝以後的各種古籍文獻中都找不到蔓菁是漢朝時候傳入的記載,這沒有任何的根據和佐證。而我們卻能在各種古籍中找到古代中國原本就有蔓菁的記載。所以,我國也是蔓菁起源地之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記載。那麼,蔓菁在漢朝的種植是怎麼樣的呢?

蔓菁菜真的來自外國?才不是!一口氣搞懂蔓菁的前世今生

二、魏晉到唐,成為主流

魏晉南北朝時期,關於蔓菁的記載非常多,這時期大多記載成“蕪菁”,是蔓菁的另一個名字。而且都是記載在嚴肅歷史文獻中,在晉代嵇含記載古代中國廣東、廣西及越南的植物書籍《南方草木狀》中有這樣的記載:

蕪菁,嶺嶠以南俱無之,偶有士人因官攜種就彼種之,出地則變為芥,亦橘種江北為枳之義也。

這裡記載的非常有意思,這個“嶺嶠”泛指五嶺,這裡說五嶺以南沒有蔓菁,偶爾有人帶著種子種下,出來就變成了芥菜。

南北朝樑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

仲冬採擷蕪菁、葵等雜菜,乾之,併為鹹菹。有得其和者,並作金釵色。

南朝劉宋歷史學家范曄編撰,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後漢書·桓帝紀》中這樣寫:

永興二年詔司隸校尉部刺史曰:蝗災為害,水變仍至,五穀不登,人無宿儲,其令所傷郡國種蕪菁,以助人食。

而且在這個時期,蔓菁種植已經入了農書,北魏末年,賈思勰《齊民要術·卷第三·蔓菁第十八》中寫:

種不求多,唯須良地,故墟新糞壞牆垣乃佳。若無故墟糞者,以灰為糞,令厚一寸;灰多則燥不生也。耕地欲熟,七月初種之,一畝用子三升,從處暑至八月白露節皆得。早者作菹,晚者作幹,漫散而勞,種不用溼,溼則地堅葉焦,既生不鋤。

我們可以看出來,到了這個時候,蔓菁種植已經非常成熟,這也從側面說明,蔓菁是一種非常普遍和廣泛的菜,當時人們餐桌上的一種常見菜。

蔓菁菜真的來自外國?才不是!一口氣搞懂蔓菁的前世今生

到了唐朝時,李延壽《北史·孟信傳》中這樣寫:

信為趙平太守,政尚寬和,權豪無犯……素木盤盛蕪菁菹,惟此而已。

唐朝記載蔓菁的地方非常多,比如在段成式的筆記體小說《酉陽雜俎》中也有,但我們不能一一舉例,用正史記載就足夠了。魏晉南北朝到唐朝時,蔓菁的種植非常成熟和廣泛,是人們餐桌上的一種普通蔬菜,這也是蔓菁最輝煌的時候,再向後,蔓菁就要走向沒落。

蔓菁菜真的來自外國?才不是!一口氣搞懂蔓菁的前世今生

三、宋朝以後,漸歸平凡

宋朝時,蘇頌《圖經本草》中對蔓菁有過一次總結:

蔓菁,一名馬王菜,苗猺獠狫地方產,菜味澀,多刺,即諸葛菜也,相傳為馬殷所遺,故名。一名雞毛菜,夏月則枯,蔬圃復,謂之雞毛菜。苗名葑,孫愐雲,葑,蔓菁苗也。

我們可以看出來,在這裡,蘇頌舉例說孫愐說葑是蔓菁苗。這又一次印證了《詩經》裡那些記載是蔓菁,這裡說的孫愐是唐朝音韻學家。其實到了宋朝時,蔓菁的食用價值已經遭到的極大競爭,這時候的蘿蔔開始成為主流,而蔓菁則慢慢被人們疏遠,而這種現象到了明朝時更加的厲害。

蔓菁菜真的來自外國?才不是!一口氣搞懂蔓菁的前世今生

另外,這個時期人們常常把蔓菁和白菜混為一談,科學家沈括《夢溪筆談》中明確記載蔓菁和白菜不是一種菜,他是這樣寫的:

菜品中蕪菁、菘、芥之類,遇旱其標多結成花,或如蓮花,或作龍蛇之形,此常性無足怪者。

這裡的菘指的就是白菜,跟蔓菁是有區分的。

"
蔓菁菜真的來自外國?才不是!一口氣搞懂蔓菁的前世今生

蔓菁被很多人認為起源於外國,覺得在古代中國原本沒有這種東西。持外國傳入的觀點者主要認為,我國關於蔓菁的記載非常晚,如果尋找詩詞的話,蔓菁入詩最早出現在唐朝,比如白居易押寒韻的七言絕句《玩迎春花贈楊郎中》中這樣寫:

金英翠萼帶春寒,黃色花中有幾般。憑君與向遊人道,莫作蔓菁花眼看。

唐朝以前的詩詞歌賦中,我們是找不到關於蔓菁出現的,正規的史料記載則要到漢朝時,而在一些記載中,更加使人堅信蔓菁是外國傳入的,比如《本草綱目》中有過這樣的記錄:

出自西番吐谷渾地。

這個出自西番吐谷渾地讓大家覺得這必定是國外傳入的,最大的可能性是漢朝時,由絲綢之路傳入當時的古代中國。

蔓菁菜真的來自外國?才不是!一口氣搞懂蔓菁的前世今生

那麼,真的是這樣嗎?其實,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寫這樣一句,卻漏了別的記載,而這些別的記載,足以證明在我國漢朝以前就有蔓菁,那從漢朝時候傳入就變得經不起推敲。

我國古代時究竟有沒有蔓菁呢?究竟是外國傳入還是我國本來就有?蔓菁在古代時的種植情況是什麼樣的呢?

蔓菁菜真的來自外國?才不是!一口氣搞懂蔓菁的前世今生

一、漢朝以前,有葑在野

其實,我國遠古時期就有蔓菁,只不過在那個時候不叫蔓菁這個名字,在《詩經》、《尚書》中都有記載,而且《詩經》中大量出現。當然了,咱們會論證一下這些古籍裡記載的究竟是不是蔓菁,畢竟字不一樣,不能張嘴說是就是。

《詩經·國風·邶風·穀風》中有這樣的記載:

採葑採菲,無以下體?德音莫違,及爾同死。

啥意思呢?就是採摘蘿蔔和蔓青,難道要葉不要根?往日良言休拋棄,到死與你不離分。

《詩經·國風·唐風·采苓》中這樣寫:

採葑採葑,首陽之東。

意思就是:攀山越嶺採蕪菁,轉到首陽山之東。

在別的篇章中也是有這樣的記載的,咱們不能一一舉例。那麼,憑什麼說這裡的這個葑就是蔓菁呢?有什麼根據和證明嗎?當然是有的,清朝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這樣說:

葑:須從也,《坊記注》雲,葑,蔓菁也。陳宋之間謂之葑。

所以,《詩經》裡出現的葑就是蔓菁。在《尚書·夏書·禹貢》裡,說各地進獻東西時這樣寫:

包匭菁茅,厥篚玄纁璣組。

這句話翻譯過來的話,是包裹好了的楊梅、蔓菁、茅,裝在筐子裡的彩色絲綢和一串串的珍珠。

蔓菁菜真的來自外國?才不是!一口氣搞懂蔓菁的前世今生

而在漢朝前面的秦朝,秦始皇的相國呂不韋主持編撰的《呂氏春秋》中有這樣的記載:

菜之美者,具區之菁。

蔓菁並不是漢朝之時經絲綢之路傳入古代中國的,而且我們在漢朝或者漢朝以後的各種古籍文獻中都找不到蔓菁是漢朝時候傳入的記載,這沒有任何的根據和佐證。而我們卻能在各種古籍中找到古代中國原本就有蔓菁的記載。所以,我國也是蔓菁起源地之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記載。那麼,蔓菁在漢朝的種植是怎麼樣的呢?

蔓菁菜真的來自外國?才不是!一口氣搞懂蔓菁的前世今生

二、魏晉到唐,成為主流

魏晉南北朝時期,關於蔓菁的記載非常多,這時期大多記載成“蕪菁”,是蔓菁的另一個名字。而且都是記載在嚴肅歷史文獻中,在晉代嵇含記載古代中國廣東、廣西及越南的植物書籍《南方草木狀》中有這樣的記載:

蕪菁,嶺嶠以南俱無之,偶有士人因官攜種就彼種之,出地則變為芥,亦橘種江北為枳之義也。

這裡記載的非常有意思,這個“嶺嶠”泛指五嶺,這裡說五嶺以南沒有蔓菁,偶爾有人帶著種子種下,出來就變成了芥菜。

南北朝樑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

仲冬採擷蕪菁、葵等雜菜,乾之,併為鹹菹。有得其和者,並作金釵色。

南朝劉宋歷史學家范曄編撰,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後漢書·桓帝紀》中這樣寫:

永興二年詔司隸校尉部刺史曰:蝗災為害,水變仍至,五穀不登,人無宿儲,其令所傷郡國種蕪菁,以助人食。

而且在這個時期,蔓菁種植已經入了農書,北魏末年,賈思勰《齊民要術·卷第三·蔓菁第十八》中寫:

種不求多,唯須良地,故墟新糞壞牆垣乃佳。若無故墟糞者,以灰為糞,令厚一寸;灰多則燥不生也。耕地欲熟,七月初種之,一畝用子三升,從處暑至八月白露節皆得。早者作菹,晚者作幹,漫散而勞,種不用溼,溼則地堅葉焦,既生不鋤。

我們可以看出來,到了這個時候,蔓菁種植已經非常成熟,這也從側面說明,蔓菁是一種非常普遍和廣泛的菜,當時人們餐桌上的一種常見菜。

蔓菁菜真的來自外國?才不是!一口氣搞懂蔓菁的前世今生

到了唐朝時,李延壽《北史·孟信傳》中這樣寫:

信為趙平太守,政尚寬和,權豪無犯……素木盤盛蕪菁菹,惟此而已。

唐朝記載蔓菁的地方非常多,比如在段成式的筆記體小說《酉陽雜俎》中也有,但我們不能一一舉例,用正史記載就足夠了。魏晉南北朝到唐朝時,蔓菁的種植非常成熟和廣泛,是人們餐桌上的一種普通蔬菜,這也是蔓菁最輝煌的時候,再向後,蔓菁就要走向沒落。

蔓菁菜真的來自外國?才不是!一口氣搞懂蔓菁的前世今生

三、宋朝以後,漸歸平凡

宋朝時,蘇頌《圖經本草》中對蔓菁有過一次總結:

蔓菁,一名馬王菜,苗猺獠狫地方產,菜味澀,多刺,即諸葛菜也,相傳為馬殷所遺,故名。一名雞毛菜,夏月則枯,蔬圃復,謂之雞毛菜。苗名葑,孫愐雲,葑,蔓菁苗也。

我們可以看出來,在這裡,蘇頌舉例說孫愐說葑是蔓菁苗。這又一次印證了《詩經》裡那些記載是蔓菁,這裡說的孫愐是唐朝音韻學家。其實到了宋朝時,蔓菁的食用價值已經遭到的極大競爭,這時候的蘿蔔開始成為主流,而蔓菁則慢慢被人們疏遠,而這種現象到了明朝時更加的厲害。

蔓菁菜真的來自外國?才不是!一口氣搞懂蔓菁的前世今生

另外,這個時期人們常常把蔓菁和白菜混為一談,科學家沈括《夢溪筆談》中明確記載蔓菁和白菜不是一種菜,他是這樣寫的:

菜品中蕪菁、菘、芥之類,遇旱其標多結成花,或如蓮花,或作龍蛇之形,此常性無足怪者。

這裡的菘指的就是白菜,跟蔓菁是有區分的。

蔓菁菜真的來自外國?才不是!一口氣搞懂蔓菁的前世今生

明朝時,王象晉根據前人記錄和經驗,在《群芳譜·菜蔬部·蔓菁》中對蔓菁做了系統的闡述,包括由來和種植,由來上是這樣說的:

蔓菁,一名蕪菁,一名葑,一名須,一名薞蕪,一名蕘,一名芥,一名九英菘,一名諸葛菜。根長而白……河東太原所出其根極大,又出西番吐谷渾地。

在這裡,王象晉說了河東太原出的蔓菁很大,又說出西番吐谷渾地。而在《本草綱目》中則只記載了出西番吐谷渾地,這也是印證咱們上面說過的起源地。

在種植上,王象晉是這樣記載的:

種法:先薙草,雨過即耕,不雨,先一日灌地使透,次日熟耕。作畦,或耬種、或漫撒,覆土厚一指。五六日內,有雨,不須灌;無雨,戽水灌溝中……若不欲移植,取次耘出,存其大者,令相去尺許;若欲移植,俟苗長五七寸,擇其大者移之。先耕熟地,作畦深七八寸,起土作壟,藝苗其上,壟土虛浮,根大倍常。

"
蔓菁菜真的來自外國?才不是!一口氣搞懂蔓菁的前世今生

蔓菁被很多人認為起源於外國,覺得在古代中國原本沒有這種東西。持外國傳入的觀點者主要認為,我國關於蔓菁的記載非常晚,如果尋找詩詞的話,蔓菁入詩最早出現在唐朝,比如白居易押寒韻的七言絕句《玩迎春花贈楊郎中》中這樣寫:

金英翠萼帶春寒,黃色花中有幾般。憑君與向遊人道,莫作蔓菁花眼看。

唐朝以前的詩詞歌賦中,我們是找不到關於蔓菁出現的,正規的史料記載則要到漢朝時,而在一些記載中,更加使人堅信蔓菁是外國傳入的,比如《本草綱目》中有過這樣的記錄:

出自西番吐谷渾地。

這個出自西番吐谷渾地讓大家覺得這必定是國外傳入的,最大的可能性是漢朝時,由絲綢之路傳入當時的古代中國。

蔓菁菜真的來自外國?才不是!一口氣搞懂蔓菁的前世今生

那麼,真的是這樣嗎?其實,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寫這樣一句,卻漏了別的記載,而這些別的記載,足以證明在我國漢朝以前就有蔓菁,那從漢朝時候傳入就變得經不起推敲。

我國古代時究竟有沒有蔓菁呢?究竟是外國傳入還是我國本來就有?蔓菁在古代時的種植情況是什麼樣的呢?

蔓菁菜真的來自外國?才不是!一口氣搞懂蔓菁的前世今生

一、漢朝以前,有葑在野

其實,我國遠古時期就有蔓菁,只不過在那個時候不叫蔓菁這個名字,在《詩經》、《尚書》中都有記載,而且《詩經》中大量出現。當然了,咱們會論證一下這些古籍裡記載的究竟是不是蔓菁,畢竟字不一樣,不能張嘴說是就是。

《詩經·國風·邶風·穀風》中有這樣的記載:

採葑採菲,無以下體?德音莫違,及爾同死。

啥意思呢?就是採摘蘿蔔和蔓青,難道要葉不要根?往日良言休拋棄,到死與你不離分。

《詩經·國風·唐風·采苓》中這樣寫:

採葑採葑,首陽之東。

意思就是:攀山越嶺採蕪菁,轉到首陽山之東。

在別的篇章中也是有這樣的記載的,咱們不能一一舉例。那麼,憑什麼說這裡的這個葑就是蔓菁呢?有什麼根據和證明嗎?當然是有的,清朝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這樣說:

葑:須從也,《坊記注》雲,葑,蔓菁也。陳宋之間謂之葑。

所以,《詩經》裡出現的葑就是蔓菁。在《尚書·夏書·禹貢》裡,說各地進獻東西時這樣寫:

包匭菁茅,厥篚玄纁璣組。

這句話翻譯過來的話,是包裹好了的楊梅、蔓菁、茅,裝在筐子裡的彩色絲綢和一串串的珍珠。

蔓菁菜真的來自外國?才不是!一口氣搞懂蔓菁的前世今生

而在漢朝前面的秦朝,秦始皇的相國呂不韋主持編撰的《呂氏春秋》中有這樣的記載:

菜之美者,具區之菁。

蔓菁並不是漢朝之時經絲綢之路傳入古代中國的,而且我們在漢朝或者漢朝以後的各種古籍文獻中都找不到蔓菁是漢朝時候傳入的記載,這沒有任何的根據和佐證。而我們卻能在各種古籍中找到古代中國原本就有蔓菁的記載。所以,我國也是蔓菁起源地之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記載。那麼,蔓菁在漢朝的種植是怎麼樣的呢?

蔓菁菜真的來自外國?才不是!一口氣搞懂蔓菁的前世今生

二、魏晉到唐,成為主流

魏晉南北朝時期,關於蔓菁的記載非常多,這時期大多記載成“蕪菁”,是蔓菁的另一個名字。而且都是記載在嚴肅歷史文獻中,在晉代嵇含記載古代中國廣東、廣西及越南的植物書籍《南方草木狀》中有這樣的記載:

蕪菁,嶺嶠以南俱無之,偶有士人因官攜種就彼種之,出地則變為芥,亦橘種江北為枳之義也。

這裡記載的非常有意思,這個“嶺嶠”泛指五嶺,這裡說五嶺以南沒有蔓菁,偶爾有人帶著種子種下,出來就變成了芥菜。

南北朝樑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

仲冬採擷蕪菁、葵等雜菜,乾之,併為鹹菹。有得其和者,並作金釵色。

南朝劉宋歷史學家范曄編撰,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後漢書·桓帝紀》中這樣寫:

永興二年詔司隸校尉部刺史曰:蝗災為害,水變仍至,五穀不登,人無宿儲,其令所傷郡國種蕪菁,以助人食。

而且在這個時期,蔓菁種植已經入了農書,北魏末年,賈思勰《齊民要術·卷第三·蔓菁第十八》中寫:

種不求多,唯須良地,故墟新糞壞牆垣乃佳。若無故墟糞者,以灰為糞,令厚一寸;灰多則燥不生也。耕地欲熟,七月初種之,一畝用子三升,從處暑至八月白露節皆得。早者作菹,晚者作幹,漫散而勞,種不用溼,溼則地堅葉焦,既生不鋤。

我們可以看出來,到了這個時候,蔓菁種植已經非常成熟,這也從側面說明,蔓菁是一種非常普遍和廣泛的菜,當時人們餐桌上的一種常見菜。

蔓菁菜真的來自外國?才不是!一口氣搞懂蔓菁的前世今生

到了唐朝時,李延壽《北史·孟信傳》中這樣寫:

信為趙平太守,政尚寬和,權豪無犯……素木盤盛蕪菁菹,惟此而已。

唐朝記載蔓菁的地方非常多,比如在段成式的筆記體小說《酉陽雜俎》中也有,但我們不能一一舉例,用正史記載就足夠了。魏晉南北朝到唐朝時,蔓菁的種植非常成熟和廣泛,是人們餐桌上的一種普通蔬菜,這也是蔓菁最輝煌的時候,再向後,蔓菁就要走向沒落。

蔓菁菜真的來自外國?才不是!一口氣搞懂蔓菁的前世今生

三、宋朝以後,漸歸平凡

宋朝時,蘇頌《圖經本草》中對蔓菁有過一次總結:

蔓菁,一名馬王菜,苗猺獠狫地方產,菜味澀,多刺,即諸葛菜也,相傳為馬殷所遺,故名。一名雞毛菜,夏月則枯,蔬圃復,謂之雞毛菜。苗名葑,孫愐雲,葑,蔓菁苗也。

我們可以看出來,在這裡,蘇頌舉例說孫愐說葑是蔓菁苗。這又一次印證了《詩經》裡那些記載是蔓菁,這裡說的孫愐是唐朝音韻學家。其實到了宋朝時,蔓菁的食用價值已經遭到的極大競爭,這時候的蘿蔔開始成為主流,而蔓菁則慢慢被人們疏遠,而這種現象到了明朝時更加的厲害。

蔓菁菜真的來自外國?才不是!一口氣搞懂蔓菁的前世今生

另外,這個時期人們常常把蔓菁和白菜混為一談,科學家沈括《夢溪筆談》中明確記載蔓菁和白菜不是一種菜,他是這樣寫的:

菜品中蕪菁、菘、芥之類,遇旱其標多結成花,或如蓮花,或作龍蛇之形,此常性無足怪者。

這裡的菘指的就是白菜,跟蔓菁是有區分的。

蔓菁菜真的來自外國?才不是!一口氣搞懂蔓菁的前世今生

明朝時,王象晉根據前人記錄和經驗,在《群芳譜·菜蔬部·蔓菁》中對蔓菁做了系統的闡述,包括由來和種植,由來上是這樣說的:

蔓菁,一名蕪菁,一名葑,一名須,一名薞蕪,一名蕘,一名芥,一名九英菘,一名諸葛菜。根長而白……河東太原所出其根極大,又出西番吐谷渾地。

在這裡,王象晉說了河東太原出的蔓菁很大,又說出西番吐谷渾地。而在《本草綱目》中則只記載了出西番吐谷渾地,這也是印證咱們上面說過的起源地。

在種植上,王象晉是這樣記載的:

種法:先薙草,雨過即耕,不雨,先一日灌地使透,次日熟耕。作畦,或耬種、或漫撒,覆土厚一指。五六日內,有雨,不須灌;無雨,戽水灌溝中……若不欲移植,取次耘出,存其大者,令相去尺許;若欲移植,俟苗長五七寸,擇其大者移之。先耕熟地,作畦深七八寸,起土作壟,藝苗其上,壟土虛浮,根大倍常。

蔓菁菜真的來自外國?才不是!一口氣搞懂蔓菁的前世今生

到了現代,蔓菁的種植面積也並不大,因為能被蘿蔔所取代,所以註定了蔓菁種植面積的縮小,但僅僅是縮小,並沒有消失,一些農村還會在田間地頭種幾棵用來吃菜。我國也是蔓菁的起源地之一,很早便有記載。從遠古時期發端,到春秋戰國時期始有記載,魏晉南北朝到唐朝時成為主流蔬菜之一,到宋明之際又逐漸沒落。蔓菁的發展如同過山車一樣經歷了一系列的高低。這跟很多人的經歷是有相似之處的,但卻不必為此傷懷,努力做到不可取代,才能永遠屹立不倒。說的是一種蔬菜,其實也有做人和做事的道理蘊含其中!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