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日,從圖騰崇拜到人類非遺。一口氣搞懂端午節的前世今生

五月五日,從圖騰崇拜到人類非遺。一口氣搞懂端午節的前世今生

端午作為一箇中國非常重要的節日,受到全國性的重視,各地都有不同的活動去過這個節日。假如我們翻閱典籍的話會發現,這個節日源遠流長,網上關於這個節日的傳說更是多不勝數。

而在古代,人們對這個節日的重視程度一點也不比現代人小,古人在無數的詩詞和典籍中去寫這個節日。或者借詩言志,或者冷靜記錄。比如唐代文秀在自己的押元韻七言絕句《端午》中這樣寫: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我們可以看出來,這裡跟屈原有關。

五月五日,從圖騰崇拜到人類非遺。一口氣搞懂端午節的前世今生

但我們在《楚辭·九歌·雲中君》中卻能看到這樣的記載:

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靈連蜷兮既留,爛昭昭兮未央。

這裡說前面就已經有這個節日了。至於為什麼要這樣說,是因為古人會在五月五日這天蓄蘭沐浴,這個我們會在後面印證。

那麼,五月五日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最開始是為了什麼舉辦這個節日?民間紀念的有幾位?

五月五日,從圖騰崇拜到人類非遺。一口氣搞懂端午節的前世今生

一、關於發端: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從周朝開始,遠古先民開始從鳥崇拜轉變成龍崇拜,商朝以前,人們以鳳鳥為圖騰,代表女媧。而周朝結束商朝以後,周反朝歌,為了體現正確性,周武王決定反其道而行之,不止是服裝改色,圖騰也從鳳鳥轉變成了龍,代表伏羲。

這初看是一個簡單的圖騰崇拜,但裡面包含著極為深層的含義,這是對商朝“天命玄鳥”的終結。同時,女媧為鳳,古代鳳和凰是分開的,鳳是雌性代表繁衍,代表著母系氏族。周朝終結的不僅僅是一個王朝、一個圖騰,同時還代表著強權的集結,母系氏族的崩塌。

五月五日,從圖騰崇拜到人類非遺。一口氣搞懂端午節的前世今生

周朝建立以後,龍崇拜開始盛行,同時,五月五日做為夏日第一個午時開始被放大崇拜並舉行儀式,《大戴禮》中這樣寫:

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

這裡我們可印證前面的《楚辭》,當然了,《大戴禮》的成書年代是成謎的,學術界對此爭論不休,最大的可能是漢朝以後的人整理而成,但這裡只說可以相互印證。

而這個節日之所以能夠得到大力推行,《周易》的作用功不可沒。《周易·乾卦》裡這樣寫:

初九:潛龍,勿用。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九四:或躍在淵,無咎。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上九:亢龍,有悔。

我們在這裡可以看第五爻,也就是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仲夏端午時,飛龍在正南中天,既正又中,大吉。而飛龍在天,利見大人的意思是:龍星出現在天上,對貴族有利

五月五日,從圖騰崇拜到人類非遺。一口氣搞懂端午節的前世今生

既然對貴族有利,而且又如此大吉,自然要大肆舉行儀式,五月五日舉辦儀式從此開始流行。此外,我們在這裡也可以看出來,金庸的小說《天龍八部》名字雖然取自佛教八部天龍,但裡面的招式,比如“降龍十八掌”這些卻取材於《周易》,但這個不在咱們話題之中,所以略過不提。

所以,是周朝時開始盛行,並且一直向下不斷層的延續,但在延續的過程中,發生了一些改變,被人為加入了一些別的意思。此外,龍舟和舞龍跟周朝的龍崇拜有著深遠的關係。

五月五日,從圖騰崇拜到人類非遺。一口氣搞懂端午節的前世今生

二、關於紀念:屈原投江,介子抱樹,曹娥救父

關於端午,最著名的是紀念屈原投江,所以後世人們在這天舉行儀式來紀念,人們用小舟在江上到處尋找,慢慢形成了後世的賽龍舟。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的確是個好出處,但假如我們仔細去查閱文獻和思考的話,會發現這裡面是有漏洞的。

關於屈原,司馬遷《史記·七十二列傳·屈原賈生列傳》中是這樣寫的: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彊志,明於治亂……頃襄王怒而遷之……於是懷石遂自汨羅以死。百餘年後,漢有賈生,為長沙王太傅,過湘水,投書以吊屈原。

當然,這篇傳是非常長的,我們無法全部列出,開始說出身,然後記憶力驚人,卻被人們陷害而被流放,屈原悲憤欲絕,抱石在泊羅江自盡,死後百餘年,漢朝一個姓賈的路過這裡,想起屈原,於是寫了《吊屈原賦》來紀念。

司馬遷這裡寫的賈生是西漢初年著名的政論家、文學家賈誼,就是那個寫過《過秦論》《論積貯疏》賈誼

屈原是古代著名的愛國文人,他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銘記。但是,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出來,屈原投江死後,並沒有人用船去打撈,甚至都沒有引起重視,司馬遷在《史記》中更是直接用一句話寫了他的死,死後百餘年,賈誼《吊屈原賦》才往事重提,而到這個時候,兩者其實還沒有啥關係。

五月五日,從圖騰崇拜到人類非遺。一口氣搞懂端午節的前世今生

最開始有關聯是南北朝時吳均《續齊諧記》,在裡面是這樣說的:

五月五日投泊羅水,楚人哀之,至此曰,以竹筒貯米以祭之……並帶楝葉、五花絲,遺風也。

這段話的意思翻譯過來就是:屈原在這一天投水死去,楚國人紛紛哀悼他。到了這一天,人們用竹筒裝米,扔進水裡來祭奠他……今天,老百姓們在五月初五包粽子時,還要包上楝樹葉、纏上五彩線,這便是汨羅河的遺風。

而這個時候,距離投江已經近八百年。

後世還有“介子抱樹”的紀念說,說為了紀念介子推,但這個出處比較奇怪,是出自東漢時期文學家、書法家蔡邕的琴曲《琴操》,裡面是這樣說的:

介子綏割其腓股,以啖重耳,重耳復國,子綏獨無所得,綏甚怨恨,乃作龍蛇之歌以感之,終不肯出。文公令燔山求之,子綏遂抱木而燒死,文公令民五月五不得發火。

五月五日,從圖騰崇拜到人類非遺。一口氣搞懂端午節的前世今生

蔡邕是蔡文姬的父親,這個故事很多人也都知道,但我們從這裡看出來,這裡說的是“寒食節”,跟咱們的主題沒有啥關係。當然,也有紀念孝女曹娥的收錄在晉人虞預《會稽典錄》

女子曹娥者。會稽上虞人。父能絃歌為巫。漢安帝二年五月五日。於縣江溯濤迎波神。溺死。不得屍骸。娥年十四。乃緣江號哭。晝夜不絕聲。七日。遂投江而死。

也有說紀念伍子胥的,我們不能一一舉例。

但我們還是要說,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麵對強權直面納諫的性格代表了古代文人的高潔,並且一直流傳到現在,至於是為了紀念誰已經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從中認識學習到了家國情懷。

五月五日,從圖騰崇拜到人類非遺。一口氣搞懂端午節的前世今生

三、關於現代: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到了現代,端午在四大傳統節日之中佔有一席之位,世界不少國家受到影響,都有紀念端午的活動,這也從側面表現了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06年被列入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09年,端午成為聯合國人類非遺名錄。正如南宋民族英雄、愛國詩人文天祥的押歌韻七言絕句《端午感興·其二》中說的那樣:

當年忠血墮讒波,千古荊人祭汨羅。風雨天涯芳草夢,江山如此故都何。

五月五日,從圖騰崇拜到人類非遺。一口氣搞懂端午節的前世今生

我們過的不僅僅是一個節日,是懷念我們中華民族不斷層的文化史,是紀念我國一脈相承的優良傳統。我們在端午時節寫端午,但何嘗不是懷念和緬懷那些千百年來,為了中華民族振興而奮鬥和犧牲的人們呢?這些人中上有王公貴族,下有庶民百姓,他們熱愛著這片土地,深愛著這個國家。在家國情懷面前,他們的身份其實並沒有任何的貴賤之分,他們都有個我們都共同擁有的名字:中國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