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柰”究竟是一種什麼水果?現在還有嗎?一口氣搞懂柰的前世今生

方文山周杰倫《煙花易冷》時參考了楊衒之成書於東魏武定五年的《洛陽伽藍記》,方文山借用了背景,創作出了這樣一個悽美的故事。這是一本集佛教、歷史、文學為一身的奇書。但咱們題不在此處,裡面有種水果叫“”,出現的次數非常多,比如在《洛陽伽藍記·卷四·白馬寺》裡有這麼一句:

浮屠前,荼蒲萄異於餘處,枝葉繁衍,子實甚大。荼實重七斤,蒲萄實偉於棗,味並殊美,冠於中京。帝至熟時,常詣取之。或復賜宮人,宮人得之,轉餉親戚,以為奇味。得者不敢輒食,乃歷數家。

這裡提到了兩種,一種是葡萄,葡萄那時候名字非常多,有蒲桃、蒲萄、葡陶等等。另外一種是“柰”,這個字代表的是什麼神仙水果?帶著好奇查了一下,一查竟然查出非常多的記載,不止是古籍文獻中,在古代詩詞中也大量出現,比如唐朝王建押先韻的七言律詩《故樑國公主池亭》中這樣寫:

平陽池館枕秦川,門鎖南山一朵煙。素柰花開西子面,綠榆枝散沈郎錢。裝簷玳瑁隨風落,傍岸鵁鶄逐暖眠。寂寞空餘歌舞地,玉簫聲絕鳳歸天。

"
“柰”究竟是一種什麼水果?現在還有嗎?一口氣搞懂柰的前世今生

方文山周杰倫《煙花易冷》時參考了楊衒之成書於東魏武定五年的《洛陽伽藍記》,方文山借用了背景,創作出了這樣一個悽美的故事。這是一本集佛教、歷史、文學為一身的奇書。但咱們題不在此處,裡面有種水果叫“”,出現的次數非常多,比如在《洛陽伽藍記·卷四·白馬寺》裡有這麼一句:

浮屠前,荼蒲萄異於餘處,枝葉繁衍,子實甚大。荼實重七斤,蒲萄實偉於棗,味並殊美,冠於中京。帝至熟時,常詣取之。或復賜宮人,宮人得之,轉餉親戚,以為奇味。得者不敢輒食,乃歷數家。

這裡提到了兩種,一種是葡萄,葡萄那時候名字非常多,有蒲桃、蒲萄、葡陶等等。另外一種是“柰”,這個字代表的是什麼神仙水果?帶著好奇查了一下,一查竟然查出非常多的記載,不止是古籍文獻中,在古代詩詞中也大量出現,比如唐朝王建押先韻的七言律詩《故樑國公主池亭》中這樣寫:

平陽池館枕秦川,門鎖南山一朵煙。素柰花開西子面,綠榆枝散沈郎錢。裝簷玳瑁隨風落,傍岸鵁鶄逐暖眠。寂寞空餘歌舞地,玉簫聲絕鳳歸天。

“柰”究竟是一種什麼水果?現在還有嗎?一口氣搞懂柰的前世今生

這裡要說一下,這個王建是今天的開城人,高麗王朝的開國皇帝,也稱高麗太祖,高麗毅宗史官金寬毅編撰的《編年通錄》中,認為王建的曾祖父是唐肅宗,這個經不住考證,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查閱《鬆京志·卷七》,咱們題不在此處,故略過不提。

我們可以看到,在古代的一些記載中,這個柰是反覆出現,而現在卻看不到這個字,那這個柰來自什麼地方?現在有沒有了?古代時的產地和種植都是什麼樣的情況呢?

"
“柰”究竟是一種什麼水果?現在還有嗎?一口氣搞懂柰的前世今生

方文山周杰倫《煙花易冷》時參考了楊衒之成書於東魏武定五年的《洛陽伽藍記》,方文山借用了背景,創作出了這樣一個悽美的故事。這是一本集佛教、歷史、文學為一身的奇書。但咱們題不在此處,裡面有種水果叫“”,出現的次數非常多,比如在《洛陽伽藍記·卷四·白馬寺》裡有這麼一句:

浮屠前,荼蒲萄異於餘處,枝葉繁衍,子實甚大。荼實重七斤,蒲萄實偉於棗,味並殊美,冠於中京。帝至熟時,常詣取之。或復賜宮人,宮人得之,轉餉親戚,以為奇味。得者不敢輒食,乃歷數家。

這裡提到了兩種,一種是葡萄,葡萄那時候名字非常多,有蒲桃、蒲萄、葡陶等等。另外一種是“柰”,這個字代表的是什麼神仙水果?帶著好奇查了一下,一查竟然查出非常多的記載,不止是古籍文獻中,在古代詩詞中也大量出現,比如唐朝王建押先韻的七言律詩《故樑國公主池亭》中這樣寫:

平陽池館枕秦川,門鎖南山一朵煙。素柰花開西子面,綠榆枝散沈郎錢。裝簷玳瑁隨風落,傍岸鵁鶄逐暖眠。寂寞空餘歌舞地,玉簫聲絕鳳歸天。

“柰”究竟是一種什麼水果?現在還有嗎?一口氣搞懂柰的前世今生

這裡要說一下,這個王建是今天的開城人,高麗王朝的開國皇帝,也稱高麗太祖,高麗毅宗史官金寬毅編撰的《編年通錄》中,認為王建的曾祖父是唐肅宗,這個經不住考證,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查閱《鬆京志·卷七》,咱們題不在此處,故略過不提。

我們可以看到,在古代的一些記載中,這個柰是反覆出現,而現在卻看不到這個字,那這個柰來自什麼地方?現在有沒有了?古代時的產地和種植都是什麼樣的情況呢?

“柰”究竟是一種什麼水果?現在還有嗎?一口氣搞懂柰的前世今生

一、關於產地

我們向上查的話,這個柰字最早出現在司馬相如《上林賦》中:

於是乎盧橘夏熟,黃甘橙楱,枇杷橪柿,亭奈厚朴,梬棗楊梅,櫻桃蒲陶,隱夫薁棣,答沓離支,羅乎後宮,列乎北園。 

我們可以看出來,司馬相如寫上林苑中這一句明顯都是水果,有枇杷、有柿子、有楊梅、有櫻桃和荔枝,當然裡面也出現了柰。

這樣冷不丁的一看,好像這個柰就是產自漢朝都城長安似的,但我們同時要知道,在漢朝上林苑中的水果,很多都是從別處移栽的,比如一些南方水果,不可能原生於長安。

那這個柰的出處是不是在長安也就很可疑,但司馬相如只寫華麗的辭藻,不會解釋出處,他寫的又不是農書和水果書,我們如果想知道具體的出處,還得向別的文獻中尋找。

唐朝段成式《酉陽雜俎》中有過這樣的記載:

白柰,出涼州野豬澤,大如兔頭。

唐朝的涼州跟前面沒有什麼區別,有時候也叫武威,大多都是指現在的甘肅省涼州區,但有時候這個涼州又能佔半個甘肅地區,可不管怎麼說,這裡說的白柰是在甘肅出產。

宋朝科學家蘇頌《本草圖經》中也有差不多的記載:

涼州有冬柰,冬熟,子帶碧色。

"
“柰”究竟是一種什麼水果?現在還有嗎?一口氣搞懂柰的前世今生

方文山周杰倫《煙花易冷》時參考了楊衒之成書於東魏武定五年的《洛陽伽藍記》,方文山借用了背景,創作出了這樣一個悽美的故事。這是一本集佛教、歷史、文學為一身的奇書。但咱們題不在此處,裡面有種水果叫“”,出現的次數非常多,比如在《洛陽伽藍記·卷四·白馬寺》裡有這麼一句:

浮屠前,荼蒲萄異於餘處,枝葉繁衍,子實甚大。荼實重七斤,蒲萄實偉於棗,味並殊美,冠於中京。帝至熟時,常詣取之。或復賜宮人,宮人得之,轉餉親戚,以為奇味。得者不敢輒食,乃歷數家。

這裡提到了兩種,一種是葡萄,葡萄那時候名字非常多,有蒲桃、蒲萄、葡陶等等。另外一種是“柰”,這個字代表的是什麼神仙水果?帶著好奇查了一下,一查竟然查出非常多的記載,不止是古籍文獻中,在古代詩詞中也大量出現,比如唐朝王建押先韻的七言律詩《故樑國公主池亭》中這樣寫:

平陽池館枕秦川,門鎖南山一朵煙。素柰花開西子面,綠榆枝散沈郎錢。裝簷玳瑁隨風落,傍岸鵁鶄逐暖眠。寂寞空餘歌舞地,玉簫聲絕鳳歸天。

“柰”究竟是一種什麼水果?現在還有嗎?一口氣搞懂柰的前世今生

這裡要說一下,這個王建是今天的開城人,高麗王朝的開國皇帝,也稱高麗太祖,高麗毅宗史官金寬毅編撰的《編年通錄》中,認為王建的曾祖父是唐肅宗,這個經不住考證,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查閱《鬆京志·卷七》,咱們題不在此處,故略過不提。

我們可以看到,在古代的一些記載中,這個柰是反覆出現,而現在卻看不到這個字,那這個柰來自什麼地方?現在有沒有了?古代時的產地和種植都是什麼樣的情況呢?

“柰”究竟是一種什麼水果?現在還有嗎?一口氣搞懂柰的前世今生

一、關於產地

我們向上查的話,這個柰字最早出現在司馬相如《上林賦》中:

於是乎盧橘夏熟,黃甘橙楱,枇杷橪柿,亭奈厚朴,梬棗楊梅,櫻桃蒲陶,隱夫薁棣,答沓離支,羅乎後宮,列乎北園。 

我們可以看出來,司馬相如寫上林苑中這一句明顯都是水果,有枇杷、有柿子、有楊梅、有櫻桃和荔枝,當然裡面也出現了柰。

這樣冷不丁的一看,好像這個柰就是產自漢朝都城長安似的,但我們同時要知道,在漢朝上林苑中的水果,很多都是從別處移栽的,比如一些南方水果,不可能原生於長安。

那這個柰的出處是不是在長安也就很可疑,但司馬相如只寫華麗的辭藻,不會解釋出處,他寫的又不是農書和水果書,我們如果想知道具體的出處,還得向別的文獻中尋找。

唐朝段成式《酉陽雜俎》中有過這樣的記載:

白柰,出涼州野豬澤,大如兔頭。

唐朝的涼州跟前面沒有什麼區別,有時候也叫武威,大多都是指現在的甘肅省涼州區,但有時候這個涼州又能佔半個甘肅地區,可不管怎麼說,這裡說的白柰是在甘肅出產。

宋朝科學家蘇頌《本草圖經》中也有差不多的記載:

涼州有冬柰,冬熟,子帶碧色。

“柰”究竟是一種什麼水果?現在還有嗎?一口氣搞懂柰的前世今生

樑時沈約編撰的《宋書·符瑞志》中記載:

晉武帝太始二年六月,嘉柰一蒂十實,生酒泉。

這裡說的是酒泉也有奈,我們可以從這些古籍文獻中整理出來一個結論,那就是在古代時,柰生長於我國西北地區,而西北地區全年少雨,全年溫差大,便於糖分堆積,這對我們後面的產地求證非常重要。那麼,這個柰究竟是什麼呢?

"
“柰”究竟是一種什麼水果?現在還有嗎?一口氣搞懂柰的前世今生

方文山周杰倫《煙花易冷》時參考了楊衒之成書於東魏武定五年的《洛陽伽藍記》,方文山借用了背景,創作出了這樣一個悽美的故事。這是一本集佛教、歷史、文學為一身的奇書。但咱們題不在此處,裡面有種水果叫“”,出現的次數非常多,比如在《洛陽伽藍記·卷四·白馬寺》裡有這麼一句:

浮屠前,荼蒲萄異於餘處,枝葉繁衍,子實甚大。荼實重七斤,蒲萄實偉於棗,味並殊美,冠於中京。帝至熟時,常詣取之。或復賜宮人,宮人得之,轉餉親戚,以為奇味。得者不敢輒食,乃歷數家。

這裡提到了兩種,一種是葡萄,葡萄那時候名字非常多,有蒲桃、蒲萄、葡陶等等。另外一種是“柰”,這個字代表的是什麼神仙水果?帶著好奇查了一下,一查竟然查出非常多的記載,不止是古籍文獻中,在古代詩詞中也大量出現,比如唐朝王建押先韻的七言律詩《故樑國公主池亭》中這樣寫:

平陽池館枕秦川,門鎖南山一朵煙。素柰花開西子面,綠榆枝散沈郎錢。裝簷玳瑁隨風落,傍岸鵁鶄逐暖眠。寂寞空餘歌舞地,玉簫聲絕鳳歸天。

“柰”究竟是一種什麼水果?現在還有嗎?一口氣搞懂柰的前世今生

這裡要說一下,這個王建是今天的開城人,高麗王朝的開國皇帝,也稱高麗太祖,高麗毅宗史官金寬毅編撰的《編年通錄》中,認為王建的曾祖父是唐肅宗,這個經不住考證,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查閱《鬆京志·卷七》,咱們題不在此處,故略過不提。

我們可以看到,在古代的一些記載中,這個柰是反覆出現,而現在卻看不到這個字,那這個柰來自什麼地方?現在有沒有了?古代時的產地和種植都是什麼樣的情況呢?

“柰”究竟是一種什麼水果?現在還有嗎?一口氣搞懂柰的前世今生

一、關於產地

我們向上查的話,這個柰字最早出現在司馬相如《上林賦》中:

於是乎盧橘夏熟,黃甘橙楱,枇杷橪柿,亭奈厚朴,梬棗楊梅,櫻桃蒲陶,隱夫薁棣,答沓離支,羅乎後宮,列乎北園。 

我們可以看出來,司馬相如寫上林苑中這一句明顯都是水果,有枇杷、有柿子、有楊梅、有櫻桃和荔枝,當然裡面也出現了柰。

這樣冷不丁的一看,好像這個柰就是產自漢朝都城長安似的,但我們同時要知道,在漢朝上林苑中的水果,很多都是從別處移栽的,比如一些南方水果,不可能原生於長安。

那這個柰的出處是不是在長安也就很可疑,但司馬相如只寫華麗的辭藻,不會解釋出處,他寫的又不是農書和水果書,我們如果想知道具體的出處,還得向別的文獻中尋找。

唐朝段成式《酉陽雜俎》中有過這樣的記載:

白柰,出涼州野豬澤,大如兔頭。

唐朝的涼州跟前面沒有什麼區別,有時候也叫武威,大多都是指現在的甘肅省涼州區,但有時候這個涼州又能佔半個甘肅地區,可不管怎麼說,這裡說的白柰是在甘肅出產。

宋朝科學家蘇頌《本草圖經》中也有差不多的記載:

涼州有冬柰,冬熟,子帶碧色。

“柰”究竟是一種什麼水果?現在還有嗎?一口氣搞懂柰的前世今生

樑時沈約編撰的《宋書·符瑞志》中記載:

晉武帝太始二年六月,嘉柰一蒂十實,生酒泉。

這裡說的是酒泉也有奈,我們可以從這些古籍文獻中整理出來一個結論,那就是在古代時,柰生長於我國西北地區,而西北地區全年少雨,全年溫差大,便於糖分堆積,這對我們後面的產地求證非常重要。那麼,這個柰究竟是什麼呢?

“柰”究竟是一種什麼水果?現在還有嗎?一口氣搞懂柰的前世今生

二、關於身份

在我國古代,關於水果的名字記載,除了《詩經》中略有不同,後面的古籍基本上跟現代差不多,但這個柰卻讓人感覺莫名其妙,因為我們在現在的水果種類中完全找不到這個字,也不能知道這個柰代表了什麼水果。所以要查柰從古到今的身份轉變,我們還得在一些記載中去佐證,唐朝時,張鷟編撰的《朝野僉載》中有過這樣一段記載:

貞觀中,頓丘有人於黃河渚上拾菜,得一樹栽子,大如指,持歸蒔之。三年乃結子五顆,味如柰似林檎,多汁,異常酸美。送縣,縣上州以其奇味,乃進之。後樹長成,漸至三百顆,每年進之,號曰朱柰,至今猶存。

我們看到這段記載裡,說有人拾菜時得到一段樹枝,栽下結的果子味道像是柰又像是林檎,這說明柰和林檎有著一定的關聯,至少味道上是差不多的。而在王羲之《王右軍帖》中有過這樣的記載:

林檎,又名花紅、花紅果、沙果、頻婆果、文林郎果、來禽。

在這裡,說林檎和柰本來是一種水果,只不過叫了不同的名字,同時我們可以看出來,這裡又出現了一個別名叫“頻婆果”,而這三個名字在明朝王象晉《群芳譜》中也可以統一起來:

柰,一名頻婆,與林檎一類而二種。江南雖有,西土最豐。樹與葉皆似林檎,而實稍大,味酸,微帶澀。可栽,可壓。白者為素柰,赤者為丹柰,亦曰朱柰,青者為綠柰,皆夏熟。

這裡說柰和林檎是一個種類,兩個分支,再一次提到了頻婆。這個頻婆是梵語,本意是頻婆果,原產於印度,佛教傳入古代中國後,南朝劉宋高僧慧琳《一切經音義》中解釋這種果子:

其果似此方林檎,極鮮明赤者。

"
“柰”究竟是一種什麼水果?現在還有嗎?一口氣搞懂柰的前世今生

方文山周杰倫《煙花易冷》時參考了楊衒之成書於東魏武定五年的《洛陽伽藍記》,方文山借用了背景,創作出了這樣一個悽美的故事。這是一本集佛教、歷史、文學為一身的奇書。但咱們題不在此處,裡面有種水果叫“”,出現的次數非常多,比如在《洛陽伽藍記·卷四·白馬寺》裡有這麼一句:

浮屠前,荼蒲萄異於餘處,枝葉繁衍,子實甚大。荼實重七斤,蒲萄實偉於棗,味並殊美,冠於中京。帝至熟時,常詣取之。或復賜宮人,宮人得之,轉餉親戚,以為奇味。得者不敢輒食,乃歷數家。

這裡提到了兩種,一種是葡萄,葡萄那時候名字非常多,有蒲桃、蒲萄、葡陶等等。另外一種是“柰”,這個字代表的是什麼神仙水果?帶著好奇查了一下,一查竟然查出非常多的記載,不止是古籍文獻中,在古代詩詞中也大量出現,比如唐朝王建押先韻的七言律詩《故樑國公主池亭》中這樣寫:

平陽池館枕秦川,門鎖南山一朵煙。素柰花開西子面,綠榆枝散沈郎錢。裝簷玳瑁隨風落,傍岸鵁鶄逐暖眠。寂寞空餘歌舞地,玉簫聲絕鳳歸天。

“柰”究竟是一種什麼水果?現在還有嗎?一口氣搞懂柰的前世今生

這裡要說一下,這個王建是今天的開城人,高麗王朝的開國皇帝,也稱高麗太祖,高麗毅宗史官金寬毅編撰的《編年通錄》中,認為王建的曾祖父是唐肅宗,這個經不住考證,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查閱《鬆京志·卷七》,咱們題不在此處,故略過不提。

我們可以看到,在古代的一些記載中,這個柰是反覆出現,而現在卻看不到這個字,那這個柰來自什麼地方?現在有沒有了?古代時的產地和種植都是什麼樣的情況呢?

“柰”究竟是一種什麼水果?現在還有嗎?一口氣搞懂柰的前世今生

一、關於產地

我們向上查的話,這個柰字最早出現在司馬相如《上林賦》中:

於是乎盧橘夏熟,黃甘橙楱,枇杷橪柿,亭奈厚朴,梬棗楊梅,櫻桃蒲陶,隱夫薁棣,答沓離支,羅乎後宮,列乎北園。 

我們可以看出來,司馬相如寫上林苑中這一句明顯都是水果,有枇杷、有柿子、有楊梅、有櫻桃和荔枝,當然裡面也出現了柰。

這樣冷不丁的一看,好像這個柰就是產自漢朝都城長安似的,但我們同時要知道,在漢朝上林苑中的水果,很多都是從別處移栽的,比如一些南方水果,不可能原生於長安。

那這個柰的出處是不是在長安也就很可疑,但司馬相如只寫華麗的辭藻,不會解釋出處,他寫的又不是農書和水果書,我們如果想知道具體的出處,還得向別的文獻中尋找。

唐朝段成式《酉陽雜俎》中有過這樣的記載:

白柰,出涼州野豬澤,大如兔頭。

唐朝的涼州跟前面沒有什麼區別,有時候也叫武威,大多都是指現在的甘肅省涼州區,但有時候這個涼州又能佔半個甘肅地區,可不管怎麼說,這裡說的白柰是在甘肅出產。

宋朝科學家蘇頌《本草圖經》中也有差不多的記載:

涼州有冬柰,冬熟,子帶碧色。

“柰”究竟是一種什麼水果?現在還有嗎?一口氣搞懂柰的前世今生

樑時沈約編撰的《宋書·符瑞志》中記載:

晉武帝太始二年六月,嘉柰一蒂十實,生酒泉。

這裡說的是酒泉也有奈,我們可以從這些古籍文獻中整理出來一個結論,那就是在古代時,柰生長於我國西北地區,而西北地區全年少雨,全年溫差大,便於糖分堆積,這對我們後面的產地求證非常重要。那麼,這個柰究竟是什麼呢?

“柰”究竟是一種什麼水果?現在還有嗎?一口氣搞懂柰的前世今生

二、關於身份

在我國古代,關於水果的名字記載,除了《詩經》中略有不同,後面的古籍基本上跟現代差不多,但這個柰卻讓人感覺莫名其妙,因為我們在現在的水果種類中完全找不到這個字,也不能知道這個柰代表了什麼水果。所以要查柰從古到今的身份轉變,我們還得在一些記載中去佐證,唐朝時,張鷟編撰的《朝野僉載》中有過這樣一段記載:

貞觀中,頓丘有人於黃河渚上拾菜,得一樹栽子,大如指,持歸蒔之。三年乃結子五顆,味如柰似林檎,多汁,異常酸美。送縣,縣上州以其奇味,乃進之。後樹長成,漸至三百顆,每年進之,號曰朱柰,至今猶存。

我們看到這段記載裡,說有人拾菜時得到一段樹枝,栽下結的果子味道像是柰又像是林檎,這說明柰和林檎有著一定的關聯,至少味道上是差不多的。而在王羲之《王右軍帖》中有過這樣的記載:

林檎,又名花紅、花紅果、沙果、頻婆果、文林郎果、來禽。

在這裡,說林檎和柰本來是一種水果,只不過叫了不同的名字,同時我們可以看出來,這裡又出現了一個別名叫“頻婆果”,而這三個名字在明朝王象晉《群芳譜》中也可以統一起來:

柰,一名頻婆,與林檎一類而二種。江南雖有,西土最豐。樹與葉皆似林檎,而實稍大,味酸,微帶澀。可栽,可壓。白者為素柰,赤者為丹柰,亦曰朱柰,青者為綠柰,皆夏熟。

這裡說柰和林檎是一個種類,兩個分支,再一次提到了頻婆。這個頻婆是梵語,本意是頻婆果,原產於印度,佛教傳入古代中國後,南朝劉宋高僧慧琳《一切經音義》中解釋這種果子:

其果似此方林檎,極鮮明赤者。

“柰”究竟是一種什麼水果?現在還有嗎?一口氣搞懂柰的前世今生

於是,後來的人就把林檎叫成了頻婆果,而林檎在以前和柰是一品兩種,所以等於是把柰叫成了頻婆果,而我國古代的水果要麼有木字旁,要麼有草字頭,於是有人給頻字叫上了草字頭成了“蘋”,頻婆果成了蘋婆果,簡化後成了蘋婆果,再去中間字成了蘋果。當然咱們也不是在胡說,清朝紀曉嵐《烏魯木齊雜詩》中這樣寫:

 紅笠烏衫擔側挑,蘋婆杏子綠蒲桃。

我們可以看到,他在這裡寫的是萍婆。所以,我國古籍文獻中記載的柰就是頻婆,又叫蘋婆果,也就是後來的蘋果。但我國以前並沒有蘋果這個詞,而且現在的蘋果也並不是我國原產,這裡的柰是一種綿蘋果。那這種綿蘋果在古代的種植和發展是什麼樣的呢?現在還有沒有綿蘋果呢?

"
“柰”究竟是一種什麼水果?現在還有嗎?一口氣搞懂柰的前世今生

方文山周杰倫《煙花易冷》時參考了楊衒之成書於東魏武定五年的《洛陽伽藍記》,方文山借用了背景,創作出了這樣一個悽美的故事。這是一本集佛教、歷史、文學為一身的奇書。但咱們題不在此處,裡面有種水果叫“”,出現的次數非常多,比如在《洛陽伽藍記·卷四·白馬寺》裡有這麼一句:

浮屠前,荼蒲萄異於餘處,枝葉繁衍,子實甚大。荼實重七斤,蒲萄實偉於棗,味並殊美,冠於中京。帝至熟時,常詣取之。或復賜宮人,宮人得之,轉餉親戚,以為奇味。得者不敢輒食,乃歷數家。

這裡提到了兩種,一種是葡萄,葡萄那時候名字非常多,有蒲桃、蒲萄、葡陶等等。另外一種是“柰”,這個字代表的是什麼神仙水果?帶著好奇查了一下,一查竟然查出非常多的記載,不止是古籍文獻中,在古代詩詞中也大量出現,比如唐朝王建押先韻的七言律詩《故樑國公主池亭》中這樣寫:

平陽池館枕秦川,門鎖南山一朵煙。素柰花開西子面,綠榆枝散沈郎錢。裝簷玳瑁隨風落,傍岸鵁鶄逐暖眠。寂寞空餘歌舞地,玉簫聲絕鳳歸天。

“柰”究竟是一種什麼水果?現在還有嗎?一口氣搞懂柰的前世今生

這裡要說一下,這個王建是今天的開城人,高麗王朝的開國皇帝,也稱高麗太祖,高麗毅宗史官金寬毅編撰的《編年通錄》中,認為王建的曾祖父是唐肅宗,這個經不住考證,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查閱《鬆京志·卷七》,咱們題不在此處,故略過不提。

我們可以看到,在古代的一些記載中,這個柰是反覆出現,而現在卻看不到這個字,那這個柰來自什麼地方?現在有沒有了?古代時的產地和種植都是什麼樣的情況呢?

“柰”究竟是一種什麼水果?現在還有嗎?一口氣搞懂柰的前世今生

一、關於產地

我們向上查的話,這個柰字最早出現在司馬相如《上林賦》中:

於是乎盧橘夏熟,黃甘橙楱,枇杷橪柿,亭奈厚朴,梬棗楊梅,櫻桃蒲陶,隱夫薁棣,答沓離支,羅乎後宮,列乎北園。 

我們可以看出來,司馬相如寫上林苑中這一句明顯都是水果,有枇杷、有柿子、有楊梅、有櫻桃和荔枝,當然裡面也出現了柰。

這樣冷不丁的一看,好像這個柰就是產自漢朝都城長安似的,但我們同時要知道,在漢朝上林苑中的水果,很多都是從別處移栽的,比如一些南方水果,不可能原生於長安。

那這個柰的出處是不是在長安也就很可疑,但司馬相如只寫華麗的辭藻,不會解釋出處,他寫的又不是農書和水果書,我們如果想知道具體的出處,還得向別的文獻中尋找。

唐朝段成式《酉陽雜俎》中有過這樣的記載:

白柰,出涼州野豬澤,大如兔頭。

唐朝的涼州跟前面沒有什麼區別,有時候也叫武威,大多都是指現在的甘肅省涼州區,但有時候這個涼州又能佔半個甘肅地區,可不管怎麼說,這裡說的白柰是在甘肅出產。

宋朝科學家蘇頌《本草圖經》中也有差不多的記載:

涼州有冬柰,冬熟,子帶碧色。

“柰”究竟是一種什麼水果?現在還有嗎?一口氣搞懂柰的前世今生

樑時沈約編撰的《宋書·符瑞志》中記載:

晉武帝太始二年六月,嘉柰一蒂十實,生酒泉。

這裡說的是酒泉也有奈,我們可以從這些古籍文獻中整理出來一個結論,那就是在古代時,柰生長於我國西北地區,而西北地區全年少雨,全年溫差大,便於糖分堆積,這對我們後面的產地求證非常重要。那麼,這個柰究竟是什麼呢?

“柰”究竟是一種什麼水果?現在還有嗎?一口氣搞懂柰的前世今生

二、關於身份

在我國古代,關於水果的名字記載,除了《詩經》中略有不同,後面的古籍基本上跟現代差不多,但這個柰卻讓人感覺莫名其妙,因為我們在現在的水果種類中完全找不到這個字,也不能知道這個柰代表了什麼水果。所以要查柰從古到今的身份轉變,我們還得在一些記載中去佐證,唐朝時,張鷟編撰的《朝野僉載》中有過這樣一段記載:

貞觀中,頓丘有人於黃河渚上拾菜,得一樹栽子,大如指,持歸蒔之。三年乃結子五顆,味如柰似林檎,多汁,異常酸美。送縣,縣上州以其奇味,乃進之。後樹長成,漸至三百顆,每年進之,號曰朱柰,至今猶存。

我們看到這段記載裡,說有人拾菜時得到一段樹枝,栽下結的果子味道像是柰又像是林檎,這說明柰和林檎有著一定的關聯,至少味道上是差不多的。而在王羲之《王右軍帖》中有過這樣的記載:

林檎,又名花紅、花紅果、沙果、頻婆果、文林郎果、來禽。

在這裡,說林檎和柰本來是一種水果,只不過叫了不同的名字,同時我們可以看出來,這裡又出現了一個別名叫“頻婆果”,而這三個名字在明朝王象晉《群芳譜》中也可以統一起來:

柰,一名頻婆,與林檎一類而二種。江南雖有,西土最豐。樹與葉皆似林檎,而實稍大,味酸,微帶澀。可栽,可壓。白者為素柰,赤者為丹柰,亦曰朱柰,青者為綠柰,皆夏熟。

這裡說柰和林檎是一個種類,兩個分支,再一次提到了頻婆。這個頻婆是梵語,本意是頻婆果,原產於印度,佛教傳入古代中國後,南朝劉宋高僧慧琳《一切經音義》中解釋這種果子:

其果似此方林檎,極鮮明赤者。

“柰”究竟是一種什麼水果?現在還有嗎?一口氣搞懂柰的前世今生

於是,後來的人就把林檎叫成了頻婆果,而林檎在以前和柰是一品兩種,所以等於是把柰叫成了頻婆果,而我國古代的水果要麼有木字旁,要麼有草字頭,於是有人給頻字叫上了草字頭成了“蘋”,頻婆果成了蘋婆果,簡化後成了蘋婆果,再去中間字成了蘋果。當然咱們也不是在胡說,清朝紀曉嵐《烏魯木齊雜詩》中這樣寫:

 紅笠烏衫擔側挑,蘋婆杏子綠蒲桃。

我們可以看到,他在這裡寫的是萍婆。所以,我國古籍文獻中記載的柰就是頻婆,又叫蘋婆果,也就是後來的蘋果。但我國以前並沒有蘋果這個詞,而且現在的蘋果也並不是我國原產,這裡的柰是一種綿蘋果。那這種綿蘋果在古代的種植和發展是什麼樣的呢?現在還有沒有綿蘋果呢?

“柰”究竟是一種什麼水果?現在還有嗎?一口氣搞懂柰的前世今生

三、柰在古代的發展

早在漢朝時,柰已經經過了長期的人工栽培和種植,並且培育出了不少的品種,只不過一直產於西北偏遠地帶,在漢朝時並沒有記載罷了,而漢武帝時期和以後,對西北地區的控制加大,設立了好幾個郡,產於那邊的柰也終於有了記載。

漢代劉歆在《西京雜記》中這樣說:

上林苑,柰三,白柰、紫柰,綠柰。

我們可以看出來,在漢朝時就已經至少有了三個顏色不同的品種,而晉代郭義恭《廣志》中也有差不多相同的記載:

柰有白、 青、赤三種。張掖有白柰,酒泉有赤柰。

這裡記載的不但有品種,還有產地,仍然是我國西北地區,跟上面的《宋書》是可以印證上的。

此外,柰在古代也是志怪小說喜歡的一種水果,動不動就在志怪小說裡出現,南朝道士陶弘景《真誥》裡這樣說:

夏禹詣鐘山,啖紫柰。

"
“柰”究竟是一種什麼水果?現在還有嗎?一口氣搞懂柰的前世今生

方文山周杰倫《煙花易冷》時參考了楊衒之成書於東魏武定五年的《洛陽伽藍記》,方文山借用了背景,創作出了這樣一個悽美的故事。這是一本集佛教、歷史、文學為一身的奇書。但咱們題不在此處,裡面有種水果叫“”,出現的次數非常多,比如在《洛陽伽藍記·卷四·白馬寺》裡有這麼一句:

浮屠前,荼蒲萄異於餘處,枝葉繁衍,子實甚大。荼實重七斤,蒲萄實偉於棗,味並殊美,冠於中京。帝至熟時,常詣取之。或復賜宮人,宮人得之,轉餉親戚,以為奇味。得者不敢輒食,乃歷數家。

這裡提到了兩種,一種是葡萄,葡萄那時候名字非常多,有蒲桃、蒲萄、葡陶等等。另外一種是“柰”,這個字代表的是什麼神仙水果?帶著好奇查了一下,一查竟然查出非常多的記載,不止是古籍文獻中,在古代詩詞中也大量出現,比如唐朝王建押先韻的七言律詩《故樑國公主池亭》中這樣寫:

平陽池館枕秦川,門鎖南山一朵煙。素柰花開西子面,綠榆枝散沈郎錢。裝簷玳瑁隨風落,傍岸鵁鶄逐暖眠。寂寞空餘歌舞地,玉簫聲絕鳳歸天。

“柰”究竟是一種什麼水果?現在還有嗎?一口氣搞懂柰的前世今生

這裡要說一下,這個王建是今天的開城人,高麗王朝的開國皇帝,也稱高麗太祖,高麗毅宗史官金寬毅編撰的《編年通錄》中,認為王建的曾祖父是唐肅宗,這個經不住考證,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查閱《鬆京志·卷七》,咱們題不在此處,故略過不提。

我們可以看到,在古代的一些記載中,這個柰是反覆出現,而現在卻看不到這個字,那這個柰來自什麼地方?現在有沒有了?古代時的產地和種植都是什麼樣的情況呢?

“柰”究竟是一種什麼水果?現在還有嗎?一口氣搞懂柰的前世今生

一、關於產地

我們向上查的話,這個柰字最早出現在司馬相如《上林賦》中:

於是乎盧橘夏熟,黃甘橙楱,枇杷橪柿,亭奈厚朴,梬棗楊梅,櫻桃蒲陶,隱夫薁棣,答沓離支,羅乎後宮,列乎北園。 

我們可以看出來,司馬相如寫上林苑中這一句明顯都是水果,有枇杷、有柿子、有楊梅、有櫻桃和荔枝,當然裡面也出現了柰。

這樣冷不丁的一看,好像這個柰就是產自漢朝都城長安似的,但我們同時要知道,在漢朝上林苑中的水果,很多都是從別處移栽的,比如一些南方水果,不可能原生於長安。

那這個柰的出處是不是在長安也就很可疑,但司馬相如只寫華麗的辭藻,不會解釋出處,他寫的又不是農書和水果書,我們如果想知道具體的出處,還得向別的文獻中尋找。

唐朝段成式《酉陽雜俎》中有過這樣的記載:

白柰,出涼州野豬澤,大如兔頭。

唐朝的涼州跟前面沒有什麼區別,有時候也叫武威,大多都是指現在的甘肅省涼州區,但有時候這個涼州又能佔半個甘肅地區,可不管怎麼說,這裡說的白柰是在甘肅出產。

宋朝科學家蘇頌《本草圖經》中也有差不多的記載:

涼州有冬柰,冬熟,子帶碧色。

“柰”究竟是一種什麼水果?現在還有嗎?一口氣搞懂柰的前世今生

樑時沈約編撰的《宋書·符瑞志》中記載:

晉武帝太始二年六月,嘉柰一蒂十實,生酒泉。

這裡說的是酒泉也有奈,我們可以從這些古籍文獻中整理出來一個結論,那就是在古代時,柰生長於我國西北地區,而西北地區全年少雨,全年溫差大,便於糖分堆積,這對我們後面的產地求證非常重要。那麼,這個柰究竟是什麼呢?

“柰”究竟是一種什麼水果?現在還有嗎?一口氣搞懂柰的前世今生

二、關於身份

在我國古代,關於水果的名字記載,除了《詩經》中略有不同,後面的古籍基本上跟現代差不多,但這個柰卻讓人感覺莫名其妙,因為我們在現在的水果種類中完全找不到這個字,也不能知道這個柰代表了什麼水果。所以要查柰從古到今的身份轉變,我們還得在一些記載中去佐證,唐朝時,張鷟編撰的《朝野僉載》中有過這樣一段記載:

貞觀中,頓丘有人於黃河渚上拾菜,得一樹栽子,大如指,持歸蒔之。三年乃結子五顆,味如柰似林檎,多汁,異常酸美。送縣,縣上州以其奇味,乃進之。後樹長成,漸至三百顆,每年進之,號曰朱柰,至今猶存。

我們看到這段記載裡,說有人拾菜時得到一段樹枝,栽下結的果子味道像是柰又像是林檎,這說明柰和林檎有著一定的關聯,至少味道上是差不多的。而在王羲之《王右軍帖》中有過這樣的記載:

林檎,又名花紅、花紅果、沙果、頻婆果、文林郎果、來禽。

在這裡,說林檎和柰本來是一種水果,只不過叫了不同的名字,同時我們可以看出來,這裡又出現了一個別名叫“頻婆果”,而這三個名字在明朝王象晉《群芳譜》中也可以統一起來:

柰,一名頻婆,與林檎一類而二種。江南雖有,西土最豐。樹與葉皆似林檎,而實稍大,味酸,微帶澀。可栽,可壓。白者為素柰,赤者為丹柰,亦曰朱柰,青者為綠柰,皆夏熟。

這裡說柰和林檎是一個種類,兩個分支,再一次提到了頻婆。這個頻婆是梵語,本意是頻婆果,原產於印度,佛教傳入古代中國後,南朝劉宋高僧慧琳《一切經音義》中解釋這種果子:

其果似此方林檎,極鮮明赤者。

“柰”究竟是一種什麼水果?現在還有嗎?一口氣搞懂柰的前世今生

於是,後來的人就把林檎叫成了頻婆果,而林檎在以前和柰是一品兩種,所以等於是把柰叫成了頻婆果,而我國古代的水果要麼有木字旁,要麼有草字頭,於是有人給頻字叫上了草字頭成了“蘋”,頻婆果成了蘋婆果,簡化後成了蘋婆果,再去中間字成了蘋果。當然咱們也不是在胡說,清朝紀曉嵐《烏魯木齊雜詩》中這樣寫:

 紅笠烏衫擔側挑,蘋婆杏子綠蒲桃。

我們可以看到,他在這裡寫的是萍婆。所以,我國古籍文獻中記載的柰就是頻婆,又叫蘋婆果,也就是後來的蘋果。但我國以前並沒有蘋果這個詞,而且現在的蘋果也並不是我國原產,這裡的柰是一種綿蘋果。那這種綿蘋果在古代的種植和發展是什麼樣的呢?現在還有沒有綿蘋果呢?

“柰”究竟是一種什麼水果?現在還有嗎?一口氣搞懂柰的前世今生

三、柰在古代的發展

早在漢朝時,柰已經經過了長期的人工栽培和種植,並且培育出了不少的品種,只不過一直產於西北偏遠地帶,在漢朝時並沒有記載罷了,而漢武帝時期和以後,對西北地區的控制加大,設立了好幾個郡,產於那邊的柰也終於有了記載。

漢代劉歆在《西京雜記》中這樣說:

上林苑,柰三,白柰、紫柰,綠柰。

我們可以看出來,在漢朝時就已經至少有了三個顏色不同的品種,而晉代郭義恭《廣志》中也有差不多相同的記載:

柰有白、 青、赤三種。張掖有白柰,酒泉有赤柰。

這裡記載的不但有品種,還有產地,仍然是我國西北地區,跟上面的《宋書》是可以印證上的。

此外,柰在古代也是志怪小說喜歡的一種水果,動不動就在志怪小說裡出現,南朝道士陶弘景《真誥》裡這樣說:

夏禹詣鐘山,啖紫柰。

“柰”究竟是一種什麼水果?現在還有嗎?一口氣搞懂柰的前世今生

原作者已經無考的道教神仙傳記小說《洞仙記》中記載:

展上公學道於伏龍地,乃植柰彌滿所住之上。常白諸仙人云:昔在華陽下,食白柰美,憶之未久,忽已三千歲矣。郭四朝後來住其處,又種五果。上公雲:此地善,可種柰,所謂福鄉之柰,可以除災癘。

在種植方面,北魏末年,賈思勰《齊民要術·卷四·種柰桃第三十四》中把種柰的方法和種桃的方法寫在了一起:

柰桃,欲種,熟時合肉全埋糞地中。直置凡地則不生,生亦不茂。性早實,三歲便結子,故不求栽也。至春既生,移栽實地。若仍處糞地中,則實小而味苦矣栽法,以鍬合土掘移之。性易種難栽,若離本土,率多死矣,故須然矣。

"
“柰”究竟是一種什麼水果?現在還有嗎?一口氣搞懂柰的前世今生

方文山周杰倫《煙花易冷》時參考了楊衒之成書於東魏武定五年的《洛陽伽藍記》,方文山借用了背景,創作出了這樣一個悽美的故事。這是一本集佛教、歷史、文學為一身的奇書。但咱們題不在此處,裡面有種水果叫“”,出現的次數非常多,比如在《洛陽伽藍記·卷四·白馬寺》裡有這麼一句:

浮屠前,荼蒲萄異於餘處,枝葉繁衍,子實甚大。荼實重七斤,蒲萄實偉於棗,味並殊美,冠於中京。帝至熟時,常詣取之。或復賜宮人,宮人得之,轉餉親戚,以為奇味。得者不敢輒食,乃歷數家。

這裡提到了兩種,一種是葡萄,葡萄那時候名字非常多,有蒲桃、蒲萄、葡陶等等。另外一種是“柰”,這個字代表的是什麼神仙水果?帶著好奇查了一下,一查竟然查出非常多的記載,不止是古籍文獻中,在古代詩詞中也大量出現,比如唐朝王建押先韻的七言律詩《故樑國公主池亭》中這樣寫:

平陽池館枕秦川,門鎖南山一朵煙。素柰花開西子面,綠榆枝散沈郎錢。裝簷玳瑁隨風落,傍岸鵁鶄逐暖眠。寂寞空餘歌舞地,玉簫聲絕鳳歸天。

“柰”究竟是一種什麼水果?現在還有嗎?一口氣搞懂柰的前世今生

這裡要說一下,這個王建是今天的開城人,高麗王朝的開國皇帝,也稱高麗太祖,高麗毅宗史官金寬毅編撰的《編年通錄》中,認為王建的曾祖父是唐肅宗,這個經不住考證,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查閱《鬆京志·卷七》,咱們題不在此處,故略過不提。

我們可以看到,在古代的一些記載中,這個柰是反覆出現,而現在卻看不到這個字,那這個柰來自什麼地方?現在有沒有了?古代時的產地和種植都是什麼樣的情況呢?

“柰”究竟是一種什麼水果?現在還有嗎?一口氣搞懂柰的前世今生

一、關於產地

我們向上查的話,這個柰字最早出現在司馬相如《上林賦》中:

於是乎盧橘夏熟,黃甘橙楱,枇杷橪柿,亭奈厚朴,梬棗楊梅,櫻桃蒲陶,隱夫薁棣,答沓離支,羅乎後宮,列乎北園。 

我們可以看出來,司馬相如寫上林苑中這一句明顯都是水果,有枇杷、有柿子、有楊梅、有櫻桃和荔枝,當然裡面也出現了柰。

這樣冷不丁的一看,好像這個柰就是產自漢朝都城長安似的,但我們同時要知道,在漢朝上林苑中的水果,很多都是從別處移栽的,比如一些南方水果,不可能原生於長安。

那這個柰的出處是不是在長安也就很可疑,但司馬相如只寫華麗的辭藻,不會解釋出處,他寫的又不是農書和水果書,我們如果想知道具體的出處,還得向別的文獻中尋找。

唐朝段成式《酉陽雜俎》中有過這樣的記載:

白柰,出涼州野豬澤,大如兔頭。

唐朝的涼州跟前面沒有什麼區別,有時候也叫武威,大多都是指現在的甘肅省涼州區,但有時候這個涼州又能佔半個甘肅地區,可不管怎麼說,這裡說的白柰是在甘肅出產。

宋朝科學家蘇頌《本草圖經》中也有差不多的記載:

涼州有冬柰,冬熟,子帶碧色。

“柰”究竟是一種什麼水果?現在還有嗎?一口氣搞懂柰的前世今生

樑時沈約編撰的《宋書·符瑞志》中記載:

晉武帝太始二年六月,嘉柰一蒂十實,生酒泉。

這裡說的是酒泉也有奈,我們可以從這些古籍文獻中整理出來一個結論,那就是在古代時,柰生長於我國西北地區,而西北地區全年少雨,全年溫差大,便於糖分堆積,這對我們後面的產地求證非常重要。那麼,這個柰究竟是什麼呢?

“柰”究竟是一種什麼水果?現在還有嗎?一口氣搞懂柰的前世今生

二、關於身份

在我國古代,關於水果的名字記載,除了《詩經》中略有不同,後面的古籍基本上跟現代差不多,但這個柰卻讓人感覺莫名其妙,因為我們在現在的水果種類中完全找不到這個字,也不能知道這個柰代表了什麼水果。所以要查柰從古到今的身份轉變,我們還得在一些記載中去佐證,唐朝時,張鷟編撰的《朝野僉載》中有過這樣一段記載:

貞觀中,頓丘有人於黃河渚上拾菜,得一樹栽子,大如指,持歸蒔之。三年乃結子五顆,味如柰似林檎,多汁,異常酸美。送縣,縣上州以其奇味,乃進之。後樹長成,漸至三百顆,每年進之,號曰朱柰,至今猶存。

我們看到這段記載裡,說有人拾菜時得到一段樹枝,栽下結的果子味道像是柰又像是林檎,這說明柰和林檎有著一定的關聯,至少味道上是差不多的。而在王羲之《王右軍帖》中有過這樣的記載:

林檎,又名花紅、花紅果、沙果、頻婆果、文林郎果、來禽。

在這裡,說林檎和柰本來是一種水果,只不過叫了不同的名字,同時我們可以看出來,這裡又出現了一個別名叫“頻婆果”,而這三個名字在明朝王象晉《群芳譜》中也可以統一起來:

柰,一名頻婆,與林檎一類而二種。江南雖有,西土最豐。樹與葉皆似林檎,而實稍大,味酸,微帶澀。可栽,可壓。白者為素柰,赤者為丹柰,亦曰朱柰,青者為綠柰,皆夏熟。

這裡說柰和林檎是一個種類,兩個分支,再一次提到了頻婆。這個頻婆是梵語,本意是頻婆果,原產於印度,佛教傳入古代中國後,南朝劉宋高僧慧琳《一切經音義》中解釋這種果子:

其果似此方林檎,極鮮明赤者。

“柰”究竟是一種什麼水果?現在還有嗎?一口氣搞懂柰的前世今生

於是,後來的人就把林檎叫成了頻婆果,而林檎在以前和柰是一品兩種,所以等於是把柰叫成了頻婆果,而我國古代的水果要麼有木字旁,要麼有草字頭,於是有人給頻字叫上了草字頭成了“蘋”,頻婆果成了蘋婆果,簡化後成了蘋婆果,再去中間字成了蘋果。當然咱們也不是在胡說,清朝紀曉嵐《烏魯木齊雜詩》中這樣寫:

 紅笠烏衫擔側挑,蘋婆杏子綠蒲桃。

我們可以看到,他在這裡寫的是萍婆。所以,我國古籍文獻中記載的柰就是頻婆,又叫蘋婆果,也就是後來的蘋果。但我國以前並沒有蘋果這個詞,而且現在的蘋果也並不是我國原產,這裡的柰是一種綿蘋果。那這種綿蘋果在古代的種植和發展是什麼樣的呢?現在還有沒有綿蘋果呢?

“柰”究竟是一種什麼水果?現在還有嗎?一口氣搞懂柰的前世今生

三、柰在古代的發展

早在漢朝時,柰已經經過了長期的人工栽培和種植,並且培育出了不少的品種,只不過一直產於西北偏遠地帶,在漢朝時並沒有記載罷了,而漢武帝時期和以後,對西北地區的控制加大,設立了好幾個郡,產於那邊的柰也終於有了記載。

漢代劉歆在《西京雜記》中這樣說:

上林苑,柰三,白柰、紫柰,綠柰。

我們可以看出來,在漢朝時就已經至少有了三個顏色不同的品種,而晉代郭義恭《廣志》中也有差不多相同的記載:

柰有白、 青、赤三種。張掖有白柰,酒泉有赤柰。

這裡記載的不但有品種,還有產地,仍然是我國西北地區,跟上面的《宋書》是可以印證上的。

此外,柰在古代也是志怪小說喜歡的一種水果,動不動就在志怪小說裡出現,南朝道士陶弘景《真誥》裡這樣說:

夏禹詣鐘山,啖紫柰。

“柰”究竟是一種什麼水果?現在還有嗎?一口氣搞懂柰的前世今生

原作者已經無考的道教神仙傳記小說《洞仙記》中記載:

展上公學道於伏龍地,乃植柰彌滿所住之上。常白諸仙人云:昔在華陽下,食白柰美,憶之未久,忽已三千歲矣。郭四朝後來住其處,又種五果。上公雲:此地善,可種柰,所謂福鄉之柰,可以除災癘。

在種植方面,北魏末年,賈思勰《齊民要術·卷四·種柰桃第三十四》中把種柰的方法和種桃的方法寫在了一起:

柰桃,欲種,熟時合肉全埋糞地中。直置凡地則不生,生亦不茂。性早實,三歲便結子,故不求栽也。至春既生,移栽實地。若仍處糞地中,則實小而味苦矣栽法,以鍬合土掘移之。性易種難栽,若離本土,率多死矣,故須然矣。

“柰”究竟是一種什麼水果?現在還有嗎?一口氣搞懂柰的前世今生

所以,柰也就是綿蘋果,是原產於我國古代的一種本土水果。在我國古代的栽培和種植歷史非常悠久,從漢朝到明清,都有不斷層的記載。古代人對這種果子懷著一種敬畏的心態,所以多寫入志怪神話小說。晚清時期,國外的蘋果傳入中國,綿蘋果的種植開始大幅度減少,但也並沒有完全消失,直到現在,在我國青海、甘肅等於仍有栽種。

而一種原產於我們本土的水果卻被後來者給頂替,我們初聽似乎應該憤怒和感慨,其實完全沒有必要,在產量和味道之間,自然是有優勢者勝出,我們吸收了外來的水果,在此基礎上培育出了屬於我們本土的高產量果子,這同樣也是一種進步。我們不止是說柰在古代的發展,同時也是在為古代原產果子追根溯源。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