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從魏延和楊儀的火併來看蜀漢的權力之爭

魏延起先在劉表手下為偏將,劉表徒有其名實則闇弱,壓根沒有重用過他。當劉備在新野兵敗後,那會兒劉表已死,劉備只得被迫前去投奔劉表的次子劉琮。但是,當時年幼的劉琮已經決意投降曹操,拒絕接納劉備,那時的魏延就想投靠劉備了。可惜,他沒有得償所願,只得暫時投奔了長沙太守韓玄。

很快,魏延就發現,韓玄此人甚至還不及劉表,更是一個糊塗蛋。於是,魏延開始消極怠工,眼巴巴等待劉備前來。終於,他在搭救了老將黃忠之後,高高興興的加入了劉備的陣營,獲遷牙門將軍。

"
從魏延和楊儀的火併來看蜀漢的權力之爭

魏延起先在劉表手下為偏將,劉表徒有其名實則闇弱,壓根沒有重用過他。當劉備在新野兵敗後,那會兒劉表已死,劉備只得被迫前去投奔劉表的次子劉琮。但是,當時年幼的劉琮已經決意投降曹操,拒絕接納劉備,那時的魏延就想投靠劉備了。可惜,他沒有得償所願,只得暫時投奔了長沙太守韓玄。

很快,魏延就發現,韓玄此人甚至還不及劉表,更是一個糊塗蛋。於是,魏延開始消極怠工,眼巴巴等待劉備前來。終於,他在搭救了老將黃忠之後,高高興興的加入了劉備的陣營,獲遷牙門將軍。

從魏延和楊儀的火併來看蜀漢的權力之爭

219年,久居人下的劉備終於在奪得漢中之地後,自封為漢中王,蜀漢的實力也達到了空前的鼎盛。劉備將自己的全部地盤和人馬劃分為三部分:第一戰區,由關羽統領,駐紮荊州之地,主要負責對曹的東線作戰,順帶看住東吳;第二戰區,作為機動力量駐紮於閬中,進可靈活支援第一戰區和第三戰區,退可拱衛都城成都的安全;第三戰區,由魏延執掌,駐紮於漢中重地,鎮守帝國的北大門,主要負責對曹的西線作戰。

按理說,鎮守漢中咽喉要地這種戰略任務,本來不應該落在魏延肩上的。畢竟,張飛無論從親疏遠近還是個人能力來講,似乎更應該擔此重任。但劉備偏偏任命魏延統領第三戰區,擔任漢中太守並加封鎮北將軍,大出所有人的預料。可見,劉備對於魏延的信任和認可,魏延也不辱使命,當即立下軍令狀:

“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事實上,魏延不僅說到了,而且也做到了,他多次成功抵擋住了曹魏的攻擊,僅被他斬殺的曹營的大將就有張郃、郭淮和王雙等多人,牢牢扼守住了蜀國的北大門。

可惜,蜀漢的好日子沒過多久,就因為襄樊戰役後關羽第一戰區的全軍覆沒而告終了。關羽不僅打光了第一戰區的所有家底,而且把戰略要地荊州也丟了,就連自己也含恨告別了歷史的舞臺。

已經登基為帝的劉備,藉著這個由頭開始發飆,親率張飛的第三戰區和成都留守的全部兵馬,去找東吳報仇雪恥。即便如此緊張的戰勢下,劉備都沒有調動鎮守漢中北大門的魏延第二戰區一兵一卒,完全由他魏延獨自抵擋北方的曹魏。

夷陵之戰的結果大家都很清楚,劉備幾乎是全軍覆滅,拖著半條命退守白帝城。接著,劉備託孤於諸葛亮李嚴,命諸葛亮統攬政治和經濟,命李嚴掌握軍權,二人相互制衡。

由於第一戰區和第二戰區的覆滅,魏延的第三戰區就成為蜀漢帝國的最主要軍事力量。事實上,魏延的的確確是當時蜀軍中的最高軍事將領。

為了獨攬朝政,諸葛亮對於李嚴這個副手,始終是看不順眼,將他原本就不多的權力也一點點的全部架空。最後,李嚴這個堂堂的託孤重臣,只得去做一個為前線督運糧草的物流工作。即便如此,諸葛亮還不罷手,秉持“將鬥爭進行到底”的理念,最終完全鬥敗了李嚴,牢牢掌控了蜀漢的政權。

之後,為了獲取實際軍權,諸葛亮藉助南征的契機,故意小題大做,將魏延調離漢中的大本營,協同自己一同前去南方平定孟獲。

在多年的軍旅生涯中,魏延憑藉自己的戰功和威望,而且長期在漢中擔任軍政一把手,所以比較固執己見,經常與諸葛亮的意見相左。諸葛亮越來越發覺,自己難以完全駕馭魏延。因此,諸葛亮開始在軍隊中大肆安插親信制約魏延,馬謖、楊儀等人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進入軍中的。這樣,更加劇了魏延對於諸葛亮的不滿情緒,兩人幾乎就要決裂了。

"
從魏延和楊儀的火併來看蜀漢的權力之爭

魏延起先在劉表手下為偏將,劉表徒有其名實則闇弱,壓根沒有重用過他。當劉備在新野兵敗後,那會兒劉表已死,劉備只得被迫前去投奔劉表的次子劉琮。但是,當時年幼的劉琮已經決意投降曹操,拒絕接納劉備,那時的魏延就想投靠劉備了。可惜,他沒有得償所願,只得暫時投奔了長沙太守韓玄。

很快,魏延就發現,韓玄此人甚至還不及劉表,更是一個糊塗蛋。於是,魏延開始消極怠工,眼巴巴等待劉備前來。終於,他在搭救了老將黃忠之後,高高興興的加入了劉備的陣營,獲遷牙門將軍。

從魏延和楊儀的火併來看蜀漢的權力之爭

219年,久居人下的劉備終於在奪得漢中之地後,自封為漢中王,蜀漢的實力也達到了空前的鼎盛。劉備將自己的全部地盤和人馬劃分為三部分:第一戰區,由關羽統領,駐紮荊州之地,主要負責對曹的東線作戰,順帶看住東吳;第二戰區,作為機動力量駐紮於閬中,進可靈活支援第一戰區和第三戰區,退可拱衛都城成都的安全;第三戰區,由魏延執掌,駐紮於漢中重地,鎮守帝國的北大門,主要負責對曹的西線作戰。

按理說,鎮守漢中咽喉要地這種戰略任務,本來不應該落在魏延肩上的。畢竟,張飛無論從親疏遠近還是個人能力來講,似乎更應該擔此重任。但劉備偏偏任命魏延統領第三戰區,擔任漢中太守並加封鎮北將軍,大出所有人的預料。可見,劉備對於魏延的信任和認可,魏延也不辱使命,當即立下軍令狀:

“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事實上,魏延不僅說到了,而且也做到了,他多次成功抵擋住了曹魏的攻擊,僅被他斬殺的曹營的大將就有張郃、郭淮和王雙等多人,牢牢扼守住了蜀國的北大門。

可惜,蜀漢的好日子沒過多久,就因為襄樊戰役後關羽第一戰區的全軍覆沒而告終了。關羽不僅打光了第一戰區的所有家底,而且把戰略要地荊州也丟了,就連自己也含恨告別了歷史的舞臺。

已經登基為帝的劉備,藉著這個由頭開始發飆,親率張飛的第三戰區和成都留守的全部兵馬,去找東吳報仇雪恥。即便如此緊張的戰勢下,劉備都沒有調動鎮守漢中北大門的魏延第二戰區一兵一卒,完全由他魏延獨自抵擋北方的曹魏。

夷陵之戰的結果大家都很清楚,劉備幾乎是全軍覆滅,拖著半條命退守白帝城。接著,劉備託孤於諸葛亮李嚴,命諸葛亮統攬政治和經濟,命李嚴掌握軍權,二人相互制衡。

由於第一戰區和第二戰區的覆滅,魏延的第三戰區就成為蜀漢帝國的最主要軍事力量。事實上,魏延的的確確是當時蜀軍中的最高軍事將領。

為了獨攬朝政,諸葛亮對於李嚴這個副手,始終是看不順眼,將他原本就不多的權力也一點點的全部架空。最後,李嚴這個堂堂的託孤重臣,只得去做一個為前線督運糧草的物流工作。即便如此,諸葛亮還不罷手,秉持“將鬥爭進行到底”的理念,最終完全鬥敗了李嚴,牢牢掌控了蜀漢的政權。

之後,為了獲取實際軍權,諸葛亮藉助南征的契機,故意小題大做,將魏延調離漢中的大本營,協同自己一同前去南方平定孟獲。

在多年的軍旅生涯中,魏延憑藉自己的戰功和威望,而且長期在漢中擔任軍政一把手,所以比較固執己見,經常與諸葛亮的意見相左。諸葛亮越來越發覺,自己難以完全駕馭魏延。因此,諸葛亮開始在軍隊中大肆安插親信制約魏延,馬謖、楊儀等人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進入軍中的。這樣,更加劇了魏延對於諸葛亮的不滿情緒,兩人幾乎就要決裂了。

從魏延和楊儀的火併來看蜀漢的權力之爭

227年,諸葛亮為了興兵北伐,進一步降低魏延在蜀軍中的影響力,諸葛亮升魏延為丞相司馬兼涼州刺史。實際上,諸葛亮用的是老套路,典型的明升暗降,在剝奪魏延軍權的同時,也完全解散了劉備當年設立的第三戰區。

客觀的講,魏延是當時蜀漢後期僅存的名將,也基本上是唯一能拿得出手的軍事將領。個人認為,魏延在北伐中給諸葛亮提出的“兵出子午谷”這步棋,雖然存在一些冒險因素,但也未嘗不是一步妙招。最起碼,總好過一次次的“兵出祁山”,毫無新意,毫無勝算。

不可否認,魏延在蜀漢政權的建立過程中,功勞和貢獻的確不如諸葛亮。因而,被諸葛亮強壓一頭也就罷了。

234年,諸葛亮在最後一次北伐曹魏時,長期積勞成疾最終一病不起。自知來日無多的他,揹著魏延召見楊儀等人,祕密做出了相應的安排和部署。

楊儀,字威公,襄陽人士。曾在荊州關羽的帳下擔任功曹一職。他受關羽派遣前往成都辦事,因策論高深而被劉備看中,留任成都並闢為左將軍兵曹掾。

諸葛亮當政後,楊儀成為了參軍署府事,一步步獲得諸葛亮的青睞。《三國志·蜀書·楊儀傳》記載:

“常規劃分部,籌度糧谷,不稽思慮,斯須便了,軍戎節度,取辦於儀。”

"
從魏延和楊儀的火併來看蜀漢的權力之爭

魏延起先在劉表手下為偏將,劉表徒有其名實則闇弱,壓根沒有重用過他。當劉備在新野兵敗後,那會兒劉表已死,劉備只得被迫前去投奔劉表的次子劉琮。但是,當時年幼的劉琮已經決意投降曹操,拒絕接納劉備,那時的魏延就想投靠劉備了。可惜,他沒有得償所願,只得暫時投奔了長沙太守韓玄。

很快,魏延就發現,韓玄此人甚至還不及劉表,更是一個糊塗蛋。於是,魏延開始消極怠工,眼巴巴等待劉備前來。終於,他在搭救了老將黃忠之後,高高興興的加入了劉備的陣營,獲遷牙門將軍。

從魏延和楊儀的火併來看蜀漢的權力之爭

219年,久居人下的劉備終於在奪得漢中之地後,自封為漢中王,蜀漢的實力也達到了空前的鼎盛。劉備將自己的全部地盤和人馬劃分為三部分:第一戰區,由關羽統領,駐紮荊州之地,主要負責對曹的東線作戰,順帶看住東吳;第二戰區,作為機動力量駐紮於閬中,進可靈活支援第一戰區和第三戰區,退可拱衛都城成都的安全;第三戰區,由魏延執掌,駐紮於漢中重地,鎮守帝國的北大門,主要負責對曹的西線作戰。

按理說,鎮守漢中咽喉要地這種戰略任務,本來不應該落在魏延肩上的。畢竟,張飛無論從親疏遠近還是個人能力來講,似乎更應該擔此重任。但劉備偏偏任命魏延統領第三戰區,擔任漢中太守並加封鎮北將軍,大出所有人的預料。可見,劉備對於魏延的信任和認可,魏延也不辱使命,當即立下軍令狀:

“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事實上,魏延不僅說到了,而且也做到了,他多次成功抵擋住了曹魏的攻擊,僅被他斬殺的曹營的大將就有張郃、郭淮和王雙等多人,牢牢扼守住了蜀國的北大門。

可惜,蜀漢的好日子沒過多久,就因為襄樊戰役後關羽第一戰區的全軍覆沒而告終了。關羽不僅打光了第一戰區的所有家底,而且把戰略要地荊州也丟了,就連自己也含恨告別了歷史的舞臺。

已經登基為帝的劉備,藉著這個由頭開始發飆,親率張飛的第三戰區和成都留守的全部兵馬,去找東吳報仇雪恥。即便如此緊張的戰勢下,劉備都沒有調動鎮守漢中北大門的魏延第二戰區一兵一卒,完全由他魏延獨自抵擋北方的曹魏。

夷陵之戰的結果大家都很清楚,劉備幾乎是全軍覆滅,拖著半條命退守白帝城。接著,劉備託孤於諸葛亮李嚴,命諸葛亮統攬政治和經濟,命李嚴掌握軍權,二人相互制衡。

由於第一戰區和第二戰區的覆滅,魏延的第三戰區就成為蜀漢帝國的最主要軍事力量。事實上,魏延的的確確是當時蜀軍中的最高軍事將領。

為了獨攬朝政,諸葛亮對於李嚴這個副手,始終是看不順眼,將他原本就不多的權力也一點點的全部架空。最後,李嚴這個堂堂的託孤重臣,只得去做一個為前線督運糧草的物流工作。即便如此,諸葛亮還不罷手,秉持“將鬥爭進行到底”的理念,最終完全鬥敗了李嚴,牢牢掌控了蜀漢的政權。

之後,為了獲取實際軍權,諸葛亮藉助南征的契機,故意小題大做,將魏延調離漢中的大本營,協同自己一同前去南方平定孟獲。

在多年的軍旅生涯中,魏延憑藉自己的戰功和威望,而且長期在漢中擔任軍政一把手,所以比較固執己見,經常與諸葛亮的意見相左。諸葛亮越來越發覺,自己難以完全駕馭魏延。因此,諸葛亮開始在軍隊中大肆安插親信制約魏延,馬謖、楊儀等人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進入軍中的。這樣,更加劇了魏延對於諸葛亮的不滿情緒,兩人幾乎就要決裂了。

從魏延和楊儀的火併來看蜀漢的權力之爭

227年,諸葛亮為了興兵北伐,進一步降低魏延在蜀軍中的影響力,諸葛亮升魏延為丞相司馬兼涼州刺史。實際上,諸葛亮用的是老套路,典型的明升暗降,在剝奪魏延軍權的同時,也完全解散了劉備當年設立的第三戰區。

客觀的講,魏延是當時蜀漢後期僅存的名將,也基本上是唯一能拿得出手的軍事將領。個人認為,魏延在北伐中給諸葛亮提出的“兵出子午谷”這步棋,雖然存在一些冒險因素,但也未嘗不是一步妙招。最起碼,總好過一次次的“兵出祁山”,毫無新意,毫無勝算。

不可否認,魏延在蜀漢政權的建立過程中,功勞和貢獻的確不如諸葛亮。因而,被諸葛亮強壓一頭也就罷了。

234年,諸葛亮在最後一次北伐曹魏時,長期積勞成疾最終一病不起。自知來日無多的他,揹著魏延召見楊儀等人,祕密做出了相應的安排和部署。

楊儀,字威公,襄陽人士。曾在荊州關羽的帳下擔任功曹一職。他受關羽派遣前往成都辦事,因策論高深而被劉備看中,留任成都並闢為左將軍兵曹掾。

諸葛亮當政後,楊儀成為了參軍署府事,一步步獲得諸葛亮的青睞。《三國志·蜀書·楊儀傳》記載:

“常規劃分部,籌度糧谷,不稽思慮,斯須便了,軍戎節度,取辦於儀。”

從魏延和楊儀的火併來看蜀漢的權力之爭

建興八年,楊儀升任長史,加綏軍將軍,成為蜀國的中高級官員。

楊儀此人,雖談不上是小人,但心胸的確不夠開闊,平時和魏延就勢同水火,積怨頗深。果然,諸葛亮死後,楊儀立即假借諸葛亮遺命,要求魏延離開主力軍,率少部人馬斷後。魏延自然不會服從於楊儀的調遣,兩人開始大動干戈,甚至兵戎相向,火併的結果就是楊儀誘殺了魏延。

除掉了魏延以後,楊儀也沒有太好的下場。當他得意洋洋地率蜀軍主力還朝,自以為功勳卓著,再造山河,可以接替諸葛亮來總攬蜀國朝政。可惜,諸葛亮深知楊儀的真實能力,早已屬意於蔣琬接班。

楊儀的美夢落空,雖被加封為中軍師,但並無多少實權。

《三國志·蜀書》記載:

“亮平生密指,以儀性狷狹,意在蔣琬,琬遂為尚書令、益州刺史。儀至,拜為中軍師,無所統領,從容而已。”

久而久之,楊儀開始牢騷不斷,多有抱怨。費禕等大臣上奏劉禪,彈劾楊儀,後主劉禪將楊貶為庶民並流放。楊儀非但沒有上書乞罪謝恩,反而繼續發洩自己的情緒而且言辭激烈,終於被後主下獄並在獄中自殺。

《三國志·蜀書》記載:

“楊儀以當官顯,鹹貴重。覽其舉措,跡其規矩,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

"
從魏延和楊儀的火併來看蜀漢的權力之爭

魏延起先在劉表手下為偏將,劉表徒有其名實則闇弱,壓根沒有重用過他。當劉備在新野兵敗後,那會兒劉表已死,劉備只得被迫前去投奔劉表的次子劉琮。但是,當時年幼的劉琮已經決意投降曹操,拒絕接納劉備,那時的魏延就想投靠劉備了。可惜,他沒有得償所願,只得暫時投奔了長沙太守韓玄。

很快,魏延就發現,韓玄此人甚至還不及劉表,更是一個糊塗蛋。於是,魏延開始消極怠工,眼巴巴等待劉備前來。終於,他在搭救了老將黃忠之後,高高興興的加入了劉備的陣營,獲遷牙門將軍。

從魏延和楊儀的火併來看蜀漢的權力之爭

219年,久居人下的劉備終於在奪得漢中之地後,自封為漢中王,蜀漢的實力也達到了空前的鼎盛。劉備將自己的全部地盤和人馬劃分為三部分:第一戰區,由關羽統領,駐紮荊州之地,主要負責對曹的東線作戰,順帶看住東吳;第二戰區,作為機動力量駐紮於閬中,進可靈活支援第一戰區和第三戰區,退可拱衛都城成都的安全;第三戰區,由魏延執掌,駐紮於漢中重地,鎮守帝國的北大門,主要負責對曹的西線作戰。

按理說,鎮守漢中咽喉要地這種戰略任務,本來不應該落在魏延肩上的。畢竟,張飛無論從親疏遠近還是個人能力來講,似乎更應該擔此重任。但劉備偏偏任命魏延統領第三戰區,擔任漢中太守並加封鎮北將軍,大出所有人的預料。可見,劉備對於魏延的信任和認可,魏延也不辱使命,當即立下軍令狀:

“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事實上,魏延不僅說到了,而且也做到了,他多次成功抵擋住了曹魏的攻擊,僅被他斬殺的曹營的大將就有張郃、郭淮和王雙等多人,牢牢扼守住了蜀國的北大門。

可惜,蜀漢的好日子沒過多久,就因為襄樊戰役後關羽第一戰區的全軍覆沒而告終了。關羽不僅打光了第一戰區的所有家底,而且把戰略要地荊州也丟了,就連自己也含恨告別了歷史的舞臺。

已經登基為帝的劉備,藉著這個由頭開始發飆,親率張飛的第三戰區和成都留守的全部兵馬,去找東吳報仇雪恥。即便如此緊張的戰勢下,劉備都沒有調動鎮守漢中北大門的魏延第二戰區一兵一卒,完全由他魏延獨自抵擋北方的曹魏。

夷陵之戰的結果大家都很清楚,劉備幾乎是全軍覆滅,拖著半條命退守白帝城。接著,劉備託孤於諸葛亮李嚴,命諸葛亮統攬政治和經濟,命李嚴掌握軍權,二人相互制衡。

由於第一戰區和第二戰區的覆滅,魏延的第三戰區就成為蜀漢帝國的最主要軍事力量。事實上,魏延的的確確是當時蜀軍中的最高軍事將領。

為了獨攬朝政,諸葛亮對於李嚴這個副手,始終是看不順眼,將他原本就不多的權力也一點點的全部架空。最後,李嚴這個堂堂的託孤重臣,只得去做一個為前線督運糧草的物流工作。即便如此,諸葛亮還不罷手,秉持“將鬥爭進行到底”的理念,最終完全鬥敗了李嚴,牢牢掌控了蜀漢的政權。

之後,為了獲取實際軍權,諸葛亮藉助南征的契機,故意小題大做,將魏延調離漢中的大本營,協同自己一同前去南方平定孟獲。

在多年的軍旅生涯中,魏延憑藉自己的戰功和威望,而且長期在漢中擔任軍政一把手,所以比較固執己見,經常與諸葛亮的意見相左。諸葛亮越來越發覺,自己難以完全駕馭魏延。因此,諸葛亮開始在軍隊中大肆安插親信制約魏延,馬謖、楊儀等人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進入軍中的。這樣,更加劇了魏延對於諸葛亮的不滿情緒,兩人幾乎就要決裂了。

從魏延和楊儀的火併來看蜀漢的權力之爭

227年,諸葛亮為了興兵北伐,進一步降低魏延在蜀軍中的影響力,諸葛亮升魏延為丞相司馬兼涼州刺史。實際上,諸葛亮用的是老套路,典型的明升暗降,在剝奪魏延軍權的同時,也完全解散了劉備當年設立的第三戰區。

客觀的講,魏延是當時蜀漢後期僅存的名將,也基本上是唯一能拿得出手的軍事將領。個人認為,魏延在北伐中給諸葛亮提出的“兵出子午谷”這步棋,雖然存在一些冒險因素,但也未嘗不是一步妙招。最起碼,總好過一次次的“兵出祁山”,毫無新意,毫無勝算。

不可否認,魏延在蜀漢政權的建立過程中,功勞和貢獻的確不如諸葛亮。因而,被諸葛亮強壓一頭也就罷了。

234年,諸葛亮在最後一次北伐曹魏時,長期積勞成疾最終一病不起。自知來日無多的他,揹著魏延召見楊儀等人,祕密做出了相應的安排和部署。

楊儀,字威公,襄陽人士。曾在荊州關羽的帳下擔任功曹一職。他受關羽派遣前往成都辦事,因策論高深而被劉備看中,留任成都並闢為左將軍兵曹掾。

諸葛亮當政後,楊儀成為了參軍署府事,一步步獲得諸葛亮的青睞。《三國志·蜀書·楊儀傳》記載:

“常規劃分部,籌度糧谷,不稽思慮,斯須便了,軍戎節度,取辦於儀。”

從魏延和楊儀的火併來看蜀漢的權力之爭

建興八年,楊儀升任長史,加綏軍將軍,成為蜀國的中高級官員。

楊儀此人,雖談不上是小人,但心胸的確不夠開闊,平時和魏延就勢同水火,積怨頗深。果然,諸葛亮死後,楊儀立即假借諸葛亮遺命,要求魏延離開主力軍,率少部人馬斷後。魏延自然不會服從於楊儀的調遣,兩人開始大動干戈,甚至兵戎相向,火併的結果就是楊儀誘殺了魏延。

除掉了魏延以後,楊儀也沒有太好的下場。當他得意洋洋地率蜀軍主力還朝,自以為功勳卓著,再造山河,可以接替諸葛亮來總攬蜀國朝政。可惜,諸葛亮深知楊儀的真實能力,早已屬意於蔣琬接班。

楊儀的美夢落空,雖被加封為中軍師,但並無多少實權。

《三國志·蜀書》記載:

“亮平生密指,以儀性狷狹,意在蔣琬,琬遂為尚書令、益州刺史。儀至,拜為中軍師,無所統領,從容而已。”

久而久之,楊儀開始牢騷不斷,多有抱怨。費禕等大臣上奏劉禪,彈劾楊儀,後主劉禪將楊貶為庶民並流放。楊儀非但沒有上書乞罪謝恩,反而繼續發洩自己的情緒而且言辭激烈,終於被後主下獄並在獄中自殺。

《三國志·蜀書》記載:

“楊儀以當官顯,鹹貴重。覽其舉措,跡其規矩,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

從魏延和楊儀的火併來看蜀漢的權力之爭

無論是魏延還是楊儀,他們二人儘管不和,但對於蜀漢政權的忠誠度是沒有問題的。魏延善於領軍打仗,衝鋒陷陣;楊儀善於居中調節,後勤補給。對於他二人的特點,諸葛亮不會不清楚,他之所以任由魏延和楊儀二人矛盾無限擴大,說到底還是為了平衡,為了權力。

原創作者:文史不假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