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門面食|王新軍

原創: 王新軍 新軍文坊


玉門面食|王新軍


玉門面食

王新軍


吃麵是北方人的習慣,玉門人當然不能例外,原因簡單得很,面以麥面為最,南方無麥,面從何來?過去北方麥子產量低不說,交通運輸都是大問題,所以一般都是就地取食。面,自然是北方人吃的多。

這樣算起來,中國人吃麵,從魯班造出石磨至今,怕是要有兩千四百年的歷史了。

小的時候,大概是十歲前後,有一個時期,我特別喜歡吃米飯。因為大米在當時是個稀奇東西,要用錢從供銷社幾斤幾斤地賣。那時候人們開始嚮往一種很好生活,其標誌就是能隨便吃上——海蔘燉鴨子,米飯抹辣子。那時候也是剛剛面能吃得寬裕些,人們就想到了要吃別的。這其中,米竟然成了首選。可見米和麵,在中國人的飲食中,是平分秋色的。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大米緊張的時候,吃米在鄉下著實時髦了一陣子,我記得大哥結婚在家辦酒席,吃的就是豬肉燉菜白米飯。一場婚事,一口三尺口徑的大鍋,米飯燜了三次沒夠吃。

但米總歸不是北人的最愛。北方很多人喜歡說這樣一句話:“嗨,我嘛,是個面肚子。”那意思就是——我還是覺得吃麵舒服。

麵食在我的家鄉,有好多種做法。拉麵也叫拉條或者拉條子,到處都有,寬的叫皮帶面,細的叫雞腸子,不粗不細的,沒有別的叫法,就叫拉麵。拉條子可做成幹拌,也可以炒。另熗酸湯夏天吃非常爽,那叫另湯麵。窩窩子筷頭大,的確是用筷子頭按在手心搗成的最好。杏殼婁,又叫貓耳朵,硬麵搓杆切丁,拇指蹭成貓耳狀。揪面片容易,軟面推開,切成一指半寬的麵條,抖腕一抻,一揪一送丟進滾水裡,指頭蛋大的面片就花一樣開了。連湯吃的叫湯麵片,撈起來加入炒好的菜裡回鍋,叫炒麵片。有一種叫二節子的,做法基本雷同,只是揪進去的面節,長短約在半拃上下。二節子,就作法而言,是揪面片的省略版,可能是為了圖省時省事,也叫懶漢飯,一般湯吃。麵條一直是吃麵的主角,有一個時期,人們說吃麵,專指的是吃麵條。

“晌午啥吃喝?”

吃麵。”

會吃麵條的人,一般都吃手擀的。硬麵按、壓、揉過之後,擀杖捲上,憑著手感來用力,到了想要的厚度,沿擀杖一刀切開,再橫切,硬錚錚的手擀麵條就好了,一律刀背寬。這些年,湯麵條漂上韭菜葉的吃法很時興。依照此法,還可以做出方方子——寬麵條切方塊,丁丁子——厚麵條切成丁,斜尖子——麵條改刀斜切。這些,混在一起湯吃最好。酸湯掛麵加杏殼婁,叫蜘蛛吊線。扁豆煮好,加湯下麵條,我們叫扁豆麵,臘八這一天,一定要吃。

拔魚子玉門人吃的多,做法簡單,面入碗中加水繞好,用筷子沿碗沿拔入沸水煮熟,湯吃幹吃都方便。相比二節子,拔魚子應該是懶漢飯第一。現在玉門有一道亦菜亦飯的地方風味,叫雞肉燜拔魚,一家三口去農家菜館吃飯,不用點別的,這一份夠了。

我好酒,這些年有每喝必醉的趨勢。感覺醉了,我就要喝一碗酸辣拌湯。一口下去,感覺很舒服。

拌湯也是個懶漢飯,白麵滴水,搓蓑入鍋,即成。清稠自選。事先放辣椒麵,快出鍋時再加醋撒鹽,就是酸辣拌湯,最能發汗。大沙棗洗淨拌麵入鍋,叫沙棗拌湯。這一樣,別的地方少有。

拌湯也叫疙瘩湯,鄉里人農忙時節騰不出手做正經飯,常喝拌湯吃饃,就鹹菜。

玉門面食|王新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