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人吃清真菜從一碗砂鍋燉開始,民國“清真十二樓”名噪一時

天津人吃清真菜從一碗砂鍋燉開始,民國“清真十二樓”名噪一時

清燉羊排

馬三立的相聲《起名字的藝術》,提到飯館字號起出來是迎合顧客的心理,顧客想幹什麼?愛好什麼?飯館字號起好了,就等著顧客非來不可。比如說,愛喝酒的去太白樓,好清靜的上蓬萊春,大夥兒湊錢吃飯去便宜坊,結親會友到宴賓樓,幾個人商量搭夥做買賣去聚合成,搞對象初次見面吃頓飯要到會芳樓……這其中提到了幾家清真飯館。

天津最早出現清真菜,是清真羊肉館、牛肉館和清真麵食、餡貨鋪。一些牛肉鋪、羊肉鋪上午賣牛羊肉,下午做清燉或砂鍋燉,因佐料恰到好處,烹調得法,所以味道鮮美,吸引了大量食客。同時這些小店也賣醬牛肉、醬牛肚、醬羊蹄、醬羊肝等。麵食、餡貨鋪除了牛羊肉餡的包子、餃子,還有一些上鐺煎烙的食品,圓形的叫餡餅,長形的叫回頭,都是薄皮大餡,另有一種餡餅叫做“三皮兩餡”,也是清真小吃。

天津人吃清真菜從一碗砂鍋燉開始,民國“清真十二樓”名噪一時

烤羊排

有的牛肉館、餡餅攤生意越做越好,開了店堂,聘請廚師,發展成以烹製牛羊肉、牛舌尾、牛下水和津門特產河海兩鮮為主的飯館,經營的菜品色澤、滋味別具一格,慢慢融匯吸收各大菜系的烹飪技藝,成為天津菜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時天津出現了十二家代表性的清真飯莊:永元德、慶興樓、鴻賓樓、宴賓樓、會賓樓、同慶樓、暢賓樓、燕春樓、會芳樓、富貴樓、大觀樓、又一春,合稱“津門清真十二樓”。其中以鴻賓樓、會芳樓、宴賓樓最具代表性:鴻賓樓擅烹山珍海味、全羊大菜,穆祥珍、宋少山等師傅的白崩魚丁、清蒸饢餡(蟹黃)銀魚堪稱一絕;會芳樓經營高檔燕翅席、河海兩鮮、四季時鮮、麵點小吃;宴賓樓的烤鴨、水爆肚、醋澆扇貝、清炒蝦仁、牛舌尾名揚天津衛。

天津人吃清真菜從一碗砂鍋燉開始,民國“清真十二樓”名噪一時

黃燜牛肉

會芳樓、宴賓樓都在法租界。1908年後,綠牌、藍牌、紫牌有軌電車通到法租界,濱江道一帶地皮看漲,逐漸達到寸土寸金的態勢。外國公司搶灘、強佔和搶購地皮,大興土木,一時間樓房林立,商店繁多。商場、影劇院、飯館、舞廳、浴池星羅棋佈,白天人聲鼎沸,車水馬龍;夜晚霓虹閃爍,歌舞昇平。其中有名的飯館就有四十多家,會芳樓、宴賓樓口口相傳,替清真菜揚了名。

清真菜做牛羊肉講究火候,要文火清燉,只放蔥、姜、蒜、花椒、大茴等作料,不能亂往鍋裡放紅果、鹼面,等九成熟才放醬油和鹽。急火只適用於“爆”菜。過去美食家都講究吃清真菜,除去冬天的爆、烤、涮外,單是牛羊的下水,就能做出多種菜品,比如“兩吃肚”,既有幹炸,又有油爆,又脆又香,又有嚼頭。

天津人吃清真菜從一碗砂鍋燉開始,民國“清真十二樓”名噪一時

馬連良

當年馬連良從北京來天津演出,必乘“亞細亞”號火車,晚上9點50分到達天津老龍頭火車站。車站附近有一家清真館,早派人在出站口等候,接上馬老闆來到飯館,桌上已擺好爆三樣、炒蝦仁、砂鍋燉(燉牛肉)、片湯,還有一壺直沽高粱,兩個燒餅。馬老闆道謝:“您瞧我這多幸運!”落座吃飯,喝一盅酒,吃幾個炒蝦仁,一個燒餅夾兩塊不肥不瘦的牛肉,再用爆三樣的汁倒進片湯吃。對酷愛美食的馬連良先生來說,在天津清真館裡吃這頓飯,比吃什麼都舒服。

50年代之後,天津的清真菜呈下滑趨勢,“清真十二樓”剩下九家,公私合營時期,鴻賓樓整體遷到北京、太原和蘭州。到北京的這家,成為北京最好的飯莊之一,郭沫若親筆為鴻賓樓題詞。宴賓樓也沒落了,改名為遼寧路回民食堂,簡稱“遼回食堂”,經營炒菜、羊湯、蒸餃。許多經典的傳統老菜,都因為買不到調料等原因失傳了。

天津人吃清真菜從一碗砂鍋燉開始,民國“清真十二樓”名噪一時

宴賓樓

80年代,宴賓樓、會芳樓捲土重來。遼寧路宴賓樓恢復老字號,當時的廚師都是科班出身,廚房裡規矩多,名廚號稱“三張一劉”——張年、張建生、張振發、劉文豹——灶上功夫各有千秋。金嗓歌王駱玉笙常常帶著孫女駱巍巍到宴賓樓吃“紅燉舌尾”,駱老評價說能吃到“老味兒”。

1985年,會芳樓也在南市食品街西北角角樓重新開業,首層為顧客準備羊肉蒸餃,在二層出售京式烤鴨,爆、烤、涮羊肉及各種冷葷、點心,重新推出了番茄牛肉、紅燒舌尾、幹燉牛肉等招牌菜。天津清真菜迎來了第二個高峰期。(文:何玉新)

天津人吃清真菜從一碗砂鍋燉開始,民國“清真十二樓”名噪一時

三皮兩餡

天津人吃清真菜從一碗砂鍋燉開始,民國“清真十二樓”名噪一時

紅燒牛舌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