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想不到,在鄉土食材這件事上,我們註定將失去很多'

"
"
你可能想不到,在鄉土食材這件事上,我們註定將失去很多

看到頭條的無條件寫作日,將線下活動搬到了菜市場,我忽然覺得,旅遊之外,我也應該來這麼一篇,談一件多數人還沒意識到,同時卻註定我們將失去很多的往事。

這便是我要說的鄉土食材,它有關味道,有關種子,有關鄉愁,有關每一個真正的吃貨。

我也可以肯定地這麼說,固然你可以在菜市場得到很多,對於一個超級吃貨而言,它絕對不能滿足你的所有需求。

從蘭花落蘇說起

直接這麼說鄉土食材,可能還是不會有很多人理解,那就先舉個例子吧。

比如,你在菜市場,可以買到比拳頭大,色澤靚麗,飽滿又新鮮的長形或者圓形茄子,但你見過只有拇指大小,被稱為“蘭花落蘇”的小茄子嗎?不要說見過,對很多人而言,更大可能是,也許就沒聽說過“蘭花落蘇”這個詞。

就算你知道,並且在菜市場遇到了,那你知道這種小茄子怎麼做才好吃嗎?我估計又會難倒一大片人。

蘭花落蘇是一種中國江南地區的鄉土食材。根據地方誌記載,它最早栽培歷史可追溯至600多年前的元代;它的形狀和顏色,就像普通茄子,但長成後只有成人拇指般大小。

它皮紫光亮,籽少皮薄,質地也比普通茄子硬,但它並不是炒著吃的,而是被加工成醬菜。我吃過一次它做成的醬菜,脆嫩鮮美,遠勝我吃過的任何一種醃菜,更不必說大茄子。

"
你可能想不到,在鄉土食材這件事上,我們註定將失去很多

看到頭條的無條件寫作日,將線下活動搬到了菜市場,我忽然覺得,旅遊之外,我也應該來這麼一篇,談一件多數人還沒意識到,同時卻註定我們將失去很多的往事。

這便是我要說的鄉土食材,它有關味道,有關種子,有關鄉愁,有關每一個真正的吃貨。

我也可以肯定地這麼說,固然你可以在菜市場得到很多,對於一個超級吃貨而言,它絕對不能滿足你的所有需求。

從蘭花落蘇說起

直接這麼說鄉土食材,可能還是不會有很多人理解,那就先舉個例子吧。

比如,你在菜市場,可以買到比拳頭大,色澤靚麗,飽滿又新鮮的長形或者圓形茄子,但你見過只有拇指大小,被稱為“蘭花落蘇”的小茄子嗎?不要說見過,對很多人而言,更大可能是,也許就沒聽說過“蘭花落蘇”這個詞。

就算你知道,並且在菜市場遇到了,那你知道這種小茄子怎麼做才好吃嗎?我估計又會難倒一大片人。

蘭花落蘇是一種中國江南地區的鄉土食材。根據地方誌記載,它最早栽培歷史可追溯至600多年前的元代;它的形狀和顏色,就像普通茄子,但長成後只有成人拇指般大小。

它皮紫光亮,籽少皮薄,質地也比普通茄子硬,但它並不是炒著吃的,而是被加工成醬菜。我吃過一次它做成的醬菜,脆嫩鮮美,遠勝我吃過的任何一種醃菜,更不必說大茄子。

你可能想不到,在鄉土食材這件事上,我們註定將失去很多

蘭花落蘇

你之所以不知道,倒也情有可原。

因為蘭花落蘇這幾百年,主要是以農家自留種子,自己種的形式流傳,更不必說,它還有明顯的地域限制,即位於江南的長三角農村地區。如果你不是江南地區的農家子弟,或者不知道吃它的地方,註定和它的味道是沒有緣分的。

這時候,肯定又有人會問,你說它那麼好吃,必定是有市場的,為什麼就不能在菜市場看到它?

你總算問到關鍵點上了。

雖然多數情況下,市場規律告訴我們,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對於一些特定食材的好味道而言,它絕對是個偽命題。如果菜市場可以解決,那也就沒有那些超級吃貨,全世界尋找美食的事情了。

像蘭花落蘇這種鄉土食材,在菜市場很少覓見,或者它被市場淘汰幾乎是個必然。

首先,過去它就是農家自種自吃,產量有限,壓根就不是商品,而到當下的商品經濟時代,它不僅沒有產量,畝均產值根本無法和那種商品化茄子相提並論,就算種出來到市場上,知道它醃成醬菜才好吃做法的人更少之又少。

這也就好比,凡是在農村生活過的人,現在到上海的水果店,買一個甜瓜吃,基本都會發現,和小時候農村吃過的味道差別不是一點點,可能今天城市裡的甜瓜沒熟就摘下來了,不僅不甜也不香,但它就是方便運輸和保存,也更容易賺到錢。

我家原來就保存過一種老人酥的甜瓜種子,就自己種點自己吃,那種瓜最大的特點,就是成熟了特別容易碎,口感當然很好,否則不會那樣叫——就算是沒牙的老人,也可以享受到它的美味。

"
你可能想不到,在鄉土食材這件事上,我們註定將失去很多

看到頭條的無條件寫作日,將線下活動搬到了菜市場,我忽然覺得,旅遊之外,我也應該來這麼一篇,談一件多數人還沒意識到,同時卻註定我們將失去很多的往事。

這便是我要說的鄉土食材,它有關味道,有關種子,有關鄉愁,有關每一個真正的吃貨。

我也可以肯定地這麼說,固然你可以在菜市場得到很多,對於一個超級吃貨而言,它絕對不能滿足你的所有需求。

從蘭花落蘇說起

直接這麼說鄉土食材,可能還是不會有很多人理解,那就先舉個例子吧。

比如,你在菜市場,可以買到比拳頭大,色澤靚麗,飽滿又新鮮的長形或者圓形茄子,但你見過只有拇指大小,被稱為“蘭花落蘇”的小茄子嗎?不要說見過,對很多人而言,更大可能是,也許就沒聽說過“蘭花落蘇”這個詞。

就算你知道,並且在菜市場遇到了,那你知道這種小茄子怎麼做才好吃嗎?我估計又會難倒一大片人。

蘭花落蘇是一種中國江南地區的鄉土食材。根據地方誌記載,它最早栽培歷史可追溯至600多年前的元代;它的形狀和顏色,就像普通茄子,但長成後只有成人拇指般大小。

它皮紫光亮,籽少皮薄,質地也比普通茄子硬,但它並不是炒著吃的,而是被加工成醬菜。我吃過一次它做成的醬菜,脆嫩鮮美,遠勝我吃過的任何一種醃菜,更不必說大茄子。

你可能想不到,在鄉土食材這件事上,我們註定將失去很多

蘭花落蘇

你之所以不知道,倒也情有可原。

因為蘭花落蘇這幾百年,主要是以農家自留種子,自己種的形式流傳,更不必說,它還有明顯的地域限制,即位於江南的長三角農村地區。如果你不是江南地區的農家子弟,或者不知道吃它的地方,註定和它的味道是沒有緣分的。

這時候,肯定又有人會問,你說它那麼好吃,必定是有市場的,為什麼就不能在菜市場看到它?

你總算問到關鍵點上了。

雖然多數情況下,市場規律告訴我們,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對於一些特定食材的好味道而言,它絕對是個偽命題。如果菜市場可以解決,那也就沒有那些超級吃貨,全世界尋找美食的事情了。

像蘭花落蘇這種鄉土食材,在菜市場很少覓見,或者它被市場淘汰幾乎是個必然。

首先,過去它就是農家自種自吃,產量有限,壓根就不是商品,而到當下的商品經濟時代,它不僅沒有產量,畝均產值根本無法和那種商品化茄子相提並論,就算種出來到市場上,知道它醃成醬菜才好吃做法的人更少之又少。

這也就好比,凡是在農村生活過的人,現在到上海的水果店,買一個甜瓜吃,基本都會發現,和小時候農村吃過的味道差別不是一點點,可能今天城市裡的甜瓜沒熟就摘下來了,不僅不甜也不香,但它就是方便運輸和保存,也更容易賺到錢。

我家原來就保存過一種老人酥的甜瓜種子,就自己種點自己吃,那種瓜最大的特點,就是成熟了特別容易碎,口感當然很好,否則不會那樣叫——就算是沒牙的老人,也可以享受到它的美味。

你可能想不到,在鄉土食材這件事上,我們註定將失去很多

最近幾年覆育的青皮綠肉瓜

但你說運到城裡去賣,想想碎掉的損耗,真的,就算是我,去地裡摘幾個吃了就好,沒人願意為了幾個真正的甜瓜做活雷鋒的。

我還曾經在新疆和田維吾爾族人的農村,和一群孩子爬上村裡的杏樹上,摘一種成熟的小白杏吃,味道絕美,但那種成熟味美的白杏,它就是不易運輸,哪怕是運到就近的和田市,也會爛掉一大批。

所以,我們真的就能因為鄉土食材在菜市場難以見到,就認為它真的味道不好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其實有關它的原因遠比我們想象得複雜,城市的菜市場限制了我們對鄉土食材的想象力。

再回到蘭花落蘇上,如果不是我在此文裡提起它,又有多少人知道它的存在呢?它真的不是你看了多少部《舌尖上的中國》就能解決的,而是真正的美味,其實更是個緣分。

我們如何註定失去很多

我又不是江南的農民,那我又是怎麼知道蘭花落蘇這個小玩意的呢?

因為大概三四年前,我和一位上海郊縣農口領導的閒聊。

那位領導跟我說起他們農委做了好幾年的一件事情,那就是在長三角地區四處尋找傳統鄉土品種,然後到農委的種子基地,做提純復壯,其中一種,就是前文我說的蘭花落蘇。

也是那次聊天,我才意識到被多數人忽略的鄉土品種的存在。領導說,他們花了幾年時間,僅在長三角地區,就尋找到了50多種鄉土品種,其中瓜類就多達30多種,另有20多個蔬菜品種。

我覺得這才是一個對“三農”有感情的人的真正做派。我問領導為什麼要這麼做,領導回答得蠻沉重的。

領導說,原來是農業社會,大家都住在農村,這些鄉土品種祖祖輩輩種了幾百年,但現在越來越多農民都進城了,不僅代表本鄉本土味道的鄉土品種,因為進城不種地而被遺忘在了鄉下,同時,就算是繼續種植,它也比不過那種賣相更好,產量更高的新品種。

種子這種東西,比較神奇的是,如果你僅僅收集保存,放得時間長了,多數是發不出芽的,基本就歇菜了;你要是和那些雜交品種一起種呢,年復一年,它也會慢慢地被同化,就不會是原來那種味道了,繼續以長不大的蘭花落蘇為例,它完全可能就變成大茄子了。

無論是被遺忘,或者被雜交,只要不是有意識地去保護,我覺得這些鄉村品種,基本都會消失。

這種消失的損失,並不止那些高級吃貨少了一種口味,而是我們的農村祖先們,過去幾百上千年,一代代地培育出來的種子,就永遠從地球上消失了,它是人類永遠找不回來的味道,難不成你能讓時光倒流,再持續種上幾百年嗎?

雖然這位上海郊縣的領導做出了行動,四處搜尋了幾十種鄉土品種,重新覆育培植,並準備將它作為當地農家樂特色食材,再次投入市場,但我依然覺得,我們註定會失去很多,因為它是一種進化的必然,並不是所有的鄉土食材都是幸運的,而我們的口味,也是嬗變而帶有記憶的。

"
你可能想不到,在鄉土食材這件事上,我們註定將失去很多

看到頭條的無條件寫作日,將線下活動搬到了菜市場,我忽然覺得,旅遊之外,我也應該來這麼一篇,談一件多數人還沒意識到,同時卻註定我們將失去很多的往事。

這便是我要說的鄉土食材,它有關味道,有關種子,有關鄉愁,有關每一個真正的吃貨。

我也可以肯定地這麼說,固然你可以在菜市場得到很多,對於一個超級吃貨而言,它絕對不能滿足你的所有需求。

從蘭花落蘇說起

直接這麼說鄉土食材,可能還是不會有很多人理解,那就先舉個例子吧。

比如,你在菜市場,可以買到比拳頭大,色澤靚麗,飽滿又新鮮的長形或者圓形茄子,但你見過只有拇指大小,被稱為“蘭花落蘇”的小茄子嗎?不要說見過,對很多人而言,更大可能是,也許就沒聽說過“蘭花落蘇”這個詞。

就算你知道,並且在菜市場遇到了,那你知道這種小茄子怎麼做才好吃嗎?我估計又會難倒一大片人。

蘭花落蘇是一種中國江南地區的鄉土食材。根據地方誌記載,它最早栽培歷史可追溯至600多年前的元代;它的形狀和顏色,就像普通茄子,但長成後只有成人拇指般大小。

它皮紫光亮,籽少皮薄,質地也比普通茄子硬,但它並不是炒著吃的,而是被加工成醬菜。我吃過一次它做成的醬菜,脆嫩鮮美,遠勝我吃過的任何一種醃菜,更不必說大茄子。

你可能想不到,在鄉土食材這件事上,我們註定將失去很多

蘭花落蘇

你之所以不知道,倒也情有可原。

因為蘭花落蘇這幾百年,主要是以農家自留種子,自己種的形式流傳,更不必說,它還有明顯的地域限制,即位於江南的長三角農村地區。如果你不是江南地區的農家子弟,或者不知道吃它的地方,註定和它的味道是沒有緣分的。

這時候,肯定又有人會問,你說它那麼好吃,必定是有市場的,為什麼就不能在菜市場看到它?

你總算問到關鍵點上了。

雖然多數情況下,市場規律告訴我們,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對於一些特定食材的好味道而言,它絕對是個偽命題。如果菜市場可以解決,那也就沒有那些超級吃貨,全世界尋找美食的事情了。

像蘭花落蘇這種鄉土食材,在菜市場很少覓見,或者它被市場淘汰幾乎是個必然。

首先,過去它就是農家自種自吃,產量有限,壓根就不是商品,而到當下的商品經濟時代,它不僅沒有產量,畝均產值根本無法和那種商品化茄子相提並論,就算種出來到市場上,知道它醃成醬菜才好吃做法的人更少之又少。

這也就好比,凡是在農村生活過的人,現在到上海的水果店,買一個甜瓜吃,基本都會發現,和小時候農村吃過的味道差別不是一點點,可能今天城市裡的甜瓜沒熟就摘下來了,不僅不甜也不香,但它就是方便運輸和保存,也更容易賺到錢。

我家原來就保存過一種老人酥的甜瓜種子,就自己種點自己吃,那種瓜最大的特點,就是成熟了特別容易碎,口感當然很好,否則不會那樣叫——就算是沒牙的老人,也可以享受到它的美味。

你可能想不到,在鄉土食材這件事上,我們註定將失去很多

最近幾年覆育的青皮綠肉瓜

但你說運到城裡去賣,想想碎掉的損耗,真的,就算是我,去地裡摘幾個吃了就好,沒人願意為了幾個真正的甜瓜做活雷鋒的。

我還曾經在新疆和田維吾爾族人的農村,和一群孩子爬上村裡的杏樹上,摘一種成熟的小白杏吃,味道絕美,但那種成熟味美的白杏,它就是不易運輸,哪怕是運到就近的和田市,也會爛掉一大批。

所以,我們真的就能因為鄉土食材在菜市場難以見到,就認為它真的味道不好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其實有關它的原因遠比我們想象得複雜,城市的菜市場限制了我們對鄉土食材的想象力。

再回到蘭花落蘇上,如果不是我在此文裡提起它,又有多少人知道它的存在呢?它真的不是你看了多少部《舌尖上的中國》就能解決的,而是真正的美味,其實更是個緣分。

我們如何註定失去很多

我又不是江南的農民,那我又是怎麼知道蘭花落蘇這個小玩意的呢?

因為大概三四年前,我和一位上海郊縣農口領導的閒聊。

那位領導跟我說起他們農委做了好幾年的一件事情,那就是在長三角地區四處尋找傳統鄉土品種,然後到農委的種子基地,做提純復壯,其中一種,就是前文我說的蘭花落蘇。

也是那次聊天,我才意識到被多數人忽略的鄉土品種的存在。領導說,他們花了幾年時間,僅在長三角地區,就尋找到了50多種鄉土品種,其中瓜類就多達30多種,另有20多個蔬菜品種。

我覺得這才是一個對“三農”有感情的人的真正做派。我問領導為什麼要這麼做,領導回答得蠻沉重的。

領導說,原來是農業社會,大家都住在農村,這些鄉土品種祖祖輩輩種了幾百年,但現在越來越多農民都進城了,不僅代表本鄉本土味道的鄉土品種,因為進城不種地而被遺忘在了鄉下,同時,就算是繼續種植,它也比不過那種賣相更好,產量更高的新品種。

種子這種東西,比較神奇的是,如果你僅僅收集保存,放得時間長了,多數是發不出芽的,基本就歇菜了;你要是和那些雜交品種一起種呢,年復一年,它也會慢慢地被同化,就不會是原來那種味道了,繼續以長不大的蘭花落蘇為例,它完全可能就變成大茄子了。

無論是被遺忘,或者被雜交,只要不是有意識地去保護,我覺得這些鄉村品種,基本都會消失。

這種消失的損失,並不止那些高級吃貨少了一種口味,而是我們的農村祖先們,過去幾百上千年,一代代地培育出來的種子,就永遠從地球上消失了,它是人類永遠找不回來的味道,難不成你能讓時光倒流,再持續種上幾百年嗎?

雖然這位上海郊縣的領導做出了行動,四處搜尋了幾十種鄉土品種,重新覆育培植,並準備將它作為當地農家樂特色食材,再次投入市場,但我依然覺得,我們註定會失去很多,因為它是一種進化的必然,並不是所有的鄉土食材都是幸運的,而我們的口味,也是嬗變而帶有記憶的。

你可能想不到,在鄉土食材這件事上,我們註定將失去很多

我老家的幹辣椒,阿布/攝影

比如陝西油潑面。我可以清楚地告訴你,就算今天你在城市最好的陝西館子裡吃到的味道,也不是我當年在農村吃過的美味。

知道為什麼嗎?因為辣椒和麵粉。

別看油潑面用的是同一種辣椒,但不同水土,種植出來的辣椒,口感還是差別很大的。我至今都記得,每年過年,我爺爺坐在我家窯洞面前的大石臼前,握著一個木棒槌,一下下搗著我家自種,晒乾辣椒的場景。製作工藝不同,辣椒油味道同樣還有差別。

水土對味道的影響,不僅是人的直觀感受,同時也可以用“食味值”來驗證。同樣松江大米的品種松香粳1018,在雲南種出來的食味值,就是要比在上海松江種的低6個點。這可不是我瞎說的,而是親眼目睹,機器做的測試。你說這是為什麼呢?還是水土。

"
你可能想不到,在鄉土食材這件事上,我們註定將失去很多

看到頭條的無條件寫作日,將線下活動搬到了菜市場,我忽然覺得,旅遊之外,我也應該來這麼一篇,談一件多數人還沒意識到,同時卻註定我們將失去很多的往事。

這便是我要說的鄉土食材,它有關味道,有關種子,有關鄉愁,有關每一個真正的吃貨。

我也可以肯定地這麼說,固然你可以在菜市場得到很多,對於一個超級吃貨而言,它絕對不能滿足你的所有需求。

從蘭花落蘇說起

直接這麼說鄉土食材,可能還是不會有很多人理解,那就先舉個例子吧。

比如,你在菜市場,可以買到比拳頭大,色澤靚麗,飽滿又新鮮的長形或者圓形茄子,但你見過只有拇指大小,被稱為“蘭花落蘇”的小茄子嗎?不要說見過,對很多人而言,更大可能是,也許就沒聽說過“蘭花落蘇”這個詞。

就算你知道,並且在菜市場遇到了,那你知道這種小茄子怎麼做才好吃嗎?我估計又會難倒一大片人。

蘭花落蘇是一種中國江南地區的鄉土食材。根據地方誌記載,它最早栽培歷史可追溯至600多年前的元代;它的形狀和顏色,就像普通茄子,但長成後只有成人拇指般大小。

它皮紫光亮,籽少皮薄,質地也比普通茄子硬,但它並不是炒著吃的,而是被加工成醬菜。我吃過一次它做成的醬菜,脆嫩鮮美,遠勝我吃過的任何一種醃菜,更不必說大茄子。

你可能想不到,在鄉土食材這件事上,我們註定將失去很多

蘭花落蘇

你之所以不知道,倒也情有可原。

因為蘭花落蘇這幾百年,主要是以農家自留種子,自己種的形式流傳,更不必說,它還有明顯的地域限制,即位於江南的長三角農村地區。如果你不是江南地區的農家子弟,或者不知道吃它的地方,註定和它的味道是沒有緣分的。

這時候,肯定又有人會問,你說它那麼好吃,必定是有市場的,為什麼就不能在菜市場看到它?

你總算問到關鍵點上了。

雖然多數情況下,市場規律告訴我們,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對於一些特定食材的好味道而言,它絕對是個偽命題。如果菜市場可以解決,那也就沒有那些超級吃貨,全世界尋找美食的事情了。

像蘭花落蘇這種鄉土食材,在菜市場很少覓見,或者它被市場淘汰幾乎是個必然。

首先,過去它就是農家自種自吃,產量有限,壓根就不是商品,而到當下的商品經濟時代,它不僅沒有產量,畝均產值根本無法和那種商品化茄子相提並論,就算種出來到市場上,知道它醃成醬菜才好吃做法的人更少之又少。

這也就好比,凡是在農村生活過的人,現在到上海的水果店,買一個甜瓜吃,基本都會發現,和小時候農村吃過的味道差別不是一點點,可能今天城市裡的甜瓜沒熟就摘下來了,不僅不甜也不香,但它就是方便運輸和保存,也更容易賺到錢。

我家原來就保存過一種老人酥的甜瓜種子,就自己種點自己吃,那種瓜最大的特點,就是成熟了特別容易碎,口感當然很好,否則不會那樣叫——就算是沒牙的老人,也可以享受到它的美味。

你可能想不到,在鄉土食材這件事上,我們註定將失去很多

最近幾年覆育的青皮綠肉瓜

但你說運到城裡去賣,想想碎掉的損耗,真的,就算是我,去地裡摘幾個吃了就好,沒人願意為了幾個真正的甜瓜做活雷鋒的。

我還曾經在新疆和田維吾爾族人的農村,和一群孩子爬上村裡的杏樹上,摘一種成熟的小白杏吃,味道絕美,但那種成熟味美的白杏,它就是不易運輸,哪怕是運到就近的和田市,也會爛掉一大批。

所以,我們真的就能因為鄉土食材在菜市場難以見到,就認為它真的味道不好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其實有關它的原因遠比我們想象得複雜,城市的菜市場限制了我們對鄉土食材的想象力。

再回到蘭花落蘇上,如果不是我在此文裡提起它,又有多少人知道它的存在呢?它真的不是你看了多少部《舌尖上的中國》就能解決的,而是真正的美味,其實更是個緣分。

我們如何註定失去很多

我又不是江南的農民,那我又是怎麼知道蘭花落蘇這個小玩意的呢?

因為大概三四年前,我和一位上海郊縣農口領導的閒聊。

那位領導跟我說起他們農委做了好幾年的一件事情,那就是在長三角地區四處尋找傳統鄉土品種,然後到農委的種子基地,做提純復壯,其中一種,就是前文我說的蘭花落蘇。

也是那次聊天,我才意識到被多數人忽略的鄉土品種的存在。領導說,他們花了幾年時間,僅在長三角地區,就尋找到了50多種鄉土品種,其中瓜類就多達30多種,另有20多個蔬菜品種。

我覺得這才是一個對“三農”有感情的人的真正做派。我問領導為什麼要這麼做,領導回答得蠻沉重的。

領導說,原來是農業社會,大家都住在農村,這些鄉土品種祖祖輩輩種了幾百年,但現在越來越多農民都進城了,不僅代表本鄉本土味道的鄉土品種,因為進城不種地而被遺忘在了鄉下,同時,就算是繼續種植,它也比不過那種賣相更好,產量更高的新品種。

種子這種東西,比較神奇的是,如果你僅僅收集保存,放得時間長了,多數是發不出芽的,基本就歇菜了;你要是和那些雜交品種一起種呢,年復一年,它也會慢慢地被同化,就不會是原來那種味道了,繼續以長不大的蘭花落蘇為例,它完全可能就變成大茄子了。

無論是被遺忘,或者被雜交,只要不是有意識地去保護,我覺得這些鄉村品種,基本都會消失。

這種消失的損失,並不止那些高級吃貨少了一種口味,而是我們的農村祖先們,過去幾百上千年,一代代地培育出來的種子,就永遠從地球上消失了,它是人類永遠找不回來的味道,難不成你能讓時光倒流,再持續種上幾百年嗎?

雖然這位上海郊縣的領導做出了行動,四處搜尋了幾十種鄉土品種,重新覆育培植,並準備將它作為當地農家樂特色食材,再次投入市場,但我依然覺得,我們註定會失去很多,因為它是一種進化的必然,並不是所有的鄉土食材都是幸運的,而我們的口味,也是嬗變而帶有記憶的。

你可能想不到,在鄉土食材這件事上,我們註定將失去很多

我老家的幹辣椒,阿布/攝影

比如陝西油潑面。我可以清楚地告訴你,就算今天你在城市最好的陝西館子裡吃到的味道,也不是我當年在農村吃過的美味。

知道為什麼嗎?因為辣椒和麵粉。

別看油潑面用的是同一種辣椒,但不同水土,種植出來的辣椒,口感還是差別很大的。我至今都記得,每年過年,我爺爺坐在我家窯洞面前的大石臼前,握著一個木棒槌,一下下搗著我家自種,晒乾辣椒的場景。製作工藝不同,辣椒油味道同樣還有差別。

水土對味道的影響,不僅是人的直觀感受,同時也可以用“食味值”來驗證。同樣松江大米的品種松香粳1018,在雲南種出來的食味值,就是要比在上海松江種的低6個點。這可不是我瞎說的,而是親眼目睹,機器做的測試。你說這是為什麼呢?還是水土。

你可能想不到,在鄉土食材這件事上,我們註定將失去很多

雲南種出來的松香梗,食味值80

"
你可能想不到,在鄉土食材這件事上,我們註定將失去很多

看到頭條的無條件寫作日,將線下活動搬到了菜市場,我忽然覺得,旅遊之外,我也應該來這麼一篇,談一件多數人還沒意識到,同時卻註定我們將失去很多的往事。

這便是我要說的鄉土食材,它有關味道,有關種子,有關鄉愁,有關每一個真正的吃貨。

我也可以肯定地這麼說,固然你可以在菜市場得到很多,對於一個超級吃貨而言,它絕對不能滿足你的所有需求。

從蘭花落蘇說起

直接這麼說鄉土食材,可能還是不會有很多人理解,那就先舉個例子吧。

比如,你在菜市場,可以買到比拳頭大,色澤靚麗,飽滿又新鮮的長形或者圓形茄子,但你見過只有拇指大小,被稱為“蘭花落蘇”的小茄子嗎?不要說見過,對很多人而言,更大可能是,也許就沒聽說過“蘭花落蘇”這個詞。

就算你知道,並且在菜市場遇到了,那你知道這種小茄子怎麼做才好吃嗎?我估計又會難倒一大片人。

蘭花落蘇是一種中國江南地區的鄉土食材。根據地方誌記載,它最早栽培歷史可追溯至600多年前的元代;它的形狀和顏色,就像普通茄子,但長成後只有成人拇指般大小。

它皮紫光亮,籽少皮薄,質地也比普通茄子硬,但它並不是炒著吃的,而是被加工成醬菜。我吃過一次它做成的醬菜,脆嫩鮮美,遠勝我吃過的任何一種醃菜,更不必說大茄子。

你可能想不到,在鄉土食材這件事上,我們註定將失去很多

蘭花落蘇

你之所以不知道,倒也情有可原。

因為蘭花落蘇這幾百年,主要是以農家自留種子,自己種的形式流傳,更不必說,它還有明顯的地域限制,即位於江南的長三角農村地區。如果你不是江南地區的農家子弟,或者不知道吃它的地方,註定和它的味道是沒有緣分的。

這時候,肯定又有人會問,你說它那麼好吃,必定是有市場的,為什麼就不能在菜市場看到它?

你總算問到關鍵點上了。

雖然多數情況下,市場規律告訴我們,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對於一些特定食材的好味道而言,它絕對是個偽命題。如果菜市場可以解決,那也就沒有那些超級吃貨,全世界尋找美食的事情了。

像蘭花落蘇這種鄉土食材,在菜市場很少覓見,或者它被市場淘汰幾乎是個必然。

首先,過去它就是農家自種自吃,產量有限,壓根就不是商品,而到當下的商品經濟時代,它不僅沒有產量,畝均產值根本無法和那種商品化茄子相提並論,就算種出來到市場上,知道它醃成醬菜才好吃做法的人更少之又少。

這也就好比,凡是在農村生活過的人,現在到上海的水果店,買一個甜瓜吃,基本都會發現,和小時候農村吃過的味道差別不是一點點,可能今天城市裡的甜瓜沒熟就摘下來了,不僅不甜也不香,但它就是方便運輸和保存,也更容易賺到錢。

我家原來就保存過一種老人酥的甜瓜種子,就自己種點自己吃,那種瓜最大的特點,就是成熟了特別容易碎,口感當然很好,否則不會那樣叫——就算是沒牙的老人,也可以享受到它的美味。

你可能想不到,在鄉土食材這件事上,我們註定將失去很多

最近幾年覆育的青皮綠肉瓜

但你說運到城裡去賣,想想碎掉的損耗,真的,就算是我,去地裡摘幾個吃了就好,沒人願意為了幾個真正的甜瓜做活雷鋒的。

我還曾經在新疆和田維吾爾族人的農村,和一群孩子爬上村裡的杏樹上,摘一種成熟的小白杏吃,味道絕美,但那種成熟味美的白杏,它就是不易運輸,哪怕是運到就近的和田市,也會爛掉一大批。

所以,我們真的就能因為鄉土食材在菜市場難以見到,就認為它真的味道不好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其實有關它的原因遠比我們想象得複雜,城市的菜市場限制了我們對鄉土食材的想象力。

再回到蘭花落蘇上,如果不是我在此文裡提起它,又有多少人知道它的存在呢?它真的不是你看了多少部《舌尖上的中國》就能解決的,而是真正的美味,其實更是個緣分。

我們如何註定失去很多

我又不是江南的農民,那我又是怎麼知道蘭花落蘇這個小玩意的呢?

因為大概三四年前,我和一位上海郊縣農口領導的閒聊。

那位領導跟我說起他們農委做了好幾年的一件事情,那就是在長三角地區四處尋找傳統鄉土品種,然後到農委的種子基地,做提純復壯,其中一種,就是前文我說的蘭花落蘇。

也是那次聊天,我才意識到被多數人忽略的鄉土品種的存在。領導說,他們花了幾年時間,僅在長三角地區,就尋找到了50多種鄉土品種,其中瓜類就多達30多種,另有20多個蔬菜品種。

我覺得這才是一個對“三農”有感情的人的真正做派。我問領導為什麼要這麼做,領導回答得蠻沉重的。

領導說,原來是農業社會,大家都住在農村,這些鄉土品種祖祖輩輩種了幾百年,但現在越來越多農民都進城了,不僅代表本鄉本土味道的鄉土品種,因為進城不種地而被遺忘在了鄉下,同時,就算是繼續種植,它也比不過那種賣相更好,產量更高的新品種。

種子這種東西,比較神奇的是,如果你僅僅收集保存,放得時間長了,多數是發不出芽的,基本就歇菜了;你要是和那些雜交品種一起種呢,年復一年,它也會慢慢地被同化,就不會是原來那種味道了,繼續以長不大的蘭花落蘇為例,它完全可能就變成大茄子了。

無論是被遺忘,或者被雜交,只要不是有意識地去保護,我覺得這些鄉村品種,基本都會消失。

這種消失的損失,並不止那些高級吃貨少了一種口味,而是我們的農村祖先們,過去幾百上千年,一代代地培育出來的種子,就永遠從地球上消失了,它是人類永遠找不回來的味道,難不成你能讓時光倒流,再持續種上幾百年嗎?

雖然這位上海郊縣的領導做出了行動,四處搜尋了幾十種鄉土品種,重新覆育培植,並準備將它作為當地農家樂特色食材,再次投入市場,但我依然覺得,我們註定會失去很多,因為它是一種進化的必然,並不是所有的鄉土食材都是幸運的,而我們的口味,也是嬗變而帶有記憶的。

你可能想不到,在鄉土食材這件事上,我們註定將失去很多

我老家的幹辣椒,阿布/攝影

比如陝西油潑面。我可以清楚地告訴你,就算今天你在城市最好的陝西館子裡吃到的味道,也不是我當年在農村吃過的美味。

知道為什麼嗎?因為辣椒和麵粉。

別看油潑面用的是同一種辣椒,但不同水土,種植出來的辣椒,口感還是差別很大的。我至今都記得,每年過年,我爺爺坐在我家窯洞面前的大石臼前,握著一個木棒槌,一下下搗著我家自種,晒乾辣椒的場景。製作工藝不同,辣椒油味道同樣還有差別。

水土對味道的影響,不僅是人的直觀感受,同時也可以用“食味值”來驗證。同樣松江大米的品種松香粳1018,在雲南種出來的食味值,就是要比在上海松江種的低6個點。這可不是我瞎說的,而是親眼目睹,機器做的測試。你說這是為什麼呢?還是水土。

你可能想不到,在鄉土食材這件事上,我們註定將失去很多

雲南種出來的松香梗,食味值80

你可能想不到,在鄉土食材這件事上,我們註定將失去很多

上海松江本地種出來的松香梗,食味值86,比東北米還高

麵粉同樣的,我吃過新疆的麵粉,吃過金龍魚的商品麵粉,也吃過日本的高筋和低筋麵粉,還吃過親戚的新品種麵粉,但吃來吃去,我還是覺得如今放在我老家窯洞裡,原來那種畝產只有三四百斤的小麥,磨出的麵粉拉出的扯麵好吃,而且差別蠻大。

比如,新疆的麵粉適合做拉條子,但韌勁還是缺了一點,就是偏軟;日本的高筋粉,的確是很有勁道,但又太勁道了,扯麵不舒服;親戚家的新品種小麥粉呢,小麥蛋白含量不是很高,就很難扯得又薄又長;至於金龍魚的商品麵粉,我從來不用它來做扯麵。

相比這些麵粉,我家的自產麵粉才是最好的,因為就是香。想當年,我家那塊麥地,可是每年年底,我們拉著牛車,把牛糞還田養出來的,至於農藥,我們山裡種麥從來不打農藥,就是靠天吃飯,雨水多了多收點,少了就少收點,但那種味道就是好。

你說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料理鼠王》裡不是說過,對於一個食客而言,能讓他最滿意的味道,莫過於他童年時的味道。

以此推導,我覺得,真正的吃貨,必然是出自於農村,因為他可以領略到更多基於鄉土,食材本身的美味,有比較才會更有發言權,而對於一個連十分熟的甜瓜都沒吃過的城裡人,他又怎麼會知道剛從地裡摘下來,真正成熟香瓜的味道呢?

但從農村人變成一個城裡人,卻是我們多數人的命運,我們的口味記憶,於是就這樣留在了歷史和回憶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