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羊肉泡饃

文/張西昌

"

羊肉泡饃

文/張西昌

西府——羊肉泡饃

夢裡醒來時,夜裡落了雪,諸色歸素,萬籟俱寂。

天亮後,雪依然沒有停,紛紛揚揚,凌空飄灑,長安城也因此多了幾分詩意。

在這樣的天氣裡,最好的事情是找家泡饃館,一壺小酒,兩個朋友,靠窗而坐,且聊且飲。

西安的羊肉泡,已經成為了這座城市的飲食標誌和味覺記憶了。藉助旅遊,其聲名更是遠播海外,甚至有了“看兵馬俑,吃羊肉泡”的說法。

"

羊肉泡饃

文/張西昌

西府——羊肉泡饃

夢裡醒來時,夜裡落了雪,諸色歸素,萬籟俱寂。

天亮後,雪依然沒有停,紛紛揚揚,凌空飄灑,長安城也因此多了幾分詩意。

在這樣的天氣裡,最好的事情是找家泡饃館,一壺小酒,兩個朋友,靠窗而坐,且聊且飲。

西安的羊肉泡,已經成為了這座城市的飲食標誌和味覺記憶了。藉助旅遊,其聲名更是遠播海外,甚至有了“看兵馬俑,吃羊肉泡”的說法。

西府——羊肉泡饃

在西安,規模不一的羊肉泡饃館隨處可見,鼓樓附近的回民坊更是集中。老孫家、老馬家、老安家、老米家……坊上人喜食牛羊肉的傳統,也使他們成為了製作羊肉泡饃的好手。

漢唐以來的絲綢之路,不僅塑造了一個龐大帝國的高度輝煌,同時也帶來了諸多民族的實在交融,這種歷史痕跡至今依然留存。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及衰的深重恥辱,但卻是回民入住長安的歷史榮耀。藉助長安城裡的核心優勢,西安回民演繹著他們的生活傳統,同時,也成為了這座城市的文化特色。

據說,羊肉泡饃是在古代牛羊羹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牛羊羹最早為西周禮饌,當時,除了作為神靈的祭祀美食,也只有國王及諸侯才有權利享用,在《禮記》及先秦諸子中都曾見其身影。在這些文獻中,羊羹不僅僅只是單純的美味,更是身份與權勢的象徵。《戰國策》中便記錄了這樣一則故事:某日,中山國君宴餉群臣,人人都得賜羊羹一杯,唯獨大夫司馬子期沒有得到,他深覺恥辱,積怨在心,便跑到了楚國,遊說楚王攻打中山,繼而,中山國亡。這件古事,曾被不少關中人過度闡釋,藉此演變出了“一碗因羊肉泡所引發的戰爭”之說。有的作者甚至說,由於湯寡肉少,眾人分食,到大夫司馬子期這裡,已經是空鍋了,如果多一瓢水,或可便能避免亡國之禍了。其實想想,此處的羊羹只是政治變故的一個由頭罷了,之間並無必然聯繫。但羊羹在其時之貴,倒是確鑿的。

"

羊肉泡饃

文/張西昌

西府——羊肉泡饃

夢裡醒來時,夜裡落了雪,諸色歸素,萬籟俱寂。

天亮後,雪依然沒有停,紛紛揚揚,凌空飄灑,長安城也因此多了幾分詩意。

在這樣的天氣裡,最好的事情是找家泡饃館,一壺小酒,兩個朋友,靠窗而坐,且聊且飲。

西安的羊肉泡,已經成為了這座城市的飲食標誌和味覺記憶了。藉助旅遊,其聲名更是遠播海外,甚至有了“看兵馬俑,吃羊肉泡”的說法。

西府——羊肉泡饃

在西安,規模不一的羊肉泡饃館隨處可見,鼓樓附近的回民坊更是集中。老孫家、老馬家、老安家、老米家……坊上人喜食牛羊肉的傳統,也使他們成為了製作羊肉泡饃的好手。

漢唐以來的絲綢之路,不僅塑造了一個龐大帝國的高度輝煌,同時也帶來了諸多民族的實在交融,這種歷史痕跡至今依然留存。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及衰的深重恥辱,但卻是回民入住長安的歷史榮耀。藉助長安城裡的核心優勢,西安回民演繹著他們的生活傳統,同時,也成為了這座城市的文化特色。

據說,羊肉泡饃是在古代牛羊羹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牛羊羹最早為西周禮饌,當時,除了作為神靈的祭祀美食,也只有國王及諸侯才有權利享用,在《禮記》及先秦諸子中都曾見其身影。在這些文獻中,羊羹不僅僅只是單純的美味,更是身份與權勢的象徵。《戰國策》中便記錄了這樣一則故事:某日,中山國君宴餉群臣,人人都得賜羊羹一杯,唯獨大夫司馬子期沒有得到,他深覺恥辱,積怨在心,便跑到了楚國,遊說楚王攻打中山,繼而,中山國亡。這件古事,曾被不少關中人過度闡釋,藉此演變出了“一碗因羊肉泡所引發的戰爭”之說。有的作者甚至說,由於湯寡肉少,眾人分食,到大夫司馬子期這裡,已經是空鍋了,如果多一瓢水,或可便能避免亡國之禍了。其實想想,此處的羊羹只是政治變故的一個由頭罷了,之間並無必然聯繫。但羊羹在其時之貴,倒是確鑿的。

西府——羊肉泡饃

從字面來判斷,羊羹當與羊湯不同,在古老的漢族食譜中,“羹”是指五味調和的濃湯。主要由肉、菜及勾芡配搭,亦能加面成為面羹,另外,還有甜如豆沙、糖等做成的甜食。對於古代羊羹的具體模樣,我們尚無法知其細節。在隋朝謝諷所著的《食經》中,有一則簡單的記錄說:“細供沒忽羊羹”。我遍查資料,也尋不出這款美味的具體模樣來。有人說,這應是牛羊肉羹與麵食混作的一種初始形態。除此之外,隋代宮廷以羊肉為料的美食還有修羊寶卷、食羊仙料、拖刀羊皮雅燴、露漿山子羊羔、高細浮動羊、天真羊燴、烙羊成美公等,真是蔚為大觀。

西北多草,羊馬碩肥。到今天為止,陝西、甘肅、寧夏和青海的羊肉仍是馳名全國。因此,在飯食以身份而論的時代以降,羊肉便逐漸成為市民百姓的時食美味,西安城裡延名至今的西羊市和東羊市,便是唐時羊肉交易火爆的明證。那時,從宮廷到坊間,羊肉羹湯不絕於市。因此,唐人說“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當是很平常的事兒。再到後來,北宋陶谷所著的《清異錄》裡也記載說:“馮翊產羊,膏嫩第一。言飲食者,推馮翊白沙龍為首。”文獻中所言的馮翊,即今天大荔及其周邊地帶,包括今天蒲城、白水和韓城等處。對於該地羊肉的味美,蘇軾也曾在文字裡對其讚美有加:“煮爛同州羊,灌以杏酪食。”句中所說的同州即是今天大荔縣的舊稱。關中羊肉的美味,給了蘇軾難忘的味覺體驗,因此他還讚歎道:“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似乎在他眼裡,秦地的羊羹是最能解饞的美味了!

至於羊羹如何漸而演變為羊肉泡饃,諸多的歷史環節已經無法還原了。碗盤之間的味覺變化,往往是漫長歲月裡的諸多磨合,經過了宋元時期的民族雜糅與生活沉澱,一味美食就此誕生了。

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西安城裡開了一家餐館,位於鼓樓附近的橋梓口,名曰“天賜樓”,主營回民包子和羊肉泡。據說,這是目前見於文獻所載的最早一家羊肉泡饃館。該記載另外也說明了一個事實,即在此之前,羊肉泡肯定已在民間的廚房裡形成了。

"

羊肉泡饃

文/張西昌

西府——羊肉泡饃

夢裡醒來時,夜裡落了雪,諸色歸素,萬籟俱寂。

天亮後,雪依然沒有停,紛紛揚揚,凌空飄灑,長安城也因此多了幾分詩意。

在這樣的天氣裡,最好的事情是找家泡饃館,一壺小酒,兩個朋友,靠窗而坐,且聊且飲。

西安的羊肉泡,已經成為了這座城市的飲食標誌和味覺記憶了。藉助旅遊,其聲名更是遠播海外,甚至有了“看兵馬俑,吃羊肉泡”的說法。

西府——羊肉泡饃

在西安,規模不一的羊肉泡饃館隨處可見,鼓樓附近的回民坊更是集中。老孫家、老馬家、老安家、老米家……坊上人喜食牛羊肉的傳統,也使他們成為了製作羊肉泡饃的好手。

漢唐以來的絲綢之路,不僅塑造了一個龐大帝國的高度輝煌,同時也帶來了諸多民族的實在交融,這種歷史痕跡至今依然留存。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及衰的深重恥辱,但卻是回民入住長安的歷史榮耀。藉助長安城裡的核心優勢,西安回民演繹著他們的生活傳統,同時,也成為了這座城市的文化特色。

據說,羊肉泡饃是在古代牛羊羹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牛羊羹最早為西周禮饌,當時,除了作為神靈的祭祀美食,也只有國王及諸侯才有權利享用,在《禮記》及先秦諸子中都曾見其身影。在這些文獻中,羊羹不僅僅只是單純的美味,更是身份與權勢的象徵。《戰國策》中便記錄了這樣一則故事:某日,中山國君宴餉群臣,人人都得賜羊羹一杯,唯獨大夫司馬子期沒有得到,他深覺恥辱,積怨在心,便跑到了楚國,遊說楚王攻打中山,繼而,中山國亡。這件古事,曾被不少關中人過度闡釋,藉此演變出了“一碗因羊肉泡所引發的戰爭”之說。有的作者甚至說,由於湯寡肉少,眾人分食,到大夫司馬子期這裡,已經是空鍋了,如果多一瓢水,或可便能避免亡國之禍了。其實想想,此處的羊羹只是政治變故的一個由頭罷了,之間並無必然聯繫。但羊羹在其時之貴,倒是確鑿的。

西府——羊肉泡饃

從字面來判斷,羊羹當與羊湯不同,在古老的漢族食譜中,“羹”是指五味調和的濃湯。主要由肉、菜及勾芡配搭,亦能加面成為面羹,另外,還有甜如豆沙、糖等做成的甜食。對於古代羊羹的具體模樣,我們尚無法知其細節。在隋朝謝諷所著的《食經》中,有一則簡單的記錄說:“細供沒忽羊羹”。我遍查資料,也尋不出這款美味的具體模樣來。有人說,這應是牛羊肉羹與麵食混作的一種初始形態。除此之外,隋代宮廷以羊肉為料的美食還有修羊寶卷、食羊仙料、拖刀羊皮雅燴、露漿山子羊羔、高細浮動羊、天真羊燴、烙羊成美公等,真是蔚為大觀。

西北多草,羊馬碩肥。到今天為止,陝西、甘肅、寧夏和青海的羊肉仍是馳名全國。因此,在飯食以身份而論的時代以降,羊肉便逐漸成為市民百姓的時食美味,西安城裡延名至今的西羊市和東羊市,便是唐時羊肉交易火爆的明證。那時,從宮廷到坊間,羊肉羹湯不絕於市。因此,唐人說“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當是很平常的事兒。再到後來,北宋陶谷所著的《清異錄》裡也記載說:“馮翊產羊,膏嫩第一。言飲食者,推馮翊白沙龍為首。”文獻中所言的馮翊,即今天大荔及其周邊地帶,包括今天蒲城、白水和韓城等處。對於該地羊肉的味美,蘇軾也曾在文字裡對其讚美有加:“煮爛同州羊,灌以杏酪食。”句中所說的同州即是今天大荔縣的舊稱。關中羊肉的美味,給了蘇軾難忘的味覺體驗,因此他還讚歎道:“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似乎在他眼裡,秦地的羊羹是最能解饞的美味了!

至於羊羹如何漸而演變為羊肉泡饃,諸多的歷史環節已經無法還原了。碗盤之間的味覺變化,往往是漫長歲月裡的諸多磨合,經過了宋元時期的民族雜糅與生活沉澱,一味美食就此誕生了。

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西安城裡開了一家餐館,位於鼓樓附近的橋梓口,名曰“天賜樓”,主營回民包子和羊肉泡。據說,這是目前見於文獻所載的最早一家羊肉泡饃館。該記載另外也說明了一個事實,即在此之前,羊肉泡肯定已在民間的廚房裡形成了。

西府——羊肉泡饃

一百多年來,西安城裡的羊肉泡饃名館很多,耳熟能詳的有義祥樓、同盛祥、老孫家、老童家、鼎興春等。到了回民坊,空氣裡總是瀰漫著濃濃的牛羊肉味道,羊肉泡饃和臘牛羊肉是回民們數代累積的味覺祕密。羊,多是關中所產,略有羶味,有些人忌諱,但也有人喜之不能。西北地區,以青海、新疆羊肉為最羶,應與此地水土草木不無關係。在新疆,我們曾經自烤羊肉,羶味確實濃溢,但也別有滋味。還有一次到安塞,羊肉極鮮,羶味卻不重,聽朋友說,此地山上有一種植物叫“戝門(音)”,小若麻籽,食之所生的羊肉,去除了羶味的衝勁,卻醇厚甘美,口感極佳。那是一次大快朵頤的饕餮之宴,令人久不能忘。

羊肉泡是遊牧與農耕民族飲食的相合。相較而言,這種中原化之後的食物,卻也是顯得吝嗇和含蓄了很多。大鍋支起,整日熬煮,所以,其味已經不在於肉,而在於湯。煮肉時,除了優選大料,重要的就是火候,據很多老字號的經驗,通常是下午兩點左右將大骨入鍋,中火熬煮,五個時辰後下肉,同時配以料包,濃湯翻滾,無需鍋蓋,厚厚的一層油浮在湯麵,保溫亦延味。鍋底則是火焰不息,直至翌日凌晨四五點,羊肉出鍋,香味四溢,肉、調料和火候的絕妙掌控,永遠是羊肉泡挑逗顧客味蕾的不二法門,對於擅長經營的老字號來說,每戶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領。

饃是“飥飥饃”,一種直徑十公分的小餅,死麵(行家謂之“九死一生”,“生”是指發麵)製成,鹼味誘人。判斷該餅質量的標準,關中人總結為“虎皮、鐵圈、菊花芯”,意思是餅面略有焦黃,狀如虎紋,鐵圈則是由於餅的邊緣鼓起,經過烙烤而呈深色線圈,餅芯若是呈現優美的菊花紋,則真是餅中佳品,關中人對其要求是“色白不生,皮黃不焦,入湯不散。”據說,此餅是長安伊斯蘭信徒結合阿拉伯烤餅所創,此餅的出現,才真正促使了羊肉泡饃的華麗轉身。

吃羊肉泡,主家通常首先會問:“幾個饃?”對於外地人而言,常常不好判斷,但以關中人所用的大老碗而論,兩三個饃為宜。接下來的“掰饃”環節,是羊肉泡最有趣味的互動工藝了,常常也被關中人自詡為羊肉泡饃的地方文化。最經典的掰法,是將其破為蜜蜂頭大小,內行掰的餅,細小且整齊,澆湯的師傅一眼即可分曉,而且必不怠慢,手掰的餅,截面自然,易於入味,煮出來的泡饃也自然好吃。羊肉泡通常有三種煮法:口湯、幹泡、水圍城。口湯,即是指吃到最後碗底會留一口湯。幹泡,則是饃湯俱淨。水圍城,便是高湯稍寬,中間稠而周圍稀。因此,不懂此中奧妙,或是耐不得煩的食客,便不能體味期間蘊含的深味。當然,這種“DIY”做法也多被外地人詬病,尤其是規模不大的館子,常常無法洗手,此種滋味,浮想聯翩,但陝西人不拘小節,於是心無旁騖,尤其是相約幾人,圍桌而坐,邊聊邊掰,不亦樂乎。掰好饃的大碗自管放好,關中人的做法是用小夾子夾在碗邊,按號編排,絕不會亂。趁著師傅煮饃的當會,可以小酌啤酒,涼菜解饞,若是姑娘,西安的冰峰飲料也是不錯的搭配。

"

羊肉泡饃

文/張西昌

西府——羊肉泡饃

夢裡醒來時,夜裡落了雪,諸色歸素,萬籟俱寂。

天亮後,雪依然沒有停,紛紛揚揚,凌空飄灑,長安城也因此多了幾分詩意。

在這樣的天氣裡,最好的事情是找家泡饃館,一壺小酒,兩個朋友,靠窗而坐,且聊且飲。

西安的羊肉泡,已經成為了這座城市的飲食標誌和味覺記憶了。藉助旅遊,其聲名更是遠播海外,甚至有了“看兵馬俑,吃羊肉泡”的說法。

西府——羊肉泡饃

在西安,規模不一的羊肉泡饃館隨處可見,鼓樓附近的回民坊更是集中。老孫家、老馬家、老安家、老米家……坊上人喜食牛羊肉的傳統,也使他們成為了製作羊肉泡饃的好手。

漢唐以來的絲綢之路,不僅塑造了一個龐大帝國的高度輝煌,同時也帶來了諸多民族的實在交融,這種歷史痕跡至今依然留存。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及衰的深重恥辱,但卻是回民入住長安的歷史榮耀。藉助長安城裡的核心優勢,西安回民演繹著他們的生活傳統,同時,也成為了這座城市的文化特色。

據說,羊肉泡饃是在古代牛羊羹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牛羊羹最早為西周禮饌,當時,除了作為神靈的祭祀美食,也只有國王及諸侯才有權利享用,在《禮記》及先秦諸子中都曾見其身影。在這些文獻中,羊羹不僅僅只是單純的美味,更是身份與權勢的象徵。《戰國策》中便記錄了這樣一則故事:某日,中山國君宴餉群臣,人人都得賜羊羹一杯,唯獨大夫司馬子期沒有得到,他深覺恥辱,積怨在心,便跑到了楚國,遊說楚王攻打中山,繼而,中山國亡。這件古事,曾被不少關中人過度闡釋,藉此演變出了“一碗因羊肉泡所引發的戰爭”之說。有的作者甚至說,由於湯寡肉少,眾人分食,到大夫司馬子期這裡,已經是空鍋了,如果多一瓢水,或可便能避免亡國之禍了。其實想想,此處的羊羹只是政治變故的一個由頭罷了,之間並無必然聯繫。但羊羹在其時之貴,倒是確鑿的。

西府——羊肉泡饃

從字面來判斷,羊羹當與羊湯不同,在古老的漢族食譜中,“羹”是指五味調和的濃湯。主要由肉、菜及勾芡配搭,亦能加面成為面羹,另外,還有甜如豆沙、糖等做成的甜食。對於古代羊羹的具體模樣,我們尚無法知其細節。在隋朝謝諷所著的《食經》中,有一則簡單的記錄說:“細供沒忽羊羹”。我遍查資料,也尋不出這款美味的具體模樣來。有人說,這應是牛羊肉羹與麵食混作的一種初始形態。除此之外,隋代宮廷以羊肉為料的美食還有修羊寶卷、食羊仙料、拖刀羊皮雅燴、露漿山子羊羔、高細浮動羊、天真羊燴、烙羊成美公等,真是蔚為大觀。

西北多草,羊馬碩肥。到今天為止,陝西、甘肅、寧夏和青海的羊肉仍是馳名全國。因此,在飯食以身份而論的時代以降,羊肉便逐漸成為市民百姓的時食美味,西安城裡延名至今的西羊市和東羊市,便是唐時羊肉交易火爆的明證。那時,從宮廷到坊間,羊肉羹湯不絕於市。因此,唐人說“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當是很平常的事兒。再到後來,北宋陶谷所著的《清異錄》裡也記載說:“馮翊產羊,膏嫩第一。言飲食者,推馮翊白沙龍為首。”文獻中所言的馮翊,即今天大荔及其周邊地帶,包括今天蒲城、白水和韓城等處。對於該地羊肉的味美,蘇軾也曾在文字裡對其讚美有加:“煮爛同州羊,灌以杏酪食。”句中所說的同州即是今天大荔縣的舊稱。關中羊肉的美味,給了蘇軾難忘的味覺體驗,因此他還讚歎道:“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似乎在他眼裡,秦地的羊羹是最能解饞的美味了!

至於羊羹如何漸而演變為羊肉泡饃,諸多的歷史環節已經無法還原了。碗盤之間的味覺變化,往往是漫長歲月裡的諸多磨合,經過了宋元時期的民族雜糅與生活沉澱,一味美食就此誕生了。

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西安城裡開了一家餐館,位於鼓樓附近的橋梓口,名曰“天賜樓”,主營回民包子和羊肉泡。據說,這是目前見於文獻所載的最早一家羊肉泡饃館。該記載另外也說明了一個事實,即在此之前,羊肉泡肯定已在民間的廚房裡形成了。

西府——羊肉泡饃

一百多年來,西安城裡的羊肉泡饃名館很多,耳熟能詳的有義祥樓、同盛祥、老孫家、老童家、鼎興春等。到了回民坊,空氣裡總是瀰漫著濃濃的牛羊肉味道,羊肉泡饃和臘牛羊肉是回民們數代累積的味覺祕密。羊,多是關中所產,略有羶味,有些人忌諱,但也有人喜之不能。西北地區,以青海、新疆羊肉為最羶,應與此地水土草木不無關係。在新疆,我們曾經自烤羊肉,羶味確實濃溢,但也別有滋味。還有一次到安塞,羊肉極鮮,羶味卻不重,聽朋友說,此地山上有一種植物叫“戝門(音)”,小若麻籽,食之所生的羊肉,去除了羶味的衝勁,卻醇厚甘美,口感極佳。那是一次大快朵頤的饕餮之宴,令人久不能忘。

羊肉泡是遊牧與農耕民族飲食的相合。相較而言,這種中原化之後的食物,卻也是顯得吝嗇和含蓄了很多。大鍋支起,整日熬煮,所以,其味已經不在於肉,而在於湯。煮肉時,除了優選大料,重要的就是火候,據很多老字號的經驗,通常是下午兩點左右將大骨入鍋,中火熬煮,五個時辰後下肉,同時配以料包,濃湯翻滾,無需鍋蓋,厚厚的一層油浮在湯麵,保溫亦延味。鍋底則是火焰不息,直至翌日凌晨四五點,羊肉出鍋,香味四溢,肉、調料和火候的絕妙掌控,永遠是羊肉泡挑逗顧客味蕾的不二法門,對於擅長經營的老字號來說,每戶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領。

饃是“飥飥饃”,一種直徑十公分的小餅,死麵(行家謂之“九死一生”,“生”是指發麵)製成,鹼味誘人。判斷該餅質量的標準,關中人總結為“虎皮、鐵圈、菊花芯”,意思是餅面略有焦黃,狀如虎紋,鐵圈則是由於餅的邊緣鼓起,經過烙烤而呈深色線圈,餅芯若是呈現優美的菊花紋,則真是餅中佳品,關中人對其要求是“色白不生,皮黃不焦,入湯不散。”據說,此餅是長安伊斯蘭信徒結合阿拉伯烤餅所創,此餅的出現,才真正促使了羊肉泡饃的華麗轉身。

吃羊肉泡,主家通常首先會問:“幾個饃?”對於外地人而言,常常不好判斷,但以關中人所用的大老碗而論,兩三個饃為宜。接下來的“掰饃”環節,是羊肉泡最有趣味的互動工藝了,常常也被關中人自詡為羊肉泡饃的地方文化。最經典的掰法,是將其破為蜜蜂頭大小,內行掰的餅,細小且整齊,澆湯的師傅一眼即可分曉,而且必不怠慢,手掰的餅,截面自然,易於入味,煮出來的泡饃也自然好吃。羊肉泡通常有三種煮法:口湯、幹泡、水圍城。口湯,即是指吃到最後碗底會留一口湯。幹泡,則是饃湯俱淨。水圍城,便是高湯稍寬,中間稠而周圍稀。因此,不懂此中奧妙,或是耐不得煩的食客,便不能體味期間蘊含的深味。當然,這種“DIY”做法也多被外地人詬病,尤其是規模不大的館子,常常無法洗手,此種滋味,浮想聯翩,但陝西人不拘小節,於是心無旁騖,尤其是相約幾人,圍桌而坐,邊聊邊掰,不亦樂乎。掰好饃的大碗自管放好,關中人的做法是用小夾子夾在碗邊,按號編排,絕不會亂。趁著師傅煮饃的當會,可以小酌啤酒,涼菜解饞,若是姑娘,西安的冰峰飲料也是不錯的搭配。

西府——羊肉泡饃

經過小煮的羊肉泡,被師傅加了粉絲、木耳、黃花菜、蒜苗及些許滋花,真是“肉爛湯濃、粘綿韌滑”,羊肉泡是種極恆溫的食品,數九寒冬,吃到最後也不會冷飯,所以只管慢慢品味,無須著急。先可將辣椒醬和芫荽撒上,稍作攪拌,然後再剝些糖蒜,這些味辛的配料,一來可以沖沖羊肉的羶味,同時也可消抵羊油的肥膩。

在關中,羊肉泡通常分為煮饃和小炒兩種。但相近的烹調手法,地域不同,味覺也各異。外地人來,好進名館,其實對本地人而言,平常小館亦有風味,因旅遊而起的餐飲業,常常失卻了不少可以固守的商道和本味。如同陝西的麵館,味道如何,很多時候並不在其門臉的大小。大的館子,當地人反倒很少進。當然,要想吃得好,自己動手來做是最放心的辦法,而且,擅於此道此道的關中人並不在少數,有些拿家,甚至羊肉、飥飥饃和糖蒜,都是自己親手所制,外面餐館裡,通常只有兩三片肉,而在自家,卻可以隨心調配。尤其在當下的時境裡,自己動手,真是衛生與味覺的雙重保證了。

注: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