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過壇山道士的傳說嗎

嶧城區境內的壇山,古稱仙壇山,是“嶧縣八大景”之首的“仙壇曉翠”的所在地,海拔275.8米,雖然不高,但山石聳立,松濤陣陣,風景優美,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雅集登高、百姓休閒鍛鍊的好去處,古人更是賦予其許多的神話傳說,其中壇山道士的傳說還被收進了棗莊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八景之首名不虛傳

壇山位於今嶧城區駐地北部,其景色優美,風光宜人,古人著述中多有記載。清代版《嶧縣誌》曰:“仙壇山,縣東北一里許。山巔石壇,傳有仙人曾隱此雲。山腰有痕如帶,亦名玉帶山,又名鳳山。”又曰:“……去城裡許,邑之鎮也。山體端嚴,中峰尤雄秀巍峨。每當晨初,朝暉甫上,浮翠欲滴。雨餘雪後,嵐光映日,金碧層層,照城郭如畫。而村落、竹樹圍映,炊煙遠近,連青不斷。上與山靄混合,一碧萬頃,故邑八景以此稱首,選勝者尤愛遊焉。其東麓為土山,小而端秀,望之如華蓋。其西麓福神泉之水出焉,俗名狼虎泉,雨後噴吐數尺,高下可觀……”由此可見,古嶧縣八景之首的“仙壇曉翠”真的是景美如畫,名不虛傳。

世事變遷,日月輪迴,今日的壇山,雖有諸多變化,但景色當尤不遜於古時。遠眺之,山上樹木蔥蘢,三條玉帶於樹叢中隱約可見,一座高大的電視信號發射塔直指藍天,賦予其現代氣息而有別於其他諸山;近觀之,牌坊巍峨,山亭靈秀,玉徑留芳;登斯山也,俯覽古嶧大地,雖無村落炊煙,但有樓宇林立,雖無竹樹圍映,但見承水繞城,城鄉風光盡收眼底,遠山近水皆是風情。


聽說過壇山道士的傳說嗎



壇山道士的傳說

《嶧縣誌》中所說的“仙人”,據說就是民間傳說中的“壇山道士”,他的故事至今還在當地流傳。壇山道士法力深厚,道行高深,在壇山頂上設壇煉丹,後終成仙人,據說明代嶧州降州為縣,就和他有關係。

明朝初年,嶧州城因戰亂被摧毀,皇帝朱元璋安排官員籌建新的嶧州城,此時壇山道士及時點化官員和民眾:“此處跑不開馬,安不上營,不宜建州城,但退一步可以海闊天空。”後來嶧州得以改為嶧縣。而嶧縣同時意寓著“無論天災人禍,嶧縣是一線之地,這方百姓總有一線生機”之說,壇山道士其實是給嶧縣這一名稱賦予了美好的祝福。在嶧縣縣城選址時,壇山道士說,壇山物華地靈,新縣城當以此為“靠山”,於是嶧縣城後來便形成了依山傍水、宜居宜遊的格局。壇山道士據說還留下了“莫道一成不變,變則三城合壁”的偈語,今天的嶧城日新月異,發展迅速,早已將西漢的“承縣城”、金元的“嶧州城”、明代的“嶧縣城”三城遺址合而為一,融為了一體,這肯定是壇山道士所期待的……



聽說過壇山道士的傳說嗎


“壇山三道箍,不出娘娘出都督”

在嶧城當地,流傳著一首婦孺皆知的童謠:“壇山三道箍,不出娘娘出都督;娘娘出了個胡娘娘,都督出了個賈都督。”“壇山三道箍”指的是在壇山的中間部位,有三道白色的石頭形成的印跡,像玉帶一樣纏繞著壇山,裝點著壇山,使壇山顯得更加美麗。而這首童謠中說到的娘娘和都督,指的是葬在了嶧縣的權妃和文學家賈三近。

據《明史·后妃傳》記載,權妃娘娘姓權,朝鮮人,聰明伶俐,尤善吹玉簫,明代永樂年間作為貢女進入後宮,頗得明成祖朱棣的寵愛,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被封為恭獻賢妃。永樂八年,權妃隨朱棣北征,凱旋後返回南京時,途經臨城(今薛城)得急症去世,後葬於石榴園西白茅山前三面環山、“獅象把門”的風水寶地,也就是現在的娘娘墳。古代北方諸國被中原老百姓稱之為“胡”,因此權妃在童謠中便被喚作了“胡娘娘”。

據《明史·賈三近傳》等記載,賈三近(1534—1592)字德修,號石葵,又號石屋主人、蘭陵散客等,嶧縣人,曾任光祿寺卿、都察院儉右都御史、兵部右侍郎等職。賈三近一生著述頗豐,但多有散佚,他組織編寫的《嶧縣誌》,是嶧縣第一部縣誌,保存了很多珍貴的史料。近年來有學者認為《金瓶梅》的作者“蘭陵笑笑生”就是賈三近,雖然這個說法還存在著爭議,仍有待於考證,但賈三近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是無可置疑的。


董志顗繪《仙壇曉翠》

在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所修的《嶧縣誌》中,出生於齊村鎮郭村的著名畫家董志顗,曾繪有“嶧縣八大景”中的《仙壇曉翠》《君山望海》《仙洞懸雲》《劉伶古臺》四幅。董志顗“工書法,真草隸篆無不備;善繪事,花卉翎毛俱有神,而山水、寫意、渲染尤稱絕技。兼之文藻清麗,筆能橫掃千軍;賦尤超絕,咳唾都成珠玉。”在他繪製的《仙壇曉翠》圖中,左下角是嶧縣城北門城樓,中部是護城河和村落,上部便是雲霧繚繞中的壇山。城樓上兩個文人雅士正興致勃勃的觀賞壇山風景,似在臨水賦詩,對山詠和,而綠樹掩映中的村落,庭院籬笆井然,房樹疏密有致,好一派靜謐安然的山水景色。此圖當是董志顗當年的對景寫生之作,雖筆墨不多,尺幅不大,但為後人留下了百年前壇山的真實“影像”。


文人雅士詠壇山

自古以來,文人雅士便喜好登山懷古,嘯吟山林。壇山因距離嶧縣城較近,和青檀山一樣,是頗被人們青睞的一座名山,因此也留下了許多的詠唱詩作,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元代詩人王遹的那首《仙壇山弔古》。詩曰:“古鄫已秋墟,喬木搖秋風。蘭陵亦荒廢,滿目荊榛豐。長繩不繫日,坐嘆登臨中。今日弔古跡,俯仰今古同。萬事滾滾來,過眼煙雲空……”詩人登壇山念先賢,藉此抒發懷才不遇的悲傷情緒。我市著名學者 孫啟民先生曾寫《仙壇山賦》一首,曰:“仙壇聳矗,雄視海陬。巍峨巋然,坐鎮嶧州。層石白碧,玉帶三箍。延岱嶧之未了,接龜蒙之青悠。臨運河之南流,視糧艘之北走。睹阡陌之多變,見城池之幾修。魯南風物,眼底盡收……承水流曲,環煙藻草而鬱;仙壇疊韻,曉翠松柏以青。山峰高且崚嶒,唱大風以縱懷;河水清且漣漪,歌滄浪而濯纓!”短短數語,便將壇山風光描繪得淋漓盡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