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本來我覺得,喜歡個樂隊,看個音樂節,是個挺小眾的愛好。

但當我朋友圈裡一個粉愛豆、站牆頭,要死要活的大妹子,一口氣刷了十條刺蝟樂隊live,我知道,刺蝟樂隊走起來了。

這其實要仰仗於最近挺火的一檔節目《樂隊的夏天》。挺多樂隊從這個節目走出來,除了刺蝟樂隊,還有新褲子、click#15...

這些人,吉他一掛,往舞臺上一站,燈光一打,挺炫酷。張亞東也讚不絕口“特別好”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本來我覺得,喜歡個樂隊,看個音樂節,是個挺小眾的愛好。

但當我朋友圈裡一個粉愛豆、站牆頭,要死要活的大妹子,一口氣刷了十條刺蝟樂隊live,我知道,刺蝟樂隊走起來了。

這其實要仰仗於最近挺火的一檔節目《樂隊的夏天》。挺多樂隊從這個節目走出來,除了刺蝟樂隊,還有新褲子、click#15...

這些人,吉他一掛,往舞臺上一站,燈光一打,挺炫酷。張亞東也讚不絕口“特別好”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特別好”都成一個梗了

大家都覺得玩樂隊特棒,但實際上,在這個夏天之前,玩樂隊這件事兒,可不是那麼棒。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本來我覺得,喜歡個樂隊,看個音樂節,是個挺小眾的愛好。

但當我朋友圈裡一個粉愛豆、站牆頭,要死要活的大妹子,一口氣刷了十條刺蝟樂隊live,我知道,刺蝟樂隊走起來了。

這其實要仰仗於最近挺火的一檔節目《樂隊的夏天》。挺多樂隊從這個節目走出來,除了刺蝟樂隊,還有新褲子、click#15...

這些人,吉他一掛,往舞臺上一站,燈光一打,挺炫酷。張亞東也讚不絕口“特別好”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特別好”都成一個梗了

大家都覺得玩樂隊特棒,但實際上,在這個夏天之前,玩樂隊這件事兒,可不是那麼棒。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本來我覺得,喜歡個樂隊,看個音樂節,是個挺小眾的愛好。

但當我朋友圈裡一個粉愛豆、站牆頭,要死要活的大妹子,一口氣刷了十條刺蝟樂隊live,我知道,刺蝟樂隊走起來了。

這其實要仰仗於最近挺火的一檔節目《樂隊的夏天》。挺多樂隊從這個節目走出來,除了刺蝟樂隊,還有新褲子、click#15...

這些人,吉他一掛,往舞臺上一站,燈光一打,挺炫酷。張亞東也讚不絕口“特別好”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特別好”都成一個梗了

大家都覺得玩樂隊特棒,但實際上,在這個夏天之前,玩樂隊這件事兒,可不是那麼棒。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其實樂隊文化並不是一直這麼光鮮,一直這麼受歡迎。很多人在《樂隊的夏天》節目之前,並不知道這些亞文化,在中國經歷過什麼,如何發展的。

在中國,大眾對“玩樂隊”這件事兒的好感度,是拋物線式的。

拋物線的頂點,就是“94紅磡”、“魔巖三傑”、崔健“一塊紅布”...也就是高曉鬆和文化老媒體人總唸叨的:“光芒萬丈的大搖滾時代”。

愛緬懷的文化媒體,總頒頭銜給這些前輩,許多稱號:

崔健,中華搖滾老教父;

謝天笑,中華搖滾新教父;

林立果,中華搖滾真正教父?????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本來我覺得,喜歡個樂隊,看個音樂節,是個挺小眾的愛好。

但當我朋友圈裡一個粉愛豆、站牆頭,要死要活的大妹子,一口氣刷了十條刺蝟樂隊live,我知道,刺蝟樂隊走起來了。

這其實要仰仗於最近挺火的一檔節目《樂隊的夏天》。挺多樂隊從這個節目走出來,除了刺蝟樂隊,還有新褲子、click#15...

這些人,吉他一掛,往舞臺上一站,燈光一打,挺炫酷。張亞東也讚不絕口“特別好”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特別好”都成一個梗了

大家都覺得玩樂隊特棒,但實際上,在這個夏天之前,玩樂隊這件事兒,可不是那麼棒。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其實樂隊文化並不是一直這麼光鮮,一直這麼受歡迎。很多人在《樂隊的夏天》節目之前,並不知道這些亞文化,在中國經歷過什麼,如何發展的。

在中國,大眾對“玩樂隊”這件事兒的好感度,是拋物線式的。

拋物線的頂點,就是“94紅磡”、“魔巖三傑”、崔健“一塊紅布”...也就是高曉鬆和文化老媒體人總唸叨的:“光芒萬丈的大搖滾時代”。

愛緬懷的文化媒體,總頒頭銜給這些前輩,許多稱號:

崔健,中華搖滾老教父;

謝天笑,中華搖滾新教父;

林立果,中華搖滾真正教父?????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好多前輩回憶,一拍大腿:想當年,94,紅磡,黃秋生,撕皮衣,哎……

那些大型歷史回溯+情感釋放的文章每每出現,都會抓取很多悲嘆、眼淚和流量。

因為:一、那個時代何其光耀,絢爛,無與倫比;二、“盛景”稍縱即逝,非常短暫,讓人唏噓不已。說的跟搖滾樂經歷了安史之亂一樣,之後就一直徘徊在小眾圈層。

極有原創力,也極沒有市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本來我覺得,喜歡個樂隊,看個音樂節,是個挺小眾的愛好。

但當我朋友圈裡一個粉愛豆、站牆頭,要死要活的大妹子,一口氣刷了十條刺蝟樂隊live,我知道,刺蝟樂隊走起來了。

這其實要仰仗於最近挺火的一檔節目《樂隊的夏天》。挺多樂隊從這個節目走出來,除了刺蝟樂隊,還有新褲子、click#15...

這些人,吉他一掛,往舞臺上一站,燈光一打,挺炫酷。張亞東也讚不絕口“特別好”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特別好”都成一個梗了

大家都覺得玩樂隊特棒,但實際上,在這個夏天之前,玩樂隊這件事兒,可不是那麼棒。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其實樂隊文化並不是一直這麼光鮮,一直這麼受歡迎。很多人在《樂隊的夏天》節目之前,並不知道這些亞文化,在中國經歷過什麼,如何發展的。

在中國,大眾對“玩樂隊”這件事兒的好感度,是拋物線式的。

拋物線的頂點,就是“94紅磡”、“魔巖三傑”、崔健“一塊紅布”...也就是高曉鬆和文化老媒體人總唸叨的:“光芒萬丈的大搖滾時代”。

愛緬懷的文化媒體,總頒頭銜給這些前輩,許多稱號:

崔健,中華搖滾老教父;

謝天笑,中華搖滾新教父;

林立果,中華搖滾真正教父?????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好多前輩回憶,一拍大腿:想當年,94,紅磡,黃秋生,撕皮衣,哎……

那些大型歷史回溯+情感釋放的文章每每出現,都會抓取很多悲嘆、眼淚和流量。

因為:一、那個時代何其光耀,絢爛,無與倫比;二、“盛景”稍縱即逝,非常短暫,讓人唏噓不已。說的跟搖滾樂經歷了安史之亂一樣,之後就一直徘徊在小眾圈層。

極有原創力,也極沒有市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國搖高光時刻

中國樂隊沒能在最好的時代乘勝追擊,沒有真正的紅起來,沒有那麼多的唯心原因,就是沒像西方一樣形成龐大的產業鏈,和造星鏈。

剛剛曇花一現,立刻進入地下市場。

近十年來,我們隨便上網一搜,就能看見“何勇瘋了、張楚死了,竇唯成仙了”,昔日的鐘鼓樓再也回不去了,散發著“創業未半中道崩殂”的傷感和無奈。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本來我覺得,喜歡個樂隊,看個音樂節,是個挺小眾的愛好。

但當我朋友圈裡一個粉愛豆、站牆頭,要死要活的大妹子,一口氣刷了十條刺蝟樂隊live,我知道,刺蝟樂隊走起來了。

這其實要仰仗於最近挺火的一檔節目《樂隊的夏天》。挺多樂隊從這個節目走出來,除了刺蝟樂隊,還有新褲子、click#15...

這些人,吉他一掛,往舞臺上一站,燈光一打,挺炫酷。張亞東也讚不絕口“特別好”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特別好”都成一個梗了

大家都覺得玩樂隊特棒,但實際上,在這個夏天之前,玩樂隊這件事兒,可不是那麼棒。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其實樂隊文化並不是一直這麼光鮮,一直這麼受歡迎。很多人在《樂隊的夏天》節目之前,並不知道這些亞文化,在中國經歷過什麼,如何發展的。

在中國,大眾對“玩樂隊”這件事兒的好感度,是拋物線式的。

拋物線的頂點,就是“94紅磡”、“魔巖三傑”、崔健“一塊紅布”...也就是高曉鬆和文化老媒體人總唸叨的:“光芒萬丈的大搖滾時代”。

愛緬懷的文化媒體,總頒頭銜給這些前輩,許多稱號:

崔健,中華搖滾老教父;

謝天笑,中華搖滾新教父;

林立果,中華搖滾真正教父?????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好多前輩回憶,一拍大腿:想當年,94,紅磡,黃秋生,撕皮衣,哎……

那些大型歷史回溯+情感釋放的文章每每出現,都會抓取很多悲嘆、眼淚和流量。

因為:一、那個時代何其光耀,絢爛,無與倫比;二、“盛景”稍縱即逝,非常短暫,讓人唏噓不已。說的跟搖滾樂經歷了安史之亂一樣,之後就一直徘徊在小眾圈層。

極有原創力,也極沒有市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國搖高光時刻

中國樂隊沒能在最好的時代乘勝追擊,沒有真正的紅起來,沒有那麼多的唯心原因,就是沒像西方一樣形成龐大的產業鏈,和造星鏈。

剛剛曇花一現,立刻進入地下市場。

近十年來,我們隨便上網一搜,就能看見“何勇瘋了、張楚死了,竇唯成仙了”,昔日的鐘鼓樓再也回不去了,散發著“創業未半中道崩殂”的傷感和無奈。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何勇很無奈

就是因為不足以形成一個市場和連鎖行業,而在生活中,“玩樂隊”這個詞兒好像成了一個特別不靠譜的字眼。

年輕人如果說要去搞樂隊,十有八九會被家人朋友反對,認定是個沒什麼大出息的行當。

很多影視作品都描述過這種尷尬窘境。

比如《北京樂與路》中就有一段非常揪心的對白:

香港少爺問北京樂手小路 “中國搖滾的特色是什麼?”

小路回答地很乾脆 “窮啊!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本來我覺得,喜歡個樂隊,看個音樂節,是個挺小眾的愛好。

但當我朋友圈裡一個粉愛豆、站牆頭,要死要活的大妹子,一口氣刷了十條刺蝟樂隊live,我知道,刺蝟樂隊走起來了。

這其實要仰仗於最近挺火的一檔節目《樂隊的夏天》。挺多樂隊從這個節目走出來,除了刺蝟樂隊,還有新褲子、click#15...

這些人,吉他一掛,往舞臺上一站,燈光一打,挺炫酷。張亞東也讚不絕口“特別好”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特別好”都成一個梗了

大家都覺得玩樂隊特棒,但實際上,在這個夏天之前,玩樂隊這件事兒,可不是那麼棒。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其實樂隊文化並不是一直這麼光鮮,一直這麼受歡迎。很多人在《樂隊的夏天》節目之前,並不知道這些亞文化,在中國經歷過什麼,如何發展的。

在中國,大眾對“玩樂隊”這件事兒的好感度,是拋物線式的。

拋物線的頂點,就是“94紅磡”、“魔巖三傑”、崔健“一塊紅布”...也就是高曉鬆和文化老媒體人總唸叨的:“光芒萬丈的大搖滾時代”。

愛緬懷的文化媒體,總頒頭銜給這些前輩,許多稱號:

崔健,中華搖滾老教父;

謝天笑,中華搖滾新教父;

林立果,中華搖滾真正教父?????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好多前輩回憶,一拍大腿:想當年,94,紅磡,黃秋生,撕皮衣,哎……

那些大型歷史回溯+情感釋放的文章每每出現,都會抓取很多悲嘆、眼淚和流量。

因為:一、那個時代何其光耀,絢爛,無與倫比;二、“盛景”稍縱即逝,非常短暫,讓人唏噓不已。說的跟搖滾樂經歷了安史之亂一樣,之後就一直徘徊在小眾圈層。

極有原創力,也極沒有市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國搖高光時刻

中國樂隊沒能在最好的時代乘勝追擊,沒有真正的紅起來,沒有那麼多的唯心原因,就是沒像西方一樣形成龐大的產業鏈,和造星鏈。

剛剛曇花一現,立刻進入地下市場。

近十年來,我們隨便上網一搜,就能看見“何勇瘋了、張楚死了,竇唯成仙了”,昔日的鐘鼓樓再也回不去了,散發著“創業未半中道崩殂”的傷感和無奈。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何勇很無奈

就是因為不足以形成一個市場和連鎖行業,而在生活中,“玩樂隊”這個詞兒好像成了一個特別不靠譜的字眼。

年輕人如果說要去搞樂隊,十有八九會被家人朋友反對,認定是個沒什麼大出息的行當。

很多影視作品都描述過這種尷尬窘境。

比如《北京樂與路》中就有一段非常揪心的對白:

香港少爺問北京樂手小路 “中國搖滾的特色是什麼?”

小路回答地很乾脆 “窮啊!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接著小路反問“香港搖滾特色是什麼?” 答曰“香港沒有搖滾”

“窮”成了搖滾樂最鮮明的tag,為何會是這樣的局面呢?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本來我覺得,喜歡個樂隊,看個音樂節,是個挺小眾的愛好。

但當我朋友圈裡一個粉愛豆、站牆頭,要死要活的大妹子,一口氣刷了十條刺蝟樂隊live,我知道,刺蝟樂隊走起來了。

這其實要仰仗於最近挺火的一檔節目《樂隊的夏天》。挺多樂隊從這個節目走出來,除了刺蝟樂隊,還有新褲子、click#15...

這些人,吉他一掛,往舞臺上一站,燈光一打,挺炫酷。張亞東也讚不絕口“特別好”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特別好”都成一個梗了

大家都覺得玩樂隊特棒,但實際上,在這個夏天之前,玩樂隊這件事兒,可不是那麼棒。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其實樂隊文化並不是一直這麼光鮮,一直這麼受歡迎。很多人在《樂隊的夏天》節目之前,並不知道這些亞文化,在中國經歷過什麼,如何發展的。

在中國,大眾對“玩樂隊”這件事兒的好感度,是拋物線式的。

拋物線的頂點,就是“94紅磡”、“魔巖三傑”、崔健“一塊紅布”...也就是高曉鬆和文化老媒體人總唸叨的:“光芒萬丈的大搖滾時代”。

愛緬懷的文化媒體,總頒頭銜給這些前輩,許多稱號:

崔健,中華搖滾老教父;

謝天笑,中華搖滾新教父;

林立果,中華搖滾真正教父?????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好多前輩回憶,一拍大腿:想當年,94,紅磡,黃秋生,撕皮衣,哎……

那些大型歷史回溯+情感釋放的文章每每出現,都會抓取很多悲嘆、眼淚和流量。

因為:一、那個時代何其光耀,絢爛,無與倫比;二、“盛景”稍縱即逝,非常短暫,讓人唏噓不已。說的跟搖滾樂經歷了安史之亂一樣,之後就一直徘徊在小眾圈層。

極有原創力,也極沒有市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國搖高光時刻

中國樂隊沒能在最好的時代乘勝追擊,沒有真正的紅起來,沒有那麼多的唯心原因,就是沒像西方一樣形成龐大的產業鏈,和造星鏈。

剛剛曇花一現,立刻進入地下市場。

近十年來,我們隨便上網一搜,就能看見“何勇瘋了、張楚死了,竇唯成仙了”,昔日的鐘鼓樓再也回不去了,散發著“創業未半中道崩殂”的傷感和無奈。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何勇很無奈

就是因為不足以形成一個市場和連鎖行業,而在生活中,“玩樂隊”這個詞兒好像成了一個特別不靠譜的字眼。

年輕人如果說要去搞樂隊,十有八九會被家人朋友反對,認定是個沒什麼大出息的行當。

很多影視作品都描述過這種尷尬窘境。

比如《北京樂與路》中就有一段非常揪心的對白:

香港少爺問北京樂手小路 “中國搖滾的特色是什麼?”

小路回答地很乾脆 “窮啊!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接著小路反問“香港搖滾特色是什麼?” 答曰“香港沒有搖滾”

“窮”成了搖滾樂最鮮明的tag,為何會是這樣的局面呢?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本來我覺得,喜歡個樂隊,看個音樂節,是個挺小眾的愛好。

但當我朋友圈裡一個粉愛豆、站牆頭,要死要活的大妹子,一口氣刷了十條刺蝟樂隊live,我知道,刺蝟樂隊走起來了。

這其實要仰仗於最近挺火的一檔節目《樂隊的夏天》。挺多樂隊從這個節目走出來,除了刺蝟樂隊,還有新褲子、click#15...

這些人,吉他一掛,往舞臺上一站,燈光一打,挺炫酷。張亞東也讚不絕口“特別好”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特別好”都成一個梗了

大家都覺得玩樂隊特棒,但實際上,在這個夏天之前,玩樂隊這件事兒,可不是那麼棒。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其實樂隊文化並不是一直這麼光鮮,一直這麼受歡迎。很多人在《樂隊的夏天》節目之前,並不知道這些亞文化,在中國經歷過什麼,如何發展的。

在中國,大眾對“玩樂隊”這件事兒的好感度,是拋物線式的。

拋物線的頂點,就是“94紅磡”、“魔巖三傑”、崔健“一塊紅布”...也就是高曉鬆和文化老媒體人總唸叨的:“光芒萬丈的大搖滾時代”。

愛緬懷的文化媒體,總頒頭銜給這些前輩,許多稱號:

崔健,中華搖滾老教父;

謝天笑,中華搖滾新教父;

林立果,中華搖滾真正教父?????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好多前輩回憶,一拍大腿:想當年,94,紅磡,黃秋生,撕皮衣,哎……

那些大型歷史回溯+情感釋放的文章每每出現,都會抓取很多悲嘆、眼淚和流量。

因為:一、那個時代何其光耀,絢爛,無與倫比;二、“盛景”稍縱即逝,非常短暫,讓人唏噓不已。說的跟搖滾樂經歷了安史之亂一樣,之後就一直徘徊在小眾圈層。

極有原創力,也極沒有市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國搖高光時刻

中國樂隊沒能在最好的時代乘勝追擊,沒有真正的紅起來,沒有那麼多的唯心原因,就是沒像西方一樣形成龐大的產業鏈,和造星鏈。

剛剛曇花一現,立刻進入地下市場。

近十年來,我們隨便上網一搜,就能看見“何勇瘋了、張楚死了,竇唯成仙了”,昔日的鐘鼓樓再也回不去了,散發著“創業未半中道崩殂”的傷感和無奈。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何勇很無奈

就是因為不足以形成一個市場和連鎖行業,而在生活中,“玩樂隊”這個詞兒好像成了一個特別不靠譜的字眼。

年輕人如果說要去搞樂隊,十有八九會被家人朋友反對,認定是個沒什麼大出息的行當。

很多影視作品都描述過這種尷尬窘境。

比如《北京樂與路》中就有一段非常揪心的對白:

香港少爺問北京樂手小路 “中國搖滾的特色是什麼?”

小路回答地很乾脆 “窮啊!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接著小路反問“香港搖滾特色是什麼?” 答曰“香港沒有搖滾”

“窮”成了搖滾樂最鮮明的tag,為何會是這樣的局面呢?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樂隊文化的直線衰落,其實有內外兩個因素。

首先,是內部因素。

樂手工作的大部分時間都是用來創作的。去創作一首歌曲的時間,遠遠比出鏡宣傳自己的時間多。所以他們自我包裝與宣傳,依賴於唱片公司。

他們沒有精力,也不懂得如何宣傳自己。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本來我覺得,喜歡個樂隊,看個音樂節,是個挺小眾的愛好。

但當我朋友圈裡一個粉愛豆、站牆頭,要死要活的大妹子,一口氣刷了十條刺蝟樂隊live,我知道,刺蝟樂隊走起來了。

這其實要仰仗於最近挺火的一檔節目《樂隊的夏天》。挺多樂隊從這個節目走出來,除了刺蝟樂隊,還有新褲子、click#15...

這些人,吉他一掛,往舞臺上一站,燈光一打,挺炫酷。張亞東也讚不絕口“特別好”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特別好”都成一個梗了

大家都覺得玩樂隊特棒,但實際上,在這個夏天之前,玩樂隊這件事兒,可不是那麼棒。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其實樂隊文化並不是一直這麼光鮮,一直這麼受歡迎。很多人在《樂隊的夏天》節目之前,並不知道這些亞文化,在中國經歷過什麼,如何發展的。

在中國,大眾對“玩樂隊”這件事兒的好感度,是拋物線式的。

拋物線的頂點,就是“94紅磡”、“魔巖三傑”、崔健“一塊紅布”...也就是高曉鬆和文化老媒體人總唸叨的:“光芒萬丈的大搖滾時代”。

愛緬懷的文化媒體,總頒頭銜給這些前輩,許多稱號:

崔健,中華搖滾老教父;

謝天笑,中華搖滾新教父;

林立果,中華搖滾真正教父?????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好多前輩回憶,一拍大腿:想當年,94,紅磡,黃秋生,撕皮衣,哎……

那些大型歷史回溯+情感釋放的文章每每出現,都會抓取很多悲嘆、眼淚和流量。

因為:一、那個時代何其光耀,絢爛,無與倫比;二、“盛景”稍縱即逝,非常短暫,讓人唏噓不已。說的跟搖滾樂經歷了安史之亂一樣,之後就一直徘徊在小眾圈層。

極有原創力,也極沒有市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國搖高光時刻

中國樂隊沒能在最好的時代乘勝追擊,沒有真正的紅起來,沒有那麼多的唯心原因,就是沒像西方一樣形成龐大的產業鏈,和造星鏈。

剛剛曇花一現,立刻進入地下市場。

近十年來,我們隨便上網一搜,就能看見“何勇瘋了、張楚死了,竇唯成仙了”,昔日的鐘鼓樓再也回不去了,散發著“創業未半中道崩殂”的傷感和無奈。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何勇很無奈

就是因為不足以形成一個市場和連鎖行業,而在生活中,“玩樂隊”這個詞兒好像成了一個特別不靠譜的字眼。

年輕人如果說要去搞樂隊,十有八九會被家人朋友反對,認定是個沒什麼大出息的行當。

很多影視作品都描述過這種尷尬窘境。

比如《北京樂與路》中就有一段非常揪心的對白:

香港少爺問北京樂手小路 “中國搖滾的特色是什麼?”

小路回答地很乾脆 “窮啊!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接著小路反問“香港搖滾特色是什麼?” 答曰“香港沒有搖滾”

“窮”成了搖滾樂最鮮明的tag,為何會是這樣的局面呢?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樂隊文化的直線衰落,其實有內外兩個因素。

首先,是內部因素。

樂手工作的大部分時間都是用來創作的。去創作一首歌曲的時間,遠遠比出鏡宣傳自己的時間多。所以他們自我包裝與宣傳,依賴於唱片公司。

他們沒有精力,也不懂得如何宣傳自己。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不知你們是否能感受到他們臉上的不適

其次,在進入千禧年之後,我們聽音樂的設備逐漸從CD、磁帶,變成了MP3、MP4等數碼產品。實體轉化為數字。

2000年左右,唱片行業崩塌。依靠唱片公司宣傳、做廣告、包裝形象的樂隊一時間群龍無首。

再加上“境外勢力”,日韓流紛紛來襲,韓國男團、女團爆發式增長、日本花樣美男不斷夾擊。大街上的喇叭裡,沒日沒夜放著李貞賢的《獨一無二》。同學中傳看著東方神起的巨幅海報。提到鄭允浩、沈昌珉,幾乎全班女生都在尖叫。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本來我覺得,喜歡個樂隊,看個音樂節,是個挺小眾的愛好。

但當我朋友圈裡一個粉愛豆、站牆頭,要死要活的大妹子,一口氣刷了十條刺蝟樂隊live,我知道,刺蝟樂隊走起來了。

這其實要仰仗於最近挺火的一檔節目《樂隊的夏天》。挺多樂隊從這個節目走出來,除了刺蝟樂隊,還有新褲子、click#15...

這些人,吉他一掛,往舞臺上一站,燈光一打,挺炫酷。張亞東也讚不絕口“特別好”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特別好”都成一個梗了

大家都覺得玩樂隊特棒,但實際上,在這個夏天之前,玩樂隊這件事兒,可不是那麼棒。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其實樂隊文化並不是一直這麼光鮮,一直這麼受歡迎。很多人在《樂隊的夏天》節目之前,並不知道這些亞文化,在中國經歷過什麼,如何發展的。

在中國,大眾對“玩樂隊”這件事兒的好感度,是拋物線式的。

拋物線的頂點,就是“94紅磡”、“魔巖三傑”、崔健“一塊紅布”...也就是高曉鬆和文化老媒體人總唸叨的:“光芒萬丈的大搖滾時代”。

愛緬懷的文化媒體,總頒頭銜給這些前輩,許多稱號:

崔健,中華搖滾老教父;

謝天笑,中華搖滾新教父;

林立果,中華搖滾真正教父?????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好多前輩回憶,一拍大腿:想當年,94,紅磡,黃秋生,撕皮衣,哎……

那些大型歷史回溯+情感釋放的文章每每出現,都會抓取很多悲嘆、眼淚和流量。

因為:一、那個時代何其光耀,絢爛,無與倫比;二、“盛景”稍縱即逝,非常短暫,讓人唏噓不已。說的跟搖滾樂經歷了安史之亂一樣,之後就一直徘徊在小眾圈層。

極有原創力,也極沒有市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國搖高光時刻

中國樂隊沒能在最好的時代乘勝追擊,沒有真正的紅起來,沒有那麼多的唯心原因,就是沒像西方一樣形成龐大的產業鏈,和造星鏈。

剛剛曇花一現,立刻進入地下市場。

近十年來,我們隨便上網一搜,就能看見“何勇瘋了、張楚死了,竇唯成仙了”,昔日的鐘鼓樓再也回不去了,散發著“創業未半中道崩殂”的傷感和無奈。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何勇很無奈

就是因為不足以形成一個市場和連鎖行業,而在生活中,“玩樂隊”這個詞兒好像成了一個特別不靠譜的字眼。

年輕人如果說要去搞樂隊,十有八九會被家人朋友反對,認定是個沒什麼大出息的行當。

很多影視作品都描述過這種尷尬窘境。

比如《北京樂與路》中就有一段非常揪心的對白:

香港少爺問北京樂手小路 “中國搖滾的特色是什麼?”

小路回答地很乾脆 “窮啊!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接著小路反問“香港搖滾特色是什麼?” 答曰“香港沒有搖滾”

“窮”成了搖滾樂最鮮明的tag,為何會是這樣的局面呢?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樂隊文化的直線衰落,其實有內外兩個因素。

首先,是內部因素。

樂手工作的大部分時間都是用來創作的。去創作一首歌曲的時間,遠遠比出鏡宣傳自己的時間多。所以他們自我包裝與宣傳,依賴於唱片公司。

他們沒有精力,也不懂得如何宣傳自己。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不知你們是否能感受到他們臉上的不適

其次,在進入千禧年之後,我們聽音樂的設備逐漸從CD、磁帶,變成了MP3、MP4等數碼產品。實體轉化為數字。

2000年左右,唱片行業崩塌。依靠唱片公司宣傳、做廣告、包裝形象的樂隊一時間群龍無首。

再加上“境外勢力”,日韓流紛紛來襲,韓國男團、女團爆發式增長、日本花樣美男不斷夾擊。大街上的喇叭裡,沒日沒夜放著李貞賢的《獨一無二》。同學中傳看著東方神起的巨幅海報。提到鄭允浩、沈昌珉,幾乎全班女生都在尖叫。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李貞賢,扇子舞,在小拇指上放個麥的造型火遍亞洲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本來我覺得,喜歡個樂隊,看個音樂節,是個挺小眾的愛好。

但當我朋友圈裡一個粉愛豆、站牆頭,要死要活的大妹子,一口氣刷了十條刺蝟樂隊live,我知道,刺蝟樂隊走起來了。

這其實要仰仗於最近挺火的一檔節目《樂隊的夏天》。挺多樂隊從這個節目走出來,除了刺蝟樂隊,還有新褲子、click#15...

這些人,吉他一掛,往舞臺上一站,燈光一打,挺炫酷。張亞東也讚不絕口“特別好”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特別好”都成一個梗了

大家都覺得玩樂隊特棒,但實際上,在這個夏天之前,玩樂隊這件事兒,可不是那麼棒。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其實樂隊文化並不是一直這麼光鮮,一直這麼受歡迎。很多人在《樂隊的夏天》節目之前,並不知道這些亞文化,在中國經歷過什麼,如何發展的。

在中國,大眾對“玩樂隊”這件事兒的好感度,是拋物線式的。

拋物線的頂點,就是“94紅磡”、“魔巖三傑”、崔健“一塊紅布”...也就是高曉鬆和文化老媒體人總唸叨的:“光芒萬丈的大搖滾時代”。

愛緬懷的文化媒體,總頒頭銜給這些前輩,許多稱號:

崔健,中華搖滾老教父;

謝天笑,中華搖滾新教父;

林立果,中華搖滾真正教父?????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好多前輩回憶,一拍大腿:想當年,94,紅磡,黃秋生,撕皮衣,哎……

那些大型歷史回溯+情感釋放的文章每每出現,都會抓取很多悲嘆、眼淚和流量。

因為:一、那個時代何其光耀,絢爛,無與倫比;二、“盛景”稍縱即逝,非常短暫,讓人唏噓不已。說的跟搖滾樂經歷了安史之亂一樣,之後就一直徘徊在小眾圈層。

極有原創力,也極沒有市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國搖高光時刻

中國樂隊沒能在最好的時代乘勝追擊,沒有真正的紅起來,沒有那麼多的唯心原因,就是沒像西方一樣形成龐大的產業鏈,和造星鏈。

剛剛曇花一現,立刻進入地下市場。

近十年來,我們隨便上網一搜,就能看見“何勇瘋了、張楚死了,竇唯成仙了”,昔日的鐘鼓樓再也回不去了,散發著“創業未半中道崩殂”的傷感和無奈。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何勇很無奈

就是因為不足以形成一個市場和連鎖行業,而在生活中,“玩樂隊”這個詞兒好像成了一個特別不靠譜的字眼。

年輕人如果說要去搞樂隊,十有八九會被家人朋友反對,認定是個沒什麼大出息的行當。

很多影視作品都描述過這種尷尬窘境。

比如《北京樂與路》中就有一段非常揪心的對白:

香港少爺問北京樂手小路 “中國搖滾的特色是什麼?”

小路回答地很乾脆 “窮啊!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接著小路反問“香港搖滾特色是什麼?” 答曰“香港沒有搖滾”

“窮”成了搖滾樂最鮮明的tag,為何會是這樣的局面呢?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樂隊文化的直線衰落,其實有內外兩個因素。

首先,是內部因素。

樂手工作的大部分時間都是用來創作的。去創作一首歌曲的時間,遠遠比出鏡宣傳自己的時間多。所以他們自我包裝與宣傳,依賴於唱片公司。

他們沒有精力,也不懂得如何宣傳自己。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不知你們是否能感受到他們臉上的不適

其次,在進入千禧年之後,我們聽音樂的設備逐漸從CD、磁帶,變成了MP3、MP4等數碼產品。實體轉化為數字。

2000年左右,唱片行業崩塌。依靠唱片公司宣傳、做廣告、包裝形象的樂隊一時間群龍無首。

再加上“境外勢力”,日韓流紛紛來襲,韓國男團、女團爆發式增長、日本花樣美男不斷夾擊。大街上的喇叭裡,沒日沒夜放著李貞賢的《獨一無二》。同學中傳看著東方神起的巨幅海報。提到鄭允浩、沈昌珉,幾乎全班女生都在尖叫。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李貞賢,扇子舞,在小拇指上放個麥的造型火遍亞洲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cp多到不可說

因為他們很潮,很帥。

而這邊廂,“魔巖三傑”轉型失敗,資本、資源開始流出所謂“搖滾樂”的圈子,向賺錢更快的娛樂業、流行音樂奔湧。

人們的生活逐漸變好,可喜歡的東西越來越多。那些痛苦啊、叛逆啊,不再受到年輕人的青睞。他們寧願接受幾個帥哥美女,造型炫酷,在臺上跳跳舞,唱點fashion的,輕鬆的歌曲。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本來我覺得,喜歡個樂隊,看個音樂節,是個挺小眾的愛好。

但當我朋友圈裡一個粉愛豆、站牆頭,要死要活的大妹子,一口氣刷了十條刺蝟樂隊live,我知道,刺蝟樂隊走起來了。

這其實要仰仗於最近挺火的一檔節目《樂隊的夏天》。挺多樂隊從這個節目走出來,除了刺蝟樂隊,還有新褲子、click#15...

這些人,吉他一掛,往舞臺上一站,燈光一打,挺炫酷。張亞東也讚不絕口“特別好”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特別好”都成一個梗了

大家都覺得玩樂隊特棒,但實際上,在這個夏天之前,玩樂隊這件事兒,可不是那麼棒。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其實樂隊文化並不是一直這麼光鮮,一直這麼受歡迎。很多人在《樂隊的夏天》節目之前,並不知道這些亞文化,在中國經歷過什麼,如何發展的。

在中國,大眾對“玩樂隊”這件事兒的好感度,是拋物線式的。

拋物線的頂點,就是“94紅磡”、“魔巖三傑”、崔健“一塊紅布”...也就是高曉鬆和文化老媒體人總唸叨的:“光芒萬丈的大搖滾時代”。

愛緬懷的文化媒體,總頒頭銜給這些前輩,許多稱號:

崔健,中華搖滾老教父;

謝天笑,中華搖滾新教父;

林立果,中華搖滾真正教父?????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好多前輩回憶,一拍大腿:想當年,94,紅磡,黃秋生,撕皮衣,哎……

那些大型歷史回溯+情感釋放的文章每每出現,都會抓取很多悲嘆、眼淚和流量。

因為:一、那個時代何其光耀,絢爛,無與倫比;二、“盛景”稍縱即逝,非常短暫,讓人唏噓不已。說的跟搖滾樂經歷了安史之亂一樣,之後就一直徘徊在小眾圈層。

極有原創力,也極沒有市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國搖高光時刻

中國樂隊沒能在最好的時代乘勝追擊,沒有真正的紅起來,沒有那麼多的唯心原因,就是沒像西方一樣形成龐大的產業鏈,和造星鏈。

剛剛曇花一現,立刻進入地下市場。

近十年來,我們隨便上網一搜,就能看見“何勇瘋了、張楚死了,竇唯成仙了”,昔日的鐘鼓樓再也回不去了,散發著“創業未半中道崩殂”的傷感和無奈。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何勇很無奈

就是因為不足以形成一個市場和連鎖行業,而在生活中,“玩樂隊”這個詞兒好像成了一個特別不靠譜的字眼。

年輕人如果說要去搞樂隊,十有八九會被家人朋友反對,認定是個沒什麼大出息的行當。

很多影視作品都描述過這種尷尬窘境。

比如《北京樂與路》中就有一段非常揪心的對白:

香港少爺問北京樂手小路 “中國搖滾的特色是什麼?”

小路回答地很乾脆 “窮啊!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接著小路反問“香港搖滾特色是什麼?” 答曰“香港沒有搖滾”

“窮”成了搖滾樂最鮮明的tag,為何會是這樣的局面呢?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樂隊文化的直線衰落,其實有內外兩個因素。

首先,是內部因素。

樂手工作的大部分時間都是用來創作的。去創作一首歌曲的時間,遠遠比出鏡宣傳自己的時間多。所以他們自我包裝與宣傳,依賴於唱片公司。

他們沒有精力,也不懂得如何宣傳自己。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不知你們是否能感受到他們臉上的不適

其次,在進入千禧年之後,我們聽音樂的設備逐漸從CD、磁帶,變成了MP3、MP4等數碼產品。實體轉化為數字。

2000年左右,唱片行業崩塌。依靠唱片公司宣傳、做廣告、包裝形象的樂隊一時間群龍無首。

再加上“境外勢力”,日韓流紛紛來襲,韓國男團、女團爆發式增長、日本花樣美男不斷夾擊。大街上的喇叭裡,沒日沒夜放著李貞賢的《獨一無二》。同學中傳看著東方神起的巨幅海報。提到鄭允浩、沈昌珉,幾乎全班女生都在尖叫。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李貞賢,扇子舞,在小拇指上放個麥的造型火遍亞洲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cp多到不可說

因為他們很潮,很帥。

而這邊廂,“魔巖三傑”轉型失敗,資本、資源開始流出所謂“搖滾樂”的圈子,向賺錢更快的娛樂業、流行音樂奔湧。

人們的生活逐漸變好,可喜歡的東西越來越多。那些痛苦啊、叛逆啊,不再受到年輕人的青睞。他們寧願接受幾個帥哥美女,造型炫酷,在臺上跳跳舞,唱點fashion的,輕鬆的歌曲。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酷裡透著點痛苦的批判

這就導致,一些老牌樂隊、音樂人飛速地退出了娛樂版面,從此在大眾視野裡銷聲匿跡。

比如,我們在《樂隊的夏天》節目裡看到的面孔樂隊。

新的粉絲看到的是驚歎,紛紛讚譽:老炮、保養的真好,嗓子真好。而老的樂迷想的更深,他們覺得以面孔的素質,早就應該更火了,不應該20年後被重新挖掘。

因為在1995年,作為一隻金屬樂隊,他們的專輯《火的本能》賣到過70萬張。但是專輯沒發多久,他們就因為拒絕“被安排”跟經紀公司解約了。

之後隨著整個行業的下沉和落寞,樂隊也陷入低潮,隊員們經歷了摩擦、迷失,最終解散。就像樑龍唱的:“大哥你玩搖滾玩他有啥用啊?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本來我覺得,喜歡個樂隊,看個音樂節,是個挺小眾的愛好。

但當我朋友圈裡一個粉愛豆、站牆頭,要死要活的大妹子,一口氣刷了十條刺蝟樂隊live,我知道,刺蝟樂隊走起來了。

這其實要仰仗於最近挺火的一檔節目《樂隊的夏天》。挺多樂隊從這個節目走出來,除了刺蝟樂隊,還有新褲子、click#15...

這些人,吉他一掛,往舞臺上一站,燈光一打,挺炫酷。張亞東也讚不絕口“特別好”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特別好”都成一個梗了

大家都覺得玩樂隊特棒,但實際上,在這個夏天之前,玩樂隊這件事兒,可不是那麼棒。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其實樂隊文化並不是一直這麼光鮮,一直這麼受歡迎。很多人在《樂隊的夏天》節目之前,並不知道這些亞文化,在中國經歷過什麼,如何發展的。

在中國,大眾對“玩樂隊”這件事兒的好感度,是拋物線式的。

拋物線的頂點,就是“94紅磡”、“魔巖三傑”、崔健“一塊紅布”...也就是高曉鬆和文化老媒體人總唸叨的:“光芒萬丈的大搖滾時代”。

愛緬懷的文化媒體,總頒頭銜給這些前輩,許多稱號:

崔健,中華搖滾老教父;

謝天笑,中華搖滾新教父;

林立果,中華搖滾真正教父?????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好多前輩回憶,一拍大腿:想當年,94,紅磡,黃秋生,撕皮衣,哎……

那些大型歷史回溯+情感釋放的文章每每出現,都會抓取很多悲嘆、眼淚和流量。

因為:一、那個時代何其光耀,絢爛,無與倫比;二、“盛景”稍縱即逝,非常短暫,讓人唏噓不已。說的跟搖滾樂經歷了安史之亂一樣,之後就一直徘徊在小眾圈層。

極有原創力,也極沒有市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國搖高光時刻

中國樂隊沒能在最好的時代乘勝追擊,沒有真正的紅起來,沒有那麼多的唯心原因,就是沒像西方一樣形成龐大的產業鏈,和造星鏈。

剛剛曇花一現,立刻進入地下市場。

近十年來,我們隨便上網一搜,就能看見“何勇瘋了、張楚死了,竇唯成仙了”,昔日的鐘鼓樓再也回不去了,散發著“創業未半中道崩殂”的傷感和無奈。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何勇很無奈

就是因為不足以形成一個市場和連鎖行業,而在生活中,“玩樂隊”這個詞兒好像成了一個特別不靠譜的字眼。

年輕人如果說要去搞樂隊,十有八九會被家人朋友反對,認定是個沒什麼大出息的行當。

很多影視作品都描述過這種尷尬窘境。

比如《北京樂與路》中就有一段非常揪心的對白:

香港少爺問北京樂手小路 “中國搖滾的特色是什麼?”

小路回答地很乾脆 “窮啊!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接著小路反問“香港搖滾特色是什麼?” 答曰“香港沒有搖滾”

“窮”成了搖滾樂最鮮明的tag,為何會是這樣的局面呢?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樂隊文化的直線衰落,其實有內外兩個因素。

首先,是內部因素。

樂手工作的大部分時間都是用來創作的。去創作一首歌曲的時間,遠遠比出鏡宣傳自己的時間多。所以他們自我包裝與宣傳,依賴於唱片公司。

他們沒有精力,也不懂得如何宣傳自己。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不知你們是否能感受到他們臉上的不適

其次,在進入千禧年之後,我們聽音樂的設備逐漸從CD、磁帶,變成了MP3、MP4等數碼產品。實體轉化為數字。

2000年左右,唱片行業崩塌。依靠唱片公司宣傳、做廣告、包裝形象的樂隊一時間群龍無首。

再加上“境外勢力”,日韓流紛紛來襲,韓國男團、女團爆發式增長、日本花樣美男不斷夾擊。大街上的喇叭裡,沒日沒夜放著李貞賢的《獨一無二》。同學中傳看著東方神起的巨幅海報。提到鄭允浩、沈昌珉,幾乎全班女生都在尖叫。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李貞賢,扇子舞,在小拇指上放個麥的造型火遍亞洲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cp多到不可說

因為他們很潮,很帥。

而這邊廂,“魔巖三傑”轉型失敗,資本、資源開始流出所謂“搖滾樂”的圈子,向賺錢更快的娛樂業、流行音樂奔湧。

人們的生活逐漸變好,可喜歡的東西越來越多。那些痛苦啊、叛逆啊,不再受到年輕人的青睞。他們寧願接受幾個帥哥美女,造型炫酷,在臺上跳跳舞,唱點fashion的,輕鬆的歌曲。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酷裡透著點痛苦的批判

這就導致,一些老牌樂隊、音樂人飛速地退出了娛樂版面,從此在大眾視野裡銷聲匿跡。

比如,我們在《樂隊的夏天》節目裡看到的面孔樂隊。

新的粉絲看到的是驚歎,紛紛讚譽:老炮、保養的真好,嗓子真好。而老的樂迷想的更深,他們覺得以面孔的素質,早就應該更火了,不應該20年後被重新挖掘。

因為在1995年,作為一隻金屬樂隊,他們的專輯《火的本能》賣到過70萬張。但是專輯沒發多久,他們就因為拒絕“被安排”跟經紀公司解約了。

之後隨著整個行業的下沉和落寞,樂隊也陷入低潮,隊員們經歷了摩擦、迷失,最終解散。就像樑龍唱的:“大哥你玩搖滾玩他有啥用啊?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這張專輯曾賣到70萬張,轉瞬消失

“大環境”是非常不利的,玩樂隊的年輕人都知道沒大錢可賺,走不成天皇巨星,但是沒辦法,搖滾樂就是吸引最有原創力的年輕人投入其中。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2003-2005年的時候,有個樂隊——失控體。是刺蝟主唱趙子健當年搞出來的一個樂隊。grunge、punk元素都有。曾經在北京地下1萬米,很出名。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本來我覺得,喜歡個樂隊,看個音樂節,是個挺小眾的愛好。

但當我朋友圈裡一個粉愛豆、站牆頭,要死要活的大妹子,一口氣刷了十條刺蝟樂隊live,我知道,刺蝟樂隊走起來了。

這其實要仰仗於最近挺火的一檔節目《樂隊的夏天》。挺多樂隊從這個節目走出來,除了刺蝟樂隊,還有新褲子、click#15...

這些人,吉他一掛,往舞臺上一站,燈光一打,挺炫酷。張亞東也讚不絕口“特別好”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特別好”都成一個梗了

大家都覺得玩樂隊特棒,但實際上,在這個夏天之前,玩樂隊這件事兒,可不是那麼棒。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其實樂隊文化並不是一直這麼光鮮,一直這麼受歡迎。很多人在《樂隊的夏天》節目之前,並不知道這些亞文化,在中國經歷過什麼,如何發展的。

在中國,大眾對“玩樂隊”這件事兒的好感度,是拋物線式的。

拋物線的頂點,就是“94紅磡”、“魔巖三傑”、崔健“一塊紅布”...也就是高曉鬆和文化老媒體人總唸叨的:“光芒萬丈的大搖滾時代”。

愛緬懷的文化媒體,總頒頭銜給這些前輩,許多稱號:

崔健,中華搖滾老教父;

謝天笑,中華搖滾新教父;

林立果,中華搖滾真正教父?????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好多前輩回憶,一拍大腿:想當年,94,紅磡,黃秋生,撕皮衣,哎……

那些大型歷史回溯+情感釋放的文章每每出現,都會抓取很多悲嘆、眼淚和流量。

因為:一、那個時代何其光耀,絢爛,無與倫比;二、“盛景”稍縱即逝,非常短暫,讓人唏噓不已。說的跟搖滾樂經歷了安史之亂一樣,之後就一直徘徊在小眾圈層。

極有原創力,也極沒有市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國搖高光時刻

中國樂隊沒能在最好的時代乘勝追擊,沒有真正的紅起來,沒有那麼多的唯心原因,就是沒像西方一樣形成龐大的產業鏈,和造星鏈。

剛剛曇花一現,立刻進入地下市場。

近十年來,我們隨便上網一搜,就能看見“何勇瘋了、張楚死了,竇唯成仙了”,昔日的鐘鼓樓再也回不去了,散發著“創業未半中道崩殂”的傷感和無奈。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何勇很無奈

就是因為不足以形成一個市場和連鎖行業,而在生活中,“玩樂隊”這個詞兒好像成了一個特別不靠譜的字眼。

年輕人如果說要去搞樂隊,十有八九會被家人朋友反對,認定是個沒什麼大出息的行當。

很多影視作品都描述過這種尷尬窘境。

比如《北京樂與路》中就有一段非常揪心的對白:

香港少爺問北京樂手小路 “中國搖滾的特色是什麼?”

小路回答地很乾脆 “窮啊!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接著小路反問“香港搖滾特色是什麼?” 答曰“香港沒有搖滾”

“窮”成了搖滾樂最鮮明的tag,為何會是這樣的局面呢?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樂隊文化的直線衰落,其實有內外兩個因素。

首先,是內部因素。

樂手工作的大部分時間都是用來創作的。去創作一首歌曲的時間,遠遠比出鏡宣傳自己的時間多。所以他們自我包裝與宣傳,依賴於唱片公司。

他們沒有精力,也不懂得如何宣傳自己。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不知你們是否能感受到他們臉上的不適

其次,在進入千禧年之後,我們聽音樂的設備逐漸從CD、磁帶,變成了MP3、MP4等數碼產品。實體轉化為數字。

2000年左右,唱片行業崩塌。依靠唱片公司宣傳、做廣告、包裝形象的樂隊一時間群龍無首。

再加上“境外勢力”,日韓流紛紛來襲,韓國男團、女團爆發式增長、日本花樣美男不斷夾擊。大街上的喇叭裡,沒日沒夜放著李貞賢的《獨一無二》。同學中傳看著東方神起的巨幅海報。提到鄭允浩、沈昌珉,幾乎全班女生都在尖叫。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李貞賢,扇子舞,在小拇指上放個麥的造型火遍亞洲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cp多到不可說

因為他們很潮,很帥。

而這邊廂,“魔巖三傑”轉型失敗,資本、資源開始流出所謂“搖滾樂”的圈子,向賺錢更快的娛樂業、流行音樂奔湧。

人們的生活逐漸變好,可喜歡的東西越來越多。那些痛苦啊、叛逆啊,不再受到年輕人的青睞。他們寧願接受幾個帥哥美女,造型炫酷,在臺上跳跳舞,唱點fashion的,輕鬆的歌曲。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酷裡透著點痛苦的批判

這就導致,一些老牌樂隊、音樂人飛速地退出了娛樂版面,從此在大眾視野裡銷聲匿跡。

比如,我們在《樂隊的夏天》節目裡看到的面孔樂隊。

新的粉絲看到的是驚歎,紛紛讚譽:老炮、保養的真好,嗓子真好。而老的樂迷想的更深,他們覺得以面孔的素質,早就應該更火了,不應該20年後被重新挖掘。

因為在1995年,作為一隻金屬樂隊,他們的專輯《火的本能》賣到過70萬張。但是專輯沒發多久,他們就因為拒絕“被安排”跟經紀公司解約了。

之後隨著整個行業的下沉和落寞,樂隊也陷入低潮,隊員們經歷了摩擦、迷失,最終解散。就像樑龍唱的:“大哥你玩搖滾玩他有啥用啊?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這張專輯曾賣到70萬張,轉瞬消失

“大環境”是非常不利的,玩樂隊的年輕人都知道沒大錢可賺,走不成天皇巨星,但是沒辦法,搖滾樂就是吸引最有原創力的年輕人投入其中。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2003-2005年的時候,有個樂隊——失控體。是刺蝟主唱趙子健當年搞出來的一個樂隊。grunge、punk元素都有。曾經在北京地下1萬米,很出名。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被稱為刺蝟前身的失控體

臺上振聾發聵、燥,或許讓人覺得這很酷,很灑脫。但其實,靠著演出和賣唱片的微薄收入,並不能自給自足。

這個樂隊僅存在了3年,就解散了。

後來趙子健去了刺蝟樂隊,鼓手馬謙自主創業。

再比如新褲子樂隊。

1995年剛組建時的“金屬車間形體師傅”樂隊,直到1997年簽約“摩登天空”改名新褲子,一直到現在,幾乎玩過中國最最先鋒,最潮的一切音樂。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本來我覺得,喜歡個樂隊,看個音樂節,是個挺小眾的愛好。

但當我朋友圈裡一個粉愛豆、站牆頭,要死要活的大妹子,一口氣刷了十條刺蝟樂隊live,我知道,刺蝟樂隊走起來了。

這其實要仰仗於最近挺火的一檔節目《樂隊的夏天》。挺多樂隊從這個節目走出來,除了刺蝟樂隊,還有新褲子、click#15...

這些人,吉他一掛,往舞臺上一站,燈光一打,挺炫酷。張亞東也讚不絕口“特別好”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特別好”都成一個梗了

大家都覺得玩樂隊特棒,但實際上,在這個夏天之前,玩樂隊這件事兒,可不是那麼棒。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其實樂隊文化並不是一直這麼光鮮,一直這麼受歡迎。很多人在《樂隊的夏天》節目之前,並不知道這些亞文化,在中國經歷過什麼,如何發展的。

在中國,大眾對“玩樂隊”這件事兒的好感度,是拋物線式的。

拋物線的頂點,就是“94紅磡”、“魔巖三傑”、崔健“一塊紅布”...也就是高曉鬆和文化老媒體人總唸叨的:“光芒萬丈的大搖滾時代”。

愛緬懷的文化媒體,總頒頭銜給這些前輩,許多稱號:

崔健,中華搖滾老教父;

謝天笑,中華搖滾新教父;

林立果,中華搖滾真正教父?????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好多前輩回憶,一拍大腿:想當年,94,紅磡,黃秋生,撕皮衣,哎……

那些大型歷史回溯+情感釋放的文章每每出現,都會抓取很多悲嘆、眼淚和流量。

因為:一、那個時代何其光耀,絢爛,無與倫比;二、“盛景”稍縱即逝,非常短暫,讓人唏噓不已。說的跟搖滾樂經歷了安史之亂一樣,之後就一直徘徊在小眾圈層。

極有原創力,也極沒有市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國搖高光時刻

中國樂隊沒能在最好的時代乘勝追擊,沒有真正的紅起來,沒有那麼多的唯心原因,就是沒像西方一樣形成龐大的產業鏈,和造星鏈。

剛剛曇花一現,立刻進入地下市場。

近十年來,我們隨便上網一搜,就能看見“何勇瘋了、張楚死了,竇唯成仙了”,昔日的鐘鼓樓再也回不去了,散發著“創業未半中道崩殂”的傷感和無奈。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何勇很無奈

就是因為不足以形成一個市場和連鎖行業,而在生活中,“玩樂隊”這個詞兒好像成了一個特別不靠譜的字眼。

年輕人如果說要去搞樂隊,十有八九會被家人朋友反對,認定是個沒什麼大出息的行當。

很多影視作品都描述過這種尷尬窘境。

比如《北京樂與路》中就有一段非常揪心的對白:

香港少爺問北京樂手小路 “中國搖滾的特色是什麼?”

小路回答地很乾脆 “窮啊!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接著小路反問“香港搖滾特色是什麼?” 答曰“香港沒有搖滾”

“窮”成了搖滾樂最鮮明的tag,為何會是這樣的局面呢?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樂隊文化的直線衰落,其實有內外兩個因素。

首先,是內部因素。

樂手工作的大部分時間都是用來創作的。去創作一首歌曲的時間,遠遠比出鏡宣傳自己的時間多。所以他們自我包裝與宣傳,依賴於唱片公司。

他們沒有精力,也不懂得如何宣傳自己。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不知你們是否能感受到他們臉上的不適

其次,在進入千禧年之後,我們聽音樂的設備逐漸從CD、磁帶,變成了MP3、MP4等數碼產品。實體轉化為數字。

2000年左右,唱片行業崩塌。依靠唱片公司宣傳、做廣告、包裝形象的樂隊一時間群龍無首。

再加上“境外勢力”,日韓流紛紛來襲,韓國男團、女團爆發式增長、日本花樣美男不斷夾擊。大街上的喇叭裡,沒日沒夜放著李貞賢的《獨一無二》。同學中傳看著東方神起的巨幅海報。提到鄭允浩、沈昌珉,幾乎全班女生都在尖叫。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李貞賢,扇子舞,在小拇指上放個麥的造型火遍亞洲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cp多到不可說

因為他們很潮,很帥。

而這邊廂,“魔巖三傑”轉型失敗,資本、資源開始流出所謂“搖滾樂”的圈子,向賺錢更快的娛樂業、流行音樂奔湧。

人們的生活逐漸變好,可喜歡的東西越來越多。那些痛苦啊、叛逆啊,不再受到年輕人的青睞。他們寧願接受幾個帥哥美女,造型炫酷,在臺上跳跳舞,唱點fashion的,輕鬆的歌曲。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酷裡透著點痛苦的批判

這就導致,一些老牌樂隊、音樂人飛速地退出了娛樂版面,從此在大眾視野裡銷聲匿跡。

比如,我們在《樂隊的夏天》節目裡看到的面孔樂隊。

新的粉絲看到的是驚歎,紛紛讚譽:老炮、保養的真好,嗓子真好。而老的樂迷想的更深,他們覺得以面孔的素質,早就應該更火了,不應該20年後被重新挖掘。

因為在1995年,作為一隻金屬樂隊,他們的專輯《火的本能》賣到過70萬張。但是專輯沒發多久,他們就因為拒絕“被安排”跟經紀公司解約了。

之後隨著整個行業的下沉和落寞,樂隊也陷入低潮,隊員們經歷了摩擦、迷失,最終解散。就像樑龍唱的:“大哥你玩搖滾玩他有啥用啊?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這張專輯曾賣到70萬張,轉瞬消失

“大環境”是非常不利的,玩樂隊的年輕人都知道沒大錢可賺,走不成天皇巨星,但是沒辦法,搖滾樂就是吸引最有原創力的年輕人投入其中。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2003-2005年的時候,有個樂隊——失控體。是刺蝟主唱趙子健當年搞出來的一個樂隊。grunge、punk元素都有。曾經在北京地下1萬米,很出名。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被稱為刺蝟前身的失控體

臺上振聾發聵、燥,或許讓人覺得這很酷,很灑脫。但其實,靠著演出和賣唱片的微薄收入,並不能自給自足。

這個樂隊僅存在了3年,就解散了。

後來趙子健去了刺蝟樂隊,鼓手馬謙自主創業。

再比如新褲子樂隊。

1995年剛組建時的“金屬車間形體師傅”樂隊,直到1997年簽約“摩登天空”改名新褲子,一直到現在,幾乎玩過中國最最先鋒,最潮的一切音樂。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via.@新褲子彭磊

主唱彭磊不僅創作音樂,還畫漫畫、拍電影,但一直無人問津。直到這個夏天之前,好多人才知道他有過那麼多怪奇點子。

當然這期間,也有很多人貼錢支持中國原創音樂、樂隊文化的發展。

常接觸國內樂隊文化的人應該都知道的一個廠牌——兵馬司。一個美國經濟學教授,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創立了這個品牌。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本來我覺得,喜歡個樂隊,看個音樂節,是個挺小眾的愛好。

但當我朋友圈裡一個粉愛豆、站牆頭,要死要活的大妹子,一口氣刷了十條刺蝟樂隊live,我知道,刺蝟樂隊走起來了。

這其實要仰仗於最近挺火的一檔節目《樂隊的夏天》。挺多樂隊從這個節目走出來,除了刺蝟樂隊,還有新褲子、click#15...

這些人,吉他一掛,往舞臺上一站,燈光一打,挺炫酷。張亞東也讚不絕口“特別好”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特別好”都成一個梗了

大家都覺得玩樂隊特棒,但實際上,在這個夏天之前,玩樂隊這件事兒,可不是那麼棒。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其實樂隊文化並不是一直這麼光鮮,一直這麼受歡迎。很多人在《樂隊的夏天》節目之前,並不知道這些亞文化,在中國經歷過什麼,如何發展的。

在中國,大眾對“玩樂隊”這件事兒的好感度,是拋物線式的。

拋物線的頂點,就是“94紅磡”、“魔巖三傑”、崔健“一塊紅布”...也就是高曉鬆和文化老媒體人總唸叨的:“光芒萬丈的大搖滾時代”。

愛緬懷的文化媒體,總頒頭銜給這些前輩,許多稱號:

崔健,中華搖滾老教父;

謝天笑,中華搖滾新教父;

林立果,中華搖滾真正教父?????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好多前輩回憶,一拍大腿:想當年,94,紅磡,黃秋生,撕皮衣,哎……

那些大型歷史回溯+情感釋放的文章每每出現,都會抓取很多悲嘆、眼淚和流量。

因為:一、那個時代何其光耀,絢爛,無與倫比;二、“盛景”稍縱即逝,非常短暫,讓人唏噓不已。說的跟搖滾樂經歷了安史之亂一樣,之後就一直徘徊在小眾圈層。

極有原創力,也極沒有市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國搖高光時刻

中國樂隊沒能在最好的時代乘勝追擊,沒有真正的紅起來,沒有那麼多的唯心原因,就是沒像西方一樣形成龐大的產業鏈,和造星鏈。

剛剛曇花一現,立刻進入地下市場。

近十年來,我們隨便上網一搜,就能看見“何勇瘋了、張楚死了,竇唯成仙了”,昔日的鐘鼓樓再也回不去了,散發著“創業未半中道崩殂”的傷感和無奈。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何勇很無奈

就是因為不足以形成一個市場和連鎖行業,而在生活中,“玩樂隊”這個詞兒好像成了一個特別不靠譜的字眼。

年輕人如果說要去搞樂隊,十有八九會被家人朋友反對,認定是個沒什麼大出息的行當。

很多影視作品都描述過這種尷尬窘境。

比如《北京樂與路》中就有一段非常揪心的對白:

香港少爺問北京樂手小路 “中國搖滾的特色是什麼?”

小路回答地很乾脆 “窮啊!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接著小路反問“香港搖滾特色是什麼?” 答曰“香港沒有搖滾”

“窮”成了搖滾樂最鮮明的tag,為何會是這樣的局面呢?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樂隊文化的直線衰落,其實有內外兩個因素。

首先,是內部因素。

樂手工作的大部分時間都是用來創作的。去創作一首歌曲的時間,遠遠比出鏡宣傳自己的時間多。所以他們自我包裝與宣傳,依賴於唱片公司。

他們沒有精力,也不懂得如何宣傳自己。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不知你們是否能感受到他們臉上的不適

其次,在進入千禧年之後,我們聽音樂的設備逐漸從CD、磁帶,變成了MP3、MP4等數碼產品。實體轉化為數字。

2000年左右,唱片行業崩塌。依靠唱片公司宣傳、做廣告、包裝形象的樂隊一時間群龍無首。

再加上“境外勢力”,日韓流紛紛來襲,韓國男團、女團爆發式增長、日本花樣美男不斷夾擊。大街上的喇叭裡,沒日沒夜放著李貞賢的《獨一無二》。同學中傳看著東方神起的巨幅海報。提到鄭允浩、沈昌珉,幾乎全班女生都在尖叫。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李貞賢,扇子舞,在小拇指上放個麥的造型火遍亞洲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cp多到不可說

因為他們很潮,很帥。

而這邊廂,“魔巖三傑”轉型失敗,資本、資源開始流出所謂“搖滾樂”的圈子,向賺錢更快的娛樂業、流行音樂奔湧。

人們的生活逐漸變好,可喜歡的東西越來越多。那些痛苦啊、叛逆啊,不再受到年輕人的青睞。他們寧願接受幾個帥哥美女,造型炫酷,在臺上跳跳舞,唱點fashion的,輕鬆的歌曲。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酷裡透著點痛苦的批判

這就導致,一些老牌樂隊、音樂人飛速地退出了娛樂版面,從此在大眾視野裡銷聲匿跡。

比如,我們在《樂隊的夏天》節目裡看到的面孔樂隊。

新的粉絲看到的是驚歎,紛紛讚譽:老炮、保養的真好,嗓子真好。而老的樂迷想的更深,他們覺得以面孔的素質,早就應該更火了,不應該20年後被重新挖掘。

因為在1995年,作為一隻金屬樂隊,他們的專輯《火的本能》賣到過70萬張。但是專輯沒發多久,他們就因為拒絕“被安排”跟經紀公司解約了。

之後隨著整個行業的下沉和落寞,樂隊也陷入低潮,隊員們經歷了摩擦、迷失,最終解散。就像樑龍唱的:“大哥你玩搖滾玩他有啥用啊?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這張專輯曾賣到70萬張,轉瞬消失

“大環境”是非常不利的,玩樂隊的年輕人都知道沒大錢可賺,走不成天皇巨星,但是沒辦法,搖滾樂就是吸引最有原創力的年輕人投入其中。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2003-2005年的時候,有個樂隊——失控體。是刺蝟主唱趙子健當年搞出來的一個樂隊。grunge、punk元素都有。曾經在北京地下1萬米,很出名。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被稱為刺蝟前身的失控體

臺上振聾發聵、燥,或許讓人覺得這很酷,很灑脫。但其實,靠著演出和賣唱片的微薄收入,並不能自給自足。

這個樂隊僅存在了3年,就解散了。

後來趙子健去了刺蝟樂隊,鼓手馬謙自主創業。

再比如新褲子樂隊。

1995年剛組建時的“金屬車間形體師傅”樂隊,直到1997年簽約“摩登天空”改名新褲子,一直到現在,幾乎玩過中國最最先鋒,最潮的一切音樂。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via.@新褲子彭磊

主唱彭磊不僅創作音樂,還畫漫畫、拍電影,但一直無人問津。直到這個夏天之前,好多人才知道他有過那麼多怪奇點子。

當然這期間,也有很多人貼錢支持中國原創音樂、樂隊文化的發展。

常接觸國內樂隊文化的人應該都知道的一個廠牌——兵馬司。一個美國經濟學教授,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創立了這個品牌。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兵馬司廠牌logo

兵馬司唱片成立於2007年,那時候正是選秀歌手和網絡音樂的天下,兵馬司反其道行之,把當時投入在音樂創作最前線的一些年輕人聚集了起來。

兵馬司裡的每個樂隊、音樂人的風格都非常不同。朋克、後搖、實驗音樂,都找到了一個像大本營一樣的地方。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本來我覺得,喜歡個樂隊,看個音樂節,是個挺小眾的愛好。

但當我朋友圈裡一個粉愛豆、站牆頭,要死要活的大妹子,一口氣刷了十條刺蝟樂隊live,我知道,刺蝟樂隊走起來了。

這其實要仰仗於最近挺火的一檔節目《樂隊的夏天》。挺多樂隊從這個節目走出來,除了刺蝟樂隊,還有新褲子、click#15...

這些人,吉他一掛,往舞臺上一站,燈光一打,挺炫酷。張亞東也讚不絕口“特別好”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特別好”都成一個梗了

大家都覺得玩樂隊特棒,但實際上,在這個夏天之前,玩樂隊這件事兒,可不是那麼棒。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其實樂隊文化並不是一直這麼光鮮,一直這麼受歡迎。很多人在《樂隊的夏天》節目之前,並不知道這些亞文化,在中國經歷過什麼,如何發展的。

在中國,大眾對“玩樂隊”這件事兒的好感度,是拋物線式的。

拋物線的頂點,就是“94紅磡”、“魔巖三傑”、崔健“一塊紅布”...也就是高曉鬆和文化老媒體人總唸叨的:“光芒萬丈的大搖滾時代”。

愛緬懷的文化媒體,總頒頭銜給這些前輩,許多稱號:

崔健,中華搖滾老教父;

謝天笑,中華搖滾新教父;

林立果,中華搖滾真正教父?????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好多前輩回憶,一拍大腿:想當年,94,紅磡,黃秋生,撕皮衣,哎……

那些大型歷史回溯+情感釋放的文章每每出現,都會抓取很多悲嘆、眼淚和流量。

因為:一、那個時代何其光耀,絢爛,無與倫比;二、“盛景”稍縱即逝,非常短暫,讓人唏噓不已。說的跟搖滾樂經歷了安史之亂一樣,之後就一直徘徊在小眾圈層。

極有原創力,也極沒有市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國搖高光時刻

中國樂隊沒能在最好的時代乘勝追擊,沒有真正的紅起來,沒有那麼多的唯心原因,就是沒像西方一樣形成龐大的產業鏈,和造星鏈。

剛剛曇花一現,立刻進入地下市場。

近十年來,我們隨便上網一搜,就能看見“何勇瘋了、張楚死了,竇唯成仙了”,昔日的鐘鼓樓再也回不去了,散發著“創業未半中道崩殂”的傷感和無奈。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何勇很無奈

就是因為不足以形成一個市場和連鎖行業,而在生活中,“玩樂隊”這個詞兒好像成了一個特別不靠譜的字眼。

年輕人如果說要去搞樂隊,十有八九會被家人朋友反對,認定是個沒什麼大出息的行當。

很多影視作品都描述過這種尷尬窘境。

比如《北京樂與路》中就有一段非常揪心的對白:

香港少爺問北京樂手小路 “中國搖滾的特色是什麼?”

小路回答地很乾脆 “窮啊!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接著小路反問“香港搖滾特色是什麼?” 答曰“香港沒有搖滾”

“窮”成了搖滾樂最鮮明的tag,為何會是這樣的局面呢?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樂隊文化的直線衰落,其實有內外兩個因素。

首先,是內部因素。

樂手工作的大部分時間都是用來創作的。去創作一首歌曲的時間,遠遠比出鏡宣傳自己的時間多。所以他們自我包裝與宣傳,依賴於唱片公司。

他們沒有精力,也不懂得如何宣傳自己。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不知你們是否能感受到他們臉上的不適

其次,在進入千禧年之後,我們聽音樂的設備逐漸從CD、磁帶,變成了MP3、MP4等數碼產品。實體轉化為數字。

2000年左右,唱片行業崩塌。依靠唱片公司宣傳、做廣告、包裝形象的樂隊一時間群龍無首。

再加上“境外勢力”,日韓流紛紛來襲,韓國男團、女團爆發式增長、日本花樣美男不斷夾擊。大街上的喇叭裡,沒日沒夜放著李貞賢的《獨一無二》。同學中傳看著東方神起的巨幅海報。提到鄭允浩、沈昌珉,幾乎全班女生都在尖叫。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李貞賢,扇子舞,在小拇指上放個麥的造型火遍亞洲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cp多到不可說

因為他們很潮,很帥。

而這邊廂,“魔巖三傑”轉型失敗,資本、資源開始流出所謂“搖滾樂”的圈子,向賺錢更快的娛樂業、流行音樂奔湧。

人們的生活逐漸變好,可喜歡的東西越來越多。那些痛苦啊、叛逆啊,不再受到年輕人的青睞。他們寧願接受幾個帥哥美女,造型炫酷,在臺上跳跳舞,唱點fashion的,輕鬆的歌曲。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酷裡透著點痛苦的批判

這就導致,一些老牌樂隊、音樂人飛速地退出了娛樂版面,從此在大眾視野裡銷聲匿跡。

比如,我們在《樂隊的夏天》節目裡看到的面孔樂隊。

新的粉絲看到的是驚歎,紛紛讚譽:老炮、保養的真好,嗓子真好。而老的樂迷想的更深,他們覺得以面孔的素質,早就應該更火了,不應該20年後被重新挖掘。

因為在1995年,作為一隻金屬樂隊,他們的專輯《火的本能》賣到過70萬張。但是專輯沒發多久,他們就因為拒絕“被安排”跟經紀公司解約了。

之後隨著整個行業的下沉和落寞,樂隊也陷入低潮,隊員們經歷了摩擦、迷失,最終解散。就像樑龍唱的:“大哥你玩搖滾玩他有啥用啊?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這張專輯曾賣到70萬張,轉瞬消失

“大環境”是非常不利的,玩樂隊的年輕人都知道沒大錢可賺,走不成天皇巨星,但是沒辦法,搖滾樂就是吸引最有原創力的年輕人投入其中。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2003-2005年的時候,有個樂隊——失控體。是刺蝟主唱趙子健當年搞出來的一個樂隊。grunge、punk元素都有。曾經在北京地下1萬米,很出名。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被稱為刺蝟前身的失控體

臺上振聾發聵、燥,或許讓人覺得這很酷,很灑脫。但其實,靠著演出和賣唱片的微薄收入,並不能自給自足。

這個樂隊僅存在了3年,就解散了。

後來趙子健去了刺蝟樂隊,鼓手馬謙自主創業。

再比如新褲子樂隊。

1995年剛組建時的“金屬車間形體師傅”樂隊,直到1997年簽約“摩登天空”改名新褲子,一直到現在,幾乎玩過中國最最先鋒,最潮的一切音樂。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via.@新褲子彭磊

主唱彭磊不僅創作音樂,還畫漫畫、拍電影,但一直無人問津。直到這個夏天之前,好多人才知道他有過那麼多怪奇點子。

當然這期間,也有很多人貼錢支持中國原創音樂、樂隊文化的發展。

常接觸國內樂隊文化的人應該都知道的一個廠牌——兵馬司。一個美國經濟學教授,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創立了這個品牌。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兵馬司廠牌logo

兵馬司唱片成立於2007年,那時候正是選秀歌手和網絡音樂的天下,兵馬司反其道行之,把當時投入在音樂創作最前線的一些年輕人聚集了起來。

兵馬司裡的每個樂隊、音樂人的風格都非常不同。朋克、後搖、實驗音樂,都找到了一個像大本營一樣的地方。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截圖自兵馬司豆瓣小站

除了現在火了的刺蝟,當時還挖出了一票極為出色的樂隊,AV大久保八眼間諜刺蝟、Chui Wan、Ourself Beside Me、鴨打鵝。

當時兵馬司在北京五道口藍旗營,創立了一個俱樂部D-22,當時旗下樂隊都是在這演出。空間雖小,卻是中國音樂熱情最好的地方。所以今天刺蝟樂隊在大眾視角中的亮眼,其實人家已經磨練了十多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本來我覺得,喜歡個樂隊,看個音樂節,是個挺小眾的愛好。

但當我朋友圈裡一個粉愛豆、站牆頭,要死要活的大妹子,一口氣刷了十條刺蝟樂隊live,我知道,刺蝟樂隊走起來了。

這其實要仰仗於最近挺火的一檔節目《樂隊的夏天》。挺多樂隊從這個節目走出來,除了刺蝟樂隊,還有新褲子、click#15...

這些人,吉他一掛,往舞臺上一站,燈光一打,挺炫酷。張亞東也讚不絕口“特別好”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特別好”都成一個梗了

大家都覺得玩樂隊特棒,但實際上,在這個夏天之前,玩樂隊這件事兒,可不是那麼棒。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其實樂隊文化並不是一直這麼光鮮,一直這麼受歡迎。很多人在《樂隊的夏天》節目之前,並不知道這些亞文化,在中國經歷過什麼,如何發展的。

在中國,大眾對“玩樂隊”這件事兒的好感度,是拋物線式的。

拋物線的頂點,就是“94紅磡”、“魔巖三傑”、崔健“一塊紅布”...也就是高曉鬆和文化老媒體人總唸叨的:“光芒萬丈的大搖滾時代”。

愛緬懷的文化媒體,總頒頭銜給這些前輩,許多稱號:

崔健,中華搖滾老教父;

謝天笑,中華搖滾新教父;

林立果,中華搖滾真正教父?????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好多前輩回憶,一拍大腿:想當年,94,紅磡,黃秋生,撕皮衣,哎……

那些大型歷史回溯+情感釋放的文章每每出現,都會抓取很多悲嘆、眼淚和流量。

因為:一、那個時代何其光耀,絢爛,無與倫比;二、“盛景”稍縱即逝,非常短暫,讓人唏噓不已。說的跟搖滾樂經歷了安史之亂一樣,之後就一直徘徊在小眾圈層。

極有原創力,也極沒有市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國搖高光時刻

中國樂隊沒能在最好的時代乘勝追擊,沒有真正的紅起來,沒有那麼多的唯心原因,就是沒像西方一樣形成龐大的產業鏈,和造星鏈。

剛剛曇花一現,立刻進入地下市場。

近十年來,我們隨便上網一搜,就能看見“何勇瘋了、張楚死了,竇唯成仙了”,昔日的鐘鼓樓再也回不去了,散發著“創業未半中道崩殂”的傷感和無奈。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何勇很無奈

就是因為不足以形成一個市場和連鎖行業,而在生活中,“玩樂隊”這個詞兒好像成了一個特別不靠譜的字眼。

年輕人如果說要去搞樂隊,十有八九會被家人朋友反對,認定是個沒什麼大出息的行當。

很多影視作品都描述過這種尷尬窘境。

比如《北京樂與路》中就有一段非常揪心的對白:

香港少爺問北京樂手小路 “中國搖滾的特色是什麼?”

小路回答地很乾脆 “窮啊!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接著小路反問“香港搖滾特色是什麼?” 答曰“香港沒有搖滾”

“窮”成了搖滾樂最鮮明的tag,為何會是這樣的局面呢?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樂隊文化的直線衰落,其實有內外兩個因素。

首先,是內部因素。

樂手工作的大部分時間都是用來創作的。去創作一首歌曲的時間,遠遠比出鏡宣傳自己的時間多。所以他們自我包裝與宣傳,依賴於唱片公司。

他們沒有精力,也不懂得如何宣傳自己。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不知你們是否能感受到他們臉上的不適

其次,在進入千禧年之後,我們聽音樂的設備逐漸從CD、磁帶,變成了MP3、MP4等數碼產品。實體轉化為數字。

2000年左右,唱片行業崩塌。依靠唱片公司宣傳、做廣告、包裝形象的樂隊一時間群龍無首。

再加上“境外勢力”,日韓流紛紛來襲,韓國男團、女團爆發式增長、日本花樣美男不斷夾擊。大街上的喇叭裡,沒日沒夜放著李貞賢的《獨一無二》。同學中傳看著東方神起的巨幅海報。提到鄭允浩、沈昌珉,幾乎全班女生都在尖叫。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李貞賢,扇子舞,在小拇指上放個麥的造型火遍亞洲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cp多到不可說

因為他們很潮,很帥。

而這邊廂,“魔巖三傑”轉型失敗,資本、資源開始流出所謂“搖滾樂”的圈子,向賺錢更快的娛樂業、流行音樂奔湧。

人們的生活逐漸變好,可喜歡的東西越來越多。那些痛苦啊、叛逆啊,不再受到年輕人的青睞。他們寧願接受幾個帥哥美女,造型炫酷,在臺上跳跳舞,唱點fashion的,輕鬆的歌曲。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酷裡透著點痛苦的批判

這就導致,一些老牌樂隊、音樂人飛速地退出了娛樂版面,從此在大眾視野裡銷聲匿跡。

比如,我們在《樂隊的夏天》節目裡看到的面孔樂隊。

新的粉絲看到的是驚歎,紛紛讚譽:老炮、保養的真好,嗓子真好。而老的樂迷想的更深,他們覺得以面孔的素質,早就應該更火了,不應該20年後被重新挖掘。

因為在1995年,作為一隻金屬樂隊,他們的專輯《火的本能》賣到過70萬張。但是專輯沒發多久,他們就因為拒絕“被安排”跟經紀公司解約了。

之後隨著整個行業的下沉和落寞,樂隊也陷入低潮,隊員們經歷了摩擦、迷失,最終解散。就像樑龍唱的:“大哥你玩搖滾玩他有啥用啊?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這張專輯曾賣到70萬張,轉瞬消失

“大環境”是非常不利的,玩樂隊的年輕人都知道沒大錢可賺,走不成天皇巨星,但是沒辦法,搖滾樂就是吸引最有原創力的年輕人投入其中。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2003-2005年的時候,有個樂隊——失控體。是刺蝟主唱趙子健當年搞出來的一個樂隊。grunge、punk元素都有。曾經在北京地下1萬米,很出名。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被稱為刺蝟前身的失控體

臺上振聾發聵、燥,或許讓人覺得這很酷,很灑脫。但其實,靠著演出和賣唱片的微薄收入,並不能自給自足。

這個樂隊僅存在了3年,就解散了。

後來趙子健去了刺蝟樂隊,鼓手馬謙自主創業。

再比如新褲子樂隊。

1995年剛組建時的“金屬車間形體師傅”樂隊,直到1997年簽約“摩登天空”改名新褲子,一直到現在,幾乎玩過中國最最先鋒,最潮的一切音樂。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via.@新褲子彭磊

主唱彭磊不僅創作音樂,還畫漫畫、拍電影,但一直無人問津。直到這個夏天之前,好多人才知道他有過那麼多怪奇點子。

當然這期間,也有很多人貼錢支持中國原創音樂、樂隊文化的發展。

常接觸國內樂隊文化的人應該都知道的一個廠牌——兵馬司。一個美國經濟學教授,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創立了這個品牌。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兵馬司廠牌logo

兵馬司唱片成立於2007年,那時候正是選秀歌手和網絡音樂的天下,兵馬司反其道行之,把當時投入在音樂創作最前線的一些年輕人聚集了起來。

兵馬司裡的每個樂隊、音樂人的風格都非常不同。朋克、後搖、實驗音樂,都找到了一個像大本營一樣的地方。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截圖自兵馬司豆瓣小站

除了現在火了的刺蝟,當時還挖出了一票極為出色的樂隊,AV大久保八眼間諜刺蝟、Chui Wan、Ourself Beside Me、鴨打鵝。

當時兵馬司在北京五道口藍旗營,創立了一個俱樂部D-22,當時旗下樂隊都是在這演出。空間雖小,卻是中國音樂熱情最好的地方。所以今天刺蝟樂隊在大眾視角中的亮眼,其實人家已經磨練了十多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布衣樂隊2009年在D-22的演出現場

在搖滾樂不能大富大貴的,光芒萬丈的時候,最讓樂手感到欣慰的就是他們的歌和才華能得到人的認可。

如果你去音樂APP上搜一搜,就會發現,在那個幾乎無人問津的時候,他們的音樂也曾作為很多青年的音藥。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本來我覺得,喜歡個樂隊,看個音樂節,是個挺小眾的愛好。

但當我朋友圈裡一個粉愛豆、站牆頭,要死要活的大妹子,一口氣刷了十條刺蝟樂隊live,我知道,刺蝟樂隊走起來了。

這其實要仰仗於最近挺火的一檔節目《樂隊的夏天》。挺多樂隊從這個節目走出來,除了刺蝟樂隊,還有新褲子、click#15...

這些人,吉他一掛,往舞臺上一站,燈光一打,挺炫酷。張亞東也讚不絕口“特別好”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特別好”都成一個梗了

大家都覺得玩樂隊特棒,但實際上,在這個夏天之前,玩樂隊這件事兒,可不是那麼棒。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其實樂隊文化並不是一直這麼光鮮,一直這麼受歡迎。很多人在《樂隊的夏天》節目之前,並不知道這些亞文化,在中國經歷過什麼,如何發展的。

在中國,大眾對“玩樂隊”這件事兒的好感度,是拋物線式的。

拋物線的頂點,就是“94紅磡”、“魔巖三傑”、崔健“一塊紅布”...也就是高曉鬆和文化老媒體人總唸叨的:“光芒萬丈的大搖滾時代”。

愛緬懷的文化媒體,總頒頭銜給這些前輩,許多稱號:

崔健,中華搖滾老教父;

謝天笑,中華搖滾新教父;

林立果,中華搖滾真正教父?????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好多前輩回憶,一拍大腿:想當年,94,紅磡,黃秋生,撕皮衣,哎……

那些大型歷史回溯+情感釋放的文章每每出現,都會抓取很多悲嘆、眼淚和流量。

因為:一、那個時代何其光耀,絢爛,無與倫比;二、“盛景”稍縱即逝,非常短暫,讓人唏噓不已。說的跟搖滾樂經歷了安史之亂一樣,之後就一直徘徊在小眾圈層。

極有原創力,也極沒有市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國搖高光時刻

中國樂隊沒能在最好的時代乘勝追擊,沒有真正的紅起來,沒有那麼多的唯心原因,就是沒像西方一樣形成龐大的產業鏈,和造星鏈。

剛剛曇花一現,立刻進入地下市場。

近十年來,我們隨便上網一搜,就能看見“何勇瘋了、張楚死了,竇唯成仙了”,昔日的鐘鼓樓再也回不去了,散發著“創業未半中道崩殂”的傷感和無奈。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何勇很無奈

就是因為不足以形成一個市場和連鎖行業,而在生活中,“玩樂隊”這個詞兒好像成了一個特別不靠譜的字眼。

年輕人如果說要去搞樂隊,十有八九會被家人朋友反對,認定是個沒什麼大出息的行當。

很多影視作品都描述過這種尷尬窘境。

比如《北京樂與路》中就有一段非常揪心的對白:

香港少爺問北京樂手小路 “中國搖滾的特色是什麼?”

小路回答地很乾脆 “窮啊!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接著小路反問“香港搖滾特色是什麼?” 答曰“香港沒有搖滾”

“窮”成了搖滾樂最鮮明的tag,為何會是這樣的局面呢?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樂隊文化的直線衰落,其實有內外兩個因素。

首先,是內部因素。

樂手工作的大部分時間都是用來創作的。去創作一首歌曲的時間,遠遠比出鏡宣傳自己的時間多。所以他們自我包裝與宣傳,依賴於唱片公司。

他們沒有精力,也不懂得如何宣傳自己。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不知你們是否能感受到他們臉上的不適

其次,在進入千禧年之後,我們聽音樂的設備逐漸從CD、磁帶,變成了MP3、MP4等數碼產品。實體轉化為數字。

2000年左右,唱片行業崩塌。依靠唱片公司宣傳、做廣告、包裝形象的樂隊一時間群龍無首。

再加上“境外勢力”,日韓流紛紛來襲,韓國男團、女團爆發式增長、日本花樣美男不斷夾擊。大街上的喇叭裡,沒日沒夜放著李貞賢的《獨一無二》。同學中傳看著東方神起的巨幅海報。提到鄭允浩、沈昌珉,幾乎全班女生都在尖叫。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李貞賢,扇子舞,在小拇指上放個麥的造型火遍亞洲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cp多到不可說

因為他們很潮,很帥。

而這邊廂,“魔巖三傑”轉型失敗,資本、資源開始流出所謂“搖滾樂”的圈子,向賺錢更快的娛樂業、流行音樂奔湧。

人們的生活逐漸變好,可喜歡的東西越來越多。那些痛苦啊、叛逆啊,不再受到年輕人的青睞。他們寧願接受幾個帥哥美女,造型炫酷,在臺上跳跳舞,唱點fashion的,輕鬆的歌曲。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酷裡透著點痛苦的批判

這就導致,一些老牌樂隊、音樂人飛速地退出了娛樂版面,從此在大眾視野裡銷聲匿跡。

比如,我們在《樂隊的夏天》節目裡看到的面孔樂隊。

新的粉絲看到的是驚歎,紛紛讚譽:老炮、保養的真好,嗓子真好。而老的樂迷想的更深,他們覺得以面孔的素質,早就應該更火了,不應該20年後被重新挖掘。

因為在1995年,作為一隻金屬樂隊,他們的專輯《火的本能》賣到過70萬張。但是專輯沒發多久,他們就因為拒絕“被安排”跟經紀公司解約了。

之後隨著整個行業的下沉和落寞,樂隊也陷入低潮,隊員們經歷了摩擦、迷失,最終解散。就像樑龍唱的:“大哥你玩搖滾玩他有啥用啊?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這張專輯曾賣到70萬張,轉瞬消失

“大環境”是非常不利的,玩樂隊的年輕人都知道沒大錢可賺,走不成天皇巨星,但是沒辦法,搖滾樂就是吸引最有原創力的年輕人投入其中。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2003-2005年的時候,有個樂隊——失控體。是刺蝟主唱趙子健當年搞出來的一個樂隊。grunge、punk元素都有。曾經在北京地下1萬米,很出名。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被稱為刺蝟前身的失控體

臺上振聾發聵、燥,或許讓人覺得這很酷,很灑脫。但其實,靠著演出和賣唱片的微薄收入,並不能自給自足。

這個樂隊僅存在了3年,就解散了。

後來趙子健去了刺蝟樂隊,鼓手馬謙自主創業。

再比如新褲子樂隊。

1995年剛組建時的“金屬車間形體師傅”樂隊,直到1997年簽約“摩登天空”改名新褲子,一直到現在,幾乎玩過中國最最先鋒,最潮的一切音樂。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via.@新褲子彭磊

主唱彭磊不僅創作音樂,還畫漫畫、拍電影,但一直無人問津。直到這個夏天之前,好多人才知道他有過那麼多怪奇點子。

當然這期間,也有很多人貼錢支持中國原創音樂、樂隊文化的發展。

常接觸國內樂隊文化的人應該都知道的一個廠牌——兵馬司。一個美國經濟學教授,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創立了這個品牌。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兵馬司廠牌logo

兵馬司唱片成立於2007年,那時候正是選秀歌手和網絡音樂的天下,兵馬司反其道行之,把當時投入在音樂創作最前線的一些年輕人聚集了起來。

兵馬司裡的每個樂隊、音樂人的風格都非常不同。朋克、後搖、實驗音樂,都找到了一個像大本營一樣的地方。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截圖自兵馬司豆瓣小站

除了現在火了的刺蝟,當時還挖出了一票極為出色的樂隊,AV大久保八眼間諜刺蝟、Chui Wan、Ourself Beside Me、鴨打鵝。

當時兵馬司在北京五道口藍旗營,創立了一個俱樂部D-22,當時旗下樂隊都是在這演出。空間雖小,卻是中國音樂熱情最好的地方。所以今天刺蝟樂隊在大眾視角中的亮眼,其實人家已經磨練了十多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布衣樂隊2009年在D-22的演出現場

在搖滾樂不能大富大貴的,光芒萬丈的時候,最讓樂手感到欣慰的就是他們的歌和才華能得到人的認可。

如果你去音樂APP上搜一搜,就會發現,在那個幾乎無人問津的時候,他們的音樂也曾作為很多青年的音藥。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低苦艾很感人的一首歌

再比如萬能青年旅店,唱過很多深入人心的歌,大家經常引用的“如此生活30年,直到大廈崩塌“、“大夢一場的董二千先生”...都出自他們手筆。

他們的作品被很多人視為精神良藥,但他們卻不能靠這些獲得什麼。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本來我覺得,喜歡個樂隊,看個音樂節,是個挺小眾的愛好。

但當我朋友圈裡一個粉愛豆、站牆頭,要死要活的大妹子,一口氣刷了十條刺蝟樂隊live,我知道,刺蝟樂隊走起來了。

這其實要仰仗於最近挺火的一檔節目《樂隊的夏天》。挺多樂隊從這個節目走出來,除了刺蝟樂隊,還有新褲子、click#15...

這些人,吉他一掛,往舞臺上一站,燈光一打,挺炫酷。張亞東也讚不絕口“特別好”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特別好”都成一個梗了

大家都覺得玩樂隊特棒,但實際上,在這個夏天之前,玩樂隊這件事兒,可不是那麼棒。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其實樂隊文化並不是一直這麼光鮮,一直這麼受歡迎。很多人在《樂隊的夏天》節目之前,並不知道這些亞文化,在中國經歷過什麼,如何發展的。

在中國,大眾對“玩樂隊”這件事兒的好感度,是拋物線式的。

拋物線的頂點,就是“94紅磡”、“魔巖三傑”、崔健“一塊紅布”...也就是高曉鬆和文化老媒體人總唸叨的:“光芒萬丈的大搖滾時代”。

愛緬懷的文化媒體,總頒頭銜給這些前輩,許多稱號:

崔健,中華搖滾老教父;

謝天笑,中華搖滾新教父;

林立果,中華搖滾真正教父?????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好多前輩回憶,一拍大腿:想當年,94,紅磡,黃秋生,撕皮衣,哎……

那些大型歷史回溯+情感釋放的文章每每出現,都會抓取很多悲嘆、眼淚和流量。

因為:一、那個時代何其光耀,絢爛,無與倫比;二、“盛景”稍縱即逝,非常短暫,讓人唏噓不已。說的跟搖滾樂經歷了安史之亂一樣,之後就一直徘徊在小眾圈層。

極有原創力,也極沒有市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國搖高光時刻

中國樂隊沒能在最好的時代乘勝追擊,沒有真正的紅起來,沒有那麼多的唯心原因,就是沒像西方一樣形成龐大的產業鏈,和造星鏈。

剛剛曇花一現,立刻進入地下市場。

近十年來,我們隨便上網一搜,就能看見“何勇瘋了、張楚死了,竇唯成仙了”,昔日的鐘鼓樓再也回不去了,散發著“創業未半中道崩殂”的傷感和無奈。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何勇很無奈

就是因為不足以形成一個市場和連鎖行業,而在生活中,“玩樂隊”這個詞兒好像成了一個特別不靠譜的字眼。

年輕人如果說要去搞樂隊,十有八九會被家人朋友反對,認定是個沒什麼大出息的行當。

很多影視作品都描述過這種尷尬窘境。

比如《北京樂與路》中就有一段非常揪心的對白:

香港少爺問北京樂手小路 “中國搖滾的特色是什麼?”

小路回答地很乾脆 “窮啊!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接著小路反問“香港搖滾特色是什麼?” 答曰“香港沒有搖滾”

“窮”成了搖滾樂最鮮明的tag,為何會是這樣的局面呢?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樂隊文化的直線衰落,其實有內外兩個因素。

首先,是內部因素。

樂手工作的大部分時間都是用來創作的。去創作一首歌曲的時間,遠遠比出鏡宣傳自己的時間多。所以他們自我包裝與宣傳,依賴於唱片公司。

他們沒有精力,也不懂得如何宣傳自己。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不知你們是否能感受到他們臉上的不適

其次,在進入千禧年之後,我們聽音樂的設備逐漸從CD、磁帶,變成了MP3、MP4等數碼產品。實體轉化為數字。

2000年左右,唱片行業崩塌。依靠唱片公司宣傳、做廣告、包裝形象的樂隊一時間群龍無首。

再加上“境外勢力”,日韓流紛紛來襲,韓國男團、女團爆發式增長、日本花樣美男不斷夾擊。大街上的喇叭裡,沒日沒夜放著李貞賢的《獨一無二》。同學中傳看著東方神起的巨幅海報。提到鄭允浩、沈昌珉,幾乎全班女生都在尖叫。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李貞賢,扇子舞,在小拇指上放個麥的造型火遍亞洲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cp多到不可說

因為他們很潮,很帥。

而這邊廂,“魔巖三傑”轉型失敗,資本、資源開始流出所謂“搖滾樂”的圈子,向賺錢更快的娛樂業、流行音樂奔湧。

人們的生活逐漸變好,可喜歡的東西越來越多。那些痛苦啊、叛逆啊,不再受到年輕人的青睞。他們寧願接受幾個帥哥美女,造型炫酷,在臺上跳跳舞,唱點fashion的,輕鬆的歌曲。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酷裡透著點痛苦的批判

這就導致,一些老牌樂隊、音樂人飛速地退出了娛樂版面,從此在大眾視野裡銷聲匿跡。

比如,我們在《樂隊的夏天》節目裡看到的面孔樂隊。

新的粉絲看到的是驚歎,紛紛讚譽:老炮、保養的真好,嗓子真好。而老的樂迷想的更深,他們覺得以面孔的素質,早就應該更火了,不應該20年後被重新挖掘。

因為在1995年,作為一隻金屬樂隊,他們的專輯《火的本能》賣到過70萬張。但是專輯沒發多久,他們就因為拒絕“被安排”跟經紀公司解約了。

之後隨著整個行業的下沉和落寞,樂隊也陷入低潮,隊員們經歷了摩擦、迷失,最終解散。就像樑龍唱的:“大哥你玩搖滾玩他有啥用啊?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這張專輯曾賣到70萬張,轉瞬消失

“大環境”是非常不利的,玩樂隊的年輕人都知道沒大錢可賺,走不成天皇巨星,但是沒辦法,搖滾樂就是吸引最有原創力的年輕人投入其中。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2003-2005年的時候,有個樂隊——失控體。是刺蝟主唱趙子健當年搞出來的一個樂隊。grunge、punk元素都有。曾經在北京地下1萬米,很出名。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被稱為刺蝟前身的失控體

臺上振聾發聵、燥,或許讓人覺得這很酷,很灑脫。但其實,靠著演出和賣唱片的微薄收入,並不能自給自足。

這個樂隊僅存在了3年,就解散了。

後來趙子健去了刺蝟樂隊,鼓手馬謙自主創業。

再比如新褲子樂隊。

1995年剛組建時的“金屬車間形體師傅”樂隊,直到1997年簽約“摩登天空”改名新褲子,一直到現在,幾乎玩過中國最最先鋒,最潮的一切音樂。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via.@新褲子彭磊

主唱彭磊不僅創作音樂,還畫漫畫、拍電影,但一直無人問津。直到這個夏天之前,好多人才知道他有過那麼多怪奇點子。

當然這期間,也有很多人貼錢支持中國原創音樂、樂隊文化的發展。

常接觸國內樂隊文化的人應該都知道的一個廠牌——兵馬司。一個美國經濟學教授,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創立了這個品牌。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兵馬司廠牌logo

兵馬司唱片成立於2007年,那時候正是選秀歌手和網絡音樂的天下,兵馬司反其道行之,把當時投入在音樂創作最前線的一些年輕人聚集了起來。

兵馬司裡的每個樂隊、音樂人的風格都非常不同。朋克、後搖、實驗音樂,都找到了一個像大本營一樣的地方。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截圖自兵馬司豆瓣小站

除了現在火了的刺蝟,當時還挖出了一票極為出色的樂隊,AV大久保八眼間諜刺蝟、Chui Wan、Ourself Beside Me、鴨打鵝。

當時兵馬司在北京五道口藍旗營,創立了一個俱樂部D-22,當時旗下樂隊都是在這演出。空間雖小,卻是中國音樂熱情最好的地方。所以今天刺蝟樂隊在大眾視角中的亮眼,其實人家已經磨練了十多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布衣樂隊2009年在D-22的演出現場

在搖滾樂不能大富大貴的,光芒萬丈的時候,最讓樂手感到欣慰的就是他們的歌和才華能得到人的認可。

如果你去音樂APP上搜一搜,就會發現,在那個幾乎無人問津的時候,他們的音樂也曾作為很多青年的音藥。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低苦艾很感人的一首歌

再比如萬能青年旅店,唱過很多深入人心的歌,大家經常引用的“如此生活30年,直到大廈崩塌“、“大夢一場的董二千先生”...都出自他們手筆。

他們的作品被很多人視為精神良藥,但他們卻不能靠這些獲得什麼。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萬青”現場

我們在臺前看著他們“群星閃耀”,甚至,我們在《樂隊的夏天》裡看到他們站上舞臺,光環籠罩,拿起麥克風,酷。但對背後微薄的收入和創作的艱辛,卻不願多想。

特別是對於一些年輕樂手來說,他們的音樂陪著我們,而陪著他們的卻是年復一年的默默無聞。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本來我覺得,喜歡個樂隊,看個音樂節,是個挺小眾的愛好。

但當我朋友圈裡一個粉愛豆、站牆頭,要死要活的大妹子,一口氣刷了十條刺蝟樂隊live,我知道,刺蝟樂隊走起來了。

這其實要仰仗於最近挺火的一檔節目《樂隊的夏天》。挺多樂隊從這個節目走出來,除了刺蝟樂隊,還有新褲子、click#15...

這些人,吉他一掛,往舞臺上一站,燈光一打,挺炫酷。張亞東也讚不絕口“特別好”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特別好”都成一個梗了

大家都覺得玩樂隊特棒,但實際上,在這個夏天之前,玩樂隊這件事兒,可不是那麼棒。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其實樂隊文化並不是一直這麼光鮮,一直這麼受歡迎。很多人在《樂隊的夏天》節目之前,並不知道這些亞文化,在中國經歷過什麼,如何發展的。

在中國,大眾對“玩樂隊”這件事兒的好感度,是拋物線式的。

拋物線的頂點,就是“94紅磡”、“魔巖三傑”、崔健“一塊紅布”...也就是高曉鬆和文化老媒體人總唸叨的:“光芒萬丈的大搖滾時代”。

愛緬懷的文化媒體,總頒頭銜給這些前輩,許多稱號:

崔健,中華搖滾老教父;

謝天笑,中華搖滾新教父;

林立果,中華搖滾真正教父?????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好多前輩回憶,一拍大腿:想當年,94,紅磡,黃秋生,撕皮衣,哎……

那些大型歷史回溯+情感釋放的文章每每出現,都會抓取很多悲嘆、眼淚和流量。

因為:一、那個時代何其光耀,絢爛,無與倫比;二、“盛景”稍縱即逝,非常短暫,讓人唏噓不已。說的跟搖滾樂經歷了安史之亂一樣,之後就一直徘徊在小眾圈層。

極有原創力,也極沒有市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國搖高光時刻

中國樂隊沒能在最好的時代乘勝追擊,沒有真正的紅起來,沒有那麼多的唯心原因,就是沒像西方一樣形成龐大的產業鏈,和造星鏈。

剛剛曇花一現,立刻進入地下市場。

近十年來,我們隨便上網一搜,就能看見“何勇瘋了、張楚死了,竇唯成仙了”,昔日的鐘鼓樓再也回不去了,散發著“創業未半中道崩殂”的傷感和無奈。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何勇很無奈

就是因為不足以形成一個市場和連鎖行業,而在生活中,“玩樂隊”這個詞兒好像成了一個特別不靠譜的字眼。

年輕人如果說要去搞樂隊,十有八九會被家人朋友反對,認定是個沒什麼大出息的行當。

很多影視作品都描述過這種尷尬窘境。

比如《北京樂與路》中就有一段非常揪心的對白:

香港少爺問北京樂手小路 “中國搖滾的特色是什麼?”

小路回答地很乾脆 “窮啊!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接著小路反問“香港搖滾特色是什麼?” 答曰“香港沒有搖滾”

“窮”成了搖滾樂最鮮明的tag,為何會是這樣的局面呢?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樂隊文化的直線衰落,其實有內外兩個因素。

首先,是內部因素。

樂手工作的大部分時間都是用來創作的。去創作一首歌曲的時間,遠遠比出鏡宣傳自己的時間多。所以他們自我包裝與宣傳,依賴於唱片公司。

他們沒有精力,也不懂得如何宣傳自己。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不知你們是否能感受到他們臉上的不適

其次,在進入千禧年之後,我們聽音樂的設備逐漸從CD、磁帶,變成了MP3、MP4等數碼產品。實體轉化為數字。

2000年左右,唱片行業崩塌。依靠唱片公司宣傳、做廣告、包裝形象的樂隊一時間群龍無首。

再加上“境外勢力”,日韓流紛紛來襲,韓國男團、女團爆發式增長、日本花樣美男不斷夾擊。大街上的喇叭裡,沒日沒夜放著李貞賢的《獨一無二》。同學中傳看著東方神起的巨幅海報。提到鄭允浩、沈昌珉,幾乎全班女生都在尖叫。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李貞賢,扇子舞,在小拇指上放個麥的造型火遍亞洲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cp多到不可說

因為他們很潮,很帥。

而這邊廂,“魔巖三傑”轉型失敗,資本、資源開始流出所謂“搖滾樂”的圈子,向賺錢更快的娛樂業、流行音樂奔湧。

人們的生活逐漸變好,可喜歡的東西越來越多。那些痛苦啊、叛逆啊,不再受到年輕人的青睞。他們寧願接受幾個帥哥美女,造型炫酷,在臺上跳跳舞,唱點fashion的,輕鬆的歌曲。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酷裡透著點痛苦的批判

這就導致,一些老牌樂隊、音樂人飛速地退出了娛樂版面,從此在大眾視野裡銷聲匿跡。

比如,我們在《樂隊的夏天》節目裡看到的面孔樂隊。

新的粉絲看到的是驚歎,紛紛讚譽:老炮、保養的真好,嗓子真好。而老的樂迷想的更深,他們覺得以面孔的素質,早就應該更火了,不應該20年後被重新挖掘。

因為在1995年,作為一隻金屬樂隊,他們的專輯《火的本能》賣到過70萬張。但是專輯沒發多久,他們就因為拒絕“被安排”跟經紀公司解約了。

之後隨著整個行業的下沉和落寞,樂隊也陷入低潮,隊員們經歷了摩擦、迷失,最終解散。就像樑龍唱的:“大哥你玩搖滾玩他有啥用啊?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這張專輯曾賣到70萬張,轉瞬消失

“大環境”是非常不利的,玩樂隊的年輕人都知道沒大錢可賺,走不成天皇巨星,但是沒辦法,搖滾樂就是吸引最有原創力的年輕人投入其中。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2003-2005年的時候,有個樂隊——失控體。是刺蝟主唱趙子健當年搞出來的一個樂隊。grunge、punk元素都有。曾經在北京地下1萬米,很出名。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被稱為刺蝟前身的失控體

臺上振聾發聵、燥,或許讓人覺得這很酷,很灑脫。但其實,靠著演出和賣唱片的微薄收入,並不能自給自足。

這個樂隊僅存在了3年,就解散了。

後來趙子健去了刺蝟樂隊,鼓手馬謙自主創業。

再比如新褲子樂隊。

1995年剛組建時的“金屬車間形體師傅”樂隊,直到1997年簽約“摩登天空”改名新褲子,一直到現在,幾乎玩過中國最最先鋒,最潮的一切音樂。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via.@新褲子彭磊

主唱彭磊不僅創作音樂,還畫漫畫、拍電影,但一直無人問津。直到這個夏天之前,好多人才知道他有過那麼多怪奇點子。

當然這期間,也有很多人貼錢支持中國原創音樂、樂隊文化的發展。

常接觸國內樂隊文化的人應該都知道的一個廠牌——兵馬司。一個美國經濟學教授,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創立了這個品牌。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兵馬司廠牌logo

兵馬司唱片成立於2007年,那時候正是選秀歌手和網絡音樂的天下,兵馬司反其道行之,把當時投入在音樂創作最前線的一些年輕人聚集了起來。

兵馬司裡的每個樂隊、音樂人的風格都非常不同。朋克、後搖、實驗音樂,都找到了一個像大本營一樣的地方。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截圖自兵馬司豆瓣小站

除了現在火了的刺蝟,當時還挖出了一票極為出色的樂隊,AV大久保八眼間諜刺蝟、Chui Wan、Ourself Beside Me、鴨打鵝。

當時兵馬司在北京五道口藍旗營,創立了一個俱樂部D-22,當時旗下樂隊都是在這演出。空間雖小,卻是中國音樂熱情最好的地方。所以今天刺蝟樂隊在大眾視角中的亮眼,其實人家已經磨練了十多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布衣樂隊2009年在D-22的演出現場

在搖滾樂不能大富大貴的,光芒萬丈的時候,最讓樂手感到欣慰的就是他們的歌和才華能得到人的認可。

如果你去音樂APP上搜一搜,就會發現,在那個幾乎無人問津的時候,他們的音樂也曾作為很多青年的音藥。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低苦艾很感人的一首歌

再比如萬能青年旅店,唱過很多深入人心的歌,大家經常引用的“如此生活30年,直到大廈崩塌“、“大夢一場的董二千先生”...都出自他們手筆。

他們的作品被很多人視為精神良藥,但他們卻不能靠這些獲得什麼。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萬青”現場

我們在臺前看著他們“群星閃耀”,甚至,我們在《樂隊的夏天》裡看到他們站上舞臺,光環籠罩,拿起麥克風,酷。但對背後微薄的收入和創作的艱辛,卻不願多想。

特別是對於一些年輕樂手來說,他們的音樂陪著我們,而陪著他們的卻是年復一年的默默無聞。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本來我覺得,喜歡個樂隊,看個音樂節,是個挺小眾的愛好。

但當我朋友圈裡一個粉愛豆、站牆頭,要死要活的大妹子,一口氣刷了十條刺蝟樂隊live,我知道,刺蝟樂隊走起來了。

這其實要仰仗於最近挺火的一檔節目《樂隊的夏天》。挺多樂隊從這個節目走出來,除了刺蝟樂隊,還有新褲子、click#15...

這些人,吉他一掛,往舞臺上一站,燈光一打,挺炫酷。張亞東也讚不絕口“特別好”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特別好”都成一個梗了

大家都覺得玩樂隊特棒,但實際上,在這個夏天之前,玩樂隊這件事兒,可不是那麼棒。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其實樂隊文化並不是一直這麼光鮮,一直這麼受歡迎。很多人在《樂隊的夏天》節目之前,並不知道這些亞文化,在中國經歷過什麼,如何發展的。

在中國,大眾對“玩樂隊”這件事兒的好感度,是拋物線式的。

拋物線的頂點,就是“94紅磡”、“魔巖三傑”、崔健“一塊紅布”...也就是高曉鬆和文化老媒體人總唸叨的:“光芒萬丈的大搖滾時代”。

愛緬懷的文化媒體,總頒頭銜給這些前輩,許多稱號:

崔健,中華搖滾老教父;

謝天笑,中華搖滾新教父;

林立果,中華搖滾真正教父?????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好多前輩回憶,一拍大腿:想當年,94,紅磡,黃秋生,撕皮衣,哎……

那些大型歷史回溯+情感釋放的文章每每出現,都會抓取很多悲嘆、眼淚和流量。

因為:一、那個時代何其光耀,絢爛,無與倫比;二、“盛景”稍縱即逝,非常短暫,讓人唏噓不已。說的跟搖滾樂經歷了安史之亂一樣,之後就一直徘徊在小眾圈層。

極有原創力,也極沒有市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國搖高光時刻

中國樂隊沒能在最好的時代乘勝追擊,沒有真正的紅起來,沒有那麼多的唯心原因,就是沒像西方一樣形成龐大的產業鏈,和造星鏈。

剛剛曇花一現,立刻進入地下市場。

近十年來,我們隨便上網一搜,就能看見“何勇瘋了、張楚死了,竇唯成仙了”,昔日的鐘鼓樓再也回不去了,散發著“創業未半中道崩殂”的傷感和無奈。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何勇很無奈

就是因為不足以形成一個市場和連鎖行業,而在生活中,“玩樂隊”這個詞兒好像成了一個特別不靠譜的字眼。

年輕人如果說要去搞樂隊,十有八九會被家人朋友反對,認定是個沒什麼大出息的行當。

很多影視作品都描述過這種尷尬窘境。

比如《北京樂與路》中就有一段非常揪心的對白:

香港少爺問北京樂手小路 “中國搖滾的特色是什麼?”

小路回答地很乾脆 “窮啊!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接著小路反問“香港搖滾特色是什麼?” 答曰“香港沒有搖滾”

“窮”成了搖滾樂最鮮明的tag,為何會是這樣的局面呢?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樂隊文化的直線衰落,其實有內外兩個因素。

首先,是內部因素。

樂手工作的大部分時間都是用來創作的。去創作一首歌曲的時間,遠遠比出鏡宣傳自己的時間多。所以他們自我包裝與宣傳,依賴於唱片公司。

他們沒有精力,也不懂得如何宣傳自己。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不知你們是否能感受到他們臉上的不適

其次,在進入千禧年之後,我們聽音樂的設備逐漸從CD、磁帶,變成了MP3、MP4等數碼產品。實體轉化為數字。

2000年左右,唱片行業崩塌。依靠唱片公司宣傳、做廣告、包裝形象的樂隊一時間群龍無首。

再加上“境外勢力”,日韓流紛紛來襲,韓國男團、女團爆發式增長、日本花樣美男不斷夾擊。大街上的喇叭裡,沒日沒夜放著李貞賢的《獨一無二》。同學中傳看著東方神起的巨幅海報。提到鄭允浩、沈昌珉,幾乎全班女生都在尖叫。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李貞賢,扇子舞,在小拇指上放個麥的造型火遍亞洲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cp多到不可說

因為他們很潮,很帥。

而這邊廂,“魔巖三傑”轉型失敗,資本、資源開始流出所謂“搖滾樂”的圈子,向賺錢更快的娛樂業、流行音樂奔湧。

人們的生活逐漸變好,可喜歡的東西越來越多。那些痛苦啊、叛逆啊,不再受到年輕人的青睞。他們寧願接受幾個帥哥美女,造型炫酷,在臺上跳跳舞,唱點fashion的,輕鬆的歌曲。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酷裡透著點痛苦的批判

這就導致,一些老牌樂隊、音樂人飛速地退出了娛樂版面,從此在大眾視野裡銷聲匿跡。

比如,我們在《樂隊的夏天》節目裡看到的面孔樂隊。

新的粉絲看到的是驚歎,紛紛讚譽:老炮、保養的真好,嗓子真好。而老的樂迷想的更深,他們覺得以面孔的素質,早就應該更火了,不應該20年後被重新挖掘。

因為在1995年,作為一隻金屬樂隊,他們的專輯《火的本能》賣到過70萬張。但是專輯沒發多久,他們就因為拒絕“被安排”跟經紀公司解約了。

之後隨著整個行業的下沉和落寞,樂隊也陷入低潮,隊員們經歷了摩擦、迷失,最終解散。就像樑龍唱的:“大哥你玩搖滾玩他有啥用啊?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這張專輯曾賣到70萬張,轉瞬消失

“大環境”是非常不利的,玩樂隊的年輕人都知道沒大錢可賺,走不成天皇巨星,但是沒辦法,搖滾樂就是吸引最有原創力的年輕人投入其中。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2003-2005年的時候,有個樂隊——失控體。是刺蝟主唱趙子健當年搞出來的一個樂隊。grunge、punk元素都有。曾經在北京地下1萬米,很出名。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被稱為刺蝟前身的失控體

臺上振聾發聵、燥,或許讓人覺得這很酷,很灑脫。但其實,靠著演出和賣唱片的微薄收入,並不能自給自足。

這個樂隊僅存在了3年,就解散了。

後來趙子健去了刺蝟樂隊,鼓手馬謙自主創業。

再比如新褲子樂隊。

1995年剛組建時的“金屬車間形體師傅”樂隊,直到1997年簽約“摩登天空”改名新褲子,一直到現在,幾乎玩過中國最最先鋒,最潮的一切音樂。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via.@新褲子彭磊

主唱彭磊不僅創作音樂,還畫漫畫、拍電影,但一直無人問津。直到這個夏天之前,好多人才知道他有過那麼多怪奇點子。

當然這期間,也有很多人貼錢支持中國原創音樂、樂隊文化的發展。

常接觸國內樂隊文化的人應該都知道的一個廠牌——兵馬司。一個美國經濟學教授,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創立了這個品牌。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兵馬司廠牌logo

兵馬司唱片成立於2007年,那時候正是選秀歌手和網絡音樂的天下,兵馬司反其道行之,把當時投入在音樂創作最前線的一些年輕人聚集了起來。

兵馬司裡的每個樂隊、音樂人的風格都非常不同。朋克、後搖、實驗音樂,都找到了一個像大本營一樣的地方。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截圖自兵馬司豆瓣小站

除了現在火了的刺蝟,當時還挖出了一票極為出色的樂隊,AV大久保八眼間諜刺蝟、Chui Wan、Ourself Beside Me、鴨打鵝。

當時兵馬司在北京五道口藍旗營,創立了一個俱樂部D-22,當時旗下樂隊都是在這演出。空間雖小,卻是中國音樂熱情最好的地方。所以今天刺蝟樂隊在大眾視角中的亮眼,其實人家已經磨練了十多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布衣樂隊2009年在D-22的演出現場

在搖滾樂不能大富大貴的,光芒萬丈的時候,最讓樂手感到欣慰的就是他們的歌和才華能得到人的認可。

如果你去音樂APP上搜一搜,就會發現,在那個幾乎無人問津的時候,他們的音樂也曾作為很多青年的音藥。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低苦艾很感人的一首歌

再比如萬能青年旅店,唱過很多深入人心的歌,大家經常引用的“如此生活30年,直到大廈崩塌“、“大夢一場的董二千先生”...都出自他們手筆。

他們的作品被很多人視為精神良藥,但他們卻不能靠這些獲得什麼。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萬青”現場

我們在臺前看著他們“群星閃耀”,甚至,我們在《樂隊的夏天》裡看到他們站上舞臺,光環籠罩,拿起麥克風,酷。但對背後微薄的收入和創作的艱辛,卻不願多想。

特別是對於一些年輕樂手來說,他們的音樂陪著我們,而陪著他們的卻是年復一年的默默無聞。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上週,刺蝟樂隊在《樂隊的夏天》上唱了一首何勇的《頭上的包》。歌詞改了改,時間彷彿就從1994跳到了2019,那些“維特的煩惱”再一次上頭。

“頭上的包有大也有小,有的是人敲,有的是自找”……就像中國樂隊這麼多年來的坎坷之路。

其實青年在每個時代都沒有變,大家還是喜歡真實的、有創造性的事物。

就像《樂隊的夏天》中出現的那些酷b,其實下了舞臺,他們跟你沒有區別,跟你家樓下的哥哥,街對面的大哥一樣。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本來我覺得,喜歡個樂隊,看個音樂節,是個挺小眾的愛好。

但當我朋友圈裡一個粉愛豆、站牆頭,要死要活的大妹子,一口氣刷了十條刺蝟樂隊live,我知道,刺蝟樂隊走起來了。

這其實要仰仗於最近挺火的一檔節目《樂隊的夏天》。挺多樂隊從這個節目走出來,除了刺蝟樂隊,還有新褲子、click#15...

這些人,吉他一掛,往舞臺上一站,燈光一打,挺炫酷。張亞東也讚不絕口“特別好”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特別好”都成一個梗了

大家都覺得玩樂隊特棒,但實際上,在這個夏天之前,玩樂隊這件事兒,可不是那麼棒。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其實樂隊文化並不是一直這麼光鮮,一直這麼受歡迎。很多人在《樂隊的夏天》節目之前,並不知道這些亞文化,在中國經歷過什麼,如何發展的。

在中國,大眾對“玩樂隊”這件事兒的好感度,是拋物線式的。

拋物線的頂點,就是“94紅磡”、“魔巖三傑”、崔健“一塊紅布”...也就是高曉鬆和文化老媒體人總唸叨的:“光芒萬丈的大搖滾時代”。

愛緬懷的文化媒體,總頒頭銜給這些前輩,許多稱號:

崔健,中華搖滾老教父;

謝天笑,中華搖滾新教父;

林立果,中華搖滾真正教父?????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好多前輩回憶,一拍大腿:想當年,94,紅磡,黃秋生,撕皮衣,哎……

那些大型歷史回溯+情感釋放的文章每每出現,都會抓取很多悲嘆、眼淚和流量。

因為:一、那個時代何其光耀,絢爛,無與倫比;二、“盛景”稍縱即逝,非常短暫,讓人唏噓不已。說的跟搖滾樂經歷了安史之亂一樣,之後就一直徘徊在小眾圈層。

極有原創力,也極沒有市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國搖高光時刻

中國樂隊沒能在最好的時代乘勝追擊,沒有真正的紅起來,沒有那麼多的唯心原因,就是沒像西方一樣形成龐大的產業鏈,和造星鏈。

剛剛曇花一現,立刻進入地下市場。

近十年來,我們隨便上網一搜,就能看見“何勇瘋了、張楚死了,竇唯成仙了”,昔日的鐘鼓樓再也回不去了,散發著“創業未半中道崩殂”的傷感和無奈。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何勇很無奈

就是因為不足以形成一個市場和連鎖行業,而在生活中,“玩樂隊”這個詞兒好像成了一個特別不靠譜的字眼。

年輕人如果說要去搞樂隊,十有八九會被家人朋友反對,認定是個沒什麼大出息的行當。

很多影視作品都描述過這種尷尬窘境。

比如《北京樂與路》中就有一段非常揪心的對白:

香港少爺問北京樂手小路 “中國搖滾的特色是什麼?”

小路回答地很乾脆 “窮啊!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接著小路反問“香港搖滾特色是什麼?” 答曰“香港沒有搖滾”

“窮”成了搖滾樂最鮮明的tag,為何會是這樣的局面呢?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樂隊文化的直線衰落,其實有內外兩個因素。

首先,是內部因素。

樂手工作的大部分時間都是用來創作的。去創作一首歌曲的時間,遠遠比出鏡宣傳自己的時間多。所以他們自我包裝與宣傳,依賴於唱片公司。

他們沒有精力,也不懂得如何宣傳自己。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不知你們是否能感受到他們臉上的不適

其次,在進入千禧年之後,我們聽音樂的設備逐漸從CD、磁帶,變成了MP3、MP4等數碼產品。實體轉化為數字。

2000年左右,唱片行業崩塌。依靠唱片公司宣傳、做廣告、包裝形象的樂隊一時間群龍無首。

再加上“境外勢力”,日韓流紛紛來襲,韓國男團、女團爆發式增長、日本花樣美男不斷夾擊。大街上的喇叭裡,沒日沒夜放著李貞賢的《獨一無二》。同學中傳看著東方神起的巨幅海報。提到鄭允浩、沈昌珉,幾乎全班女生都在尖叫。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李貞賢,扇子舞,在小拇指上放個麥的造型火遍亞洲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cp多到不可說

因為他們很潮,很帥。

而這邊廂,“魔巖三傑”轉型失敗,資本、資源開始流出所謂“搖滾樂”的圈子,向賺錢更快的娛樂業、流行音樂奔湧。

人們的生活逐漸變好,可喜歡的東西越來越多。那些痛苦啊、叛逆啊,不再受到年輕人的青睞。他們寧願接受幾個帥哥美女,造型炫酷,在臺上跳跳舞,唱點fashion的,輕鬆的歌曲。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酷裡透著點痛苦的批判

這就導致,一些老牌樂隊、音樂人飛速地退出了娛樂版面,從此在大眾視野裡銷聲匿跡。

比如,我們在《樂隊的夏天》節目裡看到的面孔樂隊。

新的粉絲看到的是驚歎,紛紛讚譽:老炮、保養的真好,嗓子真好。而老的樂迷想的更深,他們覺得以面孔的素質,早就應該更火了,不應該20年後被重新挖掘。

因為在1995年,作為一隻金屬樂隊,他們的專輯《火的本能》賣到過70萬張。但是專輯沒發多久,他們就因為拒絕“被安排”跟經紀公司解約了。

之後隨著整個行業的下沉和落寞,樂隊也陷入低潮,隊員們經歷了摩擦、迷失,最終解散。就像樑龍唱的:“大哥你玩搖滾玩他有啥用啊?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這張專輯曾賣到70萬張,轉瞬消失

“大環境”是非常不利的,玩樂隊的年輕人都知道沒大錢可賺,走不成天皇巨星,但是沒辦法,搖滾樂就是吸引最有原創力的年輕人投入其中。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2003-2005年的時候,有個樂隊——失控體。是刺蝟主唱趙子健當年搞出來的一個樂隊。grunge、punk元素都有。曾經在北京地下1萬米,很出名。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被稱為刺蝟前身的失控體

臺上振聾發聵、燥,或許讓人覺得這很酷,很灑脫。但其實,靠著演出和賣唱片的微薄收入,並不能自給自足。

這個樂隊僅存在了3年,就解散了。

後來趙子健去了刺蝟樂隊,鼓手馬謙自主創業。

再比如新褲子樂隊。

1995年剛組建時的“金屬車間形體師傅”樂隊,直到1997年簽約“摩登天空”改名新褲子,一直到現在,幾乎玩過中國最最先鋒,最潮的一切音樂。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via.@新褲子彭磊

主唱彭磊不僅創作音樂,還畫漫畫、拍電影,但一直無人問津。直到這個夏天之前,好多人才知道他有過那麼多怪奇點子。

當然這期間,也有很多人貼錢支持中國原創音樂、樂隊文化的發展。

常接觸國內樂隊文化的人應該都知道的一個廠牌——兵馬司。一個美國經濟學教授,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創立了這個品牌。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兵馬司廠牌logo

兵馬司唱片成立於2007年,那時候正是選秀歌手和網絡音樂的天下,兵馬司反其道行之,把當時投入在音樂創作最前線的一些年輕人聚集了起來。

兵馬司裡的每個樂隊、音樂人的風格都非常不同。朋克、後搖、實驗音樂,都找到了一個像大本營一樣的地方。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截圖自兵馬司豆瓣小站

除了現在火了的刺蝟,當時還挖出了一票極為出色的樂隊,AV大久保八眼間諜刺蝟、Chui Wan、Ourself Beside Me、鴨打鵝。

當時兵馬司在北京五道口藍旗營,創立了一個俱樂部D-22,當時旗下樂隊都是在這演出。空間雖小,卻是中國音樂熱情最好的地方。所以今天刺蝟樂隊在大眾視角中的亮眼,其實人家已經磨練了十多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布衣樂隊2009年在D-22的演出現場

在搖滾樂不能大富大貴的,光芒萬丈的時候,最讓樂手感到欣慰的就是他們的歌和才華能得到人的認可。

如果你去音樂APP上搜一搜,就會發現,在那個幾乎無人問津的時候,他們的音樂也曾作為很多青年的音藥。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低苦艾很感人的一首歌

再比如萬能青年旅店,唱過很多深入人心的歌,大家經常引用的“如此生活30年,直到大廈崩塌“、“大夢一場的董二千先生”...都出自他們手筆。

他們的作品被很多人視為精神良藥,但他們卻不能靠這些獲得什麼。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萬青”現場

我們在臺前看著他們“群星閃耀”,甚至,我們在《樂隊的夏天》裡看到他們站上舞臺,光環籠罩,拿起麥克風,酷。但對背後微薄的收入和創作的艱辛,卻不願多想。

特別是對於一些年輕樂手來說,他們的音樂陪著我們,而陪著他們的卻是年復一年的默默無聞。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上週,刺蝟樂隊在《樂隊的夏天》上唱了一首何勇的《頭上的包》。歌詞改了改,時間彷彿就從1994跳到了2019,那些“維特的煩惱”再一次上頭。

“頭上的包有大也有小,有的是人敲,有的是自找”……就像中國樂隊這麼多年來的坎坷之路。

其實青年在每個時代都沒有變,大家還是喜歡真實的、有創造性的事物。

就像《樂隊的夏天》中出現的那些酷b,其實下了舞臺,他們跟你沒有區別,跟你家樓下的哥哥,街對面的大哥一樣。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刺蝟樂隊三人組

大家覺得他們酷,還真不因為形式,而在一個創造力。

任何人都可以穿個潮牌,梳個油頭,說自己是玩音樂的,需要respect,站在三里屯太古裡一網能撈上來100個。

但是你沒有舞臺上的他們酷,因為那些好聽的歌曲,有感染力的詞語,由他們創造。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本來我覺得,喜歡個樂隊,看個音樂節,是個挺小眾的愛好。

但當我朋友圈裡一個粉愛豆、站牆頭,要死要活的大妹子,一口氣刷了十條刺蝟樂隊live,我知道,刺蝟樂隊走起來了。

這其實要仰仗於最近挺火的一檔節目《樂隊的夏天》。挺多樂隊從這個節目走出來,除了刺蝟樂隊,還有新褲子、click#15...

這些人,吉他一掛,往舞臺上一站,燈光一打,挺炫酷。張亞東也讚不絕口“特別好”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特別好”都成一個梗了

大家都覺得玩樂隊特棒,但實際上,在這個夏天之前,玩樂隊這件事兒,可不是那麼棒。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其實樂隊文化並不是一直這麼光鮮,一直這麼受歡迎。很多人在《樂隊的夏天》節目之前,並不知道這些亞文化,在中國經歷過什麼,如何發展的。

在中國,大眾對“玩樂隊”這件事兒的好感度,是拋物線式的。

拋物線的頂點,就是“94紅磡”、“魔巖三傑”、崔健“一塊紅布”...也就是高曉鬆和文化老媒體人總唸叨的:“光芒萬丈的大搖滾時代”。

愛緬懷的文化媒體,總頒頭銜給這些前輩,許多稱號:

崔健,中華搖滾老教父;

謝天笑,中華搖滾新教父;

林立果,中華搖滾真正教父?????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好多前輩回憶,一拍大腿:想當年,94,紅磡,黃秋生,撕皮衣,哎……

那些大型歷史回溯+情感釋放的文章每每出現,都會抓取很多悲嘆、眼淚和流量。

因為:一、那個時代何其光耀,絢爛,無與倫比;二、“盛景”稍縱即逝,非常短暫,讓人唏噓不已。說的跟搖滾樂經歷了安史之亂一樣,之後就一直徘徊在小眾圈層。

極有原創力,也極沒有市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國搖高光時刻

中國樂隊沒能在最好的時代乘勝追擊,沒有真正的紅起來,沒有那麼多的唯心原因,就是沒像西方一樣形成龐大的產業鏈,和造星鏈。

剛剛曇花一現,立刻進入地下市場。

近十年來,我們隨便上網一搜,就能看見“何勇瘋了、張楚死了,竇唯成仙了”,昔日的鐘鼓樓再也回不去了,散發著“創業未半中道崩殂”的傷感和無奈。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何勇很無奈

就是因為不足以形成一個市場和連鎖行業,而在生活中,“玩樂隊”這個詞兒好像成了一個特別不靠譜的字眼。

年輕人如果說要去搞樂隊,十有八九會被家人朋友反對,認定是個沒什麼大出息的行當。

很多影視作品都描述過這種尷尬窘境。

比如《北京樂與路》中就有一段非常揪心的對白:

香港少爺問北京樂手小路 “中國搖滾的特色是什麼?”

小路回答地很乾脆 “窮啊!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接著小路反問“香港搖滾特色是什麼?” 答曰“香港沒有搖滾”

“窮”成了搖滾樂最鮮明的tag,為何會是這樣的局面呢?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樂隊文化的直線衰落,其實有內外兩個因素。

首先,是內部因素。

樂手工作的大部分時間都是用來創作的。去創作一首歌曲的時間,遠遠比出鏡宣傳自己的時間多。所以他們自我包裝與宣傳,依賴於唱片公司。

他們沒有精力,也不懂得如何宣傳自己。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不知你們是否能感受到他們臉上的不適

其次,在進入千禧年之後,我們聽音樂的設備逐漸從CD、磁帶,變成了MP3、MP4等數碼產品。實體轉化為數字。

2000年左右,唱片行業崩塌。依靠唱片公司宣傳、做廣告、包裝形象的樂隊一時間群龍無首。

再加上“境外勢力”,日韓流紛紛來襲,韓國男團、女團爆發式增長、日本花樣美男不斷夾擊。大街上的喇叭裡,沒日沒夜放著李貞賢的《獨一無二》。同學中傳看著東方神起的巨幅海報。提到鄭允浩、沈昌珉,幾乎全班女生都在尖叫。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李貞賢,扇子舞,在小拇指上放個麥的造型火遍亞洲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cp多到不可說

因為他們很潮,很帥。

而這邊廂,“魔巖三傑”轉型失敗,資本、資源開始流出所謂“搖滾樂”的圈子,向賺錢更快的娛樂業、流行音樂奔湧。

人們的生活逐漸變好,可喜歡的東西越來越多。那些痛苦啊、叛逆啊,不再受到年輕人的青睞。他們寧願接受幾個帥哥美女,造型炫酷,在臺上跳跳舞,唱點fashion的,輕鬆的歌曲。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酷裡透著點痛苦的批判

這就導致,一些老牌樂隊、音樂人飛速地退出了娛樂版面,從此在大眾視野裡銷聲匿跡。

比如,我們在《樂隊的夏天》節目裡看到的面孔樂隊。

新的粉絲看到的是驚歎,紛紛讚譽:老炮、保養的真好,嗓子真好。而老的樂迷想的更深,他們覺得以面孔的素質,早就應該更火了,不應該20年後被重新挖掘。

因為在1995年,作為一隻金屬樂隊,他們的專輯《火的本能》賣到過70萬張。但是專輯沒發多久,他們就因為拒絕“被安排”跟經紀公司解約了。

之後隨著整個行業的下沉和落寞,樂隊也陷入低潮,隊員們經歷了摩擦、迷失,最終解散。就像樑龍唱的:“大哥你玩搖滾玩他有啥用啊?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這張專輯曾賣到70萬張,轉瞬消失

“大環境”是非常不利的,玩樂隊的年輕人都知道沒大錢可賺,走不成天皇巨星,但是沒辦法,搖滾樂就是吸引最有原創力的年輕人投入其中。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2003-2005年的時候,有個樂隊——失控體。是刺蝟主唱趙子健當年搞出來的一個樂隊。grunge、punk元素都有。曾經在北京地下1萬米,很出名。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被稱為刺蝟前身的失控體

臺上振聾發聵、燥,或許讓人覺得這很酷,很灑脫。但其實,靠著演出和賣唱片的微薄收入,並不能自給自足。

這個樂隊僅存在了3年,就解散了。

後來趙子健去了刺蝟樂隊,鼓手馬謙自主創業。

再比如新褲子樂隊。

1995年剛組建時的“金屬車間形體師傅”樂隊,直到1997年簽約“摩登天空”改名新褲子,一直到現在,幾乎玩過中國最最先鋒,最潮的一切音樂。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via.@新褲子彭磊

主唱彭磊不僅創作音樂,還畫漫畫、拍電影,但一直無人問津。直到這個夏天之前,好多人才知道他有過那麼多怪奇點子。

當然這期間,也有很多人貼錢支持中國原創音樂、樂隊文化的發展。

常接觸國內樂隊文化的人應該都知道的一個廠牌——兵馬司。一個美國經濟學教授,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創立了這個品牌。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兵馬司廠牌logo

兵馬司唱片成立於2007年,那時候正是選秀歌手和網絡音樂的天下,兵馬司反其道行之,把當時投入在音樂創作最前線的一些年輕人聚集了起來。

兵馬司裡的每個樂隊、音樂人的風格都非常不同。朋克、後搖、實驗音樂,都找到了一個像大本營一樣的地方。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截圖自兵馬司豆瓣小站

除了現在火了的刺蝟,當時還挖出了一票極為出色的樂隊,AV大久保八眼間諜刺蝟、Chui Wan、Ourself Beside Me、鴨打鵝。

當時兵馬司在北京五道口藍旗營,創立了一個俱樂部D-22,當時旗下樂隊都是在這演出。空間雖小,卻是中國音樂熱情最好的地方。所以今天刺蝟樂隊在大眾視角中的亮眼,其實人家已經磨練了十多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布衣樂隊2009年在D-22的演出現場

在搖滾樂不能大富大貴的,光芒萬丈的時候,最讓樂手感到欣慰的就是他們的歌和才華能得到人的認可。

如果你去音樂APP上搜一搜,就會發現,在那個幾乎無人問津的時候,他們的音樂也曾作為很多青年的音藥。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低苦艾很感人的一首歌

再比如萬能青年旅店,唱過很多深入人心的歌,大家經常引用的“如此生活30年,直到大廈崩塌“、“大夢一場的董二千先生”...都出自他們手筆。

他們的作品被很多人視為精神良藥,但他們卻不能靠這些獲得什麼。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萬青”現場

我們在臺前看著他們“群星閃耀”,甚至,我們在《樂隊的夏天》裡看到他們站上舞臺,光環籠罩,拿起麥克風,酷。但對背後微薄的收入和創作的艱辛,卻不願多想。

特別是對於一些年輕樂手來說,他們的音樂陪著我們,而陪著他們的卻是年復一年的默默無聞。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上週,刺蝟樂隊在《樂隊的夏天》上唱了一首何勇的《頭上的包》。歌詞改了改,時間彷彿就從1994跳到了2019,那些“維特的煩惱”再一次上頭。

“頭上的包有大也有小,有的是人敲,有的是自找”……就像中國樂隊這麼多年來的坎坷之路。

其實青年在每個時代都沒有變,大家還是喜歡真實的、有創造性的事物。

就像《樂隊的夏天》中出現的那些酷b,其實下了舞臺,他們跟你沒有區別,跟你家樓下的哥哥,街對面的大哥一樣。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刺蝟樂隊三人組

大家覺得他們酷,還真不因為形式,而在一個創造力。

任何人都可以穿個潮牌,梳個油頭,說自己是玩音樂的,需要respect,站在三里屯太古裡一網能撈上來100個。

但是你沒有舞臺上的他們酷,因為那些好聽的歌曲,有感染力的詞語,由他們創造。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刺蝟激情摔guitar

在逆境中創造,在平淡中創造,在潮流裡創造。在庸常的生活裡,保持一種激情和韌性。

比如,九連真人,就寫自己的生活,《莫欺少年窮》,唱很多關於自己的歌,但跟大多數青年都能產生共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本來我覺得,喜歡個樂隊,看個音樂節,是個挺小眾的愛好。

但當我朋友圈裡一個粉愛豆、站牆頭,要死要活的大妹子,一口氣刷了十條刺蝟樂隊live,我知道,刺蝟樂隊走起來了。

這其實要仰仗於最近挺火的一檔節目《樂隊的夏天》。挺多樂隊從這個節目走出來,除了刺蝟樂隊,還有新褲子、click#15...

這些人,吉他一掛,往舞臺上一站,燈光一打,挺炫酷。張亞東也讚不絕口“特別好”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特別好”都成一個梗了

大家都覺得玩樂隊特棒,但實際上,在這個夏天之前,玩樂隊這件事兒,可不是那麼棒。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其實樂隊文化並不是一直這麼光鮮,一直這麼受歡迎。很多人在《樂隊的夏天》節目之前,並不知道這些亞文化,在中國經歷過什麼,如何發展的。

在中國,大眾對“玩樂隊”這件事兒的好感度,是拋物線式的。

拋物線的頂點,就是“94紅磡”、“魔巖三傑”、崔健“一塊紅布”...也就是高曉鬆和文化老媒體人總唸叨的:“光芒萬丈的大搖滾時代”。

愛緬懷的文化媒體,總頒頭銜給這些前輩,許多稱號:

崔健,中華搖滾老教父;

謝天笑,中華搖滾新教父;

林立果,中華搖滾真正教父?????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好多前輩回憶,一拍大腿:想當年,94,紅磡,黃秋生,撕皮衣,哎……

那些大型歷史回溯+情感釋放的文章每每出現,都會抓取很多悲嘆、眼淚和流量。

因為:一、那個時代何其光耀,絢爛,無與倫比;二、“盛景”稍縱即逝,非常短暫,讓人唏噓不已。說的跟搖滾樂經歷了安史之亂一樣,之後就一直徘徊在小眾圈層。

極有原創力,也極沒有市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國搖高光時刻

中國樂隊沒能在最好的時代乘勝追擊,沒有真正的紅起來,沒有那麼多的唯心原因,就是沒像西方一樣形成龐大的產業鏈,和造星鏈。

剛剛曇花一現,立刻進入地下市場。

近十年來,我們隨便上網一搜,就能看見“何勇瘋了、張楚死了,竇唯成仙了”,昔日的鐘鼓樓再也回不去了,散發著“創業未半中道崩殂”的傷感和無奈。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何勇很無奈

就是因為不足以形成一個市場和連鎖行業,而在生活中,“玩樂隊”這個詞兒好像成了一個特別不靠譜的字眼。

年輕人如果說要去搞樂隊,十有八九會被家人朋友反對,認定是個沒什麼大出息的行當。

很多影視作品都描述過這種尷尬窘境。

比如《北京樂與路》中就有一段非常揪心的對白:

香港少爺問北京樂手小路 “中國搖滾的特色是什麼?”

小路回答地很乾脆 “窮啊!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接著小路反問“香港搖滾特色是什麼?” 答曰“香港沒有搖滾”

“窮”成了搖滾樂最鮮明的tag,為何會是這樣的局面呢?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樂隊文化的直線衰落,其實有內外兩個因素。

首先,是內部因素。

樂手工作的大部分時間都是用來創作的。去創作一首歌曲的時間,遠遠比出鏡宣傳自己的時間多。所以他們自我包裝與宣傳,依賴於唱片公司。

他們沒有精力,也不懂得如何宣傳自己。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不知你們是否能感受到他們臉上的不適

其次,在進入千禧年之後,我們聽音樂的設備逐漸從CD、磁帶,變成了MP3、MP4等數碼產品。實體轉化為數字。

2000年左右,唱片行業崩塌。依靠唱片公司宣傳、做廣告、包裝形象的樂隊一時間群龍無首。

再加上“境外勢力”,日韓流紛紛來襲,韓國男團、女團爆發式增長、日本花樣美男不斷夾擊。大街上的喇叭裡,沒日沒夜放著李貞賢的《獨一無二》。同學中傳看著東方神起的巨幅海報。提到鄭允浩、沈昌珉,幾乎全班女生都在尖叫。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李貞賢,扇子舞,在小拇指上放個麥的造型火遍亞洲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cp多到不可說

因為他們很潮,很帥。

而這邊廂,“魔巖三傑”轉型失敗,資本、資源開始流出所謂“搖滾樂”的圈子,向賺錢更快的娛樂業、流行音樂奔湧。

人們的生活逐漸變好,可喜歡的東西越來越多。那些痛苦啊、叛逆啊,不再受到年輕人的青睞。他們寧願接受幾個帥哥美女,造型炫酷,在臺上跳跳舞,唱點fashion的,輕鬆的歌曲。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酷裡透著點痛苦的批判

這就導致,一些老牌樂隊、音樂人飛速地退出了娛樂版面,從此在大眾視野裡銷聲匿跡。

比如,我們在《樂隊的夏天》節目裡看到的面孔樂隊。

新的粉絲看到的是驚歎,紛紛讚譽:老炮、保養的真好,嗓子真好。而老的樂迷想的更深,他們覺得以面孔的素質,早就應該更火了,不應該20年後被重新挖掘。

因為在1995年,作為一隻金屬樂隊,他們的專輯《火的本能》賣到過70萬張。但是專輯沒發多久,他們就因為拒絕“被安排”跟經紀公司解約了。

之後隨著整個行業的下沉和落寞,樂隊也陷入低潮,隊員們經歷了摩擦、迷失,最終解散。就像樑龍唱的:“大哥你玩搖滾玩他有啥用啊?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這張專輯曾賣到70萬張,轉瞬消失

“大環境”是非常不利的,玩樂隊的年輕人都知道沒大錢可賺,走不成天皇巨星,但是沒辦法,搖滾樂就是吸引最有原創力的年輕人投入其中。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2003-2005年的時候,有個樂隊——失控體。是刺蝟主唱趙子健當年搞出來的一個樂隊。grunge、punk元素都有。曾經在北京地下1萬米,很出名。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被稱為刺蝟前身的失控體

臺上振聾發聵、燥,或許讓人覺得這很酷,很灑脫。但其實,靠著演出和賣唱片的微薄收入,並不能自給自足。

這個樂隊僅存在了3年,就解散了。

後來趙子健去了刺蝟樂隊,鼓手馬謙自主創業。

再比如新褲子樂隊。

1995年剛組建時的“金屬車間形體師傅”樂隊,直到1997年簽約“摩登天空”改名新褲子,一直到現在,幾乎玩過中國最最先鋒,最潮的一切音樂。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via.@新褲子彭磊

主唱彭磊不僅創作音樂,還畫漫畫、拍電影,但一直無人問津。直到這個夏天之前,好多人才知道他有過那麼多怪奇點子。

當然這期間,也有很多人貼錢支持中國原創音樂、樂隊文化的發展。

常接觸國內樂隊文化的人應該都知道的一個廠牌——兵馬司。一個美國經濟學教授,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創立了這個品牌。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兵馬司廠牌logo

兵馬司唱片成立於2007年,那時候正是選秀歌手和網絡音樂的天下,兵馬司反其道行之,把當時投入在音樂創作最前線的一些年輕人聚集了起來。

兵馬司裡的每個樂隊、音樂人的風格都非常不同。朋克、後搖、實驗音樂,都找到了一個像大本營一樣的地方。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截圖自兵馬司豆瓣小站

除了現在火了的刺蝟,當時還挖出了一票極為出色的樂隊,AV大久保八眼間諜刺蝟、Chui Wan、Ourself Beside Me、鴨打鵝。

當時兵馬司在北京五道口藍旗營,創立了一個俱樂部D-22,當時旗下樂隊都是在這演出。空間雖小,卻是中國音樂熱情最好的地方。所以今天刺蝟樂隊在大眾視角中的亮眼,其實人家已經磨練了十多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布衣樂隊2009年在D-22的演出現場

在搖滾樂不能大富大貴的,光芒萬丈的時候,最讓樂手感到欣慰的就是他們的歌和才華能得到人的認可。

如果你去音樂APP上搜一搜,就會發現,在那個幾乎無人問津的時候,他們的音樂也曾作為很多青年的音藥。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低苦艾很感人的一首歌

再比如萬能青年旅店,唱過很多深入人心的歌,大家經常引用的“如此生活30年,直到大廈崩塌“、“大夢一場的董二千先生”...都出自他們手筆。

他們的作品被很多人視為精神良藥,但他們卻不能靠這些獲得什麼。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萬青”現場

我們在臺前看著他們“群星閃耀”,甚至,我們在《樂隊的夏天》裡看到他們站上舞臺,光環籠罩,拿起麥克風,酷。但對背後微薄的收入和創作的艱辛,卻不願多想。

特別是對於一些年輕樂手來說,他們的音樂陪著我們,而陪著他們的卻是年復一年的默默無聞。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上週,刺蝟樂隊在《樂隊的夏天》上唱了一首何勇的《頭上的包》。歌詞改了改,時間彷彿就從1994跳到了2019,那些“維特的煩惱”再一次上頭。

“頭上的包有大也有小,有的是人敲,有的是自找”……就像中國樂隊這麼多年來的坎坷之路。

其實青年在每個時代都沒有變,大家還是喜歡真實的、有創造性的事物。

就像《樂隊的夏天》中出現的那些酷b,其實下了舞臺,他們跟你沒有區別,跟你家樓下的哥哥,街對面的大哥一樣。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刺蝟樂隊三人組

大家覺得他們酷,還真不因為形式,而在一個創造力。

任何人都可以穿個潮牌,梳個油頭,說自己是玩音樂的,需要respect,站在三里屯太古裡一網能撈上來100個。

但是你沒有舞臺上的他們酷,因為那些好聽的歌曲,有感染力的詞語,由他們創造。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刺蝟激情摔guitar

在逆境中創造,在平淡中創造,在潮流裡創造。在庸常的生活裡,保持一種激情和韌性。

比如,九連真人,就寫自己的生活,《莫欺少年窮》,唱很多關於自己的歌,但跟大多數青年都能產生共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讓人很感動

其實,玩樂隊的人裡,多數並不是什麼很有錢的人,不是什麼二代,甚至他們中的一些人自己過得也不那麼富有,樂隊都是勉強支撐下來的。

比如痛仰,很早就開始唱歌了,十年間沒什麼水花。生活的挺拮据,靠搞樂隊唱歌掙不著什麼錢。全是用愛發電,憑著想創造什麼的心堅持下來。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本來我覺得,喜歡個樂隊,看個音樂節,是個挺小眾的愛好。

但當我朋友圈裡一個粉愛豆、站牆頭,要死要活的大妹子,一口氣刷了十條刺蝟樂隊live,我知道,刺蝟樂隊走起來了。

這其實要仰仗於最近挺火的一檔節目《樂隊的夏天》。挺多樂隊從這個節目走出來,除了刺蝟樂隊,還有新褲子、click#15...

這些人,吉他一掛,往舞臺上一站,燈光一打,挺炫酷。張亞東也讚不絕口“特別好”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特別好”都成一個梗了

大家都覺得玩樂隊特棒,但實際上,在這個夏天之前,玩樂隊這件事兒,可不是那麼棒。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其實樂隊文化並不是一直這麼光鮮,一直這麼受歡迎。很多人在《樂隊的夏天》節目之前,並不知道這些亞文化,在中國經歷過什麼,如何發展的。

在中國,大眾對“玩樂隊”這件事兒的好感度,是拋物線式的。

拋物線的頂點,就是“94紅磡”、“魔巖三傑”、崔健“一塊紅布”...也就是高曉鬆和文化老媒體人總唸叨的:“光芒萬丈的大搖滾時代”。

愛緬懷的文化媒體,總頒頭銜給這些前輩,許多稱號:

崔健,中華搖滾老教父;

謝天笑,中華搖滾新教父;

林立果,中華搖滾真正教父?????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好多前輩回憶,一拍大腿:想當年,94,紅磡,黃秋生,撕皮衣,哎……

那些大型歷史回溯+情感釋放的文章每每出現,都會抓取很多悲嘆、眼淚和流量。

因為:一、那個時代何其光耀,絢爛,無與倫比;二、“盛景”稍縱即逝,非常短暫,讓人唏噓不已。說的跟搖滾樂經歷了安史之亂一樣,之後就一直徘徊在小眾圈層。

極有原創力,也極沒有市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國搖高光時刻

中國樂隊沒能在最好的時代乘勝追擊,沒有真正的紅起來,沒有那麼多的唯心原因,就是沒像西方一樣形成龐大的產業鏈,和造星鏈。

剛剛曇花一現,立刻進入地下市場。

近十年來,我們隨便上網一搜,就能看見“何勇瘋了、張楚死了,竇唯成仙了”,昔日的鐘鼓樓再也回不去了,散發著“創業未半中道崩殂”的傷感和無奈。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何勇很無奈

就是因為不足以形成一個市場和連鎖行業,而在生活中,“玩樂隊”這個詞兒好像成了一個特別不靠譜的字眼。

年輕人如果說要去搞樂隊,十有八九會被家人朋友反對,認定是個沒什麼大出息的行當。

很多影視作品都描述過這種尷尬窘境。

比如《北京樂與路》中就有一段非常揪心的對白:

香港少爺問北京樂手小路 “中國搖滾的特色是什麼?”

小路回答地很乾脆 “窮啊!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接著小路反問“香港搖滾特色是什麼?” 答曰“香港沒有搖滾”

“窮”成了搖滾樂最鮮明的tag,為何會是這樣的局面呢?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樂隊文化的直線衰落,其實有內外兩個因素。

首先,是內部因素。

樂手工作的大部分時間都是用來創作的。去創作一首歌曲的時間,遠遠比出鏡宣傳自己的時間多。所以他們自我包裝與宣傳,依賴於唱片公司。

他們沒有精力,也不懂得如何宣傳自己。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不知你們是否能感受到他們臉上的不適

其次,在進入千禧年之後,我們聽音樂的設備逐漸從CD、磁帶,變成了MP3、MP4等數碼產品。實體轉化為數字。

2000年左右,唱片行業崩塌。依靠唱片公司宣傳、做廣告、包裝形象的樂隊一時間群龍無首。

再加上“境外勢力”,日韓流紛紛來襲,韓國男團、女團爆發式增長、日本花樣美男不斷夾擊。大街上的喇叭裡,沒日沒夜放著李貞賢的《獨一無二》。同學中傳看著東方神起的巨幅海報。提到鄭允浩、沈昌珉,幾乎全班女生都在尖叫。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李貞賢,扇子舞,在小拇指上放個麥的造型火遍亞洲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cp多到不可說

因為他們很潮,很帥。

而這邊廂,“魔巖三傑”轉型失敗,資本、資源開始流出所謂“搖滾樂”的圈子,向賺錢更快的娛樂業、流行音樂奔湧。

人們的生活逐漸變好,可喜歡的東西越來越多。那些痛苦啊、叛逆啊,不再受到年輕人的青睞。他們寧願接受幾個帥哥美女,造型炫酷,在臺上跳跳舞,唱點fashion的,輕鬆的歌曲。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酷裡透著點痛苦的批判

這就導致,一些老牌樂隊、音樂人飛速地退出了娛樂版面,從此在大眾視野裡銷聲匿跡。

比如,我們在《樂隊的夏天》節目裡看到的面孔樂隊。

新的粉絲看到的是驚歎,紛紛讚譽:老炮、保養的真好,嗓子真好。而老的樂迷想的更深,他們覺得以面孔的素質,早就應該更火了,不應該20年後被重新挖掘。

因為在1995年,作為一隻金屬樂隊,他們的專輯《火的本能》賣到過70萬張。但是專輯沒發多久,他們就因為拒絕“被安排”跟經紀公司解約了。

之後隨著整個行業的下沉和落寞,樂隊也陷入低潮,隊員們經歷了摩擦、迷失,最終解散。就像樑龍唱的:“大哥你玩搖滾玩他有啥用啊?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這張專輯曾賣到70萬張,轉瞬消失

“大環境”是非常不利的,玩樂隊的年輕人都知道沒大錢可賺,走不成天皇巨星,但是沒辦法,搖滾樂就是吸引最有原創力的年輕人投入其中。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2003-2005年的時候,有個樂隊——失控體。是刺蝟主唱趙子健當年搞出來的一個樂隊。grunge、punk元素都有。曾經在北京地下1萬米,很出名。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被稱為刺蝟前身的失控體

臺上振聾發聵、燥,或許讓人覺得這很酷,很灑脫。但其實,靠著演出和賣唱片的微薄收入,並不能自給自足。

這個樂隊僅存在了3年,就解散了。

後來趙子健去了刺蝟樂隊,鼓手馬謙自主創業。

再比如新褲子樂隊。

1995年剛組建時的“金屬車間形體師傅”樂隊,直到1997年簽約“摩登天空”改名新褲子,一直到現在,幾乎玩過中國最最先鋒,最潮的一切音樂。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via.@新褲子彭磊

主唱彭磊不僅創作音樂,還畫漫畫、拍電影,但一直無人問津。直到這個夏天之前,好多人才知道他有過那麼多怪奇點子。

當然這期間,也有很多人貼錢支持中國原創音樂、樂隊文化的發展。

常接觸國內樂隊文化的人應該都知道的一個廠牌——兵馬司。一個美國經濟學教授,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創立了這個品牌。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兵馬司廠牌logo

兵馬司唱片成立於2007年,那時候正是選秀歌手和網絡音樂的天下,兵馬司反其道行之,把當時投入在音樂創作最前線的一些年輕人聚集了起來。

兵馬司裡的每個樂隊、音樂人的風格都非常不同。朋克、後搖、實驗音樂,都找到了一個像大本營一樣的地方。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截圖自兵馬司豆瓣小站

除了現在火了的刺蝟,當時還挖出了一票極為出色的樂隊,AV大久保八眼間諜刺蝟、Chui Wan、Ourself Beside Me、鴨打鵝。

當時兵馬司在北京五道口藍旗營,創立了一個俱樂部D-22,當時旗下樂隊都是在這演出。空間雖小,卻是中國音樂熱情最好的地方。所以今天刺蝟樂隊在大眾視角中的亮眼,其實人家已經磨練了十多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布衣樂隊2009年在D-22的演出現場

在搖滾樂不能大富大貴的,光芒萬丈的時候,最讓樂手感到欣慰的就是他們的歌和才華能得到人的認可。

如果你去音樂APP上搜一搜,就會發現,在那個幾乎無人問津的時候,他們的音樂也曾作為很多青年的音藥。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低苦艾很感人的一首歌

再比如萬能青年旅店,唱過很多深入人心的歌,大家經常引用的“如此生活30年,直到大廈崩塌“、“大夢一場的董二千先生”...都出自他們手筆。

他們的作品被很多人視為精神良藥,但他們卻不能靠這些獲得什麼。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萬青”現場

我們在臺前看著他們“群星閃耀”,甚至,我們在《樂隊的夏天》裡看到他們站上舞臺,光環籠罩,拿起麥克風,酷。但對背後微薄的收入和創作的艱辛,卻不願多想。

特別是對於一些年輕樂手來說,他們的音樂陪著我們,而陪著他們的卻是年復一年的默默無聞。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上週,刺蝟樂隊在《樂隊的夏天》上唱了一首何勇的《頭上的包》。歌詞改了改,時間彷彿就從1994跳到了2019,那些“維特的煩惱”再一次上頭。

“頭上的包有大也有小,有的是人敲,有的是自找”……就像中國樂隊這麼多年來的坎坷之路。

其實青年在每個時代都沒有變,大家還是喜歡真實的、有創造性的事物。

就像《樂隊的夏天》中出現的那些酷b,其實下了舞臺,他們跟你沒有區別,跟你家樓下的哥哥,街對面的大哥一樣。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刺蝟樂隊三人組

大家覺得他們酷,還真不因為形式,而在一個創造力。

任何人都可以穿個潮牌,梳個油頭,說自己是玩音樂的,需要respect,站在三里屯太古裡一網能撈上來100個。

但是你沒有舞臺上的他們酷,因為那些好聽的歌曲,有感染力的詞語,由他們創造。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刺蝟激情摔guitar

在逆境中創造,在平淡中創造,在潮流裡創造。在庸常的生活裡,保持一種激情和韌性。

比如,九連真人,就寫自己的生活,《莫欺少年窮》,唱很多關於自己的歌,但跟大多數青年都能產生共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讓人很感動

其實,玩樂隊的人裡,多數並不是什麼很有錢的人,不是什麼二代,甚至他們中的一些人自己過得也不那麼富有,樂隊都是勉強支撐下來的。

比如痛仰,很早就開始唱歌了,十年間沒什麼水花。生活的挺拮据,靠搞樂隊唱歌掙不著什麼錢。全是用愛發電,憑著想創造什麼的心堅持下來。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高虎回憶在樹村做音樂煤氣中毒往事

在《樂隊的夏天》這個節目之前,我們好像都忘了他們,認為他們就應該是躺在自己播放列表裡一些不為人知的“知識儲備”。就應該只在一些小圈子,live house裡面傳唱。

但仔細想想這樣對嗎?

文藝復興時期,就有美第奇家族,贊助和支持藝術家的創作。如今才留下了一個繁盛如神話一般的藝術黃金期。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本來我覺得,喜歡個樂隊,看個音樂節,是個挺小眾的愛好。

但當我朋友圈裡一個粉愛豆、站牆頭,要死要活的大妹子,一口氣刷了十條刺蝟樂隊live,我知道,刺蝟樂隊走起來了。

這其實要仰仗於最近挺火的一檔節目《樂隊的夏天》。挺多樂隊從這個節目走出來,除了刺蝟樂隊,還有新褲子、click#15...

這些人,吉他一掛,往舞臺上一站,燈光一打,挺炫酷。張亞東也讚不絕口“特別好”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特別好”都成一個梗了

大家都覺得玩樂隊特棒,但實際上,在這個夏天之前,玩樂隊這件事兒,可不是那麼棒。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其實樂隊文化並不是一直這麼光鮮,一直這麼受歡迎。很多人在《樂隊的夏天》節目之前,並不知道這些亞文化,在中國經歷過什麼,如何發展的。

在中國,大眾對“玩樂隊”這件事兒的好感度,是拋物線式的。

拋物線的頂點,就是“94紅磡”、“魔巖三傑”、崔健“一塊紅布”...也就是高曉鬆和文化老媒體人總唸叨的:“光芒萬丈的大搖滾時代”。

愛緬懷的文化媒體,總頒頭銜給這些前輩,許多稱號:

崔健,中華搖滾老教父;

謝天笑,中華搖滾新教父;

林立果,中華搖滾真正教父?????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好多前輩回憶,一拍大腿:想當年,94,紅磡,黃秋生,撕皮衣,哎……

那些大型歷史回溯+情感釋放的文章每每出現,都會抓取很多悲嘆、眼淚和流量。

因為:一、那個時代何其光耀,絢爛,無與倫比;二、“盛景”稍縱即逝,非常短暫,讓人唏噓不已。說的跟搖滾樂經歷了安史之亂一樣,之後就一直徘徊在小眾圈層。

極有原創力,也極沒有市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國搖高光時刻

中國樂隊沒能在最好的時代乘勝追擊,沒有真正的紅起來,沒有那麼多的唯心原因,就是沒像西方一樣形成龐大的產業鏈,和造星鏈。

剛剛曇花一現,立刻進入地下市場。

近十年來,我們隨便上網一搜,就能看見“何勇瘋了、張楚死了,竇唯成仙了”,昔日的鐘鼓樓再也回不去了,散發著“創業未半中道崩殂”的傷感和無奈。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何勇很無奈

就是因為不足以形成一個市場和連鎖行業,而在生活中,“玩樂隊”這個詞兒好像成了一個特別不靠譜的字眼。

年輕人如果說要去搞樂隊,十有八九會被家人朋友反對,認定是個沒什麼大出息的行當。

很多影視作品都描述過這種尷尬窘境。

比如《北京樂與路》中就有一段非常揪心的對白:

香港少爺問北京樂手小路 “中國搖滾的特色是什麼?”

小路回答地很乾脆 “窮啊!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接著小路反問“香港搖滾特色是什麼?” 答曰“香港沒有搖滾”

“窮”成了搖滾樂最鮮明的tag,為何會是這樣的局面呢?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樂隊文化的直線衰落,其實有內外兩個因素。

首先,是內部因素。

樂手工作的大部分時間都是用來創作的。去創作一首歌曲的時間,遠遠比出鏡宣傳自己的時間多。所以他們自我包裝與宣傳,依賴於唱片公司。

他們沒有精力,也不懂得如何宣傳自己。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不知你們是否能感受到他們臉上的不適

其次,在進入千禧年之後,我們聽音樂的設備逐漸從CD、磁帶,變成了MP3、MP4等數碼產品。實體轉化為數字。

2000年左右,唱片行業崩塌。依靠唱片公司宣傳、做廣告、包裝形象的樂隊一時間群龍無首。

再加上“境外勢力”,日韓流紛紛來襲,韓國男團、女團爆發式增長、日本花樣美男不斷夾擊。大街上的喇叭裡,沒日沒夜放著李貞賢的《獨一無二》。同學中傳看著東方神起的巨幅海報。提到鄭允浩、沈昌珉,幾乎全班女生都在尖叫。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李貞賢,扇子舞,在小拇指上放個麥的造型火遍亞洲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cp多到不可說

因為他們很潮,很帥。

而這邊廂,“魔巖三傑”轉型失敗,資本、資源開始流出所謂“搖滾樂”的圈子,向賺錢更快的娛樂業、流行音樂奔湧。

人們的生活逐漸變好,可喜歡的東西越來越多。那些痛苦啊、叛逆啊,不再受到年輕人的青睞。他們寧願接受幾個帥哥美女,造型炫酷,在臺上跳跳舞,唱點fashion的,輕鬆的歌曲。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酷裡透著點痛苦的批判

這就導致,一些老牌樂隊、音樂人飛速地退出了娛樂版面,從此在大眾視野裡銷聲匿跡。

比如,我們在《樂隊的夏天》節目裡看到的面孔樂隊。

新的粉絲看到的是驚歎,紛紛讚譽:老炮、保養的真好,嗓子真好。而老的樂迷想的更深,他們覺得以面孔的素質,早就應該更火了,不應該20年後被重新挖掘。

因為在1995年,作為一隻金屬樂隊,他們的專輯《火的本能》賣到過70萬張。但是專輯沒發多久,他們就因為拒絕“被安排”跟經紀公司解約了。

之後隨著整個行業的下沉和落寞,樂隊也陷入低潮,隊員們經歷了摩擦、迷失,最終解散。就像樑龍唱的:“大哥你玩搖滾玩他有啥用啊?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這張專輯曾賣到70萬張,轉瞬消失

“大環境”是非常不利的,玩樂隊的年輕人都知道沒大錢可賺,走不成天皇巨星,但是沒辦法,搖滾樂就是吸引最有原創力的年輕人投入其中。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2003-2005年的時候,有個樂隊——失控體。是刺蝟主唱趙子健當年搞出來的一個樂隊。grunge、punk元素都有。曾經在北京地下1萬米,很出名。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被稱為刺蝟前身的失控體

臺上振聾發聵、燥,或許讓人覺得這很酷,很灑脫。但其實,靠著演出和賣唱片的微薄收入,並不能自給自足。

這個樂隊僅存在了3年,就解散了。

後來趙子健去了刺蝟樂隊,鼓手馬謙自主創業。

再比如新褲子樂隊。

1995年剛組建時的“金屬車間形體師傅”樂隊,直到1997年簽約“摩登天空”改名新褲子,一直到現在,幾乎玩過中國最最先鋒,最潮的一切音樂。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via.@新褲子彭磊

主唱彭磊不僅創作音樂,還畫漫畫、拍電影,但一直無人問津。直到這個夏天之前,好多人才知道他有過那麼多怪奇點子。

當然這期間,也有很多人貼錢支持中國原創音樂、樂隊文化的發展。

常接觸國內樂隊文化的人應該都知道的一個廠牌——兵馬司。一個美國經濟學教授,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創立了這個品牌。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兵馬司廠牌logo

兵馬司唱片成立於2007年,那時候正是選秀歌手和網絡音樂的天下,兵馬司反其道行之,把當時投入在音樂創作最前線的一些年輕人聚集了起來。

兵馬司裡的每個樂隊、音樂人的風格都非常不同。朋克、後搖、實驗音樂,都找到了一個像大本營一樣的地方。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截圖自兵馬司豆瓣小站

除了現在火了的刺蝟,當時還挖出了一票極為出色的樂隊,AV大久保八眼間諜刺蝟、Chui Wan、Ourself Beside Me、鴨打鵝。

當時兵馬司在北京五道口藍旗營,創立了一個俱樂部D-22,當時旗下樂隊都是在這演出。空間雖小,卻是中國音樂熱情最好的地方。所以今天刺蝟樂隊在大眾視角中的亮眼,其實人家已經磨練了十多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布衣樂隊2009年在D-22的演出現場

在搖滾樂不能大富大貴的,光芒萬丈的時候,最讓樂手感到欣慰的就是他們的歌和才華能得到人的認可。

如果你去音樂APP上搜一搜,就會發現,在那個幾乎無人問津的時候,他們的音樂也曾作為很多青年的音藥。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低苦艾很感人的一首歌

再比如萬能青年旅店,唱過很多深入人心的歌,大家經常引用的“如此生活30年,直到大廈崩塌“、“大夢一場的董二千先生”...都出自他們手筆。

他們的作品被很多人視為精神良藥,但他們卻不能靠這些獲得什麼。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萬青”現場

我們在臺前看著他們“群星閃耀”,甚至,我們在《樂隊的夏天》裡看到他們站上舞臺,光環籠罩,拿起麥克風,酷。但對背後微薄的收入和創作的艱辛,卻不願多想。

特別是對於一些年輕樂手來說,他們的音樂陪著我們,而陪著他們的卻是年復一年的默默無聞。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上週,刺蝟樂隊在《樂隊的夏天》上唱了一首何勇的《頭上的包》。歌詞改了改,時間彷彿就從1994跳到了2019,那些“維特的煩惱”再一次上頭。

“頭上的包有大也有小,有的是人敲,有的是自找”……就像中國樂隊這麼多年來的坎坷之路。

其實青年在每個時代都沒有變,大家還是喜歡真實的、有創造性的事物。

就像《樂隊的夏天》中出現的那些酷b,其實下了舞臺,他們跟你沒有區別,跟你家樓下的哥哥,街對面的大哥一樣。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刺蝟樂隊三人組

大家覺得他們酷,還真不因為形式,而在一個創造力。

任何人都可以穿個潮牌,梳個油頭,說自己是玩音樂的,需要respect,站在三里屯太古裡一網能撈上來100個。

但是你沒有舞臺上的他們酷,因為那些好聽的歌曲,有感染力的詞語,由他們創造。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刺蝟激情摔guitar

在逆境中創造,在平淡中創造,在潮流裡創造。在庸常的生活裡,保持一種激情和韌性。

比如,九連真人,就寫自己的生活,《莫欺少年窮》,唱很多關於自己的歌,但跟大多數青年都能產生共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讓人很感動

其實,玩樂隊的人裡,多數並不是什麼很有錢的人,不是什麼二代,甚至他們中的一些人自己過得也不那麼富有,樂隊都是勉強支撐下來的。

比如痛仰,很早就開始唱歌了,十年間沒什麼水花。生活的挺拮据,靠搞樂隊唱歌掙不著什麼錢。全是用愛發電,憑著想創造什麼的心堅持下來。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高虎回憶在樹村做音樂煤氣中毒往事

在《樂隊的夏天》這個節目之前,我們好像都忘了他們,認為他們就應該是躺在自己播放列表裡一些不為人知的“知識儲備”。就應該只在一些小圈子,live house裡面傳唱。

但仔細想想這樣對嗎?

文藝復興時期,就有美第奇家族,贊助和支持藝術家的創作。如今才留下了一個繁盛如神話一般的藝術黃金期。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美第奇家族徽章

對創造力的支持,是一種無量功德。

很多人現在會討論《樂隊的夏天》這個節目,如何如何冒犯了自己小眾的愛好。但其實,這個節目是給了這些音樂人,一些“快要混不下去”的優秀樂隊一個機會。

讓他們能夠以一種體面的方式,被更多的人知道,並且用他們的創造力感染別人,讓更多人加入創造者的行列。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本來我覺得,喜歡個樂隊,看個音樂節,是個挺小眾的愛好。

但當我朋友圈裡一個粉愛豆、站牆頭,要死要活的大妹子,一口氣刷了十條刺蝟樂隊live,我知道,刺蝟樂隊走起來了。

這其實要仰仗於最近挺火的一檔節目《樂隊的夏天》。挺多樂隊從這個節目走出來,除了刺蝟樂隊,還有新褲子、click#15...

這些人,吉他一掛,往舞臺上一站,燈光一打,挺炫酷。張亞東也讚不絕口“特別好”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特別好”都成一個梗了

大家都覺得玩樂隊特棒,但實際上,在這個夏天之前,玩樂隊這件事兒,可不是那麼棒。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其實樂隊文化並不是一直這麼光鮮,一直這麼受歡迎。很多人在《樂隊的夏天》節目之前,並不知道這些亞文化,在中國經歷過什麼,如何發展的。

在中國,大眾對“玩樂隊”這件事兒的好感度,是拋物線式的。

拋物線的頂點,就是“94紅磡”、“魔巖三傑”、崔健“一塊紅布”...也就是高曉鬆和文化老媒體人總唸叨的:“光芒萬丈的大搖滾時代”。

愛緬懷的文化媒體,總頒頭銜給這些前輩,許多稱號:

崔健,中華搖滾老教父;

謝天笑,中華搖滾新教父;

林立果,中華搖滾真正教父?????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好多前輩回憶,一拍大腿:想當年,94,紅磡,黃秋生,撕皮衣,哎……

那些大型歷史回溯+情感釋放的文章每每出現,都會抓取很多悲嘆、眼淚和流量。

因為:一、那個時代何其光耀,絢爛,無與倫比;二、“盛景”稍縱即逝,非常短暫,讓人唏噓不已。說的跟搖滾樂經歷了安史之亂一樣,之後就一直徘徊在小眾圈層。

極有原創力,也極沒有市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國搖高光時刻

中國樂隊沒能在最好的時代乘勝追擊,沒有真正的紅起來,沒有那麼多的唯心原因,就是沒像西方一樣形成龐大的產業鏈,和造星鏈。

剛剛曇花一現,立刻進入地下市場。

近十年來,我們隨便上網一搜,就能看見“何勇瘋了、張楚死了,竇唯成仙了”,昔日的鐘鼓樓再也回不去了,散發著“創業未半中道崩殂”的傷感和無奈。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何勇很無奈

就是因為不足以形成一個市場和連鎖行業,而在生活中,“玩樂隊”這個詞兒好像成了一個特別不靠譜的字眼。

年輕人如果說要去搞樂隊,十有八九會被家人朋友反對,認定是個沒什麼大出息的行當。

很多影視作品都描述過這種尷尬窘境。

比如《北京樂與路》中就有一段非常揪心的對白:

香港少爺問北京樂手小路 “中國搖滾的特色是什麼?”

小路回答地很乾脆 “窮啊!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接著小路反問“香港搖滾特色是什麼?” 答曰“香港沒有搖滾”

“窮”成了搖滾樂最鮮明的tag,為何會是這樣的局面呢?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樂隊文化的直線衰落,其實有內外兩個因素。

首先,是內部因素。

樂手工作的大部分時間都是用來創作的。去創作一首歌曲的時間,遠遠比出鏡宣傳自己的時間多。所以他們自我包裝與宣傳,依賴於唱片公司。

他們沒有精力,也不懂得如何宣傳自己。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不知你們是否能感受到他們臉上的不適

其次,在進入千禧年之後,我們聽音樂的設備逐漸從CD、磁帶,變成了MP3、MP4等數碼產品。實體轉化為數字。

2000年左右,唱片行業崩塌。依靠唱片公司宣傳、做廣告、包裝形象的樂隊一時間群龍無首。

再加上“境外勢力”,日韓流紛紛來襲,韓國男團、女團爆發式增長、日本花樣美男不斷夾擊。大街上的喇叭裡,沒日沒夜放著李貞賢的《獨一無二》。同學中傳看著東方神起的巨幅海報。提到鄭允浩、沈昌珉,幾乎全班女生都在尖叫。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李貞賢,扇子舞,在小拇指上放個麥的造型火遍亞洲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cp多到不可說

因為他們很潮,很帥。

而這邊廂,“魔巖三傑”轉型失敗,資本、資源開始流出所謂“搖滾樂”的圈子,向賺錢更快的娛樂業、流行音樂奔湧。

人們的生活逐漸變好,可喜歡的東西越來越多。那些痛苦啊、叛逆啊,不再受到年輕人的青睞。他們寧願接受幾個帥哥美女,造型炫酷,在臺上跳跳舞,唱點fashion的,輕鬆的歌曲。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酷裡透著點痛苦的批判

這就導致,一些老牌樂隊、音樂人飛速地退出了娛樂版面,從此在大眾視野裡銷聲匿跡。

比如,我們在《樂隊的夏天》節目裡看到的面孔樂隊。

新的粉絲看到的是驚歎,紛紛讚譽:老炮、保養的真好,嗓子真好。而老的樂迷想的更深,他們覺得以面孔的素質,早就應該更火了,不應該20年後被重新挖掘。

因為在1995年,作為一隻金屬樂隊,他們的專輯《火的本能》賣到過70萬張。但是專輯沒發多久,他們就因為拒絕“被安排”跟經紀公司解約了。

之後隨著整個行業的下沉和落寞,樂隊也陷入低潮,隊員們經歷了摩擦、迷失,最終解散。就像樑龍唱的:“大哥你玩搖滾玩他有啥用啊?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這張專輯曾賣到70萬張,轉瞬消失

“大環境”是非常不利的,玩樂隊的年輕人都知道沒大錢可賺,走不成天皇巨星,但是沒辦法,搖滾樂就是吸引最有原創力的年輕人投入其中。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2003-2005年的時候,有個樂隊——失控體。是刺蝟主唱趙子健當年搞出來的一個樂隊。grunge、punk元素都有。曾經在北京地下1萬米,很出名。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被稱為刺蝟前身的失控體

臺上振聾發聵、燥,或許讓人覺得這很酷,很灑脫。但其實,靠著演出和賣唱片的微薄收入,並不能自給自足。

這個樂隊僅存在了3年,就解散了。

後來趙子健去了刺蝟樂隊,鼓手馬謙自主創業。

再比如新褲子樂隊。

1995年剛組建時的“金屬車間形體師傅”樂隊,直到1997年簽約“摩登天空”改名新褲子,一直到現在,幾乎玩過中國最最先鋒,最潮的一切音樂。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via.@新褲子彭磊

主唱彭磊不僅創作音樂,還畫漫畫、拍電影,但一直無人問津。直到這個夏天之前,好多人才知道他有過那麼多怪奇點子。

當然這期間,也有很多人貼錢支持中國原創音樂、樂隊文化的發展。

常接觸國內樂隊文化的人應該都知道的一個廠牌——兵馬司。一個美國經濟學教授,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創立了這個品牌。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兵馬司廠牌logo

兵馬司唱片成立於2007年,那時候正是選秀歌手和網絡音樂的天下,兵馬司反其道行之,把當時投入在音樂創作最前線的一些年輕人聚集了起來。

兵馬司裡的每個樂隊、音樂人的風格都非常不同。朋克、後搖、實驗音樂,都找到了一個像大本營一樣的地方。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截圖自兵馬司豆瓣小站

除了現在火了的刺蝟,當時還挖出了一票極為出色的樂隊,AV大久保八眼間諜刺蝟、Chui Wan、Ourself Beside Me、鴨打鵝。

當時兵馬司在北京五道口藍旗營,創立了一個俱樂部D-22,當時旗下樂隊都是在這演出。空間雖小,卻是中國音樂熱情最好的地方。所以今天刺蝟樂隊在大眾視角中的亮眼,其實人家已經磨練了十多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布衣樂隊2009年在D-22的演出現場

在搖滾樂不能大富大貴的,光芒萬丈的時候,最讓樂手感到欣慰的就是他們的歌和才華能得到人的認可。

如果你去音樂APP上搜一搜,就會發現,在那個幾乎無人問津的時候,他們的音樂也曾作為很多青年的音藥。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低苦艾很感人的一首歌

再比如萬能青年旅店,唱過很多深入人心的歌,大家經常引用的“如此生活30年,直到大廈崩塌“、“大夢一場的董二千先生”...都出自他們手筆。

他們的作品被很多人視為精神良藥,但他們卻不能靠這些獲得什麼。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萬青”現場

我們在臺前看著他們“群星閃耀”,甚至,我們在《樂隊的夏天》裡看到他們站上舞臺,光環籠罩,拿起麥克風,酷。但對背後微薄的收入和創作的艱辛,卻不願多想。

特別是對於一些年輕樂手來說,他們的音樂陪著我們,而陪著他們的卻是年復一年的默默無聞。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上週,刺蝟樂隊在《樂隊的夏天》上唱了一首何勇的《頭上的包》。歌詞改了改,時間彷彿就從1994跳到了2019,那些“維特的煩惱”再一次上頭。

“頭上的包有大也有小,有的是人敲,有的是自找”……就像中國樂隊這麼多年來的坎坷之路。

其實青年在每個時代都沒有變,大家還是喜歡真實的、有創造性的事物。

就像《樂隊的夏天》中出現的那些酷b,其實下了舞臺,他們跟你沒有區別,跟你家樓下的哥哥,街對面的大哥一樣。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刺蝟樂隊三人組

大家覺得他們酷,還真不因為形式,而在一個創造力。

任何人都可以穿個潮牌,梳個油頭,說自己是玩音樂的,需要respect,站在三里屯太古裡一網能撈上來100個。

但是你沒有舞臺上的他們酷,因為那些好聽的歌曲,有感染力的詞語,由他們創造。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刺蝟激情摔guitar

在逆境中創造,在平淡中創造,在潮流裡創造。在庸常的生活裡,保持一種激情和韌性。

比如,九連真人,就寫自己的生活,《莫欺少年窮》,唱很多關於自己的歌,但跟大多數青年都能產生共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讓人很感動

其實,玩樂隊的人裡,多數並不是什麼很有錢的人,不是什麼二代,甚至他們中的一些人自己過得也不那麼富有,樂隊都是勉強支撐下來的。

比如痛仰,很早就開始唱歌了,十年間沒什麼水花。生活的挺拮据,靠搞樂隊唱歌掙不著什麼錢。全是用愛發電,憑著想創造什麼的心堅持下來。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高虎回憶在樹村做音樂煤氣中毒往事

在《樂隊的夏天》這個節目之前,我們好像都忘了他們,認為他們就應該是躺在自己播放列表裡一些不為人知的“知識儲備”。就應該只在一些小圈子,live house裡面傳唱。

但仔細想想這樣對嗎?

文藝復興時期,就有美第奇家族,贊助和支持藝術家的創作。如今才留下了一個繁盛如神話一般的藝術黃金期。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美第奇家族徽章

對創造力的支持,是一種無量功德。

很多人現在會討論《樂隊的夏天》這個節目,如何如何冒犯了自己小眾的愛好。但其實,這個節目是給了這些音樂人,一些“快要混不下去”的優秀樂隊一個機會。

讓他們能夠以一種體面的方式,被更多的人知道,並且用他們的創造力感染別人,讓更多人加入創造者的行列。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紅夾克彭磊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在關注樂隊的生態和音樂人。

大家會知道,在這個極少出現偉人,不斷被消耗,吃文化老本的年代裡,還有一群人在堅持做原創,在為人們創造文藝作品。

這是一個良性的系統。

創造是一個文明向前發展的驅動。每個時代都是如此,人類是在一次次創新中,不斷進化和走向光明的。

不僅在文娛領域如此,在科技領域,也有堅持對創造力支持和開發的品牌。

比如,vivo——作為《樂隊的夏天》節目贊助商,他們抱持著一種對藝術的追求,和對創造的支持。

在早先“大環境”如此不振的時候,vivo選擇去支持《樂隊的夏天》這麼一檔有些“風險”的節目,選擇去支持那些有才華而默默的創作者,可見他們對音樂領域原創力的關注是持續而密切的。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本來我覺得,喜歡個樂隊,看個音樂節,是個挺小眾的愛好。

但當我朋友圈裡一個粉愛豆、站牆頭,要死要活的大妹子,一口氣刷了十條刺蝟樂隊live,我知道,刺蝟樂隊走起來了。

這其實要仰仗於最近挺火的一檔節目《樂隊的夏天》。挺多樂隊從這個節目走出來,除了刺蝟樂隊,還有新褲子、click#15...

這些人,吉他一掛,往舞臺上一站,燈光一打,挺炫酷。張亞東也讚不絕口“特別好”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特別好”都成一個梗了

大家都覺得玩樂隊特棒,但實際上,在這個夏天之前,玩樂隊這件事兒,可不是那麼棒。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其實樂隊文化並不是一直這麼光鮮,一直這麼受歡迎。很多人在《樂隊的夏天》節目之前,並不知道這些亞文化,在中國經歷過什麼,如何發展的。

在中國,大眾對“玩樂隊”這件事兒的好感度,是拋物線式的。

拋物線的頂點,就是“94紅磡”、“魔巖三傑”、崔健“一塊紅布”...也就是高曉鬆和文化老媒體人總唸叨的:“光芒萬丈的大搖滾時代”。

愛緬懷的文化媒體,總頒頭銜給這些前輩,許多稱號:

崔健,中華搖滾老教父;

謝天笑,中華搖滾新教父;

林立果,中華搖滾真正教父?????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好多前輩回憶,一拍大腿:想當年,94,紅磡,黃秋生,撕皮衣,哎……

那些大型歷史回溯+情感釋放的文章每每出現,都會抓取很多悲嘆、眼淚和流量。

因為:一、那個時代何其光耀,絢爛,無與倫比;二、“盛景”稍縱即逝,非常短暫,讓人唏噓不已。說的跟搖滾樂經歷了安史之亂一樣,之後就一直徘徊在小眾圈層。

極有原創力,也極沒有市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國搖高光時刻

中國樂隊沒能在最好的時代乘勝追擊,沒有真正的紅起來,沒有那麼多的唯心原因,就是沒像西方一樣形成龐大的產業鏈,和造星鏈。

剛剛曇花一現,立刻進入地下市場。

近十年來,我們隨便上網一搜,就能看見“何勇瘋了、張楚死了,竇唯成仙了”,昔日的鐘鼓樓再也回不去了,散發著“創業未半中道崩殂”的傷感和無奈。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何勇很無奈

就是因為不足以形成一個市場和連鎖行業,而在生活中,“玩樂隊”這個詞兒好像成了一個特別不靠譜的字眼。

年輕人如果說要去搞樂隊,十有八九會被家人朋友反對,認定是個沒什麼大出息的行當。

很多影視作品都描述過這種尷尬窘境。

比如《北京樂與路》中就有一段非常揪心的對白:

香港少爺問北京樂手小路 “中國搖滾的特色是什麼?”

小路回答地很乾脆 “窮啊!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接著小路反問“香港搖滾特色是什麼?” 答曰“香港沒有搖滾”

“窮”成了搖滾樂最鮮明的tag,為何會是這樣的局面呢?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樂隊文化的直線衰落,其實有內外兩個因素。

首先,是內部因素。

樂手工作的大部分時間都是用來創作的。去創作一首歌曲的時間,遠遠比出鏡宣傳自己的時間多。所以他們自我包裝與宣傳,依賴於唱片公司。

他們沒有精力,也不懂得如何宣傳自己。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不知你們是否能感受到他們臉上的不適

其次,在進入千禧年之後,我們聽音樂的設備逐漸從CD、磁帶,變成了MP3、MP4等數碼產品。實體轉化為數字。

2000年左右,唱片行業崩塌。依靠唱片公司宣傳、做廣告、包裝形象的樂隊一時間群龍無首。

再加上“境外勢力”,日韓流紛紛來襲,韓國男團、女團爆發式增長、日本花樣美男不斷夾擊。大街上的喇叭裡,沒日沒夜放著李貞賢的《獨一無二》。同學中傳看著東方神起的巨幅海報。提到鄭允浩、沈昌珉,幾乎全班女生都在尖叫。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李貞賢,扇子舞,在小拇指上放個麥的造型火遍亞洲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cp多到不可說

因為他們很潮,很帥。

而這邊廂,“魔巖三傑”轉型失敗,資本、資源開始流出所謂“搖滾樂”的圈子,向賺錢更快的娛樂業、流行音樂奔湧。

人們的生活逐漸變好,可喜歡的東西越來越多。那些痛苦啊、叛逆啊,不再受到年輕人的青睞。他們寧願接受幾個帥哥美女,造型炫酷,在臺上跳跳舞,唱點fashion的,輕鬆的歌曲。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酷裡透著點痛苦的批判

這就導致,一些老牌樂隊、音樂人飛速地退出了娛樂版面,從此在大眾視野裡銷聲匿跡。

比如,我們在《樂隊的夏天》節目裡看到的面孔樂隊。

新的粉絲看到的是驚歎,紛紛讚譽:老炮、保養的真好,嗓子真好。而老的樂迷想的更深,他們覺得以面孔的素質,早就應該更火了,不應該20年後被重新挖掘。

因為在1995年,作為一隻金屬樂隊,他們的專輯《火的本能》賣到過70萬張。但是專輯沒發多久,他們就因為拒絕“被安排”跟經紀公司解約了。

之後隨著整個行業的下沉和落寞,樂隊也陷入低潮,隊員們經歷了摩擦、迷失,最終解散。就像樑龍唱的:“大哥你玩搖滾玩他有啥用啊?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這張專輯曾賣到70萬張,轉瞬消失

“大環境”是非常不利的,玩樂隊的年輕人都知道沒大錢可賺,走不成天皇巨星,但是沒辦法,搖滾樂就是吸引最有原創力的年輕人投入其中。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2003-2005年的時候,有個樂隊——失控體。是刺蝟主唱趙子健當年搞出來的一個樂隊。grunge、punk元素都有。曾經在北京地下1萬米,很出名。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被稱為刺蝟前身的失控體

臺上振聾發聵、燥,或許讓人覺得這很酷,很灑脫。但其實,靠著演出和賣唱片的微薄收入,並不能自給自足。

這個樂隊僅存在了3年,就解散了。

後來趙子健去了刺蝟樂隊,鼓手馬謙自主創業。

再比如新褲子樂隊。

1995年剛組建時的“金屬車間形體師傅”樂隊,直到1997年簽約“摩登天空”改名新褲子,一直到現在,幾乎玩過中國最最先鋒,最潮的一切音樂。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via.@新褲子彭磊

主唱彭磊不僅創作音樂,還畫漫畫、拍電影,但一直無人問津。直到這個夏天之前,好多人才知道他有過那麼多怪奇點子。

當然這期間,也有很多人貼錢支持中國原創音樂、樂隊文化的發展。

常接觸國內樂隊文化的人應該都知道的一個廠牌——兵馬司。一個美國經濟學教授,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創立了這個品牌。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兵馬司廠牌logo

兵馬司唱片成立於2007年,那時候正是選秀歌手和網絡音樂的天下,兵馬司反其道行之,把當時投入在音樂創作最前線的一些年輕人聚集了起來。

兵馬司裡的每個樂隊、音樂人的風格都非常不同。朋克、後搖、實驗音樂,都找到了一個像大本營一樣的地方。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截圖自兵馬司豆瓣小站

除了現在火了的刺蝟,當時還挖出了一票極為出色的樂隊,AV大久保八眼間諜刺蝟、Chui Wan、Ourself Beside Me、鴨打鵝。

當時兵馬司在北京五道口藍旗營,創立了一個俱樂部D-22,當時旗下樂隊都是在這演出。空間雖小,卻是中國音樂熱情最好的地方。所以今天刺蝟樂隊在大眾視角中的亮眼,其實人家已經磨練了十多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布衣樂隊2009年在D-22的演出現場

在搖滾樂不能大富大貴的,光芒萬丈的時候,最讓樂手感到欣慰的就是他們的歌和才華能得到人的認可。

如果你去音樂APP上搜一搜,就會發現,在那個幾乎無人問津的時候,他們的音樂也曾作為很多青年的音藥。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低苦艾很感人的一首歌

再比如萬能青年旅店,唱過很多深入人心的歌,大家經常引用的“如此生活30年,直到大廈崩塌“、“大夢一場的董二千先生”...都出自他們手筆。

他們的作品被很多人視為精神良藥,但他們卻不能靠這些獲得什麼。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萬青”現場

我們在臺前看著他們“群星閃耀”,甚至,我們在《樂隊的夏天》裡看到他們站上舞臺,光環籠罩,拿起麥克風,酷。但對背後微薄的收入和創作的艱辛,卻不願多想。

特別是對於一些年輕樂手來說,他們的音樂陪著我們,而陪著他們的卻是年復一年的默默無聞。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上週,刺蝟樂隊在《樂隊的夏天》上唱了一首何勇的《頭上的包》。歌詞改了改,時間彷彿就從1994跳到了2019,那些“維特的煩惱”再一次上頭。

“頭上的包有大也有小,有的是人敲,有的是自找”……就像中國樂隊這麼多年來的坎坷之路。

其實青年在每個時代都沒有變,大家還是喜歡真實的、有創造性的事物。

就像《樂隊的夏天》中出現的那些酷b,其實下了舞臺,他們跟你沒有區別,跟你家樓下的哥哥,街對面的大哥一樣。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刺蝟樂隊三人組

大家覺得他們酷,還真不因為形式,而在一個創造力。

任何人都可以穿個潮牌,梳個油頭,說自己是玩音樂的,需要respect,站在三里屯太古裡一網能撈上來100個。

但是你沒有舞臺上的他們酷,因為那些好聽的歌曲,有感染力的詞語,由他們創造。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刺蝟激情摔guitar

在逆境中創造,在平淡中創造,在潮流裡創造。在庸常的生活裡,保持一種激情和韌性。

比如,九連真人,就寫自己的生活,《莫欺少年窮》,唱很多關於自己的歌,但跟大多數青年都能產生共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讓人很感動

其實,玩樂隊的人裡,多數並不是什麼很有錢的人,不是什麼二代,甚至他們中的一些人自己過得也不那麼富有,樂隊都是勉強支撐下來的。

比如痛仰,很早就開始唱歌了,十年間沒什麼水花。生活的挺拮据,靠搞樂隊唱歌掙不著什麼錢。全是用愛發電,憑著想創造什麼的心堅持下來。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高虎回憶在樹村做音樂煤氣中毒往事

在《樂隊的夏天》這個節目之前,我們好像都忘了他們,認為他們就應該是躺在自己播放列表裡一些不為人知的“知識儲備”。就應該只在一些小圈子,live house裡面傳唱。

但仔細想想這樣對嗎?

文藝復興時期,就有美第奇家族,贊助和支持藝術家的創作。如今才留下了一個繁盛如神話一般的藝術黃金期。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美第奇家族徽章

對創造力的支持,是一種無量功德。

很多人現在會討論《樂隊的夏天》這個節目,如何如何冒犯了自己小眾的愛好。但其實,這個節目是給了這些音樂人,一些“快要混不下去”的優秀樂隊一個機會。

讓他們能夠以一種體面的方式,被更多的人知道,並且用他們的創造力感染別人,讓更多人加入創造者的行列。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紅夾克彭磊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在關注樂隊的生態和音樂人。

大家會知道,在這個極少出現偉人,不斷被消耗,吃文化老本的年代裡,還有一群人在堅持做原創,在為人們創造文藝作品。

這是一個良性的系統。

創造是一個文明向前發展的驅動。每個時代都是如此,人類是在一次次創新中,不斷進化和走向光明的。

不僅在文娛領域如此,在科技領域,也有堅持對創造力支持和開發的品牌。

比如,vivo——作為《樂隊的夏天》節目贊助商,他們抱持著一種對藝術的追求,和對創造的支持。

在早先“大環境”如此不振的時候,vivo選擇去支持《樂隊的夏天》這麼一檔有些“風險”的節目,選擇去支持那些有才華而默默的創作者,可見他們對音樂領域原創力的關注是持續而密切的。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vivo贊助《樂隊的夏天》

而且,在《樂隊的夏天》總決賽之前,vivo還在廈門舉辦了“印象夏日” X27 島嶼音樂節,提前傳遞年輕的力量。

旅行團、click#15、反光鏡、斯斯與帆等樂隊都到場演出,超級樂迷吳青峰也獻身助陣。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本來我覺得,喜歡個樂隊,看個音樂節,是個挺小眾的愛好。

但當我朋友圈裡一個粉愛豆、站牆頭,要死要活的大妹子,一口氣刷了十條刺蝟樂隊live,我知道,刺蝟樂隊走起來了。

這其實要仰仗於最近挺火的一檔節目《樂隊的夏天》。挺多樂隊從這個節目走出來,除了刺蝟樂隊,還有新褲子、click#15...

這些人,吉他一掛,往舞臺上一站,燈光一打,挺炫酷。張亞東也讚不絕口“特別好”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特別好”都成一個梗了

大家都覺得玩樂隊特棒,但實際上,在這個夏天之前,玩樂隊這件事兒,可不是那麼棒。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其實樂隊文化並不是一直這麼光鮮,一直這麼受歡迎。很多人在《樂隊的夏天》節目之前,並不知道這些亞文化,在中國經歷過什麼,如何發展的。

在中國,大眾對“玩樂隊”這件事兒的好感度,是拋物線式的。

拋物線的頂點,就是“94紅磡”、“魔巖三傑”、崔健“一塊紅布”...也就是高曉鬆和文化老媒體人總唸叨的:“光芒萬丈的大搖滾時代”。

愛緬懷的文化媒體,總頒頭銜給這些前輩,許多稱號:

崔健,中華搖滾老教父;

謝天笑,中華搖滾新教父;

林立果,中華搖滾真正教父?????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好多前輩回憶,一拍大腿:想當年,94,紅磡,黃秋生,撕皮衣,哎……

那些大型歷史回溯+情感釋放的文章每每出現,都會抓取很多悲嘆、眼淚和流量。

因為:一、那個時代何其光耀,絢爛,無與倫比;二、“盛景”稍縱即逝,非常短暫,讓人唏噓不已。說的跟搖滾樂經歷了安史之亂一樣,之後就一直徘徊在小眾圈層。

極有原創力,也極沒有市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國搖高光時刻

中國樂隊沒能在最好的時代乘勝追擊,沒有真正的紅起來,沒有那麼多的唯心原因,就是沒像西方一樣形成龐大的產業鏈,和造星鏈。

剛剛曇花一現,立刻進入地下市場。

近十年來,我們隨便上網一搜,就能看見“何勇瘋了、張楚死了,竇唯成仙了”,昔日的鐘鼓樓再也回不去了,散發著“創業未半中道崩殂”的傷感和無奈。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何勇很無奈

就是因為不足以形成一個市場和連鎖行業,而在生活中,“玩樂隊”這個詞兒好像成了一個特別不靠譜的字眼。

年輕人如果說要去搞樂隊,十有八九會被家人朋友反對,認定是個沒什麼大出息的行當。

很多影視作品都描述過這種尷尬窘境。

比如《北京樂與路》中就有一段非常揪心的對白:

香港少爺問北京樂手小路 “中國搖滾的特色是什麼?”

小路回答地很乾脆 “窮啊!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接著小路反問“香港搖滾特色是什麼?” 答曰“香港沒有搖滾”

“窮”成了搖滾樂最鮮明的tag,為何會是這樣的局面呢?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樂隊文化的直線衰落,其實有內外兩個因素。

首先,是內部因素。

樂手工作的大部分時間都是用來創作的。去創作一首歌曲的時間,遠遠比出鏡宣傳自己的時間多。所以他們自我包裝與宣傳,依賴於唱片公司。

他們沒有精力,也不懂得如何宣傳自己。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不知你們是否能感受到他們臉上的不適

其次,在進入千禧年之後,我們聽音樂的設備逐漸從CD、磁帶,變成了MP3、MP4等數碼產品。實體轉化為數字。

2000年左右,唱片行業崩塌。依靠唱片公司宣傳、做廣告、包裝形象的樂隊一時間群龍無首。

再加上“境外勢力”,日韓流紛紛來襲,韓國男團、女團爆發式增長、日本花樣美男不斷夾擊。大街上的喇叭裡,沒日沒夜放著李貞賢的《獨一無二》。同學中傳看著東方神起的巨幅海報。提到鄭允浩、沈昌珉,幾乎全班女生都在尖叫。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李貞賢,扇子舞,在小拇指上放個麥的造型火遍亞洲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cp多到不可說

因為他們很潮,很帥。

而這邊廂,“魔巖三傑”轉型失敗,資本、資源開始流出所謂“搖滾樂”的圈子,向賺錢更快的娛樂業、流行音樂奔湧。

人們的生活逐漸變好,可喜歡的東西越來越多。那些痛苦啊、叛逆啊,不再受到年輕人的青睞。他們寧願接受幾個帥哥美女,造型炫酷,在臺上跳跳舞,唱點fashion的,輕鬆的歌曲。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酷裡透著點痛苦的批判

這就導致,一些老牌樂隊、音樂人飛速地退出了娛樂版面,從此在大眾視野裡銷聲匿跡。

比如,我們在《樂隊的夏天》節目裡看到的面孔樂隊。

新的粉絲看到的是驚歎,紛紛讚譽:老炮、保養的真好,嗓子真好。而老的樂迷想的更深,他們覺得以面孔的素質,早就應該更火了,不應該20年後被重新挖掘。

因為在1995年,作為一隻金屬樂隊,他們的專輯《火的本能》賣到過70萬張。但是專輯沒發多久,他們就因為拒絕“被安排”跟經紀公司解約了。

之後隨著整個行業的下沉和落寞,樂隊也陷入低潮,隊員們經歷了摩擦、迷失,最終解散。就像樑龍唱的:“大哥你玩搖滾玩他有啥用啊?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這張專輯曾賣到70萬張,轉瞬消失

“大環境”是非常不利的,玩樂隊的年輕人都知道沒大錢可賺,走不成天皇巨星,但是沒辦法,搖滾樂就是吸引最有原創力的年輕人投入其中。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2003-2005年的時候,有個樂隊——失控體。是刺蝟主唱趙子健當年搞出來的一個樂隊。grunge、punk元素都有。曾經在北京地下1萬米,很出名。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被稱為刺蝟前身的失控體

臺上振聾發聵、燥,或許讓人覺得這很酷,很灑脫。但其實,靠著演出和賣唱片的微薄收入,並不能自給自足。

這個樂隊僅存在了3年,就解散了。

後來趙子健去了刺蝟樂隊,鼓手馬謙自主創業。

再比如新褲子樂隊。

1995年剛組建時的“金屬車間形體師傅”樂隊,直到1997年簽約“摩登天空”改名新褲子,一直到現在,幾乎玩過中國最最先鋒,最潮的一切音樂。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via.@新褲子彭磊

主唱彭磊不僅創作音樂,還畫漫畫、拍電影,但一直無人問津。直到這個夏天之前,好多人才知道他有過那麼多怪奇點子。

當然這期間,也有很多人貼錢支持中國原創音樂、樂隊文化的發展。

常接觸國內樂隊文化的人應該都知道的一個廠牌——兵馬司。一個美國經濟學教授,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創立了這個品牌。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兵馬司廠牌logo

兵馬司唱片成立於2007年,那時候正是選秀歌手和網絡音樂的天下,兵馬司反其道行之,把當時投入在音樂創作最前線的一些年輕人聚集了起來。

兵馬司裡的每個樂隊、音樂人的風格都非常不同。朋克、後搖、實驗音樂,都找到了一個像大本營一樣的地方。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截圖自兵馬司豆瓣小站

除了現在火了的刺蝟,當時還挖出了一票極為出色的樂隊,AV大久保八眼間諜刺蝟、Chui Wan、Ourself Beside Me、鴨打鵝。

當時兵馬司在北京五道口藍旗營,創立了一個俱樂部D-22,當時旗下樂隊都是在這演出。空間雖小,卻是中國音樂熱情最好的地方。所以今天刺蝟樂隊在大眾視角中的亮眼,其實人家已經磨練了十多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布衣樂隊2009年在D-22的演出現場

在搖滾樂不能大富大貴的,光芒萬丈的時候,最讓樂手感到欣慰的就是他們的歌和才華能得到人的認可。

如果你去音樂APP上搜一搜,就會發現,在那個幾乎無人問津的時候,他們的音樂也曾作為很多青年的音藥。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低苦艾很感人的一首歌

再比如萬能青年旅店,唱過很多深入人心的歌,大家經常引用的“如此生活30年,直到大廈崩塌“、“大夢一場的董二千先生”...都出自他們手筆。

他們的作品被很多人視為精神良藥,但他們卻不能靠這些獲得什麼。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萬青”現場

我們在臺前看著他們“群星閃耀”,甚至,我們在《樂隊的夏天》裡看到他們站上舞臺,光環籠罩,拿起麥克風,酷。但對背後微薄的收入和創作的艱辛,卻不願多想。

特別是對於一些年輕樂手來說,他們的音樂陪著我們,而陪著他們的卻是年復一年的默默無聞。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上週,刺蝟樂隊在《樂隊的夏天》上唱了一首何勇的《頭上的包》。歌詞改了改,時間彷彿就從1994跳到了2019,那些“維特的煩惱”再一次上頭。

“頭上的包有大也有小,有的是人敲,有的是自找”……就像中國樂隊這麼多年來的坎坷之路。

其實青年在每個時代都沒有變,大家還是喜歡真實的、有創造性的事物。

就像《樂隊的夏天》中出現的那些酷b,其實下了舞臺,他們跟你沒有區別,跟你家樓下的哥哥,街對面的大哥一樣。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刺蝟樂隊三人組

大家覺得他們酷,還真不因為形式,而在一個創造力。

任何人都可以穿個潮牌,梳個油頭,說自己是玩音樂的,需要respect,站在三里屯太古裡一網能撈上來100個。

但是你沒有舞臺上的他們酷,因為那些好聽的歌曲,有感染力的詞語,由他們創造。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刺蝟激情摔guitar

在逆境中創造,在平淡中創造,在潮流裡創造。在庸常的生活裡,保持一種激情和韌性。

比如,九連真人,就寫自己的生活,《莫欺少年窮》,唱很多關於自己的歌,但跟大多數青年都能產生共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讓人很感動

其實,玩樂隊的人裡,多數並不是什麼很有錢的人,不是什麼二代,甚至他們中的一些人自己過得也不那麼富有,樂隊都是勉強支撐下來的。

比如痛仰,很早就開始唱歌了,十年間沒什麼水花。生活的挺拮据,靠搞樂隊唱歌掙不著什麼錢。全是用愛發電,憑著想創造什麼的心堅持下來。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高虎回憶在樹村做音樂煤氣中毒往事

在《樂隊的夏天》這個節目之前,我們好像都忘了他們,認為他們就應該是躺在自己播放列表裡一些不為人知的“知識儲備”。就應該只在一些小圈子,live house裡面傳唱。

但仔細想想這樣對嗎?

文藝復興時期,就有美第奇家族,贊助和支持藝術家的創作。如今才留下了一個繁盛如神話一般的藝術黃金期。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美第奇家族徽章

對創造力的支持,是一種無量功德。

很多人現在會討論《樂隊的夏天》這個節目,如何如何冒犯了自己小眾的愛好。但其實,這個節目是給了這些音樂人,一些“快要混不下去”的優秀樂隊一個機會。

讓他們能夠以一種體面的方式,被更多的人知道,並且用他們的創造力感染別人,讓更多人加入創造者的行列。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紅夾克彭磊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在關注樂隊的生態和音樂人。

大家會知道,在這個極少出現偉人,不斷被消耗,吃文化老本的年代裡,還有一群人在堅持做原創,在為人們創造文藝作品。

這是一個良性的系統。

創造是一個文明向前發展的驅動。每個時代都是如此,人類是在一次次創新中,不斷進化和走向光明的。

不僅在文娛領域如此,在科技領域,也有堅持對創造力支持和開發的品牌。

比如,vivo——作為《樂隊的夏天》節目贊助商,他們抱持著一種對藝術的追求,和對創造的支持。

在早先“大環境”如此不振的時候,vivo選擇去支持《樂隊的夏天》這麼一檔有些“風險”的節目,選擇去支持那些有才華而默默的創作者,可見他們對音樂領域原創力的關注是持續而密切的。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vivo贊助《樂隊的夏天》

而且,在《樂隊的夏天》總決賽之前,vivo還在廈門舉辦了“印象夏日” X27 島嶼音樂節,提前傳遞年輕的力量。

旅行團、click#15、反光鏡、斯斯與帆等樂隊都到場演出,超級樂迷吳青峰也獻身助陣。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場面一度非常熱烈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本來我覺得,喜歡個樂隊,看個音樂節,是個挺小眾的愛好。

但當我朋友圈裡一個粉愛豆、站牆頭,要死要活的大妹子,一口氣刷了十條刺蝟樂隊live,我知道,刺蝟樂隊走起來了。

這其實要仰仗於最近挺火的一檔節目《樂隊的夏天》。挺多樂隊從這個節目走出來,除了刺蝟樂隊,還有新褲子、click#15...

這些人,吉他一掛,往舞臺上一站,燈光一打,挺炫酷。張亞東也讚不絕口“特別好”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特別好”都成一個梗了

大家都覺得玩樂隊特棒,但實際上,在這個夏天之前,玩樂隊這件事兒,可不是那麼棒。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其實樂隊文化並不是一直這麼光鮮,一直這麼受歡迎。很多人在《樂隊的夏天》節目之前,並不知道這些亞文化,在中國經歷過什麼,如何發展的。

在中國,大眾對“玩樂隊”這件事兒的好感度,是拋物線式的。

拋物線的頂點,就是“94紅磡”、“魔巖三傑”、崔健“一塊紅布”...也就是高曉鬆和文化老媒體人總唸叨的:“光芒萬丈的大搖滾時代”。

愛緬懷的文化媒體,總頒頭銜給這些前輩,許多稱號:

崔健,中華搖滾老教父;

謝天笑,中華搖滾新教父;

林立果,中華搖滾真正教父?????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好多前輩回憶,一拍大腿:想當年,94,紅磡,黃秋生,撕皮衣,哎……

那些大型歷史回溯+情感釋放的文章每每出現,都會抓取很多悲嘆、眼淚和流量。

因為:一、那個時代何其光耀,絢爛,無與倫比;二、“盛景”稍縱即逝,非常短暫,讓人唏噓不已。說的跟搖滾樂經歷了安史之亂一樣,之後就一直徘徊在小眾圈層。

極有原創力,也極沒有市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國搖高光時刻

中國樂隊沒能在最好的時代乘勝追擊,沒有真正的紅起來,沒有那麼多的唯心原因,就是沒像西方一樣形成龐大的產業鏈,和造星鏈。

剛剛曇花一現,立刻進入地下市場。

近十年來,我們隨便上網一搜,就能看見“何勇瘋了、張楚死了,竇唯成仙了”,昔日的鐘鼓樓再也回不去了,散發著“創業未半中道崩殂”的傷感和無奈。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何勇很無奈

就是因為不足以形成一個市場和連鎖行業,而在生活中,“玩樂隊”這個詞兒好像成了一個特別不靠譜的字眼。

年輕人如果說要去搞樂隊,十有八九會被家人朋友反對,認定是個沒什麼大出息的行當。

很多影視作品都描述過這種尷尬窘境。

比如《北京樂與路》中就有一段非常揪心的對白:

香港少爺問北京樂手小路 “中國搖滾的特色是什麼?”

小路回答地很乾脆 “窮啊!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接著小路反問“香港搖滾特色是什麼?” 答曰“香港沒有搖滾”

“窮”成了搖滾樂最鮮明的tag,為何會是這樣的局面呢?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樂隊文化的直線衰落,其實有內外兩個因素。

首先,是內部因素。

樂手工作的大部分時間都是用來創作的。去創作一首歌曲的時間,遠遠比出鏡宣傳自己的時間多。所以他們自我包裝與宣傳,依賴於唱片公司。

他們沒有精力,也不懂得如何宣傳自己。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不知你們是否能感受到他們臉上的不適

其次,在進入千禧年之後,我們聽音樂的設備逐漸從CD、磁帶,變成了MP3、MP4等數碼產品。實體轉化為數字。

2000年左右,唱片行業崩塌。依靠唱片公司宣傳、做廣告、包裝形象的樂隊一時間群龍無首。

再加上“境外勢力”,日韓流紛紛來襲,韓國男團、女團爆發式增長、日本花樣美男不斷夾擊。大街上的喇叭裡,沒日沒夜放著李貞賢的《獨一無二》。同學中傳看著東方神起的巨幅海報。提到鄭允浩、沈昌珉,幾乎全班女生都在尖叫。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李貞賢,扇子舞,在小拇指上放個麥的造型火遍亞洲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cp多到不可說

因為他們很潮,很帥。

而這邊廂,“魔巖三傑”轉型失敗,資本、資源開始流出所謂“搖滾樂”的圈子,向賺錢更快的娛樂業、流行音樂奔湧。

人們的生活逐漸變好,可喜歡的東西越來越多。那些痛苦啊、叛逆啊,不再受到年輕人的青睞。他們寧願接受幾個帥哥美女,造型炫酷,在臺上跳跳舞,唱點fashion的,輕鬆的歌曲。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酷裡透著點痛苦的批判

這就導致,一些老牌樂隊、音樂人飛速地退出了娛樂版面,從此在大眾視野裡銷聲匿跡。

比如,我們在《樂隊的夏天》節目裡看到的面孔樂隊。

新的粉絲看到的是驚歎,紛紛讚譽:老炮、保養的真好,嗓子真好。而老的樂迷想的更深,他們覺得以面孔的素質,早就應該更火了,不應該20年後被重新挖掘。

因為在1995年,作為一隻金屬樂隊,他們的專輯《火的本能》賣到過70萬張。但是專輯沒發多久,他們就因為拒絕“被安排”跟經紀公司解約了。

之後隨著整個行業的下沉和落寞,樂隊也陷入低潮,隊員們經歷了摩擦、迷失,最終解散。就像樑龍唱的:“大哥你玩搖滾玩他有啥用啊?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這張專輯曾賣到70萬張,轉瞬消失

“大環境”是非常不利的,玩樂隊的年輕人都知道沒大錢可賺,走不成天皇巨星,但是沒辦法,搖滾樂就是吸引最有原創力的年輕人投入其中。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2003-2005年的時候,有個樂隊——失控體。是刺蝟主唱趙子健當年搞出來的一個樂隊。grunge、punk元素都有。曾經在北京地下1萬米,很出名。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被稱為刺蝟前身的失控體

臺上振聾發聵、燥,或許讓人覺得這很酷,很灑脫。但其實,靠著演出和賣唱片的微薄收入,並不能自給自足。

這個樂隊僅存在了3年,就解散了。

後來趙子健去了刺蝟樂隊,鼓手馬謙自主創業。

再比如新褲子樂隊。

1995年剛組建時的“金屬車間形體師傅”樂隊,直到1997年簽約“摩登天空”改名新褲子,一直到現在,幾乎玩過中國最最先鋒,最潮的一切音樂。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via.@新褲子彭磊

主唱彭磊不僅創作音樂,還畫漫畫、拍電影,但一直無人問津。直到這個夏天之前,好多人才知道他有過那麼多怪奇點子。

當然這期間,也有很多人貼錢支持中國原創音樂、樂隊文化的發展。

常接觸國內樂隊文化的人應該都知道的一個廠牌——兵馬司。一個美國經濟學教授,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創立了這個品牌。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兵馬司廠牌logo

兵馬司唱片成立於2007年,那時候正是選秀歌手和網絡音樂的天下,兵馬司反其道行之,把當時投入在音樂創作最前線的一些年輕人聚集了起來。

兵馬司裡的每個樂隊、音樂人的風格都非常不同。朋克、後搖、實驗音樂,都找到了一個像大本營一樣的地方。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截圖自兵馬司豆瓣小站

除了現在火了的刺蝟,當時還挖出了一票極為出色的樂隊,AV大久保八眼間諜刺蝟、Chui Wan、Ourself Beside Me、鴨打鵝。

當時兵馬司在北京五道口藍旗營,創立了一個俱樂部D-22,當時旗下樂隊都是在這演出。空間雖小,卻是中國音樂熱情最好的地方。所以今天刺蝟樂隊在大眾視角中的亮眼,其實人家已經磨練了十多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布衣樂隊2009年在D-22的演出現場

在搖滾樂不能大富大貴的,光芒萬丈的時候,最讓樂手感到欣慰的就是他們的歌和才華能得到人的認可。

如果你去音樂APP上搜一搜,就會發現,在那個幾乎無人問津的時候,他們的音樂也曾作為很多青年的音藥。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低苦艾很感人的一首歌

再比如萬能青年旅店,唱過很多深入人心的歌,大家經常引用的“如此生活30年,直到大廈崩塌“、“大夢一場的董二千先生”...都出自他們手筆。

他們的作品被很多人視為精神良藥,但他們卻不能靠這些獲得什麼。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萬青”現場

我們在臺前看著他們“群星閃耀”,甚至,我們在《樂隊的夏天》裡看到他們站上舞臺,光環籠罩,拿起麥克風,酷。但對背後微薄的收入和創作的艱辛,卻不願多想。

特別是對於一些年輕樂手來說,他們的音樂陪著我們,而陪著他們的卻是年復一年的默默無聞。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上週,刺蝟樂隊在《樂隊的夏天》上唱了一首何勇的《頭上的包》。歌詞改了改,時間彷彿就從1994跳到了2019,那些“維特的煩惱”再一次上頭。

“頭上的包有大也有小,有的是人敲,有的是自找”……就像中國樂隊這麼多年來的坎坷之路。

其實青年在每個時代都沒有變,大家還是喜歡真實的、有創造性的事物。

就像《樂隊的夏天》中出現的那些酷b,其實下了舞臺,他們跟你沒有區別,跟你家樓下的哥哥,街對面的大哥一樣。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刺蝟樂隊三人組

大家覺得他們酷,還真不因為形式,而在一個創造力。

任何人都可以穿個潮牌,梳個油頭,說自己是玩音樂的,需要respect,站在三里屯太古裡一網能撈上來100個。

但是你沒有舞臺上的他們酷,因為那些好聽的歌曲,有感染力的詞語,由他們創造。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刺蝟激情摔guitar

在逆境中創造,在平淡中創造,在潮流裡創造。在庸常的生活裡,保持一種激情和韌性。

比如,九連真人,就寫自己的生活,《莫欺少年窮》,唱很多關於自己的歌,但跟大多數青年都能產生共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讓人很感動

其實,玩樂隊的人裡,多數並不是什麼很有錢的人,不是什麼二代,甚至他們中的一些人自己過得也不那麼富有,樂隊都是勉強支撐下來的。

比如痛仰,很早就開始唱歌了,十年間沒什麼水花。生活的挺拮据,靠搞樂隊唱歌掙不著什麼錢。全是用愛發電,憑著想創造什麼的心堅持下來。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高虎回憶在樹村做音樂煤氣中毒往事

在《樂隊的夏天》這個節目之前,我們好像都忘了他們,認為他們就應該是躺在自己播放列表裡一些不為人知的“知識儲備”。就應該只在一些小圈子,live house裡面傳唱。

但仔細想想這樣對嗎?

文藝復興時期,就有美第奇家族,贊助和支持藝術家的創作。如今才留下了一個繁盛如神話一般的藝術黃金期。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美第奇家族徽章

對創造力的支持,是一種無量功德。

很多人現在會討論《樂隊的夏天》這個節目,如何如何冒犯了自己小眾的愛好。但其實,這個節目是給了這些音樂人,一些“快要混不下去”的優秀樂隊一個機會。

讓他們能夠以一種體面的方式,被更多的人知道,並且用他們的創造力感染別人,讓更多人加入創造者的行列。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紅夾克彭磊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在關注樂隊的生態和音樂人。

大家會知道,在這個極少出現偉人,不斷被消耗,吃文化老本的年代裡,還有一群人在堅持做原創,在為人們創造文藝作品。

這是一個良性的系統。

創造是一個文明向前發展的驅動。每個時代都是如此,人類是在一次次創新中,不斷進化和走向光明的。

不僅在文娛領域如此,在科技領域,也有堅持對創造力支持和開發的品牌。

比如,vivo——作為《樂隊的夏天》節目贊助商,他們抱持著一種對藝術的追求,和對創造的支持。

在早先“大環境”如此不振的時候,vivo選擇去支持《樂隊的夏天》這麼一檔有些“風險”的節目,選擇去支持那些有才華而默默的創作者,可見他們對音樂領域原創力的關注是持續而密切的。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vivo贊助《樂隊的夏天》

而且,在《樂隊的夏天》總決賽之前,vivo還在廈門舉辦了“印象夏日” X27 島嶼音樂節,提前傳遞年輕的力量。

旅行團、click#15、反光鏡、斯斯與帆等樂隊都到場演出,超級樂迷吳青峰也獻身助陣。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場面一度非常熱烈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click#15現場

vivo X27島嶼音樂節反響熱烈,這也證明了vivo對青年人的理解是對的,年輕人骨子裡還是喜歡有感染力的原創音樂,喜歡和那種買門票看流量明星演唱會更不一樣的東西。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本來我覺得,喜歡個樂隊,看個音樂節,是個挺小眾的愛好。

但當我朋友圈裡一個粉愛豆、站牆頭,要死要活的大妹子,一口氣刷了十條刺蝟樂隊live,我知道,刺蝟樂隊走起來了。

這其實要仰仗於最近挺火的一檔節目《樂隊的夏天》。挺多樂隊從這個節目走出來,除了刺蝟樂隊,還有新褲子、click#15...

這些人,吉他一掛,往舞臺上一站,燈光一打,挺炫酷。張亞東也讚不絕口“特別好”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特別好”都成一個梗了

大家都覺得玩樂隊特棒,但實際上,在這個夏天之前,玩樂隊這件事兒,可不是那麼棒。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其實樂隊文化並不是一直這麼光鮮,一直這麼受歡迎。很多人在《樂隊的夏天》節目之前,並不知道這些亞文化,在中國經歷過什麼,如何發展的。

在中國,大眾對“玩樂隊”這件事兒的好感度,是拋物線式的。

拋物線的頂點,就是“94紅磡”、“魔巖三傑”、崔健“一塊紅布”...也就是高曉鬆和文化老媒體人總唸叨的:“光芒萬丈的大搖滾時代”。

愛緬懷的文化媒體,總頒頭銜給這些前輩,許多稱號:

崔健,中華搖滾老教父;

謝天笑,中華搖滾新教父;

林立果,中華搖滾真正教父?????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好多前輩回憶,一拍大腿:想當年,94,紅磡,黃秋生,撕皮衣,哎……

那些大型歷史回溯+情感釋放的文章每每出現,都會抓取很多悲嘆、眼淚和流量。

因為:一、那個時代何其光耀,絢爛,無與倫比;二、“盛景”稍縱即逝,非常短暫,讓人唏噓不已。說的跟搖滾樂經歷了安史之亂一樣,之後就一直徘徊在小眾圈層。

極有原創力,也極沒有市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國搖高光時刻

中國樂隊沒能在最好的時代乘勝追擊,沒有真正的紅起來,沒有那麼多的唯心原因,就是沒像西方一樣形成龐大的產業鏈,和造星鏈。

剛剛曇花一現,立刻進入地下市場。

近十年來,我們隨便上網一搜,就能看見“何勇瘋了、張楚死了,竇唯成仙了”,昔日的鐘鼓樓再也回不去了,散發著“創業未半中道崩殂”的傷感和無奈。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何勇很無奈

就是因為不足以形成一個市場和連鎖行業,而在生活中,“玩樂隊”這個詞兒好像成了一個特別不靠譜的字眼。

年輕人如果說要去搞樂隊,十有八九會被家人朋友反對,認定是個沒什麼大出息的行當。

很多影視作品都描述過這種尷尬窘境。

比如《北京樂與路》中就有一段非常揪心的對白:

香港少爺問北京樂手小路 “中國搖滾的特色是什麼?”

小路回答地很乾脆 “窮啊!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接著小路反問“香港搖滾特色是什麼?” 答曰“香港沒有搖滾”

“窮”成了搖滾樂最鮮明的tag,為何會是這樣的局面呢?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樂隊文化的直線衰落,其實有內外兩個因素。

首先,是內部因素。

樂手工作的大部分時間都是用來創作的。去創作一首歌曲的時間,遠遠比出鏡宣傳自己的時間多。所以他們自我包裝與宣傳,依賴於唱片公司。

他們沒有精力,也不懂得如何宣傳自己。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不知你們是否能感受到他們臉上的不適

其次,在進入千禧年之後,我們聽音樂的設備逐漸從CD、磁帶,變成了MP3、MP4等數碼產品。實體轉化為數字。

2000年左右,唱片行業崩塌。依靠唱片公司宣傳、做廣告、包裝形象的樂隊一時間群龍無首。

再加上“境外勢力”,日韓流紛紛來襲,韓國男團、女團爆發式增長、日本花樣美男不斷夾擊。大街上的喇叭裡,沒日沒夜放著李貞賢的《獨一無二》。同學中傳看著東方神起的巨幅海報。提到鄭允浩、沈昌珉,幾乎全班女生都在尖叫。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李貞賢,扇子舞,在小拇指上放個麥的造型火遍亞洲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cp多到不可說

因為他們很潮,很帥。

而這邊廂,“魔巖三傑”轉型失敗,資本、資源開始流出所謂“搖滾樂”的圈子,向賺錢更快的娛樂業、流行音樂奔湧。

人們的生活逐漸變好,可喜歡的東西越來越多。那些痛苦啊、叛逆啊,不再受到年輕人的青睞。他們寧願接受幾個帥哥美女,造型炫酷,在臺上跳跳舞,唱點fashion的,輕鬆的歌曲。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酷裡透著點痛苦的批判

這就導致,一些老牌樂隊、音樂人飛速地退出了娛樂版面,從此在大眾視野裡銷聲匿跡。

比如,我們在《樂隊的夏天》節目裡看到的面孔樂隊。

新的粉絲看到的是驚歎,紛紛讚譽:老炮、保養的真好,嗓子真好。而老的樂迷想的更深,他們覺得以面孔的素質,早就應該更火了,不應該20年後被重新挖掘。

因為在1995年,作為一隻金屬樂隊,他們的專輯《火的本能》賣到過70萬張。但是專輯沒發多久,他們就因為拒絕“被安排”跟經紀公司解約了。

之後隨著整個行業的下沉和落寞,樂隊也陷入低潮,隊員們經歷了摩擦、迷失,最終解散。就像樑龍唱的:“大哥你玩搖滾玩他有啥用啊?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這張專輯曾賣到70萬張,轉瞬消失

“大環境”是非常不利的,玩樂隊的年輕人都知道沒大錢可賺,走不成天皇巨星,但是沒辦法,搖滾樂就是吸引最有原創力的年輕人投入其中。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2003-2005年的時候,有個樂隊——失控體。是刺蝟主唱趙子健當年搞出來的一個樂隊。grunge、punk元素都有。曾經在北京地下1萬米,很出名。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被稱為刺蝟前身的失控體

臺上振聾發聵、燥,或許讓人覺得這很酷,很灑脫。但其實,靠著演出和賣唱片的微薄收入,並不能自給自足。

這個樂隊僅存在了3年,就解散了。

後來趙子健去了刺蝟樂隊,鼓手馬謙自主創業。

再比如新褲子樂隊。

1995年剛組建時的“金屬車間形體師傅”樂隊,直到1997年簽約“摩登天空”改名新褲子,一直到現在,幾乎玩過中國最最先鋒,最潮的一切音樂。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via.@新褲子彭磊

主唱彭磊不僅創作音樂,還畫漫畫、拍電影,但一直無人問津。直到這個夏天之前,好多人才知道他有過那麼多怪奇點子。

當然這期間,也有很多人貼錢支持中國原創音樂、樂隊文化的發展。

常接觸國內樂隊文化的人應該都知道的一個廠牌——兵馬司。一個美國經濟學教授,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創立了這個品牌。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兵馬司廠牌logo

兵馬司唱片成立於2007年,那時候正是選秀歌手和網絡音樂的天下,兵馬司反其道行之,把當時投入在音樂創作最前線的一些年輕人聚集了起來。

兵馬司裡的每個樂隊、音樂人的風格都非常不同。朋克、後搖、實驗音樂,都找到了一個像大本營一樣的地方。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截圖自兵馬司豆瓣小站

除了現在火了的刺蝟,當時還挖出了一票極為出色的樂隊,AV大久保八眼間諜刺蝟、Chui Wan、Ourself Beside Me、鴨打鵝。

當時兵馬司在北京五道口藍旗營,創立了一個俱樂部D-22,當時旗下樂隊都是在這演出。空間雖小,卻是中國音樂熱情最好的地方。所以今天刺蝟樂隊在大眾視角中的亮眼,其實人家已經磨練了十多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布衣樂隊2009年在D-22的演出現場

在搖滾樂不能大富大貴的,光芒萬丈的時候,最讓樂手感到欣慰的就是他們的歌和才華能得到人的認可。

如果你去音樂APP上搜一搜,就會發現,在那個幾乎無人問津的時候,他們的音樂也曾作為很多青年的音藥。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低苦艾很感人的一首歌

再比如萬能青年旅店,唱過很多深入人心的歌,大家經常引用的“如此生活30年,直到大廈崩塌“、“大夢一場的董二千先生”...都出自他們手筆。

他們的作品被很多人視為精神良藥,但他們卻不能靠這些獲得什麼。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萬青”現場

我們在臺前看著他們“群星閃耀”,甚至,我們在《樂隊的夏天》裡看到他們站上舞臺,光環籠罩,拿起麥克風,酷。但對背後微薄的收入和創作的艱辛,卻不願多想。

特別是對於一些年輕樂手來說,他們的音樂陪著我們,而陪著他們的卻是年復一年的默默無聞。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上週,刺蝟樂隊在《樂隊的夏天》上唱了一首何勇的《頭上的包》。歌詞改了改,時間彷彿就從1994跳到了2019,那些“維特的煩惱”再一次上頭。

“頭上的包有大也有小,有的是人敲,有的是自找”……就像中國樂隊這麼多年來的坎坷之路。

其實青年在每個時代都沒有變,大家還是喜歡真實的、有創造性的事物。

就像《樂隊的夏天》中出現的那些酷b,其實下了舞臺,他們跟你沒有區別,跟你家樓下的哥哥,街對面的大哥一樣。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刺蝟樂隊三人組

大家覺得他們酷,還真不因為形式,而在一個創造力。

任何人都可以穿個潮牌,梳個油頭,說自己是玩音樂的,需要respect,站在三里屯太古裡一網能撈上來100個。

但是你沒有舞臺上的他們酷,因為那些好聽的歌曲,有感染力的詞語,由他們創造。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刺蝟激情摔guitar

在逆境中創造,在平淡中創造,在潮流裡創造。在庸常的生活裡,保持一種激情和韌性。

比如,九連真人,就寫自己的生活,《莫欺少年窮》,唱很多關於自己的歌,但跟大多數青年都能產生共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讓人很感動

其實,玩樂隊的人裡,多數並不是什麼很有錢的人,不是什麼二代,甚至他們中的一些人自己過得也不那麼富有,樂隊都是勉強支撐下來的。

比如痛仰,很早就開始唱歌了,十年間沒什麼水花。生活的挺拮据,靠搞樂隊唱歌掙不著什麼錢。全是用愛發電,憑著想創造什麼的心堅持下來。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高虎回憶在樹村做音樂煤氣中毒往事

在《樂隊的夏天》這個節目之前,我們好像都忘了他們,認為他們就應該是躺在自己播放列表裡一些不為人知的“知識儲備”。就應該只在一些小圈子,live house裡面傳唱。

但仔細想想這樣對嗎?

文藝復興時期,就有美第奇家族,贊助和支持藝術家的創作。如今才留下了一個繁盛如神話一般的藝術黃金期。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美第奇家族徽章

對創造力的支持,是一種無量功德。

很多人現在會討論《樂隊的夏天》這個節目,如何如何冒犯了自己小眾的愛好。但其實,這個節目是給了這些音樂人,一些“快要混不下去”的優秀樂隊一個機會。

讓他們能夠以一種體面的方式,被更多的人知道,並且用他們的創造力感染別人,讓更多人加入創造者的行列。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紅夾克彭磊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在關注樂隊的生態和音樂人。

大家會知道,在這個極少出現偉人,不斷被消耗,吃文化老本的年代裡,還有一群人在堅持做原創,在為人們創造文藝作品。

這是一個良性的系統。

創造是一個文明向前發展的驅動。每個時代都是如此,人類是在一次次創新中,不斷進化和走向光明的。

不僅在文娛領域如此,在科技領域,也有堅持對創造力支持和開發的品牌。

比如,vivo——作為《樂隊的夏天》節目贊助商,他們抱持著一種對藝術的追求,和對創造的支持。

在早先“大環境”如此不振的時候,vivo選擇去支持《樂隊的夏天》這麼一檔有些“風險”的節目,選擇去支持那些有才華而默默的創作者,可見他們對音樂領域原創力的關注是持續而密切的。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vivo贊助《樂隊的夏天》

而且,在《樂隊的夏天》總決賽之前,vivo還在廈門舉辦了“印象夏日” X27 島嶼音樂節,提前傳遞年輕的力量。

旅行團、click#15、反光鏡、斯斯與帆等樂隊都到場演出,超級樂迷吳青峰也獻身助陣。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場面一度非常熱烈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click#15現場

vivo X27島嶼音樂節反響熱烈,這也證明了vivo對青年人的理解是對的,年輕人骨子裡還是喜歡有感染力的原創音樂,喜歡和那種買門票看流量明星演唱會更不一樣的東西。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vivo產品經理趙典對話何炅、吳青峰

這也讓那些多年沉澱的樂隊,找到了一個體面的方式,來展示自己。那些節奏、鼓點、人聲的配合中流淌著一種欣慰。音樂原創文化不會絕跡,總有人會為之注入年輕血液,也總有人會支持他們。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本來我覺得,喜歡個樂隊,看個音樂節,是個挺小眾的愛好。

但當我朋友圈裡一個粉愛豆、站牆頭,要死要活的大妹子,一口氣刷了十條刺蝟樂隊live,我知道,刺蝟樂隊走起來了。

這其實要仰仗於最近挺火的一檔節目《樂隊的夏天》。挺多樂隊從這個節目走出來,除了刺蝟樂隊,還有新褲子、click#15...

這些人,吉他一掛,往舞臺上一站,燈光一打,挺炫酷。張亞東也讚不絕口“特別好”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特別好”都成一個梗了

大家都覺得玩樂隊特棒,但實際上,在這個夏天之前,玩樂隊這件事兒,可不是那麼棒。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其實樂隊文化並不是一直這麼光鮮,一直這麼受歡迎。很多人在《樂隊的夏天》節目之前,並不知道這些亞文化,在中國經歷過什麼,如何發展的。

在中國,大眾對“玩樂隊”這件事兒的好感度,是拋物線式的。

拋物線的頂點,就是“94紅磡”、“魔巖三傑”、崔健“一塊紅布”...也就是高曉鬆和文化老媒體人總唸叨的:“光芒萬丈的大搖滾時代”。

愛緬懷的文化媒體,總頒頭銜給這些前輩,許多稱號:

崔健,中華搖滾老教父;

謝天笑,中華搖滾新教父;

林立果,中華搖滾真正教父?????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好多前輩回憶,一拍大腿:想當年,94,紅磡,黃秋生,撕皮衣,哎……

那些大型歷史回溯+情感釋放的文章每每出現,都會抓取很多悲嘆、眼淚和流量。

因為:一、那個時代何其光耀,絢爛,無與倫比;二、“盛景”稍縱即逝,非常短暫,讓人唏噓不已。說的跟搖滾樂經歷了安史之亂一樣,之後就一直徘徊在小眾圈層。

極有原創力,也極沒有市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國搖高光時刻

中國樂隊沒能在最好的時代乘勝追擊,沒有真正的紅起來,沒有那麼多的唯心原因,就是沒像西方一樣形成龐大的產業鏈,和造星鏈。

剛剛曇花一現,立刻進入地下市場。

近十年來,我們隨便上網一搜,就能看見“何勇瘋了、張楚死了,竇唯成仙了”,昔日的鐘鼓樓再也回不去了,散發著“創業未半中道崩殂”的傷感和無奈。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何勇很無奈

就是因為不足以形成一個市場和連鎖行業,而在生活中,“玩樂隊”這個詞兒好像成了一個特別不靠譜的字眼。

年輕人如果說要去搞樂隊,十有八九會被家人朋友反對,認定是個沒什麼大出息的行當。

很多影視作品都描述過這種尷尬窘境。

比如《北京樂與路》中就有一段非常揪心的對白:

香港少爺問北京樂手小路 “中國搖滾的特色是什麼?”

小路回答地很乾脆 “窮啊!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接著小路反問“香港搖滾特色是什麼?” 答曰“香港沒有搖滾”

“窮”成了搖滾樂最鮮明的tag,為何會是這樣的局面呢?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樂隊文化的直線衰落,其實有內外兩個因素。

首先,是內部因素。

樂手工作的大部分時間都是用來創作的。去創作一首歌曲的時間,遠遠比出鏡宣傳自己的時間多。所以他們自我包裝與宣傳,依賴於唱片公司。

他們沒有精力,也不懂得如何宣傳自己。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不知你們是否能感受到他們臉上的不適

其次,在進入千禧年之後,我們聽音樂的設備逐漸從CD、磁帶,變成了MP3、MP4等數碼產品。實體轉化為數字。

2000年左右,唱片行業崩塌。依靠唱片公司宣傳、做廣告、包裝形象的樂隊一時間群龍無首。

再加上“境外勢力”,日韓流紛紛來襲,韓國男團、女團爆發式增長、日本花樣美男不斷夾擊。大街上的喇叭裡,沒日沒夜放著李貞賢的《獨一無二》。同學中傳看著東方神起的巨幅海報。提到鄭允浩、沈昌珉,幾乎全班女生都在尖叫。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李貞賢,扇子舞,在小拇指上放個麥的造型火遍亞洲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cp多到不可說

因為他們很潮,很帥。

而這邊廂,“魔巖三傑”轉型失敗,資本、資源開始流出所謂“搖滾樂”的圈子,向賺錢更快的娛樂業、流行音樂奔湧。

人們的生活逐漸變好,可喜歡的東西越來越多。那些痛苦啊、叛逆啊,不再受到年輕人的青睞。他們寧願接受幾個帥哥美女,造型炫酷,在臺上跳跳舞,唱點fashion的,輕鬆的歌曲。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酷裡透著點痛苦的批判

這就導致,一些老牌樂隊、音樂人飛速地退出了娛樂版面,從此在大眾視野裡銷聲匿跡。

比如,我們在《樂隊的夏天》節目裡看到的面孔樂隊。

新的粉絲看到的是驚歎,紛紛讚譽:老炮、保養的真好,嗓子真好。而老的樂迷想的更深,他們覺得以面孔的素質,早就應該更火了,不應該20年後被重新挖掘。

因為在1995年,作為一隻金屬樂隊,他們的專輯《火的本能》賣到過70萬張。但是專輯沒發多久,他們就因為拒絕“被安排”跟經紀公司解約了。

之後隨著整個行業的下沉和落寞,樂隊也陷入低潮,隊員們經歷了摩擦、迷失,最終解散。就像樑龍唱的:“大哥你玩搖滾玩他有啥用啊?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這張專輯曾賣到70萬張,轉瞬消失

“大環境”是非常不利的,玩樂隊的年輕人都知道沒大錢可賺,走不成天皇巨星,但是沒辦法,搖滾樂就是吸引最有原創力的年輕人投入其中。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2003-2005年的時候,有個樂隊——失控體。是刺蝟主唱趙子健當年搞出來的一個樂隊。grunge、punk元素都有。曾經在北京地下1萬米,很出名。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被稱為刺蝟前身的失控體

臺上振聾發聵、燥,或許讓人覺得這很酷,很灑脫。但其實,靠著演出和賣唱片的微薄收入,並不能自給自足。

這個樂隊僅存在了3年,就解散了。

後來趙子健去了刺蝟樂隊,鼓手馬謙自主創業。

再比如新褲子樂隊。

1995年剛組建時的“金屬車間形體師傅”樂隊,直到1997年簽約“摩登天空”改名新褲子,一直到現在,幾乎玩過中國最最先鋒,最潮的一切音樂。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via.@新褲子彭磊

主唱彭磊不僅創作音樂,還畫漫畫、拍電影,但一直無人問津。直到這個夏天之前,好多人才知道他有過那麼多怪奇點子。

當然這期間,也有很多人貼錢支持中國原創音樂、樂隊文化的發展。

常接觸國內樂隊文化的人應該都知道的一個廠牌——兵馬司。一個美國經濟學教授,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創立了這個品牌。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兵馬司廠牌logo

兵馬司唱片成立於2007年,那時候正是選秀歌手和網絡音樂的天下,兵馬司反其道行之,把當時投入在音樂創作最前線的一些年輕人聚集了起來。

兵馬司裡的每個樂隊、音樂人的風格都非常不同。朋克、後搖、實驗音樂,都找到了一個像大本營一樣的地方。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截圖自兵馬司豆瓣小站

除了現在火了的刺蝟,當時還挖出了一票極為出色的樂隊,AV大久保八眼間諜刺蝟、Chui Wan、Ourself Beside Me、鴨打鵝。

當時兵馬司在北京五道口藍旗營,創立了一個俱樂部D-22,當時旗下樂隊都是在這演出。空間雖小,卻是中國音樂熱情最好的地方。所以今天刺蝟樂隊在大眾視角中的亮眼,其實人家已經磨練了十多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布衣樂隊2009年在D-22的演出現場

在搖滾樂不能大富大貴的,光芒萬丈的時候,最讓樂手感到欣慰的就是他們的歌和才華能得到人的認可。

如果你去音樂APP上搜一搜,就會發現,在那個幾乎無人問津的時候,他們的音樂也曾作為很多青年的音藥。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低苦艾很感人的一首歌

再比如萬能青年旅店,唱過很多深入人心的歌,大家經常引用的“如此生活30年,直到大廈崩塌“、“大夢一場的董二千先生”...都出自他們手筆。

他們的作品被很多人視為精神良藥,但他們卻不能靠這些獲得什麼。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萬青”現場

我們在臺前看著他們“群星閃耀”,甚至,我們在《樂隊的夏天》裡看到他們站上舞臺,光環籠罩,拿起麥克風,酷。但對背後微薄的收入和創作的艱辛,卻不願多想。

特別是對於一些年輕樂手來說,他們的音樂陪著我們,而陪著他們的卻是年復一年的默默無聞。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上週,刺蝟樂隊在《樂隊的夏天》上唱了一首何勇的《頭上的包》。歌詞改了改,時間彷彿就從1994跳到了2019,那些“維特的煩惱”再一次上頭。

“頭上的包有大也有小,有的是人敲,有的是自找”……就像中國樂隊這麼多年來的坎坷之路。

其實青年在每個時代都沒有變,大家還是喜歡真實的、有創造性的事物。

就像《樂隊的夏天》中出現的那些酷b,其實下了舞臺,他們跟你沒有區別,跟你家樓下的哥哥,街對面的大哥一樣。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刺蝟樂隊三人組

大家覺得他們酷,還真不因為形式,而在一個創造力。

任何人都可以穿個潮牌,梳個油頭,說自己是玩音樂的,需要respect,站在三里屯太古裡一網能撈上來100個。

但是你沒有舞臺上的他們酷,因為那些好聽的歌曲,有感染力的詞語,由他們創造。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刺蝟激情摔guitar

在逆境中創造,在平淡中創造,在潮流裡創造。在庸常的生活裡,保持一種激情和韌性。

比如,九連真人,就寫自己的生活,《莫欺少年窮》,唱很多關於自己的歌,但跟大多數青年都能產生共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讓人很感動

其實,玩樂隊的人裡,多數並不是什麼很有錢的人,不是什麼二代,甚至他們中的一些人自己過得也不那麼富有,樂隊都是勉強支撐下來的。

比如痛仰,很早就開始唱歌了,十年間沒什麼水花。生活的挺拮据,靠搞樂隊唱歌掙不著什麼錢。全是用愛發電,憑著想創造什麼的心堅持下來。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高虎回憶在樹村做音樂煤氣中毒往事

在《樂隊的夏天》這個節目之前,我們好像都忘了他們,認為他們就應該是躺在自己播放列表裡一些不為人知的“知識儲備”。就應該只在一些小圈子,live house裡面傳唱。

但仔細想想這樣對嗎?

文藝復興時期,就有美第奇家族,贊助和支持藝術家的創作。如今才留下了一個繁盛如神話一般的藝術黃金期。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美第奇家族徽章

對創造力的支持,是一種無量功德。

很多人現在會討論《樂隊的夏天》這個節目,如何如何冒犯了自己小眾的愛好。但其實,這個節目是給了這些音樂人,一些“快要混不下去”的優秀樂隊一個機會。

讓他們能夠以一種體面的方式,被更多的人知道,並且用他們的創造力感染別人,讓更多人加入創造者的行列。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紅夾克彭磊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在關注樂隊的生態和音樂人。

大家會知道,在這個極少出現偉人,不斷被消耗,吃文化老本的年代裡,還有一群人在堅持做原創,在為人們創造文藝作品。

這是一個良性的系統。

創造是一個文明向前發展的驅動。每個時代都是如此,人類是在一次次創新中,不斷進化和走向光明的。

不僅在文娛領域如此,在科技領域,也有堅持對創造力支持和開發的品牌。

比如,vivo——作為《樂隊的夏天》節目贊助商,他們抱持著一種對藝術的追求,和對創造的支持。

在早先“大環境”如此不振的時候,vivo選擇去支持《樂隊的夏天》這麼一檔有些“風險”的節目,選擇去支持那些有才華而默默的創作者,可見他們對音樂領域原創力的關注是持續而密切的。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vivo贊助《樂隊的夏天》

而且,在《樂隊的夏天》總決賽之前,vivo還在廈門舉辦了“印象夏日” X27 島嶼音樂節,提前傳遞年輕的力量。

旅行團、click#15、反光鏡、斯斯與帆等樂隊都到場演出,超級樂迷吳青峰也獻身助陣。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場面一度非常熱烈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click#15現場

vivo X27島嶼音樂節反響熱烈,這也證明了vivo對青年人的理解是對的,年輕人骨子裡還是喜歡有感染力的原創音樂,喜歡和那種買門票看流量明星演唱會更不一樣的東西。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vivo產品經理趙典對話何炅、吳青峰

這也讓那些多年沉澱的樂隊,找到了一個體面的方式,來展示自己。那些節奏、鼓點、人聲的配合中流淌著一種欣慰。音樂原創文化不會絕跡,總有人會為之注入年輕血液,也總有人會支持他們。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旅行團也來了

vivo用這種形式去激發更多人創作和分享的慾望。不止是節目中的樂隊,更是呼籲大家能夠看到更多聚光燈下、舞臺下、陰影裡、練功房裡,始終不放棄精神滿足感的樂隊,希望能夠像音樂節、live show那樣,跟越來越多人在一起,把創作的姿態化成一種魅力。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本來我覺得,喜歡個樂隊,看個音樂節,是個挺小眾的愛好。

但當我朋友圈裡一個粉愛豆、站牆頭,要死要活的大妹子,一口氣刷了十條刺蝟樂隊live,我知道,刺蝟樂隊走起來了。

這其實要仰仗於最近挺火的一檔節目《樂隊的夏天》。挺多樂隊從這個節目走出來,除了刺蝟樂隊,還有新褲子、click#15...

這些人,吉他一掛,往舞臺上一站,燈光一打,挺炫酷。張亞東也讚不絕口“特別好”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特別好”都成一個梗了

大家都覺得玩樂隊特棒,但實際上,在這個夏天之前,玩樂隊這件事兒,可不是那麼棒。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其實樂隊文化並不是一直這麼光鮮,一直這麼受歡迎。很多人在《樂隊的夏天》節目之前,並不知道這些亞文化,在中國經歷過什麼,如何發展的。

在中國,大眾對“玩樂隊”這件事兒的好感度,是拋物線式的。

拋物線的頂點,就是“94紅磡”、“魔巖三傑”、崔健“一塊紅布”...也就是高曉鬆和文化老媒體人總唸叨的:“光芒萬丈的大搖滾時代”。

愛緬懷的文化媒體,總頒頭銜給這些前輩,許多稱號:

崔健,中華搖滾老教父;

謝天笑,中華搖滾新教父;

林立果,中華搖滾真正教父?????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好多前輩回憶,一拍大腿:想當年,94,紅磡,黃秋生,撕皮衣,哎……

那些大型歷史回溯+情感釋放的文章每每出現,都會抓取很多悲嘆、眼淚和流量。

因為:一、那個時代何其光耀,絢爛,無與倫比;二、“盛景”稍縱即逝,非常短暫,讓人唏噓不已。說的跟搖滾樂經歷了安史之亂一樣,之後就一直徘徊在小眾圈層。

極有原創力,也極沒有市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國搖高光時刻

中國樂隊沒能在最好的時代乘勝追擊,沒有真正的紅起來,沒有那麼多的唯心原因,就是沒像西方一樣形成龐大的產業鏈,和造星鏈。

剛剛曇花一現,立刻進入地下市場。

近十年來,我們隨便上網一搜,就能看見“何勇瘋了、張楚死了,竇唯成仙了”,昔日的鐘鼓樓再也回不去了,散發著“創業未半中道崩殂”的傷感和無奈。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何勇很無奈

就是因為不足以形成一個市場和連鎖行業,而在生活中,“玩樂隊”這個詞兒好像成了一個特別不靠譜的字眼。

年輕人如果說要去搞樂隊,十有八九會被家人朋友反對,認定是個沒什麼大出息的行當。

很多影視作品都描述過這種尷尬窘境。

比如《北京樂與路》中就有一段非常揪心的對白:

香港少爺問北京樂手小路 “中國搖滾的特色是什麼?”

小路回答地很乾脆 “窮啊!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接著小路反問“香港搖滾特色是什麼?” 答曰“香港沒有搖滾”

“窮”成了搖滾樂最鮮明的tag,為何會是這樣的局面呢?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樂隊文化的直線衰落,其實有內外兩個因素。

首先,是內部因素。

樂手工作的大部分時間都是用來創作的。去創作一首歌曲的時間,遠遠比出鏡宣傳自己的時間多。所以他們自我包裝與宣傳,依賴於唱片公司。

他們沒有精力,也不懂得如何宣傳自己。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不知你們是否能感受到他們臉上的不適

其次,在進入千禧年之後,我們聽音樂的設備逐漸從CD、磁帶,變成了MP3、MP4等數碼產品。實體轉化為數字。

2000年左右,唱片行業崩塌。依靠唱片公司宣傳、做廣告、包裝形象的樂隊一時間群龍無首。

再加上“境外勢力”,日韓流紛紛來襲,韓國男團、女團爆發式增長、日本花樣美男不斷夾擊。大街上的喇叭裡,沒日沒夜放著李貞賢的《獨一無二》。同學中傳看著東方神起的巨幅海報。提到鄭允浩、沈昌珉,幾乎全班女生都在尖叫。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李貞賢,扇子舞,在小拇指上放個麥的造型火遍亞洲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cp多到不可說

因為他們很潮,很帥。

而這邊廂,“魔巖三傑”轉型失敗,資本、資源開始流出所謂“搖滾樂”的圈子,向賺錢更快的娛樂業、流行音樂奔湧。

人們的生活逐漸變好,可喜歡的東西越來越多。那些痛苦啊、叛逆啊,不再受到年輕人的青睞。他們寧願接受幾個帥哥美女,造型炫酷,在臺上跳跳舞,唱點fashion的,輕鬆的歌曲。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酷裡透著點痛苦的批判

這就導致,一些老牌樂隊、音樂人飛速地退出了娛樂版面,從此在大眾視野裡銷聲匿跡。

比如,我們在《樂隊的夏天》節目裡看到的面孔樂隊。

新的粉絲看到的是驚歎,紛紛讚譽:老炮、保養的真好,嗓子真好。而老的樂迷想的更深,他們覺得以面孔的素質,早就應該更火了,不應該20年後被重新挖掘。

因為在1995年,作為一隻金屬樂隊,他們的專輯《火的本能》賣到過70萬張。但是專輯沒發多久,他們就因為拒絕“被安排”跟經紀公司解約了。

之後隨著整個行業的下沉和落寞,樂隊也陷入低潮,隊員們經歷了摩擦、迷失,最終解散。就像樑龍唱的:“大哥你玩搖滾玩他有啥用啊?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這張專輯曾賣到70萬張,轉瞬消失

“大環境”是非常不利的,玩樂隊的年輕人都知道沒大錢可賺,走不成天皇巨星,但是沒辦法,搖滾樂就是吸引最有原創力的年輕人投入其中。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2003-2005年的時候,有個樂隊——失控體。是刺蝟主唱趙子健當年搞出來的一個樂隊。grunge、punk元素都有。曾經在北京地下1萬米,很出名。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被稱為刺蝟前身的失控體

臺上振聾發聵、燥,或許讓人覺得這很酷,很灑脫。但其實,靠著演出和賣唱片的微薄收入,並不能自給自足。

這個樂隊僅存在了3年,就解散了。

後來趙子健去了刺蝟樂隊,鼓手馬謙自主創業。

再比如新褲子樂隊。

1995年剛組建時的“金屬車間形體師傅”樂隊,直到1997年簽約“摩登天空”改名新褲子,一直到現在,幾乎玩過中國最最先鋒,最潮的一切音樂。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via.@新褲子彭磊

主唱彭磊不僅創作音樂,還畫漫畫、拍電影,但一直無人問津。直到這個夏天之前,好多人才知道他有過那麼多怪奇點子。

當然這期間,也有很多人貼錢支持中國原創音樂、樂隊文化的發展。

常接觸國內樂隊文化的人應該都知道的一個廠牌——兵馬司。一個美國經濟學教授,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創立了這個品牌。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兵馬司廠牌logo

兵馬司唱片成立於2007年,那時候正是選秀歌手和網絡音樂的天下,兵馬司反其道行之,把當時投入在音樂創作最前線的一些年輕人聚集了起來。

兵馬司裡的每個樂隊、音樂人的風格都非常不同。朋克、後搖、實驗音樂,都找到了一個像大本營一樣的地方。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截圖自兵馬司豆瓣小站

除了現在火了的刺蝟,當時還挖出了一票極為出色的樂隊,AV大久保八眼間諜刺蝟、Chui Wan、Ourself Beside Me、鴨打鵝。

當時兵馬司在北京五道口藍旗營,創立了一個俱樂部D-22,當時旗下樂隊都是在這演出。空間雖小,卻是中國音樂熱情最好的地方。所以今天刺蝟樂隊在大眾視角中的亮眼,其實人家已經磨練了十多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布衣樂隊2009年在D-22的演出現場

在搖滾樂不能大富大貴的,光芒萬丈的時候,最讓樂手感到欣慰的就是他們的歌和才華能得到人的認可。

如果你去音樂APP上搜一搜,就會發現,在那個幾乎無人問津的時候,他們的音樂也曾作為很多青年的音藥。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低苦艾很感人的一首歌

再比如萬能青年旅店,唱過很多深入人心的歌,大家經常引用的“如此生活30年,直到大廈崩塌“、“大夢一場的董二千先生”...都出自他們手筆。

他們的作品被很多人視為精神良藥,但他們卻不能靠這些獲得什麼。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萬青”現場

我們在臺前看著他們“群星閃耀”,甚至,我們在《樂隊的夏天》裡看到他們站上舞臺,光環籠罩,拿起麥克風,酷。但對背後微薄的收入和創作的艱辛,卻不願多想。

特別是對於一些年輕樂手來說,他們的音樂陪著我們,而陪著他們的卻是年復一年的默默無聞。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上週,刺蝟樂隊在《樂隊的夏天》上唱了一首何勇的《頭上的包》。歌詞改了改,時間彷彿就從1994跳到了2019,那些“維特的煩惱”再一次上頭。

“頭上的包有大也有小,有的是人敲,有的是自找”……就像中國樂隊這麼多年來的坎坷之路。

其實青年在每個時代都沒有變,大家還是喜歡真實的、有創造性的事物。

就像《樂隊的夏天》中出現的那些酷b,其實下了舞臺,他們跟你沒有區別,跟你家樓下的哥哥,街對面的大哥一樣。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刺蝟樂隊三人組

大家覺得他們酷,還真不因為形式,而在一個創造力。

任何人都可以穿個潮牌,梳個油頭,說自己是玩音樂的,需要respect,站在三里屯太古裡一網能撈上來100個。

但是你沒有舞臺上的他們酷,因為那些好聽的歌曲,有感染力的詞語,由他們創造。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刺蝟激情摔guitar

在逆境中創造,在平淡中創造,在潮流裡創造。在庸常的生活裡,保持一種激情和韌性。

比如,九連真人,就寫自己的生活,《莫欺少年窮》,唱很多關於自己的歌,但跟大多數青年都能產生共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讓人很感動

其實,玩樂隊的人裡,多數並不是什麼很有錢的人,不是什麼二代,甚至他們中的一些人自己過得也不那麼富有,樂隊都是勉強支撐下來的。

比如痛仰,很早就開始唱歌了,十年間沒什麼水花。生活的挺拮据,靠搞樂隊唱歌掙不著什麼錢。全是用愛發電,憑著想創造什麼的心堅持下來。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高虎回憶在樹村做音樂煤氣中毒往事

在《樂隊的夏天》這個節目之前,我們好像都忘了他們,認為他們就應該是躺在自己播放列表裡一些不為人知的“知識儲備”。就應該只在一些小圈子,live house裡面傳唱。

但仔細想想這樣對嗎?

文藝復興時期,就有美第奇家族,贊助和支持藝術家的創作。如今才留下了一個繁盛如神話一般的藝術黃金期。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美第奇家族徽章

對創造力的支持,是一種無量功德。

很多人現在會討論《樂隊的夏天》這個節目,如何如何冒犯了自己小眾的愛好。但其實,這個節目是給了這些音樂人,一些“快要混不下去”的優秀樂隊一個機會。

讓他們能夠以一種體面的方式,被更多的人知道,並且用他們的創造力感染別人,讓更多人加入創造者的行列。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紅夾克彭磊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在關注樂隊的生態和音樂人。

大家會知道,在這個極少出現偉人,不斷被消耗,吃文化老本的年代裡,還有一群人在堅持做原創,在為人們創造文藝作品。

這是一個良性的系統。

創造是一個文明向前發展的驅動。每個時代都是如此,人類是在一次次創新中,不斷進化和走向光明的。

不僅在文娛領域如此,在科技領域,也有堅持對創造力支持和開發的品牌。

比如,vivo——作為《樂隊的夏天》節目贊助商,他們抱持著一種對藝術的追求,和對創造的支持。

在早先“大環境”如此不振的時候,vivo選擇去支持《樂隊的夏天》這麼一檔有些“風險”的節目,選擇去支持那些有才華而默默的創作者,可見他們對音樂領域原創力的關注是持續而密切的。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vivo贊助《樂隊的夏天》

而且,在《樂隊的夏天》總決賽之前,vivo還在廈門舉辦了“印象夏日” X27 島嶼音樂節,提前傳遞年輕的力量。

旅行團、click#15、反光鏡、斯斯與帆等樂隊都到場演出,超級樂迷吳青峰也獻身助陣。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場面一度非常熱烈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click#15現場

vivo X27島嶼音樂節反響熱烈,這也證明了vivo對青年人的理解是對的,年輕人骨子裡還是喜歡有感染力的原創音樂,喜歡和那種買門票看流量明星演唱會更不一樣的東西。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vivo產品經理趙典對話何炅、吳青峰

這也讓那些多年沉澱的樂隊,找到了一個體面的方式,來展示自己。那些節奏、鼓點、人聲的配合中流淌著一種欣慰。音樂原創文化不會絕跡,總有人會為之注入年輕血液,也總有人會支持他們。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旅行團也來了

vivo用這種形式去激發更多人創作和分享的慾望。不止是節目中的樂隊,更是呼籲大家能夠看到更多聚光燈下、舞臺下、陰影裡、練功房裡,始終不放棄精神滿足感的樂隊,希望能夠像音樂節、live show那樣,跟越來越多人在一起,把創作的姿態化成一種魅力。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旅行團樂隊用vivo X27印象夏日現場互動

秉持著這種視野,相信vivo也會更智能、更新潮、更好玩,更滿足青年人對新鮮、創造力、個性的追求。

vivo在科技和美學上的不斷求索,就像音樂人對原創音樂的鑽研一樣,從未停止。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本來我覺得,喜歡個樂隊,看個音樂節,是個挺小眾的愛好。

但當我朋友圈裡一個粉愛豆、站牆頭,要死要活的大妹子,一口氣刷了十條刺蝟樂隊live,我知道,刺蝟樂隊走起來了。

這其實要仰仗於最近挺火的一檔節目《樂隊的夏天》。挺多樂隊從這個節目走出來,除了刺蝟樂隊,還有新褲子、click#15...

這些人,吉他一掛,往舞臺上一站,燈光一打,挺炫酷。張亞東也讚不絕口“特別好”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特別好”都成一個梗了

大家都覺得玩樂隊特棒,但實際上,在這個夏天之前,玩樂隊這件事兒,可不是那麼棒。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其實樂隊文化並不是一直這麼光鮮,一直這麼受歡迎。很多人在《樂隊的夏天》節目之前,並不知道這些亞文化,在中國經歷過什麼,如何發展的。

在中國,大眾對“玩樂隊”這件事兒的好感度,是拋物線式的。

拋物線的頂點,就是“94紅磡”、“魔巖三傑”、崔健“一塊紅布”...也就是高曉鬆和文化老媒體人總唸叨的:“光芒萬丈的大搖滾時代”。

愛緬懷的文化媒體,總頒頭銜給這些前輩,許多稱號:

崔健,中華搖滾老教父;

謝天笑,中華搖滾新教父;

林立果,中華搖滾真正教父?????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好多前輩回憶,一拍大腿:想當年,94,紅磡,黃秋生,撕皮衣,哎……

那些大型歷史回溯+情感釋放的文章每每出現,都會抓取很多悲嘆、眼淚和流量。

因為:一、那個時代何其光耀,絢爛,無與倫比;二、“盛景”稍縱即逝,非常短暫,讓人唏噓不已。說的跟搖滾樂經歷了安史之亂一樣,之後就一直徘徊在小眾圈層。

極有原創力,也極沒有市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國搖高光時刻

中國樂隊沒能在最好的時代乘勝追擊,沒有真正的紅起來,沒有那麼多的唯心原因,就是沒像西方一樣形成龐大的產業鏈,和造星鏈。

剛剛曇花一現,立刻進入地下市場。

近十年來,我們隨便上網一搜,就能看見“何勇瘋了、張楚死了,竇唯成仙了”,昔日的鐘鼓樓再也回不去了,散發著“創業未半中道崩殂”的傷感和無奈。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何勇很無奈

就是因為不足以形成一個市場和連鎖行業,而在生活中,“玩樂隊”這個詞兒好像成了一個特別不靠譜的字眼。

年輕人如果說要去搞樂隊,十有八九會被家人朋友反對,認定是個沒什麼大出息的行當。

很多影視作品都描述過這種尷尬窘境。

比如《北京樂與路》中就有一段非常揪心的對白:

香港少爺問北京樂手小路 “中國搖滾的特色是什麼?”

小路回答地很乾脆 “窮啊!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接著小路反問“香港搖滾特色是什麼?” 答曰“香港沒有搖滾”

“窮”成了搖滾樂最鮮明的tag,為何會是這樣的局面呢?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樂隊文化的直線衰落,其實有內外兩個因素。

首先,是內部因素。

樂手工作的大部分時間都是用來創作的。去創作一首歌曲的時間,遠遠比出鏡宣傳自己的時間多。所以他們自我包裝與宣傳,依賴於唱片公司。

他們沒有精力,也不懂得如何宣傳自己。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不知你們是否能感受到他們臉上的不適

其次,在進入千禧年之後,我們聽音樂的設備逐漸從CD、磁帶,變成了MP3、MP4等數碼產品。實體轉化為數字。

2000年左右,唱片行業崩塌。依靠唱片公司宣傳、做廣告、包裝形象的樂隊一時間群龍無首。

再加上“境外勢力”,日韓流紛紛來襲,韓國男團、女團爆發式增長、日本花樣美男不斷夾擊。大街上的喇叭裡,沒日沒夜放著李貞賢的《獨一無二》。同學中傳看著東方神起的巨幅海報。提到鄭允浩、沈昌珉,幾乎全班女生都在尖叫。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李貞賢,扇子舞,在小拇指上放個麥的造型火遍亞洲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cp多到不可說

因為他們很潮,很帥。

而這邊廂,“魔巖三傑”轉型失敗,資本、資源開始流出所謂“搖滾樂”的圈子,向賺錢更快的娛樂業、流行音樂奔湧。

人們的生活逐漸變好,可喜歡的東西越來越多。那些痛苦啊、叛逆啊,不再受到年輕人的青睞。他們寧願接受幾個帥哥美女,造型炫酷,在臺上跳跳舞,唱點fashion的,輕鬆的歌曲。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酷裡透著點痛苦的批判

這就導致,一些老牌樂隊、音樂人飛速地退出了娛樂版面,從此在大眾視野裡銷聲匿跡。

比如,我們在《樂隊的夏天》節目裡看到的面孔樂隊。

新的粉絲看到的是驚歎,紛紛讚譽:老炮、保養的真好,嗓子真好。而老的樂迷想的更深,他們覺得以面孔的素質,早就應該更火了,不應該20年後被重新挖掘。

因為在1995年,作為一隻金屬樂隊,他們的專輯《火的本能》賣到過70萬張。但是專輯沒發多久,他們就因為拒絕“被安排”跟經紀公司解約了。

之後隨著整個行業的下沉和落寞,樂隊也陷入低潮,隊員們經歷了摩擦、迷失,最終解散。就像樑龍唱的:“大哥你玩搖滾玩他有啥用啊?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這張專輯曾賣到70萬張,轉瞬消失

“大環境”是非常不利的,玩樂隊的年輕人都知道沒大錢可賺,走不成天皇巨星,但是沒辦法,搖滾樂就是吸引最有原創力的年輕人投入其中。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2003-2005年的時候,有個樂隊——失控體。是刺蝟主唱趙子健當年搞出來的一個樂隊。grunge、punk元素都有。曾經在北京地下1萬米,很出名。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被稱為刺蝟前身的失控體

臺上振聾發聵、燥,或許讓人覺得這很酷,很灑脫。但其實,靠著演出和賣唱片的微薄收入,並不能自給自足。

這個樂隊僅存在了3年,就解散了。

後來趙子健去了刺蝟樂隊,鼓手馬謙自主創業。

再比如新褲子樂隊。

1995年剛組建時的“金屬車間形體師傅”樂隊,直到1997年簽約“摩登天空”改名新褲子,一直到現在,幾乎玩過中國最最先鋒,最潮的一切音樂。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via.@新褲子彭磊

主唱彭磊不僅創作音樂,還畫漫畫、拍電影,但一直無人問津。直到這個夏天之前,好多人才知道他有過那麼多怪奇點子。

當然這期間,也有很多人貼錢支持中國原創音樂、樂隊文化的發展。

常接觸國內樂隊文化的人應該都知道的一個廠牌——兵馬司。一個美國經濟學教授,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創立了這個品牌。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兵馬司廠牌logo

兵馬司唱片成立於2007年,那時候正是選秀歌手和網絡音樂的天下,兵馬司反其道行之,把當時投入在音樂創作最前線的一些年輕人聚集了起來。

兵馬司裡的每個樂隊、音樂人的風格都非常不同。朋克、後搖、實驗音樂,都找到了一個像大本營一樣的地方。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截圖自兵馬司豆瓣小站

除了現在火了的刺蝟,當時還挖出了一票極為出色的樂隊,AV大久保八眼間諜刺蝟、Chui Wan、Ourself Beside Me、鴨打鵝。

當時兵馬司在北京五道口藍旗營,創立了一個俱樂部D-22,當時旗下樂隊都是在這演出。空間雖小,卻是中國音樂熱情最好的地方。所以今天刺蝟樂隊在大眾視角中的亮眼,其實人家已經磨練了十多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布衣樂隊2009年在D-22的演出現場

在搖滾樂不能大富大貴的,光芒萬丈的時候,最讓樂手感到欣慰的就是他們的歌和才華能得到人的認可。

如果你去音樂APP上搜一搜,就會發現,在那個幾乎無人問津的時候,他們的音樂也曾作為很多青年的音藥。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低苦艾很感人的一首歌

再比如萬能青年旅店,唱過很多深入人心的歌,大家經常引用的“如此生活30年,直到大廈崩塌“、“大夢一場的董二千先生”...都出自他們手筆。

他們的作品被很多人視為精神良藥,但他們卻不能靠這些獲得什麼。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萬青”現場

我們在臺前看著他們“群星閃耀”,甚至,我們在《樂隊的夏天》裡看到他們站上舞臺,光環籠罩,拿起麥克風,酷。但對背後微薄的收入和創作的艱辛,卻不願多想。

特別是對於一些年輕樂手來說,他們的音樂陪著我們,而陪著他們的卻是年復一年的默默無聞。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上週,刺蝟樂隊在《樂隊的夏天》上唱了一首何勇的《頭上的包》。歌詞改了改,時間彷彿就從1994跳到了2019,那些“維特的煩惱”再一次上頭。

“頭上的包有大也有小,有的是人敲,有的是自找”……就像中國樂隊這麼多年來的坎坷之路。

其實青年在每個時代都沒有變,大家還是喜歡真實的、有創造性的事物。

就像《樂隊的夏天》中出現的那些酷b,其實下了舞臺,他們跟你沒有區別,跟你家樓下的哥哥,街對面的大哥一樣。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刺蝟樂隊三人組

大家覺得他們酷,還真不因為形式,而在一個創造力。

任何人都可以穿個潮牌,梳個油頭,說自己是玩音樂的,需要respect,站在三里屯太古裡一網能撈上來100個。

但是你沒有舞臺上的他們酷,因為那些好聽的歌曲,有感染力的詞語,由他們創造。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刺蝟激情摔guitar

在逆境中創造,在平淡中創造,在潮流裡創造。在庸常的生活裡,保持一種激情和韌性。

比如,九連真人,就寫自己的生活,《莫欺少年窮》,唱很多關於自己的歌,但跟大多數青年都能產生共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讓人很感動

其實,玩樂隊的人裡,多數並不是什麼很有錢的人,不是什麼二代,甚至他們中的一些人自己過得也不那麼富有,樂隊都是勉強支撐下來的。

比如痛仰,很早就開始唱歌了,十年間沒什麼水花。生活的挺拮据,靠搞樂隊唱歌掙不著什麼錢。全是用愛發電,憑著想創造什麼的心堅持下來。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高虎回憶在樹村做音樂煤氣中毒往事

在《樂隊的夏天》這個節目之前,我們好像都忘了他們,認為他們就應該是躺在自己播放列表裡一些不為人知的“知識儲備”。就應該只在一些小圈子,live house裡面傳唱。

但仔細想想這樣對嗎?

文藝復興時期,就有美第奇家族,贊助和支持藝術家的創作。如今才留下了一個繁盛如神話一般的藝術黃金期。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美第奇家族徽章

對創造力的支持,是一種無量功德。

很多人現在會討論《樂隊的夏天》這個節目,如何如何冒犯了自己小眾的愛好。但其實,這個節目是給了這些音樂人,一些“快要混不下去”的優秀樂隊一個機會。

讓他們能夠以一種體面的方式,被更多的人知道,並且用他們的創造力感染別人,讓更多人加入創造者的行列。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紅夾克彭磊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在關注樂隊的生態和音樂人。

大家會知道,在這個極少出現偉人,不斷被消耗,吃文化老本的年代裡,還有一群人在堅持做原創,在為人們創造文藝作品。

這是一個良性的系統。

創造是一個文明向前發展的驅動。每個時代都是如此,人類是在一次次創新中,不斷進化和走向光明的。

不僅在文娛領域如此,在科技領域,也有堅持對創造力支持和開發的品牌。

比如,vivo——作為《樂隊的夏天》節目贊助商,他們抱持著一種對藝術的追求,和對創造的支持。

在早先“大環境”如此不振的時候,vivo選擇去支持《樂隊的夏天》這麼一檔有些“風險”的節目,選擇去支持那些有才華而默默的創作者,可見他們對音樂領域原創力的關注是持續而密切的。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vivo贊助《樂隊的夏天》

而且,在《樂隊的夏天》總決賽之前,vivo還在廈門舉辦了“印象夏日” X27 島嶼音樂節,提前傳遞年輕的力量。

旅行團、click#15、反光鏡、斯斯與帆等樂隊都到場演出,超級樂迷吳青峰也獻身助陣。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場面一度非常熱烈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click#15現場

vivo X27島嶼音樂節反響熱烈,這也證明了vivo對青年人的理解是對的,年輕人骨子裡還是喜歡有感染力的原創音樂,喜歡和那種買門票看流量明星演唱會更不一樣的東西。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vivo產品經理趙典對話何炅、吳青峰

這也讓那些多年沉澱的樂隊,找到了一個體面的方式,來展示自己。那些節奏、鼓點、人聲的配合中流淌著一種欣慰。音樂原創文化不會絕跡,總有人會為之注入年輕血液,也總有人會支持他們。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旅行團也來了

vivo用這種形式去激發更多人創作和分享的慾望。不止是節目中的樂隊,更是呼籲大家能夠看到更多聚光燈下、舞臺下、陰影裡、練功房裡,始終不放棄精神滿足感的樂隊,希望能夠像音樂節、live show那樣,跟越來越多人在一起,把創作的姿態化成一種魅力。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旅行團樂隊用vivo X27印象夏日現場互動

秉持著這種視野,相信vivo也會更智能、更新潮、更好玩,更滿足青年人對新鮮、創造力、個性的追求。

vivo在科技和美學上的不斷求索,就像音樂人對原創音樂的鑽研一樣,從未停止。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vivo打造原創音樂盛事“印象夏日”X27島嶼音樂節

vivo見證了這個夏天樂隊的力量,而樂隊也帶給vivo不同尋常的意義。他們盡最大的可能理解去幫助青年,支持創造。帶著這份熱忱,vivo也會像那些樂隊一樣,迎來燦爛美好的夏天。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本來我覺得,喜歡個樂隊,看個音樂節,是個挺小眾的愛好。

但當我朋友圈裡一個粉愛豆、站牆頭,要死要活的大妹子,一口氣刷了十條刺蝟樂隊live,我知道,刺蝟樂隊走起來了。

這其實要仰仗於最近挺火的一檔節目《樂隊的夏天》。挺多樂隊從這個節目走出來,除了刺蝟樂隊,還有新褲子、click#15...

這些人,吉他一掛,往舞臺上一站,燈光一打,挺炫酷。張亞東也讚不絕口“特別好”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特別好”都成一個梗了

大家都覺得玩樂隊特棒,但實際上,在這個夏天之前,玩樂隊這件事兒,可不是那麼棒。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其實樂隊文化並不是一直這麼光鮮,一直這麼受歡迎。很多人在《樂隊的夏天》節目之前,並不知道這些亞文化,在中國經歷過什麼,如何發展的。

在中國,大眾對“玩樂隊”這件事兒的好感度,是拋物線式的。

拋物線的頂點,就是“94紅磡”、“魔巖三傑”、崔健“一塊紅布”...也就是高曉鬆和文化老媒體人總唸叨的:“光芒萬丈的大搖滾時代”。

愛緬懷的文化媒體,總頒頭銜給這些前輩,許多稱號:

崔健,中華搖滾老教父;

謝天笑,中華搖滾新教父;

林立果,中華搖滾真正教父?????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好多前輩回憶,一拍大腿:想當年,94,紅磡,黃秋生,撕皮衣,哎……

那些大型歷史回溯+情感釋放的文章每每出現,都會抓取很多悲嘆、眼淚和流量。

因為:一、那個時代何其光耀,絢爛,無與倫比;二、“盛景”稍縱即逝,非常短暫,讓人唏噓不已。說的跟搖滾樂經歷了安史之亂一樣,之後就一直徘徊在小眾圈層。

極有原創力,也極沒有市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國搖高光時刻

中國樂隊沒能在最好的時代乘勝追擊,沒有真正的紅起來,沒有那麼多的唯心原因,就是沒像西方一樣形成龐大的產業鏈,和造星鏈。

剛剛曇花一現,立刻進入地下市場。

近十年來,我們隨便上網一搜,就能看見“何勇瘋了、張楚死了,竇唯成仙了”,昔日的鐘鼓樓再也回不去了,散發著“創業未半中道崩殂”的傷感和無奈。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何勇很無奈

就是因為不足以形成一個市場和連鎖行業,而在生活中,“玩樂隊”這個詞兒好像成了一個特別不靠譜的字眼。

年輕人如果說要去搞樂隊,十有八九會被家人朋友反對,認定是個沒什麼大出息的行當。

很多影視作品都描述過這種尷尬窘境。

比如《北京樂與路》中就有一段非常揪心的對白:

香港少爺問北京樂手小路 “中國搖滾的特色是什麼?”

小路回答地很乾脆 “窮啊!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接著小路反問“香港搖滾特色是什麼?” 答曰“香港沒有搖滾”

“窮”成了搖滾樂最鮮明的tag,為何會是這樣的局面呢?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樂隊文化的直線衰落,其實有內外兩個因素。

首先,是內部因素。

樂手工作的大部分時間都是用來創作的。去創作一首歌曲的時間,遠遠比出鏡宣傳自己的時間多。所以他們自我包裝與宣傳,依賴於唱片公司。

他們沒有精力,也不懂得如何宣傳自己。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不知你們是否能感受到他們臉上的不適

其次,在進入千禧年之後,我們聽音樂的設備逐漸從CD、磁帶,變成了MP3、MP4等數碼產品。實體轉化為數字。

2000年左右,唱片行業崩塌。依靠唱片公司宣傳、做廣告、包裝形象的樂隊一時間群龍無首。

再加上“境外勢力”,日韓流紛紛來襲,韓國男團、女團爆發式增長、日本花樣美男不斷夾擊。大街上的喇叭裡,沒日沒夜放著李貞賢的《獨一無二》。同學中傳看著東方神起的巨幅海報。提到鄭允浩、沈昌珉,幾乎全班女生都在尖叫。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李貞賢,扇子舞,在小拇指上放個麥的造型火遍亞洲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cp多到不可說

因為他們很潮,很帥。

而這邊廂,“魔巖三傑”轉型失敗,資本、資源開始流出所謂“搖滾樂”的圈子,向賺錢更快的娛樂業、流行音樂奔湧。

人們的生活逐漸變好,可喜歡的東西越來越多。那些痛苦啊、叛逆啊,不再受到年輕人的青睞。他們寧願接受幾個帥哥美女,造型炫酷,在臺上跳跳舞,唱點fashion的,輕鬆的歌曲。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酷裡透著點痛苦的批判

這就導致,一些老牌樂隊、音樂人飛速地退出了娛樂版面,從此在大眾視野裡銷聲匿跡。

比如,我們在《樂隊的夏天》節目裡看到的面孔樂隊。

新的粉絲看到的是驚歎,紛紛讚譽:老炮、保養的真好,嗓子真好。而老的樂迷想的更深,他們覺得以面孔的素質,早就應該更火了,不應該20年後被重新挖掘。

因為在1995年,作為一隻金屬樂隊,他們的專輯《火的本能》賣到過70萬張。但是專輯沒發多久,他們就因為拒絕“被安排”跟經紀公司解約了。

之後隨著整個行業的下沉和落寞,樂隊也陷入低潮,隊員們經歷了摩擦、迷失,最終解散。就像樑龍唱的:“大哥你玩搖滾玩他有啥用啊?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這張專輯曾賣到70萬張,轉瞬消失

“大環境”是非常不利的,玩樂隊的年輕人都知道沒大錢可賺,走不成天皇巨星,但是沒辦法,搖滾樂就是吸引最有原創力的年輕人投入其中。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2003-2005年的時候,有個樂隊——失控體。是刺蝟主唱趙子健當年搞出來的一個樂隊。grunge、punk元素都有。曾經在北京地下1萬米,很出名。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被稱為刺蝟前身的失控體

臺上振聾發聵、燥,或許讓人覺得這很酷,很灑脫。但其實,靠著演出和賣唱片的微薄收入,並不能自給自足。

這個樂隊僅存在了3年,就解散了。

後來趙子健去了刺蝟樂隊,鼓手馬謙自主創業。

再比如新褲子樂隊。

1995年剛組建時的“金屬車間形體師傅”樂隊,直到1997年簽約“摩登天空”改名新褲子,一直到現在,幾乎玩過中國最最先鋒,最潮的一切音樂。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via.@新褲子彭磊

主唱彭磊不僅創作音樂,還畫漫畫、拍電影,但一直無人問津。直到這個夏天之前,好多人才知道他有過那麼多怪奇點子。

當然這期間,也有很多人貼錢支持中國原創音樂、樂隊文化的發展。

常接觸國內樂隊文化的人應該都知道的一個廠牌——兵馬司。一個美國經濟學教授,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創立了這個品牌。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兵馬司廠牌logo

兵馬司唱片成立於2007年,那時候正是選秀歌手和網絡音樂的天下,兵馬司反其道行之,把當時投入在音樂創作最前線的一些年輕人聚集了起來。

兵馬司裡的每個樂隊、音樂人的風格都非常不同。朋克、後搖、實驗音樂,都找到了一個像大本營一樣的地方。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截圖自兵馬司豆瓣小站

除了現在火了的刺蝟,當時還挖出了一票極為出色的樂隊,AV大久保八眼間諜刺蝟、Chui Wan、Ourself Beside Me、鴨打鵝。

當時兵馬司在北京五道口藍旗營,創立了一個俱樂部D-22,當時旗下樂隊都是在這演出。空間雖小,卻是中國音樂熱情最好的地方。所以今天刺蝟樂隊在大眾視角中的亮眼,其實人家已經磨練了十多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布衣樂隊2009年在D-22的演出現場

在搖滾樂不能大富大貴的,光芒萬丈的時候,最讓樂手感到欣慰的就是他們的歌和才華能得到人的認可。

如果你去音樂APP上搜一搜,就會發現,在那個幾乎無人問津的時候,他們的音樂也曾作為很多青年的音藥。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低苦艾很感人的一首歌

再比如萬能青年旅店,唱過很多深入人心的歌,大家經常引用的“如此生活30年,直到大廈崩塌“、“大夢一場的董二千先生”...都出自他們手筆。

他們的作品被很多人視為精神良藥,但他們卻不能靠這些獲得什麼。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萬青”現場

我們在臺前看著他們“群星閃耀”,甚至,我們在《樂隊的夏天》裡看到他們站上舞臺,光環籠罩,拿起麥克風,酷。但對背後微薄的收入和創作的艱辛,卻不願多想。

特別是對於一些年輕樂手來說,他們的音樂陪著我們,而陪著他們的卻是年復一年的默默無聞。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上週,刺蝟樂隊在《樂隊的夏天》上唱了一首何勇的《頭上的包》。歌詞改了改,時間彷彿就從1994跳到了2019,那些“維特的煩惱”再一次上頭。

“頭上的包有大也有小,有的是人敲,有的是自找”……就像中國樂隊這麼多年來的坎坷之路。

其實青年在每個時代都沒有變,大家還是喜歡真實的、有創造性的事物。

就像《樂隊的夏天》中出現的那些酷b,其實下了舞臺,他們跟你沒有區別,跟你家樓下的哥哥,街對面的大哥一樣。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刺蝟樂隊三人組

大家覺得他們酷,還真不因為形式,而在一個創造力。

任何人都可以穿個潮牌,梳個油頭,說自己是玩音樂的,需要respect,站在三里屯太古裡一網能撈上來100個。

但是你沒有舞臺上的他們酷,因為那些好聽的歌曲,有感染力的詞語,由他們創造。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刺蝟激情摔guitar

在逆境中創造,在平淡中創造,在潮流裡創造。在庸常的生活裡,保持一種激情和韌性。

比如,九連真人,就寫自己的生活,《莫欺少年窮》,唱很多關於自己的歌,但跟大多數青年都能產生共鳴。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讓人很感動

其實,玩樂隊的人裡,多數並不是什麼很有錢的人,不是什麼二代,甚至他們中的一些人自己過得也不那麼富有,樂隊都是勉強支撐下來的。

比如痛仰,很早就開始唱歌了,十年間沒什麼水花。生活的挺拮据,靠搞樂隊唱歌掙不著什麼錢。全是用愛發電,憑著想創造什麼的心堅持下來。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高虎回憶在樹村做音樂煤氣中毒往事

在《樂隊的夏天》這個節目之前,我們好像都忘了他們,認為他們就應該是躺在自己播放列表裡一些不為人知的“知識儲備”。就應該只在一些小圈子,live house裡面傳唱。

但仔細想想這樣對嗎?

文藝復興時期,就有美第奇家族,贊助和支持藝術家的創作。如今才留下了一個繁盛如神話一般的藝術黃金期。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美第奇家族徽章

對創造力的支持,是一種無量功德。

很多人現在會討論《樂隊的夏天》這個節目,如何如何冒犯了自己小眾的愛好。但其實,這個節目是給了這些音樂人,一些“快要混不下去”的優秀樂隊一個機會。

讓他們能夠以一種體面的方式,被更多的人知道,並且用他們的創造力感染別人,讓更多人加入創造者的行列。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紅夾克彭磊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在關注樂隊的生態和音樂人。

大家會知道,在這個極少出現偉人,不斷被消耗,吃文化老本的年代裡,還有一群人在堅持做原創,在為人們創造文藝作品。

這是一個良性的系統。

創造是一個文明向前發展的驅動。每個時代都是如此,人類是在一次次創新中,不斷進化和走向光明的。

不僅在文娛領域如此,在科技領域,也有堅持對創造力支持和開發的品牌。

比如,vivo——作為《樂隊的夏天》節目贊助商,他們抱持著一種對藝術的追求,和對創造的支持。

在早先“大環境”如此不振的時候,vivo選擇去支持《樂隊的夏天》這麼一檔有些“風險”的節目,選擇去支持那些有才華而默默的創作者,可見他們對音樂領域原創力的關注是持續而密切的。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vivo贊助《樂隊的夏天》

而且,在《樂隊的夏天》總決賽之前,vivo還在廈門舉辦了“印象夏日” X27 島嶼音樂節,提前傳遞年輕的力量。

旅行團、click#15、反光鏡、斯斯與帆等樂隊都到場演出,超級樂迷吳青峰也獻身助陣。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場面一度非常熱烈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click#15現場

vivo X27島嶼音樂節反響熱烈,這也證明了vivo對青年人的理解是對的,年輕人骨子裡還是喜歡有感染力的原創音樂,喜歡和那種買門票看流量明星演唱會更不一樣的東西。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vivo產品經理趙典對話何炅、吳青峰

這也讓那些多年沉澱的樂隊,找到了一個體面的方式,來展示自己。那些節奏、鼓點、人聲的配合中流淌著一種欣慰。音樂原創文化不會絕跡,總有人會為之注入年輕血液,也總有人會支持他們。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旅行團也來了

vivo用這種形式去激發更多人創作和分享的慾望。不止是節目中的樂隊,更是呼籲大家能夠看到更多聚光燈下、舞臺下、陰影裡、練功房裡,始終不放棄精神滿足感的樂隊,希望能夠像音樂節、live show那樣,跟越來越多人在一起,把創作的姿態化成一種魅力。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旅行團樂隊用vivo X27印象夏日現場互動

秉持著這種視野,相信vivo也會更智能、更新潮、更好玩,更滿足青年人對新鮮、創造力、個性的追求。

vivo在科技和美學上的不斷求索,就像音樂人對原創音樂的鑽研一樣,從未停止。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vivo打造原創音樂盛事“印象夏日”X27島嶼音樂節

vivo見證了這個夏天樂隊的力量,而樂隊也帶給vivo不同尋常的意義。他們盡最大的可能理解去幫助青年,支持創造。帶著這份熱忱,vivo也會像那些樂隊一樣,迎來燦爛美好的夏天。

朋友,玩樂隊嗎?窮到吃土那種"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