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下南洋第一站:梅州鬆口古鎮

千年鬆口,嶺南四大古鎮之一,是客家先民南遷的始居地之一,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處,歷史上的商業貿易繁榮之地,著名商貿重鎮。是明末以後客家人下南洋的第一站,有著“自古不認州”的盛名。

客家下南洋第一站:梅州鬆口古鎮

梅東橋

梅東橋位於梅江下游的梅州市梅縣區鬆口鎮市區內,它是梅州市梅縣區20世紀80年代以前梅江的三座大橋之一,梅東橋於1937年動工興建,歷時13年,於1950年竣工,這座橋還凝聚著海外華僑的鄉梓之情,建橋資金由華僑捐資,它像一條長虹把鬆口地區南北聯接起來,站在梅東橋橋面橋欄上,可飽覽鬆口鎮沿河店鋪和沿江兩岸風光,它是鬆口老八景之一。

老街繁榮路

建於明末的老街繁榮路,街道兩邊中西合璧的騎樓林立,儘管牆體斑駁,依然無法掩蓋當年的繁華和氣派,騎樓樓面上雕刻的充滿南洋風情的灰塑幾何圖案,仍然清晰可見。

世德堂

有著近400多年曆史的世德堂位於鬆口鎮銅琶村下店,是一座三堂兩橫三圍龍的客家圍龍屋建築,佔地近7000平方米,置身古屋,猶如行走在一座偌大的“皇宮”之中,門外有門、屋中有屋的建築構造,讓人頓感這座圍龍屋的宏偉壯觀,世德堂建於1645年,初建時有72天井,36廳,12個門樓,299間房,是其祖先智慧和汗水的結晶。

客家下南洋第一站:梅州鬆口古鎮

據傳,明末翰林李二何(李士淳)在皇宮任侍讀學士,教明末代皇帝崇禎的兒子朱慈烺讀書。清兵入關,李二何見大勢不妙,便攜皇太子朱慈烺潛逃至福建,後聽說侄子李直簡在老家鬆口建世德堂,李二何就回到鬆口把世德堂裡的大部分建築按皇宮模式進行建造,為使朱慈烺稱帝復明時有座行宮。

承德樓

承德樓是鬆口大力村的一棟十分華美的圍龍屋,建築面積三千多平方米,與承志堂相當,承德 樓內有48廳、18天井、108間房,承志堂是9個天井、60間房屋、136根木柱,兩者相比,梅縣的承德樓也毫不遜色,承志堂擁有大量極為精美的木雕藝術精品,廳堂上下、窗櫺內外、樑柱東西、儀門左右,無處不是木雕的世界。

元魁塔

位於距梅州市梅縣區鬆口鎮8公里的梅江下游銅盤村境內,其緣起據傳是因二何中解元后曾先後四次上京會試皆受挫,覺得鬆口之梅溪出口處"山川文峰欠佳",欲建塔以補"風水"之不足。建塔之地選擇在鬆口河去水轉彎之處。該塔屬樓閣式,呈八角形,有7層,高40餘米。塔的最頂端嵌有底徑約1米半,重達萬餘斤的鐵鑄寶葫蘆,至今無人說得清它是如何被置於塔頂之上的。

客家下南洋第一站:梅州鬆口古鎮

鬆口古鎮歷史悠久,過去曾是客家人乃至福建、江西等地人前往南洋的起始地,數以萬計客家先輩當年就是通過鬆口港離開家鄉漂洋過海遠赴他鄉,這裡也是他們從海外回到家鄉的第一站。鬆口成為海上絲綢之路商貿活動的一個重要港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鬆口建造了中國移民紀念碑以志紀念。鬆口具有豐富的文物古蹟和豐厚的人文資源,成為攝影創作取之不盡的題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