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客家古村的蝶變之路

在今春黑木耳收穫季,廣育村的黑木耳基地迎來一批批採摘遊客。受訪者供圖

夏末初秋的午後,驟雨初歇,空氣中瀰漫著清新的氣息。望著眼前的大山,羅燕芹感覺很親切。“這幾年村裡的特色種植業發展很快,我們年輕人有了施展才乾的舞臺。”就讀於華南農業大學,這個“95後”客家姑娘選擇回鄉實習,成為村旁黑木耳扶貧產業園的廠長助理。

羅燕芹的家鄉廣育村位於梅州市蕉嶺縣廣福鎮。近年來,當地圍繞解決人、財、地三個核心問題,以農村組織、土地、資金、勞務、產業五大要素為核心,探索實施五社協同的“活村”方案。廣東省宜居示範村、廣東省衛生村……這個民風淳樸的客家古村,正蝶變為遠近聞名的“明星村”。

當前,正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時期。如何釋放沉澱資源,推動產業興旺,是不少鄉村遇到的現實難題。在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劉義強看來,通過全要素聯動改革,廣育村既存的生產要素被盤活,經濟效率得以顯著提升,同時搭建起村莊內外聯通的平臺,吸引外部產業和資本入駐。“這一系列頗具首創精神的改革,與蕉嶺這片鄉村振興大潮下的‘試驗田’密不可分,對欠發達地區農村激活發展的內生動力源具有重要借鑑意義。”

村民變股東

土地“化零為整”後競價出租

32歲的黃福城是廣育村的致富能手。今年上半年,他一口氣向村裡的股份合作經濟聯合社租下30畝地發展木耳種植。

“這30畝地,涉及幾十戶人家,我現在不用一一去談,只要找村裡股份合作經濟聯合社就行,省去大量溝通成本。”黃福城說。通過遊客採摘、電商銷售和企業收購等途徑,他的黑木耳園每畝可實現五六千元的純利潤。

今年1月,廣育村84名村民代表齊聚廣福鎮政府,表決通過《蕉嶺縣廣福鎮廣育村集體資產股權量化實施方案》等文件。自此,廣育村成為蕉嶺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股權量化的第一個村,廣育村股份合作經濟聯合社也成為梅州首家農村股份合作集體經濟組織。

“讓我們感動的是,村民代表無一缺席,大家幹事的熱情很高!”廣育村黨支部書記黃忠鐸指出,股份合作經濟聯合社成立後,村民可憑持股份額享有集體資產的收益分配權,實現村民變股東、資金變股金、資源變資產。

廣育村股份合作經濟聯合社的成立,是蕉嶺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股份量化、確權到戶”的縮影。自去年6月被確定為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以來,蕉嶺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不斷深入。

去年以來,為解決承包地分散化、碎片化和低效使用等問題,廣育村在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依法保護集體土地所有權和農戶承包經營權的前提下,逐步建立村級土地合作社。

“我們探索設立村級土地經營權的股份合作模式,農民以承包經營權入股,以求將分散在每家每戶的耕地經營權‘化零為整’,實現股權到人、股份合作、集體運營。”黃忠鐸介紹,村級土地合作社以合適的價格集約土地,並將集約后土地以競價方式,實現每100畝土地由4至5戶家庭以合適的價格競價承租。

“對於土地租金增值部分,土地合作社進行二次分配,50%返還給土地出租農戶,50%歸作集體,用於村中關愛老人、公益事業等。”黃忠鐸說。同時,如確有個別村民因實際原因需要繼續耕作,可進行土地內部調劑,不影響競價出租。

“把閒置土地及老屋拿出來在村裡入股,一舉多得。”劉義強指出,通過成立土地合作社,地塊規模得以擴大,為整片利用奠定基礎,有利於提高農業規模化經營水平,實現集體和農民增收。“這個新模式把原來農民手中的土地激活起來,為蕉嶺發展烤煙、水稻制種、食用菌等現代農業產業創造了條件。”

醫治“跛腳”農業

特色優勢產業一體化經營

羅燕芹實習的黑木耳扶貧產業園,是廣育村近些年發展“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的寫照。該產業園由廣育村利用集體經濟扶持資金與產業幫扶資金投資興建,總投資約500萬元,佔地約10畝,實行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

產業是鄉村振興的核心載體,產業振興是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根本。過去,廣育村傳統農作物一年兩季,一季烤煙,一季稻穀,粗放式耕種方式抗風險能力弱、市場競爭力不強。“一旦遇上了颱風,基本就是顆粒無收。”村民黃新鳳說。

在成為廣育村“兩委”負責人之前,黃忠鐸在商海浸潤數十年,曾擔任廣福鎮工商聯黨支部書記。“我們村地處世界長壽之鄉,土壤富含‘長壽元素’硒,空氣與水質好、溫差大,但為何農業卻成為‘跛腳’產業?”

對此,曾十餘次到廣福鎮走訪的劉義強直言,欠發達地區的資源稟賦優勢本來就不明顯,若是以分散的土地、少量的資金延續傳統農業生產形態,收益自然一般。同時,村莊內部又缺乏引進產業的承接機制。他說:“通過創新要素組合方式,有效利用既有資源,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是廣育村走出困局的必由之路。”

記者在黑木耳扶貧產業園看到,幾十個村民忙著栽培菌種、製作菌棒、養菌,黃芹就是其中一位。“在這上班,一個月有4000元左右的工資,也能照顧家裡。木耳落地後採摘,又可以增加一筆收入。”她笑言。

據瞭解,在前期土地流轉基礎上,廣育村利用村集體經濟建設廠房和種植基地,然後每年以20萬元價格租賃給蕉嶺縣南山壽公司,探索“黨支部+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形式,聯手組建產業化聯合體。同時,村黨支部組織農戶成立產業合作社,發展專業化生產,形成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模式。

黃福城是廣育村黑木耳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我們合作社與木耳企業達成協議,為農戶提供購買菌包、技術指導、保價收購等服務。”他指出,通過開展產業合作,有利於解決農戶傳統種植模式風險大、競爭力較弱的問題,為村民提供內有技術、外有銷路的產業鏈服務。

以產業為引領

生產要素高效匹配釋放更多紅利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多元資金不斷湧入,“錢從哪兒來,怎麼才能用好”的問題愈發突出。為此,廣育村按照因地制宜、入社自願的原則,探索成立廣育村資金互助社,並設立村級互助基金。

“基金遵循社員自辦、民主管理、政府引導、社員受益、風險可控的原則。”廣福鎮黨委書記陳國政表示,廣育村互助基金的資金來源為村民自籌、財政支持和社會捐贈三部分:以家庭為單位,按照自願入社原則,每戶籌集2000元,總共300戶;蕉嶺縣財政一次性支持20萬元;新鄉賢等熱心人士捐贈不低於20萬元。“我們實際籌款103萬元。”黃忠鐸說。

之後,在互助基金中設置100萬不動本基金,用於廣育村村集體、農業合作社及村民在農行擔保貸款,擔保貸款總額度為300萬元。100萬元不動本基金的利息,一部分歸村集體,一部分返還給資金互助社社員。這樣,通過政府搭臺、銀行助力方式,建立起“風險補償基金+金融+廣育村資金互助社”的村集體增信機制。目前,7戶村民申請的21萬元貸款已獲批。

華南農業大學城鄉融合發展研究中心教授馬華長期關注農村基層治理與經濟發展。“村集體增信機制找到了痛點!”他指出,農村發展產業有資金需求,金融機構有規避風險的責任,建立村級“基金池”是一個創新,把信用薄弱點轉化為可控的風險,保障農戶和金融機構的權益。

“農村的產業發展有了金融的支持,做到貸款‘下得去、運行得好、收得回’,實現良性循環。”馬華認為,推廣“基金擔保+村集體審核+銀行授信”合作方式,為廣育村帶來多渠道、多方式的融資服務,有助滿足農戶短期種養、技術設備購買、更新和產業投資等方面的資金需求,也為廣育村股份合作經濟聯合社開展項目投資提供資金支持。

劉義強看好全要素聯動改革的前景。他指出,廣育村推動股份合作經濟聯合社、土地合作社、資金互助社、勞務合作社、產業合作社等五社進行協同,實質是探索農村土地、勞務、資金、產業新型合作模式,旨在盤活農村沉睡資源要素和內生金融市場活力,獲得內生髮展動力源。“把米、紅豆、紅棗熬製成八寶粥,能得到更多增加值。”他說。

“籌得資金後,只有投入到產業中才能增值,但如果土地沒能集約利用,或者企業階段性的集中用工需求無法得到滿足,都很難產生實際效益。”在劉義強看來,“五社協同”模式把原有閒散要素進行緊密化組織,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率,同時外來技術、資本與村集體經濟、村民間形成了穩定的合作平臺,使得農村特色產業具有更大增值空間,各方可供分享的發展紅利自然也會更大。

南方日報記者 龔春輝 胡良光

通訊員 祝銀清 汪敬淼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