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老菜市這碗生煮大腸粉,出了兩廣很難遇得上

南寧老菜市這碗生煮大腸粉,出了兩廣很難遇得上

南方米粉北方面條,雖然地分南北,但南北都普遍以這類條狀碳水化合物為主食。既是主食,就相應有副食搭配。所謂副食,說白了就是菜。北方人吃麵條,可能未必要菜來佐,加點辣椒和醋,就能吃得很嗨,善於從麵條本身找滋味。南方人吃米粉,除非為了健康、減肥等其他原因忌菜,才吃不加任何菜的素粉——地方話裡稱白粉,和公安部門的打擊對象是兩碼事。沒肉菜的米粉實在不堪一吃,米粉本身是沒有什麼味道的,因其製作方法往往還導致營養大量流失,沒點菜補充一下不行。北方人吃米粉往往覺得不飽,就是這個原因,連南方人菜少了都常常吃不飽。

南方米粉號稱有多少種類,我扳著指頭就能說出數十上百個名字。但是,米粉起名的規律,少數按來源地和製作方法起名,桂林米粉按來源地取名,生榨米粉按制粉工藝取名,其餘大多是按所配的菜來取名,牛腩粉、叉燒粉、燒鴨粉、豬雜粉等等,一應如此。這種簡明直接的起名,讓人一聽就知道是什麼內容,比機關的公文要容易讓人明白。去吃米粉,食客往往簡略交待,“二兩叉燒”,“三兩牛腩”,大師傅自然心領神會,他要的是叉燒粉或牛腩粉,而不是要吃這兩個菜。

前幾天,和一老哥們到南寧一個著名的老菜市官塘,就在菜市旮旯吃了頓生煮的大腸粉,高興得猶如中了彩,實在是撿了個大便宜。這東西,就算在南寧,也是可遇不可求。

官塘市場是個南寧本地人都知道的老菜市,被一大堆黨政企事業單位簇擁著。幾十年前南寧小得像個山村,官塘附近的民主路、建政路集中了一批自治區機關和中區直企業,連上班帶安家都在一個大院裡。從官塘菜市直插進去,就是南寧最大的人民公園。菜市旁邊,是南寧展覽館,在新區那些會展新貴沒建成前,熱鬧無比。幾十年來,隨著城市的擴張和市場建設的鋪開,加上機關不斷外遷,相形之下,官塘菜市的規模、名氣就不那麼顯赫了。但畢竟底子還在,這裡的菜和日用百貨品還是相當豐富。住在這一帶的人,靠這個菜市,解決生活問題基本上可以不用走很遠。

南寧老菜市這碗生煮大腸粉,出了兩廣很難遇得上

和我一起來的老哥,原先就住在菜市對面的文化廳大院,讓我非常羨慕。雖說不至於燒熱鍋再下樓來買蔥,但平時買菜買點生活用品,太方便了。更有一等好處,菜市裡外,到處都是可口飲食,琳琅滿目,應有盡有,可當主食填一頓肚子,也可當零食磨磨牙齒。連賣豬肉的攤子沒隔幾步,就有人擺攤賣米粉,吃米粉的人端坐攤前,痛快淋漓地吃,毫不介意菜市裡的五味雜陳。一些南寧本地土產的吃貨,久不久就在網上吆喝一下,鼓吹官塘美食。本地傳統小吃和外地流傳過來的,從一般的米粉、麵條、包子、餃子、快餐,到各種涼茶、龜齡膏、奶茶,種種吃喝,一應俱全。有家個體戶,擺了個爐子當街煎水豆腐,生意竟無間斷,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不知道在此煎了多少年豆腐,不時還有吃貨在網上叫聲好。讓人頓足捶胸的是,那哥們退休後,一撒腿跑到郊區買了套大房子,搬過去養老了,眼睜睜看著他白白浪費了這上好資源。

來這裡的顧客,一種專門來過嘴癮或填肚子,多是周圍機構的小白領,或是慕名、留戀此處美食的本地土著。還有一種,就是附近住戶過來買菜,買好菜就回家做飯,很少停留下來吃幾口。以前我常和那哥們來此買菜,通常是買好菜就上他家做,也很少光顧此處美食。他們這些老顧客,連菜市的人都混熟了。這老哥是活雞、牛肉、青菜、佐料都有專門的攤檔關照。這次一起來,就是他要提預訂好的幾斤牛肉回去。各自買好東西后,已是午餐時分,他提議帶我去吃生煮大腸粉,我愉快地答應了。

大腸屬於豬下水,兩廣地區沒有“肥腸”的叫法,一概稱之為“豬大腸”。兩廣以外,就是叫肥腸的多了,尤其是西南地區。豬大腸有有適量的脂肪和很強的韌性,以“肥”稱其名,可能是腸壁上掛著一串串脂肪,但這東西是大腸異味的來源,烹飪前一般要去掉,遠不如豬肚那樣厚。稱作肥腸,就不知道還夠不夠格了。據我所知,公雞被閹了後,就叫做閹雞了,公雞的名號自然喪失。名器事關重大,“名與器不可假人”。歷來政客奪權,往往先奪人的名,再剝其實。豬大腸何德何能,被剝去肥油後,還能保留“肥腸”的名號,比那些被屬下幹掉了的帝王將相要強稍許。

包括肥腸在內的牲畜下水,容易引發人們的不潔想象。所以,有些地方、有些人是不吃下水雜碎的,宰了禽畜,下水就扔掉。而在另一些人看來,這簡直就是暴殄天物。我覺得,愛吃下水雜碎的人,要遠多於不吃的人。兩廣人吃下水,喜歡生炒生煮,求其鮮其脆,在乎的是那種口感。生炒生煮下水貨,要點功夫。這些東西必須整治很乾淨,才能拿出來賣。一翻清掃,首先就很費工夫。鹽、麵粉甚至小蘇打都得用一下,連洗好幾輪。洗時兩眼圓瞪,看著這東西,心情不會很愉快。所以,很多人好這一口,但買回家親自做的不多,頂多天冷時買些現成的回去下火鍋。

其次,所有的下水,如果生做,很考究火候。稍差分毫,不是沒熟便是又硬又韌,過火一點都不成,辜負了那番對口感的期盼。現在那種科班出身的年輕廚子,大多很難炒出一碟正當火候的好下水來,這是要積累些經驗的。生炒不成,只有一個辦法解決,先焯過水,把下水食材先弄得軟熟,再進一步加工。南寧剛流行川菜時,吃火鍋,要是點了豬腸或豬肚,上來的料都是已過了水的半成品,這東西下鍋,可以燙熟,也能煮得很軟爛,但下水貨那種生脆的口感必定不復存在。我初時點菜,總要求店家上生貨,店家一概拒絕,因為這些下水貨一買回來,就是先焯水備用。後來往西南諸省市走多了,才明白人家並不像老廣,那麼垂青於下水貨的生脆口感。

南寧老菜市這碗生煮大腸粉,出了兩廣很難遇得上

很多地方以肥腸為佐菜,配米粉、麵條吃,也成了當地名小吃,比如貴州的腸旺面、腸旺粉和川渝的肥腸面,都是不該錯過的好味道。拿肥腸當臊子,吃米粉或吃麵條,則大多是先滷好燉爛的。貴州腸旺面、腸旺粉是極負盛名的傳統小吃,其中的“腸”即豬大腸,“旺”指豬血。是用肥腸和血旺分別製成臊子,加上五花肉製成的脆臊,作為澆頭,另淋上用腸油、脆臊加辣椒油製成的紅油,有血嫩、面脆、辣香、湯鮮的風味和口感。其中的腸臊,是把肥厚的豬大腸越肥治乾淨除腥後,放在木盆或瓷瓦盆中,加花椒、山奈、八角等香料煮將熟,撈出切片再下砂鍋,用姜、蔥、山奈、八角等小火慢燉而成,做到除腥味,出香味,口感肥嫩,非常入味,一嘴鮮香。

川渝的肥腸面,好似更講究的是香味而非口感。重慶小面有以肥腸為臊子的,做時要先摘盡腸壁油脂,經過搓鹽、醋洗、浸煮、炒制等一系列工序,腥騷裉盡,香氣逼人,軟糯彈牙,口感(火巴)爛。小面原來是素面,現在很多臊子、配菜可以配,但若發現有肥腸,選定就好,一大勺肥腸蓋在拌好的面上,想吃得多嗨就有多嗨。

下水貨配米粉、麵條均為絕配。可能我見識太少,出了兩廣,就幾乎沒發現過新鮮下水現做菜碼的米粉、麵條。中國地方太大,烹飪流派太多,各地有各地的愛好。一條肥腸,有的地方要滷得滾瓜爛熟香味鋪陳才讚歎,有些地方如兩廣,卻注重口感脆嫩鮮味天然,只能說各有所好罷了。其實。兩廣的米粉、麵條,還有一種生料現煮的,就是豬雜、牛雜粉面,用豬下水或牛下水現煮米粉或麵條。但不知道是偷懶或是食材價格太貴,現在一般的豬雜粉,多是僅配豬肝、瘦肉和粉腸三樣,而且粉腸極薄,不堪一吃。有些名氣大、愛惜牌子的店,會著意搞些竹腸、花腸、七寸之類的好料,總是很快售罄。一般米粉店的豬雜粉,其實沒甚吃頭——粉腸幾乎都是煮得像我的臉皮一樣,堅忍不拔。

所以,這天在官塘菜市吃到一碗純豬大腸粉,簡直如同發了意外之財。這菜市我不常來,居然不知道藏著這神品。這個店店面很小,在菜市側門的臺階邊,擠了個小門面,其中一半用來做了廚房,另一半隻能擺下了個小桌,可容一對情侶擠緊點吃一頓。其餘的食客,就只能擠到臺階下兩張拼在一起的小方桌旁享用,擠得緊點兒的話,約莫能擠下十個人,一把大遮陽傘可遮風擋雨。就這麼一點螺螄殼裡的道場,我那哥們說已經開了很多年了。這家店主推的,是各種以食材取名的米粉和粥,南方通常能應付一頓飯的小吃。老闆拉了條橫標告示,“一碗有豬大腸的豬雜粉”。老實說,我在南寧也是第一回遇上有大腸的豬雜粉,這不是撞彩了嗎?價錢還不貴,一大碗足有近十片大腸的米粉,才九塊錢。

看人家煮大腸粉,非常簡單。鍋裡倒油燒入,下切好的大腸稍炒,也就是隨便翻幾勺,然後從大鍋裡舀一勺骨頭湯進鍋,撒一把豆芽,滾後攪幾下,下米粉,下醬油、味精、鹽,把鍋提起,整鍋倒入大碗中,大功告成。不到一分鐘的操作,行雲流水,毫不拖泥帶水。加點蔥花、辣椒,端回桌上,先喝幾口湯,吃一口米粉,再夾塊肥腸幸福地塞進嘴,咀嚼起來。真個是湯鮮粉嫩,大腸脆滑,輕輕一嚼便能咬斷。前面說過,吃下水有一種追求,那便是老廣所追求的脆嫩,牙齒一合,腸肉輕彈,愜意地連嚼幾口,把它送下肚去。這樣現煮的鮮大腸,跟骨頭湯混在一起,還會自然生出一股奇異的鮮味,不是肉味,勝比肉鮮。據說大腸含膽固醇甚高,我想,這股與眾不同的鮮味,大概是膽固醇味吧。

南寧老菜市這碗生煮大腸粉,出了兩廣很難遇得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