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頭鯉 [雲南玉溪江川區]

大頭鯉的體形與鯉魚十分相似,但頭部較寬大,體形似鯉,所以得名“大頭鯉”。在中醫學上還可將其入藥,具有滋補、祛風的療效。近年來種群數量不斷減少,亟待保護。大頭鯉為我國特有種,僅分佈於雲南省的星雲湖和杞麓湖。因其肉細嫩,含脂量高,味美,營養豐富,頗受人們歡迎。

尾柄細長。體長9—12釐米,最大體重可達2千克。頭特別大而寬,頭長大於體高和背鰭基長;頭背寬而平坦。口闊且大,亞上位,弧形,口裂顯著傾斜,口寬大於吻長。無須。下嚥齒主行第二枚齒齒冠具2-5道溝紋。鰓耙排列甚細密,在48個以上,其長度超過鰓絲長。鱗大,側線鱗34-37個。背鰭 大頭鯉

和臀鰭均具帶細鋸齒的硬刺。背、腹鰭起點相對或背鰭稍長,背鰭基長,鰭條短,外緣深凹,胸、腹、臀鰭均大;胸鰭達腹鰭。尾鰭下葉為橘紅色。背鰭的起點大約於腹鰭相對,距尾鰭的基部比距吻端的距離略近。背鰭頜臀鰭硬刺的後緣均具鋸齒。尾鰭呈深叉狀。鰾具2室。

喜歡生活在水深而水質較清澄的水體中上層,對惡劣環境耐受力差,若水質混濁或離開水體則易死亡。性活躍,游泳迅速。食性較單一,大小個體的食性差異不大,幾乎均以大型浮游動物的枝角類和橈足類為食;有時也雜食些硅藻、絲狀藻和龜甲輪蟲等,但數量很少。

雲南的六大名魚

2、滇池高倍鯽魚 [雲南昆明晉寧區]

 滇池高倍鯽魚是滇池土著魚類,上世紀70年代中期在滇池及其水系自然形成的三倍體鯽魚種群,系全雌性群體,行孤雌繁殖,保持了品種性狀的穩定和群體生存延續而成為鯽魚家族的新秀。滇池高背鯽魚是我省名貴土著魚類,在我省滇池、星雲湖、程海、牛欄江、金沙江等江河湖泊中均有一定的種群數量,有充足的種質資源,屬滇池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保護對象。

滇池高背鯽魚體形為紡錘型,體長為體高的2.28倍,體色銀灰,背部色較深,腹部色較淺。喜集群,特別喜在底質肥沃的淺水帶棲息和攝食。屬雜食性魚類,主要以腐殖質、營養碎屑為食,可清潔水底雜質,還攝食部分藻類,對水體有較好的淨化作用。高背鯽魚適應性較廣,能在湖泊、水庫、池塘、壩塘等水域生長,最適生長水溫24-30℃。該魚生長迅速、繁殖力強、抗病力強、個體較大、易於養殖,一般二齡可達到300克-500克,三齡個體長到1000克以上的也常見,最大個體3000克。

 滇池高背鯽魚肉味鮮美,肉質細嫩,極為可口。鯽魚營養價值極高,每百克肉含蛋白質13克、脂肪 11克,並含有大量的鈣、磷、鐵等礦物質,特點是營養素全面,含糖分多,脂肪少,所以吃起來既鮮嫩又不肥膩,還有點甜絲絲的感覺。高背鯽魚所含的蛋白質質優、齊全,容易消化吸收,是肝腎疾病、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良好蛋白質來源。經常食用,可補充營養,增強抗病能力。高背鯽魚有健脾利溼、和中開胃、活血通絡、溫中下氣之功效。對脾胃虛弱、水腫、潰瘍、氣管炎、哮喘、糖尿病有很好的滋補食療作用。民間常給產後婦女燉食鯽魚湯,既可以補虛,又有通乳催奶的作用。先天不足,後天失調,以及手術後、病後體虛形弱者,經常吃一些高背鯽魚是很有益的。肝炎、腎炎、高血壓、心臟病、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的患者也可以經常食用,以補營養,增強抗病能力。高背鯽魚子能補肝養目,鯽魚腦有健腦益智作用。適用所有人群,醫典有云:“與病無礙,諸魚中惟此可常食。”食用量每餐40克

 滇池高背鯽魚做法有紅燒鯽魚、清蒸鯽魚、清湯鯽魚、油炸鯽魚(個體較小,規格在100克以下適用)、醃製鯽魚、酸辣鯽魚、煎燉鯽魚、晒制乾魚等。其中清蒸、清湯營養效果最佳,冬令時節食之最佳。平素用鯽魚與豆腐搭配燉湯營養最佳。

雲南的六大名魚

3、雲南裂腹魚 [雲南怒江福貢縣]

雲南裂腹魚 ,體狹長,稍側扁。一般長約15釐米,大者可至30釐米。頭呈錐形,口下位。下脣肉質,後緣遊離,具左右2葉,無明顯的中葉,脣後溝不連續,下頜內側微角質化,但不形成銳利的邊緣。須2對,幾等長,較眼徑略長或相等。吻須的末端到達鼻孔後緣的下方;頡須末端達眼球中部的下方。下嚥齒3行,細長,頂端彎曲。鱗細小,腹部自鰓峽至胸鰭末端下方裸露無鱗;側線鱗較體鱗為大,臀鰭和-兩側均有大鱗。背鰭Ⅲ8,不分枝鰭條的硬刺後緣有鋸齒。臀鰭Ⅱ5。體背和側面青灰色,具有多數不規則的小黑斑點,腹部銀白色。

自然條件下,喜生活於水質清新的江河、水庫、湖泊中。人工馴養條件下,能在池塘中飼養。屬中小型亞冷水性魚類,雲南特有種。現數量很少。

雲南的六大名魚

4、滇池金線䰾 [雲南昆明晉寧區]

 滇池金線䰾,俗稱金線魚,是僅產於滇池流域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外來種入侵、水體汙染、生境喪失、過度捕撈等原因,在滇池湖體已逐漸消失肉可入藥,有滋陰調元,暖腎填精的功效。主治虛老損傷、腎虛滑精等症。食物以動物性誘餌為主,幼魚主食枝角類和橈足類,亦食少量的絲狀藻和高等植物碎屑,隨魚體的增長,逐漸轉為捕食小蝦,甚至部分小魚體長,側扁,頭後背緣隆起。吻尖。須2對,口角須較長。鱗小,呈圓形,覆瓦狀排列,側線鱗稍大,約70枚。鰓耙短小,排列稀疏

雲南的六大名魚

5、絲尾鱯 [雲南怒江瀘水市]

絲尾鱯稱白鬚公魚,馬來西亞稱Baung。

 頭部扁平呈圓錐形,軀幹部圓柱形,背部較高。背鰭棘後緣有倒刺,胸鰭棘前緣有鋸齒,後緣鋸齒粗大。有脂鰭,鰭基與臀鰭相當。尾鰭分叉,上葉延長成絲狀。有須4對,包括鼻須1對,上頜須1對,下頜須2對,其中上頜須很長,末端超過腹鰭伸達臀鰭附近。體裸露無鱗,側線完全。體色發灰,腹部銀白,體表及鰭上均無黑斑。

 絲尾鱯屬熱水性魚類,生活溫度為15℃~37℃,最適溫度26℃~32℃,低於15℃明顯不適,14℃魚體失去平衡。pH6.5~8.5,對水中溶解氧要求不高。屬底層魚類,集群特性明顯,較易起捕。在馬來西亞,絲尾鱯通常分佈在河口受潮汐影響的河段直到上游的緩流水域,也棲息於稻田附近的渠道。喜歡棲息於不是非常清澈的水域,水深達2~4米。沒有泥漿的湖泊或水壩的岸邊水域是它們的首選棲身地。

 該魚為動物性為主的雜食性,天然條件下,幼魚以浮游生物為食,成魚則以幼蟲、小魚、甲殼類、水生昆蟲、水蚯蚓和有機碎片等為食。人工條件下,可攝食各種商品飼料及其配合飼料。

雲南的六大名魚

6、鱇浪白魚

 鱇浪白魚學名:Anabarilius sgrahami (Regan)地方名:抗浪魚

 體細長,略圓,背部稍平直。腹稜自腹鰭基至-。頭長,其長顯著大於體高。吻尖。口亞上位。頜部突起和凹陷不明顯。無須。鰓耙35~38。側線位體側中線的稍下方,前端急劇下彎。背鰭無硬刺;臀鰭起點位背鰭末端的後下方。

 生活在開闊水面的中上層。以食浮游動物為主。生殖期集中在6~7月。個體小,數量多,肉味鮮美,為雲南特產經濟魚類之一。分佈於雲南撫仙湖

雲南的六大名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