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難忘第一口油雞樅'

"

讓我們一起傾聽親歷者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

原創:崔玉寶,1968年12月上山下鄉赴雲南西雙版納橄欖壩農場,長期在農場醫院工作。1979年3月返城回滬。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國慶假期,雲南中醫學院老同學劉志勤夫婦攜小外孫來上海玩迪士尼,千里迢迢帶了鮮雞樅和乾巴菌送我們。鮮雞樅和乾巴菌都是乘飛機來上海前當天買的,近聞,特殊的菌香混和著紅土地的泥香撲鼻而來。

雲南多菌類山珍,除了雞樅菌、乾巴菌,各種食用菌數不勝數,諸如大紅菌、奶漿菌、牛肝菌、松茸菌等等,很多在雲南當知青時都品嚐過。由此,現在每每回雲南,只要是出菌的季節,同學、戰友、朋友都會用各種菌子來招待。

當然,於我而言,在各種菌子中,最鍾情的是雞樅菌,常常勾起第一次吃油雞樅的美好回憶。

74年3、4月份,學校組織學生畢業實踐,我和幾位同學去了一平浪鹽礦職工醫院。期間,有一段時間讓我去鎮上的一個診所,跟一位名叫高和的老中醫抄方學習。

高和50多歲高高的個子,身子也很壯實,醫術在當地頗有些影響。我除了抄方學習,還和他共進午餐。

正處文革期間,物資匱乏,食物也一樣,雞鴨魚肉都很稀罕。老高和作為名老中醫,時有病人為了感激送些好吃的。老高和不分彼此,讓我一起共享,打打牙祭。所以,跟著老高和也吃過一些好東西。但是,印象最深的,至今難忘的,卻是吃老高和的油雞樅。

那時只有22、3歲,在農場的兩年多時間裡,吃老職工的豆豉多,讀書期間,作為窮學生,在昆明又無親無眷,此前不知油雞樅為何物。所以,午餐時,當老高和拿出裝在瓶子裡的油雞樅讓我佐餐,就感到很新鮮,吃在嘴裡,則又訝異於世上能有如此美味佳餚。油雞樅嚼起來既有韌性,又滿嘴留香,其味之鮮美,勝過雞鴨魚肉,難於詳表。以後午餐時頓頓都有油雞樅,漸漸的竟吃上了癮。

雞樅,真菌類植物,又叫雞樅蕈、雞菌、雞堫、雞宗、雞肉絲菇、傘把菌、雞樅菌、雞腳麟菇、蟻樅、傘把菇等,是食用菌中的珍品之一。古人有文:"雞樅菌,秋七月生淺草中,初奮地則如笠,漸如蓋,移晷紛披如雞羽,故名雞,以其從土出,故名樅。"所以,7、8月份,雨季時節,每遇下雨,雞樅就會從土裡鑽出來。雞樅大多為窩雞樅,亦即一發現就是一大窩的那種,運氣好時一窩可拾得上百斤。

雞樅煮湯,鮮甜無與倫比,賽過雞湯。古人亦曾讚譽:“無骨乃有皮,無血乃有肉,鮮于錦雉膏,腴於錦雀腹”。之所以味美,自然與其含有成份有關。雞樅不僅含有鈣、鎂、鐵、磷、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熱量、灰分、核黃素、尼克酸等多種營養成分,僅氨基酸含量就多達16種。

食用鮮雞樅有季節性,所謂“過了這個村沒了這個店”,要吃須等來年。而油雞樅則可常常享用。故而,雲南人多會在當季買了鮮雞樅,自制油雞樅。

油雞樅的做法也簡單,用鮮雞樅1公斤,幹辣椒50克、花椒10克、八角30克、菜油500克,先將雞樅削去泥土,清洗乾淨,順杆斜刀切片,晾乾水分;幹辣椒切為小段備用。將炒鍋用旺火燒熱,注入菜油,燒至起青煙,放入蔥頭兩個熗鍋,去菜油味;然後放入花椒、幹辣椒、八角微炸;再放入雞樅,在小火上炸至雞樅水分收幹,黃而不脆起鍋,放入瓷壇內貯藏。若需要,花椒、幹辣椒、八角炸後可撈出,再放雞樅炸幹。

油雞樅不但可以作為佐酒下面過飯的菜點,其味甜、香、麻、辣具備,又是很好的調料,被稱為滇中珍品。

我68年去版納橄欖壩農場當知青,79年返城,以後也常回雲南,數十年間,吃過的雞樅菌很多。昆明的朋友也時會帶油雞樅過來。不知是現在好吃的東西太多,嘴刁了,亦或環境有變,品質異化,一直覺得,在老高和那裡平生第一次吃的油雞樅是最好吃的,至今念念不忘。

"

讓我們一起傾聽親歷者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

原創:崔玉寶,1968年12月上山下鄉赴雲南西雙版納橄欖壩農場,長期在農場醫院工作。1979年3月返城回滬。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國慶假期,雲南中醫學院老同學劉志勤夫婦攜小外孫來上海玩迪士尼,千里迢迢帶了鮮雞樅和乾巴菌送我們。鮮雞樅和乾巴菌都是乘飛機來上海前當天買的,近聞,特殊的菌香混和著紅土地的泥香撲鼻而來。

雲南多菌類山珍,除了雞樅菌、乾巴菌,各種食用菌數不勝數,諸如大紅菌、奶漿菌、牛肝菌、松茸菌等等,很多在雲南當知青時都品嚐過。由此,現在每每回雲南,只要是出菌的季節,同學、戰友、朋友都會用各種菌子來招待。

當然,於我而言,在各種菌子中,最鍾情的是雞樅菌,常常勾起第一次吃油雞樅的美好回憶。

74年3、4月份,學校組織學生畢業實踐,我和幾位同學去了一平浪鹽礦職工醫院。期間,有一段時間讓我去鎮上的一個診所,跟一位名叫高和的老中醫抄方學習。

高和50多歲高高的個子,身子也很壯實,醫術在當地頗有些影響。我除了抄方學習,還和他共進午餐。

正處文革期間,物資匱乏,食物也一樣,雞鴨魚肉都很稀罕。老高和作為名老中醫,時有病人為了感激送些好吃的。老高和不分彼此,讓我一起共享,打打牙祭。所以,跟著老高和也吃過一些好東西。但是,印象最深的,至今難忘的,卻是吃老高和的油雞樅。

那時只有22、3歲,在農場的兩年多時間裡,吃老職工的豆豉多,讀書期間,作為窮學生,在昆明又無親無眷,此前不知油雞樅為何物。所以,午餐時,當老高和拿出裝在瓶子裡的油雞樅讓我佐餐,就感到很新鮮,吃在嘴裡,則又訝異於世上能有如此美味佳餚。油雞樅嚼起來既有韌性,又滿嘴留香,其味之鮮美,勝過雞鴨魚肉,難於詳表。以後午餐時頓頓都有油雞樅,漸漸的竟吃上了癮。

雞樅,真菌類植物,又叫雞樅蕈、雞菌、雞堫、雞宗、雞肉絲菇、傘把菌、雞樅菌、雞腳麟菇、蟻樅、傘把菇等,是食用菌中的珍品之一。古人有文:"雞樅菌,秋七月生淺草中,初奮地則如笠,漸如蓋,移晷紛披如雞羽,故名雞,以其從土出,故名樅。"所以,7、8月份,雨季時節,每遇下雨,雞樅就會從土裡鑽出來。雞樅大多為窩雞樅,亦即一發現就是一大窩的那種,運氣好時一窩可拾得上百斤。

雞樅煮湯,鮮甜無與倫比,賽過雞湯。古人亦曾讚譽:“無骨乃有皮,無血乃有肉,鮮于錦雉膏,腴於錦雀腹”。之所以味美,自然與其含有成份有關。雞樅不僅含有鈣、鎂、鐵、磷、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熱量、灰分、核黃素、尼克酸等多種營養成分,僅氨基酸含量就多達16種。

食用鮮雞樅有季節性,所謂“過了這個村沒了這個店”,要吃須等來年。而油雞樅則可常常享用。故而,雲南人多會在當季買了鮮雞樅,自制油雞樅。

油雞樅的做法也簡單,用鮮雞樅1公斤,幹辣椒50克、花椒10克、八角30克、菜油500克,先將雞樅削去泥土,清洗乾淨,順杆斜刀切片,晾乾水分;幹辣椒切為小段備用。將炒鍋用旺火燒熱,注入菜油,燒至起青煙,放入蔥頭兩個熗鍋,去菜油味;然後放入花椒、幹辣椒、八角微炸;再放入雞樅,在小火上炸至雞樅水分收幹,黃而不脆起鍋,放入瓷壇內貯藏。若需要,花椒、幹辣椒、八角炸後可撈出,再放雞樅炸幹。

油雞樅不但可以作為佐酒下面過飯的菜點,其味甜、香、麻、辣具備,又是很好的調料,被稱為滇中珍品。

我68年去版納橄欖壩農場當知青,79年返城,以後也常回雲南,數十年間,吃過的雞樅菌很多。昆明的朋友也時會帶油雞樅過來。不知是現在好吃的東西太多,嘴刁了,亦或環境有變,品質異化,一直覺得,在老高和那裡平生第一次吃的油雞樅是最好吃的,至今念念不忘。

知青往事:難忘第一口油雞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