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

夏商時期的文明程度是否很高?高到什麼程度?這是很多人在讀夏商曆史時總會有的疑問。

"

夏商時期的文明程度是否很高?高到什麼程度?這是很多人在讀夏商曆史時總會有的疑問。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河南鶴壁鹿臺閣(仿商代鹿臺建築)

如果只看古代文獻和文物圖片,絕大多數人都會驚歎,沒想到夏商時期中國就有如此高度的文明和精美的器物了!但再看一些考古分析,又會發現夏商時期生產力落後,人們還處於刀耕火種階段,掙扎在溫飽線附近,讓人唏噓不已。

"

夏商時期的文明程度是否很高?高到什麼程度?這是很多人在讀夏商曆史時總會有的疑問。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河南鶴壁鹿臺閣(仿商代鹿臺建築)

如果只看古代文獻和文物圖片,絕大多數人都會驚歎,沒想到夏商時期中國就有如此高度的文明和精美的器物了!但再看一些考古分析,又會發現夏商時期生產力落後,人們還處於刀耕火種階段,掙扎在溫飽線附近,讓人唏噓不已。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刀耕火種(究竟哪個才是真商朝?)

其實這兩種觀點都沒有錯,只是參照物和出發點不同,才會得出不同的結果。

今天我們就圍繞百姓最關心的"衣食住行",為大家全景展示商人的生活狀態,至於商朝文明是否先進,由您自己來判斷。

"

夏商時期的文明程度是否很高?高到什麼程度?這是很多人在讀夏商曆史時總會有的疑問。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河南鶴壁鹿臺閣(仿商代鹿臺建築)

如果只看古代文獻和文物圖片,絕大多數人都會驚歎,沒想到夏商時期中國就有如此高度的文明和精美的器物了!但再看一些考古分析,又會發現夏商時期生產力落後,人們還處於刀耕火種階段,掙扎在溫飽線附近,讓人唏噓不已。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刀耕火種(究竟哪個才是真商朝?)

其實這兩種觀點都沒有錯,只是參照物和出發點不同,才會得出不同的結果。

今天我們就圍繞百姓最關心的"衣食住行",為大家全景展示商人的生活狀態,至於商朝文明是否先進,由您自己來判斷。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3甲骨文是商代考古的有力佐證

因商朝早期的資料較少,不能完全描繪出商人的衣食住行,本文描繪的場景都是商晚末期繁榮時期的景象。該階段有大量甲骨文(金文)記錄和考古實物支撐,再加上先秦時期文獻佐證,可以清晰描繪出商人的生活圖畫。

※ 食

民以食為天,首先談商人的吃喝大事。

據專家考證,商代時中國飲食已經發展到一定水平,不僅有主、副食之分,還有為王公貴族專門服務的廚師,如商初名相伊尹就是一名高明的廚師。當時廚師已經有詳細的分工,掌握了煮、蒸、烤、醃等烹飪技法,為中國美食奠定了初步基礎。

"

夏商時期的文明程度是否很高?高到什麼程度?這是很多人在讀夏商曆史時總會有的疑問。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河南鶴壁鹿臺閣(仿商代鹿臺建築)

如果只看古代文獻和文物圖片,絕大多數人都會驚歎,沒想到夏商時期中國就有如此高度的文明和精美的器物了!但再看一些考古分析,又會發現夏商時期生產力落後,人們還處於刀耕火種階段,掙扎在溫飽線附近,讓人唏噓不已。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刀耕火種(究竟哪個才是真商朝?)

其實這兩種觀點都沒有錯,只是參照物和出發點不同,才會得出不同的結果。

今天我們就圍繞百姓最關心的"衣食住行",為大家全景展示商人的生活狀態,至於商朝文明是否先進,由您自己來判斷。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3甲骨文是商代考古的有力佐證

因商朝早期的資料較少,不能完全描繪出商人的衣食住行,本文描繪的場景都是商晚末期繁榮時期的景象。該階段有大量甲骨文(金文)記錄和考古實物支撐,再加上先秦時期文獻佐證,可以清晰描繪出商人的生活圖畫。

※ 食

民以食為天,首先談商人的吃喝大事。

據專家考證,商代時中國飲食已經發展到一定水平,不僅有主、副食之分,還有為王公貴族專門服務的廚師,如商初名相伊尹就是一名高明的廚師。當時廚師已經有詳細的分工,掌握了煮、蒸、烤、醃等烹飪技法,為中國美食奠定了初步基礎。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4民以食為天

商朝的平民和奴隸通常是一日兩餐,上午九點吃多一些(因為要勞作),稱為"大食",下午五點吃少一些,稱"小食"。商朝的王公貴族則是一日三餐,除上述兩餐外,還要在晚上加一頓宵夜。

接下來詳細為大家介紹商人如何吃飯。

1、主食

商代最普遍的農作物是"稷"和"黍"。稷,又稱粟,就是小米,是商人的主要糧食,耐旱、產量高、易保存,因此種植面積最廣;黍是黃米,產量不如稷,卻是釀酒的材料,因此種植也頗為廣泛。其他還有來(大麥)、麥、稻(野生旱稻)、菽(豆)等作物,但這些作物因產量少,都屬於奢侈品,只有貴族們才能享用。

"

夏商時期的文明程度是否很高?高到什麼程度?這是很多人在讀夏商曆史時總會有的疑問。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河南鶴壁鹿臺閣(仿商代鹿臺建築)

如果只看古代文獻和文物圖片,絕大多數人都會驚歎,沒想到夏商時期中國就有如此高度的文明和精美的器物了!但再看一些考古分析,又會發現夏商時期生產力落後,人們還處於刀耕火種階段,掙扎在溫飽線附近,讓人唏噓不已。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刀耕火種(究竟哪個才是真商朝?)

其實這兩種觀點都沒有錯,只是參照物和出發點不同,才會得出不同的結果。

今天我們就圍繞百姓最關心的"衣食住行",為大家全景展示商人的生活狀態,至於商朝文明是否先進,由您自己來判斷。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3甲骨文是商代考古的有力佐證

因商朝早期的資料較少,不能完全描繪出商人的衣食住行,本文描繪的場景都是商晚末期繁榮時期的景象。該階段有大量甲骨文(金文)記錄和考古實物支撐,再加上先秦時期文獻佐證,可以清晰描繪出商人的生活圖畫。

※ 食

民以食為天,首先談商人的吃喝大事。

據專家考證,商代時中國飲食已經發展到一定水平,不僅有主、副食之分,還有為王公貴族專門服務的廚師,如商初名相伊尹就是一名高明的廚師。當時廚師已經有詳細的分工,掌握了煮、蒸、烤、醃等烹飪技法,為中國美食奠定了初步基礎。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4民以食為天

商朝的平民和奴隸通常是一日兩餐,上午九點吃多一些(因為要勞作),稱為"大食",下午五點吃少一些,稱"小食"。商朝的王公貴族則是一日三餐,除上述兩餐外,還要在晚上加一頓宵夜。

接下來詳細為大家介紹商人如何吃飯。

1、主食

商代最普遍的農作物是"稷"和"黍"。稷,又稱粟,就是小米,是商人的主要糧食,耐旱、產量高、易保存,因此種植面積最廣;黍是黃米,產量不如稷,卻是釀酒的材料,因此種植也頗為廣泛。其他還有來(大麥)、麥、稻(野生旱稻)、菽(豆)等作物,但這些作物因產量少,都屬於奢侈品,只有貴族們才能享用。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5五穀雜糧

在甲骨文中用"禾"和"年"兩個字來代指農作物。甲骨文的"年"字,與現代"年"字意思不同,形如一個人身上揹著一大捆禾葉,意味著收成。卜辭中如果出現"受年"、"受禾",或者"年有足雨"、"禾有及雨"時,"年"與"禾"的意思相同,都指粟;如果卜辭中出現了"黍年"和"秬年"時,那麼"年"就代表所有的穀類。

"

夏商時期的文明程度是否很高?高到什麼程度?這是很多人在讀夏商曆史時總會有的疑問。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河南鶴壁鹿臺閣(仿商代鹿臺建築)

如果只看古代文獻和文物圖片,絕大多數人都會驚歎,沒想到夏商時期中國就有如此高度的文明和精美的器物了!但再看一些考古分析,又會發現夏商時期生產力落後,人們還處於刀耕火種階段,掙扎在溫飽線附近,讓人唏噓不已。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刀耕火種(究竟哪個才是真商朝?)

其實這兩種觀點都沒有錯,只是參照物和出發點不同,才會得出不同的結果。

今天我們就圍繞百姓最關心的"衣食住行",為大家全景展示商人的生活狀態,至於商朝文明是否先進,由您自己來判斷。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3甲骨文是商代考古的有力佐證

因商朝早期的資料較少,不能完全描繪出商人的衣食住行,本文描繪的場景都是商晚末期繁榮時期的景象。該階段有大量甲骨文(金文)記錄和考古實物支撐,再加上先秦時期文獻佐證,可以清晰描繪出商人的生活圖畫。

※ 食

民以食為天,首先談商人的吃喝大事。

據專家考證,商代時中國飲食已經發展到一定水平,不僅有主、副食之分,還有為王公貴族專門服務的廚師,如商初名相伊尹就是一名高明的廚師。當時廚師已經有詳細的分工,掌握了煮、蒸、烤、醃等烹飪技法,為中國美食奠定了初步基礎。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4民以食為天

商朝的平民和奴隸通常是一日兩餐,上午九點吃多一些(因為要勞作),稱為"大食",下午五點吃少一些,稱"小食"。商朝的王公貴族則是一日三餐,除上述兩餐外,還要在晚上加一頓宵夜。

接下來詳細為大家介紹商人如何吃飯。

1、主食

商代最普遍的農作物是"稷"和"黍"。稷,又稱粟,就是小米,是商人的主要糧食,耐旱、產量高、易保存,因此種植面積最廣;黍是黃米,產量不如稷,卻是釀酒的材料,因此種植也頗為廣泛。其他還有來(大麥)、麥、稻(野生旱稻)、菽(豆)等作物,但這些作物因產量少,都屬於奢侈品,只有貴族們才能享用。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5五穀雜糧

在甲骨文中用"禾"和"年"兩個字來代指農作物。甲骨文的"年"字,與現代"年"字意思不同,形如一個人身上揹著一大捆禾葉,意味著收成。卜辭中如果出現"受年"、"受禾",或者"年有足雨"、"禾有及雨"時,"年"與"禾"的意思相同,都指粟;如果卜辭中出現了"黍年"和"秬年"時,那麼"年"就代表所有的穀類。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6“禾”和“年”字的演化過程

因為商朝的核心統治區域在長江以北,稷、黍都是一年收一季,所以隨著漢字的發展,年被賦予了現在的意思,演變的過程證明了古代對農業的重視。

商朝的農業技術在當時是非常領先的,基於井田制的全國農田規劃和分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掌握了中耕技術,開始對土壤進行淺層翻倒、疏鬆表層土壤,提高了產量。雖然受金屬匱乏限制,但商朝農民以石、蚌、骨材質為主的農具,就足以養活商朝子民,甚至還有結餘。否則怎會有餘糧來釀酒呢?

"

夏商時期的文明程度是否很高?高到什麼程度?這是很多人在讀夏商曆史時總會有的疑問。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河南鶴壁鹿臺閣(仿商代鹿臺建築)

如果只看古代文獻和文物圖片,絕大多數人都會驚歎,沒想到夏商時期中國就有如此高度的文明和精美的器物了!但再看一些考古分析,又會發現夏商時期生產力落後,人們還處於刀耕火種階段,掙扎在溫飽線附近,讓人唏噓不已。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刀耕火種(究竟哪個才是真商朝?)

其實這兩種觀點都沒有錯,只是參照物和出發點不同,才會得出不同的結果。

今天我們就圍繞百姓最關心的"衣食住行",為大家全景展示商人的生活狀態,至於商朝文明是否先進,由您自己來判斷。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3甲骨文是商代考古的有力佐證

因商朝早期的資料較少,不能完全描繪出商人的衣食住行,本文描繪的場景都是商晚末期繁榮時期的景象。該階段有大量甲骨文(金文)記錄和考古實物支撐,再加上先秦時期文獻佐證,可以清晰描繪出商人的生活圖畫。

※ 食

民以食為天,首先談商人的吃喝大事。

據專家考證,商代時中國飲食已經發展到一定水平,不僅有主、副食之分,還有為王公貴族專門服務的廚師,如商初名相伊尹就是一名高明的廚師。當時廚師已經有詳細的分工,掌握了煮、蒸、烤、醃等烹飪技法,為中國美食奠定了初步基礎。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4民以食為天

商朝的平民和奴隸通常是一日兩餐,上午九點吃多一些(因為要勞作),稱為"大食",下午五點吃少一些,稱"小食"。商朝的王公貴族則是一日三餐,除上述兩餐外,還要在晚上加一頓宵夜。

接下來詳細為大家介紹商人如何吃飯。

1、主食

商代最普遍的農作物是"稷"和"黍"。稷,又稱粟,就是小米,是商人的主要糧食,耐旱、產量高、易保存,因此種植面積最廣;黍是黃米,產量不如稷,卻是釀酒的材料,因此種植也頗為廣泛。其他還有來(大麥)、麥、稻(野生旱稻)、菽(豆)等作物,但這些作物因產量少,都屬於奢侈品,只有貴族們才能享用。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5五穀雜糧

在甲骨文中用"禾"和"年"兩個字來代指農作物。甲骨文的"年"字,與現代"年"字意思不同,形如一個人身上揹著一大捆禾葉,意味著收成。卜辭中如果出現"受年"、"受禾",或者"年有足雨"、"禾有及雨"時,"年"與"禾"的意思相同,都指粟;如果卜辭中出現了"黍年"和"秬年"時,那麼"年"就代表所有的穀類。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6“禾”和“年”字的演化過程

因為商朝的核心統治區域在長江以北,稷、黍都是一年收一季,所以隨著漢字的發展,年被賦予了現在的意思,演變的過程證明了古代對農業的重視。

商朝的農業技術在當時是非常領先的,基於井田制的全國農田規劃和分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掌握了中耕技術,開始對土壤進行淺層翻倒、疏鬆表層土壤,提高了產量。雖然受金屬匱乏限制,但商朝農民以石、蚌、骨材質為主的農具,就足以養活商朝子民,甚至還有結餘。否則怎會有餘糧來釀酒呢?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7古代木製耜(農具,功能似後世鏟)

2、副食

商代的副食水平與現代相仿,也分肉類、蔬菜、瓜果等種類。

商代肉食的主要來源已經不依靠狩獵了。商朝畜牧業相當發達,先商時期,商族人就是靠畜牧業才逐步強盛起來,建立商朝後,畜牧業得到進一步發展,不僅六畜(馬牛羊雞犬豕)俱全,而且飼養規模不小。在甲骨卜辭中可以看到一次祭祀使用一千頭牛的記錄,可見當時畜牧業的發達。

"

夏商時期的文明程度是否很高?高到什麼程度?這是很多人在讀夏商曆史時總會有的疑問。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河南鶴壁鹿臺閣(仿商代鹿臺建築)

如果只看古代文獻和文物圖片,絕大多數人都會驚歎,沒想到夏商時期中國就有如此高度的文明和精美的器物了!但再看一些考古分析,又會發現夏商時期生產力落後,人們還處於刀耕火種階段,掙扎在溫飽線附近,讓人唏噓不已。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刀耕火種(究竟哪個才是真商朝?)

其實這兩種觀點都沒有錯,只是參照物和出發點不同,才會得出不同的結果。

今天我們就圍繞百姓最關心的"衣食住行",為大家全景展示商人的生活狀態,至於商朝文明是否先進,由您自己來判斷。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3甲骨文是商代考古的有力佐證

因商朝早期的資料較少,不能完全描繪出商人的衣食住行,本文描繪的場景都是商晚末期繁榮時期的景象。該階段有大量甲骨文(金文)記錄和考古實物支撐,再加上先秦時期文獻佐證,可以清晰描繪出商人的生活圖畫。

※ 食

民以食為天,首先談商人的吃喝大事。

據專家考證,商代時中國飲食已經發展到一定水平,不僅有主、副食之分,還有為王公貴族專門服務的廚師,如商初名相伊尹就是一名高明的廚師。當時廚師已經有詳細的分工,掌握了煮、蒸、烤、醃等烹飪技法,為中國美食奠定了初步基礎。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4民以食為天

商朝的平民和奴隸通常是一日兩餐,上午九點吃多一些(因為要勞作),稱為"大食",下午五點吃少一些,稱"小食"。商朝的王公貴族則是一日三餐,除上述兩餐外,還要在晚上加一頓宵夜。

接下來詳細為大家介紹商人如何吃飯。

1、主食

商代最普遍的農作物是"稷"和"黍"。稷,又稱粟,就是小米,是商人的主要糧食,耐旱、產量高、易保存,因此種植面積最廣;黍是黃米,產量不如稷,卻是釀酒的材料,因此種植也頗為廣泛。其他還有來(大麥)、麥、稻(野生旱稻)、菽(豆)等作物,但這些作物因產量少,都屬於奢侈品,只有貴族們才能享用。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5五穀雜糧

在甲骨文中用"禾"和"年"兩個字來代指農作物。甲骨文的"年"字,與現代"年"字意思不同,形如一個人身上揹著一大捆禾葉,意味著收成。卜辭中如果出現"受年"、"受禾",或者"年有足雨"、"禾有及雨"時,"年"與"禾"的意思相同,都指粟;如果卜辭中出現了"黍年"和"秬年"時,那麼"年"就代表所有的穀類。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6“禾”和“年”字的演化過程

因為商朝的核心統治區域在長江以北,稷、黍都是一年收一季,所以隨著漢字的發展,年被賦予了現在的意思,演變的過程證明了古代對農業的重視。

商朝的農業技術在當時是非常領先的,基於井田制的全國農田規劃和分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掌握了中耕技術,開始對土壤進行淺層翻倒、疏鬆表層土壤,提高了產量。雖然受金屬匱乏限制,但商朝農民以石、蚌、骨材質為主的農具,就足以養活商朝子民,甚至還有結餘。否則怎會有餘糧來釀酒呢?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7古代木製耜(農具,功能似後世鏟)

2、副食

商代的副食水平與現代相仿,也分肉類、蔬菜、瓜果等種類。

商代肉食的主要來源已經不依靠狩獵了。商朝畜牧業相當發達,先商時期,商族人就是靠畜牧業才逐步強盛起來,建立商朝後,畜牧業得到進一步發展,不僅六畜(馬牛羊雞犬豕)俱全,而且飼養規模不小。在甲骨卜辭中可以看到一次祭祀使用一千頭牛的記錄,可見當時畜牧業的發達。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8古代六畜

商朝貴族以鹿肉為上食,民間則以狗、豬、雞為主要肉食,不過平民肉食極少,可能一生都吃不上一次肉。馬是軍用和駝用獸,很少直接宰殺食用;商朝的羊品種一般,肉質較差,飼養數量有限,不是主要肉食。

牛才是商朝真正大量食用的牲畜,商朝尚未掌握牛耕技術,所以並不限制殺牛。商人特別重視祭祀活動,牛多用於祭祀,祭祀後即可食用,不會造成浪費。正因為牛肉消耗大,所以牛骨的數量足夠多,耐儲存、不易損壞,最終成為甲骨文的重要載體之一。

"

夏商時期的文明程度是否很高?高到什麼程度?這是很多人在讀夏商曆史時總會有的疑問。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河南鶴壁鹿臺閣(仿商代鹿臺建築)

如果只看古代文獻和文物圖片,絕大多數人都會驚歎,沒想到夏商時期中國就有如此高度的文明和精美的器物了!但再看一些考古分析,又會發現夏商時期生產力落後,人們還處於刀耕火種階段,掙扎在溫飽線附近,讓人唏噓不已。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刀耕火種(究竟哪個才是真商朝?)

其實這兩種觀點都沒有錯,只是參照物和出發點不同,才會得出不同的結果。

今天我們就圍繞百姓最關心的"衣食住行",為大家全景展示商人的生活狀態,至於商朝文明是否先進,由您自己來判斷。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3甲骨文是商代考古的有力佐證

因商朝早期的資料較少,不能完全描繪出商人的衣食住行,本文描繪的場景都是商晚末期繁榮時期的景象。該階段有大量甲骨文(金文)記錄和考古實物支撐,再加上先秦時期文獻佐證,可以清晰描繪出商人的生活圖畫。

※ 食

民以食為天,首先談商人的吃喝大事。

據專家考證,商代時中國飲食已經發展到一定水平,不僅有主、副食之分,還有為王公貴族專門服務的廚師,如商初名相伊尹就是一名高明的廚師。當時廚師已經有詳細的分工,掌握了煮、蒸、烤、醃等烹飪技法,為中國美食奠定了初步基礎。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4民以食為天

商朝的平民和奴隸通常是一日兩餐,上午九點吃多一些(因為要勞作),稱為"大食",下午五點吃少一些,稱"小食"。商朝的王公貴族則是一日三餐,除上述兩餐外,還要在晚上加一頓宵夜。

接下來詳細為大家介紹商人如何吃飯。

1、主食

商代最普遍的農作物是"稷"和"黍"。稷,又稱粟,就是小米,是商人的主要糧食,耐旱、產量高、易保存,因此種植面積最廣;黍是黃米,產量不如稷,卻是釀酒的材料,因此種植也頗為廣泛。其他還有來(大麥)、麥、稻(野生旱稻)、菽(豆)等作物,但這些作物因產量少,都屬於奢侈品,只有貴族們才能享用。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5五穀雜糧

在甲骨文中用"禾"和"年"兩個字來代指農作物。甲骨文的"年"字,與現代"年"字意思不同,形如一個人身上揹著一大捆禾葉,意味著收成。卜辭中如果出現"受年"、"受禾",或者"年有足雨"、"禾有及雨"時,"年"與"禾"的意思相同,都指粟;如果卜辭中出現了"黍年"和"秬年"時,那麼"年"就代表所有的穀類。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6“禾”和“年”字的演化過程

因為商朝的核心統治區域在長江以北,稷、黍都是一年收一季,所以隨著漢字的發展,年被賦予了現在的意思,演變的過程證明了古代對農業的重視。

商朝的農業技術在當時是非常領先的,基於井田制的全國農田規劃和分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掌握了中耕技術,開始對土壤進行淺層翻倒、疏鬆表層土壤,提高了產量。雖然受金屬匱乏限制,但商朝農民以石、蚌、骨材質為主的農具,就足以養活商朝子民,甚至還有結餘。否則怎會有餘糧來釀酒呢?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7古代木製耜(農具,功能似後世鏟)

2、副食

商代的副食水平與現代相仿,也分肉類、蔬菜、瓜果等種類。

商代肉食的主要來源已經不依靠狩獵了。商朝畜牧業相當發達,先商時期,商族人就是靠畜牧業才逐步強盛起來,建立商朝後,畜牧業得到進一步發展,不僅六畜(馬牛羊雞犬豕)俱全,而且飼養規模不小。在甲骨卜辭中可以看到一次祭祀使用一千頭牛的記錄,可見當時畜牧業的發達。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8古代六畜

商朝貴族以鹿肉為上食,民間則以狗、豬、雞為主要肉食,不過平民肉食極少,可能一生都吃不上一次肉。馬是軍用和駝用獸,很少直接宰殺食用;商朝的羊品種一般,肉質較差,飼養數量有限,不是主要肉食。

牛才是商朝真正大量食用的牲畜,商朝尚未掌握牛耕技術,所以並不限制殺牛。商人特別重視祭祀活動,牛多用於祭祀,祭祀後即可食用,不會造成浪費。正因為牛肉消耗大,所以牛骨的數量足夠多,耐儲存、不易損壞,最終成為甲骨文的重要載體之一。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9六畜皆前業,惟牛最苦辛;君看橫死者,盡是食牛人!(古代歌謠不代表作者觀點)

商朝蔬菜的種類雖然遠不如現代豐富(仍有不少蔬菜品種流傳到現在),但勝在天然綠色,專門種植的蔬菜瓜果是屬於貴族的奢侈品,平民和奴隸只能吃些野菜。

"

夏商時期的文明程度是否很高?高到什麼程度?這是很多人在讀夏商曆史時總會有的疑問。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河南鶴壁鹿臺閣(仿商代鹿臺建築)

如果只看古代文獻和文物圖片,絕大多數人都會驚歎,沒想到夏商時期中國就有如此高度的文明和精美的器物了!但再看一些考古分析,又會發現夏商時期生產力落後,人們還處於刀耕火種階段,掙扎在溫飽線附近,讓人唏噓不已。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刀耕火種(究竟哪個才是真商朝?)

其實這兩種觀點都沒有錯,只是參照物和出發點不同,才會得出不同的結果。

今天我們就圍繞百姓最關心的"衣食住行",為大家全景展示商人的生活狀態,至於商朝文明是否先進,由您自己來判斷。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3甲骨文是商代考古的有力佐證

因商朝早期的資料較少,不能完全描繪出商人的衣食住行,本文描繪的場景都是商晚末期繁榮時期的景象。該階段有大量甲骨文(金文)記錄和考古實物支撐,再加上先秦時期文獻佐證,可以清晰描繪出商人的生活圖畫。

※ 食

民以食為天,首先談商人的吃喝大事。

據專家考證,商代時中國飲食已經發展到一定水平,不僅有主、副食之分,還有為王公貴族專門服務的廚師,如商初名相伊尹就是一名高明的廚師。當時廚師已經有詳細的分工,掌握了煮、蒸、烤、醃等烹飪技法,為中國美食奠定了初步基礎。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4民以食為天

商朝的平民和奴隸通常是一日兩餐,上午九點吃多一些(因為要勞作),稱為"大食",下午五點吃少一些,稱"小食"。商朝的王公貴族則是一日三餐,除上述兩餐外,還要在晚上加一頓宵夜。

接下來詳細為大家介紹商人如何吃飯。

1、主食

商代最普遍的農作物是"稷"和"黍"。稷,又稱粟,就是小米,是商人的主要糧食,耐旱、產量高、易保存,因此種植面積最廣;黍是黃米,產量不如稷,卻是釀酒的材料,因此種植也頗為廣泛。其他還有來(大麥)、麥、稻(野生旱稻)、菽(豆)等作物,但這些作物因產量少,都屬於奢侈品,只有貴族們才能享用。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5五穀雜糧

在甲骨文中用"禾"和"年"兩個字來代指農作物。甲骨文的"年"字,與現代"年"字意思不同,形如一個人身上揹著一大捆禾葉,意味著收成。卜辭中如果出現"受年"、"受禾",或者"年有足雨"、"禾有及雨"時,"年"與"禾"的意思相同,都指粟;如果卜辭中出現了"黍年"和"秬年"時,那麼"年"就代表所有的穀類。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6“禾”和“年”字的演化過程

因為商朝的核心統治區域在長江以北,稷、黍都是一年收一季,所以隨著漢字的發展,年被賦予了現在的意思,演變的過程證明了古代對農業的重視。

商朝的農業技術在當時是非常領先的,基於井田制的全國農田規劃和分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掌握了中耕技術,開始對土壤進行淺層翻倒、疏鬆表層土壤,提高了產量。雖然受金屬匱乏限制,但商朝農民以石、蚌、骨材質為主的農具,就足以養活商朝子民,甚至還有結餘。否則怎會有餘糧來釀酒呢?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7古代木製耜(農具,功能似後世鏟)

2、副食

商代的副食水平與現代相仿,也分肉類、蔬菜、瓜果等種類。

商代肉食的主要來源已經不依靠狩獵了。商朝畜牧業相當發達,先商時期,商族人就是靠畜牧業才逐步強盛起來,建立商朝後,畜牧業得到進一步發展,不僅六畜(馬牛羊雞犬豕)俱全,而且飼養規模不小。在甲骨卜辭中可以看到一次祭祀使用一千頭牛的記錄,可見當時畜牧業的發達。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8古代六畜

商朝貴族以鹿肉為上食,民間則以狗、豬、雞為主要肉食,不過平民肉食極少,可能一生都吃不上一次肉。馬是軍用和駝用獸,很少直接宰殺食用;商朝的羊品種一般,肉質較差,飼養數量有限,不是主要肉食。

牛才是商朝真正大量食用的牲畜,商朝尚未掌握牛耕技術,所以並不限制殺牛。商人特別重視祭祀活動,牛多用於祭祀,祭祀後即可食用,不會造成浪費。正因為牛肉消耗大,所以牛骨的數量足夠多,耐儲存、不易損壞,最終成為甲骨文的重要載體之一。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9六畜皆前業,惟牛最苦辛;君看橫死者,盡是食牛人!(古代歌謠不代表作者觀點)

商朝蔬菜的種類雖然遠不如現代豐富(仍有不少蔬菜品種流傳到現在),但勝在天然綠色,專門種植的蔬菜瓜果是屬於貴族的奢侈品,平民和奴隸只能吃些野菜。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0中國最古老的蔬菜之一--葵菜(冬莧菜)

商朝最受歡迎的水果莫過於"杏"。《說文》記載商代卜辭中有:"杏,果也。從木可省聲。""果"是水果的合稱,說明當時水果並不限於杏一種。此外蜂蜜也是貴族專享的甜品。

"

夏商時期的文明程度是否很高?高到什麼程度?這是很多人在讀夏商曆史時總會有的疑問。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河南鶴壁鹿臺閣(仿商代鹿臺建築)

如果只看古代文獻和文物圖片,絕大多數人都會驚歎,沒想到夏商時期中國就有如此高度的文明和精美的器物了!但再看一些考古分析,又會發現夏商時期生產力落後,人們還處於刀耕火種階段,掙扎在溫飽線附近,讓人唏噓不已。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刀耕火種(究竟哪個才是真商朝?)

其實這兩種觀點都沒有錯,只是參照物和出發點不同,才會得出不同的結果。

今天我們就圍繞百姓最關心的"衣食住行",為大家全景展示商人的生活狀態,至於商朝文明是否先進,由您自己來判斷。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3甲骨文是商代考古的有力佐證

因商朝早期的資料較少,不能完全描繪出商人的衣食住行,本文描繪的場景都是商晚末期繁榮時期的景象。該階段有大量甲骨文(金文)記錄和考古實物支撐,再加上先秦時期文獻佐證,可以清晰描繪出商人的生活圖畫。

※ 食

民以食為天,首先談商人的吃喝大事。

據專家考證,商代時中國飲食已經發展到一定水平,不僅有主、副食之分,還有為王公貴族專門服務的廚師,如商初名相伊尹就是一名高明的廚師。當時廚師已經有詳細的分工,掌握了煮、蒸、烤、醃等烹飪技法,為中國美食奠定了初步基礎。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4民以食為天

商朝的平民和奴隸通常是一日兩餐,上午九點吃多一些(因為要勞作),稱為"大食",下午五點吃少一些,稱"小食"。商朝的王公貴族則是一日三餐,除上述兩餐外,還要在晚上加一頓宵夜。

接下來詳細為大家介紹商人如何吃飯。

1、主食

商代最普遍的農作物是"稷"和"黍"。稷,又稱粟,就是小米,是商人的主要糧食,耐旱、產量高、易保存,因此種植面積最廣;黍是黃米,產量不如稷,卻是釀酒的材料,因此種植也頗為廣泛。其他還有來(大麥)、麥、稻(野生旱稻)、菽(豆)等作物,但這些作物因產量少,都屬於奢侈品,只有貴族們才能享用。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5五穀雜糧

在甲骨文中用"禾"和"年"兩個字來代指農作物。甲骨文的"年"字,與現代"年"字意思不同,形如一個人身上揹著一大捆禾葉,意味著收成。卜辭中如果出現"受年"、"受禾",或者"年有足雨"、"禾有及雨"時,"年"與"禾"的意思相同,都指粟;如果卜辭中出現了"黍年"和"秬年"時,那麼"年"就代表所有的穀類。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6“禾”和“年”字的演化過程

因為商朝的核心統治區域在長江以北,稷、黍都是一年收一季,所以隨著漢字的發展,年被賦予了現在的意思,演變的過程證明了古代對農業的重視。

商朝的農業技術在當時是非常領先的,基於井田制的全國農田規劃和分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掌握了中耕技術,開始對土壤進行淺層翻倒、疏鬆表層土壤,提高了產量。雖然受金屬匱乏限制,但商朝農民以石、蚌、骨材質為主的農具,就足以養活商朝子民,甚至還有結餘。否則怎會有餘糧來釀酒呢?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7古代木製耜(農具,功能似後世鏟)

2、副食

商代的副食水平與現代相仿,也分肉類、蔬菜、瓜果等種類。

商代肉食的主要來源已經不依靠狩獵了。商朝畜牧業相當發達,先商時期,商族人就是靠畜牧業才逐步強盛起來,建立商朝後,畜牧業得到進一步發展,不僅六畜(馬牛羊雞犬豕)俱全,而且飼養規模不小。在甲骨卜辭中可以看到一次祭祀使用一千頭牛的記錄,可見當時畜牧業的發達。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8古代六畜

商朝貴族以鹿肉為上食,民間則以狗、豬、雞為主要肉食,不過平民肉食極少,可能一生都吃不上一次肉。馬是軍用和駝用獸,很少直接宰殺食用;商朝的羊品種一般,肉質較差,飼養數量有限,不是主要肉食。

牛才是商朝真正大量食用的牲畜,商朝尚未掌握牛耕技術,所以並不限制殺牛。商人特別重視祭祀活動,牛多用於祭祀,祭祀後即可食用,不會造成浪費。正因為牛肉消耗大,所以牛骨的數量足夠多,耐儲存、不易損壞,最終成為甲骨文的重要載體之一。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9六畜皆前業,惟牛最苦辛;君看橫死者,盡是食牛人!(古代歌謠不代表作者觀點)

商朝蔬菜的種類雖然遠不如現代豐富(仍有不少蔬菜品種流傳到現在),但勝在天然綠色,專門種植的蔬菜瓜果是屬於貴族的奢侈品,平民和奴隸只能吃些野菜。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0中國最古老的蔬菜之一--葵菜(冬莧菜)

商朝最受歡迎的水果莫過於"杏"。《說文》記載商代卜辭中有:"杏,果也。從木可省聲。""果"是水果的合稱,說明當時水果並不限於杏一種。此外蜂蜜也是貴族專享的甜品。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1杏是中國最常見的水果之一,品種繁多

商朝的烹飪方式除了炒、炸、煎等需要使用食用油的烹飪方式外,基本具備了其他的中餐烹飪方式,如:煮、炙(燒烤)、蒸(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燉、醃、臘、晒等。

"

夏商時期的文明程度是否很高?高到什麼程度?這是很多人在讀夏商曆史時總會有的疑問。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河南鶴壁鹿臺閣(仿商代鹿臺建築)

如果只看古代文獻和文物圖片,絕大多數人都會驚歎,沒想到夏商時期中國就有如此高度的文明和精美的器物了!但再看一些考古分析,又會發現夏商時期生產力落後,人們還處於刀耕火種階段,掙扎在溫飽線附近,讓人唏噓不已。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刀耕火種(究竟哪個才是真商朝?)

其實這兩種觀點都沒有錯,只是參照物和出發點不同,才會得出不同的結果。

今天我們就圍繞百姓最關心的"衣食住行",為大家全景展示商人的生活狀態,至於商朝文明是否先進,由您自己來判斷。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3甲骨文是商代考古的有力佐證

因商朝早期的資料較少,不能完全描繪出商人的衣食住行,本文描繪的場景都是商晚末期繁榮時期的景象。該階段有大量甲骨文(金文)記錄和考古實物支撐,再加上先秦時期文獻佐證,可以清晰描繪出商人的生活圖畫。

※ 食

民以食為天,首先談商人的吃喝大事。

據專家考證,商代時中國飲食已經發展到一定水平,不僅有主、副食之分,還有為王公貴族專門服務的廚師,如商初名相伊尹就是一名高明的廚師。當時廚師已經有詳細的分工,掌握了煮、蒸、烤、醃等烹飪技法,為中國美食奠定了初步基礎。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4民以食為天

商朝的平民和奴隸通常是一日兩餐,上午九點吃多一些(因為要勞作),稱為"大食",下午五點吃少一些,稱"小食"。商朝的王公貴族則是一日三餐,除上述兩餐外,還要在晚上加一頓宵夜。

接下來詳細為大家介紹商人如何吃飯。

1、主食

商代最普遍的農作物是"稷"和"黍"。稷,又稱粟,就是小米,是商人的主要糧食,耐旱、產量高、易保存,因此種植面積最廣;黍是黃米,產量不如稷,卻是釀酒的材料,因此種植也頗為廣泛。其他還有來(大麥)、麥、稻(野生旱稻)、菽(豆)等作物,但這些作物因產量少,都屬於奢侈品,只有貴族們才能享用。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5五穀雜糧

在甲骨文中用"禾"和"年"兩個字來代指農作物。甲骨文的"年"字,與現代"年"字意思不同,形如一個人身上揹著一大捆禾葉,意味著收成。卜辭中如果出現"受年"、"受禾",或者"年有足雨"、"禾有及雨"時,"年"與"禾"的意思相同,都指粟;如果卜辭中出現了"黍年"和"秬年"時,那麼"年"就代表所有的穀類。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6“禾”和“年”字的演化過程

因為商朝的核心統治區域在長江以北,稷、黍都是一年收一季,所以隨著漢字的發展,年被賦予了現在的意思,演變的過程證明了古代對農業的重視。

商朝的農業技術在當時是非常領先的,基於井田制的全國農田規劃和分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掌握了中耕技術,開始對土壤進行淺層翻倒、疏鬆表層土壤,提高了產量。雖然受金屬匱乏限制,但商朝農民以石、蚌、骨材質為主的農具,就足以養活商朝子民,甚至還有結餘。否則怎會有餘糧來釀酒呢?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7古代木製耜(農具,功能似後世鏟)

2、副食

商代的副食水平與現代相仿,也分肉類、蔬菜、瓜果等種類。

商代肉食的主要來源已經不依靠狩獵了。商朝畜牧業相當發達,先商時期,商族人就是靠畜牧業才逐步強盛起來,建立商朝後,畜牧業得到進一步發展,不僅六畜(馬牛羊雞犬豕)俱全,而且飼養規模不小。在甲骨卜辭中可以看到一次祭祀使用一千頭牛的記錄,可見當時畜牧業的發達。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8古代六畜

商朝貴族以鹿肉為上食,民間則以狗、豬、雞為主要肉食,不過平民肉食極少,可能一生都吃不上一次肉。馬是軍用和駝用獸,很少直接宰殺食用;商朝的羊品種一般,肉質較差,飼養數量有限,不是主要肉食。

牛才是商朝真正大量食用的牲畜,商朝尚未掌握牛耕技術,所以並不限制殺牛。商人特別重視祭祀活動,牛多用於祭祀,祭祀後即可食用,不會造成浪費。正因為牛肉消耗大,所以牛骨的數量足夠多,耐儲存、不易損壞,最終成為甲骨文的重要載體之一。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9六畜皆前業,惟牛最苦辛;君看橫死者,盡是食牛人!(古代歌謠不代表作者觀點)

商朝蔬菜的種類雖然遠不如現代豐富(仍有不少蔬菜品種流傳到現在),但勝在天然綠色,專門種植的蔬菜瓜果是屬於貴族的奢侈品,平民和奴隸只能吃些野菜。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0中國最古老的蔬菜之一--葵菜(冬莧菜)

商朝最受歡迎的水果莫過於"杏"。《說文》記載商代卜辭中有:"杏,果也。從木可省聲。""果"是水果的合稱,說明當時水果並不限於杏一種。此外蜂蜜也是貴族專享的甜品。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1杏是中國最常見的水果之一,品種繁多

商朝的烹飪方式除了炒、炸、煎等需要使用食用油的烹飪方式外,基本具備了其他的中餐烹飪方式,如:煮、炙(燒烤)、蒸(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燉、醃、臘、晒等。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2中餐後廚,火的藝術

商朝的調味料也不少,除了鹽,還有醬,青銅豆最早是用來盛放黍稷,後來演變為專門盛放肉醬、醃菜等調味品的器物;醋也應該有,"醋酒不分家",能釀出酒,就一定能釀出醋(酒沒釀好,就成了醋)。花椒是中國全區域性植物,商朝貴族肯定可以享用,只是貴(花椒在古代一直都是奢侈品,某些朝代甚至替代貴金屬成為硬通貨)。其他原生香料,因資料較少,不好考證,但已足夠豐富了。

"

夏商時期的文明程度是否很高?高到什麼程度?這是很多人在讀夏商曆史時總會有的疑問。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河南鶴壁鹿臺閣(仿商代鹿臺建築)

如果只看古代文獻和文物圖片,絕大多數人都會驚歎,沒想到夏商時期中國就有如此高度的文明和精美的器物了!但再看一些考古分析,又會發現夏商時期生產力落後,人們還處於刀耕火種階段,掙扎在溫飽線附近,讓人唏噓不已。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刀耕火種(究竟哪個才是真商朝?)

其實這兩種觀點都沒有錯,只是參照物和出發點不同,才會得出不同的結果。

今天我們就圍繞百姓最關心的"衣食住行",為大家全景展示商人的生活狀態,至於商朝文明是否先進,由您自己來判斷。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3甲骨文是商代考古的有力佐證

因商朝早期的資料較少,不能完全描繪出商人的衣食住行,本文描繪的場景都是商晚末期繁榮時期的景象。該階段有大量甲骨文(金文)記錄和考古實物支撐,再加上先秦時期文獻佐證,可以清晰描繪出商人的生活圖畫。

※ 食

民以食為天,首先談商人的吃喝大事。

據專家考證,商代時中國飲食已經發展到一定水平,不僅有主、副食之分,還有為王公貴族專門服務的廚師,如商初名相伊尹就是一名高明的廚師。當時廚師已經有詳細的分工,掌握了煮、蒸、烤、醃等烹飪技法,為中國美食奠定了初步基礎。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4民以食為天

商朝的平民和奴隸通常是一日兩餐,上午九點吃多一些(因為要勞作),稱為"大食",下午五點吃少一些,稱"小食"。商朝的王公貴族則是一日三餐,除上述兩餐外,還要在晚上加一頓宵夜。

接下來詳細為大家介紹商人如何吃飯。

1、主食

商代最普遍的農作物是"稷"和"黍"。稷,又稱粟,就是小米,是商人的主要糧食,耐旱、產量高、易保存,因此種植面積最廣;黍是黃米,產量不如稷,卻是釀酒的材料,因此種植也頗為廣泛。其他還有來(大麥)、麥、稻(野生旱稻)、菽(豆)等作物,但這些作物因產量少,都屬於奢侈品,只有貴族們才能享用。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5五穀雜糧

在甲骨文中用"禾"和"年"兩個字來代指農作物。甲骨文的"年"字,與現代"年"字意思不同,形如一個人身上揹著一大捆禾葉,意味著收成。卜辭中如果出現"受年"、"受禾",或者"年有足雨"、"禾有及雨"時,"年"與"禾"的意思相同,都指粟;如果卜辭中出現了"黍年"和"秬年"時,那麼"年"就代表所有的穀類。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6“禾”和“年”字的演化過程

因為商朝的核心統治區域在長江以北,稷、黍都是一年收一季,所以隨著漢字的發展,年被賦予了現在的意思,演變的過程證明了古代對農業的重視。

商朝的農業技術在當時是非常領先的,基於井田制的全國農田規劃和分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掌握了中耕技術,開始對土壤進行淺層翻倒、疏鬆表層土壤,提高了產量。雖然受金屬匱乏限制,但商朝農民以石、蚌、骨材質為主的農具,就足以養活商朝子民,甚至還有結餘。否則怎會有餘糧來釀酒呢?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7古代木製耜(農具,功能似後世鏟)

2、副食

商代的副食水平與現代相仿,也分肉類、蔬菜、瓜果等種類。

商代肉食的主要來源已經不依靠狩獵了。商朝畜牧業相當發達,先商時期,商族人就是靠畜牧業才逐步強盛起來,建立商朝後,畜牧業得到進一步發展,不僅六畜(馬牛羊雞犬豕)俱全,而且飼養規模不小。在甲骨卜辭中可以看到一次祭祀使用一千頭牛的記錄,可見當時畜牧業的發達。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8古代六畜

商朝貴族以鹿肉為上食,民間則以狗、豬、雞為主要肉食,不過平民肉食極少,可能一生都吃不上一次肉。馬是軍用和駝用獸,很少直接宰殺食用;商朝的羊品種一般,肉質較差,飼養數量有限,不是主要肉食。

牛才是商朝真正大量食用的牲畜,商朝尚未掌握牛耕技術,所以並不限制殺牛。商人特別重視祭祀活動,牛多用於祭祀,祭祀後即可食用,不會造成浪費。正因為牛肉消耗大,所以牛骨的數量足夠多,耐儲存、不易損壞,最終成為甲骨文的重要載體之一。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9六畜皆前業,惟牛最苦辛;君看橫死者,盡是食牛人!(古代歌謠不代表作者觀點)

商朝蔬菜的種類雖然遠不如現代豐富(仍有不少蔬菜品種流傳到現在),但勝在天然綠色,專門種植的蔬菜瓜果是屬於貴族的奢侈品,平民和奴隸只能吃些野菜。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0中國最古老的蔬菜之一--葵菜(冬莧菜)

商朝最受歡迎的水果莫過於"杏"。《說文》記載商代卜辭中有:"杏,果也。從木可省聲。""果"是水果的合稱,說明當時水果並不限於杏一種。此外蜂蜜也是貴族專享的甜品。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1杏是中國最常見的水果之一,品種繁多

商朝的烹飪方式除了炒、炸、煎等需要使用食用油的烹飪方式外,基本具備了其他的中餐烹飪方式,如:煮、炙(燒烤)、蒸(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燉、醃、臘、晒等。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2中餐後廚,火的藝術

商朝的調味料也不少,除了鹽,還有醬,青銅豆最早是用來盛放黍稷,後來演變為專門盛放肉醬、醃菜等調味品的器物;醋也應該有,"醋酒不分家",能釀出酒,就一定能釀出醋(酒沒釀好,就成了醋)。花椒是中國全區域性植物,商朝貴族肯定可以享用,只是貴(花椒在古代一直都是奢侈品,某些朝代甚至替代貴金屬成為硬通貨)。其他原生香料,因資料較少,不好考證,但已足夠豐富了。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3商代晚期青銅獸面豆

商朝時餐具已經比較多,簋、盤都是盛飯工具,已經有了筷子,不過只有在吃肉食和蔬菜時才使用,多數情況下商人都是直接用手抓飯吃(腦補:印度)。"匕",和今天的勺子用途類似,但樣式上卻相差很大,大多為骨頭做成,前端呈扁平狀,被磨製的相當光滑,漢字"匙"上有個"匕"字,就是由此而來。而當時的青銅勺卻是用來分酒的,不算餐具。

"

夏商時期的文明程度是否很高?高到什麼程度?這是很多人在讀夏商曆史時總會有的疑問。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河南鶴壁鹿臺閣(仿商代鹿臺建築)

如果只看古代文獻和文物圖片,絕大多數人都會驚歎,沒想到夏商時期中國就有如此高度的文明和精美的器物了!但再看一些考古分析,又會發現夏商時期生產力落後,人們還處於刀耕火種階段,掙扎在溫飽線附近,讓人唏噓不已。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刀耕火種(究竟哪個才是真商朝?)

其實這兩種觀點都沒有錯,只是參照物和出發點不同,才會得出不同的結果。

今天我們就圍繞百姓最關心的"衣食住行",為大家全景展示商人的生活狀態,至於商朝文明是否先進,由您自己來判斷。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3甲骨文是商代考古的有力佐證

因商朝早期的資料較少,不能完全描繪出商人的衣食住行,本文描繪的場景都是商晚末期繁榮時期的景象。該階段有大量甲骨文(金文)記錄和考古實物支撐,再加上先秦時期文獻佐證,可以清晰描繪出商人的生活圖畫。

※ 食

民以食為天,首先談商人的吃喝大事。

據專家考證,商代時中國飲食已經發展到一定水平,不僅有主、副食之分,還有為王公貴族專門服務的廚師,如商初名相伊尹就是一名高明的廚師。當時廚師已經有詳細的分工,掌握了煮、蒸、烤、醃等烹飪技法,為中國美食奠定了初步基礎。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4民以食為天

商朝的平民和奴隸通常是一日兩餐,上午九點吃多一些(因為要勞作),稱為"大食",下午五點吃少一些,稱"小食"。商朝的王公貴族則是一日三餐,除上述兩餐外,還要在晚上加一頓宵夜。

接下來詳細為大家介紹商人如何吃飯。

1、主食

商代最普遍的農作物是"稷"和"黍"。稷,又稱粟,就是小米,是商人的主要糧食,耐旱、產量高、易保存,因此種植面積最廣;黍是黃米,產量不如稷,卻是釀酒的材料,因此種植也頗為廣泛。其他還有來(大麥)、麥、稻(野生旱稻)、菽(豆)等作物,但這些作物因產量少,都屬於奢侈品,只有貴族們才能享用。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5五穀雜糧

在甲骨文中用"禾"和"年"兩個字來代指農作物。甲骨文的"年"字,與現代"年"字意思不同,形如一個人身上揹著一大捆禾葉,意味著收成。卜辭中如果出現"受年"、"受禾",或者"年有足雨"、"禾有及雨"時,"年"與"禾"的意思相同,都指粟;如果卜辭中出現了"黍年"和"秬年"時,那麼"年"就代表所有的穀類。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6“禾”和“年”字的演化過程

因為商朝的核心統治區域在長江以北,稷、黍都是一年收一季,所以隨著漢字的發展,年被賦予了現在的意思,演變的過程證明了古代對農業的重視。

商朝的農業技術在當時是非常領先的,基於井田制的全國農田規劃和分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掌握了中耕技術,開始對土壤進行淺層翻倒、疏鬆表層土壤,提高了產量。雖然受金屬匱乏限制,但商朝農民以石、蚌、骨材質為主的農具,就足以養活商朝子民,甚至還有結餘。否則怎會有餘糧來釀酒呢?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7古代木製耜(農具,功能似後世鏟)

2、副食

商代的副食水平與現代相仿,也分肉類、蔬菜、瓜果等種類。

商代肉食的主要來源已經不依靠狩獵了。商朝畜牧業相當發達,先商時期,商族人就是靠畜牧業才逐步強盛起來,建立商朝後,畜牧業得到進一步發展,不僅六畜(馬牛羊雞犬豕)俱全,而且飼養規模不小。在甲骨卜辭中可以看到一次祭祀使用一千頭牛的記錄,可見當時畜牧業的發達。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8古代六畜

商朝貴族以鹿肉為上食,民間則以狗、豬、雞為主要肉食,不過平民肉食極少,可能一生都吃不上一次肉。馬是軍用和駝用獸,很少直接宰殺食用;商朝的羊品種一般,肉質較差,飼養數量有限,不是主要肉食。

牛才是商朝真正大量食用的牲畜,商朝尚未掌握牛耕技術,所以並不限制殺牛。商人特別重視祭祀活動,牛多用於祭祀,祭祀後即可食用,不會造成浪費。正因為牛肉消耗大,所以牛骨的數量足夠多,耐儲存、不易損壞,最終成為甲骨文的重要載體之一。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9六畜皆前業,惟牛最苦辛;君看橫死者,盡是食牛人!(古代歌謠不代表作者觀點)

商朝蔬菜的種類雖然遠不如現代豐富(仍有不少蔬菜品種流傳到現在),但勝在天然綠色,專門種植的蔬菜瓜果是屬於貴族的奢侈品,平民和奴隸只能吃些野菜。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0中國最古老的蔬菜之一--葵菜(冬莧菜)

商朝最受歡迎的水果莫過於"杏"。《說文》記載商代卜辭中有:"杏,果也。從木可省聲。""果"是水果的合稱,說明當時水果並不限於杏一種。此外蜂蜜也是貴族專享的甜品。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1杏是中國最常見的水果之一,品種繁多

商朝的烹飪方式除了炒、炸、煎等需要使用食用油的烹飪方式外,基本具備了其他的中餐烹飪方式,如:煮、炙(燒烤)、蒸(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燉、醃、臘、晒等。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2中餐後廚,火的藝術

商朝的調味料也不少,除了鹽,還有醬,青銅豆最早是用來盛放黍稷,後來演變為專門盛放肉醬、醃菜等調味品的器物;醋也應該有,"醋酒不分家",能釀出酒,就一定能釀出醋(酒沒釀好,就成了醋)。花椒是中國全區域性植物,商朝貴族肯定可以享用,只是貴(花椒在古代一直都是奢侈品,某些朝代甚至替代貴金屬成為硬通貨)。其他原生香料,因資料較少,不好考證,但已足夠豐富了。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3商代晚期青銅獸面豆

商朝時餐具已經比較多,簋、盤都是盛飯工具,已經有了筷子,不過只有在吃肉食和蔬菜時才使用,多數情況下商人都是直接用手抓飯吃(腦補:印度)。"匕",和今天的勺子用途類似,但樣式上卻相差很大,大多為骨頭做成,前端呈扁平狀,被磨製的相當光滑,漢字"匙"上有個"匕"字,就是由此而來。而當時的青銅勺卻是用來分酒的,不算餐具。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4婦好墓出土的骨匕

"

夏商時期的文明程度是否很高?高到什麼程度?這是很多人在讀夏商曆史時總會有的疑問。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河南鶴壁鹿臺閣(仿商代鹿臺建築)

如果只看古代文獻和文物圖片,絕大多數人都會驚歎,沒想到夏商時期中國就有如此高度的文明和精美的器物了!但再看一些考古分析,又會發現夏商時期生產力落後,人們還處於刀耕火種階段,掙扎在溫飽線附近,讓人唏噓不已。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刀耕火種(究竟哪個才是真商朝?)

其實這兩種觀點都沒有錯,只是參照物和出發點不同,才會得出不同的結果。

今天我們就圍繞百姓最關心的"衣食住行",為大家全景展示商人的生活狀態,至於商朝文明是否先進,由您自己來判斷。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3甲骨文是商代考古的有力佐證

因商朝早期的資料較少,不能完全描繪出商人的衣食住行,本文描繪的場景都是商晚末期繁榮時期的景象。該階段有大量甲骨文(金文)記錄和考古實物支撐,再加上先秦時期文獻佐證,可以清晰描繪出商人的生活圖畫。

※ 食

民以食為天,首先談商人的吃喝大事。

據專家考證,商代時中國飲食已經發展到一定水平,不僅有主、副食之分,還有為王公貴族專門服務的廚師,如商初名相伊尹就是一名高明的廚師。當時廚師已經有詳細的分工,掌握了煮、蒸、烤、醃等烹飪技法,為中國美食奠定了初步基礎。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4民以食為天

商朝的平民和奴隸通常是一日兩餐,上午九點吃多一些(因為要勞作),稱為"大食",下午五點吃少一些,稱"小食"。商朝的王公貴族則是一日三餐,除上述兩餐外,還要在晚上加一頓宵夜。

接下來詳細為大家介紹商人如何吃飯。

1、主食

商代最普遍的農作物是"稷"和"黍"。稷,又稱粟,就是小米,是商人的主要糧食,耐旱、產量高、易保存,因此種植面積最廣;黍是黃米,產量不如稷,卻是釀酒的材料,因此種植也頗為廣泛。其他還有來(大麥)、麥、稻(野生旱稻)、菽(豆)等作物,但這些作物因產量少,都屬於奢侈品,只有貴族們才能享用。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5五穀雜糧

在甲骨文中用"禾"和"年"兩個字來代指農作物。甲骨文的"年"字,與現代"年"字意思不同,形如一個人身上揹著一大捆禾葉,意味著收成。卜辭中如果出現"受年"、"受禾",或者"年有足雨"、"禾有及雨"時,"年"與"禾"的意思相同,都指粟;如果卜辭中出現了"黍年"和"秬年"時,那麼"年"就代表所有的穀類。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6“禾”和“年”字的演化過程

因為商朝的核心統治區域在長江以北,稷、黍都是一年收一季,所以隨著漢字的發展,年被賦予了現在的意思,演變的過程證明了古代對農業的重視。

商朝的農業技術在當時是非常領先的,基於井田制的全國農田規劃和分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掌握了中耕技術,開始對土壤進行淺層翻倒、疏鬆表層土壤,提高了產量。雖然受金屬匱乏限制,但商朝農民以石、蚌、骨材質為主的農具,就足以養活商朝子民,甚至還有結餘。否則怎會有餘糧來釀酒呢?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7古代木製耜(農具,功能似後世鏟)

2、副食

商代的副食水平與現代相仿,也分肉類、蔬菜、瓜果等種類。

商代肉食的主要來源已經不依靠狩獵了。商朝畜牧業相當發達,先商時期,商族人就是靠畜牧業才逐步強盛起來,建立商朝後,畜牧業得到進一步發展,不僅六畜(馬牛羊雞犬豕)俱全,而且飼養規模不小。在甲骨卜辭中可以看到一次祭祀使用一千頭牛的記錄,可見當時畜牧業的發達。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8古代六畜

商朝貴族以鹿肉為上食,民間則以狗、豬、雞為主要肉食,不過平民肉食極少,可能一生都吃不上一次肉。馬是軍用和駝用獸,很少直接宰殺食用;商朝的羊品種一般,肉質較差,飼養數量有限,不是主要肉食。

牛才是商朝真正大量食用的牲畜,商朝尚未掌握牛耕技術,所以並不限制殺牛。商人特別重視祭祀活動,牛多用於祭祀,祭祀後即可食用,不會造成浪費。正因為牛肉消耗大,所以牛骨的數量足夠多,耐儲存、不易損壞,最終成為甲骨文的重要載體之一。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9六畜皆前業,惟牛最苦辛;君看橫死者,盡是食牛人!(古代歌謠不代表作者觀點)

商朝蔬菜的種類雖然遠不如現代豐富(仍有不少蔬菜品種流傳到現在),但勝在天然綠色,專門種植的蔬菜瓜果是屬於貴族的奢侈品,平民和奴隸只能吃些野菜。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0中國最古老的蔬菜之一--葵菜(冬莧菜)

商朝最受歡迎的水果莫過於"杏"。《說文》記載商代卜辭中有:"杏,果也。從木可省聲。""果"是水果的合稱,說明當時水果並不限於杏一種。此外蜂蜜也是貴族專享的甜品。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1杏是中國最常見的水果之一,品種繁多

商朝的烹飪方式除了炒、炸、煎等需要使用食用油的烹飪方式外,基本具備了其他的中餐烹飪方式,如:煮、炙(燒烤)、蒸(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燉、醃、臘、晒等。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2中餐後廚,火的藝術

商朝的調味料也不少,除了鹽,還有醬,青銅豆最早是用來盛放黍稷,後來演變為專門盛放肉醬、醃菜等調味品的器物;醋也應該有,"醋酒不分家",能釀出酒,就一定能釀出醋(酒沒釀好,就成了醋)。花椒是中國全區域性植物,商朝貴族肯定可以享用,只是貴(花椒在古代一直都是奢侈品,某些朝代甚至替代貴金屬成為硬通貨)。其他原生香料,因資料較少,不好考證,但已足夠豐富了。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3商代晚期青銅獸面豆

商朝時餐具已經比較多,簋、盤都是盛飯工具,已經有了筷子,不過只有在吃肉食和蔬菜時才使用,多數情況下商人都是直接用手抓飯吃(腦補:印度)。"匕",和今天的勺子用途類似,但樣式上卻相差很大,大多為骨頭做成,前端呈扁平狀,被磨製的相當光滑,漢字"匙"上有個"匕"字,就是由此而來。而當時的青銅勺卻是用來分酒的,不算餐具。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4婦好墓出土的骨匕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5商代晚期青銅羊首勺

商朝時還沒有出現桌子和椅子,吃飯時都是席地而坐,即在地上鋪張席子,並不是直接坐在地上,商人還是很講究的。為了方便用餐,當時的食具大多設計有高高的足。(商代的青銅俎和青銅禁,已經具備茶几、櫃子等傢俱的雛形,但數量極少。)

"

夏商時期的文明程度是否很高?高到什麼程度?這是很多人在讀夏商曆史時總會有的疑問。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河南鶴壁鹿臺閣(仿商代鹿臺建築)

如果只看古代文獻和文物圖片,絕大多數人都會驚歎,沒想到夏商時期中國就有如此高度的文明和精美的器物了!但再看一些考古分析,又會發現夏商時期生產力落後,人們還處於刀耕火種階段,掙扎在溫飽線附近,讓人唏噓不已。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刀耕火種(究竟哪個才是真商朝?)

其實這兩種觀點都沒有錯,只是參照物和出發點不同,才會得出不同的結果。

今天我們就圍繞百姓最關心的"衣食住行",為大家全景展示商人的生活狀態,至於商朝文明是否先進,由您自己來判斷。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3甲骨文是商代考古的有力佐證

因商朝早期的資料較少,不能完全描繪出商人的衣食住行,本文描繪的場景都是商晚末期繁榮時期的景象。該階段有大量甲骨文(金文)記錄和考古實物支撐,再加上先秦時期文獻佐證,可以清晰描繪出商人的生活圖畫。

※ 食

民以食為天,首先談商人的吃喝大事。

據專家考證,商代時中國飲食已經發展到一定水平,不僅有主、副食之分,還有為王公貴族專門服務的廚師,如商初名相伊尹就是一名高明的廚師。當時廚師已經有詳細的分工,掌握了煮、蒸、烤、醃等烹飪技法,為中國美食奠定了初步基礎。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4民以食為天

商朝的平民和奴隸通常是一日兩餐,上午九點吃多一些(因為要勞作),稱為"大食",下午五點吃少一些,稱"小食"。商朝的王公貴族則是一日三餐,除上述兩餐外,還要在晚上加一頓宵夜。

接下來詳細為大家介紹商人如何吃飯。

1、主食

商代最普遍的農作物是"稷"和"黍"。稷,又稱粟,就是小米,是商人的主要糧食,耐旱、產量高、易保存,因此種植面積最廣;黍是黃米,產量不如稷,卻是釀酒的材料,因此種植也頗為廣泛。其他還有來(大麥)、麥、稻(野生旱稻)、菽(豆)等作物,但這些作物因產量少,都屬於奢侈品,只有貴族們才能享用。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5五穀雜糧

在甲骨文中用"禾"和"年"兩個字來代指農作物。甲骨文的"年"字,與現代"年"字意思不同,形如一個人身上揹著一大捆禾葉,意味著收成。卜辭中如果出現"受年"、"受禾",或者"年有足雨"、"禾有及雨"時,"年"與"禾"的意思相同,都指粟;如果卜辭中出現了"黍年"和"秬年"時,那麼"年"就代表所有的穀類。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6“禾”和“年”字的演化過程

因為商朝的核心統治區域在長江以北,稷、黍都是一年收一季,所以隨著漢字的發展,年被賦予了現在的意思,演變的過程證明了古代對農業的重視。

商朝的農業技術在當時是非常領先的,基於井田制的全國農田規劃和分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掌握了中耕技術,開始對土壤進行淺層翻倒、疏鬆表層土壤,提高了產量。雖然受金屬匱乏限制,但商朝農民以石、蚌、骨材質為主的農具,就足以養活商朝子民,甚至還有結餘。否則怎會有餘糧來釀酒呢?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7古代木製耜(農具,功能似後世鏟)

2、副食

商代的副食水平與現代相仿,也分肉類、蔬菜、瓜果等種類。

商代肉食的主要來源已經不依靠狩獵了。商朝畜牧業相當發達,先商時期,商族人就是靠畜牧業才逐步強盛起來,建立商朝後,畜牧業得到進一步發展,不僅六畜(馬牛羊雞犬豕)俱全,而且飼養規模不小。在甲骨卜辭中可以看到一次祭祀使用一千頭牛的記錄,可見當時畜牧業的發達。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8古代六畜

商朝貴族以鹿肉為上食,民間則以狗、豬、雞為主要肉食,不過平民肉食極少,可能一生都吃不上一次肉。馬是軍用和駝用獸,很少直接宰殺食用;商朝的羊品種一般,肉質較差,飼養數量有限,不是主要肉食。

牛才是商朝真正大量食用的牲畜,商朝尚未掌握牛耕技術,所以並不限制殺牛。商人特別重視祭祀活動,牛多用於祭祀,祭祀後即可食用,不會造成浪費。正因為牛肉消耗大,所以牛骨的數量足夠多,耐儲存、不易損壞,最終成為甲骨文的重要載體之一。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9六畜皆前業,惟牛最苦辛;君看橫死者,盡是食牛人!(古代歌謠不代表作者觀點)

商朝蔬菜的種類雖然遠不如現代豐富(仍有不少蔬菜品種流傳到現在),但勝在天然綠色,專門種植的蔬菜瓜果是屬於貴族的奢侈品,平民和奴隸只能吃些野菜。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0中國最古老的蔬菜之一--葵菜(冬莧菜)

商朝最受歡迎的水果莫過於"杏"。《說文》記載商代卜辭中有:"杏,果也。從木可省聲。""果"是水果的合稱,說明當時水果並不限於杏一種。此外蜂蜜也是貴族專享的甜品。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1杏是中國最常見的水果之一,品種繁多

商朝的烹飪方式除了炒、炸、煎等需要使用食用油的烹飪方式外,基本具備了其他的中餐烹飪方式,如:煮、炙(燒烤)、蒸(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燉、醃、臘、晒等。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2中餐後廚,火的藝術

商朝的調味料也不少,除了鹽,還有醬,青銅豆最早是用來盛放黍稷,後來演變為專門盛放肉醬、醃菜等調味品的器物;醋也應該有,"醋酒不分家",能釀出酒,就一定能釀出醋(酒沒釀好,就成了醋)。花椒是中國全區域性植物,商朝貴族肯定可以享用,只是貴(花椒在古代一直都是奢侈品,某些朝代甚至替代貴金屬成為硬通貨)。其他原生香料,因資料較少,不好考證,但已足夠豐富了。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3商代晚期青銅獸面豆

商朝時餐具已經比較多,簋、盤都是盛飯工具,已經有了筷子,不過只有在吃肉食和蔬菜時才使用,多數情況下商人都是直接用手抓飯吃(腦補:印度)。"匕",和今天的勺子用途類似,但樣式上卻相差很大,大多為骨頭做成,前端呈扁平狀,被磨製的相當光滑,漢字"匙"上有個"匕"字,就是由此而來。而當時的青銅勺卻是用來分酒的,不算餐具。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4婦好墓出土的骨匕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5商代晚期青銅羊首勺

商朝時還沒有出現桌子和椅子,吃飯時都是席地而坐,即在地上鋪張席子,並不是直接坐在地上,商人還是很講究的。為了方便用餐,當時的食具大多設計有高高的足。(商代的青銅俎和青銅禁,已經具備茶几、櫃子等傢俱的雛形,但數量極少。)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6中國古人席地而坐,分餐而食

最值得誇獎的是,商人已經有很強的食品衛生意識,很注意對食物、炊具、餐具的清洗和滅菌消毒工作,從而有效避免了疾病的發生,商人的平均壽命比夏有了很大的提升。

"

夏商時期的文明程度是否很高?高到什麼程度?這是很多人在讀夏商曆史時總會有的疑問。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河南鶴壁鹿臺閣(仿商代鹿臺建築)

如果只看古代文獻和文物圖片,絕大多數人都會驚歎,沒想到夏商時期中國就有如此高度的文明和精美的器物了!但再看一些考古分析,又會發現夏商時期生產力落後,人們還處於刀耕火種階段,掙扎在溫飽線附近,讓人唏噓不已。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刀耕火種(究竟哪個才是真商朝?)

其實這兩種觀點都沒有錯,只是參照物和出發點不同,才會得出不同的結果。

今天我們就圍繞百姓最關心的"衣食住行",為大家全景展示商人的生活狀態,至於商朝文明是否先進,由您自己來判斷。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3甲骨文是商代考古的有力佐證

因商朝早期的資料較少,不能完全描繪出商人的衣食住行,本文描繪的場景都是商晚末期繁榮時期的景象。該階段有大量甲骨文(金文)記錄和考古實物支撐,再加上先秦時期文獻佐證,可以清晰描繪出商人的生活圖畫。

※ 食

民以食為天,首先談商人的吃喝大事。

據專家考證,商代時中國飲食已經發展到一定水平,不僅有主、副食之分,還有為王公貴族專門服務的廚師,如商初名相伊尹就是一名高明的廚師。當時廚師已經有詳細的分工,掌握了煮、蒸、烤、醃等烹飪技法,為中國美食奠定了初步基礎。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4民以食為天

商朝的平民和奴隸通常是一日兩餐,上午九點吃多一些(因為要勞作),稱為"大食",下午五點吃少一些,稱"小食"。商朝的王公貴族則是一日三餐,除上述兩餐外,還要在晚上加一頓宵夜。

接下來詳細為大家介紹商人如何吃飯。

1、主食

商代最普遍的農作物是"稷"和"黍"。稷,又稱粟,就是小米,是商人的主要糧食,耐旱、產量高、易保存,因此種植面積最廣;黍是黃米,產量不如稷,卻是釀酒的材料,因此種植也頗為廣泛。其他還有來(大麥)、麥、稻(野生旱稻)、菽(豆)等作物,但這些作物因產量少,都屬於奢侈品,只有貴族們才能享用。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5五穀雜糧

在甲骨文中用"禾"和"年"兩個字來代指農作物。甲骨文的"年"字,與現代"年"字意思不同,形如一個人身上揹著一大捆禾葉,意味著收成。卜辭中如果出現"受年"、"受禾",或者"年有足雨"、"禾有及雨"時,"年"與"禾"的意思相同,都指粟;如果卜辭中出現了"黍年"和"秬年"時,那麼"年"就代表所有的穀類。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6“禾”和“年”字的演化過程

因為商朝的核心統治區域在長江以北,稷、黍都是一年收一季,所以隨著漢字的發展,年被賦予了現在的意思,演變的過程證明了古代對農業的重視。

商朝的農業技術在當時是非常領先的,基於井田制的全國農田規劃和分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掌握了中耕技術,開始對土壤進行淺層翻倒、疏鬆表層土壤,提高了產量。雖然受金屬匱乏限制,但商朝農民以石、蚌、骨材質為主的農具,就足以養活商朝子民,甚至還有結餘。否則怎會有餘糧來釀酒呢?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7古代木製耜(農具,功能似後世鏟)

2、副食

商代的副食水平與現代相仿,也分肉類、蔬菜、瓜果等種類。

商代肉食的主要來源已經不依靠狩獵了。商朝畜牧業相當發達,先商時期,商族人就是靠畜牧業才逐步強盛起來,建立商朝後,畜牧業得到進一步發展,不僅六畜(馬牛羊雞犬豕)俱全,而且飼養規模不小。在甲骨卜辭中可以看到一次祭祀使用一千頭牛的記錄,可見當時畜牧業的發達。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8古代六畜

商朝貴族以鹿肉為上食,民間則以狗、豬、雞為主要肉食,不過平民肉食極少,可能一生都吃不上一次肉。馬是軍用和駝用獸,很少直接宰殺食用;商朝的羊品種一般,肉質較差,飼養數量有限,不是主要肉食。

牛才是商朝真正大量食用的牲畜,商朝尚未掌握牛耕技術,所以並不限制殺牛。商人特別重視祭祀活動,牛多用於祭祀,祭祀後即可食用,不會造成浪費。正因為牛肉消耗大,所以牛骨的數量足夠多,耐儲存、不易損壞,最終成為甲骨文的重要載體之一。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9六畜皆前業,惟牛最苦辛;君看橫死者,盡是食牛人!(古代歌謠不代表作者觀點)

商朝蔬菜的種類雖然遠不如現代豐富(仍有不少蔬菜品種流傳到現在),但勝在天然綠色,專門種植的蔬菜瓜果是屬於貴族的奢侈品,平民和奴隸只能吃些野菜。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0中國最古老的蔬菜之一--葵菜(冬莧菜)

商朝最受歡迎的水果莫過於"杏"。《說文》記載商代卜辭中有:"杏,果也。從木可省聲。""果"是水果的合稱,說明當時水果並不限於杏一種。此外蜂蜜也是貴族專享的甜品。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1杏是中國最常見的水果之一,品種繁多

商朝的烹飪方式除了炒、炸、煎等需要使用食用油的烹飪方式外,基本具備了其他的中餐烹飪方式,如:煮、炙(燒烤)、蒸(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燉、醃、臘、晒等。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2中餐後廚,火的藝術

商朝的調味料也不少,除了鹽,還有醬,青銅豆最早是用來盛放黍稷,後來演變為專門盛放肉醬、醃菜等調味品的器物;醋也應該有,"醋酒不分家",能釀出酒,就一定能釀出醋(酒沒釀好,就成了醋)。花椒是中國全區域性植物,商朝貴族肯定可以享用,只是貴(花椒在古代一直都是奢侈品,某些朝代甚至替代貴金屬成為硬通貨)。其他原生香料,因資料較少,不好考證,但已足夠豐富了。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3商代晚期青銅獸面豆

商朝時餐具已經比較多,簋、盤都是盛飯工具,已經有了筷子,不過只有在吃肉食和蔬菜時才使用,多數情況下商人都是直接用手抓飯吃(腦補:印度)。"匕",和今天的勺子用途類似,但樣式上卻相差很大,大多為骨頭做成,前端呈扁平狀,被磨製的相當光滑,漢字"匙"上有個"匕"字,就是由此而來。而當時的青銅勺卻是用來分酒的,不算餐具。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4婦好墓出土的骨匕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5商代晚期青銅羊首勺

商朝時還沒有出現桌子和椅子,吃飯時都是席地而坐,即在地上鋪張席子,並不是直接坐在地上,商人還是很講究的。為了方便用餐,當時的食具大多設計有高高的足。(商代的青銅俎和青銅禁,已經具備茶几、櫃子等傢俱的雛形,但數量極少。)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6中國古人席地而坐,分餐而食

最值得誇獎的是,商人已經有很強的食品衛生意識,很注意對食物、炊具、餐具的清洗和滅菌消毒工作,從而有效避免了疾病的發生,商人的平均壽命比夏有了很大的提升。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7商代的青銅板足俎

3、酒

中國造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詩經·國風·豳風·七月》中"六月食鬱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採荼薪樗,食我農夫。"不但講了做酒的方法,還為我們介紹了當時的農曆(農產品對應的時令)。

"

夏商時期的文明程度是否很高?高到什麼程度?這是很多人在讀夏商曆史時總會有的疑問。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河南鶴壁鹿臺閣(仿商代鹿臺建築)

如果只看古代文獻和文物圖片,絕大多數人都會驚歎,沒想到夏商時期中國就有如此高度的文明和精美的器物了!但再看一些考古分析,又會發現夏商時期生產力落後,人們還處於刀耕火種階段,掙扎在溫飽線附近,讓人唏噓不已。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刀耕火種(究竟哪個才是真商朝?)

其實這兩種觀點都沒有錯,只是參照物和出發點不同,才會得出不同的結果。

今天我們就圍繞百姓最關心的"衣食住行",為大家全景展示商人的生活狀態,至於商朝文明是否先進,由您自己來判斷。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3甲骨文是商代考古的有力佐證

因商朝早期的資料較少,不能完全描繪出商人的衣食住行,本文描繪的場景都是商晚末期繁榮時期的景象。該階段有大量甲骨文(金文)記錄和考古實物支撐,再加上先秦時期文獻佐證,可以清晰描繪出商人的生活圖畫。

※ 食

民以食為天,首先談商人的吃喝大事。

據專家考證,商代時中國飲食已經發展到一定水平,不僅有主、副食之分,還有為王公貴族專門服務的廚師,如商初名相伊尹就是一名高明的廚師。當時廚師已經有詳細的分工,掌握了煮、蒸、烤、醃等烹飪技法,為中國美食奠定了初步基礎。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4民以食為天

商朝的平民和奴隸通常是一日兩餐,上午九點吃多一些(因為要勞作),稱為"大食",下午五點吃少一些,稱"小食"。商朝的王公貴族則是一日三餐,除上述兩餐外,還要在晚上加一頓宵夜。

接下來詳細為大家介紹商人如何吃飯。

1、主食

商代最普遍的農作物是"稷"和"黍"。稷,又稱粟,就是小米,是商人的主要糧食,耐旱、產量高、易保存,因此種植面積最廣;黍是黃米,產量不如稷,卻是釀酒的材料,因此種植也頗為廣泛。其他還有來(大麥)、麥、稻(野生旱稻)、菽(豆)等作物,但這些作物因產量少,都屬於奢侈品,只有貴族們才能享用。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5五穀雜糧

在甲骨文中用"禾"和"年"兩個字來代指農作物。甲骨文的"年"字,與現代"年"字意思不同,形如一個人身上揹著一大捆禾葉,意味著收成。卜辭中如果出現"受年"、"受禾",或者"年有足雨"、"禾有及雨"時,"年"與"禾"的意思相同,都指粟;如果卜辭中出現了"黍年"和"秬年"時,那麼"年"就代表所有的穀類。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6“禾”和“年”字的演化過程

因為商朝的核心統治區域在長江以北,稷、黍都是一年收一季,所以隨著漢字的發展,年被賦予了現在的意思,演變的過程證明了古代對農業的重視。

商朝的農業技術在當時是非常領先的,基於井田制的全國農田規劃和分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掌握了中耕技術,開始對土壤進行淺層翻倒、疏鬆表層土壤,提高了產量。雖然受金屬匱乏限制,但商朝農民以石、蚌、骨材質為主的農具,就足以養活商朝子民,甚至還有結餘。否則怎會有餘糧來釀酒呢?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7古代木製耜(農具,功能似後世鏟)

2、副食

商代的副食水平與現代相仿,也分肉類、蔬菜、瓜果等種類。

商代肉食的主要來源已經不依靠狩獵了。商朝畜牧業相當發達,先商時期,商族人就是靠畜牧業才逐步強盛起來,建立商朝後,畜牧業得到進一步發展,不僅六畜(馬牛羊雞犬豕)俱全,而且飼養規模不小。在甲骨卜辭中可以看到一次祭祀使用一千頭牛的記錄,可見當時畜牧業的發達。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8古代六畜

商朝貴族以鹿肉為上食,民間則以狗、豬、雞為主要肉食,不過平民肉食極少,可能一生都吃不上一次肉。馬是軍用和駝用獸,很少直接宰殺食用;商朝的羊品種一般,肉質較差,飼養數量有限,不是主要肉食。

牛才是商朝真正大量食用的牲畜,商朝尚未掌握牛耕技術,所以並不限制殺牛。商人特別重視祭祀活動,牛多用於祭祀,祭祀後即可食用,不會造成浪費。正因為牛肉消耗大,所以牛骨的數量足夠多,耐儲存、不易損壞,最終成為甲骨文的重要載體之一。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9六畜皆前業,惟牛最苦辛;君看橫死者,盡是食牛人!(古代歌謠不代表作者觀點)

商朝蔬菜的種類雖然遠不如現代豐富(仍有不少蔬菜品種流傳到現在),但勝在天然綠色,專門種植的蔬菜瓜果是屬於貴族的奢侈品,平民和奴隸只能吃些野菜。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0中國最古老的蔬菜之一--葵菜(冬莧菜)

商朝最受歡迎的水果莫過於"杏"。《說文》記載商代卜辭中有:"杏,果也。從木可省聲。""果"是水果的合稱,說明當時水果並不限於杏一種。此外蜂蜜也是貴族專享的甜品。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1杏是中國最常見的水果之一,品種繁多

商朝的烹飪方式除了炒、炸、煎等需要使用食用油的烹飪方式外,基本具備了其他的中餐烹飪方式,如:煮、炙(燒烤)、蒸(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燉、醃、臘、晒等。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2中餐後廚,火的藝術

商朝的調味料也不少,除了鹽,還有醬,青銅豆最早是用來盛放黍稷,後來演變為專門盛放肉醬、醃菜等調味品的器物;醋也應該有,"醋酒不分家",能釀出酒,就一定能釀出醋(酒沒釀好,就成了醋)。花椒是中國全區域性植物,商朝貴族肯定可以享用,只是貴(花椒在古代一直都是奢侈品,某些朝代甚至替代貴金屬成為硬通貨)。其他原生香料,因資料較少,不好考證,但已足夠豐富了。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3商代晚期青銅獸面豆

商朝時餐具已經比較多,簋、盤都是盛飯工具,已經有了筷子,不過只有在吃肉食和蔬菜時才使用,多數情況下商人都是直接用手抓飯吃(腦補:印度)。"匕",和今天的勺子用途類似,但樣式上卻相差很大,大多為骨頭做成,前端呈扁平狀,被磨製的相當光滑,漢字"匙"上有個"匕"字,就是由此而來。而當時的青銅勺卻是用來分酒的,不算餐具。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4婦好墓出土的骨匕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5商代晚期青銅羊首勺

商朝時還沒有出現桌子和椅子,吃飯時都是席地而坐,即在地上鋪張席子,並不是直接坐在地上,商人還是很講究的。為了方便用餐,當時的食具大多設計有高高的足。(商代的青銅俎和青銅禁,已經具備茶几、櫃子等傢俱的雛形,但數量極少。)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6中國古人席地而坐,分餐而食

最值得誇獎的是,商人已經有很強的食品衛生意識,很注意對食物、炊具、餐具的清洗和滅菌消毒工作,從而有效避免了疾病的發生,商人的平均壽命比夏有了很大的提升。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7商代的青銅板足俎

3、酒

中國造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詩經·國風·豳風·七月》中"六月食鬱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採荼薪樗,食我農夫。"不但講了做酒的方法,還為我們介紹了當時的農曆(農產品對應的時令)。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8《詩經》是我國文學及詩歌的開端

據專家考證,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陶器製品中就已經有專用的酒器了,說明在原始社會釀酒已經很盛行。在商朝穀物釀酒居多,果酒佔比很小(商時我國已有葡萄酒)。

"

夏商時期的文明程度是否很高?高到什麼程度?這是很多人在讀夏商曆史時總會有的疑問。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河南鶴壁鹿臺閣(仿商代鹿臺建築)

如果只看古代文獻和文物圖片,絕大多數人都會驚歎,沒想到夏商時期中國就有如此高度的文明和精美的器物了!但再看一些考古分析,又會發現夏商時期生產力落後,人們還處於刀耕火種階段,掙扎在溫飽線附近,讓人唏噓不已。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刀耕火種(究竟哪個才是真商朝?)

其實這兩種觀點都沒有錯,只是參照物和出發點不同,才會得出不同的結果。

今天我們就圍繞百姓最關心的"衣食住行",為大家全景展示商人的生活狀態,至於商朝文明是否先進,由您自己來判斷。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3甲骨文是商代考古的有力佐證

因商朝早期的資料較少,不能完全描繪出商人的衣食住行,本文描繪的場景都是商晚末期繁榮時期的景象。該階段有大量甲骨文(金文)記錄和考古實物支撐,再加上先秦時期文獻佐證,可以清晰描繪出商人的生活圖畫。

※ 食

民以食為天,首先談商人的吃喝大事。

據專家考證,商代時中國飲食已經發展到一定水平,不僅有主、副食之分,還有為王公貴族專門服務的廚師,如商初名相伊尹就是一名高明的廚師。當時廚師已經有詳細的分工,掌握了煮、蒸、烤、醃等烹飪技法,為中國美食奠定了初步基礎。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4民以食為天

商朝的平民和奴隸通常是一日兩餐,上午九點吃多一些(因為要勞作),稱為"大食",下午五點吃少一些,稱"小食"。商朝的王公貴族則是一日三餐,除上述兩餐外,還要在晚上加一頓宵夜。

接下來詳細為大家介紹商人如何吃飯。

1、主食

商代最普遍的農作物是"稷"和"黍"。稷,又稱粟,就是小米,是商人的主要糧食,耐旱、產量高、易保存,因此種植面積最廣;黍是黃米,產量不如稷,卻是釀酒的材料,因此種植也頗為廣泛。其他還有來(大麥)、麥、稻(野生旱稻)、菽(豆)等作物,但這些作物因產量少,都屬於奢侈品,只有貴族們才能享用。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5五穀雜糧

在甲骨文中用"禾"和"年"兩個字來代指農作物。甲骨文的"年"字,與現代"年"字意思不同,形如一個人身上揹著一大捆禾葉,意味著收成。卜辭中如果出現"受年"、"受禾",或者"年有足雨"、"禾有及雨"時,"年"與"禾"的意思相同,都指粟;如果卜辭中出現了"黍年"和"秬年"時,那麼"年"就代表所有的穀類。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6“禾”和“年”字的演化過程

因為商朝的核心統治區域在長江以北,稷、黍都是一年收一季,所以隨著漢字的發展,年被賦予了現在的意思,演變的過程證明了古代對農業的重視。

商朝的農業技術在當時是非常領先的,基於井田制的全國農田規劃和分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掌握了中耕技術,開始對土壤進行淺層翻倒、疏鬆表層土壤,提高了產量。雖然受金屬匱乏限制,但商朝農民以石、蚌、骨材質為主的農具,就足以養活商朝子民,甚至還有結餘。否則怎會有餘糧來釀酒呢?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7古代木製耜(農具,功能似後世鏟)

2、副食

商代的副食水平與現代相仿,也分肉類、蔬菜、瓜果等種類。

商代肉食的主要來源已經不依靠狩獵了。商朝畜牧業相當發達,先商時期,商族人就是靠畜牧業才逐步強盛起來,建立商朝後,畜牧業得到進一步發展,不僅六畜(馬牛羊雞犬豕)俱全,而且飼養規模不小。在甲骨卜辭中可以看到一次祭祀使用一千頭牛的記錄,可見當時畜牧業的發達。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8古代六畜

商朝貴族以鹿肉為上食,民間則以狗、豬、雞為主要肉食,不過平民肉食極少,可能一生都吃不上一次肉。馬是軍用和駝用獸,很少直接宰殺食用;商朝的羊品種一般,肉質較差,飼養數量有限,不是主要肉食。

牛才是商朝真正大量食用的牲畜,商朝尚未掌握牛耕技術,所以並不限制殺牛。商人特別重視祭祀活動,牛多用於祭祀,祭祀後即可食用,不會造成浪費。正因為牛肉消耗大,所以牛骨的數量足夠多,耐儲存、不易損壞,最終成為甲骨文的重要載體之一。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9六畜皆前業,惟牛最苦辛;君看橫死者,盡是食牛人!(古代歌謠不代表作者觀點)

商朝蔬菜的種類雖然遠不如現代豐富(仍有不少蔬菜品種流傳到現在),但勝在天然綠色,專門種植的蔬菜瓜果是屬於貴族的奢侈品,平民和奴隸只能吃些野菜。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0中國最古老的蔬菜之一--葵菜(冬莧菜)

商朝最受歡迎的水果莫過於"杏"。《說文》記載商代卜辭中有:"杏,果也。從木可省聲。""果"是水果的合稱,說明當時水果並不限於杏一種。此外蜂蜜也是貴族專享的甜品。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1杏是中國最常見的水果之一,品種繁多

商朝的烹飪方式除了炒、炸、煎等需要使用食用油的烹飪方式外,基本具備了其他的中餐烹飪方式,如:煮、炙(燒烤)、蒸(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燉、醃、臘、晒等。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2中餐後廚,火的藝術

商朝的調味料也不少,除了鹽,還有醬,青銅豆最早是用來盛放黍稷,後來演變為專門盛放肉醬、醃菜等調味品的器物;醋也應該有,"醋酒不分家",能釀出酒,就一定能釀出醋(酒沒釀好,就成了醋)。花椒是中國全區域性植物,商朝貴族肯定可以享用,只是貴(花椒在古代一直都是奢侈品,某些朝代甚至替代貴金屬成為硬通貨)。其他原生香料,因資料較少,不好考證,但已足夠豐富了。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3商代晚期青銅獸面豆

商朝時餐具已經比較多,簋、盤都是盛飯工具,已經有了筷子,不過只有在吃肉食和蔬菜時才使用,多數情況下商人都是直接用手抓飯吃(腦補:印度)。"匕",和今天的勺子用途類似,但樣式上卻相差很大,大多為骨頭做成,前端呈扁平狀,被磨製的相當光滑,漢字"匙"上有個"匕"字,就是由此而來。而當時的青銅勺卻是用來分酒的,不算餐具。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4婦好墓出土的骨匕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5商代晚期青銅羊首勺

商朝時還沒有出現桌子和椅子,吃飯時都是席地而坐,即在地上鋪張席子,並不是直接坐在地上,商人還是很講究的。為了方便用餐,當時的食具大多設計有高高的足。(商代的青銅俎和青銅禁,已經具備茶几、櫃子等傢俱的雛形,但數量極少。)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6中國古人席地而坐,分餐而食

最值得誇獎的是,商人已經有很強的食品衛生意識,很注意對食物、炊具、餐具的清洗和滅菌消毒工作,從而有效避免了疾病的發生,商人的平均壽命比夏有了很大的提升。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7商代的青銅板足俎

3、酒

中國造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詩經·國風·豳風·七月》中"六月食鬱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採荼薪樗,食我農夫。"不但講了做酒的方法,還為我們介紹了當時的農曆(農產品對應的時令)。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8《詩經》是我國文學及詩歌的開端

據專家考證,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陶器製品中就已經有專用的酒器了,說明在原始社會釀酒已經很盛行。在商朝穀物釀酒居多,果酒佔比很小(商時我國已有葡萄酒)。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9古人釀酒圖

都說民以食為天,商人卻是以酒為命。商朝人嗜好喝酒,他們嗜酒的程度遠超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從君王貴族至一般平民整個社會都崇尚飲酒,飲酒之風瀰漫在整個商朝的每一個角落。

商朝的酒精飲料分為醴、酒、鬯三類。

"

夏商時期的文明程度是否很高?高到什麼程度?這是很多人在讀夏商曆史時總會有的疑問。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河南鶴壁鹿臺閣(仿商代鹿臺建築)

如果只看古代文獻和文物圖片,絕大多數人都會驚歎,沒想到夏商時期中國就有如此高度的文明和精美的器物了!但再看一些考古分析,又會發現夏商時期生產力落後,人們還處於刀耕火種階段,掙扎在溫飽線附近,讓人唏噓不已。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刀耕火種(究竟哪個才是真商朝?)

其實這兩種觀點都沒有錯,只是參照物和出發點不同,才會得出不同的結果。

今天我們就圍繞百姓最關心的"衣食住行",為大家全景展示商人的生活狀態,至於商朝文明是否先進,由您自己來判斷。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3甲骨文是商代考古的有力佐證

因商朝早期的資料較少,不能完全描繪出商人的衣食住行,本文描繪的場景都是商晚末期繁榮時期的景象。該階段有大量甲骨文(金文)記錄和考古實物支撐,再加上先秦時期文獻佐證,可以清晰描繪出商人的生活圖畫。

※ 食

民以食為天,首先談商人的吃喝大事。

據專家考證,商代時中國飲食已經發展到一定水平,不僅有主、副食之分,還有為王公貴族專門服務的廚師,如商初名相伊尹就是一名高明的廚師。當時廚師已經有詳細的分工,掌握了煮、蒸、烤、醃等烹飪技法,為中國美食奠定了初步基礎。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4民以食為天

商朝的平民和奴隸通常是一日兩餐,上午九點吃多一些(因為要勞作),稱為"大食",下午五點吃少一些,稱"小食"。商朝的王公貴族則是一日三餐,除上述兩餐外,還要在晚上加一頓宵夜。

接下來詳細為大家介紹商人如何吃飯。

1、主食

商代最普遍的農作物是"稷"和"黍"。稷,又稱粟,就是小米,是商人的主要糧食,耐旱、產量高、易保存,因此種植面積最廣;黍是黃米,產量不如稷,卻是釀酒的材料,因此種植也頗為廣泛。其他還有來(大麥)、麥、稻(野生旱稻)、菽(豆)等作物,但這些作物因產量少,都屬於奢侈品,只有貴族們才能享用。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5五穀雜糧

在甲骨文中用"禾"和"年"兩個字來代指農作物。甲骨文的"年"字,與現代"年"字意思不同,形如一個人身上揹著一大捆禾葉,意味著收成。卜辭中如果出現"受年"、"受禾",或者"年有足雨"、"禾有及雨"時,"年"與"禾"的意思相同,都指粟;如果卜辭中出現了"黍年"和"秬年"時,那麼"年"就代表所有的穀類。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6“禾”和“年”字的演化過程

因為商朝的核心統治區域在長江以北,稷、黍都是一年收一季,所以隨著漢字的發展,年被賦予了現在的意思,演變的過程證明了古代對農業的重視。

商朝的農業技術在當時是非常領先的,基於井田制的全國農田規劃和分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掌握了中耕技術,開始對土壤進行淺層翻倒、疏鬆表層土壤,提高了產量。雖然受金屬匱乏限制,但商朝農民以石、蚌、骨材質為主的農具,就足以養活商朝子民,甚至還有結餘。否則怎會有餘糧來釀酒呢?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7古代木製耜(農具,功能似後世鏟)

2、副食

商代的副食水平與現代相仿,也分肉類、蔬菜、瓜果等種類。

商代肉食的主要來源已經不依靠狩獵了。商朝畜牧業相當發達,先商時期,商族人就是靠畜牧業才逐步強盛起來,建立商朝後,畜牧業得到進一步發展,不僅六畜(馬牛羊雞犬豕)俱全,而且飼養規模不小。在甲骨卜辭中可以看到一次祭祀使用一千頭牛的記錄,可見當時畜牧業的發達。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8古代六畜

商朝貴族以鹿肉為上食,民間則以狗、豬、雞為主要肉食,不過平民肉食極少,可能一生都吃不上一次肉。馬是軍用和駝用獸,很少直接宰殺食用;商朝的羊品種一般,肉質較差,飼養數量有限,不是主要肉食。

牛才是商朝真正大量食用的牲畜,商朝尚未掌握牛耕技術,所以並不限制殺牛。商人特別重視祭祀活動,牛多用於祭祀,祭祀後即可食用,不會造成浪費。正因為牛肉消耗大,所以牛骨的數量足夠多,耐儲存、不易損壞,最終成為甲骨文的重要載體之一。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9六畜皆前業,惟牛最苦辛;君看橫死者,盡是食牛人!(古代歌謠不代表作者觀點)

商朝蔬菜的種類雖然遠不如現代豐富(仍有不少蔬菜品種流傳到現在),但勝在天然綠色,專門種植的蔬菜瓜果是屬於貴族的奢侈品,平民和奴隸只能吃些野菜。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0中國最古老的蔬菜之一--葵菜(冬莧菜)

商朝最受歡迎的水果莫過於"杏"。《說文》記載商代卜辭中有:"杏,果也。從木可省聲。""果"是水果的合稱,說明當時水果並不限於杏一種。此外蜂蜜也是貴族專享的甜品。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1杏是中國最常見的水果之一,品種繁多

商朝的烹飪方式除了炒、炸、煎等需要使用食用油的烹飪方式外,基本具備了其他的中餐烹飪方式,如:煮、炙(燒烤)、蒸(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燉、醃、臘、晒等。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2中餐後廚,火的藝術

商朝的調味料也不少,除了鹽,還有醬,青銅豆最早是用來盛放黍稷,後來演變為專門盛放肉醬、醃菜等調味品的器物;醋也應該有,"醋酒不分家",能釀出酒,就一定能釀出醋(酒沒釀好,就成了醋)。花椒是中國全區域性植物,商朝貴族肯定可以享用,只是貴(花椒在古代一直都是奢侈品,某些朝代甚至替代貴金屬成為硬通貨)。其他原生香料,因資料較少,不好考證,但已足夠豐富了。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3商代晚期青銅獸面豆

商朝時餐具已經比較多,簋、盤都是盛飯工具,已經有了筷子,不過只有在吃肉食和蔬菜時才使用,多數情況下商人都是直接用手抓飯吃(腦補:印度)。"匕",和今天的勺子用途類似,但樣式上卻相差很大,大多為骨頭做成,前端呈扁平狀,被磨製的相當光滑,漢字"匙"上有個"匕"字,就是由此而來。而當時的青銅勺卻是用來分酒的,不算餐具。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4婦好墓出土的骨匕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5商代晚期青銅羊首勺

商朝時還沒有出現桌子和椅子,吃飯時都是席地而坐,即在地上鋪張席子,並不是直接坐在地上,商人還是很講究的。為了方便用餐,當時的食具大多設計有高高的足。(商代的青銅俎和青銅禁,已經具備茶几、櫃子等傢俱的雛形,但數量極少。)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6中國古人席地而坐,分餐而食

最值得誇獎的是,商人已經有很強的食品衛生意識,很注意對食物、炊具、餐具的清洗和滅菌消毒工作,從而有效避免了疾病的發生,商人的平均壽命比夏有了很大的提升。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7商代的青銅板足俎

3、酒

中國造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詩經·國風·豳風·七月》中"六月食鬱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採荼薪樗,食我農夫。"不但講了做酒的方法,還為我們介紹了當時的農曆(農產品對應的時令)。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8《詩經》是我國文學及詩歌的開端

據專家考證,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陶器製品中就已經有專用的酒器了,說明在原始社會釀酒已經很盛行。在商朝穀物釀酒居多,果酒佔比很小(商時我國已有葡萄酒)。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9古人釀酒圖

都說民以食為天,商人卻是以酒為命。商朝人嗜好喝酒,他們嗜酒的程度遠超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從君王貴族至一般平民整個社會都崇尚飲酒,飲酒之風瀰漫在整個商朝的每一個角落。

商朝的酒精飲料分為醴、酒、鬯三類。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0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拓片

其中醴()飲用最多,相當於中國古代的啤酒。不少人認為啤酒是舶來品,但根據考古資料顯示,商代醴的做法與古埃及的啤酒做法基本一致,都是用谷芽釀造,即櫱(niè,谷芽)法釀醴,在甲骨文中有記載,是一種酒精含量非常低的飲品。

"

夏商時期的文明程度是否很高?高到什麼程度?這是很多人在讀夏商曆史時總會有的疑問。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河南鶴壁鹿臺閣(仿商代鹿臺建築)

如果只看古代文獻和文物圖片,絕大多數人都會驚歎,沒想到夏商時期中國就有如此高度的文明和精美的器物了!但再看一些考古分析,又會發現夏商時期生產力落後,人們還處於刀耕火種階段,掙扎在溫飽線附近,讓人唏噓不已。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刀耕火種(究竟哪個才是真商朝?)

其實這兩種觀點都沒有錯,只是參照物和出發點不同,才會得出不同的結果。

今天我們就圍繞百姓最關心的"衣食住行",為大家全景展示商人的生活狀態,至於商朝文明是否先進,由您自己來判斷。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3甲骨文是商代考古的有力佐證

因商朝早期的資料較少,不能完全描繪出商人的衣食住行,本文描繪的場景都是商晚末期繁榮時期的景象。該階段有大量甲骨文(金文)記錄和考古實物支撐,再加上先秦時期文獻佐證,可以清晰描繪出商人的生活圖畫。

※ 食

民以食為天,首先談商人的吃喝大事。

據專家考證,商代時中國飲食已經發展到一定水平,不僅有主、副食之分,還有為王公貴族專門服務的廚師,如商初名相伊尹就是一名高明的廚師。當時廚師已經有詳細的分工,掌握了煮、蒸、烤、醃等烹飪技法,為中國美食奠定了初步基礎。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4民以食為天

商朝的平民和奴隸通常是一日兩餐,上午九點吃多一些(因為要勞作),稱為"大食",下午五點吃少一些,稱"小食"。商朝的王公貴族則是一日三餐,除上述兩餐外,還要在晚上加一頓宵夜。

接下來詳細為大家介紹商人如何吃飯。

1、主食

商代最普遍的農作物是"稷"和"黍"。稷,又稱粟,就是小米,是商人的主要糧食,耐旱、產量高、易保存,因此種植面積最廣;黍是黃米,產量不如稷,卻是釀酒的材料,因此種植也頗為廣泛。其他還有來(大麥)、麥、稻(野生旱稻)、菽(豆)等作物,但這些作物因產量少,都屬於奢侈品,只有貴族們才能享用。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5五穀雜糧

在甲骨文中用"禾"和"年"兩個字來代指農作物。甲骨文的"年"字,與現代"年"字意思不同,形如一個人身上揹著一大捆禾葉,意味著收成。卜辭中如果出現"受年"、"受禾",或者"年有足雨"、"禾有及雨"時,"年"與"禾"的意思相同,都指粟;如果卜辭中出現了"黍年"和"秬年"時,那麼"年"就代表所有的穀類。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6“禾”和“年”字的演化過程

因為商朝的核心統治區域在長江以北,稷、黍都是一年收一季,所以隨著漢字的發展,年被賦予了現在的意思,演變的過程證明了古代對農業的重視。

商朝的農業技術在當時是非常領先的,基於井田制的全國農田規劃和分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掌握了中耕技術,開始對土壤進行淺層翻倒、疏鬆表層土壤,提高了產量。雖然受金屬匱乏限制,但商朝農民以石、蚌、骨材質為主的農具,就足以養活商朝子民,甚至還有結餘。否則怎會有餘糧來釀酒呢?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7古代木製耜(農具,功能似後世鏟)

2、副食

商代的副食水平與現代相仿,也分肉類、蔬菜、瓜果等種類。

商代肉食的主要來源已經不依靠狩獵了。商朝畜牧業相當發達,先商時期,商族人就是靠畜牧業才逐步強盛起來,建立商朝後,畜牧業得到進一步發展,不僅六畜(馬牛羊雞犬豕)俱全,而且飼養規模不小。在甲骨卜辭中可以看到一次祭祀使用一千頭牛的記錄,可見當時畜牧業的發達。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8古代六畜

商朝貴族以鹿肉為上食,民間則以狗、豬、雞為主要肉食,不過平民肉食極少,可能一生都吃不上一次肉。馬是軍用和駝用獸,很少直接宰殺食用;商朝的羊品種一般,肉質較差,飼養數量有限,不是主要肉食。

牛才是商朝真正大量食用的牲畜,商朝尚未掌握牛耕技術,所以並不限制殺牛。商人特別重視祭祀活動,牛多用於祭祀,祭祀後即可食用,不會造成浪費。正因為牛肉消耗大,所以牛骨的數量足夠多,耐儲存、不易損壞,最終成為甲骨文的重要載體之一。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9六畜皆前業,惟牛最苦辛;君看橫死者,盡是食牛人!(古代歌謠不代表作者觀點)

商朝蔬菜的種類雖然遠不如現代豐富(仍有不少蔬菜品種流傳到現在),但勝在天然綠色,專門種植的蔬菜瓜果是屬於貴族的奢侈品,平民和奴隸只能吃些野菜。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0中國最古老的蔬菜之一--葵菜(冬莧菜)

商朝最受歡迎的水果莫過於"杏"。《說文》記載商代卜辭中有:"杏,果也。從木可省聲。""果"是水果的合稱,說明當時水果並不限於杏一種。此外蜂蜜也是貴族專享的甜品。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1杏是中國最常見的水果之一,品種繁多

商朝的烹飪方式除了炒、炸、煎等需要使用食用油的烹飪方式外,基本具備了其他的中餐烹飪方式,如:煮、炙(燒烤)、蒸(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燉、醃、臘、晒等。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2中餐後廚,火的藝術

商朝的調味料也不少,除了鹽,還有醬,青銅豆最早是用來盛放黍稷,後來演變為專門盛放肉醬、醃菜等調味品的器物;醋也應該有,"醋酒不分家",能釀出酒,就一定能釀出醋(酒沒釀好,就成了醋)。花椒是中國全區域性植物,商朝貴族肯定可以享用,只是貴(花椒在古代一直都是奢侈品,某些朝代甚至替代貴金屬成為硬通貨)。其他原生香料,因資料較少,不好考證,但已足夠豐富了。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3商代晚期青銅獸面豆

商朝時餐具已經比較多,簋、盤都是盛飯工具,已經有了筷子,不過只有在吃肉食和蔬菜時才使用,多數情況下商人都是直接用手抓飯吃(腦補:印度)。"匕",和今天的勺子用途類似,但樣式上卻相差很大,大多為骨頭做成,前端呈扁平狀,被磨製的相當光滑,漢字"匙"上有個"匕"字,就是由此而來。而當時的青銅勺卻是用來分酒的,不算餐具。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4婦好墓出土的骨匕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5商代晚期青銅羊首勺

商朝時還沒有出現桌子和椅子,吃飯時都是席地而坐,即在地上鋪張席子,並不是直接坐在地上,商人還是很講究的。為了方便用餐,當時的食具大多設計有高高的足。(商代的青銅俎和青銅禁,已經具備茶几、櫃子等傢俱的雛形,但數量極少。)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6中國古人席地而坐,分餐而食

最值得誇獎的是,商人已經有很強的食品衛生意識,很注意對食物、炊具、餐具的清洗和滅菌消毒工作,從而有效避免了疾病的發生,商人的平均壽命比夏有了很大的提升。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7商代的青銅板足俎

3、酒

中國造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詩經·國風·豳風·七月》中"六月食鬱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採荼薪樗,食我農夫。"不但講了做酒的方法,還為我們介紹了當時的農曆(農產品對應的時令)。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8《詩經》是我國文學及詩歌的開端

據專家考證,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陶器製品中就已經有專用的酒器了,說明在原始社會釀酒已經很盛行。在商朝穀物釀酒居多,果酒佔比很小(商時我國已有葡萄酒)。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9古人釀酒圖

都說民以食為天,商人卻是以酒為命。商朝人嗜好喝酒,他們嗜酒的程度遠超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從君王貴族至一般平民整個社會都崇尚飲酒,飲酒之風瀰漫在整個商朝的每一個角落。

商朝的酒精飲料分為醴、酒、鬯三類。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0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拓片

其中醴()飲用最多,相當於中國古代的啤酒。不少人認為啤酒是舶來品,但根據考古資料顯示,商代醴的做法與古埃及的啤酒做法基本一致,都是用谷芽釀造,即櫱(niè,谷芽)法釀醴,在甲骨文中有記載,是一種酒精含量非常低的飲品。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1古代酒度數不高,所以能千杯不醉

商朝時,北方天氣溫暖,夏天比較炎熱,清爽可口的醴正是最佳飲品。而"酒"則是由醴精篩、濾去雜質後的飲料,色澤更清亮,口感更順滑,一般由貴族享用,成語"美酒甘醴"就是由此而來。大約在漢代後期,醴被酒麴釀造的黃酒所淘汰,中國自產的啤酒自此退出歷史舞臺。

鬯(chàng)是以黑黍為原料,加入鬯草(鬱金香草,是傳統中藥)釀製而成的一種酒,是中國最早有文字記載的藥酒,被用於祭祀和占卜。《周禮》記載:"王崩,大肆以鬯"。意思說帝王駕崩之後,用鬯酒來洗浴其屍身,可以長時間保持不腐。

"

夏商時期的文明程度是否很高?高到什麼程度?這是很多人在讀夏商曆史時總會有的疑問。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河南鶴壁鹿臺閣(仿商代鹿臺建築)

如果只看古代文獻和文物圖片,絕大多數人都會驚歎,沒想到夏商時期中國就有如此高度的文明和精美的器物了!但再看一些考古分析,又會發現夏商時期生產力落後,人們還處於刀耕火種階段,掙扎在溫飽線附近,讓人唏噓不已。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刀耕火種(究竟哪個才是真商朝?)

其實這兩種觀點都沒有錯,只是參照物和出發點不同,才會得出不同的結果。

今天我們就圍繞百姓最關心的"衣食住行",為大家全景展示商人的生活狀態,至於商朝文明是否先進,由您自己來判斷。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3甲骨文是商代考古的有力佐證

因商朝早期的資料較少,不能完全描繪出商人的衣食住行,本文描繪的場景都是商晚末期繁榮時期的景象。該階段有大量甲骨文(金文)記錄和考古實物支撐,再加上先秦時期文獻佐證,可以清晰描繪出商人的生活圖畫。

※ 食

民以食為天,首先談商人的吃喝大事。

據專家考證,商代時中國飲食已經發展到一定水平,不僅有主、副食之分,還有為王公貴族專門服務的廚師,如商初名相伊尹就是一名高明的廚師。當時廚師已經有詳細的分工,掌握了煮、蒸、烤、醃等烹飪技法,為中國美食奠定了初步基礎。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4民以食為天

商朝的平民和奴隸通常是一日兩餐,上午九點吃多一些(因為要勞作),稱為"大食",下午五點吃少一些,稱"小食"。商朝的王公貴族則是一日三餐,除上述兩餐外,還要在晚上加一頓宵夜。

接下來詳細為大家介紹商人如何吃飯。

1、主食

商代最普遍的農作物是"稷"和"黍"。稷,又稱粟,就是小米,是商人的主要糧食,耐旱、產量高、易保存,因此種植面積最廣;黍是黃米,產量不如稷,卻是釀酒的材料,因此種植也頗為廣泛。其他還有來(大麥)、麥、稻(野生旱稻)、菽(豆)等作物,但這些作物因產量少,都屬於奢侈品,只有貴族們才能享用。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5五穀雜糧

在甲骨文中用"禾"和"年"兩個字來代指農作物。甲骨文的"年"字,與現代"年"字意思不同,形如一個人身上揹著一大捆禾葉,意味著收成。卜辭中如果出現"受年"、"受禾",或者"年有足雨"、"禾有及雨"時,"年"與"禾"的意思相同,都指粟;如果卜辭中出現了"黍年"和"秬年"時,那麼"年"就代表所有的穀類。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6“禾”和“年”字的演化過程

因為商朝的核心統治區域在長江以北,稷、黍都是一年收一季,所以隨著漢字的發展,年被賦予了現在的意思,演變的過程證明了古代對農業的重視。

商朝的農業技術在當時是非常領先的,基於井田制的全國農田規劃和分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掌握了中耕技術,開始對土壤進行淺層翻倒、疏鬆表層土壤,提高了產量。雖然受金屬匱乏限制,但商朝農民以石、蚌、骨材質為主的農具,就足以養活商朝子民,甚至還有結餘。否則怎會有餘糧來釀酒呢?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7古代木製耜(農具,功能似後世鏟)

2、副食

商代的副食水平與現代相仿,也分肉類、蔬菜、瓜果等種類。

商代肉食的主要來源已經不依靠狩獵了。商朝畜牧業相當發達,先商時期,商族人就是靠畜牧業才逐步強盛起來,建立商朝後,畜牧業得到進一步發展,不僅六畜(馬牛羊雞犬豕)俱全,而且飼養規模不小。在甲骨卜辭中可以看到一次祭祀使用一千頭牛的記錄,可見當時畜牧業的發達。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8古代六畜

商朝貴族以鹿肉為上食,民間則以狗、豬、雞為主要肉食,不過平民肉食極少,可能一生都吃不上一次肉。馬是軍用和駝用獸,很少直接宰殺食用;商朝的羊品種一般,肉質較差,飼養數量有限,不是主要肉食。

牛才是商朝真正大量食用的牲畜,商朝尚未掌握牛耕技術,所以並不限制殺牛。商人特別重視祭祀活動,牛多用於祭祀,祭祀後即可食用,不會造成浪費。正因為牛肉消耗大,所以牛骨的數量足夠多,耐儲存、不易損壞,最終成為甲骨文的重要載體之一。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9六畜皆前業,惟牛最苦辛;君看橫死者,盡是食牛人!(古代歌謠不代表作者觀點)

商朝蔬菜的種類雖然遠不如現代豐富(仍有不少蔬菜品種流傳到現在),但勝在天然綠色,專門種植的蔬菜瓜果是屬於貴族的奢侈品,平民和奴隸只能吃些野菜。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0中國最古老的蔬菜之一--葵菜(冬莧菜)

商朝最受歡迎的水果莫過於"杏"。《說文》記載商代卜辭中有:"杏,果也。從木可省聲。""果"是水果的合稱,說明當時水果並不限於杏一種。此外蜂蜜也是貴族專享的甜品。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1杏是中國最常見的水果之一,品種繁多

商朝的烹飪方式除了炒、炸、煎等需要使用食用油的烹飪方式外,基本具備了其他的中餐烹飪方式,如:煮、炙(燒烤)、蒸(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燉、醃、臘、晒等。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2中餐後廚,火的藝術

商朝的調味料也不少,除了鹽,還有醬,青銅豆最早是用來盛放黍稷,後來演變為專門盛放肉醬、醃菜等調味品的器物;醋也應該有,"醋酒不分家",能釀出酒,就一定能釀出醋(酒沒釀好,就成了醋)。花椒是中國全區域性植物,商朝貴族肯定可以享用,只是貴(花椒在古代一直都是奢侈品,某些朝代甚至替代貴金屬成為硬通貨)。其他原生香料,因資料較少,不好考證,但已足夠豐富了。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3商代晚期青銅獸面豆

商朝時餐具已經比較多,簋、盤都是盛飯工具,已經有了筷子,不過只有在吃肉食和蔬菜時才使用,多數情況下商人都是直接用手抓飯吃(腦補:印度)。"匕",和今天的勺子用途類似,但樣式上卻相差很大,大多為骨頭做成,前端呈扁平狀,被磨製的相當光滑,漢字"匙"上有個"匕"字,就是由此而來。而當時的青銅勺卻是用來分酒的,不算餐具。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4婦好墓出土的骨匕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5商代晚期青銅羊首勺

商朝時還沒有出現桌子和椅子,吃飯時都是席地而坐,即在地上鋪張席子,並不是直接坐在地上,商人還是很講究的。為了方便用餐,當時的食具大多設計有高高的足。(商代的青銅俎和青銅禁,已經具備茶几、櫃子等傢俱的雛形,但數量極少。)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6中國古人席地而坐,分餐而食

最值得誇獎的是,商人已經有很強的食品衛生意識,很注意對食物、炊具、餐具的清洗和滅菌消毒工作,從而有效避免了疾病的發生,商人的平均壽命比夏有了很大的提升。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7商代的青銅板足俎

3、酒

中國造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詩經·國風·豳風·七月》中"六月食鬱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採荼薪樗,食我農夫。"不但講了做酒的方法,還為我們介紹了當時的農曆(農產品對應的時令)。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8《詩經》是我國文學及詩歌的開端

據專家考證,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陶器製品中就已經有專用的酒器了,說明在原始社會釀酒已經很盛行。在商朝穀物釀酒居多,果酒佔比很小(商時我國已有葡萄酒)。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9古人釀酒圖

都說民以食為天,商人卻是以酒為命。商朝人嗜好喝酒,他們嗜酒的程度遠超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從君王貴族至一般平民整個社會都崇尚飲酒,飲酒之風瀰漫在整個商朝的每一個角落。

商朝的酒精飲料分為醴、酒、鬯三類。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0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拓片

其中醴()飲用最多,相當於中國古代的啤酒。不少人認為啤酒是舶來品,但根據考古資料顯示,商代醴的做法與古埃及的啤酒做法基本一致,都是用谷芽釀造,即櫱(niè,谷芽)法釀醴,在甲骨文中有記載,是一種酒精含量非常低的飲品。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1古代酒度數不高,所以能千杯不醉

商朝時,北方天氣溫暖,夏天比較炎熱,清爽可口的醴正是最佳飲品。而"酒"則是由醴精篩、濾去雜質後的飲料,色澤更清亮,口感更順滑,一般由貴族享用,成語"美酒甘醴"就是由此而來。大約在漢代後期,醴被酒麴釀造的黃酒所淘汰,中國自產的啤酒自此退出歷史舞臺。

鬯(chàng)是以黑黍為原料,加入鬯草(鬱金香草,是傳統中藥)釀製而成的一種酒,是中國最早有文字記載的藥酒,被用於祭祀和占卜。《周禮》記載:"王崩,大肆以鬯"。意思說帝王駕崩之後,用鬯酒來洗浴其屍身,可以長時間保持不腐。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2鬯,重大節日活動慶典用的香酒

歷代商王都好飲酒,在祭祀先祖時,一定會用酒食美味作為享禮,其中以商紂王最為嗜酒,史料記載甚多。如《史記·殷本紀》:"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場景美如畫~無法上圖)

4、酒器制度

正因為商朝酒文化盛行,因此造就了商朝獨特的禮器制度,或稱酒器制度。在殷墟發掘過程中,各種材質的酒器約佔隨葬品總量的60%左右,青銅酒器更是佔全部青銅器的近70%。以殷墟婦好墓為例,468件青銅器,單酒器就佔了155件。

"

夏商時期的文明程度是否很高?高到什麼程度?這是很多人在讀夏商曆史時總會有的疑問。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河南鶴壁鹿臺閣(仿商代鹿臺建築)

如果只看古代文獻和文物圖片,絕大多數人都會驚歎,沒想到夏商時期中國就有如此高度的文明和精美的器物了!但再看一些考古分析,又會發現夏商時期生產力落後,人們還處於刀耕火種階段,掙扎在溫飽線附近,讓人唏噓不已。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刀耕火種(究竟哪個才是真商朝?)

其實這兩種觀點都沒有錯,只是參照物和出發點不同,才會得出不同的結果。

今天我們就圍繞百姓最關心的"衣食住行",為大家全景展示商人的生活狀態,至於商朝文明是否先進,由您自己來判斷。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3甲骨文是商代考古的有力佐證

因商朝早期的資料較少,不能完全描繪出商人的衣食住行,本文描繪的場景都是商晚末期繁榮時期的景象。該階段有大量甲骨文(金文)記錄和考古實物支撐,再加上先秦時期文獻佐證,可以清晰描繪出商人的生活圖畫。

※ 食

民以食為天,首先談商人的吃喝大事。

據專家考證,商代時中國飲食已經發展到一定水平,不僅有主、副食之分,還有為王公貴族專門服務的廚師,如商初名相伊尹就是一名高明的廚師。當時廚師已經有詳細的分工,掌握了煮、蒸、烤、醃等烹飪技法,為中國美食奠定了初步基礎。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4民以食為天

商朝的平民和奴隸通常是一日兩餐,上午九點吃多一些(因為要勞作),稱為"大食",下午五點吃少一些,稱"小食"。商朝的王公貴族則是一日三餐,除上述兩餐外,還要在晚上加一頓宵夜。

接下來詳細為大家介紹商人如何吃飯。

1、主食

商代最普遍的農作物是"稷"和"黍"。稷,又稱粟,就是小米,是商人的主要糧食,耐旱、產量高、易保存,因此種植面積最廣;黍是黃米,產量不如稷,卻是釀酒的材料,因此種植也頗為廣泛。其他還有來(大麥)、麥、稻(野生旱稻)、菽(豆)等作物,但這些作物因產量少,都屬於奢侈品,只有貴族們才能享用。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5五穀雜糧

在甲骨文中用"禾"和"年"兩個字來代指農作物。甲骨文的"年"字,與現代"年"字意思不同,形如一個人身上揹著一大捆禾葉,意味著收成。卜辭中如果出現"受年"、"受禾",或者"年有足雨"、"禾有及雨"時,"年"與"禾"的意思相同,都指粟;如果卜辭中出現了"黍年"和"秬年"時,那麼"年"就代表所有的穀類。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6“禾”和“年”字的演化過程

因為商朝的核心統治區域在長江以北,稷、黍都是一年收一季,所以隨著漢字的發展,年被賦予了現在的意思,演變的過程證明了古代對農業的重視。

商朝的農業技術在當時是非常領先的,基於井田制的全國農田規劃和分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掌握了中耕技術,開始對土壤進行淺層翻倒、疏鬆表層土壤,提高了產量。雖然受金屬匱乏限制,但商朝農民以石、蚌、骨材質為主的農具,就足以養活商朝子民,甚至還有結餘。否則怎會有餘糧來釀酒呢?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7古代木製耜(農具,功能似後世鏟)

2、副食

商代的副食水平與現代相仿,也分肉類、蔬菜、瓜果等種類。

商代肉食的主要來源已經不依靠狩獵了。商朝畜牧業相當發達,先商時期,商族人就是靠畜牧業才逐步強盛起來,建立商朝後,畜牧業得到進一步發展,不僅六畜(馬牛羊雞犬豕)俱全,而且飼養規模不小。在甲骨卜辭中可以看到一次祭祀使用一千頭牛的記錄,可見當時畜牧業的發達。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8古代六畜

商朝貴族以鹿肉為上食,民間則以狗、豬、雞為主要肉食,不過平民肉食極少,可能一生都吃不上一次肉。馬是軍用和駝用獸,很少直接宰殺食用;商朝的羊品種一般,肉質較差,飼養數量有限,不是主要肉食。

牛才是商朝真正大量食用的牲畜,商朝尚未掌握牛耕技術,所以並不限制殺牛。商人特別重視祭祀活動,牛多用於祭祀,祭祀後即可食用,不會造成浪費。正因為牛肉消耗大,所以牛骨的數量足夠多,耐儲存、不易損壞,最終成為甲骨文的重要載體之一。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9六畜皆前業,惟牛最苦辛;君看橫死者,盡是食牛人!(古代歌謠不代表作者觀點)

商朝蔬菜的種類雖然遠不如現代豐富(仍有不少蔬菜品種流傳到現在),但勝在天然綠色,專門種植的蔬菜瓜果是屬於貴族的奢侈品,平民和奴隸只能吃些野菜。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0中國最古老的蔬菜之一--葵菜(冬莧菜)

商朝最受歡迎的水果莫過於"杏"。《說文》記載商代卜辭中有:"杏,果也。從木可省聲。""果"是水果的合稱,說明當時水果並不限於杏一種。此外蜂蜜也是貴族專享的甜品。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1杏是中國最常見的水果之一,品種繁多

商朝的烹飪方式除了炒、炸、煎等需要使用食用油的烹飪方式外,基本具備了其他的中餐烹飪方式,如:煮、炙(燒烤)、蒸(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燉、醃、臘、晒等。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2中餐後廚,火的藝術

商朝的調味料也不少,除了鹽,還有醬,青銅豆最早是用來盛放黍稷,後來演變為專門盛放肉醬、醃菜等調味品的器物;醋也應該有,"醋酒不分家",能釀出酒,就一定能釀出醋(酒沒釀好,就成了醋)。花椒是中國全區域性植物,商朝貴族肯定可以享用,只是貴(花椒在古代一直都是奢侈品,某些朝代甚至替代貴金屬成為硬通貨)。其他原生香料,因資料較少,不好考證,但已足夠豐富了。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3商代晚期青銅獸面豆

商朝時餐具已經比較多,簋、盤都是盛飯工具,已經有了筷子,不過只有在吃肉食和蔬菜時才使用,多數情況下商人都是直接用手抓飯吃(腦補:印度)。"匕",和今天的勺子用途類似,但樣式上卻相差很大,大多為骨頭做成,前端呈扁平狀,被磨製的相當光滑,漢字"匙"上有個"匕"字,就是由此而來。而當時的青銅勺卻是用來分酒的,不算餐具。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4婦好墓出土的骨匕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5商代晚期青銅羊首勺

商朝時還沒有出現桌子和椅子,吃飯時都是席地而坐,即在地上鋪張席子,並不是直接坐在地上,商人還是很講究的。為了方便用餐,當時的食具大多設計有高高的足。(商代的青銅俎和青銅禁,已經具備茶几、櫃子等傢俱的雛形,但數量極少。)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6中國古人席地而坐,分餐而食

最值得誇獎的是,商人已經有很強的食品衛生意識,很注意對食物、炊具、餐具的清洗和滅菌消毒工作,從而有效避免了疾病的發生,商人的平均壽命比夏有了很大的提升。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7商代的青銅板足俎

3、酒

中國造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詩經·國風·豳風·七月》中"六月食鬱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採荼薪樗,食我農夫。"不但講了做酒的方法,還為我們介紹了當時的農曆(農產品對應的時令)。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8《詩經》是我國文學及詩歌的開端

據專家考證,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陶器製品中就已經有專用的酒器了,說明在原始社會釀酒已經很盛行。在商朝穀物釀酒居多,果酒佔比很小(商時我國已有葡萄酒)。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9古人釀酒圖

都說民以食為天,商人卻是以酒為命。商朝人嗜好喝酒,他們嗜酒的程度遠超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從君王貴族至一般平民整個社會都崇尚飲酒,飲酒之風瀰漫在整個商朝的每一個角落。

商朝的酒精飲料分為醴、酒、鬯三類。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0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拓片

其中醴()飲用最多,相當於中國古代的啤酒。不少人認為啤酒是舶來品,但根據考古資料顯示,商代醴的做法與古埃及的啤酒做法基本一致,都是用谷芽釀造,即櫱(niè,谷芽)法釀醴,在甲骨文中有記載,是一種酒精含量非常低的飲品。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1古代酒度數不高,所以能千杯不醉

商朝時,北方天氣溫暖,夏天比較炎熱,清爽可口的醴正是最佳飲品。而"酒"則是由醴精篩、濾去雜質後的飲料,色澤更清亮,口感更順滑,一般由貴族享用,成語"美酒甘醴"就是由此而來。大約在漢代後期,醴被酒麴釀造的黃酒所淘汰,中國自產的啤酒自此退出歷史舞臺。

鬯(chàng)是以黑黍為原料,加入鬯草(鬱金香草,是傳統中藥)釀製而成的一種酒,是中國最早有文字記載的藥酒,被用於祭祀和占卜。《周禮》記載:"王崩,大肆以鬯"。意思說帝王駕崩之後,用鬯酒來洗浴其屍身,可以長時間保持不腐。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2鬯,重大節日活動慶典用的香酒

歷代商王都好飲酒,在祭祀先祖時,一定會用酒食美味作為享禮,其中以商紂王最為嗜酒,史料記載甚多。如《史記·殷本紀》:"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場景美如畫~無法上圖)

4、酒器制度

正因為商朝酒文化盛行,因此造就了商朝獨特的禮器制度,或稱酒器制度。在殷墟發掘過程中,各種材質的酒器約佔隨葬品總量的60%左右,青銅酒器更是佔全部青銅器的近70%。以殷墟婦好墓為例,468件青銅器,單酒器就佔了155件。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3婦好墓重要青銅器(復原坑,真品單獨陳列)

在商朝考古研究中發現,大多數墓葬中,酒器放置在棺槨內,而炊食器都放在棺槨外,兩者與墓主人之間的親屬關係顯然易見。

商朝的重酒之風貫穿整個朝代,硬是將"明貴賤,辨等列"的"商禮"內涵深深滲入青銅酒器之中。酒器的質量和數量也最終成了"經國家,定社稷,序人民"的重要禮制象徵。

盤庚遷殷後,商朝形成了以青銅酒器觚、爵的擁有套數來辨別貴族身份尊卑的社會傳統,在考古發現中顯露出清晰的等級規制。自商帝之下,各級商墓隨葬青銅觚、爵的套數,從高到低大體可分為50、10、6、5、4、3、2、1套,共計8個等級,呈現出一種金字塔式的結構特徵。

"

夏商時期的文明程度是否很高?高到什麼程度?這是很多人在讀夏商曆史時總會有的疑問。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河南鶴壁鹿臺閣(仿商代鹿臺建築)

如果只看古代文獻和文物圖片,絕大多數人都會驚歎,沒想到夏商時期中國就有如此高度的文明和精美的器物了!但再看一些考古分析,又會發現夏商時期生產力落後,人們還處於刀耕火種階段,掙扎在溫飽線附近,讓人唏噓不已。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刀耕火種(究竟哪個才是真商朝?)

其實這兩種觀點都沒有錯,只是參照物和出發點不同,才會得出不同的結果。

今天我們就圍繞百姓最關心的"衣食住行",為大家全景展示商人的生活狀態,至於商朝文明是否先進,由您自己來判斷。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3甲骨文是商代考古的有力佐證

因商朝早期的資料較少,不能完全描繪出商人的衣食住行,本文描繪的場景都是商晚末期繁榮時期的景象。該階段有大量甲骨文(金文)記錄和考古實物支撐,再加上先秦時期文獻佐證,可以清晰描繪出商人的生活圖畫。

※ 食

民以食為天,首先談商人的吃喝大事。

據專家考證,商代時中國飲食已經發展到一定水平,不僅有主、副食之分,還有為王公貴族專門服務的廚師,如商初名相伊尹就是一名高明的廚師。當時廚師已經有詳細的分工,掌握了煮、蒸、烤、醃等烹飪技法,為中國美食奠定了初步基礎。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4民以食為天

商朝的平民和奴隸通常是一日兩餐,上午九點吃多一些(因為要勞作),稱為"大食",下午五點吃少一些,稱"小食"。商朝的王公貴族則是一日三餐,除上述兩餐外,還要在晚上加一頓宵夜。

接下來詳細為大家介紹商人如何吃飯。

1、主食

商代最普遍的農作物是"稷"和"黍"。稷,又稱粟,就是小米,是商人的主要糧食,耐旱、產量高、易保存,因此種植面積最廣;黍是黃米,產量不如稷,卻是釀酒的材料,因此種植也頗為廣泛。其他還有來(大麥)、麥、稻(野生旱稻)、菽(豆)等作物,但這些作物因產量少,都屬於奢侈品,只有貴族們才能享用。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5五穀雜糧

在甲骨文中用"禾"和"年"兩個字來代指農作物。甲骨文的"年"字,與現代"年"字意思不同,形如一個人身上揹著一大捆禾葉,意味著收成。卜辭中如果出現"受年"、"受禾",或者"年有足雨"、"禾有及雨"時,"年"與"禾"的意思相同,都指粟;如果卜辭中出現了"黍年"和"秬年"時,那麼"年"就代表所有的穀類。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6“禾”和“年”字的演化過程

因為商朝的核心統治區域在長江以北,稷、黍都是一年收一季,所以隨著漢字的發展,年被賦予了現在的意思,演變的過程證明了古代對農業的重視。

商朝的農業技術在當時是非常領先的,基於井田制的全國農田規劃和分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掌握了中耕技術,開始對土壤進行淺層翻倒、疏鬆表層土壤,提高了產量。雖然受金屬匱乏限制,但商朝農民以石、蚌、骨材質為主的農具,就足以養活商朝子民,甚至還有結餘。否則怎會有餘糧來釀酒呢?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7古代木製耜(農具,功能似後世鏟)

2、副食

商代的副食水平與現代相仿,也分肉類、蔬菜、瓜果等種類。

商代肉食的主要來源已經不依靠狩獵了。商朝畜牧業相當發達,先商時期,商族人就是靠畜牧業才逐步強盛起來,建立商朝後,畜牧業得到進一步發展,不僅六畜(馬牛羊雞犬豕)俱全,而且飼養規模不小。在甲骨卜辭中可以看到一次祭祀使用一千頭牛的記錄,可見當時畜牧業的發達。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8古代六畜

商朝貴族以鹿肉為上食,民間則以狗、豬、雞為主要肉食,不過平民肉食極少,可能一生都吃不上一次肉。馬是軍用和駝用獸,很少直接宰殺食用;商朝的羊品種一般,肉質較差,飼養數量有限,不是主要肉食。

牛才是商朝真正大量食用的牲畜,商朝尚未掌握牛耕技術,所以並不限制殺牛。商人特別重視祭祀活動,牛多用於祭祀,祭祀後即可食用,不會造成浪費。正因為牛肉消耗大,所以牛骨的數量足夠多,耐儲存、不易損壞,最終成為甲骨文的重要載體之一。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9六畜皆前業,惟牛最苦辛;君看橫死者,盡是食牛人!(古代歌謠不代表作者觀點)

商朝蔬菜的種類雖然遠不如現代豐富(仍有不少蔬菜品種流傳到現在),但勝在天然綠色,專門種植的蔬菜瓜果是屬於貴族的奢侈品,平民和奴隸只能吃些野菜。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0中國最古老的蔬菜之一--葵菜(冬莧菜)

商朝最受歡迎的水果莫過於"杏"。《說文》記載商代卜辭中有:"杏,果也。從木可省聲。""果"是水果的合稱,說明當時水果並不限於杏一種。此外蜂蜜也是貴族專享的甜品。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1杏是中國最常見的水果之一,品種繁多

商朝的烹飪方式除了炒、炸、煎等需要使用食用油的烹飪方式外,基本具備了其他的中餐烹飪方式,如:煮、炙(燒烤)、蒸(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燉、醃、臘、晒等。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2中餐後廚,火的藝術

商朝的調味料也不少,除了鹽,還有醬,青銅豆最早是用來盛放黍稷,後來演變為專門盛放肉醬、醃菜等調味品的器物;醋也應該有,"醋酒不分家",能釀出酒,就一定能釀出醋(酒沒釀好,就成了醋)。花椒是中國全區域性植物,商朝貴族肯定可以享用,只是貴(花椒在古代一直都是奢侈品,某些朝代甚至替代貴金屬成為硬通貨)。其他原生香料,因資料較少,不好考證,但已足夠豐富了。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3商代晚期青銅獸面豆

商朝時餐具已經比較多,簋、盤都是盛飯工具,已經有了筷子,不過只有在吃肉食和蔬菜時才使用,多數情況下商人都是直接用手抓飯吃(腦補:印度)。"匕",和今天的勺子用途類似,但樣式上卻相差很大,大多為骨頭做成,前端呈扁平狀,被磨製的相當光滑,漢字"匙"上有個"匕"字,就是由此而來。而當時的青銅勺卻是用來分酒的,不算餐具。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4婦好墓出土的骨匕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5商代晚期青銅羊首勺

商朝時還沒有出現桌子和椅子,吃飯時都是席地而坐,即在地上鋪張席子,並不是直接坐在地上,商人還是很講究的。為了方便用餐,當時的食具大多設計有高高的足。(商代的青銅俎和青銅禁,已經具備茶几、櫃子等傢俱的雛形,但數量極少。)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6中國古人席地而坐,分餐而食

最值得誇獎的是,商人已經有很強的食品衛生意識,很注意對食物、炊具、餐具的清洗和滅菌消毒工作,從而有效避免了疾病的發生,商人的平均壽命比夏有了很大的提升。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7商代的青銅板足俎

3、酒

中國造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詩經·國風·豳風·七月》中"六月食鬱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採荼薪樗,食我農夫。"不但講了做酒的方法,還為我們介紹了當時的農曆(農產品對應的時令)。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8《詩經》是我國文學及詩歌的開端

據專家考證,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陶器製品中就已經有專用的酒器了,說明在原始社會釀酒已經很盛行。在商朝穀物釀酒居多,果酒佔比很小(商時我國已有葡萄酒)。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9古人釀酒圖

都說民以食為天,商人卻是以酒為命。商朝人嗜好喝酒,他們嗜酒的程度遠超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從君王貴族至一般平民整個社會都崇尚飲酒,飲酒之風瀰漫在整個商朝的每一個角落。

商朝的酒精飲料分為醴、酒、鬯三類。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0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拓片

其中醴()飲用最多,相當於中國古代的啤酒。不少人認為啤酒是舶來品,但根據考古資料顯示,商代醴的做法與古埃及的啤酒做法基本一致,都是用谷芽釀造,即櫱(niè,谷芽)法釀醴,在甲骨文中有記載,是一種酒精含量非常低的飲品。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1古代酒度數不高,所以能千杯不醉

商朝時,北方天氣溫暖,夏天比較炎熱,清爽可口的醴正是最佳飲品。而"酒"則是由醴精篩、濾去雜質後的飲料,色澤更清亮,口感更順滑,一般由貴族享用,成語"美酒甘醴"就是由此而來。大約在漢代後期,醴被酒麴釀造的黃酒所淘汰,中國自產的啤酒自此退出歷史舞臺。

鬯(chàng)是以黑黍為原料,加入鬯草(鬱金香草,是傳統中藥)釀製而成的一種酒,是中國最早有文字記載的藥酒,被用於祭祀和占卜。《周禮》記載:"王崩,大肆以鬯"。意思說帝王駕崩之後,用鬯酒來洗浴其屍身,可以長時間保持不腐。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2鬯,重大節日活動慶典用的香酒

歷代商王都好飲酒,在祭祀先祖時,一定會用酒食美味作為享禮,其中以商紂王最為嗜酒,史料記載甚多。如《史記·殷本紀》:"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場景美如畫~無法上圖)

4、酒器制度

正因為商朝酒文化盛行,因此造就了商朝獨特的禮器制度,或稱酒器制度。在殷墟發掘過程中,各種材質的酒器約佔隨葬品總量的60%左右,青銅酒器更是佔全部青銅器的近70%。以殷墟婦好墓為例,468件青銅器,單酒器就佔了155件。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3婦好墓重要青銅器(復原坑,真品單獨陳列)

在商朝考古研究中發現,大多數墓葬中,酒器放置在棺槨內,而炊食器都放在棺槨外,兩者與墓主人之間的親屬關係顯然易見。

商朝的重酒之風貫穿整個朝代,硬是將"明貴賤,辨等列"的"商禮"內涵深深滲入青銅酒器之中。酒器的質量和數量也最終成了"經國家,定社稷,序人民"的重要禮制象徵。

盤庚遷殷後,商朝形成了以青銅酒器觚、爵的擁有套數來辨別貴族身份尊卑的社會傳統,在考古發現中顯露出清晰的等級規制。自商帝之下,各級商墓隨葬青銅觚、爵的套數,從高到低大體可分為50、10、6、5、4、3、2、1套,共計8個等級,呈現出一種金字塔式的結構特徵。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3商代青銅觚

第一等級可擁有50套以上以青銅觚、爵為中心的酒器組合,他們包括殷商王室中最上層的權貴和受寵愛的王妃;

第二等級可擁有10套以青銅觚、爵為中心的酒器組合,他們包括殷商王朝的高級權貴或者軍事統領,同時也可能包括各方國的君主。

第三等級可擁有6套酒器,很可能是各方國的上層顯貴。

第四等級可擁有5套酒器,基本上是各方國的高級官員或屬於商王朝受有封地的貴戚。

"

夏商時期的文明程度是否很高?高到什麼程度?這是很多人在讀夏商曆史時總會有的疑問。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河南鶴壁鹿臺閣(仿商代鹿臺建築)

如果只看古代文獻和文物圖片,絕大多數人都會驚歎,沒想到夏商時期中國就有如此高度的文明和精美的器物了!但再看一些考古分析,又會發現夏商時期生產力落後,人們還處於刀耕火種階段,掙扎在溫飽線附近,讓人唏噓不已。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刀耕火種(究竟哪個才是真商朝?)

其實這兩種觀點都沒有錯,只是參照物和出發點不同,才會得出不同的結果。

今天我們就圍繞百姓最關心的"衣食住行",為大家全景展示商人的生活狀態,至於商朝文明是否先進,由您自己來判斷。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3甲骨文是商代考古的有力佐證

因商朝早期的資料較少,不能完全描繪出商人的衣食住行,本文描繪的場景都是商晚末期繁榮時期的景象。該階段有大量甲骨文(金文)記錄和考古實物支撐,再加上先秦時期文獻佐證,可以清晰描繪出商人的生活圖畫。

※ 食

民以食為天,首先談商人的吃喝大事。

據專家考證,商代時中國飲食已經發展到一定水平,不僅有主、副食之分,還有為王公貴族專門服務的廚師,如商初名相伊尹就是一名高明的廚師。當時廚師已經有詳細的分工,掌握了煮、蒸、烤、醃等烹飪技法,為中國美食奠定了初步基礎。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4民以食為天

商朝的平民和奴隸通常是一日兩餐,上午九點吃多一些(因為要勞作),稱為"大食",下午五點吃少一些,稱"小食"。商朝的王公貴族則是一日三餐,除上述兩餐外,還要在晚上加一頓宵夜。

接下來詳細為大家介紹商人如何吃飯。

1、主食

商代最普遍的農作物是"稷"和"黍"。稷,又稱粟,就是小米,是商人的主要糧食,耐旱、產量高、易保存,因此種植面積最廣;黍是黃米,產量不如稷,卻是釀酒的材料,因此種植也頗為廣泛。其他還有來(大麥)、麥、稻(野生旱稻)、菽(豆)等作物,但這些作物因產量少,都屬於奢侈品,只有貴族們才能享用。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5五穀雜糧

在甲骨文中用"禾"和"年"兩個字來代指農作物。甲骨文的"年"字,與現代"年"字意思不同,形如一個人身上揹著一大捆禾葉,意味著收成。卜辭中如果出現"受年"、"受禾",或者"年有足雨"、"禾有及雨"時,"年"與"禾"的意思相同,都指粟;如果卜辭中出現了"黍年"和"秬年"時,那麼"年"就代表所有的穀類。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6“禾”和“年”字的演化過程

因為商朝的核心統治區域在長江以北,稷、黍都是一年收一季,所以隨著漢字的發展,年被賦予了現在的意思,演變的過程證明了古代對農業的重視。

商朝的農業技術在當時是非常領先的,基於井田制的全國農田規劃和分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掌握了中耕技術,開始對土壤進行淺層翻倒、疏鬆表層土壤,提高了產量。雖然受金屬匱乏限制,但商朝農民以石、蚌、骨材質為主的農具,就足以養活商朝子民,甚至還有結餘。否則怎會有餘糧來釀酒呢?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7古代木製耜(農具,功能似後世鏟)

2、副食

商代的副食水平與現代相仿,也分肉類、蔬菜、瓜果等種類。

商代肉食的主要來源已經不依靠狩獵了。商朝畜牧業相當發達,先商時期,商族人就是靠畜牧業才逐步強盛起來,建立商朝後,畜牧業得到進一步發展,不僅六畜(馬牛羊雞犬豕)俱全,而且飼養規模不小。在甲骨卜辭中可以看到一次祭祀使用一千頭牛的記錄,可見當時畜牧業的發達。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8古代六畜

商朝貴族以鹿肉為上食,民間則以狗、豬、雞為主要肉食,不過平民肉食極少,可能一生都吃不上一次肉。馬是軍用和駝用獸,很少直接宰殺食用;商朝的羊品種一般,肉質較差,飼養數量有限,不是主要肉食。

牛才是商朝真正大量食用的牲畜,商朝尚未掌握牛耕技術,所以並不限制殺牛。商人特別重視祭祀活動,牛多用於祭祀,祭祀後即可食用,不會造成浪費。正因為牛肉消耗大,所以牛骨的數量足夠多,耐儲存、不易損壞,最終成為甲骨文的重要載體之一。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9六畜皆前業,惟牛最苦辛;君看橫死者,盡是食牛人!(古代歌謠不代表作者觀點)

商朝蔬菜的種類雖然遠不如現代豐富(仍有不少蔬菜品種流傳到現在),但勝在天然綠色,專門種植的蔬菜瓜果是屬於貴族的奢侈品,平民和奴隸只能吃些野菜。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0中國最古老的蔬菜之一--葵菜(冬莧菜)

商朝最受歡迎的水果莫過於"杏"。《說文》記載商代卜辭中有:"杏,果也。從木可省聲。""果"是水果的合稱,說明當時水果並不限於杏一種。此外蜂蜜也是貴族專享的甜品。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1杏是中國最常見的水果之一,品種繁多

商朝的烹飪方式除了炒、炸、煎等需要使用食用油的烹飪方式外,基本具備了其他的中餐烹飪方式,如:煮、炙(燒烤)、蒸(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燉、醃、臘、晒等。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2中餐後廚,火的藝術

商朝的調味料也不少,除了鹽,還有醬,青銅豆最早是用來盛放黍稷,後來演變為專門盛放肉醬、醃菜等調味品的器物;醋也應該有,"醋酒不分家",能釀出酒,就一定能釀出醋(酒沒釀好,就成了醋)。花椒是中國全區域性植物,商朝貴族肯定可以享用,只是貴(花椒在古代一直都是奢侈品,某些朝代甚至替代貴金屬成為硬通貨)。其他原生香料,因資料較少,不好考證,但已足夠豐富了。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3商代晚期青銅獸面豆

商朝時餐具已經比較多,簋、盤都是盛飯工具,已經有了筷子,不過只有在吃肉食和蔬菜時才使用,多數情況下商人都是直接用手抓飯吃(腦補:印度)。"匕",和今天的勺子用途類似,但樣式上卻相差很大,大多為骨頭做成,前端呈扁平狀,被磨製的相當光滑,漢字"匙"上有個"匕"字,就是由此而來。而當時的青銅勺卻是用來分酒的,不算餐具。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4婦好墓出土的骨匕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5商代晚期青銅羊首勺

商朝時還沒有出現桌子和椅子,吃飯時都是席地而坐,即在地上鋪張席子,並不是直接坐在地上,商人還是很講究的。為了方便用餐,當時的食具大多設計有高高的足。(商代的青銅俎和青銅禁,已經具備茶几、櫃子等傢俱的雛形,但數量極少。)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6中國古人席地而坐,分餐而食

最值得誇獎的是,商人已經有很強的食品衛生意識,很注意對食物、炊具、餐具的清洗和滅菌消毒工作,從而有效避免了疾病的發生,商人的平均壽命比夏有了很大的提升。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7商代的青銅板足俎

3、酒

中國造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詩經·國風·豳風·七月》中"六月食鬱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採荼薪樗,食我農夫。"不但講了做酒的方法,還為我們介紹了當時的農曆(農產品對應的時令)。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8《詩經》是我國文學及詩歌的開端

據專家考證,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陶器製品中就已經有專用的酒器了,說明在原始社會釀酒已經很盛行。在商朝穀物釀酒居多,果酒佔比很小(商時我國已有葡萄酒)。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9古人釀酒圖

都說民以食為天,商人卻是以酒為命。商朝人嗜好喝酒,他們嗜酒的程度遠超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從君王貴族至一般平民整個社會都崇尚飲酒,飲酒之風瀰漫在整個商朝的每一個角落。

商朝的酒精飲料分為醴、酒、鬯三類。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0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拓片

其中醴()飲用最多,相當於中國古代的啤酒。不少人認為啤酒是舶來品,但根據考古資料顯示,商代醴的做法與古埃及的啤酒做法基本一致,都是用谷芽釀造,即櫱(niè,谷芽)法釀醴,在甲骨文中有記載,是一種酒精含量非常低的飲品。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1古代酒度數不高,所以能千杯不醉

商朝時,北方天氣溫暖,夏天比較炎熱,清爽可口的醴正是最佳飲品。而"酒"則是由醴精篩、濾去雜質後的飲料,色澤更清亮,口感更順滑,一般由貴族享用,成語"美酒甘醴"就是由此而來。大約在漢代後期,醴被酒麴釀造的黃酒所淘汰,中國自產的啤酒自此退出歷史舞臺。

鬯(chàng)是以黑黍為原料,加入鬯草(鬱金香草,是傳統中藥)釀製而成的一種酒,是中國最早有文字記載的藥酒,被用於祭祀和占卜。《周禮》記載:"王崩,大肆以鬯"。意思說帝王駕崩之後,用鬯酒來洗浴其屍身,可以長時間保持不腐。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2鬯,重大節日活動慶典用的香酒

歷代商王都好飲酒,在祭祀先祖時,一定會用酒食美味作為享禮,其中以商紂王最為嗜酒,史料記載甚多。如《史記·殷本紀》:"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場景美如畫~無法上圖)

4、酒器制度

正因為商朝酒文化盛行,因此造就了商朝獨特的禮器制度,或稱酒器制度。在殷墟發掘過程中,各種材質的酒器約佔隨葬品總量的60%左右,青銅酒器更是佔全部青銅器的近70%。以殷墟婦好墓為例,468件青銅器,單酒器就佔了155件。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3婦好墓重要青銅器(復原坑,真品單獨陳列)

在商朝考古研究中發現,大多數墓葬中,酒器放置在棺槨內,而炊食器都放在棺槨外,兩者與墓主人之間的親屬關係顯然易見。

商朝的重酒之風貫穿整個朝代,硬是將"明貴賤,辨等列"的"商禮"內涵深深滲入青銅酒器之中。酒器的質量和數量也最終成了"經國家,定社稷,序人民"的重要禮制象徵。

盤庚遷殷後,商朝形成了以青銅酒器觚、爵的擁有套數來辨別貴族身份尊卑的社會傳統,在考古發現中顯露出清晰的等級規制。自商帝之下,各級商墓隨葬青銅觚、爵的套數,從高到低大體可分為50、10、6、5、4、3、2、1套,共計8個等級,呈現出一種金字塔式的結構特徵。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3商代青銅觚

第一等級可擁有50套以上以青銅觚、爵為中心的酒器組合,他們包括殷商王室中最上層的權貴和受寵愛的王妃;

第二等級可擁有10套以青銅觚、爵為中心的酒器組合,他們包括殷商王朝的高級權貴或者軍事統領,同時也可能包括各方國的君主。

第三等級可擁有6套酒器,很可能是各方國的上層顯貴。

第四等級可擁有5套酒器,基本上是各方國的高級官員或屬於商王朝受有封地的貴戚。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4商代饕餮紋青銅爵

第五等級可擁有4套酒器,包括商王身邊的侍衛,各方國的一般軍事將領和地方強族。

第六等級可擁有3套酒器,其身份應該是中等權貴。

第七等級可擁有2套酒器,這一等級的人數較多,可能包括一般貴族子弟,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中等武官,還有弱小部族的酋長。

"

夏商時期的文明程度是否很高?高到什麼程度?這是很多人在讀夏商曆史時總會有的疑問。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河南鶴壁鹿臺閣(仿商代鹿臺建築)

如果只看古代文獻和文物圖片,絕大多數人都會驚歎,沒想到夏商時期中國就有如此高度的文明和精美的器物了!但再看一些考古分析,又會發現夏商時期生產力落後,人們還處於刀耕火種階段,掙扎在溫飽線附近,讓人唏噓不已。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刀耕火種(究竟哪個才是真商朝?)

其實這兩種觀點都沒有錯,只是參照物和出發點不同,才會得出不同的結果。

今天我們就圍繞百姓最關心的"衣食住行",為大家全景展示商人的生活狀態,至於商朝文明是否先進,由您自己來判斷。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3甲骨文是商代考古的有力佐證

因商朝早期的資料較少,不能完全描繪出商人的衣食住行,本文描繪的場景都是商晚末期繁榮時期的景象。該階段有大量甲骨文(金文)記錄和考古實物支撐,再加上先秦時期文獻佐證,可以清晰描繪出商人的生活圖畫。

※ 食

民以食為天,首先談商人的吃喝大事。

據專家考證,商代時中國飲食已經發展到一定水平,不僅有主、副食之分,還有為王公貴族專門服務的廚師,如商初名相伊尹就是一名高明的廚師。當時廚師已經有詳細的分工,掌握了煮、蒸、烤、醃等烹飪技法,為中國美食奠定了初步基礎。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4民以食為天

商朝的平民和奴隸通常是一日兩餐,上午九點吃多一些(因為要勞作),稱為"大食",下午五點吃少一些,稱"小食"。商朝的王公貴族則是一日三餐,除上述兩餐外,還要在晚上加一頓宵夜。

接下來詳細為大家介紹商人如何吃飯。

1、主食

商代最普遍的農作物是"稷"和"黍"。稷,又稱粟,就是小米,是商人的主要糧食,耐旱、產量高、易保存,因此種植面積最廣;黍是黃米,產量不如稷,卻是釀酒的材料,因此種植也頗為廣泛。其他還有來(大麥)、麥、稻(野生旱稻)、菽(豆)等作物,但這些作物因產量少,都屬於奢侈品,只有貴族們才能享用。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5五穀雜糧

在甲骨文中用"禾"和"年"兩個字來代指農作物。甲骨文的"年"字,與現代"年"字意思不同,形如一個人身上揹著一大捆禾葉,意味著收成。卜辭中如果出現"受年"、"受禾",或者"年有足雨"、"禾有及雨"時,"年"與"禾"的意思相同,都指粟;如果卜辭中出現了"黍年"和"秬年"時,那麼"年"就代表所有的穀類。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6“禾”和“年”字的演化過程

因為商朝的核心統治區域在長江以北,稷、黍都是一年收一季,所以隨著漢字的發展,年被賦予了現在的意思,演變的過程證明了古代對農業的重視。

商朝的農業技術在當時是非常領先的,基於井田制的全國農田規劃和分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掌握了中耕技術,開始對土壤進行淺層翻倒、疏鬆表層土壤,提高了產量。雖然受金屬匱乏限制,但商朝農民以石、蚌、骨材質為主的農具,就足以養活商朝子民,甚至還有結餘。否則怎會有餘糧來釀酒呢?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7古代木製耜(農具,功能似後世鏟)

2、副食

商代的副食水平與現代相仿,也分肉類、蔬菜、瓜果等種類。

商代肉食的主要來源已經不依靠狩獵了。商朝畜牧業相當發達,先商時期,商族人就是靠畜牧業才逐步強盛起來,建立商朝後,畜牧業得到進一步發展,不僅六畜(馬牛羊雞犬豕)俱全,而且飼養規模不小。在甲骨卜辭中可以看到一次祭祀使用一千頭牛的記錄,可見當時畜牧業的發達。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8古代六畜

商朝貴族以鹿肉為上食,民間則以狗、豬、雞為主要肉食,不過平民肉食極少,可能一生都吃不上一次肉。馬是軍用和駝用獸,很少直接宰殺食用;商朝的羊品種一般,肉質較差,飼養數量有限,不是主要肉食。

牛才是商朝真正大量食用的牲畜,商朝尚未掌握牛耕技術,所以並不限制殺牛。商人特別重視祭祀活動,牛多用於祭祀,祭祀後即可食用,不會造成浪費。正因為牛肉消耗大,所以牛骨的數量足夠多,耐儲存、不易損壞,最終成為甲骨文的重要載體之一。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9六畜皆前業,惟牛最苦辛;君看橫死者,盡是食牛人!(古代歌謠不代表作者觀點)

商朝蔬菜的種類雖然遠不如現代豐富(仍有不少蔬菜品種流傳到現在),但勝在天然綠色,專門種植的蔬菜瓜果是屬於貴族的奢侈品,平民和奴隸只能吃些野菜。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0中國最古老的蔬菜之一--葵菜(冬莧菜)

商朝最受歡迎的水果莫過於"杏"。《說文》記載商代卜辭中有:"杏,果也。從木可省聲。""果"是水果的合稱,說明當時水果並不限於杏一種。此外蜂蜜也是貴族專享的甜品。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1杏是中國最常見的水果之一,品種繁多

商朝的烹飪方式除了炒、炸、煎等需要使用食用油的烹飪方式外,基本具備了其他的中餐烹飪方式,如:煮、炙(燒烤)、蒸(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燉、醃、臘、晒等。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2中餐後廚,火的藝術

商朝的調味料也不少,除了鹽,還有醬,青銅豆最早是用來盛放黍稷,後來演變為專門盛放肉醬、醃菜等調味品的器物;醋也應該有,"醋酒不分家",能釀出酒,就一定能釀出醋(酒沒釀好,就成了醋)。花椒是中國全區域性植物,商朝貴族肯定可以享用,只是貴(花椒在古代一直都是奢侈品,某些朝代甚至替代貴金屬成為硬通貨)。其他原生香料,因資料較少,不好考證,但已足夠豐富了。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3商代晚期青銅獸面豆

商朝時餐具已經比較多,簋、盤都是盛飯工具,已經有了筷子,不過只有在吃肉食和蔬菜時才使用,多數情況下商人都是直接用手抓飯吃(腦補:印度)。"匕",和今天的勺子用途類似,但樣式上卻相差很大,大多為骨頭做成,前端呈扁平狀,被磨製的相當光滑,漢字"匙"上有個"匕"字,就是由此而來。而當時的青銅勺卻是用來分酒的,不算餐具。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4婦好墓出土的骨匕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5商代晚期青銅羊首勺

商朝時還沒有出現桌子和椅子,吃飯時都是席地而坐,即在地上鋪張席子,並不是直接坐在地上,商人還是很講究的。為了方便用餐,當時的食具大多設計有高高的足。(商代的青銅俎和青銅禁,已經具備茶几、櫃子等傢俱的雛形,但數量極少。)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6中國古人席地而坐,分餐而食

最值得誇獎的是,商人已經有很強的食品衛生意識,很注意對食物、炊具、餐具的清洗和滅菌消毒工作,從而有效避免了疾病的發生,商人的平均壽命比夏有了很大的提升。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7商代的青銅板足俎

3、酒

中國造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詩經·國風·豳風·七月》中"六月食鬱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採荼薪樗,食我農夫。"不但講了做酒的方法,還為我們介紹了當時的農曆(農產品對應的時令)。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8《詩經》是我國文學及詩歌的開端

據專家考證,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陶器製品中就已經有專用的酒器了,說明在原始社會釀酒已經很盛行。在商朝穀物釀酒居多,果酒佔比很小(商時我國已有葡萄酒)。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9古人釀酒圖

都說民以食為天,商人卻是以酒為命。商朝人嗜好喝酒,他們嗜酒的程度遠超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從君王貴族至一般平民整個社會都崇尚飲酒,飲酒之風瀰漫在整個商朝的每一個角落。

商朝的酒精飲料分為醴、酒、鬯三類。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0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拓片

其中醴()飲用最多,相當於中國古代的啤酒。不少人認為啤酒是舶來品,但根據考古資料顯示,商代醴的做法與古埃及的啤酒做法基本一致,都是用谷芽釀造,即櫱(niè,谷芽)法釀醴,在甲骨文中有記載,是一種酒精含量非常低的飲品。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1古代酒度數不高,所以能千杯不醉

商朝時,北方天氣溫暖,夏天比較炎熱,清爽可口的醴正是最佳飲品。而"酒"則是由醴精篩、濾去雜質後的飲料,色澤更清亮,口感更順滑,一般由貴族享用,成語"美酒甘醴"就是由此而來。大約在漢代後期,醴被酒麴釀造的黃酒所淘汰,中國自產的啤酒自此退出歷史舞臺。

鬯(chàng)是以黑黍為原料,加入鬯草(鬱金香草,是傳統中藥)釀製而成的一種酒,是中國最早有文字記載的藥酒,被用於祭祀和占卜。《周禮》記載:"王崩,大肆以鬯"。意思說帝王駕崩之後,用鬯酒來洗浴其屍身,可以長時間保持不腐。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2鬯,重大節日活動慶典用的香酒

歷代商王都好飲酒,在祭祀先祖時,一定會用酒食美味作為享禮,其中以商紂王最為嗜酒,史料記載甚多。如《史記·殷本紀》:"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場景美如畫~無法上圖)

4、酒器制度

正因為商朝酒文化盛行,因此造就了商朝獨特的禮器制度,或稱酒器制度。在殷墟發掘過程中,各種材質的酒器約佔隨葬品總量的60%左右,青銅酒器更是佔全部青銅器的近70%。以殷墟婦好墓為例,468件青銅器,單酒器就佔了155件。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3婦好墓重要青銅器(復原坑,真品單獨陳列)

在商朝考古研究中發現,大多數墓葬中,酒器放置在棺槨內,而炊食器都放在棺槨外,兩者與墓主人之間的親屬關係顯然易見。

商朝的重酒之風貫穿整個朝代,硬是將"明貴賤,辨等列"的"商禮"內涵深深滲入青銅酒器之中。酒器的質量和數量也最終成了"經國家,定社稷,序人民"的重要禮制象徵。

盤庚遷殷後,商朝形成了以青銅酒器觚、爵的擁有套數來辨別貴族身份尊卑的社會傳統,在考古發現中顯露出清晰的等級規制。自商帝之下,各級商墓隨葬青銅觚、爵的套數,從高到低大體可分為50、10、6、5、4、3、2、1套,共計8個等級,呈現出一種金字塔式的結構特徵。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3商代青銅觚

第一等級可擁有50套以上以青銅觚、爵為中心的酒器組合,他們包括殷商王室中最上層的權貴和受寵愛的王妃;

第二等級可擁有10套以青銅觚、爵為中心的酒器組合,他們包括殷商王朝的高級權貴或者軍事統領,同時也可能包括各方國的君主。

第三等級可擁有6套酒器,很可能是各方國的上層顯貴。

第四等級可擁有5套酒器,基本上是各方國的高級官員或屬於商王朝受有封地的貴戚。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4商代饕餮紋青銅爵

第五等級可擁有4套酒器,包括商王身邊的侍衛,各方國的一般軍事將領和地方強族。

第六等級可擁有3套酒器,其身份應該是中等權貴。

第七等級可擁有2套酒器,這一等級的人數較多,可能包括一般貴族子弟,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中等武官,還有弱小部族的酋長。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5商代青銅酒器組合-觚、爵、斝

第八等級可以擁有1套酒器,這一等級的人群十分廣泛,大致屬於末流貴族和中上層自由平民,其中末流貴族包括支族之長、下級武官等。

在這8個等級中,第一等級無疑是金字塔的最頂端;第234等級代表著金字塔結構的次頂層;567等級基本上處於金字塔結構的中間層;第8等級則屬於金字塔等級的龐大下層。當然在第八等級之下還有廣大的下層平民和奴隸,精美而又代表身份地位的青銅酒器自然與他們無緣。

"

夏商時期的文明程度是否很高?高到什麼程度?這是很多人在讀夏商曆史時總會有的疑問。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河南鶴壁鹿臺閣(仿商代鹿臺建築)

如果只看古代文獻和文物圖片,絕大多數人都會驚歎,沒想到夏商時期中國就有如此高度的文明和精美的器物了!但再看一些考古分析,又會發現夏商時期生產力落後,人們還處於刀耕火種階段,掙扎在溫飽線附近,讓人唏噓不已。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刀耕火種(究竟哪個才是真商朝?)

其實這兩種觀點都沒有錯,只是參照物和出發點不同,才會得出不同的結果。

今天我們就圍繞百姓最關心的"衣食住行",為大家全景展示商人的生活狀態,至於商朝文明是否先進,由您自己來判斷。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3甲骨文是商代考古的有力佐證

因商朝早期的資料較少,不能完全描繪出商人的衣食住行,本文描繪的場景都是商晚末期繁榮時期的景象。該階段有大量甲骨文(金文)記錄和考古實物支撐,再加上先秦時期文獻佐證,可以清晰描繪出商人的生活圖畫。

※ 食

民以食為天,首先談商人的吃喝大事。

據專家考證,商代時中國飲食已經發展到一定水平,不僅有主、副食之分,還有為王公貴族專門服務的廚師,如商初名相伊尹就是一名高明的廚師。當時廚師已經有詳細的分工,掌握了煮、蒸、烤、醃等烹飪技法,為中國美食奠定了初步基礎。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4民以食為天

商朝的平民和奴隸通常是一日兩餐,上午九點吃多一些(因為要勞作),稱為"大食",下午五點吃少一些,稱"小食"。商朝的王公貴族則是一日三餐,除上述兩餐外,還要在晚上加一頓宵夜。

接下來詳細為大家介紹商人如何吃飯。

1、主食

商代最普遍的農作物是"稷"和"黍"。稷,又稱粟,就是小米,是商人的主要糧食,耐旱、產量高、易保存,因此種植面積最廣;黍是黃米,產量不如稷,卻是釀酒的材料,因此種植也頗為廣泛。其他還有來(大麥)、麥、稻(野生旱稻)、菽(豆)等作物,但這些作物因產量少,都屬於奢侈品,只有貴族們才能享用。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5五穀雜糧

在甲骨文中用"禾"和"年"兩個字來代指農作物。甲骨文的"年"字,與現代"年"字意思不同,形如一個人身上揹著一大捆禾葉,意味著收成。卜辭中如果出現"受年"、"受禾",或者"年有足雨"、"禾有及雨"時,"年"與"禾"的意思相同,都指粟;如果卜辭中出現了"黍年"和"秬年"時,那麼"年"就代表所有的穀類。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6“禾”和“年”字的演化過程

因為商朝的核心統治區域在長江以北,稷、黍都是一年收一季,所以隨著漢字的發展,年被賦予了現在的意思,演變的過程證明了古代對農業的重視。

商朝的農業技術在當時是非常領先的,基於井田制的全國農田規劃和分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掌握了中耕技術,開始對土壤進行淺層翻倒、疏鬆表層土壤,提高了產量。雖然受金屬匱乏限制,但商朝農民以石、蚌、骨材質為主的農具,就足以養活商朝子民,甚至還有結餘。否則怎會有餘糧來釀酒呢?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7古代木製耜(農具,功能似後世鏟)

2、副食

商代的副食水平與現代相仿,也分肉類、蔬菜、瓜果等種類。

商代肉食的主要來源已經不依靠狩獵了。商朝畜牧業相當發達,先商時期,商族人就是靠畜牧業才逐步強盛起來,建立商朝後,畜牧業得到進一步發展,不僅六畜(馬牛羊雞犬豕)俱全,而且飼養規模不小。在甲骨卜辭中可以看到一次祭祀使用一千頭牛的記錄,可見當時畜牧業的發達。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8古代六畜

商朝貴族以鹿肉為上食,民間則以狗、豬、雞為主要肉食,不過平民肉食極少,可能一生都吃不上一次肉。馬是軍用和駝用獸,很少直接宰殺食用;商朝的羊品種一般,肉質較差,飼養數量有限,不是主要肉食。

牛才是商朝真正大量食用的牲畜,商朝尚未掌握牛耕技術,所以並不限制殺牛。商人特別重視祭祀活動,牛多用於祭祀,祭祀後即可食用,不會造成浪費。正因為牛肉消耗大,所以牛骨的數量足夠多,耐儲存、不易損壞,最終成為甲骨文的重要載體之一。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9六畜皆前業,惟牛最苦辛;君看橫死者,盡是食牛人!(古代歌謠不代表作者觀點)

商朝蔬菜的種類雖然遠不如現代豐富(仍有不少蔬菜品種流傳到現在),但勝在天然綠色,專門種植的蔬菜瓜果是屬於貴族的奢侈品,平民和奴隸只能吃些野菜。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0中國最古老的蔬菜之一--葵菜(冬莧菜)

商朝最受歡迎的水果莫過於"杏"。《說文》記載商代卜辭中有:"杏,果也。從木可省聲。""果"是水果的合稱,說明當時水果並不限於杏一種。此外蜂蜜也是貴族專享的甜品。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1杏是中國最常見的水果之一,品種繁多

商朝的烹飪方式除了炒、炸、煎等需要使用食用油的烹飪方式外,基本具備了其他的中餐烹飪方式,如:煮、炙(燒烤)、蒸(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燉、醃、臘、晒等。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2中餐後廚,火的藝術

商朝的調味料也不少,除了鹽,還有醬,青銅豆最早是用來盛放黍稷,後來演變為專門盛放肉醬、醃菜等調味品的器物;醋也應該有,"醋酒不分家",能釀出酒,就一定能釀出醋(酒沒釀好,就成了醋)。花椒是中國全區域性植物,商朝貴族肯定可以享用,只是貴(花椒在古代一直都是奢侈品,某些朝代甚至替代貴金屬成為硬通貨)。其他原生香料,因資料較少,不好考證,但已足夠豐富了。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3商代晚期青銅獸面豆

商朝時餐具已經比較多,簋、盤都是盛飯工具,已經有了筷子,不過只有在吃肉食和蔬菜時才使用,多數情況下商人都是直接用手抓飯吃(腦補:印度)。"匕",和今天的勺子用途類似,但樣式上卻相差很大,大多為骨頭做成,前端呈扁平狀,被磨製的相當光滑,漢字"匙"上有個"匕"字,就是由此而來。而當時的青銅勺卻是用來分酒的,不算餐具。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4婦好墓出土的骨匕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5商代晚期青銅羊首勺

商朝時還沒有出現桌子和椅子,吃飯時都是席地而坐,即在地上鋪張席子,並不是直接坐在地上,商人還是很講究的。為了方便用餐,當時的食具大多設計有高高的足。(商代的青銅俎和青銅禁,已經具備茶几、櫃子等傢俱的雛形,但數量極少。)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6中國古人席地而坐,分餐而食

最值得誇獎的是,商人已經有很強的食品衛生意識,很注意對食物、炊具、餐具的清洗和滅菌消毒工作,從而有效避免了疾病的發生,商人的平均壽命比夏有了很大的提升。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7商代的青銅板足俎

3、酒

中國造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詩經·國風·豳風·七月》中"六月食鬱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採荼薪樗,食我農夫。"不但講了做酒的方法,還為我們介紹了當時的農曆(農產品對應的時令)。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8《詩經》是我國文學及詩歌的開端

據專家考證,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陶器製品中就已經有專用的酒器了,說明在原始社會釀酒已經很盛行。在商朝穀物釀酒居多,果酒佔比很小(商時我國已有葡萄酒)。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19古人釀酒圖

都說民以食為天,商人卻是以酒為命。商朝人嗜好喝酒,他們嗜酒的程度遠超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從君王貴族至一般平民整個社會都崇尚飲酒,飲酒之風瀰漫在整個商朝的每一個角落。

商朝的酒精飲料分為醴、酒、鬯三類。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0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拓片

其中醴()飲用最多,相當於中國古代的啤酒。不少人認為啤酒是舶來品,但根據考古資料顯示,商代醴的做法與古埃及的啤酒做法基本一致,都是用谷芽釀造,即櫱(niè,谷芽)法釀醴,在甲骨文中有記載,是一種酒精含量非常低的飲品。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1古代酒度數不高,所以能千杯不醉

商朝時,北方天氣溫暖,夏天比較炎熱,清爽可口的醴正是最佳飲品。而"酒"則是由醴精篩、濾去雜質後的飲料,色澤更清亮,口感更順滑,一般由貴族享用,成語"美酒甘醴"就是由此而來。大約在漢代後期,醴被酒麴釀造的黃酒所淘汰,中國自產的啤酒自此退出歷史舞臺。

鬯(chàng)是以黑黍為原料,加入鬯草(鬱金香草,是傳統中藥)釀製而成的一種酒,是中國最早有文字記載的藥酒,被用於祭祀和占卜。《周禮》記載:"王崩,大肆以鬯"。意思說帝王駕崩之後,用鬯酒來洗浴其屍身,可以長時間保持不腐。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2鬯,重大節日活動慶典用的香酒

歷代商王都好飲酒,在祭祀先祖時,一定會用酒食美味作為享禮,其中以商紂王最為嗜酒,史料記載甚多。如《史記·殷本紀》:"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場景美如畫~無法上圖)

4、酒器制度

正因為商朝酒文化盛行,因此造就了商朝獨特的禮器制度,或稱酒器制度。在殷墟發掘過程中,各種材質的酒器約佔隨葬品總量的60%左右,青銅酒器更是佔全部青銅器的近70%。以殷墟婦好墓為例,468件青銅器,單酒器就佔了155件。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3婦好墓重要青銅器(復原坑,真品單獨陳列)

在商朝考古研究中發現,大多數墓葬中,酒器放置在棺槨內,而炊食器都放在棺槨外,兩者與墓主人之間的親屬關係顯然易見。

商朝的重酒之風貫穿整個朝代,硬是將"明貴賤,辨等列"的"商禮"內涵深深滲入青銅酒器之中。酒器的質量和數量也最終成了"經國家,定社稷,序人民"的重要禮制象徵。

盤庚遷殷後,商朝形成了以青銅酒器觚、爵的擁有套數來辨別貴族身份尊卑的社會傳統,在考古發現中顯露出清晰的等級規制。自商帝之下,各級商墓隨葬青銅觚、爵的套數,從高到低大體可分為50、10、6、5、4、3、2、1套,共計8個等級,呈現出一種金字塔式的結構特徵。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3商代青銅觚

第一等級可擁有50套以上以青銅觚、爵為中心的酒器組合,他們包括殷商王室中最上層的權貴和受寵愛的王妃;

第二等級可擁有10套以青銅觚、爵為中心的酒器組合,他們包括殷商王朝的高級權貴或者軍事統領,同時也可能包括各方國的君主。

第三等級可擁有6套酒器,很可能是各方國的上層顯貴。

第四等級可擁有5套酒器,基本上是各方國的高級官員或屬於商王朝受有封地的貴戚。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4商代饕餮紋青銅爵

第五等級可擁有4套酒器,包括商王身邊的侍衛,各方國的一般軍事將領和地方強族。

第六等級可擁有3套酒器,其身份應該是中等權貴。

第七等級可擁有2套酒器,這一等級的人數較多,可能包括一般貴族子弟,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中等武官,還有弱小部族的酋長。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5商代青銅酒器組合-觚、爵、斝

第八等級可以擁有1套酒器,這一等級的人群十分廣泛,大致屬於末流貴族和中上層自由平民,其中末流貴族包括支族之長、下級武官等。

在這8個等級中,第一等級無疑是金字塔的最頂端;第234等級代表著金字塔結構的次頂層;567等級基本上處於金字塔結構的中間層;第8等級則屬於金字塔等級的龐大下層。當然在第八等級之下還有廣大的下層平民和奴隸,精美而又代表身份地位的青銅酒器自然與他們無緣。

甲骨文上的輝煌(十四)——圍觀商人的衣食住行(上)

53.26西周時期階級圖

在商朝,單單"食"一項就有如此多的門道,誰敢說商朝的文明落後?不是筆者誇口,三千年前的中華飲食文明就足以碾壓今日之歐美非,大家怎麼看?

(喜歡本文請點贊、加關注!精彩繼續,下期繼續為大家介紹商人的"穿衣藝術"。)

(文中圖片均取自網絡,如果侵權立即刪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