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在河北#

原創:趙子云 一大口美食榜

01

每臨春節,總是有一些近鄉情怯。我是河北人,具體來說是河北省霸州市煎茶鋪。故鄉中雖有“煎茶”二字,可以遙想“松花釀酒,春水煎茶”風雅,其實毫無關聯,本鄉人不善飲茶,倒是好酒之風頗重,在我的故鄉記憶中,無論紅白喜事,都是浩浩湯湯的街宴,鄉廚壘灶,現場烹飪,無外乎雞鴨魚肉,且都要整雞整鴨,整魚扣肉,求個圓滿。

"

#吃在河北#

原創:趙子云 一大口美食榜

01

每臨春節,總是有一些近鄉情怯。我是河北人,具體來說是河北省霸州市煎茶鋪。故鄉中雖有“煎茶”二字,可以遙想“松花釀酒,春水煎茶”風雅,其實毫無關聯,本鄉人不善飲茶,倒是好酒之風頗重,在我的故鄉記憶中,無論紅白喜事,都是浩浩湯湯的街宴,鄉廚壘灶,現場烹飪,無外乎雞鴨魚肉,且都要整雞整鴨,整魚扣肉,求個圓滿。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在我的故鄉這種現場烹飪的街宴,每逢紅白喜事都會舉辦

我從事與吃喝相關的工作,也不過是機緣巧合,當年應聘一家報社,稀裡糊塗的把我塞進美食版塊,先上車後買票。如果當時我湊巧進了房地產板塊,或者新聞版塊,十幾年後,或許是另外光景。

對我而言,故鄉滋味頗模糊。各地都有名菜名宴,提及河北,似乎能被外鄉人提及的不過是驢肉火燒。有時候和人開玩笑,我從事吃喝,就如同一張白紙,小時候沒有過偏執的口味教育,才更開闊,什麼都能接受,沒有什麼偏見。無論是苦辣酸甜,都沒有先入為主的短視。

"

#吃在河北#

原創:趙子云 一大口美食榜

01

每臨春節,總是有一些近鄉情怯。我是河北人,具體來說是河北省霸州市煎茶鋪。故鄉中雖有“煎茶”二字,可以遙想“松花釀酒,春水煎茶”風雅,其實毫無關聯,本鄉人不善飲茶,倒是好酒之風頗重,在我的故鄉記憶中,無論紅白喜事,都是浩浩湯湯的街宴,鄉廚壘灶,現場烹飪,無外乎雞鴨魚肉,且都要整雞整鴨,整魚扣肉,求個圓滿。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在我的故鄉這種現場烹飪的街宴,每逢紅白喜事都會舉辦

我從事與吃喝相關的工作,也不過是機緣巧合,當年應聘一家報社,稀裡糊塗的把我塞進美食版塊,先上車後買票。如果當時我湊巧進了房地產板塊,或者新聞版塊,十幾年後,或許是另外光景。

對我而言,故鄉滋味頗模糊。各地都有名菜名宴,提及河北,似乎能被外鄉人提及的不過是驢肉火燒。有時候和人開玩笑,我從事吃喝,就如同一張白紙,小時候沒有過偏執的口味教育,才更開闊,什麼都能接受,沒有什麼偏見。無論是苦辣酸甜,都沒有先入為主的短視。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外地人能叫得上名字的河北美食大概只有驢肉火燒了

作為一個身份證131開頭的在京務工人員,我每年遊蕩在中國各地,感覺與河北的距離比離上海還遠。提及廣州食肆,似乎比故鄉的食物更順暢,瞭解成都街頭小吃比河北更紛繁。河北食物的面目模糊,與其歷史變遷不無關係。

02

河北古稱“燕趙之地”,其實燕與趙,是戰國兩個不同的國家,北為燕,南為趙;後來北為幽,南為冀。分分合合,合起來曾為直隸,分開曾為不同的省:河北(現在的南部一帶)、察哈爾(張家口一帶)、熱河(承德一帶)、北京、天津,南邊還曾經存在過平原省。其中北京和天津其實更多是近現代才從京津冀中劃分出來的,直到現在才形成了四周的河北包圍繞著中間的京津這樣的行政區劃。

"

#吃在河北#

原創:趙子云 一大口美食榜

01

每臨春節,總是有一些近鄉情怯。我是河北人,具體來說是河北省霸州市煎茶鋪。故鄉中雖有“煎茶”二字,可以遙想“松花釀酒,春水煎茶”風雅,其實毫無關聯,本鄉人不善飲茶,倒是好酒之風頗重,在我的故鄉記憶中,無論紅白喜事,都是浩浩湯湯的街宴,鄉廚壘灶,現場烹飪,無外乎雞鴨魚肉,且都要整雞整鴨,整魚扣肉,求個圓滿。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在我的故鄉這種現場烹飪的街宴,每逢紅白喜事都會舉辦

我從事與吃喝相關的工作,也不過是機緣巧合,當年應聘一家報社,稀裡糊塗的把我塞進美食版塊,先上車後買票。如果當時我湊巧進了房地產板塊,或者新聞版塊,十幾年後,或許是另外光景。

對我而言,故鄉滋味頗模糊。各地都有名菜名宴,提及河北,似乎能被外鄉人提及的不過是驢肉火燒。有時候和人開玩笑,我從事吃喝,就如同一張白紙,小時候沒有過偏執的口味教育,才更開闊,什麼都能接受,沒有什麼偏見。無論是苦辣酸甜,都沒有先入為主的短視。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外地人能叫得上名字的河北美食大概只有驢肉火燒了

作為一個身份證131開頭的在京務工人員,我每年遊蕩在中國各地,感覺與河北的距離比離上海還遠。提及廣州食肆,似乎比故鄉的食物更順暢,瞭解成都街頭小吃比河北更紛繁。河北食物的面目模糊,與其歷史變遷不無關係。

02

河北古稱“燕趙之地”,其實燕與趙,是戰國兩個不同的國家,北為燕,南為趙;後來北為幽,南為冀。分分合合,合起來曾為直隸,分開曾為不同的省:河北(現在的南部一帶)、察哈爾(張家口一帶)、熱河(承德一帶)、北京、天津,南邊還曾經存在過平原省。其中北京和天津其實更多是近現代才從京津冀中劃分出來的,直到現在才形成了四周的河北包圍繞著中間的京津這樣的行政區劃。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1951年中國行政地圖上,還有察哈爾省和平原省

不同城市都曾經成為河北區域中心城市,河北的省會也是先從北京遷到天津,再從天津遷到保定,再從保定遷到天津,再從天津遷到保定,再從保定遷到石家莊。現在北京、天津的郊區縣市幾十年前都屬於河北,1958年,順義、延慶、平谷、通縣、房山、密雲、懷柔、大興等縣劃歸北京市。1973年7月,將薊縣、寶坻、武清、靜海、寧河5縣劃歸天津市。

"

#吃在河北#

原創:趙子云 一大口美食榜

01

每臨春節,總是有一些近鄉情怯。我是河北人,具體來說是河北省霸州市煎茶鋪。故鄉中雖有“煎茶”二字,可以遙想“松花釀酒,春水煎茶”風雅,其實毫無關聯,本鄉人不善飲茶,倒是好酒之風頗重,在我的故鄉記憶中,無論紅白喜事,都是浩浩湯湯的街宴,鄉廚壘灶,現場烹飪,無外乎雞鴨魚肉,且都要整雞整鴨,整魚扣肉,求個圓滿。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在我的故鄉這種現場烹飪的街宴,每逢紅白喜事都會舉辦

我從事與吃喝相關的工作,也不過是機緣巧合,當年應聘一家報社,稀裡糊塗的把我塞進美食版塊,先上車後買票。如果當時我湊巧進了房地產板塊,或者新聞版塊,十幾年後,或許是另外光景。

對我而言,故鄉滋味頗模糊。各地都有名菜名宴,提及河北,似乎能被外鄉人提及的不過是驢肉火燒。有時候和人開玩笑,我從事吃喝,就如同一張白紙,小時候沒有過偏執的口味教育,才更開闊,什麼都能接受,沒有什麼偏見。無論是苦辣酸甜,都沒有先入為主的短視。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外地人能叫得上名字的河北美食大概只有驢肉火燒了

作為一個身份證131開頭的在京務工人員,我每年遊蕩在中國各地,感覺與河北的距離比離上海還遠。提及廣州食肆,似乎比故鄉的食物更順暢,瞭解成都街頭小吃比河北更紛繁。河北食物的面目模糊,與其歷史變遷不無關係。

02

河北古稱“燕趙之地”,其實燕與趙,是戰國兩個不同的國家,北為燕,南為趙;後來北為幽,南為冀。分分合合,合起來曾為直隸,分開曾為不同的省:河北(現在的南部一帶)、察哈爾(張家口一帶)、熱河(承德一帶)、北京、天津,南邊還曾經存在過平原省。其中北京和天津其實更多是近現代才從京津冀中劃分出來的,直到現在才形成了四周的河北包圍繞著中間的京津這樣的行政區劃。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1951年中國行政地圖上,還有察哈爾省和平原省

不同城市都曾經成為河北區域中心城市,河北的省會也是先從北京遷到天津,再從天津遷到保定,再從保定遷到天津,再從天津遷到保定,再從保定遷到石家莊。現在北京、天津的郊區縣市幾十年前都屬於河北,1958年,順義、延慶、平谷、通縣、房山、密雲、懷柔、大興等縣劃歸北京市。1973年7月,將薊縣、寶坻、武清、靜海、寧河5縣劃歸天津市。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河北省會的確立經歷了一波三折,最後遷到了石家莊

經歷各種行政劃分的變化,現在的河北就成為雜糅之地。河北的西邊是太行山脈,雖然與山西隔絕,口味上卻也受到山西的影響;東北邊與遼寧接壤,地理單元與東北連貫,受東北文化影響,例如承德、秦皇島;西北與內蒙古接壤,地理單元與蒙古高原連貫,張家口一帶的口味更與內蒙相似;南邊與河南、山東接壤,地理單元與華北平原連貫,受中原文化影響。

我生於河北霸州,地處京南。在舊時的宋遼邊境,當時雄州(現雄縣)與霸州皆為“榷場”。時至今日,故鄉的眾多傳說也與楊家將相關,許多地名也有古戰場的遺風,諸如披甲營、掛甲莊、武將臺、六郎橋……一股沉鬱之氣,傳承至今。

最近幾年,父母年歲漸長,我回家的次數也慢慢增多。重新發現故鄉食物,才覺得舊時印象來得不準確,或者是小鎮出身的自卑,或者是年少輕狂的不解,那些從小吃到大的滋味,其實也獨有風味。

03

故鄉食物也有一種沉鬱與自如。整體口味是紅燒、侉燉、薰醬,以及熬鍋。不求本味,但求濃香。

有一次我在煎茶鋪一家名為永安餐廳的小館子裡,吃到薰肥腸吃到感慨,肥腸先煮後薰,經過熏製,別有了一種懷舊感。腸頭肥潤,價格便宜,可以混搭成拼盤,餐廳老闆是我遠房的大哥,每次我去都很熱情,給我多來幾塊。他其實並不知道我是做什麼的,只知道在北京工作而已。

"

#吃在河北#

原創:趙子云 一大口美食榜

01

每臨春節,總是有一些近鄉情怯。我是河北人,具體來說是河北省霸州市煎茶鋪。故鄉中雖有“煎茶”二字,可以遙想“松花釀酒,春水煎茶”風雅,其實毫無關聯,本鄉人不善飲茶,倒是好酒之風頗重,在我的故鄉記憶中,無論紅白喜事,都是浩浩湯湯的街宴,鄉廚壘灶,現場烹飪,無外乎雞鴨魚肉,且都要整雞整鴨,整魚扣肉,求個圓滿。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在我的故鄉這種現場烹飪的街宴,每逢紅白喜事都會舉辦

我從事與吃喝相關的工作,也不過是機緣巧合,當年應聘一家報社,稀裡糊塗的把我塞進美食版塊,先上車後買票。如果當時我湊巧進了房地產板塊,或者新聞版塊,十幾年後,或許是另外光景。

對我而言,故鄉滋味頗模糊。各地都有名菜名宴,提及河北,似乎能被外鄉人提及的不過是驢肉火燒。有時候和人開玩笑,我從事吃喝,就如同一張白紙,小時候沒有過偏執的口味教育,才更開闊,什麼都能接受,沒有什麼偏見。無論是苦辣酸甜,都沒有先入為主的短視。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外地人能叫得上名字的河北美食大概只有驢肉火燒了

作為一個身份證131開頭的在京務工人員,我每年遊蕩在中國各地,感覺與河北的距離比離上海還遠。提及廣州食肆,似乎比故鄉的食物更順暢,瞭解成都街頭小吃比河北更紛繁。河北食物的面目模糊,與其歷史變遷不無關係。

02

河北古稱“燕趙之地”,其實燕與趙,是戰國兩個不同的國家,北為燕,南為趙;後來北為幽,南為冀。分分合合,合起來曾為直隸,分開曾為不同的省:河北(現在的南部一帶)、察哈爾(張家口一帶)、熱河(承德一帶)、北京、天津,南邊還曾經存在過平原省。其中北京和天津其實更多是近現代才從京津冀中劃分出來的,直到現在才形成了四周的河北包圍繞著中間的京津這樣的行政區劃。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1951年中國行政地圖上,還有察哈爾省和平原省

不同城市都曾經成為河北區域中心城市,河北的省會也是先從北京遷到天津,再從天津遷到保定,再從保定遷到天津,再從天津遷到保定,再從保定遷到石家莊。現在北京、天津的郊區縣市幾十年前都屬於河北,1958年,順義、延慶、平谷、通縣、房山、密雲、懷柔、大興等縣劃歸北京市。1973年7月,將薊縣、寶坻、武清、靜海、寧河5縣劃歸天津市。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河北省會的確立經歷了一波三折,最後遷到了石家莊

經歷各種行政劃分的變化,現在的河北就成為雜糅之地。河北的西邊是太行山脈,雖然與山西隔絕,口味上卻也受到山西的影響;東北邊與遼寧接壤,地理單元與東北連貫,受東北文化影響,例如承德、秦皇島;西北與內蒙古接壤,地理單元與蒙古高原連貫,張家口一帶的口味更與內蒙相似;南邊與河南、山東接壤,地理單元與華北平原連貫,受中原文化影響。

我生於河北霸州,地處京南。在舊時的宋遼邊境,當時雄州(現雄縣)與霸州皆為“榷場”。時至今日,故鄉的眾多傳說也與楊家將相關,許多地名也有古戰場的遺風,諸如披甲營、掛甲莊、武將臺、六郎橋……一股沉鬱之氣,傳承至今。

最近幾年,父母年歲漸長,我回家的次數也慢慢增多。重新發現故鄉食物,才覺得舊時印象來得不準確,或者是小鎮出身的自卑,或者是年少輕狂的不解,那些從小吃到大的滋味,其實也獨有風味。

03

故鄉食物也有一種沉鬱與自如。整體口味是紅燒、侉燉、薰醬,以及熬鍋。不求本味,但求濃香。

有一次我在煎茶鋪一家名為永安餐廳的小館子裡,吃到薰肥腸吃到感慨,肥腸先煮後薰,經過熏製,別有了一種懷舊感。腸頭肥潤,價格便宜,可以混搭成拼盤,餐廳老闆是我遠房的大哥,每次我去都很熱情,給我多來幾塊。他其實並不知道我是做什麼的,只知道在北京工作而已。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薰肥腸

薰肥腸可以搭配薰小腸,灌腸,甚至有苦腸,所謂苦腸其實是細窄的小腸,被編成麻花辮子的形狀。同樣味型,卻有不同口感。也可以叫一個肥腸炒青椒,加入蒜片,分量之大,超乎想象。

"

#吃在河北#

原創:趙子云 一大口美食榜

01

每臨春節,總是有一些近鄉情怯。我是河北人,具體來說是河北省霸州市煎茶鋪。故鄉中雖有“煎茶”二字,可以遙想“松花釀酒,春水煎茶”風雅,其實毫無關聯,本鄉人不善飲茶,倒是好酒之風頗重,在我的故鄉記憶中,無論紅白喜事,都是浩浩湯湯的街宴,鄉廚壘灶,現場烹飪,無外乎雞鴨魚肉,且都要整雞整鴨,整魚扣肉,求個圓滿。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在我的故鄉這種現場烹飪的街宴,每逢紅白喜事都會舉辦

我從事與吃喝相關的工作,也不過是機緣巧合,當年應聘一家報社,稀裡糊塗的把我塞進美食版塊,先上車後買票。如果當時我湊巧進了房地產板塊,或者新聞版塊,十幾年後,或許是另外光景。

對我而言,故鄉滋味頗模糊。各地都有名菜名宴,提及河北,似乎能被外鄉人提及的不過是驢肉火燒。有時候和人開玩笑,我從事吃喝,就如同一張白紙,小時候沒有過偏執的口味教育,才更開闊,什麼都能接受,沒有什麼偏見。無論是苦辣酸甜,都沒有先入為主的短視。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外地人能叫得上名字的河北美食大概只有驢肉火燒了

作為一個身份證131開頭的在京務工人員,我每年遊蕩在中國各地,感覺與河北的距離比離上海還遠。提及廣州食肆,似乎比故鄉的食物更順暢,瞭解成都街頭小吃比河北更紛繁。河北食物的面目模糊,與其歷史變遷不無關係。

02

河北古稱“燕趙之地”,其實燕與趙,是戰國兩個不同的國家,北為燕,南為趙;後來北為幽,南為冀。分分合合,合起來曾為直隸,分開曾為不同的省:河北(現在的南部一帶)、察哈爾(張家口一帶)、熱河(承德一帶)、北京、天津,南邊還曾經存在過平原省。其中北京和天津其實更多是近現代才從京津冀中劃分出來的,直到現在才形成了四周的河北包圍繞著中間的京津這樣的行政區劃。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1951年中國行政地圖上,還有察哈爾省和平原省

不同城市都曾經成為河北區域中心城市,河北的省會也是先從北京遷到天津,再從天津遷到保定,再從保定遷到天津,再從天津遷到保定,再從保定遷到石家莊。現在北京、天津的郊區縣市幾十年前都屬於河北,1958年,順義、延慶、平谷、通縣、房山、密雲、懷柔、大興等縣劃歸北京市。1973年7月,將薊縣、寶坻、武清、靜海、寧河5縣劃歸天津市。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河北省會的確立經歷了一波三折,最後遷到了石家莊

經歷各種行政劃分的變化,現在的河北就成為雜糅之地。河北的西邊是太行山脈,雖然與山西隔絕,口味上卻也受到山西的影響;東北邊與遼寧接壤,地理單元與東北連貫,受東北文化影響,例如承德、秦皇島;西北與內蒙古接壤,地理單元與蒙古高原連貫,張家口一帶的口味更與內蒙相似;南邊與河南、山東接壤,地理單元與華北平原連貫,受中原文化影響。

我生於河北霸州,地處京南。在舊時的宋遼邊境,當時雄州(現雄縣)與霸州皆為“榷場”。時至今日,故鄉的眾多傳說也與楊家將相關,許多地名也有古戰場的遺風,諸如披甲營、掛甲莊、武將臺、六郎橋……一股沉鬱之氣,傳承至今。

最近幾年,父母年歲漸長,我回家的次數也慢慢增多。重新發現故鄉食物,才覺得舊時印象來得不準確,或者是小鎮出身的自卑,或者是年少輕狂的不解,那些從小吃到大的滋味,其實也獨有風味。

03

故鄉食物也有一種沉鬱與自如。整體口味是紅燒、侉燉、薰醬,以及熬鍋。不求本味,但求濃香。

有一次我在煎茶鋪一家名為永安餐廳的小館子裡,吃到薰肥腸吃到感慨,肥腸先煮後薰,經過熏製,別有了一種懷舊感。腸頭肥潤,價格便宜,可以混搭成拼盤,餐廳老闆是我遠房的大哥,每次我去都很熱情,給我多來幾塊。他其實並不知道我是做什麼的,只知道在北京工作而已。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薰肥腸

薰肥腸可以搭配薰小腸,灌腸,甚至有苦腸,所謂苦腸其實是細窄的小腸,被編成麻花辮子的形狀。同樣味型,卻有不同口感。也可以叫一個肥腸炒青椒,加入蒜片,分量之大,超乎想象。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跟薰肥腸一起搭配著吃的灌腸

到了初夏時節,也有烏米,老家話叫“卷頭”,其實是玉米感染一種叫做黑粉菌的真菌,病變而成。我有朋友去了墨西哥,千尋萬找,只為找到這種被稱為“墨西哥松露”的食物,且不知在中國各地都有食用。這種食物北京難覓,但是在故鄉卻是輕鬆易得,用來炒肉,滿口清香,也滿口烏黑。

"

#吃在河北#

原創:趙子云 一大口美食榜

01

每臨春節,總是有一些近鄉情怯。我是河北人,具體來說是河北省霸州市煎茶鋪。故鄉中雖有“煎茶”二字,可以遙想“松花釀酒,春水煎茶”風雅,其實毫無關聯,本鄉人不善飲茶,倒是好酒之風頗重,在我的故鄉記憶中,無論紅白喜事,都是浩浩湯湯的街宴,鄉廚壘灶,現場烹飪,無外乎雞鴨魚肉,且都要整雞整鴨,整魚扣肉,求個圓滿。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在我的故鄉這種現場烹飪的街宴,每逢紅白喜事都會舉辦

我從事與吃喝相關的工作,也不過是機緣巧合,當年應聘一家報社,稀裡糊塗的把我塞進美食版塊,先上車後買票。如果當時我湊巧進了房地產板塊,或者新聞版塊,十幾年後,或許是另外光景。

對我而言,故鄉滋味頗模糊。各地都有名菜名宴,提及河北,似乎能被外鄉人提及的不過是驢肉火燒。有時候和人開玩笑,我從事吃喝,就如同一張白紙,小時候沒有過偏執的口味教育,才更開闊,什麼都能接受,沒有什麼偏見。無論是苦辣酸甜,都沒有先入為主的短視。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外地人能叫得上名字的河北美食大概只有驢肉火燒了

作為一個身份證131開頭的在京務工人員,我每年遊蕩在中國各地,感覺與河北的距離比離上海還遠。提及廣州食肆,似乎比故鄉的食物更順暢,瞭解成都街頭小吃比河北更紛繁。河北食物的面目模糊,與其歷史變遷不無關係。

02

河北古稱“燕趙之地”,其實燕與趙,是戰國兩個不同的國家,北為燕,南為趙;後來北為幽,南為冀。分分合合,合起來曾為直隸,分開曾為不同的省:河北(現在的南部一帶)、察哈爾(張家口一帶)、熱河(承德一帶)、北京、天津,南邊還曾經存在過平原省。其中北京和天津其實更多是近現代才從京津冀中劃分出來的,直到現在才形成了四周的河北包圍繞著中間的京津這樣的行政區劃。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1951年中國行政地圖上,還有察哈爾省和平原省

不同城市都曾經成為河北區域中心城市,河北的省會也是先從北京遷到天津,再從天津遷到保定,再從保定遷到天津,再從天津遷到保定,再從保定遷到石家莊。現在北京、天津的郊區縣市幾十年前都屬於河北,1958年,順義、延慶、平谷、通縣、房山、密雲、懷柔、大興等縣劃歸北京市。1973年7月,將薊縣、寶坻、武清、靜海、寧河5縣劃歸天津市。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河北省會的確立經歷了一波三折,最後遷到了石家莊

經歷各種行政劃分的變化,現在的河北就成為雜糅之地。河北的西邊是太行山脈,雖然與山西隔絕,口味上卻也受到山西的影響;東北邊與遼寧接壤,地理單元與東北連貫,受東北文化影響,例如承德、秦皇島;西北與內蒙古接壤,地理單元與蒙古高原連貫,張家口一帶的口味更與內蒙相似;南邊與河南、山東接壤,地理單元與華北平原連貫,受中原文化影響。

我生於河北霸州,地處京南。在舊時的宋遼邊境,當時雄州(現雄縣)與霸州皆為“榷場”。時至今日,故鄉的眾多傳說也與楊家將相關,許多地名也有古戰場的遺風,諸如披甲營、掛甲莊、武將臺、六郎橋……一股沉鬱之氣,傳承至今。

最近幾年,父母年歲漸長,我回家的次數也慢慢增多。重新發現故鄉食物,才覺得舊時印象來得不準確,或者是小鎮出身的自卑,或者是年少輕狂的不解,那些從小吃到大的滋味,其實也獨有風味。

03

故鄉食物也有一種沉鬱與自如。整體口味是紅燒、侉燉、薰醬,以及熬鍋。不求本味,但求濃香。

有一次我在煎茶鋪一家名為永安餐廳的小館子裡,吃到薰肥腸吃到感慨,肥腸先煮後薰,經過熏製,別有了一種懷舊感。腸頭肥潤,價格便宜,可以混搭成拼盤,餐廳老闆是我遠房的大哥,每次我去都很熱情,給我多來幾塊。他其實並不知道我是做什麼的,只知道在北京工作而已。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薰肥腸

薰肥腸可以搭配薰小腸,灌腸,甚至有苦腸,所謂苦腸其實是細窄的小腸,被編成麻花辮子的形狀。同樣味型,卻有不同口感。也可以叫一個肥腸炒青椒,加入蒜片,分量之大,超乎想象。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跟薰肥腸一起搭配著吃的灌腸

到了初夏時節,也有烏米,老家話叫“卷頭”,其實是玉米感染一種叫做黑粉菌的真菌,病變而成。我有朋友去了墨西哥,千尋萬找,只為找到這種被稱為“墨西哥松露”的食物,且不知在中國各地都有食用。這種食物北京難覓,但是在故鄉卻是輕鬆易得,用來炒肉,滿口清香,也滿口烏黑。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墨西哥松露”烏米在我老家輕鬆易得

我也會專門跑到112國道邊上,一家名為友誼飯店的餐廳去買軟排。所謂軟排,是指排骨的軟骨部分,專門挑選出來,用來熏製,香濃,咀嚼起來有輕微的咯吱聲,口感一流,用來搭配泥煤風格的威士忌,別具一格。

上中學的時候,我們經常成群結隊去吃素冒湯。所謂“素冒”,僅在故鄉方圓流行,是早餐食物,其狀態猶如河南的胡辣湯。口味也是胡辣微酸,裡面有豆腐製成的丸子,以及炸好的菱形面片兒。覺得不過癮,可以加一點胡椒粉。

"

#吃在河北#

原創:趙子云 一大口美食榜

01

每臨春節,總是有一些近鄉情怯。我是河北人,具體來說是河北省霸州市煎茶鋪。故鄉中雖有“煎茶”二字,可以遙想“松花釀酒,春水煎茶”風雅,其實毫無關聯,本鄉人不善飲茶,倒是好酒之風頗重,在我的故鄉記憶中,無論紅白喜事,都是浩浩湯湯的街宴,鄉廚壘灶,現場烹飪,無外乎雞鴨魚肉,且都要整雞整鴨,整魚扣肉,求個圓滿。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在我的故鄉這種現場烹飪的街宴,每逢紅白喜事都會舉辦

我從事與吃喝相關的工作,也不過是機緣巧合,當年應聘一家報社,稀裡糊塗的把我塞進美食版塊,先上車後買票。如果當時我湊巧進了房地產板塊,或者新聞版塊,十幾年後,或許是另外光景。

對我而言,故鄉滋味頗模糊。各地都有名菜名宴,提及河北,似乎能被外鄉人提及的不過是驢肉火燒。有時候和人開玩笑,我從事吃喝,就如同一張白紙,小時候沒有過偏執的口味教育,才更開闊,什麼都能接受,沒有什麼偏見。無論是苦辣酸甜,都沒有先入為主的短視。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外地人能叫得上名字的河北美食大概只有驢肉火燒了

作為一個身份證131開頭的在京務工人員,我每年遊蕩在中國各地,感覺與河北的距離比離上海還遠。提及廣州食肆,似乎比故鄉的食物更順暢,瞭解成都街頭小吃比河北更紛繁。河北食物的面目模糊,與其歷史變遷不無關係。

02

河北古稱“燕趙之地”,其實燕與趙,是戰國兩個不同的國家,北為燕,南為趙;後來北為幽,南為冀。分分合合,合起來曾為直隸,分開曾為不同的省:河北(現在的南部一帶)、察哈爾(張家口一帶)、熱河(承德一帶)、北京、天津,南邊還曾經存在過平原省。其中北京和天津其實更多是近現代才從京津冀中劃分出來的,直到現在才形成了四周的河北包圍繞著中間的京津這樣的行政區劃。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1951年中國行政地圖上,還有察哈爾省和平原省

不同城市都曾經成為河北區域中心城市,河北的省會也是先從北京遷到天津,再從天津遷到保定,再從保定遷到天津,再從天津遷到保定,再從保定遷到石家莊。現在北京、天津的郊區縣市幾十年前都屬於河北,1958年,順義、延慶、平谷、通縣、房山、密雲、懷柔、大興等縣劃歸北京市。1973年7月,將薊縣、寶坻、武清、靜海、寧河5縣劃歸天津市。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河北省會的確立經歷了一波三折,最後遷到了石家莊

經歷各種行政劃分的變化,現在的河北就成為雜糅之地。河北的西邊是太行山脈,雖然與山西隔絕,口味上卻也受到山西的影響;東北邊與遼寧接壤,地理單元與東北連貫,受東北文化影響,例如承德、秦皇島;西北與內蒙古接壤,地理單元與蒙古高原連貫,張家口一帶的口味更與內蒙相似;南邊與河南、山東接壤,地理單元與華北平原連貫,受中原文化影響。

我生於河北霸州,地處京南。在舊時的宋遼邊境,當時雄州(現雄縣)與霸州皆為“榷場”。時至今日,故鄉的眾多傳說也與楊家將相關,許多地名也有古戰場的遺風,諸如披甲營、掛甲莊、武將臺、六郎橋……一股沉鬱之氣,傳承至今。

最近幾年,父母年歲漸長,我回家的次數也慢慢增多。重新發現故鄉食物,才覺得舊時印象來得不準確,或者是小鎮出身的自卑,或者是年少輕狂的不解,那些從小吃到大的滋味,其實也獨有風味。

03

故鄉食物也有一種沉鬱與自如。整體口味是紅燒、侉燉、薰醬,以及熬鍋。不求本味,但求濃香。

有一次我在煎茶鋪一家名為永安餐廳的小館子裡,吃到薰肥腸吃到感慨,肥腸先煮後薰,經過熏製,別有了一種懷舊感。腸頭肥潤,價格便宜,可以混搭成拼盤,餐廳老闆是我遠房的大哥,每次我去都很熱情,給我多來幾塊。他其實並不知道我是做什麼的,只知道在北京工作而已。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薰肥腸

薰肥腸可以搭配薰小腸,灌腸,甚至有苦腸,所謂苦腸其實是細窄的小腸,被編成麻花辮子的形狀。同樣味型,卻有不同口感。也可以叫一個肥腸炒青椒,加入蒜片,分量之大,超乎想象。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跟薰肥腸一起搭配著吃的灌腸

到了初夏時節,也有烏米,老家話叫“卷頭”,其實是玉米感染一種叫做黑粉菌的真菌,病變而成。我有朋友去了墨西哥,千尋萬找,只為找到這種被稱為“墨西哥松露”的食物,且不知在中國各地都有食用。這種食物北京難覓,但是在故鄉卻是輕鬆易得,用來炒肉,滿口清香,也滿口烏黑。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墨西哥松露”烏米在我老家輕鬆易得

我也會專門跑到112國道邊上,一家名為友誼飯店的餐廳去買軟排。所謂軟排,是指排骨的軟骨部分,專門挑選出來,用來熏製,香濃,咀嚼起來有輕微的咯吱聲,口感一流,用來搭配泥煤風格的威士忌,別具一格。

上中學的時候,我們經常成群結隊去吃素冒湯。所謂“素冒”,僅在故鄉方圓流行,是早餐食物,其狀態猶如河南的胡辣湯。口味也是胡辣微酸,裡面有豆腐製成的丸子,以及炸好的菱形面片兒。覺得不過癮,可以加一點胡椒粉。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素冒湯

一碗素冒,一個吊爐燒餅,就是一頓早餐。特別是初冬時節,吃後額頭冒汗,堪呼過癮。

霸州城內最著名的一家名為陳記小吃,經過幾次搬家,依然生意火爆。猶記得我少年時,我的奶奶愛吃素冒,我經常專門給她打包,做慢悠悠的公交車回家,稍微加熱,奶奶那時癱瘓多年,她吃素冒湯的情景歷歷在目。如今我的奶奶也已經去世10年了。

04

故鄉善作茄子。一般會有兩種做法,軟燒和硬燒,硬燒是我最愛吃的做法。所謂硬燒,是指茄子切塊,裹上雞蛋麵糊,高溫炸透,形成一層硬脆的外殼,再加入番茄炒至,口味酸甜,欲罷不能。如今霸州大小餐廳都還能做,做得最好的是蘇橋鎮上的一家餐廳,我每次回家都要專門去吃。

"

#吃在河北#

原創:趙子云 一大口美食榜

01

每臨春節,總是有一些近鄉情怯。我是河北人,具體來說是河北省霸州市煎茶鋪。故鄉中雖有“煎茶”二字,可以遙想“松花釀酒,春水煎茶”風雅,其實毫無關聯,本鄉人不善飲茶,倒是好酒之風頗重,在我的故鄉記憶中,無論紅白喜事,都是浩浩湯湯的街宴,鄉廚壘灶,現場烹飪,無外乎雞鴨魚肉,且都要整雞整鴨,整魚扣肉,求個圓滿。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在我的故鄉這種現場烹飪的街宴,每逢紅白喜事都會舉辦

我從事與吃喝相關的工作,也不過是機緣巧合,當年應聘一家報社,稀裡糊塗的把我塞進美食版塊,先上車後買票。如果當時我湊巧進了房地產板塊,或者新聞版塊,十幾年後,或許是另外光景。

對我而言,故鄉滋味頗模糊。各地都有名菜名宴,提及河北,似乎能被外鄉人提及的不過是驢肉火燒。有時候和人開玩笑,我從事吃喝,就如同一張白紙,小時候沒有過偏執的口味教育,才更開闊,什麼都能接受,沒有什麼偏見。無論是苦辣酸甜,都沒有先入為主的短視。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外地人能叫得上名字的河北美食大概只有驢肉火燒了

作為一個身份證131開頭的在京務工人員,我每年遊蕩在中國各地,感覺與河北的距離比離上海還遠。提及廣州食肆,似乎比故鄉的食物更順暢,瞭解成都街頭小吃比河北更紛繁。河北食物的面目模糊,與其歷史變遷不無關係。

02

河北古稱“燕趙之地”,其實燕與趙,是戰國兩個不同的國家,北為燕,南為趙;後來北為幽,南為冀。分分合合,合起來曾為直隸,分開曾為不同的省:河北(現在的南部一帶)、察哈爾(張家口一帶)、熱河(承德一帶)、北京、天津,南邊還曾經存在過平原省。其中北京和天津其實更多是近現代才從京津冀中劃分出來的,直到現在才形成了四周的河北包圍繞著中間的京津這樣的行政區劃。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1951年中國行政地圖上,還有察哈爾省和平原省

不同城市都曾經成為河北區域中心城市,河北的省會也是先從北京遷到天津,再從天津遷到保定,再從保定遷到天津,再從天津遷到保定,再從保定遷到石家莊。現在北京、天津的郊區縣市幾十年前都屬於河北,1958年,順義、延慶、平谷、通縣、房山、密雲、懷柔、大興等縣劃歸北京市。1973年7月,將薊縣、寶坻、武清、靜海、寧河5縣劃歸天津市。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河北省會的確立經歷了一波三折,最後遷到了石家莊

經歷各種行政劃分的變化,現在的河北就成為雜糅之地。河北的西邊是太行山脈,雖然與山西隔絕,口味上卻也受到山西的影響;東北邊與遼寧接壤,地理單元與東北連貫,受東北文化影響,例如承德、秦皇島;西北與內蒙古接壤,地理單元與蒙古高原連貫,張家口一帶的口味更與內蒙相似;南邊與河南、山東接壤,地理單元與華北平原連貫,受中原文化影響。

我生於河北霸州,地處京南。在舊時的宋遼邊境,當時雄州(現雄縣)與霸州皆為“榷場”。時至今日,故鄉的眾多傳說也與楊家將相關,許多地名也有古戰場的遺風,諸如披甲營、掛甲莊、武將臺、六郎橋……一股沉鬱之氣,傳承至今。

最近幾年,父母年歲漸長,我回家的次數也慢慢增多。重新發現故鄉食物,才覺得舊時印象來得不準確,或者是小鎮出身的自卑,或者是年少輕狂的不解,那些從小吃到大的滋味,其實也獨有風味。

03

故鄉食物也有一種沉鬱與自如。整體口味是紅燒、侉燉、薰醬,以及熬鍋。不求本味,但求濃香。

有一次我在煎茶鋪一家名為永安餐廳的小館子裡,吃到薰肥腸吃到感慨,肥腸先煮後薰,經過熏製,別有了一種懷舊感。腸頭肥潤,價格便宜,可以混搭成拼盤,餐廳老闆是我遠房的大哥,每次我去都很熱情,給我多來幾塊。他其實並不知道我是做什麼的,只知道在北京工作而已。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薰肥腸

薰肥腸可以搭配薰小腸,灌腸,甚至有苦腸,所謂苦腸其實是細窄的小腸,被編成麻花辮子的形狀。同樣味型,卻有不同口感。也可以叫一個肥腸炒青椒,加入蒜片,分量之大,超乎想象。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跟薰肥腸一起搭配著吃的灌腸

到了初夏時節,也有烏米,老家話叫“卷頭”,其實是玉米感染一種叫做黑粉菌的真菌,病變而成。我有朋友去了墨西哥,千尋萬找,只為找到這種被稱為“墨西哥松露”的食物,且不知在中國各地都有食用。這種食物北京難覓,但是在故鄉卻是輕鬆易得,用來炒肉,滿口清香,也滿口烏黑。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墨西哥松露”烏米在我老家輕鬆易得

我也會專門跑到112國道邊上,一家名為友誼飯店的餐廳去買軟排。所謂軟排,是指排骨的軟骨部分,專門挑選出來,用來熏製,香濃,咀嚼起來有輕微的咯吱聲,口感一流,用來搭配泥煤風格的威士忌,別具一格。

上中學的時候,我們經常成群結隊去吃素冒湯。所謂“素冒”,僅在故鄉方圓流行,是早餐食物,其狀態猶如河南的胡辣湯。口味也是胡辣微酸,裡面有豆腐製成的丸子,以及炸好的菱形面片兒。覺得不過癮,可以加一點胡椒粉。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素冒湯

一碗素冒,一個吊爐燒餅,就是一頓早餐。特別是初冬時節,吃後額頭冒汗,堪呼過癮。

霸州城內最著名的一家名為陳記小吃,經過幾次搬家,依然生意火爆。猶記得我少年時,我的奶奶愛吃素冒,我經常專門給她打包,做慢悠悠的公交車回家,稍微加熱,奶奶那時癱瘓多年,她吃素冒湯的情景歷歷在目。如今我的奶奶也已經去世10年了。

04

故鄉善作茄子。一般會有兩種做法,軟燒和硬燒,硬燒是我最愛吃的做法。所謂硬燒,是指茄子切塊,裹上雞蛋麵糊,高溫炸透,形成一層硬脆的外殼,再加入番茄炒至,口味酸甜,欲罷不能。如今霸州大小餐廳都還能做,做得最好的是蘇橋鎮上的一家餐廳,我每次回家都要專門去吃。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老家的硬燒茄子大約就是圖中的樣子

做魚也頗有特色。舊時霸州算是魚米之鄉,水路縱橫,最近幾十年,許多河道乾涸,汙染也頗嚴重,水鄉名號都殘存在記憶中。讀梁實秋的美食文章,提及正陽樓的螃蟹,說螃蟹的來源是勝芳鎮,勝芳鎮也是我故鄉的一個鎮子,是水陸碼頭,商業繁華,當地人口音獨有韻味,我們同學中有許多勝芳人,我們經常模仿好聽的勝芳口音。如今勝芳蟹早已經不在,唯留具有商業精神能幹的勝芳人。

做魚往往是侉燉,碩大鐵鍋,來上一鍋。我們少年時,我最好的朋友叫劉東,他們家開了一家小餐廳,名為東海小鍋館,專門做各種“一鍋鮮”。最好吃的是長不過寸餘的小魚,當地稱之為“毫根”“麥穗”,都是小雜魚,燉一鍋,鐵鍋周圍貼上卷子,或者玉米餅子,一鍋熱鬧,有葷有素。也有排骨豆角鍋,講究香濃,也有茄子鯰魚鍋,講究濃香。

"

#吃在河北#

原創:趙子云 一大口美食榜

01

每臨春節,總是有一些近鄉情怯。我是河北人,具體來說是河北省霸州市煎茶鋪。故鄉中雖有“煎茶”二字,可以遙想“松花釀酒,春水煎茶”風雅,其實毫無關聯,本鄉人不善飲茶,倒是好酒之風頗重,在我的故鄉記憶中,無論紅白喜事,都是浩浩湯湯的街宴,鄉廚壘灶,現場烹飪,無外乎雞鴨魚肉,且都要整雞整鴨,整魚扣肉,求個圓滿。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在我的故鄉這種現場烹飪的街宴,每逢紅白喜事都會舉辦

我從事與吃喝相關的工作,也不過是機緣巧合,當年應聘一家報社,稀裡糊塗的把我塞進美食版塊,先上車後買票。如果當時我湊巧進了房地產板塊,或者新聞版塊,十幾年後,或許是另外光景。

對我而言,故鄉滋味頗模糊。各地都有名菜名宴,提及河北,似乎能被外鄉人提及的不過是驢肉火燒。有時候和人開玩笑,我從事吃喝,就如同一張白紙,小時候沒有過偏執的口味教育,才更開闊,什麼都能接受,沒有什麼偏見。無論是苦辣酸甜,都沒有先入為主的短視。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外地人能叫得上名字的河北美食大概只有驢肉火燒了

作為一個身份證131開頭的在京務工人員,我每年遊蕩在中國各地,感覺與河北的距離比離上海還遠。提及廣州食肆,似乎比故鄉的食物更順暢,瞭解成都街頭小吃比河北更紛繁。河北食物的面目模糊,與其歷史變遷不無關係。

02

河北古稱“燕趙之地”,其實燕與趙,是戰國兩個不同的國家,北為燕,南為趙;後來北為幽,南為冀。分分合合,合起來曾為直隸,分開曾為不同的省:河北(現在的南部一帶)、察哈爾(張家口一帶)、熱河(承德一帶)、北京、天津,南邊還曾經存在過平原省。其中北京和天津其實更多是近現代才從京津冀中劃分出來的,直到現在才形成了四周的河北包圍繞著中間的京津這樣的行政區劃。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1951年中國行政地圖上,還有察哈爾省和平原省

不同城市都曾經成為河北區域中心城市,河北的省會也是先從北京遷到天津,再從天津遷到保定,再從保定遷到天津,再從天津遷到保定,再從保定遷到石家莊。現在北京、天津的郊區縣市幾十年前都屬於河北,1958年,順義、延慶、平谷、通縣、房山、密雲、懷柔、大興等縣劃歸北京市。1973年7月,將薊縣、寶坻、武清、靜海、寧河5縣劃歸天津市。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河北省會的確立經歷了一波三折,最後遷到了石家莊

經歷各種行政劃分的變化,現在的河北就成為雜糅之地。河北的西邊是太行山脈,雖然與山西隔絕,口味上卻也受到山西的影響;東北邊與遼寧接壤,地理單元與東北連貫,受東北文化影響,例如承德、秦皇島;西北與內蒙古接壤,地理單元與蒙古高原連貫,張家口一帶的口味更與內蒙相似;南邊與河南、山東接壤,地理單元與華北平原連貫,受中原文化影響。

我生於河北霸州,地處京南。在舊時的宋遼邊境,當時雄州(現雄縣)與霸州皆為“榷場”。時至今日,故鄉的眾多傳說也與楊家將相關,許多地名也有古戰場的遺風,諸如披甲營、掛甲莊、武將臺、六郎橋……一股沉鬱之氣,傳承至今。

最近幾年,父母年歲漸長,我回家的次數也慢慢增多。重新發現故鄉食物,才覺得舊時印象來得不準確,或者是小鎮出身的自卑,或者是年少輕狂的不解,那些從小吃到大的滋味,其實也獨有風味。

03

故鄉食物也有一種沉鬱與自如。整體口味是紅燒、侉燉、薰醬,以及熬鍋。不求本味,但求濃香。

有一次我在煎茶鋪一家名為永安餐廳的小館子裡,吃到薰肥腸吃到感慨,肥腸先煮後薰,經過熏製,別有了一種懷舊感。腸頭肥潤,價格便宜,可以混搭成拼盤,餐廳老闆是我遠房的大哥,每次我去都很熱情,給我多來幾塊。他其實並不知道我是做什麼的,只知道在北京工作而已。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薰肥腸

薰肥腸可以搭配薰小腸,灌腸,甚至有苦腸,所謂苦腸其實是細窄的小腸,被編成麻花辮子的形狀。同樣味型,卻有不同口感。也可以叫一個肥腸炒青椒,加入蒜片,分量之大,超乎想象。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跟薰肥腸一起搭配著吃的灌腸

到了初夏時節,也有烏米,老家話叫“卷頭”,其實是玉米感染一種叫做黑粉菌的真菌,病變而成。我有朋友去了墨西哥,千尋萬找,只為找到這種被稱為“墨西哥松露”的食物,且不知在中國各地都有食用。這種食物北京難覓,但是在故鄉卻是輕鬆易得,用來炒肉,滿口清香,也滿口烏黑。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墨西哥松露”烏米在我老家輕鬆易得

我也會專門跑到112國道邊上,一家名為友誼飯店的餐廳去買軟排。所謂軟排,是指排骨的軟骨部分,專門挑選出來,用來熏製,香濃,咀嚼起來有輕微的咯吱聲,口感一流,用來搭配泥煤風格的威士忌,別具一格。

上中學的時候,我們經常成群結隊去吃素冒湯。所謂“素冒”,僅在故鄉方圓流行,是早餐食物,其狀態猶如河南的胡辣湯。口味也是胡辣微酸,裡面有豆腐製成的丸子,以及炸好的菱形面片兒。覺得不過癮,可以加一點胡椒粉。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素冒湯

一碗素冒,一個吊爐燒餅,就是一頓早餐。特別是初冬時節,吃後額頭冒汗,堪呼過癮。

霸州城內最著名的一家名為陳記小吃,經過幾次搬家,依然生意火爆。猶記得我少年時,我的奶奶愛吃素冒,我經常專門給她打包,做慢悠悠的公交車回家,稍微加熱,奶奶那時癱瘓多年,她吃素冒湯的情景歷歷在目。如今我的奶奶也已經去世10年了。

04

故鄉善作茄子。一般會有兩種做法,軟燒和硬燒,硬燒是我最愛吃的做法。所謂硬燒,是指茄子切塊,裹上雞蛋麵糊,高溫炸透,形成一層硬脆的外殼,再加入番茄炒至,口味酸甜,欲罷不能。如今霸州大小餐廳都還能做,做得最好的是蘇橋鎮上的一家餐廳,我每次回家都要專門去吃。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老家的硬燒茄子大約就是圖中的樣子

做魚也頗有特色。舊時霸州算是魚米之鄉,水路縱橫,最近幾十年,許多河道乾涸,汙染也頗嚴重,水鄉名號都殘存在記憶中。讀梁實秋的美食文章,提及正陽樓的螃蟹,說螃蟹的來源是勝芳鎮,勝芳鎮也是我故鄉的一個鎮子,是水陸碼頭,商業繁華,當地人口音獨有韻味,我們同學中有許多勝芳人,我們經常模仿好聽的勝芳口音。如今勝芳蟹早已經不在,唯留具有商業精神能幹的勝芳人。

做魚往往是侉燉,碩大鐵鍋,來上一鍋。我們少年時,我最好的朋友叫劉東,他們家開了一家小餐廳,名為東海小鍋館,專門做各種“一鍋鮮”。最好吃的是長不過寸餘的小魚,當地稱之為“毫根”“麥穗”,都是小雜魚,燉一鍋,鐵鍋周圍貼上卷子,或者玉米餅子,一鍋熱鬧,有葷有素。也有排骨豆角鍋,講究香濃,也有茄子鯰魚鍋,講究濃香。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熱熱鬧鬧的一鍋燉

香濃的代表,還有堂二里鎮的蔥花餅。蔥花餅算是一種主食,我們有時候專門跑幾十里路遠吃剛出鍋的蔥花餅。蔥花餅很大,一張大餅直徑有半米,蔥花放的多,烙好的大餅鬆散欲碎,要趁熱大口咀嚼。堂二里一帶還有特色炒餅,炒餅在整個北方區域都很常見,烙好的大餅,切成絲,加豆芽等物炒制,素炒餅是加雞蛋,肉炒餅是加肉絲,當年上中學時,有許多歲月是與炒餅相伴。

同時相伴的還有燒餅夾一切。吊爐燒餅,切開之後可以加火腿,加土豆絲,加藕夾,加雞蛋……每天的早自習都是伴著燒餅夾一切開始。

"

#吃在河北#

原創:趙子云 一大口美食榜

01

每臨春節,總是有一些近鄉情怯。我是河北人,具體來說是河北省霸州市煎茶鋪。故鄉中雖有“煎茶”二字,可以遙想“松花釀酒,春水煎茶”風雅,其實毫無關聯,本鄉人不善飲茶,倒是好酒之風頗重,在我的故鄉記憶中,無論紅白喜事,都是浩浩湯湯的街宴,鄉廚壘灶,現場烹飪,無外乎雞鴨魚肉,且都要整雞整鴨,整魚扣肉,求個圓滿。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在我的故鄉這種現場烹飪的街宴,每逢紅白喜事都會舉辦

我從事與吃喝相關的工作,也不過是機緣巧合,當年應聘一家報社,稀裡糊塗的把我塞進美食版塊,先上車後買票。如果當時我湊巧進了房地產板塊,或者新聞版塊,十幾年後,或許是另外光景。

對我而言,故鄉滋味頗模糊。各地都有名菜名宴,提及河北,似乎能被外鄉人提及的不過是驢肉火燒。有時候和人開玩笑,我從事吃喝,就如同一張白紙,小時候沒有過偏執的口味教育,才更開闊,什麼都能接受,沒有什麼偏見。無論是苦辣酸甜,都沒有先入為主的短視。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外地人能叫得上名字的河北美食大概只有驢肉火燒了

作為一個身份證131開頭的在京務工人員,我每年遊蕩在中國各地,感覺與河北的距離比離上海還遠。提及廣州食肆,似乎比故鄉的食物更順暢,瞭解成都街頭小吃比河北更紛繁。河北食物的面目模糊,與其歷史變遷不無關係。

02

河北古稱“燕趙之地”,其實燕與趙,是戰國兩個不同的國家,北為燕,南為趙;後來北為幽,南為冀。分分合合,合起來曾為直隸,分開曾為不同的省:河北(現在的南部一帶)、察哈爾(張家口一帶)、熱河(承德一帶)、北京、天津,南邊還曾經存在過平原省。其中北京和天津其實更多是近現代才從京津冀中劃分出來的,直到現在才形成了四周的河北包圍繞著中間的京津這樣的行政區劃。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1951年中國行政地圖上,還有察哈爾省和平原省

不同城市都曾經成為河北區域中心城市,河北的省會也是先從北京遷到天津,再從天津遷到保定,再從保定遷到天津,再從天津遷到保定,再從保定遷到石家莊。現在北京、天津的郊區縣市幾十年前都屬於河北,1958年,順義、延慶、平谷、通縣、房山、密雲、懷柔、大興等縣劃歸北京市。1973年7月,將薊縣、寶坻、武清、靜海、寧河5縣劃歸天津市。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河北省會的確立經歷了一波三折,最後遷到了石家莊

經歷各種行政劃分的變化,現在的河北就成為雜糅之地。河北的西邊是太行山脈,雖然與山西隔絕,口味上卻也受到山西的影響;東北邊與遼寧接壤,地理單元與東北連貫,受東北文化影響,例如承德、秦皇島;西北與內蒙古接壤,地理單元與蒙古高原連貫,張家口一帶的口味更與內蒙相似;南邊與河南、山東接壤,地理單元與華北平原連貫,受中原文化影響。

我生於河北霸州,地處京南。在舊時的宋遼邊境,當時雄州(現雄縣)與霸州皆為“榷場”。時至今日,故鄉的眾多傳說也與楊家將相關,許多地名也有古戰場的遺風,諸如披甲營、掛甲莊、武將臺、六郎橋……一股沉鬱之氣,傳承至今。

最近幾年,父母年歲漸長,我回家的次數也慢慢增多。重新發現故鄉食物,才覺得舊時印象來得不準確,或者是小鎮出身的自卑,或者是年少輕狂的不解,那些從小吃到大的滋味,其實也獨有風味。

03

故鄉食物也有一種沉鬱與自如。整體口味是紅燒、侉燉、薰醬,以及熬鍋。不求本味,但求濃香。

有一次我在煎茶鋪一家名為永安餐廳的小館子裡,吃到薰肥腸吃到感慨,肥腸先煮後薰,經過熏製,別有了一種懷舊感。腸頭肥潤,價格便宜,可以混搭成拼盤,餐廳老闆是我遠房的大哥,每次我去都很熱情,給我多來幾塊。他其實並不知道我是做什麼的,只知道在北京工作而已。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薰肥腸

薰肥腸可以搭配薰小腸,灌腸,甚至有苦腸,所謂苦腸其實是細窄的小腸,被編成麻花辮子的形狀。同樣味型,卻有不同口感。也可以叫一個肥腸炒青椒,加入蒜片,分量之大,超乎想象。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跟薰肥腸一起搭配著吃的灌腸

到了初夏時節,也有烏米,老家話叫“卷頭”,其實是玉米感染一種叫做黑粉菌的真菌,病變而成。我有朋友去了墨西哥,千尋萬找,只為找到這種被稱為“墨西哥松露”的食物,且不知在中國各地都有食用。這種食物北京難覓,但是在故鄉卻是輕鬆易得,用來炒肉,滿口清香,也滿口烏黑。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墨西哥松露”烏米在我老家輕鬆易得

我也會專門跑到112國道邊上,一家名為友誼飯店的餐廳去買軟排。所謂軟排,是指排骨的軟骨部分,專門挑選出來,用來熏製,香濃,咀嚼起來有輕微的咯吱聲,口感一流,用來搭配泥煤風格的威士忌,別具一格。

上中學的時候,我們經常成群結隊去吃素冒湯。所謂“素冒”,僅在故鄉方圓流行,是早餐食物,其狀態猶如河南的胡辣湯。口味也是胡辣微酸,裡面有豆腐製成的丸子,以及炸好的菱形面片兒。覺得不過癮,可以加一點胡椒粉。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素冒湯

一碗素冒,一個吊爐燒餅,就是一頓早餐。特別是初冬時節,吃後額頭冒汗,堪呼過癮。

霸州城內最著名的一家名為陳記小吃,經過幾次搬家,依然生意火爆。猶記得我少年時,我的奶奶愛吃素冒,我經常專門給她打包,做慢悠悠的公交車回家,稍微加熱,奶奶那時癱瘓多年,她吃素冒湯的情景歷歷在目。如今我的奶奶也已經去世10年了。

04

故鄉善作茄子。一般會有兩種做法,軟燒和硬燒,硬燒是我最愛吃的做法。所謂硬燒,是指茄子切塊,裹上雞蛋麵糊,高溫炸透,形成一層硬脆的外殼,再加入番茄炒至,口味酸甜,欲罷不能。如今霸州大小餐廳都還能做,做得最好的是蘇橋鎮上的一家餐廳,我每次回家都要專門去吃。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老家的硬燒茄子大約就是圖中的樣子

做魚也頗有特色。舊時霸州算是魚米之鄉,水路縱橫,最近幾十年,許多河道乾涸,汙染也頗嚴重,水鄉名號都殘存在記憶中。讀梁實秋的美食文章,提及正陽樓的螃蟹,說螃蟹的來源是勝芳鎮,勝芳鎮也是我故鄉的一個鎮子,是水陸碼頭,商業繁華,當地人口音獨有韻味,我們同學中有許多勝芳人,我們經常模仿好聽的勝芳口音。如今勝芳蟹早已經不在,唯留具有商業精神能幹的勝芳人。

做魚往往是侉燉,碩大鐵鍋,來上一鍋。我們少年時,我最好的朋友叫劉東,他們家開了一家小餐廳,名為東海小鍋館,專門做各種“一鍋鮮”。最好吃的是長不過寸餘的小魚,當地稱之為“毫根”“麥穗”,都是小雜魚,燉一鍋,鐵鍋周圍貼上卷子,或者玉米餅子,一鍋熱鬧,有葷有素。也有排骨豆角鍋,講究香濃,也有茄子鯰魚鍋,講究濃香。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熱熱鬧鬧的一鍋燉

香濃的代表,還有堂二里鎮的蔥花餅。蔥花餅算是一種主食,我們有時候專門跑幾十里路遠吃剛出鍋的蔥花餅。蔥花餅很大,一張大餅直徑有半米,蔥花放的多,烙好的大餅鬆散欲碎,要趁熱大口咀嚼。堂二里一帶還有特色炒餅,炒餅在整個北方區域都很常見,烙好的大餅,切成絲,加豆芽等物炒制,素炒餅是加雞蛋,肉炒餅是加肉絲,當年上中學時,有許多歲月是與炒餅相伴。

同時相伴的還有燒餅夾一切。吊爐燒餅,切開之後可以加火腿,加土豆絲,加藕夾,加雞蛋……每天的早自習都是伴著燒餅夾一切開始。

吃在河北 | 近鄉情怯:作為一個河北人

蓬鬆酥脆的吊爐燒餅可以夾一切

故鄉滋味,也需要時間才慢慢體會。這些滋味中,不僅僅是食物,也有人情與過往。那種熟悉的味道,猶如一道閃電,來帶記憶的穿越以及一種莫名的安全。

有一年過年回家,與老朋友相聚,說去一家新開的豪華館子,進入餐廳,裝修精緻,一看菜單,也都是大董的風格,一道菜配一句詩,點了一道招牌菜,也是糖酥小排,服務員上桌,手裡拿著一個小罐子,裡面是木糖醇,口裡唸叨著: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我跟老同學說:咱們能不能換一家餐廳?我只是想吃燉魚、素冒、薰腸子和烙大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