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當年滋味之肉糕

肉糕

肉糕,是一種肉食,因其價格比肉較便宜而且味道鮮美,深受晉州附近一帶老百姓的喜愛。

肉糕的做法十分簡單,煮肉剩下的腥湯濾去不能食用的佐料,加入新鮮的肉餡或切成丁的熟肉,再加適量的山藥粉面,以老抽調色,以香油調味,無需放鹽,然後上鍋大火蒸半個小時即熟,晾涼即可食用。早年間人們日子過得細,裡面放的肉是些筋頭巴腦的拆骨肉,現在,人們條件好了,為了使肉糕更好吃營養更豐富,放的都是現買的新鮮的肉餡。

市面上的肉糕,有豬肉做的,稍便宜,驢肉肉糕相對貴一些。它是一種極富地方特色的大眾美食,吃法沒有講究,就是切涼菜。家裡用以招待朋友親戚,甚至婚宴上也常見它的蹤影。現在許多飯店裡的菜譜上都有自制肉糕,服務員每每著重強調自家做的與眾不同,並以此為賣點,來吸引食客。無論冬夏春秋,抓一盤花生米,切一盤飯店自家師傅蒸的肉糕,就是二三好友閒聊聚會佐酒的簡單的小菜。

肉糕的最佳搭配應該是油酥燒餅。人所不知的原因,晉州傳統的重陽廟會已經取消十來年了,當年每逢到了農閒時的農曆九月初九,方圓幾十裡的人們都湧進晉州舊城城裡趕廟,廟會上除了做買的做賣的賣藝的唱戲的外,自然少不了各種的小吃攤,麵條炒餅餄餎扒糕等等,其中最讓人垂涎欲滴的就是燒餅裹肉。往往還不到正午,在人流中鑽來鑽去的半大孩子,剛剛從戲園子出來的老頭老太,年底即將結婚來廟會上置辦嫁妝的青年男女都會圍攏到飯攤上,燒餅攤前吃客尤多。買上幾個燒餅,夾上肉糕,咬上一大口,燒餅焦香酥脆,肉糕淳厚香糯,飯量大的一連能吃好幾個。吃的人越多,打師傅就越忙,他們臉上的笑容就越燦爛。

一向夜郎自大的我堅定地認為肉糕是晉州獨有的美食,等到去深澤見到了在當地頗有名氣的西河肉糕,在驢肉火燒店裡嚐到了保定燜子,才意識到自己的無知和狹隘。這兩種美食與晉州的肉糕做法應該是大同小異,味道也差不多,小有不同的是燜子略軟,肉少些,而據說已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西河肉糕口感則比較勁道些。這還不算,幾年前,幾個哥們相約去文殊菩薩的道場五臺山玩兒,在山間吃飯時,大家一致認為要吃山西和五臺山當地的特色美食。一位老兄見菜單上有“五臺蒸肉”,便毫不猶豫點了這個菜,等服務員把那菜端上桌,滿心期待的哥兒們只嚐了幾口,便覺似曾相識——這不是咱們那裡的肉糕嗎?大家十分尷尬鬨然大笑,有種被套路的感覺。

肉糕美味又方便,缺點是不易長時間保存,最好是即買即食。夏季如果吃不完放進冰箱冷藏,口味就會失色,如果冷凍,即使再加熱,也會風味盡失。那年的春節前,忻州的朋友給我寄來一大堆年貨,都是山西雁北一帶的土產,有偏關的小米,保德的大棗,靜樂的莜麵,意外的還有幾個哥兒們曾經吃過的五臺蒸肉。頭腦靈活的當地人把蒸肉做成了真空包裝,這樣就延長了蒸肉的保質期,大大便利了這種特色食品的推廣,這一經驗值得我們這裡的業者借鑑。

我的初中生活,在鎮中就是如今的晉州七中度過。當時的鎮中正處在草創時期,條件極為艱苦,沒有學生宿舍,上夜校的初三學生必須到校外借宿。雖有食堂,也只能給學生加熱乾糧,至於下飯菜,更是沒有。本世紀最大變革發軔之始的八十年代初期,農家日子依舊拮据,饅頭還不能天天吃。記得我上初三時,因為即將中考需要上晚自習,一個星期只能回一次家,一書包玉米麵餅子就是六天的乾糧。尤其是在那難熬的冬天,餅子凍得石頭一樣硬,伙房蒸籠加熱的時間又短,往往是餅子外面熱了,裡面的心還是硬的,將就著把外面軟的啃完,剩下硬心是常有的事。乾糧是如此難以下嚥,下飯菜更是簡單,幾塊醃豆腐,鹹菜,偶爾的炒雞蛋,更多的是涼拌洋姜,因為我家地頭的河溝裡瘋長著許多洋姜。這涼拌洋姜我在初中三年吃的夠夠的,一輩子都不想再吃。前兩年一次有人說涼拌洋姜好吃,我猛然間竟然像條件反射似的有些噁心想吐的感覺。那時早起上學去,最希望母親沒空給我準備菜,這樣她就會給我兩毛錢。到了中午吃飯時,我和同在一個年級的堂兄一起溜出學校,到學校北面路口的熟食攤上買上兩毛錢的肉糕,滴水成冰的天氣,我們咬一口噴香又冰冷的肉糕,就著溫涼不熱堅硬的玉米麵餅子,想起求學的不易,家境的艱難,突然感覺一股酸楚萬般滋味湧上心頭,瞬間淚眼模糊了視線。

三十多年來,這個國家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物質早已極大豐富,想吃什麼就能吃到什麼。雖如此,肉糕仍然有許多人喜歡吃,而且有了更多的選擇,除了那些滋味始終不變的老字號店鋪外,還有更加商業化的加工作坊。相同的是沿襲多年不變的手藝,不同的是用料更講究精細,味道也更美味可口。但是越來越挑剔的人們卻吃不出那種久違的滿足和幸福,我不知道是肉糕變了,還是人的心變了。

本文是作者原創,未經本人同意不得轉載和使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