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因飲茶而改變了自己的基因?'

"

有時候會想這樣有趣的問題,為何人類是唯一飲用茶的物種,茶為何選擇了人,又為何是中國人?中國人有幾千年的飲茶歷史,是什麼樣因緣巧合,讓茶葉相伴了中華文明數千年,直至今日現代人舉起的茶杯中仍漂著這些苦澀的樹葉?茶是否在改變著我們,我們是否也改變了茶?中國人的身體裡一定具有著某種”茶葉基因”牽絆著我們的歷史及未來。

"

有時候會想這樣有趣的問題,為何人類是唯一飲用茶的物種,茶為何選擇了人,又為何是中國人?中國人有幾千年的飲茶歷史,是什麼樣因緣巧合,讓茶葉相伴了中華文明數千年,直至今日現代人舉起的茶杯中仍漂著這些苦澀的樹葉?茶是否在改變著我們,我們是否也改變了茶?中國人的身體裡一定具有著某種”茶葉基因”牽絆著我們的歷史及未來。

五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因飲茶而改變了自己的基因?

"

有時候會想這樣有趣的問題,為何人類是唯一飲用茶的物種,茶為何選擇了人,又為何是中國人?中國人有幾千年的飲茶歷史,是什麼樣因緣巧合,讓茶葉相伴了中華文明數千年,直至今日現代人舉起的茶杯中仍漂著這些苦澀的樹葉?茶是否在改變著我們,我們是否也改變了茶?中國人的身體裡一定具有著某種”茶葉基因”牽絆著我們的歷史及未來。

五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因飲茶而改變了自己的基因?

五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因飲茶而改變了自己的基因?

電影《飲食男女》劇照

孔子曰:飲食男女。孟子曰:食色,性也。生存與繁衍,是人類最大的慾望。對食物的慾望,來自於內心,來源於人性,源自於人類對飢餓的恐懼。對每個現代人來說,身體中流淌的血液、留有的DNA,都烙刻著先祖的飲食記憶。先祖們在遠古時代狩獵、生存、繁衍,在特定的環境中長時間生活的印記,對食物的選擇、對疾病和環境壓力的應對,都被完美地鐫刻下來,留在現代人的基因之中。

讓我們問自己一個問題:回憶下今天的午餐,真的是”你”選擇了所吃的食物嗎?

"

有時候會想這樣有趣的問題,為何人類是唯一飲用茶的物種,茶為何選擇了人,又為何是中國人?中國人有幾千年的飲茶歷史,是什麼樣因緣巧合,讓茶葉相伴了中華文明數千年,直至今日現代人舉起的茶杯中仍漂著這些苦澀的樹葉?茶是否在改變著我們,我們是否也改變了茶?中國人的身體裡一定具有著某種”茶葉基因”牽絆著我們的歷史及未來。

五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因飲茶而改變了自己的基因?

五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因飲茶而改變了自己的基因?

電影《飲食男女》劇照

孔子曰:飲食男女。孟子曰:食色,性也。生存與繁衍,是人類最大的慾望。對食物的慾望,來自於內心,來源於人性,源自於人類對飢餓的恐懼。對每個現代人來說,身體中流淌的血液、留有的DNA,都烙刻著先祖的飲食記憶。先祖們在遠古時代狩獵、生存、繁衍,在特定的環境中長時間生活的印記,對食物的選擇、對疾病和環境壓力的應對,都被完美地鐫刻下來,留在現代人的基因之中。

讓我們問自己一個問題:回憶下今天的午餐,真的是”你”選擇了所吃的食物嗎?

五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因飲茶而改變了自己的基因?

其實不然。每個人遺傳基因的差異化,腸道菌群的多樣性,身體的不同時期的健康狀態,這些都決定著他/她的飲食選擇。

剛剛捕撈的牡蠣、新鮮壓榨的檸檬、意式烘焙的曼特寧、塗抹在麵包上的蜂蜜、醃製18個月的西班牙火腿,食物的滋味無時無刻不在撩動人們的味蕾。我們通過味覺選擇食物,不僅僅是停留在自己的口腹之慾,更關乎於身體的健康需求。當人處於飢餓或亞健康狀態時,味覺的靈敏度會大大提高。糖尿病患者對甜味極為敏感,黃疸病人對苦味的覺察力下降,缺乏抗壞血酸的人會對檸檬酸變得敏感,缺少維生素A的人會厭惡甚至拒絕苦味食物。可以說,決定著你今天晚餐食譜的,是身體本身,而非你的大腦。

"

有時候會想這樣有趣的問題,為何人類是唯一飲用茶的物種,茶為何選擇了人,又為何是中國人?中國人有幾千年的飲茶歷史,是什麼樣因緣巧合,讓茶葉相伴了中華文明數千年,直至今日現代人舉起的茶杯中仍漂著這些苦澀的樹葉?茶是否在改變著我們,我們是否也改變了茶?中國人的身體裡一定具有著某種”茶葉基因”牽絆著我們的歷史及未來。

五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因飲茶而改變了自己的基因?

五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因飲茶而改變了自己的基因?

電影《飲食男女》劇照

孔子曰:飲食男女。孟子曰:食色,性也。生存與繁衍,是人類最大的慾望。對食物的慾望,來自於內心,來源於人性,源自於人類對飢餓的恐懼。對每個現代人來說,身體中流淌的血液、留有的DNA,都烙刻著先祖的飲食記憶。先祖們在遠古時代狩獵、生存、繁衍,在特定的環境中長時間生活的印記,對食物的選擇、對疾病和環境壓力的應對,都被完美地鐫刻下來,留在現代人的基因之中。

讓我們問自己一個問題:回憶下今天的午餐,真的是”你”選擇了所吃的食物嗎?

五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因飲茶而改變了自己的基因?

其實不然。每個人遺傳基因的差異化,腸道菌群的多樣性,身體的不同時期的健康狀態,這些都決定著他/她的飲食選擇。

剛剛捕撈的牡蠣、新鮮壓榨的檸檬、意式烘焙的曼特寧、塗抹在麵包上的蜂蜜、醃製18個月的西班牙火腿,食物的滋味無時無刻不在撩動人們的味蕾。我們通過味覺選擇食物,不僅僅是停留在自己的口腹之慾,更關乎於身體的健康需求。當人處於飢餓或亞健康狀態時,味覺的靈敏度會大大提高。糖尿病患者對甜味極為敏感,黃疸病人對苦味的覺察力下降,缺乏抗壞血酸的人會對檸檬酸變得敏感,缺少維生素A的人會厭惡甚至拒絕苦味食物。可以說,決定著你今天晚餐食譜的,是身體本身,而非你的大腦。

五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因飲茶而改變了自己的基因?

"

有時候會想這樣有趣的問題,為何人類是唯一飲用茶的物種,茶為何選擇了人,又為何是中國人?中國人有幾千年的飲茶歷史,是什麼樣因緣巧合,讓茶葉相伴了中華文明數千年,直至今日現代人舉起的茶杯中仍漂著這些苦澀的樹葉?茶是否在改變著我們,我們是否也改變了茶?中國人的身體裡一定具有著某種”茶葉基因”牽絆著我們的歷史及未來。

五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因飲茶而改變了自己的基因?

五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因飲茶而改變了自己的基因?

電影《飲食男女》劇照

孔子曰:飲食男女。孟子曰:食色,性也。生存與繁衍,是人類最大的慾望。對食物的慾望,來自於內心,來源於人性,源自於人類對飢餓的恐懼。對每個現代人來說,身體中流淌的血液、留有的DNA,都烙刻著先祖的飲食記憶。先祖們在遠古時代狩獵、生存、繁衍,在特定的環境中長時間生活的印記,對食物的選擇、對疾病和環境壓力的應對,都被完美地鐫刻下來,留在現代人的基因之中。

讓我們問自己一個問題:回憶下今天的午餐,真的是”你”選擇了所吃的食物嗎?

五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因飲茶而改變了自己的基因?

其實不然。每個人遺傳基因的差異化,腸道菌群的多樣性,身體的不同時期的健康狀態,這些都決定著他/她的飲食選擇。

剛剛捕撈的牡蠣、新鮮壓榨的檸檬、意式烘焙的曼特寧、塗抹在麵包上的蜂蜜、醃製18個月的西班牙火腿,食物的滋味無時無刻不在撩動人們的味蕾。我們通過味覺選擇食物,不僅僅是停留在自己的口腹之慾,更關乎於身體的健康需求。當人處於飢餓或亞健康狀態時,味覺的靈敏度會大大提高。糖尿病患者對甜味極為敏感,黃疸病人對苦味的覺察力下降,缺乏抗壞血酸的人會對檸檬酸變得敏感,缺少維生素A的人會厭惡甚至拒絕苦味食物。可以說,決定著你今天晚餐食譜的,是身體本身,而非你的大腦。

五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因飲茶而改變了自己的基因?

五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因飲茶而改變了自己的基因?

人類及所有生物存活於世的目標無不是:生存與繁衍。獵食,是每一個生命體每天必須完成的任務。植物汲取著自然界的光和水,將其演變成自身的能量來源,獵豹捕食著草原上的斑馬,長頸鹿咀嚼著鮮嫩的樹葉,考拉啃食著美味的桉樹。每個物種都被”精心設計”以獲取自己所需的生存能量,生物鏈環環相扣,自然界生生不息。人類也不例外,約3千萬到4千萬年前靈長類動物基因進化出了三色視覺,這意味著除藍綠色之外,猿猴類可以清晰辨識出叢林中成熟紅豔的果實,以最快的速度摘取最甜美多汁的果實,從而獲取更多生命所需的能量,這讓靈長類動物衛冕樹冠之王。但隨著視覺的突破性進化,靈長類的嗅覺卻出現了退化現象。人類的嗅覺感受基因中60%都不具有活性,這些基因也被稱為假基因。然而即便是退化的嗅覺基因,仍不能妨礙人類感知世界的能力,花園中瀰漫的迷人花香,香水瓶中噴灑出的悠悠芬芳,烹煮食物產生的各種芳香化學物,總能在頃刻間俘獲我們的嗅覺,讓我們得到瞬間的身心愉悅。視覺、嗅覺、味覺,是人類進食不可或缺的色香味裁判官,味覺更是其中的核心。

民以食為天,味覺幫助我們感知食物的天然屬性,促進食慾並分泌唾液,增進咀嚼、吞嚥功能,同時維持著體液的平衡。味覺又是食物進入人體的最後一道防線,在千百萬年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縝密的感知系統,偵測著每一種食物所攜帶的成分信息。從呱呱墜地的那刻起,味覺就守護著人體的健康直到終老。嬰兒碰到陌生的食物時,總會伸出舌頭舔一下,再決定是否張開嘴巴大口咀嚼,這樣的試探行為是人類進化的本能。人類早期進化出基本的味覺,並不是為了享受一頓法式大餐。味覺是用以鑑別食物的感官。我們天生抗拒酸和苦,喜歡甜、鹹、鮮,這是人類進化給予我們的寶貴生存技能:酸意味著餿腐的食物及不成熟的果子,苦味的植物通常具有毒性,而甜意味著富含能量的糖類,鹹則是人體血液電解質必須的鹽類味道。舌頭幫助我們的祖先將食物快速分類,更快更直接尋找自己所需。

"

有時候會想這樣有趣的問題,為何人類是唯一飲用茶的物種,茶為何選擇了人,又為何是中國人?中國人有幾千年的飲茶歷史,是什麼樣因緣巧合,讓茶葉相伴了中華文明數千年,直至今日現代人舉起的茶杯中仍漂著這些苦澀的樹葉?茶是否在改變著我們,我們是否也改變了茶?中國人的身體裡一定具有著某種”茶葉基因”牽絆著我們的歷史及未來。

五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因飲茶而改變了自己的基因?

五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因飲茶而改變了自己的基因?

電影《飲食男女》劇照

孔子曰:飲食男女。孟子曰:食色,性也。生存與繁衍,是人類最大的慾望。對食物的慾望,來自於內心,來源於人性,源自於人類對飢餓的恐懼。對每個現代人來說,身體中流淌的血液、留有的DNA,都烙刻著先祖的飲食記憶。先祖們在遠古時代狩獵、生存、繁衍,在特定的環境中長時間生活的印記,對食物的選擇、對疾病和環境壓力的應對,都被完美地鐫刻下來,留在現代人的基因之中。

讓我們問自己一個問題:回憶下今天的午餐,真的是”你”選擇了所吃的食物嗎?

五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因飲茶而改變了自己的基因?

其實不然。每個人遺傳基因的差異化,腸道菌群的多樣性,身體的不同時期的健康狀態,這些都決定著他/她的飲食選擇。

剛剛捕撈的牡蠣、新鮮壓榨的檸檬、意式烘焙的曼特寧、塗抹在麵包上的蜂蜜、醃製18個月的西班牙火腿,食物的滋味無時無刻不在撩動人們的味蕾。我們通過味覺選擇食物,不僅僅是停留在自己的口腹之慾,更關乎於身體的健康需求。當人處於飢餓或亞健康狀態時,味覺的靈敏度會大大提高。糖尿病患者對甜味極為敏感,黃疸病人對苦味的覺察力下降,缺乏抗壞血酸的人會對檸檬酸變得敏感,缺少維生素A的人會厭惡甚至拒絕苦味食物。可以說,決定著你今天晚餐食譜的,是身體本身,而非你的大腦。

五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因飲茶而改變了自己的基因?

五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因飲茶而改變了自己的基因?

人類及所有生物存活於世的目標無不是:生存與繁衍。獵食,是每一個生命體每天必須完成的任務。植物汲取著自然界的光和水,將其演變成自身的能量來源,獵豹捕食著草原上的斑馬,長頸鹿咀嚼著鮮嫩的樹葉,考拉啃食著美味的桉樹。每個物種都被”精心設計”以獲取自己所需的生存能量,生物鏈環環相扣,自然界生生不息。人類也不例外,約3千萬到4千萬年前靈長類動物基因進化出了三色視覺,這意味著除藍綠色之外,猿猴類可以清晰辨識出叢林中成熟紅豔的果實,以最快的速度摘取最甜美多汁的果實,從而獲取更多生命所需的能量,這讓靈長類動物衛冕樹冠之王。但隨著視覺的突破性進化,靈長類的嗅覺卻出現了退化現象。人類的嗅覺感受基因中60%都不具有活性,這些基因也被稱為假基因。然而即便是退化的嗅覺基因,仍不能妨礙人類感知世界的能力,花園中瀰漫的迷人花香,香水瓶中噴灑出的悠悠芬芳,烹煮食物產生的各種芳香化學物,總能在頃刻間俘獲我們的嗅覺,讓我們得到瞬間的身心愉悅。視覺、嗅覺、味覺,是人類進食不可或缺的色香味裁判官,味覺更是其中的核心。

民以食為天,味覺幫助我們感知食物的天然屬性,促進食慾並分泌唾液,增進咀嚼、吞嚥功能,同時維持著體液的平衡。味覺又是食物進入人體的最後一道防線,在千百萬年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縝密的感知系統,偵測著每一種食物所攜帶的成分信息。從呱呱墜地的那刻起,味覺就守護著人體的健康直到終老。嬰兒碰到陌生的食物時,總會伸出舌頭舔一下,再決定是否張開嘴巴大口咀嚼,這樣的試探行為是人類進化的本能。人類早期進化出基本的味覺,並不是為了享受一頓法式大餐。味覺是用以鑑別食物的感官。我們天生抗拒酸和苦,喜歡甜、鹹、鮮,這是人類進化給予我們的寶貴生存技能:酸意味著餿腐的食物及不成熟的果子,苦味的植物通常具有毒性,而甜意味著富含能量的糖類,鹹則是人體血液電解質必須的鹽類味道。舌頭幫助我們的祖先將食物快速分類,更快更直接尋找自己所需。

五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因飲茶而改變了自己的基因?

如果說鼻子是搜索食物的雷達,那麼嘴巴就是檢測食物的實驗室。在茹毛飲血的時代,以採集、漁獵為生的先祖們,當無法僅憑外觀和氣味判斷食物是否可以食用時,唯一的方法就是交給嘴巴。任何維繫生命代謝的營養物質,亦或是可能威脅到健康安全的有害物質,都逃不過這嘴巴里的掃碼器——舌頭。

"

有時候會想這樣有趣的問題,為何人類是唯一飲用茶的物種,茶為何選擇了人,又為何是中國人?中國人有幾千年的飲茶歷史,是什麼樣因緣巧合,讓茶葉相伴了中華文明數千年,直至今日現代人舉起的茶杯中仍漂著這些苦澀的樹葉?茶是否在改變著我們,我們是否也改變了茶?中國人的身體裡一定具有著某種”茶葉基因”牽絆著我們的歷史及未來。

五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因飲茶而改變了自己的基因?

五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因飲茶而改變了自己的基因?

電影《飲食男女》劇照

孔子曰:飲食男女。孟子曰:食色,性也。生存與繁衍,是人類最大的慾望。對食物的慾望,來自於內心,來源於人性,源自於人類對飢餓的恐懼。對每個現代人來說,身體中流淌的血液、留有的DNA,都烙刻著先祖的飲食記憶。先祖們在遠古時代狩獵、生存、繁衍,在特定的環境中長時間生活的印記,對食物的選擇、對疾病和環境壓力的應對,都被完美地鐫刻下來,留在現代人的基因之中。

讓我們問自己一個問題:回憶下今天的午餐,真的是”你”選擇了所吃的食物嗎?

五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因飲茶而改變了自己的基因?

其實不然。每個人遺傳基因的差異化,腸道菌群的多樣性,身體的不同時期的健康狀態,這些都決定著他/她的飲食選擇。

剛剛捕撈的牡蠣、新鮮壓榨的檸檬、意式烘焙的曼特寧、塗抹在麵包上的蜂蜜、醃製18個月的西班牙火腿,食物的滋味無時無刻不在撩動人們的味蕾。我們通過味覺選擇食物,不僅僅是停留在自己的口腹之慾,更關乎於身體的健康需求。當人處於飢餓或亞健康狀態時,味覺的靈敏度會大大提高。糖尿病患者對甜味極為敏感,黃疸病人對苦味的覺察力下降,缺乏抗壞血酸的人會對檸檬酸變得敏感,缺少維生素A的人會厭惡甚至拒絕苦味食物。可以說,決定著你今天晚餐食譜的,是身體本身,而非你的大腦。

五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因飲茶而改變了自己的基因?

五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因飲茶而改變了自己的基因?

人類及所有生物存活於世的目標無不是:生存與繁衍。獵食,是每一個生命體每天必須完成的任務。植物汲取著自然界的光和水,將其演變成自身的能量來源,獵豹捕食著草原上的斑馬,長頸鹿咀嚼著鮮嫩的樹葉,考拉啃食著美味的桉樹。每個物種都被”精心設計”以獲取自己所需的生存能量,生物鏈環環相扣,自然界生生不息。人類也不例外,約3千萬到4千萬年前靈長類動物基因進化出了三色視覺,這意味著除藍綠色之外,猿猴類可以清晰辨識出叢林中成熟紅豔的果實,以最快的速度摘取最甜美多汁的果實,從而獲取更多生命所需的能量,這讓靈長類動物衛冕樹冠之王。但隨著視覺的突破性進化,靈長類的嗅覺卻出現了退化現象。人類的嗅覺感受基因中60%都不具有活性,這些基因也被稱為假基因。然而即便是退化的嗅覺基因,仍不能妨礙人類感知世界的能力,花園中瀰漫的迷人花香,香水瓶中噴灑出的悠悠芬芳,烹煮食物產生的各種芳香化學物,總能在頃刻間俘獲我們的嗅覺,讓我們得到瞬間的身心愉悅。視覺、嗅覺、味覺,是人類進食不可或缺的色香味裁判官,味覺更是其中的核心。

民以食為天,味覺幫助我們感知食物的天然屬性,促進食慾並分泌唾液,增進咀嚼、吞嚥功能,同時維持著體液的平衡。味覺又是食物進入人體的最後一道防線,在千百萬年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縝密的感知系統,偵測著每一種食物所攜帶的成分信息。從呱呱墜地的那刻起,味覺就守護著人體的健康直到終老。嬰兒碰到陌生的食物時,總會伸出舌頭舔一下,再決定是否張開嘴巴大口咀嚼,這樣的試探行為是人類進化的本能。人類早期進化出基本的味覺,並不是為了享受一頓法式大餐。味覺是用以鑑別食物的感官。我們天生抗拒酸和苦,喜歡甜、鹹、鮮,這是人類進化給予我們的寶貴生存技能:酸意味著餿腐的食物及不成熟的果子,苦味的植物通常具有毒性,而甜意味著富含能量的糖類,鹹則是人體血液電解質必須的鹽類味道。舌頭幫助我們的祖先將食物快速分類,更快更直接尋找自己所需。

五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因飲茶而改變了自己的基因?

如果說鼻子是搜索食物的雷達,那麼嘴巴就是檢測食物的實驗室。在茹毛飲血的時代,以採集、漁獵為生的先祖們,當無法僅憑外觀和氣味判斷食物是否可以食用時,唯一的方法就是交給嘴巴。任何維繫生命代謝的營養物質,亦或是可能威脅到健康安全的有害物質,都逃不過這嘴巴里的掃碼器——舌頭。

五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因飲茶而改變了自己的基因?

當人類從採集者,逐步攀登到食物鏈的頂端,我們的味覺也在幾萬年間,經受品種繁雜、滋味千變萬化的食物歷練,從而形成了一套有助於自身生存發展的黃金飲食算法,並深植我們的基因之中。滋味像是食物內含物質的二維碼,而舌頭就是掃碼器。舌面的味蕾通過對滋味的識別,解讀食物的內含物質,將信號傳入大腦。大腦接受信號後做出分析判定,哪些食物對人體有益,可以安全食用,哪些有危害不能食用。看似複雜的過程,其實非常簡單。不同的味道攜帶了不同的食物信息,有時候本能會在一瞬間就為你做好選擇,由大腦告訴你走進哪家餐廳,選擇哪些菜餚,攝入哪些營養物質。與其說我們選擇了今天的午餐,倒不如說是我們的身體選擇了它的需要。與其說我們不斷進化,為了更好、更強,倒不如說我們的感官因為食物而進化,我們的基因因為食物而不斷改變。

2011年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李輝教授經過對現代中國人群的基因調查顯示,中國人的苦味感知基因TAS2R16——對苦味物質的敏感度要遠高於其他國家的人群。這個”吃苦”基因突變發生在5000-6000年前。當時的中國先祖尚生活在採集和農耕過渡的神農時代,茶羹是當時人的飲食組成之一,那麼這樣的吃苦基因是否會與茶有關?

《廣雅》曰:毒,苦也。苦味,是自然界有毒物質的信號。這樣的味道來自於生命體中很重要的一種自保物質——生物鹼。生物鹼普遍存在於自然界,尤其是植物界,它嚐起來通常都帶有苦味。咖啡與茶之中的咖啡因(咖啡鹼),巧克力中的可可鹼,檳榔中的檳榔鹼,苦瓜中的苦瓜鹼,胡椒中的胡椒鹼,他們都屬於生物鹼,普遍具有苦味。

"

有時候會想這樣有趣的問題,為何人類是唯一飲用茶的物種,茶為何選擇了人,又為何是中國人?中國人有幾千年的飲茶歷史,是什麼樣因緣巧合,讓茶葉相伴了中華文明數千年,直至今日現代人舉起的茶杯中仍漂著這些苦澀的樹葉?茶是否在改變著我們,我們是否也改變了茶?中國人的身體裡一定具有著某種”茶葉基因”牽絆著我們的歷史及未來。

五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因飲茶而改變了自己的基因?

五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因飲茶而改變了自己的基因?

電影《飲食男女》劇照

孔子曰:飲食男女。孟子曰:食色,性也。生存與繁衍,是人類最大的慾望。對食物的慾望,來自於內心,來源於人性,源自於人類對飢餓的恐懼。對每個現代人來說,身體中流淌的血液、留有的DNA,都烙刻著先祖的飲食記憶。先祖們在遠古時代狩獵、生存、繁衍,在特定的環境中長時間生活的印記,對食物的選擇、對疾病和環境壓力的應對,都被完美地鐫刻下來,留在現代人的基因之中。

讓我們問自己一個問題:回憶下今天的午餐,真的是”你”選擇了所吃的食物嗎?

五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因飲茶而改變了自己的基因?

其實不然。每個人遺傳基因的差異化,腸道菌群的多樣性,身體的不同時期的健康狀態,這些都決定著他/她的飲食選擇。

剛剛捕撈的牡蠣、新鮮壓榨的檸檬、意式烘焙的曼特寧、塗抹在麵包上的蜂蜜、醃製18個月的西班牙火腿,食物的滋味無時無刻不在撩動人們的味蕾。我們通過味覺選擇食物,不僅僅是停留在自己的口腹之慾,更關乎於身體的健康需求。當人處於飢餓或亞健康狀態時,味覺的靈敏度會大大提高。糖尿病患者對甜味極為敏感,黃疸病人對苦味的覺察力下降,缺乏抗壞血酸的人會對檸檬酸變得敏感,缺少維生素A的人會厭惡甚至拒絕苦味食物。可以說,決定著你今天晚餐食譜的,是身體本身,而非你的大腦。

五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因飲茶而改變了自己的基因?

五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因飲茶而改變了自己的基因?

人類及所有生物存活於世的目標無不是:生存與繁衍。獵食,是每一個生命體每天必須完成的任務。植物汲取著自然界的光和水,將其演變成自身的能量來源,獵豹捕食著草原上的斑馬,長頸鹿咀嚼著鮮嫩的樹葉,考拉啃食著美味的桉樹。每個物種都被”精心設計”以獲取自己所需的生存能量,生物鏈環環相扣,自然界生生不息。人類也不例外,約3千萬到4千萬年前靈長類動物基因進化出了三色視覺,這意味著除藍綠色之外,猿猴類可以清晰辨識出叢林中成熟紅豔的果實,以最快的速度摘取最甜美多汁的果實,從而獲取更多生命所需的能量,這讓靈長類動物衛冕樹冠之王。但隨著視覺的突破性進化,靈長類的嗅覺卻出現了退化現象。人類的嗅覺感受基因中60%都不具有活性,這些基因也被稱為假基因。然而即便是退化的嗅覺基因,仍不能妨礙人類感知世界的能力,花園中瀰漫的迷人花香,香水瓶中噴灑出的悠悠芬芳,烹煮食物產生的各種芳香化學物,總能在頃刻間俘獲我們的嗅覺,讓我們得到瞬間的身心愉悅。視覺、嗅覺、味覺,是人類進食不可或缺的色香味裁判官,味覺更是其中的核心。

民以食為天,味覺幫助我們感知食物的天然屬性,促進食慾並分泌唾液,增進咀嚼、吞嚥功能,同時維持著體液的平衡。味覺又是食物進入人體的最後一道防線,在千百萬年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縝密的感知系統,偵測著每一種食物所攜帶的成分信息。從呱呱墜地的那刻起,味覺就守護著人體的健康直到終老。嬰兒碰到陌生的食物時,總會伸出舌頭舔一下,再決定是否張開嘴巴大口咀嚼,這樣的試探行為是人類進化的本能。人類早期進化出基本的味覺,並不是為了享受一頓法式大餐。味覺是用以鑑別食物的感官。我們天生抗拒酸和苦,喜歡甜、鹹、鮮,這是人類進化給予我們的寶貴生存技能:酸意味著餿腐的食物及不成熟的果子,苦味的植物通常具有毒性,而甜意味著富含能量的糖類,鹹則是人體血液電解質必須的鹽類味道。舌頭幫助我們的祖先將食物快速分類,更快更直接尋找自己所需。

五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因飲茶而改變了自己的基因?

如果說鼻子是搜索食物的雷達,那麼嘴巴就是檢測食物的實驗室。在茹毛飲血的時代,以採集、漁獵為生的先祖們,當無法僅憑外觀和氣味判斷食物是否可以食用時,唯一的方法就是交給嘴巴。任何維繫生命代謝的營養物質,亦或是可能威脅到健康安全的有害物質,都逃不過這嘴巴里的掃碼器——舌頭。

五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因飲茶而改變了自己的基因?

當人類從採集者,逐步攀登到食物鏈的頂端,我們的味覺也在幾萬年間,經受品種繁雜、滋味千變萬化的食物歷練,從而形成了一套有助於自身生存發展的黃金飲食算法,並深植我們的基因之中。滋味像是食物內含物質的二維碼,而舌頭就是掃碼器。舌面的味蕾通過對滋味的識別,解讀食物的內含物質,將信號傳入大腦。大腦接受信號後做出分析判定,哪些食物對人體有益,可以安全食用,哪些有危害不能食用。看似複雜的過程,其實非常簡單。不同的味道攜帶了不同的食物信息,有時候本能會在一瞬間就為你做好選擇,由大腦告訴你走進哪家餐廳,選擇哪些菜餚,攝入哪些營養物質。與其說我們選擇了今天的午餐,倒不如說是我們的身體選擇了它的需要。與其說我們不斷進化,為了更好、更強,倒不如說我們的感官因為食物而進化,我們的基因因為食物而不斷改變。

2011年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李輝教授經過對現代中國人群的基因調查顯示,中國人的苦味感知基因TAS2R16——對苦味物質的敏感度要遠高於其他國家的人群。這個”吃苦”基因突變發生在5000-6000年前。當時的中國先祖尚生活在採集和農耕過渡的神農時代,茶羹是當時人的飲食組成之一,那麼這樣的吃苦基因是否會與茶有關?

《廣雅》曰:毒,苦也。苦味,是自然界有毒物質的信號。這樣的味道來自於生命體中很重要的一種自保物質——生物鹼。生物鹼普遍存在於自然界,尤其是植物界,它嚐起來通常都帶有苦味。咖啡與茶之中的咖啡因(咖啡鹼),巧克力中的可可鹼,檳榔中的檳榔鹼,苦瓜中的苦瓜鹼,胡椒中的胡椒鹼,他們都屬於生物鹼,普遍具有苦味。

五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因飲茶而改變了自己的基因?

在進化的時間長河中,植物為適應環境脅迫、抵禦昆蟲及動物的採食,對抗微生物的侵襲,逐漸進化出各種不同形式的生物鹼,這些生物鹼會對各自的天敵產生不同程度的毒性,及不同的生理反應,以保護自己不受侵蝕。在古人們的眼中,他們往往稱這樣的植物為”毒”物,上古時期以採集為生的人類先祖不得不每天與各種”苦味毒物”打交道,在各個文明的源頭,人類先祖都各自掌握瞭如何去除食物中毒素(生物鹼)的獨特處理方法,使之可以安全以食用。

意大利北部與摩洛哥的農民用滷水或者鹼水來浸泡橄欖,以去除新鮮橄欖存在的苦味糖苷。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主婦們,在製作帶有苦味的木薯時,會加入自己的唾液,然後將其攪勻靜置在容器中,直到其慢慢產生甜味。祖先們在長期實踐的過程中,逐漸發現了”毒物”與人類相剋相生的關係,用各種天然添加劑、各種加工方法來處理這些苦味的食物,在消除苦味的同時,也大大降低了食物的毒性,減少了對身體的傷害。

現代世界各國的餐桌上,已鮮有人仍在食用苦味食物。然而在中國及某些東方國家,苦味食物仍是餐桌上的常客。傳承了千年的古老智慧告訴我們:苦口良藥,苦味的食物多有解毒消熱的藥理作用。而”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則是華夏民族最早發現並利用植物生物鹼的證明,神農等智慧先祖們最早將”有毒物”經各種炮製方法,去其毒性,化”毒”為”藥”。這也是藥食同源和中醫理論的起源。

附子經鹽水浸泡,去除劇毒的烏頭鹼,成為回陽救命的良藥。當歸去除雜質,洗淨、切薄片晒乾後便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通腸的功效。現代中藥中,如甘草、貝母、常山、麻黃、黃連等許多中草藥,在對天然生物鹼進行處理後,將其轉變為一味味治病救命的良藥。先人的智慧讓華夏民族的中醫藥體系發展比西方醫學早了幾千年,中國人口的疾病死亡率遠低於西方國家,人們變得更健康,有更多的時間用於帝國的締造與文明的發展。

"

有時候會想這樣有趣的問題,為何人類是唯一飲用茶的物種,茶為何選擇了人,又為何是中國人?中國人有幾千年的飲茶歷史,是什麼樣因緣巧合,讓茶葉相伴了中華文明數千年,直至今日現代人舉起的茶杯中仍漂著這些苦澀的樹葉?茶是否在改變著我們,我們是否也改變了茶?中國人的身體裡一定具有著某種”茶葉基因”牽絆著我們的歷史及未來。

五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因飲茶而改變了自己的基因?

五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因飲茶而改變了自己的基因?

電影《飲食男女》劇照

孔子曰:飲食男女。孟子曰:食色,性也。生存與繁衍,是人類最大的慾望。對食物的慾望,來自於內心,來源於人性,源自於人類對飢餓的恐懼。對每個現代人來說,身體中流淌的血液、留有的DNA,都烙刻著先祖的飲食記憶。先祖們在遠古時代狩獵、生存、繁衍,在特定的環境中長時間生活的印記,對食物的選擇、對疾病和環境壓力的應對,都被完美地鐫刻下來,留在現代人的基因之中。

讓我們問自己一個問題:回憶下今天的午餐,真的是”你”選擇了所吃的食物嗎?

五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因飲茶而改變了自己的基因?

其實不然。每個人遺傳基因的差異化,腸道菌群的多樣性,身體的不同時期的健康狀態,這些都決定著他/她的飲食選擇。

剛剛捕撈的牡蠣、新鮮壓榨的檸檬、意式烘焙的曼特寧、塗抹在麵包上的蜂蜜、醃製18個月的西班牙火腿,食物的滋味無時無刻不在撩動人們的味蕾。我們通過味覺選擇食物,不僅僅是停留在自己的口腹之慾,更關乎於身體的健康需求。當人處於飢餓或亞健康狀態時,味覺的靈敏度會大大提高。糖尿病患者對甜味極為敏感,黃疸病人對苦味的覺察力下降,缺乏抗壞血酸的人會對檸檬酸變得敏感,缺少維生素A的人會厭惡甚至拒絕苦味食物。可以說,決定著你今天晚餐食譜的,是身體本身,而非你的大腦。

五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因飲茶而改變了自己的基因?

五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因飲茶而改變了自己的基因?

人類及所有生物存活於世的目標無不是:生存與繁衍。獵食,是每一個生命體每天必須完成的任務。植物汲取著自然界的光和水,將其演變成自身的能量來源,獵豹捕食著草原上的斑馬,長頸鹿咀嚼著鮮嫩的樹葉,考拉啃食著美味的桉樹。每個物種都被”精心設計”以獲取自己所需的生存能量,生物鏈環環相扣,自然界生生不息。人類也不例外,約3千萬到4千萬年前靈長類動物基因進化出了三色視覺,這意味著除藍綠色之外,猿猴類可以清晰辨識出叢林中成熟紅豔的果實,以最快的速度摘取最甜美多汁的果實,從而獲取更多生命所需的能量,這讓靈長類動物衛冕樹冠之王。但隨著視覺的突破性進化,靈長類的嗅覺卻出現了退化現象。人類的嗅覺感受基因中60%都不具有活性,這些基因也被稱為假基因。然而即便是退化的嗅覺基因,仍不能妨礙人類感知世界的能力,花園中瀰漫的迷人花香,香水瓶中噴灑出的悠悠芬芳,烹煮食物產生的各種芳香化學物,總能在頃刻間俘獲我們的嗅覺,讓我們得到瞬間的身心愉悅。視覺、嗅覺、味覺,是人類進食不可或缺的色香味裁判官,味覺更是其中的核心。

民以食為天,味覺幫助我們感知食物的天然屬性,促進食慾並分泌唾液,增進咀嚼、吞嚥功能,同時維持著體液的平衡。味覺又是食物進入人體的最後一道防線,在千百萬年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縝密的感知系統,偵測著每一種食物所攜帶的成分信息。從呱呱墜地的那刻起,味覺就守護著人體的健康直到終老。嬰兒碰到陌生的食物時,總會伸出舌頭舔一下,再決定是否張開嘴巴大口咀嚼,這樣的試探行為是人類進化的本能。人類早期進化出基本的味覺,並不是為了享受一頓法式大餐。味覺是用以鑑別食物的感官。我們天生抗拒酸和苦,喜歡甜、鹹、鮮,這是人類進化給予我們的寶貴生存技能:酸意味著餿腐的食物及不成熟的果子,苦味的植物通常具有毒性,而甜意味著富含能量的糖類,鹹則是人體血液電解質必須的鹽類味道。舌頭幫助我們的祖先將食物快速分類,更快更直接尋找自己所需。

五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因飲茶而改變了自己的基因?

如果說鼻子是搜索食物的雷達,那麼嘴巴就是檢測食物的實驗室。在茹毛飲血的時代,以採集、漁獵為生的先祖們,當無法僅憑外觀和氣味判斷食物是否可以食用時,唯一的方法就是交給嘴巴。任何維繫生命代謝的營養物質,亦或是可能威脅到健康安全的有害物質,都逃不過這嘴巴里的掃碼器——舌頭。

五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因飲茶而改變了自己的基因?

當人類從採集者,逐步攀登到食物鏈的頂端,我們的味覺也在幾萬年間,經受品種繁雜、滋味千變萬化的食物歷練,從而形成了一套有助於自身生存發展的黃金飲食算法,並深植我們的基因之中。滋味像是食物內含物質的二維碼,而舌頭就是掃碼器。舌面的味蕾通過對滋味的識別,解讀食物的內含物質,將信號傳入大腦。大腦接受信號後做出分析判定,哪些食物對人體有益,可以安全食用,哪些有危害不能食用。看似複雜的過程,其實非常簡單。不同的味道攜帶了不同的食物信息,有時候本能會在一瞬間就為你做好選擇,由大腦告訴你走進哪家餐廳,選擇哪些菜餚,攝入哪些營養物質。與其說我們選擇了今天的午餐,倒不如說是我們的身體選擇了它的需要。與其說我們不斷進化,為了更好、更強,倒不如說我們的感官因為食物而進化,我們的基因因為食物而不斷改變。

2011年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李輝教授經過對現代中國人群的基因調查顯示,中國人的苦味感知基因TAS2R16——對苦味物質的敏感度要遠高於其他國家的人群。這個”吃苦”基因突變發生在5000-6000年前。當時的中國先祖尚生活在採集和農耕過渡的神農時代,茶羹是當時人的飲食組成之一,那麼這樣的吃苦基因是否會與茶有關?

《廣雅》曰:毒,苦也。苦味,是自然界有毒物質的信號。這樣的味道來自於生命體中很重要的一種自保物質——生物鹼。生物鹼普遍存在於自然界,尤其是植物界,它嚐起來通常都帶有苦味。咖啡與茶之中的咖啡因(咖啡鹼),巧克力中的可可鹼,檳榔中的檳榔鹼,苦瓜中的苦瓜鹼,胡椒中的胡椒鹼,他們都屬於生物鹼,普遍具有苦味。

五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因飲茶而改變了自己的基因?

在進化的時間長河中,植物為適應環境脅迫、抵禦昆蟲及動物的採食,對抗微生物的侵襲,逐漸進化出各種不同形式的生物鹼,這些生物鹼會對各自的天敵產生不同程度的毒性,及不同的生理反應,以保護自己不受侵蝕。在古人們的眼中,他們往往稱這樣的植物為”毒”物,上古時期以採集為生的人類先祖不得不每天與各種”苦味毒物”打交道,在各個文明的源頭,人類先祖都各自掌握瞭如何去除食物中毒素(生物鹼)的獨特處理方法,使之可以安全以食用。

意大利北部與摩洛哥的農民用滷水或者鹼水來浸泡橄欖,以去除新鮮橄欖存在的苦味糖苷。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主婦們,在製作帶有苦味的木薯時,會加入自己的唾液,然後將其攪勻靜置在容器中,直到其慢慢產生甜味。祖先們在長期實踐的過程中,逐漸發現了”毒物”與人類相剋相生的關係,用各種天然添加劑、各種加工方法來處理這些苦味的食物,在消除苦味的同時,也大大降低了食物的毒性,減少了對身體的傷害。

現代世界各國的餐桌上,已鮮有人仍在食用苦味食物。然而在中國及某些東方國家,苦味食物仍是餐桌上的常客。傳承了千年的古老智慧告訴我們:苦口良藥,苦味的食物多有解毒消熱的藥理作用。而”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則是華夏民族最早發現並利用植物生物鹼的證明,神農等智慧先祖們最早將”有毒物”經各種炮製方法,去其毒性,化”毒”為”藥”。這也是藥食同源和中醫理論的起源。

附子經鹽水浸泡,去除劇毒的烏頭鹼,成為回陽救命的良藥。當歸去除雜質,洗淨、切薄片晒乾後便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通腸的功效。現代中藥中,如甘草、貝母、常山、麻黃、黃連等許多中草藥,在對天然生物鹼進行處理後,將其轉變為一味味治病救命的良藥。先人的智慧讓華夏民族的中醫藥體系發展比西方醫學早了幾千年,中國人口的疾病死亡率遠低於西方國家,人們變得更健康,有更多的時間用於帝國的締造與文明的發展。

五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因飲茶而改變了自己的基因?

回想一下兒時喝下苦味中藥的表情,那是人類對苦味的本能反應。人們始終不能違背基因的本能,每當含有苦味的食物或飲品進入口腔,舌面味蕾就會本能地發出預警,做出”毒物”入侵的提示。當第一片茶葉放入口中咀嚼,苦澀茶味迅速充滿口腔,必定會遭到本能的拒絕,這是來自人體基因的自然反應。然而先祖們從石器時代走來,在當時以採集為主的生活形態下,嚐遍林中百草,辨識有毒的植物,瞭解它們微弱的苦味口感差別,掌握它們不同的毒性藥理,並用不同的方式炮製,變毒為藥,以藥治病,最終改變了我們的”吃苦”基因。而吃苦茶的基因也一併植入了華夏民族的基因序列。

當中國人習慣了與苦為相伴,便開始思考食物美味的終極奧義,不論是五味調和的烹調之法,還是不同食材的搭配、不同的加工、烹製工序,都是為了將苦味食物更美味。比起苦澀無比的茶鮮葉,不論是泡沫豐富的抹茶,鮮甜甘醇的綠茶,還是果香四溢,齒頰留香的烏龍茶,都是人類用自己的智慧將茶發揮到極致的匠心之作。

"

有時候會想這樣有趣的問題,為何人類是唯一飲用茶的物種,茶為何選擇了人,又為何是中國人?中國人有幾千年的飲茶歷史,是什麼樣因緣巧合,讓茶葉相伴了中華文明數千年,直至今日現代人舉起的茶杯中仍漂著這些苦澀的樹葉?茶是否在改變著我們,我們是否也改變了茶?中國人的身體裡一定具有著某種”茶葉基因”牽絆著我們的歷史及未來。

五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因飲茶而改變了自己的基因?

五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因飲茶而改變了自己的基因?

電影《飲食男女》劇照

孔子曰:飲食男女。孟子曰:食色,性也。生存與繁衍,是人類最大的慾望。對食物的慾望,來自於內心,來源於人性,源自於人類對飢餓的恐懼。對每個現代人來說,身體中流淌的血液、留有的DNA,都烙刻著先祖的飲食記憶。先祖們在遠古時代狩獵、生存、繁衍,在特定的環境中長時間生活的印記,對食物的選擇、對疾病和環境壓力的應對,都被完美地鐫刻下來,留在現代人的基因之中。

讓我們問自己一個問題:回憶下今天的午餐,真的是”你”選擇了所吃的食物嗎?

五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因飲茶而改變了自己的基因?

其實不然。每個人遺傳基因的差異化,腸道菌群的多樣性,身體的不同時期的健康狀態,這些都決定著他/她的飲食選擇。

剛剛捕撈的牡蠣、新鮮壓榨的檸檬、意式烘焙的曼特寧、塗抹在麵包上的蜂蜜、醃製18個月的西班牙火腿,食物的滋味無時無刻不在撩動人們的味蕾。我們通過味覺選擇食物,不僅僅是停留在自己的口腹之慾,更關乎於身體的健康需求。當人處於飢餓或亞健康狀態時,味覺的靈敏度會大大提高。糖尿病患者對甜味極為敏感,黃疸病人對苦味的覺察力下降,缺乏抗壞血酸的人會對檸檬酸變得敏感,缺少維生素A的人會厭惡甚至拒絕苦味食物。可以說,決定著你今天晚餐食譜的,是身體本身,而非你的大腦。

五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因飲茶而改變了自己的基因?

五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因飲茶而改變了自己的基因?

人類及所有生物存活於世的目標無不是:生存與繁衍。獵食,是每一個生命體每天必須完成的任務。植物汲取著自然界的光和水,將其演變成自身的能量來源,獵豹捕食著草原上的斑馬,長頸鹿咀嚼著鮮嫩的樹葉,考拉啃食著美味的桉樹。每個物種都被”精心設計”以獲取自己所需的生存能量,生物鏈環環相扣,自然界生生不息。人類也不例外,約3千萬到4千萬年前靈長類動物基因進化出了三色視覺,這意味著除藍綠色之外,猿猴類可以清晰辨識出叢林中成熟紅豔的果實,以最快的速度摘取最甜美多汁的果實,從而獲取更多生命所需的能量,這讓靈長類動物衛冕樹冠之王。但隨著視覺的突破性進化,靈長類的嗅覺卻出現了退化現象。人類的嗅覺感受基因中60%都不具有活性,這些基因也被稱為假基因。然而即便是退化的嗅覺基因,仍不能妨礙人類感知世界的能力,花園中瀰漫的迷人花香,香水瓶中噴灑出的悠悠芬芳,烹煮食物產生的各種芳香化學物,總能在頃刻間俘獲我們的嗅覺,讓我們得到瞬間的身心愉悅。視覺、嗅覺、味覺,是人類進食不可或缺的色香味裁判官,味覺更是其中的核心。

民以食為天,味覺幫助我們感知食物的天然屬性,促進食慾並分泌唾液,增進咀嚼、吞嚥功能,同時維持著體液的平衡。味覺又是食物進入人體的最後一道防線,在千百萬年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縝密的感知系統,偵測著每一種食物所攜帶的成分信息。從呱呱墜地的那刻起,味覺就守護著人體的健康直到終老。嬰兒碰到陌生的食物時,總會伸出舌頭舔一下,再決定是否張開嘴巴大口咀嚼,這樣的試探行為是人類進化的本能。人類早期進化出基本的味覺,並不是為了享受一頓法式大餐。味覺是用以鑑別食物的感官。我們天生抗拒酸和苦,喜歡甜、鹹、鮮,這是人類進化給予我們的寶貴生存技能:酸意味著餿腐的食物及不成熟的果子,苦味的植物通常具有毒性,而甜意味著富含能量的糖類,鹹則是人體血液電解質必須的鹽類味道。舌頭幫助我們的祖先將食物快速分類,更快更直接尋找自己所需。

五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因飲茶而改變了自己的基因?

如果說鼻子是搜索食物的雷達,那麼嘴巴就是檢測食物的實驗室。在茹毛飲血的時代,以採集、漁獵為生的先祖們,當無法僅憑外觀和氣味判斷食物是否可以食用時,唯一的方法就是交給嘴巴。任何維繫生命代謝的營養物質,亦或是可能威脅到健康安全的有害物質,都逃不過這嘴巴里的掃碼器——舌頭。

五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因飲茶而改變了自己的基因?

當人類從採集者,逐步攀登到食物鏈的頂端,我們的味覺也在幾萬年間,經受品種繁雜、滋味千變萬化的食物歷練,從而形成了一套有助於自身生存發展的黃金飲食算法,並深植我們的基因之中。滋味像是食物內含物質的二維碼,而舌頭就是掃碼器。舌面的味蕾通過對滋味的識別,解讀食物的內含物質,將信號傳入大腦。大腦接受信號後做出分析判定,哪些食物對人體有益,可以安全食用,哪些有危害不能食用。看似複雜的過程,其實非常簡單。不同的味道攜帶了不同的食物信息,有時候本能會在一瞬間就為你做好選擇,由大腦告訴你走進哪家餐廳,選擇哪些菜餚,攝入哪些營養物質。與其說我們選擇了今天的午餐,倒不如說是我們的身體選擇了它的需要。與其說我們不斷進化,為了更好、更強,倒不如說我們的感官因為食物而進化,我們的基因因為食物而不斷改變。

2011年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李輝教授經過對現代中國人群的基因調查顯示,中國人的苦味感知基因TAS2R16——對苦味物質的敏感度要遠高於其他國家的人群。這個”吃苦”基因突變發生在5000-6000年前。當時的中國先祖尚生活在採集和農耕過渡的神農時代,茶羹是當時人的飲食組成之一,那麼這樣的吃苦基因是否會與茶有關?

《廣雅》曰:毒,苦也。苦味,是自然界有毒物質的信號。這樣的味道來自於生命體中很重要的一種自保物質——生物鹼。生物鹼普遍存在於自然界,尤其是植物界,它嚐起來通常都帶有苦味。咖啡與茶之中的咖啡因(咖啡鹼),巧克力中的可可鹼,檳榔中的檳榔鹼,苦瓜中的苦瓜鹼,胡椒中的胡椒鹼,他們都屬於生物鹼,普遍具有苦味。

五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因飲茶而改變了自己的基因?

在進化的時間長河中,植物為適應環境脅迫、抵禦昆蟲及動物的採食,對抗微生物的侵襲,逐漸進化出各種不同形式的生物鹼,這些生物鹼會對各自的天敵產生不同程度的毒性,及不同的生理反應,以保護自己不受侵蝕。在古人們的眼中,他們往往稱這樣的植物為”毒”物,上古時期以採集為生的人類先祖不得不每天與各種”苦味毒物”打交道,在各個文明的源頭,人類先祖都各自掌握瞭如何去除食物中毒素(生物鹼)的獨特處理方法,使之可以安全以食用。

意大利北部與摩洛哥的農民用滷水或者鹼水來浸泡橄欖,以去除新鮮橄欖存在的苦味糖苷。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主婦們,在製作帶有苦味的木薯時,會加入自己的唾液,然後將其攪勻靜置在容器中,直到其慢慢產生甜味。祖先們在長期實踐的過程中,逐漸發現了”毒物”與人類相剋相生的關係,用各種天然添加劑、各種加工方法來處理這些苦味的食物,在消除苦味的同時,也大大降低了食物的毒性,減少了對身體的傷害。

現代世界各國的餐桌上,已鮮有人仍在食用苦味食物。然而在中國及某些東方國家,苦味食物仍是餐桌上的常客。傳承了千年的古老智慧告訴我們:苦口良藥,苦味的食物多有解毒消熱的藥理作用。而”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則是華夏民族最早發現並利用植物生物鹼的證明,神農等智慧先祖們最早將”有毒物”經各種炮製方法,去其毒性,化”毒”為”藥”。這也是藥食同源和中醫理論的起源。

附子經鹽水浸泡,去除劇毒的烏頭鹼,成為回陽救命的良藥。當歸去除雜質,洗淨、切薄片晒乾後便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通腸的功效。現代中藥中,如甘草、貝母、常山、麻黃、黃連等許多中草藥,在對天然生物鹼進行處理後,將其轉變為一味味治病救命的良藥。先人的智慧讓華夏民族的中醫藥體系發展比西方醫學早了幾千年,中國人口的疾病死亡率遠低於西方國家,人們變得更健康,有更多的時間用於帝國的締造與文明的發展。

五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因飲茶而改變了自己的基因?

回想一下兒時喝下苦味中藥的表情,那是人類對苦味的本能反應。人們始終不能違背基因的本能,每當含有苦味的食物或飲品進入口腔,舌面味蕾就會本能地發出預警,做出”毒物”入侵的提示。當第一片茶葉放入口中咀嚼,苦澀茶味迅速充滿口腔,必定會遭到本能的拒絕,這是來自人體基因的自然反應。然而先祖們從石器時代走來,在當時以採集為主的生活形態下,嚐遍林中百草,辨識有毒的植物,瞭解它們微弱的苦味口感差別,掌握它們不同的毒性藥理,並用不同的方式炮製,變毒為藥,以藥治病,最終改變了我們的”吃苦”基因。而吃苦茶的基因也一併植入了華夏民族的基因序列。

當中國人習慣了與苦為相伴,便開始思考食物美味的終極奧義,不論是五味調和的烹調之法,還是不同食材的搭配、不同的加工、烹製工序,都是為了將苦味食物更美味。比起苦澀無比的茶鮮葉,不論是泡沫豐富的抹茶,鮮甜甘醇的綠茶,還是果香四溢,齒頰留香的烏龍茶,都是人類用自己的智慧將茶發揮到極致的匠心之作。

五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因飲茶而改變了自己的基因?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