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 非常道”的真實含義?可能只有1%的人有這個認知'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已觀其妙,常有欲已觀其徼(jiao)。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是《道德經》第一章,全篇都是耳熟能詳的名句,其中“道”提挈綱領,貫通全書。本章是千古以來研究老子學術的爭端之所在,也是被誤解得最嚴重的一章。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已觀其妙,常有欲已觀其徼(jiao)。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是《道德經》第一章,全篇都是耳熟能詳的名句,其中“道”提挈綱領,貫通全書。本章是千古以來研究老子學術的爭端之所在,也是被誤解得最嚴重的一章。

“道可道 非常道”的真實含義?可能只有1%的人有這個認知

這些解釋都錯了!

關於“道可道,非常道”,歷史上有三種有影響力的解釋:

第一種解釋,道如果可以說出來就不是真正的永恆的道。

這個解釋源自出自三國時期經學家、哲學家王弼的註解。王弼稱:“道,無形無系,常不可名。以無名為常,故曰:‘道常無名’也。”此話一出口,“道”就成了本體論,整個世界都是“道”演化出來的,無法描繪。這話本身是沒有錯的,因為 “道”確實不可能被完全說出來。

第二種解釋,“經述政教之道”,就是治國之道。

這是古代隱士、黃老哲學集大成者河上公的解釋。他說,“道可道,非常道”, 是說經述政教之道非自然生長之道。這個觀點本身很有道理。治國之道是人為的,怎能做到像自然造化之道那麼完備?

第三種解釋,帝王就是要行過人之非常道,就是帝王學之道,意思是帝王可以突破一切道德底線,不用管社會上怎麼看待,能做成事就行。

這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解釋。這個觀點在歷代帝王這個群體中是最受待見的,歷史上諸多帝王就是如此想、如此做的。

但是,以上這三種解釋方式,都不是《道德經》本身的意思。

朱元璋的理解肯定是錯誤的。漢代出土的帛書版《道德經》上寫的是“道可道,非恆道”。這是原版,因要避漢文帝劉恆的諱,後來的版本,遂將“恆”寫作“常”。“非恆道”的意思肯定不是朱元璋所表達的“非常之道”。

後人多沿用王弼的註解,理解成:道如果可以說出來就不是真正的永恆的道。但是“道”作為“說”,是唐代的白話小說才普遍出現的口頭語,此前古人說“說”,幾乎都是“曰”, 比如大家熟悉的“子曰”、“孟子曰”等等。我國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曾態度鮮明地公開宣講“道可以說就不是真道”這樣的解釋是錯誤的。但遺憾的是,即便到現在,大部分的人依舊沿用這個解讀,大約只有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的人有“道”非“說”這個意識或者說認知。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已觀其妙,常有欲已觀其徼(jiao)。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是《道德經》第一章,全篇都是耳熟能詳的名句,其中“道”提挈綱領,貫通全書。本章是千古以來研究老子學術的爭端之所在,也是被誤解得最嚴重的一章。

“道可道 非常道”的真實含義?可能只有1%的人有這個認知

這些解釋都錯了!

關於“道可道,非常道”,歷史上有三種有影響力的解釋:

第一種解釋,道如果可以說出來就不是真正的永恆的道。

這個解釋源自出自三國時期經學家、哲學家王弼的註解。王弼稱:“道,無形無系,常不可名。以無名為常,故曰:‘道常無名’也。”此話一出口,“道”就成了本體論,整個世界都是“道”演化出來的,無法描繪。這話本身是沒有錯的,因為 “道”確實不可能被完全說出來。

第二種解釋,“經述政教之道”,就是治國之道。

這是古代隱士、黃老哲學集大成者河上公的解釋。他說,“道可道,非常道”, 是說經述政教之道非自然生長之道。這個觀點本身很有道理。治國之道是人為的,怎能做到像自然造化之道那麼完備?

第三種解釋,帝王就是要行過人之非常道,就是帝王學之道,意思是帝王可以突破一切道德底線,不用管社會上怎麼看待,能做成事就行。

這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解釋。這個觀點在歷代帝王這個群體中是最受待見的,歷史上諸多帝王就是如此想、如此做的。

但是,以上這三種解釋方式,都不是《道德經》本身的意思。

朱元璋的理解肯定是錯誤的。漢代出土的帛書版《道德經》上寫的是“道可道,非恆道”。這是原版,因要避漢文帝劉恆的諱,後來的版本,遂將“恆”寫作“常”。“非恆道”的意思肯定不是朱元璋所表達的“非常之道”。

後人多沿用王弼的註解,理解成:道如果可以說出來就不是真正的永恆的道。但是“道”作為“說”,是唐代的白話小說才普遍出現的口頭語,此前古人說“說”,幾乎都是“曰”, 比如大家熟悉的“子曰”、“孟子曰”等等。我國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曾態度鮮明地公開宣講“道可以說就不是真道”這樣的解釋是錯誤的。但遺憾的是,即便到現在,大部分的人依舊沿用這個解讀,大約只有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的人有“道”非“說”這個意識或者說認知。

“道可道 非常道”的真實含義?可能只有1%的人有這個認知

國學經典《道德經》

以下是正解

“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中國漢字除了是語言之外,還蘊含著老祖宗的深刻智慧,甚至豐厚的人生哲理。有些特定的漢字,本身蘊含玄機。要正確理解古書,很多時候首先要理解書中特定字的含義。

在“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中,“道”恰好就是特定的字。解開這個字謎,句子的意思自然就明瞭了。

那麼,在傳統的古書中,“道”的含義是什麼呢?

南懷瑾先生在其著作裡總結了“道”的三種意義和用法:

1.“道”就是道,人世間所要行走的道路的道,可引申為軌跡、軌道。依據《說文解字》的註釋:“道者,徑路也。”

2.“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則、規律,以及實際的規矩,也可以說是學理上或理論上不可變易的原則性的道。如孫子所說:“兵者,詭道也。”

3.“道”是指形而上的道。如《易·系傳》所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中國歷史上有4位皇帝註疏立說解釋《道德經》,除了明太祖朱元璋,還有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趙佶、、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其中,唐玄宗有一個說法,說出了“道”的真諦。他說,道應該是行的意思。這個理解跟南懷瑾先生闡述的“道”的第一個意思相契合。

這個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有它自己的演化路徑,或者說運行軌跡。無論是治理國家,還是創辦企業;無論是做事,還是養生,本質上是有軌跡可以走的,但是一旦你去行走,這個軌跡本身就會發生變化。就是我們的實踐會不斷改變事物運行的軌跡,改變這個世界。

很多人認為,有一個既定的世界供我們去探索和挖掘。往往忽略了,我們探索和挖掘的過程已經大大地改變了原有世界。實際上,真正相信因果的人,認為並相信未來是我們創造出來的。今天是過去實踐的結果,但是我可以創造新的軌跡,可以種下新的因,以期結一個新的果,一個不一樣的未來。

所以“道可道,非常道”真實的含義是,“道”是可以行走的,也是可以學習、可以領會的,但是隨著你的領會、隨著你的行走,前面會展現出更寬廣的未知世界,不斷地展現出新的面貌。如果用標準文言文表述,應該是這樣的:道可道,非常道可道。

下一句“名可名,非常名”,也是如此。世人都解釋成:如果一個概念可以定義,它就不是永恆的概念。可是,世上有什麼永恆的概念?!

春秋戰國時代“名”,是名位的意思,指一個人的職位、職務。最早的“名”的概念,從社會化、組織化節點中來,來自管理的節點、管理的職能。某個人擔任某一個職能,給他一個名稱,比如有人懂得管理火,那他就是“火神”,或都是火官。有人會管五穀,那他就是農業之神,或者農官。

名位極其重要。重要道什麼程度?古人有句話:什麼都可以給別人,唯獨名與位不能讓。轉換成現在的話,就是財權不能抓的話,人事權必須抓在手上。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抓住人事權,才能掌控整個組織的演化。

當然,組織演化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組織到某一個階段,會成為社會發展的障礙,必須隨著社會形勢的發展,不斷地去調整、改革。所謂改革,就是通過名位的重新架構,做利益上的重新調整。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已觀其妙,常有欲已觀其徼(jiao)。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是《道德經》第一章,全篇都是耳熟能詳的名句,其中“道”提挈綱領,貫通全書。本章是千古以來研究老子學術的爭端之所在,也是被誤解得最嚴重的一章。

“道可道 非常道”的真實含義?可能只有1%的人有這個認知

這些解釋都錯了!

關於“道可道,非常道”,歷史上有三種有影響力的解釋:

第一種解釋,道如果可以說出來就不是真正的永恆的道。

這個解釋源自出自三國時期經學家、哲學家王弼的註解。王弼稱:“道,無形無系,常不可名。以無名為常,故曰:‘道常無名’也。”此話一出口,“道”就成了本體論,整個世界都是“道”演化出來的,無法描繪。這話本身是沒有錯的,因為 “道”確實不可能被完全說出來。

第二種解釋,“經述政教之道”,就是治國之道。

這是古代隱士、黃老哲學集大成者河上公的解釋。他說,“道可道,非常道”, 是說經述政教之道非自然生長之道。這個觀點本身很有道理。治國之道是人為的,怎能做到像自然造化之道那麼完備?

第三種解釋,帝王就是要行過人之非常道,就是帝王學之道,意思是帝王可以突破一切道德底線,不用管社會上怎麼看待,能做成事就行。

這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解釋。這個觀點在歷代帝王這個群體中是最受待見的,歷史上諸多帝王就是如此想、如此做的。

但是,以上這三種解釋方式,都不是《道德經》本身的意思。

朱元璋的理解肯定是錯誤的。漢代出土的帛書版《道德經》上寫的是“道可道,非恆道”。這是原版,因要避漢文帝劉恆的諱,後來的版本,遂將“恆”寫作“常”。“非恆道”的意思肯定不是朱元璋所表達的“非常之道”。

後人多沿用王弼的註解,理解成:道如果可以說出來就不是真正的永恆的道。但是“道”作為“說”,是唐代的白話小說才普遍出現的口頭語,此前古人說“說”,幾乎都是“曰”, 比如大家熟悉的“子曰”、“孟子曰”等等。我國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曾態度鮮明地公開宣講“道可以說就不是真道”這樣的解釋是錯誤的。但遺憾的是,即便到現在,大部分的人依舊沿用這個解讀,大約只有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的人有“道”非“說”這個意識或者說認知。

“道可道 非常道”的真實含義?可能只有1%的人有這個認知

國學經典《道德經》

以下是正解

“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中國漢字除了是語言之外,還蘊含著老祖宗的深刻智慧,甚至豐厚的人生哲理。有些特定的漢字,本身蘊含玄機。要正確理解古書,很多時候首先要理解書中特定字的含義。

在“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中,“道”恰好就是特定的字。解開這個字謎,句子的意思自然就明瞭了。

那麼,在傳統的古書中,“道”的含義是什麼呢?

南懷瑾先生在其著作裡總結了“道”的三種意義和用法:

1.“道”就是道,人世間所要行走的道路的道,可引申為軌跡、軌道。依據《說文解字》的註釋:“道者,徑路也。”

2.“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則、規律,以及實際的規矩,也可以說是學理上或理論上不可變易的原則性的道。如孫子所說:“兵者,詭道也。”

3.“道”是指形而上的道。如《易·系傳》所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中國歷史上有4位皇帝註疏立說解釋《道德經》,除了明太祖朱元璋,還有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趙佶、、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其中,唐玄宗有一個說法,說出了“道”的真諦。他說,道應該是行的意思。這個理解跟南懷瑾先生闡述的“道”的第一個意思相契合。

這個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有它自己的演化路徑,或者說運行軌跡。無論是治理國家,還是創辦企業;無論是做事,還是養生,本質上是有軌跡可以走的,但是一旦你去行走,這個軌跡本身就會發生變化。就是我們的實踐會不斷改變事物運行的軌跡,改變這個世界。

很多人認為,有一個既定的世界供我們去探索和挖掘。往往忽略了,我們探索和挖掘的過程已經大大地改變了原有世界。實際上,真正相信因果的人,認為並相信未來是我們創造出來的。今天是過去實踐的結果,但是我可以創造新的軌跡,可以種下新的因,以期結一個新的果,一個不一樣的未來。

所以“道可道,非常道”真實的含義是,“道”是可以行走的,也是可以學習、可以領會的,但是隨著你的領會、隨著你的行走,前面會展現出更寬廣的未知世界,不斷地展現出新的面貌。如果用標準文言文表述,應該是這樣的:道可道,非常道可道。

下一句“名可名,非常名”,也是如此。世人都解釋成:如果一個概念可以定義,它就不是永恆的概念。可是,世上有什麼永恆的概念?!

春秋戰國時代“名”,是名位的意思,指一個人的職位、職務。最早的“名”的概念,從社會化、組織化節點中來,來自管理的節點、管理的職能。某個人擔任某一個職能,給他一個名稱,比如有人懂得管理火,那他就是“火神”,或都是火官。有人會管五穀,那他就是農業之神,或者農官。

名位極其重要。重要道什麼程度?古人有句話:什麼都可以給別人,唯獨名與位不能讓。轉換成現在的話,就是財權不能抓的話,人事權必須抓在手上。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抓住人事權,才能掌控整個組織的演化。

當然,組織演化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組織到某一個階段,會成為社會發展的障礙,必須隨著社會形勢的發展,不斷地去調整、改革。所謂改革,就是通過名位的重新架構,做利益上的重新調整。

“道可道 非常道”的真實含義?可能只有1%的人有這個認知

保持開放的心態,循道前行

《道德經》最早是帝王學,是春秋戰國時代老子對統治學或者說帝王學進行批評之後得出來的一系列的結論。它倡導尊重系統本身的運作,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從零到一,以及以少御多的問題。天底下所有的事情都是有道可循的,遵循此道,建立組織模式,然後通過文明的演化,以文化為基石建立國家制度。

而軌跡不是一層不變的,因此,領導者必須保持開放的心態。它也從另一個維度揭示出,一個文明能夠繼續演化下去的核心,不在於領導者有沒有做對,而是在他做錯的時候,是否有能力找到出路。

用這樣的思路來思考我們的人生的時候,你會發現,我們的人生很多時候是做不對的,也不可能完全作對,最重要的是,你要保留能夠重新演化的能力,或者說變化軌道的能力,或者說轉換得失的能力。

所以,無論是誰,請你保持開放的心態。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已觀其妙,常有欲已觀其徼(jiao)。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是《道德經》第一章,全篇都是耳熟能詳的名句,其中“道”提挈綱領,貫通全書。本章是千古以來研究老子學術的爭端之所在,也是被誤解得最嚴重的一章。

“道可道 非常道”的真實含義?可能只有1%的人有這個認知

這些解釋都錯了!

關於“道可道,非常道”,歷史上有三種有影響力的解釋:

第一種解釋,道如果可以說出來就不是真正的永恆的道。

這個解釋源自出自三國時期經學家、哲學家王弼的註解。王弼稱:“道,無形無系,常不可名。以無名為常,故曰:‘道常無名’也。”此話一出口,“道”就成了本體論,整個世界都是“道”演化出來的,無法描繪。這話本身是沒有錯的,因為 “道”確實不可能被完全說出來。

第二種解釋,“經述政教之道”,就是治國之道。

這是古代隱士、黃老哲學集大成者河上公的解釋。他說,“道可道,非常道”, 是說經述政教之道非自然生長之道。這個觀點本身很有道理。治國之道是人為的,怎能做到像自然造化之道那麼完備?

第三種解釋,帝王就是要行過人之非常道,就是帝王學之道,意思是帝王可以突破一切道德底線,不用管社會上怎麼看待,能做成事就行。

這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解釋。這個觀點在歷代帝王這個群體中是最受待見的,歷史上諸多帝王就是如此想、如此做的。

但是,以上這三種解釋方式,都不是《道德經》本身的意思。

朱元璋的理解肯定是錯誤的。漢代出土的帛書版《道德經》上寫的是“道可道,非恆道”。這是原版,因要避漢文帝劉恆的諱,後來的版本,遂將“恆”寫作“常”。“非恆道”的意思肯定不是朱元璋所表達的“非常之道”。

後人多沿用王弼的註解,理解成:道如果可以說出來就不是真正的永恆的道。但是“道”作為“說”,是唐代的白話小說才普遍出現的口頭語,此前古人說“說”,幾乎都是“曰”, 比如大家熟悉的“子曰”、“孟子曰”等等。我國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曾態度鮮明地公開宣講“道可以說就不是真道”這樣的解釋是錯誤的。但遺憾的是,即便到現在,大部分的人依舊沿用這個解讀,大約只有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的人有“道”非“說”這個意識或者說認知。

“道可道 非常道”的真實含義?可能只有1%的人有這個認知

國學經典《道德經》

以下是正解

“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中國漢字除了是語言之外,還蘊含著老祖宗的深刻智慧,甚至豐厚的人生哲理。有些特定的漢字,本身蘊含玄機。要正確理解古書,很多時候首先要理解書中特定字的含義。

在“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中,“道”恰好就是特定的字。解開這個字謎,句子的意思自然就明瞭了。

那麼,在傳統的古書中,“道”的含義是什麼呢?

南懷瑾先生在其著作裡總結了“道”的三種意義和用法:

1.“道”就是道,人世間所要行走的道路的道,可引申為軌跡、軌道。依據《說文解字》的註釋:“道者,徑路也。”

2.“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則、規律,以及實際的規矩,也可以說是學理上或理論上不可變易的原則性的道。如孫子所說:“兵者,詭道也。”

3.“道”是指形而上的道。如《易·系傳》所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中國歷史上有4位皇帝註疏立說解釋《道德經》,除了明太祖朱元璋,還有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趙佶、、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其中,唐玄宗有一個說法,說出了“道”的真諦。他說,道應該是行的意思。這個理解跟南懷瑾先生闡述的“道”的第一個意思相契合。

這個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有它自己的演化路徑,或者說運行軌跡。無論是治理國家,還是創辦企業;無論是做事,還是養生,本質上是有軌跡可以走的,但是一旦你去行走,這個軌跡本身就會發生變化。就是我們的實踐會不斷改變事物運行的軌跡,改變這個世界。

很多人認為,有一個既定的世界供我們去探索和挖掘。往往忽略了,我們探索和挖掘的過程已經大大地改變了原有世界。實際上,真正相信因果的人,認為並相信未來是我們創造出來的。今天是過去實踐的結果,但是我可以創造新的軌跡,可以種下新的因,以期結一個新的果,一個不一樣的未來。

所以“道可道,非常道”真實的含義是,“道”是可以行走的,也是可以學習、可以領會的,但是隨著你的領會、隨著你的行走,前面會展現出更寬廣的未知世界,不斷地展現出新的面貌。如果用標準文言文表述,應該是這樣的:道可道,非常道可道。

下一句“名可名,非常名”,也是如此。世人都解釋成:如果一個概念可以定義,它就不是永恆的概念。可是,世上有什麼永恆的概念?!

春秋戰國時代“名”,是名位的意思,指一個人的職位、職務。最早的“名”的概念,從社會化、組織化節點中來,來自管理的節點、管理的職能。某個人擔任某一個職能,給他一個名稱,比如有人懂得管理火,那他就是“火神”,或都是火官。有人會管五穀,那他就是農業之神,或者農官。

名位極其重要。重要道什麼程度?古人有句話:什麼都可以給別人,唯獨名與位不能讓。轉換成現在的話,就是財權不能抓的話,人事權必須抓在手上。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抓住人事權,才能掌控整個組織的演化。

當然,組織演化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組織到某一個階段,會成為社會發展的障礙,必須隨著社會形勢的發展,不斷地去調整、改革。所謂改革,就是通過名位的重新架構,做利益上的重新調整。

“道可道 非常道”的真實含義?可能只有1%的人有這個認知

保持開放的心態,循道前行

《道德經》最早是帝王學,是春秋戰國時代老子對統治學或者說帝王學進行批評之後得出來的一系列的結論。它倡導尊重系統本身的運作,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從零到一,以及以少御多的問題。天底下所有的事情都是有道可循的,遵循此道,建立組織模式,然後通過文明的演化,以文化為基石建立國家制度。

而軌跡不是一層不變的,因此,領導者必須保持開放的心態。它也從另一個維度揭示出,一個文明能夠繼續演化下去的核心,不在於領導者有沒有做對,而是在他做錯的時候,是否有能力找到出路。

用這樣的思路來思考我們的人生的時候,你會發現,我們的人生很多時候是做不對的,也不可能完全作對,最重要的是,你要保留能夠重新演化的能力,或者說變化軌道的能力,或者說轉換得失的能力。

所以,無論是誰,請你保持開放的心態。

“道可道 非常道”的真實含義?可能只有1%的人有這個認知

黃明哲邀請您走進道家視野,一起揭開《道德經》的奧祕,分享終身受用的人生智慧。

黃明哲對老莊思想有數十年的深入研究及獨到簡介。其潛心《道德經》二十餘年,以歷代帝王家《道德經》為藍本,獨創《道德經》現代解讀,參同古代領導學、決策學、管理學,深入研究《道德經》的思維方式,揭示中華文明五千年智慧的底層密碼。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