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魏蜀漢誰是正統?爭了一千多年

稍微熟悉三國曆史的人都知道,陳壽在《三國志》中,是以曹魏為正統的。其中一個最明顯的證據,就是“紀”體和“傳”體的使用。紀傳體中,皇帝的傳記稱“紀”,一般人的稱“傳”。曹操的傳記叫《武帝紀》,劉備的傳記叫《先主傳》,這意味就很明顯了,說曹魏是當時中國的統治者,孫吳和蜀漢二國是臣屬國了。

另外,劉備的國號是“漢”,陳壽在《三國志》中卻用“蜀書”來記載劉備集團的人物,硬生生把人家國名給改了,這一方面是為了揚曹貶劉,一方面也是否定劉備集團延續漢朝正統。

"

曹魏蜀漢誰是正統?爭了一千多年

稍微熟悉三國曆史的人都知道,陳壽在《三國志》中,是以曹魏為正統的。其中一個最明顯的證據,就是“紀”體和“傳”體的使用。紀傳體中,皇帝的傳記稱“紀”,一般人的稱“傳”。曹操的傳記叫《武帝紀》,劉備的傳記叫《先主傳》,這意味就很明顯了,說曹魏是當時中國的統治者,孫吳和蜀漢二國是臣屬國了。

另外,劉備的國號是“漢”,陳壽在《三國志》中卻用“蜀書”來記載劉備集團的人物,硬生生把人家國名給改了,這一方面是為了揚曹貶劉,一方面也是否定劉備集團延續漢朝正統。

曹魏蜀漢誰是正統?爭了一千多年,最後歷史學家輸給了人民群眾

陳壽

陳壽生活在西晉,他的觀點代表了西晉的主流政治觀點。可到了東晉,風氣一變,開始尊蜀漢為正統了。

典型的代表是習鑿齒的《漢晉春秋》。在《漢晉春秋》這本書中,習鑿齒把陳壽“帝魏偽蜀”的正統論顛倒過來,視劉備即位是東漢正統的延續,以蜀漢紀年,蜀漢滅亡後,漢統結束,晉統繼立。

也就是說,習鑿齒直接排除了魏國存在的合法性。《晉書·習鑿齒傳》 說《漢晉春秋》 :

“起漢光武,終於晉憨帝。於三國之時,蜀以宗室為正,魏武雖受漢禪晉,尚為篡逆,至文帝 (司馬昭)平蜀,乃為漢亡而晉始興焉。”

"

曹魏蜀漢誰是正統?爭了一千多年

稍微熟悉三國曆史的人都知道,陳壽在《三國志》中,是以曹魏為正統的。其中一個最明顯的證據,就是“紀”體和“傳”體的使用。紀傳體中,皇帝的傳記稱“紀”,一般人的稱“傳”。曹操的傳記叫《武帝紀》,劉備的傳記叫《先主傳》,這意味就很明顯了,說曹魏是當時中國的統治者,孫吳和蜀漢二國是臣屬國了。

另外,劉備的國號是“漢”,陳壽在《三國志》中卻用“蜀書”來記載劉備集團的人物,硬生生把人家國名給改了,這一方面是為了揚曹貶劉,一方面也是否定劉備集團延續漢朝正統。

曹魏蜀漢誰是正統?爭了一千多年,最後歷史學家輸給了人民群眾

陳壽

陳壽生活在西晉,他的觀點代表了西晉的主流政治觀點。可到了東晉,風氣一變,開始尊蜀漢為正統了。

典型的代表是習鑿齒的《漢晉春秋》。在《漢晉春秋》這本書中,習鑿齒把陳壽“帝魏偽蜀”的正統論顛倒過來,視劉備即位是東漢正統的延續,以蜀漢紀年,蜀漢滅亡後,漢統結束,晉統繼立。

也就是說,習鑿齒直接排除了魏國存在的合法性。《晉書·習鑿齒傳》 說《漢晉春秋》 :

“起漢光武,終於晉憨帝。於三國之時,蜀以宗室為正,魏武雖受漢禪晉,尚為篡逆,至文帝 (司馬昭)平蜀,乃為漢亡而晉始興焉。”

曹魏蜀漢誰是正統?爭了一千多年,最後歷史學家輸給了人民群眾

《漢晉春秋》作者習鑿齒

南北朝時,有相當一部分君主以蜀漢為正統。比如漢趙皇帝劉淵就昭告群臣:

“今猥為群公所推,紹修三祖(漢高祖劉邦、漢光武帝劉秀、漢昭烈帝劉備)之業,顧茲尪暗,戰惶靡措,但以大恥未雪,社稷無主,銜膽棲冰,勉從群議,乃赦其境內,年號元熙。追尊劉禪為孝懷皇帝,立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

另外,《宋書·武帝紀》稱宋武帝劉裕是西漢楚元王劉交的二十一世孫,《南齊書·高帝紀》則稱齊高帝蕭道成是西漢相國蕭何二十四世孫,他們以漢朝君臣傳人自居,當然不會以曹魏為正統。

唐朝一統天下後,正統觀更偏向曹魏。李世民在《修晉書詔》中說:“唯晉氏膺運,制有中原。上帝啟玄石之圖,下武代黃星之德。”說兩晉承襲曹魏正統。唐朝的官修類書《藝文類聚·帝王部》中,也只有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吳大帝孫權的事蹟,卻獨獨沒有劉備的事蹟,可見對蜀漢政權的鄙棄意味。

宋朝是一個精神分裂的朝代。北宋時,司馬光作《資治通鑑》尊魏為正統,以魏紀年;歐陽修《明正統論》以曹魏為正統;蘇軾等當時的大學問家,也以曹魏為正統。

"

曹魏蜀漢誰是正統?爭了一千多年

稍微熟悉三國曆史的人都知道,陳壽在《三國志》中,是以曹魏為正統的。其中一個最明顯的證據,就是“紀”體和“傳”體的使用。紀傳體中,皇帝的傳記稱“紀”,一般人的稱“傳”。曹操的傳記叫《武帝紀》,劉備的傳記叫《先主傳》,這意味就很明顯了,說曹魏是當時中國的統治者,孫吳和蜀漢二國是臣屬國了。

另外,劉備的國號是“漢”,陳壽在《三國志》中卻用“蜀書”來記載劉備集團的人物,硬生生把人家國名給改了,這一方面是為了揚曹貶劉,一方面也是否定劉備集團延續漢朝正統。

曹魏蜀漢誰是正統?爭了一千多年,最後歷史學家輸給了人民群眾

陳壽

陳壽生活在西晉,他的觀點代表了西晉的主流政治觀點。可到了東晉,風氣一變,開始尊蜀漢為正統了。

典型的代表是習鑿齒的《漢晉春秋》。在《漢晉春秋》這本書中,習鑿齒把陳壽“帝魏偽蜀”的正統論顛倒過來,視劉備即位是東漢正統的延續,以蜀漢紀年,蜀漢滅亡後,漢統結束,晉統繼立。

也就是說,習鑿齒直接排除了魏國存在的合法性。《晉書·習鑿齒傳》 說《漢晉春秋》 :

“起漢光武,終於晉憨帝。於三國之時,蜀以宗室為正,魏武雖受漢禪晉,尚為篡逆,至文帝 (司馬昭)平蜀,乃為漢亡而晉始興焉。”

曹魏蜀漢誰是正統?爭了一千多年,最後歷史學家輸給了人民群眾

《漢晉春秋》作者習鑿齒

南北朝時,有相當一部分君主以蜀漢為正統。比如漢趙皇帝劉淵就昭告群臣:

“今猥為群公所推,紹修三祖(漢高祖劉邦、漢光武帝劉秀、漢昭烈帝劉備)之業,顧茲尪暗,戰惶靡措,但以大恥未雪,社稷無主,銜膽棲冰,勉從群議,乃赦其境內,年號元熙。追尊劉禪為孝懷皇帝,立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

另外,《宋書·武帝紀》稱宋武帝劉裕是西漢楚元王劉交的二十一世孫,《南齊書·高帝紀》則稱齊高帝蕭道成是西漢相國蕭何二十四世孫,他們以漢朝君臣傳人自居,當然不會以曹魏為正統。

唐朝一統天下後,正統觀更偏向曹魏。李世民在《修晉書詔》中說:“唯晉氏膺運,制有中原。上帝啟玄石之圖,下武代黃星之德。”說兩晉承襲曹魏正統。唐朝的官修類書《藝文類聚·帝王部》中,也只有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吳大帝孫權的事蹟,卻獨獨沒有劉備的事蹟,可見對蜀漢政權的鄙棄意味。

宋朝是一個精神分裂的朝代。北宋時,司馬光作《資治通鑑》尊魏為正統,以魏紀年;歐陽修《明正統論》以曹魏為正統;蘇軾等當時的大學問家,也以曹魏為正統。

曹魏蜀漢誰是正統?爭了一千多年,最後歷史學家輸給了人民群眾

北宋司馬光尊曹魏正統

可到了南宋,理學大師朱熹作 《資治通鑑綱目》 ,卻拋棄了司馬光的 《資治通鑑》 承襲陳壽的帝魏偽蜀的正統觀,改尊蜀漢為正統,以蜀漢紀年(嚴格說來,朱熹認為蜀漢是“正統之餘”,漢朝之延續)。此後 , 宋人蕭常作 《續後漢書》,進一步承認了蜀漢的正統地位。

元朝時,蒙古貴族提倡程朱理學,朱熹在思想界的地位如日中天,他的正統觀自然也佔據統治地位。當時的學者姚隧說:“至《綱目》書出,始日漢中王即皇帝位,統斯正矣。 ”名儒郝經在《續後漢書》中,也以蜀漢為正統。

當時對劉備的評價也越來越高,比如元末明初的大學者葉子奇就認為:“ 帝王之盛節,三代而下,漢高為最,昭烈次之,光武唐太宗 ,伯仲耳。”竟然把劉備抬高到漢高祖的地位,比唐太宗的地位還高。

"

曹魏蜀漢誰是正統?爭了一千多年

稍微熟悉三國曆史的人都知道,陳壽在《三國志》中,是以曹魏為正統的。其中一個最明顯的證據,就是“紀”體和“傳”體的使用。紀傳體中,皇帝的傳記稱“紀”,一般人的稱“傳”。曹操的傳記叫《武帝紀》,劉備的傳記叫《先主傳》,這意味就很明顯了,說曹魏是當時中國的統治者,孫吳和蜀漢二國是臣屬國了。

另外,劉備的國號是“漢”,陳壽在《三國志》中卻用“蜀書”來記載劉備集團的人物,硬生生把人家國名給改了,這一方面是為了揚曹貶劉,一方面也是否定劉備集團延續漢朝正統。

曹魏蜀漢誰是正統?爭了一千多年,最後歷史學家輸給了人民群眾

陳壽

陳壽生活在西晉,他的觀點代表了西晉的主流政治觀點。可到了東晉,風氣一變,開始尊蜀漢為正統了。

典型的代表是習鑿齒的《漢晉春秋》。在《漢晉春秋》這本書中,習鑿齒把陳壽“帝魏偽蜀”的正統論顛倒過來,視劉備即位是東漢正統的延續,以蜀漢紀年,蜀漢滅亡後,漢統結束,晉統繼立。

也就是說,習鑿齒直接排除了魏國存在的合法性。《晉書·習鑿齒傳》 說《漢晉春秋》 :

“起漢光武,終於晉憨帝。於三國之時,蜀以宗室為正,魏武雖受漢禪晉,尚為篡逆,至文帝 (司馬昭)平蜀,乃為漢亡而晉始興焉。”

曹魏蜀漢誰是正統?爭了一千多年,最後歷史學家輸給了人民群眾

《漢晉春秋》作者習鑿齒

南北朝時,有相當一部分君主以蜀漢為正統。比如漢趙皇帝劉淵就昭告群臣:

“今猥為群公所推,紹修三祖(漢高祖劉邦、漢光武帝劉秀、漢昭烈帝劉備)之業,顧茲尪暗,戰惶靡措,但以大恥未雪,社稷無主,銜膽棲冰,勉從群議,乃赦其境內,年號元熙。追尊劉禪為孝懷皇帝,立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

另外,《宋書·武帝紀》稱宋武帝劉裕是西漢楚元王劉交的二十一世孫,《南齊書·高帝紀》則稱齊高帝蕭道成是西漢相國蕭何二十四世孫,他們以漢朝君臣傳人自居,當然不會以曹魏為正統。

唐朝一統天下後,正統觀更偏向曹魏。李世民在《修晉書詔》中說:“唯晉氏膺運,制有中原。上帝啟玄石之圖,下武代黃星之德。”說兩晉承襲曹魏正統。唐朝的官修類書《藝文類聚·帝王部》中,也只有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吳大帝孫權的事蹟,卻獨獨沒有劉備的事蹟,可見對蜀漢政權的鄙棄意味。

宋朝是一個精神分裂的朝代。北宋時,司馬光作《資治通鑑》尊魏為正統,以魏紀年;歐陽修《明正統論》以曹魏為正統;蘇軾等當時的大學問家,也以曹魏為正統。

曹魏蜀漢誰是正統?爭了一千多年,最後歷史學家輸給了人民群眾

北宋司馬光尊曹魏正統

可到了南宋,理學大師朱熹作 《資治通鑑綱目》 ,卻拋棄了司馬光的 《資治通鑑》 承襲陳壽的帝魏偽蜀的正統觀,改尊蜀漢為正統,以蜀漢紀年(嚴格說來,朱熹認為蜀漢是“正統之餘”,漢朝之延續)。此後 , 宋人蕭常作 《續後漢書》,進一步承認了蜀漢的正統地位。

元朝時,蒙古貴族提倡程朱理學,朱熹在思想界的地位如日中天,他的正統觀自然也佔據統治地位。當時的學者姚隧說:“至《綱目》書出,始日漢中王即皇帝位,統斯正矣。 ”名儒郝經在《續後漢書》中,也以蜀漢為正統。

當時對劉備的評價也越來越高,比如元末明初的大學者葉子奇就認為:“ 帝王之盛節,三代而下,漢高為最,昭烈次之,光武唐太宗 ,伯仲耳。”竟然把劉備抬高到漢高祖的地位,比唐太宗的地位還高。

曹魏蜀漢誰是正統?爭了一千多年,最後歷史學家輸給了人民群眾

朱熹尊蜀漢為正統

明清之時,朱熹“尊劉”的正統觀佔據主流地位。明、清兩朝都有《季漢書》、《續後漢書》等著作問世,都以蜀漢為正統。

現在我們回頭總結一下(不完全統計),西晉、唐、北宋,主流觀點以曹魏為正統。東晉、南北朝的幾個國家、南宋、元、明、清,主流觀點以蜀漢為正統。這其中,朱熹的正統觀對後來影響很大。

其實不管是“曹魏正統”還是“蜀漢正統”,都已經是一種陳舊的、過氣的封建正統觀,並無高低上下之分。但這兩種正統之爭,背後的原因卻深刻反映了歷史深處很多有趣的東西。

以曹魏正統還是以蜀漢正統,和政治形勢密不可分

比如陳壽做《三國志》時,是在西晉。而西晉禪讓自曹魏,晉學魏步,如果曹魏不是正統,那麼西晉當然也不是正統。這種情況下,陳壽就是有心尊蜀漢為正統,他也不敢啊!當然要以曹魏為正統。

而且,從其它歷史資料對比看,陳壽為了維護曹魏的正統地位,對曹魏似乎多有迴護之辭,比如,曹操領冀州牧,當丞相,當魏公,按照《三國志》的記載,都是天子詔命封賜,而范曄《後漢書》中,都加了一個“自”,“自領冀州牧”,“自為丞相”“自立為魏王”,強調曹操實為篡權。所以,陳壽尊曹魏為正統,是有政治壓力的。

到了東晉時,政治形勢為之一變。當時東晉定都健康,偏安一隅,形勢和蜀漢相類似。所以,習鑿齒作《漢晉春秋》時,開始把蜀漢尊為正統(其實東晉和孫吳形勢更為類似,但孫吳畢竟找不到像蜀漢一樣,有可以稱為“漢之延續”的合法性的主張)。習鑿齒此舉,還有一個深層次的意義,就是當時權臣恆溫已經威脅到東晉政權,習鑿齒刻意貶低曹魏,有提醒和警告恆溫的意思。

可以同樣作此理解的,還有北宋和南宋對曹魏蜀漢的不同態度。

清代史學家章學誠說:

“ 陳氏生於西晉,司馬氏生於北宋,苟黜曹魏之禪讓 , 將置君父於何地?而習與朱子,則固南渡之人也 ,惟恐中原之爭正統也。 諸賢易地而皆然。”

"

曹魏蜀漢誰是正統?爭了一千多年

稍微熟悉三國曆史的人都知道,陳壽在《三國志》中,是以曹魏為正統的。其中一個最明顯的證據,就是“紀”體和“傳”體的使用。紀傳體中,皇帝的傳記稱“紀”,一般人的稱“傳”。曹操的傳記叫《武帝紀》,劉備的傳記叫《先主傳》,這意味就很明顯了,說曹魏是當時中國的統治者,孫吳和蜀漢二國是臣屬國了。

另外,劉備的國號是“漢”,陳壽在《三國志》中卻用“蜀書”來記載劉備集團的人物,硬生生把人家國名給改了,這一方面是為了揚曹貶劉,一方面也是否定劉備集團延續漢朝正統。

曹魏蜀漢誰是正統?爭了一千多年,最後歷史學家輸給了人民群眾

陳壽

陳壽生活在西晉,他的觀點代表了西晉的主流政治觀點。可到了東晉,風氣一變,開始尊蜀漢為正統了。

典型的代表是習鑿齒的《漢晉春秋》。在《漢晉春秋》這本書中,習鑿齒把陳壽“帝魏偽蜀”的正統論顛倒過來,視劉備即位是東漢正統的延續,以蜀漢紀年,蜀漢滅亡後,漢統結束,晉統繼立。

也就是說,習鑿齒直接排除了魏國存在的合法性。《晉書·習鑿齒傳》 說《漢晉春秋》 :

“起漢光武,終於晉憨帝。於三國之時,蜀以宗室為正,魏武雖受漢禪晉,尚為篡逆,至文帝 (司馬昭)平蜀,乃為漢亡而晉始興焉。”

曹魏蜀漢誰是正統?爭了一千多年,最後歷史學家輸給了人民群眾

《漢晉春秋》作者習鑿齒

南北朝時,有相當一部分君主以蜀漢為正統。比如漢趙皇帝劉淵就昭告群臣:

“今猥為群公所推,紹修三祖(漢高祖劉邦、漢光武帝劉秀、漢昭烈帝劉備)之業,顧茲尪暗,戰惶靡措,但以大恥未雪,社稷無主,銜膽棲冰,勉從群議,乃赦其境內,年號元熙。追尊劉禪為孝懷皇帝,立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

另外,《宋書·武帝紀》稱宋武帝劉裕是西漢楚元王劉交的二十一世孫,《南齊書·高帝紀》則稱齊高帝蕭道成是西漢相國蕭何二十四世孫,他們以漢朝君臣傳人自居,當然不會以曹魏為正統。

唐朝一統天下後,正統觀更偏向曹魏。李世民在《修晉書詔》中說:“唯晉氏膺運,制有中原。上帝啟玄石之圖,下武代黃星之德。”說兩晉承襲曹魏正統。唐朝的官修類書《藝文類聚·帝王部》中,也只有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吳大帝孫權的事蹟,卻獨獨沒有劉備的事蹟,可見對蜀漢政權的鄙棄意味。

宋朝是一個精神分裂的朝代。北宋時,司馬光作《資治通鑑》尊魏為正統,以魏紀年;歐陽修《明正統論》以曹魏為正統;蘇軾等當時的大學問家,也以曹魏為正統。

曹魏蜀漢誰是正統?爭了一千多年,最後歷史學家輸給了人民群眾

北宋司馬光尊曹魏正統

可到了南宋,理學大師朱熹作 《資治通鑑綱目》 ,卻拋棄了司馬光的 《資治通鑑》 承襲陳壽的帝魏偽蜀的正統觀,改尊蜀漢為正統,以蜀漢紀年(嚴格說來,朱熹認為蜀漢是“正統之餘”,漢朝之延續)。此後 , 宋人蕭常作 《續後漢書》,進一步承認了蜀漢的正統地位。

元朝時,蒙古貴族提倡程朱理學,朱熹在思想界的地位如日中天,他的正統觀自然也佔據統治地位。當時的學者姚隧說:“至《綱目》書出,始日漢中王即皇帝位,統斯正矣。 ”名儒郝經在《續後漢書》中,也以蜀漢為正統。

當時對劉備的評價也越來越高,比如元末明初的大學者葉子奇就認為:“ 帝王之盛節,三代而下,漢高為最,昭烈次之,光武唐太宗 ,伯仲耳。”竟然把劉備抬高到漢高祖的地位,比唐太宗的地位還高。

曹魏蜀漢誰是正統?爭了一千多年,最後歷史學家輸給了人民群眾

朱熹尊蜀漢為正統

明清之時,朱熹“尊劉”的正統觀佔據主流地位。明、清兩朝都有《季漢書》、《續後漢書》等著作問世,都以蜀漢為正統。

現在我們回頭總結一下(不完全統計),西晉、唐、北宋,主流觀點以曹魏為正統。東晉、南北朝的幾個國家、南宋、元、明、清,主流觀點以蜀漢為正統。這其中,朱熹的正統觀對後來影響很大。

其實不管是“曹魏正統”還是“蜀漢正統”,都已經是一種陳舊的、過氣的封建正統觀,並無高低上下之分。但這兩種正統之爭,背後的原因卻深刻反映了歷史深處很多有趣的東西。

以曹魏正統還是以蜀漢正統,和政治形勢密不可分

比如陳壽做《三國志》時,是在西晉。而西晉禪讓自曹魏,晉學魏步,如果曹魏不是正統,那麼西晉當然也不是正統。這種情況下,陳壽就是有心尊蜀漢為正統,他也不敢啊!當然要以曹魏為正統。

而且,從其它歷史資料對比看,陳壽為了維護曹魏的正統地位,對曹魏似乎多有迴護之辭,比如,曹操領冀州牧,當丞相,當魏公,按照《三國志》的記載,都是天子詔命封賜,而范曄《後漢書》中,都加了一個“自”,“自領冀州牧”,“自為丞相”“自立為魏王”,強調曹操實為篡權。所以,陳壽尊曹魏為正統,是有政治壓力的。

到了東晉時,政治形勢為之一變。當時東晉定都健康,偏安一隅,形勢和蜀漢相類似。所以,習鑿齒作《漢晉春秋》時,開始把蜀漢尊為正統(其實東晉和孫吳形勢更為類似,但孫吳畢竟找不到像蜀漢一樣,有可以稱為“漢之延續”的合法性的主張)。習鑿齒此舉,還有一個深層次的意義,就是當時權臣恆溫已經威脅到東晉政權,習鑿齒刻意貶低曹魏,有提醒和警告恆溫的意思。

可以同樣作此理解的,還有北宋和南宋對曹魏蜀漢的不同態度。

清代史學家章學誠說:

“ 陳氏生於西晉,司馬氏生於北宋,苟黜曹魏之禪讓 , 將置君父於何地?而習與朱子,則固南渡之人也 ,惟恐中原之爭正統也。 諸賢易地而皆然。”

曹魏蜀漢誰是正統?爭了一千多年,最後歷史學家輸給了人民群眾

趙匡胤帝位來自禪讓,不尊曹魏,沒有合法性

這句話意思是說,北宋禪讓自後周,所以司馬光當然不敢批評曹魏,必須尊曹魏為正統,否則北宋的合法性就會遭到質疑;而朱熹是南宋人,曾痛斥過秦檜,主張抗金,所處的政治環境和習鑿齒有相似之處,所以以蜀漢為正統,來對抗佔據中原的金國(有趣的是,金國也以蜀漢為正統)。所以,北宋、南宋尊誰為正統,也是和當時的政治形勢有關係。

而南北朝的幾個君主,以蜀漢為正統,要麼說是皇室的傳人,要麼說是大臣的傳人,都是為了給自己套個光環,增加合法性而已。唐朝以曹魏為正統,則是因為唐朝馬上得天下,並且政權出自關中,這裡都不再贅述。

說到這裡,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覺:歷史好像是個軟麵糰,誰都能按照自己的政治需求捏一下。但實際上,歷史自有其內在的、必然的內核,這從曹魏蜀漢正統之爭的最後結果就能看出來。

南宋以後,元明清都尊蜀漢為正統,這表面看起來,好像是受到朱熹正統觀的影響,畢竟朱聖人的地位在知識分子眼中是極其崇高的。但實際上,有一股比聖人教誨更偉大的力量,最終讓蜀漢贏了正統觀之爭。

這就是自下而上的力量,民心的力量,老百姓的力量。

民心的取捨,最後自下而上地影響了正統觀

這種力量首先反應在藝術領域。正史之外,有記載的三國故事,最早出現在隋朝。杜寶《大業拾遺錄》中記載,隋煬帝觀看水上雜戲的節目,當時就有了劉備躍馬檀溪的故事。唐朝時,三國故事在民間就非常流行了。劉知幾在《史通·採撰》中說,唐初有些三國故事“得之於道路,傳之於眾口”。到了宋代,皮影戲、傀儡戲、南戲等娛樂活動中都有三國故事,“說三分”成了一個細分大類。

"

曹魏蜀漢誰是正統?爭了一千多年

稍微熟悉三國曆史的人都知道,陳壽在《三國志》中,是以曹魏為正統的。其中一個最明顯的證據,就是“紀”體和“傳”體的使用。紀傳體中,皇帝的傳記稱“紀”,一般人的稱“傳”。曹操的傳記叫《武帝紀》,劉備的傳記叫《先主傳》,這意味就很明顯了,說曹魏是當時中國的統治者,孫吳和蜀漢二國是臣屬國了。

另外,劉備的國號是“漢”,陳壽在《三國志》中卻用“蜀書”來記載劉備集團的人物,硬生生把人家國名給改了,這一方面是為了揚曹貶劉,一方面也是否定劉備集團延續漢朝正統。

曹魏蜀漢誰是正統?爭了一千多年,最後歷史學家輸給了人民群眾

陳壽

陳壽生活在西晉,他的觀點代表了西晉的主流政治觀點。可到了東晉,風氣一變,開始尊蜀漢為正統了。

典型的代表是習鑿齒的《漢晉春秋》。在《漢晉春秋》這本書中,習鑿齒把陳壽“帝魏偽蜀”的正統論顛倒過來,視劉備即位是東漢正統的延續,以蜀漢紀年,蜀漢滅亡後,漢統結束,晉統繼立。

也就是說,習鑿齒直接排除了魏國存在的合法性。《晉書·習鑿齒傳》 說《漢晉春秋》 :

“起漢光武,終於晉憨帝。於三國之時,蜀以宗室為正,魏武雖受漢禪晉,尚為篡逆,至文帝 (司馬昭)平蜀,乃為漢亡而晉始興焉。”

曹魏蜀漢誰是正統?爭了一千多年,最後歷史學家輸給了人民群眾

《漢晉春秋》作者習鑿齒

南北朝時,有相當一部分君主以蜀漢為正統。比如漢趙皇帝劉淵就昭告群臣:

“今猥為群公所推,紹修三祖(漢高祖劉邦、漢光武帝劉秀、漢昭烈帝劉備)之業,顧茲尪暗,戰惶靡措,但以大恥未雪,社稷無主,銜膽棲冰,勉從群議,乃赦其境內,年號元熙。追尊劉禪為孝懷皇帝,立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

另外,《宋書·武帝紀》稱宋武帝劉裕是西漢楚元王劉交的二十一世孫,《南齊書·高帝紀》則稱齊高帝蕭道成是西漢相國蕭何二十四世孫,他們以漢朝君臣傳人自居,當然不會以曹魏為正統。

唐朝一統天下後,正統觀更偏向曹魏。李世民在《修晉書詔》中說:“唯晉氏膺運,制有中原。上帝啟玄石之圖,下武代黃星之德。”說兩晉承襲曹魏正統。唐朝的官修類書《藝文類聚·帝王部》中,也只有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吳大帝孫權的事蹟,卻獨獨沒有劉備的事蹟,可見對蜀漢政權的鄙棄意味。

宋朝是一個精神分裂的朝代。北宋時,司馬光作《資治通鑑》尊魏為正統,以魏紀年;歐陽修《明正統論》以曹魏為正統;蘇軾等當時的大學問家,也以曹魏為正統。

曹魏蜀漢誰是正統?爭了一千多年,最後歷史學家輸給了人民群眾

北宋司馬光尊曹魏正統

可到了南宋,理學大師朱熹作 《資治通鑑綱目》 ,卻拋棄了司馬光的 《資治通鑑》 承襲陳壽的帝魏偽蜀的正統觀,改尊蜀漢為正統,以蜀漢紀年(嚴格說來,朱熹認為蜀漢是“正統之餘”,漢朝之延續)。此後 , 宋人蕭常作 《續後漢書》,進一步承認了蜀漢的正統地位。

元朝時,蒙古貴族提倡程朱理學,朱熹在思想界的地位如日中天,他的正統觀自然也佔據統治地位。當時的學者姚隧說:“至《綱目》書出,始日漢中王即皇帝位,統斯正矣。 ”名儒郝經在《續後漢書》中,也以蜀漢為正統。

當時對劉備的評價也越來越高,比如元末明初的大學者葉子奇就認為:“ 帝王之盛節,三代而下,漢高為最,昭烈次之,光武唐太宗 ,伯仲耳。”竟然把劉備抬高到漢高祖的地位,比唐太宗的地位還高。

曹魏蜀漢誰是正統?爭了一千多年,最後歷史學家輸給了人民群眾

朱熹尊蜀漢為正統

明清之時,朱熹“尊劉”的正統觀佔據主流地位。明、清兩朝都有《季漢書》、《續後漢書》等著作問世,都以蜀漢為正統。

現在我們回頭總結一下(不完全統計),西晉、唐、北宋,主流觀點以曹魏為正統。東晉、南北朝的幾個國家、南宋、元、明、清,主流觀點以蜀漢為正統。這其中,朱熹的正統觀對後來影響很大。

其實不管是“曹魏正統”還是“蜀漢正統”,都已經是一種陳舊的、過氣的封建正統觀,並無高低上下之分。但這兩種正統之爭,背後的原因卻深刻反映了歷史深處很多有趣的東西。

以曹魏正統還是以蜀漢正統,和政治形勢密不可分

比如陳壽做《三國志》時,是在西晉。而西晉禪讓自曹魏,晉學魏步,如果曹魏不是正統,那麼西晉當然也不是正統。這種情況下,陳壽就是有心尊蜀漢為正統,他也不敢啊!當然要以曹魏為正統。

而且,從其它歷史資料對比看,陳壽為了維護曹魏的正統地位,對曹魏似乎多有迴護之辭,比如,曹操領冀州牧,當丞相,當魏公,按照《三國志》的記載,都是天子詔命封賜,而范曄《後漢書》中,都加了一個“自”,“自領冀州牧”,“自為丞相”“自立為魏王”,強調曹操實為篡權。所以,陳壽尊曹魏為正統,是有政治壓力的。

到了東晉時,政治形勢為之一變。當時東晉定都健康,偏安一隅,形勢和蜀漢相類似。所以,習鑿齒作《漢晉春秋》時,開始把蜀漢尊為正統(其實東晉和孫吳形勢更為類似,但孫吳畢竟找不到像蜀漢一樣,有可以稱為“漢之延續”的合法性的主張)。習鑿齒此舉,還有一個深層次的意義,就是當時權臣恆溫已經威脅到東晉政權,習鑿齒刻意貶低曹魏,有提醒和警告恆溫的意思。

可以同樣作此理解的,還有北宋和南宋對曹魏蜀漢的不同態度。

清代史學家章學誠說:

“ 陳氏生於西晉,司馬氏生於北宋,苟黜曹魏之禪讓 , 將置君父於何地?而習與朱子,則固南渡之人也 ,惟恐中原之爭正統也。 諸賢易地而皆然。”

曹魏蜀漢誰是正統?爭了一千多年,最後歷史學家輸給了人民群眾

趙匡胤帝位來自禪讓,不尊曹魏,沒有合法性

這句話意思是說,北宋禪讓自後周,所以司馬光當然不敢批評曹魏,必須尊曹魏為正統,否則北宋的合法性就會遭到質疑;而朱熹是南宋人,曾痛斥過秦檜,主張抗金,所處的政治環境和習鑿齒有相似之處,所以以蜀漢為正統,來對抗佔據中原的金國(有趣的是,金國也以蜀漢為正統)。所以,北宋、南宋尊誰為正統,也是和當時的政治形勢有關係。

而南北朝的幾個君主,以蜀漢為正統,要麼說是皇室的傳人,要麼說是大臣的傳人,都是為了給自己套個光環,增加合法性而已。唐朝以曹魏為正統,則是因為唐朝馬上得天下,並且政權出自關中,這裡都不再贅述。

說到這裡,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覺:歷史好像是個軟麵糰,誰都能按照自己的政治需求捏一下。但實際上,歷史自有其內在的、必然的內核,這從曹魏蜀漢正統之爭的最後結果就能看出來。

南宋以後,元明清都尊蜀漢為正統,這表面看起來,好像是受到朱熹正統觀的影響,畢竟朱聖人的地位在知識分子眼中是極其崇高的。但實際上,有一股比聖人教誨更偉大的力量,最終讓蜀漢贏了正統觀之爭。

這就是自下而上的力量,民心的力量,老百姓的力量。

民心的取捨,最後自下而上地影響了正統觀

這種力量首先反應在藝術領域。正史之外,有記載的三國故事,最早出現在隋朝。杜寶《大業拾遺錄》中記載,隋煬帝觀看水上雜戲的節目,當時就有了劉備躍馬檀溪的故事。唐朝時,三國故事在民間就非常流行了。劉知幾在《史通·採撰》中說,唐初有些三國故事“得之於道路,傳之於眾口”。到了宋代,皮影戲、傀儡戲、南戲等娛樂活動中都有三國故事,“說三分”成了一個細分大類。

曹魏蜀漢誰是正統?爭了一千多年,最後歷史學家輸給了人民群眾

桃園三結義是著名的三國故事之一

這時,“尊劉貶曹”的政治傾向已經很明顯了。比如蘇東坡在《東坡志林》中記載:“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簡單翻譯一下,說看三國戲時,劉備打敗仗,觀眾都不開心;曹操打敗仗,觀眾都很高興。

元朝以後,三國的故事越來越多,越來越完善。後來的《三國志平話》和《三國演義》,在政治上都傾向於蜀漢。所以,尊蜀漢而貶曹魏,在文藝作品上大致形成了統一,這反應了民心的取捨和民間對正統問題的基本傾向。

這種力量還體現在對諸葛亮、關羽和劉備的推崇上。

第一個是上層知識分子對諸葛亮的認可。唐朝以後,門閥貴族一蹶不振,科舉考試成為政府選材的主要方式,這讓士人,尤其是寒門出身的讀書人的地位大大提高。他們期待自己能夠大展抱負,成為像諸葛亮一樣公忠體國、鞠躬盡瘁的賢相。諸葛亮成了士人的榜樣,地位猛然提升。

提升諸葛亮的地位同時也提升了劉備的地位。因為想獲得諸葛亮一樣大展身手的政治環境,必須要有和諧的君臣關係,劉備所謂的“如魚得水”是君臣關係最好的一種體現。所以,唐朝詩歌中有很多歌頌劉備和諸葛亮君臣關係的作品。

"

曹魏蜀漢誰是正統?爭了一千多年

稍微熟悉三國曆史的人都知道,陳壽在《三國志》中,是以曹魏為正統的。其中一個最明顯的證據,就是“紀”體和“傳”體的使用。紀傳體中,皇帝的傳記稱“紀”,一般人的稱“傳”。曹操的傳記叫《武帝紀》,劉備的傳記叫《先主傳》,這意味就很明顯了,說曹魏是當時中國的統治者,孫吳和蜀漢二國是臣屬國了。

另外,劉備的國號是“漢”,陳壽在《三國志》中卻用“蜀書”來記載劉備集團的人物,硬生生把人家國名給改了,這一方面是為了揚曹貶劉,一方面也是否定劉備集團延續漢朝正統。

曹魏蜀漢誰是正統?爭了一千多年,最後歷史學家輸給了人民群眾

陳壽

陳壽生活在西晉,他的觀點代表了西晉的主流政治觀點。可到了東晉,風氣一變,開始尊蜀漢為正統了。

典型的代表是習鑿齒的《漢晉春秋》。在《漢晉春秋》這本書中,習鑿齒把陳壽“帝魏偽蜀”的正統論顛倒過來,視劉備即位是東漢正統的延續,以蜀漢紀年,蜀漢滅亡後,漢統結束,晉統繼立。

也就是說,習鑿齒直接排除了魏國存在的合法性。《晉書·習鑿齒傳》 說《漢晉春秋》 :

“起漢光武,終於晉憨帝。於三國之時,蜀以宗室為正,魏武雖受漢禪晉,尚為篡逆,至文帝 (司馬昭)平蜀,乃為漢亡而晉始興焉。”

曹魏蜀漢誰是正統?爭了一千多年,最後歷史學家輸給了人民群眾

《漢晉春秋》作者習鑿齒

南北朝時,有相當一部分君主以蜀漢為正統。比如漢趙皇帝劉淵就昭告群臣:

“今猥為群公所推,紹修三祖(漢高祖劉邦、漢光武帝劉秀、漢昭烈帝劉備)之業,顧茲尪暗,戰惶靡措,但以大恥未雪,社稷無主,銜膽棲冰,勉從群議,乃赦其境內,年號元熙。追尊劉禪為孝懷皇帝,立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

另外,《宋書·武帝紀》稱宋武帝劉裕是西漢楚元王劉交的二十一世孫,《南齊書·高帝紀》則稱齊高帝蕭道成是西漢相國蕭何二十四世孫,他們以漢朝君臣傳人自居,當然不會以曹魏為正統。

唐朝一統天下後,正統觀更偏向曹魏。李世民在《修晉書詔》中說:“唯晉氏膺運,制有中原。上帝啟玄石之圖,下武代黃星之德。”說兩晉承襲曹魏正統。唐朝的官修類書《藝文類聚·帝王部》中,也只有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吳大帝孫權的事蹟,卻獨獨沒有劉備的事蹟,可見對蜀漢政權的鄙棄意味。

宋朝是一個精神分裂的朝代。北宋時,司馬光作《資治通鑑》尊魏為正統,以魏紀年;歐陽修《明正統論》以曹魏為正統;蘇軾等當時的大學問家,也以曹魏為正統。

曹魏蜀漢誰是正統?爭了一千多年,最後歷史學家輸給了人民群眾

北宋司馬光尊曹魏正統

可到了南宋,理學大師朱熹作 《資治通鑑綱目》 ,卻拋棄了司馬光的 《資治通鑑》 承襲陳壽的帝魏偽蜀的正統觀,改尊蜀漢為正統,以蜀漢紀年(嚴格說來,朱熹認為蜀漢是“正統之餘”,漢朝之延續)。此後 , 宋人蕭常作 《續後漢書》,進一步承認了蜀漢的正統地位。

元朝時,蒙古貴族提倡程朱理學,朱熹在思想界的地位如日中天,他的正統觀自然也佔據統治地位。當時的學者姚隧說:“至《綱目》書出,始日漢中王即皇帝位,統斯正矣。 ”名儒郝經在《續後漢書》中,也以蜀漢為正統。

當時對劉備的評價也越來越高,比如元末明初的大學者葉子奇就認為:“ 帝王之盛節,三代而下,漢高為最,昭烈次之,光武唐太宗 ,伯仲耳。”竟然把劉備抬高到漢高祖的地位,比唐太宗的地位還高。

曹魏蜀漢誰是正統?爭了一千多年,最後歷史學家輸給了人民群眾

朱熹尊蜀漢為正統

明清之時,朱熹“尊劉”的正統觀佔據主流地位。明、清兩朝都有《季漢書》、《續後漢書》等著作問世,都以蜀漢為正統。

現在我們回頭總結一下(不完全統計),西晉、唐、北宋,主流觀點以曹魏為正統。東晉、南北朝的幾個國家、南宋、元、明、清,主流觀點以蜀漢為正統。這其中,朱熹的正統觀對後來影響很大。

其實不管是“曹魏正統”還是“蜀漢正統”,都已經是一種陳舊的、過氣的封建正統觀,並無高低上下之分。但這兩種正統之爭,背後的原因卻深刻反映了歷史深處很多有趣的東西。

以曹魏正統還是以蜀漢正統,和政治形勢密不可分

比如陳壽做《三國志》時,是在西晉。而西晉禪讓自曹魏,晉學魏步,如果曹魏不是正統,那麼西晉當然也不是正統。這種情況下,陳壽就是有心尊蜀漢為正統,他也不敢啊!當然要以曹魏為正統。

而且,從其它歷史資料對比看,陳壽為了維護曹魏的正統地位,對曹魏似乎多有迴護之辭,比如,曹操領冀州牧,當丞相,當魏公,按照《三國志》的記載,都是天子詔命封賜,而范曄《後漢書》中,都加了一個“自”,“自領冀州牧”,“自為丞相”“自立為魏王”,強調曹操實為篡權。所以,陳壽尊曹魏為正統,是有政治壓力的。

到了東晉時,政治形勢為之一變。當時東晉定都健康,偏安一隅,形勢和蜀漢相類似。所以,習鑿齒作《漢晉春秋》時,開始把蜀漢尊為正統(其實東晉和孫吳形勢更為類似,但孫吳畢竟找不到像蜀漢一樣,有可以稱為“漢之延續”的合法性的主張)。習鑿齒此舉,還有一個深層次的意義,就是當時權臣恆溫已經威脅到東晉政權,習鑿齒刻意貶低曹魏,有提醒和警告恆溫的意思。

可以同樣作此理解的,還有北宋和南宋對曹魏蜀漢的不同態度。

清代史學家章學誠說:

“ 陳氏生於西晉,司馬氏生於北宋,苟黜曹魏之禪讓 , 將置君父於何地?而習與朱子,則固南渡之人也 ,惟恐中原之爭正統也。 諸賢易地而皆然。”

曹魏蜀漢誰是正統?爭了一千多年,最後歷史學家輸給了人民群眾

趙匡胤帝位來自禪讓,不尊曹魏,沒有合法性

這句話意思是說,北宋禪讓自後周,所以司馬光當然不敢批評曹魏,必須尊曹魏為正統,否則北宋的合法性就會遭到質疑;而朱熹是南宋人,曾痛斥過秦檜,主張抗金,所處的政治環境和習鑿齒有相似之處,所以以蜀漢為正統,來對抗佔據中原的金國(有趣的是,金國也以蜀漢為正統)。所以,北宋、南宋尊誰為正統,也是和當時的政治形勢有關係。

而南北朝的幾個君主,以蜀漢為正統,要麼說是皇室的傳人,要麼說是大臣的傳人,都是為了給自己套個光環,增加合法性而已。唐朝以曹魏為正統,則是因為唐朝馬上得天下,並且政權出自關中,這裡都不再贅述。

說到這裡,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覺:歷史好像是個軟麵糰,誰都能按照自己的政治需求捏一下。但實際上,歷史自有其內在的、必然的內核,這從曹魏蜀漢正統之爭的最後結果就能看出來。

南宋以後,元明清都尊蜀漢為正統,這表面看起來,好像是受到朱熹正統觀的影響,畢竟朱聖人的地位在知識分子眼中是極其崇高的。但實際上,有一股比聖人教誨更偉大的力量,最終讓蜀漢贏了正統觀之爭。

這就是自下而上的力量,民心的力量,老百姓的力量。

民心的取捨,最後自下而上地影響了正統觀

這種力量首先反應在藝術領域。正史之外,有記載的三國故事,最早出現在隋朝。杜寶《大業拾遺錄》中記載,隋煬帝觀看水上雜戲的節目,當時就有了劉備躍馬檀溪的故事。唐朝時,三國故事在民間就非常流行了。劉知幾在《史通·採撰》中說,唐初有些三國故事“得之於道路,傳之於眾口”。到了宋代,皮影戲、傀儡戲、南戲等娛樂活動中都有三國故事,“說三分”成了一個細分大類。

曹魏蜀漢誰是正統?爭了一千多年,最後歷史學家輸給了人民群眾

桃園三結義是著名的三國故事之一

這時,“尊劉貶曹”的政治傾向已經很明顯了。比如蘇東坡在《東坡志林》中記載:“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簡單翻譯一下,說看三國戲時,劉備打敗仗,觀眾都不開心;曹操打敗仗,觀眾都很高興。

元朝以後,三國的故事越來越多,越來越完善。後來的《三國志平話》和《三國演義》,在政治上都傾向於蜀漢。所以,尊蜀漢而貶曹魏,在文藝作品上大致形成了統一,這反應了民心的取捨和民間對正統問題的基本傾向。

這種力量還體現在對諸葛亮、關羽和劉備的推崇上。

第一個是上層知識分子對諸葛亮的認可。唐朝以後,門閥貴族一蹶不振,科舉考試成為政府選材的主要方式,這讓士人,尤其是寒門出身的讀書人的地位大大提高。他們期待自己能夠大展抱負,成為像諸葛亮一樣公忠體國、鞠躬盡瘁的賢相。諸葛亮成了士人的榜樣,地位猛然提升。

提升諸葛亮的地位同時也提升了劉備的地位。因為想獲得諸葛亮一樣大展身手的政治環境,必須要有和諧的君臣關係,劉備所謂的“如魚得水”是君臣關係最好的一種體現。所以,唐朝詩歌中有很多歌頌劉備和諸葛亮君臣關係的作品。

曹魏蜀漢誰是正統?爭了一千多年,最後歷史學家輸給了人民群眾

諸葛亮

第二個是人民群眾對關羽的崇拜。隨著三國故事的演變,關羽逐漸被塑造為“義絕”,成了一個仁義禮智信的綜合體,成為了底層老百姓的精神支柱,被尊為“武聖”,和“文聖”孔子齊名,在民間受到敬奉的程度甚至超過孔子。民間對關羽的崇拜,劉備和蜀漢跟著借光,比如“桃園三結義”,一個不存在的事件卻在民間獲得了高度的認可。

第三個是人民群眾對劉備的認可。遊國恩等五教授在《中國文學史》上說:

“民間流傳的三國故事中的擁劉反曹傾向和上述的習鑿 齒、 朱熹的正統的蜀漢觀念是有一定關係的。 但從 《平話》 和 《演義》 的內容傾向來看,決不能把他們擁劉反曹的內容簡單地歸納為封建正統觀念的表現。書中曹、 劉對比的描寫,給我們印象最深刻的是劉備以寬仁待民,曹操以殘暴害民;劉備待士以誠心和義氣,曹操則全用權術和機詐……從這些對比描寫中,可以看出《演義》中擁劉反曹的觀念,也是表現封建時代人民擁護明君,憎惡暴君的願望、 ”

從這個分析可以看出,基於不同的人物塑造(畢竟當時的人們更多地受文藝作品的影響),人民群眾把曹操當成了“暴君”,統治階級反動本性的代表,而把劉備當成“明君”,統治階級良好一面的代表。基於這種選擇,人民群眾也認為蜀漢才是正統。

"

曹魏蜀漢誰是正統?爭了一千多年

稍微熟悉三國曆史的人都知道,陳壽在《三國志》中,是以曹魏為正統的。其中一個最明顯的證據,就是“紀”體和“傳”體的使用。紀傳體中,皇帝的傳記稱“紀”,一般人的稱“傳”。曹操的傳記叫《武帝紀》,劉備的傳記叫《先主傳》,這意味就很明顯了,說曹魏是當時中國的統治者,孫吳和蜀漢二國是臣屬國了。

另外,劉備的國號是“漢”,陳壽在《三國志》中卻用“蜀書”來記載劉備集團的人物,硬生生把人家國名給改了,這一方面是為了揚曹貶劉,一方面也是否定劉備集團延續漢朝正統。

曹魏蜀漢誰是正統?爭了一千多年,最後歷史學家輸給了人民群眾

陳壽

陳壽生活在西晉,他的觀點代表了西晉的主流政治觀點。可到了東晉,風氣一變,開始尊蜀漢為正統了。

典型的代表是習鑿齒的《漢晉春秋》。在《漢晉春秋》這本書中,習鑿齒把陳壽“帝魏偽蜀”的正統論顛倒過來,視劉備即位是東漢正統的延續,以蜀漢紀年,蜀漢滅亡後,漢統結束,晉統繼立。

也就是說,習鑿齒直接排除了魏國存在的合法性。《晉書·習鑿齒傳》 說《漢晉春秋》 :

“起漢光武,終於晉憨帝。於三國之時,蜀以宗室為正,魏武雖受漢禪晉,尚為篡逆,至文帝 (司馬昭)平蜀,乃為漢亡而晉始興焉。”

曹魏蜀漢誰是正統?爭了一千多年,最後歷史學家輸給了人民群眾

《漢晉春秋》作者習鑿齒

南北朝時,有相當一部分君主以蜀漢為正統。比如漢趙皇帝劉淵就昭告群臣:

“今猥為群公所推,紹修三祖(漢高祖劉邦、漢光武帝劉秀、漢昭烈帝劉備)之業,顧茲尪暗,戰惶靡措,但以大恥未雪,社稷無主,銜膽棲冰,勉從群議,乃赦其境內,年號元熙。追尊劉禪為孝懷皇帝,立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

另外,《宋書·武帝紀》稱宋武帝劉裕是西漢楚元王劉交的二十一世孫,《南齊書·高帝紀》則稱齊高帝蕭道成是西漢相國蕭何二十四世孫,他們以漢朝君臣傳人自居,當然不會以曹魏為正統。

唐朝一統天下後,正統觀更偏向曹魏。李世民在《修晉書詔》中說:“唯晉氏膺運,制有中原。上帝啟玄石之圖,下武代黃星之德。”說兩晉承襲曹魏正統。唐朝的官修類書《藝文類聚·帝王部》中,也只有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吳大帝孫權的事蹟,卻獨獨沒有劉備的事蹟,可見對蜀漢政權的鄙棄意味。

宋朝是一個精神分裂的朝代。北宋時,司馬光作《資治通鑑》尊魏為正統,以魏紀年;歐陽修《明正統論》以曹魏為正統;蘇軾等當時的大學問家,也以曹魏為正統。

曹魏蜀漢誰是正統?爭了一千多年,最後歷史學家輸給了人民群眾

北宋司馬光尊曹魏正統

可到了南宋,理學大師朱熹作 《資治通鑑綱目》 ,卻拋棄了司馬光的 《資治通鑑》 承襲陳壽的帝魏偽蜀的正統觀,改尊蜀漢為正統,以蜀漢紀年(嚴格說來,朱熹認為蜀漢是“正統之餘”,漢朝之延續)。此後 , 宋人蕭常作 《續後漢書》,進一步承認了蜀漢的正統地位。

元朝時,蒙古貴族提倡程朱理學,朱熹在思想界的地位如日中天,他的正統觀自然也佔據統治地位。當時的學者姚隧說:“至《綱目》書出,始日漢中王即皇帝位,統斯正矣。 ”名儒郝經在《續後漢書》中,也以蜀漢為正統。

當時對劉備的評價也越來越高,比如元末明初的大學者葉子奇就認為:“ 帝王之盛節,三代而下,漢高為最,昭烈次之,光武唐太宗 ,伯仲耳。”竟然把劉備抬高到漢高祖的地位,比唐太宗的地位還高。

曹魏蜀漢誰是正統?爭了一千多年,最後歷史學家輸給了人民群眾

朱熹尊蜀漢為正統

明清之時,朱熹“尊劉”的正統觀佔據主流地位。明、清兩朝都有《季漢書》、《續後漢書》等著作問世,都以蜀漢為正統。

現在我們回頭總結一下(不完全統計),西晉、唐、北宋,主流觀點以曹魏為正統。東晉、南北朝的幾個國家、南宋、元、明、清,主流觀點以蜀漢為正統。這其中,朱熹的正統觀對後來影響很大。

其實不管是“曹魏正統”還是“蜀漢正統”,都已經是一種陳舊的、過氣的封建正統觀,並無高低上下之分。但這兩種正統之爭,背後的原因卻深刻反映了歷史深處很多有趣的東西。

以曹魏正統還是以蜀漢正統,和政治形勢密不可分

比如陳壽做《三國志》時,是在西晉。而西晉禪讓自曹魏,晉學魏步,如果曹魏不是正統,那麼西晉當然也不是正統。這種情況下,陳壽就是有心尊蜀漢為正統,他也不敢啊!當然要以曹魏為正統。

而且,從其它歷史資料對比看,陳壽為了維護曹魏的正統地位,對曹魏似乎多有迴護之辭,比如,曹操領冀州牧,當丞相,當魏公,按照《三國志》的記載,都是天子詔命封賜,而范曄《後漢書》中,都加了一個“自”,“自領冀州牧”,“自為丞相”“自立為魏王”,強調曹操實為篡權。所以,陳壽尊曹魏為正統,是有政治壓力的。

到了東晉時,政治形勢為之一變。當時東晉定都健康,偏安一隅,形勢和蜀漢相類似。所以,習鑿齒作《漢晉春秋》時,開始把蜀漢尊為正統(其實東晉和孫吳形勢更為類似,但孫吳畢竟找不到像蜀漢一樣,有可以稱為“漢之延續”的合法性的主張)。習鑿齒此舉,還有一個深層次的意義,就是當時權臣恆溫已經威脅到東晉政權,習鑿齒刻意貶低曹魏,有提醒和警告恆溫的意思。

可以同樣作此理解的,還有北宋和南宋對曹魏蜀漢的不同態度。

清代史學家章學誠說:

“ 陳氏生於西晉,司馬氏生於北宋,苟黜曹魏之禪讓 , 將置君父於何地?而習與朱子,則固南渡之人也 ,惟恐中原之爭正統也。 諸賢易地而皆然。”

曹魏蜀漢誰是正統?爭了一千多年,最後歷史學家輸給了人民群眾

趙匡胤帝位來自禪讓,不尊曹魏,沒有合法性

這句話意思是說,北宋禪讓自後周,所以司馬光當然不敢批評曹魏,必須尊曹魏為正統,否則北宋的合法性就會遭到質疑;而朱熹是南宋人,曾痛斥過秦檜,主張抗金,所處的政治環境和習鑿齒有相似之處,所以以蜀漢為正統,來對抗佔據中原的金國(有趣的是,金國也以蜀漢為正統)。所以,北宋、南宋尊誰為正統,也是和當時的政治形勢有關係。

而南北朝的幾個君主,以蜀漢為正統,要麼說是皇室的傳人,要麼說是大臣的傳人,都是為了給自己套個光環,增加合法性而已。唐朝以曹魏為正統,則是因為唐朝馬上得天下,並且政權出自關中,這裡都不再贅述。

說到這裡,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覺:歷史好像是個軟麵糰,誰都能按照自己的政治需求捏一下。但實際上,歷史自有其內在的、必然的內核,這從曹魏蜀漢正統之爭的最後結果就能看出來。

南宋以後,元明清都尊蜀漢為正統,這表面看起來,好像是受到朱熹正統觀的影響,畢竟朱聖人的地位在知識分子眼中是極其崇高的。但實際上,有一股比聖人教誨更偉大的力量,最終讓蜀漢贏了正統觀之爭。

這就是自下而上的力量,民心的力量,老百姓的力量。

民心的取捨,最後自下而上地影響了正統觀

這種力量首先反應在藝術領域。正史之外,有記載的三國故事,最早出現在隋朝。杜寶《大業拾遺錄》中記載,隋煬帝觀看水上雜戲的節目,當時就有了劉備躍馬檀溪的故事。唐朝時,三國故事在民間就非常流行了。劉知幾在《史通·採撰》中說,唐初有些三國故事“得之於道路,傳之於眾口”。到了宋代,皮影戲、傀儡戲、南戲等娛樂活動中都有三國故事,“說三分”成了一個細分大類。

曹魏蜀漢誰是正統?爭了一千多年,最後歷史學家輸給了人民群眾

桃園三結義是著名的三國故事之一

這時,“尊劉貶曹”的政治傾向已經很明顯了。比如蘇東坡在《東坡志林》中記載:“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簡單翻譯一下,說看三國戲時,劉備打敗仗,觀眾都不開心;曹操打敗仗,觀眾都很高興。

元朝以後,三國的故事越來越多,越來越完善。後來的《三國志平話》和《三國演義》,在政治上都傾向於蜀漢。所以,尊蜀漢而貶曹魏,在文藝作品上大致形成了統一,這反應了民心的取捨和民間對正統問題的基本傾向。

這種力量還體現在對諸葛亮、關羽和劉備的推崇上。

第一個是上層知識分子對諸葛亮的認可。唐朝以後,門閥貴族一蹶不振,科舉考試成為政府選材的主要方式,這讓士人,尤其是寒門出身的讀書人的地位大大提高。他們期待自己能夠大展抱負,成為像諸葛亮一樣公忠體國、鞠躬盡瘁的賢相。諸葛亮成了士人的榜樣,地位猛然提升。

提升諸葛亮的地位同時也提升了劉備的地位。因為想獲得諸葛亮一樣大展身手的政治環境,必須要有和諧的君臣關係,劉備所謂的“如魚得水”是君臣關係最好的一種體現。所以,唐朝詩歌中有很多歌頌劉備和諸葛亮君臣關係的作品。

曹魏蜀漢誰是正統?爭了一千多年,最後歷史學家輸給了人民群眾

諸葛亮

第二個是人民群眾對關羽的崇拜。隨著三國故事的演變,關羽逐漸被塑造為“義絕”,成了一個仁義禮智信的綜合體,成為了底層老百姓的精神支柱,被尊為“武聖”,和“文聖”孔子齊名,在民間受到敬奉的程度甚至超過孔子。民間對關羽的崇拜,劉備和蜀漢跟著借光,比如“桃園三結義”,一個不存在的事件卻在民間獲得了高度的認可。

第三個是人民群眾對劉備的認可。遊國恩等五教授在《中國文學史》上說:

“民間流傳的三國故事中的擁劉反曹傾向和上述的習鑿 齒、 朱熹的正統的蜀漢觀念是有一定關係的。 但從 《平話》 和 《演義》 的內容傾向來看,決不能把他們擁劉反曹的內容簡單地歸納為封建正統觀念的表現。書中曹、 劉對比的描寫,給我們印象最深刻的是劉備以寬仁待民,曹操以殘暴害民;劉備待士以誠心和義氣,曹操則全用權術和機詐……從這些對比描寫中,可以看出《演義》中擁劉反曹的觀念,也是表現封建時代人民擁護明君,憎惡暴君的願望、 ”

從這個分析可以看出,基於不同的人物塑造(畢竟當時的人們更多地受文藝作品的影響),人民群眾把曹操當成了“暴君”,統治階級反動本性的代表,而把劉備當成“明君”,統治階級良好一面的代表。基於這種選擇,人民群眾也認為蜀漢才是正統。

曹魏蜀漢誰是正統?爭了一千多年,最後歷史學家輸給了人民群眾

關羽崇拜源遠流長

下層人民群眾的強烈意願,上層統治階級不得不考慮。比如晚唐乾寧四年,雖然官方認曹魏為正統,但劉備家鄉涿州開始出現“昭烈廟”,這是官方認可的祭祀廟宇,也是北方最早的有先主廟的記載。

還有歷代統治者對關羽的推崇。比如清朝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頭銜多如龍媽,這都間接反應了對蜀漢正統地位的承認。

所以,民間對劉備、諸葛亮、關羽的推崇,最後匯聚成了一種主體性文化,表達了民間對蜀漢正統的認可,並最終決定性地影響了官方的態度。

參考資料:

羅貫中:《三國演義》

陳壽:《三國志》

范曄:《後漢書》

張作耀:《劉備傳》

趙克堯:《正統觀念和《三國演義》》

趙金剛:《朱子的“正統論”》

鄧黛:《元雜劇三國戲中的正統歷史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